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祷告词一词希腊语怎么读

急求翻译,一本1839年圣经上写的希腊文,是什么意思?_希腊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74贴子:
急求翻译,一本1839年圣经上写的希腊文,是什么意思?收藏
<div class="clearfix BAIDU_CLB_AD BAIDU_CLB_AD_pb" id="BAIDU_CLB_AD_">
∏Ο∧∧ΑΙ μεν θνητοι&#x03C2; Γ∧ΩΤΤΑΙ μια Αθανατοι διν
那时应该是吧。。。??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使用签名档&&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我有一句话问所有信仰基督教的朋友们,根据圣经请坦率的回答。
我有一句话问所有信仰基督教的朋友们,根据圣经请坦率的回答。
我今天碰到一个网友,他这么对我说:“我承认天父的名字是耶和华,正如圣子的名字也是耶和华,圣灵的名字也是耶和华。因为圣经告诉我们:父、子、圣灵只有一个名字。那这里我就想提问,耶稣是谁的名字,还有哪节经文说圣灵的名字叫耶和华?现在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另外他还说天父是耶和华和耶和华是天父是不一样的概念,难道你们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简直是亵渎圣经的教义。。。子是谁?难道不是耶稣吗?谁擅自作主给圣灵取个名字?  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大多相信。长久以来,这个信仰毕竟是教会的中心教义。  因此,多人大抵也会觉得,三位一体的教义不会有什么问题。然而,事实刚相反,现在有些相信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人,也对这个教义提出质疑。  为什么我们应当认真地想想关于三位一体的问题呢?因为耶稣亲口说:“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由此可见,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真神本质的认识。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弄清有关三位一体教义的争论。因此,何不亲自查考这个问题呢?(约翰福音17:3,和合)  如果上帝实际是三位一体的神,为什么上帝启示的圣经执笔者全都说上帝只有一位呢?除了误导人之外,这样做还能达成什么目的呢?如果上帝是由三位构成的,他必定会启示圣经的执笔者详述这个事实,叫人无可置疑。圣经的《希腊语经卷》的执笔者曾见过上帝的儿子,起码他们应当阐明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但他们没有这样做。  相反,圣经的执笔者详述上帝只有一位,独一无二,不可分割,无与伦比:“我是耶和华,再没有别神。除我以外,没有上帝。”(以赛亚书45:5)  耶稣被视为上帝吗?  圣经常常把耶稣称为上帝的儿子,在公元1世纪耶稣从没有被人视为子上帝或天主子。连“信有独一的上帝”的邪灵也从灵界的所见所闻知道耶稣不是上帝。他们把耶稣正确地称为“上帝的儿子”,是独立存在的。(雅各书2:19;马太福音8:29)耶稣死时,站在他身边、信奉异教的罗马士兵看见所发生的事,就肯定了耶稣门徒所说的话。士兵没有说耶稣是上帝,倒承认“这真是上帝的儿子”。(马太福音27:54)  “上帝的儿子”这个词组表明耶稣不是三位一体神的一位,而是独立存在的受造物。身为上帝的儿子,耶稣不可能是上帝,因为约翰福音1:18(和合)说:“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  《希腊语经卷》的证言  那么,圣经的《希腊语经卷》(《新约》)有没有明确地表达了三位一体的教义?  《宗教百科全书》说:“神学家一致同意《新约》也没有包含一套明确的三位一体教义。”  耶稣会教士福特曼说:“《新约》的执笔者……没有正式或有系统地提出一套三位一体的教义,也没有明确地指出一位天主有三个彼此相等的位格……。在《新约》里,我们找不着三位一体的教义,那就是在天主的本质中存在着三个彼此不同、各自行动的个体。”  《新不列颠百科全书》(英语)评论说:“《新约》没有出现‘三位一体’一词,也没有一套明确的三位一体教义。”  伯恩哈德o洛泽在《基督教教义简史》里说:“在《新约》里,我们找不到一套确实的三位一体教义。”  《新编国际新约神学词典》(英语)也有类似的评论:“《新约》没有一套完整的三位一体教义。〔基督新教神学家卡尔o巴思说:〕‘圣经没有明确地表示父、子、圣灵有相同的本质。’”  耶鲁大学教授沃什伯恩o霍普金斯断言:“耶稣和保罗显然都不晓得三位一体教义;……关于三位一体这个道理,他们什么也没有说。”(《宗教的起源与演变》)  历史家阿蒂尔o韦戈尔表示:“耶稣基督从没有提过这件奇事,‘三位一体’一词也没有在《新约》里出现过。这个主张是教会在我们的主死后三百年才采纳的。”(《基督教包含的异教信仰》)  因此,不论是圣经的《希伯来语经卷》的39卷书,还是圣经的《希腊语经卷》的27卷书,都没有提出一套明确的三位一体教义。
等待您来回答
宗教领域专家论语圣经对读第十五课&“一言而興邦”與“生死在舌頭的權下”
论语圣经对读第十五课
“一言而興邦”與“生死在舌頭的權下”
按:此为论语圣经对读博客微博学习班学习材料,主要分为学习材料与思考讨论题二部分。一般每周发布一次,请大家认真阅读思考,然后把回答提交在此,并积极展开讨论,若内容不便公开请交值周的班长或副班长。所有思考讨论题完成一半即算通过考勤,当然,多多益善。请量力而行,重在质量。连续2次缺勤和累计4次缺勤视为自动退为旁听。旁听者要求至少每两周回答一个题目或发表意见,连续2次和累计4次没有回应者,视为自动退出,予以除名。
八、言语篇
“一言而興邦”與“生死在舌頭的權下”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子路》13:15)
The Duke Ting asked whether there was a single sentence which
