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多少个叫姚国浩资本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P&&&& 唐代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著的《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的史学评论专著。&BR&&&& 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二十岁中进士后,一直在地方和京城作官;四十二岁时,入史馆参预修史。后因意见不合,受到史馆主管官员的无理责难和贬抑,无法发挥他的史学才能,遂私撰《史通》,以抒己见。《史通》成书于710年(中宗景龙四年),全书二十卷,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各为十卷,都是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写成的。内篇原有三十九篇,其中三篇早已亡佚,现存三十六篇;外篇计十三篇,合为四十九篇。&BR&&&& 《史通》对唐代以前的包括《尚书》、《春秋》等被奉为经典的史书,从内容到编纂方法,都进行了批判和分析。比如指出《尚书》有十点可疑之事,《春秋》有五点虚美之处,把《春秋》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笔法斥为“爱憎由己”。这种大胆的批判精神,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BR&&&& 《史通》论述了唐代以前史书的著述情况,并对其类别、源流和体例,做了全面和系统的总结。《史通》将史学著作分为正史和杂史两大类。对于正史,按其著作的源流分为六家,即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又按其编纂体例,分为“编年”、“纪传”二体。对于杂史,则按其内容分为“偏记”、“小录”、“家史”、“别传”等十种。&BR&&&& 刘知几认为,史书的体例必须严谨,与内容名实相符。他指出,史书的内容只应该记载重要的、有用的史事,而寓言、图谶(chen衬,图谶是古代以封建迷信来预卜吉凶的一种书籍)、传说和神话等,则不能作为史料编入史书中。他还强调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和史识三个条件。“才”指能力,“学”指知识,“识”就是观点。三者之中,以史识最为重要。刘知几热情赞颂了古代一些史学家为真实记载历史而“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勇敢精神,同时无情鞭破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歪曲历史、颠倒是非的人。&BR&&&& 《史通》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史学名著,它为我国的史学评论开辟了道路。刘知几所提出的史学方法和史学主张,给后来的许多历史学者以很大的影响,对我国的史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BR&&/P&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第一部通史&BR&&&&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通贯古今的史书),它是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约公元前145一?)于公元前104年至约公元前91年,花费了十多年的心血撰写而成的。&BR&&&& 《史记》记事始自传说中的黄帝,历经夏、商、周、秦、汉,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囊括了约三千年的历史。《史记》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干五百字。“本纪”是按年月记载的以帝王为主的大事记;“表”按年代或时期排列历史的重大事件;“书”记叙典章制度、经济、天文历象等;“世家”记载诸侯王的事迹;“列传”是官僚、士大夫、名人的传记。这五种形式相互配合,广阔地展现了司马迁去世前中华民族约三千年的社会历史面貌。&BR&&&& 《史记》对古代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民族、文物、历法、礼制、音乐等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记载。它将三千年间零碎散乱的历史资料加以整理、审核,分别归类于一百多个历史人物的传记中,又在八书中总述其历史背景,最后在年表中排比年代,从时间上加以补充。这样,全书体系完整,“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果说,从《史记》开始,我国才有了比较完备的历史著作,是不算过分的。司马迁用本纪、列传的方式编写历史,创造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纪传体。自从《史记》问世后,历代很多史学家都沿用这种体裁编写史书,并且把用这种体裁编写的史书称为“正史”。&BR&&&& 《史记》记事翔实可靠,这一点已为后世大量的考古材料所证实。《史记》还有一个突出的可贵之处,就是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他的《正史》,对帝王歌功颂德的多,对农民起义贬低诬蔑的多;而《史记》却能够揭露帝王的暴虐、愚昧、奢侈,“还大胆指责当代皇帝汉武帝迷信方士、穷兵黩武、过重地剥削人民。《史记》把陈胜领导的农民战争的功绩,提到与商汤灭夏、周武王伐纣和孔子作《春秋》等同的高度,并且将陈胜写入《世家》,与王侯并列,充分肯定了她在亡秦过程中的“首事”之功。《史记》一书,“其文直,其事核(准确),不虚美,不隐恶”,有褒有贬,爱憎分明,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BR&&&& 《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杰作。它的人物传纪,文笔优美精炼:写人物,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写事件,繁简得当,始末详明;写战争,波澜壮阔,气势磅磗;写故事,娓娓动听,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史记》是古代传纪文学的典范,鲁迅先生曾赞颂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R&&&& 《史记》对我国的历史学有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历代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几乎都从《史记》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史记》不愧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BR&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第一次用近代的科学方法测绘的全国大地图&BR&&&& 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清政府组织人才,进行全国大地图的测绘工作。在测绘过程中,吸取了欧洲制图理论中考虑大地是球面的优点,进行经纬度测量。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梯形投影法,以通过北京的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一共测定了六百三十个经纬点,于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绘制成全国大地图——《皇舆全图》。《皇舆全图》,比我国以前绘制的地图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地图学的一大进步。