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智图书软件加起来有多少笔画

理想的小茅屋_天涯博客_有见识的人都在此_天涯社区
近日获赠期待已久的《吉金铸国史》,十分开心!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13:崇福五绝   15:55:59      ●崇福寺为何也叫林衙寺?   ●千枚风铃为何埋入土中?   ●&金代最牛&牛在哪里?
    10月15日,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被阴霾笼罩了数日的朔州城区,突然放晴。坐北向南的崇福寺,又叫林衙寺,俗称大寺庙,地处朔城区老城的东大街北侧,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七八年前,记者曾陪京城来的同行前往观光,让人惊诧的是,由唐代大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修建的这座大庙,居然湮没在一片参差不齐、简陋不堪的民居中:山门前的东大街,是狭窄土街,做小买卖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四周民舍内鸡鸣狗吠,炊烟袅袅。同行走马观花,在最后一进院的观音殿上了一炷香,丢下一句&挺可惜的&,匆匆而去。每每想起,有一种难言的痛&&崇福寺可是国宝啊。    然而,当我再寻那条土街时,已难觅踪影。四周民居已迁走,崇福寺在绿树蓝天掩映下,红墙碧瓦古朴明丽,殿堂楼阁气势雄浑。山门前,是宽展的柏油马路和新建的崇福广场,尉迟恭祠堂和古色古香的博物馆,分立在广场东西两侧,崇福寺的7000多件宝贝,将在这里珍藏。广场东北角136块石刻,正在无声讲述着朔州城和崇福寺的过往今生。     &老保管&带路看精华    迈进山门,不见了昔日的杂草野花,顿觉神清气爽。虽然善男信女熙熙攘攘,但声轻步缓,神情肃穆。一个身形瘦弱、头发花白的老者站在门口,微笑着,不住地向人们轻轻摆手,算做招呼。一问,原来是这里的&老保管&孙学瑞。    63岁的孙学瑞,大半辈子在崇福寺度过,主要负责保管崇福寺的可移动文物。虽然已经退休,但老人闲不住,几乎每天都要来转转。听说想了解崇福寺的精华,老人两手一拍,朗声说,你跟我来!    崇福寺前后多达五重院落,总占地面积23400平方米,主体建筑山门、天王殿、千佛阁、三宝殿、弥陀殿、观音殿沿中轴线依次展开,是山西现存规模最大、总体建筑布局最完整的金代佛寺。&金刚殿原来是崇福寺的山门,最早是唐朝建的,供奉四大天王。清乾隆年间改建,同时建起现在的山门。&孙老说,&说崇福寺最早是唐朝修建,因为它符合唐朝的寺庙风格:前楼后殿或塔。&果然,千佛阁后的第三进院落,就是大雄宝殿。&唐朝的崇福寺,就是前三进院落。现在的主殿弥陀殿和观音殿,是金代所建。&孙老介绍说,&契丹人占领朔州后,赶走了僧人,变成了林太师衙署。但是,崇福寺了不得啊,林太师住不稳当,&祥光屡现,居入不安&,不得不再改成寺庙,这也就是为什么崇福寺也叫林衙寺的由来。&    金熙宗皇纯三年(1143年),开国侯翟昭度扩建崇福寺,建造了第四进院弥陀殿和第五进院观音殿。从此,弥陀殿成了崇福寺的主殿,也奠定了其作为辽金时代规模最大佛寺的历史地位。    弥陀殿是全寺精华所在,堪称&金代最牛&。大殿平面呈长方形,单檐九脊歇山式,通高二十一米,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殿前建有宽敞的月台,后与观音殿月台相连。其殿身坐落在高2.5米的台基上,放眼望去,将大殿衬托得更加巍峨壮丽。    旷世奇珍有&五绝&    最让孙老赞不绝口的,是弥陀殿被誉为&金代五绝&的匾额、塑像、壁画、雕花门窗、脊饰琉璃,&这是它最精彩的地方&。    孙老步履敏捷,一步两个台阶迈上月台,绕过青烟缭绕的硕大香炉,就到了弥陀殿的屋檐下。四周1008枚檐铃,叮叮咚咚,清脆悦耳。    殿前檐当中,高悬&弥陀殿&竖匾一方,字体秀丽,笔力刚劲。&匾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遗物,也是辽金最大的华册式牌匾,高4.2米,宽2.7米,每个字径0.9米&,孙老仰首,神情庄重。......&&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12:水上神堂   15:53:14      ●奇特的八合院建筑极其罕见   ●壁画堪称清代&清明上河图&   ●数不清的泉眼空灵神异
    名山圣水,多藏于人迹罕至的地方,若要领略它的风采,往往需经一番跋涉之苦。广灵水神堂却不同,它位于广灵县城东南一里,从县城中心出发,几分钟便到。    当地传说,水神堂为明代燕王朱棣与残元战斗扫北获胜后所建。朱棣当年为什么要建水神堂,是还愿还是祈福?隔着遥远的时空,我们不妨做一大胆的揣测,朱棣扫北,双方经过一年的&拉锯战&,给百姓造成很大痛苦,再加上广灵十年九旱,于是朱棣良心发现,祈求上苍风调雨顺,造福百姓,遂建水神堂。关于广灵水神堂最早的记载,见于明正德年间的《大同府志》:&壶山,在广灵县城东南一里。平地一山,山下乱泉涌出。其水与壶流河水合流如壶,故名。上建&丰水神祠&。&据此,水神堂的可知历史至少已有500年。明嘉靖五年(1526年),古钟铭文记有&广灵县水神堂&,是&水神堂&名称的最早记录。    广灵水神堂不仅山奇,水奇,且与广灵县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相联系。可以这样说,水神堂是广灵县的一部&自然神书&,要了解广灵县,得从阅读&水神堂&开始。9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广灵县,在瑟瑟秋风中,翻开&水神堂&这部&神书&。    八合院建筑史上罕有    壶山满是绿树,四周环水,远远望去,就像一个绿色岛屿浮在水中。山南一条玉带似的石砌拱桥,将记者引到水神堂的山门前。山门正上方悬有清乾隆年间广灵知县朱休度题&小方壶&的竖匾,此匾有画龙点睛之意,意在告诉人们,这里的景物,可以与山东蓬莱仙岛&大方壶&相媲美。水神堂所在的壶山,山顶为圆形小山包,由火山喷发后的岩浆堆积而成,远看就像日本的富士山。    水神堂建筑群始建于明,清代重修,总体平面呈八角形,每边长十三四米,建筑面积仅900平方米,但就是这弹丸之地,建筑布局却设计奇特,容纳了一座建筑物40多间的完整庙宇:采用南北中轴线,山门、钟鼓二楼、观音殿、九江圣母祠、文昌阁等一应俱全。中间主体之外,门、廊、厅、室八面环筑,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典型的外观八合院更是建筑史上罕有,是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古建园林代表作品。2006年,其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得山门,是一处不大的院落,圣母殿坐北朝南矗立在中轴线上。圣母殿亦称丰水神祠,供奉的是九江圣母,即龙母,是一位专管江河湖泉和刮风下雨的水神。圣母殿东西墙各有一幅壁画,东墙壁画称为&龙母出宫降雨图&,描绘的是百姓祈雨,龙母下凡指挥各路神仙布雨的场面;西墙壁画是&雨后回宫图&,描绘的是雨后龙母回宫,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庆场面。东北隅为文昌阁,东南隅建有七层玲珑砖塔一座,平面呈八角形,仿照木制结构雕有斗拱、门窗、脊饰、塔刹,比例适度,雕技高超。    水神堂院内南北开门外,余六面均建三间式组的廊厅、厢房或配室,可供居处,又互相连接,使整个建筑群保持了统一和谐。志书记载,水神堂作为广灵县的一方胜境,历经磨难,损则修之,毁则建之,最后仍以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园林建筑群,颇具江南水乡风光特色,成为干旱北方的一道奇景。    环山皆泉如沸如喷    清康熙本《广灵县志》载:&壶山,旁无附麓,兀峙一山,上有大土庵。内有石井,其水每从座下狮口溢。以果物投之,即由山脚下流出。其空灵神异,骇人听闻。且环山皆泉,如沸如喷,犹如万斛珠玑&&&水神堂的导游告诉记者,水神堂是&丰水神祠&与&大土庵&的合称,原来水神堂的主泉眼在圣母殿的......&&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11:关北慈云   17:07:24      ●慈禧路过吓死知县    ●钟鼓楼相望如仕女    ●民众渴盼修缮开放       位于我省东北部的天镇县,北与内蒙古相接,东与河北省毗邻。在这&鸡鸣一声闻三省&的地方,有一座被古人誉为&关北巨刹&的慈云寺。    