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老师讲讲周总理后代是得的什么病逝 世的?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你知道周恩来的启蒙老师是谁吗?
无论是电视连续剧《一代大商孟洛川》、《东方商人》的描述,还是有关史料记载,及旧军孟氏家庭教育的传统,尤以孟母教子著称,大商孟洛川深受其母的影响,他的商业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说与其母亲是分不开的。其母高夫人,出身山东章丘县城西关高家,“西关高家”与“旧军孟家”都是当地缙绅望族,富甲一方。高夫人通晓“四书”“五经”,知书达理,待人宽厚,颇受族人敬重。“西关高家”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就是周恩来总理的启蒙老师——高亦吾。
高亦吾,名盘之,又名守铭,号亦吾,1881年生于山东章丘县城西关高家。1907年进入省城济南高等学堂读书。他目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的失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不怕杀头,脱下长袍,剪掉辫子,走向街头,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反清运动中去。后被通缉,高亦吾逃往东北,其母造牵连被捕入狱。他辗转到奉天(沈阳)。1910年到东关模范学校教史地。第二年随伯父来沈阳的周恩来转入该学堂读书,很快高先生发现这个南方少年,少有大志,机敏过人,出类拔萃,是英俊栋梁之才,周恩来也感到了高先生的与众不同。高先生身居关外,不改初衷,继续宣传救国救民的真理,课堂上慷慨激昂,宣传革命志士的爱国事迹和英雄气概,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高先生经常向周恩来介绍国内外进步书刊,让他阅读,以励其志。高先生悲愤地向周恩来和同学们讲述日广州起义中72烈士英勇殉国之举,周恩来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先生推荐的《革命军》一书。课余假日,高先生常带周恩来外出,每遇租界和飞扬跋扈的洋人,便告诉周恩来:我们中国人要有勇气,团结起来跟洋人干,争取独立,洗雪国耻。周恩来铭记在心,此时他已坚定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向,决心把一生献给革命。1913年夏,15岁的周恩来小学毕业,离开沈阳。临行前,高先生执手送别,勉励他如同“翔宇”二字一样,鲲鹏展翅,翱翔腾飞,义无反顾。后来,周恩来在天津南开读书,积极投身领导学生运动。曾两次到北京探望已在京兆尹公署任科员的高先生。高先生秘嘱:“你在天津办的觉悟社已轰动京畿,当局要严令取缔,你务要当心。”周恩来表示谨记在心。不久,周恩来不幸被捕,高先生闻讯,多方奔走,积极营救。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周恩来代表中共去和平解决。期间,见到担任张学良将军机要秘书的小学同学卢广绩(解放后曾任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叙起同窗之谊,便急切打听高先生。周恩来说:“我对高先生的印象最深,受他影响最大,至今思念尤甚。一想起他魁梧的身影和爽朗的笑声,就如同见到他一样。”此后,周恩来戎马数十载,再未同高先生见面。
1941年初,正在济南执教的高亦吾突遭疾病袭身,头痛剧烈难忍,即被送回章丘的家中,于半月后的2月5日溘然长逝。在弥留之际,他特别叮嘱年已21岁的儿子高肇甫:“你日后可去找周恩来,什么时候去他都会很好待你。要记住,听他的安排,跟着他不会走错路。”解放后,位居国家总理之位的周恩来仍念念不忘自己的恩师高亦吾,当与高先生家人取得联系后,他多次尽己所能地给高先生的家人以照顾。1949年,周总理在收到高亦吾的儿子高肇甫信后立即回函邀请高肇甫进京,并将其安排在政务院(国务院)秘书处档案科工作。1951年12月3日下午,总理抽出时间接见了高肇甫,向他详细询问了高先生与自己离别后的一些情况,深情地追忆起与高亦吾先生在一起的一些往事,并且说:“忆昔受教于盘之先生,获益匪浅,迄今犹甚感念,记忆犹新。”
