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走进少数民族服饰】这次活动让我们懂得了什么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政治
来源:2012届福建省泉州第三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为了加强党情教育,光明中学团委会准备举行以“永远跟党走、促社会和谐、建小康社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下列活动:(15分)【知识链接】(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什么?(3分)&【献计献策】(2) 党应怎样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3分)【观点论证】(3)请你谈谈对“中国共产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这一论断的理解。(4分)&【行动倡议】(4)为引导青少年永远跟党走、校团委决定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请你把倡议书补充完整。(提示:应围绕永远跟党走、促社会和谐、建小康社会写出倡议要点。5分)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今年是建党90周年,我们青少年要永远跟党走,促社会和谐,为我们伟大祖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贡献力量!为此,我们倡议: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政治
来源:学年天津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单选题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唱“红歌”、诵“红诗”等系列庆祝活动。开展这些“红色”活动有利于( )
①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②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融合&&
③培养爱国、爱党的情感&&
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政治
来源:学年云南省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单选题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唱“红歌”、诵“红诗”等系列庆祝活动。开展这些“红色”活动有利于
①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②促进中外文化的融合
③培养爱国、爱党的情感&&&&&&&&&&&&&&&&&&&&&
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科目:初中政治
来源:学年江苏省仪征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思想品德试卷
题型:单选题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唱“红歌”、诵“红诗”等系列庆祝活动。开展这些“红色”活动有利于
①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②促进中外文化的融合
③培养爱国、爱党的情感&&&&&&&&&&&&&&&&&&&&&
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点击展开完整题目 媒体聚焦
走进少数民族家庭 体验别样风情
作者:郝天雄 来源: 本站原创  
&&&&&&&&&&&&&&&&&&&&&&&&&&&&&
1025& &1773178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4浙教版四年级下册思品全册教案01.doc4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2014浙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下全册教案
这是我们的社区
题】1 社区的公共设施
【教学目标】
1、了解社区的各种设施所在的位置和使用情形。
2、知道并学会借助相关的社区公共设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绝爱护社区公共设施。
【重点难点】
1、通过调查比较分析,了解社区共同设施的使用情况。
2、学会借助相关的社区公共设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自觉爱护社区公共设施。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1、寒假中你除了待在家里,你还到了哪些地方?
板书学生去的地点。例:外婆家(秦山、西塘)、旅游区(上海、杭州)……
2、如果同学老师朋友到你家,你怎么向他们介绍你们的居住地?
中茂花苑、虹桥新村、城北小区……
师生谈论,引出:
――像这样有许多人共同生活的地方就是社区!
出示:社区揭示单元主题和课题。
二、认识社区公用设施:
1、师生交流:在你生活的社区有哪些公用设施?
交流:宣传栏 报亭 社区公民守则 宣传标语 传达室社区周围的商场……
2、你从中享用过什么?你还看到社区的其他人在使用哪些公用设施?
填写表格:P4。
从我们的讨论和表格记录,你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社区建设者创设了这么多的公用设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公用设施。我们大家都要爱护它们。
3、作为社区一员,你觉得在使用公用设施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三、保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
1、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公用设施使用存在问题吗?
卫生 安全绿化……
2、我们社区的公用设施还有什么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给整个民族留下一段温暖的记忆――敬一丹对话《金凤花开》编剧景宜_中国作家网
给整个民族留下一段温暖的记忆――敬一丹对话《金凤花开》编剧景宜
来源:文艺报
 电视剧《金凤花开》于2009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创造了平均4.6%的高收视率,跻身当年央视电视剧收视率10强,成为近年来收视率最高的民族题材电视剧。《金凤花开》以独特的民族讲述及灿烂的民族风情引起广大观众热情关注。为什么这样一部民族题材电视剧会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对话《金凤花开》编剧、作家景宜,通过戏里戏外的故事,探讨景宜的创作,交流民族交往的本质。
  敬一丹:这么多年来,我是一直看着你一部部作品过来的,过去看得比较多的是你的小说、报告文学,也有电视专题片。那个时候,我们合作过的电视节目,不管什么类型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民族题材。你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品《茶马古道》,就是关注民族故事的,用一条道路连起了那么多民族,有十几个吧?这部《金凤花开》又讲了一个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访问团的故事,也写了好几个民族的事,你为什么总把好几个民族放在同一个故事里?