据光绪时期的《天镇县志》记载:&慈云寺,在城内西街,唐时建,寺原名法华。辽开泰八年(1019年)修,明宣德三年春至五年夏(1428年-1430年)重修,千户熊亮奏赐额更名&慈云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曾屡次修葺,成为现存一组较完整的古代寺庙建筑群。1965年5月,慈云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天镇慈云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明清年间,朝礼五台山的蒙、回、汉等民族的僧尼常在这里歇脚。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朝廷颁发全部大藏经于慈云寺。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慈云寺先后6次开坛传戒,受戒者来自全国各地,南至福建,北至辽东。    9月20日下午,秋高气爽,天空蔚蓝,记者驱车来到天镇县县城,费了好大周折,在满是小商小贩的县城西街找到了慈云寺。    老佛爷感恩慈云寺    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慈云寺山门前。山门临街,没有照壁,朱红的木栅栏上方悬挂着&敕赐慈云寺&竖匾,紧闭的栅栏下坐着几位老者在晒太阳。因慈云寺不对外开放,记者在天镇县委宣传部一名干事带领下,请一位僧人打开山门旁的小栅栏,走进了慈云寺。    慈云寺坐北朝南,占地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原有殿庑禅堂120余间,现存85间,总体布局为四重大殿,分别排列在中轴线上,两侧配置小殿,依次为金刚殿、天王殿、释迦殿、毗卢殿。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规整对称。    记者突然被天王殿悬挂的两块大匾抓住了眼球,一块上书&山河闲气&,一块上书&英灵万古&。随行的县委宣传部干事对记者说,&你别小看这两块匾,这两块匾是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老佛爷所题,它见证了慈云寺的历史。&    据《天镇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逼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等西逃西安。这年农历八月初三,逃出北京的慈禧一行从河北怀安起身,路经天镇县尖站枳儿岭小憩,歇息于王家大院,当时王家的当家人王守接待了辇舆。几天前,在慈禧和光绪等到宣化时,天镇知县鄂腾就准备好了接驾的食品。不想,老佛爷在宣化住了4天,等她来到天镇尖站枳儿岭,接驾的食品都已腐臭,临时赶办又来不及,鄂知县恐老佛爷淫威,喝毒药死亡。至今天镇县仍流传着&来了老佛爷,吓死鄂知县&的民谣。由于尖站饭食没有准备好,随行人员急找王家煮荷包鸡蛋让老佛爷一行吃,后天镇县典史杨守信率慈云寺众僧,急备素餐,将老佛爷接至慈云寺。    在这塞外八月中秋的夜晚,一顿素餐之后,慈禧和光绪皇帝的心就像西天的月亮一样,有了点亮光。他们用热水烫了烫脚,在毗卢殿旁的东厢房饱饱地睡了一觉。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返回北京后,追忆西行路上的坎坎坷坷,在饥肠辘辘时吃上了王家的荷包蛋,人困马乏时能在慈云寺饱饱地睡上一觉,在当时实在难得,便给王家和慈云寺赐了匾,分别题字为&山河闲气&&英灵万古&。    据说,当年老佛爷给王家送匾的时候,还赐了一顶蓝顶子官帽和一件黄马褂。据王家后人讲,其祖爷王守每逢大年要穿马褂戴官帽,以示皇恩浩荡。至于老佛爷赐的那块匾,一直悬挂在王家房檐下,到&文革&时王家后人摘下来做了柜子。    钟鼓楼盖成草帽帽    记者注意到,天......&&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10:金碧永安   09:11:33      ●书僧雪庵题绝品   ●八百人物水陆画   ●黄瓦覆寺谜难解
    浑源的好去处真是不少,除了著名的北岳恒山、悬空寺,县城里还有多处同为&国保&的古迹可览,比如永安寺。    《寰宇通志&卷八十一》记载:&永安寺,浑源州治东北,金建。&如今,永安寺所在处为鼓楼街。叫街,其实是一条窄窄的小巷,但不能小看了这条小巷,这里几乎就是浑源城的文脉所在:在小巷里踱步,古州衙、文庙、麻家大院等古迹名胜叩门即入;稍往里,风铃倏忽,眼前已矗立着一座金代9层密檐砖塔的圆觉寺;再前行百米左右,看到一座上覆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的建筑,就是永安寺了。    寺院金碧辉煌?古往今来,用金碧辉煌这个词描摹的,只有一种东西,那就是皇家的宫殿。一座小小寺院,何以如此别样的风貌示人?    专家惊呼&文物珍品&    永安寺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是占地五千多平方米的两进院,是山西北部规模较大的一处元代建筑群。其山门采用较为罕见的五开门式,其他主要建筑沿中轴线主次分明,左右对称。    进入前院,钟、鼓楼两面对峙,正中为护法殿,内塑四大护法天王,两面厢房分别是方丈堂、云堂。转入后院,高高月台上矗立的,就是永安寺的精华所在&&传法正宗殿。这是一处元代遗物,殿前檐下正中悬挂着一块浮刻木雕牌匾,匾中书&传法正宗之殿&六个大字,是元初著名书僧雪庵和尚的手笔,已被专家断为雪庵绝品。建国初期,国家文物局曾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来这里考察,当他们发现这块&传法正宗&的匾额后,连连惊呼:&在这小县城,竟有如此文物珍品!&这次考察,不仅发现了这一&珍宝&,随团的著名考古学家傅振伦先生还做了另一件颇有功德的好事。在永安寺,他把一通名为《大永安禅师铭》的石碑的一千多字碑文全文抄录下来。这通石碑,后在&文革&中遭厄运。傅振伦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让这一珍贵的文物资料侥幸留存于世,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    大殿前墙上砖刻有四米多高、三米多宽的两个大字&庄严&,书法苍劲稳健,署名为&太原龙山段士达&。殿后板门两侧墙上砖刻着同样大小的&虎啸&、&龙吟&四个大字,也为段士达作品。    与国内多数古建一样,传法正宗殿的建筑手法,也是采用传统的木骨与斗拱相结合的做法,庄重、简朴。殿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殿顶中部以黄色琉璃瓦覆盖,四边则以蓝、绿琉璃瓦镶饰,顶部有五彩琉璃脊饰鸱吻两两相对,另有龙、凤、狮子、麒麟、天马等琉璃饰兽。造型生动、色泽艳丽,制作精美。殿内支柱沿袭金代遗风,减去前槽金柱,在保持合理承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展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既适应宗教活动的需要,又可节约木料,设计科学合理。    水陆壁画中的佛陀悲悯    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永安寺的主殿传法正宗殿内竟没有佛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永安寺曾做过县剧团的驻地,做过粮仓,也做过小学校,在多舛的命运变幻中,原有的佛像或被搬离,或被损毁。而在此后的修缮中,不知是谁的主意,没有千篇一律地在殿内重塑金身,这也算奇事一桩。    奇吗?如果你在这空空荡荡的大殿里,忽然发现四壁竟赫然人影憧憧、热闹非凡,你就会觉得,如果真的再摆一些泥胎菩萨出来,那才是真正的奇事一桩。    这就是永安寺内最具艺术价值的水陆壁画。    水陆法会是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活动,特别是宋代以来,辽、西夏、金、元在大同地区割据对峙,动辄杀个血流成河,尸骨如山。厮杀与超度、牺牲与悲悯交替上演,水陆法会更成了超度那些忠臣烈士亡灵的重要事续,于是......