  高肇甫后来响应中央机关人员下放充实基层的号召,于1953年12月到了山东淄博矿务局机关从事档案管理工作。1961年8月21日,高肇甫夫妇及3个孩子回到了北京,并再次见到了周总理,并与周总理合影留念。合完影后,周总理仔细询问师母韩荣萱的身体状况,中午又陪高肇甫一家共进了午餐。一个多月后,高肇甫一家要返回山东前,周总理又让秘书搬来一个纸盒,里边是人参、燕窝、咖啡和白糖,并说:“这是我对师母的一点心意。”10月26日,高肇甫的妹妹肇申代其母给总理去信表示感谢。12月19日,高肇申又代母亲给总理寄去一封信,说韩荣萱准备年底进京探望周总理。12月29日,周总理亲笔给韩荣萱回了信,并随信寄来了一张放大后的高亦吾老师的照片。1962年,总理又给师母韩荣萱汇来一百块钱,让其治病、买补品。1963年韩荣萱病逝,周总理和邓颖超闻讯立即致函给高肇甫,表示哀悼:“惊悉师母病故……希节哀,努力工作,随信寄去100元安葬补助。”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有哪些真实可信的周恩来传记值得推荐?
按投票排序
占坑,有时间会长期更新。如果知友对内容感兴趣,欢迎留言和点赞,支持答主更新。答主在本科期间选修过本校历史系刘统教授的《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一课,其中刘老师用了2次课,近3个小时的时间,为我们讲述了周恩来总理的一生,时间贯穿周总理的少年到晚年。答主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于是便全程录音,下面会将录音内容听记下来,并将口语化的内容转述为较为书面的语言。同时,为了避免和谐,有些内容做了同义替换。开头介绍推荐的书籍,后文介绍刘老师讲述的周恩来的生平,可以做参考。==================================================================周恩来传记组历史十几年,修编出了一个4卷本的《周恩来传》。该传记采用了大量的历史档案,把周恩来描述成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在周恩来传记组的副组长,也是真正干活的那个人,叫做高文谦。但高文谦因在80年代末的学生运动中支持学生,被撤去了一切职务。在被撤去职务后,高文谦一怒之下在93年带着所有档案去了美国。到了美国之后,他在哈佛大学,用了五年的时间写了一本书,叫做《晚年周恩来》。该书在香港出版后,在中国内地引起了一场地震。同样是周恩来传记组的主要负责人,他在国内的《周恩来传》里写的是一个周恩来,但是他在《晚年周恩来》这本书里写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周恩来。高文谦在《晚年周恩来》一书中把周恩来和毛主席在十年浩劫里的斗争非常细致的记录和描述了下来。所以《晚年周恩来》出版之后一度被TG列为第一禁书,当时在内地各大海关都严格检查,发现有人携带此书会立刻没收。而且中央文献研究室也进行了大清查和大整顿,对发现手里私藏档案者也立刻没收有关材料。那么这本书为什么引起了如此大的震动呢?原因就是我(指刘老师,后同)跟大家讲的,TG有两种历史,一种历史是正史,是用来宣传的历史,是粉饰后的历史。另外一种历史就是真正的历史,就是能把TG历史中的所有阴暗面都能揭露出来,使我们能了解当年真实情况的历史。所以这本《晚年周恩来》也引起了我对周恩来研究的兴趣。特别是到了上海之后,有很多地方是当年TG早期活动的旧址,于是我就到上海和江西等地,以及长征等周恩来和毛主席当年经过的地方。我们为什么要讲周恩来?从周恩来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看出TG的很多特点,尤其是政治特点。我们都知道周恩来的出身和毛主席不一样,周恩来出身于一个文化家庭,是一个仕宦之家。但其实并非如此。