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兴慧我爱我喜欢你的藏头诗诗

文史散叶集纳(一五三)
文史散叶集纳(一五三)
从政论文集到文艺作品 退休领导人出书风格各异
&&&&&&&&&&&&&&&&&&&&&&&&&&
&日17:02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人民网北京8月14日电(黄维王鹤瑾)据媒体报道,《江泽民与扬州》画册12日上午在扬州举行首发式。同日,《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正式在京首发,而在今年五月,吴官正著作《闲来笔潭》出版发行。近10年以来,退休国家领导人出书较为频繁,每一次出书都引发广泛关注。从政论文集到文艺作品,涵盖了多种题材,诸如回忆录、散文、随笔、日记、答记者问,这些题材类型,区别于过去的文选,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下面,人民网读书频道为您盘点退休领导人的著作文集及部分章节:
《江泽民与扬州》画册出版发行收录160幅图片
《江泽民与扬州》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画册以时间为序,分诗礼人家、家国情怀、翰墨情浓三个章节,收录了160余幅珍贵的图片资料,从江泽民同志与名城扬州关系的独特视角,真实记录了江泽民同志的家庭传统、文化根基和革命背景,生动诠释了江泽民同志的人格魅力、赤子之心和报国情怀。画册的出版,对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江泽民同志,研究他的革命经历,学习他的思想、精神和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
《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
节选:当选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召开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三月十六日星期一晴
今天,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全体会议,我以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名义主持会议,进行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国家主席、副主席的选举。江泽民当选国家主席,胡锦涛当选副主席,我当选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田纪云、谢非、姜春云、邹家华、帕巴拉·格列朗杰、王光英、程思远、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吴阶平、彭珮云、何鲁丽、周光召、曹志、丁石孙、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当选副委员长,何椿霖当选秘书长,134人当选常务委员会委员。宣布后,会场掌声热烈。
我从1983年开始在国务院工作,当了5年副总理,10年总理。按照宪法规定,总理任期连续不超过两届,我现已届满,根据党中央的提名,经过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又到人大工作。人大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不熟悉的工作。怎么办?只有通过工作,边实践,边学习,努力适应新的岗位。我今年已69岁,还让我担任这样崇高的职务,是党和人民对我莫大的信任。我将以自己的经验和精力来迎接这一新的任务。我不认为到人大工作就是退居“第二线”。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我应当在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毛主席诗词中所写的:“而今迈步从头越”,正是我此时此刻心情的写照。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出版绝大部分内容首次公开
谈工作经历:我的信条就是独立思考
部分节选自《在上海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1988 年4 月25 日)
根据大会的安排,现在我向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也许要超过大会规定的时间,因为如果我不讲的话,也许过不了这个关,一会儿还得提问题,还不如我主动“交代”为好。
第一,我的简历。我参加革命的时间比较晚,经历比较简单。我1928年10月出生于长沙,中学都是在湖南省念的,1947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同年在上海考取清华大学,念电机系。入大学后就参加了学生运动,1948年冬天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
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计划处,担任生产计划室副主任。当时的计划处处长先是柴树藩同志,后是袁宝华同志。1952年东北人民政府撤销后,我随马洪〔1〕、安志文〔2〕等同志到了国家计委,这时是1952年11月。在国家计委一开始是管电,1954年到工业综合局负责综合处工作,之后我担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张玺同志的秘书。后来由于张玺同志患癌症,我同时就兼任了国家计委机械工业计划局综合处负责人,直到1957年,赶上了“大鸣大放”、反右派。在“大鸣大放”的时候,同志们说,你是党组领导的秘书,你不跟党组提意见那谁提啊?一定要我提。我就在局里面讲了3分钟,但出言不慎。在10月份以前大家都觉得我的意见提得不错,到10月份以后就说你这个意见要重新考虑,到1958年1月就把我划为右派了。但是对我的处理还是非常宽的,我想是因为国家计委的领导和同志们对我都十分了解吧。因此,我被撤销副处长职务、行政降两级、开除党籍之后,还继续留在国家计委工作。在开始的一两年,我担任国家计委老干部的业余教员,教数理化,后来恢复我的工作,在国家计委国民经济综合局工业处工作。我非常感谢国家计委党组织对我的关怀,始终没有把我下放,使我有继续为党工作的机会。“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在国家计委农场劳动了五年,这五年对我是极大的教育。尽管我们还是国家计委的干部,在一个集体农场,但终究是在农村,所以对农村的了解、对劳动的体会还是不少的。这五年,我什么都干过,种过小麦、水稻、棉花,放过牛、放过羊、养过猪,当过炊事员。1975年后,我回到了北京,当时我的关系还在国家计委,但被分配到石化部管道局电力通信工程公司工作。我就带了一支徒工队伍,从爬电线杆开始培训,一直到能安装22
万伏的高压线和11万伏的变电站。这一段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对我也是极大的教育,使我有一点基层工作的经验。到1978
年,马洪〔3〕同志要我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担任研究室主任。不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纠正了错划我右派的问题,同时恢复了我的党籍,恢复了我的职务。这个时候是袁宝华同志担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康世恩同志担任主任,要我回国家经委,因为国家经委实际上是从国家计委分出去的。1982年新的国家经委成立后,我开始担任经委委员兼技术改造局局长,1983年担任经委副主任,1985年担任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一直到今年年初,就到上海来了。这就是我简单的经历。
第二,同志们要求我说说政绩。这个是难以启齿,不好说啊!当然,在我30多年的工作期间,尽管在1957年以后遭受很多挫折,但在工作方面组织上对我的评价还是不错的。我自己的特点、我的信条就是独立思考,我心里是怎么想的,我认为就应该怎么讲。我是一个孤儿,我的父母很早就死了,我没有见过我的父亲,我也没有兄弟姐妹。我1947年找到了党,觉得党就是我的母亲,我是全心全意地把党当作我的母亲的。所以我讲什么话都没有顾忌,只要是认为有利于党的事情我就要讲,即使错误地处理了我,我也不计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恢复了我的政治生命,同时也可以说是焕发了我的政治青春,我始终相信我会得到我们党的正确对待。我就是有这么一个特点,或者说我是力求这么做的。
〔1〕马洪,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秘书长。
〔2〕安志文,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
〔3〕马洪,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作者:李岚清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节选:“质量救国”救了日本
1979年,世界经济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日本的崛起。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当时的盟军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曾对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说,“日本已经沦为第四流的国家,再也不可能东山再起、成为世界强国了。”1955年,我国的国民收入占世界的6.5%,当时日本只占
2.5%,而到了l960年,日本就赶上了我们。尽管如此,在人们的心目中也没有把战败的日本放在眼里,尤其是那时“东洋货”就是假冒伪劣商品的代名词,仍根深蒂固地扎根在人们的心目中。