could make a country prosperous. Confucius replied, "Such an effect
cannot be expected from one sentence. "There is a saying, however,
which people have -'To be a to be a minister
is not easy.' "If a ruler knows this,-the difficulty of being a
prince,-may there not be expected from this one sentence the
prosperity of his country?" The duke then said, "Is there a single
sentence which can ruin a country?" Confucius replied, "Such an
effect as that cannot be expected from one sentence. There is,
however, the saying which people have-'I have no pleasure in being
a prince, but only in that no one can offer any opposition to what
I say!' "If a ruler's words be good, is it not also good that no
one oppose them? But if they are not good, and no one opposes them,
may there not be expected from this one sentence the ruin of his
语言是有力量的
语言是有力量的,孔子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甚至说“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后来的中国人也大多认同孔子的看法,这在我们的成语中可以看得出来,如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等等。当然,这一段主要是指君王的语言。君王是一国之首,具有无上的权威,他的话语就是命令,话语一出,臣民就要尊照执行,自然是金口玉牙,一言九鼎。在周朝有成王桐叶封弟的故事。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道:“我把这作为珪玉,封赐给你!”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赶紧去告诉辅佐成王的周公,周成王却说他只不过是开玩笑罢了,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出口成宪,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来,叔虞的儿子把都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君王的话语若是对的、好的,臣民认真遵照执行了,国家当然就兴旺发达了;如果他的话语是错的、不好的,大家仍然照着去做,那么,长此以往,这个国家就衰败灭亡了。周成王桐叶封弟还无伤大雅,反正封地落在自己亲人的手中,当然,后来,柳宗元对此有异议;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就把事情闹大了,为了博得宠姬褒姒一笑,把国防大事当儿戏,最后身死国灭,为天下后世所嘲笑。
孔子并非仅仅说语言对于君王的重要,在他的心目中,语言也是成为君子的重要因素。“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椁,犹犬羊之椁。’”(《颜渊》12:8)棘子成认为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可以了,要那么多文采有什么用?子贡觉得这位夫子说话太草率,欠考虑,很可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质与文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虎豹之皮去掉文采斑斓的毛,与犬羊之皮就难以区别了。文与质不能偏废,说话更要慎重。刘向对“驷不及舌”有很清楚的解释:“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四马不能追也。”(《说苑·说丛》)“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20:3)这句话从正面来说,意思就是:知命、知礼、知言,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知命是讲的天人关系或者说神人关系,知礼与知言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知礼是说立己,“立于礼。”(《泰伯》8:8)“不学礼,无以立。”(《季氏》6:13)知言就是通过语言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就是所谓“听话听音,听鼓听声。”孟子对“知言”也有详细的解释:“陂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就是说:偏颇的话语要知道它片面性的所在,过分的话语要知道它所失足的所在,邪僻的话语要知道它在哪里离开了正道,躲闪的话语要知道它理屈在什么地方。
除《论语》外,其他儒家重要典籍也记载了孔子语言影响力的讲论。“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易传·系辞上》第8章)君子的话语,如果是美善的,在千里之外也会有人响应;如果不是美善的,在千里之外也会引起人的反驳。在近处的人就更不用说了。君子的语言是其自身发出的,却会在民众身上造成影响;他们的行为在近处发生,也会在远处产生作用。君子以语言来感天动地,所以,必须要特别慎重。《礼记》中也引孔子的话说:“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礼记·缁衣》)
孔子喜欢什么话?
