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三法印印和四法印有什么区别?

我的更多文章
同时转发到微博一法印? 三法印? 四法印?_百度知道
一法印? 三法印? 四法印?
提问者采纳
法印;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四忧檀那: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佛教四法门为;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又作四法本末
一法印大乘教之印证标准。为小乘教‘三法印’之对称。又称‘一实相印’或‘实相印’。实相,即诸法实相之义理。大乘教以述说诸法实相之义理为本,故立一法印为教法之印证标准,谓离此即是魔说。《法华玄义》卷八(上)云(大正33?779c)︰‘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盘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小乘家视生死与涅盘互异,以生死无常为初印,无我为后印,依二印而说生死;涅盘但说一寂灭印,总立三法印。大乘家则谓生死即涅盘,涅盘即生死,不二不异,总括于一实相中,故就常寂灭相立一法印,以简别小乘教。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是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也可视同佛说。因为三法印是「印」证佛法真伪的标准,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监可以确认公文的真假,因此称为「三法印」。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法印(:Tri-drsti-namitta-mudrā),術語,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項標準,認為可以用這三項標準來驗證教說是否屬於佛教,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其內容可見於《雜阿含經》,但將這三種教說並列,稱為三法印,可最早追溯至。
現代南傳提出了作為一切存在之特徵。
三法印中的「印」,可對應到:mudrā,是圖章、印章之意。如普光在《俱舍論記》中,認為三法印如同印章,可用來印證佛法,因此得名。
三法印的內容最早出自《》中,諸比丘教導闡陀的內容,為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三者,但在《》中並未稱此為法印。正式舉出三法印的名稱,則是在《》,與《》中。印順法師認為,三法印是由發展而來。
龍樹《》中,將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三者,並列合稱三法印:
「通達無礙」者,得佛法印故,通達無礙;如得王印,則無所留難。問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種:一者、一切有為法,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三者、寂滅涅槃。
《成實論》中有相同記載,大乘佛教佛經中亦有記載。
《》中,將隨順,觀察,離知見,得清淨見,稱之為「聖法印」。
《》解釋了「聖法印」,由遍知無常等八相,出離過患,善遍知『一切法中無有我性』。
《》中將一切行無常、苦、無我,涅槃,並列為四法本末。《》中,稱之為四種法嗢拖南(:Udāna):一切諸行皆是無常、苦,一切法無有我,涅槃寂静,此四者為佛菩薩欲令有情清淨,依,而說的記事教導。
《》中記載另一種法印,將無常、無我、無相與涅槃寂滅,四者合稱四法印。
根據《維摩詰經》,有五法印的說法,即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五者。
《妙法蓮華經》中有實相印。天台智者在《法華玄義》中,以諸法為一實相印,為大乘佛教的判準。
中相关的原始文献:
以三法印印證的真偽,最典型論述如《》:
云。諸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是魔說。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是魔所說。
诸行: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藉因緣所生之諸行法,當因緣變化時,即無法保有常恆不變之相。
诸法: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亦即無有本來自在、不藉諸緣出生、常恆不變的本體;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
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無有一切生死的煩惱與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去的般若中道體性義。
三法印同時也是佛教與在其之前的以及其他教派,相比較時的主要不同之處。佛教在許多方面,承襲或相似於婆羅門教和傳統,如、等,佛教反對:悉達多太子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後來他覺悟到非正道,不能解脫。於是捨棄,另求正法。三法印即是佛教與婆羅門教的不同處,三法印為佛所宣說,用來印證真如體性。
普光《俱舍論記》卷1:「經教雖多,略有三種,謂三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槃寂靜。此印諸法,故名法印。若順此印,即是佛經。若違此印,即非佛說。」
《》卷10〈262經〉:「佛般泥洹未久。……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時魚聞是語已。於世尊所深生敬信。世尊即為說三句法。告言賢首。諸行皆無常。諸法悉無我。寂靜即涅槃。是名三法印。」
玄奘譯《》卷12:「於三法印,而起猶預:為一切行無常?為非一切行無常?為一切法無我?為非一切法無我?為涅槃寂靜?為非涅槃寂靜?」
印順《空之探究》:「從空,無所有,無相,著重於正觀的三三昧,演化為空,無願,無相的三三昧,只是著重於 出世道的出發於厭離,終於不願後有生死的相續而解脫。在聖道中,依無常(苦)而引發的厭離 (無願),是有重要意義的。」
《》卷二十二
《》卷十五:復次菩薩雖未得無漏道結使未斷。能信無漏聖法及三種法印。一者一切有為生法無常等印。二者一切法無我印。三者涅槃實法印。得道賢聖人自得自知。菩薩雖未得道。能信能受是名法忍。