  我本人就有过这样一个经历。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北京展览馆举办商品展览会,我参观后买了一个塑料的肥皂盒,粉红色的挺好看,但用了没有多久,就由粉红变为灰白色,连接上盖的塑料也断了,于是“东洋货”骗人的概念又加深了一次。后来我读了一位日本政要的回忆录,其中有一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战后日本的经济很困难,他访美时,希望美国多买一些日本商品。美国人告诉他说,我们没有直接购买过日本货,但从其他国家转口过一些,因质量差,以后就停止进口了。我们有的是钱,但是我们只买优质商品,决不买劣质商品。这次访问使他很震惊,也使他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于是,他在原来“贸易立国”战略的基础上,提出“质量救国”的号召,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经过若干年的奋斗,日本货终于甩掉了不光彩的假冒伪劣的帽子,换上了一个高质量的光环。1970年,日本复兴的象征性事件发生了。这年3月,日本政府令人惊讶地竟拿出20亿美元在大阪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全球77个国家蜂拥而至,并取得巨大成功。当时,美国未来学派创始人之一赫尔曼?康恩在《芝加哥论坛报》上甚至说:“日本已经进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21世纪将是日本的世纪。”
吴官正《闲来笔潭》自述退后的心态
《闲来笔潭》
&作者:吴官正
节选:退后的心态[1]
非常感谢你们五年来对我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今天和大家见面,很高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心情很舒畅。
《诗经》里有这么一句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理解说的是,作为政治人物都有开头,有个好结局不容易。新老交替是自然现象。早退晚退都要退,这把年纪了,晚下不如早下。退下来,对党、对国家有好处,对家庭、对自己也有好处。一个人上进不容易,但退下来并很快淡化,也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
我在最后一次中纪委常委会上对大家说,我退下来后,拥护党中央,支持中纪委,安度晚年,保持晚节。然后马上说:“散会!”我当年离开武汉、江西、山东的时候,也只讲了很短的几句话。
人生是一个过程,有上坡、有高峰,但最终都要落幕,这是规律。唐朝诗人刘禹锡有两首很有名的看花诗,写的都是宦海沉浮。前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牢骚满腹;后一首《再游玄都观》,春风得意。我认为金人元好问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最深刻,他也写了一首诗:“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东风怨菟葵。”意思是说你刘禹锡在历史长河中也是一个匆匆过客,对世事沧桑何必如此抱怨,如此感叹呢?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我认为有几条很重要:一是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包括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也包括干部的任期制、退休制等。二是要有个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其中有一些比较年轻的同志,保证我们国家沿着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开拓前进。三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有本事的多得很,要创造人才辈出的条件,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涌现,使有治党、治国本领的优秀人才实现抱负,报效国家。
我喜欢读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书都读,我认为书要越读越薄。比如说,心理学有两点给我印象很深:一是所有人共同的弱点,就是很难约束自己;二是需要引发动机,动机决定行为。经济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是供求关系,二是纳什均衡(即博弈)。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我理解有三点:一是零的辩证法,有多少数比零大就有多少数比零小;二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三是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也会遭到自然的无情报复。你们年轻,更要多读书,特别要认真研读革命导师和领袖们的著作,多思考,多讨论,相互启发,共同进步。金子能闪光,尖端能放电。你们路还长。杨巨源有一首诗《城东早春》说: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希望你们多做工作,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就是“看花人”,为你们鼓鼓掌。
对一些大事,一要讲原则,二要讲多数,三要讲利害。做事要认真,但不要过头。你们搞文字工作,写材料就像“二月天”[2],很不容易。有的时候一个人一个看法,左右为难,这是很自然的。只有左右为难,人才能逐渐成熟起来。(日)
[1]这是吴官正同志同中办调研室五组同志的谈话。
[2]民间流传一段唱词:做天难做二月天,蚕要暖和麦要寒。种田哥哥要落雨,养蚕姑娘怕阴天。
&&&&&&&&&&&&&&&
揭秘朱镕基的传奇身世
&&&&&&&&&&&&&&&&&&&&&&&&&&&&&&&&&
10:50 来源:新华网 
&&&&&&&&&&&&&&&&&&&&&&&&&&&
&&&&出湖南省城长沙,沿107国道东行32公里,就到了长沙县安沙镇和平村——朱镕基故乡。转上一条水泥小路,蜿蜒入山,两旁时见青竹婀娜、杂花间树,再行二三公里,地名棠坡,朱氏祖屋“恬园”就曾坐落在此,“以前好大一片屋咧,60年代全拆光了。”和平村村委会的小宋说。
  “朱镕基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童年时光。”和平村村支书黄自力告诉记者,“他大概到9岁多才离开棠坡。”朱氏祖屋所在处,现在是一个苗圃,遍栽紫色的红槭木,开阔的地势,犹可想见当年的规模。
  在朱氏族谱的记载中,清末文豪吴南屏,曾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1873年)受邀到此做客,并挥毫赞叹恬园之美:
  “恬园,长沙朱氏之山庄也,地名棠坡,去会城东北六十余里,古驿道旁,岗岭回复,数转乃入,至则柴关矮屋,甫见竹树间游与乃伫,客惊而问,不意所称恬园者之在此也。”苗圃右边有一四角凉亭,亭中有古井一口,上有记载,“朱氏祖井,始建于清咸丰四年甲寅(公元1854年),位于泞坡祖屋进门丹墀中,有石砌围档,井水清凉甘甜”,这口井自开凿之日起,清泉不绝,朱氏家人及族中所办的学校,都以此为饮用水,至今100余年,不盈不1995年,湖南省地质勘探队还特意彩井水作了个鉴定,结果为“特优质矿泉水”。
  朱镕基儿时玩伴忆朱镕基童年趣事
  80多岁的朱佩珍,是朱镕基的小时玩伴,她拄着一根棍子,颤巍巍地领着记者,“你看,那个平地上,我们小时候玩过跳绳的地方。”老人还记得,“细时这个伢子很灵凡(注:长沙方言,聪明之意),也很老实,别个打他,他就哭,说:我不打你、我不打你。”算起来,朱佩珍是朱镕基的堂嫂,老人年事已高,“几十年前的事情都记不太清楚了。”不过朱镕基并没忘记这位童年的玩伴。
  据老人的家属介绍,1996年朱镕基那次回长沙时,还特意请人将老人接到长沙小住。
  翻过朱氏祖屋所倚的小山,背面就是朱氏祠堂,1961年嫁到村里来的易翠兰,对这个祠堂记忆犹新,她用树枝在地上画起来:“先是一个池塘,从一座小桥过去,接着是一个大操坪,迎面是个大照壁……”按照几位村民的回忆,祠堂足有六七进,雕龙刻凤,气势恢宏。
  这座祠堂给当年的孩子们带来很多欢乐,但在1960年代同样未能幸免,易翠兰当年就曾参与拆屋的行动。现在这片故地上,几幢民房杂乱相间,只有一株两人合抱的银杏树,得以幸存。
&& 朱镕基身世揭秘:朱元璋直系后裔
岷藩十七世孙
  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朱镕基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
  关于岷藩家族,刘佑平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中有如下记载:岷藩开基始于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但此后又在永乐六年(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朱*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1450年朱*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朱镕基曾伯祖父白手起家 富甲一方
  岷藩后裔在武冈生息100多年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朱氏家族四散逃离,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长沙棠坡,朱天池(即镕垂)老人曾到云南、武冈等地调查过这段历史,“经过动乱后,逃到棠坡的只有几个人,而且很穷,只能靠教书为生。”按后来的阶级分析观点,这时候的棠坡朱氏一穷二白,算得上赤贫,在其后的几百年间,他们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在此期间,朱家陆续有人入仕,但从后来的记载来看,真正让朱氏家族脱贫致富的,是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字雨田),朱氏族谱的记载中说,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粮食丰收,谷贱伤农,达到了千钱三石的低价,朱雨田倾其所有买入,次年天灾,粮价飞涨十多倍,朱家从此“起富不愁衣食”。并开始广购田产,在城乡筑室置房。
  关于这段轶事,长沙市地方志中亦有记载:朱雨田此后转贩盐茶、设钱庄、开矿业,终于成为长沙首富,他修建的朱家花园,“登之可极尽岳麓湘江之胜,名于是邦矣”,列为长沙园林之首。
  据长沙市志的记载,朱雨田暴富之后,乐善好施,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并疏浚新河、赈济灾民,方志中评价,他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
  朱氏家庭从此富甲一方,子孙兴旺,多时人丁上百人。在棠坡,朱家因为扶危济困,到今天仍赢得乡亲的赞誉,67岁的村民王玉龙告诉记者,那时每月逢三逢八,朱家就开仓济贫,而村里如果有孤寡老人死了,都由朱家提供棺材,以及两担石灰,用于埋葬。
  村民彭建武的妈妈,当年在朱家所办的学校免费读书,该村所有贫家子女,均免费就读于朱氏族学。彭建武说,解放后朱家人在村里没有挨什么斗,因为他们不是恶霸地主,“是好地主”。
  时至今日,和平村1200多人,300余户,但朱姓已经很少,村支书黄自力说,“朱家后人基本都出去了。”
朱镕基父母揭秘
