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尼克松访华仪仗队时引用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尼克松总统哭在中国
 本页位置:
文章来源:
中华读书报
尼克松总统哭在中国
朱幸福、杨岩松
   日,我们在华盛顿采访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立
民(英文叫查尔斯?弗里曼)大使。傅立民非常健谈,但他的烟瘾很
重,粗大的雪茄烟一支紧接一支。在有中央空调的房
间,我们被随风
飘然过来的轻烟熏得有些睁不开眼睛。
  在烟雾缭绕中,傅立民大使给我们讲起了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故
事: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下旬对中国进行“破冰之旅”期间,血气方
刚的傅立民拒绝为尼克松总统当中文翻译,尼克松为此在北京流着眼
泪当面向傅立民赔礼道歉。
  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傅立民在美国国务院任普通官员,当时只有
28岁。美国代表团有包括尼克松在内的15名正式成员,另外还有3名中
文翻译,他们是43岁的卡尔文?梅勒特、傅立民和35岁的保尔?科夫
  美国国务院当时还没有专职中文翻译。傅立民的中文是在美国国
务院举办的商业学院学习两年,然后再到台北进修中文。他的曾祖父
约翰?弗里曼曾被清政府聘请担任长江洪水控制研究。由于这些原因,
傅立民的汉语讲得特别地道,他自然成了尼克松访华的美方首席中文
  日,尼克松一行乘坐“空军一号”专机离开华盛顿,
中转站是太平洋中的夏威夷。在飞行途中,傅立民询问白宫国家安全
委员会高级助手(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的
角色)约翰?霍尔德里奇,尼克松抵达北京当晚在国宴上的发言是否
有书面讲稿,他想事先看一眼。
  傅立民吐了一口烟,若有所思地告诉我们,他之所以关心尼克松
的讲话稿,因为听说尼克松在讲话时可能会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诗词。
毛主席的诗词非常深奥,傅立民不知道尼克松将会引用那一首诗。傅
立民说,如果事先连诗词的中文意思都搞不明白,怎么把它翻成地道
  “大高个”霍尔德里奇当时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助
手,是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美方起草人。布什担任美国驻中国联
络处主任时,霍尔德里奇是布什的副手,担任联络处副主任。离开中
国后,霍尔德里奇还先后担任美国驻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大使。
1982年5月他陪同布什副总统访华时,担任美国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
  霍尔德里奇帮助打听后,告诉傅立民尼克松总统晚上将发表即席
讲话,没有书面讲稿。傅立民对此将信将疑。根据他的经验,美国总
统讲话时,都有写作班子帮助起草讲稿。
  2月21日上午“空军一号”专机抵达北京机场前,傅立民还是不放
心,他悄悄询问尼克松总统的秘书,问总统在宴会上讲话是否有讲稿。
秘书请示尼克松后,还是告诉傅立民总统晚上讲话没有书面稿子。
  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后,代表团成员都忙于自己的公务,年轻的
傅立民被分配看管和负责代表团的行李。机灵的傅立民后来自己打听
到,尼克松在宴会上的讲话有书面稿子,而且中方翻译事先已经得到
了尼克松的讲话稿。
  下午,霍尔德里奇奉命告诉傅立民,尼克松总统晚上在宴会上发
表非正式讲话,请他担任中文翻译。傅立民一听就火了,他对霍尔德
里奇说,我今天身体欠安,晚上无法替总统翻译,能否请中方翻译代
劳。霍尔德里奇理解傅立民的心思,他同其他官员商量后,就决定请
冀朝铸代劳。
  中方首席翻译是冀朝铸,他在美国留过学,能讲一口地道的英语。
冀朝铸常给毛主席当英文翻译,能熟读毛主席的一些诗词,再加上他
事先看过尼克松晚上的讲话稿,所以愉快地接受了美方的任务。那天
晚上,尼克松发表非正式讲话时,冀朝铸也没有低头看稿子,翻译得
相当流畅潇洒。
  尼克松在讲话中首先感谢中国人民对他和其他美国客人的盛情款
待,感谢周恩来总理发表的优美和雄辩的讲话。他说:“正如周总理
所说的那样,中美两国人民都是伟大的人民,如果我们两国人民是敌
人,世界的未来将是黑暗的。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共同利益并一起工作,
世界和平的机会将会大大增加。”
  在非正式讲话结束前,尼克松援引了毛主席的一首诗词:多少事,
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尼克松接着借题
发挥说:“让我们两国人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新
世界。本着这样的精神,让我们共同举杯为毛主席和周总理,为中美
两国人民的友谊,为世界所有人民的友谊与和平干杯。”
  宴会期间,“身体欠安”的傅立民被安排在李先念副总理和美国
国务卿罗杰斯的那个桌子当翻译。那天晚上,他有些闷闷不乐地替罗
杰斯当翻译。李副总理在旁边看出傅立民的情绪不好,一边安慰傅立
民,一边还帮助他夹菜。有意思的是,李副总理还递烟给傅立民抽。
  说到这里,傅立民不好意思地对笔者说:“请原谅我抽烟。我以
前从来不抽烟,是李先念副总理‘教唆’我学会了抽烟”。他说,李
副总理非常善解人意,令他非常感激。那天晚上,他破天荒地抽了好
几支香烟。从此,傅立民与香烟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烟瘾很重。
  傅立民分析说,尼克松当时骗他说没有讲话稿,主要是尼克松想
在美国电视观众面前显示他的讲话才能以及突出“非正式”。由于他
担心傅立民可能会照着稿子翻译,从而露他的馅。傅立民对我们说,
其实他的记忆力非常好,一个文件只要给他浏览一遍,他就能把内容