(以下开始正式介绍周恩来总理的一生)==================================================================周恩来小时候家道就开始没落,周家祖上在绍兴原来是有大宅子和诸多产业的,但是到了周恩来的爷爷这一辈,周家在绍兴就开始衰落了。绍兴人有给人当师爷和幕僚的传统,也就是在小官府里当公务员,这是绍兴人特有的一个产业。于是周恩来的爷爷这一辈就迁到了苏北的淮安,但到了周恩来父亲这一辈周家在当地已经是普普通通的穷人了。当时周恩来父亲的工作也就是一个月20块大洋左右,养活一大家子人还是有困难的。周恩来总理在当权后,很忌讳提及他早年的事,并禁止淮安市给他整修故居。直到周恩来去世之后,淮安市才将周恩来故居作为一个重要旅游景点来开发,把周恩来的故居修缮,并给他立了一个雄伟的雕像。但这些都无法掩盖周家当时的衰败和穷困。周恩来幼年就丧父丧母,于是被过继给了他的伯父。周恩来的伯父也是一个小职员,后来将周恩来带到了沈阳,后来又去了天津。大概在1915年,周恩来进入了南开学校。值得一提的是南开学校的前身并不是南开大学,而是南开中学。周恩来在南开学校上中学时,表现出来了一些特点。因为我们山东大学历史系的陈同燮教授跟周恩来是南开学校时的同学,陈同燮教授告诉我周恩来并不适合念书,但是人极其聪明,特别能钻营。在中学期间,热衷于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社团和演话剧等。从他这些经历和评价看,他就不适合成为一个学者,而适合成为一个活动家。1919年发生了五四运动,打开了中国新文化的方向,这个时候中国掀起了留学的热潮,当时留学的两大主要方向分别是留日和留法。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战胜了中国,身为一个小小岛国打败了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使得很多年轻人对日本产生了好奇和崇拜。当时马列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想传入日本的时间早于中国,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是在留日期间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周恩来在1919年在南开学校毕业,也决定去日本求学。同时,也有很多湖南的学生选择去法国留学,但是毛主席在最后一刻放弃了去法国留学,原因一是没有足够的费用,二是自己的外语非常不好。毛主席认为去国外也混不出什么出息,于是决定留在国内。周恩来决定先到日本留学,到了日本之后,周恩来就投考各类学校,但一个也没有考上。一是因为日语不好,二是其他功课也并不出色。我一开始还不信,周恩来总理那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一个学校也考不上?前两年我去日本京都,当地有一个国家公园叫岚山公园。周恩来在日本期间曾多次去岚山公园游玩,并流传下了一首诗,叫《雨中岚山》。后来日本友好人士为了纪念周恩来,就将这首诗刻成了一个石碑,立在岚山公园里。我很好奇,决定去读读这首诗,读完这首诗我就笑了,我就没想到周恩来的语文水平如此之差。我把周恩来的这首诗给大家念念:《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潇潇雨 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第一,一首诗里不应该重复两个词吧。第二,这叫诗吗?那么与此同时,同一年毛主席在湖南长沙写的他的处女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从气魄和功底就体现出这两个人的差别来了。毛主席从小就有那种帝王气派,年轻时代就能够创作出如此气相宏大的诗词来。而周恩来的诗则是,没有一定的风格,没有一定的规矩,没有一定的方向。有句话叫做“诗言志”,就是一首诗词写的水平,尤其是气魄,就能预示着这个人的内心志向和境界。所以周恩来在日本呆了一年,没有考上学校,于是就回到了南开。这个时候南开成立了大学部,于是周恩来进入南开大学学习。后来周恩来总理参与了五四运动的余潮,包括抵制日货等活动,结果被捕入狱,在警察局里呆了一个半月。这一个半月的牢狱生活给周恩来长了不少学问,为周恩来以后的地下工作提供了帮助。