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船长20米宽9米高轮滑鞋1.4米所用材料的铁是0.6公历做成的请问这张船是多少吨?

我要做一个铁的小船,载重是150公斤船长1.70米.宽0.8米.深.0.6米,请问够不够?我要做一个铁的小船,载重是250公斤船长1.70米.宽0.8米.深.0.6米,铁板1.5毫米,请问请问还需要加大.和改进的.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我要做一个铁的小船,载重是150公斤船长1.70米.宽0.8米.深.0.6米,请问够不够?我要做一个铁的小船,载重是250公斤船长1.70米.宽0.8米.深.0.6米,铁板1.5毫米,请问请问还需要加大.和改进的.
我要做一个铁的小船,载重是150公斤船长1.70米.宽0.8米.深.0.6米,请问够不够?我要做一个铁的小船,载重是250公斤船长1.70米.宽0.8米.深.0.6米,铁板1.5毫米,请问请问还需要加大.和改进的.
设安全吃水深=0.6-0.2浮力=长*宽*吃水深浮力>载重+船重船重=船表面积*厚度*铁密度厚度=(浮力-载重)/船表面积/铁密度=(1.7*0.8*(0.6-0.1)-0.150)/(1.7*0.8 + 1.7*0.6*2 + 0.8*0.6*2)/8=0.011米考虑安全系数用10mm以下的铁板做够了.100年沉船,沉不了的传奇故事!
日,泰坦尼克号离开昆士敦继续航行前往纽约,这可能是泰坦尼克号的最后一张照片。
这批影像,由于神父弗兰西斯·布朗中途下船而避过了沉入大西洋底的厄运,也为今天的人们展现了难得的泰坦尼克号的日常细节。(完)作者:弗兰西斯·布朗
“泰坦尼克”号发出的最后一段无线电求救信号,时间是2点17分,大约在最终沉没前3分钟。
&&&&1987年被发现的一美元银币,放在一个钱包里,在海水中浸泡了70多年,状态还惊人的好。
&&&&三等舱使用的餐具上面没有“泰坦尼克号”的名字,邮轮公司可以在所有船上使用。
&&&&2000年发现的刻着白色之星标志的水晶餐具,应该是头等舱客人使用的。
&&&&1993年发现的乘客的帽子,边缘还有丝带装饰,到现在还几乎完好。
&&&存在船上保险箱里的客人的钱包,里面装着珠宝和现金。
泰坦尼克海难百年特别报道:还原事发当日场景
[导读]3D《泰坦尼克》正在全球热映,其国内票房已经驶到2亿关口。而泰坦尼克沉没一百周年至今,关于他背后的故事显示真实而沉重。泰坦尼克号于当地时间15日凌晨2点20分沉没。最终共333具遇难者遗体。
转播到腾讯微博
泰坦尼克沉没百年特别报道
转播到腾讯微博
《泰坦尼克》3D热映
日深夜,号称“不沉之船”的奢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2个多小时之后,当地时间15日凌晨2点20分,泰坦尼克号沉没。
来源:QQ播客所属分类:
船上载有1316名乘客和885名工作人员。海难导致1500人遇难,包括船上的首富亿万富翁约翰·阿斯特四世、梅西百货联合创始人伊西·施特劳斯和妻子、管道大王本杰明·古根海姆、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和该船总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遵从船上“只有妇女儿童上救生艇”的命令,慷慨赴死。泰坦尼克号制造商、白星航运公司的董事布鲁斯·伊斯梅在最后时刻抢到救生艇逃生。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消息震惊世界。大西洋两岸许多地方降半旗,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美国总统塔夫脱互致唁电,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也拍发了吊唁电报。
最终共找到333具遇难者遗体。大多数被运往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安葬。
4月14日夜晚
航行第4天,晚餐非常丰盛——牡蛎开胃菜、奶油大麦鲑鱼、菲力牛排、羊肉、烤鸭和甜点布丁、法国香草冰激凌。入夜,经过一天酒会和舞会“狂欢”,大部分乘客酣然入睡。泰坦尼克号以20.5节的速度在漆黑冰冷的洋面上急速前进。
北大西洋上空繁星闪烁,海面上几乎没有一丝风,气温低至零下一摄氏度,偌大的海面漆黑一片,只有泰坦尼克号的窗户里发出温暖的淡黄色灯光。
4月14日23时40分
泰坦尼克号船身突然一阵摇晃,一些住在头等舱和二等舱的乘客清楚听到咔嚓咔嚓的金属摩擦声。
大冰山耸立在眼前
“应该是遇上大海浪了吧”、“不可能,海面上几乎没有风,应该是触礁了”、“附近也没什么岛礁,估计是螺旋桨或者什么地方出了故障”、“我在舷窗外看到一些白色的冰山,不会是撞上了吧”……乘客们在过道里议论纷纷。
但是,住在底层三等舱的乘客感受的震荡,远比上面严重得多。这些怀揣着“美国梦”前往纽约的贫穷移民惊恐地发现,冰冷刺骨的海水汩汩地透过门缝渗入。
“船体在迅速灌水。”泰坦尼克号木匠维修工哈金森慌张地说。船长爱德华·史密斯立即召集哈兰沃尔夫公司的首席造船工程师托马斯·安德鲁斯检查船体受损情况。
与此同时,泰坦尼克号很快停了下来,四根烟囱中的三根冒出白色烟雾,突然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惊醒了所有人。不少游客披着外套来到了甲板,透过泰坦尼克号窗户里发出的淡黄色灯光,人们惊恐地发觉,一座17至18米的大冰山正耸立在眼前。
船员向史密斯报告称,游轮右舷与冰山底部发生了猛烈摩擦,右舷前部吃水线下被拉出了一条93米长的缺口。安德鲁斯发现,撞击发生10分钟后,水位迅速上升,汹涌冰冷的海水正从船首舱涌入其他货舱和6号锅炉房。
“船已经没救了,我们还剩2个多小时。”安德鲁斯神情严峻地告诉史密斯。
4月15日0点5分
史密斯船长命令“准备放救生艇”并发出求救信号。半小时后,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同时第一枚遇险火箭升空,在白色火光的照耀下,船上乘员已经乱作一团。
最初,部分乘客并没有做出反应。一些人甚至幻想船将重返航线,“我可不想离开温暖的房间到冰冷漆黑的大海里去”。还有乘客在慌乱中找不到前往救生艇的路,尤其是住在底层三等舱的乘客。
他目送妻子离开
泰坦尼克号船上载有1316名乘客和908名工作人员,而船上只有20艘救生艇,其中16只常规救生艇均可承载65人,其余4艘折叠艇和紧急救生艇都只能坐40人,这意味着船上有近一半人无法登上救生艇。
4月15日0时40分
6号锅炉房和整个第5号水密舱被淹没,海水也已经漫入E层,船头逐渐下沉。从5号锅炉房里能清晰听到前面防水板因水压发出的低沉声音,在邮件舱里抢救邮件的船员成为第一批被淹死的遇难者。
在明知救生艇不足的情况下,船长史密斯下达了“妇女儿童优先”的逃生命令,并呼吁所有男士“像个英国男人一样行动”。他命令船的左舷只能搭载妇女和儿童,右舷在妇女和儿童优先登船后,男士方可上船。
一名女子哀求说:“船长,我的手臂绑着绷带,我丈夫必须和我一起走,否则将没人照顾我。”然而她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一个男人允许登上救生艇。”这对夫妻就这样活活分开了。另一名妇女恳求说:“我太老了,需要儿子照顾我。能让他上船吗?”得到的回答仍然是:“只有女人能上救生艇。”
泰坦尼克号上的首富、亿万富翁约翰·阿斯特四世将怀孕的妻子玛德琳送上救生艇后,礼貌地询问船员自己能否陪同,遭到拒绝后,阿斯特四世“如绅士般”回到甲板右舷翼,点着了一根烟,目送妻子离开。
随着船体下沉越来越严重,一些乘客开始绝望地尖叫、哭泣,其间还传来几声枪声。据称,一艘搭载60人的救生艇准备放行时,有人企图跳入艇中,遭到5等船员劳尔朝天鸣枪制止。
白星航运公司的董事布鲁斯·伊斯梅在泰坦尼克号规划会议上说:“这艘大家伙就是一艘大救生艇,我们何必还要费神装载小艇,弄的甲板上乱糟糟的呢?”而伊斯梅此时却冲向原本不多的救生艇。虽然活了命,但是从此世人对他的印象只有“懦弱”。
最后一曲“生命之歌”
正当人们慌忙地寻找救生艇时,甲板上突然传来了一阵悠扬的乐曲声和歌声。
“兄弟姐妹们,我们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我们已相信了主,有了永生的盼望,不用惧怕……”英国牧师约翰·哈伯正在呼吁全船基督徒到甲板集合。不久,几十名基督徒围成一圈聆听哈伯祷告并吟唱圣诗。
在倾斜的甲板上,泰坦尼克号上的沙龙乐队“白星乐队”7名成员在华莱士·哈德利的指挥下,一遍又一遍地演奏着,为基督徒们伴奏。他们西装笔挺,有的还优雅得戴着围巾和帽子。
“那是什么歌曲?”“应该是雷格泰姆音乐或者流行歌曲吧”、“不,是根据圣经启示录创作的《上帝离你更近》”、“这是最后一首生命之歌”。不少乘客在听到乐曲和圣诗之后,开始平复情绪,坦然接受“妇女儿童优先”的安排。
4月15日2时5分
最后一艘救生艇带着44人离开泰坦尼克号,留下1500多人等待死神到来。此时,泰坦尼克号老船长向电报员布莱德和菲利普示意可以离开岗位。“现在要靠大家自己了。”这位白须老人说完后径直走向舰桥。
13分钟后,船尾部分几乎与水面垂直,大量的乘客和物品径直滑入水中,一些还拉着船尾建筑垂死挣扎。
