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江廊桥中间有几个佛祖分别中间价是什么意思

鄞州区鄞江镇
鄞江桥:镇以桥名甬之根
&& “四明首镇”鄞江是一个多水的灵秀古镇。有水则有桥,在鄞江,桥代表的不仅仅是建筑样式,更是鄞江的历史文脉。诸多古桥之中,光溪桥和鄞江桥最为著名。&& 在阳春时节的一个午后,记者踏上了始建于明嘉靖三年的古桥——光溪桥。在静谧的光溪河上,悠悠的碧波将古桥映衬得古色古韵,精巧秀美。尽管历经近500年的风雨,但如今的古桥依旧是沿岸居民通行的主要路径。&& 它山堰文物保护管理所原所长陈思光对鄞江历史颇有研究,他娓娓道来这座古桥的前世今生:光溪桥与鄞江的官池塘同年而建,明朝前叶,连接鄞江镇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是经当店弄过孙家桥沿树巷弄经鄞江桥至悬慈。由于这条通道经常遭受洪灾,当时的鄞县县令沈继美发动民众建成了光溪桥。之后,光溪桥经历了清嘉庆三年和清光绪二十八年两次修整,宽度扩建近一倍,全长近40米、宽4.5米、桥孔跨度12米、高7.8米,是宁波最大的单一石拱桥。&& 鄞江的另一座古桥——鄞江桥的名气恐怕要比光溪桥更大。鄞江桥位于它山堰下游,前身为大德桥,古桥始建于唐代,以木柱为桥脚,顶上铺有竹条编织物。到了宋代,大德桥由竹木结构的简易桥改成坚实稳固的风雨廊桥。&& 为了方便市镇商贸,北宋元丰年间,大德桥被改建成石桥墩木结构屋盖式桥梁,并正式更名为鄞江桥。作为浙江第一座木结构风雨大桥,鄞江桥全长约38丈、宽约3丈、廊屋28间,由此真正成为古镇的中心和灵魂。因为廊桥有顶,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鄞江桥还多了贸易交易的特殊功能。渐渐地,桥名大过了镇名,老底子的宁波人说到鄞江镇,都直接说成鄞江桥。&& 不过,鄞江古廊桥没有光溪桥这么幸运,1979年由于当时交通的需要,鄞江古廊桥被拆除。一直到去年鄞江民众自发募集善款,重建廊桥,这才稍稍弥补了很多鄞江人心头的失落。&& “吃木莲冻,到桥头去。”今年82岁的乔水云老人还记得旧时鄞江廊桥的热闹情景。老人回忆说,一到夏天,桥上摆起了各种摊位,卖馄饨的、卖木莲冻的,偶尔还会有小人书摊,大家坐在桥上边乘凉,边天南地北聊着,有的看看小人书,十分惬意。乔水云年轻时在廊桥下捕鸬鹚,廊桥上有很多孩子会从桥上掉下去,神奇的是,桥虽然高,但是没一个孩子出过事。夏天涨潮的时候,很多孩子会下水游泳,他也常常在廊桥下洗澡,现在新的廊桥建成了,就在他家门前,一有空他就在廊桥上逛一圈,回味以前的美好时光。
最佳使用效果: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5.5或以上浏览器-- 鄞州日报 --
“美丽鄞江”首届道德之星
(按姓氏笔画排列)
  古人说“力能折人一时,德能服人一世。”一位有道之士,就是一座丰碑、一种精神、一面旗帜。在鄞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默默奉献,他们的坚持行善,他们的平实无华,生动地诠释了“道德”两字的精神内涵。或许,他们并不起眼,匆匆迎面而过,未能给人留下太多的印象,然而他们真真切切地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爱心助学的慈善老人:卢阿敖  
现年84岁高龄的卢阿敖老人,个人生活极为简朴,几十年来,却靠自己微薄的退休工资,为无数失学孩子送去助学资金,点亮了失学孩子的未来。在他捐助过的孩子中最小的正读高中,最大的已经大学毕业。遭遇家庭变故的孩子,痛失父母的孤儿……他们在卢阿敖老人的帮助下都健康地成长着。孩子们寄来一张贺卡,打来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声报平安都是老人最大的欣慰。  ◆不言放弃的优秀民警:叶翔  
今年25岁的年轻民警叶翔虽然参加工作才一年,却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忠诚、卓越、奉献”的公安精神。清明安保、火灾现场、追捕嫌犯……同事眼中的“多面手”叶翔总是奋战在第一线。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叶翔累倒了,今年4月经急救被诊断为急性肾衰竭。可短短两周后,大家又看到他在工作岗位上忙碌着。“尽我所能,才能无愧我心。”叶翔说,正是这种对工作不言放弃的执着,折射出一名普通基层民警的赤子丹心。  ◆以厂为家的优秀职工:李志明  
现年47岁的李志明来自湖南,扎根宁波腾隆户外用品有限公司已有20个年头,在朴实无华的工作岗位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产品装配工到车间主任到研发部设计工程师,他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以厂为家的思想让他每一个脚印都走得踏实有力。2006年李志明被评为鄞州区十佳外来职工,200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并受到张德江副总理的接见。  