  朱镕基的父亲名宽澍,字希圣,他是个遗腹子,其父还没有见着他的面,就已去世。
  朱希圣有兄弟6人,另有姐妹数人,他排名老幺。据闻朱希圣绝顶聪明,年少即博览群书,颇有抱负,他曾取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之意,自号“清醒上人”。
  朱希圣十多岁时,就染上了肺病,俗称“痨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种病基本无法医治。朱天池告诉记者,朱家长辈于是决定,给朱希圣娶亲“冲喜”。
  “冲喜”是当时农村的古俗,一般是男方家有人病危,急需有个内当家主妇,再就是希冀以结婚的大喜来冲刷晦气,让喜神驱逐病魔,以期让病人因此脱尽晦气而康复如初。
  朱镕基的母亲张氏(注:海外媒体误为余氏,余氏实为朱天池之母)就是这一情况下,匆匆嫁入朱家,从后来情况推断,时间应该在1927年末到1928年初。朱天池回忆:张氏的个头比较高,“长得很俊秀”。
  “冲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张氏怀孕后,朱希圣身体日渐羸弱,没等到孩子出生即英年早逝。日,当朱镕基出生时,她的母亲张氏也感染了肺病,无法给孩子喂奶,其时朱天池胞妹朱荔裳刚刚出生,伯父朱宽浚遂将镕基接到家中,让妻子给他喂奶。
  朱镕基:与母亲相依为命 未尝过父爱
  从没尝过父爱的朱镕基,与母亲相依为命,朱天池回忆,当时朱家长辈对孤儿寡母格外照顾,几位堂史弟音也相处亲昵,那时朱氏长辈都喜欢唱京戏,每到闲时,叔伯史弟便相聚一起,拉二胡、打锣鼓,唱功好的便一展歌喉。耳濡目染,朱镕基等几史弟竟也无师自通,爱上了这一“国粹”,甚至后来当上总理,朱镕基仍乐于在一些场合展示自己的京剧唱功。
  朱镕基跟大哥镕坚的感情尤其好,后来的交往情况,似乎也可佐证这一点:1998年,身在美国的镕坚90大寿暨婚庆60周年,朱镕基特意题辞“金石不渝、百岁可期”,以资祝贺,这应该是“诫题辞”的朱镕基,送给亲属的惟一墨宝。
&&& 父母双亡
9岁朱镕基成乱世孤儿
  朱氏大家庭在朱镕基出生的时候,已经准备分家,此后不久,朱宽浚赴扬州工作,举家东迁,直至抗战前夕才返回,朱镕基母子分得的那份田产,便委托给“满伯”朱学方代管。
  不幸之事在朱镕基9岁多的时候再次降临,染病已久的母亲张氏辞世,朱镕基父母双亡,成了孤儿,朱学方负起了抚养他的重担。
  在朱镕基幼失怙恃的岁月中,时局同样不稳,可谓兵荒马乱:在朱镕基出生前,日,国民党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许克详率独立三十三团,空袭共产党在城内的各类机关,是晚11时许,长沙城内杀声震天、尸横遍野,大屠杀还波及到湘潭、常德、浏阳等20余县市,共产党及群众“遇难者上万人”。
  共产党随即在湘赣边境发动秋收起义,并发出了夺取全省政权总暴动的动员令,长沙城内也秘密筹划武装暴动,以作策应,国民党全城搜捕“叛党”,恐怖气氛笼罩全城,秋收起义部队未经训练,不敌国民党优势兵力,被迫转移。
  在朱镕基出生后不久,红军曾两次攻打长沙,并一度攻克,此后,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距长沙仅数百里,长沙因此成为国共两党交锋的前沿,历经“围剿与反围剿”战火荼毒,拉锯战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而到了1938年11月,日机轰炸长沙,形势十分紧张,据《长沙人民革命史》记载,蒋介石电令“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12日深夜,担任放火任务的警备第二团某部误听电话,以为日军已进市点火,是为“文夕大火”,这场大火连烧3天,死者3000多人,全城80%房屋被焚。
朱镕基性格揭秘:深沉稳重、倔强、不认输
  父母接连撒手西去,对于一个不满10岁的孩童,无疑是人间惨事,后来抚养他的朱学方老人回忆,家庭不幸,加上当时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悲惨身世使得朱镕基少年早熟、发奋努力,且养成了处世深沉稳重的性格。
  朱天池对朱镕基的性格养成也作过分析:他幼年与寡母相依为命,虽然族人颇为照顾,但遭受些白眼想来在所难免,而在少不更事时,孩童间的嬉戏,身材瘦弱的朱镕基也受了不少欺负。朱天池记得,当时和朱氏子弟住在一起的还有任氏兄弟,他俩十分顽皮淘气,常欺负朱家子弟,别的朱家子弟对他们都退避三舍,而朱镕基表现出倔强的个性,即使被打倒在地也决不认输。
  或许正是由于幼年的苦难经历、加上此后求学的颠沛流离,使朱镕基感同身受,同情弱者贫者、反感仗势欺人、仇视为富不仁痛恨贪官墨吏。后来身为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为农民的穷苦泪洒宁边,为长沙的溃堤九江掬泪……实有真情动,实有苦衷在。
  朱镕基的为官理念揭秘
  朱镕基的为官理念,其实可以在他的几位先祖身上,找到一点影子:在朱氏族谱的记载中,十五世乔生府君,就是一个颇有官声之人,他辅佐鹿传霖治理四川时,冬季官府救济贫民,某官员私藏了几件衣物,贫民投诉,乔生闻之,正欲起身,突然岩墙倒塌,打伤府君左足,民众争相拥出,乔生府君不顾足伤之病,厉色严斥该员,数以改过,该员深感愧疚,将衣物一一退还。乔生后来“历署诸道、颇得民心”,在他返乡时,民间每家“置明镜一方、清水一盏、白菜一叶,焚香跪道,爆竹声十里不绝。
  这位乔生还是一个刚直不阿、从不奉迎之人,族谱中记载,在一次慈禧太后的接见中,众官员皆吹捧慈禧有“宋宣仁太后”之德,乔生“独默然不语”,瞿鸿机感叹:“憨哉,乔生不可及也。”在朱氏先祖中,金陵为官的十五世鞠尊府君,因为“修沙洲圩闸、修惠民河,民勒石记之”。而到了朱镕基伯父朱介侯(即朱宽浚)这一代,则以“奉公循理、不伐能不矜功”为宗旨,历任湖北黄安(今红安)、江陵令,“才明识裕、为官运亨通俱优”,这位介侯公因为看不惯“污吏横行、国事日衰”,在宣统年间黯然挂冠而去,归隐棠坡田园。
&&&&&&&&&&&
看黄永玉先生新作感想未来的中国画坛
&&&&&&&&&&&&&&&&&&&&&&&&&&&
日08:11 来源:文艺报& 陈履生
&&&&“黄永玉八十艺展”2004年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盛况还在眼前,不觉已经过去了10年。当年他在展览开幕前现场提笔书写画展前言也是少见,而展览中的许多故事在今天还是美谈。10年之内,人事两非,这个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当年展览的那座建于1959年的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已经不复存在,代之以一个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新的国家博物馆,这只是变化中的一个缩影。10年中,岁数涨了,房价涨了,画价也涨了。可是,黄永玉先生80岁以后的每一天还是抽着他的烟斗,画着他的画,继续写他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继续养他的狗和猫,仍然与各路来者神侃天下,还是邀亲朋好友、学生弟子过他一年一度的生日,一切好像没有太大的变化。客观来说,这对于80岁以后的老人来说确实不容易,所以,如今的他耳朵背了,似乎也很自然,显然,这也不是一天所成。
  10年前,黄永玉之所以选择国家博物馆举办他的“八十艺展”,是因为大厅中有他1959年所作的《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巨幅壁画,对面还有另一幅由他的中央美术学院同事周令钊教授夫妇所画的《世界各族人民大团结》,这是现在仅存的一组20世纪50年代的壁画,这也是黄永玉的青春记忆。时年35岁的他当年能够承接如此重要的国家工程,在今天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就当时的情况,他没有延安的背景,又不是徐悲鸿的系统,更没有革命的血统。他是何方神圣?没有大学文凭,仅以不完整的初级中学教育学历,却能够在1952年得到中央美院的教职。4年之后的1956年他出版了《黄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诗玛》让人们刮目相看。原来他有两把刷子。画画是手艺活,说得再好也没有用,一部中国绘画史,自古就是崇拜手艺的历史,谁画得好,后人就把他供奉在画坛上。过去文人画讲学养,务虚的那一部分,比如讲“气韵”就难以建立起一个可以权衡的标准,徐悲鸿引进的现实主义把造型重新放在了20世纪的画家面前,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品评尺度,桥画歪了总是不行。因此,黄永玉年纪轻轻就在各种势力胶着的北京画坛获得了一席之地,似乎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
  后来的一天一天、一年一年,黄永玉不断创作的叠加以及非凡才情的呈现,转化为社会上流传着的各种关于黄永玉的传说,也有了“怪才”和“鬼才”的称号。一个不经意的猴票设计,完全不能视为其艺术的代表,也不知为何成为炒家的猎物。不断飙升的神话还未停息,又有了“酒鬼酒”酒瓶神话的再起。不觉年轮就转到了80。他说好像中了彩票一样,怎么就到了80?而在比他老的老头、老太相继过世之后,他如同闪烁的晨星,90好像又是一个神话。能够画出那么多大画的老人,至少可以说是身体康健,能够画出如此睿智而又幽默作品的老人,至少可以说思维还是敏捷,当然,能够记住无愁河那些往事的老人,也可以说明其记忆力还是过人。
  黄永玉为了90岁的这个展览,所展示的新作实际上是一个大画展,也是他向公众呈现的一个关于健康的体检报告单。就在一个月前,他用了4天的时间完成了丈二的巨幅白描荷花,其他不论,可以说这是中国绘画史上可考的90岁老人所画的尺幅最大的白描,结体慎密,线条流畅刚劲,疏密得宜,完全没有常见的老人风格。如果将此连接到1952年他初来北京时中央美术学院中无数怀疑的目光,想到当年引荐并接纳他到美院的伯乐,看看今天的教育制度以及人才培养的方略,一门外语就会让他在美院门外的帅府园到处溜达。再看看当下的造型,画张三像李四,画猫类犬,真是时代不同而命不同,如果在当年画什么不像什么是要出人命的,而今天正好歪鼻子歪眼大行其道,令人感叹“当代艺术”救了无数画者众生。可是,人们好像一下子还难以适应这种现实的变化,还在以传统的心态崇拜造型英雄,这正好像当年人们膜拜笔墨过人而题材丰富的百岁老人齐白石一样,黄永玉继续发挥着他多年来在画坛的引领作用。
  中国艺术的千年传承,各个时代都需要擎旗者。在历史的发展中,中国文化的渐变与中国艺术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方式,偏离了这种方式,中国的造型与笔墨将会异化为一种文化的虚无。因此,当人们面对黄永玉的作品时,较之上个世纪80年代的看法会有所改变,这一改变不关乎年龄和价位,是现实中的造型和笔墨的稀缺。黄永玉以高龄去填补了一个时代的缺憾,他又以独特的方式为今天的艺术带来生机和趣味,而这正是时代中的又一缺憾。艺术缺少了生机,艺术没有了趣味,那审美只能在僵化的概念中表现出类如工匠的手艺。看看他木刻的《阿诗玛》,水墨的《山鬼》,写生的《佛罗伦萨》,雕塑的《生肖》,还有各种工艺与设计,甚至包括不为人重的类如民间艺人的剪影,无不在触类旁通中表现出各有所成,各美其美。
  回观当今画坛,未来,能者几何?