伴随着一声巨响,泰坦尼克号船身在3、4号烟囱中间断裂,船头沉入水中。船尾砸向海面后,再次涌入大量海水,致使其垂直高速插入大西洋。
15日凌晨2点20分,泰坦尼克号完全消失在大西洋海面。
1912年4月,纽约,民众在等待泰坦尼克号的消息。
冰海驰援 710人获救
第一艘救援船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后1小时10分钟到达;纽约3万人雨中伫立等待幸存者
救援 15日零点15分,泰坦尼克号发出“CQD
MGY”和“SOS”求救信号。
4月15日3点30分,收到求救信号的卡纳德公司卡佩西亚号航行93公里率先抵达事故现场。此时的泰坦尼克号已经完全沉入海底。船员们只看到海面上漂浮着各种货物、木材和尸体。
凌晨4点,卡佩西亚号发现了第一艘救生艇,船员们放下缆绳将救生艇拉了上去。
“我们当时在狭小救生艇里挤成一团相互取暖,突然看到了远处隐约有一排灯光和黑色烟雾,并且烟雾越来越大,此时大家已经察觉到有一艘蒸汽船在靠近。”7号救生艇的乘客罗西·吉普森说。
“大家顿时看到了希望,伸出冻僵的手,奋力地滑起船桨。”当海面上露出阳光时,罗西看到海面上漂浮着一些绿色的垫子,她认出这些是泰坦尼克号上的沙发。6点钟左右,7号救生艇靠近卡佩西亚号,罗西顺着绳梯爬上了船。
“谢天谢地,终于有人来救我们了。”卡佩西亚号船员立即为浑身湿透的罗西提供毛毯、食物、热水等,还尽快找来医生为其他伤者治疗、包扎。随后,罗西进入一间船舱,一觉睡了26个小时。
经过4个半小时的搜救,卡佩西亚号最终找到12艘救生艇,加上从其他漂浮物上救起的人员,一共只有710人幸免于难。
早晨8点多,卡佩西亚号船长和牧师在船上的大餐厅里为遇难者举行了一场悼念仪式,并将泰坦尼克号遇难的消息传到纽约和英国。8点50分,卡佩西亚号掉头驶向纽约。
4月18日,卡佩西亚号携带710名幸存者抵达纽约港。经过自由女神像时,上万人在曼哈顿岛的巴特雷海岸观看。在54号码头,大约3万人伫立在雨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
■ 数字
泰坦尼克号当时载有325名头等舱乘客,123人遇难,幸存率为63%;二等舱有乘客285人,167人遇难,幸存率为43%;三等舱有乘客706人,528人遇难,幸存率仅为25%。
头等舱到三等舱的男子获救率分别是33%,8%和16%;儿童获救率则分别为83%,100%和34%。
1985年发现残骸
1985年,美国海洋学家罗伯特·巴拉德在纽芬兰东南约611公里海域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母亲的鞋,孩子的鞋,男人的鞋,船员的鞋,像一座座墓碑。”之后,美国深海探险公司组织了多次潜水,带领人们观看泰坦尼克号残骸,费用高达5.9万美元。
最后菜单拍12万美元
日,美银行家华盛顿·道奇的妻子成功获救,其手提包中的“最后的午餐”菜单得以留存至今。今年,这份菜单被拍出12万美元。来自泰坦尼克号沉船遗址的5900件打捞物于今年4月11日在美国被拍卖。这批物品估价1.89亿美元。
深海LV皮箱未渗水
泰坦尼克号上一件LV硬型皮箱从海底打捞上岸后,竟然没有渗进海水,箱子里的照片、信件等都完好无损。自此,LV因其高质量而迅速走红。泰坦尼克号沉没后,许多海底打捞公司瞄准这一机遇,疯狂打捞一切能找到的遗存物,并在黑市上高价出售。
救生艇工作混乱
当时的航海界都认为如果救生艇满载人员放下去,会造成损坏甚至倾覆。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设计得很结实,但是船员们不知道这一点。结果可以搭载1178人的救生艇,只上去651人(还有一些人是跳海之后被救上救生艇)。
残骸或被细菌“吃光”
人们已经移走了泰坦尼克残骸上的各种工艺品,剩下的船壳已经满是“锈柱”。经过对泰坦尼克号上的微生物进行长达20年的研究,科学家曼恩发现,食锈菌现正快速吞噬泰坦尼克号上的铁锈和铁。泰坦尼克号15年或20年后将彻底消失,只剩一个锈斑。
泰坦尼克上民国教科书
一本1912年6月出版的中国小学教科书《新国文》,其中课文《铁达尼邮船遇险记》介绍了这场震惊世界的海难,还绘制了船撞冰山沉没的插图。这本教科书的出版仅在泰坦尼克号事件发生两个月之后,是辛亥革命后出版的第一批教科书。
穿上盛装从容赴死的老绅士、讲故事哄孩子睡觉的母亲、改变主意与丈夫共命运的妻子……海洋吞没了泰坦尼克号,却并未吞没人性的光辉,信念的力量。那些义举、亲情和爱情追随泰坦尼克的百年辉煌历程,写进不朽。
泰坦尼克号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在沉船时表现出来的英雄壮举一直为后世所铭记。最后一次被人看到时,安德鲁斯独自在一等舱吸烟室里。不久后,他与自己一生的杰作一同葬身海底,尸体至今未被寻回。
●在头等舱的吸烟室里,我静静地凝视着挂在壁炉上的油画,救生衣被弃置在一旁。船员斯图尔特问,“安德鲁斯先生,您真的不想尝试求生?”我没有回答。
此刻,金碧辉煌的大厅已经倾斜,水晶吊灯摇摇晃晃,灯光忽明忽暗,桌椅不断地朝身后滑去,哭喊声和乐队的演奏声,在海水的呼啸声中影影绰绰、越来越模糊……
这要是一场梦该有多好!我从未想过,如此众多生命竟然葬身令我引以为傲的泰坦尼克号。我盼望这一切尽快结束,也许下一分钟,海水就会冲破船壁,将我和泰坦尼克号彻底吞噬。我宁愿这一刻早点到来,让我像一个绅士一样死去,只有那样,才能抚平我内心的歉疚。对不起,我的乘客;对不起,我的妻子海伦,我最内疚的是,没能陪你度过余生。
●过去的几个小时恍若隔世。就在昨天晚上,白星航运公司的大股东彼得·魏登纳还专门为史密斯船长举办了一场晚宴,并邀请了头等舱的不少贵宾参加。觥筹交错,衣香鬓影,悠扬的乐声、豪华舒适的大厅中,绅士淑女们谈笑风生,一片歌舞升平。
我并没有参加这场应酬,在船上,我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记录泰坦尼克号的状态,以及帮助船员中的新手们熟悉船上的事务。虽然我住在头等舱,是他们眼中的上等人,但我更乐于跟船上的普通人在一起,我想听听他们对泰坦尼克号的意见。
晚上6时45分,和往常一样,寝室的膳务员亨利·塞缪尔抵达我的船舱,帮助我着装,然后我和奥罗夫林医生共进晚餐。简便而愉快的晚餐后,我回到了客舱,继续钻研蓝图,并写下我打算对泰坦尼克号进行的改进。我曾写信给海伦骄傲地告诉她,“泰坦尼克号现在已经接近完成了,不知道起航后会收获何等赞誉。”
●但就在11:40左右,船长史密斯突然派人来叫我与他会合。史密斯先生语气凝重地说,“船的右舷刚才撞上了冰山,请你检查一下受损情况。”我心里猛然一惊,我们先检查了船头的情况,甲板上有大块碎冰;随后我们下到船舱内,我的心不断地下沉,右舷被冰山划出一个90多米长的口子,邮件室已经完全被浸没了,壁球室则在迅速进水,船舱的进水速度快得超过我的想象。
泰坦尼克号的前5个防水密舱都在快速进水,而这艘船只能承受4个防水舱进水。我尽量平静地告诉史密斯船长,泰坦尼克号将会沉没,“现在距离完全沉没,只有一个多小时。”
没有时间了!我逐间敲开各个舱室的门,搜查各个包厢,请乘客们穿好救生衣,到甲板上集合。“泰坦尼克号仅剩下一小时的时间,”我不得不告诉他们这个残酷的事实。
船上有16艘木质救生船和4艘折叠救生船,可以搭载1176名乘客,我们本来有机会救更多人!曾经有人建议我在船上再加36条救生船,并在甲板上加上一层防水密舱壁,但这个建议被我否决了,我相信它永不沉没,此刻我无法原谅自己的傲慢。
●许多熟悉的面孔在我面前掠过,我想起了妻子海伦。6年前,我唐突求婚把她吓了一跳,我不得不向她道歉。但两年后,她戴上了我的戒指,我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还带她来看泰坦尼克号的造船车间。
“让我上船……让我上船!”随着恐慌蔓延,甲板上的乘客开始横冲直撞。有人鸣枪了!我不知道究竟多少人登上了救生艇,但哪怕多救一个人,都是成功。凌晨2时,所有的救生艇都已经下水,有人开始跳进水里,我从船舱里拿出沙发垫,扔到海里,让求生者借此漂浮,只要能等到救援船只,就有希望。
现在,我能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我的心仿佛回到了家乡,我心中默念,我回家了,海伦……
&&&&&&&&&&&&&&&&&
“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特别报道
&&&&“泰坦尼克”号,那艘曾经是世界第一的巨大邮轮,在处女航时撞上冰山沉没,至今已100年了。百年之后,对它的特殊情怀依旧萦绕在大众心里。几代人过去了,这种情怀从悲伤、哀悼渐渐变成了好奇、怀念、神往和幻想。人们对“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的思索、热情、兴趣始终不曾消退,历史上始终不曾有一次人为灾难具有同等象征意义,这本身就是一项奇迹。
&&&&一艘船沉了,可是她的故事却沉不了。
&&&&多萝西·吉布森,22岁的电影演员,挤在一个小救生艇上,睡裙外面只是套了一件毛衣和短大衣,严寒下,她忍不住开始颤抖。凌晨12点45分,7号救生艇就开始上人了,可1个多小时过去了,它还是停留在原地不动,距离巨大的“泰坦尼克”号只有不到20米,随时准备参加救援。多萝西和陪她一起旅行的妈妈鲍琳眼看着一艘又一艘救生艇离开邮轮,但自己的这艘还是不动,她心慌不已。时间已经过了凌晨2点,此时情况已经很明显了,邮轮上的大多数人不可能逃生,意识到“泰坦尼克”号沉没是分分钟的事情,7号救生艇的瞭望员命令尽速离开邮轮。由于被漩涡吸进去的可能性很大,从船员到所有乘客都发疯般划桨,小艇在漆黑的海面上移动。多萝西无法将目光从“泰坦尼克”号上移开,现在这艘巨轮的船头沉在水面下,船舷高高竖起,直插天际。