&&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9:龙壁之城   09:17:08       ●天下龙壁大同占三分    ●九龙壁力压故宫北海    ●龙壁文化促古城复兴    一龙壁4座、三龙壁1座、五龙壁3座、九龙壁1座,另有1座早已不存的七龙琉璃壁――像大同这样世所罕见地将如此众多的龙壁集于一地者,谁敢不承认它是当之无愧的“龙壁之城”呢?    9月10日,中秋前夕,秋雨绵绵,薄雾渺渺。“龙生水,水生龙”,按当地老人的话说,阴雨天是看大同龙壁 “倒影游龙”的最佳时机,记者穿梭于古城之间,寻访并领略龙壁绝世风采。    雨中看“天下第一壁”    鹿角、蛇身、驼头、兔眼、虎口、鹰爪、马鬃、鱼鳞、鲤须……古人在创造龙的形象时,把世界上能体现动物力量和健美之优点汇集于一身,并赋予神秘色彩,终使其成为皇帝的象征。一路传承发展,龙壁成为古代建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般用作建筑物的照壁,多建于皇宫、王府、庙宇门前,既能作为院落建筑的屏障,又能烘托建筑物,使其展现肃穆、壮丽的风貌。    大同本地传说,建造龙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首开先河,他曾在宫廷之内建造了1座黑色团龙壁。而大同市现存的9座龙壁,多数为明清时期建造。    细雨中,大同市城区和阳街南侧,记者进入一朱红大门,一道五彩琉璃照壁扑面而来,气势逼人,这便是大同龙壁中最著名的九龙壁了。这是我国规模最大、建造最早的九龙壁,比北京北海九龙壁约长一倍,建造时间早300年;甚至比故宫九龙壁长三分之一,早400年,堪称“天下第一龙壁”。    大同九龙壁壁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龙壁由三部分组成,下层为基座,也称须弥座,为束腰型;中为壁身;上为斗拱装饰,琉璃瓦兽顶歇山式。龙壁东西两端分别是“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图案。须弥座上雕有两层琉璃兽,一层是麒麟、狮、鹿、马等;另一层是小型行龙,均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壁身是龙壁的主体,由426块黄、绿、褐、紫、蓝五色琉璃构件组成九条五彩巨龙。正中一条是黄色坐龙,为主龙,左右对称各一条浅黄色行龙,其次是两条黄色盘龙,再次是两条紫色飞龙,最外是一对黄绿相间的坐龙。    龙壁前有倒影池,遗憾的是,因维护当日池内无水,记者无法欣赏到期盼已久的九龙壁“游龙”景观。不在水中游,却在云中跃,蒙蒙细雨中,九条巨龙蟠曲昂首,有的凌空欲飞,有的喷须探海,姿态各异。    九龙壁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公元1392年至1396年),原是明大同藩王代王府前的照壁。代王府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改封为代王后,就藩大同所建的王府。史料记载,代王府是在辽金国子监和元代府学的基础上建立的,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四周有高大的围墙,四面各辟一门,整个建筑沿三条轴线铺开,金碧辉煌,廊庑连接,占地面积达17.94万平方米,大约为故宫的40%。而北京的故宫营建时间,还要比大同的代王府晚25年。    据说,永乐皇帝朱棣建造故宫前,还派人到大同视察了一番。可惜这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建筑,“崇祯末,毁于兵火”,现在代王府仅存九龙壁、广智门和部分萧墙。    一三五七壁命运各不同    探罢九龙壁,记者踏着满街雨水,寻访同样位于大同城区的文庙五龙壁和善化寺五龙壁。    文庙五龙壁是大同现存龙壁中惟一的砖雕团龙壁,它耸立在明代大同县文庙(现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也称大同市妇幼医院)门前。记者来到龙壁前,立即被龙壁上雕刻的主龙所吸引,雕刻者使用夸张的手法,将龙身隐现于云雾与波涛之中,惟露龙头和龙爪。龙壁为单面砖雕,五条砖雕团龙直径2.20米。龙头前的火珠占了画面很大一部分,把龙与火珠奋力嬉戏的情景逼真地表现了出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龙壁两端分立的八字墙上还有两幅砖雕壁画,西侧一幅是“鱼跃龙门”;东侧一幅,是这条鲤鱼已经战胜激流,越过怪石嶙峋中的高大龙门,鱼的头部已变成龙头。这两幅砖雕壁画无疑是鼓励人们刻苦读书,专意科考,一旦金榜题名,就如鱼跃龙门。    大同善化寺五龙壁,原是大同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1980年兴国寺拆迁,迁建于善化寺。壁长19.9米,高7米,厚1.48米。壁面用五彩琉璃镶砌,下筑须弥座。上雕蛇、兔、牛、马等十多种动物,姿态各异。壁顶是仿木构房屋建筑形式,镶嵌着屋檐、斗拱、瓦垅、垂莲柱,以及鸱吻垂兽等。壁身浮雕五条四爪金龙,盘旋回绕,上下翻腾,色泽斑斓。这些雕龙,其形态之优美、雕刻之精细,可与明代代王府九龙壁上的龙媲美。    当天下午,记者又驱车来到大同城西5公里处,找到了大同观音堂三......&&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8:恒岳悬空   10:58:42 来源:山西晚报      记者生于雁北恒山脚下,在数年前写悬空寺的一篇小文里,曾有过这样一段颇为意气的文字,&悬空寺无疑是宏图巨制,它令所有人震惊,但小时走在去悬空寺的路上,总被往来大车扯起的煤尘风沙激怒,就找来空汽水瓶,在它从我身边呼啸而过的时候,掷它。&数年过去了,这种情景已经不复存在&&为了保护悬空寺,当地政府已经将这条道路辟为旅游专线,那些过往的煤车已另走他途。    悬空寺的美,是一种伟岸、傲然,令人惊叹的大美,在影响它宁静和安然的芜杂被去除后,它穿越在历史烟云中的挺拔身姿依然如故。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它的管理者是称职的,寺内游客不能同时超过80人的规定,虽然常常让慕名而来的各方游客排起长队,但对于一座千年古刹来说,却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皇家道坛】万仞之上    看过《笑傲江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到过浑源境内的北岳恒山悬空寺?反正金庸老先生是未亲临过的,因此,在他的笔下,悬空寺&飞阁二座,耸立峰顶&&二楼之间,联以飞桥&。其实,悬空寺不是立于峰顶的,而在悬崖之腰,是一座真正的空中楼阁。    大多数佛寺,都是建在高大的平台上,让信众仰视圣者。道家建造的悬空寺更绝,干脆挂在半山上。笔者曾与大同籍作家王祥夫探讨,王先生说,道家好奇幻,所以才想出这样一个建筑,百般地炼丹升不了天,离天近一些也好!他的话是有道理的,道家建观,确有&不闻鸡鸣犬吠&的理念。    北魏太武帝执掌朝政时,嵩岳道士寇谦之为帝所宠,其苦心经营的道教,成为北魏的国教。神 四年,在修建大道坛庙的基础上,寇谦之劝太武帝在京都平城(今大同)附近造一座&静轮天宫&。关于这座天宫的规模,郦道元的著述里说:&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魏书》记载:&必令其高不闻鸡鸣犬吠之声,欲上与天神交接。&    这么一个设计时便超出常规不切实际的建筑,当然是建了坍,坍了建,耗力费时,终无结果。这样的局面,连太子拓跋晃都看不下去了,他劝父皇,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一定要建所谓的天宫,还不如选一个高山头建在上面,既有了天宫又省了物工。他没有理解父亲作为一名道教徒对于成仙的祈望,这个天宫就一直这样建了下去。到了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太武帝、寇谦之都已作古,执政的孝文帝决定把皇家道坛迁移到桑乾之阴、岳山之阳,迁建时,正是按照拓跋晃劝父皇时的建议将道坛建在&东山万仞之上&,这就是现在的浑源悬空寺,因此,悬空寺实际是&静轮天宫&的孑遗,只是,当时的名称叫做&崇虚寺&。    【独特景观】三教合一    其时,此起彼伏的战争,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让颇具雄韬大略的冯太后和孝文帝注意到,仅仅进行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是不行的,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也得好好抓。