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本小说,主角在科举小说考场上用了满江红

一本出版小说主角陆什么的,是个书生,在去准备参加科举途中,因为天时渐晚,见前面一座简陋寺庙就进去准_百度知道
一本出版小说主角陆什么的,是个书生,在去准备参加科举途中,因为天时渐晚,见前面一座简陋寺庙就进去准
见前面一座简陋寺庙就进去准备夜宿避雨,因为天时渐晚,……中间我忘了……最后结局是醒来只是一场梦,是个书生一本出版小说主角陆什么的,雷雨很大。谁能告诉我书名,在去准备参加科举途中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hiphotos://c.jpg" esrc="/zhidao/wh%3D600%2C800/sign=e909b7a488fa/e6a7ef74b353f6f9faaf51f2de664d.baidu.hiphotos.baidu://c.jpg" target="_blank"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class="ikqb_img_alink"><img class="ikqb_img" src="/zhidao/pic/item/e6a7ef74b353f6f9faaf51f2de664d.hiphotos://c<a href="/zhidao/wh%3D450%2C600/sign=6ec27d1ea158/e6a7ef74b353f6f9faaf51f2de664d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没有登录或者您没有权限访问此页面,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本版块为正规版块,只有注册会员才能进入!
2、您还不是站点会员,请先登录站点
登录&& 使用QQ账号登录
还没有帐号?
使用合作网站帐号登录: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大话西游3》爱问征集科举试题
3》爱问隆重推出&科举考试&问题专帖,大话3的玩家们终于可以在爱问交流科举经验,准备科举考试,并随时联系保持开卷考试。现在特征集科举试题,以备大家不时之需。
活动时间:
11月27日-12月23日
活动说明:
玩家可以把自己所知,所找到的关于《大话西游3》中科举考试里已经出现或者有可能出现的试题发在爱问里,发表格式为:
1.直接在本活动贴中回复。
回复格式无明确要求
2.以提问的形式发在《大话西游3》爱问&科举考试&分类里
问题标题:大话3有几个门派?
问题描述:大话3有12个门派。
不得自问自答,由专家帐户审阅过的才为有效题目。
不定时有神秘礼品送出,奖品内容不同,送出方式不同,请随时关注!
第一次奖励内容:
奖品内容:50点大话点卡
送出方式:发满50道题者并于本问题里可被7整除楼层里提交过答复者都有奖励
截止时间:11月28日1点
重要事项:
对各种刷分行为严惩不贷,例如:
1.自问自答
2.与身边朋友互相提问
3.灌水式回答
4.模板式回答
5.直接拷贝他人的答复
奖品虽好,作弊可是不行的哦~用你真实的努力,去赢取精美的奖品吧!
大话3,科举问题:1、蝇的眼睛能看多远?答案:4-7毫米;2、烤乳猪属于哪个菜系?答案:粤菜;3、一个羽毛球是由几根羽毛组成的?答案:16根;4、人的身高在一天中什么时候最高?答案:早上;5、谁不是“初唐四杰”之一?答案:王维;6、《第九交响曲》(即《合唱交响曲》)的作者是? 答案:贝多芬;7、《奥赛罗》出自谁手?答案: 莎士比亚;9、《格萨尔王》是哪个民族的长篇叙事诗?答案: 藏族;10、《义勇军进行曲》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歌?答案:风云儿女;11、藤王阁序的作者 答案:王勃;12、镜子的背面涂的是什么?答案:银;13、清明上河图是?答案:社会风俗画;14、《孙子兵法》的作者是?答案: 孙武;15、菠菜不能跟什么一起食用?答案:豆腐;