&&&&“仿佛是突然间,从船上传来各种呼喊声,围在栏杆附近的人群开始骚乱,然后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之后的情景一直折磨着我有生之年的记忆,直到我死去那天。”
&&&&多萝西听到的是1517个人渴望获救的叫声,她形容那是混合着尖叫、呼喊和哀号的可怕噪音,这噪音和水面下传来的巨大轰鸣声呼应着,那轰鸣声就好像站在尼亚加拉大瀑布旁边感受到的震耳欲聋,没有人能用准确的语言形容那声音传递的恐怖。
&&&&在踏上“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之前,多萝西已经从一个普通的新泽西州女孩变成著名插画家哈里森·费舍尔的模特,费舍尔的创作主要是理想中的美国美人,这些美人装点着当时美国最重要的流行杂志。作为一个成功模特,多萝西也开始踏足银幕、拍摄默片。1912年春季,多萝西无法承受过重的工作压力,要求电影公司给她一个假期。那时候的电影明星和今天不能相比,虽然每周能挣到175美元(相当于今天的4000美元),但是代价是精疲力尽,要是请假也没有了收入,多萝西想到未来心灰意冷甚至有点想辞职。同时折磨她的还有一段不为人接受的感情,爱人42岁的邱里斯·布卢雷托已经结婚,离婚大战还在进行中。布卢雷托当时已经是业内最重量级的制片人之一,他力劝多萝西不要离开电影业,同时给她安排了一次很不错的海外旅行。
&&&&日,多萝西和母亲一起乘船前往欧洲,整个旅程不仅包括欧洲大陆上的所有首都城市,还有阿尔及利亚和埃及。可4月8日,当她们从热那亚到达威尼斯,却接到酒店转发的电报,通知他们说,制片公司出现紧急情况,多萝西必须马上回美国参加一系列影片的拍摄。虽然假期只过了3个星期,多萝西感觉自己已精神焕发,变成“新鲜人”,可以重新投入工作。她给电影公司发电报说自己将在巴黎短暂停留,然后4月10日从法国瑟堡乘船直接回纽约。
&&&&救生艇里一片安静,没有人说一个字,人们都没话可说,也没有什么能做的。海面上浪越来越大,严寒刺骨,多萝西意识到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自己有可能活不到天亮。无线电操作员是否努力把绝望的求救信号传给周围经过的船只?救生艇很有可能随波漂流几公里,最终在阴冷的大西洋中央兜圈子。4月15日破晓的时候,7号救生艇上的人从远处看见一丝亮光和一团渐渐升起的黑烟。大家挤在狭窄的救生艇里用尽办法温暖自己,看着远处的黑烟越来越大,最终这团黑烟变成了一艘汽轮模糊的轮廓,正朝着救生艇驶来。人们不顾手脚已经完全被冻麻木,用尽力气划桨朝“卡帕西亚号”号驶去,这艘汽船收到“泰坦尼克”号的求救信号,绕道100公里前来救援。随着太阳在海面上洒下第一缕微弱阳光,多萝西注意到周围漂着很多绿色的垫子,仔细辨认才发现这些是“泰坦尼克”号上的沙发。才几分钟,早晨的阳光瞬间变得刺眼而明亮,照亮的还有救生艇周围多座高耸冰山。
&&&&在大约早晨6点的时候,7号救生艇被拉到“卡帕西亚”号旁边,绳梯从上面扔下来,多萝西顺着绳梯爬上了甲板。“卡帕西亚”号上的乘客詹姆斯·罗素·罗威尔和妻子很快来到她身边,问她是否愿意分享她们的舱位。穿着湿透的睡袍吃了早餐后,多萝西在罗威尔的客舱里睡了26个小时。
&&&&布卢雷托一直希望派遣一队摄制人员到码头,记录多萝西再次登陆纽约的时刻,他或许是世界上第一人意识到:用一部电影短片记录知名电影女演员从史上最恐怖海难逃生、从史上最著名救援船上获救的历史性时刻,能获得多少票房关注!可是布卢雷托很快发现自己手头有另一个更特殊的故事。一开始,关于“泰坦尼克”号沉没造成多大损失的消息非常少,有些报纸甚至宣布所有乘客都获救了。救援的时候,“卡帕西亚”号船长禁止一切有关“泰坦尼克”号的消息走漏给媒体,其间无线电设施只能用于和官方交流以及方便幸存者和家属联系。此外,“卡帕西亚”号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统计哪些乘客在灾难中死亡,而这个消息是被严格封锁的。
&&&&4月18日,一个风雨欲来的夜晚,“卡帕西亚”号带着沉重驶进纽约港,此时的港口已被各大新闻机构雇佣的小船团团围住,所有媒体都清楚这是最重大的新闻事件,而其中哪怕一点点内幕都将成为报纸的金矿。在小船上记者用麦克风对“卡帕西亚”号上的人大喊“只要给出消息就支付金额诱人的现金”,但是“卡帕西亚”号船长表示,任何记者或者媒体的人胆敢登上他的船,他都会毫不犹豫开枪射击。
&&&&“卡帕西亚”号上原本一名乘客卡洛斯·F·赫德曾是《圣路易斯特邮报》的记者,在之前4天已用了大量时间和“泰坦尼克”号幸存者谈话,获得足够素材写下5000字新闻稿件。赫德的唯一问题是如何把稿件送下“卡帕西亚”号。之前他想办法通过电报和一个在《纽约晚间世界》的朋友联系上,此人现在正坐在租来的小船上试图靠近“卡帕西亚”号。终于,小船划到“卡帕西亚”号视线之外的船舷下,赫德把手稿装在防水的油纸信封里,扔到小船甲板上。《纽约晚间世界》的特别号外在4月18日白天出版,上面刊登了赫德新闻手稿的节选,大标题是《“泰坦尼克”号锅炉爆炸,段成两截后撞上冰山》,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1500条生命,数字还不能完全确定,正负变化不超过20,死于沉没的”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周日夜间11点45分撞上冰山,2小时25分钟后沉入海底。”海难中真实的死亡数字是1517人,我们不得不佩服赫德统计之准确。
&&&&多萝西站在“卡帕西亚”号的甲板上,夜色太黑,她看不清纽约的城市轮廓,她还不知道那个晚上有几千人站在码头等待,一同见证着一个悲壮的历史时刻。多萝西泣不成声地扑进继父的怀抱里,身后是她的母亲,他们从人群中挤过,钻进一辆计程车里,来到纽约一家餐馆。可当时在女孩脑海里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爱人布卢雷托,她希望能在码头看见他,但也意识到这样并不合适,可能会给有妇之夫带来丑闻。几个小时之后她开车前往一家酒店,两人安排在那里见面。那天晚上,布卢雷托送上一枚璀璨的订婚戒指,当时价值1000美元,此外还有一个计划:用电影重新记录多萝西的经历和幸存。他说,她不仅将成为他的妻子,还将比现在更有名,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使两者皆成为可能。
&&&&公众对于信息的饥渴根本无法满足,渴望知道有关灾难的细节、有关痛苦的叙述、有关勇敢、自私、自我牺牲的一切故事。布卢雷托抓紧时间利用公众对信息的渴望,推出了一种在当时还是非常新颖的媒体手段———新闻电影短片。他的电影脚本主要记录了多萝西登陆纽约港的时刻,当中穿插了“泰坦尼克”号船长爱德华·J·史密斯走进“泰坦尼克”号的姐妹船“奥林匹克”号的镜头,他在海难中失踪了,还有“泰坦尼克”号出事地周边的冰山的镜头以及“泰坦尼克”号在欢呼中第一次下水的镜头,这些镜头给观众强烈的心理冲击力。电影短片在当年4月22日开始在东部海岸城市院线上映,一下子就造成轰动,这不仅是电影历史上第一次运用拖船拍摄,同时也证明在突发新闻中,电影和印刷媒体的传播效果不相上下,时效性也能保证(电影仅在事故后一个星期就上映了),同时更能引起广大公众的兴趣。布卢雷托宣称这部短片是“全球最佳电影”,在仅一周的上映时间内席卷美国所有院线,抓住所有美国人的心脏和眼球。布卢雷托制作了两份特殊拷贝,一份送给意大利著名发明家古列尔摩·马可尼,他发明的无线拍摄技术在这部新闻短片中被大量运用,另一份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塔夫脱,他的一个亲密朋友死于海难。被这次巨大成功推动,布卢雷托决定拍摄一部以“泰坦尼克”号海难为主题的默片,主演当然是自己的爱人,海难的真实幸存者多萝西。
&&&&回到纽约后的几天内,多萝西已经设计出一个故事大纲,她自己将扮演“多萝西小姐”,一个年轻美国女孩去欧洲旅游,计划回美国的时候要和自己的爱人,在美国海军服役的杰克结婚。拍摄很快就开始了,地点是纽约港附近的一艘废弃货船,多萝西穿着出事那天的衣服,一件白色的真丝睡袍,外面是毛衣和一件短大衣,脚上是一双黑色高跟鞋,整个故事的逼真性毋庸置疑,多萝西不是在表演,她是在重新经历灾难,把自己的记忆在新的故事里重新整合了。
&&&&《从“泰坦尼克”号获救》上映的日期是5月16日,正好是“泰坦尼克”号沉没一个月的纪念日,媒体和观众都称赞这部影片营造的细节真实感和感人力量。《电影新闻》的评论说:“一个关于世界上最伟大海难的故事代表着整个国家的感受,多萝西小姐不仅是最广为人知的幸存者,也是海难中的女英雄,亲自讲述了一出冰山中发生的悲剧。”多萝西并不想借影片出名,她说:“全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为”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哀伤,我正好有机会能为那个可怕夜晚死去的人们献上悼念,这是我唯一想做的。”事实上,海难经历让她感觉空虚、恐惧、和现实逐渐脱离。影片上映后不久,多萝西就走出电影公司的化妆间,永远和电影工业说再见了,她的理由是自己对一切都感觉“失望”。
