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2015年土地补偿新标准给别人种了十几年'现在能问他要一些补偿吗'(以前好的没问要过,也没合同)有这样的文件没'

十几年前双方协商转我家一块地,以前要交粮,现在土地在我家户口下,现在政府给补贴了,他们要回,有没有道理?
十几年前双方协商转我家一块地,以前要交粮,现在土地在我家户口下,现在政府给补贴了,他们要回,有没有道理?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分为&转让和转包两种形式:
  (1)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受让对象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也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农户;而转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受转包方只能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2)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时,承包方与发包方的土地承包关系即行终止,转让方也不再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转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时,转包方与原发包方的承包关系没有发生变化,转包方也不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
  (3)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时,事先应经发包方书面同意;而转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时,不须发包方同意。
  (4)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时,转让方必须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转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时没有此要求。
不知道你们之间属于那种形式。
是人家同意划给我家,经过十五年前第二次土地调整后,明确真正在我家户口下的。
前面说过,你得弄清楚到底是转让还是转包。如果是转包,原承包人有权取得土地补偿。你说的所谓“土地所有证”如果是“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面应该表明你是承包经营权人,应属于转让形式了。转让形式原承包人不再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意味着没有受补偿权利。
明确是转让。现在一直来闹。我家很无奈。现在那个土地所有证能证明那块地是我家的。
如果确实证明是你家的,就不用怕他来闹。闹是拿不到补偿的。如果过分,可以找村委会或有关行政机关反映。
那个证就是 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 证书。
如果你们能证明这块地是你的--你可以不用给他0-但是需要一定的证据--比如你们之间定的协议。有的话-法律上你可以不用把补贴给他
那个土地所有证能证明是我家的。现在他们要来要回!一直来闹。
那样你们先通过村委会-或者找镇里。实在不行上法庭--上法庭好像要钱,那人都不怕被人唾弃?
他们家本来在我们这里口碑不太好。现在就是他们要自己起一份协议,要我们签字,然后去跟村里说。我家觉得这样没有道理,交粮的时候我们交,给补贴的时候又要还他们。而且土地98年第二次规划已经明确这块地是我家的,我家有那本证明。而且他们自己也过来说以前他们自己目光短浅,不知道后来可以拿钱。现在真的不是钱不钱的问题,是原则问题了。
你们可以直接无视他-, 不理他。 你说可以上法庭,随便告,这块地是我们的,我们家的地现在包给人家,我们要求不多,补的钱归种地的,我们呢只要你们一年给我们500近粮食,告诉他们,你们继续取闹的话咱走法律。,随你告,地现在已经是你们的了。
三克油~真觉得我们特别有理。随他们闹!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法律领域专家我来说两句:验证码 &&请照此输入(点击图片刷新验证码)&&&&最多输入10000个字符最佳答案:您好,企业政策性搬迁取得的收入可以先采用挂账的方法,单独计算收入和支出,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其取得的搬迁收入或处置收入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五年之后应将该科目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详细情况可参阅国税函(号文。
&&该项收入不需要交纳营业税。
&&因旧城改造或因企业污染、扰民(指产生过量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使城市居民生活受到一定危害),而由政府或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已审批通过的城市规划确定进行搬迁的情况和因实施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批准的建设项目而进行搬迁的情况,免征土地增值税,详细情况可参阅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财税(2006)21号文。
&以上答复供参考,谢谢!&&2人赞同
其它答案:共0条相关内容进项税额抵扣发票认证申报表 13:05:28607 10:48:00111 17:40:42278 08:53:16424 12:31:5060 14:12:381505更多关于相关问题等待您来回答4234301217编辑推荐财税资讯会计中心税务中心财税问答政策法规共享中心产品服务会计人生互动交流论坛精华&&&&这一年对林家来说从开头就是一帆风顺。
&&&&二月份林如海正式上任,那个空缺了已有近一年之久的内阁大学士的位置终于有了人。随之而来的,是贾敏的诰命也升到了正一品。第二次去宫里谢恩,比第一次要顺利的多。毕竟家里有个跟皇后娘娘已经很熟了的女儿,皇后宫里的嬷嬷姑姑她也认识不少。
&&&&这一次真心是太舒坦了。
&&&&林家算是彻底站稳脚跟了。
&&&&妻女在后宫接受封赏,林大人在前朝也收到了不少恭喜之词。比方跟他一样的其余五位内阁大学士,基本都是实打实的贺喜。天知道政务有多繁忙,六个人的活儿给五个人干了,他们都劝了皇帝好几次了,“林大人政务熟练,又一心为国,对陛下忠心耿耿,就不用再考察一年了吧。”
&&&&不过皇帝年纪大了之后总怕别人说闲话,“这如何使得,他的好朕也是知道的,不过祖宗家法不可废。”话虽如此,心里美滋滋的。
&&&&再劝两句皇帝就板下脸来了,不过总算是等到今天了。有了林大人,其余几位大学士也能早点回家了。
&&&&御史台也挺开心,林大人算是他们培养出来的,因此下了朝之后也过来倒了一筐喜庆话。
&&&&不过眼瞅着太子也朝这个方向过来了,周围几人行了礼后散了个干干净净。
&&&&“恭喜林大人。”太子脸上的笑容虽不热烈,但也有几分真心实意。林大人是个大大的忠臣不假,但是跟自己关系也不错,只是……
&&&&林如海对自己的忠是建立在自己是皇帝亲选的太子上,看看其他几个皇子,林如海对他们都是不冷不淡。
&&&&虽然林如海身上还有个太子太傅的虚职,但是对于这种关系,太子其实是有点不安的,万一……那天父皇要是嫌弃了他,或者又有哪个皇子近了父皇的眼,林大人会不会像教导自己一样去教导别人呢?
&&&&太子一点自信都没有。
&&&&他不像那些已经出宫建府的弟弟们,开始能发展自己的势力了,太子住在宫里,这是荣耀,也是制约,所有的朝臣对他的态度几乎都跟对父皇一样,但是太子的同盟有哪些呢?
&&&&皇后的娘家,太子妃的娘家,算算也就这两家了。
&&&&能当了皇后,能当了太子妃,这两家的家室自然不俗,可是太子还是觉得不够,他在父皇的脚底下就跟个蚂蚁一样,轻轻一碾就死了。
&&&&弟弟们能跟大臣拉帮结派,他能干什么呢?退朝之后的几句话,或者在南书房的商量政务,他一个人都拉不过来。
&&&&太子的年纪一天天增大,弟弟们也都到了风华正茂的好年华,太子的不安全感越发的强烈了。
&&&&林如海,就是他志在必得的第一个人。
&&&&林如海祖上有爵位,又是正统科举出身,在翰林院,御史台都待过,六部之中也有他的关系,要说这也不算什么,内阁里至少还有两位大人跟他是一样的出身,甚至比他还要再强一些。
&&&&但是林如海也有一个别人无法比拟的优点,他有十把万民伞。
&&&&伞送进宫里的时候,皇帝拉着太子一块去看了,跟皇帝笑得嘴都合不拢不一样,太子在没人的时候曾经仔仔细细的查探过一番。
&&&&万民伞这东西,为了怕作假,上面除了姓名以外的东西还有很多,出生地,籍贯,官职等等。跟当初婉玉得出的结论差不多,太子同样觉得今后十几年的秀才、举人甚至状元等等,都会跟林如海扯上关系。
&&&&比方明年就开始的科举,江南一带的学子上京赶考会不会来林如海府上投个拜帖表示感谢呢?甚至松山书院出身的学子会不会来请林如海指点文章呢。
&&&&当然都会来的,林如海本身也是个值得投靠的对象,如果文采出众,能被他看重收入门下,金光大道就此敞开。
&&&&太子虚扶一把林如海,道:“林大人不必客气,你是太子太傅,理应教导于我。”
&&&&“太子客气了。”林如海笑道:“太子在学问上是极好的,臣万万担不起教导二字。”
&&&&两人客气了两句,太子突然道:“不知……”这两个字出来就没了下文。
&&&&太子是君,林如海是臣,言语间林如海自然是低着头的,听到太子半句明显是询问的语句出来,林如海等了片刻,不由得出声问了一句:“殿下有何吩咐。”
&&&&“不过是旁的事罢了。”太子含糊过去,终究还是没问出口。现在还太早了,不能打草惊蛇,而且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要是惊动了父皇,平白起了猜忌之心,他这个太子也就差不多要到头了。
&&&&忍字头上一把刀,这把刀现在就牢牢插在太子胸前。
&&&&平均一下,婉玉估摸着自己一年能去宫里大约十次。宫里每月两次祭祀,她只用去一次,四大节的祭祀是去不了的,过年前后加起来三个月也不用去,加上偶尔宫里主子过生日什么的,加加减减一年十次。
&&&&京城的春天来的被江南要晚,等到二月底才算春暖花开,不过对于御花园来说,那里面的花花草草基本都是暖房里养出来的,种的树一般都是松柏,勉强也能算是四季常青。
&&&&这天祭祀完毕,皇后道:“你来了京城也有一年多了,可还适应了?”