&&&&&&&&&&&&&
黃永玉:用幽默洞察人生的画坛鬼才
&&&&&&&&&&&&&&&&&&&&&&&&&&&&
日10:44 来源:天津日报 吴志菲
&&&&&&&&&&&&&&&&&&&&&&&&&&&
&&&&&&&&&&&&&&&&&&&&&&&&&&&&&&
  黃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少年時期就以出色的木刻作品蜚声画坛。黃永玉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他设计的生肖猴票家喻户晓。其人博学多才,诗书画俱佳,亦是诗、杂文、散文、小说、剧本的大家。著有《永玉六记》《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太阳下的风》《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等书。画过《阿诗玛》、生肖邮票《猴》等。在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和中国內地及中国香港等开过画展,其美术成就曾获各种国际、国内奖项,在海內外享誉甚高。14卷本的《黄永玉全集》近日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8月15日,著名画家黄永玉迎来他的90华诞,就在半个多月前,收录黄永玉美术、文学两大类创作的14卷本《黄永玉全集》作为贺寿之礼,由他故乡的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在北京举办了隆重的首发仪式。大家黄永玉的画作,一笔一画,一撇一捺,从容自由,令人叹为观止。这个没念完中学、没有经过系统美术训练的人,却凭着其天生才情和后天非凡的勤奋努力,成为出色的木刻家、国画家、雕塑家、作家和诗人。黄永玉一直说自己是一个“文化流浪汉”,十四五岁起就开始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人生。在生机葱郁的艺术原野上,他的足迹遍及木刻、雕塑、绘画、文学等领域,信马由缰,纵情驰骋,采撷的一朵朵奇葩,令世人神往羡叹不已。
  无愁河上的浪荡仔
  这些年,黄永玉投入最多的是创作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他自己承认,现在他是文学第一,雕塑第二,木刻第三,绘画第四。他有一个野心——借写自己的一生,把那个时代的各个侧面勾画出来。目前已经完成的部分,虽然刚写到4岁,却已写了20万字。没有完整构思,没有既定格局,随记忆而行,发挥自己讲故事的才能,他把故乡民俗、童年影子,生动展现在这部作品中。对于他,就像一次悠然的晚年漫步。作品在《芙蓉》杂志开始连载,读者反映很好,他却自谦说,他那不叫长篇小说,可以叫长长小说,他只记录了一些有趣的故事,为历史作一份见证。因为那个时代,那些人物,那些事件都是很有意思的。他还说,他写小说完全是先娱乐自己。因而,他没有任何套路,反倒常令读者有意外的惊喜。
  黄永玉出生于湖南常德,半岁后随父母回凤凰老家。年幼时,黄永玉就继承了父亲绘画方面的才艺,“那时,我可以命令弟弟,大声一叫:拿笔来!”黄家是书香世家,家境在那时还算宽裕,小孩都有保姆照顾,他认为幼时的自己还算是一个有教养的小孩。童年黄永玉眼中的父亲很可爱,父亲会画画,爱音乐,但更重要的是父亲的性格对他的影响。湘西人的幽默、乐观、爽快、固执,早已融入他的血液中了。
  常德有一条狭窄的常德河街,足足十里长。过去在沈从文的笔下,这条街上各行各业应有尽有,经商与卖身共存,文明与野蛮相处。12岁的黄永玉便是在这个码头上船漂泊远去福建厦门集美中学读书的。在那儿,黄永玉老留级,后来校友聚会的时候,曾经跟他同过班的同学就有150人之多。对此,风趣的黄永玉坦言:“第一次留级还很痛苦,老留老留就无所谓了,留了五次。”但是黄永玉的文艺细胞特别发达,很快就在木刻、绘画等方面崭露头角。1939年他的木刻《下场》发表在福建永安宋秉恒先生主持的《大众木刻》月刊上,得到他有生以来的第一笔稿费。拿着汇票,他心想:真有钱吗?为了壮胆,就拉了一些同学到邮局去拿,他说“别跑,你们在门口等,有什么事要跑,我们一起跑。”进去后,人家真给钱了。拿着钱,他的手都发抖了——五块钱,太多了!走出来就请同学们吃了一顿生蚝煮的粥。一个人吃了一碗,还剩下好多钱。买袜子,买鞋,买……第一次,自己给自己买这么多东西,觉得很威风。少年时期的黄永玉以出色的木刻作品而在地方叫响,十里八乡都称他为“神童”。
  “大狂人”的十万年爱情
  1970年,黄永玉给夫人张梅溪写了一首情诗。诗中说“我们相爱已经十万年”,一直被夫人拿作“把柄”,说他真是狂得可以,“你呀,不但在画坛狂,在情场也狂,总之是一个大狂人!”黄永玉却一本正经地对夫人说:“不是说人生百年结为一世夫妻吗,十万年也就是千世夫妻吧!”笑得夫人喘不过气来。
  黄永玉与张梅溪的恋爱史是当时的一段佳话。中学辍学以后,黄永玉做过陶瓷厂的小工,又做了小学教员、剧团里的见习美术队员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的行当他都干过。不知不觉当中,当年淘气的孩子成长为一名自食其力的艺术青年。而爱情也在此时悄悄地萌芽了。&
  十八九岁的黄永玉在江西一个小艺术馆里工作,碰到了广东姑娘张梅溪。那时他一天到晚作画,刻木刻。有一天兜里大概还有八毛钱,见到一块很好的梨木板,当时非常想买,但是头发很长,又想理发,如果理发那就没有木板,买了木板就不能理发。这时,张梅溪说:“你去理发吧!”他说:“理发,木板没有了。”“那我送你一块木板吧。”后来,她真的送了一块木板给黄永玉。
  当时好多人都追求张梅溪,其中有一个航空站的青年,人长得很潇洒。这个青年牵了一匹马来,张梅溪很喜欢骑马,两个人便拉着马走到大树林里面。黄永玉心想这下麻烦了,自己连自行车都没有!但他有自己的高招——每次意中人出现的时候,黄永玉都在楼上吹起小号,虽然吹的技术不怎么好,但是定点都吹,终于打动芳心。
  后来,黄永玉问她:“如果有一个人爱你,你怎么办?”她就说:“要看是谁了。”黄永玉说:“那就是我了。”她回答:“好吧。”
  她家里开始不知道,后来知道了,反对得厉害,硬是把她带走了。难过之中的黄永玉借了辆自行车,上午九点多,奔一百二十里地,像赛车一样,骑到离赣州十多里的地方,天黑了,完全不能骑了,只好住了个鸡毛店,用鸡毛作被子,把一堆鸡毛盖在身上,跳蚤咬,不盖又冷。第二天一大早把身上的鸡毛拍了,头发上还顶着鸡毛,就美滋滋地骑车去接自己的“新娘”了。
  赶到赣州,张梅溪挑了个最好的旅馆,正好那个旅馆是黄永玉朋友开的。一些文学界、艺术界的朋友怂恿黄永玉:“结婚吧,反正她不要回去了。”于是,两人就举行了婚礼。
  1948年夫妻俩来到香港,在九华经一幢小楼上筑起了爱巢。那时黄永玉在画坛上没有名气,甚至还没有涉足画坛,整天干着木刻——那是需要心和力交融的,一双大手满是老茧和青筋。一张木刻刻下来,黄永玉都虚弱地躺在藤椅上休息,这个时候,张梅溪就默默地做一碗荷包蛋或一碗甜酒端上去,有时见他太累,都不忍心让他动手吃,就用汤匙一口一口地喂到他嘴里。娇妻的爱情使黄永玉更加勤奋耕耘,他的艺术灵感也随之奔涌而出,他的木刻画在香港渐渐有了名气。
  “文革”开始后,黄永玉因为画猫头鹰被打成了“黑帮”,一家人被赶进一间狭小的房子,房子紧挨别人家的墙,光线很差,张梅溪的身体本来就弱,加上这一打击就病倒了。黄永玉心急如焚,请医生治了也不见好,他灵机一动,在房子墙上画出了一个两米多宽的大窗子,画中的窗外是绚丽的花草,还有明亮的太阳,顿时满屋生辉。张梅溪经常看这画,病也慢慢地好起来。
  与表叔沈从文的交往
  和表叔沈从文第一次见面在一天傍晚,童年的黄永玉正在孔庙前的文星街和一群孩子进行“战斗”,忽然一个孩子告诉他,“你们家来了个北京客人!”
  虽然家里有许许多多北京、上海的照片,但长这么大,黄永玉从来没亲眼见过北京客人。只见客人和祖母围着火炉膛在矮凳上坐着,轻言细语地说着话,回头看见了黄永玉。“这是老大吗?”客人问。“是呀!”祖母说,“底下还有四个!真是旺丁不旺财啊!”黄永玉问:“喂,你是北京来的吗?”祖母告诉他:“这是你的从文表叔!”黄永玉笑了,在沈从文周围看了一圈,见表叔平平常常,穿了件灰布长衫。“嗯……你坐过火车和轮船?”见表叔点点头。便说:“那好!”就冲出门去,继续他和小伙伴的“战斗”了。
  初中辍学后,黄永玉就背着小小的包袱出外谋生,漂流到安徽、福建的山区,在一些小作坊做童工,当时的他不明白世界上有一种叫做“工资”的东西,老板给他极差的三顿伙食已经十分满足。有一天,老板说:“你的头发长得已经很不成话,简直像个犯人,给你一块钱,把头发理一理。”他高高兴兴地去理了一个“分头”,剩下的七角钱在书店买了一本表叔沈从文写的《昆明年景》,可是看不太懂,他自言自语生气地说:“你是我表叔,可你写的东西我却看不懂,七角钱哪,不是个小数目!”
  后来和夫人张梅溪在香港呆了将近六年,新中国成立后,从文表叔第一个写信来要黄永玉回北京参加工作。不久,黄永玉和张梅溪背着一架相机和满满一皮挎包的钞票上北京来探望从文表叔和婶婶以及两个小表弟,在北京住了两个月不到就返回香港。1952年,他们带着七个月大的儿子坐火车来到北京,次年黄永玉被安排到中央美术学院工作。
  那时候《新观察》杂志办得正起劲,一次,编辑部的朋友约黄永玉为一篇文章赶着刻一幅木刻插图。黄永玉只用了一晚上就刻好了。发表后,效果不好。表叔特地找到黄永玉家里,狠狠地批了他一顿:“你看看,这像什么?怎么能够这样浪费生命?你已经30岁了。没有想象,没有技巧,看不到工作的庄严!准备就这样下去?”