&&&&在1912年秋天的某个时候,在布卢雷托忙着和卡尔·莱姆勒联手成立环球电影制片公司的时候,他的妻子终于决定同意离婚。在一系列丑闻和繁琐的离婚程序之后,日多萝西终于和布卢雷托在纽约结婚,可是很显然,他们之间的火花,长久以来一直被一种病态关系维系着,两人在1923年离婚。(来源:南方都市报&)
&&&&离婚后的多萝西前往法国,她的母亲已经定居在那里,当时她已有足够的钱在巴黎维持很奢侈的生活,每天都有上好的鸡尾酒和香槟,她也认识了很多波西米亚的朋友,例如作家、艺术家。1934年接受采访时她曾说:“上帝啊,我拥有怎样的生活,不用再想电影,可以自由自在不用工作。拍电影是沉重无比的负担,给我带来很多麻烦,可是在法国我发现我不仅重生,而且终于能感受快乐。在这个国家,谁不会真正感受到快乐呢?我太开心了,可又担心梦想中的生活持续不了太长时间,总有一天会有一朵乌云把一切都遮住。”
&&&&多萝西所担心的摧毁理想生活的乌云是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5月,当德国入侵荷兰和比利时的时候,多萝西正前往佛罗伦萨计划接母亲一起返回法国,可那个时候的法国已经不能去了。当时两个人还有机会回美国,但是她们没有这么做,“泰坦尼克”号上的恐怖回忆显然是一个原因。后来在一份宣誓书里她这样说:“我们再也不想坐船回美国,只要在大海上我们都觉得恐惧,我们曾经历一次海难,可我也不想在意大利呆着,当时我们只是在意大利等待有恰当的离开的机会。”
&&&&多萝西的生命在这一刻发生扭转,1944年春天,她和母亲还在佛罗伦萨,却接到意大利警方的通知,要把两人送到德军控制的拘留营。多萝西尝试逃跑,但最终还是于日被逮捕并关押到一个纳粹集中营,在几个集中营来回转移后,她最终被关押在圣维托监狱,多萝西形容那里是“活人的地狱”。如果不是双面间谍雨果·卢卡·奥斯特里(U&go&L&ucaO&steria,也被称为雨果博士)的阴谋,多萝西很有可能最终会死在监狱里。“雨果博士”一直希望向在瑞士的盟军情报机构渗透,但是始终没有得逞,他把多萝西从监狱里拐带出来,理由是她是纳粹同情者兼间谍,希望她能渗透充当间谍。这次拐带计划成功了,多萝西终于逃出监狱并逃进瑞士境内,不过整个过程使她精疲力尽,几次差点死去。在苏黎世,她反复接受审问并向当时美国驻瑞士副大使递交宣誓书,后来她被判定“不够聪明不能做间谍”。
&&&&多萝西试图重新开始正常生活,但两次死里逃生,一次是从“泰坦尼克”号,一次是从集中营,让她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在战争结束后的几个月,她回到法国又过了几个月的开心日子,然后日,她死在自己的公寓里,很可能是因为心脏病突发,享年56岁。
&&&&世界上最著名的海难在之后引发了3波“泰坦尼克”号热潮:
&&&&第一波在灾难之后迅速传开,准确击中大众心理,产生了布卢雷托拍摄的新闻短片,多萝西扮演的《从“泰坦尼克”号获救》,此外还有很多幸存者写的书,也有很多诗人的诗作,其中还有大量的音乐作品,仅1912年一年,以“泰坦尼克”号事故为灵感进行的音乐创作,申请专利的就有112首。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暂时安静了“泰坦尼克”号风暴,在欧洲战场上有数百万人战死,全球很多地方整个城市、整个社区被摧毁,希特勒一个人的意念就能清洗地球上的一个种族,所有这些都把一次死难者“只有”1500人的沉船事故变得“微不足道”。
&&&&然而,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第二波“泰坦尼克”号热潮再次袭来。当时世界正处在冷战中期,很多人认为地球有可能以核战争的方式毁灭,于是“泰坦尼克”号成为一种可容纳的、可理解的悲剧。这次热潮的来袭不仅是对悲剧的怀旧,还是对“有序社会”的怀旧,在那样的社会中每个男人和女人都清楚自己的位置,某种程度上说或许是因为文化教养,当时人们的行为都符合严格的规范。
&&&&20世纪50年代第一部全面表现“泰坦尼克”号悲剧的影片是一部情景剧,剧名很简单,就是《泰坦尼克号》,主演是当年最出名的女性芭芭拉·斯坦威克。她扮演一个处在感情危机中的女性,陷进一段不幸福的婚姻,丈夫富有但是冷酷,她踏上“泰坦尼克”号的目的是为了把两个孩子从丈夫身边偷走。影片的导演让·尼古拉斯科并不希望影片聚焦于“失去”,而是聚焦于失去之后深深反思的爱。如果这个情节:一段不幸的婚姻,一个忧郁的女人,和一个从丈夫身边绑架孩子的阴谋并不够戏剧化,那么登上“泰坦尼克”号注定沉没的背景就足够引人入胜了。虽然所有情节都是好莱坞编剧们的想象,但是故事的确来源于生活。
&&&&1912年当“卡帕西亚”号带着获救的人来到纽约港,很快发现有两个男孩,分别是4岁和2岁,是被父亲绑架登上“泰坦尼克”号的,父亲使用了“刘易斯·霍夫曼”的化名。另一个乘客,当时只有13岁的曼德雷恩·玫林格尔还记得在餐厅看到过这两个黑头发的孩子,她感到奇怪,带着这么小的孩子长途旅行,母亲为什么不在身边?后来才发现是父亲偷偷带着孩子去美国。在之后的采访中,其中较年长的男孩迈克尔回忆到“泰坦尼克”号留给他的有限记忆,他和弟弟在前甲板上玩耍,在二等舱的餐厅里吃饭。出事的那个晚上,他记得父亲走进船舱,温柔地唤醒两个孩子,“他非常温柔地给我穿衣服,还紧紧拉着我的胳膊,另一个陌生人在给弟弟穿衣服,现在想到这个我心里还非常感动,似乎当时他们都知道自己活不了了。”
&&&&那个叫自己“霍夫曼”的人,真名是迈克尔·纳芙拉迪尔,他竭尽所能帮助其他乘客逃生,玫林格尔回忆说,在最后的一分钟“霍夫曼”给她穿上鞋子并亲手系紧鞋带。玫林格尔和母亲坐上了14号救生艇幸运逃生,在凌晨1点30分左右离开沉没中的“泰坦尼克”号。但是迈克尔·纳芙拉迪尔一直在船上等着,直到2点05分,把两个孩子送上了最后一艘放下的救生艇。目击者还记得,他跪在“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上,在送出孩子的时刻,仔细检查他们是不是被毯子包紧了。当他把两个孩子亲手递给负责放下救生艇的船员后,他站在船舷边,退后几步,敬一个军礼,然后就消失在呼号的人群中。
&&&&“卡帕西亚”号到纽约后,这两个男孩马上变成名人,记者们形容他们是“深海孤儿”,几天之内他们的照片出现在所有美国报纸上。可是在法国尼斯,他们的母亲还在绝望中打听两个孩子的下落,甚至向英国大使和美国大使求助。他提供长子迈克尔的照片,后来打听到一家公司曾向一个名叫“刘易斯·霍夫曼”的人售出几张“泰坦尼克”号二等舱船票,而“刘易斯·霍夫曼”是她曾经的邻居的名字,此时她才明白决心和自己分开的丈夫都干了什么。
&&&&几个星期之后年轻的母亲搭乘另一艘邮轮赶到纽约,一辆计程车把她送到儿童福利院,那里已经挤满记者和摄影师。她被允许单独看看孩子,迈克尔一个人坐在房间角落靠在窗户边的桌子上,翻看一本字母书,小儿子趴在地板上在玩拼图。她走进房间的时候,孩子们有点不安,但当认出来是妈妈之后,迈克尔脸上全是惊喜,小弟弟有点糊涂,只是呆呆看着。
&&&&迈克尔在日去世,享年92岁,虽然是“泰坦尼克”号灾难中最年长的幸存者之一,但他总是说:“我在4岁那年就死了,之后我只是生命之车的逃票者,是捡拾时间碎屑的人。”
&&&&1953年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最真实的声音来自另一位一等舱乘客艾迪斯·罗素。艾迪斯是一名时尚设计师和记者,登上“泰坦尼克”号时是32岁。在得知芭芭拉·斯坦威克将在电影中扮演主要角色后,她主动联系制片人,表示愿意提供自己的故事和帮助。一开始她的请求没有收到任何回复,因为制片方决定不与任何幸存者交谈,制片方更希望塑造自己的故事,一个在任何方面都符合剧情剧标准的故事,没有任何真实经历。不过制片方却邀请艾迪斯和其他几个幸存者参加了1953年4月在纽约举行的影片预告会,对所有幸存者来说,这都是一次情感震撼,其中包括当年只有18岁的丽施·阿克斯和她只有10个月大的婴儿。危急之中,丽施只能把自己的孩子从怀里扔到救生船上,当她努力往救生艇上爬的时候,却被告知小艇已经满了,她只能被安排到另一艘救生艇。结果在等待救援的漫漫长夜,是艾迪斯负责照顾和安慰婴儿。在影片预告会上的重聚带回了所有回忆,当年10个月的婴儿此时已经41岁,成为一名成功的钢铁大亨。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艾迪斯祝贺制片方成功让“那一夜”复活,但同时也指出几处明显的错误。首先救生艇的状况并非像电影里描述那样井井有条,实际上救生艇的座位数量明显不够,很多人是站着,有的干脆坐在栏杆上,还有的人从大船上跳进救生艇,结果挂在栏杆外面。此外,“泰坦尼克”号实际下沉速度也比电影描述的快得多,船头最后是砸进水里,而电影里更像是优雅地划进海洋里。
&&&&这部电影在1953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也勾起了公众的强烈好奇心,虽然已经是两代人之后了,人们还是渴望知道具体细节,到底是什么让巨轮沉没?沃特尔·罗德决定自己来满足公众的好奇心。作为律师之子,小时候的沃特尔曾登上过“泰坦尼克”号的姐妹船“奥林匹克”号,长大后,他曾担任过二战期间的情报员,拥有军人的精准特质,严肃调查了60多位幸存者并收集了有关“泰坦尼克”号的大量资料。他的作品是《冰海沉船》(A&N&ight&to&Rem&em&ber),一部以对话为主的非小说作品,用真实的回忆和描述再现了那个悲剧的夜晚。1955年冬天《冰海沉船》第一次出版的时候就注定成为巨大成功。从11月12日到12月11日一直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而且之后不断再版,一直没有停止过印刷。有评论家曾这么说过:“创造泰坦尼克神话有两个关键时刻,一个是1912年,一个是1955年。”