相比之下,毛主席则对地下工作几乎是一无所知。周恩来因为此次被捕,无法继续在南开大学读书。当年主持南开大学国文系的一位老师严修,认为周恩来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将周恩来从监狱中保出,送他去法国留学,并资助相关费用。周恩来在1920年去了法国留学。当时留法勤工俭学流行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和德国交战正酣,法国军队死亡率很高。大量法国男性奔赴前线,导致后方劳动力不足,于是从中国征召大批华工赴法。主要工作有挖战壕,运物资和掩埋尸体等工作。法国人发现中国人干的活都是他们自己不愿意干的,而且工作干的非常好,给一点点工资就能心满意足。于是当时法国加大了从中国引进劳工的力度。中国当时有两个知识分子,一个叫吴稚晖,一个叫李石增,倡导组织留法勤工俭学,给中国年轻人画了一张大饼,说到法国打工,挣钱留学,学成归国就可以过上好日子。这样优厚的条件吸引了很多的青年去法国留学,有的人是希望去法国学习知识,有的人是因为对法国充满好奇,还有一类人是在家里不学无术的顽劣之徒,例如陈毅和邓小平这些大少爷们。因为家里实在是管不了了,于是就把邓小平送到了法国。这一批人到了法国之后,刚好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时欧洲百物凋零,经济不景气,找工作和考学很困难。当时周恩来和邓小平也是哪个学校都没考上,但他们在法国正好赶上了社会主义思潮,包括十月革命和共产主义思想燃遍欧洲。当时留法的中国学生中,最大的一部分是湖南帮,主要是湖南一师来的学生,例如蔡和森,李立三等人,甚至有湖南一师的中年教师也来到法国留学。这些人在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后,开始倾向于共产党。在法国建立TG的一个关键人物是张申府,他是北大的教授。张申府当时是年少有为,风度翩翩,二十多岁就学成回国,当上了北大哲学系的教授。1920年,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北大和李大钊等人接洽,准备在中国组建TG。当时张申府马上要到德国留学,于是李大钊就托张申府到欧洲后组建共产党。相当于张李二人是同步的,李大钊在国内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当时身为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毛主席,有了机会加入了共产主义小组。而张申府到了德国和法国之后,也开始组建共产党,当时叫做社会主义青年党。周恩来便在法国遇见了张申府,张申府对周恩来的起步做出了很大帮助。张申府是北大教授,他的夫人刘清扬也是知识女性,二人成为了组建欧洲TG的创始人。于是张申府就将周恩来介绍入党,还有李立三,赵世炎,蔡和森等人。后来周恩来回国,怎么一下子就成为了黄埔军校政治部的主任了呢?同样是因为张申府。张申府比周恩来回国要早,赶上了国共合作,创建黄埔军校,组建北伐军。于是张申府就以共产党员的身份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但张申府是一个习惯了自由散漫的文人,并不适合管理军队,于是就辞职了。此时,周恩来正好回国,于是张申府推荐他去黄埔军校接替他当政治部主任。=================================================================日更新张申府在发展了周恩来之后,又发展了朱德加入TG。朱德曾跟蔡锷参加护国军运动,但没能成功。失败之后,朱德去了欧洲,在欧洲遇到了张申府,因此有了加入TG的契机。张申府作为TG的最早建立者,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以及一个在TG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人,在建国以后却默默无闻。因为张申府在回国之后,在1925年或1926年他跟陈独秀发生了激烈的矛盾,二人严重不和。两人心气都很高,同为北大教授偶,张申府十分反感和不服气陈独秀的家长作风。