怎样才能建立一个各民族、各种信仰的黎民百姓都期盼的和谐社会、和谐大家庭?他们把目光投向&佛、儒、道&的三教结合,这么一个组合,肯定汇聚天下各流派的贤达,只要能统领天下贤达,那构建平定社会则指日可待。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悬空寺形成了独特的三教格局,直至目前,仍为国内为数极少的三教合一的寺庙。    悬空寺有楼阁41间,主要殿堂17处,其中佛教11处,如大雄宝殿、雷音殿、千手千眼观音殿、地藏王殿等;道教5处,如太乙殿、纯阳宫等,三教合一1处。这三教合一的地方名为三教殿,殿内供奉着&佛、儒、道&三教的最高领袖,释迦牟尼居中,庄严肃穆、佛法无边,左为老子,道貌岸然,右为孔子,为人师表。三家祖师同处一室,和平共处。有佛教的善男信女来拜佛许愿,也有道教的弟子打卦问卜,还有儒家的徒子徒孙们来求金榜题名,大家各敬所尊,互不干涉。有道是自古佛道不同山,这里却是一堂三教同结义,&不想成为和尚......&&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7:善化千年 09:53:10 来源:山西晚报      处暑已过,大同的天气凉爽多了。8月28日下午,天高云淡,记者走过大同新修的永泰门向西北望去,一处朱红色的建筑组群伫立在蓝天下,这便是善化寺。    白云悠悠,风铃阵阵。轻点,再轻点,记者走进善化寺,生怕踏破了古寺的宁静。     最完备的辽金寺院    善化寺坐落在大同古城南门西侧,故俗称&南寺&,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寺院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前两处殿宇为金代建筑,后面的大雄宝殿是辽代建筑。大雄宝殿左右为垛殿,西侧为普贤阁,东侧是文殊阁。    记者在善化寺山门东侧的甬道上向北观望,寺院沿中轴线布置,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典型的&珈蓝七堂&古制建筑群,禁不住从心底发出阵阵赞叹。讲解员告诉记者,善化寺不但是座千年古刹,而且是国内现存建筑规模最完备的辽金寺院。    善化寺的前身&开元寺&属国立寺院,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年&&741年),算来距今至少有1200年的历史。五代后晋时,更名为&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辽金交战,金兵攻陷辽陪都西京(今大同),大普恩寺&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乃至沦为金兵屯营之地。金初天会六年(1128年)至皇统三年(1143年),该寺住持圆满大师以花甲之年广募善缘,重修寺院,用15年的时间将寺院重修如新。南宋朱弁《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记载了当时寺院的规模,&凡为大殿,暨东西垛殿、罗汉洞、文殊、普贤阁,及前殿大门,左右斜廊,合八十余楹&。    大普恩寺可以说是当时全国一流的国立寺院,全国重要的佛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据元史记载,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曾经&命江浙转运司通管课程,集诸路僧四万于西京普恩寺作资戒会七日夜&。    明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赐该寺&善化&,而且寺院作为官吏&习仪之所&,建立&僧纲司&管理全城僧众。善化,比喻佛法如流水,万物入水而鲜洁,以此教化人们&向善&,此名沿用至今。    明末,由于大同总兵始降复反,善化寺遭战火摧残。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1708年&&1716年),元庆和尚主持修缮善化寺,历时9年,并彩绘壁画60余间。1949年后,善化寺进行了几次大的修缮,1953年落架重修普贤阁,1994年落架重修大雄宝殿,1999年大修天王殿,2007年维修三圣殿,2008年复建文殊阁,善化寺历史上的巨刹风貌得以恢复。    四根巨柱支撑殿顶    进得善化寺山门,刚睹四大天王横眉怒目、威风凛凛的姿态,紧张的心还未放松,又踏进了三圣殿,被三圣殿内宽阔的空间所震撼。三圣殿面阔5间,32.5米;进深4间,19.2米。4根粗大的巨柱拓开殿内的空间,使进入殿内的人没有一点压抑感。    解说员说,三圣殿的4根主柱是金代的原构,记者目睹粗壮的圆柱,感悟着金代匠人们的智慧。为了满足人们礼佛时的空间需求,减少柱列对视线的影响,当时的工匠常常使用&减柱法&和&移柱法&来实现,三圣殿用的就是&减柱法&,它与&移柱法&一样,是辽金时期建筑设计施工中的创新。    走出三圣殿,记者回头看开在殿檐下那朵迎风怒放的&花&&&60&斜拱。它不但承载着檐部重量,而且还具有装饰作用,形如花朵,宏大壮丽。斜拱不同于普通斗拱的出拱(与梁枋成垂直方向),而是与梁枋成45&或60&的斜拱或斜昂,是......&&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6:觉山报母   08:59:45      ●奇特&贵佛&    ●月黑风高火烧寺     ●南方茶树北方长
    从灵丘县城往南,车行大约20分钟的样子,忽然远处起伏的山峦立起一道墨绿的屏风,这个时候,道路的右侧会出现一条窄窄的小路,沿此而上,一座高高的密檐砖塔眨眼就到了跟前,这就是觉山寺了。    8月23日,记者踏访时,正是一年中的处暑。&立秋处暑正当暑&,烈日下燥热难安,也是游人不多的缘由。人不多,无纷扰,难得能够静心端详。    寺门上尽是古朴的砖雕,尖顶,不是北方寺院常见的那种建筑风格。上有二龙戏珠和丹凤朝阳的雕饰,也非其他寺院常见。&这是皇家寺院,当然有龙有凤。&寺门口,一位闲坐的老者看出记者的疑惑。    老者叫张勇,是觉山寺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看管寺院兼卖门票,多少年来,他已经记不清和多少初来乍到的游客说过这句话。    说觉山寺是皇家寺院并非妄测,我们来看它的来历。     载于清康熙年《灵丘县志&艺文志》的《重修觉山寺碑记》中说,北魏太和7年(公元483年),孝文帝巡行至此,&值太后升遐日,哭于山陵,绝膳三日不辍声,思答母恩。乃于灵丘邑之东南,溪行逶迤二十里,有山曰觉山,岩壑幽胜,辟寺一区,赐额曰觉山寺。&    也就是说,孝文帝巡行到灵丘,太后亡故,听到消息的孝文帝悲恸万分绝食三天,为了报答母恩,就在附近建起一座寺庙,赐名为觉山寺。    对此予以进一步佐证的,还有现立于觉山寺碑亭的《四至山林各庄地土》碑,上面虽有文字漫漶不清,但仍能清晰地看出其述与前者并无二致。这两个碑文的落款均为大辽重熙七年五月二十五日,是觉山寺现今掌握最早的碑记,因而对研究觉山寺具有权威性。另寺内砖铭、钟铭、经卷上比比皆是的&法轮常转,皇帝万岁&等内容也是辅证。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觉山寺是北魏孝文帝报母恩颁帑敕建的皇家寺院确有其出处。    独一无二的贵真殿    进得山门,里外三进院,有塔有殿有佛有僧,不大的地方,没有一点浪费。钟楼、鼓楼、梆楼、点楼、天王殿、金刚殿、罗汉殿、韦驮殿、弥勒殿、贵真殿、大雄宝殿、魁星阁等等三十多间殿宇依山势逐层上升,重叠幽深,大气舒展。    这些佛殿,最为特殊的是供奉&贵佛&的贵真殿。&贵佛&是觉山寺独有的佛,因此,贵真殿在国内外的佛寺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贵真殿内端坐的&贵佛&形象是一老翁,白眉白须,面目清瘦,安宁慈祥。据说&贵佛&的原型祖籍浙江,是觉山寺的第一代开山大和尚。孝文帝创寺时为何要将此人作为佛供奉起来,与觉山寺有关的碑、史、志都无此记述。现在想来,后人与其费尽心机地探究此举的初衷,倒不如拿来马克思的一句话品味一番,在《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中,这位伟人说:&要知道,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只是不知道,这尊来自民间的佛,是否已经在佛界中有了应有的地位?    大雄宝殿是全寺主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顶结构别出心裁,既有大庑顶般的古朴庄重,两翼又呈现跃跃欲飞式的精巧,柱础雕刻图案富丽,镂工精细,整体不失为研究古代建筑结构的难得实例。    时间不长,尽览觉山寺。  几番毁建几番兴衰    好去处是好去处,但觉山寺如今的建筑规模和形制,并无皇家寺院的气派。    当年觉山寺初创之时,正是佛教昌盛时期。据《魏书&释老志》记载:京城内寺新旧且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其时,北魏的京城平城(今大同),距离灵丘......&&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5:盛大华严 09:11:44      ●存辽代皇帝敕建的皇室祖庙   ●上千平方米大雄宝殿国内最大   ●&东方维纳斯&辉映天宫楼阁
