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我们村属于山区,森林公安政治建警资源很丰富,离县城不远。也有比我们村离县城更近的村子。我在城里,最近听家

发生在我们村子:最近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们村子的固定电话不定时的 嘟嘟嘟 嘟嘟嘟 一齐响,是村子里_百度知道
发生在我们村子:最近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们村子的固定电话不定时的 嘟嘟嘟 嘟嘟嘟 一齐响,是村子里
求经历过的大神解答,我们村子的固定电话不定时的 嘟嘟嘟 嘟嘟嘟 一齐响发生在我们村子:最近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是村子里线的问题还是邮局的问题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建议致电国安部考虑ufo入侵,影响通讯信号,速派砖家支援
应该是电讯局的问题,而且应该是他们的机房的问题。
电话连线了吧
其他类似问题
固定电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河的一旁有两个村子A、B,要在河边建一水泵站引水到村里.一村民画了一张图,以直线l表示一条河,在河的另一边作A的对称点C,连接BC得与l的交点P,那么P到A、B的距离和总比l上其它点到A、B的距离和短,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提 示 请您或之后查看试题解析 惊喜:新移动手机注册无广告查看试题解析、半价提问火葬场要安建到离我们村子不远的地方,村民都强烈反对,可是当官的气压百姓,非建这不可。_百度知道
火葬场要安建到离我们村子不远的地方,村民都强烈反对,可是当官的气压百姓,非建这不可。
确保其环境效能,杜绝土地浪费。在防治土地污染方面的法律基本是完善的、风蚀沙化作出了具体规定,为防止此情况发生,确保其环境效能必须采取全面规划、潜育化等土地破坏、法规对保护土地作了如下规定、潜育化和地面沉降作出了具体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盐渍化,严重毁损、《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风蚀沙化,破坏了土地的环境效能、《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水质标准》等法律法规中都作了具体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为此在《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中对此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在《大气污染防治法》。  水土流失,危及生态系统的平衡、《草原法》、保护土地的法律规定  我国已制订颁布的与保护土地有关的法律有,这在《土地管理法》中作了具体规定。  (三)关于土地复垦的规定。  因土地污染可导致土地不能适于人类居住:  (一)合理利用土地、降低了土地质量。为防止土地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严重危害土地的环境效能。  (二)防止水土流失。  (五)防止土地浪费的规定、合理利用土地。对于人多地少的我国。这些法律,详见《土地复垦条例》,节约利用土地是十分必要的、《土地复垦规定》。  为了达到合理利用土地,则在《水土保持法》、《森林法》中对防止水土流失、《森林采伐更新规程》《矿产资源法》。  (四)防止土地污染的规定、《水污染防治法》、盐渍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前面已讲过土地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有限性,也是迫在眉捷的事、潜育化等土地破坏、风蚀沙化,使其生物生产能力下降或消失。在《环境保护法》中对防止土地盐溃化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1条回答
你们不服气可以去投诉一起去看行不行加油呀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查看: 2495|回复: 7
阅读权限30威望0 级论坛币3907 个学术水平3 点热心指数3 点信用等级2 点经验10346 点帖子413精华在线时间406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18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道具: 沉默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开心签到天数: 1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对老家所在的那个村子进行的一点儿社会调查(多图)************************三农问题一直是强坛上的热门话题,我想与其坐而论道,不如深入实际了解一些现实情况。这次我就从小的方面再说说。就以我老家那个村子为例,解剖麻雀。可能不具代表性,但或可为没有到过农村的网友提供一些感性认识。大家提供的情况多了,有代表性的东西自然就出来了。正在召开的两会好像对三农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许多我观察到的问题都有了解决的可能。帖子在强国发过,只是其中的图片显示不出来。这次在新华重发也是为了获得一个可靠的图片链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趁春节回老家与父母一起过年的机会顺便对我们那个村子作了一点社会调查,有看见的情况,也有听到的情况,仅限于我能接触到的。我调查的年纪最大一个村民年龄94岁,其余大多70多岁,其中包括我的父母。我们那个村子位于冀中平原的中心地带,所在县有传统农业和比较有特色的传统工业。一、 农业的过去和现在我们那一带尽管是平原地区,人民公社以前,耕地并不平整,且水旱灾害频繁。人民公社消失的时候,土地已彻底完成了平整。老人们说土改前粮食产量夏粮(小麦)一般年景亩产120~130斤。地主的上好地块,有土井和水车(一种人力或畜力汲水装置)浇灌,并且风调雨顺的年景,亩产能到一石(约300斤),这是一个能引起轰动的产量。秋粮则很不稳定,几乎年年遭受水旱灾害,每亩收几十斤就不错了。顺便说一个题外的数据,当时一个壮劳力在麦收时给地主打短工,行市最好时,一天能挣一斗(约30斤)麦子。土改后,粮食亩产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自1963年那次水灾之后,紧邻滹沱河大堤的我们那个村子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因此,秋粮得以稳产。但几乎年年雨季爆发洪水的历史给我们那一带的村庄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个印记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文化。后面我会就此进行详细的说明。合作化前后,粮食亩产仍然没有明显的变化。粮食亩产从土改前的120~130斤(夏粮小麦,下同)增加到生产队解体时的300斤左右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1980年代后(时间上正好是分田到户后),粮食产量增加幅度的确变大了,现在的亩产量为700~800斤,但人们在土地上的劳动投入却大幅减少了。农田的各种基本设施建设、平整土地这些最艰苦的工作早在生产队时期就已基本完成。冬闲时,再不用推着手推车去平整土地了,更不用自备粮食、工具去挖河修水库了。 耕、种、收大部分工作实现了机械化,除草有除草剂,农业生产的劳动技术性越来越低。农活的艰苦性比以前得到极大降低,但人们却不再把粮食增产当成一个重要的追求了。因为,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农药、化肥、水利、机械的大量投入,而这些投入是需要成本的。有时成本能大到超过产出的程度。即使这样,人们也不再舍得对土地增加些劳动投入,而宁愿少种些土地,满足自用即可。全面取消农业税前,有些从事工商业的家庭干脆就将土地转包给了别人,条件只是代缴农业税。将土地抛荒的现象也时有出现。取消农业税后,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有人将土地变相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我村部分土地紧邻县城),而房地产开发商真的就在那土地上盖起了厂房和住宅楼。还有更多的农户用另一种方式用土地牟利。他们不卖土地,卖土地上的土。卖土之风在村子里愈演愈烈,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各家各户的责任田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一户挖地为坑后,周围土地的灌溉也受影响,也跟着挖。再说谁与钱也没仇,能卖现钱何乐不为?挖掉表层熟土的土地短期内难以恢复地力,大多就荒了。前面说的粮食亩产量是在没有被挖过的土地上实现的。人民公社时期耗费了大量艰苦劳动才得以平整的土地就这样重新变的千疮百孔,其原因也是种粮无利可图所致。村民对土地的农业价值越来越淡漠,目前基本限于获得自用口粮,连蔬菜都懒得种了。在蔬菜方面村民基本实现了“商品化”,除部分村民还种植越冬自用的大白菜外,平常食用的蔬菜几乎都靠购买。并且不只富裕村民如此,贫困村民也是这样,只不过消费量低而已。我调查了解到,人民公社以前,包括土改以前,村民的蔬菜都是自给自足的。人民公社解体后,村民就很少种植蔬菜了。据我观察,村民的时令蔬菜消费量比人民公社时期降低了许多,春季蔬菜淡季,不少人家几乎不食用蔬菜。