  这些话给黄永玉的刺激很大,他真的感觉到羞耻。虽然这些话已经过去50年,却好像昨天说的一样,他总是以此加倍审慎自己。有一个时期,他喜画梅与荷,天天带着望远镜去圆明园画人民公社的荷花,日积月累,竟画得8000多幅墨荷。他的《红晴白荷图》,荷花亭亭玉立,蜻蜓静立叶上,生机盎然;他画的《家乡红梅》,傲霜斗雪,清香四溢,堪称杰作。绘画除去各种画笔之外,还常用树枝、手指、丝瓜瓤等当笔。他作画神速,无论画幅大小,都成竹在胸,一挥而就。
  因画猫头鹰而被批判
  有的人认为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水墨山水,一种很清雅的,表现文人出世的气质,但黄永玉的画却大多数是浓墨重彩的,所以也曾经有人说他的国画不正宗。但黄永玉丝毫不把这些人、这些话放在心上,他画画主要就是研究画画,不整天重复地画自己所熟悉的画,他总要想办法画一张没画过的,以陌生的技巧去探索一些题材,或者克服难度,或者克服它色泽上的问题,或者其他的问题,有时要想好多年。
  在他的绘画题材里,荷花是非常具有风格的主题,但是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给人那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黄永玉开玩笑说荷花从哪儿长的,从污泥里面长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掺了水的那个叫做污泥,是充满养料的那种土。从土地母亲那里长出来的,回头再来骂它是污泥,这叫忘本。
  小时候到外婆家去,外婆那个城门外就是一个荷塘,小黄永玉出了什么事了,调皮了,外婆要找他算账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高大的脚盆滚到荷塘,自己躲在里头。小时候个儿不高,看着荷花像房顶那么高,一动不动地呆两三个钟头之后,青蛙过来了,水蛇过来了,他仔细地观察它们。荷花底下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的反应、色彩的关系,非常丰富。后来他开始画荷花,大部分都是从根底下这个角度来看荷花,画的就是当年外婆家池塘里头给他的那种感觉。
  当年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守着一池莲花画了不少传世之作,黄永玉的莲花当然不像莫奈的那么蒙眬,但是它们的健壮与灿烂同样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北京家中万荷塘的池塘里,黄永玉已经种下了来自山东、湖南、广东、北京的各色莲花。实际上画了这么多年的莲花,它们的形态与精神已经烂熟于心,即使睡觉的时候也有“十万狂花入梦寐”了。
  黄永玉的生命历程中,有一次名声大震是因为北京一个“黑画”展。上世纪70年代装修北京饭店,周总理把李可染、李苦禅等当时一批“文革”中被下放的画家都请回来做装修、配画等一些工作。当时把黄永玉调到北京饭店去,负责十八层的整体设计,这层楼小房间画什么画,大厅里画什么画,要请谁画,等等。那年冬天快过年的时候,黄永玉和吴冠中、袁运甫、祝大年四个人到重庆去旅行写生,忽听有人说:“北京不得了,北京现在批黑画,有人画了只猫头鹰出大事情了!”他不以为然地说:“画只猫头鹰有什么了不起?我也画过。”他不知道当时批的就是他。
  猫头鹰一只眼睁、一只眼闭是自然现象。其实,画这张画是因为他的一个画家邻居许麟卢。那天,黄永玉端一杯茶,穿一双拖鞋到他家。正好,他说:“宋文治有本册页在这里,你帮他画张画吧。”黄永玉说:“画什么样的?”他说:“随便画什么。”黄永玉说:“随便画怎么来得及呢?”他说:“画只猫头鹰算了。”然后就画了一只猫头鹰。结果这画落到江青等人的手里,搞了那个“黑画”展,用来作为他们攻击周恩来总理的把柄。
  豁达不羁真性情
  有一年,女儿从意大利回来,一定要给他买台电脑。黄永玉说:“我电话都不会打,不会用现代的东西,甚至用圆珠笔都写不出东西,得往下摁着写,只能用钢笔或者用毛笔。不可能接受电脑这样一种东西。”
  他画画的时候,把画纸一摊,这边挂几张,那边挂几张,边坐着给大家说笑话,边看着那纸构思,讲得大家笑得不得了的时候,他突然来一句:“哎,不说话了,我画画了。”墨水一来,一个圈流水作业,同时画定。再招呼大家:“哎,讲,等它干。”再讲一段,看画干了,又不说话了,再来一圈,大概个把钟头,很多画都出来了。除了“李白斗酒诗百篇”一般的豪放外,黄永玉更有他豁达不羁的性情。
  “文革”时,有一同事在几千人的批判会上批判黄永玉,说:“黄永玉,你画画从来没有过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你从来都是玩,你画画基本态度是玩。”他低头边挨批边在心里想,你这个老小子,要是在平常你讲这句话,我一定请你吃西餐。至今,他都这样想:做工作,没有一点游戏心态,怎么能做得好呀?写文章也是,写到得意的地方,他就哈哈大笑。在意大利住的时候,女儿在楼下问:“爸爸你笑什么?”黄永玉说:“我写(《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得很得意。”他认为真正沉醉其中,才是艺术创作的最佳状态。
  过去他办画展从来不请中央的首长,或者艺术界的名流来剪彩,他不喜欢这一套,觉得艺术面前人人平等,大家喜欢来看就可以了。但是1999年在北京举办的个人画展,他请一个朋友来剪彩。这个朋友是花农,“文革”时,黄永玉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这个朋友送花给他,“别难过了,看花吧。”一个自行车装五六盆花送来,有高架子上摆的吊兰和绿菊花什么的,春夏秋冬,一直送到底。黄永玉说:“你别来了,我是‘反革命’要影响你。”他说:“不怕的,我三代是贫农,都是栽花的,谁要是说我,我就揍谁,我不怕他的。”虽然后来失去了联系,黄永玉却苦心找了他两三年才找到。黄永玉邀请朋友为他的画展剪彩,朋友也很高兴。黄永玉嘱咐朋友不要穿西装,爱穿什么就穿什么,剪完就算了。请这位谁都不认识的人来剪彩,这与以前黄永玉在香港地区、在国外开画展不剪彩并在请帖上表示“不剪彩,不演讲”的做法异曲同工。
  一生饱经沧桑的黄永玉信奉我不欺人,人勿欺我。一般小事,他都淡然处之。20多年前,在京开政协会议,会后他开车和侯宝林一起回京西宾馆住地。路上,侯宝林问黄永玉:“近来有没有带学生?”那时,正有个别学生稍有成绩,就狂妄自大,不可一世。黄永玉气愤地说:“不带学生了,把他们奶大了,他们却把你的奶头咬掉了!”侯宝林接着话茬儿:“要不怎么现在换塑料奶嘴了呢?”两人哈哈大笑,烦恼随笑声而去……
&&&&&&&&&&&&&&&&&
歌星那英家族的惊天秘史
&&&&&&&&&&&&&&&&&&&&&&&&
( 22:07:59)
来源:解放军生活杂志&&&&&&&&&
喜欢纳兰词,就有必要研究一下纳兰性德的家族(叶赫那拉氏)历史。
叶赫故地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400年前威震明朝的叶赫部落就曾经活动在这里。如今,叶赫数万人口之中已经没有一个叶赫那拉氏后人了,他们为什么会在这片土地上消失呢?
明代海西女真有四大部落,即:乌拉、哈达、辉发、叶赫,他们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而叶赫是四大部落中最强大的,在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征战中十分威猛,努尔哈赤也曾经惧怕叶赫,其他的三个部落甚至明代朝廷、蒙古人都十分支持叶赫,但是叶赫最终还是失败了。努尔哈赤终于在明代万历47年(公元1619年)将叶赫灭亡,时为叶赫东、西两城的部落首领金台石(纳兰性德的曾祖)、布扬古叔侄二人,在城破后被绞死。叶赫部落所属各城寨部众群龙无首,投降了已经建立后金(即后来的大清国)政权的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将叶赫灭掉后,对叶赫部的臣民仍然是比较宽容的。纳兰性德的老师徐乾学在《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中记载“金台石死焉,卒以旧恩,存其世祀”,意思就是太祖高皇帝终因有旧恩,保留了叶赫那拉的后世祭祀权,没有加以灭族。那么什么是“旧恩”呢?原来在过去,叶赫部为了笼络努尔哈赤,将首领金台石的妹妹孟古格格(即后来的孝慈高皇后,皇太极之母)许配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虽然灭了叶赫,杀了他的大舅哥,最终还是念旧恩没有将叶赫灭族。
努尔哈赤没有将叶赫灭族,但是仍然加以防范。据《清初学人第一——纳兰性德研究》记载:“为了防止叶赫东山再起,不许他们留居原地,德尔格勒(金台石之子)、布尔杭古(布扬古的弟弟)等叶赫贵族和其他群众都被迁徙到建州(今天的辽宁新宾)。虽然声称:‘不论叶赫国中的善人、恶人,都一家不动。父子、兄弟不分离,亲戚不离散,原封不动地带来了。不动女人穿的衣服,不夺男人带的弓箭,各家的财物,由各主收拾保存’,但是不准他们聚居,而是分别编入满洲各旗,如德尔格勒隶满洲正黄旗,布尔杭古隶满洲正红旗等,以淡化他们的叶赫部落意识,使他们完全融入到建州女真之中。”后来叶赫部投降的这些人大多从龙入关去了。因此说,叶赫部灭亡以后,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没有人居住了。有纳兰性德《满庭芳》为证:
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阴磷夜泣,此景总堪悲。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只应是,金笳暗拍,一样泪沾衣,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这首词是康熙21年(1682年),纳兰性德扈从康熙皇帝东巡时路过先祖经营的叶赫部有感而发写下的。纳兰的心情这里就不说了,只说这篇作品有一句话——“待向中宵起舞,无人处、那有村鸡”,说明当时的叶赫城没有人烟,以至于连鸡叫声都听不见了。这时候距离灭亡时已经足足63年了(1619年—1682年),因此这座城至少空了63年没人居住。而在此行,康熙皇帝也做了一首诗,题目是《经叶赫废城》:“断垒新生草,空城尚野花,翠华今日幸,谷口动鸣笳。”“断垒”、“空城”说明当时的颓败,不要以为“鸣笳”是当地百姓列队欢迎的声音,声音是皇帝带来的仪仗队发出的。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转眼间到了1743年(乾隆八年),时距叶赫灭亡已经124年之久的某一天,乾隆皇帝又东巡途经叶赫故地,凭吊古战场作了一篇名为《望叶赫旧墟》的七律作品:“寒盟由彼义何甘,甲士当时祗十三。自是天心歆日角,几曾虎旅藉犀函。折冲底用称韩信,决策无须听耿翕。创业艰辛千古独,垂衣敢恃面临南。”乾隆在诗序中写着这样一段话:“敬惟我太祖高皇帝以十三戍甲奋迹于此,复仇服众,遂成王业。谨赋其事,以示来许。”大家一眼就看得出来,乾隆皇帝和纳兰性德两个人的作品的思想格调是完全不同的。