长途电话资费超级优惠,不产生市话费的长途,每分钟只需0.18元。详情请登陆:
这些很多是梦幻西游的吧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  每天一段,各位搬好小板凳坐下来慢慢听吧:)  先从每次考生点名入场的前一夜,试院内要举行召请“恩仇二鬼”的仪式开始……    
旧时科举考试,起码在清初,甚至可能在明末,就已经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在考生点名入场的前一夜,试院内要举行召请“恩仇二鬼”的仪式。据说在那天晚上,职事官就要隆重地穿上官服,焚香祭拜,以召各路相关神鬼。这“神鬼”从大处分别有三类,一类是天地神明,专门来考场帮助考官维持秩序、主持公道的,此为公。一类是考生各家的祖先鬼魂,来考场给儿孙坐镇打气的,但也未必像而今烈日之下候于考场之外的小民那样无所作为,全然发挥不了什么助考作用,因为这些鬼魂中有不少是要往考官屋里钻的。公私既已兼顾,却也分明:引前者要用红旗,引后者要用蓝旗。而第三类则是恩仇二鬼,即与考生或其家族有恩有仇的鬼魂,则纯出于私人恩怨要到考场上来兴风作浪了,但似乎又合于天理,所以实际上是这一群鬼神的主角。他们虽然是一恩一仇,正相对立,但引他们入场时并不做区分,一律召以黑旗。军卒们朝着冥冥之处摇着旗子,唯恐神神鬼鬼们找不到贡院大门,一面还要长声凄厉地呼叫着:“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啊!——”而四围之众大抵便从那几个旗卒后面的虚空中感受到浩浩荡荡的鬼神队伍。及至军卒们把三色旗插在贡院的明远楼四角,也就标志着神神鬼鬼已经各就各位。此时虽然考生们明天才能点名入场,可是他的号房里大概已经有一位或几位客人坐等了。  
此事听来让人感到荒诞和悚然,却也不是凭空生事。千百年来,离奇古怪的故事在考场内外总是源源不绝地出现,如果有人要写中国考试史,“闹鬼”和“捣鬼”一样,都是不宜忽略的一个章节。(待续)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沙发~~~~???
  我今年就要高考了,先记号
  是板凳~~
  醉爱糖糖
回复日期: 17:53:00 2#       我今年就要高考了,先记号      嘻嘻,过几天就要考试了还上莲蓬啊?祝你高考顺利哦:)
  这样的故事我爷爷给我讲了很多,呵呵。  等着更新~~~~~~~~~~&#183;&#183;
  不错.很好.
  催更~
  挺有意思,慢慢等
  高三考生低调路过
  在明清的小说里好像看到过类似的说法。说是天黑点灯后,考场内就是阴风阵阵了的等等....所以晚交卷的要被吓
  阐述不清楚,太少!
  谢谢大家捧场,我明天继续,会越来越精彩的!
  mark,等着听故事~
  下午继续上考场中的鬼故事!    
  大家也不妨说说自己知道的那些考场鬼故事~
  唔、偶过两天就中考耶、嘿嘿、摁爪、
  不是吧
  很有意思!排队等着下回分解!
  让各位久等了:)  
待我慢慢道来~~~        
科举考试最早可追溯到隋代,可是由隋至唐而宋,考场闹鬼的记载虽然无法与明清以来相比,但也不能算少了。撇开前述三种,大致分来,尚有四类。  
一个可以说是“帮忙鬼”,即以鬼的特殊身份为考生做些常人做不到的事。唐人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就有这样一个故事:郭承嘏应举,交试卷时误把所宝爱的一册法书交了上去,试卷却留在考篮中。他急得在贡院门口打转,旁边一个老吏问清缘由,说可以帮忙换回,但请以三万钱为酬。当天事情即办成,郭承嘏前往老吏家送钱时,才发现贫穷的主人已死三日,正因缺钱无法下葬呢。这种类型的故事在后世并未绝迹,而情节则渐渐恶劣。如南宋洪迈《夷坚丙志》卷七“蔡十九郎”所记,就不是简单的换入考卷了。考生鲁某出场之后,才想起所作辞赋忘押官韵,结果有一小吏为他盗出考卷,改后再原封送回。这小吏多年前死于贡院,因念家贫,就借着捣鬼贴补家用。既然要索酬,就是生意了,长期下去,就可能成为“季节性”的职业。但新死的鬼魂就能用“搬运法”的也实属少见,而且既然连试卷都能盗出,则“何事不可为”呢!  