◆热心公益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周玉成  
今年39岁的周玉成是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十年前,热心公益事业的周玉成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十年来她一直关注着造血干细胞的捐助情况,每年都会到镇红十字会咨询相关信息。“为白血病患者献出‘生命种子’,这是一种爱的传递。”得知自己初配成功后,周玉成说出了这句话,在她心里,等这个机会已经等待了整整十年。周玉成期盼着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心愿,用自己的一点付出,延续他人的生命。  ◆13年义务讲学的老党员:郑冠球  
现年79岁的郑冠球老人是一位有着50余年党龄的老教师。退休后,他把企业车间、学校会场、村会议室、党员活动中心变成了宣扬党的光辉历史、传播道德教育的课堂。从2000年给大家上的第一堂党课开始,13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义务授党课。一只茶杯、一本讲义,300份备课笔记陪伴他走遍鄞江的角角落落。“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讲下去。”郑冠球老人的心愿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党史。  ◆责任在心的青年教师:郑海波  
今年26岁的郑海波老师是鄞江镇中心小学的一名年轻语文教师。这位以教育公平为准绳的青年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心一意地把自己所有的爱献给学生。她对学生家长说:“所有的孩子在老师的眼里都是一样的,不管他是本地生还是外地生,都是我的孩子。”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的这份真心实意换来了家长和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前不久,她收到了家长送来的锦旗,这是对她付出的最大肯定。  ◆孝敬婆婆的好儿媳:洪兰芳  
30余年来,作为儿媳的洪兰芳一直默默守护在婆婆身边,像亲闺女一般给予婆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年老体弱的婆婆突发疾病卧床不起,洪兰芳就一直服侍着卧床的婆婆。给婆婆做饭、喂饭、擦洗、泡脚,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洪兰芳还定期带婆婆去治疗,在她悉心照顾下,婆婆一天天康复起来。在洪兰芳的心里一直坚守着“当一名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的信念。  ◆24小时待机的白衣天使:钟霓明  
2006年,钟霓明医生以“人才引进”方式从湖北到鄞江中心卫生院工作。6年来,不管是上班时间还是休息时间,她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不知有多少个深夜、多少个休息日,她都在医院处理紧急事件。6个年头的春节,她也只回过老家一次。作为妇产科主任,她坚守着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保持着对病人的责任与爱心。“鄞州区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的称号就是患者和同事对她的肯定。  ◆推动群众文化的健身达人:夏忠国  
今年64岁的夏忠国老人是鄞江镇的健身达人,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夏教练”。夏忠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学习太极拳,并开始义务给群众指导培训。1999年担任鄞江老年人体育协会副主任以来,夏忠国每年举办一期太极拳培训班,已培训600余人次。鄞江腾隆武术队在夏忠国的培训和指导下已发展队员400余人。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区首届健身达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个人……一系列的荣誉和称号见证着他的付出和奉献。  
◆传承鄞江之魂的造桥人:鄞江廊桥筹建委员会  
