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成古文 快 很急!

古文翻译--沁逸人生      
http://31335./index.html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留 言
博 客 像 册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好 友
博 客 信 息
20:26:00 | By: 何传跃&&& ]
古文翻译(转)&&
一、直译和意译 &&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例如: &&
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
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假GD799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 &&
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直译,而不采用意译。 &&
二、翻译的标准 &&
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达而外,求其尔雅。”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 &&
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例如: &&
《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有的人把“方七百里”译成“方圆七百里”,这就错了。这儿的“方”,是“见方”的意思,即把大山的占地面积截长补短变成正方形计算,其边长叫“方”;而“方圆”则指周长。 &&
又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有的人把“吾得兄事之”译成“我要像哥哥一样侍奉他”,这是不准确的。“兄”在原句中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译成“像哥哥一样”,表义就可能产生分歧:刘邦究竟是把自己放在“哥哥”的地位上呢,还是把自己放在“弟弟”的地位上呢?因此,“兄”必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二字不可少。 &&
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例如: &&
《战国策?赵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有的人把这句话译成:“鄂侯争这件事很急、辩这件事很急,所以就把鄂侯作成了干肉。”这个译文,基本上做到了“信”,因为它对每个词的翻译和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基本正确;但没有做到“达”,因为译文在表达上还不很规范。“争之急”、“辨之疾”中的“争”、“辨”是动词谓语,“之”是宾语,“急”、“疾”是补语。这种句型,翻译时最好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争之急、辨之疾”是同义复用,可合在一起译成“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得很厉害”。“脯”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故脯鄂侯”应译成“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将尸体做成肉干”。 &&
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
“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对于一般人来说,首先要努力做到“信”和“达”;至于“雅”,则应作为一个目标,在不断提高古文水平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和达到。 &&
三、翻译的具体方法 &&
古文今译的情况极其复杂,这儿仅从如何处理几个重要的具体问题角度,谈一些基本方法。 &&
1 紧扣原文字词,努力做到使原文中每一个字词(特别是实词)都在译文中得到落实,尽可能地不要漏译。凡能一句对一句,一字对一字地翻译的地方,应尽量按原文句式对译。例如: &&
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欤?” &&
【译文一:这样看来,进朝当官也忧愁,退居江湖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
【译文二:当官也忧愁,下野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 &&
译文一做到了字字落实,对应翻译;译文二漏译了“是”、“然”和“欤”,明显失当。 &&
司马迁《报任安书》:“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
【译文一:先前,我曾经夹杂在下大夫的行列里,陪伴外朝的官吏发一些微不足道的议论。】(注意:“常”通“尝”。) &&
【译文二:以前,我也曾经当过官,在朝廷上发表过一些小小的议论。】 &&
译文一紧扣了原文字句,一一对应加以翻译,完整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译文二的理解正确,但没有紧扣字词翻译,原文的语意未能全面表达。 &&
《论语?季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译文一:君子讨厌那种回避说“想做某件事”却必定要为那件事找个托辞的态度。】 &&
【译文二:君子讨厌那种人,他们想做某件事,不公开说“想做”,却一定要为自己找一个借口。】 &&
译文一紧扣原文字句,字字落实地译成了现代汉语;译文二是意译,因而原文中有的词在译文中不落实。 &&
2 古汉语中的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经常省略,在译文中要根据“表达通畅明白”的要求,予以补足。有时,还要根据表达的要求,适当地在译文中添加一些词语。例如: &&
陶渊明《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译文一:桃花源里的人看见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上酒、杀了鸡、做好饭招待他。】 &&
【译文二:看见了捕鱼的人,就很奇怪,问来的地方。全都回答了他们。就邀请回家,摆酒、杀鸡、做饭。】 &&
译文一根据上下文意,补足了省略的成分,表意清楚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律。译文二死扣原文字句,虽然做到了字字落实,但由于未能补出省略了的成分,因而表意不够清楚。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
【译文一:齐国的使臣到(魏国的首都)大梁来,孙膑就用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臣,向他进行游说。齐国使臣认为孙膑有杰出的才能,就偷偷地载了他,和他一起回到齐国。】 &&
【译文二:齐国的使臣到大梁来,孙膑就以受刑犯人秘密拜见,游说齐使。齐使认为有特殊才能,偷偷车载一起回齐国。】 &&
译文一补足了原文省略的成分,并根据现代的表达习惯,把“说齐使”译成“向他进行游说”(如译成“游说齐国使臣”也可以。但由于前面的译文是“秘密拜见齐国使臣”,所以改译成“向他进行游说”更好);还在“以刑徒”的译文中添加“的身份”,使表达更通顺。译文二由于完全照字面直译,未能添补适当的词语,显得生涩。 &&
《左传?隐公元年》:“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NFDEE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 &&