(未完待续)  
  临考前一晚试院内召请“恩仇二鬼“的诡异画面~~~临考前一晚试院内召请“恩仇二鬼“的诡异画面~~~
  咦,人呢,都吃饭去了?
  关注中......很有感觉哪.
  这插图很有意境.楼主,我在呢,不吃饭,等你更新:)
  哇哦 楼主快点更新 有意思呢~
  难得楼主要高考了还有这闲情逸致啊,真是胸有成竹了哈。  高考加油!
  作者:佐藤藤
回复日期: 19:05:00 27#    这插图很有意境.楼主,我在呢,不吃饭,等你更新:)      饭还是要吃的哦:)  明天继续更新,慢慢往下看,会越来越有意思的~~
  作者:弃缘2005
回复日期: 19:25:00 29#    难得楼主要高考了还有这闲情逸致啊,真是胸有成竹了哈。    高考加油!      汗一个~~  楼主我脱离高考苦海已经很多年了。只是突然想到马上就是高考时节,发个有趣的帖子让大家放松一下。  至于各位马上要走上考场的,还是早点洗洗睡吧:)
  晚安各位,明天继续哦~~
  这个图很有感觉。谢谢lz
  所有的故事都来自这本书:)
  著名民间信仰研究学者栾保群的新作,刚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
  我拍的不好,其实封面比这个好看很多,尤其是里面的插图,非常精彩,上面贴的试院召鬼那幅就是书里的插图之一。
第二种与“帮忙鬼”是相似而相反的,最为趋炎附势,不妨叫做“帮闲鬼”。  
《夷坚支乙》卷二“邵武试院”一条记:淳熙十三年秋八月,福建邵武正在考试时,有一吏能见鬼物,只见一黑物从空而下,状貌如鬼,携“当三”大钱二十馀枚,遍历诸试桌,时露喜色,便置一钱于案头而去。二十馀钱放毕,又持杖绕廊击打那些没有得钱者,只见那些举子或身仆,或笔坠,而他们却毫无知觉。此吏自念:“岂非得钱者预荐,而遭击者当黜乎?”及至揭榜,果与所料相同,考中的全是“有钱人”。与此相类,在明代则有鬼物进贡院“插旗”的故事,中举者头插红旗,落榜者头插白旗,虽然避了阿堵物之嫌,却让人疑是伥鬼改行进了贡院。 这种帮闲是不收费的,估计这些鬼物也不是上天所派。世间总有一类小人,见了得势或将得势的人,便不由自主地追着人家的屁跑,其实也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的。帮闲鬼即是此类,只是他能够从考生的身上望见什么阴阳盛衰之气,为世间的小人所不能企及。
  明天就是高考的正日子了,祝各位同学一切顺利,发挥出最好状态!
  另有一种鬼,则颇有些类似“反社会”倾向的地痞无赖,自己未得好死,没有本事去找冤家算账,却把一股邪气泄到无辜举子身上。此物可称为“无赖鬼”。  
宋人鲁应龙《闲窗括异志》记云:嘉兴贡院最早本为勘院,即审讯犯人之所,多有严刑鞫拷而死者。改为贡院之后,冤魂起来作祟。每举近两千人,居于西廊第三间的举子常有为魅祟死的。后来一监试官梦有人自称“贡院将军”,道:“我死于此地,今得为神。每举子死于场屋者皆我辈为之。可立庙于西北隅,则免。”于是而官方居然就为这无赖鬼立了祠庙,士人来就试者,无不先期备下金钱,祷求阴庇。考生死于考场,而且接连发生,不止一二起,虽然初见于此,但料也不是太希罕的事。把考场事故的起因推到鬼物身上,然后要求考生以祷祀求平安,政府官员果然智高常人一等。于是祟人的恶鬼反而成了贡院的保护神,正如市井中的泼皮或负责治安的差役,只要交上一笔保护费,就不会再上门骚扰一般。
  还有一种是莫名其妙的鬼物,它们的出现不仅与考生命运相关,更主要的是对捣鬼考官极凶的预兆。  
清代一首一尾两大科场案,都有鬼物变异做前兆。清初人董含《三冈识略》卷三“乡闱异变”条云:顺治十四年,江南乡试前数日,严霜厚三寸。既锁闱,鬼嚎不止。放榜后弊发,主考方猷、钱开宗,房考李上林、商显仁等十八人,俱骈戮于市。清代北京的贡院一直有“大头鬼”的传说,而且与“科场案”有关。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三“戊午科场案”条记:咸丰八年某夕,哗传大头鬼出现。都人士云:“贡院中大头鬼不轻出现,现则是科必闹大案。” 结果那年科场大案,首辅弃市,少宰戍边,内外帘官及新中举子被判军、流、降、革至数十人之多。鬼嚎与大头鬼和考官作弊有何关联,没有人能说清,而且如果没有鬼嚎和大头鬼出现,是不是就可以放手作弊呢,这怕是只有考官才须考虑的问题了。
  那本书
淘宝有卖吗?