若干年后,叶赫故地又重新有人居住了,但是并不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人。那么,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呢?据《梨树县志》记载:“今住境内的满族居民,皆为清朝入主中原后,由各地迁来。一为拨民实边而来。清朝入主中原,大部满族人民随龙入关。康熙年间,为保护满族发祥地,从山东、辽宁等地拨入一部分满族人,沿柳条边南侧定居,谓之‘实边’。今叶赫满族镇的李姓、张姓满族人,即为实边拨民。二为退役旗军返籍定居。清兵入关作战,满族旗兵随旗入关,退役后回原籍定居。今叶赫满族镇境内的费姓、傅姓满族人,即为退役回籍定居的满族旗军的后裔。三为定居的边台台丁、驿站站丁及其眷属。边台、驿站废除后,原在边台、驿站驻守的台丁、站丁及其眷属在驻地定居下来。今住在叶赫满族镇境内的荣姓满族人,其先人即为叶赫驿站站丁。四为解甲归田的满族官员。今住孟家岭镇二道沟村的何姓满族人,其先祖即为居住在长白山的满族人,后编入正黄旗,充任后金首领努尔哈赤的近卫军。其后代苏拉常生,曾任吉林将军的部下的佐领,立有战功,解甲后赐田定居。五为当地驻军。光绪17年(1891年),吉林将军派驻叶赫、赫尔苏边门扎兰马队。马队撤消后,驻军在驻地定居下来。今住叶赫满族镇和孟家岭镇境内的关姓、赵姓、富姓、景姓的满族人,即为清代驻军的后裔。六为自行迁入。乾隆年间围场解禁后,从辽宁的金州、复州、海城等地迁入的满族人。”以上是今天叶赫故地的人的构成。他们是叶赫人,但不是叶赫那拉氏后人。
叶赫那拉氏后人究竟在哪里,已经无法准确的考证。因为从龙入关的原因,在北京的可能性较大。清朝灭亡后叶赫那拉氏后人多转为汉姓的叶姓及那姓。著名的叶赫那拉氏后人有:叶嘉莹(驰名中外的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加拿大藉华人学者,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广芩(著名作家,陕西作协理事,现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作协副主席)、叶觉明(陶瓷专家)、那英(著名歌唱家)、那威(中国五子棋之父、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叶仰曦(著名画家兼昆曲艺术家)。
叶赫部铁马金戈、刀光剑影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叶赫人民正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安居乐业。
脑瘫女孩用鼻尖写作携60万字小说闯上海书展
&&&&&&&&&&&&&&来源:西安晚报记者职茵
实习生 雷雯&&日07:09
她身患徐动型脑瘫,肢体重度残疾,长期卧床无法站立。她从未上过学,仅靠新华字典和电视学会认字。但她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三年内用鼻子和下巴在手机和ipad上完成了60余万字的文学创作。昨日上午,让数万网友和青年学子感动的“鼻尖创作”女孩黄扬勇闯上海书展,并受到媒体关注。昨天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她用特有的方式“说”出梦想:“用文字让自己飞翔。”
3年用鼻尖打磨出60万字
近日,香港书展、上海书展的举办再度在读者中掀起阅读热潮,文学圈一众知名作家纷纷携作品做客书展或为其他作品站台。然而就在昨日,一位28岁名不见经传的脑瘫女孩,携60万字作品勇闯上海书展,立即引发全国众多媒体的关注。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黄扬来自湖南岳阳市的一个小山村。20多年来,她无法用语言和他人顺畅交流,更难以控制自己的肢体。直到2010年夏天,一次不小心摔倒,她的鼻尖触碰到了遥控器,让电视换了台。就此,她萌生了用鼻尖按键输入文字进行写字的念头。并参加微小说大赛,在微博中用鼻尖敲下了34万字。
用鼻尖写字的艰难是旁人无法体会的,她的鼻尖因多次敲打手机键盘而肿胀、发炎、流血。由于长时间低头写作,她的脖子经常酸痛,有时候会一头倒在桌上,无法再支撑起来。可黄扬以超乎寻常的意志,在三年中用下颚和鼻尖300万次亲吻键盘,创造了6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为坚持文学梦熬过太多艰辛
用鼻尖写作不仅辛苦,还要忍受不能跟人对话交流的孤独,但黄扬挺了过来。她通过键盘告诉记者:“修改错别字最难,每当我发现错误,很难把光标移到那个位置,最笨的办法是按着退格键,将错误部分之后的字全部删除,重新再写一遍,有时要重写几百上千字甚至更多。”
著名主持人何炅被黄扬深深感动,并为她的新书作序。他说:这种推倒重来的改错方式,恐怕是数字时代前所未有的,正因为如此,她的每一个字都闪着奇妙的光。那种光芒里有超过她年龄的豁达与沉静。命运给她这样的苦痛,她全当一种经历,生活展示给她旁人的怜悯,让她感到世界的美好,正因为她没有“弱者”常有的过度敏感和怨气,她的包容与平和的心境,让她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黄扬的小姨许如诗告诉记者:“有手不能写,有脚不能走,但一切并没有阻止她求知的渴望。我去看她,总是一个佝偻着身体的小女孩,求知若渴地翻字典。书上汗渍斑斑。”
2600条微博组成长篇小说
3年前,新浪微博征集微小说,黄扬激动地写下了人生中第一篇140字的微博,后来一发不可收拾,2600条微博组成了一本34万字的长篇小说《温暖人生》。此后她开始狂热写作,《许我以微笑问候》等作品也相继出炉。
湖南文艺出版社责编龚湘海告诉记者:“刚看到《温暖人生》时,我们觉得很质朴、很感人,是现今难得的能够打动人心的励志类作品。每次我们的编辑去看她,小姑娘不能用言语表达,只是笑,她的微笑给编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便有了书名《许我以微笑问候》。”书中黄扬写道:“人的一生,总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有人会颓废,有人会积极应对。是躺着死,还是站着活,不是上天定,而由你自己选。我告诉自己,不再抱怨,如此才可能拥有我想要的坚强。”
黄扬通过手机键盘对记者说:“键盘虽然不是特别硬,我每天点击十余小时,再怎么能耐,鼻子也会感到疼,时间一长,胸口红肿疼痛,母亲在我胸口绑上毛巾,总算好些,可弯腰久了,胃也会疼,甚至呕吐……但只要写小说,我就忘记了所有的不幸和哀伤。”许多读者评价:“这个用鼻尖创作的女孩,创作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种发自内心对生活的态度,给那些遭遇挫折的人们以温暖的安慰与鼓励。”
她的许多粉丝们也赞扬她“没有健全的身体,却比一个健全的人更勇敢,你把一种梦想延续了”。
&&&&&&&&&&&&&
谁走进鲁迅内心深处的孤独?
&&&&&&&&&&&&&&&&&&&&&&&
&( 07:58:46)
来源:宁宁博客
(年轻时代的鲁迅)&
他仿如大漠惊沙,乱云飞渡,沧海明月,从天外走来,从黑暗中走来,,被毛主席赞誉为“中国第一等圣人”,因为是圣人,人们敬重他,钦佩他,接近他,却走不进他的世界,因为是人,在他的生命中驻足了朱安、许广平、萧红三个全然不同的女人,在他不长的生命里凋谢、绽放!
朱安,只是母亲送给鲁迅的一份礼物&
1906电报:母病速归!鲁迅揣着电报,遥望远方,母亲憔悴的脸,温和的目光,还有她不幸的一生,令他泪光闪动,他知道自己的一切正是母亲的一切!
&&&&&&&&&&&&&&&&&&&&&&&&&&&&&&&&
& (鲁迅在日本)&
信中说:“仆荒落殆尽……又翻类书,荟集逸书数种,此非求学,以代醇酒妇人也。”正所谓女人如醇酒,可解万古愁,欲求之,却禁之!他埋首故纸堆,寄托青灯黄卷,编成了《古小说钩深》。
许广平,鲁迅生命中迟到的爱&
(年轻时代的许广平)&
祖父入狱、父亲逝世、肩负家庭重担,留学日本遭遇种种挫折,让鲁迅的心从小就非常沉重和孤独。
。他的思想、才华、远见、谈吐让她震动与折服。&
&&&&&&&&&&&&&&&&&&&&&&&&&&&&&&&
(鲁迅书法)
19253温暖和轻松。她……通信很快频繁到广平的署名变成了“广平兄”、“小鬼许广平”、“害马”(许广平被校方开除,被斥为“害群之马”)鲁迅的署名也变成了“迅”。
她忘却了年龄界限、忘却了妻妾身份,忘却了道德舆论,落地有声地告白:“喜欢他,爱他!”
信,就象阵阵带着阳光和花香的春风,轻轻吹开了迅哥儿这扇关闭已久的心门,他第一次感受到异性带来的快乐。他想打开这扇门,走进无边的春色中,却想到她风华正茂,自己已是中年,身体不好,还有妻子,只能无奈地告诉她:“异性,我是爱的,但我一向不敢,因为我自己明白各种缺点,深怕辱没了对方。”
她在夜色茫茫中惦念,在晨梦依依里想望,烟雨凄凄时等待……她不会放弃!
当广平再次走进鲁迅的小屋时,看到了他脸上的笑:“我可以爱,你胜利了,小鬼!”她满脸的泪,呆呆地站着,他走上前去,用手衣袖轻轻地为她擦试眼泪。
她抽着鼻子:“你就爱我一个人么?”他笑着点了点头!
鲁迅在厦门大学与爱人分别的日子里,他在信中用画细说自己生活的点点点滴滴;为了让她放心,他在信中发誓:“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
面对来之不易的来爱,广平写出了《风子是我的爱》:“&
&&&&&&&&&&&&&&&&&&&&&&&&&&&&&&
(鲁迅与许广平)&
1927年10月,他们在上海同居!婚后,鲁迅教广平日语时,她常常天真地问:“我为什么总觉得你还是我的先生,你有没有这种感觉?”,鲁迅听了,总是抚着她的头惬意地笑笑:“你这傻孩子!”
因为爱,他的作品不再黑暗;因为爱,他再次迎来创作高峰。
鲁迅喜欢在深夜写作直到东方欲晓,早上广平接班,开始抄写他昨夜的书稿,他们就象一个岗位上的两个战士,一个白班、一个夜班,周而复始!她用才能成全了爱人,带孩子、抄稿子、做家务。据萧红回忆:“许先生对自己忽略了,所穿衣裳都是旧的,布纽扣都磨破了,冬天的棉鞋也是自己做的……”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相知。鲁迅很忙,他们有时也会摩擦。过后,他把女人搂在怀里:“做文学家的女人不容易哩,是我脾气不好!”在广平忙完一天的事情后,他会赔罪似在她睡前,陪在身边:“我陪你抽一支烟好么?”聊到兴奋时,他就会再抽一支。看着女人睡下,他才轻轻离开去工作。
她是他的挚爱与助手,鲁迅后期十年的著作成就,比较二十年前的著作生涯只占三分之一,而其成就则以短短的十年而超过了二十年。&
&&&&&&&&&&&&&&&&&&&&&&&&&&&&&&&&&&&
(鲁迅、许广平、周海婴)&
&广平在《十周年祭》“……呜呼先生,谁谓荼苦,或甘如饴,唯我寸心,先生庶知。”
&爱情需要勇气,也需要真诚付出。十年的爱,让她回忆一生,怀念一世!
&萧红,走进鲁迅孤独的内心深处
萧红萧军到达上海前,就曾与鲁迅通过信,鲁迅对他们的态度不冷不热,似乎也没有什么感情。萧与鲁迅“”
“”“”“……”
萧红如清风明月,照亮了鲁迅孤独的心,而鲁迅也深味萧红内心之苦楚,他们心照不宣地守护着彼此!