但在这次测绘期间,由于新疆上层蒙古贵族的叛乱和分裂活动,新疆大部分地区的测绘工作未能进行。待叛乱平定后,清政府于1755年(乾隆二十年)和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两次派人深入新疆腹地,用近代科学方法完成了天山南北的地理测绘。从而绘成新疆地图,使全国大地图的绘制工作全部完成。&BR&&&& 《皇舆全图》的绘制,是我国乃至世界测绘史上的一件大事。英国当代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BR&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第一位太上皇&BR&&&&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但这不过是有太上皇称号的开始;真正做了太上皇的,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位。&BR&&&&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败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每当朝会,皇帝一到,百官山呼,依次奉贺。在起兵前只做过亭长(管理十里地方的小官)的刘邦,此时也摆起了天下至尊的架子。不过,有一件事却有损他的皇帝尊严。那就是碍于封建的孝道,刘邦在家中对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五日一朝(看望)”,而且要拜见,“如家人父子礼”。太公的管家觉得不妥,对太公说:现在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但却是天下万民之主;您尽管是皇帝的父亲,可也还是个臣子,怎么能让皇帝拜见臣子呢?这样下去,皇帝就失去了权威。太公认为这话不错,等到刘邦再来看望时,就恭敬地拿着扫帚站到门口,又向后倒退,好像奴仆迎接主人。刘邦见状吃了一惊,急忙搀扶太公。太公于是把管家讲的道理说了一遍。刘邦听了自然高兴,便重赏管家,尊太公为太上皇。&BR&&&& 后代的太上皇,倒不一定都是做皇帝的儿子尊奉的。有的是主动传位于太子;有的是在形势逼迫下,不得不给儿子让位。他们的境遇也很不一样,有的仍牢握权柄,操纵朝政;有的颐养天年,悠哉游哉;还有的被软禁起来,与囚徒无异。&BR&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第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BR&&&& 西汉的史学大师司马迁,撰写了我国第一部通史(通贯古今的史书)《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例。《史记》的内容空前宏富。可以说,从《史记》开始,我国才出现了堪称完备的历史著作,因而司马迁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BR&&&&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的祖先在周朝做过史官,父亲司马谈任西汉太史令,管理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司马迁小时候在家乡种地放牧,十岁时到都城长安学习古文,曾得到当时的著名学者董仲舒、孔安国等人的指导。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成为一一个年轻博学的人物。二十岁那年,他开始到各地游历。他曾任汉武帝的近臣“郎中”,奉使出征,又曾随汉武帝巡行封禅(封禅,是祭祀天地的一种隆重典礼活动)。他的足迹遍及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甘肃等省,故得以饱览祖国的壮丽河山,广泛考察名胜古迹,搜集传说,了解风土人情,为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矗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他本来想利用做太史令的机会,编写一部通史,但愿望未及实现便去世了。司马谈临终时嘱咐司马迁,一定要完成他的未竟之业。司马谈死后三年,即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因而能读到国家的藏书和各种档案材料。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利用收集到的大量资料,正式动手撰写《史记》。不料,正当他全力以赴进行写作的时候,一场大祸降临到他的头上。公元前99年,在汉与匈奴的一次战争中,李陵率部舍死苦战,由于矢尽粮绝、援兵不至而投降了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判死刑。按当时规定,有两种办法可以免死;一是赎之以重金,二是代之以腐刑(也叫宫刑,即阉割生殖器的酷刑)。司马迁家境不富,无力出钱免死,为了继承父志,完成《史记》的著述,他只得忍辱接受了腐刑。刑后,司马迁悲痛欲绝,几次萌发轻生的念头。但他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于是化悲愤为力量,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地写作。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努力,大约在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他终于撰成了我国第一部历史巨著《史记》。&BR&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古代规模最大的天文观测活动&BR&&&& 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命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等人负责制订新历法。这次历法的制订,主要以天文观测为依据。郭守敬制造了十多种先进的天文仪器,为进行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仪器设备。&BR&&&& 1279年(至元十六年),郭守敬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组织了大规模的天文观测活动,在全国设立了二十七个观测点。当时的实测范围是:“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其中,最北的北海观测点,设在大约北纬64°5’的地方,已经靠近北极圈;最南的设在海南岛、西沙群岛。最远的观测点之间,南北长一万多里,东西绵延五千里。这是我国古代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天文观测活动。在观测过程中,郭守敬还亲临一些观测点进行指导和实地观测。这次观测活动,在我国天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获得的许多数据,都达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从而为改进历法提供了宝贵的、可靠的科学依据。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壮举&BR&&&& 十五世纪前期,在西洋(今南洋群岛和印度洋一带)的万顷波涛中,前后七次出现过庞大的船队,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郑和七下西洋。&BR&&&& 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朱棣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同外国的友好往来,发展对外贸易,派郑和作为明朝使节,率领船队出使西洋。郑和(),原名马三保。