  景& 宜:你说的茶马古道在我们西南地区是一条很长的道路,要经过十几个民族住的地方,这条道路是我们边疆民族生活非常集中的地方,可以叫做“生命线”。我早期的很多作品,写单一民族的多一点,主要是写白族。后来因为写藏医藏药内容的《金色喜马拉雅》,去了西藏,又为了写纳西族的《节日与生存》,认识了东巴文化,怒江是我在1978年巡回演出时去过的,所以写了《东方大峡谷》。当我有了更多的民族生活的经验,把我的民族与周边民族连接起来想象时,就有了另外的心境。所以当时觉得这条茶马古道既有文化特征,又有代表性,而且又把我们多民族的生活串联在一起,所以当时就写了电视剧《茶马古道》。在2005年7月播出以后,引起很大的反响,这种反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就连普洱茶也随之一下子在全国升温,被炒得很热。《茶马古道》获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随后我开始构思《金凤花开》,我认为在少数民族生活里,除了共同生活的环境以外,我们还有共同生存的记忆,《金凤花开》这部电视剧将给我们整个民族留下一段非常温暖的记忆。这段记忆来自1950年的春天,那个时候新中国成立了,但是解放大军刚刚到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当时的民族说是有上百种民族称谓,民族情况很复杂,为了让这些少数民族同胞能尽快团结起来走向新中国,中央派了一个访问团到民族地区。从这里开始,就有了一些非常感动人的故事,包括后来我的家庭、我的父母和我。这些你都知道。
  敬一丹:以前你给我讲过你们家的故事,那个时候觉得根本不用编,直接呈现出来就是一部电视剧。这次《金凤花开》里面的男主角,就有你父亲的影子,我一边看,还一边在想,王学兵演得像吗?听说你的父亲最初是走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解放军。
  景& 宜:我的父亲就是解放云南的解放军中的一员,我的母亲是当地的民族工作者,就是迎接解放军进云南的当地少数民族姑娘。那是一段在1950年春天的记忆,中央访问团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后,从深山老林里把少数民族一个一个地找出来,而且第一次让少数民族知道了新中国是怎么一回事。
  敬一丹:记得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金凤花开》首映式时,你拿着访问团的红旗说不出话来,声音哽咽。也许不了解你的生活背景、不了解我们民族这段经历的话,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在发布会上你会那么激动,激动得难以把话说出来。你内心积蓄的东西太多了,那面旗积蓄了很多故事,那面旗帜也被展现在电视剧中。
  景& 宜:那是一面中央访问团的旗子。当时访问团要到云南去了,访问团的团长跟毛主席要一个礼物。他对毛主席说,你派我们到边疆看望少数民族,你得给我们一个礼物。后来毛主席提笔就写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这几个字后来成为经典。访问团把这几个字做成锦旗,并且做成了彝文、壮文、傣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等等,送给少数民族。当时看到这面红旗的时候,我跟大家说,我们少数民族就是从这两面红旗开始看见新中国的。
  敬一丹:再讲讲这些给你带来创作灵感的经历吧。
  景& 宜:我在采访中,总是碰见很多少数民族的老一辈或者现在正在做民族工作的同志。我跟他们聊天,奇怪的是只要提起那段历史,所有的人都会很激动,而且热泪盈眶。我在30年前到高黎贡山深入生活,见到独龙族,他们刚刚解放的时候,才有2000多人,是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要用两天的时间才能翻过高丽贡山,中途在半山腰休息一晚上,然后才能到独龙江。第一次在州里招待所的饭堂里,看见有一个女干部脸上刺着青花,是文面,我对她脸上的刺青图案十分新奇。我说,大姐,你是哪个民族的?她说,我是独龙族。我问,你们民族住在什么地方?后来就知道了,她是独龙族的妇女干部,叫白丽珍。她跟我说,我们这个民族在高黎贡山背后,这个民族以前不叫独龙族,这个名字还是周总理起的。
  敬一丹:原先叫什么呢?
  景& 宜:最早因为这个民族人口少,总受欺负,国民党山官管他们叫犰人,当地的土司叫犰帕。带“犬”旁的名称是对动物的称谓,他们一直都是被称作野人一样的人,后来周总理亲自给这个民族改名字。我在《金凤花开》里写到,当时访问团把所有的少数民族头人、土司都动员起来,让他们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到了北京以后,宴会上周总理就过来问他们的头人孔志清,你是哪个民族。他说我也不知道怎么讲好,我们叫犰人。总理让他写下来,看了这个带“犬”的字以后,总理的表情一下子就严肃了,总理说怎么能用称呼动物的称谓,就问你们叫自己什么人?孔志清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独龙江边,我们叫自己独龙人。总理对身边中央民委的同志说,这个民族以后就叫独龙族,这个独龙族头人感动得在总理面前跪下来了。
  敬一丹:你对所有的民族特别有感情,你是白族人,但又是独龙族的,又是属于哈尼族。比如今天,你穿的并不是本民族白族的衣服,而是哈尼族的衣服。当你谈到独龙族,谈到它是人数很少的少数民族时,非常富有感情。后来我理解了大家都熟悉的一首歌――《56个民族56朵花》。但那是经过了相当困难而又艰巨的工作,最后才确定我们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这部电视剧里涉及了多少民族?
