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写梅兰竹菊邮票的用意在哪,主要的思想,急求

读止庵《周作人传》
网上阅读:&
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才看完止庵的这本《周作人传》。不仅仅是因为有点枯燥,以致很难读下去。实在是因为对周作人的作品缺乏了解。想起从前买过的一本《雨中的人生》,从书柜中扒出来,看到扉页上记着是94年买的。除了《乌篷船》和《梅兰竹菊》这两篇,别的竟然没有一点印象。想想也可以理解,那个年龄怎么会读的进去周作人呢。
对周作人其人的了解也只不过是一些八卦罢了。
想到知堂老人名号的来源:“......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荀子曰,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此言甚妙,以名吾堂。”---《知堂说》。
以后还是对不知道的少说、不说。少去评论,多知一点。
-------------------------------------------------------------------
。。。。。我曾强调不能将“传记”与“传记小说”混为一谈。传记属于非虚构作品,所写须是事实,须有出处;援引他人记载,要经过一番核实,这一底线不可移易。写传记有如写历史,不允许“合理想象”或“合理虚构”。这本书自不例外。如此,虽然难以写得热闹,却不至于信口胡说。我只打算陈述事实经过,无论涉及传主的思想,还是生平;容有空白,却无造作。至于自家看法,不管与他人相同或相异,均属一己之见。在“周作人”这个充满争议的题目上,我既不是辩护者,也不是指控者。所以相关想法,恐怕“卑之无甚高论”。我当然自具立场,然而我的立场不能横亘在读者与事实之间。
------《周作人传》自序
&。。。。周作人自己说,
“这位监督(叔祖周椒生在江南水师学堂任国文教习兼管轮堂监督)很有点儿顽固,他虽然以举人资格担任了这个差使,但总觉得子弟进学堂'当兵'不大好,至少不宜拿出家谱上的本名来。”。于是周樟寿改成周树人,周櫆寿改成周作人,乃取《管子·权修》之"百年树人"和《诗经·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的典故。
。。。。。周作人说“一个人的平淡无奇的事实本是传于记中的最好资料,但惟一条件要大家把他当做一个人去看待,不是当做‘超人’”,
。。。。。“死后随人摆布,说是纪念其实有些是戏弄”。
-----------------------------------------
止庵《我怎么写周作人传&
止庵:改造国民性是根本做不到的。
问:学界对周作人的评价似乎始终离不开“周作人是汉奸”这个政治命题。而你对他却情有独钟,你怎么看他?
答:给周作人下结论,不是我能做的,我只是一个普通读者、普通作者。周作人出任伪职的案子,国民党的法院正式做过判决,解放后共产党的法院也做过判决,迄今为止并没有新的判决。我完全无意也不可能推翻这些判决。但是我关心的是,当初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他自己的逻辑是什么。很多人觉得他做这件事情很傻,可是他为什么要那么做呢。
这涉及到我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点。我一直希望读到一本《人类动机史》或《人类意愿史》之类的书。我最关心的不是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人们想什么,因而做什么,我特别关注动机与结果的不一致处。我们根据结果做出判断,考虑动机予以理解。我写《周作人传》,可以说是“动机史”或“愿望史”的一个片断。从前我写的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神奇的现实》,也是类似的书。
问:你写《周作人传》是基于什么立场?
答:我写的主要是周作人的思想历程。一个人的思想是很重要的东西,跟这个人做过什么事没有太大关系。二十世纪中国缺乏纯粹的思想者,不止周作人,鲁迅、胡适也是如此。胡适对政治有那么多年的介入,鲁迅晚年舍弃了那么多东西,这些都有什么意义呢?他们又为什么要那么做呢?因为他们有个基本宗旨,就是启蒙主义。他们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花了太多的时间、付了太大的代价在把思想变成现实上,而事实证明这是根本做不到的。周作人一方面讲“教训之无用”,一方面讲“道义之事功化”,而这是相互冲突的。他的思想在两者之间徘徊,他的悲剧也在这里。“道义之事功化”是针对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名其道不计其功”的,但我觉得道义本身就是事功。我曾写过这样的话:思想是惟一有可能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命题提出挑战的,思想本身因此而成为一种存在。我始终认为思想不一定要付诸实施,思想本身就是现实。如果思想一定要变成行为才有意义的话,那么回过头看那些先哲,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他们大部分的思想从来就没有实施过,可我们能说这些思想没有意义吗?假如没有这些思想的话,我们的现实将是多么乏味、黑暗?