  作者:你说是马甲就是吧
回复日期: 17:06:00 45#    那本书 淘宝有卖吗?  
    当当网上有,淘宝就不知道了耶~
  这也是书中的插图之一。大家看清楚了吗,下面两个女人在烧纸钱,上面还有一位背着包在收……    
  说错了,不是背着包,是捧着大口袋~~注意纸钱在空中发生的的神奇变化!
  淘宝上有卖,刚才去搜了.那张插图真是很有意境呢.
  作者:80后不耍非主流
回复日期: 18:56:00 49#    淘宝上有卖,刚才去搜了.那张插图真是很有意境呢.      是吧?我还没在淘宝上买过书呢。书里有九张插图,都很不错的:)
  顶一下,明天继续~
  十分喜欢这个,讲鬼故事都这么有文化~~
  作者:十分快乐的小三
回复日期: 9:07:00 52#       十分喜欢这个,讲鬼故事都这么有文化~~        谢谢小三以及楼上各位的肯定,说实话,我一开始还有点担心这帖子在莲蓬会不会受欢迎呢,毕竟这里通俗的鬼故事居多。有了大家的支持,我就有信心啦:)  希望各位继续关注,多多摁爪哦~~~
  前面所说的几种考场中的鬼物,虽然始终没有绝迹,但在清代考场中却已经明确排斥在合法入场者之外了。大头鬼之类不必说了,即是那种帮忙鬼、帮闲鬼,相当于下层差役所开的自留地,此例一开,对考官们的灰色收入也是颇有影响的。而赶猪入学堂一般的作怪行径,为了维护考场的尊严,也不得不管,何况管起来并不麻烦。正如《三冈识略》所说,场屋中“有神兵竞护,诸魅莫敢近”, 于是只有家亲鬼以及感恩、报冤两种精魂,好像脑袋上贴着“免检”商标似的,“得直入无禁”。考官所召请的天地神明所维持的秩序和主持的公道,不过如此而已。后面的戏就是由那几种合法进场的鬼魂们来唱了。    
  主角自然是恩仇二鬼,但家亲鬼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恩鬼仇鬼现形于场屋,本不相干的考生如果碰上,总要吓得半死,或触了邪气,不要说跳龙门,连性命也是难保的。所以家亲之鬼进考场就有佑护子孙,免得让他们受无妄之灾的功用。但好像这些祖宗们并不都那么守法,其中不少入场是来走后门的。亡魂为应试的子孙走关节,这故事在南宋时就已经有了,理由多多,哭穷夸富的都有,但此类故事值得一提的却是袁子才《子不语》中的一则,因为这次走后门的是秦淮八艳中人称“香扇坠”的李香君。河南固始县知县杨观潮于河南乡试时任同考官,阅卷中不觉疲倦,于是便来了绮梦:  梦有女子年三十许,淡妆,面目疏秀,短身,青绀裙,乌巾束额,如江南人仪态,揭帐低语曰:“拜托使君,‘桂花香’一卷,千万留心相助。”  
  祝现在正在考场上奋战的各位超常发挥哦:)
  李香君香消玉殒了一百多年,却托梦考官为老相好侯方域的孙子(这位老贡生估计已经有五十岁以上了吧)通关节,真是好没来由。据袁枚说,这是当事者杨潮观亲口所言,而且“自以得见香君,夸于人前”,“欣欣然称说不已”。但《子不语》把这事揭出来之后,杨观潮却死不认账,为此还专门给袁子才写信声讨,认为袁用“婊子”污了他的清德。随园主人本来就不好惹,正愁着尖酸刻薄无处施展,便连写三封回信。可怜这位七老八十的杨潮观,正人君子没有装成,一肚子烂杂碎都被掏了出来。袁氏的回信堪称妙文,就刊在《小仓山房尺牍》中,建议读者不妨找来看看。