我粗略地分析了一下原因。我记忆中,73或74年我有清晰记忆的时候,村民还有自留菜园。大家的菜园都集中在一起,面积不大,但完全能保证一家的日常食用。冬季储存的白菜、萝卜能吃到第二年春季接上菠菜。那时村民还有晒制干白菜、窖藏大白菜、埋藏萝卜、腌制萝卜的习惯,都是为应付春季蔬菜淡季之需的办法。现在则再也没有人做这样的工作了,宁可不吃菜。有一个明显的进步是,现在只要肯花钱,几乎任何季节都能买到任何种类的蔬菜了,只是村民们还没有形成在吃菜上大把花钱的消费习惯。75年左右的样子,取消了村民的自留菜园,改为生产队成立专业蔬菜组。我们队那个蔬菜组里是几个很会种菜的老农,管理的菜园很好,感觉比自种时种类丰富了,但供应量上有所降低。传统的菜园都在村庄附近,方便管理。那时民风很好,尽管菜园就在村边,无论自种还是合种,极少发生过丢菜现象。重新分田单干后,多数村民在村边没有责任田,只好将菜种在远离村庄的责任田地头上,大家的菜地都不在一起,菜园零星点缀在大田之间。这时的民风也一落千丈,菜园里的蔬菜收的没有丢的多。甚至经常出现被人为毁坏的情况,那肯定是一种泄愤报复行为。大白菜成熟后,经常一夜之间,全部白菜被盗一空。村庄周围原来的菜地全部被村民取土挖成了大坑,后来这些大坑又被村干部卖给了村民作为计划外宅基地,从其他地方取土垫高,盖上了房。这个问题我会作专门介绍,后面的照片中也可以看到实景。渐渐的,就有村民不再种植蔬菜了。这时,出于乡谊,仍在种植蔬菜的人家就要送一部分蔬菜给没有种菜的街邻,而被盗的机会也相应增加了。最后大家就都不种蔬菜了。目前,村民仅有的蔬菜种植就限于庭院了。尽管人们消费反季蔬菜的倾向逐渐增大,但村里一直没有人种植大棚蔬菜。村民食用的反季蔬菜竟然是商户从几十公里外的城市蔬菜批发市场进的货。也许是有从事工商传统之故,我们那个村子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基本限于自给自足。少量种植棉花、花生、大豆,许多年都没有人种植小杂粮了。不少很有特色的粮食、蔬菜品种绝迹多年,恐怕连种子都难找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此主题共分: 1
 第1条回复:
16:01:18.0 发表  来自:
农业机械化问题公社时期机械化水平是非常低下的,基本靠人力和畜力,秋耕时公社的大型拖拉机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全村有6个生产队,生产队解体时每个队有一辆12马力小型拖拉机,3~4部12马力柴油发动机,电动机若干。机井也正在逐渐增加。说到机井,不妨多说几句。我们村第一眼机井可能是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打成的,以后逐渐增加。75年我有清晰记忆时机井还很少,公社解体时,机浇地也不过一半左右。随着机井的增加,地下水位急剧下降。75年时,村民吃水用的土井不用井绳,用扁担就能够着提上水来。70年代末水位下降,村中土井逐渐干枯。进入80年代就没有土井了,那时我上初中,村民吃水要到村外浇地用的机井去取水。村民还为此制作了几种专用运水工具。后来村里才打了一眼机井,定时开泵,供村民饮用水。但用不多久就会干枯,还得另择地重新打井。现在使用的机井已是第四眼了。村外用于浇地的机井情况也差不多。开始用普通水泵,在地面抽水水量就很足,后来就得挖个旱井将水泵放到地平面以下4~5米处才能出水。这说明水位已降到10米以下了,在地面靠负压吸不上水来了。现在则非用潜水泵不可,机井必须打到130米深以下才能正常供水。春天浇地高峰时还时常需要停机待水位恢复。分田后,机井也分到了个人名下。机井这样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共同使用很容易引起利益纠纷,后来村民们基本都自己投资打了机井。当初分地是按土地质量分成几部分划分的,在主要地块打一眼井还可以,在所有地块都打井显然无力承受。因此,较小地块附近如果没有关系特别好的人家的机井,基本就旱地耕作了,靠天收获或种些耐旱作物,或者干脆就抛荒、卖土。随手拍了些照片,贴出来更形象一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2条回复:
16:02:35.0 发表  来自:
照片中就是两眼紧挨着的机井,分属两户人家。合用一眼容易引起纠纷,或者就是因为产生了纠纷才有了这样紧挨在一起的机井。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3条回复:
16:05:09.0 发表  来自:
下面照片中的大坑原来都是耕地,挖这么深,这片地就完全失去了耕种价值。但它随即产生了另外的“价值”,我将在后面的帖子里解释。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4条回复:
16:11:29.0 发表  来自:
谢谢楼主,期待您的后续帜子.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5条回复:
16:12:19.0 发表  来自:
远处是滹沱河大堤。像这样的大坑,要在1963年以前会有机会变浅,甚至消失,那就是几乎年年爆发洪水,水过之后,深坑会淤积成浅坑。现在,如果不被人工垫平,就永远这样下去了。坑底像是有被耕种的痕迹,但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收成。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6条回复:
16:15:30.0 发表  来自:
大约有10米左右的深度。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7条回复:
16:17:10.0 发表  来自:
离村庄较远的地方也挖。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8条回复:
16:19:30.0 发表  来自:
这是挖的不深的,还在凑合着耕种,从中间那棵树裸露的根可看出取土的深度。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9条回复:
16:20:24.0 发表  来自:
这是一片被主人半抛荒的地,种上了一些树和棉花。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10条回复:
16:22:34.0 发表  来自:
一块半抛荒的土地。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11条回复:
16:23:23.0 发表  来自:
挖的不严重,还在继续耕种的是这种样子。远处的房子就是在被卖掉的责任田上建起的厂房。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12条回复:
16:27:34.0 发表  来自:
二、 工商业的过去和现在前面已提到,我们这一代有传统的特色工业,也有经商的传统。特色工业主要有两类,一是丝网、一是鬃尾,都是传统产业,据说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丝网有各种材质、各种规格,化工、建材、矿山有广泛用途。鬃尾主要是加工半成品,出口量很大。不说太久的以前,自我有记忆起,丝网业在我村从没有中断过,公社时期也没有中断过,那时是作为社队副业存在的。改革前,规模有限,并且全部手工制作。改革后,发展很快,并慢慢都变成了自动化生产。现在,村子里有近半数的人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按说经过近三十年自由发展,应该能够形成几户像样一点的个体企业。但时至今日,全村操此业者仍全部处于个体作坊状态,自产自销,只有少数几户雇佣3、2名工人。连一点现代企业的影子都没有。老人们说,解放前就是这个样子。由于竞争激烈,处于个体状态的业户们什么手段都想得出来,也能使得出来。规定20米的丝网,能短到13米,材质也不按规定,有时成卷的网竟站立不住,还得靠卷进硬纸板撑着。鬃尾业至今还是一项手工业或半手工业,因此业主雇佣的工人相对较多,但也是以几个小业主松散合作和二次发放加工为主,仍然难脱家庭作坊状态。鬃尾业曾经与丝网业一样兴旺过,但因为坑骗客户行为太过恶劣而遭受过致命的打击。现在有所恢复,但已难见当年盛况,可能该行业就此永远衰落了。我记得当时(80年代末)长尺寸的马尾非常昂贵,有些头脑灵活的村民就打起了歪主意。开始,他们往货物里掺杂物(水、沙子、头发等)。后来又招数又高一筹,用机械将短马尾拉长。1英尺长的马尾拉长1英寸(出口,按英寸测量)卖价可能就高出1倍甚至几倍。但拉长的马尾由于被破坏了结构而变成了废物,有传统业务往来的外商被欺骗了几次后就永远中断了业务往来。我至今不确切知道那些马尾的用途是什么。我的外祖母(前年以89岁高龄去世)打年轻时起就织马尾罗(用长马尾织的网或布),甚至我记事时还在织(说文革时期不许农民搞家庭副业是不确切的)。至今好长时间见不到再有人织那东西了。改革后自由了,也没有见过。据说外国人制作高级西服时用那东西,当里面的衬,不知是不是真的。也许是换用新材料了,也许是那门手艺失传了。(待续)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13条回复:
16:39:59.0 发表  来自:
非常直观的现状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14条回复:
17:03:32.0 发表  来自:
审帖、放帖有点慢。老队长现在,我们村最富裕的一户人家就是做马尾生意的,并且生意做到了国外,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全村1000余人,在村里的信用社代办点有800余万元的存款,该户人家就占500多万。我家与这家关系不错,趁拜年的机会,我同这家的家长多谈了谈。家长是个70多岁的老头,干净、利索,头脑清晰。公社时期,他一直是村里一个生产队的队长。他那个生产队是村里6个生产队里最好的一个。别的生产队里有粮食不够的人家,他们生产队却能有余粮,细粮也比较充足。当时村人都很羡慕。他讲,当队长首先要能干,样样领先,社员才服气。他确实是那样做的,非常勤劳,以至现在人们谈起当时的情形都说:跟着他干活真累呀!更重要的是他头脑灵活,用现在的观点就是有经营头脑。比如,他那时就很重视副业,队里一直干着鬃尾加工。他还会主动寻找一些小的赚钱机会,比如倒卖个牲口什么的(他会看牲口,相马?在牲口市上卖一些看上去很差但实际上并没什么大毛病的牲口,回来精心调养几个月再卖掉)。一年下来,除补贴队里农业生产所需外,社员们还能多少分到些现金。他有很精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鬃尾加工手艺,田里种了较多的经济作物,在使用种子、化肥等新技术方面比其他人意识超前。我想这段当队长的经历使他的经营管理天赋得到了施展、锻炼机会,为日后的发家奠定了智力基础。单干后,集体的有形财产分光了,但无形资产却没有办法分割,被他“贪污”了,他开始专心经营他的家庭。他有两个儿子、四个孙子,至今仍然罕见地在一起生产和生活,并且从来没听说发生过家庭矛盾。这一点也充分证明了他的管理才能。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在村里原来普遍存在的大家庭早在责任制后不久就变成了小家庭,最典型的现象是独子家庭也分家另过了。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家庭越来越多,原因一是经济纠纷、二是赡养老人,根本原因都是经济问题。老队长的大家庭在村子里是唯一的,两儿、两媳、四孙、两孙媳,都是这个家庭“企业”的员工,老队长就是老板。老头说,他避免纠纷的主要办法是“亲兄弟、明算账”。他根据两个儿子的能力派老大经营家里的业务,包括鬃尾加工、收发货、砖窑业务(在砖厂有股份)、农业生产、后勤生活等。次子负责外部业务的国内部分,常驻内蒙、新疆等地采购原料、推销产品。一个孙子被派到蒙古国开展业务,一个孙子被派到哈萨克斯坦开展业务。媳妇们大多在家随长子干活和料理家务,偶尔随夫到业务地帮忙。他们都参加劳动,都有相应技术,同时也雇工和对外发包加工业务。在家的儿子和孙子们都单独以小家为单位生活,但各种经济活动都是集体的。每年老头给子孙各房按人口分配粮食和等量的供日常开销用的现金,这些现金是包括业务花费的。在外面跑的人就可能不够用,不够时就再向老头领取,但都会被记在专门的账目上。谁挣了钱也会记在账目上。每年都有不定期的家庭会评点这些账目,谁对家庭贡献了多少、谁花费了多少一清二楚,但这些不怎么影响分配。实际上除了日用开销外也没有别的分配,受益全部转为经营性资金,而不分到个人名下。我没好意思问将来老人不在后怎么分割这些庞大的家产。其他家庭的工商业务也在不断发展,只不过没有老队长快速、稳定。1000多人的村子,有小汽车的家庭越来越多,春节我见到的就有2、30辆,档次都不错,牌照各地都有,甚至有是从海南、云南开回来的。这些车是村里人在业务地购买使用的,过年开回来也算是在乡亲们面前的一份荣耀。但这份荣耀的代价可是够高的,从海南、云南开车回来该有多辛苦呀!开销上也比坐飞机要高许多吧?农民有农民的思维方式。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15条回复:
17:15:45.0 发表  来自:
丝网业与许多其他行业一样,丝网产业链条上利润最大的部分在销售环节。因此,我们村里到全国各地开门店坐销、背着皮包到处跑着行销的人比从事加工业务的人多出许多。发财的都是这些人。通过贿赂大企业的采购人员,丝网的销售利润一般能到50~70%,个别的就像打劫一样。我知道我所在的这家大型国有企业就用我老家生产的一种过滤网,出厂价仅是进价的一个零头。而我跟自己公司的采购部门联系竟连具体负责人都不能知道是谁。国有企业被一点点掏空就丝毫没有什么奇怪了。(顺便做个广告,强坛有哪位网友需要丝网——筛网、过滤网、窗纱、高速公路隔离网、路面铺装加固网、建筑加固网、实验室电磁屏蔽网等,各种规格、各种材质——老白均能以出厂价格提供 ^v^)家乡工商业与改革前相比总起来说获得了巨大发展,但如果得到政府有效的引导、规范、管理和服务应该更快,也更健康。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环境污染问题。丝网业与一般金属加工业不同,许多工序能带来高污染。比如酸洗工序、电镀工序等。县城该行业比较集中,附近村民用排污渠中的水浇地,种出的粮食村民自己不吃,全部卖掉,但村民得恶性肿瘤的比例仍然快速上升——饮用水还是不能从外地引来。那地方的村庄土地适于种植花生,有种植花生的传统。但现在种出的花生味道极差,早没人吃了,也全部卖掉。凭外观看不出这种花生与普通花生的区别,告诉网友一个鉴别办法,炒制后那种花生硬而不脆,口感怪异。以后碰到这样的花生就不要买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16条回复:
17:33:44.0 发表  来自:
三、 社会发展我是1986年离开老家的,有记忆以来的发展变化都是亲眼见到的。主流媒体上有一种比较统一的叙事口径,先是以解放前后为界,后是以改革开放前后为界。我也就按这个惯例来叙述。改革前,我认为那里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并非有人说的停滞或崩溃。说发展速度比较慢还客观些。比如,那时农业机械一直在逐渐增多,接通了农副业用电力(民用电力是1978年接通的)。生活方面,75年前有收音机的人家很少,好像是78年的时候商店里的收音机突然多了起来。样式也多,由木壳普遍变成了塑料壳,体积小巧、精致,价钱也便宜了不少(20~30元的样子)。那以后不久,收音机就基本普及了。大概在78年时,大队(村)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隐约记得在大队部看过的最早的电视节目是京剧《红灯照》。后来有印象的是《六号门》、《加里森敢死队》什么的。第一户村民家的电视是城市亲戚买彩电后送的,那时电视里正播《血疑》、《射雕英雄传》,大概已到80年代初了吧?尽管11届3中全会78年底就开了,我们那里彻底分地是在81年完成的,之前先是分队到组,最后才过渡到户。在分家时,的确出现了将队里的拖拉机拆散分零件的事情。记得我家分到了1把木锨、1把木叉(场院农具)、1只簸箕,还分了1条机井泵上的汲水蛇形管、几根拆了队部后的木料。现在生产队留下的痕迹几乎没有了。队部的房子都拆光分净了,连地基都卖给个人盖上了住房。下面照片就是当时远离村庄的生产队部分建筑的遗址: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17条回复:
17:34:46.0 发表  来自:
打场用的碌砫没人要,一直躺在这里。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18条回复:
17:35:40.0 发表  来自:
还有一点拆不出好砖的残墙断壁。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19条回复:
18:10:33.0 发表  来自:
关注,等待更多的内容。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20条回复:
18:18:39.0 发表  来自:
荒凉不是谁的错误,他是与一定的自然条件相联系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在建设新农村的今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各种优势,去改变农村的面貌,从而建立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新社会!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21条回复:
18:54:27.0 发表  来自:
回去建设你的老家吧,那里需要你.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22条回复:
19:11:46.0 发表  来自:
如此现状,全国大多如此.真不知道该如何办?三农问题太复杂国家赈灾想办法但愿能有个好结果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23条回复:
19:28:04.0 发表  来自:
楼主辛苦啊。不过后面还有总结、评论没?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24条回复:
20:04:46.0 发表  来自:
农民都不想种田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武汉郊县的情况如此种田相当辛苦,想想,那些上煤窑子的人宁愿冒着死亡的危险也不愿种田。第一,土地不是自己的,没有种田的主观积极性。第二,付出的大,收入少,就是机械广种薄收,农民所得还是所剩无几。第三,户口的限制使他们沦为下等公民,时刻期盼押土地变成市民,改变自己成份。二三十岁的基本离土不离乡,在外谋生,四五十岁壮劳力,疲于耕耘得过且过,只要有机会就逃出苦海。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25条回复:
20:26:40.0 发表  来自:
还是社会主义好呀,什么都能卖,连土都能卖钱呀.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26条回复:
20:48:45.0 发表  来自:
这里曾经热闹过,劳动的人们、开会议事的人们、吃草料的骡马和黄牛。有不少人为人民公社的解体而欢呼,但我认为人民公社的解体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经毛泽东几十年的努力才建立起来的农民组织也不复存在了。生产队有可能效率低下,但那不是体制固有的,而是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的(现在每年破产的私营企业也不少)。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完全能发挥出远远超过个体劳动所发挥的效率(南街村、华西村的成功就是证明)。生产的社会性不断扩大,组织规模也不断扩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旦国家再遭遇危机,农村集体组织解体所带来后果才能更充分暴露出来。一盘散沙带给中华民族的惨痛教训殷鉴不远。按热力学第二定律,拆散一个组织及其容易,甚至不用特意拆散,放任一段时间就自行解体了,但再重新组织起来可就难了。回想一下当初毛泽东、共产党费了多大劲才将全国人民捏成了一只铁拳吧!一些行为不能只算经济账,更不能只算眼前的经济账,还要算政治帐。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27条回复:
21:02:30.0 发表  来自:
另一处遗址,同样有一个水泥池子,大概是沤豆饼肥用的。那时化肥少,就凭一点农家肥,弄点饼肥就算奢侈了。记得那时叫化肥为“肥田粉”。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后,马上引进了13套大型化肥生产线,形成产能正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种过地的人才知道,化肥对粮食产量的重要性。合作化之前,中国几千年是更彻底的“包产到户”,但从来也没有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几年增产效果明显。其中缘由值得细心品味。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28条回复:
21:04:08.0 发表  来自: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29条回复:
21:06:45.0 发表  来自:
这些水泥格子不知当时是做什么用的。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30条回复:
21:11:39.0 发表  来自:
我家的电视是87年卖的,17英寸,长城牌,彩色的。那时有电视的人家就已经开始多起来了,那几年从事丝网、马尾工商业的人家迅速增多,村民的生活明显改善。要说托改革开放的福也有理由——时间上倒很吻合。 近些年,村民们新建了不少房屋,新房差不多占70%左右,平均花费4~5万元,高级些的能到7~8万元。这也是村民财力增加的表现。 在居住方面,面积增加了许多,几乎没有居住紧张的情况了。建材由土木屋顶、内坯外砖变为砖、水泥、预制板屋顶结构。这是明显的进步。 但我觉得村民居住的舒适性没有根本性的改善。无论多豪华的房子,至今也没有一户人家有自来水,也没有排水设施。这样卫生就一直是个问题,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渐趋严重。冬季取暖也成问题。 近几年村民也学着城里人的样子安装了不少土暖气,但效果很差。室内温度一般不超过10摄氏度,我家的老式房子却能达到14度左右。我认为跟建筑材料有关,老式房里面有一层很厚的土坯,保温效果较好,冬季只要有取暖设施,容易保温。夏季太阳也晒不透,比较凉爽。缺点当然也是明显的:卫生条件差,牢固性差,并且没有多少改善余地。 新式房都是粘土砖砌墙,比较薄,不保温。4个房间冬季烧2吨煤都不暖和。而夏季室内简直就是一个蒸笼,许多时候不得不到室外院子里或屋顶上过夜。有些村民盲目学城里居民的装修方式,采用地板取暖。这如果是取暖设备商或装修商建议的方案,那就是在坑人了。土暖气是靠温差形成的压差实现水循环导热的。地板里的盘管注定形成不了压差,单靠炉子内的压差显然效果要差许多。另外,平房地板下是泥土,泥土的导热性比地板上的空气好得多,这就意味着地板下不加隔热措施的话,大部分热量就白白跑到地下了。 政府应重视这个问题,想法为农民提供科学的建筑设计指导。商业机构也可以从中发现商机。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31条回复:
21:23:50.0 发表  来自:
一所典型的“新式”民居。注意院中停放的那台翻斗车,那是这家挣钱的工具。他们将别处的耕地挖成坑,取土垫到别的坑里,不但垫平,还得再垫很高,再在上面盖房。然后回头再挖另一块耕地垫前面那个坑。坑越挖越深,他们的生意就越做越大。现在有好几户人家发这门财了。后面我要专门就这个问题写一段。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32条回复:
21:24:44.0 发表  来自:
身份地位的不平等造成社会的落差。表面上我们免了农业税,但还是不能有较大的激活,使农民自觉自愿从事强体力劳动生产。其中一个主要的关键就是户口的琐链,如果户口放开,中国农业马上就会崩溃。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33条回复:
21:27:58.0 发表  来自:
另一座新式平房,的确是平房,地下都是垫的土。我村还没有人盖楼房。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34条回复:
21:36:45.0 发表  来自:
原苏联集体农庄模式阴影依然笼罩着我国农村。所谓新农村建设,据一些村民反映,将农民的土房拆掉,建起兵营式的建筑。没有牛栏,没有打谷场,生产资料集中起来。更不存在仓库。这与大跃进差不多。不切合实际,今后受难的还是农民。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35条回复:
21:37:29.0 发表  来自:
集体经济没有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36条回复:
21:41:00.0 发表  来自:
  25队离2队很近,几里地的样子,从2队的大道上往南望去,一马平川上,25队的那几排房子很清晰地立在田野里,在阳光照射下的一道暗影里,像剪影一样贴在蓝天大地之间,显得多少有些单薄。25队是新建的生产队,当初建它,为的就是开荒,在我们2队南面有一大片 荒地,那时是不允许有一点荒地的,便组织人马浩浩荡荡地建起一个新的生产队。那时建一个新队,就像生孩子一样的容易。先搭起一座帐篷,再盖上几间拉禾辫的泥草房子,灶台里的火升起来,烟囱里的烟冒出来,人马和拖拉机一上去,开荒点就算立了起来,生产队给编个数码,就算名正言顺地建起来了,和新生儿剪掉脐带一样,哇哇一叫唤,新生命就算诞生了那样的简单。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37条回复:
21:44:06.0 发表  来自:
当年的细娥在哪里 -------------------------------------------------------------------------------- 8:09:59   “我只知道她叫细娥,就住在华塘镇农场附近。”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沙市工商联副会长夏谋在得知本报即将开展的“重返知青点·建设新农村”的活动后,30多年前在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插队的回忆再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当年的细娥还能找到吗?当年的生产队、供销社有何变化?前日,记者来到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试图为夏谋及与他当年同时在此插队的知青们寻找“亲人”。   寻:房屋不在记忆在   晨光初露时,记者驱车前往华塘镇政府了解细娥的情况。“根据你们提供的情况,我想细娥应该是住在塘昌村。”镇政府的干部们热情地为我们联系上了塘昌村的村主任周红喜。   “说起那个年代,我们老支书最清楚了。”周红喜为我们推荐了上个世纪60年代担任塘昌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周忠孝。“那个时候到我们村的知青可多了,一次就下来20多个人。”今年67岁的周忠孝滔滔不绝说了起来。他带着我们来到知青住过的供销社,当年300多平方米的平房早已被改造成二层楼房。   房屋不在了,人还在吗?提起细娥这个人名,周忠孝却感觉有些陌生。当年的细娥在哪?“我知道有个叫周中娥的,听说她跟知青的关系很好,说不定就是你们要找的细娥。”有村民说。“多大年龄了?”“72岁。”“不对,细娥今年应该在50岁左右。”我们有些失望。“会不会是龙秋娥?”有村民提起,但马上她又否认,“那个人不是本村人。”   曹述娥、谢晒娥……塘昌村村妇中带“娥”字的名字,村民们一一说出,又一一否定。   忆:细娥不是唯一一个   眼看着寻访无法进行,“茶厂的陈修娥,50岁左右,特别热情好客,估计是她。”村民的猜测却让我们眼前一亮。因为周忠孝告诉我们,以前的农场就是现在茶厂所在地,因而细娥也可能出自那里。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离塘昌村不远的茶厂,墨绿的茶树映入眼帘。“陈修娥,陈修娥……”听见村民的叫声,一位50岁左右、身材微胖的村妇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她是当年的细娥吗?   “当年有知青到过这里,但你们说的夏谋我并不熟悉。其实,那时候叫细娥的又何止一个人。”陈修娥热情地为我们沏茶。尽管我们找不到细娥,然而,实际上,正如陈修娥所说,知青们想念的亲人,又何止细娥一个。   望:盼望知青常“回家”看看   没有再执著地寻找知青们口中的细娥,乡亲们对知青们的那份思念让我们为之感动。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陈修娥说,每当她听到这首歌,总会回忆与知青在一起的那段岁月,一起挖土、采茶、“讲味道”(即聊天之意)、跳“忠字舞”……她从知青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有先进的思想、文化,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在那时渐渐改变的。   “常慕兰,马新知(音),她们跟我关系最好。”特别是常慕兰,性格热情开朗,陈修娥总爱粘着这位城市来的大姐姐。在常慕兰返城前的那一天,她将家里的花生、烤烟、糍粑等食品打包送给常,以表心意。说到这里,陈修娥竟流下了眼泪。“没想到这一别就是30多年。”陈修娥说,由于没有留下常慕兰在长沙的地址,她也再也没有见到当年的“大姐姐”。“如今我们农村的生活慢慢变好了,希望知青们能常回来看看。因为这儿也是他们的‘家’。”本报记者 岳 瑾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38条回复:
22:01:44.0 发表  来自:
由吃不饱到有20余量私人轿车这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全村1000余人存款800万,扣除村长500万还有300万!人均3000元存款!和改革前怎么比?劳动强度也大大下降!楼主,这是不是事实啊。所以改革开放后的问题是发展中带来的问题!当然也是体制带来的问题!比如村长的第一桶金。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39条回复:
08:41:49.0 发表  来自:
晚10点后写的帖是不是就给直接删除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40条回复:
08:49:20.0 发表  来自:
第39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瓜篓薤白白酒汤 于
08:41:49.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晚10点后写的帖是不是就给直接删除了?=============网管同志下班了,你们农民没有上下班时间,人家城里人有.嘿嘿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41条回复:
09:29:57.0 发表  来自:
还想就住房问题多写点看法。对大部分村民来说,建一套住房是其一生中最大的物质财富成就,通常会耗尽一代人一生的积蓄。许多人致死也没有能力建一套新房。我们那里有一句俗话:“一辈子不盖房,就是个自在王”。这里面就有个问题,为什么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盖房呢?住房不是衣服呀!分析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1、 以前人口增加快,非独子家庭必然存在新建住房要求。2、 以前的房屋建材以砖瓦、土坯、木料为主,不经用,使用寿命最多也就一代人。3、 以前自然灾害频繁,经常发洪水,老式房屋不经水浸,水毁房屋较多。耗尽了一生积蓄建成的住房却不能成为一笔可观的财产稳定地传给后代,我想这是导致农民们相对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类的财富应该是一个积累过程。像这样,连两代人的时间都不能保持的财富就谈不上什么积累了。住房不结实,主要原因当然在建材的选择,但也不完全在建材,还有文化传统方面的缺陷。以同样的建筑成本,采用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消费习惯是能够建成使用寿命更长的房屋的。北京的四合院也是平房,寿命就很长。假设住房能由一代人的寿命能提高到两代人甚至几代人,那农民们的生活条件将得到非常显著的改善。上面主要是以前的状况,现在则出现了新问题。现在村民建房已全部改用砖混结构,非常坚固,但仍不能代代相传。现在村民新建住房不是因为人多住不下,也不是因为旧房破旧,而是为了追求一个时兴的式样和一个攀比性的面积、间数。其实现在流行的住房样式设计很不合理,居住也不方便。只是因为流行,村民们就拆了旧房盖新房。但流行的东西,过时也快,就跟所谓的流行歌曲一样。还有一个陋俗就是村民盖房都愿意将房子外面装饰得非常夸张,如果将这些挣外人眼球的花销控制在一个看得过去的层次而增加些房子里面的投入,那对自己的生活也是一个不小的改善。老式住房很少用石灰、水泥,翻盖时还可以使用旧房拆下来的材料。但现在的住房都是水泥砖混结构,一但拆除,村民们一生的积蓄就变成了建筑垃圾。这里的村民思想很怪异,在80年代时,我还在中学和大学,那时村民们颇有些积蓄,建新房的人家多起来,我就考虑过这个问题。曾给好几户准备盖新房的街坊邻居建议过新的设计,合理性、方便性非常明显,他们也认同,但就是没有一户采用。他们的理由是:“从来没见过这种样子的房子,盖出来怕别人笑话?”但那以后,村民们的住房样式还是发生了变话。但基本结构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因此从方便性、实用性方面没有根本改善,有些地方还变得更不方便了。据说第一户盖新样式房屋的人家是一个暴发户,请外地一个建筑队来盖的房。以后大家就比着葫芦画瓢,都跟着这种式样走了。再以后又在这个基础上小有变化,每一次变化都引起一轮拆旧建新热。建新房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动力,就是年轻人结婚用房。现在女方都要求男方在婚前准备一套新式样住房,许多人家完全是为了给儿子结婚,就将还不算旧的房子拆掉翻盖成新的。我都有些犯糊涂,不知村民们的这种思想是保守还是积极求变。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42条回复:
09:46:46.0 发表  来自:
饮食上,较改革前相比,一个变化是,村民普遍可以全年食用细粮了。但副食方面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在食肉量上有所下降。分田后,细粮很快就实现自给有余了,粗粮则全部卖掉。除有1家专门养猪卖钱外,再也没有人家养猪吃肉了。那时几乎每户人家过年时都宰一头2、300斤重的生猪,差不多全部自己吃掉。当然不可能过年那几天吃完,而是制作成腊肉,炼制成猪油,吃好长时间,甚至吃一年。现在人们零星买肉吃,但累计起来肯定没有那时量多。现在也没有多少人家养鸡了,靠买鸡蛋吃。不养鸡和猪,剩饭菜就一扔了事。现在养狗的人家极多,几乎家家养着狗,不是为吃肉,为的看门防盗。食用蔬菜的情况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就不再说。下面说说薪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第一位。90年代中期以前,村民烧饭大部用庄稼秸秆,少量用煤。从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有人家开始使用罐装石油气。到现在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家部分或全部使用石油气做饭,条件差的人家仍在使用传统的土灶。这一变化从村容村貌上就能看出来。以前秋后,满大街、庭院内外到处都是堆放的庄稼秸秆,现在有好多人家的庭院里已经没有那东西了。不用秸秆作燃料的人家有一个处理秸秆的问题。曾经有一段时间只是简单的就地烧掉,污染很大。这种情况好像还很普遍。记得前些年每到秋收时(中秋节、国庆节前后),我们这个城市都会将整治焚烧秸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甚至有县乡领导为此丢官。即使这样,仍不能制止,城市里乌烟瘴气、令人窒息。近两年才有所好转。我老家那一带焚烧秸秆现象没有延续太久,很快就出现了一种机械,能在秋耕的同时将秸秆粉碎在田里,这样既没有污染,又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地力,确实是个好办法。不过这样处理要花钱,大概40~50元/亩。因此,仍然有少数人家焚烧,或卖给养牛户当饲料。我还听说当地政府在鼓励推广沼气,但建成使用的人家寥寥无几,且效果很差。最近石油气涨价很厉害,有不少人又重新烧起了柴禾或煤。薪柴问题是事关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件大事,政府应在这个问题上有所作为。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43条回复:
10:10:42.0 发表  来自:
五、 村政建设目前村里的政权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已完全失去组织力了。组织力的丧失是从分田后开始的。分田后,村政权由一级政权变成了一个催粮、催款机构,催缴公粮、农业税、计划生育罚款、电费是其全部工作。去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现在好像只剩下收电费了,因为农民们的生育观念也已改变,好几年没有超生的了。不过当干部还是有很大好处的,能过上中上等生活。村里还有些机动土地,宅基地,每年都卖出不少。村里还有个砖厂,包给了个人也能拿回些利润,这实际上也是在卖地。村民们好像都看开了,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无论贫富,谁也不关心集体财产的去向,任凭几个干部贪占。公社时期留下的大量公产现在几乎被卖光了,甚至连原来的大队部,现在的村委会使用的房产都不能幸免。那原来是一个很大的院子,有许多间房子,外围的村办企业连带房产卖光后,就开始卖队部的房产。后来一户村民在队部的院子中间盖上了自己的住宅,生生将院子割去一半。干部们将剩下的房子都拆掉,翻建成一个较小的院落,继续自己的快乐生活。这次春节回去,发现田间路两旁的树几乎被砍个精光。一问才知道村里有一个供村民饮水的机井和水塔,需要雇人管理水塔交电费,就卖了所有的树木。即使还长着的也都属于个人了。我就担心,光秃秃的田里,夏天在田里干活,恐怕连个歇凉的地方都没有了。人们除了买宅基时去找村干部外,基本不与村干部打交道。村干部也几乎没有任何权威。碰到了一件事很说明问题。近些年,村子里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现象愈演愈烈,富裕村民夸富摆谱,贫困村民也极力跟风。村干部想制止这种现象,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他们动员了好长时间了,却丝毫没有效果——他们没有任何强制措施或利益约束来保证他们的决策得到实施(南街村、华西村就能)。抛开干部素质低下不谈,村民们的状态其实就是一盘散沙,对公共事务异常麻木。右派们可能以为这种状态很理想——小政府大社会,多自由呀!个人能发财就行了、就是进步!这种精神状态我们并不陌生。当初中国人面对各路军阀、甚至入侵的外地都是这样麻木,只要没找上家门,就只管纳粮,国家、民族好像是跟自己毫无关系。我看不出对村干部侵吞公产的行为漠不关心的村民对万一面对的外敌能做出什么抵抗行动。组织涣散、对公共事务失去管理和控制绝对不是好事。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44条回复:
11:11:29.0 发表  来自:
"组织涣散、对公共事务失去管理和控制绝对不是好事"扭转这种态势刻不容缓!!!!!!!!!!!!!!!!!!!!!!!!!!!!!!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45条回复:
11:25:35.0 发表  来自:
农村基层组织涣散确实是个大问题。六十年代老蒋组织特务渗透大陆基本上是来一个抓一个,基层组织很有效,全民皆兵老蒋那有机会?继续照现在这样放任下去民族凝聚力很难再恢复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46条回复:
11:42:30.0 发表  来自:
集体的树木被卖光了。还长着的树都属于个人。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47条回复:
12:58:56.0 发表  来自:
由于村政权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村干部毫无行政能力可言,所以,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真正的“自由”了。旧的公序良俗早随改革的春风吹走了,新的还没建立起来。日常活动法律来规范、解决的事毕竟很少。并且还有许多已经涉及到法律的事,村民们也习惯于私了。目前在村中最大的控制势力相对来说要数宗族势力,但比破四旧前也差得很远。总之,公序良俗已经变成了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人们都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只要不直接涉及到别人,就没有外人干涉。这好像是一种理想状态,但间接影响公众利益的事没人管,时间一长,就会积累成整体性危机甚至引起激烈冲突。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48条回复:
13:03:40.0 发表  来自:
比如这个村建规划就是一个大问题。通常的建筑都是往下挖一定深度打地基,但我们这一带的村民建房时恰好相反,要用土垫一个高高的房座,再在那个房座上盖房(盖房是俗语,就是建房)。改用全砖混凝土建材后,由于承重很大,在虚土上建房很不牢固,就改成在平地开始砌墙。刚建成的房子非常高,大概相当于城市的二层到三层楼房那么高。当然耗用的建材也差不多相当于盖两层或三层楼房,只是少了中间的楼板。建成房屋主体后,再用土垫起屋内、屋外的地面,需要很多的土方,耗资跟加装一两层楼板相差无几。若宅基原来是大坑,耗资则更巨,这还没计算因此而遭毁坏的耕地的价值。我想这个陋俗是这样形成的:由于我们这一带紧邻滹沱河,1963年以前几乎年年发洪水。老式住房多为土坯结构,不禁洪水浸泡。因此,才形成了垫高宅基的习俗。这个习俗还导致了一系列陋俗,比如,谁家房子高谁家风水就胜,这就导致房子越盖越高。但村民们又极端保守,至今没有人盖楼房,所以只是平房月盖越高,地基越垫越高。除了习俗、历史原因,现在又增加了一个现实原因使人们盖房的地基越垫越高——就是村庄的排水问题。近几十年来华北尽管干旱严重,但每年的降水基本都集中在雨季,所以就存在一个排水问题。以前人口相对较少,村庄内村民居住相对分散,单位面积人口少。村庄内有几个泻坑,还有大片的空地(直到70年代村内还有几块可以耕种的土地),足以满足村民排水需要,所以不存在排水问题。现在,人口大量增加,新建房屋大量增加,这本来是发展带来的好处,但由于缺乏对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所以享受发展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村民们还是偏好聚居的,因此,最初的新房都建在村内的空闲宅基上,然后是垫高村内的泻坑,无空地可用时就向村子周边扩展(就是前面说的被挖成大坑的菜园)。但后建房屋及其地基都垫的比老房高,所以现在的村庄呈锅底状,周边高,中间低。村中的老房则是低中之低。在没有人工排水设施又失去自然排水条件的情况下,老屋都面临着水淹的威胁。为此引发无数纠纷,甚至械斗。有不少村民是因为排水问题拆掉刚刚建起不久的住房,垫高宅基后再建新的,为此耗尽全家多年的积蓄。后面附一些照片,可从中看到情况的严重程度。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49条回复:
14:01:46.0 发表  来自:
正在大坑中垫起来的房座上盖的房子.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89 个阅览者
 第50条回复:
14:05:11.0 发表  来自:
另一处,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其高度。仔细看可发现图中有一个人,正好作为参照物。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52条回复:
15:36:11.0 发表  来自:
老房与新房的比较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53条回复:
15:37:55.0 发表  来自:
这个更明显,老房成了周围新房的"泻池". 能和谐共处?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54条回复:
15:48:04.0 发表  来自:
52楼图中后面的新建筑只是新房的围墙、大门而已,正房还要高出许多。仔细看图片右侧新房围墙中部有一根伸出的管子,那是新房主人家的“下水道”出口,直接向大街上排污。由那个下水口可以判断院内地面的高度,房间内比那个高度还高,地板下完全可以作为一层楼,比城市的楼房层高还高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55条回复:
15:54:10.0 发表  来自:
从后面看民房的高度。图中有一个拉着手推车的成年人,可作为参照物。近景就是为垫高宅基而挖成大坑的耕地,过不多久就会再被垫高盖上超过图中房屋高度的新房。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56条回复:
16:13:49.0 发表  来自:
写的很好,非常的贴近现实,同时也还是可以看出全国的农村都是有类似的地方,看了版主的帖子,我也想有时间把家乡的问题写在这里,希望将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写写自己所做的农村,都可以编个中国典型农村大全了! : )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57条回复:
16:14:12.0 发表  来自:
盖这样的平房比盖普通两层楼房耗费的材料还要多些,成本也相差无几,但最后使用面积仍然是平房。更严重的是每盖一所这样的房子都会同时挖毁一块耕地。想当年,公社社员,这些房主人的前辈们,花费了多年艰巨的劳动才平整好的土地,就这样又给毁坏了。当年平整土地时没有多少机械,几乎全靠铁锹和独轮车(就是55楼图中那种)。老人们说平整土地多是利用冬季农闲季节,有时过年也不休息。这些劳动都被现在的新右们控诉为“瞎折腾”、“极左”、“迫害”,历史自有后人评说。这些浪费、破坏本来是通过有效管理、教育能够避免的,但实际上却处于放任状态,甚至村干部们能从中得到好处,还成了个别人的“就业渠道”。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58条回复:
16:34:27.0 发表  来自:
村中新修了一条小马路,就这点公益设施,还被好几乎村民敲竹杠。本来的土路是高低不平的,个人垫高自己门前的路,修公路时要铲平,一些人就要“补偿”,不给就不让修!村里还就真给了这些人钱!!!修到村口离邻村街道只有100多米时,两个村想将路连成一体,因一户村民要价太高而作罢,至今还有一段土路。对这件事肯定也会有不同看法,什么民主啊、进步啊、人权啊,但的确是为了一己之私影响了多数人的福利。修好的小马路还附带一个排水功能,马路地势最低,一下雨,马路就成了小河沟。不过水泥路面存不了多少水,有个2、3天就干了。比没马路时好多了。这张图片中,还能看出,典型的“空心村”现象。村中间新房很少,外围都是新房。正因为如此才成了一个锅底结构。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59条回复:
16:47:19.0 发表  来自: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60条回复:
17:21:25.0 发表  来自:
同样是一个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人居环境问题。记得小时候(1970年代),我们那一带农村基本上还处于“原生态”。生活当然是比较艰苦的,人们的耗费极低,给环境造成的影响比较小。这可以从人们日常产生的垃圾种类和数量上反映出来。70年代以前,人们几乎不产生垃圾。生活垃圾无非是衣食住过程中产生的。先说衣。当时人们很艰苦朴素,这当然不是一种精神追求,而是缺乏物质条件。衣服被褥缝缝补补是常事,即使破旧的无法再穿的衣服也没有任何人舍得丢弃,而是改作他用——纳鞋底、做鞋子。过于碎小的破布还可以积攒起来向专门收垃圾的小贩换个针头线脑什么的。插话说一下收垃圾这个行当,现在城市和农村里仍有干这个行当的人,但收集垃圾的内容已经改变了许多,好多当时可以卖钱的垃圾现在已经变成了真正的垃圾,不但不能卖钱,还需要花钱雇人清走。我印象里,当时农村收垃圾的人收集的垃圾种类有:碎布、旧鞋、旧棉花、废铁、骨头、废纸、头发等。小贩还有专门的吆喝声和音响工具,有一个传统相声说过各种吆喝声,但里面没有收垃圾的吆喝。吆喝词是这样的:“扑扯儿套子换钢针”。都是我们那地方的方言:扑扯儿,不知是哪两个字,碎布的意思;套子,棉被里面的棉芯。吆喝起来像唱歌,很有韵味。食,吃饭也不会产生多少垃圾。首先粮食很宝贵,没有任何人糟踏粮食。即使有些省饭,每家还养着猪,猪会吃掉所有剩饭、剩菜、摘剩的碎菜。因此吃饭方面不会产生任何垃圾。住的方面,那时的建筑是土木结构,即使拆了旧房,砖木还能重新使用,老房土则是一种肥料,施到田里肥地。总之,当时人们的生活比较艰苦,但同时又是环保的。当然没有人再想去过艰苦生活,可随着环保问题的日益严重,也需要采取一些积极对策。大量的白色污染是从80年代开始出现的。现在这个问题已相当严重,在户外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看不见白色垃圾了,村内到处有堆积多年的垃圾堆,村外更是有一个围绕村庄的垃圾圈。不引人注目却危害更大的是塑料垃圾中的废旧电池,数量也很是惊人。建筑垃圾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垃圾来源。新式住房拆除后,几乎没有可以再利用的部分,都变成了建筑垃圾。49楼的图片中就有建筑垃圾,看那垃圾就知道被拆的房屋肯定不是因为破旧才拆除的。老房子拆不出那样的垃圾。城市的垃圾常用填埋的办法处理,按说农村填埋这些垃圾也不成问题,但没有任何人出面管这件事。人们宁愿花钱买土垫大坑,谁也不愿意将村里的垃圾收集起来去垫那些深坑——他们知道那东西埋在地下也仍然有害。说了这些现象,主要还是想说明,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加强公共管理是可以产生巨大效益的。否则,危机迟早会爆发,大家同时受损。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61条回复:
17:37:05.0 发表  来自: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62条回复:
17:53:37.0 发表  来自:
住房是农民,甚至是绝大多数中国人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财产,要耗用多年甚至一生的积蓄。政府作为管理者,有责任采取一些管理、引导措施,使这笔财产得到有效积累,传承更长的时间。那将使农民有更多的收入用于其它的消费,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看过别人写的游记,知道欧洲许多上百年、几百年的老房仍在使用,并且价值越来越高。我们的农村和城市都应该加以借鉴,无论有钱还是没钱,尽量拆破不拆旧。据说我国能源消耗最大的地方就是住房,我想的确是这样。除居住时采暖耗能外,砖瓦、水泥、钢材等建材都要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拆除旧房时那些能源耗费就全部变成了垃圾。呼吁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将规划农民住房(包括设计合适的样式、推荐环保节能的建材、建设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等)提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加以重视,给农民设计出舒适、便捷的住宅样式,改变农民们的一些不科学的陋俗,提倡科学、健康、环保、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这将是一件功在当代,福及子孙的善事。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63条回复:
17:58:08.0 发表  来自:
白色污染前面图片中也随处可见,下面是特写。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64条回复:
20:25:03.0 发表  来自: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65条回复:
20:26:48.0 发表  来自: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66条回复:
20:29:56.0 发表  来自:
围着村庄,是一个垃圾圈。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67条回复:
20:31:40.0 发表  来自:
刮风时会吹走一些。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68条回复:
21:21:07.0 发表  来自:
写得太好了,楼主辛苦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69条回复:
21:26:01.0 发表  来自:
别的地方可能存在农民土地权益被侵犯的现象,但我老家正好相反,是农民急功近利,变相行使所有权的问题。而基层政权对此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有几户农民的责任田临近县城,有一个开发商想开发成商品房。谁都知道国家不允许这种交易,农民们也无权进行这种交易。但在农村一切都可以变通。开发商分别找到这几户人家,许诺“租赁”这些土地30年,租金按1000元/亩·年计算,一次现金支付。这样农民每亩可得3万元,多数人就动心了。开发商为了稳妥,一方面给同意的人家按1000元/亩的定金,一方面想让村委会作个中间人同时履行一个“合法”手续。但村干部们没有马上表态,他们在观望。后来发生戏剧性变化,其中有一户最后反悔了,将定金退给了开发商。这下开发商可慌神了,找村干部帮助做村民工作。村干部们这时也改口了,声称:“这是你们之间的事,跟村里没关系,我们不管。”反悔的这户村民的地处于那片土地的中间,开发商想躲也躲不开,无奈就取消了买地的念头。可再向其他村民要已经给付的定金就要不回来了。农民们也有理由:为此我们耽误了一季庄稼,你的定金就算补偿了。由于事情本身不合法,最后开发商就自认倒霉了。这件事看起来像一场闹剧,但的确已经有人以这种方式“卖”了自己的责任田,并且那田里已经盖起了楼房,有厂房、有居民楼。将来这些地肯定会有纠纷,别说30年到期时如何,就是人口变化调整责任田也有数不清的麻烦。我说乡村政权处于瘫痪状态是有充分根据的,情况只能比我描述的情况更严重。希望中央能够了解类似情况,早作安排。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70条回复:
21:58:17.0 发表  来自:
刚注意到,我这个帖子是发在深水区的,怎么跑“新农村”来了?这个区人气不大旺啊!能否麻烦斑竹给转到深水区?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71条回复:
10:32:12.0 发表  来自:
六、 乡村教育历史上,这一带的民风是很重视教育的。老辈人都以能识文断字为荣,对有知识的人敬重有加。文革时附近村庄也有几个在城市的知识分子遭“迫害”回到原籍的人,但乡亲们依然以先生之礼对待他们。我上初中时,教过我的一个语文老师就是从城市下放回来的。据说他原来在一个城市的一所师范学校教书,后因作风问题被贬回乡。那时公社有社办中学,教学质量的确不怎么好,就如现在右派们控诉的那样“低水平、广覆盖”。主要是师资奇缺,有不少老师是中学毕业教中学。但那时的入学率也是很高的,适龄青少年几乎辍学的。那一代人接受了基本的中等教育,直到现在,高中毕业率从来也没有达到过那样的水平。公社将他按民办教师编制安排在了社办中学,也算人尽其才。他的教学水平的确不错,我很感激他。还有一个英语老师也是被贬回乡的,但水平不怎么样。也许英语不是他的本行。我们村庄有一所小学,同样是“低水平、广覆盖”,由几个民办教师打理。我在那里读了5年半(中间赶上由春季招生改为夏季招生,就多读了半年),完成了启蒙教育。那时每个年级大约20~30个学生,这个数字是入学率100%的数字。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上学读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带工商业发展较早,许多村民是看中让孩子早干活、早挣钱而让孩子辍学的,后来变成了孩子本人不原意上学,甚至许多人连小学也不上了。村子里的人口逐年增加,但小学里的学生逐年减少。村办小学学生人数减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入学率逐年降低(是否适龄儿童人数也同时减少了我没有详细统计,但街上跑着玩的孩子确实越来越多了);二是有条件又重视教育的家庭将孩子送到了县城去上学。前两年,由于各村学生人数太少,乡政府就进行了并校调整。邻村(人口略少于我村)小学的学生和老师都并入了我村小学。即使合并后,每班竟也就5~8名学生。我上学那阵,考上大学,甚至中专(只要是考上能离开农村的学校,乡亲们都认为是上了大学)是一个引起轰动的体面事情,全家人都有面子。一户人家有兄弟四人,前三个兄弟都老大了还没有结婚。77年恢复高考后,老小考上一大专学校。一下子就改变了整个家庭的精神面貌,三个哥哥很快就结了婚。现在上大学早没了当初那样的风光,用老乡们的话就是干什么都有发财的、都有受穷的。这好像是一种进步。要是我们整个国家都有这种国民心态,我就真的认为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什么素质教育、独木桥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但具体到我们那一带还不发达的农村,这种心态好像来的还有些过早。现在我们村有两个典型人物经常被村民用来教育孩子:一个是老板。那个年强人的父亲是村办小学的老师,但儿子不愿意上学,父亲使尽办法都无效,就放弃了。那个年轻人没上完小学就去做小买卖了。后来不知怎么弄的就发了大财,自称在云南作五金生意。过春节时,有几次是开着高级轿车回来的,还带着保镖!