&&&&婉玉点点头,“稍微有些干。刚回来那两个月倒是上了两次火,太医说等过完一年就好了。”
&&&&皇后点了点头,道:“前些日子你刚来,我也不敢带着你到处走动。这一年看你规矩也好,今日就去御花园里逛逛,也看看江南园林跟这里的有没有什么差别。”
&&&&婉玉自然是感激的,虽然有着一个不□□分的心,但是也知道在宫里是没法乱转的,宫里四处都是人,每个宫门都有太监守着,没腰牌,凭着她这张脸哪儿都去不了。
&&&&在皇后宫里也得恪守规矩,连头都不能抬的直直的,说实话,她都快忘了太子长什么样子了。
&&&&婉玉进宫多半都是祭祀的时候,完了在皇后宫里喝杯茶,说两句话,有时候跟莲音大师一起走,有时候莲音大师还得留下给皇后娘娘解惑,分析分析昨晚上做的梦是吉是凶。
&&&&这半年来,她在皇后宫里见到的人除了太子家里的,就再没旁人了。这是就是这些人,她也是不能随便搭话的。
&&&&至于皇宫,她去过的地方就三处:祭祀的大殿,皇后宫里的侧殿,还有那顶每次坐着来来回回的小轿子。
&&&&于是皇后允许她去御花园逛逛,简直是感激涕零。
&&&&皇后是不会陪着她的,跟着一块去的有皇后宫里的一个小太监,领路的,站在御花园外面等着,还有两个小宫女,陪她说话,帮她守着规矩的。
&&&&皇后的坤宁宫算是整个后宫的中心,从后门出去,再穿过一道围墙就到了御花园。
&&&&要说景色,跟江南的相比是各有特色,但是面积似乎就要逊色一些了,还没她们家里那个园林大。
&&&&想到自己家里的园林,婉玉开始走神了,前两天看管老屋子的管家来信了,说是顾姨娘死了,钱姨娘疯了……
&&&&“你是林大人家里的……婉玉?”
&&&&婉玉突然被惊醒,下意识就蹲下行礼了。
&&&&挺悲哀的,在宫里能叫她名字的官都比她大,就算不知道是谁,行礼总没错的。
&&&&“公主吉祥。”行礼的是婉玉身后属于皇后宫里的两个小宫女。
&&&&面前一声轻笑,是个年纪不大的女孩子,“快起来吧。”旁边立刻有两个宫女上来将人扶起。
&&&&“我是静绮,早先在皇祖母宫里见过的。”
&&&&静绮,这个名字婉玉听过,这个人也挺面熟,是太子的嫡女,今年十二岁的公主,公主坐在小凉亭里,身后跟着八个宫女,手上捧着东西。
&&&&“过来坐。”静绮招了招手。
&&&&婉玉行了个万福,这才在公主身边坐下。
&&&&公主亲手给她倒了杯茶,道:“你尝尝宫里的茶,跟江南比哪个好?”
&&&&婉玉有点受宠若惊,虽然她觉得自己也不差,但也没好到让公主来礼贤下士的地步,况且公主跟她年纪也差了几岁,如果一个二十八一个三十二,那是能说到一块去的,十五岁以下,差两岁就是一个代沟,差一岁世界观可能就不一样,要说公主喜欢她这个人,别开玩笑了,太子的嫡女,只用别人喜欢她就够了。
&&&&婉玉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道:“倒也清香可口。”
&&&&静绮笑了笑,转头给宫女不知道吩咐了什么,没一会,就见一溜太监跟着两个小男孩来了。
&&&&“这是我的两个弟弟,康德和康阳,读书读的累了,师傅说放他们一天假,我带他们来御花园逛逛。”静绮的解释倒也合情合理,可是婉玉还是觉出一丝不安来。
&&&&公主态度太好了,解释的太详细了,连名字都说了。
&&&&婉玉心生警惕,暂且看看她要干嘛再说。
&&&&康德和康阳除了跟她打了个招呼,就是端起桌上的茶水喝了,然后就坐在一边休息了,倒也是一点多余动作没有,连眼睛都没乱飘。片刻,静绮道:“时候也差不多了,我们先走了。”她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假山,道:“那边有个小瀑布,景色是不错的。”
&&&&这就完了?
&&&&这还真就完了。静绮今天的目的,或者说太子的吩咐,仅仅是打个招呼,让婉玉知道有这么个人就成。
&&&&太子回去很是仔细的想了想,要说彻底把林如海拉过来,他没这个信心,而且拉过来之后怎么办?要么父皇对他起疑心,他玩完,要么父皇对林如海起疑心,林如海玩完。
&&&&那怎么办,只能通过儿女示好了。
&&&&其实林婉玉倒是个不错的联姻对象,可惜年纪太小了一点。太子只有一个嫡子,今年已经整二十了,早就已经娶亲,连儿子都生了,而且这儿子跟婉玉也差的有点多。
&&&&太子眼色阴沉,摔了个茶杯。
&&&&若是林婉玉再大上几岁,直接就是选秀的年纪,他倒是能求父皇赐婚的,可惜,可惜……现在动手有点早,除了生猜忌,再没别的用处了。
&&&&可是真等到林婉玉长到选秀的年纪,谁知道林如海会不会去求父皇免了她的选秀呢,这谁也不知道,太子思来想去,决定先让自己两个跟她年纪相仿的儿子去接触接触。
&&&&横竖现在的小姑娘除了自己爹也见不了几个男人,多见几次说不定就能成点什么。看林如海夸奖自己闺女的那个笑脸,说不定将来选婿也要问问她自己的意见的。说八辈祖宗有点夸张,不过林家近一些的亲戚早就被八了个透彻,唯一的年龄相仿的男孩子就是贾家的贾宝玉了,太子的儿子难道还争不过一个五品官的小儿子吗?
&&&&太子定了初步计划,脸色阴郁去太子妃屋里了,虽然她年纪有点大,但是若是再生个嫡子出来,说不定能招林如海的儿子过来当伴读。太子心里暗暗咒骂一声,早些年不喜欢太子妃,现在要用嫡子了,人却不够了。
&&&&可惜康德和康阳,一个生母是宫女,另一个也没强到哪儿去,要是拿这两个孩子去试探林如海,估计林如海都会觉得这是侮辱,也只得先混个脸熟了。
&&&&坐在回家的马车上,婉玉想着今天新出现的三个人,觉得应该是来专门堵她的,不然在皇后宫里都见了好几次了,没一个过来打招呼的,今儿就能这么巧?
&&&&于是在晚上吃饭的时候,婉玉若无其事的说了在御花园里看见静绮公主和太子的两个儿子,还特别补充了一句,“公主说话特别温柔,两个皇太孙坐的远远的,没太看见。”
&&&&林如海立刻警觉了,再联想到上回太子的欲言又止……但是他能不叫女儿进宫吗?皇后亲自派人来接,他能不答应?
&&&&林如海想了半天,他倒是也能现在就去求皇帝免了婉玉的选秀,不过也是让人白白生疑的一招,而且这样一来连皇帝和太子一起得罪了。要是婉玉已经到了选秀的年纪,他倒是能装成一副有点无赖的好爹形象,去跟皇帝说,这届没合适的男子,不如撂了牌子自行聘嫁,可惜婉玉现在太小。
&&&&于是婉玉发现林如海看着自己的眼神略有忧郁,“父亲?”