孔子对什么是好的语言,什么是不好的语言有明确的看法。他的基本依据与标准是礼。“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12:1)不合乎礼节的狂傲之言也是孔子所反感的。在孔子令弟子们各言其志的时候,子路有些张狂,说了不少大话,孔子就揶揄了他一下,后来他向不解其故的曾皙对自己的态度作了明确解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先进》11:26)孔子所欣赏的是这样的语言:“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子罕》9:24)《论语集注》:“法语者,正言之也。巽言者,婉而导之也。绎,寻其绪也。”坚持原则的话,要好好地听从;委婉劝进的话,听到之后要感到高兴。但光这还不够,重要的是要顺着说话人的思路,把所说话语问题真正想明白。要是对于好话,光高兴,不去琢磨;对于批评,虽虚心接受可坚决不改。这样的人就拿他没办法了。良言益语要落在善听者的耳中与心中,才会获得应有的效果。忠信之言也是孔子所喜欢的。“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卫灵公》15:6)言语忠信,行为笃敬,在那里都受欢迎,即使在野蛮人中间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这样,即使在最熟悉、最开化的地方也寸步难行。要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站立时,好像它显示在眼前;坐车时,好像它就悬挂在车厢前面的横梁上。子张赶紧把这六字箴言记载在自己的腰带上。对人还要多说赞美的话,把功劳归于别人,把过错归于自己。这在《礼记》中记载得比较多。“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诗》云:‘尔卜尔筮,履无咎言。’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让善。《诗》云:‘考卜惟王,度是镐京。惟龟正之,武王成之。”(《礼记·坊记》)孔子说:常常把功劳归于别人,而将过错归于自己,这样人民就不会发生争执了;一直这样做的话,怨恨也会逐渐消失。《诗经》中说:你又占卜又算卦,体现出来的没有不吉利的话。孔子又说:常常把功劳归于别人,而将过错归于自己,随后,人民也会这样做。《诗经》中说:查看占卜的是君王,要定都的地方是镐京。是那灵龟来决定,武王建成新都城。其实,武王已经决定以镐京为都,可是他把功劳归之于灵龟。
孔子不喜欢什么话?
当然,好话不要说过头了,多头了就成了巧言了,而孔子最深恶痛绝的乃是巧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1:3)巧言令色之中,很少有仁。从表面上看,巧言令色是出于礼的要求,也是合乎礼的,但实际上,它是对真正礼的精神的背离。为什么呢?最重要的是巧言令色中缺少真实与真诚,而只有虚假与表演。郭店楚简中也有类似的话:“人之巧言利词者,不有夫诎诎之心则流。”(《性自命出》)一个人能说会道,但没有质朴的心,就会流于浮夸。孔子一生推崇礼,但他要达到的目标却是仁。仁发自一个人真实与真诚的心,礼是由这种心所带出来的合宜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没有真实与真诚,那么其他的一切就都谈不上了。和言悦色是一种真诚,是合宜的;而巧言令色则是一种虚伪,是一种过度。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指斥不止一处:“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5:25)有时候,甚至提到了一个很大的高度:“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15:27)
孔子不主张语言华丽艰深,而喜欢明白晓畅,言简意赅。“子曰:‘辞达而已矣。’”(《卫灵公》15:41)语言是用来表达意思的,意思表达清楚就够了,不需要转弯抹角。《礼记》中也有类似的话:“子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非其人弗自。《小雅》曰:‘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榖以女。’”(《礼记·表记》)就是说:侍奉君王不要说他的坏话,也不要说漂亮话,不是合适的人不要引见。《小雅》中说:专心恭谨守职位,多做正直的事;神明定会听人意,降下福禄赏赐你。在《论语》中,尽管孔子对子路的批评比较多,但对他的出言警要,办事果断还是比较欣赏的。“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颜渊》12:12)说话啰嗦、词不达意的人很多,只有子路用几句话把复杂的案子判断清楚,而且子路不虚应人,答应了的事,不推迟到明天去做。“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进》11:14)鲁国执政者想改建长府,闵子骞认为没有这个必要,维持原样就可以了,不必大兴土木。孔子对闵子骞的处理意见给与了很高的评价,说这个人平时不怎么说话,可一开口就抓住了要害。话不在乎多,而要言之有物,恰到好处。孔子不喜欢人说闲话,说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话。“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卫灵公》15:17)生活中,有些人无所用心,聚在一起,谈论的无非是道听途说、鸡零狗碎,甚或飞短流长,造谣生事,而根本不涉及国家大事、理想道义。这种人真是麻烦呀!孔子在另一处也发出过类似的感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阳货》17:22)孔子认为就是下下棋也比这样混日子强。