&&&&《冰海沉船》的出版和成功以及公众对幸存者的巨大兴趣,就好像把那艘沉在海底的船重新打捞上来,很多幸存者陆续联系沃特尔,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所知道的故事。一时间泰坦尼克成为热度最高的公众讨论话题。一个已经过去43年的灾难,焕发着新的新闻来源和故事,这是不常见的。很多幸存者都进入老年,一辈子不想说的事情,到了这个时候似乎想说出来了,可是他们的回忆又都是片段的,是一个个被切断的画面,而沃特尔的一大优势是,他能倾听所有人的倾诉、能保持冷静清醒的态度收集所有情绪化的回忆,同时能把断裂的画面重新组合起来。他不但收集幸存者的回忆、故事,还收集他们的纪念品,一枚纽扣、一份菜单、一张船票或者一把银勺,他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做这一切,收集关于“泰坦尼克”号的一切,哪怕在《冰海沉船》出版很多年之后还在继续着。
&&&&要把《冰海沉船》改编成电影、电视的冲动很多,最先是美国电视台制作的电视连续剧,开播就获得2800万观众的收视率,然后是英国人投资的大成本的电影,预计在1958年上映。电影改编权被爱尔兰出生的制片人威廉·麦克奎迪获得,和沃尔特一样,威廉从小时候起就对“泰坦尼克”号着迷,他出生在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一直记得20匹马拖着“泰坦尼克”号巨大的锚,经过城市的石板街道,从铸造厂到“哈兰德与沃尔夫造船厂”,那里是建造“泰坦尼克”号的地方。
&&&&威廉、导演以及编剧希望影片达到的效果是具有纪录片一样的真实感,艺术总监亲自设计了“泰坦尼克”号的还原版,还建造了两个大烟囱和4艘救生艇,这些一共使用钢铁4000吨。复制的“泰坦尼克”号被建造在一个水泥平台上,这个平台不仅要足够支撑大船,还要支撑上面的1500多人。
&&&&幸存者艾迪斯还是忘不了自己心里的故事,她觉得一定要说出来,于是她和沃尔特在1957年3月见面。一个绅士作家和一个优雅的时尚设计师马上一拍即合,他们都对“泰坦尼克”号抱有热情,也同样具有一种怀旧情绪,他们都怀念一个时代,那个时代随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已经不复存在,那是一战开始之前的理想时代。因为有着共同向往和怀念,在之后的几年中,艾迪斯一直为沃尔特提供一切她记得的故事、信息、谣言甚至是乘客资料。艾迪斯经常造访在伦敦附近的电影基地,因为她当时是影片的顾问之一,尽管艾迪斯不是制片方的雇员,但她也热心关注影片的进度。不过随着逐年老去,艾迪斯变得越来越古怪,她在日去世,享年96岁。她应该是留下最多回忆和故事的“泰坦尼克”号幸存者。
&&&&1958年上映的电影《冰海沉船》同样获得巨大成功,也在之后几年引起关于“泰坦尼克”号的讨论热潮。1963年成立了“泰坦尼克爱好者”组织,目的是为了调查并研究白色之星轮船公司(“泰坦尼克”号的母公司)旗下的3艘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奥林匹克”号和“大不列颠”号的历史和回忆。这个组织后来改名为“泰坦尼克历史协会”,每季度发表一次会刊,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协会的成员主要是一小批历史学家、航海爱好者和一些幸存者,1973年9月,当协会举行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的时候,只有250个成员。很多人当时认为,在50多年后,邮轮和它携带的故事会最终获得和平,安静地躺在海底。
&&&&可是在日的凌晨,来自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海洋摄影师和海底地理专家罗伯特·巴列德和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的探险家让-路易斯·迈克尔一同发现了在海面4000米之下,位于加拿大东部海域,离纽芬兰省约600公里的“泰坦尼克”号沉船。沉船躺在海底一个类似山坡的斜坡上,面对着一条海沟,船头朝北,船尾着陆,因此船身略向上翘起。在那样的深海,完全没有光线,也几乎没有生命存在,那是神秘而宁静的地方,对于曾经是世界之最的邮轮和世界之最的沉船,这应该是恰当的最后栖息地。罗伯特说:“希望它永远在那里,希望上帝永远保护那些亡灵”。
&&&&因为这个发现,世界再一次掀起“泰坦尼克”号狂潮,而这一次,比之前几次都更疯狂,更强烈。对于之后出现的有关沉船的任何照片和纪录片,都有一种超现实的力量,好像摄影师正努力捕捉的是一个幽灵,第一次为一个鬼魂拍下照片。在“泰坦尼克”号残骸被发现后几年,有钱的探险家能花上几千美元下海亲自看看“泰坦尼克”号的遗体,那种感觉好像是进入另一个世界。在美国和法国联合海底考察队之外,记者威廉·F·巴克利是第一个近距离看到沉船的人。他在发表于《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中写道:“我们缓缓下降,靠近一个看上去像黄色沙滩的地方,沙滩上闪烁着黑色的好像石头一样的物体。这些是沉在海底的煤炭、曾经的燃料,我们调查的区域是船头和船舷之间大约800米的距离,这些煤炭撒得到处都是。在我的左手边是一只男人的鞋子,左边的鞋子,我觉得是用麂皮做的,但已经看不出是不是系鞋带的款式,然后几米之外是一个雪白的茶杯,坐在沙子上,好像是为画家准备的静物。”
&&&&在之后的几年中,超过6000件物品从沉船上被打捞,送到法国的专家实验室,然后是参加一系列展览。第一个相关展览1994年在伦敦国家海洋博物馆举行,获得巨大好评,之后这个名为“泰坦尼克号物品展出”的展览在世界各地迎接了数千万观众。展出的物品包括一只银制怀表,指针停留在2点28分,那是“泰坦尼克”号沉入大西洋冰冷海水里的时间;一个小泰迪熊,属于船上的资深工程师威廉·莫伊斯,他随着自己参与设计建造的船一起沉入大海;一个精美的香水瓶,属于当年曼彻斯特一名香水制造商阿道夫·萨尔菲尔德,他是幸存者之一,如果知道在100年后还能从瓶子里闻到橘子花和薰衣草的味道,一定会吃惊不已;还有水晶玻璃的饮料瓶,上面雕刻着白色之星轮船公司的标志;属于乘务员阿瑟·布鲁姆的白色外套,当年只有30岁的他没能幸存。孩子们玩耍的玻璃珠被从海底收集,同样还有盘子、一副眼镜和男士剃须用具。这些日常用具把一艘伟大的船和1517个逝去的生命重新带回现实。
&&&&米尔维纳·迪安在3个月的时候就成为泰坦尼克明星,当时她和2岁的哥哥以及母亲成功搭上救生艇,而父亲则在海难中去世。她是被装在一个口袋里扔在13号救生艇上的。灾难后他们乘坐“亚德里亚”号回到英国,船上的乘客对他们无比好奇、关切,尤其是迪安,成为整艘船上的“小宠物”,以至于最终“亚德里亚”号的船长决定:头等舱和二等舱的乘客必须轮流抱她,每个人的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回到英国后,迪安的生活却不平静,她在8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经历过历史上最可怕的海难,当时母亲准备再婚,不得已告诉她父亲的遭遇。母亲终身对海难沉默,虽然自己完全没有记忆,迪安也很长时间里不愿意对别人提起有关“泰坦尼克”号的一切,她说:“没有人知道我和”泰坦尼克“号的关系,说实话,后来没人对此感兴趣,我也不感兴趣,可是有一天他们发现了沉船,然后就发现了我。”
&&&&这一切随着1997年卡梅隆执导的大片《泰坦尼克》上映,变得更加疯狂。影片创造了电影史上的票房纪录,由凯特·温斯莱特和里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一对身份和背景悬殊的恋人,他们在注定要沉没的船上相遇并相爱。突然,在年老的时候,迪安发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知名,电话一天到晚不停地响,她几乎接受过英国所有电台的采访,每个人都希望采访她,此时她宁愿自己从没有在“泰坦尼克”号上,那时候这一切对她来说是无法负荷的。
&&&&当然,当年只有9个星期大的迪安对于灾难细节不会有任何记忆,但是这并不影响公众和媒体的情绪,作为最后一个去世的幸存者,她已经成为所有幸存者的典型。
&&&&在影片的最后,年迈的露丝站在寻宝人身边,寻宝人问她,你准备好了吗?要回到过去?他们站在一艘探险船上,露丝眼前是一组监控器,从屏幕上她看到沉船的模样,她伸出颤抖的手想要触摸,那一刻,她流着泪说:“84年了,我还能清楚闻到新鲜的油漆的味道,那些瓷器从来没有用过,那些床单还没有人睡过,‘泰坦尼克’号被称为梦幻之船,它以前是,现在也是。”