  宴会后,尼克松总统心里感到很内疚,因为自己欺骗了年轻翻译
傅立民。他托人把傅立民叫到自己下榻的旅馆房间,含着眼泪向傅立
民道歉。总统在中国向小翻译流着眼泪表示对不起,傅立民马上慌了
手脚,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经过这场“误会”后,傅立民同尼克松不打不成交,他们后来成
了好朋友。傅立民告诉我们,以后凡有中方重要代表团到华盛顿访问,
尼克松在会见时都指名要他当翻译。谈到尼克松,傅立民至今仍对这
位已故总统怀有好感。
  1973年中美互设联络处时,傅立民作为美方先遣组成员常驻北京。
傅立民后来先后担任美国国务院东亚太局中国处处长、美国驻曼谷使
馆副馆长、美国驻北京联络处副主任。海湾战争期间,他出任美国驻
沙特阿拉伯大使。1993年至1994年,他担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
  到中国担任大使是傅立民的最大理想。90年代芮孝俭大使即将离
任时,华盛顿传说傅立民可能是美国驻华大使的人选。但后来有人说
他太亲华,所以他的提名被白宫官员否决。傅立民目前是美国政策基
金会共同主席和美国大西洋委员会副主席,同时兼任华盛顿一家国际
咨询公司的董事长,经常到中国和其他国家访问。
  (摘自《目击美国这八年》)
[] [] []
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邮编:100062 电话:010-
版权所有  京ICP证010288号
总监制:张碧涌 法律顾问:宫伟力您所在的位置:&&>&&>&&>&&>&正文
美国总统们引用的十句经典中文诗句
滴答网讯&&& 美国总统们引用的十句经典中文诗句
一、&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引用者:尼克松 (美国第37任总统)
背景说明: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曾在祝酒词的最后引用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词中的句子:&Chairmanhas written:So many deeds cry out to be done,and alwaysurgently;the world rolls on,time presses。Ten thousand years are toolong;seize the day,seize thehour!(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在赢得全场掌声后,尼克松接着借题发挥:&This is the hour,This is the day for our twopeople。(现在,就是我们两国人民只争朝夕的时候了)&,更为前句增色。而此时,是中美中断了20年的联系逐渐恢复正常的时候,两国渴望接触,这句诗词的恰当引用,准确地表达了他希望中美邦交正常化的迫切心情,赢得了满堂彩。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5年度最新广播电视大学(电大)期末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演讲与口才》课程必备考试打印版小抄及平时作业汇总【电大考试精品推荐】.doc3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6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演讲与口才》课程
必备考试打印版小抄及平时作业汇总
谁都希望自己出口成章、妙语如珠;谁都希望自己在任何场合都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一个人的演讲口才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口才最好的总统,他一生中作过无数次的演讲。但日葛底斯堡演说以其思想的深刻,行文的严谨,语言的冼练,成为演讲史上彪炳青史的大手笔。其实这篇演讲稿译成中文只有短短四百字左右,却被认为是英语演讲中最富有诗意、最漂亮的文章之一。只有两分钟的演讲,却赢得了长达10分钟的掌声,被媒体评价为“是在合适的地点说了恰到好处的话”。
演讲,又叫演说或讲演。广义上说,凡是以多数人为对象的讲话都可叫演讲。一般说,是指就某个问题面对听众发表意见的一种口语交际活动。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通过有声语言和相应的体态语言,公开传递信息,表达见解,阐明事理,抒发感情,以达到感召听众的目的。
一、演讲的特点
1.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以思想、情感、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必须要有针对性。作者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必须是听众所关心的,能使听众受到教益,明辨是非,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演讲效果。例如:
李燕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演讲家,一次他应清华大学的邀请为大学生作婚姻爱情的演讲;但他考虑到如果单纯和学生讲怎样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可能会遭到年轻人的抵制,演讲的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他以自己潜心研究的红楼美学为讲述内容,用宝黛对纯洁爱情的追求对清华学生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多少事&从来急&有些事怎么就不急
“,,,,”...&&&&,.,,.,,,,96,,,58,40,15,3..,.,..
,,,..,.,&&&&.,,.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文章阅读数
胡新民:尼克松为何哀叹?