人的天性是好说话的,喜欢露才扬己,夸夸其谈。人这样做的时候,自我感觉十分良好,没有想到别人可能反感,更没有想到言多必失。孔子深知此理,所以,他一再告诫人要谨慎自己的语言,少说多做:“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1:1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4:24)“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张》19:25)做事情要敏锐,要快捷,看到可做的就要马上去做,而说话要谨慎、迟缓,不要急着发言。“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12:3)“讱”,《说文解字》:“讱,顿也。”《潘氏集解》:“顿、钝古字通。”《郑注》:不忍言也。就是说话比较迟缓、艰难,不忍心说,表示慎之又慎的意思。仁者深知语言的力量,知道话说出去了,就收不回来了,所以,特别慎重。行仁不易,言之亦难。孔子此语是对多言而躁的司马牛说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也具有很大的普遍意义。从最终的效果来看,也是少说为佳。“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2:18)多多地听,快快地听,掌握更多的信息,对于暂时还不太明白的,要搁置起来,回头慢慢思想;对于已经清楚的部分,也要谨慎发表意见,这样才会在言语上少犯错误。行事也要这样,多多见识,有困惑也先放一边,谨慎地做那已明白的事。讲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这样,就具备了从政的基本条件,官职俸禄也会自然而来。《大戴礼记》中也有不少地方论及应该如何说话:“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两问则不行其难者。君子患难除之,财色远之,流言灭之。”(《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对于有疑惑的事情不说,没有问清楚的也不说,得到两种答案的,不做其中比较难的。君子除掉患难,远离财色,消灭流言。“君子不唱留言,不折辞,不陈人以其所能。”(《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不传播流言蜚语,不打断别人的话,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才能。“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笃难于仁矣。”(《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巧言令色在小的方面也许行得通但对于行仁则确实很不管用。
孔子常常把人的言语行为联系起来讲,他喜欢的是少说多干,先干后说。“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2:13)子贡聪明而多言,孔子告诫他要先干了再说,而且要继续干下去。“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里仁》4:22)古人不轻易说话,就是怕自己所说的做不到,那样,就丢人了。《论语集注》引范氏语:“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孔子如此推崇古人,在生活中,他也以此为标准来品评自己的学生。“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5:10)这段话是孔子看到学生宰予白天睡大觉而说的,让孔子生气可能不只是宰予的这一行为,更可能是由于宰予言行不一。这在《韩非子》中有佐证,“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这段话在其他许多文献中也都有记载。“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宪问》14:20)一个说话大言不惭的人,恐怕他并没有真想要去实现所说的,对这种人千万要小心,不要被他的大话所蒙住了。如今,这样的人很多,特别是在酒桌上。有些人在几杯酒下肚以后,说起话来,豪气冲天,好像天上的星星、月亮都可以随便捞下来,人间的原子弹、中子弹都可以轻易得到。遇到这种情况,想一想孔子的这句话,会让你酒醒一半。“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14:27)有人说的多做得少,说的好做的差,真正的君子是深以为耻的。其他儒家典籍中也记载了孔子对言行一致的要求:“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礼记·缁衣》)大意就是:话说出口就被照着去做,这样话就不可掩饰了;事做出来就被照着说出,这样事就不可掩饰了。所以君子少说多做以树立踏实信诚的形象,这样人们就不能夸大他的优点而缩小他的缺点了。《诗经》中说:“白玉上面有斑点,尚可琢磨使完善;开口说话出毛病,无论如何不好办。”说话之前要三思,自己做不到的不要随便说出口。“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恒以行(此句今本《礼记》作‘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大雅》曰:‘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上海博物馆楚简《礼记·缁衣》)就是说:君子用言语来劝导人,自己也身体力行,持之以恒。所以说话一定要考虑后果,行动一定要警觉有什么弊端没有,这样做,人民就会谨于言而慎于行了。《诗经》中说:“张开说话要慎重,举止仪容要严肃。”《大雅》中说:“仪态大方周文王,德行美好人景仰”这里是概而言之,在《礼记·表记》说得更具体:“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是故君子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故君子之交接如水,小人之交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小雅》曰:‘盗言孔甘,乱是用餤’”(《礼记·表记》)就是说:君子不完全靠语言来让人家满意,这样的话,天下就有道了,事情做起来也蓬勃茂盛;天下无道的时候,说话就弯弯绕绕,废话连篇。君子在家里有亲人过世的人旁边,如果没有赞助丧事的钱,就不要问他们花了多少钱;在有病的人旁边,如果不能够馈赠他,就不要问他想要什么;如果没有地方供客人住,就不要问他住哪里。君子之间的交往就像水一样清淡,而小人之交的交往则如醴酒一样甜蜜;君子的清淡之交最后却成了,小人的亲密之交末了却像甜酒一样不能持久。《礼记·表记》中记载孔子类似的话还很多,这里再引一句带总结性的话。“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己怨。”(《礼记·表记》)就是说:光说漂亮话而实际做不到,怨恨灾害就会临到自身。所以君子与其因不守诺言而受责备,不如因不承诺而让人怨自己。