    华严宗是佛教的重要流派,依华严宗经典《华严经》建的华严寺在国内数目众多,但名气最大的当数大同华严寺。    因了在大同工作多年的缘故,记者曾多次造访华严寺,专家的引经据典、讲解员的谈古论今还真听过不少,因此,对大同华严寺靠什么名头称老大,还算知之甚详。    华严寺享有盛名,首先是因辽代道宗皇帝敕建而成,寺内&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史》卷四十一《地理志五》,第506页),也就是说寺内供奉先帝塑像,使其具备了辽皇室祖庙的性质;寺中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佛殿之一;薄伽教藏殿内雕塑尽善尽美,尤其以一尊婀娜多姿、莞尔而笑、口露香齿的胁侍菩萨为最,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再者,殿内藏经柜与天宫楼阁,因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    华严寺始建于辽,后虽经金、明、清多次毁、建,但整座寺院以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为主的规制基本上没有改变。明初,寺院分成上下寺,各开山门,分别以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为主殿。2008年,大同市对其大规模修建时,复又相通,归于一体。    【契丹痕迹】坐西朝东的特别朝向    8月15日傍晚,记者再次踏访华严寺。落日的余晖中,坐西朝东的整个寺院形成一幅巨大的剪影。纵观我国历代宫殿、庙宇、民居等建筑,多数都是坐北朝南,偶有例外的朝向,也是因地理位置的限制。而华严寺的例外却让人不解,它处于平坦街面,绝无地形、山势影响。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例外?    这要追溯到当时建造的年代。辽之契丹,族人将神秘高远的太阳当作神灵,作为民族的图腾。在契丹人眼里,生活中的一切都和太阳有关,因此,每天早晨出了帐篷的第一件事就是朝拜太阳,一些宗教礼拜活动也必须朝着太阳。他们修建的寺庙、宫殿统统门窗朝东,以接受太阳光芒的沐浴,华严寺的修建自然不能例外。随着政权的更迭、民族的变迁,这种烙刻着契丹痕迹的不能例外,反而成了如今的例外。    从山门进入,宽阔的前院几无人影。抬头左望,四米高台之上的大雄宝殿飞檐突翘处,竟有一处尖顶上的大大十字架与之辉映,那是毗邻华严寺的另一种宗教&&天主教教堂的标志。恰在此时,不远处的草坪上,一只灰色的鸽子正与一只喜鹊追逐嬉戏。两种别有意味的相近图景,引得不多的几名游人连叹&和谐&。    转入后院,苍松滴翠,佛宇生辉,配得上名刹精舍的气质。这里正有一场隆重的法事,这也是前院寂寥的原因。在诵经声与佛乐中,众多僧侣与各方游客摩肩接踵,秩序繁杂,却不喧嚣。    【大雄宝殿】现存辽金时期最大佛殿    大雄宝殿创建于辽代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辽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毁于兵火。到金代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又在旧址上重建。整座佛殿1559平方米,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佛殿。    穿越过殿,站在院里仰望大雄宝殿,其形体堂皇,其筋骨雄壮,辽金的彪悍之风扑面而来,于是拾十数台阶而上,直奔大殿。    这殿确实大。除了那个显示其面积大小的已近千年不变的数字外,还能从一处遗构感知其大小。古代建筑中,经常在屋脊两侧放置鸱吻,寓降水灭火之意。资料显示:华严寺大雄宝殿上的琉璃鸱吻竟然高达4.5米。这个数字,相当于两个姚明加起来的高度。一个鸱吻尚且如此之巨,其主体建筑可想而知。    此外,记者还特意掐了秒表,紧绕大殿四周匀速前行,一圈下来的时间是3分5秒。这个时间,完全可以用完一顿简单的早餐。    进了殿内,象征东、西、南、北、中的五方佛端坐正面。这五尊塑于明代的塑像,佛面金身,威严、慈祥......&&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4:天台独步 09:50:54 来源:山西晚报
●简陋小寺有千余年历史 ●现存最早的天台宗殿堂 ●佛教南北交流的见证       距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北耽车乡王曲村,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寺院,名为天台庵。别看它小,仅余一座厅堂式建筑,却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 (公元907年),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全部位于山西的4座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月3日一早,在平顺县文物局文物科工作人员带领下,记者驱车沿漳河岸行进,前往王曲村探访天台庵。    小寺佳构    上午10时许,记者一行来到王曲村,先与天台庵文管员刘建宏会合。天台庵就位于王曲村口,位于一座坛形的小山上,山把寺庙高高托起,似乎准备随时承接人间的香火。    天台庵坐北朝南,它不像许多寺院那样,正门大开,长长的高高的石阶迎着八方香客。天台庵不是这样,往上走的青石台阶并不宽大,在石阶的底部,看到的是天台庵的背影,对于见惯了一进山门就进香的香客来说,这样的进入方式有点特别。    这座千年古庵院的四周,农舍环绕,绿草如茵,林木苍翠。寺前方为漳河,景色清幽。院内只有一座规模不大的佛殿,基座是一个石片垒砌的方形平台,如进庵门,仅需跨上三级简陋的石阶。大殿面阔三间,平面看去,近似一正方形。门槛、门框、门头以及门,都是木制,没有任何装饰,朴素得像泥土。也正因为如此,它并不让人感到沉重。殿身正面、侧面的明间开间较大,次间仅有明间的一半。刘建宏介绍说,这样的建筑结构在我国现存早期建筑的平面中极少见。    大殿四周有12根檐柱,柱高小于间宽。记者看到,柱础为常见的覆盆式,柱头形卷舌较缓,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部分梁架上还残留有金黄色的五爪龙的彩绘图案。整个殿内没有一根柱子,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既无重叠构件,也无虚设之弊,没有繁杂装饰之感,使殿内的空间更显得空阔。    屋顶施灰筒瓦及硕大的琉璃鸱吻。刘建宏介绍,屋脊上鸱吻年代为元代,加之新旧不同的梁架构件,显示天台庵在千年岁月里曾屡经修葺,但是修复时没有发现题记,只有一块清代筒瓦上记载金元曾维修过。刘建宏说,1973年,原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柴泽俊确认天台庵为唐代建筑,天台庵大殿虽然有很多后期修缮的痕迹,但是它的整体结构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依然是我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建造上的许多做法,与建于中唐时期的南禅寺大殿相似,为中国小型佛殿中的佳构。    天台遗脉    采访中,刘建宏向记者介绍,天台庵是中国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天台宗是在中国形成最早、也是最完备的、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佛教宗派。