于是张申府选择退党,在1927年国共分裂之后,张申府退出了TG,成为了一个民主人士,专心在北大任教。虽然张申府身份变成了民主人士,但在政治立场上还是倾向于TG。但是在1948年底,张申府做出了一个严重的失误。当时解放战争进入了尾声,国民党军队被解放军打的一败涂地,招架不住。于是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上台。李宗仁上台后呼吁停战并和TG和平谈判。当时在北大任教的张申府深以为然,认为通过和平谈判谈出一个联合政府是个非常好的方式,于是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呼吁和谈。这一下就把毛主席得罪了,毛主席狠批张申府,认为张申府身为一个民主人士,在这样关头却帮国民党说话,简直是叛徒!于是民主同盟也开会,决定将张申府从民主同盟里开除,并斥责张申府是叛徒,张申府的妻子刘清扬也宣布要和张申府离婚分手。后来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军进城,张申府彻底开始倒霉了。北大教授是当不成了,张申府被调到北京市图书馆,当一个普通的管理员。当时张申府作为一个普通管理员,月收入只有80块人民币。而张申府在当北大教授时,一个月的工资就有200多块大洋。结果到了五十年代,工资变成只有80块钱,张申府的日子过得非常困难。而张申府或许不知道的是,他当年在北大的时候还得罪过毛主席。毛主席当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过管理员,每个月收入8块大洋,每天负责在北大红楼那里,看阅览室,分报纸,登记书籍上架。张申府可能当时都没太注意到毛主席。但是毛主席在抄写图书卡片时,字迹龙飞凤舞,张申府看不懂毛主席的字。于是大发雷霆,斥责毛主席,让他重新誊写。建国后张申府被一巴掌打到底,去当了一个小小的管理员,生活窘迫。按理说张申府身为周恩来总理的入党介绍人,周总理应该帮忙,替张申府说句话。据张申府口述,他曾经给周总理写信,反应自己家庭生活困难。据说周恩来请示毛主席,主席一撇嘴,说到:“80块钱还嫌少?!我当年当图书馆管理员时才8块钱!”而周作人当年也是北大教授,但是周作人性格平和,见到身为管理员的毛主席还会说几句客气话。周作人因为在日伪占领时期帮日本人做事,抗战胜利后被定为大汉奸,被批捕,送进了上海的提篮桥监狱。解放军解放上海之后,把监狱内的周作人放了出来。于是周作人就回到了北京,在自己的小四合院里闲居,但苦于无事可做,没有生活来源。于是周总理嘱托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郑振泽帮忙给周作人解决工作。但郑振铎苦于周作人的汉奸身份,实在不敢给他安排工作,于是写信请示中央。这封信一直呈递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批示到:“周作人,大汉奸,养起来。”于是就给周作人安排了一个工作,因为周作人日语非常好,于是负责给人民出版社翻译日文图书。出版社给周作人非常高的稿酬,在五十年代,周作人每个月的稿费就高达200块钱。结果张申府身为20年代的建党创始人,月收入80元,而周作人一个有汉奸污点的人,月收入200元。所以张申府可以说是倒霉透了。后来到了八十年代,阶级运动结束后,从美国来了一个女作家找到了张申府。张申府终于有机会向外界述说自己的一生。在女作家的帮助下,张申府口述了他的自传,外界和历史研究者终于有了接触和研究张申府的机会。我如此提张申府是想说明他对周恩来是非常重要,两次提携周恩来。周恩来在张申府介绍入党之后,又去了苏联。苏联解体后,发现了周恩来当时在苏联的档案和周恩来自己填写的履历表。周恩来在国内的履历上,都写自己是1922年入党。很有可能是担心自己在1921年就早毛主席入党,会引起毛主席的不满,于是故意把自己的入党时间推后,让自己处处比毛主席低一头。后来周恩来离开苏联回国,正好赶上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如之前提到,在张申府的帮助下当上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当时军校校长是蒋介石,党代表是廖仲恺。