孔子一贯很看重时机与场合,对于说话也是一样。在不同场合、不同处境,面对不同的人,都要说不同的话,说话的语气态度也要有相应的不同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子,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乡党》10:1)《论语》此处记载孔子自己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面为人做了极好的榜样。他在与父老乡亲、街坊邻居说话,恭顺随和,好像不善言辞。在宗庙朝廷说话,从容应对,辩才无碍,但也谨慎小心。在朝廷中,与下大夫等同级别的官员说话,轻松愉快,侃侃而谈;与上大夫等高级官员说话,端正严肃,不是太随便。君王临朝的时候,他恭敬而紧张,但也不失风度。孔子以身作则教导人,当谦虚的时候,应当谦虚;当表现的时候,应当表现;当轻松的时候,应当轻松;当严肃的时候,应当严肃;当敬畏的时候,应当敬畏。这段话是就说话的场合而言,说应该怎样才得体合宜。孔子还讲到要注意大背景与大气候,在不同的情况下,言语态度也要有所调整,不能我行我素,一成不变。“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14:3)国家稳定、大道盛行的时候,可以行直道说直话,尽管这样做也不无风险。而在国家动乱、不行大道的时候,应该行直道,但不可说直话。继续行直道,是维护自己的统一性,对得起自己;说话谨慎一点,是保持灵活性,保护好自己。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行直道说直话,危险系数太高,没准出师未捷身先死,还是低调一点为妙。不止要注意大背景、大气候,小背景、小气候也不要忽略。在日常与人交往的谈话中,也要讲究说话的艺术。“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宪问》14:13)孔子该说的时候就说,该停的时候就听;该长说的时候长说,该短论的时候就短论,所以,别人听得津津有味,还想继续听下去。我们在生活中,可能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没有礼貌地打断别人;可能啰啰嗦嗦,没完没了,让听者失去耐心。这些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还有,孔子告诉人们说话也要注意对象,对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15:8)该讲的话不讲,你就把这个机会错过了,把这个人错过了。也许,这句话对这个人非常重要,可能让他避免极大的损失,可能挽救他的生命,不说出来,人家遭难不说,你自己也会自责不已。有的人,本来不该与他说这些话这种话,你却说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你说了也白说,这还无所谓;还有可能你自讨没趣,自取其辱,这就划不来了。这叫做失言。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让自己心里感觉不是滋味。在《说苑》中,有一句类似的话:“仲尼曰:‘非其地而树之不生也,非其人而语之弗听也。得其人,如聚沙而雨之;非其人,如聚聋而鼓之。”(《说苑·杂言》)善言要说给善听的人听,对牛弹琴当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对于善听的人,你的话语就聚沙对于雨水一样,他全部地吸收进去了;而对于不善听的人,就像你对着一群聋子敲鼓一样,敲得再响,他们也听不见。徐干《中论》中对孔子这段话也有很精辟的解释:“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敎;言费则身贱,身贱则道轻,道轻则敎废;故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故君子之与人言也,使辞足以达其知虑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苟过其任而强牵制,则将昏瞀委滞,而遂疑君子以为欺我也。不则曰无闻知矣,非故也,明偏而示之以幽,弗能照也;听寡而告之以微,弗能察也,斯所资于造化者也。虽曰无讼,其如之何?故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中论·贵言》)
在《淮南子·人间训》中,讲了一个孔子的故事,说明他如何使用不同的人来对相应的人说话。有一次,孔子行游在外,马跑丢了,吃了农夫的庄稼。农夫很恼怒,捉住马并予以扣留,孔子打发子贡前去求情,可是人品子贡说得唇干舌燥、好话说尽也无济于事。孔子对此很自责,他说:“用别人听不进去的话去求情,就好比是用三牲齐备的厚礼来招待野兽,用高雅绝伦的《九韶》来取悦飞鸟,只能是徒劳无益。这是我的过错,不怪那人。”于是,他又打发一个精于养马的人去求情。养马人见到农夫便说:“您在东海边上耕种,土地却一直延伸到西海,我的马丢了,怎么会不吃您的庄稼呢?”农夫听了,十分高兴,马上解下马来交给养马人。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它说明:对于不同的人要用合适的话语去打动他。
孔子对言语还做了一些具体的规定,这对今天的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食不语,寝不言。”(《乡党》10:8)这对于身体健康可能是有好处的,吃饭时,老说话,饭菜咀嚼不够不不碎,影响消化;睡觉时,说个没完,让大脑兴奋,可能就睡不着了。“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乡党》10:24)上车的时候,要正对着车厢尾部,还要抓住带子。在车中,不要回头说话,也不要大声说话,更不要用手指指点点,这样做都有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危险。古人坐的是马车,道路又崎岖不平,更要小心谨慎。今人乘汽车,比古人安全多了,但也不是万无一失,所以,车厢内也要贴警示语:不要与司机说话!请抓稳扶手!