他们是以王伟政老同志为首的一群热心人士,默默守望着鄞江廊桥,义务为鄞江廊桥重建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奔波于建桥资金的筹集,关心着建桥工程的质量,自愿义务担当起建桥过程的监督者,义务为造桥奉献光热,在他们心中流淌着鄞江梦和鄞江魂。&
&& (不填默认为匿名)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鄞江:水上的宗祠&&&&&&&&&&
发布者:&|&
浏览(7862) 评论
&|&发布时间: 12:37:11&最后更新时间: 13:55:41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独家
鄞江:水上的宗祠
&文/涂国文
水墨江南。
水是两条分别叫鄞江和光溪河的水。墨是涂抹在鄞江上头的浓浓的一笔——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是弯月般拱卫着一河幽梦的烟柳画桥——光溪桥;是飞白般飘逸在江河两岸的青砖古瓦、流檐挑角……
远溯,有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明;近观,有迅猛崛起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甬城。西望,逶迤的四明山排闼送青;东听,浩瀚的东海波涛隐隐。
逐水而居,汲水为炊。液体的摇篮,孕育了鄞江边上这座玲珑的小镇。
这是一座水声淙淙的石头城:石偃卧波、廻沙则水、光溪映月、廊桥圆梦、花汀流碧、冷泉梵音……
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在晴江岸边的那一片栲树林下静静地流淌。静得就像纤尘不飞的月白之夜。
&&&&&&& 500余年的县治,80余年的州治。苍山碧水的背后,欸乃的橹声飘逝入云。岁月暗自流转,百年千载。古旧的民居沿光溪河蜿蜒延伸,灰墙黛瓦,风韵绰然。
云蒸霞蔚,大地安谧。
阳光撩拨起鄞江的灵性,牵引着她向着甬城奔流,或汇入甬江,或注入甬城的日湖、月湖。
文明从水源走来。鄞江之水,不仅孕育了鄞江镇这座江南古邑的文明,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甬城文明的孕育者。
鄞江,从幽暗的时光深处缓缓而来,向着缥缈的未来岁月悠悠而去。
八邑津梁,四明锁阴;宁波之根,鄞西首镇……
一江春水,诉说着一座小镇的千年风情。
一枝妖娆的桃花,横斜于美轮美奂的戏台前。燕子的翅膀从高空掠下,像一把温柔的柳叶刀,把夜色割出一道道璀璨的伤口。
时光定格在明朝,也可以是清朝、民国或者当代。地点在鄞江的清源村、蓉峰村、悬慈村、梅园村、沿山村,抑或建岙村、它山村、鲍家墈、下江宕、王家潭……
戏台之上,灯火通明,锣鼓喧天。戏台之下,观众翘首,鸦雀无声。
好戏就此开场,上演的是明朝著名剧作家、鄞江光溪人氏周朝俊创作的名剧《红梅记》——
书生裴舜卿在钱塘遇奸相贾似道携众姬妾游湖,贾妾李慧娘对裴表露出爱慕之意。贾似道回府后即手刃李慧娘,以儆戒诸妾。贾又谋取卢昭容为妾,裴设法搭救。贾将裴拘禁于密室,意欲加害。李慧娘鬼魂深夜与裴舜卿幽会,并救出裴生,后裴生与卢昭容完婚……
台上,花旦李慧娘纤指翻闪,轻歌曼舞,明眸善睐、顾盼神飞;小生裴舜卿清雅温文,青衣款款,风流倜傥,情深似海。台下,观众们引颈探腰,喜怒哀乐,沉浸在戏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之中。“舞台方寸分善恶悬明镜,优孟衣冠辩忠奸启后人”,镌刻在沿山村蒋山庙戏台两边圆柱上的楹联,道出了乡村戏曲舞台的教化功能。
这些戏台,大都依傍宗祠、宗庙而建,是宗族建筑和宗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戏台上那一串串圆润的唱腔,袅娜在历史的夜空中。从明清,到民国,穿越数百年时空。之后,中断了数十年。改革开放后,戏曲的余脉在鄞江得到了承续,有些村落倾颓的古戏台,得到了修复或重建。鄞江现建仿古戏台共有六处,它们分别是清源村的吴氏祠堂戏台、蓉峰村的西社坛戏台、悬慈村的悬慈庙戏台、梅园村的祖庙戏台和南庙戏台、沿山村的蒋山庙戏台。
且剪辑鄞江戏台的一个镜头——
梅园村祖庙戏台位于梅园村梅锡村锡山脚下祖庙的天井中,矗立在祖庙的门楼和主殿之间,左右两边各有看戏厢楼两间。祖庙是郢州区重点保护文物,整座庙宇建筑雕刻精美,保存完好。主殿前廊上卷棚顶,柱头、枋额、牛腿雕刻人物鸟兽,全部油漆、贴金,工艺精细高巧。庙外装有精美石窗,庙前有两棵千年古树,小桥流水,果树成林。宗祠的静穆与舞台的喧闹毫无抵牾地融合在一起,织成一幅独具中国古老乡村特色的奇异图画。
一部乡村戏台史,就是一部乡村兴衰史、一部民族兴衰史。
戏曲文化,是乡村文化的灵魂。在建筑古朴典雅、呈现典型明清、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它山村朱氏宗祠上朱家祠堂养正堂(亦名绍文堂)门口,我们看见一块牌子——“它山文化研究中心”。这座往昔举办宗族活动的场所,如今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走书”的传承基地。