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他少年时被送入皇宫当太监,后又服侍朱棣,在朱棣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wé文)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中,他“出入战阵”,“多建奇功”,受到朱棣的器重,并赐姓名“郑和”。&BR&&&& 1405年(永乐三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载着大量金银、丝绸、瓷器、铁器、铜器和布匹等货物,浩浩荡荡,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启程,开始了第一次远航。郑和的船队,有大船六十二艘,连同中小船只共二百余艘,水手以及负责护卫的军卒等二万多人。最大的船,长四十四丈(约一百四十七米)、宽十八丈(约六十米),装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约一千吨,可容千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船上专业人员有负责罗针的“火长”、“番火长”(外国领航员),有操舵的“碇手”,有修理弓箭、器械的军匠、民匠,有办理交涉事务的“行人”,有担任翻译的“通事”,还有医生、伙伕、书算手等等。每艘船上都备有充足的粮食、淡水、盐、茶、酒、酱、油等日常生活用品。如此分工精细严密、人员众多、规模宏大的船队,在当时的中国和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BR&&&& 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BR&&&& 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首达占城(今越南南部),再南至爪哇、旧港、苏门答腊(均属今印度尼西亚)、满刺加(今属马来西亚),西抵古里(今印度南部)等国,然后于1407年返国。以后郑和又于1407年至1409年、1409年至1411年、1413年至1415年、1417年至1419年、1421年至1422年、1431年至1433年六次奉命出使西洋。在1405年到1433年的二十八年中,郑和七次远航西洋,前后共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BR&&&& 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船队最后一次航行的时间,比世界著名航海家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意大利人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葡萄牙人达·伽马沿非洲西岸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时间,都约早半个世纪。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我国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架起了友好通商的桥梁,在我国古代和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最壮丽的篇章。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古代最重要的工艺百科全书&BR&&&& 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科技名著《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工艺百科全书。它详细记述了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其中有不少是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工艺措施和科学创见。&BR&&&& 宋应星(1587一?),字长庚,奉新(今江西奉新)人,曾做过几任地方官。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的辩证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个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他注重实地调查研究多尊重和赞扬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他通过不断深入民间实地考察研究而写成的总结明朝生产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于1637年(崇祯十年)刊行。&BR&&&& 《天工开物》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为十八个项目。书中除了介绍农业生产经验外,还记述了纺织、染色、制盐、制糖、制砖、烧瓷、造车、造船、采煤、榨油、造纸、冶铜、炼铁、军器、火药、颜料、酒曲等等许多种手工业生产技术。书中详细说明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描述了它们内部细致的专业分工,还附有二百多幅工艺流程插图,与文字互相配合。此外,书中对生产各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人力、产量,生产工具的规格、尺寸、效率,各种金属的比重,合金成份的比例,火器的射程和杀伤力等等,也都用具体数据加以说明。《天工开物》为研究明朝的社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宋应星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开始萌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情况。&BR&&&& 《天工开物》是一部非常珍贵的科技文献,在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国内外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它刊行后很快传到日本,日本学者评价说:“作为展望在悠久的历史过程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是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1869年它被译成法文,传到西方,以后又被译成英文,西方研究者把它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R&&&& 宋应星一生著述很多,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由于腐朽的封建制度对科学技术的桎梏,就连《天工开物》一书,也在国内长期迷失,直到解放后,才找到一部明崇被十年的原刻本,影印出版。近年来,《天工开物》在国内和国外许多学者的论著中得到广泛引用。&BR&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古代最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BR&&&&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一部素负盛名的科技著作,这就是北宋卓越的科学家沈括()写的《梦溪笔谈》。《梦溪笔谈》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科学技术著作。&BR&&&& 《梦溪笔谈》是以笔记体裁写成的综合性科技巨著,全书三十卷,六百零九条,共十几万字。书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其中关于科技的内容,占全书三分之一,包括了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学、药物学等,汇集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多种科技成就。&BR&&&& 《梦溪笔谈》对我国科技的许多成就,都有精辟的论述。