  无弊不成考。但人作弊有王法来管,鬼作弊却是合情合理,何况人家那不是“作弊”而是报恩呢!以德报德之训,涓滴涌泉之喻,国人是自古即视报恩为美德的。所以“恩鬼”的出现自是顺理成章。鬼魂到考场上来报恩,倘是见中秋将至,送来两盒月饼作夜宵,那实在是没眼色的很,因而此时的报恩只有作弊。此处略举几例,可见鬼物作弊的手法与人间也并无异致。
  记号,想买这本书~~
  第一是场前卖题。《夷坚支景》卷三“三山陆苍”条记,山东潍州人傅敞到吴江一寺,见有厝棺,问僧人,知是前任知县的馆客陆苍病故之后,无力归窆故里,于是傅敞恻然悯之,为其迁葬于公墓中。到了这年七月,傅敞参加考试,便梦见陆苍前来,把三场的试题都告诉了他。于是提前属稿,临场抄讫,自然是高中了。
  第二是在试卷上作记号。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二有一条,记汪玉山主持贡举,念一布衣老友屡试不中,便写信邀他至富阳某寺,悄悄对他说:“试卷第一段用上三个‘古’字,我就知道是你的了。”考完之后,汪玉山搜索诸卷,果有用三“古”字者,径置于前列。可是及至拆号,名字却非其友。数日后友人来见,玉山怒责之,友人指天誓曰:“我因为暴病差一点儿死掉,根本就没参加考试,哪里敢漏泄?”不久,那个以“古”字得中的前来拜谒,汪玉山就问起为什么要在第一段用三个“古”字。此人答道:“某来就试,借宿于富阳寺中。见一棺尘埃漫漶,僧人说:此一官员女也,殡于此十年不葬。当晚我就梦见一女子,对我说:此去头场第一段可用三古字,必登高科。但望你中后能把朽骨葬埋。于是我就听了她的话,果叨前列。”这是富阳寺中的鬼魂无意拾得了关节,顺手便卖给了施恩者。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十三所记,则是恩鬼公然来做枪手。一富家子入闱之后,执笔苦思,终日不得一字。忽然就来了一位老翁,把自己做的草稿送给了他。二三场均是如此,榜发之后,居然中式。原来这位少爷做了一件好事,他娶了个新娘,成婚时才知道,这位新娘原来许配给一位老儒之子。老儒死后,其子甚穷,女子的父母便悔婚,把她嫁给了这位少爷。于是这少爷访求到老儒之子,“衣以己之衣,扫除别室,使成婚礼,尽以妇家所装送者畀之。”而那位场中的老翁就是老儒的鬼魂。
  mark~~~~
  这种“恩鬼”报恩的故事虽然不少,但大多很乏味,也很少被人津津乐道,说起来也不过是一句“有鬼”(即有人捣鬼之意)罢了。本来么,你走后门侥幸得了功名,别人已经气不打一处来,谁还会相信你的鬼话。所以世上流传的科场故事,倒是冤鬼报仇的居多。某某人平时举业不错,考场上却交了白卷,或者文章写好了,突然洒了一片墨汁,这些事是常有的;最可怕的是某某人在考场上发疯了,乱跳乱叫,三五个号兵也按不住,还有的自己在场屋里寻了短见,一根麻绳吊在屋梁上。这当然不是考官在捣鬼,于是人们就把责任推到冤仇之鬼身上,而最终的责任则在于考生自己或者他的祖上缺了德。
  这本书我要买
  召鬼入场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清之际人董含的《三冈识略》,此后在闲斋氏《夜谭随录》和梁恭辰《北东园笔录初编》也有类似的叙述。其仪式虽然没有正式列入祀典,但为各科所遵行却无大误。所以江苏巡抚张伯行主试时不召二鬼,被《履园丛话》的作者钱泳视为豪杰,而梁恭辰的“家大人”梁章钜在广西主试,也无招二鬼事,但那也许是边裔省份之故。钱泳对张伯行所主一科“无一病者”大为赞叹,视为异数,因为闱场中不但常有考生病倒或发疯,死人的事也是常有的。