  宁波走书又称莲花文书、犁铧文书,流行于宁波、舟山、台州和杭州等地区。其唱词用宁波方言,有说有唱,说唱并重,辅以形体动作,表演富有生活气息。宁波走书常用的基本曲调有四平调、马头调、赋调等。四弦胡琴是主奏乐器,也有琵琶、打琴等乐器。伴奏者有时为主唱者帮腔、随唱和对白,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曲艺走唱形式。
& 宁波走书约起源于清同光年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始,盛行于浙东地区,广受乡民欢迎,有“文书唱华堂,走书唱农庄”的说法,1956年定名为“宁波走书”,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衰落。今曲种存少量民间职业艺人和半职业艺人,个别有成就的老艺人已年至古稀,近30部传统曲目濒临失传。
&&所有的乡村都在沦陷。沦陷的不仅是物质的乡村,更有乡村文明的活化石——曲艺。
拯救行走中的消逝,刻不容缓。
怀沙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静水深流的鄞江和光溪河上,倒映着一座座古朴静谧的宗祠。它们分别是清源村的吴氏宗祠,悬慈村的鲍氏宗祠,它山村的朱氏宗祠养正堂、朱氏宗祠敦睦堂,光溪村的徐氏宗祠、下毛宗祠、毛家宗祠,建岙村的唐氏宗祠、马氏宗祠,梅园村的闻氏宗祠……
经典祠堂,百代文章。
散落在祖国各地的宗祠,是凝聚中华民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一座座宗祠书写着一个个姓氏的历史渊源,以及它们的变迁和发展轨迹。宗祠是中华民族“根文化”的形象表征,是乡村文明的核心和灵魂。它们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动态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鄞江宗祠,大多古朴壮观,气势恢宏。外墙底座一般采用梅园石或小溪石建构,其上陡砌青砖。屋顶瓦脊高耸,檐牙高啄。祠堂雕刻工艺精巧,梁枋、斗拱、脊吻、檐椽、驼峰、雀替等处,大多巧琢雕饰,技法通常采用浅雕、深雕、圆雕、透雕相结合,饰物常见龙凤麒麟、狮虎鹤鹿、松竹柏柳、兰荷菊梅,等等,有的还有戏文中的人物,堪称一座座木雕宝库、艺术殿堂。
我们寻访来到南傍鄞江镇、北依鄞江水的悬慈村鲍家墈自然村。史载唐朝四明狂客、大诗人贺知章曾隐居于此。跨过一道环绕着村子汩汩流淌的清澈小溪——秀水河,穿过两边马头墙高耸入云、墙体上爬满青藤的几条逼仄小弄,一座木质结构的古朴建筑,赫然展现在我们眼前,它就是鲍家墈村的鲍氏祠堂。同行的鄞江镇退休教师张镇忠先生告诉我们,祠堂坐北朝南,五开间,四合式格局,门厅三门两侧室,天井、二层厢房、正厅、五开门,八檁,民国时期改为村小学,曾作为村老年人协会活动场所,保存基本完整。今废用。
鲍氏宗祠供奉的始祖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的重要谋士鲍叔牙,鲍叔牙的后人即以鲍为姓。据史志记载,鲍姓自南宋末迁入,他们的始迁租鲍德为避胡元之乱自徽州来到郢江镇鲍家墈。清初,鲍姓的另一支分脉从江苏宜兴迁入这里,传入制陶技艺,故村民世代以烧陶为业,现在村北小山上有古窑遗址多处,陶器碎片堆积层随处可见。
听罢介绍,我不禁感叹嘘唏:村庄史亦是民族史,姓氏史就是人类史,此言信然。
在祠堂外面一角地上的石砖缝里,我看见一株不知名的小花,正悄悄地绽放,它开得那么艳黄,那么恣肆,却又那么淡定,那么安详……
黄山谷说:“二十年间世三变,几人能不化鹑蛙?”历史巨变,沧海桑田,作为氏族结社祭祀的场所,我国各地的宗祠,在20世纪中叶大多被作为“四旧”遭受拆除或改作他用,所剩无几,有的几近坍塌。
时届改革开放,经济日昌,民德归厚,慎终追远,蔚成风尚,宗祠又在各地逐渐修复或重建起来,然已无多少实质性的氏族活动之内容。如今的宗祠,大多成为了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心,比如前文提到的它山村朱氏祠堂养正堂,就不仅成为了“它山文化研究中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也成为了举办各类书画展览的展厅和走书表演的演厅。
我要说,其实,这样挺好。
鄞江镇是一座充满“水德”之城。
水有十德:一、善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生育万物,无所图谋;惠及众生,不求回报。二、柔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之胜”。三、勇德。“流几百丈山涧而不惧,好像有勇”。四、公德。“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度;量见多少,不用削刮”。五、大德。海纳百川,大度包容。六、洁德。流水不腐,自我净化。七、忍德。顺应逆境,蓄势而发。八、信德。潮涨潮落,如期而至;夏散冬凝,不失天时。九、顺德。能方能圆,曲直随形。十、韧德。虽百折千回,而不改东流之志。