“生死在舌头的权下,喜爱它的,必吃它所结的果子。”(《箴言》18:21)
The tongue has the power of life and death, and those who love
it will eat its fruit. (Proverbs18:21)
“生死在舌头的权下”
《圣经》对语言的力量更有深刻的认识。在《圣经》首卷《创世记》一开始,就记载神用语言创造了世界。“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世记》1:1-3)随后,神创造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飞禽走兽、树木花草,都是他说,事就这样成了。这里所说的语言是什么呢?就是道,就是逻各斯,就是三位一体神的第二位格耶稣基督。“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1:1-3)耶稣基督就是道成肉身。在希腊语中,道和语言是同一词λογοζ;在英文中,也是同一词(Word)。神话语的功效不用说,没有一句是不带能力的,就是人的话语,也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我的弟兄们,不要多人作师傅,因为晓得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我们若把嚼环放在马嘴里,叫他顺服,就能调动他的全身。看哪,船只虽然甚大,又被大风催逼,只用小小的舵,就随着掌舵的意思转动。这样,舌头在百体里也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哪,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各类的走兽,飞禽,昆虫,水族,本来都可以制伏,也已经被人制伏了;惟独舌头没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恶物,满了害死人的毒气。我们用舌头颂赞那为主为父的,又用舌头咒诅那照着神形像被造的人。颂赞和咒诅从一个口里出来,我的弟兄们,这是不应当的。泉源从一个眼里能发出甜苦两样的水么。我的弟兄们,无花果树能生橄榄吗?葡萄树能结无花果吗?咸水里也不能发出甜水来。”(《雅各书》3:1-12)这段话是耶稣基督的兄弟雅各写给想做教师的犹太人的,告诉他们教师职分的重要,话语的力量。他指出,舌头虽小,却能够控制全身。它与全身的关系,就像嚼环对于马、舵对于船只一样。马的快慢由嚼环来控制,船只的方向由舵来掌握,它们是整个机体之中最重要的部分。雅各还把舌头比喻成火,以说明它巨大的破坏力。说它能够点着最大的树林,是表明舌头破坏力的范围极广;说它能够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是指出舌头破坏力的影响极深,可能持续到人的整个一生。雅各还告诫人们,舌头是最难制伏的,许多飞禽走兽都被人制伏了,惟独舌头没有人能制伏。接着,又说到舌头具有双面性,人们既可以用舌头颂赞那为主为父的,又可以用舌头咒诅那照着神形像被造的人。但是,雅各指出,这样做是不应当的。人的舌头应当说颂赞的话,要用甜水来滋润人。“颂赞和咒诅从一个口里出来”与孔子所说的“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讲到语言的力量,而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就是说,言为心声,人的心灵洁净了,美好了,就能够说出赞美人的话、滋润人的话来。
《圣经》中,论话语力量的地方还很多,特别是在《箴言》中。“生死在舌头的权下,喜爱它的,必吃它所结的果子。”(《箴言》18:21)不同的话语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有时候带来的甚至是生死之别。这句话说到了极致,令人触目惊心。其他类似的话语还有不少。“愚昧人的口自取败坏,他的嘴是他生命的网罗。”(《箴言》18:7)“人因口所结的果子,必饱得美福,人手所作的,必为自己的报应。”(《箴言》12:14)上面这些话都是讲话语给人带来的最终结果,下面这些话则指出了话语立竿见影的效应:“传舌人的言语,如同美食深入人的心腹。”(《箴言》18:8)“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头,却为医人的良药。”(《箴言》12:18)“人心忧虑,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欢乐。”(《箴言》12:25)“有好消息从远方来,就如拿凉水给口渴的人喝。”(《箴言》25:25)话语的不同标志了义人与恶人、明哲人与愚昧人的区别:“恶人的言论是埋伏流人的血,正直人的口必拯救人。”(《箴言》12:6)“义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强暴蒙蔽恶人的口。”(《箴言》10:11)“明哲人嘴里有智慧,无知人背上受刑杖。智慧人积存知识,愚妄人的口速致败坏。”(《箴言》10:13-14)
《圣经》中主张什么样的话语?
那么,在《圣经》中,认为什么样的话语为好呢?它赞赏什么样的语言呢?首先是诚实的话,这就如同孔子所说的忠信之言。耶和华神通过先知撒迦利亚对被掳的以色列人说:“你们当行的是这样:各人与邻舍说话诚实,在城门口按至理判断,使人和睦;谁都不可心里谋害邻舍,也不可喜爱起假誓,因为这些事都为我所恨恶。这是耶和华说的。”(《撒迦利亚书》8:16-17)所罗门在《传道书》末尾谆谆相告:“传道者专心寻求可喜悦的言语,是凭正直写的诚实话。”(《传道书》12:10)《箴言》中类似的劝教很多:“公义的嘴为王所喜悦,说正直话的、为王所喜爱。”(《箴言》16:13)“智慧人的劝戒,在顺从的人耳中,好像金耳环、和精金的妆饰。”(《箴言》25:12)“当面的责备,强如背地的爱情。朋友加的伤痕出于忠诚;仇敌连连亲嘴却是多余。”(《箴言》27:5-6)“膏油与香料使人心喜悦,朋友诚实的劝教也是如此甘美。”(《箴言》27:9)“责备人的,后来蒙人喜悦,多于那用舌头谄媚人的。”(《箴言》28:23)这些教导与中国人所说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都是一个道理。