……捧着鲁迅的照片,她深长地说:“说不出的痛,才是真的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所有回忆鲁迅的文&
鲁迅临终前,枕边放着一张木刻画,画上是一个穿长裙子的女子,长发飘飘,迎风&
诗这样的写道:
我被你深深地吸引,
不是因为我爱你,
而是为我那逝去的青春……
&&&&&&&&&&&&&&&&
名将戚继光晚年很凄凉
&&&&&&&&&&&&&&&&&&&&&&&&&&
08:47:20)&&作者:冷月无声
万历十年六月,明朝最有权势、最有功绩的宰相—张居正死了,他的死很快引发了一场政治上的大清洗。戚继光能够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离不开张居正的提拔与赏识,但他们之间过密的私人关系也注定戚继光难逃牵连。在举国上下清算张居正的运动中,戚继光从辉煌的壮年步入了凄凉的晚年。
张居正死后不久,戚继光由蓟镇总兵调任广东总兵,虽然表面上看官职依旧,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拱卫帝都的重要地位。对此,许多人到北京请愿,求万历帝留下戚继光,然而万历帝不允。戚继光临行前,市民罢市,百姓遮道,众部将也感伤不已。
万历十二年,清算张居正的运动达到最高潮,戚继光呈请退休,希望以这种体面的方式保全军人的荣誉。然而万历帝连这点面子都不给,宣布戚继光为张居正党羽,予以革职。这个为国奋战了几十年的老军人,不得不在折辱与悲凉中返回故里。
万历十二年九月,戚继光还没有返回蓬莱老家,就得到了弟弟戚继美病逝的消息。戚继美比戚继光小六岁,也是当时名将,早年曾跟随戚继光扫平倭寇,后与蒙古铁骑力战,几乎每一场战役都参与,最终官至云贵总兵。万历十一年,戚继美妻子不幸病亡,不久他又被罢官回家,之后儿子也暴病身亡。万历十二年十月,戚继光赶回蓬莱老家时,看到了弟弟的灵柩,不禁悲从中来,号啕痛哭。
刚刚失去了弟弟,戚继光的结发妻子王氏也抛弃了他,携财而走。
王氏本是贤慧之人,而且通情达理。早些时候,生活困难,她曾卖掉自己的首饰置办酒菜招待客人;买回一条鱼,自己吃鱼头和鱼尾,把鱼身留给丈夫。戚继光在浙江抗倭时,王氏与戚家军亲属居新河所城,守军很少,突有大批倭寇来犯,情势危急,王氏说服守城官兵,动员城中妇孺,穿上戚家军服装列于城上,以空城计退敌。
两人最终失和的根本原因在于王氏未能生子。戚继光背着王氏,先后纳三妾,生五子。王氏得知后,怒不可遏,一向惧内的戚继光只好下跪求饶。王氏毕竟是女人,遂与戚继光痛哭和好,但两人讲定将戚继光小妾所生之子作为王氏的儿子抚养。
然而儿子偏又早亡。不久之后,负心的丈夫也丢官去职,落魄还乡。王氏万念俱灰,抛下年老多病的戚继光,毅然离去。&
戚继光晚年得了肺病,久病不愈再加上贫困交加,到最后连请医抓药的钱都没有。此时,蓟镇烽烟正浓,蒙古兵屡屡进犯,连一向驯服的长昂部落也开始挑衅。在戚继光去世前三个月,河南道御史傅光宅曾上疏建议重新起用戚继光。可是万历帝不但不予采纳,反而给傅光宅夺俸两个月的处分。
万历十五年十二月的一天,一代名将戚继光在孤独中溘然长逝。30年后,满洲铁骑在萨尔浒大败明朝军队,拉开了入主中原的序幕。
&&&&&&&&&&&&&&&
新疆127岁老人成中国第一寿星
&&&&&&&&&&&&&&&&&&&&&&&&日
22:38& 来源:新疆日报网
作者:张胜开
&&&&&&&&&&&&&&&&&&&&
阿丽米罕老人
原标题:疏勒县127岁老人成为中国第一寿星和世界最长寿者
新疆日报网讯(通讯员张胜开报道)新疆疏勒县刚刚度过127岁的阿丽米罕老人,现已成为中国第一寿星,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只等权威世界纪录授权方的认证。
8月6日,中国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王峰一行专程来到喀什,在疏勒、麦盖提、泽普、莎车县核查4位百岁老人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状况。在连续两天的核查后,王峰说:“第五届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喀什地区4位寿星榜上有名,目前这4位百岁老人中有两位老人的健康状况不是很好。原我国最第一寿星广西巴马罗美珍老人已于6月4日去世,这就意味着阿丽米罕老人成为中国最长寿者。”
&&&&据香港《文汇报》、英国《每日邮报》《中国日报》等众多媒体报道,生于农历日的广西巴马瑶族自治罗美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人。
罗美珍老人的去世,使阿丽米罕·色依提成为世界最长寿者。阿丽米罕·色依提,出生于日(12年),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拍昆吾伊拉村人,老人爱唱情歌爱孩子,一年四季喝冷水,目前老人心态和身体都比较好。唱情歌、逛巴扎,走亲访友讲笑话,这是老人生活常态。阿丽米罕·色依提老人从2010年起,已经连续三年荣获中国老年学学会公布的全国十大寿星排行榜第二名,是经历了三个世纪的老人。
据悉,国际标准对“长寿之乡”的规定是平均每10万人中有25位百岁寿星,而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的两万多人中,就有8个百岁老人,远远超过国际长寿乡的标准。“第六届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将于10月11日公布,届时我们将为疏勒县申报中国长寿之乡。”王峰说。
&&&&&&&&&&&&&&&&&&&
梭罗在通信中谈什么
&&&&&&&&&&&&&&&&&&&&&&&&&&&&&
13:17 来源:文汇报 黎 文
1856年的梭罗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日前出版了《梭罗书信集卷一:》(TheCorrespondence of Henry
D.Thoreau:Volume1:)。梭罗(HenryDavid
Thoreau,)是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散文集《瓦尔登湖》(Walden)和文章《公民不服从》(ResistancetoCivil
Government或CivilDisobedience)。前者不仅是文学上的经典之作,而且似乎从未被热衷于引经据典的环境保护主义者淡忘;后者颇有先见之明地讨论了社会和政治问题,强调个人决不能允许政府放低道德界限和缩减良心,因此个人有责任避免成为政府不正义的原因。
  尽管《瓦尔登湖》和《公民不服从》使他出名,梭罗对精神世界的重视也构成了他思想不可分割的部分。事实上,梭罗著述颇丰,他身后也留下了蔚为大观的日记、散文和诗歌等文档。而他精神世界的状态则很大程度上反映于他的日记和通信中。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不少梭罗的作品,包括《瓦尔登湖》、《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河上一周》(AWeek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 and Walden)、《缅因森林》(TheMaine
Woods)、《科德角》(CapeCod)、八卷本的《梭罗日记》(TheWritingsofHenry David
Thoreau:Journal)等。如今,出版社计划出版梭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往来信件的学术研究全集,预计共有三卷,如今面世的是全集首卷。待梭罗书信全部出齐后,这部三卷本的梭罗书信集将包括现存所有梭罗书写或收到的书信,包括大量从未公开的书信。全集将大约包括650封书信,比此前出版的各类梭罗书信集多大约150封。
  书信集卷一包括163封书信,96封由梭罗书写,67封寄给梭罗。在卷一全部书信中,共25封此前并未收入过任何其他版本的梭罗书信集,其中包括14封首次公开的书信。卷一的这些书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近的视角,来了解梭罗从大学生成长为作家的人生历程。在卷一的开始,梭罗还是哈佛大学的二年级学生;快结束时,他的一些文章和诗歌已经见诸期刊,并且正在写他毕生出版的两本书之一的《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河上一周》。早年的书信记载了梭罗与大学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毕业后求职的一些往事,而与兄弟姐妹之间的通信则展现了梭罗与家人之间温暖而有趣的关系。
  1843年5月,梭罗搬到史泰登岛(Staten
Island)居住了8个月,为好友爱默生的侄子当家庭教师。他在这一时期收发了大量信件,这一时期的书信也构成了书信集卷一中最丰富的部分,包括32封梭罗书写的信和19封寄给他的信。从1846年到1848年,围绕出版和讲课等内容的那些书信则将梭罗作为专业作家的早年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在书信集卷一的最后,梭罗展开了与灵修追求者布雷克(Harrison
OtisBlake)的通信关系,这也是他最静默冷静和具有哲学思考的书信往来时期。布雷克和梭罗一样,十分重视精神世界并且热衷于展开关于精神世界的细致入微的讨论。梭罗与布雷克之间保持了长期的书信往来,他寄给布雷克的信件内容甚至不失为一些不错的讲授内容,而布雷克事实上也的确会在收到梭罗的信后邀请一些朋友过来一起阅读。久而久之,梭罗名义上寄给布雷克的信件实际上就是面向布雷克身边的朋友——也即他自己的那个逐渐固定下来的小型读者圈的,这使得原本私人间的通信越来越具有授课内容的感觉。
卷一收录的每封书信背后都有细致的注释,帮助读者掌握更多信息,包括通信者、信中提到的人、引用和提到的书等,注释同时简单交代了与信件相关的大致事件背景。
  这些信件的编辑采用了历史学的方法,这使得这些书信档案具有不同于普通书信的特征,也把书信和梭罗的生平有机地联系起来。从文本的介绍可以看出清晰的编辑意图和路径,这本书信集除了介绍信件内容本身以外,还讨论了19世纪中期以写信这种方式交流的意义以及梭罗书信文档的出版历史。书的末尾还提供了完整的索引,读者可以便捷地检索书中包含的具体信件和相关注释。
  该书信集卷一的编集整理者为美国克莱蒙研究大学研究员和美国雷德兰兹大学荣休教授罗伯特·赫兹佩斯(Robert
N.Hudspeth),他也是美国作家、评论家和女权运动领袖玛格丽特·富勒(MargaretFuller)的书信文档整理者。
  尽管梭罗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有目共睹,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有根据最先进的文本解读方式加以编辑的完整而权威的著作集。因此,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决定完善梭罗著作集的出版。未来的梭罗著作集将会包括梭罗本人的代表作以及此前从未出版的作品。
&&&&&&&&&&&&&&&&&&
是谁最早发现了美洲
&&&&&&&&&&&&&&&&&&&&&&&&&&&&
15:47 来源:文摘报 张兴慧
  如果向普通民众提个问题:谁最早发现了美洲?