&&&&迪安也一样,她总被要求重新描绘那一夜发生的事情,可是她的所有描述都是“二手”的,都是从母亲那里,还有从报纸和杂志上拼凑的。她说:“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我的父母曾在那艘船上,我们准备移民到美国堪萨斯州,在那里父亲准备开一家烟草店。那天晚上我们都在床上,父亲听到船撞上冰山的声音,赶紧起来看看是什么问题。之后他回来对母亲说,马上让孩子们去甲板上,越快越好。我相信他的判断和速度救了我们,因为我们当时在最拥挤、最下层的三等舱,而船上绝大多数人认为船不可能沉。因为太小,我被装在一个布袋子里,当”卡帕西亚“号救了我们的时候,我是被从布口袋里拿出来的。我们在纽约住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然后重新回到英国。我的母亲从来不多说,可是从8岁当我知道真相后,泰坦尼克成为我生命中最常听到的话题。”
&&&&对迪安来说“泰坦尼克”号是一艘梦幻之船,带着她经历一次超现实旅程,让她成为全球知名的明星,让她成为“活着的历史”,对所有人而言,她就代表着“泰坦尼克”号。日,迪安去世,享年97岁,是“泰坦尼克”号上最年长的幸存者。
&&&&“泰坦尼克”号灾难已经被过分调查,进入一种神话状态,曾经有份调查说,“泰坦尼克”是除了“上帝”和“可口可乐”之外全球第三大最知名的名字。100年过去了,随着所有幸存者都离开人世,这个名字在下一个100年、或者更多个100年以后,还会如此引人入胜吗?
托马斯·安德鲁斯年龄:39岁 身份:泰坦尼克号设计师
不能淹没的爱
“我绝不会在别的男人之前上救生艇”。——梅西百货创始人施特劳斯先生
伊西·施特劳斯是德国裔美国人,著名的梅西百货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他和他的妻子艾达·施特劳斯在海难中一同赴死,
《泰坦尼克号》中那对躺在套房的床上,相拥而眠等待海浪的老夫妇,即以他们俩为原型。他们的侍女 () ·伯德在救生艇上生还。
●我最后一次见到施特劳斯夫妇,是他们靠在椅子上,向救生艇上的人们挥手。“你在哪,我就在哪,”听到女主人对施特劳斯先生这样说,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了。我明白,我与女主人和先生可能要永远分别了……
我跟施特劳斯夫妇的缘分并不深。今年(指1912年)1月份,他们从美国来到欧洲,逗留了3个月。临走的时候,他们决定找个法国女佣带回美国。但他们找的前一个女佣临阵脱逃了,于是我成功得到了这份工作,也获得了泰坦尼克号处女航的入场券,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我甚至被安排住在头等舱,船上的一切都让人眼花缭乱。
主人施特劳斯夫妇对我非常友善,是有教养的上等人。他们1871年结婚,共生了7个孩子。在我看来,他们几乎从不分开,即便分开哪怕几天时间,他们也会每天互相写信。
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的时候,我在房间里收拾,而施特劳斯夫妇正手挽着手,在上层甲板上散步。他们是冰山撞击最直接的见证人。
也因此,尽管船上的官员们没有告诉夫人拉响警报的原因,但施特劳斯夫妇依然很警觉。夫人迅速赶来找到我,让我穿上舒服和保暖的衣服。她告诉我,“乘客们有可能要乘坐救生艇”。
那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这艘庞然大物会沉没。“他们不是说,上帝都不可能弄沉它吗?”我一面嘟囔着,一面听从主人的安排,急急忙忙赶到甲板上跟他们会合。
●第一艘救生艇坐满的时候,施特劳斯先生非常绅士地站在一边。“只有所有的妇女和儿童都上船后,我才能上船。”他试图让施特劳斯夫人坐进救生艇,有一次,他确实接近成功了。但当夫人得知,先生不会一同登船的时候,夫人又从救生艇里走了出来。“我们共同生活40多年了,我不会离开我的丈夫。要么我们一起生,要么我们一起死。”夫人与先生的争执整整僵持了一个小时,这期间夫人至少放弃了3次登船的机会。
此后,有船组人员说,考虑到施特劳斯先生的年纪,他可以一同登上救生艇。但先生拒绝了,他说,“我不希望受到任何区别对待”。
在施特劳斯夫妇的鼓励下,我登上了8号救生艇。临走的时候,施特劳斯夫人把自己的毛皮大衣脱下来,披在我身上,告诉我,“我再也用不上它了。”
我含着泪,坐在救生艇内,看到他们回到甲板上。有人说,他们坐在甲板上的一张椅子上,向救生艇上的人们挥手,直到海水把他们吞没;也有人说,看到他们互相挽着手,走回了房间。但我知道,他们永远在一起了。
奇闻 2名“杀人犯”
两名杀人犯混在乘客中加入了泰坦尼克号处女航,他们中一人是船上的锅炉工,名叫威廉·明特拉姆,是个酒鬼,因妻子不同意用孩子的鞋换酒喝,明特拉姆一怒之下杀死妻子,但只被判刑22年。虽然生前屡做恶事,但明特拉姆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生死关头,却展现出了勇气,他把救生艇位置让给了同行的女婿。另一名杀人犯乔治·麦高夫是船上海员,麦高夫曾因为口角,大力推搡一名男孩使其落水身亡,但因证据不足被释放。在泰坦尼克号沉默后,一艘救生艇由其驾驶,在逃到纽约后,麦高夫还接受《纽约时报》采访,他大骂白星公司给水手的待遇像对待犯人。更乌龙的是,美国登记人员还将他误认为是头等舱的商人詹姆斯·麦高夫。
9名“幸运儿”
除了总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斯,恐怕没有人知道那些建造了泰坦尼克号的工人们。泰坦尼克号建成后万众瞩目,许多人都想成为处女航的幸运儿。白星公司从15000名员工中甄选了9名作为代表,准备见证这一历史时刻,他们被称为“担保团”。这个团队由安德鲁斯带领,其余8人也是员工中的佼佼者,他们获此殊荣在当时备受瞩目,但命运弄人这次旅程却使他们9人无一生还。总设计师安德鲁斯的助手——罗德里克·吉斯霍姆也在其中,吉斯霍姆负责设计救生艇,但却没能挽救自己的生命。造船世家出身的安东尼·佛罗斯特被称为机械男孩,他负责监督机器安装。沉船时,佛罗斯特一直坚守岗位,保持船上的灯不熄灭以免影响救援。设计轮船电路的工程师威廉·帕尔也奋战到最后一刻,保持电路畅通。除了工程师幸运儿中还有工人,管道工弗朗西斯·帕吉斯以其出色的技术入选这次旅程。
本版撰文/颜颖颛 新京报制图/师春雷
(以上报道基于历史事实有虚构)
日,安德鲁斯的父亲收到一封电报。他眼含热泪,骄傲地把电报读给全家人听:“泰坦尼克号上所有船员一致赞扬安德鲁斯只顾他人安全,至死方休的英雄行为。”幸存者玛丽·斯洛安是船上服务员,她回忆说是托马斯说服她登上救生艇,而他自己则英雄般迎接命运的到来,再也找不到替代他的人了。1914年,在安德鲁斯的家乡唐郡,他的纪念馆建成。著名雕塑家索菲亚·蒲莱佳为其塑像,现在纪念馆被改造成了纪念小学。安德鲁斯主持设计了白星公司大部分轮船,其中有一艘营救艇“诺曼底号”至今还仍健在。
出生于英国的艾伦·伯德跟随泰坦尼克号处女航这个特殊的机会前往美国后,此后,她终生都留在美国。她曾经尝试把毛皮大衣还给施特劳斯家族,但对方友善地拒绝了,施特劳斯先生的长女表示,艾达送给她,就是她的了。此后,艾伦·伯德受雇于纽约塔克西多公园的斯宾登家,而斯宾登夫妇也是泰坦尼克号海难幸存者。她结婚后离开斯宾登家,直至1949年去世前,她一直居住在美国罗得岛。另外,纽约市为纪念施特劳斯夫妇为其树碑,碑文上写着“再多再多海水也不能淹没的爱”。
孩子,我没有给你造一条不会沉没的船。
——泰坦尼克号设计师安德鲁斯悲痛地对船员说。
这么多年来我们都生活在一起,你要去的地方也是我要去的地方。
——施特劳斯夫人毅然同丈夫一起共赴死亡。
“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
泰坦尼克号 国籍:英国
船东:白星航运公司
船长:269.1米
船宽:28.1米
极速:23节
泰坦尼克本身是巨大无比的意思,该船被视作航海技术史上的里程碑。《造船专家》杂志形容其为“不沉之舟”。除了体型巨大外,泰坦尼克号还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奢华舒适的“梦幻邮轮”。
二等舱客房的装潢和摆设,基本上与其他普通轮船的头等舱等级相同,船上不少原本定了其他船只头等舱的乘客,在听闻此事之后大多临时改成了泰坦尼克号的二等舱。
泰坦尼克号上有4根19米高的烟囱。原本只需要3根烟囱,但设计者认为,安置4根烟囱更美观。因此只有前3个用来排烟,第4根烟囱完全是一个陪衬。
4月15日1点40分,最后一艘救生艇被放下海面。白星乐队7名乐手在指挥华莱士·哈特利的带领下继续为乘客们演奏音乐,悲壮地伴随着泰坦尼克号一起葬身海底。
头等舱餐厅
泰坦尼克号囤积了3.4万公斤新鲜猪肉、5000公斤鲜鱼、1.1万公斤家禽肉类、4万个鸡蛋、4500公斤糖、40吨土豆、1吨咖啡、1500瓶酒和2万瓶啤酒等。船上的餐具包括1.2万只盘子、8000个叉子、3000只茶杯和8000只酒杯。
船上最为奢华之处是头等舱的大楼梯,位于第一和第二烟囱之间。配有橡木镶板以及镀金栏杆的大楼梯一直延伸到E层甲板,顶部是由熟铁支架支撑的玻璃穹顶,使自然光洒满大楼梯。
泰坦尼克号上共有两名无线电操作员。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船员花了47分钟才发出无线电呼救信号。
泰坦尼克号上有20个救生艇,最多可容纳1178名乘客。由于救生艇有限,致使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后,大量乘客无法逃生。
