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月大自然小学组织同学们去天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的体会

北京绿野素质教育基地将向中小学生开放
日前,北京永定河绿野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向广大中小学生发出了真挚的邀请:同学们,请到永定河绿野来,在绿野广阔的天地中,触摸生活。体验生命,感受那在美丽大自然的怀抱里嬉戏的时光。$$位于北京南郊永定河畔的北京永定河绿野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自去年10月一期工程竣工后,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师生10万多人,并与100多所学校、社区保持了经常性的联系,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成为了他们所喜爱的“绿色家园”、“成长乐园”。$$今年,“减负”工作的全面实施...&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图书馆是学校除了课堂以外的知识的海洋,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在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的辅助设施,是把一所学校办好的重要部分。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出“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在如今知识快速传播的形势下,教学知识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中小学图书馆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开发同学们的智力。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全面的学习服务,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可见,图书馆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小学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一、做好图书馆建设,优化读书环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建设也应该与时俱进,具备现代化风格,彰显出图书馆在学...&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我个人认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二、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三、提倡体验性教学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积极主动地参...&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全民有责。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明确规定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作为中国教育的基础,中小学素质教育1996年3月提出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它的每一次蜕变都彰显中国教育改革家的决心和信心,都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育的数量层面,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层面。作为中国教育的基础——中小学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和全省发展战略,其今后如何发展与创新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关心的重要话题。一、素质教育概念的重新界定对于这个“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问题,一直都处于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中。正由于此,许多中小学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认识误区:有些人认为素质教育是简单的艺术教育和娱乐教育,有些人甚至将素质教育等同于是取消考试的教...&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素质教育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被提出以来,一直被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纵观整个发展与实施过程,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我国当前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入手,深刻了解我国当前素质教育实施所面临的问题,重新审视与反思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理清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探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这无论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中,对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一)理论层面1.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偏差由于对素质教育缺乏完整的认识,对它的系列过程概念朦胧,于是出现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对于知识、能力、素质的理解存在偏差,忽略了知识的重要性,只是单纯地认为不该把学生看作各种知识的容器,过于强调能力,而忽视了离开知识支撑的简单的能力。对于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偏差,使得一些人走向一个极端,将能力...&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目前素质教育已深得人心,正在大力推进,但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仍缺乏新课程理念,思想观念落后,基本还是应试教育的天下,再加上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匮乏,师资力量不均衡,音、体、美等课基本流于形式,部分学校管理水平跟不上。这就导致以分数高低评价学校、教师及学生的水平,导向错误。口里说的素质教育,实际追求的是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应对国际竞争、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性决策。那么在农村中小学应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呢?1要弄清什么是素质教育1997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从中不难看出,素质教育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国民...&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培养未成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
秦皇岛市“十一五”规划课题
《培养未成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河东小学&&
一、课题研究背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使人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从而充分认识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新世纪初,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人口爆炸,物种快速灭绝等问题日趋严重,人和自然的关系逐渐走向对抗和分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全球迫在眉睫的的重要课题。
我们河东小学地处秦皇岛市海港区边缘,学校西、南两侧沿海,东800米处为港务局煤区,北面与铁路咫尺相对,污浊的空气、飞扬的煤尘、震耳的噪音和夹杂腥臭气味的海风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
保护环境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更是我们痛定思痛的警醒。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进行“培养未成年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通过研究和实践让所有的师生都认识到:“必须将明天看作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一天,否则明天将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使少年儿童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让自己的家园变美丽,使自己的生活变舒适。
二、研究目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教师更加认真的学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中指出通过专门的品德课程教学使学生参与自己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帮助儿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通过德育教学及各学科中的渗透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义务;积极参与各种节约资源、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积极同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责任感。