作者:&&&& 16:08
笔者在拙作《基辛格为何激动得手发抖》引用了那位叫唐德刚的所著历史书中的有关言论。关于中美建交的真实历史,看过那篇拙作的都基本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此文来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真实历史。首先,还是将唐德刚的有关言论抄录如下:“余于尼克松访华之后,得机返大陆探母,从南到北之大小干部,无不歌诵‘伟大毛主席的革命外交’,闻之实不胜悲楚。盖余深知该次中美关系之回旋,全出于狡猾之尼克松,一手之安排。北京之联合国席次,全系尼大总统之恩赐,毛氏得之而不脸红,还大吹其‘不称霸’,亦诚厚颜之甚矣。”----摘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日,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决议案通过后,联合国大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罕见的热烈欢呼场面。日的《纽约时报》第一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尼克松哀叹代表们的欢呼》(估计唐德刚没有看到----笔者注)。尼克松为什么会哀叹呢?这要从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曲折经历谈起。日,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告,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才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11月15日,周恩来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分别致电联合国秘书长特吕格弗 . 赖伊( Trygve Lie )和第四届联大主席卡洛斯 .罗慕洛(Carlos P. Romulo),郑重声明:国民党政府已经流亡溃散,"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的与事实的根据",要求取消正在出席本届联大的"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的一切权力。由于波兰等国的据理力争,11月22日联合国秘书处被迫把中国政府的两项电文作为联合国正式文件散发给联合国会员国。23日,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在联合国发表声明,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却声称,美国政府反对中国政府的电报,因为"该政府尚未为美国及其他许多联合国会员国所承认"。在朝鲜战争结束后,遏制中国成为美国远东战略的主要目标,作为美国对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确定下来。在政治方面,美国继续运用其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力,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企图孤立中国,把中国排除在国际社会之外。在1961年以前,美国年复一年采取“延期审议”战术,操纵多数票否决苏联等国的合理提案,使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问题一直没有列入联大议程。1961年第十六届联大突破了美国设置的障碍,同意将中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提交联大讨论。这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以及亚非拉新独立国家在联合国作用的不断加强。为了继续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采取新的手段,设法使联大通过决议,将中国的代表权问题列入“重要问题”议程。所谓“重要问题”提案,是指新会员国的加入、会员国权利的停止以及会员国的除名等,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重要问题”需联大以三分之二多数的赞成才能通过。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问题根本不属于该范畴,美国玩弄这个花招在本质上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反,并且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1960年代,尽管有来自美国的竭力阻挠,在联大支持中国恢复合法席位的国家却不断增加。但是,“重要问题”提案的程序手段还是构成了十分巨大的障碍,美国年复一年地促使联大通过该决议,便使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表决从简单多数变成了需要三分之二赞成票的绝对多数。在1970年的第二十五届联大上,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18国提出的提案以51票赞成.49票反对(包括台湾当局的1票)、25票弃权,首次获得了简单多数。由于受到“重要问题”提案的限制,这个提案因不足三分之二仍然无法得到通过。然而这个结果所传递出的信息却令人鼓舞:中国最终重返联合国的时刻已经为期不远了。美国政府也无法回避这个现实,随着中美走向缓和的进程,它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问题上面临的是一个日益尴尬而棘手的局面。尼克松和基辛格心里很明白:“到最后,反正我们无论采取什么立场总归是要失败的”。但是一方面迫于国内亲台势力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了维护所谓的原则立场——实际上就是美国的面子,美国政府还是要想尽一切手段阻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保住台湾当局的位子。这最后一招便是“双重代表权”方案:“美国将支持今年秋天联合国大会上要求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席位的行动。同时美国将反对任何驱逐中华民国的行动,或者以其它方式剥夺它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的行动。”