当时,船长爱德华·约翰·史密斯就是在这里指挥泰坦尼克号躲避冰山。
桅杆瞭望塔
船员在瞭望塔值守时并没有带望远镜,当他看到冰山时只给了泰坦尼克号40秒时间进行躲避。
三等舱位于船身最下层,船票最低价格是3英镑,这里的乘客大多是计划到大洋彼岸谋生的贫穷移民。即使是他们的房间里,也布置了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头取暖设备。
泰坦尼克号有3个螺旋桨。最外层的螺旋桨最大,拥有3个锰铜桨叶,直径达到23.5英尺,重量达38吨;中层的螺旋桨直径17英尺,重达22吨。
头等舱厨房
船上配备了60名厨师。他们每天一大早就开始忙碌,直到夜里7点才能休息。
泰坦尼克号上装有4台400千瓦的发电机,这些发电机通过长达200英里的电线与船上10000多个灯泡相连。
泰坦尼克号使用的仍是蒸汽轮机,因此煤成为这艘豪华邮轮的动力源泉。据悉,泰坦尼克号上装载了5892吨煤,当时有8名中国人在船上从事烧煤等工作。
泰坦尼克号的动力系统由3套主机组成,其中两套为4汽缸往复式蒸汽轮机,另外1套为蒸汽轮机。主机功率超过51000马力,因此泰坦尼克号的最大时速可以达到23节。
泰坦尼克号上这个游泳池长30英尺,宽14英尺。乘客来此游泳需花费1先令,男女乘客不允许同时游泳。此外,船上还有一个土耳其浴室,每次花费4先令。
头等舱的公共休息室由精细的木质镶板装饰,配有高级家具以及其他各种高级装饰,并竭尽全力提供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服务水平。
泰坦尼克号上的休闲设施非常完善,乘客们花50美分就能在船上的壁球室打一局,当船只沉没时,两位来自头等舱的乘客正在这里打壁球。
外壳由2000块钢板拼接而成,钢板每块长30英尺、宽6英尺、厚1英寸。连接这些钢板总共用了300万枚铆钉。
有两层船底,由带自动水密门的15道水密隔墙分为16个水密隔舱,跨越全船。
泰坦尼克号沉没过程
日23时40分,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船首前五个水闸渗水。
2 泰坦尼克号船体开始前倾,随着渗水越来越严重,船首部分沉入水下。
4月15日2时18分,泰坦尼克号断为两截,船上所有灯光熄灭,船首沉入水底。
4 随后,泰坦尼克号船尾竖起,2时20分,船尾部分缓缓在水面消失。
泰坦尼克号沉入约3900米深海底,两截船体相距约900米。
毅然赴死的泰坦尼克号船长爱德华·史密斯
泰坦尼克号之路
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迎来处女航,航向纽约。
泰坦尼克号从波的号收到冰山警告,距泰坦尼克号250海里处有“大量冰场”。
收到自德国邮轮亚美利加号大型冰山警告讯号,但并没有通知舰桥控制人员。
收到自美莎巴号发出的巨型冰块及冰山警告,讯息被忽略,电报员此时正为乘客收发私人讯息。
泰坦尼克号高速前进,瞭望台人员发现冰山就出现在前面500码范围之内。泰坦尼克号躲避不及,撞上冰山。
泰坦尼克号船首的前五个水闸开始有水涌入,六号锅炉室被8英尺高的水位淹没。
零时25分:船长下令先让妇孺登上救生艇,分批逃生。
泰坦尼克号断为两截,船首沉入水底。两分钟后,船尾部分沉没,1500余人葬身大西洋。
从泰坦尼克号发出的首艘救生艇被卡柏菲亚号救起。截至8时50分卡柏菲亚号共救起710名幸存者。
卡柏菲亚号驶抵纽约,美随即对沉船案展开调查,英国问讯见死不救的过往船只船长。
首部关于泰坦尼克号海难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上的幸存者》在美拍摄完毕。
泰坦尼克号最后一名遇难者尸体被发现,所有遇难者“回家”。
科学家罗伯特·贝尔德和路易斯·迈克尔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位置。
泰坦尼克号已知最后一名幸存者艾瓦·哈特逝世,科学家试图打捞泰坦尼克号残骸未果。
由执导的电影
上映并引发观影潮。
4月15日,泰坦尼克号迎来百年祭。
打破冰山魔咒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场“大船撞冰山”的海难震动全球,其给人们的冲击程度不亚于本世纪初“飞机撞大楼”的悲剧。在过去的一百年中,这场悲剧一直给人类的盲目自信敲响警钟,也给人类造船事业以及航运安全留下了宝贵的前车之鉴。百年前,肉眼看冰山是老天骗了泰坦尼克?
日晚23点40分,大西洋,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甚至一点风都没有。载着荣誉和骄傲的泰坦尼克号以几乎接近极限的速度,航行在漆黑的大海上。直到,瞭望员发现冰山……
由于发现冰山太晚,轮船的速度也太快,从瞭望员发出警报,到船头撞击冰山,只经过了短短37秒。
100年后,在即将出版的新书《一个充满欺骗的夜晚》中,英国历史学家蒂姆·马尔丁对“泰坦尼克号”瞭望员为何没能及时发现致命的冰山提出了新的理由。在考证大量历史文献后,马尔丁认为,日,大西洋冰川附近的大气状态对光线产生了超级折射,使得船员无法及时目测到冰川的存在。
在大气中,光线不是直线穿越的,当大气密度增厚时,光线折射会加强。通常而言,受气压因素影响,地球表面的大气比上层气体更热,因此,光线通常有标准的折射形式。但是,当地表大气异常热的时候,如在沙漠或很热的马路上,光线会愈加往较冷的高空折射,这种情况下,远方的物体看上去会显得更低,甚至重合在地平线上,比如在沙漠中突然出现了类似湖的景观,这就是“海市蜃楼”。
但是,当地表特别冷的时候,就会发生相反的情况。马尔丁说,在冰冷的大西洋海面,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光线往更冷的地表折射,这就使得人目测的远方物体显得比实际更高,看上去也更近。而当地表温度尤其冷的时候,就会出现超级光折射,令物体发出的光扭曲。本来实际存在地平线上的物体,看上去却隐藏在地平线下。在非常冷的海平面,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远处的冰山“藏到”了海平面以下。人们看到的海平面,实际是一个雾状的幻象。
马尔丁说,泰坦尼克号瞭望员发现冰山的地方,正是冰冷的拉布拉多寒流和较暖的墨西哥湾暖流交汇之地,是海流最为冰冷之处,但再往前一点,海水就会变得温暖起来。在冷暖洋流交汇之处,发生了强烈的热交换,足够造成“海市蜃楼”效应。
根据泰坦尼克号航海记录,当晚的海平面似乎有轻微的雾,但事实上,当天是非常晴朗的。在那个冰冷的夜晚,泰坦尼克号上的瞭望员看到的是带着轻雾的海平面幻觉,而它背后,却是真实存在的致命冰山。因此,当冰山突然从海底“冒出来”时,一切已经太晚……
百年后,雷达、卫星、海冰检测系统“天眼”让冰山无所遁形
冰山——是泰坦尼克之死的“罪魁祸首”。
100年前,洋流、水温、光线,让冰山“隐身”。老天给这艘“神之船”开了一个致命的玩笑。
100年后,雷达的普及、卫星的上天以及海洋冰情检测系统的建立,让人类不再惧怕“冰山魔咒”。
如今,距离那个冰冷的夜晚已经整整一百年,海事科技的发展已基本可避免大船撞冰川的事故。
大连海洋大学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亚对记者介绍,今天,海员们在观测冰山及恶劣气候等方面已普遍采用雷达技术,此外还可以借助卫星拍摄等手段。
今天的船只上,普遍装有雷达装置,可以在任何天气状况下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测。不过,雷达也不能把海面上所有细微的海冰都囊括其中,有的时候,哪怕是撞上小冰山,也会导致船只严重受损,而且,当船只数量增多时,撞在冰山上的风险也更多。此时,人类就会寻求太空中观测数据的帮助。
“今天,我们对于极地区域、冰山变化和海洋已有了前所未有的认识。”英国太空署专家对媒体说。今天,人类有大量的卫星在太空监测海洋变化,拍摄下冰山的范围、厚度和运动,而且,这些数据多已全球共享。
有的卫星还可以通过微波信号从地表反射回来的信息,精确定位冰山的位置,这是和一百年前的定位技术截然不同的方式。
2005年,全球成立了“极地观察”网络,通过地球观测卫星对极地圈进行监测和预测,其中也包括了对海冰和冰山的实时监测。
不过,冰山侦查技术也并非完美无缺。即使在今天,卫星也不一定能定位一些小冰山,或者区别一些冰山和船只。
直到今天,曾经淹没了泰坦尼克号的拉布拉多寒流还在持续不断地将北极的冰山送到广阔的大西洋上来。而且,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冰消融更快,也有更多的冰山往南移动。有的时候,这些冰山甚至以“冰山岛”的形式漂移。2010年,加拿大附近海域的一些船只和石油钻井就得到警告,称有一块如纽约帝国大厦一半高的冰山可能带来威胁。所幸,经过卫星监测,这块冰山最后分裂成很多小块,但科学家仍用飞机投下跟踪标记,实时跟踪其中大块的海冰。
一些国家,比如美国还设立海洋冰情检测系统,对北大西洋上的浮冰进行观测和研究,以实时记录冰山漂浮状况,并通知附近船舶。这就让船舶可以不用持续不断地观测漂流冰层的位置。一百年前,如果泰坦尼克船长拥有卫星探测的冰山信息,雷达也能识破老天布下的谜团,海洋冰情检测系统也能及时向他们通报冰情,这场旷世悲剧也就完全可以避免。
造一艘永不沉没的邮轮?