三、现状分析
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拯救危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这是净空法师在《和谐拯救危机》讲座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已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沉重。在
“十五”期间的“尊重教育”课题研究中有五个子课题与环境教育有关,“尊重自然的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珍惜资源的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生活习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生活节俭的习惯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研究与实践”,这些课题的选择是“以尊重为突破口”在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本课题研究有所创新,力求让学生感悟课堂教育,关注社会生活,亲近自然体验。根据学生实际探求更有效的教育方法,采取不同形式和方法向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将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科学思维。
四、理论依据
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为此,马恩提出了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他们认为,人和社会是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形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也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层面,同时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又是相互促进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一致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
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认为,人与自然是相通、相类和统一的。反对天与人相互为敌的观点,而讲求天与人的统一,并以天为本,即人应服从于天。当今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在不断变化。1972年,联合国发表《人和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承担着保护自然的义务”。1992年,联合国环环境与发展大会又通过了《人类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同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和国际公约,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人们开始从自然的征服着向自然稳定与和谐的调节者转变。
五、课题界定
自然(nature)一是广义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狭义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二是指狭义的自然界。它是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
未成年人在一般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但是在某些国家(例如日本)的定义上是指未满二十周岁的公民。在我们研究的课题中指的是处在小学阶段的儿童。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本课题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探求有效地“培养未成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与途径”,通过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着力探索一套多样性的,实效性强的适应我校实情的教育方法,从而推动我校教师、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师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六、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以河东小学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1、探索未成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法;
2、探索学科教学中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有效方法;
3、探索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提高师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七、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使师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关心校园环境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2、& 通过研究,教师结合课堂教学,使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地球家园的观念。
通过研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效果。
八、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九、研究过程
我校““培养未成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与途径””课题的研究工作大至分为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
1、高度重视,明确研究方向
课题组成员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了保护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等几个大致的研究方向。在这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便准确确定研究目标,制定学期计划。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科学、有序2007年12月根据课题工作安排,我校邀请到了进修学校的课题指导专家韩英成主任。主要针对课题的开题论证内容和研究过程中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做了认真细致的指导,使所有教师受益匪浅。
2、深入调研,确保课题可行性
要想更好地进行课题的研究,首先要充分,准确地了解学生,把握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此,我们对我校全体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了解在人与环境、人与动物的相互关系中的不和谐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并根据所反应出的问题,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法。
3、定期培训,提高研究水平
我们利用每月的课题组交流、研讨活动时间,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体学习了解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成果,相互交流研究中的经验,探讨研究中的问题不足,以便促使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确保课题高质量进行。
(二)研究阶段      
1、优化校园环境,营造环保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本课题组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求体现
“校园无处不育人,校园无时不育人”的理念。为达到“以优美的校园环境感染人,以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人”的目的,学校狠抓校园环境建设,实施了“三大工程’”。
(1)“净化工程”
实行垃圾袋装化,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清爽,使广大师生也增强卫生意识。学校卫生包干区分班到位,要求学生一日两扫,还制定了《优良班级评比制度》、《河东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园环境卫生包干制度》,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2)、“美化工程”
少先队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纪律的“美化教育”,在日常行为规范中渗透环境教育,如讲文明不随地吐痰,讲卫生不乱丢垃圾,学会垃圾分类,讲纪律有秩序,不发出噪音等。我们倡导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3)、“诗化工程”