为了给这个方案造舆论,美国政府官员甚至再度放出“台湾地位未定论”的风声。这个“双重代表权”方案在实际上是根本行不通的。首先,它不仅遭到来自中国大陆的坚决抵制,也遭到了来自台湾当局的强烈反对。其次,它根本无视国际社会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同中国友好的现实。绝大多数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的国家都支持中国的“一个中国”立场,不可能允许在联合国内出现“两个中国”的局面。基辛格实现了对中国访问后,中美关系缓和的公开化则大大加强了这个趋势。第三,它事实上将再度使美国的对华外交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联合国内制造“双重代表权”事实上是继续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制造障碍。因此,甚至连制定这项政策的美国政府官员自己心里也很清楚,这是一项注定要失败的方案。日,第二十六届联大总务委员会通过一项表决,在议程上将美、日等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提案置于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提出的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提案的后面。这就意味着,如果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获得通过,那么所谓的“双重代表权”提案就根本不需要进行表决,可谓“胎死腹中”,美国在决战之前又失了“前哨战”。日,经过一周的激烈的辩论,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的会议大厅里举行表决。电子记票牌首先闪出:59票反对、55票赞成、15票弃权,否决美、日等国提出的“重要问题”提案。顷刻间,整个大厅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接着,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从联合国一切机构驱逐出去的提案在大会上进行表决,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全场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这是联合国自创建以来最令人难忘的历史性时刻之一,经过22年的艰苦努力和斗争,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席位,联合国也从此结束了将中国人民的合法代表长期排斥在外的历史。这是中国外交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也是世界正义力量的胜利。中国在第二十六届联大上取得的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胜利,对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来说甚至多少有些意外,毛泽东也说他对这个胜利是“没有想到”的。唐德刚的关于这段历史的说法,在过去很多年无论在国内国外,都是没有什么市场的。但是最近这些年来,国内某些精英们却开始趋之若鹜。1971年?那不是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的中国处于最黑暗的年代之一吗?那不是一度外汇为零(那些人搞不清什么是外汇什么是黄金什么是金本位)国库空空的年代吗?那不是民不聊生民怨沸腾的年代吗?那个年代怎么还会有中国的外交辉煌胜利呢?因此,大大小小的精英们都或真或假地犯晕了。特别是小精英,常常被“重说现代史”搞迷糊了。而大精英们,大都心里实际上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装迷糊而已。笔者相信,随着中国的发展,让这些精英们犯晕的事情今后还会不少的。当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之时,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人物蒋介石,那位“第一次”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二次大战后“四强”之一的和联合国“五强”之一的中华民国总统,当即发表了义正言辞的《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告全國同胞書》:“對於本屆大會所通過此項違反憲章規定的非法決議,中華民國政府與全中國人民,決不承認其有任何效力。”“毛共匪幫是中華民國的一個叛亂集團,對內殘害人民,罪惡如山,乃全中國人民尤其是大陸上七億同胞之公敵;對外肆行顛覆侵略,為聯合國所裁定之侵略者。目前大陸雖為毛共匪幫所盤踞,但以臺澎金馬為基地的中華民國政府,乃是大陸七億中國人民真正代表——代表他們的共同意願與痛苦呼聲,並給與他們反抗毛共暴力,爭取人權自由以最大的勇氣和希望。所以無論根據聯合國憲章原則,人道主義與自然法則,尤其是全中國人民的公意,都決不容毛共匪幫非法佔有中華民國在聯合國與安全理事會中之席位。”“歷史將能證明,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聲明,實際上就是聯合國毀滅的宣告。”........笔者在此竭诚欢迎某些精英们对蒋介石的这些文字,特别是“历史将能证明”进行解读,尽管听起来有些雷人,但不排除某些精英有口吐莲花之功。前段时间,有的精英已经解读出了蒋介石政权是如何“光荣地”撤出大陆,前往台湾践行“民主宪政”,以便为全中国作出了表率的“战略布局”。但是很遗憾,几年前年的一次台湾的民调,台湾民众对蒋介石的好感率只有9%,看来确实不高,但这个数字与最近中国社科院的民调结果,大陆持右派观点的只有8%,就阿拉伯数字而言,这两者还是非常接近的。日的《纽约时报》的《尼克松哀叹代表们的欢呼》一文指出,当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通过时,全场爆发了联合国历史上罕见的热烈欢呼声,尼克松对此表示激烈的愤怒。这不仅仅是针对表决美国的失败,因为毕竟他早已料到“总归是要失败的”。而胜利者所显示出的“不加掩饰的狂欢”的“惊人示威”,则使他不得不哀叹不已。要知道,对于这样一些胜利者,美国曾经对他们是“非常慷慨”的。副总统阿格纽干脆“一针见血”地指出,此时的联合国简直就是 “左派打造舆论的机构”!想当年,罗斯福 “非常慷慨”地把中华民国推进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强的位置;看此时,连美国政府曾经“非常慷慨”对待的大多数国家,都成了新中国的热烈欢呼者。这叫美国政府、尼克松的面子往哪搁啊?无论有多少新的“拼图”出现,无论有多少新的“谜团”解开,也无论有多少新的“揭秘解密”资料问世,尼克松的“哀叹”注定是无法改变的了,蒋介石的“历史将能证明”也注定是无法证明的了,新中国前29年的成绩也注定是无法否认的了,这,您还有疑问吗?得到中国的来信,基辛格为何激动得手发抖?“余于尼克松访华之后,得机返大陆探母,从南到北之大小干部,无不歌诵‘伟大毛主席的革命外交’,闻之实不胜悲楚。盖余深知该次中美关系之回旋,全出于狡猾之尼克松,一手之安排。北京之联合国席次,全系尼大总统之恩赐,毛氏得之而不脸红,还大吹其‘不称霸’,亦诚厚颜之甚矣。”----摘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日晚,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在白宫会见外宾,基辛格急急忙忙地跑来,交给他两页打字纸,说,这是刚由巴基斯坦外交邮袋带来的,是巴基斯坦驻美大使希拉利赶着送过来的。基辛格太激动了,当时手都在发抖。这便是他们正在焦急等待的周恩来发给尼克松的回信,信是用第三人称写的:
周恩来总理认真地研究了尼克松总统于4月29日、5月17日和5月22日的三次口信,并且十分高兴地将尼克松总统准备接受他的建议访问北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诸位领导人举行直接交谈一事报告了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表示欢迎尼克松总统的访问,并且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好与总统阁下进行直接交谈,自由地提出各自关心的主要问题。不言而喻,首先要解决中美之间的关键问题,也就是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美国一切武装力量的具体办法问题。
周恩来总理欢迎基辛格博士作为与中国高级官员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性会议的美方代表,提前来华为尼克松总统的访问北京做准备工作并进行必要的安排。……周恩来总理热烈期待基辛格博士不久前来北京的会晤。
这是一个让人期待已久的信息,它标志着中美两国领导人两年以来精心浇灌的和解之花终于吐出了花蕾。这时候,不管是久经政坛的尼克松,还是经纶满腹的基辛格,都无法抑制内心巨大的喜悦和自得。“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总统所收到的最重要的信件”,基辛格不无夸大地评价道,尼克松则对基辛格说:“亨利,我知道你像我一样,晚饭后从不喝酒,并且时间很晚了。但是我认为这次我们应该破一下例……”他从私人小厨房里拿出一瓶从未打开过的陈年白兰地酒,举杯道:“让我们为今后的世世代代干杯,他们可能会由于我们所采取的行动而有了更好的机会过上和平的生活。”
这个消息确实来之不易!难怪基辛格都激动得手在发抖。
新中国成立后,不但美国自己采取了敌视新中国的态度,并且还对北约国家和英联邦国家,继续尽一切可能施加影响:“非共产党国家现在不必急于考虑承认(新中国)”这种局面实际上已早在毛泽东的预料之中。美国当时最关心的是印度和英国这两个国家的态度。印度是中国的近邻,是亚洲第二大国,它在亚洲民族主义国家中的影响不可低估;英国是美国的头号盟友,是英联邦国家的盟主。但是,美国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被打破了。印度成了第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其首任驻新中国大使潘尼迦先生是原来驻中华民国大使,当时印度的报刊就有一幅漫画:潘尼迦先生全身涂着红漆站在南京的马路上欢迎解放军打着腰鼓进城。但最值得一提的还是英国问题,笔者在《撒切尔夫人、蒋介石与毛泽东》一文中已有详述。简言之,就是毛泽东早在1946年就谋划如何用好香港这个棋子,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华包围封锁。历史也证明了这是一个有远见的布局。接下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经历了艰难曲折,中共执政也犯了一些错误,甚至是严重的错误,但不管怎样,新中国不但“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见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一谈到新中国的前29年,就只着眼那段历史中的消极方面,似乎新社会是一片黑暗,中国(大陆)人民过着悲惨的生活(不过章伯钧等人也一度承认新中国的成就是累累硕果------可参见拙文《真实的反右 深刻的教训》)。似乎当年举国上下的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建设新社会和新国家那些激动人心的往事没有发生过一样,似乎全国就是在搞一个接着一个的运动,就是整了一批又一批的人,黎民百姓也饱受苦难煎熬。似乎真的就象台湾当局1962年发布的呼吁书所言:“(大陆中共)逞兇肆暴,人民被淪為奴隸牛馬,都要在黑暗地獄和饑餓死亡線上度日”。他们也不想一想,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后的举世瞩目社会治理和国家建设成就,美国会有后来的对华态度的变化吗?!当然,中美关系的变化的发展还有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即中美苏三国各自的战略考虑。但绝对不能忘记的是,二战期间美英苏又是怎样对待它们的盟友中华民国的呢? “甚至富兰克林.罗斯福通过在各国国会为中国建立‘大国’地位来试图迎合美国人对局势需要的努力”,“也没有消除蒋介石被怠慢的感觉”(见哈罗德《美国的中国形象》)。“中国虽为同盟国之一,命运依然由强国决定。”(见台湾著名史学家、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还是这个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他的儿子小罗斯福在谈到严重侵犯中国利益和主权的《雅尔塔协定》时指出,“尽管罗斯福在与斯大林谈判时一再表示他不能代表中国人说话,但事实上却扮演了越俎代庖的角色。”为什么头上顶着“四强”“五强”的中华民国还这样无可奈何饱受委屈?原因很简单,那时的中国是一个积弱积贫的旧中国,“弱国无外交”的普世价值还是很适用的。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们中国的某些人仍然就是“想不通”这个问题,就是要坚持新中国的前二十九年,特别是年,是“罄竹难书”的年代。这样的人怎样认为是他们的独立之思想言论之自由。但是就在1957年后不久,作为那时,也是现在的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当然,其它的西方国家比美国的认识就更深刻一些,比如法国,就不在此文中详述。总之,新中国成立后的直至改革开放前的成就,同样也是举世瞩目的,因为她那时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从1950年代未开始,面对新中国的不断强大,美国社会上开始出现了一种要求改变美国僵硬的对华政策的思潮。这种思潮的比较典型的反映是1959年出台的《美国对亚洲的外交政策--美国康仑公司研究报告》,后来被简称为《康仑报告》。《康仑报告》在有关中国和对华政策的分析中指出,美国应该确认两个基本事实,其一是中国的政权是稳固的,而不是像当时许多美国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暂时的现象”。报告称“大部分迹象表明,现政府是近代中国历来最坚强、最团结的政府”,“只要不和美国作战,中国共产党政府长期存在下去是非常可能的”。其二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迅速增长,“非常可能在二十世纪后期作为一个主要世界强国而出现”(此预见比较靠谱---笔者注)。所以报告提出,美国的对华政策“不管具体形式怎样”,都应该根据上述“假设来实施”。