水哺育了鄞江镇这片灵秀的土地,水的品德、水的性格、水的情怀和水的意志,已融入全体鄞江人民的灵魂中,成为他们生命的基因密码。他们不仅从水中汲取生存的能源,更从水中汲取生活和生命的能量。他们是一群水的儿女。他们蒙受水的恩泽,又将这种恩泽流播到四面八方。昔秦王嬴政以水德而王天下,今鄞江人民以水德自立、自强、利天下。
不能不提及它山堰——这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筑的杰作。
它山堰是中国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位于浙江宁波市鄞州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由县令王元暐创建。它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成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山堰是一座用条石砌筑的上下各36级的拦河溢流坝。全长134.4米,高约10米,宽4.8米,坝体中空,用大木梁为支架。这座坝结构奇特,建造精密,平时可以下挡咸湖,上蓄溪水。它断截郢江,上游樟溪水经此引流,一路入南塘河,最后注入宁波日、月二湖,供宁波城市之需;另一路北入小溪港至梅园、蜃蛟。两路水经支脉分流贯通郢西平原,灌溉七乡农田数千顷。涝时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汗时七分入溪、三分入江。它山堰工程,历经1160余年风霜雨雪和洪水冲击,至今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排涝功能。
上善若水。它山堰不仅是鄞江镇一座地标式水利工程建筑,更是鄞江人民崇尚“水德”、受惠于水又将水的这种恩泽广惠他乡之“善德”的体现和象征。
“水善利万物”的“善德”已化成一种血液进入鄞江人民生命的脉管中。正如它山堰修筑于鄞江镇,却惠及整个鄞西平原和宁波市区百姓一样,“善德”这簇美好的人性之花,也曾在鄞江各村的宗祠里,吐放着暗香。“善德”若泱泱之水,像托举起一条条舟只一样,将鄞江宗祠平稳地托起,载着它们在鄞江文明的河床上,千百年来,悠悠飘移。
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半个世纪之前,在民国、清代,或者明朝作短暂停留——
宗祠在旧时代,主要用作敬奉祖先、续修宗谱和处理氏族内部问题。然而,这绝非宗祠的全部功能,在中国乡村社会结构未曾遭受破坏、中国乡村伦理道德未曾受到冲击和挑战,特异的政治属性、生物学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下所孕育的祖先崇拜和氏族共同体情结,使得各地宗祠在行使其主要功能之外,也大量地举办一些慈善事业,比如设立义学、义庄、义冢、义塔,等等。“善德”是旧时代中国乡民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各地宗祠普遍推崇的乡村伦理道德。
鄞江人文渊薮,才人辈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宗族都世代重视教育。在很多宗祠的板壁上,都挂着劝谕后人读书的祖训。在祖训的诫谕下,各村纷纷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广置义田、义庄、祭田,拿出其中的部分收入,作为公共教育经费,周济宗族中那些贫穷子弟入学。这种早期的带有互助性质的基金模式,就使得那些天资聪颖、禀赋特异的贫寒后生们,有了和富家子弟一样的通过读书求取功名的晋身之途。
它山村朱氏宗祠养正堂,就曾开设义塾性质的学馆。祠堂位于它山堰村西距它山堰仅百米,始建于道光二年,供奉先祖朱伯劭,堂名“绍文堂”。该祠堂为徽式建筑风格,坐南朝北,无门厅,单间门面,门额砖刻“新安遗迹”四字,乃因其始祖南宋年间自徽南新安迁入。中为天井,两旁二层厢房,正厅七开间,八檁。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乡绅朱云严联合族中热心教育人士,在它山庙侧创设义塾,供族人子弟读书,称朱氏真吾书塾。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绅耆朱炳藩取孟子“养浩然之气,正做人之本”之意,将朱氏真吾书塾改为养正学堂。
1922年,民国鄞县政府将养正学堂改为县立养正幼稚园。1950年8月,新政府又将养正幼稚园改为鄞江区中心小学。1978年鄞江区中心小学迁入新址,改作校办工厂、教师宿舍。至2008年,因年久失修,部分坍塌,损毁严重。2009年鄞江镇政府出资110万修缮该祠堂,按修旧如旧原则,恢复原貌。2010年4月,祠堂辟为鄞州区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和它山文化研究中心用房。养正堂业已成为一座承载着鄞江人民深沉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记忆的标志性古建筑。