泰坦尼克号的设计是百年来人类津津乐道的话题,这艘被称为“永不沉没之船”最终的沉没,让世人知晓,船舶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世界最牛邮轮“海洋魅力号”
日完工,当年年底成功首航。长361米、宽66米、水面高72米、排水量达22.5万吨。共有16层甲板和2704个客舱,可搭载6360名游客和2100名船员。其内有模仿纽约中央公园修建的绿色植物区、家庭户外娱乐区、4处风格不同的游泳区、两座攀岩壁、1个篮球场,还有数十家酒吧和餐厅。
关键词——铆钉 如今造船工艺重焊接
最初,众多人以为冰山在泰坦尼克号船侧穿了一个洞。然而,此后的研究发现,是船壳上出现了多个进水点,让水在各个船舱之间流动。
根据科学家此后对残骸的“犯罪现场侦查”,发现有一种可能,即钢板中的一种冶金失去了弹性,在冰水中变得脆弱。不过,1998年,冶金专家蒂姆·菲克在对残骸船身样本进行检验后认为,这样的钢材质量在当时来说并没有问题。
在菲克看来,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连接船身的小小铆钉。也有研究者认为,当时制造泰坦尼克号时的钢铁冶金能力并不弱,但生产出来的铆钉则不够强健。有人发现铆钉制造过程中加入了过多的矿渣,矿渣是在锻造时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但如果铆钉中矿渣过多过密的话,就会令其变得脆弱而无法承受撞击,进而发生断裂,最终令海水涌入密封舱。
大连海洋大学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亚表示,现在的大型邮轮船体均采用合金钢。目前,各国船级社规范中均对船用钢材的力学性能(即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以及断面收缩率等)有明确的要求,并且将船用钢材分为一般强度船体结构用钢和高强度船体结构用钢两类。
据其介绍,铆钉技术是船舶建造业早期采用的一种主导工艺,由四名工人分组分别负责烧铆钉、送铆钉、撑铆钉以及打铆钉的工艺。当时船舶上用的铆钉其最大直径为1英寸(约合2.54厘米)。劳动强度高,工作效率低。目前该项技术在造船方面很少使用。对于铆钉质量也是有标准要求的,不符合标准的是不允许用于造船的。
如今,造船的关键工艺是焊接,它在船舶建造中的应用水平直接影响造船的质量和建造周期。
关键词——防水密封舱双层船底减少进水几率
有很多人认为,如果泰坦尼克号直接撞向冰山的话,或许情况还不会那么糟。他们认为,泰坦尼克号的船首更为牢固,如果直接撞向冰山,影响的可能只是防水密封舱的一个到两个。然而,撞向冰山的是泰坦尼克号的右舷,更为脆弱的船身随即出现了一个300英尺(约合91.44米)的大洞,于是六个密封舱全部暴露在海水中。
另外一个可能的设计缺陷是,泰坦尼克号的抽水泵只有一个。如果它有多个抽水泵的话,或许可以及时将防水密封舱的水抽出来。
在泰坦尼克号海难发生之后,白星海运公司改进了泰坦尼克号姐妹船的设计:
首先,将船底打造成双层,横跨船身底部。此外,船体和船身中留有空间,这样,当船舶搁浅或在水下发生碰撞时,船底可能被刺穿,但不会伤及主船体的底部甲板。
随着双层船底的使用,因船底受损而导致防水密封舱进水的几率降至最低。而通过将双层船底向上延伸到船身两侧,这等于给船舶侧面也加上了双层保险,可大大避免发生此类因船身受损而导致沉船的事件。如果一旦发生冰山撞击或者同其他船舶撞击,这项改进措施可保证船身不会受损,只有船身双层侧壁之间可能进水,而防水密封舱则安全无虞。
此外,白星海运公司还提高了防水密封舱的横向隔水舱壁位置,并为现代船舶设计所用。
当泰坦尼克号的船身被冰山划开之后,海水涌进船头的防水密封舱内,此时船头重量加大,船身前倾,海水从受损的防水密封舱进入毗邻的舱内,最终导致船身断裂下沉。防水密封舱虽然名为
“防水密封”,但其实它只能将水暂时封闭在舱内,但是各个防水密封舱的顶部是敞开的,而且其舱壁也只比水线高出几英尺的距离。而通过提高防水舱的位置,一旦船头防水密封舱进水,船体前倾,防水密封舱内的水也不会涌入相邻的其他舱内,从而方便控制和隔离进水的受损防水密封舱和受损的船体部分。
1948年的国际海洋人身安全大会详细制定了海上客运船舶防水密封舱的朝向、长度和数量。防水密封舱,其主要用于提高船舶对水下船身损坏的应对能力,控制船身进水速度和位置。因为为保证进水后,船身仍能保持平稳,防水密封舱必须为横向或横跨整个船身,而不能采用纵向修筑。这是因为一旦船身一侧受损进水,水将会横向蔓延进隔水舱内,可保证船身两侧重量持平;而纵向隔水舱进水之后,将导致船身重量不均,从而向一侧倾斜。
防水密封舱的长度则视船身的长度而定,但须同船身长度保证正比例关系。防水密封舱的数量也由船身型号大小而决定,但不论船舶型号如何,都需要保证最少建有两个防水密封舱。
关键词——救生艇 救生艇须配食物和水
对于泰坦尼克号救生艇不足的说法,有专家表示,事实上,数量其实是符合法定要求的,当时的救生艇数量并非基于乘客数量,而是基于船的吨位,而且,其目的主要是用以将遇险船只的乘客转移到另外一艘船上。大连海洋大学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亚指出,泰坦尼克号的救生艇的问题主要在于没有恰当使用。
事发当天,第一艘救生艇在混乱之中放下,一共65人的位置只做了28人。虽然大部分妇女儿童都送上了救生艇,但当时还有很多人不愿意下去,他们以为还是呆在船上更安全。结果,当所有救生艇离开时,很多都完全没有装满人。
大连海洋大学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亚表示,目前我国的《海船法定检验规则》中对救生设备的配备数量、安放位置等均有明确的要求。
泰坦尼克号海难后,新的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每一艘救生艇都必须配有船桨、指南针、信号灯、食物和水;除此之外,大型轮船需配有两艘摩托救生艇。
关键词——船舵 船舵有争议
关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原因,有人认为与船舵有关,“当时的船舵太小,如果大一点的话,就可以避免这场灾难”。对于船舵的讨论还在继续,英国广播电台历史频道的一份研究认为,虽然泰坦尼克号的船舵符合当时的标准,但在设计上缺乏技术创新,几乎只沿用18世纪时的设计。
大连海洋大学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亚认为,在船舶操纵性问题上,最简单的方式依然还是依靠舵面积来保证。此外,在舵的设计过程中会对整个舵系统综合考虑。
关键词——监管机制卫星通讯系统监管安全
全球海事没有任何监管机制。
在泰坦尼克号遇险两年之后,全球海事界迅速出台了《国际海上人身安全公约》(SOLAS),并且成立了国际冰情侦查机构,其至今还在为保护船只免受冰山影响而作出努力。
泰坦尼克号海难不仅促使了船舶设计的改变,同时也促进了监察系统的建立以管理海上客运船舶的安全问题,多数海上安全监管机制都是在1948年国际海洋人身安全大会上建立的。
强制使用无线电、提高救生艇容载量和实施海洋冰情监视预警,以上三项均是为避免泰坦尼克号海难而提出的。无线电是海洋船舶的主要通讯方式,安全监察机制要求1600吨位以上的船舶必须备有无线电通讯装置,这将有利于船舶接收天气预报,检测船舶位置以及危急状况求救。
全球通用的“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则主要由卫星通讯系统和地面无线电通讯系统构成,其不仅可以更大范围、更迅速、可靠地发送救难信息,还能以自动、半自动的方式取代以前的人工报警方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米高滑板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