  作者:Bienemaja
回复日期: 20:55:00 65#    这本书我要买      这书的确更适合睡前躺床上翻阅~~
  作者:推到怪蜀黍
回复日期: 15:41:00 59#    记号,想买这本书~~    作者:Bienemaja
回复日期: 20:55:00 65#    这本书我要买      这书的确更适合睡前躺床上看~~
  这才是真实的封面图片,之前发的那张严重色差~~    
  今天就更新到这里了,明天继续哦:)    祝各位高考的同学睡个好觉,明天一切顺利~~
  两天没来,增加了一些内容,有意思!
  作者:碧波路的月光
回复日期: 13:15:00 71#       两天没来,增加了一些内容,有意思!      ~~~~~~~~~~~~~~~~~~~    欢迎常来坐坐啊:)
  在讲这些死人的事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这考场的情况。近人马叙伦在《石屋续渖》“清代试士琐记”中对此有可珍贵的描写,我把它再参照着其他一些材料转述如下:  
各省举行乡试的考场叫贡院。这贡院是个很大很大的院子,据说最大的江南贡院(就是南京夫子庙后面那一大片,现在已经成了古香古色的文化市场了)能放两万多考生。这院子里盖上一排一排的简易房屋,密密麻麻的有百十排,每排一百号,一号就是一间屋,按《千字文》“天地玄黄”排下去,所谓“天字第一号”就是从这里来的。这间小屋叫场屋,也叫考号,还有的就叫做号房,与监狱的按房编号是出于同一思路。这考号有多大?高能让人站起来碰不破脑袋,宽能让你伸出一只胳膊就摸到对面的墙,深的尺寸大一些,里面搭了个北方的炕,既然是炕就是睡觉用的,虽然不大宽敞,但只要脑袋朝里,腿总是能伸直的,不过也许要伸到炕外边去;这炕兼做答卷子时用的坐具,那可是宽宽敞敞的。  
总之,如果往奢侈方面猜想,这考号的规模就和现在常见的单人床大小差不多。考号是没有门的,迎门之处支着一块木板,那就是答卷子和吃饭用的桌子了。然后在那里挂一张帘子,算是内外有别。考生们自我解嘲地管这叫“矮屋风光”。  
  每到大比之年的秋八月,全省的秀才公们就要集中到这里考上三场。每一场三天。考试的前一天考生就要入场,这天的一大早,考生们挎着考篮,背着铺盖,像过年时挤火车的民工一样,排着长队,等待入场。常言道:“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大部分秀才和大兵打交道,大约就是从贡院开始的。大兵们挎着腰刀,很是威风,平日趾高气扬的秀才举人老爷们,此时像三孙子一般垂头搭脑,在烈日下要多蔫有多蔫,大兵们对他们呼来喝去,他们连个屁也不敢放。就这样,秀才举人公们一个个地要经过搜查夹带,验明正身这道程序,而兵爷们也趁机发泄一下对秀才公的不恭,搜查时无微不至到脱掉裤子,扒开隐私。  
。。。。。。。。。。。
  再发张插图给大家瞅瞅:)  “为虎做伥”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这里画的正是被老虎吃了以后变成鬼又帮着老虎去吃人的“伥鬼”!看老虎身边那位阴惨的样子~~~      