徜徉在俨如江南庭院的养正堂,目光在雕梁画栋之间逡巡,我们耳边,仿佛传来了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
“姓氏不知是哪个朝代的麻雀/从哪片地里衔来的粟粒/撒落时不知被哪个巫婆/捉在咒语里煮了煮/所以姓氏长得很稀疏/天下同姓是一家/那位坐在姓氏最深处的老者/是我们共同的祖先
“姓氏最眉飞色舞的事/是侃自己的姓氏/姓氏常设下机关/逮住外乡飞来的同类/供在自己的香案上/那些长得很光辉的外乡姓氏/是姓氏们含在嘴里的泡泡糖/姓氏中也长些/比稻穗更高的稗草/姓氏们为之惋惜/却仍爱津津乐道/姓氏们对遗忘在姓氏谱中的/轶事/如数家珍
“姓氏走出姓氏之外/去寻觅新的姓氏部落/(姓氏小时候/老姓氏们总爱摩挲他的头/希望他长成一只会飞的姓氏)/姓氏有一次在山中/遇到一只失群五十年的姓氏/两只不同节候的情感/撞响了滑翔的气流/牵来一场热带风暴/姓氏第一次懂得/姓氏原来是一种奇诡的/怀乡气象/姓氏被浇透的双翅/至今仍未晾干”
&&& 这是笔者1988年夏写的一首题为《姓氏:一种怀乡气象或生活作物》的诗歌。25年后的今日,当我在鄞江的奇山秀水间流连,我猛然想起了这首诗歌,并且,在我眼前,浮现出这样一组蒙太奇镜头——
镜头一:20世纪80年代,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鄞江镇清源村禅岩堰自然村吴氏宗祠里,灯火通明。一群村民聚在一起,讨论要将1973年拆除的宗祠戏台重修起来。鄞江各地古戏台很多,但都修在庙内,只有禅岩堰自然村的戏台,才修在宗祠内,因为这个祠堂有祖先曾为京官,按朝廷规定,致仕后可享受赐祠供奉,且可设戏台之待遇,是故唯有吴氏宗祠有戏台,其他地方只有庙内可设戏台。众议纷纷,最后决定采用集资的方式,解决重修戏台的经费问题。1988年,戏台建成,顶为稻桶顶。
镜头二:20世纪90年代某天,地点如前。鄞江镇清源村禅岩堰自然村的村民们在吴氏宗祠里集会,这回大家讨论的是重修宗谱的事情。按照常例,宗谱一般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只见老大队会计吴爱国小心翼翼地解开一个布包,从中捧出一卷残破的《吴氏宗谱》,展示在众人面前。吴爱国说,这套《吴氏宗谱》原本六册,装在一只樟木箱里,破“四旧”时,他利用职务之便,偷偷藏下这一册,其余五册都被烧了。人们一边传看着,一边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镜头三:公元21世纪10年代,新世纪的阳光普照大地。建筑和雕饰名石——“梅园石”的产地鄞江镇梅园村蔡家溪自然村,退休村支书闻小明家的院落里,一个主题为把已经拆毁多年的闻氏宗祠重新修缮起来的会议正在召开。闻姓村民们各抒己见,大家最后商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众人拾柴,筹资修缮,保持原貌,修旧如旧。闻小明以身作则,动员全家出资,更为祠堂的修复出力。经他和其他村干部多方奔走,最后募得经费20余万元。2012年5月,闻氏宗祠修缮大功告成……
鄞江镇退休教师张镇忠先生,是一位乡村历史研究者和文物保护志愿者。近年来,为了摸清鄞江古老村落文化遗存,他走遍了鄞江的山山水水。精神矍铄的张老师,用他那带有浓郁鄞江口音的普通话,为笔者介绍起鄞江的宗祠,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勾勒了一幅完整的鄞江宗祠图谱——
(1)吴氏宗祠。吴氏宗祠位于鄞江镇清源村禅岩堰自然村。该祠坐西朝东,格局为江南地区规范的四合院建筑,前为门厅,五开间,三间为祠堂大门,两间为侧室,两边二层厢房正厅五开间,八栋,硬山顶山墙,前廊为卷棚顶,牛腿、雀替、雕龙凤纹饰尚未损坏。原正厅中供祖先神位,两旁按辈分排列亡故先人之牌位。该祠堂堂名“树德堂”。今堂匾犹挂。吴氏宗谱载,鄞江吴氏第三世吴可敬,在明代官至光禄寺录事,因事亲至孝,上赐堂匾曰“孝思堂”。其始祖第一世吴晓,在元末自奉化溪口白岩迁此。由此推算断代,第三世为明朝,并赐堂名,可佐证该祠堂始建于明代。吴氏宗祠20世纪50年代初设为禅岩小学,1959年至1972年先后成为村农业合作社、生产大队办公场地和村会场,1989年至2011年为村老年协会活动场地。现保留宗祠面貌。
(2)闻氏宗祠。闻氏祠堂,位于鄞江镇梅园村蔡家溪自然村。该祠始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硬山顶山牌,五开间,八檁,四合院式建筑,前为门厅,内天井,两厢房,正厅开放式五开门。堂名无考。据载:明时闻楚宜自襄阳迁梅园牌门头,为闻氏始祖(“梅园”的地名由来,据说乃因梅福曾临该地)。1949年后,祠堂改作他用,先后作为碾米厂、养蚕室、牛栏、村小学。20世纪60年代为生产大队办公地、群众开会之所。1994至1995年作为村老年人协会活动室。后破败荒废。2012年5月重新修缮,祠堂功能恢复。