在随后的岁月里,美国终于不断加深了对新中国发展的认识。当时的一些研究报告也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关于中国经济,当时公认的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系教授亚历山大.艾克斯坦(Alexader.Eckstein)在“大跃进”、三年困难和苏联撤走专家之后写出报告。他详细研究、分析了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的成败得失,发展的动力和模式,每次变化起伏的根源,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的情况等等,得出的结论是:总的说来,中国已取得经济上的巨大成就。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足以保证高生产、高收入和高消费,却足以维持其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保持能在亚洲推行其“野心”的军事力量。总之没有任何根据足以支持中国经济要“垮台”之说。后来,他们总的结论是“中国对世界事务的重要影响这一主要因素是美国无法逃避的”。至于那个阶段蒋介石反复宣传的中国大陆“饿殍遍地、民怨沸腾,遍布干柴、一点即燃”的说法,随着一股股潜入大陆的武装特务在大陆军民的合围下纷纷落网,也就成了历史的笑谈。
日,我国宣布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核大国已经崛起的事实。美国政府的反应是在尽可能地贬低其影响的同时,拒绝接受中国成为核俱乐部的成员。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声称,中国的核试验并不“出乎意料”,美国和西方国家会“认识到这种爆炸的有限意义”,而且不必担心“立即导致发生战争的危险”。但是,在美国政府内部不少人心里都明白,不管美国愿意不愿意,中国因为握有核武器而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和参与核裁军等国际事务的谈判,只是个时间问题了。现在我们中国还有些人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任何战略举措都喜欢指指点点,什么抗美援朝是错的、什么两弹一星也不对,等等。这种思维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保卫钓鱼岛也不对,建航母也不对.....。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民应该感到庆幸,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还是不糊涂的!
当时中美接触的主要渠道是华沙会谈。在1966年3月的第129次会谈中出现了飞跃,美方走向承认新中国的第一次暗示,意味着一个强大繁荣的新中国已经使美国不得不刮目相看了。1967年,也就是中国十年内乱最严重的时候(是否美国当局担心中国内乱会波及美国或者美国是否准备高举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帜对中国开战就不得而知了--笔者注),一向以强硬反共立场著称的右翼政治家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M. Nixon)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负担不起永远把中国留在各国大家庭之外……” 。1969年尼克松在大选中获胜,当选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中,他再次含蓄地表达了缓和对华关系的主张:“我们谋求建立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大小国家的人民都不会怒气冲冲地处于与世隔绝的地位。” 入主白宫后不久,他便指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研究同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1969年3月,在同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一次会谈中,尼克松提出希望与中国开展对话,并请求法国向中国转达他的这个意向。
日,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终于找到了与中国
外交官接触的机会。他十分偶然地在一次南斯拉夫时装博览会上发现厂几位中国大使馆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尼克松交办的工作,他甚至不顾外交礼节,跑着追赶中方人员,请求会晤中国驻波兰大使,转达尼克松总统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收到汇报后.周恩来对毛泽东说:“有门道了,可以敲门了,拿到敲门砖了。”日,基辛格向巴基斯坦大使表示.美国希望同中国建立比华沙会谈更为安全的联系渠道以便讨论更为严肃的问题。
1970年10月初,尼克松在接受《时代》周刊的采访时就新中国的作用发表意见,他说:“也许在五年时间里,或甚至十年时间里还不可能起这种作用。但是,在二十年内,它应该也能起这种作用,否则的话,世界就会处于致命的危险境地。如果我死之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 明确地向公众表达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顺便提一下,尼克松此时说的20年内,即是1990年以前。毛泽东在1976年新年到来之际,召见了来华访问的尼克松女儿女婿,对他们说:“你们是年轻的,再到中国来访问吧。十年以后它将是了不起的。”此时毛泽东所指的,是1986年以后。归纳起来,就是到年间,中国将会是一个更为强大的国家。智者所见略同,历史已经证明,他们都在年间根本看不到新中国有什么崩溃之兆!当时的全世界的“高人一筹”的预言家中恐怕只有蒋介石拔得了头筹,他老人家信心满满地指点江山:“整個共產「主義」與「制度」(指大陆---笔者注),也正在向瓦解的過程馳進!”(见1975年《中華民國六十四年青年節告全國青年書》)。笔者亦相信。至今台海两岸依然有人推崇“先总统蒋公”这种英明预见。特别是在大陆,什么中国共产党不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合法,十年之内中华民国的“国旗”将在大陆飘扬的说法还时有所闻。如果有人质疑,他们就把质疑者打成“脑残”,也真的不知道谁的脑残?还是言归正传。尼克松在发表了关于新中国重要作用谈话后,他和基辛格所委以重托的“巴基斯坦渠道”发挥出了更加积极的作用。日,周思来通过巴基斯坦渠道传递的口信到达了白宫。基辛格后来写道:“我当时实在太忙,无法表达我所感到的激动心情(此时的激动尚未到手发抖状态--笔者注)……这是周恩来发给理查德.尼克松的权威性的个人信息。”