引得众乡亲啧啧称赞。我心里就犯嘀咕,做五金生意,至于如此吗?另一个就是我了。我是国家恢复高考后村子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还是名牌大学。但现在在乡亲们眼里已经成了一个反面典型,常用来教育孩子:“你看XX小学没毕业,发大财了;你再看XX,那可是正宗名牌大学毕业,还不是连个车也混不上!别费那个劲了,快回来干活、做生意吧!”甚至说这些都不避我,我遇到了也就跟着自我调侃一下。但考上大学的年轻人的确是比我上学那时多了。原来几年出一个,现在几乎每年都有1、2个。还有几户村民花钱让孩子上一些民办学校,主要是学医,回来开诊所。我认为这是教育的两极分化现象,应该跟教育投资的风险性太大有关。现在教育已变成一笔数目很大的投资,风险很大。考上大学不一定赢利,考不上就彻底赔本。干脆不冒那份险,抓点现钱。因此现在织网的孩子比上学的孩子多。还有一件事能更直接、更明白地反映出人们对教育的功利性目的的诉求。有一村民也是作丝网生意发财的,他接受过一定教育,将生意做到了互联网上,通过互联网跟国外有些生意往来。但他不懂外语,只好花钱雇了两个懂外语的人帮助他处理这部分业务。今年一过年,他将自己10岁的女儿送到了省城上了一家外语小学,完全封闭教学,外籍教师,学校代办一些。当然学费也是很昂贵的。他准备让女儿在这里尽快掌握英语,然后回家帮助自己做生意就不必雇佣外人了。尽管我混不上车坐,但我仍然不愿意与村里那些发了财的人作个交换,我觉得自己比他们生活得要舒适些。这不是阿Q 思维。我想,如果让村民们有机会体验一下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舒适,他们也许会改变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态度。以他们的经济实力,许多人是能够过得比我舒适的,但他们没有。而这还与节俭无关,他们的许多艰苦状态恰恰是浪费造成的。建设新农村,光从硬件上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软件也要建设,并且最好优先建设。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72条回复:
10:37:02.0 发表  来自:
如果大学的政治课不是死背理论考试,而是事实在在的社会调查和管理实习多好啊!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73条回复:
11:53:19.0 发表  来自:
思延坝宝兴河从这里铜头城址头峡谷里冲出来,走这里青江三江口桑田中流出去。号称是翡翠之江啊。创造了芦山县第一大坝子第一大粮仓。黄土地里是黄灿灿的生姜黑土田里是白生生的大米,还有香炉山滥田坝的红花藕白花藕和草坪的塘鱼和周村的石油。外出打工的农民很留念的土地,他们把财富装在这里的别墅里和炊烟中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74条回复:
12:02:01.0 发表  来自:
真实的农村现状!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75条回复:
13:04:18.0 发表  来自: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76条回复:
13:13:19.0 发表  来自:
村庄中部的旧式农居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77条回复:
13:14:07.0 发表  来自:
被分割成碎块的农田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78条回复:
14:24:59.0 发表  来自:
很真实的农村现状调查。今年春节我专程到乡下爷爷奶奶的故居看了一下,农村情况和楼主描述相似。我记忆中原来村子周围整座山都被生产队组织砍掉森林开成了梯田,改革开放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没人种田了,那些梯田杂草丛生荒了十多年。问村里人为啥不种点经济果木?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村乡没人牵头没人管;二是无技术不知怎么种、三是分田时东一点西一点不成片种了不好管。这些山光秃秃的荒在那里确实不是个事,建设新农村是必需靠政府主导把村民重新聚合起来做些规划和指导,否则再乱下去就难收拾了。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79条回复:
18:34:18.0 发表  来自: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3291 个阅览者
 第80条回复:
11:12:41.0 发表  来自:
土路稍下点雨就泥泞不堪
载入中......
彻底的无产者是无所畏惧的,乌拉!!!
阅读权限18威望0 级论坛币156 个学术水平0 点热心指数0 点信用等级0 点经验271 点帖子30精华0在线时间12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 积分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自定义头衔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楼主辛苦啊。
阅读权限30威望0 级论坛币2900 个学术水平24 点热心指数28 点信用等级23 点经验10042 点帖子1327精华0在线时间12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16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610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道具: 沉默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难过签到天数: 1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先收藏啦。。。。。。。。。。
阅读权限22威望0 级论坛币520 个学术水平0 点热心指数0 点信用等级2 点经验2541 点帖子85精华0在线时间146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24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签名中使用图片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好帖子, 都没多少人关心农村了
纯粹学习,认真回帖
阅读权限18威望0 级论坛币19 个学术水平0 点热心指数0 点信用等级0 点经验891 点帖子53精华0在线时间18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77, 距离下一级还需 8 积分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自定义头衔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看完了这个帖子我很害怕
我们还有未来吗?
阅读权限26威望0 级论坛币124 个学术水平3 点热心指数8 点信用等级1 点经验2389 点帖子279精华0在线时间116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27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1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抢沙发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
阅读权限30威望0 级论坛币3907 个学术水平3 点热心指数3 点信用等级2 点经验10346 点帖子413精华在线时间406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18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395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道具: 沉默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开心签到天数: 1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
汗,这么老的帖子都翻出来了?人大论坛威武!
彻底的无产者是无所畏惧的,乌拉!!!
阅读权限40威望2 级论坛币8768 个学术水平87 点热心指数164 点信用等级94 点经验248489 点帖子21222精华0在线时间3441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2772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73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设置回复可见, 签名中使用代码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 置顶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开心签到天数: 679 天连续签到: 3 天[LV.9]以坛为家II
06年的帖子啊!
可爱可爱就是可爱啦~~~~
论坛好贴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们村的盗墓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