(3)马氏宗祠。马氏宗祠位于鄞江镇建岙村永庆桥西面,坐西朝东,始建于民国初期,堂名“远本堂”,五开间,四合院式,分门厅、天井、两厢房(二屋)、正厅,占地面积约700余平方米。现改作个体五金厂,面目全非,破败,部分木雕被盗。正厅后半部在2009年8月2日遭特大暴雨冲毁,后用水泥结构修复。已失祠堂风格。该祠堂1949年后先后改做生产大队碾米厂、养蚕厂、个体五金厂之用。
(4)唐氏宗祠。建岙村唐氏宗祠有上唐祠堂和下唐祠堂两个分支祠堂。上唐祠堂位于马氏宗祠左边,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俗称“夹路祠堂”),堂名“存德堂”,据说原祠匾为:“唐隆祀祠。”早在20世纪50年代改为生产大队五金厂,面目俱非。下唐祠堂位于建岙村中心,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堂名“报本堂”,坐东朝西,五开间,八檁,门厅、天井、二层厢房、正厅格局,20世纪50年代初为群众开会之场所,90年代曾做过村菜场,今废弃。
(5)朱氏宗祠。朱氏宗祠包括上朱家祠堂和下朱家祠堂两个分支祠堂。上朱家祠堂 “养正堂”本文“上篇”已做介绍。下朱家祠堂堂名“敦睦堂”,位于它山堰村下朱家,坐北朝南,面临鄞江,向西&50米为原鄞江桥,始建于清早朝,为典型的江南宗祠格局,是镇内保存最完整的祠堂之一。门厅五三间,三道门,二旁侧室,中天井,二层厢房,正厅五开间朝南开放式,八檁,中供先祖朱伯勋塑像,门厅檐廊为卷棚顶,雕花悬梁,雀替雕刻精美无损毁,大门有楹联一幅:“支分徽国家声远,族聚光溪世泽长。”联下方有精美人物木雕,保存原貌。正厅前廊亦为卷棚顶,装饰牛腿、雀替,雕刻精美完好。祠内尚残存清嘉庆十年所立“二舍房隆吾君府君助祀堂基凭据碑记”石碑一块,文字较完整。
(6)徐氏宗祠。徐氏宗祠位于光溪村,西距光溪桥50米,门厅五开间,祠门为一间,四间侧室,中天井,两旁二层厢房,为旧貌,正厅已于上世纪50年代改建。祠堂原堂名为“式榖堂”,民国初曾办小学,名“培才学堂”,直至上世纪80年代改作村老年人协会活动室至今。徐氏族人,拟筹资重修。
(7)毛氏宗祠。毛氏宗祠分上毛祠堂和下毛祠堂两处祠堂,均在光溪村毛家自然村。上毛宗祠堂名“宗德堂”,该祠坐南朝北,原有门厅、两厢房(已圯),正厅五开门,八檁,屋已倒塌,今残存正厅廊檐、牛腿、悬梁、雀替木雕物件精美尚未损坏,濒临倒塌,族人拟集资抢救修复。下毛祠堂坐西朝东,该祠堂规模较小,为三门开、单门,无厢房,正厅为五檁,堂名“明德堂”,曾废圯,后族人毛增明先生稍作维修。
(8)邵氏宗祠。邵氏宗祠堂名“绳武堂”,位于鄞江村邵家(该村已拆迁),坐北朝南,面临鄞溪,分门厅、两厢房、正厅,五开间,八檁,为传统建筑风格,现破损,待修复。内有清代石碑二块。一名“冬至礼祀”、一名“集义渡碑”,木匾一块“节孝”。记事木屏七块,内容未记录,现废弃、待修。
此外还有鲍家墈的鲍氏宗祠,本文“上篇”已做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在漫长的封建宗法社会里,宗祠不仅是家族聚居的空间标志,也是家族的制度构件和文化图腾。宗祠交织着神权和族权的威严,它是家族共同始祖和列祖列宗的灵魂栖息地和享祀台,也是家族事务的议事厅和家族成员命运的裁决所。宗祠承载着一个宗族全部的历史情感、生活理想以及维系情感、支撑理想的宗法关系。
1.祠堂。通常一族一祠;人口众多的大族,除了总祠外,往往还建有分祠和支祠。祠堂通常由仪门、戏台、中厅(祭祀厅)、后厅(灵位厅)组成建筑中轴线,两边设厢房。禅岩村的吴氏宗祠,就典型地体现了这一建筑特点。祠堂一般都有堂号,如“养正堂”(朱氏祠堂上朱家祠堂)、“敦睦堂”(朱氏祠堂下朱家祠堂)、“树德堂”(吴氏宗祠)、“远本堂”(马氏宗祠)、“存德堂”(唐氏宗祠上唐祠堂)、“报本堂”(唐氏宗祠下唐祠堂)、“根本堂”(鲍氏宗祠)、“绳武堂”(邵氏宗祠)、“崇德堂”(毛氏宗祠上毛祠堂)、“明德堂”(毛氏宗祠下毛祠堂)、“式毂堂”(徐氏宗祠),等等。
2.祭祀。宗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祖,祭祀是宗族活动最核心的仪式。《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就有“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的描写。鄞江各村祭祖方式与吴氏宗祠大致相同: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凌晨,正厅两旁挂四幅太公像,供桌祭品为三牲福利,即全猪、全羊、全鹅,在族长率领下按辈分为序,祭拜先祖。至日出前,祭拜毕撤画像收藏。