尼克松也表示,他从这些口信以及毛泽东同斯诺的谈话中获得了“极大的鼓舞”。日,尼克松和基辛格很快向中国回复了一个口信:“美国政府相信,为促进在北京举行高级会谈而开始讨论将是有益的。”
接下来的“乒乓外交”称为中美外交史上的精彩一笔,而主要执笔者就是毛泽东。日上午,国际乒乓球联合会代去大会开幕。当晚9时20分,中国代表团向国内汇报了情况和讨论的结果:“美国乒乓队想来华访问……在今天的国际乒联代表大会上,我们又点了美国的名。但美国乒乓球队代表仍与我接触,并表示美国人民是要同中国人民友好的……”4月3日,外交部和国家体委将关于美国乒乓球队访问问题的请示送呈周恩来,其结论是:现在,美国队访华的时机还不成熟。4日,周恩来将文件送毛泽东审批。4月6日,在第31届世乒赛即将结束的时候,毛泽东在外交部关于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时机不成熟”的文件上画了个圈。但在当天晚上,毛泽东改变了主意,重新作出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政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的消息迅速在中美两国以及世界各地引起强烈的反应。尼克松和基辛格在接到报告后的第一个反应都是“又惊又喜”,随即毫不犹豫地批准乒乓球队的访问,他们心里十分清楚,这决不是一个单纯的体育事件,而是一个重大的外交转折即将发生的信号。在“乒乓外交”的鼓舞下,尼克松再次公开表达了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他个人到中国访问的愿望。4月16日,在复活节与女儿女婿谈及蜜月旅行的时候,尼克松说道:“我希望你们这一生中有一天能够到中国去,看看那里的大城市,看看那里的人民,那里的一切。早一点去比晚一点去好。”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携夫人、国务卿罗杰斯、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等飞越大洋,开始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访问。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访问,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在任美国总统对中国的访问,也是有史以来美国总统第一次对一个还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访问。到达北京后下午2时左右,在尼克松刚刚收拾停当,正准备洗澡时,周恩来赶到宾馆通知说,毛泽东主席想很快会见尼克松总统。40分钟后,尼克松和基辛格走进了毛泽东堆满着书籍的大书房,“他伸出手来,我也伸出手去,他握住我的手约一分钟之久”,尼克松记录下了这个“动人的时刻”。在将近80分钟的会谈中,毛泽东超凡的魅力给客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基辛格在回忆录中用了整整两页的篇幅记述他对毛泽东的印象:“或许除了戴高乐以外,我从来没有遇见过-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他承认,在面对毛泽东的时候,他感觉到了一种类似年轻人听“摇滚乐”时感觉到的“颤流”--“力量、权力和意志的颤流”。与毛泽东的会谈是尼克松一生中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在后来的岁月中,他似乎从未停息过与毛泽东在哲学领域的对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94年尼克松逝世后,人们发现在他尚未出版的最后著作《超越和平》一书中,首先提到毛泽东,说毛泽东是“富有领袖魅力的共产党领导人,曾运用他的革命思想推动了一个国家并改变了这个世界。”
中美关系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基辛格能够不激动吗?不用说基辛格,尼克松又何尝不如此。在与毛泽东会见后那晚参加周恩来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尼克松号召中美两国“一起开始一次长征”,并且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来描述他改善中美关系的急迫心情。
作为一个坚定的反共分子和台湾的支持者,尼克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右翼分子。最典型的就是他1964年访问亚洲时发表的一番言论。他说,美国承认红色中国“对于自由事业来说将是灾难性的”,而最终却恰恰是他承认了中国。对尼克松来说,这是一次堪称“华丽”的转身,也是被美国的学者称之为“美国历史上最大也是最棒的一次转变”。日离开中国前,尼克松在欢送他的宴会上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从此,中美苏三角鼎立的国际格局开始形成。这难道是能简简单单就否认得了的吗?这难道也是不讲理的吗?这难道不是发生在1972年的真实历史吗?
温故知新以史为鉴。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是否也应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多来点实干兴邦呢?瞎扯淡式的空谈、语不惊人死不休式的“重说历史”等等,可能利于某些人赚点讲座出场费,签售得多一点而已,但对实干兴邦实在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新中国的前二十九年的发展历程就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们:“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语)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跟中国对着干是真正的蠢事!