因创建者智颛久居浙江天台山,故以&天台&为宗名,随之各地纷纷建起了天台宗的寺庙、庵院。    隋唐二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期,那个时期出现的佛教诸宗派大多另辟蹊径,以自家的理解对印度佛教进行重新解释,&说己心中所行之法门&。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在修行方法上曾出现南义北禅的局面,即南方重义理、重智慧,北方重禅定。政治上的统一为结束佛教南义北禅的分裂局面创造了条件,智颛顺应潮流,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止观&学说,认为&止&、&观&二法是转迷开悟,成菩萨作佛的两种最基本修行方法,这两种方法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    以往的佛教学说,在谈及佛性时,都认为佛性是至纯至净、尽善尽美的,天台宗则一反佛教的传统说法,主张佛性不但本具善,而且本具恶。天台宗这种不依经教的精神,使得有人责备它改变了印度佛教的本来面目。其实,这也可以说是天台宗学说富有创造性,富有中国特色的一个重要表现。    刘建宏说,隋唐二代佛教鼎盛好景也没有多长,唐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的灭佛......&&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三 寂寞青龙 17:36:50
●国内仅存4处唐代木构建筑中惟一的道教场所●庙因泉建,&广仁王&实为青龙神●恢复唐代建筑风貌指日可待
    在芮城县境内,有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道庙建筑&&广仁王庙。它是国内仅存的4处唐代木结构建筑中惟一的道教场所,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月4日,多日连绵阴雨之后,运城市天空转晴,记者翻越中条山,直达芮城县探访广仁王庙。    对面难识宝    虽然同为唐代建筑,但相对于被梁思成、林徽因、赵朴初等先生关注的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广仁王庙的名气渺渺不可闻。记者在芮城县城找了好几个人打听,甚至说了该庙的别名&五龙庙&,都没有人知道,甚至连出租车司机也表示未曾听说过。正值中午1时,不好联系政府工作人员,记者来到政府值班室,一个小伙子才说清了它的位置,原来就在距离著名的永乐宫不远处的龙泉村。    辗转来到龙泉村,村中间路上背面有一处高坡,一条狭隘的土路通到坡上,篱笆墙掩映下,一处古建筑隐约露出了屋脊。在老乡指点下,记者确认此处正是广仁王庙。踏着泥泞上到坡上,两扇简陋的小木门被一把铁锁锁住,有人在门扇上直接拿毛笔写着一则&公告&:只有每月初一十五两天的上午才开门。好在旁边的篱笆有一处缺口,不用费劲就可越&墙&而入了。    眼前是一个长满了深绿蒿草的院子,正北面一座房子,房子对面是一个戏台,南西两面有完整砖墙,东面是一半砖墙一半篱笆,南面则全部是篱笆了。院墙围起来的偌大院子空空荡荡、平平展展,孤零零南北两座建筑隔了好远的距离。因来之前做过了解,知道北边的大殿正是唐代建筑,对面的戏台则是清代建造的。两者之间空地上竖着一座石碑,注明&五龙庙&确定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时间是1969年,&国保&的名号看来还没来得及添加。    耳边满是野草间虫子的鸣叫。记者围着大殿仔细端详,盛唐时代的雄风几乎无处触摸,倒是一种寂寥的感觉扑面而来。大殿上了锁,透过窗户的铁纱窗可以看到屋内地上正中摆着三个塑像,颜色鲜艳而少有神采,搭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这些年才弄出来的,想来正中高大的正是享受该庙香火的正主&&广仁王,只是广仁王在神界所司何职,记者上网查找后也不得而知。    真正能说明身份的,是镶嵌在大殿正面墙壁内的四通石碑。综合碑上不容易辨识的文字可以知道,该庙建于唐代,清代曾经重修大殿和乐楼&&也就是戏台,其中两块碑都说的是&龙泉&。记者在庙门外看到,戏台下的高坡有一面几乎直立的石砌护墙,墙上嵌着笔画纵横的&龙泉&石刻一块,推测坡下应为一处泉水,只是已经干涸。     庙因清泉建    下午3时,带着诸多疑问,记者来到芮城县委政府大楼找文物部门寻求答案。之前查过很多资料,发现对广仁王庙的研究阙如,记者特地说明一定得找一位专家级的人采访。县委通讯组组长张学晋当即联系芮城县旅游文物局综合科科长刘海波,说刘科长是芮城的&文物通&,所有的事情尽可以问他。结果,还真是这样。    据刘科长介绍,广仁王庙确实是因为坡下的泉水而建的。庙前原本有五眼泉水,水质甘冽,积水成潭,&阔五尺,深一丈&,附近的百姓生活用水全赖于此,称为五龙泉。庙墙上所嵌的《广仁龙泉记》载,唐元和三年也即公元808年,邑大夫于公看到该泉水水量充沛,供百姓饮用之后泉水随处流溢,很是浪费,于是兴修水利工程,将泉水引导用以灌溉农田,造福一方。第二块唐碑《龙泉记》是唐大和六年也即公元832年所立,记述了831年创修龙泉广仁王庙的事情,碑文载:&县城北七里有古魏城,西北隅有一泉&&年已,土遇旱歉,前令尹因而祷之,遂得神应......&&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2:南禅唐风 10:36:00       二唐寺  瑰宝世间无  千劫何缘存象法  明时自不失玄珠  沉晦庆昭苏&&    这是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书法家赵朴初,于1977年8月偕日本佛教界人士游览五台山时,作的《寄调忆江南》词《五台杂咏》四首之一。词中所说的&二唐寺&,正是位于五台山的南禅寺和佛光寺 (本报7月22日报道)。    五台县城西南二十余公里,便是红墙碧瓦,松柏掩映的南禅寺。与五台山内林立的寺庙相比,它看似一乡村小庙,却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标本&、&亚洲第一古建&美誉,与佛光寺一起,被赵朴初先生并称为&世间瑰宝&。    7月25日下午,记者驱车沿忻台旅游线一路向东行驶,到五台县东冶镇后向北行约7公里,探访位于阳白乡李家庄村西北的南禅寺。    风水宝地古松环抱    沿着乡间小路爬坡北上,路两旁是葱翠的松林、果园和庄稼,置身其中,脱俗之感油然而生。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南禅寺出现在眼前:寺坐北朝南,位于坡顶一片开阔地上。寺院正前方是一条很深的沟壑,沟内松树高大挺拔,与寺前后的树木呼应,将红墙碧瓦的南禅寺围拢起来。    寺院正山门紧锁,没有游客、没有僧人、没有梵音,只有空余千载的静寂。寺院由东西两个小型院落组成,东面的院门敞开着,进入院内即是一派鸟语花香。3间正屋和10间东屋已经作为接待室和工作人员办公室。西院为殿院,东院院内还有一个通往西院的小门,也是铁锁把门,只能站在东院遥望西院内那唐风唐韵的大佛殿殿顶。    经过一番联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南禅寺管理所所长张维风风火火赶了回来。他热情地告诉记者:&南禅寺属于五台山台外寺庙,共占地4158平方米。寺内唐建都在西殿院内。西殿院南北长60米,东西宽51.3米,占地3078平方米,是一进四合院布局,共有殿堂12间。由外到内,正南有清建观音殿兼山门3间,正东有清建菩萨殿3间,正西有明建龙王殿3间,正北即为唐建大佛殿3间了。&    &这里背靠蛟龙山,东面为牛家山,西面为雁汲山,南面是开阔地,还有小银河流淌而过,本就是一块风水宝地。&今年61岁的管理所工作人员姚天土生土长,他还告诉记者:&这里祖辈上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南禅寺所在背后蛟龙山上有一条龙,这条龙经常去小银河里喝水嬉戏,玩累了就会来这个高岗平地上休息。后来,有个风水先生看了这个地方后,认定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要出真龙天子,于是这座寺庙就在这里兴建了起来。&    唐风唐韵大佛殿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征得同意后,寺院工作人员刘云西为记者打开了大门紧锁的唐建大佛殿,同时也打开了久远的回忆。    刘云西告诉记者,&南禅寺是地处偏僻的乡村小寺,并非官家修的庙宇,由于缺乏财力,所以规模很小。记忆中,这里一直香火不旺,人迹罕至。