例如,论述“十二气历”按立春、惊蛰、清明、立夏等十二个节气定月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大小月相间;既符合天体运行的实际,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八百多年以后,欧洲才出现类似的历法。又如,论述了“隙积术”和“会圆术”问题。“隙积术”是求有空隙的堆积体的体积,即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这在世界级数论的发展史上有开拓之功;“会圆术”则是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由弦和矢的长度来求弧长的近似公式。《梦溪笔谈》在中国和世界上最早提出地磁偏角的问题,它论述指南针”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而欧洲直至四百年以后才发现这个现象。《梦溪笔谈》在中国和世界上最早记录了石油的性能和用途,并第一次使用了“石油”的名称。它还曾指出石油资源丰富,“生于地中无穷”,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这个预见今天已被证实。在地质学方面,《梦溪笔谈》提出的用流水侵蚀作用解释地貌的观点,早于欧洲七百年。尤其可贵的是,一些劳动人民在科技上的发明和贡献,像布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河工高超发明的合龙堵口的先进治水方法,民间工匠喻皓的建筑成就及其编著的《木经》,平民历算家卫朴修订历法的事迹等等,都赖有《梦溪笔谈》的详细记叙,才得流传后世。否则,这些伟大发明家和卓越科技人才的业绩,很可能会被永远湮没了。&BR&&&& 《梦溪笔谈》是一部划时代的科技巨著,堪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世界科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BR&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郡县制之始&BR&&&&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BR&&&&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边地和内地设置了郡县,产生了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至此,郡县制开始形成。&BR&&&& 郡的长官称“守”,县的长官称“令”,均由国君任免。郡县制使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央、郡、乡一套比较系统的行政机构,对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郡县制虽然形成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国分立,执行情况不尽相同。直到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健全了郡县制,进而在全国推广。&BR&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科举制度之始&BR&&&&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BR&&&& 在奴隶社会,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拔官吏的办法。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地方政府进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全凭门第出身,于是名门望族子弟被选为上品作高官,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只能被选为下品小官,以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BR&&&& 随着封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族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不断加强,人数不断增多,形成了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相应的地位按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堵塞了他们进入仕途的道路。加上这种作法容易造成世家大族长期操纵地方政权,称霸一方的弊病,因而越来越不适应封建王朝的统治利益。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后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谨”(有才)、“清平干济”(有德)二科荐举人才。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BR&&&& 创置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外重大改革。它适应了庶族地主阶级兴起的历史趋势,为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加入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封建朝代所沿用,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和隋朝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较,它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对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BR&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BR&&&&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树立起不朽的丰碑;第一次国共合作,标志着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掀开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序幕。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历史事件,都与孙中山先生的伟大革命实践密不可分。他首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独立、自由和统一,不知疲倦地奋斗了一生。他推动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是举世皆知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BR&&&& 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1897年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便常以孙中山为名。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即向往革命,曾以”洪秀全第二”自许。十二岁时去檀香山求学,五年后返国,1886年开始学医。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以行医为名,进行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受当时改良主义思潮影响的孙中山,感到民族危机严重。写了《上李鸿章书》,提出变法自强的建议,并亲往天津投递,却遭到拒绝。这使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变化,认识到清政府已经腐败透顶,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它,才能救中国。