政治部主任的职责是在廖仲恺的领导下,管理学校的党务工作。所以从黄埔一期以后毕业的学员,都应该管周恩来叫老师。周恩来在黄埔军校里呆了一年多,这时蒋校长发现了问题,那就是军校学员很多都是TG。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很快TG就要压住国民党。所以蒋校长想把军校内的TG人士都清理出去。所以在1925年,蒋校长抓住了一个机会。当时国民党最大的军舰是中山舰,舰长李之龙是TG。当时蒋校长命令李之龙把中山舰开到珠江的黄埔港,李之龙奉命抵达后,蒋校长翻脸否认自己下过命令。后来蒋校长在自传里描述这是TG的一个阴谋,妄图绑架自己到中山舰上,将自己送到海外去,从而篡夺黄埔军校的领导权。这便是中山舰事件,于是蒋校长借机推出了《整理党务案》,内容包括“凡他党党员加入我党者,应明了国民党之基础为总理所创之三民主义。对于三民主义不得加以怀疑和批评。凡他党党员加入我党者,应加入国民党各个支部。等等内容”。也就是不允许学员有国共双重身份。但像周恩来这样的人,都是拥有TG和KMT双重身份的人。于是周请示TG的广东省省委,在广东省委周第一次遇见了毛。毛当时在广东组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而且身当KMT宣传部的副部长。根据周的回忆录,当时毛就强烈表示TG需要反击。但周又去找了苏联顾问,苏联顾问认为团结蒋校长和KMT是大局,不能和蒋校长翻脸。于是周和其他TG党员都离开了黄埔军校。
1 官方的周恩来年谱,周恩来传是必读的,因为党史研究室文献研究室是官方机构,掌握了最多最全的资料,而在历史学界,谁掌握了最多的资料,那么做起研究来那是如鱼得水,想没有料都难。既然如此,官方的这么权威,是不是只读这个就够了呢?no!!这比不读还有害,这两本书的读法是当作工具书读,是一个比照查询参考的对象,读的时候里面的结论式的论断式的话语需要自己全部剔除。比如说官方的毛年谱和毛传,谁能有官方资料多?但是如果我想了解高饶事件的情况,无异于缘木求鱼。ps我这里稍微多说几句,想必大家看过会有人在网上问,读某段历史看什么书好啊,总会有类似于这样的回答:(看港台出版的吧,大陆的历史书能看么…… )。这种回答或者说这种回答所代表的看法是很肤浅也带有很多主观的偏见的,无视了诸多大陆历史学家的著述,以及他们的努力。像杨奎松,沈志华,高华,茅海建,桑兵,杨天石算是大陆比较出名(也就是说即使不是历史圈子的人,也有听说过或者看过他们的著作)的书,资料的收集,甚至某些结论,确实有很高的学术水平。甚至于像掺杂了很多意识形态内容的官方年谱、传记之类的,由于是“独家披露”,其实信息量还是很大,还是很有用的,即使是需要谨慎使用(因为可能材料经过了选择、剪裁,是有选择性的披露,你偏信这个材料会有谬误,大致是这种情况)。2 历史学者的周恩来传记。首推高文谦的晚年周恩来和司马清扬的新发现的周恩来,讽刺的是,高文谦自己就在上面的官方机构工作过……去美国后亲自把周恩来拉下神坛(同时推荐youtube上高文谦的访谈),这个书好就好在全书的主线是周毛关系,而他们关系的重点又是文革。这本书很重要,值得多读几遍。司马青阳的新发现的周恩来更是好书,作者自己藏有关于周的书三百多本,这本书我把他看作是现在周恩来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尤其是作者的后记,也就是笔者所认识的周恩来,我觉得相当好。对了,高文谦又新写了一本zhouenlai,就叫这个,是英文的,内容我不知道。多说两句,高文谦的书其实条理性不是很够,而且有我们党史那套的毛病,就是夹叙夹议,其实毛病是很不少的,但是这本书的历史地位是作为掀起重评周高潮的一书而为大家所记住的,也是研究周绕不开的一本书。至于超越者,我觉得司马清扬之书是集大成者。个人觉得两本是必读的,不分先后的。3 周恩来其人了解的话,上述几本足够了,但是其人是个索引,你会有兴趣了解他和林彪江青刘少奇等等的关系,比如司马清扬还有《周与林》之类的重要人物的专题书目,也是厚厚的砖头,这些书用于进阶是相当好的。所以就会有无数的拓展性阅读工作,你甚至会因为他而重新思考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其实对于很多人,就像司马清扬说的,你即使尽了最大的努力,做到客观中立,做到尽力的“跳出”,而依然会有人指责你这种“跳出”行为的本身就是一种黑。