  万历年间的南京考场不是有一个真实的笑话么,一个考生被大兵从肛门中搜出了夹带,抵死不认,硬说是后面那位把自己的夹带扔进去的。大兵颟顸,便要追究后面那位,于是此公笑道:“即我所掷,岂其不上不下,恰中粪门?彼亦何为高耸其臀以待掷耶!”(《古今谭概&#8226;杂志部》)嘻嘻哈哈,大约多半是调侃大兵的不明事理吧。但他也不会开心得太久,下面就要搜他,弄不好也让他高耸其臀的。我曾奇怪,当时还在骆秉章幕中当师爷的左宗棠,一脚把比自己高几级的总兵爷踢得在地上乱滚(虽然据书中的记载是他扇了樊总兵一个嘴巴或者踢了一脚再加上骂句“王八蛋”,但我觉得左爵爷起码心里是想把那大兵踢得满地乱滚的吧),他哪里来得那么大的火气和仇恨?现在想起,估计也是在应举时受过大兵此类侮辱,积怨之深,以致失态灭性了吧。总之,等考生们被检验合格而放行之后,再各自对号入座,已经是时近黄昏,此时虽然身体像抽了筋,心里窝着晦气,但也要打点精神,准备考试。因为当天晚上就要把考题发下,考试就算开始了。
  顶楼主
      见贵地人气兴旺,特来拜个山头,顺便做个AD——————    我们是一个    老实本分的蹲在墙角    晒太阳的天涯群    我们是一群    在寒风呼啸的山洞里    大眼瞪小眼的刺猬    汇集天涯——灯火阑珊处——    欢迎加入    
  这个帖子越来越精彩了啊,楼主继续哦!  插图都很棒!
  我打算去买一本书回来看~~~
  一早来报到!呼唤楼主~~
  各位中午好,马上更新哦~
      这个应该留个记号。
  楼主人才呀,这等文采斐然、脉络清晰、不温不火的原创,即使在古代科举考场上也未必吃亏,佩服!
  文采斐然、脉络清晰、行文深厚,楼主人才,佩服!
  考生们一入考号,就要一口气在这里住上三天三夜,吃喝于斯,便溺于斯,赶上秋老虎,这考场就是五味杂陈,臭气薰天。特别是江南蒸湿之地,白天苍蝇骚扰,夜间蚊子袭击,那滋味比监狱里也差不太多。但监狱里的犯人用不着冥思苦索地做文章,所以才涩的秀才举人实在还不如犯人们自在。
  这矮屋的风光,我们还可以从北京贡院的老照片中加深一下印象。北京贡院的故址就是现今建国门内中国社会科学院,旁边的胡同还保留着“贡院”的名子。现在自然是繁华的所在,当时却是濒临东便门的荒僻的城墙根。从保留下的照片来看,那矮屋的湫隘,院落的荒秽,真让人难以想像这就是士子们一步升天的“龙门”。都城的贡院尚且如此,其馀各省、府、州、县的考场只能等而下之。(芥川龙之介看到南京贡院那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的两万六百间号房,“不仅没有壮观的感觉,相反却觉得凄凉”,并从而想到考试制度的“无聊”。这位日本小说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远远胜于卡莱尔之辈。)而北京贡院还有一点自然条件的优越处,那就是气候,只要不是碰上秋老虎,天气还是很凉爽的。所以“仇鬼”出现在棘闱中,总以南方居多。清代道光丁酉福建乡试,时酷热异常,三场中士子犯病及犯鬼者不一而足。戴莲芬《鹂砭轩质言》卷三记丁卯年的南京乡试,竟有一半考生中暑,而死于场屋者达四十馀人。所以这一科里的仇鬼索命故事也就自然多起来了。
  作者:幽壑潜蛟888
回复日期: 12:28:00 87#       文采斐然、脉络清晰、行文深厚,楼主人才,佩服!    ~~~~~~~~~~~~~~~~  赞得好啊!可惜俺只是个搬运工,这些文字都出自《扪虱谈鬼录》一书,上面有封面。作者是著名的民间信仰研究者栾保群先生。