其次,好的话语是温良的。诚实主要是就话语的内容来说,温良主要讲人说话时的态度。《箴言》多次讲到两种不同话语态度所带来的不同效果:“义人的口滋生智慧,乖谬的舌必被割断。义人的嘴能令人喜悦,恶人的口说乖谬的话。”(《箴言》10:31-32)“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箴言》15:1)“温良的舌是生命树,乖谬的嘴使人心碎。”(《箴言》15:4)温良柔和的语言具有惊人的力量:“恒常忍耐可以劝动君王,柔和的舌头能折断骨头。”(《箴言》25:11)在《撒母耳记上》中就讲了一个柔和的言语使怒消退的故事。大卫早年因为早扫罗王的嫉恨、追杀,不得不与手下六百人流亡在旷野。有一次,他打发十个仆人找他曾保护过的大富豪拿八要点吃的,可没想到他们不但遭到了拒绝,自己还被拿八羞辱了一顿。大卫十分恼怒,定意要杀拿八及其全家,并且发下重誓:“凡属拿八的男丁,我若留一个到明日早晨,愿神重重降罚与我。”拿八的妻子亚比该从拿八的一个仆人那里得知了此事,知道大祸临头力量,赶紧采取措施。先准备了丰盛的礼物,又亲自到路途上迎接大卫劝说他。“亚比该见大卫,便急忙下驴,在大卫面前脸伏于地叩拜,俯伏在大卫的脚前,说:‘我主啊,愿这罪归我!求你容婢女向你进,更求你听婢女的话。我主不要理这坏人拿八,他的性情与他的名相称,他名叫拿八(就是愚顽的意思),他为人果然愚顽。但我主所打发的仆人,婢女并没有看见。我主啊,耶和华既然阻止你亲手报仇,取流血的罪,所以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又敢在你面前起誓说,愿你的仇敌,和谋害你的人,都像拿八一样。如今求你将婢女送来的礼物,给跟随你的仆人。求你饶恕婢女的罪过。耶和华必为我主建立坚固的家,因我主为耶和华争战,并且在你平生的日子,查不出有什么过来。虽有人起来追逼你,寻索你的性命,你的性命却在耶和华你的神那里蒙保护,如包裹宝器一样;你仇敌的性命,耶和华必抛去,如用机弦甩石一样。我主现在若不亲手报仇,流无辜人的血,到了耶和华照所应许你的话赐福与你,立你作以色列的王,那时我主必不至心里不安,觉得良心有亏。耶和华赐福与我主的时候,求你记念婢女。”(《撒母耳记上》25:23-31)亚比该说话非常柔和谦卑,也非常有智慧技巧。先认自己的罪,
又说丈夫的不对,再从大卫的角度来劝说,大卫有神的祝福,将来会做王,流血之后会良心不安等等。让大卫觉得她不是为她自己免祸而求情,反而是在为大卫的千秋大业而谋划,所以,大卫不仅怒气全消,而且还称赞她的见识。后来,拿八被神击杀,大卫娶亚比该为妻。大概大卫觉得这样聪明贤惠的女人会成为自己有力的帮手。在话语态度方面,《圣经》还教导人要注意先听后说,耐心地听,柔和地说:“未曾听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箴言》18:13)“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神的义。”(《雅各书》
1:19-20)“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歌罗西书》
4:6)“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以弗所书》4:15-16)
“谨守口的,得保生命;”
《圣经》也忠告人言多必失,言语要寡少,所以,沉默是金后来成为西方的著名格言。“诸般勤劳都有益处;嘴上多言乃致穷乏。”(《箴言》14:23)这是从人的实际生活来讲言语寡少的好处,与孔子对“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那种人的批评是一致的。“寡少言语的有知识;性情温良的有聪明。愚昧人若静默不言,也可算为智慧,闭口不说、也可算为聪明。”(《箴言》17:27-28)“智慧人积存知识,愚妄人的口速致败坏。”(《箴言》10:14)“多言多语难免有过,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言》10:19)“藐视邻舍的,毫无智慧,明哲人却静默不言。”(《箴言》11:12)“谨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张嘴的,必致败亡。”(《箴言》13:3)这些话语与孔子所说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等都十分相近。只是在这里主要是从人的生存智慧层面来说的,总的意思就是:话说多了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而孔子更多地看重其中的道德意义,说你要是说得到做不到的话,那是很丢人,很没面子的。
“话合其时,何等美好。”
《圣经》中也告诫人们说话要看场合,要合时宜。这些讲到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应该如何说话:“口善应对,自觉喜乐;话合其时,何等美好。”(《箴言》15:23)“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言》25:11)下面谈到朝见君王时要怎样应对:“因他嘴上的恩言,王必与他为友。”(《箴言》22:11)&&&
《圣经》中也说对不同的人要讲不同的话,有些话要对合适的人讲:“你不要说话给愚昧人听,因他必藐视你智慧的言语。”(《箴言》23:9)这句话与孔子在《卫灵公》15:8中关于“失人”与“失言”的讲论惊人地一致。把智慧的言语说给愚昧人听,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失言”,因为他不会听你的,反而还会对你有所轻视。《箴言》中还有一句十分智慧的话,耐人寻味:“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箴言》26:4-5)前一句话是从保护自身的角度来说的,一个人不要受愚昧人的影响,他虽然说话愚妄,但我不可也跟着说话愚妄,那样,我就跟他一样,也成了愚昧人了。后一句话是针对愚昧人而言的:愚昧人说愚妄话,但他并不以为自己的话语愚妄,如果他自己这样认为,那他就不会说了。那么,你若是个智慧人,那他怎么办呢?不加理睬,一笑置之,一走了之,当然也可以,不过,这样一来,愚昧人以为你服了他,以后会更加愚妄。最好的处理是什么呢?就是你照着他那愚妄话的愚妄逻辑推倒底说到头,这样就会显出这些话自身的愚妄来,那时候,他才真正脸冒大汗,自觉羞愧。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就常常做这样的工作。他看到很多人口出狂言,自以为是,就上去与他们讨论,最后使他们自己发现,其实他们对自己所说的一无所知。苏格拉底本人则谦虚地说:“我所惟一知道的就是我的无知。”
《圣经》中弃绝什么样的话语?