&BR&&&&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华侨中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二年又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兴中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第一次向中国人民发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号召。这期间,孙中山奋力奔走于亚、欧、美洲各地,进行广泛的革命宣传,并先后发动了广州起义、惠州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从兴中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就把武装夺取政权作为革命的首要任务,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BR&&&& 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蔡元培等人一起,把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联合组成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并提出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又把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也是中国当时最进步的思想体系。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高潮。从此,孙中山一方面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一方面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先后都失败了,但是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和推翻清朝统治奠定了基矗辛亥革命胜利后,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第一个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政府,而孙中山则是中国第一任总统。孙中山领导人民取得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然而,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依靠帝国主义支持,利用当时领导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窃取了大总统职务。为了挽救革命,1913年孙中山决定讨伐袁世凯,进行“二次革命”,结果失败,逃亡到日本。次年,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继续进行反袁斗争。1917年,把持北京政府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进行反段护法斗争;由于受到西南军阀的排挤,次年离开广州。1921年,孙中山依靠广东军阀陈炯明的力量,准备从广东出兵北伐;第二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又一次被迫离开广东。自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领导革命派进行了多次斗争,但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不敢放手发动群众而告失败。这使孙中山沉思、苦闷和彷徨,他逐渐觉悟到,要拯救中国,必须探索新的道路。&BR&&&&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孙中山带来了“人类中最大的希望”,他把中华革命党改称为中国国民党,继续领导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孙中山逐步感受到工农群众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在共产党人李大钊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必须依靠人民的力量,找到了新的革命道路,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转变。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改组了国民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根据反帝反封建的精神,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其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最低纲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相接近,完成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并进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BR&&&& 日,孙中山不幸在北京病逝,孙中山先生是一个不断探求、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伟大的革命家。他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始终坚定地站在民主革命潮流的最前面,是全国人民爱戴和敬仰的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业,光照人间,永垂史册!&BR&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贡献最突出的人&BR&&&&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源远流长,犹如一枝艳丽的花朵常开不谢。在我国历史上,许多人都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作出过贡献,其中,最突出的则是鉴真。&BR&&&& 鉴真(688—763),唐朝高僧,扬州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本姓淳于,十四岁出家,法名鉴真。他曾在长安、洛阳等地游学,后来定居扬州大明寺,对佛学有很深的研究,尤其精熟其中的戒律部分。他生值盛唐之际,在盛唐高度发展的科学文化熏陶下,对医学、建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高僧。&BR&&&& 中国和日本早在汉朝就有了往来,到了唐朝,两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那时,日本社会正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阶段,日本天皇对繁荣昌盛的唐朝十分仰慕,需要学习和借鉴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等方面的成就,因此不断向唐朝派“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742年(玄宗天宝元年),日本学问僧荣睿(rui瑞)和普照请鉴真派弟子到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应允。但他的弟子们却感到畏难,认为“远涉大海,百无一至”。五十五岁的鉴真坚定地表示:为了宣扬佛法,“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弟子们深受感动,决心和他同行。