问:就像周作人说的,“好思想写在书本上,一点儿都未实现过,坏事情在人世间全已做了,书本上记着一小部分。”
答:对。这段话我最佩服,觉得是他思想的极致。你们办杂志,真的觉得有人看了杂志,天下就因此改变吗?真有人因此就能觉悟、洗心革面吗?我有个书店老板朋友,出版了一些书,觉得这些书可以使人幡然醒悟,给国家甚至给世界带来变化。他认真地跟我这样说。我说不可能吧。他说你这是犬儒主义。
我的确是个犬儒主义者,但是大家对犬儒主义的理解不对。犬儒主义者并不堕落。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其实天生仲尼,万古还是长如夜。孔子好比一个火炬,这个火炬在黑夜中,黑夜就不仅仅是黑夜,火炬的意义或者说思想的意义就在于此。
正因为这样,我们还要说一些话。这也就是古往今来为什么有那么多作家、思想家和历史学家的道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周作人散文 鉴赏版
(货号:DG)
开&&&&&&本:32开
页&&&&&&数:340页
字&&&&&&数:
I&&S&&B&&N:0
售&&&&&&价:6.60元
原书售价:22元
品&&&&&&相:
运&&&&&&费:北京市丰台区
快递:8.00元
上书时间:
购买数量:
(库存56件)
商品分类:
详细描述:
【编辑推荐】:&&&&《中国现代名家散文书系:周作人散文(鉴赏版)》由周作人所著,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和倡导者。他的散文继承了诗经、六朝和晚明文学的内蕴,充满着平淡如水、自然如风的语言色彩。其冲淡平和的散文风格展现出空灵的人生境界,可说是中国现代散文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峰。【内容简介】:&&&&名家名作往往因其清新优美的文笔、情趣盎然的题材、含蓄深远的思&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品读经典,就像穿越时光的隧道,与大师进行灵魂&的碰触、思想的交流。《中国现代名家散文书系》在精选名家名作的同时,对每位作家的生&平以及艺术风格都有简明扼要的分析介绍,使读者徜徉于书林美苑之间,在阅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中国现代名家散文书系:周作人散文(鉴赏版)》是&《中国现代名家散文书系》的其是一册,供读者阅读学习。【作者简介】:&&&&周作人()原名周遐寿,浙江绍兴人。五四运动时期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与新文学运动,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曾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写有大量散文,也译介很多外国文学作品。影响很大。抗日战争时期附逆,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从事翻译和写作。主要作品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瓜豆集》、《中国新文学源流》、《艺术与生活》等。【目录】:娱园初恋寻路的人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济南道中苦雨喝茶鸟声若子的病乌篷船厂甸北平的春天结缘豆雨的感想石板路自己的园地苍蝇沉默生活之艺术十字街头的塔日记与尺牍蔼理斯的话谈酒金鱼虱子两株树闭户读书论吃菜关于苦茶关于禽言本色买墨小记自己的文章赋得猫谈搔痒梦想之一蚯蚓立春以前风的话梅兰竹菊羊肝饼向日葵的神话入厕读书思想革命祖先崇拜碰伤“重来”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伟大的捕风哑吧礼赞麻醉礼赞太监关于命运关于活埋论万民伞再论万民伞死之默想笠翁与兼好法师若子的死死法祭祖的商榷顾亭林论火葬生活力学校生活的一叶祖母的一生比目鱼冬天的麻雀自然界的男性守宫砂狼的声名南北的花木月夜冬