&&&&林如海叹了口气,“你长的太慢了……”
&&&&“父亲要是将女儿早生两年,女儿兴许就能大一些了。”婉玉笑道。
&&&&……怪我喽……
&&&&从宫里出来没两天,婉玉又坐着马车,旁边跟着贾敏派的丫鬟和嬷嬷,马车外面还有林如海派的一队士兵,去了京外的观音庵,也就是莲音大师所在的尼姑庵。
&&&&婉玉有种偷工减料的感觉,和尚的寺庙各有各的名字,尼姑庵就只有观音庵一个名字,最多为了区分,在前面加个地名。
&&&&比方扬州观音庵,京外观音庵什么的。
&&&&婉玉的社交活动在这个时代算是比较多的了,她主要有三个地方去,皇宫,观音庵还有亲戚家,以及偶尔一两场聚会。
&&&&这里是没有宅女这种说法的,一辈子只出一次门的大有人在。
&&&&婉玉去观音庵,表面上是烧香拜佛,往里一点是因为她虽是个俗家居士,但是也要有个地方挂靠关系的,家从江南搬到了京城,这组织关系也挪到京外观音庵了。
&&&&至于最最本质的理由,婉玉来装有慧根的人了。
&&&&京外观音庵的香火旺的不得了,她们也有些能增加香火的手段,有点像后世所谓的认领什么的,不少香烛元宝等等都是来上香的客人们自己动手做的。当然材料观音庵是不收银子的,大师是这么解释的,“大家随缘,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扔些铜钱便是。”
&&&&喜欢的数字,它再是炼制出来的世界,国人喜欢的数字就那么两个,六和八,最多再加上五和九,至于给多少,这就牵扯到心理问题了。个位数有点拿不出手,至少两位数,多一点的就是八八八或者九九九什么的,总之寺庙的香火很旺。
&&&&还有一种活动,就是婉玉现在参加的,寺庙后山有树,有稻田,供上香的施主们认领,当然上香上的再勤,也不能天天来,树还罢了,要是这地真让她们种,别说粮食了,连杂草都得枯。
&&&&所以这些施主们不过来时装模作样的动动锄头,或者浇杯水什么的,平常照顾还是庵里的尼姑们来。婉玉过来是来做她的老本行了,粮食增产。
&&&&原本她以为这里的地和莲华上师那里一样,都是尼姑们自己种的,现在有了这个机会,她更是一点余力也不留了,大概三五分的地,去年刚来那一季种的是玉米,收了一石多,直接是别人的两倍。
&&&&这一季种的是小麦,还没收,不过看着旁边陪她过来的尼姑的狂热劲儿,真心满足。
&&&&回去莲音大师屋里,大师笑眯眯道:“居士的地好收成。”
&&&&婉玉面无表情,“都是观音慈悲。”
&&&&大师继续笑眯眯,“去年的玉米,庵里留了一些,剩下都分发给庵里的俗家居士了,今年的麦子,不少人眼巴巴的等着呢。”
&&&&给居士们认领的地,差不多都在一处地方,而且这认领地要花的银子,比自己出去买磨好的上等粮食还要贵,不过好多人就好这一口,没办法。也正因为地都在一处,婉玉地里都快被苞谷压塌的玉米杆子分外的引人主意,在观音庵里的产量大增,或者是其他任何一点点异常,可不都得归到观音大士显灵上面吗。
&&&&再一打听,好家伙,从江南一路飘红到了京城。
&&&&莲音大师高兴坏了,虽然还是个大师,不过已经成了庵里最有名的一个大师了,而且已经成功挤掉前面两个人,在下届主持的的候选名单上至少排进前五了。
&&&&莲音大师笑了笑,道:“上次居士送来的经书,已经在佛前开过光了,等你走的时候带上。”
&&&&婉玉也笑了笑,“大师厚爱。”
&&&&这经书不是婉玉要用的,是打算给元春带进宫的,用来在皇后以及后宫妃子面前刷好感度用的。
&&&&元春要选秀,婉玉没理由不帮忙,特别是贾府中人已经打听好了宫里娘娘们的爱好,特意求到她面前了。
&&&&除了这个,当然还有别的。
&&&&等到经书到手,婉玉又去了贾府,这次跟着她一块去的只有黛玉一个,林平读书去了,至于母上,作为一个出嫁的女儿,她一年回娘家的次数其实是有限的,但是外孙女去看祖母是没什么约束的,所以婉玉带着礼物,还有另一个外孙女,到荣府给外祖母请安去了。
&&&&婉玉没选过秀,不过大体程序也是知道的。首先是初选,这个是宫女和太监选的,然后这一关过了才能见到主子,最后一轮才是在宫里住三个月考查品行。
&&&&经书是给最后三个月准备的,不过前面第一轮第二轮她家里也有东西送。大家都是亲戚,虽然最后贾府有可能把自己弄的家破人亡,但是在没出事以前,要是避开了,那就是忘恩负义,那就是亲情淡漠。
&&&&而且祖母对她们一家都挺好的,有好吃的好玩的都给留着,每次母上回来把二舅母气的狠了,外祖母都装作没看见来着。
&&&&婉玉笑了笑,跟妹妹两个先扑进贾母怀里滚了一圈,这才坐起来说话。
&&&&“首饰是宫里赏出来的,这两年的款式,带着这个进去,嬷嬷太监们也不敢太过分。”婉玉道。
&&&&贾母笑了笑,“还是我敏儿想的周到。”
&&&&“还有这布,江宁织造府今年才出的新料子。前两天才送来,就是为了等这布才拖到这么晚来,母亲说给姐姐做衣裳,等第二轮的时候穿。”
&&&&王夫人脸色暗了暗,虽然和小姑子不和,不过都是属于窝里斗,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关系到家族利益的时候,小姑子还是挺给力的。王夫人有点不甘心,不过还是暗暗告诫自己一句,下次等小姑子来了,还是服个软好了。
&&&&“这是经书,观音庵里开过光的。”婉玉说着,下面的嬷嬷摸出一个小木匣子放在桌上。
&&&&这经书是贾母指名要的,皇后娘娘不用说,宫里有儿子,元春能进去的皇子的母妃,差不多都好这个,就算没那么虔诚,送这个总是没错的。
&&&&嬷嬷把东西都拿出来,婉玉笑道:“好啦,东西我都带到了。黛玉,你再想想有没有什么遗漏的话没说?”
&&&&黛玉摇了摇头,道:“外祖母,上回吃的奶皮儿的点心还有吗?”
&&&&好几声笑,王夫人第一个站起来道:“我去小厨房看看,婉玉有什么想吃的没有?”
&&&&“那个我也喜欢。”没办法,贾府人年纪偏大,不仅仅是菜咸,点心里的奶啊,糖啊,加的都多,好吃的不得了。家里的小厨房不做这个,也只能来荣府吃了。
/g,'\n'));}});">投推荐票 &
/g,'\n'));}});">加入书签我国人口预计 15 年内是会逐渐分散在大中小城市,还是继续向大城市集中?我们应留在大城市发展吗?
我是80后,大学前生活在三线城市,现在北京工作,自己身边的小伙伴也有20%左右来到北京。深感由于国内资源和机会的分布不均,近10年来北上广聚集着越来越多的人,地产价值也在疯狂增长中。所以想问问各位,在可预计的未来15年中,我国的人口还是像近10年来一样继续涌向北上广,还是相对合理的分布在2,3线城市中呢。国外肯定也有这样的迁移史,虽然在国外留过学,但是我也并不了解,感知的现实是至少欧洲各国人口相对于国内而言还是分布较为平均的,当然人家的人口也没咱们这么多。。。所以各位熟悉的也可以介绍下,也好为我们提供个参考的依据,谢谢。
按投票排序
一,城市人口分布有何规律?Zipf法则就是这么一个规律,它横跨众多学科,而且还能够很好地描述城市间的人口分布情况。在区域经济学中,Zipf法则描述的是在一个国家,其人口数量排名第二的城市,是排名第一的城市人口的二分之一;排名第三的城市,是排名第一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在一个国家内,表示城市的城镇人口占该国家总城镇人口的比例,那么对于任意一个城市,其比例大于一个给定的概率为:其中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如果规模在以上的城市有1个,那么规模在以上的城市就应该有两个,以此类推。再进一步地,可以理解为一个城市的人口排名和该城市的人口总数的成绩应该等于一个固定值。于是,各个城市人口排名的对数就应当与人口规模的对数成严格的负相关关系,即:将美国的城市人口排序和每城市人口画成散点图,可以发现,Zipf法则拟合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上图来自文献上图来自文献,横坐标指每个城市的人口对数,纵坐标指的是人口的排序,在图中共有135个散点,他们几乎落在一条直线上,拟合优度达到0.986。只有美国是这样吗?不。城市人口分布的Zipf法则在历史上就已经出现,比如下图显示了十九世纪的中国和日本,来自事实上,在事实上,在,作者对1970年代的44个国家做了类似的检验,结果显示Zipf法则全部成立——用城市人口对数来拟合城市排名对数,绝大部分国家的拟合优度都大于0.98,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拟合优度低于0.95。二,为什么Zipf法则会自发产生?如果所有国家的城市人口分布最后都符合Zipf法则,那么我们要问的下一个问题是:到底是什么导致了Zipf法则的自发产生?Xavier在他的论文中给出了一种简单而又美妙的答案:不需要任何条件,只要所有城市人口都以一个同分布的随机速度增长,那么最后的城市人口就会符合Zipf法则。这个简单的条件也是Zipf分布横跨语言、经济、地理数界的原因之一。如果答案果真如此,那么所有国家都适用Zipf分布的事实便向我们揭示了另一个真相:在一个经济体内,不管城市多大,他的随机增长速度都来自同一个分布。也就是说,一个1000万人的大城市,和一个50万人的小城镇,由于规模效应完全补偿了边际成本递增,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并不会比小城市慢。反过来,我们同样能说大城市的增长速度不会比小城市快。这也为一种常见的判断「放开户籍,全国人民都要来北上广」给出了反诘:如果没有人口流动的限制,大城市的增长速度只是回到和小城镇一样的水平而已。全国人民都要来北上广?吃饱了。三,Zipf法则能描述中国吗?我们将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拿来,计算每一个地级市市辖区的城镇人口数量,并且排序,可得下图:如果用一条回归线来拟合中国的300多个地级市的市辖区人口,我们不难发现在人口数量小于300万的城市中,Zipf法则严格成立,但对于3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来说,人口比预测线要少很多。用这条线来拟合对数人口和对数排序,拟合优度也仅有0.94,低于之前列出的所有研究。如果用一条回归线来拟合中国的300多个地级市的市辖区人口,我们不难发现在人口数量小于300万的城市中,Zipf法则严格成立,但对于3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来说,人口比预测线要少很多。用这条线来拟合对数人口和对数排序,拟合优度也仅有0.94,低于之前列出的所有研究。上图来自上图来自,它显示了同样有着严格人口迁徙限制的苏联的情况,竟然也与2010年的中国如此相似。而且,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中国对Zipf法则的偏离更严重。苏联较大的几个城市虽然在预测线下方,但在最大前两个城市的散点又回到了预测线附近;而中国在300万以上大城市的散点则是越偏越远。四,为什么Zipf法则不能像拟合其他国家那样拟合中国?中国越大的城市会更多地偏离Zipf法则的预测,其根源就在于中国越大的城市增长得越慢。而回到Zipf法则的成立条件:世界各国之所以能用Zipf法则拟合,是因为其国内所有的城市人口都以一个同分布的随机速度增长。中国大城市增长速度更慢的原因一般来说有以下几条:1,户籍制度,以及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福利,阻碍了劳动力迁徙。2,土地供给在全国层面下进行统筹,大城市反而无法得到足够的建设用地。3,其他各种阻碍人口增加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比如最近的。五,限制城市规模,我们为此付出了什么?一些答案提到了特大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资源、环境、交通拥堵等代价。我在这里则想谈谈,限制特大城市人口增长,我们会为此付出什么代价?1,更无效率的生产Au和Henderson的研究发现,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和城市规模间存在一条倒U型曲线,即每个城市按照其禀赋,存在一个“最优规模”。以每个城市的最优规模计算,中国有51%到62%的城市都规模过小,其结果是损失了平均产出的17%。有四分之一的城市损失了25%到70%的平均产出。2,更多失业陆铭等的研究发现,城市规模每扩大1%,个人的就业概率平均提高0.039—0.041个百分点。较高技能和较低技能组别的劳动力均从城市规模的扩大中得到了好处,其中较低技能组别劳动力的受益程度最高。