&     南禅寺大佛殿,外观秀丽、古朴。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全殿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而屋顶是全国古建中最平缓的屋顶,展现了唐建特色,殿内17尊唐塑佛像姿态自然、表情逼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更使的这个千年古寺绽放出奇光异彩。    据张维介绍,大佛殿始建年代不详,殿内西平梁底皮题记表明,该寺重修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29年之久,&比佛光寺还早75年。&同时,相关实物资料等显示,该寺于宋元v元年(公元1086年)进行过一次维修,在明嘉靖、万历年间维修后,殿堂像设齐备,寺僧众多,香火旺盛。明代以后,寺院建筑逐渐减少,所幸大佛殿代代不废修饰,得以幸存唐代原貌。因建筑年代最为久远,大佛殿亦被称为......&&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1:大唐佛光(转)   10:21:04      距五台县城三十公里,有一座三山环抱、气势巍峨的千年古刹佛光寺。与五台山内林立的寺庙相比,这里没有绕梁的梵音,袅袅的香火,却有着千年的神秘、不老的传奇。    国内目前仅存4处唐代木结构建筑,它们奇迹般地全部位于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即为其一(其他为五台山南禅寺大殿、芮城广仁王庙大殿和平顺天台庵大殿)。7月20日上午10时,记者驱车出五台县城一路向东北行驶,在茹村岔道口转金阁岭方向,很快就来到位于豆村镇佛光新村的佛光寺。    千年古寺一片寂静    走在青石铺就的坡路上,如同踏着斑驳的历史足迹。放眼望去,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松树形成了伞盖庇荫着寺内建筑。整个佛光寺坐东向西,雄踞山腰,其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迎面开阔,周围松柏青碧,绿草茵茵,环境清幽。寺中人烟稀少,除了几名管理人员,就是68岁的佛光新村村民赵书英和同村的几名妇女,在寺院门前摆了一个小摊,售卖一些手工刺绣鞋垫之类民俗工艺品。    入口处挂着“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佛光寺管理所”的牌子。佛光寺没有僧人,听不到钟鼓和诵经声,更不允许燃香火。1953年,佛光寺成立了古迹保管所,1961年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这个寺院的功能就主要是供人研究了。平日,这里游客稀少,比之其他寺庙,更多的是静谧。    进入寺院,层叠的古建跃然入目。佛光寺东西长而南北窄,布局以东西轴线为通道,主要建筑基本集中在层层叠起的三个庭院中。管理所工作人员殷有年告诉记者,“寺院内最高一层院落矗立着唐建的东大殿,殿前有唐代石经幢一座,殿南有一砖塔称祖师塔。中间一层院落除东面为石券窑洞外,南北房为现在的客房。最下一层院落,北面有金建文殊殿,院中又有一唐代石经幢。院南原为普贤殿,毁于火灾后,新建廊房。目前,佛光寺占地面积34200平方米,有殿堂、楼阁、窑120余间,是五台山保存最完好的寺院之一。”“这里是先有佛光寺后有佛光新村的”,62岁的殷有年土生土长,对佛光寺如数家珍,“听老辈人们相传,北魏时孝文帝骑马拜游五台山,到了南台顶时天色将晚,忽然看见山的西面有一道非常奇特美丽的霞光,他以为是文殊灵迹,便骑着马一路寻着光线找到这里,建造了3间佛堂和僧舍,创建了最早的佛光寺。”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寻找    佛光寺之名远扬千里之外,在于它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主殿东大殿。它的发现,它的声名,它的命运,与梁启超的长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及其夫人林徽因密切相关。    梁思成最早是从一张图片上认识佛光寺的,那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拍摄的敦煌石窟第61窟壁画。壁画是一幅唐朝人绘制的完整清晰的五台山寺院图,其中有“大佛光之寺”。壁画是唐朝时画的,寺必然就是唐或唐之前修建,而在当时,日本人以嘲讽的口气给中国古代建筑下了一条定论:在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时期的木构建筑,要看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就去日本的奈良、京都吧。    坚持不懈和艰辛异常的寻找开始了。1937年6月,梁思成与夫人林徽因雇了马车和毛驴,一行四人风尘仆仆来到五台山。辗转访问一些寺庙后,他们终于来到佛光寺。在这里,他们惊喜地发现,东大殿南侧有一座砖塔与敦煌壁画上所绘的砖塔一模一样,特别是东大殿,梁思成凭经验断定属唐代建筑。最后,在寺内僧众帮助下,他们在殿内搭起了架子,拭去千年尘封,终于在大殿木梁找到唐代墨书,和 殿外的石经幢相互应证,终于确凿无疑地证实:中国有唐代木构建筑,日本人的定论可以休矣!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整个佛光寺“是一个古代艺术的‘新大陆’”,唐、金、明、清建筑齐备,梁思成激动之地称其为“中国第一国宝”。回到北京后,他撰写了《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真容得现,被誉为“亚洲佛光”。    度尽劫波今安然    “佛光寺经历过很多劫难,保存至今太不容易了。”采访中,佛光寺管理所所长刘俊文感叹。    五代前,发生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北周武帝灭佛和唐武宗灭佛。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北周武帝令佛、道二教一并废除,五台山佛教受到沉重打击。公元845年唐武宗兴道灭佛,佛光寺所有寺宇全部毁于一旦,而只有祖师塔由于是砖石结构没有被烧毁,一直保留至今。唐宣宗继位后复兴佛法,大中十一年,孤身独守的愿诚和尚和女施主宁公遇在佛光寺旧址重建了东大殿。之后,佛光寺又遭遇历代兵燹、抗战时期日军入侵、“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劫难,所幸其地处偏僻,香火不兴,僧人寥落,因此躲过了许......&&
  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建筑精细测绘”项目总结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8月13日至14日,清华大学联合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中心、湖北文保中心、北京颐和园管理处等有关单位在京组织召开了“指南针计划”专项“中国古建筑精细测绘”项目总结研讨会。     “中国古建筑精细测绘”项目于2010年正式启动,其目的是充分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近景摄影测量等现有先进科学仪器设备,全面、完整、精细地记录古建筑的现存状态及其历史信息,为进一步的研究、保护工作提供全面、系统的基础资料。首批实施的子项目共有7个,包括“基于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颐和园标志建筑――佛香阁精细测绘”“山西潞城原起寺正殿、平顺大云院弥陀殿精细测绘”“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精细测绘”“北京先农坛太岁殿古建筑精细测绘”“武当山南岩宫两仪殿精细测绘”“山西万荣稷王庙测绘”“晋祠圣母殿精细测绘”等。目前各项测绘工作任务已全部完成。    研讨会上,各项目负责人逐一展示了本课题的测绘及研究工作成果,并就工作中的思考和体会进行了广泛交流,研讨内容包括测量仪器设备的应用、测绘操作的流程与方法、测量精度的定义、测绘内容的层次划分、测绘数据的后期处理、测绘成果的公众展示方案等多个主题。    此次会议基于上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和经验,对精细测绘方法进行了深入反思与探讨。