《成實論》卷1〈法寶論初三善品〉:「又佛法中,有三法印:一切無我,有為諸法念念無常,寂滅涅槃。是三法印。」
《蓮花面經》卷下:「佛告阿難,佛缽舍利所放光明,復更至於十方世界。於其光中,而說偈言:『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及寂滅涅槃,此三是法印。』」
《》卷3〈80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諦聽!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
竺法護譯《佛說聖法印經》:「是時,佛告諸比丘:『聽!諸比丘!』……『當為汝說聖法印所應威儀,現清淨行,諦聽!善思念之!』佛言:『比丘!假使有人說不求空,不用無想,欲使興發至不自大禪定之業,未之有也。設使有人慕樂空法,志在無想,興發至要消除自大、憍慢之心禪定之業,此可致矣,輒如道願,普有所見,所以者何?慕樂於空,欲得無想、無慢自大見,於慧業皆可致矣。何謂比丘聖法印者,其聖法印所可更習,至清淨見?假使比丘處於閑居,若坐樹下空閑之處,解色無常,見色本無;已解無常,解至空無,皆為怳惚、無我、無欲,心則休息,自然清淨而得解脫,是名曰空。……得致柔順之定……以故謂言至於無想,故曰無欲……其心續存柔順之定,彼則見除所有貪婬、瞋恚、愚癡,是故,名曰無欲之定……曉了是者,乃知無本,得至降伏消一切起,得入道行,是乃逮致除於自大無慢放逸禪定之業,現清淨行,是則名曰由聖法印清淨之業,從始至終,究竟本末。』」
施護譯《佛說法印經》:「佛告苾芻眾言:「汝等當知,有聖法印,我今為汝分別演說。……諸苾芻!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脫門,是諸佛根本法,為諸佛眼,是即諸佛所歸趣故。是故汝等,諦聽諦受,記念思惟,如實觀察。」
《》卷3〈80經〉:「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
《》:「復次、於諸行中,略有二種離增上慢、觀無我見。何等為二?一不善清淨,二善清淨。……當知此智,由二因緣,不善清淨。……由是因緣,作如是念,我今於空,能修能證,空是我有,由是空故,計我為勝。如空,無相及無所有,當知亦爾。……又由八相,能遍了知,遍了知故,除諸過患,當知是名,極善清淨,離增上慢,無我真智。
又於此中,已滅壞故,滅壞法故,說名無常。
諸業煩惱所集成故,說名有為。
由昔願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
從自種子現在外緣所集成故,說名緣生。
於未來世衰老法故,說名盡法。
死歿法故,說名歿法。
未老死來為疾病等種種災橫所逼惱故,名破壞法。
由依現量,能離欲故,能斷滅故,名於現法,得離欲法及以滅法。
當知此中,除離欲法及以滅法,由所餘相,略觀三世所有過患,由所除相,觀彼出離。若由如是,過患出離,遍知彼識,名善遍知:『一切法中無有我性』,名諸法印。即此法印,隨論道理,法王所造,於諸聖身,不為惱害,隨喜能得一切聖財,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廣大險難長道,是故亦名眾聖法印。」
《雜阿含經論會編》:「若由如是過患、出離,遍知彼識,名善遍知。一切法中無有我性,名諸法印。」
《增壹阿含經》卷18〈26 四意斷品〉:「今有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云何為四?一切諸行無常,是謂初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苦,是謂第二法本末,如來之所說。一切諸行無我,是謂第三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涅槃為永寂,是謂第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是謂,諸賢!四法本末,如來之所說。」」(CBETA, T02, no. 125, p. 640, b13-19)
《》卷46:「復有四種法嗢拖南,諸佛菩薩欲令有情清淨故說。何等為四:一切諸行皆是無常,是名第一法嗢拖南。一切諸行皆悉是苦,是名第二法嗢拖南。一切諸法皆無有我,是名第三法嗢拖南。涅槃寂靜,是名第四法嗢拖南。諸佛菩薩多為有情,宣說如是法相應義,是故說名法嗢拖南。」
《》卷8:「有四憂檀那法,諸佛菩薩為令眾生清淨故說。云何為四:一切行無常是憂檀那法,一切行苦是憂檀那法,一切法無我是憂檀那法,涅槃寂滅是憂檀那法。諸佛菩薩具足此法,復以此法傳授眾生,是名憂檀那。」
《》:「由三解脫門增上力故,當知建立四種法嗢拕南,謂空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無相解脫門。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者,依無願解脫門,建立第一、第二法嗢拕南。一切法無我者,依空解脫門,建立第三法嗢拕南。涅槃寂靜者,依無相解脫門,建立第四法嗢拕南。」
《》:「教導略有十二。所謂事教。想差別教。觀自宗教。觀他宗教。不了義教。了義教。世俗諦教。勝義諦教。隱密教。顯了教。可記事教。不可記事教。……可記事教者。謂四種法嗢拕南教。即一切行無常。乃至涅槃寂靜。如是等類所有言教。……」
《大智度論》卷22:「問曰。佛說聲聞法有四種實。摩訶衍中有一實。今何以故說三實。答曰。佛說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無常即是苦諦集諦道諦說。無我則一切法說。寂滅涅槃即是盡諦。復次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CBETA, T25, no. 1509, p. 223, b3-10)
《維摩詰所說經》卷1〈弟子品〉:「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
《妙法蓮華經》卷1〈方便品〉:「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8:「釋論云:『諸小乘經,若有無常、無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說。修之得道。無三法印即是魔說。』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名了義經,能得大道。若無實相印,是魔所說。」
《》卷1:「若順此印即是佛經,若違此印即非佛說。」
《長阿含經》卷12:「猶如有人行外苦行,非是如來所說正行,自以為樂,此是如來之所呵責。」
:隐藏分类: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不能使用此页面的全部功能。
请换用其他浏览器或者开启对javascript的支持。
三世佛都是哪三位?