  景& 宜:有独龙族、傈僳族、彝族、白族、藏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再加上汉族,有9个民族,而且每个民族都有出彩的人物。
  敬一丹:了解这些民族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家庭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就像左邻右舍、你叔他婶的。可是过去没有太多的机会去了解,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吧,特别是改革开放这30年,应该说是我们民族交往最频繁也是最亲近的时代。其实这种亲近与了解非常重要,也来之不易!
  景& 宜:说到左邻右舍,如果我们今天去做一个调查问卷,就问你了解中国有多少民族吗?
  敬一丹:在那些时候,这些电影其实是影响了几代人的。那个时候交通不是那么便捷,其实很多人是没有机会到少数民族地区的,但恰恰是这些电影让人们极其向往。而且这些电影好在它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那些歌舞,而是有很深层的东西,少数民族的那种心理,包括他们的交往方式、表达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这些我从小到大获得的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最早是来自电影。其实现在有更多的人能够极其便利地到达西双版纳,但是我们在屏幕上很少能看到表现少数民族的精品。而且,我觉得一个旅游者所看到的世界相当肤浅。
  景& 宜:旅游者的眼光毕竟不能代替艺术家的眼光,艺术家不是旅游者。
  敬一丹:现在一说到进少数民族地区很多人还是旅游的眼光。我觉得对于那么深厚的生活来说,这还是很表层的一面,其实往深里走是还有很多东西的。
  景& 宜:所以你刚才这个话启发我一个很重要的思考,就是说你认识少数民族是从电影开始的,那么今天的“80后”、“90后”有多少人能通过影视作品来知道少数民族的生活,尤其是今天的生活。因为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人,就像我们是摩雅傣时代的人一样。那个时候的摩雅傣让我们知道少数民族,我们今天的年轻人通过什么作品来知道呢?如果他知道了摩雅傣是过去的少数民族,那么今天的少数民族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敬一丹:这次我们看《金凤花开》才觉得有一些民族生活的东西很吸引人,不光是它宏大的历史背景让我们很震撼。有时候尊重是从细节开始的。比如剧中有“祭鸟节”,张东海不了解白族爱护鸟的习俗,从鸟窝里拿了鸟蛋,引起麻烦。访问团为了消除隔阂,就决定参加祭鸟节的活动。看到这里我感到,有的时候对少数民族的了解还是比较肤浅。比如他们的风俗,我们是可以看得见的,但民族的心理、人与人交往的习惯,这些我们还都不大熟悉。看了《金凤花开》以后,就好像有一种愿望,你应该了解它、熟悉它,才谈得上尊重它。
  景& 宜:和少数民族在一起才逐渐懂得尊重别人和受到尊重是一个要求平等的前提。创作的背后是很长时间的生活的积累。30年前,我到高黎贡山那边,去搜集民歌和舞蹈素材,后来我在民族地区工作中接触到的更多。比如在戏里提到的傣族土司召龙、傣族头人帕雅,这些人都是有原型的,都是在受到了尊重之后,了解了解放军和新中国。民族平等、互相尊重,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而是一种新的社会体制和新的生存方式,十分符合这些少数民族的心理特质和生活理想。每一个民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需要别人尊重自己,自己也尊重别人。这种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平等,只有在我们新中国这种优越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得到体现。人要是不能够互相尊敬,不能在平等的视点上交流对话,那将是一种很悲哀的生存状态。过去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很悲哀的生存状态下生存了那么多年。只有从新中国开始,这种生存状态才得到改变。作为一个作家,我也是被这种改变所感动。因为作家的终极使命就是对人性的关怀,所以我的文学理想就是为促进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幸福而写作。
  敬一丹:我看你的作品,从文字到影视作品,都透着湿漉漉的气息,好像到了洱海边,这是我最初的感觉。后来我再看你的作品,包含很多民族地区的文化元素,不仅仅是你家乡的,比如其中的音乐都很多样。