鉴真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天动身,由于官府拦阻,这次未能成行。743年12月,他再次东渡,因为在海上遇到风暴,船被打坏,只得返回。以后鉴真又组织了第三、第四次东渡,也都没有成功。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时,海上“风急波峻,水黑如墨”,渡船漂流了十四天,才在海南岛南部靠岸。这次鉴真过度疲劳,加之感受暑热,眼睛患病,因医治无效而双目失明。尽管如此,他东渡日本的决心仍坚定不移。&BR&&&& 753年(玄宗天宝十二年)10月,六十五岁的鉴真率领二十多人,和回国的日本遣唐使一起乘船去日本。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了!12月,他们到达了今天日本的九州岛,受到热烈欢迎。第二年,鉴真被请到都城奈良最著名的东大寺。日本朝廷为请鉴真推行严格的授戒制度,在东大寺修建了戒坛。日本圣武太上皇、光明太上皇后、孝谦天皇、皇后及官员僧侣等四百多人登坛受戒。&BR&&&& 鉴真一行二十多人中,有建筑、绘画、雕刻、医药、刺绣、铸写等方面技艺精湛的人才,他们携带着大量书籍和艺术作品,把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科学传播到日本。例如,鉴真按照中国的营造法式在奈良主持兴建唐招提寺,寺内殿堂结构精巧、气势雄伟,反映出唐朝建筑的最新成就。在营建唐招提寺时,日本匠人学会了用干漆法塑制佛像的技艺。用干漆法塑制的佛像,造型厚实、庄重,分量轻、成本低,这对日本的雕塑艺术影响很大。鉴真等带到日本的绣像、雕像、画像、金铜像,都为日本的造像和佛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他们所带的许多书法珍品和书法艺术价值很高的佛经手写本,在日本广为传抄,对促进日本的书法艺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当时中国药品运到日本的很多,但日本药学初兴,对药品的真伪、种类、质量分辨不清。鉴真虽然双目失明,但凭嗅觉即能鉴别药物;他为人治病,药到病除。鉴真还毫无保留地向日本医生传授了药物的收藏、炮制、配剂、使用等方面的知识。给日本的古药物学奠定了基矗在很长时间里,日本医药界都把鉴真奉为始祖,直到江户时代(),日本的药袋上仍然印着鉴真的肖像。&BR&&&& 763年5月6日,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辛勤劳碌了二十年的鉴真在日本逝世,终年七十六岁。鉴真受到日本人民的深深崇敬和怀念,被尊称为”过海大师”、“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律宗大祖”、“日本医术之祖”、“圣僧”等等。由鉴真的弟子们发愿塑造的鉴真干漆坐像,直到现在仍然安放在日本唐招提寺开山堂,并被定为日本的“国宝”。鉴真作为古代对发展中日友好关系贡献最突出的人,一千多年来。也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和怀念。&BR&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文字狱最严重的朝代&BR&&&& 文字狱,是反动统治者为了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故意从作品中寻摘字句,罗织罪名而构成的冤狱。文字狱自古就有,而以清朝最为严重。&BR&&&& 清王朝是满族贵州掌权,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防范、控制极严。尤其是清朝前期,只要是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是统治者疑神疑鬼,认为文字中人触犯群权和妨碍自己的内容,必兴文字狱,动辄株连数十人乃至数百人。清朝最早的较大的文字狱,是康熙时的庄廷?(long龙)刊刻《明史》案。&BR&&&& 浙浆糊州富户庄廷?刊刻《明史》,书中有指斥满人的话,1663年(康熙二年)被人告发。当时庄廷?已死,仍被刨棺焚尸,庄氏全族和为此书写序、校对刻字、印刷,甚至卖书、买书的人等,共有七十多人被杀,还有几百人充军边疆。&BR&&&& 雍正时文字狱更甚。例如,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帝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是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查的亲属或处斩,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BR&&&& 乾隆即位后,文网更加严密,文字狱更加频繁。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有个叫徐述夔(kui葵)的人,著有《一柱楼》诗集,其中“明朝期振翩,一举去清都”二句,被乾隆帝定为“大逆”,理由是借朝夕之“朝”读作朝代之“朝”,“要兴明朝而去我本朝”。结果不但把已死的徐述夔及其子戮尸,徐的孙子和为诗集校对的人也全都处死。凡此种种,举不胜举。&BR&&&& 清朝前期屡兴文字狱,总计有一百多次,而且处刑极为严酷,搞得人人自危,无所措手足。在这种文化专制主义的统治下,许多知识分子不敢涉及政治,只能埋头考订古书。当时有个叫梁诗正的老臣,总结出这样一条处世经验:“不以字迹与人交往,即偶有无用稿纸,亦必焚毁”。&BR&&&& 清朝的文字狱,是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产物。其根本目的是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树立君主专制和满族贵族统治的绝对权威。它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影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万马齐喑(yin音)的极其黑暗的政治局面。&BR&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我国最早的邮票&BR&&&&& 1878年(光绪四年)我国第一套邮票发行了,邮票较大,图案都是龙,人称“大龙邮票”。7年后,又发行一套“小龙邮票”。1894年,发行了一套庆祝慈禧60岁生日的邮票,一共九种,这是我国第一套纪念邮票,人称“万寿邮票”。&BR&&&&& 1897年,清政府正式开办邮政。这一年,发行了一套十二枚邮票,图案分蟠龙、鲤鱼和飞雁三种,这套邮票是在日本用石印印制的,故又叫“日本石印票”。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现存最早的地图&BR&&&& 我国的地图学有悠久的历史,见之于记载的古地图很多,可惜大部分已经散佚。现存最早的地图,是1973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一幅地形图、一幅驻军图和一幅城邑图。它们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不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地图。&BR&&&& 这三幅图所示的方位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现在通用的地图正好相反。其中的地形图长宽各九十六厘米,绘有山脉、河流、居民点、道路等,已具备了现代地形图的基本内容。此图的地理范围相当于今广西全州灌阳以东,湖南新田、广东连县以西。经过量算,其主要部分的比例为一比十八万。图中主区包括当时的长沙国(诸侯国)南部,即今湘江上游、潇水流域、南岭、九崇山一带,图的精确度相当高。图中用闭合曲线。比较准确地表示了山脉的山体及延伸走向。对九嶷山的表示方法更有独创之处,除了用较粗的闭合曲线勾出山体外,又用细线画成鱼鳞状,层层重叠地表示峰峦起伏的特征,与现在的等高线画法相似。图上还比较准确地绘出大小河流三十多条,详细而明确地绘出了居民点八十多个。图上的河流、道路、居民点和山脉一样,均用统一符号表示。此外,此图已具有现代地图“主区详而邻区略”的特点。图的准确程度表明,它是以相当科学的测量方法为基础绘成的,其熟练的清绘笔法,说明制图水平也很高。