以汉地佛教来说,“三世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依“三世”原本的时间意义而划分的过去佛、现在佛与未来佛,而另一种是按地域划分势力范围,此三世佛是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前一种三世佛称为竖三世佛,后者为横三世佛。 竖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佛,未来佛弥勒佛。“三世”又叫“三际”。世,梵语叫路迦(Loka),《楞严经》说:“世为迁流”,意即时间的流动。佛教用于因果轮回时,“世”指个体一期生死的时间跨度。三世也可说前世、现世、未来世,或前生、今生、来生,或前际、中际、后际。佛教中的“世”,短的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可能,最短暂的即所谓“刹那三世”,刹那是梵文Ksana的音译,意即最短暂的时间。极常见的三世则有以人的一期生死为一世的“人生三世”或“三生”。再有一种“劫世”。劫,乃梵文Kalpa的音译,“劫波”之略,意为极久远的时间。婆罗门教认为世界要经历许多劫,一劫是四十三亿二个万年(或一百二十八亿年),劫末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然后重新创世。佛教又以一劫为一世,与上述婆罗门教外道说法略有不同,但也认为世界有周期性创生与毁灭的过程。“三世佛”的三世,是指最后一种时间概念。 有些寺庙大雄宝殿中供奉的三尊像即为三世佛。中间释迦牟尼佛像,左边一尊是燃灯佛像,右边一尊是弥勒佛像。佛教中还有三世三千佛的说法,即过去庄严劫一千佛,统称燃灯诸佛;现在世贤劫一千佛,统称释迦诸佛;未来世星宿劫一千佛,称弥勒诸佛。佛坛上的三尊像,即此三世三千佛的代表。 燃灯佛是梵文Dipamkarara的意译,又作“锭光佛”。《大智度论》卷九说:“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初,释迦佛前生还是儒童时,曾花了五百钱从王家姑娘手中买了五枝青莲花,奉献燃灯佛。有一次他跟燃灯佛出门,见地面很泥泞,就脱下衣服盖在上面,请师父踩在上面走。燃灯佛就给这个乖巧虔诚的儒童授记:“是后九十一劫,名贤劫,汝当作佛,号释迦文如来。”(《瑞应经》卷上)由此也可看出虽为三世佛,但并非前后相接的劫世。燃灯作佛的庄严劫与释迦作佛的贤劫之间有九十劫的间距,如照一劫四十三亿二千万年的最保守的说法,师徒的间距也有约三千九百亿年。在中国,燃灯佛后来成了一些神魔志怪中的重要角色,也深受白莲教及诸种会道门的崇信。在白莲教编造的大量经书、宝卷中,“古佛”、“燃灯”、“真空老祖”等名号比比皆是。竖三世佛的另二位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详见其本身的条目。 横三世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为娑婆世界的教主。所谓“娑婆”乃梵文Saha的音译,意译是“堪忍”,就是能忍的意思,堪忍更进一步又有两层意义,一是说这个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的现实世界充满了不堪忍受的苦难,众生罪孽深重;二是说佛菩萨在这个世界里“堪忍”劳累,进行教化,显现其“无畏”与“慈悲”。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经》上说:“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又叫药师琉璃光佛、药师佛、大医王佛、医王善逝。《药师经》中说他曾发十二誓愿,主要的有“除一切众生众病,令身心安乐”之愿,“转女成男”之愿,使“众生解脱恶王劫贼等横难”之愿,“使饥渴众生得上食”之愿,“使贫乏无衣者得妙衣”之愿等等。而在信仰体系中被强调的无疑是“除众病”的誓愿与能力。在《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脱经》还专门记载有药师佛救助病人的方法:“救脱菩萨(即药师佛)白佛言:若有尪羸痛恼,请诸僧七日七夜斋戒诵经,劝然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幡四十九尺,灯亦复尔。