3.族规。族规是家族的法典。宗祠既是祭祀之所,也是执行族规的“公堂”。族人违反族规,就要在宗祠遭受处罚。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就写到族长白嘉轩在宗祠严惩偷情的黑娃和田小娥。鄞江宗祠,各有族规。比如悬慈刘氏的族规是:“展祠堂,隆孝养,敦友爱,恤宗族,厉行检,勤职业,谨防闲,御群下,省财用,戒争讼,慎嫁娶,俭奁妆”;建岙唐氏的族规为:“一、崇祀以敦孝思;二、睦邻以念同宗;三、孝悌以肃家法;四、耕读以务本业;五、赈济以活贫穷;六、择配以选良家。后世子孙踰规者重罚。”
4.祖训。祖训是宗族子孙秉承的行为圭皋。建岙唐氏宗族,祖训有长长的六条:“一、子孙务宜耕读为本或商贾等业……;二、子孙务宜孝悌为先、和睦为本……;三、子孙宜恭敬尽礼,出入有仪……;四、子孙遇高祖之墓,凡祭扫之时……毋施怠慢;五、祖先以文翰相承,子孙当以法守相念……;六、子孙婚配,须择良家……”有的宗祠,还可见皇帝的“圣谕”,唐氏族谱的首页,就赫然刊刻着明太祖高皇帝“孝顺父母,和睦邻里;尊敬长上,各安生理;教训子孙,毋作非为”的“大训”。
5.族谱。族谱既是以谱牒形式表现的家族档案,它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鄞江宗谱历经劫难,所剩无几,经调查尚残七姓宗谱,收藏于民间。如建岙唐氏宗祠族人尚保留《建溪唐氏宗谱》三卷(其中一卷内容相同,实为二卷),卷内有明太祖遗训、族规、太公画像、原序、诗歌、寿序等内容,原序中记录有宋代朱熹、文天祥,明代方孝孺、屠滽等名人所写之宗谱序;另它山朱氏宗祠族人尚保存《朱氏宗谱》四卷,为1933年版本,品相完整,内容丰富。
如果说秀美的山水代表了鄞江文明轻盈的一部分,那么宗祠则无疑代表了鄞江文明最厚重的一部分。
&&&&宗祠是哲学的,它有效地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这样三个人生之问,体现了华夏子民对生命奥秘的哲学追寻。
& & 宗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根意识和根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在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形成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物欲横流,人类的精神家园普遍沦丧、漂无所依的今天,寻根问祖,在生命的源头找寻灵魂皈依和栖止之所,以此建立一种人生的归属感,或许更显示出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 & 自然,作为封建宗法制度和宗法文化的一种产物,宗族制度和宗族文化之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文明相抵牾、与普世价值相悖逆的封建糟粕。
用现代文明改造传统文明,用普世价值烛照世纪幽昧;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打破偶像崇拜,摈弃封建迷信;汲取正面能量,承传人文精脉——这是今天我们对宗族文化必须秉承的态度。
鄞江宗祠,曾先后遭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民国政府移风易俗、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文革“破四旧”和新时期“旧村改造”五次重创。它们曾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土崩瓦解而一齐倾塌、废弃;如今,在鄞江镇创建千年历史文化名镇的春风中,又纷纷修复、启用。
时代赋予鄞江宗祠以新生。曾经以神灵为中心的祭祀场所,今天,成为了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活动中心;昔年神灵的祭台,如今人文的迪厅。
水,鄞江之水、南塘河之水、光溪河之水、清源溪之水,滔滔奔涌,亘古不息;水,澄浪潭之水、卖柴岙水库之水,清波荡漾,澄澈如碧。一条石堰,锁住千载水患;万顷波光,摇醉整座石城。
众水在鄞江大地上涌流,以它的自洁之德,激清扬浊,汰污自净。江水泱泱,托起鄞江的千年宗祠,将鄞江儿女热爱故土、眷恋家园的美好情愫,绸缎一样晾晒在阳光的瀑布中;将附着于宗祠之上的黑暗和幽昧,一齐抖落进清澈的水底……
徜徉于佳木秀而繁阴的晴江岸边,迷醉于这天然氧吧空气的清冽甘甜,感受栲树林中轻飔阵阵带来的微微凉意,静听岸下光溪河潺湲如弦的流水声,蓦然回首,我仿佛看见——
一座座古朴典雅的宗祠,正从远处一片瑰丽的晚霞中缓缓淡入,最终凝固为鄞江大地上一幅幅恢弘苍茫的剪影……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必填)&&&&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发表(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河系中间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