【译文:到郑庄公继承王位(做了国君),姜氏就替他(指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死在那里,(不宜给他,)其他地方一定听从(您的)吩咐。”】 &&
在这段译文中,由于添加了一些词语(加点处),就使上下文意、逻辑关系显得明确;如果把加点的词语全都拿掉,则译文在表意方面就差得多。 &&
3有些古汉语词句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说法,无法一字一字地对应翻译,或照字面翻译后显得呆滞生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意译的方法,译出其大意。例如: &&
韩愈《答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
【译文:当我从心中取出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认识,而把它们倾注到手上写成文章时,我只是务必排除世人用惯了的陈词滥语,那真是极其艰难的事啊!】 &&
“戛戛乎”即“戛戛然”,形容词,用以表现韩愈写文章时,为了排除陈言、力求创新而冥思苦索、绞尽脑汁、极其艰难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同它对应的词,因此只能意译“戛戛乎其难哉”一句,通过程度副词“极其”表现其难。 &&
《战国策?赵策》:“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GD799之。’” &&
【译文:触龙回答说:“十五岁了。虽然他(舒祺)年纪小,我还是希望在自己死前把他托付给您。”】 &&
“填沟壑”是古人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意思是自己死后无人理葬,尸体被扔到山沟里。如果这句话照字面直译成“我希望趁自己还没有填山沟就把他GD799付给你”,就令人费解,不如以“死”意译。 &&
韩愈《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译文一: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卑贱,不论年纪大还是年纪小,谁掌握了知识道理,谁就可以作老师。】 &&
【译文二: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卑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译文一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按大意翻译,显得明白易懂;译文二把这句话照字面硬译,就显得呆板费解。 &&
4古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和句式,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和表达习惯来表述。 &&
① 主谓倒装句,一般译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的句型。例如: &&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 &&
【译文:你的不聪明也太过分啦!】 &&
《孟子?梁惠王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译文:老百姓说我吝啬真是太合适了!】 &&
② 宾语前置句,一般译成动词在前、宾语在后的形式。例如: &&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缚者曷为者也?”(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
【译文:那个被捆缚的人是干什么的?】 &&
《左传?成公三年》:“子归,何以报我?”(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
【译文:你回国后,用什么来报答我?】 &&
《左传?僖公四年》:“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
【译文:您如果使用武力,(那么,)楚国将以方城山为城墙,以汉水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很多,但没有用它们的地方。】 &&
《左传?宣公二年》:“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否定句中用“莫”,代词宾语前置。) &&
【译文:赵盾正要(进宫)劝谏晋灵公,士季说:“您劝谏君王如果谏言不被他采纳,就没有人跟着接替您了。”】 &&
《左传?僖公四年》:“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动词的宾语前置,用“是”复指) &&
【译文:难道是为了我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 &&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动词的宾语前置,用“之”复指) &&
【译文:父母亲只是担忧他生病。】 &&
《左传?成公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介词的宾语前置,用“之”复指) &&
【译文:刘康公是由我国穆姬所生的。】 &&
③ 某些作补语的介词结构,要译成状语。例如: &&
《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表工具) &&
【译文:南方有一种小鸟,名字叫蒙鸠,它们用羽毛制建窝巢,而用毛发来编织它。】 &&
《左传?僖公五年》:“师还,馆于虞。”(表地点) &&
【译文:晋国军队返回,在虞国住宿。】 &&
《战国策?齐策》:“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表对象,表比较) &&
【译文: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小妾害怕我,我的宾客想要对我有所要求,他们都以为我比徐公漂亮。】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表对象) &&
【译文:项伯就连夜驰马到沛公的军队驻地去,悄悄地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起逃离。】 &&
④ 有些双宾语句(动词一般不表示“赠告”义)中的间接宾语(即近宾语),往往要译成介词结构,并放在动词之前。例如: &&
《左传?宣公二年》:“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G8C85诸橐以与之。” &&
【译文:赵盾让灵辄吃尽了食物,并且给他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把它们放在口袋里,送给了他。】 &&
《左传?襄公十四年》:“天生民而立之君。” &&
【译文:上天生下人民并为他们确立了君王。】 &&
贾谊《论积贮疏》:“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译文:古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田,就有人因此而遭受饥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就有人因此而遭受寒冷。”】 &&
⑤ 有些“动――宾――补”的句式,要把宾语译成介词结构,并放到动词前面,因为现代汉语中的补语一般紧接在动词后面,中间不能插进宾语。例如: &&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
【译文:张巡、许远这两个人这样贤能,他们对这件事情考虑得十分周到啊。”】 &&
5 对古汉语中某些特有的修辞方式,翻译时,要对用词或句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现代的习惯说法。 &&
① “并提”一般要分开翻译。例如: &&
《汉书?景帝纪》:“封故御史大夫周荷、周昌孙、子为列侯。” &&