  一科下来,贡院中总要抬出几具尸首,又要架出几位神经病。这事拿到别处,总得要对事故原因做个调查,有个交待,但在考场中就省了这些麻烦,理由是现成的——冤鬼报怨,谁管得了?如果家属再来追究,弄不好就把这事编进《棘闱夺命录》,或者演义成一场小戏,来个“满村听说蔡中郎”的可能都是有的。然而这只是仇鬼被官府利用的一面,它更重要的内涵却是民众对负心忘义者的痛恨。
  科举考试对读书人确是不折不扣的“龙门”,跳过去就是身价百倍,科举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寒门士子一个进入上层的机会。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穷书生“成龙”之后忘恩负义的事就特别引人注目。所以考场上仇鬼的出现,大多是针对夫妻、情人、朋友之间负心背义的报复。进了考场,考生的亲属友朋对他有多大的企望,他的仇人和冤家就会对他有多深的诅咒,以人事推及鬼事,与考生有恩仇关系的鬼魂在这个时候自然也十分兴奋,把考场当成有仇报仇、有恩报恩的场所了。
  自己顶~~
  帮你顶!好书!谢谢LZ啦!
  作者:冰凉的猫二胡
回复日期: 18:13:00 95#       帮你顶!好书!谢谢LZ啦!    ~~~~~~~~~~~~~~~~~~~~  谢谢支持,请各位多多摁爪,我才有动力继续啊~~
  楼主加油啊!
  在杂谈看到有个人的回复是:‘我每天看贴无数,基本上不回贴.后来发现这样很傻,很多比我注册晚的人分数都比我多,于是我就把这段文字保存在记事本里,每看一贴就复制粘贴一次.帮LZ把贴子顶上去。顺便挣点分。’于是我把他这段话复制到我的记事本里,每看一贴就复制粘贴一次.帮LZ把贴子顶上去。顺便挣点分。” 于是我也把他这段话复制到我的记事本里,每看一贴就复制粘贴一次.帮LZ把贴子顶上去。顺便也挣点分。在看了你们的话后,我也决定这样做了。跟完拿分走人        -------以后我也这样。
  但仇鬼的冤报是有局限的,它不可能超出考场上的事故范围,于是就有了大约如下几种复仇。   
逐场。让考生不能正常进行答卷,中途被逐,这大约是最轻的惩罚方式了。其中最省事的就是冤鬼在场中现形,使考生心虚胆怯,自知硬顶下去只能把事情弄大,便知趣地退场。这样考生的隐恶不至彰露,也躲过了更严厉的惩罚。而冤鬼只求仇人不能成龙,也便放手,应算是最为宽容的了。  
有的则更为简捷,连鬼面也没见就开溜的。汤用中《翼駉稗编》卷一“科场隐事”有数条,其一曰:庚申科,苏州某生方入号舍,号军问他姓什么,答曰姓张,号军贺道:“如此则张爷今科必中矣。昨夜梦一女郎坐此号,手捻桂花一枝。我问何为,曰待张郎。今爷姓适符,又坐此号,必中无疑!”张某闻言色变,惶遽出号而去。  
  有的则是让考生进了矮屋,然后冤魂附体,自报家门,把考生的丑行揭发,让他声名扫地。《北东园笔录初编》卷三记乾隆丙午江南考场事云:考题刚发下,一士子便高歌不停,忽题一诗于本号墙板上,云:“芳魂飘泊已多年,今日相逢矮屋前。误尔功名亏我节,当初错认是良缘。”题罢踉跄而去。同书《续编》卷五则记某年乡闱,有一生,忽作手抱琵琶状,弹唱《满江红》小调,淫声戏嬲。陡然痛哭,又呼“害奴好苦”,奇变百出,若有鬼凭之。最后取卷拭泪,昏昏睡去,次日一早便狼狈出场。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凡是哪部小说主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