  哥伦布!这很可能是多数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脱口而出的答案。原因不难理解,因为教科书通常告诉我们的故事是,哥伦布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美洲)。他本来要去印度,半路上却无意中撞上了美洲。滑稽可笑的是,哥伦布至死都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而不是美洲。他还给美洲的原住民取了一个与他们不相干的名字——印第安人。但实际上,哥伦布称呼这些土著人为印度人,只是为区分印度的印度人,译成汉语时使用了印第安人。
  用不着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亦或其他这个学那个学的复杂学问,仅凭简单的逻辑常识即可断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命题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显而易见,印第安人肯定比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时间早。换个角度讲,是印第安人守株待兔发现了哥伦布。
  那么,印第安人又是什么时候到达美洲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至今争来争去,尚无定论。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大约在1.2万年前,生活在亚洲东部的人出门打猎觅食,追着动物的足迹,从西伯利亚穿越白令海峡,稀里糊涂地跑到了今天属于美国的阿拉斯加;而另一些考古学家则认为,欧洲人在1.9~2.6万年之间,便横跨北大西洋厚厚的冰层到达了美洲(美国弗吉尼亚)。不管哪一种说法,都能说明一件事情——印第安人比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时间早多了。
  不同的是,这些先期到达美洲的亚洲人或者欧洲人,后来都变成了印第安人,是没名没姓的“考古学群体”,而哥伦布却是一个有血有肉、姓名齐全的个体。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在有名有姓的个人中,又有谁早于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呢?对于我来说,在冰岛找到了答案。
  不记得是谁说的了。反正来冰岛之前,我一直唠叨着这么一句话:没机会上月球就来冰岛吧。上世纪60年代,为了顺利完成登月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曾派宇航员来冰岛进行月球行走训练。
下了飞机,乘车去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市区下榻,一路上我的心情都很激动。因为,天蓝且低,使人有一种到了天边的感觉;火山岩到处都是,许多火山岩围成了一个个大炕,真有点像在电视上看到的月球表面。这里的地貌跟别的国家简直太不一样了。难怪中国总理温家宝2012年访问冰岛时说,他是学地质的,冰岛是令他神往的地方。
  冰岛是由大西洋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一块陆地。直到今天,冰岛仍有活火山20多座,是名副其实的“火山之国”。火山多,地热资源就多,供人消闲的温泉自然也就多了。所以,在冰岛泡泡温泉是许多观光客的乐趣之一。但大大小小的温泉中,被称为“蓝湖”的一处最出名。由于离机场较近,好多人一下飞机、或者在飞机起飞前、或者利用转机的间隙,都会到蓝湖享受一下泡温泉的乐趣。
  蓝湖是一处露天温泉,我也体验了一把“到此一泡”的感觉。在咕嘟咕嘟冒出热水的泉眼近处坐下,身体浸泡在热气缭绕的温泉里,喝着冰凉爽口的啤酒,欣赏着周围火山岩美景,我仿佛产生了一种“月宫沐浴”的幻觉。但事后回味,更令我难以忘怀的,却是进入温泉之前在火山岩中行走的感觉。蓝湖就坐落在重重叠叠的“火山岩群山”之中。从停车场到蓝湖温泉,人们要在“火山岩群山”中曲曲弯弯地穿行一段距离,那感觉真有点想象中的月球漫步。
  在将外国国名译成中文时,十之有九采用音译法,而冰岛几乎是唯一一个意译的。冰岛(ICELAND),顾名思义是“冰之岛”,全岛为冰覆盖,寒冷之状,一看名字便顿觉透心儿凉。但来到冰岛之后,你不难发现,由于受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这里的天气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冷。
  在雷克雅未克,天蓝蓝,海蓝蓝,如果没人告诉你这是哪儿,你或许会以为这是中国江南某个美不胜收的海湾。有一个传说讲,最初的殖民者发现这里气候宜人,是个适合生存的好地方。为了防止过多移民涌来,他们就给这里取名“冰岛”,目的是用一个与事实不符的名字吓退后来者。
  当然,冰岛之所以叫冰岛,也有许多美丽的冰湖和冰川。还有一个传说讲,当最初的殖民者驾船到达南部海岸时,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巨大冰川,即冰岛著名的瓦特纳冰川。殖民者对这个冰川留下的印象极深,于是把该岛命名为“冰岛”。但对于我来说,最喜欢的不是这些冰川,而是“人人峡谷(EVERYMAN’S
GORGE)”。
我喜欢“人人峡谷”,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世界上最早的议会坐落于此。世界所有的陆地中,冰岛是移民者到达并定居相对较晚的地方。大约在公元870年到930年之间,才有北欧人逐渐来这里生活。但定居下来不久,冰岛人就发现,他们之间的许多事情需要集体决策,许多案件也需要集体审理。
  于是,冰岛人于930年成立了由36名代表组成的议会。每年6月,这些代表聚集在一起,通过法律、做重大决策并审理重大案件,一直持续到1798年。比如,1000年,冰岛人在这里决定皈依基督教;1262年,冰岛人在这里决定效忠挪威国王。即使到了议会已搬新址的1944年,冰岛人仍然在这里宣布脱离丹麦统治成立冰岛共和国。1928年,冰岛政府决定将议会遗址建设成第一个国家公园。2004年,该遗址公园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议会政治已风靡世界,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冰岛原来是“议会之母”呢?
  第二个原因是该峡谷是美洲大陆和欧亚大陆的分界线。从地理概念上讲,美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冰岛和格陵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所以,冰岛是欧洲国家。但从地质学角度讲,贯穿冰岛南北全境的“人人峡谷”却是美洲和欧洲两大大陆板块的结合部。因此,在地质构造上,冰岛是地跨美欧两大洲的国家。
  导游马克先生面带神秘笑容对我说:“张先生,你的脚下是美洲,而不是欧洲。”但我的兴趣点是,既然冰岛的一部分在美洲,那么,发现冰岛的人也就是发现美洲的人了。当我把这个想法抛给马克导游时,他显然没对游客这么讲解过。他能说的,只是照本宣科讲一讲那些老掉牙的北欧人发现冰岛的故事。
据北欧著名神话史诗《萨迦》记载,从公元800年开始的维京时期(即海盗时期)即陆续有北欧探险家来到冰岛。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红胡子埃里克(ERIK
RED,950~1003年,也称“红魔埃里克”或“红发埃里克”)。“红胡子埃里克”是北欧的传奇人物,关于他人生经历的传奇故事被编成电脑游戏,今天依然很流行。
  “红胡子埃里克”是挪威人,由于犯了杀人罪,被迫带着全家向西逃到了冰岛,时间大约为980年。在冰岛,由于还不起借贷,他又杀了人。这一次,他又带着全家向西航行逃到了格陵兰岛,时间约为982年。
  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岛,约81%的面积被冰雪覆盖,直到今天仍没有可耕种的土地,是名副其实的“冰岛”。但为了让这个地方听起来美丽动人,以吸引更多的移民,“红胡子埃里克”给它取名为GREENLAND,即“绿色土地”。这一招果然灵验,吸引大约4000名北欧移民来这里定居。
即使冰岛不算美洲国家,格陵兰岛肯定属于美洲。从这个角度讲,“红胡子埃里克”应该算作第一个发现美洲的、有名有姓的个人。但冰岛人似乎并不买“红胡子埃里克”的账,虽然认为他是格陵兰岛的发现者,却并不认为他发现了美洲。在参观冰岛国家博物馆时,我意外地发现,“红胡子埃里克”的儿子更受推崇,被认为是最早到达美洲的人。
  “红胡子埃里克”的儿子莱夫·埃里克松(LEIF
ERICSON,970~1020)从小立志学习父亲,做一位能成大事的探险家。约1000年,埃里克松率船队向西探险航行,第一个到达的岛屿充满了平板石。于是,他将之命名为赫尔陆兰(HELLULAND,意思是“平石之地”),这就是今天加拿大的巴芬岛(BAFFIN
ISLAND);接着,他又到了一个长满树林的岛屿,便给它取名为马克兰(MARKLAND,意思是“树岛”),也就是现在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半岛;但为了过冬,埃里克松在一个岛屿居住了下来。由于这里生长着可以酿酒的葡萄,埃里克松给它取了个名字文兰岛(VINLAND,意思是“葡萄酒之地”),这就是今天加拿大的纽芬兰岛。
  如果你去加拿大纽芬兰旅游,一定不要错过其最北端一个叫“兰塞奥兹牧草地(L'ANSE AUX
MEADOWS)”的村落。1960年,挪威探险家海尔格(HELGE INGSTAD)和他的考古学家妻子安妮(ANNE
INGSTAD)发现,这里是维京人村落遗迹。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个地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多年来,纽芬兰政府一直想把这里打造成旅游胜地,抛出的口号是:“这里是欧洲人在美洲的最早定居地”。
  读到这里,你一定明白了,即使不算格陵兰岛,而把兰塞奥兹牧草地看作欧洲人在美洲的最早定居地,埃里克松到达美洲的时间也比哥伦布早了大约500年。接下来,有的读者可能会产生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老谈欧洲人发现美洲,这不是十足的“欧洲中心论”?
  其实,想打破“欧洲中心论”的一直大有人在。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要打破“欧洲中心论”的非欧洲人一直空呼口号而拿不出证据,而要打破“欧洲中心论”的欧洲人却把证据说的井井有条。
  法国有一位汉学家,名叫歧尼(JOSEPH DE
GUIGNES,1721年~1800年)。早在1761年,他就率先提出中国人最早到达了美洲。他的根据是,中国古籍《梁书》中记载,佛教高僧慧深曾在公元5世纪到过“扶桑”。他认为,这个“扶桑”并非日本,而是墨西哥。
  2002年,英国历史学者孟西斯出版了一本书,名为《1421:中国发现美洲的一年》。该书列举了许多郑和在1421年到达美洲的证据;而1492年哥伦布之所以能航行到美洲,是因为他获得了一张郑和绘制的航海图。
  这两位欧洲学者的确长了中国人的威风。但直到现在,我们似乎还有些羞羞答答不好意思“笑纳”。我的看法是,或许有人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印第安人除外),但唯有哥伦布对人类的发展影响最大。他启动了人类的全球化进程,从而使人类史无前例地深度融合在一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爱你藏头诗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