限制低技能劳动力来到大城市,将他们留在农村或者小城镇,会造成更多失业。3,更多污染由于大城市有条件设置更发达的公共交通,经济学人的文章提到了这幅图即人口密度越高的城市,人均通勤造成的污染越低。这篇文章也发现,城市人口密度与出租车碳排放、公共汽车碳排放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均每平方千米增加1000人会减少全年平均每户家庭出租车碳排放0.424吨,减少公共汽车碳排放0.837吨。城市增大,看似该城市的总污染增加,但由于人均污染减少,对于全国来说总污染反而减少了。限制大城市规模,还有数不胜数的代价。大城市的教育回报率比小城市更高,限制大城市的规模,等于限制了一部分的教育发挥其效用;大城市的服务业发展更快,从而能够代替工业来进一步减少污染;大城市的人口集聚不仅减少了移民的收入不平等,还降低了全国的收入不平等……六,未来会如何?限制大城市人口增长的努力存在了几十年,从最近的一些政策来看,可能还会继续存在几年。这种努力成功了吗?也许算成功了,毕竟中国的大城市的增长速度显著变慢了,他们成功地偏离了Zipf法则,且越大的城市偏离越远;也许不算成功——许多人仍然在抱怨城市规模扩大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不便,他们认为流动人口让大城市变成了大农村,或者抒发这样那样的情感「我的城市和小时候不一样了」。阻止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最好的手段就是阻止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什么时候人口才会停止向大城市流动?当迁移到大城市的收益,和自身要为此付出的成本相同时,迁移便停止。而当前的许多政策,正在人为地为迁移增加政策成本。如果人口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均衡,由于在人口迁移与否的决策中存在着政策成本的鸿沟,其结果就是大城市居民的福利远高于小城镇。政策成本越高,均衡时的福利差距越大。所以,我们的问题可以归结到这一个选择上:是继续提高迁移成本,保护大城市居民的福利;还是在全国层面上通盘考虑,减少大城市在人口增长方面的限制,享受大城市在经济发展、就业和减少人均污染上带来的好处?道理全部说完了,该做出选择了。
一、大者恒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城市本身并不代表错误和罪恶大者恒大的马太效应是客观世界中一个非常普遍的规律,例如,鹰一窝可以生数个小鹰,那么其中强壮的抢食能力强,强壮的小鹰得到食物更多,那么它将更加强壮,更加强壮的小鸟抢食能力进一步增强,由此,一个正反馈形成。到最后,强壮的小鹰展翅高飞,而其它弱小的小鹰将会饿死和淘汰。这看上去是一个悲哀的故事,但是我们分析一下,强壮的小鹰是否是罪恶的?弱小的小鹰是否是应该得到照顾呢?真实答案是:一群不够强壮的小鹰可能都无法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而马太效应则保证一只或几只强壮的小鹰能在自然的考验下生存延续下去。我举这个例子也许不是很恰当,这个故事太残酷了。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套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的上,情景是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已经强壮的小鹰,而中小城市就是弱小的小鹰,大城市本身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自然更加发达,所以吸引力强,而中小城市人口少,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所以吸引力低,不断的被大城市抢走它的食物:人口和其它资源。这反过来导致中小城市进一步萎缩,吸引力进一步下降的负反馈。最后的结局是大城市展翅高飞,中小城市被淘汰。这个故事的结局比小鹰成长的故事容易接受多了,因为这个故事中,最后人们都快乐幸福的居住在大城市,中小城市衰退和被淘汰并非是一件真正值得悲哀的事情。我们来看看真实世界高度发展的大城市的真实情况:————日本东京都市圈(面积1.34万平方公里),人口3700万,占全国人口的28%俄国首都莫斯科,1200万,占全国人口的8%法国首都巴黎都会区(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占全国人口18%英国首都伦敦都市区(面积8400平方公里),人口1400万,占全国人口22%美国纽约都市圈(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万,占全国人口6%,广义纽约都市圈人口6500万,占美国人口的20%德国鲁尔城市群(面积1万平方公里),人口1100万,占全国人口13%我们看到,几个充分发展的国际发达城市中,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像日本有超过四分之一都人口都住在东京都市圈,美国纽约也占了至少6%的全国人口比例。我们再看看北上广:北京(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万,占全国的1.5%上海(面积6340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占全国人口的1.7%广州(面积7400平方公里)人口1300万,占全国人口的1%,广佛两城总计人口21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从城市人口聚居比例来看,中国的特大城市与国外差距相当明显,这表示中国的城市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充分发展的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二、 大有大的好处,大城市劳动生产率平均比小城市高30%I、有研究表明,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比小城市高30%,这意味着什么?同样的劳动力数量,如果合理居住在大城市,其产值将增加30%,这是非常惊人的效益。我们拿快递业举例,如果大部分人口都聚居在少数几个大城市,那么将显著的降低物流成本,电信、工商业、文体等产业同样如此。II、大城市增加了民众生活的品质,因为许多城市设施没有足够的人口基数是无法实现的,比如说国际机场、大型体育馆和体验设施、剧院、大型购物商城等等。III、大城市增加了就业机会。大城市人口众多,所以消费需求更大,需要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在大城市,人们可以更容易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工作。IV、大城市更利于企业发展。大城市更容易找到企业发展需要的工人和雇员,科技企业扎堆北京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此。大城市消费需求庞大,更利于企业行销和推广产品。V、大城市生活更丰富多彩。大城市人口足够多,文娱需求庞大,所以有更多的文化娱乐场所和设施,我们在大城市能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生活比小城市会更丰富多彩。三、中国北上广大城市病严重,罪魁祸首是城市规模太大了吗?谈到大城市的优势,有人会反驳,中国的北上广已经人满为患,污染严重,城市拥挤不堪,你还鼓吹发展大城市,你是不是有病?我来解释这个问题:I、中国大城市确实人满为患、污染严重、拥挤不堪,城市超负荷运行,那么罪魁祸首是城市人口太多,规模太大了吗?我们先对比下国外的大城市:我们拿日本首都东京和中国首都北京来对比,日本东京都市圈人口3700万,北京2000万,东京人口比北京多85%;日本东京都市圈面积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北京面积1.6万平方公里,东京面积只有北京的83%;东京人口密度2761人平方公里,北京人口密度1250人平方公里,北京人口密度只相当于东京的45%。但是日本东京的污染和城市拥挤问题相对北京而言要好很多。为什么北京人口密度小,反而城市更加拥挤,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再来看一个数字,北京虽然有1.6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土地,但是北京市区建成区面积只有1400平方公里左右。东京核心区面积2188平方公里,居住了1300万人,密度5900平方公里人,而北京则是1400公里的城区居住了2000万人,密度1.42万人平方公里,其居住密度是东京的2.4倍!这能不拥挤吗?能不污染严重吗?能不塞车吗?地铁能不挤破头吗?(何况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规模远小于东京)如果拿北京和台南第一大城市高雄比,北京建成市区面积是高雄的两倍,但是人口却是高雄的7倍,城建差距可想而知。而且台湾总体的人口密度是大陆的4~5倍之间。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大城市拥挤的根本原因不是城市规模和人口太多,而是城市建设严重滞后于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四、是什么原因妨碍了大城市的正常扩展,造成城市拥挤不堪?我们知道,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城市建设主导权是自上而下有政府来实施的,无论是城市设施建设和规划,以及土地的供应和土地规划也都是政府来决定的,而且在土地供应上,还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地方城市的政府对土地也没有完全的所有权。当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从农村和中小城市移居到大城市居住的时候,这层层的、自上而下的官僚机制效率跟不上快速变化的城市发展状况也是可以想象的。所以,城市建设速度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上而下的土地审批机制,很难满足地方城市的实际需求。其次,城市建设缓慢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内心对城市规模的恐惧和错误认识。五、我们为何对大城市规模的如此恐惧?这说起来甚至有些荒唐,我们为何要对城市人口和规模如此恐惧?我们为何要限制大城市、特大城市、超级城市的发展?总结起来,无非是下面几个论调:1、城市人口爆炸论。到处都很拥挤了,再允许全国各地的人来到这里,我们这里房价要上天、公交、学校要挤爆了。2、环境崩溃论。大城市人口太多,“超过了环境承载的极限”;3、均衡发展论,中小城市持续衰落,所以要把资源向中小城市倾斜,保持“均衡发展”。4、耕地保护论。城市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必须加以阻止,否则我们就闹饥荒。我们来逐条分析造成大城市恐惧症的这几个流行论调。I、城市人口爆炸论。近10年来,大城市房价飞涨、公交拥挤、堵车、小孩入学难、就医难、城市污染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我们,我们轻而易举的将这些问题归罪与人口太多,城市规模太大,因为我们从小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人口是负担,是消耗资源的消费者。我们又亲身经历了种种令我们生活品质严重受到影响的大城市病,对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上限这种论调我们坚信不疑。