与会人员认为,随着遗产保护实践的不断推进,以记录建筑形制为主要目的,二维图纸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传统测绘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的需求。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测绘和记录工作,最大限度获取和保存古建筑承载的各方面历史信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汇总大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工作方法和记录体系。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根据文物本体特征、环境条件、研究侧重点等客观需求进行具体调整。此外,专家们一致认为,任何高科技的测绘手段都不能代替研究人员与文物本体的接触,传统测绘方法作为遗产信息挖掘的基础手段,同样是未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刘畅)       (《中国文物报》日1版)......&&
  新形势下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对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思考   作者:赵辉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考古学科所处社会环境迅速和剧烈变化,大趋势是对文化遗产价值利用的社会关注不断提升、遗产保护与管理成为日益迫切的社会需求。与此同时,考古学科发展,从物质文化史研究向古代社会全面复原转型。这些都对大学考古学科提出了如何与时俱进的要求,也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但因为都是新生事物,全无经验可循,只能在探索中前进。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北大考古系在原有考古专业之外陆续增设了博物馆专业、古代建筑和文物保护两个视同专业的方向。这是我们针对上述社会需求的回应,原来的考古学系也发展扩大成为今天的考古文博学院。在这个建设扩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全力支持帮助。新的专业设立之后,我们根据各专业的学科理念,将其分别概括在考古学系和文化遗产学系之下。前者的学术是研究诠释历史;后者是对文化遗产开展保护、管理的研究。从本质上说,前者的目的人文的,尽管其中也有大量技术应用;后者是应用的,也尽管其中包括了保护理念等理论探讨。同时,又从对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进行科学阐释,进而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的角度,把两者联系起来,串联成一个学科群或学术链。这是我们在处理这个大关系时的基本想法。    在一个学院内,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大关系确定下来之后,必须考虑比较恰当地对它们进行定位,如此才能找到学科发展的方向、策略。进行学科定位,又必须全面考量学术趋势、行业需求、北大的使命和现有办学条件等一系列相关因素。    目前,中国考古学在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方面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学术研究正向创造了这些物质文化的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角度深入开展,一些贯通若干历史时代的重大领域的或重大课题的研究正成为学科新的生长点,这促成了一个重要趋势,即在原有的断代历史的结构之外,中国考古学已经出现了按照这种纵长的历史结构来重组研究体系和教学体系的苗头。与此同时,中国考古学除了继续与文献史学在资料互证、研究领域互补等方面保持和加深着学科间的密切关系之外,越发需要广泛吸取或借鉴民族学和民族志、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阐释角度和阐释理论,以及全球性的学术视野。由于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当代中国考古学也越发依赖更多现代科学技术,以获取更多种类的资料与信息。中国考古学正在发展成为理论上多源、研究方法多样、研究技术全面现代化的跨学科交叉综合体系。基于这个判断,我们在考古学科的建设上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保留原有中国考古学教研室框架,但合并其中的新石器教研室和夏商周考古教研室,秦汉以降各段合并为历史时期考古教研室,目的首先从组织形式上淡化原来断代考古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借此逐步推动学术内容上向相邻段落的融会贯通。成立考古学技术方法教研室,组织考古学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如动物考古、植物考古、计量考古、科技考古以及田野考古等课程,随着这些研究方法渐成体系,可以预计将陆续形成若干依照不同社会领域的贯通式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成立外国考古学教研室,虽然它还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但考虑到中国学术的国际化之必然和必要,该机构的设置算是我们的一点点前瞻性安排。二是大力加强科技考古实验室建设。在这方面,我们将所获“211”、“985”经费的大部分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上来,首先形成了高水平的年代学测定和成分分析两大系统,在此基础上产生一批优秀科研和教学成果。三是发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地“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作用,通过设计组织前沿性课题,引导和推进学术发展。四是改革充实提高一批包括《中国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概论》等在内的传统课程,增加一批新课程,如《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盐业考古》《计量考古》等,力求把学科最新成果、动态及时体现在教学中。同时,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尤其注重毕业论文,强调论文选题的前沿性或学术意义、从论文开题、评审答辩等各个环节,学校和学院皆有严格要求。    文化遗产学科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应运而生。它在本质上属应用型学科,社会需求大量的也是应用型人才。但作为一个学科,它应当有自己的理论基础、符合中国文化遗产特点的保护思想理念,要根据这种理念进而探讨如何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法规、制度,制定保护规划路线,开发恰当的保护技术,以及展示利用方法等等。然而就国内文化遗产学科总体现状而言,法规的制定、保护规划、保护技术、保护管理、展陈利用等被划分在不同行政或行业部门,且大多以项目形式实施,即便大学教育,也多从技术着眼。总之,学科体系的建设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北大开办文化遗产学科时间不长,力量也不强,学科发展受招生人数、教师编制等较大限制,要把它做大做强......&&
页码:26/163  [2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广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