  景& 宜:主题歌是一首云南民歌《金凤子,开红花》,是我的母亲教我的。还有其他的民歌,也是我给作曲家邹野提供的。我早年在红河两岸巡回演出,那个时候红河的民歌是那么的好听,它的民歌太丰富了,彝族的音乐也非常优美、调式很多,不是单一的,有很多民族支系的音乐元素。还有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等很多民歌都很好听。我在《金凤花开》中塑造了一个哈尼族干部叫腊波,就是布谷鸟的意思,他在整个影片里唱的那些歌,都是我在巡回演出的路上学到听到的。包括这首主题歌也是云南的一首原始民歌。
  敬一丹:那个时候觉得在你的创作经历中,能看出一种自觉,没人要求你去了解那么多东西,但你会自觉地发出民族之声。而且这种民族之声是各民族都能引起共鸣的。今天来看你的作品,就感到了这种自觉的重要性。
  景& 宜:你很敏锐,我都没有总结过这种自觉。也许每一个作家肯定都要属于自己的一块土地,属于一种文化,就像巴尔扎克属于法国,泰戈尔属于印度,川端康成属于日本,我可能就是属于身边的这些少数民族同胞,还有边疆的那些山山水水吧。
  敬一丹:你现在有一个很大的不一样,如果是早些年,肯定得说我属于大理、属于云南,现在说我属于中国的少数民族。
  景& 宜:是。这包含了相互的认同和了解,不光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就是少数民族之间互相也存在一个认同的问题。如果当初我从大理来,我的中短篇小说主要写白族的生活,后来也可能我就到了另外一个层面上,就是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少数民族之间,我们也需要互相认同。民族文化差异与包容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大文化命题,让我们碰上了。
  敬一丹:所以我把你当成民族话题的顾问,一说到民族话题,你都会给出很好的回答。这个回答有你自己的视角,不光是知识性的,有的时候这个回答是很感性的,因为你有时说话还特别有画面感。
  景& 宜:同样,让我非常感动的是你不只是一个名人或者是央视的知名主持人,还是一个非常富有平等心、同情心、思辨力的学者。我觉得除了我们少数民族很自觉地来了解汉族,在我的汉族朋友里,敬一丹也是一个自觉主动地去理解我们少数民族的朋友。
  敬一丹:我特别关心《金凤花开》播完以后,是什么反映。
  景& 宜:网络上的反映挺多,让我比较惊讶的是许多“80后”、“90后”也对这部戏感兴趣。这些年轻人发表了很多文章,他们在文章里,用年轻的语言、年轻的视觉,来评述我们这个戏。说《金凤花开》是另一类女孩的成长史。说这部戏给他们很深刻的印象。他们讲看了《金凤花开》才知道少数民族有这么多的文化,有这么多的故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五朵金花》《刘三姐》,有那么多电影,满足了一代年轻人对少数民族了解的希望,今天也要通过深入人心的民族题材的电视剧、电影,来加深相互了解。一方面跟这个戏好看分不开,另外是现在的年轻人互相之间渴望了解,特别是网络时代,我们也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还有人说《金凤花开》是少数民族版的《建国大业》。对少数民族同胞也很有触动,让很多人感到我们今天和谐平等的民族关系来之不易,更要珍惜今天的社会环境。
  敬一丹:一般来说编剧写完剧本就完了,你还要去拍戏,你觉得累吗?
  景& 宜:民族题材的电视剧创作挺难的。首先要有人来讲故事,少数民族讲的故事,不能是汉族讲的,因为这里有一个审美的问题。这个审美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以文化作为讲述基础来完成的。还有一个是现在民族题材的电视剧在拍摄制作上是很难的,跨度又大,涉及到这么多的民族,成本又高,又要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所以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制作不是所有制片人都愿意干的,所以我就去当制片人。
  敬一丹:我看到有的评论家说《金凤花开》《茶马古道》具有民族学和人类学意义,这也是你想做的吗?
  景& 宜:民族题材电视剧作为影像工程,客观上能起到点文化传承的作用。像《金凤花开》这个戏,李金凤是白族服饰的造型,里面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台词,以及讲话的方式。还有很多民族风俗,比如佤族神灵梅吉、祭祀鸟类的节日、傣族舞蹈、独龙族的剽牛等,都会让现在很多年轻人很感兴趣。只要吸引人,文化就能传承下去,比如说左小青的服装很漂亮,在大理蝴蝶泉边上的白族姑娘马上就会模仿穿在身上,剧中傈僳族的头饰也会引起怒江大峡谷里妇女们的热爱。这种文化的示范作用也是一种传承。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歌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