但是事实如此吗?我们仍然以北京举例,我们假设如果北京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面积只有1400平方公里,人口2000万,那么你确实有理由对城市拥挤感到忧虑,但是实际上北京只是一个城市,市区辖区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而且只要我们愿意,把北京辖区扩展到16万平方公里都没有问题,一条法律和决议就可以了,即使如此这也不及中国国土的一个零头。我们1400平方公里市区里住了2000万人,这太拥挤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市区扩大?为什么不把市区周围的农田和空地买来下用来扩大市区,我们可以把市区面积扩大3倍,这样我们的居住密度就跟东京差不多了,如果我们把市区面积扩大4倍,那么我们的居住密度就跟美国低密度城市洛杉矶差不多了,那么北京人民大部分都可以住别墅了。即使把北京市区面积扩大4倍到5600平方公里,也不及北京现在辖区面积的零头。是什么理由阻止了城市的大面积扩展?你猜对了“耕地保护”,也就是所谓18亿亩耕地红线。针对这个理由,在这里我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不够用了吗?耕地红线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在中国却很有市场,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农业国,饥荒的噩梦离开我们并没有多久,归根结缔我们还是小农思想。我们忽略了经过50~70年代的人类大发展,粮食问题已经不再是人类的主要问题—在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已经仅有5%左右,也就是说只要5%的人从事农业劳动,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就能满足全国国民的粮食需求。我们看一下粮食亩产量和人口数量直接的关系:1900年小麦亩产50公斤,人口16.5亿,2010年小麦亩产已突破500公斤,人口70亿。百年中小麦亩产增加了10倍,而人口仅增加了4.2倍。虽然现在70亿人,但对耕地需求反而比百年前更少。这说明一个规律:人口增长带来的生产力增强,生产力增长带来了粮食产品的提高,远远比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人类永远不会因为人口过多而造成粮食短期,因为更多人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大。2、哪里种地不可以?大城市郊区的耕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吗?可以看到,一边是大城市市民在拥挤的城市里艰难的生活着,一边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城市郊区土地种植玉米和小米,另一边是大量的中小城市衰退,农村、乡村大量的土地由于城市化和计生导致的人口骤减,土地无人耕种在抛荒野草从生,这难道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荒唐困境吗?中国每年消失6万个自然村,这些人很多是移居到城市里居住了,这本是一件好事:在农村散落居住不仅生活水平差,而且资源利用率低,土地利用率也低。但是人已经移居到城市里了,为何不允许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自由扩展到附近的农村?!我们为何要制定政策把我们自己城市关在笼子里?ii、子女入学难和就医难问题许多人把子女入学难和就医难归咎于城市人口太多,抢了孩子的学位和医院的床位,那么,难道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不应该同步的扩大学校和医院的规模吗?对于教育和医疗来说,它是服务于城市的附属服务机构,如果用脚和鞋子的比喻来说,脚是人口,教育和医疗等服务是鞋子,只有鞋子来适应脚的道理,绝对没有让脚来适应鞋子的道理,把教育与医疗的投入不足造成的困难归咎于是城市人口太多是削足适履的荒唐道理。退一步说,我们诚然可以把新市民都赶跑,但是我们的教育和医疗状况并不会因此而得到改善,因为我们赶走了人口也就是人力资源、劳动力,劳动力减少直接导致城市能获得的产品和服务的减少,从而使得城市生活水平的下降。iii、城市环境崩溃论。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某某城市已经达到了环境承载的极限,不能再允许更多的人进入了,听上去似乎冠冕堂皇,但是我们分析下这样的论调里面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1. 如果城市市区的面积是定死的,假设北京只有1400公里面积,无法做任何扩展,那么随着人口密度的增长,居住密度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之后,在现在中国的科技条件和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下,堵车、汽车尾气污染、高房价等大城市病将会显得较为严重。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中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宜居土地500万平方公里,高居世界第二。如果按照5000人平方公里的现代城市宽松居住密度,13亿人全部居住在城市,那么城市占用土地的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3%,宜居面积的5% 。而北京上海实际的居住密度达到了1.4~2万人/平方公里,如果全国13亿人按照北京上海居住密度居住,仅仅需要9.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能住完,仅仅比重庆市大一点的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宜居面积的2%,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这么拥挤的居住。北京如果把其中1万平方公里辖区全部建设成市区,按照5000人平方公里的宽松居住密度可以住5000万人。2.所谓资源不足论。除了空气、水、土地,其它任何资源都是可以人来创造的,土地的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我们绝对不缺,空气是无限循环的,水也是无限循环的。水危机是近年来炒作最严重的话题,但是实际上水资源也是无限循环的,只是我们污染了太多的水资源,以至于能利用的水资源减少了,即使如此,水仍然不是一个问题。目前海水淡化成本已经降低到6~7元左右,加上运输及污水处理成本,送到城市手中,售价也不会超过超20元人民币,按照城市人均年用水50吨计算,每人的水费支出为1000元,所以水资源问题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其他还有什么资源问题?难道地壳承受不了太多人的重量会崩溃吗?3. 辖区面积小,人口密度真的不低了,这种状况并不常见,比如说深圳,深圳面积只有2000平方公里,而常驻人口达到了1200万,加上有大量的工厂,所以深圳人口密度高居中国第一,为6000人平方公里,为北京上海的4倍以上,即使如此,深圳的大城市病并不比北京上海更糟糕,因为深圳的土地利用和开发程度较高,真正的市区面积甚至超过了北京。综上所述,如果限定城市的面积,不允许城市扩展,那么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大城市病将变得严重,现有科技和城市管理水平下,市民的生活品质确实可能下降,但是如果允许城市按需自由的扩展和建设,那么将不会存在什么问题,城市规模将得到发展,城市生活水平将会提高。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允许大城市不受耕地保护、土地审批的制约,给城市扩展自由的空间。六、除去我们的心魔:我们为何以不和逻辑和常理方式敌视城市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发展原本应该是我们乐于见到的景象,但是我们的心魔引发的政策限制了城市跟随人口扩张同步扩张,由此引发的城市拥挤问题和大城市病,进一步坚定了城市人口太多规模过大是灾难的想法,由此我们在限制大城市发展的错误上有去无回,越陷越深。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这样不合常理的思考问题?究其根源,我们从小从教科书上就接受了计划生育的宣传的影响,这些思想反复灌输到我们的脑海中,深入了我们的内心,以至于我们无需思考就能得出下面的结论:“人多底子薄” — 意思是,人多是一个问题。“人均资源少” — 意思是,资源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不是人的劳动成果。“少生快富” — 人少会更富裕 —实际上这完全违反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人口是负担” —好像人就是只会吃,而不会生产劳动的废物,即使会劳动,也无法补偿他所消耗的资源 —这实在匪夷所思,难道现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天上掉下来的?以上这些思想,都是教科书上反复强调的,我们对上述理论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完全失去了再反思的能力,如果谁提出与此相反的意见,我们肯定会先反驳,而不是反思,因为人类从来都是习惯主导理性的动物。近些年来,欧洲极左环保思想的兴起以及被左翼控制的美国好莱坞,也不断的通过各种媒体向我们传输类似的思想,就如同《黑客帝国》里的台词:人类是病毒,他们在不断的蚕食地球母体,直到毁灭。这些极左思想产生的根源在于传统宗教信仰在西方和东亚地区的衰落,西方和东亚都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无知的理解,自我膨胀的结果—他们开始以上帝的角度来判断这个世界,他们自认为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来决定地球的未来。对于这个问题,我简单讲到这里,如果深入讨论下去,那将是另外一个庞大的话题。中国城市若想自然而然的发展下去,我们首先要除去自己的心魔,除去城市规模增加是灾难的错误想法,这很困难,但是我们必须反思,否则我们就是自我设限的跳蚤,我们自己会伤害我们自己,我们如果内心是侏儒,那么我们不可能变成巨人。//----------------------------------------------------------------------------------------------------------后记:1. 有人批评说这个回答有点答非所问的嫌疑。我这里解释一下,我之所以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常识。但是在中国却有那么多人迷失在这个问题上,所以问题不一定是好问题,但是问题的背后却反映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中国太多人对大城市存在着不正常的误解,从普通市民到决策者都被一些流行在中国的观点所绊倒了,反大城市的风力很足,从民间的逃离北上广,到官方的限制5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发展。以至于我们彼此之间互相伤害。所以我在这里把中国大城市问题的本质、问题和起因的思考一并写成这篇文章作为答案放在这里,我很高兴有人支持我的观点,我对此非常感谢。2 .