&BR&&&& 驻军图长九十八厘米、宽七十六厘米,以黑、红、蓝三色绘成,它所包括的范围是地形图的东南部分,比例较地形图约大一倍。它是一幅军事守备图,图中除绘有山脉、河流、道路、居民点外,还标注了九支驻军的布防、防区界线和指挥城堡等。驻军图反映了汉初长沙国驻防备战的军事情况,对研究西汉时代的作战思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图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军事地图。&BR&&&&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图,反映了我国古代相当高的地图测绘水平,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尤其是研究西汉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它们的发现,不但是我国地图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为世界地图学史增添了光彩。&BR&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中医的祖师&BR&&&& 人们在颂扬中医的名医高手时,常用“起死回生”、“扁鹊再世”之类的赞语。扁鹊是中医的祖师,也是医术高明的象征。&BR&&&& 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齐国渤海鄚(mao茂,今河北任丘)人。青年时曾在一家旅店干过杂务,后从良医长桑君学习医术,他曾在今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为人治病,成为一代名医。出于尊敬和爱戴之情,人们把秦越人比作上古时代的一位名医——扁鹊,因而“扁鹊”便取代了他的原名.扁鹊善于运用针刺、按摩、热敷、手术和汤剂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玻有一次,虢(gu6国)国的太子突然“死”去(类似今天说的“休克”),全城都在忙碌着为他筹办丧事。扁鹊给这位太子治病的情况是这样:他只扎了病人几针,病人就苏醒了;他在病人两胁下作了热敷,病人就坐起来了;他又给病人吃了几剂药,病人就恢复了健康。自此,扁鹊能“起死回生”的消息便传遍四方。&BR&&&& 扁鹊对中医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首创了切脉诊病法。他以“望色”、“听声”、“写(观)形”和切脉诊断病情,从而为后世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奠定了基矗扁鹊的切脉技术非常高明,晋国的大臣赵简子病重,昏迷了五天,扁鹊切脉后说;这是血脉不畅通造成的,用不了三天就可以治好。结果只经过两天半的治疗,赵简子就清醒过来了。扁鹊的望诊,也达到了见微而知著,“洞见五脏症结”的地步。有一次,扁鹊朝见齐国的国君齐桓侯(一说是桓公午),说他的皮肤浅表部位有病,齐桓候不信。五天后扁鹊朝见齐桓侯时说,病已进入血脉,不治将恶化,齐桓侯仍不以为然。又过了五天,扁鹊朝见他时,观察了一会儿说,病已进入肠胃,不治会更加危险,谁知齐桓侯反而生了气,拂袖而去。再过五天,扁鹊望见齐桓侯,远远就躲开了。齐桓侯派人问其故,扁鹊说病已进入骨髓,无法医治了。果然,五天后齐桓侯病发身死。&BR&&&& 医术精湛的扁鹊,还能做到“随俗为变”,根据各地的风俗和人民的需求分科治玻例如,赵国俗贵妇女,他就“为带下医”,主治妇女科病;洛阳俗重老人,他就“为耳目痹医”,主治耳聋眼花等五官科疾病;秦国爱惜儿童,他就主治小儿科疾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扁鹊坚决反对用迷信的方法治病,说“信巫不信医”,病就不可治。扁鹊不辞辛苦,周游列国行医,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不料,当扁鹊在秦国行医时,秦国的医官李醯(Xi希),出于嫉恨之心,竟卑鄙地派人把他刺杀了。&BR&&&& 扁鹊虽然死去。但他的精湛医术和热心为人治病的高尚医德,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人们纷纷为他立碑建庙,表示纪念。扁鹊的医学理论,被后人整理成一部医书,名叫《难经》,是中医学的宝贵文献。他在砭(bian编,砭石是古代治病用的石针)石基础上改革而成的用于针灸的金属针,留传袭用至今;他应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现在仍然是中医诊断病情的主要手段;把中药制成丸、散、膏、丹、汤剂等品类也是他的创造。扁鹊对祖国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影响深远,因而全国后来的中医都尊他为祖师。&BR&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最大的百科全书&BR&&&& 举世闻名的成书于明代初期的《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的篇幅之大,内容之丰富,缮写与装潢之精美,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无与伦比的!&BR&&&& 类书,是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因博采群书,分类编辑,故称“类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鉴于古今事物散记于各书,不易查阅。1403年(永乐元年)命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等人,组织编纂一部便于查索的大型类书。当时规定:自古以来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第二年,解缙等人编出《文献大成》,朱棣认为过于简略,又于1405年命大臣姚广孝、刘季篪(chi池)和解缙等人,组织人力重修。这次参加编纂缮写工作的官员、文士,多达二千一百六十九人,至1408年(永乐六年)冬全部完成,由朱棣将该书定名为《永乐大典》(以下简称《大典》)。&BR&&&& 《大典》辑有上古至明初的图书七、八千种,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医药、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著作,可谓旁搜博采,汇集了当时的天下群书。全书计有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装订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共约三亿七千万字,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煌煌巨制!洞蟮洹返谋嗯盘謇?浴逗槲湔?稀肺?伲?丛戏至械プ帧L煳摹⒌乩怼⑷耸隆⒚?铩⑹?拇是?⑵嫖乓旒?鹊龋?妓孀质赵亍@?缣煳闹玖性凇疤臁弊窒拢?乩碇玖性凇暗亍弊窒隆S绕渲档贸频赖氖牵?笔惫娑ㄋ??氲氖椋?蛔忌靖模?匦胝赵???俊⒄??⒄?蔚乇嗳耄?虼恕洞蟮洹繁4媪宋夜?卧?郧按罅康恼浼??&BR&&&& 《大典》编成后,只缮写了一部。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后,《大典》也运至北京,收藏在皇宫的“文”内。由于卷帙过多,此书始终未能刻版付印,直到明嘉靖末年,才照原本摹写了一部做为副本。《大典》的正本约于明亡之际被焚毁,副本在清朝前期由皇家档案库皇史宬(cheng成)移至翰林院藏存。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由于官吏们的偷盗,《大典》缺失了二干四百多卷;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时又被劫掠。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大典》惨遭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剩下的仅有六十四册了。这部出类拔萃的文化典籍遭到如此摧残,是我国文化史上无法估量的损失!