是啊,历史著作就是如此,尤其是涉及近代的,掺杂了太多的人太多的情感、情绪、想法甚至是利益在里面,我辈所能做的,也就是那被说烂了的四个字:独立思考。除了以上几本书,推荐一些现代史读物,读了这些,更好的了解周,了解历史现场,尤其是进入历史的情景香港中文大学的十卷本中国史,现在出了7卷马若德、沈迈克《毛XX最后的革命》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徐友渔《形形色色的造反》,何蜀《为毛主席而战》王友琴《wg受难者》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务必买珍藏版杨奎松两卷建国史研究,中间地带的革命,毛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高华名著新发现一书网盘 链接:链接: 密码:9k28
首先是晚周。在已有十三个答案并且两个提到晚周的情况下,关于这本书再补充一下。作者高是在国外完成此书的,印象中是算“叛逃”出去。走之前,他是在官方机构负责官修周传;走的时候,带走了他的记录,大多都是在大陆不太适合公开的资料;走以后,写晚周,正是基于此记录而完成。这也是为何在另外两个晚周答案里面曾提到,晚周注释很少和红头文件的原因。记录肯定是作者真的看到以后才记下来的,所以是真实的。但是离开了第一手资料库,作品就不能像其他类似专著一样罗列那么多参考文献。另外,沈志华韩钢冯客等人对晚周都很推崇。这些人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周的,但他们的研究中涉及到周的事情的时候都能跟晚周所记述的对上号。关于作者的观点,我持保留意见。实际上国内对这本书史实争论较少,多争论的是作者评价周的态度以及评价周毛关系的态度。以前在知乎多次写过类似的敏感性较高的答案,无一例外都被删除了。这次用了很多缩略,并且不用书名号或者引号标示。这给阅读带来了困难,很抱歉。不过,我觉得懂的人自然会懂。
.高文谦《晚年周恩来》这本书主要偏重于描写文革时期的周恩来。因为描写了一个和大家印象里不太一样的周恩来,所以争议比较大,海外很多人倾向于支持本书,而国内(主要是党内主流)多持反对意见。不过李锐曾公开表示本书基本符合史实。所以不妨做个参考吧。.
周恩来与他的世纪
by韩素音 另外,我好奇为什么这么多人会推荐高文谦的 晚年周恩来?看过一期美国之音录”是是非非周恩来”,采访的是高文谦,也相当于主讲吧。看过的感受就是,高是一个意淫高手。他嘴里的史实,完全没有相关干货来证明。全靠他的一张嘴,各种不靠谱。这样一个人,居然就是因为他描写的周与众不同就受到这么多人的捧臭脚,真可悲。看了高,我才明白,原来奸佞长这样。再者,仅凭一个人的晚年就给一个人定论,是不是太过分了?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上中下3册,.二手价格大概在50~80左右。————全新品07年又出过一版,定价108.5。
1、中央文献出版社的周恩来传和周恩来年谱2、晚年周恩来和周恩来的晚年岁月两本书对读3、历史在这里沉思4、暴风雨的记忆和中顾委工作纪实两本书对读5、我的伯父周恩来6、周恩来的最后十年
我读的是家里收藏的一本迪克?威尔逊的《周恩来传》。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人,和国内各种文史革命研究室的作品相比,不太受国内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不避讳其中一些领袖人物的问题(比如江青)。另一个好处是资料很全,基本涵盖了周恩来的一生。语言也不算艰涩。但也有评论指出,限于历史原因,这本书在文革时期的资料可信度较低。所以推荐补充一些阅读,特别是文革阶段, 君提到的《晚年周恩来》是很好的补充。另外有一点我不是很满意:这位作者对周恩来和江青的恩怨描写似乎多了一些阴谋论的因素(特别是关于周恩来早年手臂骨折的故事),感觉掺杂了一些作者个人的感情在其中。
周恩来和他的世纪by韩素音
我看的传记不多。不过有印象尼克松出过一本叫《领袖们》的书,周恩来是其中的一章。当然虽然那一章名字叫周恩来,但实际上周毛他都写了!
