材料中的妇人指谁?反映材料怎么写了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一中的图一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事件途中跪着的人物是谁从材料二_百度知道
材料一中的图一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什么事件途中跪着的人物是谁从材料二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个问题问的好,估计谁也打不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人民版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人民版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1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14、答案:(1)措施:推行均田制。前提: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作用: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分)
(2)事件: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策略:以南征为借口;实质:反映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6分)
(3)措施:实行汉制,采用汉姓。依据: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4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3届安徽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理科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4分)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2分)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6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0年江苏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4分)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2分)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6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江西省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6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4分)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2分)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6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解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4分)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2分)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6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梭伦在诗中这样写道: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司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他备受奴役,而如今已重获自由。材料二&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三&&& 1861《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材料四&&&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改革措施?这对雅典民主政治有何积极意义?(3分)(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2分) (3)材料三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2分)(4)材料四的含义是什么?实质是什么?并列举春秋战国变法中的哪些措施与其实质相同?(6分)(5)上述材料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产生哪些共同积极作用?(2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江苏模拟题
题型: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_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责,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é<<~?,-
& 江苏省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
江苏省启东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
[导读]江苏省启东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文科) 命题人:黄静 一.选择题(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领...
江苏省启东中学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文科)
命题人:黄静
一.选择题(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霸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3. 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A. 均田制
C .三长制
D .租调制
4. 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5.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①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②王安石积极主张变法 ③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④庆历新政夭折
6.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
B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
 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
D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7.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历史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丧失了在土耳其以至巴尔干的殖民势力
B.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C.促使统治者加强军事力量
D.激化了社会矛盾,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
8.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9.日本倒幕派之所以打败幕府军队,是由于
①倒幕派得到天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②倒幕派士气高昂,武器先进,战斗力较强
③大名与幕府决裂,参加对幕府的战斗
④西方列强保持中立
 A、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
 A、天皇不满自己的傀儡地位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并得到发展
 C、农民不堪忍受幕府的残酷剥削
D、大名、武士不满将军的独裁统治
二.主观题:(第11题14分,第12-15题每题15分,第16题16分。共90分)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材料二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500斗级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骑士级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双牛级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雇工级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2分)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这一措施对雅典的哪个阶层最有利? (2分)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3)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梭伦改革。(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
图三 商鞅铜方升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1)从材料二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图二中的牛耕图,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3)引用材料三中的一句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2分)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述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娃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4分)
 (3)材料三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 (2分)
 (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 ,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 )请更张新法 ,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2分 )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 ,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4分 )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6分)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 )
1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象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它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
--《俄国1861年改革法令》
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1) 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4分)为什么会有这种矛盾心理?(2分)
(2)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4分)
(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 (3分)
(4)依据材料四,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2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1868年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武官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
1871年12月,日本政府派出有许多重要官员组成的大型使节团,先后考察了美、英、法等12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通过考察,日本领导人进一步认识了日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材料三
明治时期,许多高级官员认为日本只有"脱亚入欧",才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所谓"脱亚入欧",即脱离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
(1)材料一中的"破历来之陋习"和"求知识于世界",分别是指明治维新哪两项重大举措?具体内容是什么?(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日本是如何实现"脱亚入欧"的?(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的实质是什么?(2分)
高二文科历史参考答案
1. B2.B3.C4.B5.D6.B7.D8.A9.D10.B
11.答案(1)特点:体现了"中庸"色彩;革命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对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最有利。(4分)
(2)实质: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由其财产资格来决定。(2分)
目的: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统治。(2分)
(3)评价:a.积极性:梭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总之为雅典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b.局限性:民主化改革不彻底,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6分)
12.答案:⑴说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4分)
⑵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井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3分)
⑶倾邻国而雄诸侯。(2分)
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政治上:封建国家机器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建设从此开始。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创造了条件。(6分)13.答案:(1)推行的均田制。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分)
(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以南征为借口。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4分)
(3)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2分)
(4)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
  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
14.答案:(1)冗官。(2分)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2分)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人大为增加。(2分)
(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6分)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3分)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3分)
15.答案(1)矛盾:给农民土地,但不彻底解放农民; 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农奴主的统治。(4分)原因: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2分)
(2)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4分)
(3)不符合实际。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存在。(3分)
(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2分)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
品德与社会
Copyright& 北京学而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号-1)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情况反映材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