《圣经》中所最弃绝、最厌恶的是谎言。这也与《论语》相近,其实,孔子所说的“巧言”就是一种谎言,一种包装、掩饰过了谎言。《十诫》中,有专门针对对谎言的诫命,许多罪都与谎言相关。“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出埃及记》20:7)妄称耶和华神的名就是撒谎,对神都敢不诚实的人,是神所恨恶的。“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出埃及记》20:16)这是指对人而言,在人面前作假见证陷害人的也会受到神严厉的惩罚。《圣经》中有许多经文表示憎恶谎言:“谎话是我所恨恶所憎嫌的,惟你的律法是我所爱的。”(《诗篇》119:163)“行诡诈的,必不得住在我家里;说谎话的,必不得立在我眼前。”(《诗篇》101:7)“说谎言的嘴,为耶和华所憎恶;行事诚实的,为他所喜悦。”(《箴言》12:22)“义人恨恶谎言,恶人有臭名,且致惭愧。”(《箴言》13:5)《箴言》中还常常以真言与谎言相提并论,指出二者最终不同的果效与结局,给人以警示:“说出真话的,显明公义;作假见证的,显出诡诈。”(《箴言》12:17)“口吐真言,永远坚立;舌说谎话,只存片时。”(《箴言》12:19)“作真见证的,救人性命,吐出谎言的,施行诡诈。”(《箴言》14:25)“作假见证的,不免受罚;吐出谎言的,也必灭亡。”(《箴言》19:9)新约中也多次告诫人要说真话,要弃绝谎言:“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作见证。”(《罗马书》9:1)“所以你们要弃绝谎言,各人与邻舍说实话,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以弗所书》4:25)“我为此奉派作传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师傅,教导他们相信,学习真道。我说的是真话,并不是谎言。”(《提摩太前书》2:7)《圣经》还告诫人们,油滑的语言、恶毒的言语、罪恶的言语、诡诈的言语、污秽的言语、世俗的言语等等都是应该弃绝的。“凡油滑的嘴唇和夸大的舌头,耶和华必要剪除。”(《诗篇》12:3)“他口中的言语尽是罪孽诡诈,他与智慧善行已经断绝。”(《诗篇》
36:3)“他们磨舌如刀,发出苦毒的言语,好像比准了的箭,要在暗地射完全人。他们忽然射他,并不惧怕。”(《诗篇》
64:3-4)“人若爱生命,愿享美福,须要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彼得前书》3:10)“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以弗所书》
4:29)“你们要弃绝这一切的事,以及恼恨、忿怒、恶毒(或作‘阴毒’)、毁谤,并口中污秽的言语。”(《歌罗西书》
3:8)“要弃绝那世俗的言语和老妇荒渺的话,在敬虔上操练自己。”(《提摩太前书》 4:7)
好话从哪里来?
那么,好话从哪里来?恶语又是因何生的呢?《论语》中对此没有深究,《圣经》却有不少解释。总的来说:好话来自好心,恶语出自恶人。“智慧人的舌善发知识,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箴言》15:2)“诚实见证人,不说谎话;假见证人,吐出谎言。”(《箴言》14:5)《箴言》中常常把义人的心与恶人的口或者把义人的舌与恶人的心相对举,也就是说他们各自都是心口合一的,他们各自的口代表各自的心,反过来也一样,各自的心带出各自的口。“义人的心,思量如何回答,恶人的口,吐出恶言。”(《箴言》15:28)“义人的舌乃似高银,恶人的心所值无几。”(《箴言》10:20)既然如此,那么,要不出恶语,多说好话,就只有一条路:“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言》4:23)新约中也有同样的教导:“你们或以为树好,果子也好;树坏,果子也坏。因为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树。毒蛇的种类!你们既是恶人,怎能说出好话来呢?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我又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马太福音》12:33-37)
当然,我们还可以问:这样带出善言美语的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如何形成的呢?《圣经》也给出了答案,善心善言善行,一切的一切美善的最终源头在于神:“耶和华赐人智慧,知识和聪明都由他口而出。”(《箴言》2:6)“主耶和华赐我受教者的舌头,使我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听,像受教者一样。”(《以赛亚书》50:4)“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诗篇》23:1-3)
论语圣经对读第十五课思考讨论题
一、你认为语言是有力量的吗?试从经典和生活中举例说明。
二、孔子喜欢与不喜欢什么样的话?为什么?
三、你同意言多必失、行胜于言的说法吗?
四、什么叫时然后言?圣经中有无相近的表述?你平时是这样吗?
五、圣经告诉我们要说什么样的话?不说什么样的话?与论语中说法有无相通?
六、美好的话语从哪里来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经祷告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