【译文:封先前的御史大夫周荷的孙子和周昌的儿子为列侯。】 &&
《史记?淮阴侯列传》:“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
【译文:大夫文种和范蠡使已经灭亡了的越国复生,使勾践成就霸业,立了大功,成了美名,但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出逃。】 &&
② “互文”一般要将省略的内容补齐了翻译。例如: &&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译文:烟雾般的水气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河水和岸边的沙地,夜晚客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酒店)的地方。】 &&
杜甫《北征》:“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
【译文:没听说唐王朝像夏、商、西周一样衰亡,是因为在事变过程中,朝廷自己诛杀了像祸国的妹喜、妲己、褒姒一样的宠妃杨贵妃。】 &&
③ “借代(代称)”一般要译成所称代的对象。例如: &&
《孟子?梁惠王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
【译文:是因为肥美的食品不能满足嘴巴的需要吗?是因为又轻又暖的衣服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吗?】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
【译文: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如果再过这样长的时间出嫁,那我就要进棺材了。】 &&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译文:老人和孩子都心情愉悦自在快乐。】 &&
④ “引用”(特别是用典)要译成明白的语言。例如: &&
司马迁《报任安书》:“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 &&
【译文:我即使怀有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宝贵的才能,德行像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可以拿这个作为荣耀。】 &&
6 有些古代的专有名词,如地名、国名、官名、朝代名、人名、年号、族名、典章制度名称、度量衡名称等,以及一些常用的名词如“君子”、“小人”、“天子”、“大臣”、“将军”等,可以直接沿用,不必翻译。 &&
7 译文要力求反映原文的语气神情和语言风格。 &&
① 语气词要尽量翻译,并运用恰当的现代词语表达,以便比较充分地表现原文的语气神情。例如,“其”的译法就有多种: &&
1) 表强烈的反问语气:《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谓,通“为”) &&
【译文:一次已经算是过分了,难道还可以来个第二次吗?】 &&
2) 表委婉的祈使语气:《左传?僖公四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
【译文: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您还是到水边去询问这件事吧!】 &&
3) 表较强硬的祈使语气:《庄子?人间世》:“子其有以语我来!” &&
【译文:你要把情况告诉我!】 &&
4) 表测度语气:《左传?成公三年》:“王送知NFDEF曰:‘子其怨我乎?’” &&
【译文:楚共王送别知NFDEF时说:“你大概很恨我吧?”】 &&
② 排比句句式整齐,有较强的气势,译文要力求表现这种语言风格。例如: &&
《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讲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具勇力的人不会畏惧。】 &&
司马迁《报任安书》:“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
【译文: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智慧的凭信;爱怜别人并乐于施舍,是仁的开端;拿取和给予合宜适当,是义的标志;对待耻辱的态度,是对勇敢与否的判断;树立流传后世的美名,是德行的最高准则。】 &&
③ 对偶句式具有对称美,语言紧凑生动,译文也应尽量用对偶句式(两句字数要相同,力争对仗)表现其风格特色。例如: &&
司马迁《报任安书》:“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
【译文:勇士为了解自己的人用力,妇女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 &&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 &&
【译文:我小时候就缺少不受羁绊的高远材质,长成后又没有乡党邻里的赞誉之词。】 &&
④ 比喻和夸张具有形象、生动、鲜明、易懂的特点,译文应照原文直译。例如: &&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译文:陈涉长叹道:“燕子和麻雀哪里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啊!”】 &&
《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郑玄笺:“小船曰刀。”刀,后作“GC573”。) &&
【译文:谁说河面宽广,竟然容纳不下一条小船。】 &&
8 要防止用现代的时髦词语去翻译古代的名词。 &&
这里主要有两种情况: &&
① 古代的职官名称,不可以用与之相当的现代官名去翻译。例如: &&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刘)备并力逆(曹)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左右督”即“左右都督”,相当于现代的正副总司令,但不可以用“正副总司令”去翻译;“赞军校尉”相当于现代的“参谋长”,也不可以用“参谋长”去翻译。 &&
这类古代的职官名称,不必翻译。 &&
② 古代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些名词术语,也不宜用现代名词去翻译。例如; &&
“士”、“儒”、“儒生”等词,不要译成“知识分子”;“劳心者”、“劳力者”(《孟子?滕文公上》)不要译成“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体力劳动者”(或“劳动人民”、“劳苦大众”),等等。 &&
上面,我们对翻译的标准和主要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
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为了搞好古文今译,需要很好地理解古汉语关于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以及音韵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民俗、地理、社会等背景,真正读懂、读通古代的文章,掌握适当的翻译技巧,提高驾驭现代汉语的能力,并不断地进行训练。只有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有关知识,反复琢磨,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翻译的技能,逐步做到“信”、“达”、“雅”的完美结合。因此,在古汉语学习中,对古文今译一定要高度重视,勤于实践。
发表评论:求三篇文言文的翻译?谢谢了,大神帮忙啊_百度知道
求三篇文言文的翻译?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求高中语文读本4中的《李贺小传》,《徐文长传》《马伶传》的译文,很急~~~~~ 请发到
谢谢!!!