&BR&&&& 解放后,经多方努力,到1959年为止,已搜集《永乐大典》二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本等,共七百三十卷,1960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虽然这七百三十卷只是原书的百分之三,但其中仍然保存了不少散佚的珍贵资料。&BR&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最善于纳谏的皇帝&BR&&&& 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作“谏”。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627—649在位)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626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迫使李渊退位,从而当了皇帝,年号贞观。&BR&&&& 唐太宗即位时,唐朝虽已建立十年,但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和严重战乱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不堪。然而,在唐太宗即位后的不长时间内,社会经济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国家逐步强盛的局面,使贞观时期成为中国封建历史上的“盛世”。唐太宗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政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贞观前期和中期善于纳谏。&BR&&&& 唐太宗曾说过。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后来我用弓箭定天下,还不能真正懂得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的事务,我怎么能都懂得?这说明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承认自己并非一切都懂,无所不能。据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臣下对自己隐恶扬善,一味顺从、奉承,“则国之危亡,可立而待也”。为了稳固他的统治,唐太宗告诫下属:“君有违失,臣须直言。”并且也确实采纳了不少正确的劝谏。&BR&&&& 比如,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打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失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得到同桀、纣一样的下常对如此尖锐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而且接受了意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他。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理寺少卿戴胄坚决反对,认为依法应判处流放。唐太宗受到顶撞,十分生气,戴胄仍然据理力争,说:法令是国家取信于天下的凭借,皇帝不能因一时愤怒而杀人。争辩的结果,唐太宗折服了,并且称赞戴胄秉公执法。至于以“犯颜直谏”著称的大臣魏征,更是常常与唐太宗面谏廷争,有时言辞激烈,引起唐太宗的盛怒,他也毫不退让,往往使唐太宗感到难堪,下不了台。不过事后唐太宗能认识到,魏征极力进谏,是为了使自己避免过失。因而先后接受了魏征二百多次批评规劝,还把他比作可以纠正自已过失的一面镜子。魏征病死时,唐太宗非常悲伤,痛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cu,死亡)逝,遂亡一镜矣!”&BR&&&& 由于唐太宗鼓励进谏,而且愿意纳谏,所以当时的朝臣一般都直言敢谏。大臣裴矩,原是隋炀帝的宠臣,由于隋炀帝残暴拒谏,他便处处阿谀逢迎,还为隋炀帝出过远征高丽等一些祸国殃民的主意。但在贞观时期,同样是这个裴矩,却能够勇于谏争,他由隋朝的佞(ning泞)臣成为唐朝的净臣,前后判若两人。裴矩能有这样大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唐太宗善干纳谏。&BR&&&& 唐太宗李世民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出发,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臣下的意见能够认真听取,择善而从,甚至有时抑制住皇帝的虚骄心,不计较言辞的冒犯而纳谏,这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皇帝中是无人可比的。&BR&
金钱107468 元威望1243 个积分4223精华18帖子
探花, 积分 42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7 积分
最善于用人的皇帝&BR&&&& 君主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理封建国家的成效。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取得“贞观之治”的政绩,是和他善于用人分不开的。&BR&&&& 唐太宗即位时,面临的是社会动乱、百废待兴的局面。他清醒地认识到。“致安之本,在于得人”,“用善人则国治,用恶人则国乱”。因此,他选拔官吏,能够比较严格地坚持以才选人、以贤任人的原则。贞观时期的许多重要官员中,有原秦王府(唐太宗即位前封秦王)的旧属,也有从下层破格提拔上来的百姓;有隋朝的旧臣和敌方的降将,也有曾追随太子李建成反对过唐太宗的人。这说明,唐太宗不论他们是何出身,有何经历,都能够据贤量才加以任用。&BR&&&& 例如,官至中书令的马周,曾因家贫寄居在中郎将常何家,他替常何写了二十多条很有见地的政见上书朝廷,唐太宗看后非常赞赏,立即召见马周,委以要职。前面篇章中提到的隋朝旧臣裴矩,虽然跟着隋炀帝干过一些坏事,但本人颇有才能,唐太宗扬其所长,仍然让他继续作官,使裴矩在贞观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大臣魏征从前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在李建成同李世民谋夺皇位的生死争斗中,魏征曾为李建成献策要及早杀掉李世民。然而。知人善任的唐太宗发现魏征耿直忠诚,又有出色的政治才干,不仅不计前嫌,反而非常信任倚重,和他“上下同心”。关系“有同鱼水”。&BR&&&& 唐太宗在用人上还有一个可贵之处——“拔人物不私于党”,就是说不搞裙带关系。有些长期跟随他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的原秦王府旧属,一直没有得到升迁,因而表示不满。对此,唐太宗严肃批评道,用人的标准在于是否称职,怎么能以关系的亲疏远近而论呢?由于唐太宗坚持选贤任能的用人标准,贞观时期涌现出一批治国治军有方的杰出将相,在朝廷中形成了一个相当有能力的统治集团。这对唐初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BR&&&& 唐太宗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基本上做到了唯才是用、唯贤是举;坚持“苟或不才,虽亲不用”的原则,并且具有“如其有才,虽仇不弃”的胸怀;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虽然不乏善于用人的皇帝,但他们和唐太宗李世民相比,显然要逊色一筹。&BR&
活跃会员勋章
活跃会员勋章
环球聚会纪念章
环球聚会纪念章
国庆60周年纪念章
国庆60周年纪念章
2015年春节将至,环球网论坛开展“环球网论坛共度新春系列活动”,此活动将在2月18日至3月5日举行。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浩律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