校园里布置形式新颖的宣传窗,在走廊墙壁上悬挂学生创作的绘画、书法作品,花坛里、草坪上也将布置由学生自己创作的环保提示语,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在修建操场的同时,将粉刷一侧灰黑围墙,让孩子们画上自己的环保系列作品,有山有水有故事,为校园平添一块绿洲。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强有力的德育阵地,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我们的目标是:学校一片绿色,校内鲜花盛开,树木枝繁叶茂,做到校园清洁优美,课堂规范整洁,厕所清新洁净。
2、结合课堂教学,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
小学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了一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处内容,我们的老师充分重视,对各门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科学、社会、语文、品德与生活)的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类,选出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篇目,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扩展,使这些课文的教学与课题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达到渗透目的。例如语文课本中的《特殊的葬礼》、《狼与鹿》、《拯救地球妈妈》、《云雀》、《小村庄的变迁》、《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通过名人、名言、名篇,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教育,对课文中涉及的动植物,以及海洋、河流、山川、城市、土地等环保科学知识的内容有侧重地讲,如《狼和鹿》、《拯救地球妈妈》等课,以事实教育学生不注意保护环境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同时在培养学生“说与写”的过程中把保护动物、植物及环保的内容作为语言训练的内容,把保护环境作为提高写作技能的一个重要题材,并组织学生参加以各类环保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科学课本中的《地球上的水》、《校园里的植物》《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等课文中写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在上课时有意识地渗透自然环境保护的知识,让学生懂得人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成员,人与自然界的各种动物都应和谐相处的道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阅读一些环保的英语文章,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等等。在其它学科中,教师要针对各个学科的不同情况和各种教材的不同内容。通过渗透,让学生懂得每种动植物(包括人类)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大的性就是尊重我们人类自己。
3、关注有关纪念日,激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动机
每年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有不少,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9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4月7日世界卫生日&;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25日中国土地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9月22日世界无车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10月26日环卫工人节&;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我们充分利用这些纪念日,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保护自然意识,也深化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结合环境节日进行的“吸烟与健康”活动中,孩子们从家庭和社会两个角度调查吸烟人群的吸烟史、健康状况,并查找资料,写出了一篇篇感人的调查报告;还有的孩子亲手制作戒烟卡片赠予亲人。在“环保行动到家庭”的调查中,收到家长的回信,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环境意识而自豪,为孩子的进步而高兴,也为自己的不环保行为而惭愧。通过活动培养孩子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保护自然事业。
 & 4、丰富班队活动,加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我们通过开展大队队、班级,甚至全校师生参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理解。如组织学生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手抄报评比活动,大家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深刻地揭示了保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整个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在校园内外蓬勃开展,借此带动相关活动向家庭、社区推广,向学生的爸爸、妈妈及亲戚宣传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达到大家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的目的。
本次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为学校植物挂牌,校大队委委组织的垃圾回收活动、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环境保护主题班会、各班开展护绿活动、环境保护黑板报比赛等。尤其是六、三中队的“创建绿色校园”主题队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赢得大家的好评。提出的倡议得以推广和实施。倡议如下:
清洁环境 美化校园”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走进我们可爱的学校,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洁净和美丽,一株株绿树为我们提供新鲜的空气,一棵棵小草和一朵朵小花为我们装点校园.但近来我们的草坪在哭泣,小花在落泪,地板和墙壁在抗议!因为有的同学往地上乱丢果皮纸屑,有的同学摘花摇树,有的同学践踏草坪,有的同学在墙上乱涂乱画,往校园的路上,地上,墙上乱吐口香糖……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健康地成长,而美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营造,文明的习惯靠我们平时一点一滴地养成.在此,我们向全体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快餐盒,防止白色污染的产生.
二、不乱丢果皮纸屑及废弃物,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废纸和易拉罐等可利用的物品."世界上本来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富."
三、在校园内不乱吐口香糖,不随地吐痰,主动清理地面和墙壁上的污垢.
四、不践蹋草坪,不摘花摇树.“小草也有生命,需要你我的共同呵护”,"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美丽".
五、不乱丢废电池,把废电池放入废电池回收桶.因为废电池会严重污染我们的环境
六、主动捡拾别人丢在地上的垃圾.养成"文明清洁"的良好习惯,共同创建一个美丽的校园.
同学们,老师们,让我们人人动手,为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美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而共同努力吧!
倡议书贴近学生的生活,感染力强,增强了学生自我约束意识。
我们的环保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几个口号上,几次环保宣传活动上,几篇环保调查小论文上,而是深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去,让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如学校在组织春游、秋游时,在车上、路上学生都会自觉的带个方便袋,把垃圾装到垃圾袋中,而不是随地乱抛;另外,他们也会注意各个景点的环境状况,并注意产生原因。在去山海关游玩时,学生自觉要求把老龙头的水带回学校,并要求通过实验来探究那里的水是否被污染,用老龙头的水和自来水做对比,来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结果发现用老龙头的水培养的种子的发芽率比用自来水培养的低,说明老龙头的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污染了。最后学生还想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保护身边的河流——新开河。
通过参与环保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保持环境整洁、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人人有责,并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活动期间,在校园、公园、街头及社区,学生们自觉地开展“从我、从现在、从身边、从小事做起”的各种“洁、齐、美”活动,同学们利用双休日深入到社区开展环保知识宣传和红领巾文明行动,坚持到学校附近的小区清理卫生、清除非法广告、清扫楼梯、出环保黑板报,同时向周围的同学及家长们宣传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义,大家一起来支持并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共同为绿化家乡做贡献,使大家个个成为“环保小公民”,人人争当绿化保卫者,用自己的双手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增添新的色彩。同学们这种面向社会、服务社区的实践活动,为提高市民的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意识做出表率,受到社会好评,&&