七层每一层七灯,转如车轮,其遭厄难,可以过度。” 药师佛有在大雄宝殿与释迦、弥陀合供的,但其造型异常接近。一般正中为释迦佛,左右胁侍分别是文殊、普贤三菩萨大殿;左侧为药师佛,其左右胁侍为日光、月光菩萨;右侧为阿弥陀佛,左右胁侍为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另外,三佛的手印也有些不同,药师佛常作一手持钵状,表甘露;另一手持药丸。弥陀佛常作两手相托或两手交*,两大指对顶的手印,有的掌中有莲台。此系接引众生的姿势。而释迦佛的立像则为左手“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 除三世佛合供以外,还有专门的“药师殿”、“药王殿”。殿内正中为“药师三尊”,即药师佛及其胁侍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有的两旁还列有药师十二神将,又叫十二药*大将,皆为顶戴盔甲的武将形象,他们每人各率七千眷属。十二药*将正好是顺应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而呈现的药师分身。在中国佛教的信仰体系中,十二药*将逐渐与中国的十二地支配伍,成为十二时辰护法神,其形象也都与我国民间流传的十二生肖有关。如毗羯罗带猪冠,招杜罗带狗冠,一直到最初的宫毗罗带鼠冠。十二药*的名称、身色、所持兵器及与时辰的配合如下: 一宫毗罗黄色持宝杵子 二伐折罗白色持宝剑丑 三迷企罗黄色持宝棒寅 四安底罗绿色持宝槌卯 五□你罗红色持宝*辰 六珊底罗黑色持宝剑巳 七因达罗红色持宝棍午 八波夷罗红色持宝槌未 九摩虎罗 白色持宝斧申 十真达罗 黄色持宝索酉 十一招杜罗青色持宝槌戊 十二毗羯罗红色持宝轮亥 药师如来本身,据《药师念诵仪轨》讲,药师佛“左手持药器,名无价珠,右手结定印,身披袈裟,结跏趺坐,安坐于莲台上”。药师如来也有以文殊师利、观音、势至、宝檀华、无尽意、药王、药上、弥勒等菩萨为其侍者的。 药王菩萨,隋代嘉祥大师疏《法华经》时说:“药王者,过去世以药救病,因以为名。”据《观药王药上两菩萨经》讲,药王菩萨与药上菩萨本是一对兄弟,一名星宿光,一名电光明,他们在过去世因以各种草药供养诸比丘众,所以被大众赞为药王和药上。后来他们还得到释迦佛的授记,要在将来世修道成佛。另据《法华经》的《药王菩萨本事品》记,药王菩萨曾以香油涂身,燃臂供佛,因此他也是护持《法华经》的诸大菩萨之一。药王菩萨的形象,唐不空所译《法华曼荼罗威仪形色法经》中记,顶戴宝冠,身披天衣及各种美妙华鬘,绀发垂耳,以璎珞、环钏为饰,以细锦为腰巾、赤绫为带,相好庄严,身光遍耀。左手定拳着膝,右手慧云上日,结跏趺坐于宝莲台上。民间常常把药师琉璃光佛与药王菩萨的本体相混淆。 药师佛的左右胁侍更常见的当然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日光菩萨全称为日光遍照菩萨,据唐玄奘翻译的《药师如来本愿经》中说,药师如来国土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单独出现的日光菩萨像并不多见,常常是与月光菩萨、药师佛构成一佛二菩萨的格局。这时的日光菩萨像一般为身披天衣,头戴宝冠;或手持莲花,莲上有象征太阳的日轮。也有以手托日轮的。在密教中,日光菩萨被置于胎藏界曼荼罗内,这时他的密号为威德金刚。其形相为身肉色,菩萨形,左手执宝幢,右手结与愿印,坐于赤色莲花上。月光菩萨是药师佛的另一胁侍,全称月光遍照菩萨。单独出现的月光菩萨像也不多。而作为胁侍菩萨,与释迦佛的胁侍文殊、普贤,阿弥陀佛的胁侍观音、势至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手中持物略有不同。月光菩萨手持带有半月的青莲华,或是手托一轮明月。在密教的金刚界曼荼罗内,他密号为清凉金刚。这时月光菩萨的形象为身白色,左手作拳安于腰边,右手持莲,上有半月。在胎藏界内的月光菩萨,其形相是身黄色的童子形,左手持附有半月的细叶莲花。明 铜鎏金释迦牟尼三世佛(三件)
三世佛不是 燃灯(过去)、如来(现在)、东来(未来)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三法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