天不冷我们的敌人抱犊固的传说花煞[附]结婚与死(顺风)关于妖术缢女图考释论妒妇头发的问题借水精神病问题吃酒的本领我的酒友坐船坐车神仙的无聊夜读的境界勇敢的重婚笑话的技术希腊女诗人文人之娼妓观爱的艺术之不良读禁书文章的放荡猥亵论鬼怒川事件谈食人畏天悯人甲申怀古打狗之道关于宽容爱罗先珂君志摩纪念半农纪念怀废名章太炎的法律鲁迅的笑钱玄同《自己的园地》旧序《雨天的书》自序一《雨天的书》自序二《谈龙集》《谈虎集》序《夜读抄》小引《看云集》自序《周作人书信》序信《苦竹杂记》小引《秉烛谈》序《桑下丛谈》小引《书房一角》原序《药堂语录》序《十堂笔谈》小引读《欲海回狂》《颜氏学记》《颜氏家训》《甲行日注》《论语》小记《拜环堂尺牍》《神州天子国》鉴&&赏【文摘】:&&&&有三处地方,在我都是可以怀念的,——因为恋爱的缘故。第&一是《初恋》里说过了的杭州,其二是故乡城外的娱园。娱园是皋社诗人秦秋渔的别业,但是连在住宅的后面,所以平&常只称作花园。这个园据王眉叔的《娱园记》说,是“在水石庄,枕碧湖,带平林,广约顷许。曲构云缭,疏筑花幕。竹高出墙,树&古当户。离离蔚蔚,号为胜区”。园筑于咸丰丁巳(一八五七年),我初到那里是光绪甲午,已在四十年后,遍地都长了荒草,不能想&见当时“秋夜联吟”的风趣了。园的左偏有一处名叫潭水山房,记&中称它“方池湛然,帘户静镜,花水孕毂,笋石恒蓝”的便是。《娱园诗存》卷三中有诸人题词,樊樊山的《望江南》云,“冰觳净,山里钓人居。花覆书床偎瘦鹤,波摇琴幌散文鱼:&水竹夜窗虚。”&陶子缜的一首云,“澄潭莹,明瑟敞幽房。茶火瓶笙山蛎洞,柳丝泉筑水凫床:&古帧写秋光。”&这些文字的费解虽然不亚于公府所常发表的骈体电文,但因此&总可以略想见它的幽雅了。我们所见只是废墟,但也觉得非常有&趣,儿童的感觉原自要比大人新鲜,而且在故乡少有这样游乐之&地,也是一个原因。娱园主人是我的舅父的丈人,舅父晚年寓居秦氏的西厢,所以&我们常有游娱园的机会。秦氏的西邻是沈姓,大约因为风水的关&系,大门是偏向的,近地都称作“歪摆台门”。据说是明人沈青霞&的嫡裔,但是也已很是衰颓,我们曾经去拜访他的主人,乃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跛着一足,在厅房里聚集了七八个学童,教他&们读《千家诗》。娱园主人的儿子那时是秦氏的家主,却因吸烟终&日高卧,我们到傍晚去找他,请他画家传的梅花,可惜他现在早已&死去了。忘记了是那一年,不过总是庚子以前的事罢。那时舅父的独子&娶亲(神安他们的魂魄,因为夫妇不久都去世了),中表都聚在一&处,凡男的十四人,女的七人。其中有一个人和我是同年同月生&的,我称她为姊,她也称我为兄:我本是一只“丑小鸭”,没有一&个人注意的,所以我隐秘的怀抱着的对于她的情意,当然只是单面&的,而且我知道她自小许给人家了,不容再有非分之想,但总感着&固执的牵引,此刻想起来,倒似乎颇有中古诗人(Troubadour)&的余风了。当时我们住在留鹤盒里,她们住在楼上。白天里她们不&在房里的时候,我们几个较为年少的人便“乘虚内犯”走上楼去掠&夺东西吃:有一次大家在楼上跳闹,我仿佛无意似的拿起她的一件&雪青纺绸衫穿了跳舞起来,她的一个兄弟也一同闹着,不曾看出什&么破绽来,是我很得意的一件事。后来读木下奎太郎的《食后之&歌》,看到一首《绛绢里》,不禁又引起我的感触。到龛上去取笔去,钻过晾着的冬衣底下,触着了女衫的袖子。说不出的心里的扰乱,‘呀’的缩头下来:&南无,神佛也未必见罪罢,因为这已是故人的遗物了。在南京的时代虽然在日记上写了许多感伤的话(随后又都剪&去,所以现在记不起它的内容了),但是始终没有想及婚嫁的关系。在外边漂流了十二年之后,回到故乡,我们有了儿女,她也早已出&嫁,而且抱着痼疾,已经与死当面立着了,以后相见了几回,我又&复出门,她不久就平安过去。至今她只有一张早年的照相在母亲那&里,因她后来自己说是母亲的义女,虽然没有正式的仪节。自从舅父全家亡故之后,二十年没有再到娱园的机会,想必比&以前更荒废了。但是它的影象总是隐约的留在我脑底,为我心中的&焰(Fiammetta)的余光所映照着。P1-3&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梅兰竹菊十字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