我注意到有人批评我文章缺乏“辩证观点”,我是这样理解的,事物固然具有两面性,但是我们认清两面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明了的认识到黑白对错,而不是说什么事情都有对有错,那就没法说清,就是捣糨糊了。在此我重申:大城市是顺其自然的发展结果,大城市无罪。3. 在大城市问题上我们都是我们错误观念的受害者,城市管理者制定各种政策限制人的流入,结果就是城市发展停滞到衰退,东莞就是最好的例子。保守的城市发展规划让我们空有世界最广袤的国土,却不得不挤用毕生的积蓄买个鸽子笼生活在里面,忍受着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带来的困扰,并且认为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有户籍的市民用厌恶的心态对待新加入城市的兄弟姐妹,认为他们的到来让城市更糟糕了。没有户籍的市民有些最终不得不离开繁华的都市,他们受到了伤害;留下来的,也不得不忍受各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失去了应该有的幸福。在这个问题上,只要我们还没有从我们的误区中醒来,那么我们都是受害者,没有谁会是赢家。4.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思维定势是极难改变的,我的这一篇小小的文章本来么有报太多希望,但是有人说颠覆他之前的观念,让他看清楚了一些问题,这让我很欣慰,我觉得哪怕只是积极影响了一个人,这篇文章也是值得的了。我知道这篇文章改变不了任何东西,但是我们的思想能改变这个世界,只要有足够的人从错误的城市观念中走出来,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停止支持和实行那些彼此伤害的政策,和睦幸福的居住在我们喜欢的地方,彼此相爱。我祈祷这一天快点到来。5. 结合chenqin君的回答,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就很清楚了。
对这个看法提出一点我个人的想法:“未来15年,和过去的上百年一样,超级城市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智能。除非战争,城市的趋势总是在逐渐变大的,大城市变成超级城市,中等城市变成大城市,小城镇变中等城市,而乡村人越来越少。印象中,没有反例,即没有持续发生过人口从大城市逐步分散到中小城市的现实案例。”其实在欧洲是有反例的。例如欧洲。举例德国。本质在于基础设施健全和资源的分配上。我国的大型城市如北京承载了过多的功能,既是教育中心(20多所211大学)又是整个中国北部唯一的经济中心,同时还承载了政治中心的功能。导致大批企业在北京设置总部,而周边形成所谓的环北京贫困带。而北京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所谓“棚户区”(直接点说就是贫民区)在欧洲城市则是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潮流。富人,注意是富人。更加愿意住到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基础设施的完备与普及化。而穷人由于社会保障的健全,保障房的配套也并没有在大城市形成所谓的贫民区。
来晚了。估计没人看了。本人目前研究方向即为区域经济学,所以想从自己专业的角度谈一下对自己国家城市化和集聚(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城市化)的看法。先说本人意见请向:在政治大环境稳定的情况下,未来15年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会继续下去,农村小城镇人口会逐渐减少,大中型城市的人口将会继续增加,同时伴随着产业和消费市场的集聚。关于产业和城市的集聚,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学术界有着非常多的研究和探讨。如果用目前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和模型来简单解释一下,聚集的的动力主要有2个:1是市场接近效应,即靠近生产和消费中心会有需求关联的循环因果。所谓需求关联的因果循环是指的产业和消费中心的产品多样化使得消费者效用及满足程度高于边缘地区,引起工人的转移,工人的转移又会引起消费的增长和产业的集聚,从而循环往复。第二个效应是价格指数效应,是企业相对和消费相对集中使得消费者生活成本“相对”较低。总的说来,是消费者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生产的规模效应导致集聚的发生。除此之外,发生在我们国家的城市化扩张和人口、产业的集聚也有非常多的本国特点,比如产业政策,资源禀赋和文化差异等等。当然在集聚的过程冲,也存在着“反聚集”的力量,比如:市场竞争效应。在城市成长和产业集聚的过程中,政府政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并且集聚的发生发展是“突变”形式而非渐进形式的。业界对于中国经济集聚,区域差异实证检验方面的研究也相当多。以上几句虽然很难将对我国城市化和集聚的研究观点讲清楚,但就目前研究倾向表明随着工业和后工业化的发展,无论区域间的收入差异是否会被抹平,产业、人口、消费的集聚,城市的扩张是必然的。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关于日本经济危机后的20年那么一本书。其中就提到了日本的城市化建设、经济泡沫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数据。相比较日本,中国的体量(土地,人口,资源,剩余劳动力)要大的多,城市化的建设也完全没有发展到当时8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水平,另外还有当前中国产业结构等因素,这些共同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还有非常大的空间,也就是城市的扩张和产业的集聚发生是必然要发生的。
首先,我不赞成最高票的回答,他的回答有一些理论上的混淆。首先,大城市不等于大都市区或大都市圈,都市圈是以一个或多个大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都市圈这个说法本身就是平衡大城市的盲目发展,而是强调这个体系中的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平衡,所以他提出的所谓“真实世界高度发展的大城市的真实情况”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伪命题。从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来看,发达国家也一直是在探索一条限制大城市的发展的道路,从英国的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开始(这也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就是在寻找不同的解决大城市发展的道路。欧美城市也从一味的限制与乐观的放开大城市的发展的斗争中发展出了一条“有机疏散”的道路。当前,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这个体系是得到世界性的认同的。因此,他的结论“从城市人口聚居比例来看,中国的特大城市与国外差距相当明显,这表示中国的城市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充分发展的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句话,很显然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在城市科学领域,一国最大城市的人口与第二位的城市的人口的比叫做城市首位度,发达国家这个数值都不高,如果超出2,这个国家的城市化就可以认为是畸形的。事实是,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数值很小~对于他的关于耕地红线的认识,我也要吐槽。他引用的数据只是证明了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少,并没有说明农业产业的缩小。我国的耕地红线其实就是保障耕地不被随意的城市建设侵占的不得已的办法,这里的城市建设,不只是大城市,也包括小城市,毋宁说
,中等城市以及小城镇的不合理发展对耕地的损害更甚。同济大学王德教授指出,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已经满足了未来几十年对城镇土地的使用,当前城镇化不应该是扩张型而应该是对于城市未利用的存量土地的再利用。这根本就不存在“制定政策把我们自己城市关在笼子里”的问题。现在世界普遍的做法也是城市的精明增长而不是城市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大。吐槽就不说了。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1国家政策2国家执行力首先是国家的政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城镇化,事实上就是以大城市的发展拉动的,这造成的问题也有目共睹。最近国家召开了高规格的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大中小城市平衡发展,也指明了一个方向。对于我的理解就是,构建合理的城市群疏散大城市,这是政策层面更重要的是执行,执行包括一些列的政策,比如农民问题,户籍问题,公共资源的问题,这些政策对于城镇化目标来说影响是决定性的,没有执行好这些政策,那必然仍然是大城市的进一步扩张。今年第一期的《城市规划学刊》第一篇就是关于新型城镇化的讨论,有空可以去看下。最后总结,如果国家有执行的决心和能力,那必然是人口在大中小城市的分散,不然,就是继续现在这样涌入大城市。
麦肯锡将中国划分为22个城市群。未来中国13亿人口的大多数都将聚集在这22个主要城市群。集中,集中,13亿人口高度集中。
我倒有一个想法现在人之所以集中在城市,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工作。假如有一天,科技发展到足以让分落在各地的人仅靠一个装置就能实现远程工作的可能,那么我想那一天交通将不再拥堵,空气将不再浑浊,人们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乐业......
其实很简单如果资源还是主要由权力配置,只会变得更大。但受限于权力的能力。近期严控特大城市人口,就会减缓一点如果转为正常国家的政体,大城市人口将普遍减少