提问者采纳
李贺小传 京兆杜牧替李长吉集作序,描绘李长吉的奇特很是详尽,这就是世上流传的。长吉的姐姐嫁姓王的,说起长吉的事来尤其详尽。
李长吉为人纤瘦,双眉相连,长手指,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最先被昌黎韩愈知道。与长吉一起交游的,以王参元、扬敬之、权噱、崔植最为密切,长吉每天都与他们一同出游。从没有先确立题目然后再写诗,如同他人按照法式连缀成篇那样,以符合作诗的规范为意。常常骑弱马,跟随一个小书童,背着古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取囊中所有,见所写很多,就怨怒地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吗?”说完就点灯,送上饭给长吉吃。长吉从婢女那里取出书, 研墨拿纸补成完整的诗,投入其他囊中,不是大醉及吊丧的日子全都如此,过后也不再去看那些作品,王参元、扬敬之等随时来从囊中取出抄好带走。长吉常常独自骑驴来往于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偶有诗作,随意丢弃,放在沈子明家的仅是所剩四卷罢了。
长吉快要死的时后,忽然大白天里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人骑着红色的有角的龙,拿着一块木片,上面写着远古的篆体字或石鼓文,说是召唤长吉,长吉全都不认识,忽然下床来磕头说:“我母亲老了,而且生着病,我不愿意前去。”红衣人笑着说:“天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立即召你为楼写记。天上的差事很快乐,不苦啊!”长吉独自哭泣,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一会儿,长吉气绝。他平时卧室的窗子里,有烟气向上冒,还听到行车的声音和微微的奏乐声。长吉的母亲赶紧制止他人的哭声,等了如同煮熟五斗小米那么长时间,长吉最终死了。长吉的姐姐是不会编造出长吉这些事来的,所见到的确实像这样。
唉,碧蓝幽深的天啊,是那样的高,天上确实有天帝吗?天帝确实有林苑园圃、宫殿房屋、亭观楼阁这些东西吗?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天的高远,帝的尊严,也应该有人的文学才华超过这个世上的,为什么唯独对长吉眷顾而使他不长寿呢?噫,又难道是世上所说的奇才,不仅仅地上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吗?长吉活了二十七岁,职位不过奉礼太常,当时的人也多排挤诽谤他,又难道是奇才,天帝特别重视他,而人们反到不重视吗?又难道是人的见识会超过天帝吗?
徐文长传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的秀才,名声很大。薛公蕙(薛蕙,字君采,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主持越中的考试时,惊奇他的才能,把他看作国士(一国之士,旧称一国中的杰出人物)。然而命运不好,屡次应试总是失败。总督胡宗宪(浙江巡抚。中丞,明代以副都御史或佥都御史出任外省巡抚,故称巡抚为中丞)闻知此事,延请他为幕府宾客。文长每次出现,都穿戴非正式官服(形容不拘礼节),放言畅谈天下大事,胡宗宪非常高兴。当时,胡宗宪统率着几方面的军队,威振东南一带,军人,跪着说话,全身伏地,像蛇一样匍匐前进,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员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一般私下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惔、杜甫。(当时)正好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委托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明世宗(永陵是明世宗朱厚熜的陵墓)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军事策略大多得其要领,看一世的志士,没有人被他看中认为满意的。然而没有遇合的机会。
马伶传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风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 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 “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风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 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 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呜呼!耻于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文翻译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