5、联系生活实际,取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效& 
  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事例,如向大海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小便,想必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没见过这些不文明现象,教师把这些插入到课堂中,并展示实地拍摄照片,交流这些现象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并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生活中有许多伤害动物和破坏环境的现象,但学生不太明白,比如集市上买卖蛇,上树捉鸟……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他们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不会破坏自然环境。我们围绕这些现象开展谈论,在谈论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善于发现,仔细分析,分辨是与非。
另外,学校大队部还组织队员开展了读环保书籍,看环保宣传影视,环保倡议书征集,“变废为宝”手工比赛,环保知识竞赛,绿色诗歌朗诵会,“双手描绘绿色家园”
现场作画,结合学校研究的课题开展环保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充分使这些活动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通过一个社区带动整个社会,出现保护自然、保护环境教育互动的喜人局面。
(三)结题阶段
1、编辑整理学生、教师稿件。
2、推出典型经验。
3、撰写研究报告。
十、研究成效
(一)营造了良好氛围,养成了良好习惯,增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
学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不断增强,素质不断提高,“绿色”理念能自觉地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之中。校园整洁,优美,环境绿化美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绝大部分学生增强了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形成了保护动物、爱护植物的自觉行动。学生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逐渐养成,能运用所学到的环境知识积极参与本校和社会的环保工作。不少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写出了优秀的环保小论文。
(二)形成了课内渗透、课外延伸的教育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书本、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获得知识。依据各学科特点,挖掘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素材,找准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了渗透、深化、扩充,使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教育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三)坚持了社会考察和社会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核心
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还要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开发教育资源。课堂外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扩展和补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知识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开展教育的同时,利用节假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考察,培养学生从关心自己发展到关心学校、关心社会,并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整治活动,真正理解地球是人类的地球,人人应该保护她,把保护自然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
(四)奠定了情感体验与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教育基础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人总是有趋善、趋乐的趋势,这是人的心理,我们要培养好习惯,一定要让孩子体验到坏习惯的丑陋,不能容忍。注意透过外部刺激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到破环环境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巨大灾害。研究表明,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深入到学生内心的必要条件。
(五)教师科研水平得到了发展
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具有个性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教书匠的水平,还要求教师会创新,会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从而,推进学生能力的全方面发展。在这次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参加上级领导组织的培训,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的一线岗位上,我们不断实践、总结、改善、再实践。每个教师已走上了教学、科研双进步的道路。2009年11月,钟薇老师参加区教科室主办的课题创新教育优质课评比活动,她所讲的《Let’s
basketball》一课获得了区创新教育优质课二等奖。2008年10月,刘恒老师参加了区主题班队会评比活动,她所讲的《我的家乡秦皇岛》一课获得了区级二等奖。2009年6月,课题组教师杨佳奇、刘爱茹老师参加了市规划办组织的第一轮中期论证活动,本课题所作的中级论证报告受到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日至18日,按年度工作计划,市教科组组成评审组对全市“十一五”规划课题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督导、评估、验收,经多项量化评定,并经县区级申报,我校《培养未成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与途径》,荣获了“优秀课题主持人”、“佳效课题研究”、“优秀课题档案奖”,中国地质学会授予我校“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称号,课题组成员倍受鼓舞。
十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问题
1、在研究中发现,本课题的研究辐射的面比较广,选题较大。所以只能从一个点入手,从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从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效果。
2、在研究中发现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机会比较少,对自然的感悟不深刻。平时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带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时间少。
3、本课题想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是一个整体教育、全民教育、终生教育。在研究过程中没能做到广泛取得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家长的关心和参与,促使教育社会化。所以此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二)研究设想
1、实验教师撰写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案例整理成册,向同学和教师推广。
2、与环保部门取得联系,让学生定期了解我市环境污染及整治情况。
3、大队部组织三至六年级学生与社区党员结成社区环保先锋队,分片宣传,分片管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延伸到整个社会。
总之,“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取决于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这意味着人类从思考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美好家园转为优化人的生命质量和思想素质。环境教育不仅是提供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环境的态度和价值。使他们树立环境教育的终身观念。所以我们认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以本课题的研究为切入点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让我们的孩子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