看了这么多牛人出数据出图,我想作为学生就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供参考先给个答案:K较小~;K较大~ 这个答案是来自论文《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及演化机理研究》By 施华萍 柯见洪 孙策 林振权用最简单的让普通人能懂的描述分方法说,就是当K较小时,(市)县人口人口分布在各年的曲线斜率很接近。当K较大时,(市)县人口分布满足齐普夫定律。接下来我一步一步讲在结论里每个单词的意思。。。。先上图,说明各年的曲线斜率是什么然后上我的最爱,齐普夫定律:然后上我的最爱,齐普夫定律:什么是齐普夫定律?一开始这个定律其实就是在自己和自己玩,一个闲的无聊的教授,突然在想当一个人写了一大坨英文,他的用词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在他用了一大堆一般人看不懂的计算后,没错,我们万能的自然界又给了我们一个伟大自然规律-齐普夫定律:在自然语言的语言库里,一个单词出现的频率与它在频率表里的排名成反比。所以,频率最高的单词出现的频率大约是出现频率第二位的单词的2倍,而出现频率第二位的单词则是出现频率第四位的单词的2倍。BY 维基百科当然我知道这个还是有点搞不懂是不是,那我说个最简单的认识,那就是,次高频率的词出现的次数是最高频率词的2倍,第三高频的词是最高的3分之一,第四是最高的4分之一,and on forth. I am rock and do you roll?(好吧,你就当我在范二)那么这个定律和我们说的人口分布有什么必然联系呢,我个人认为,在纯理论界,没有国家政策,没有地域经济不统一,没有我喜欢甜豆腐脑而你穿秋裤,也没有你从小就欣欣记挂的邻家女孩的情况下,自然城市人口分布也Follow这个齐普夫定律。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每次讲阅读理解的时候一直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数啊,我们存在的不是一个纯理论的世界。然后我作为一个读者,来解读这两个超大牛的公式:~;~K不是斜率,而是叫迁徙速率核U是影响K的值,叫聚集体大小有关指数,具体的解释就是:U大时,聚集体中的单位容易迁出,U小时,帕拉帕拉帕拉,大家都不是笨蛋对不对?至于这个大家跟我念一遍,他叫zeta高达上的字母啊,查了下它的历史各种牛逼的公式看啊看不懂有么有。当然,我可以简单解释下,也非常欢迎真正的大牛来具体解释,是一个乘积,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看出它的意思没错,你也发现了它和
齐普夫定律 有那么一点联系,具体怎么样,我真心解释不了,求放过。但是,我觉得大家都能感觉到这个联系,对吧?——————————————我是超帅的分割线————————————————接下来有几个比较简单的想法一个是从资源角度看大家都知道的“胡线”我真的不想吐槽,就似乎从黑龙江爱珲向西划一条线至云南的腾冲,为西北部和东南两个部分,东南部国土面积占全国36﹪,人口占全国的96﹪;西北部国土面积占全国64﹪,人口占全国的4﹪。原因是东南中原地区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季候、物产、环境、社会资源)等等。随着二马大战的愈演愈烈,我觉得因为强大的互联网从社会的一面变成了前台,二三线的城市有机会从北上广深引回一部分的人另外是从人口结构看中国在2015年要结束自己的人口红利,那么意味着在未来5年到10年时间,要么推迟我们的退休年龄,要么,就要开始对劳动力进行调整,以此来得到高效率。整合化后的劳动力,会带动城市人口的变动,比如当年的深圳,现在把深圳称为中国的两个硅谷之一都行,另一个是北京中关- -!我知道你们知道。。。。。那么高科技人才的流动,会带动人口流动,我相信在一定程度上,深圳的成功帮广州分担了很大的人口负担。(是不是还有东莞- -其实,那也算是整合化的劳动力。。。。。)未完待续吧- -
人口往大城市涌的现象,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国家尤其明显欧美国家,城市、人口分布相对比较平均,一方面是因为人口总量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也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则和西方文化历史相关,其一是强调个人自由,其二是发达国家经过发展的阵痛之后,对田园乡村的生活空前向往,比如英国二战后重建规划中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主张,美国的城市开发也有类似的理论。姑且不论这某种程度上体现出逆城市化的趋势,导致相当数量人口分散到了全国的各个中小城市以及乡村中。就是在中心大城市内部的规划上,也能体现出田园城市的主张。比如街区的概念,强调生活工作等大部分需求都可以在街区内获得满足,一个大城市由数十个街区组成,每个街区相互独立,并通过城市快速交通干道以及公共交通联结起来。东方人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加上封建大一统专治深入人心,集体主义盛行,对城市规划也产生影响东西方的不同,在上海很明显,浦西是密密麻麻的马路,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有生活区、商业区,而浦东就是块状分割,一个个相对独立成熟的街区,而街区的过渡地带则相对荒芜,地广人稀
个人觉得题主的答案就在问题里面,不平均的资源分配带来不平均的人口分布。抛砖引玉,尝试从几个角度说一下吧。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大城市较中小城市有更多吸引人的地方:1.医疗有更多的三甲医院集中在大城市,有更多的先进医疗设备在大城市,有更多的专家医生在大城市。所以你如果不相信小镇医生对你身体的把控能力的,你还真的往大城市跑跑。这倒不是玩笑话,身边就有个朋友在当地医院被判了绝症,想好遗言郁郁寡欢的跑到帝都就诊。大夫对他说,你这病,吃两副药就好了。结果过了两个月,还真就好了。2.教育不单单是小学、初高中教育水平上的差别。某些大城市教育层面的吸引力更多来自于偏低的高考分数和更多的保送资格。有多少人不是因为自己,而是为了子女留下来的呢?不在少数吧。3.工作机会更多的机关企业,更多的工作岗位,意味着能让你找到中小城市没有的岗位和更适合你的位置。4.收入个人为例,从一个二线省会城市到北京,收入翻了一番。5.人生理想理想可以让人啃着方便面住地下室也要留在这里,因为别的地方给不了。6.交通无论是市内还是出市,无论是公交地铁、火车飞机,出行都要方便许多。7.文明程度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车不让人人不让车这种现象会更少,生活更简单也更舒心。8.虚荣心你说在北上广工作,家人朋友陌生人甚至路边的狗都会觉得你特牛逼。所以为了这份面子,很多人还是要削尖脑袋往里面挤,或是死挨着也不愿意离开。劣势呢,房价应该是阻碍大城市人口扩张的最最重大的一个因素,大到几乎为一个唯一因素。以至于其他的如工作压力大、日常生活成本、买车摇号、归属感啊,都显得太弱。如果未来十五年,在某些资源的分配上,中小城市能获得更多,缩小与大城市的差距,人口的分布也会再平均一些。
中国两千年,十几个朝代都没有把大城市的人口减少过,你区区十五年算什么
题主抱着一个不正确的观念提出了这个问题,即中心城市人口继续增加是“不合理”的,中小城市吸引人口是“合理的。实际上并非如此。首先,欧洲单个国家内往往人口分布是集中的。比如英、法首都与第二大城市有着巨大的差距。而有多个中等城市的国家大多有深刻的历史、地理原因,比如德国,统一较晚,原来人口流动受到封建小国边界的限制,故没有形成全国性大城市。其次,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是合理的,是大势所趋。大多数工业国家人口都聚集在少数几个大城市。大城市效率更高,更容易接触到先进的商业、文化、娱乐,物流成本更低。第三,不仅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合理,大城市自身紧凑也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排名第一 在为什么人口会流向大城市的问题上说得很好,但是对于扩大面积这一点不能同意。同样的经济水平下松散型城市城市病更多。典型如旧金山/纽约对比洛杉矶,后者著名的光化学污染事件,还有天天瘫痪的路网,都说明着类似现象。城市只有密度足够大,才能有效利用大容量公共交通和其它公共设施,才能在一定空间内产生竞争力。多个小中心与一个大中心的创造力是不一样的。至于北京为什么城市病严重,那是单纯北京的问题。北京的格局、北京的路网、北京的快速路模式、北京的地铁车型、北京的卫星城模式,满满的槽点。你看上、广、深有那么痛苦么?
这排名第一的答案说了那么多,只是一味的论证鼓吹自己所为的大城市理论,并没有正面回答题主的问题。这种答案都能排第一,真是惊了个呆。而且有些论据根本就是荒唐可笑。好几个答案都喜欢拿国外来对比,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中国特色“户籍制度”。未来15年户籍制度也不会有大的改观,所以拿国外来对比中国城市发展真是滑稽。知乎越来越流行这种文不对题的答案排第一了,长篇大论灌蒙你,让你不明觉厉爽一下,点个赞完事。(3-24更)北上广这些城市越来越大,聚集的人口越来越多首先带来的是各种城市问题包括雾霾,拥堵,高房价,高生活成本,15年内不会有大的改观。北京的常住人口已经常年在2000万以上,再有大规模的增长可能性很小,并且政府也不会放任其无限制扩张。(前几天刚出的把保定作为政治副中心也是政府解决北京当前种种大城市病的一个姿态)判断未来15年的人口流向我觉得可以将流动人口劈分为两个群体。即外出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在一线大城市工作的第一需求的是赚钱,未来的15年内他们会随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移而转移。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谋求可以在一线大城市定居,他们更倾向于离家乡更近的城镇和县城。未来15年内高校毕业生人数会出现最高峰并出现下降趋势,这部分群体大多向往一线城市的生活节奏,有非常大的在一线城市定居的诉求。但是,大城市的高房价高生活成本提高了他们定居大城市的难度,他们大多会选择在一线城市工作几年后返回家乡。但是在一线城市工作几年之后,家乡的县城和地级市的城市建设多半又不能满足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因此他们会倾向于选择省会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好的二线城市。因此我相信未来15年内,县城,省会城市和一些大的二线城市会急剧扩张,而普通地级市不会出现大的人口扩张,北上广这些超级城市最多是维持现在的规模缓慢增长,甚至是15年后当二线城市人口出现扩张到一定规模后,会出现下降趋势。以上找不到数据支持,暂时只是代表个人观点
未来15年,和过去的上百年一样,超级城市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智能。除非战争,城市的趋势总是在逐渐变大的,大城市变成超级城市,中等城市变成大城市,小城镇变中等城市,而乡村人越来越少。印象中,没有反例,即没有持续发生过人口从大城市逐步分散到中小城市的现实案例。主要原因我想大概是,规模经济性。城市越大,人均成本越低。按照现在的趋势,北上广将不可避免地发展成为地球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超级城市,相应的,成都武汉这种区域中心,也会逐步发展成如今北上广的规模。期待专家的答案。
个人认为,更倾向往城市群的方面发展。就现在中国大陆的北上广来说,更应该说是城市群。准城市群就是人口过千万,逐渐往周边辐射,多级城市逐渐链接成片的城市地带。就灯光亮度来说,北上广是现阶段中国三个最大的城市群。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近的有日本三大城市群,远的有美国纽约城市群。就中国来说,有可能发展成规模,并且是省市级城市群的话,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塘、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香港广州为代表的珠三角。内陆认为四川重庆一带也会有大规模城市群发展。但中国城市群最大的问题有几个交通、产业均衡,政策支持都是问题。
如果从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购物、网上卖货方面来看,经济发展均衡,会不会去城市中心化,大家住在小而美的小城市也可以。
嗯,對這類問題不很有發言權,只是希望可以拓寬下題主思路。題主關注這個問題的話,可以參考一些有關中國人口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報告。先幫你找了如下三篇:1. 2. 3.