我猜題主並不是搞歷史研究的,那可能跟大多數人一樣,就是出於興趣吧。其實我的答案跟前面好多人的差不多,我也認為應當首推《晚年周恩來》,雖說這本書現在網上滿大街到處都有,不過我還是跑到香港弄了一本回來。(當時買的時候是第五十版,後來跑了一趟已經變成第五十一版了,可見這本書是多麼的經久不衰)花了一百左右港幣買回來,你問我值不值,我說值。雖然就像前面有人講過的那樣,這本書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術著作,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它註釋極為不規範,而且你很難對其進行查證。(尤其是高文謙引用的那些紅頭文件)不過好在官方一直有人在撰文批判高文謙,去年的什麼時候我看了篇文章,我記得裡面有金沖及談到了高文謙這個人以及這本書的內容,而且他明確地說明了一點,就是引用的紅頭文件都是真實的,雖然作者對其的演繹是不被官方所認同的。我覺得就沖這一點,這本書就很值得讀了。我覺得閱讀歷史著作重要的是看它引用了多少歷史材料以及這些材料的價值是否夠高。至於說作者據此的分析,看看就行,不必全當真也不用太較真。因為你自己也會根據這些材料有了自己的分析。作者的分析是主觀的,但是材料是客觀的,不同的人對同一份材料可以有不同的解讀,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因此,我認為不光是這本書,任何歷史著作只要其所引用的原始材料或文獻是真實的而且是有價值的,這本書就是值得閱讀的,而不管這本書的作者是誰,立場幾何。另外,如果你看完了這本書,我也建議你去看一看美國之音對他的訪問,節目是解密時刻吧,做了好幾期。然後是官方對其的批判文章以及高文謙的反駁文章。(這些文章網上基本上都搜得到,當然你會翻牆就更好了)把這些都看完了會令你對這本書有一個更加清晰、全面的認識。其他關於周恩來的著作我就看的很少了,說實話我對近現代史中的個人並不是非常感興趣,所以買的書基本上都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解讀這段歷史的。不過我也認同前面有人提到過的司馬清揚的著作,比如說《新發現的周恩來》。厚厚的兩本,我大致地翻了一下,認為還是值得閱讀的。我還大致瀏覽過這個人跟別人合著的《找尋真實的林彪》,我認為價值也很高,所以他的書應該是靠譜的,雖然我沒有讀完過。另外我還推薦芭芭拉·巴努茵和余長更合著的《周恩來的政治生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中大出的書基本上質量都很高,這本書的學術價值也公認是較高的,所以我也推薦題主去閱讀。這本書我也在看,因為不長呵呵。
看过一个《走进周恩来》,非常感动。作者:权延赤,以总理秘书口吻写的纪实文学。写了总理的三次预见预言、四次痛哭、五次发脾气、六个办公室等等一些故事。书并不是完全以时间顺序,也没有完全涵盖总理一生。故事还是真实感人的。鉴于看中国领导人,要看外国作者的,以保持立场中立。还有本《周恩来》迪克?威尔逊,值得一看。
周恩来自述。刚看完,基本是周恩来当年的书信日记。可信度较高。
我有書,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吧
Eldest Son: Zhou Enla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1994)
走下神坛的周恩来, 描写了生活中的周恩来,比如爱喝酒,爱跳舞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总理的四个昼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