大家都说天朝的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不明智。蛤蛤,我是来【唱反调】的---------------------------------------我不大习惯演绎法来阐明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先罗列观点再给出论据的套路。还是玩我拿手的归纳法吧。先查数据,再归纳出规律,最后放出立论假说,毕竟没那精力去严谨的做学问,就当抛砖引玉吧。堆砌数据。A纽约,B北京A纽约,B北京北京常驻人口北京常驻人口东京都市圈中心城区东京都市圈中心城区东京都市圈总人口东京都市圈总人口孟买人口统计孟买人口统计合成后可知在以上城市的人口统计可知,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向最近北京这样疯狂,十几年里增长了近1倍。对于相对落后的天朝政府,应付如此巨大的变化,真是难为他了,但他也不傻,他也知道如果放任不管,让人口大量涌入,带来的结果就是孟买式的平民窟,里约热内卢式的平民窟。好在天朝政府虽然能力弱一点,但是眼光还是蛮高的,对于天朝的建设目标怎么也不至于此,平民窟式的繁荣是坚决不要的,我们要学习新加坡,学习东京,学习纽约。那好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北京就像个大黑洞,贫穷的人们都被吸引过来,但是按照效率低下的北京政府的工作能力,北京不可能保质保量的消化掉这么多新增外来人口,穷光蛋就想到北京安家,那你只能住集装箱了,到时候北京半个城区都是集装箱怎么行。不能让你安家落户,租房子吧。于是政府继续拿起政策的大棒,高喊着”大家不要急,不要挤,一个个来,让有实力的先进来,总会排到你的“。然后呢,高房价,户籍政策,红头文件等等措施落地。咱北京还是先缓一缓,外面的就先不要进来了,咱先解决里面这堆人的生活问题先。至于为啥会造成井喷式的人口增长:简单说还是以下几点1,GDP_KPI考核,大家都要GDP,大搞工商业,外来人口赶紧来,来的人越多GDP越高,要了数量忘了质量,现在在补以前的城市建设的漏缺。2,登峰造极的剪刀差制度,贫富差距加大,造成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人口富集,3,4线城市的人口向1,2线城市加速富集。3,住房制度的放开,使得大城市能容纳更多的外来人口在没有解决政府效率低,城市基础建设落后以及城乡贫富差距大的问题前,放开大城市人口限制,无异于走上了从城市化到逆城市化的邪路,限制了城市的活力,什么,欧美都是这样过来的啊,你怎么能说他是邪路,个人认为,城市使得人口富集,富集的人口由于空间的缩小,导致了各种沟通流动的成本缩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说白了就是给人节省了时间,所以应该把居住城市的机会留给单位时间效率产出高的人群,这样才能最大化整个城市的生产效率。
辛苦了一个晚上,写的答案没有任何理由被折叠,很不开心。如果语言过激,那也可以通知修改吧?给周源发了私信。我先把虽然我认为不过激的一些话删去先,希望官方给个说法。得票最高的答案错误百出,逻辑混乱,驴唇不对马嘴,就在瞎喊口号,还有那么多人赞同,实在看不下了。=========================
一、回答问题。人口迁徙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由于户籍制度,为便于讨论,我将中国的人口迁徙分人口流动、人口迁移两个层面。将不改变户籍的人口迁徙成为人口流动,而将改变户籍的称为人口迁移。目前,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中国的人口流动现象将长期存在。
从人口流动来看,其主要动因是经济原因。由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产业调整以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人口流动的动力会逐渐降低。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国家的城镇化目标是“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最新披露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相关内容指出“户籍改革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改革的措施与目标也是相适应的”、“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在特大城市“建立居住证制度”。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综合各方面因素,从人口迁移(户籍人口的迁移)来看,未来中国城市结构和人口分布结构将根据均衡合理。一方面,大量非农就业人口将通过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实现市民化;另一方面,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将有较大发展,人口将更多的向这些区域集中。二、对曾大维观点的逐一反驳 (一)原文:大者恒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大城市本身并不代表错误和罪恶1.马太效应是事物发展的一个阶段或者一个方面,最终结果是一个均衡。例如野生动物,虽然奉行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但是各个种群必须要维护一定的平衡,否则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城市也是如此,必须保持合理结构,大城市的发展有零界点。 2.关于国内内外城市规模的比较分析。在数据分析前,必须要说明,搞数据分析人都知道数据的不可靠。一个是客观误差,二是主观故意,大家往往会只用能证明自己观点数据,而对反对自己观点的数据视而不见。原文说:北京虽然有1.6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土地,但是北京市区建成区面积只有1400平方公里左右。东京核心区面积2188平方公里,居住了1300万人,密度5900平方公里人,而北京则是1400公里的城区居住了2000万人,密度1.42万人平方公里,其居住密度是东京的2.4倍!第一,北京建成区面积不对,应为2416.48平方公里;第二,北京建成区人口数据不对,应为1491.8万人。这里是我数据来源(见附表S1):通过数据分析,两者差距不大。哪里来的2.4倍?这充分反映了,在相同的建成区、人口密度条件下,通过合理的规划,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能极大缓解城市病的问题。而扩大城市建成区规模,并不能必然解决城市病问题。
下面,分析一下北京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北京市多年可利用水量,在保证率为50%、75%、95%时,分别为46.84、39.66、32.92亿m3。北京市现状用水合计40.46亿m3。也就是说100年中有25年以上会缺水。
(二) 原文:大有大的好处,大城市劳动生产率平均比小城市高30%?1.这个30%的数据是哪里来的?另外,规模效应都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关键不是城市的发展规模,而是生产力水平。如果是规模决定生产效率,那么中国北京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硅谷要高多少啊?
( 三)原文:中国北上广大城市病严重,罪魁祸首是城市规模太大了吗?1.答案是也不是,关键是合理规划和先进管理。关于东京、北京的人口密度分析见上面,不赘述。2.原文:但是日本东京的污染和城市拥挤问题相对北京而言要好很多。为什么北京人口密度小,反而城市更加拥挤,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们看到中国大城市拥挤的根本原因不是城市规模和人口太多,而是城市建设严重滞后于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城市建设严重滞后,能等同于城区规模吗?城区扩大,城市建设水平就能提高?人们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四)是什么原因妨碍了大城市的正常扩展,造成城市拥挤不堪?1.原文:这层层的、自上而下的官僚机制效率跟不上快速变化的城市发展状况也是可以想象的。单就效率而言,中国的体制明显比欧美的体制要高啊。不论公平,单就拆迁效率就比欧美要快吧?以下数据来源于网络:将城镇化率从30%提高到60%这一发展阶段,英国用了180年左右的时间,美国用了90年左右,日本用了60年左右,而中国大约只需要30年。
( 五)我们为何对大城市规模的如此恐惧?1.原文:为什么要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不够用了吗?粮食问题已经不再是人类的主要问题。在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已经仅有5%左右,也就是说只要5%的人从事农业劳动,在现代科技条件下,就能满足全国国民的粮食需求。1900年小麦亩产50公斤,人口16.5亿,2010年小麦亩产已突破500公斤,人口70亿。百年中小麦亩产增加了10倍,而人口仅增加了4.2倍。虽然现在70亿人,但对耕地需求反而比百年前更少。这说明一个规律:人口增长带来的生产力增强,生产力增长带来了粮食产品的提高,远远比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人类永远不会因为人口过多而造成粮食短期,因为更多人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大。人,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才是生产者。没有粮食,再多人也没有。农业人口减少和耕地有关系吗?只是说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但现代科技下,粮食还要种在地里的!!!没土地行吗?
关于土地红线的问题。如果放开,大量的耕地被建设为城市,被混凝土浇筑,这种行为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如果决策失误,那么将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这是耕地红线的本质。2.原文:所谓资源不足论。除了空气、水、土地,其它任何资源都是可以人来创造的,土地的问题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我们绝对不缺,空气是无限循环的,水也是无限循环的...目前海水淡化成本已经降低到6~7元左右,...所以水资源问题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水无限循环的没错,但是在一定时间内,水的可利用量是有限啊。淡化海水确实是经济问题,但如果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工业、农业用水要靠海水淡化,请问这个城市的经济如何维持啊?3. 原文:在2012年,深圳常驻人口净减少了20万人,随着城市人口的衰退,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停滞。城市衰退、人口减少的原因是产业不景气。
(六)原文:但是我们的心魔引发的政策限制了城市跟随人口扩张同步扩张,由此引发的城市拥挤问题和大城市病。那欧美、日本的城市病也是因为他们有“心魔”?原文:“人口是负担” —好像人就是只会吃,而不会生产劳动的废物,即使会劳动,也无法补偿他所消耗的资源 —这实在匪夷所思,难道现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天上掉下来的?重复一下:人,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才是生产者。没有粮食,再多人也没有。人类文明的出现不是因为人类有多么伟大,而是因为地球有适合生命繁衍的条件!======================================三、对得票第二高的答案的分析。 (一)Zipf定律
Zipf定律与Pareto定律都是简单的幂函数,我们称之为幂律分布;还有其它形式的幂律分布,像名次——规模分布、规模——概率分布,这四种形式在数学上是等价的。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二八原则”或“20/80原则”。它描述了这一种常见现象。(二)Zipf定律应用于城镇研究人很多。一些研究结论和chenqin的结果相反。例如:6个国家城市人口规模的齐普夫分布图:(来源:)三、关于Zipf定律无法拟合中国城镇结构的问题。
chenqin给出的解释是:其根源就在于中国越大的城市增长得越慢。
这里犯了一个统计分析常见的错误。即,将要证明的结果作为解释。
作者将直线无法拟合,解释为大城市发展过慢。而现实情况是过去10年,中小城镇发展较慢和大城市发展过快。(分析见:)
其实,搞过统计的人都知道,统计分析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数据采样,比如采用的分析方法,有时候,相同的数据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会得出不同结论,它讲求的可信度。没有说明可信度,所有的分析都没有任何意义。
四、关于统计学。
千万不要神话统计学,统计分析要建立有足够的实证研究上的,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果。========================================
1.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汽车事故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极少的事故是出在大于150公里/小时的行驶速度上的。这是否就意味着高速行驶比较安全?
m:绝不是这样。统计关系往往不能表明因果关系。由于多数人是以中等速度开车,所以多数事故是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