亨利·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17日在上架,书的扉页上如是说:【这是基辛格首度用一本专著的篇幅去讲述一个他亲密接触了数十年的国家】。基辛格过去的十多本专著,主要以论述外交政策为主,也有记录他白宫生涯的,唯独这次,基辛格更像一个学家,以学者的眼光去阅读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谈及古代中国文明的璀璨和昌盛时,基辛格在他的新书中,不仅讲了孔子文化,还讲到《孙子兵法》,也讲到《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围棋的意义等等。谈及中国的历史,他不仅讲了鸦片,也讲到了魏源《海国图志》中的【师夷长技以治夷】。但这本书更大的篇幅集中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些历史事件上。基辛格在自序中说,大约四十年前的这个时候,尼克松总统派他去中国,至今他已经去过中国50多次,就像很多访问过中国的人一样,【我欣赏,以及中国人的耐性、敏锐、家庭感以及他们代表的文化】。书的扉页上如此写道:中国的政治家们在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已经发展出了一套思想准则,崇尚敏锐、耐性和迂回超过武力征服。《论中国》记录了四十年来基辛格与中国几代的对话实录,记录了包括建交中的互动、三次台海危机、改革开放和邓小平访美等历史节点上的重要细节。此间媒体评论认为,《论中国》不但涉及基辛格自己在尼克松政府时期开启对华外交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还以历史的角度向、尤其是西方展现中国外交政策及观点的来龙去脉。这本著作也将帮助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更好了解中国。基辛格表示,中美关系对世界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中美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零和游戏。《论中国》由企鹅出版社出版,近600页,装帧简洁,白色的封面上只有作者黑色的名字和红色的书名。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上一家书店将新上架的《论中国》放在书店进门显眼位置,一个上午已然卖出去数本。真正的蠢事是跟中国对着干最新出版的美国《周刊》刊登了一幅【历史与现实结合】的。10天之后,5月27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将迎来88岁大寿。今天,美国企鹅出版集团提前送上了一份【生日贺礼】,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在美国正式出版。作为公认的第一位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作为过去40年中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有着[最了解中国的]之称的基辛格首次以专著的形式系统阐述他关于中国的见解,用厚达600多页的白纸黑字告诉世人:当今足以起到平衡力量作用的中美两国应该如何相处,美国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40年前,他的一趟秘密访华之旅让中美关系开始冰融雪消;40年后,他以历史见证人的视角谈古论今话未来,评述中美关系一路走来的风雨沧桑以及如何启动新的漫漫征程。他形象地比喻说,美国等西方国家如今的对外战略就像下国际象棋,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实力对比;而中国的战略则像下围棋,强调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厚积薄发,以势取胜……谈现实 真正的蠢事是跟中国对着干1974年基辛格与周恩来握手的一张照片,被最新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嵌进了一周前中国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在出席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的照片中。这是一篇关于中美最新对话与论战的报道中的配图。报道既肯定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推动力,也提及中美间难以消除的一些隔阂和障碍。针对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说过中国“愚蠢”的言论,报道引用了基辛格在最新出版的《论中国》中告诫美国政府的话,【真正的蠢事是跟中国对着干】。【希拉里的话本身就十分愚蠢,并且没有任何外交策略可言,这与她的前辈基辛格完全没法比】。《新闻周刊》毫不客气地批评现任国务卿的同时,也对曾经的国务卿不吝赞誉。美国《旧金山纪事报》5月15日刊登了关于《论中国》的一篇书评,文中引述了基辛格在书中的一个形象比喻,将西方的对外战略比作下国际象棋,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实力对比,并批评最近两任政府在外交战略上缺乏远见,过于短视;而中国战略则像下围棋,强调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而要慢慢积蓄力量、以势取胜。报纸《观察家》称,基辛格是世界上少有的,能用自己的世界观使得中美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主轴的人之一。论竞争 美国冷战思维对双方都是伤害他是最早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他在刚刚过去的40年中曾访华50余次,他和中美两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历任最高领导人都有过频繁的接触。几乎没有人怀疑,对于中美关系的发展,基辛格有着无可比拟的发言权。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主持人哈利·史密斯在最近一次采访完基辛格后说,基辛格是世界舞台上最重要的【表演者】,如果不提基辛格,人们大多不知道如何描述美国的历史。他在采访中这样问基辛格:【人们好像对中国这些年的发展速度很惊讶,是该这样吗?】基辛格丝毫不含糊地回答:【“不!一直以来,中国人一直都知道,他们总是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曾有过短暂的中断,那时,他们受西方列强欺压。所以,现在的中国人认为,他们只是重塑中国原有的位置】。在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中,他进一步指出,在美国出现这样一股思潮,认为中国的崛起?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位置对立,所以会有“敌对政治”的理念出现。深谙美国对中国的冷战思维的基辛格发出提醒称,冷战思维会使中美双方都停止前行的脚步,并把大量精力耗费在不应该耗费的领域,【这种强硬博弈对双方都是伤害】。【其实,中美双方真正的竞技场不是军事,而是经济】。基辛格说。话合作 美国应该跳出与中国的文化隔阂【我第一次去中国的时候,美国的经济超越中国很多倍,而40年后,中国的经济竟然有超过美国的态势,这一壮举甚至让美国人觉得不敢相信】。面对未来,基辛格有喜有忧,称【中国和美国最终都是会走到一起来的,不论哪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的领导力量,但他们需要】。当中美两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成了互相依靠的经济大国,在基辛格看来,这样的态势也给双方出了个难题,因为两国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各自所承担的角色,一时还找不到一个能够统领一切的战略伙伴关系框架。《论中国》的书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国人依然在努力继续其卓越的经济发展状态,并为根除贫困而奋斗。他还一再呼吁西方国家应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了解中国历史的来龙去脉,允许国家间差异的存在。【中美间文化差异导致心理上的落差】是书中一个重点阐述的观点。作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基辛格用历史的眼光分析了美国人该如何面对和尊重中国的文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拥有悠久而复杂的历史,一名中国精英可以从几千年的文明中寻求发展的灵感,而一名美国精英只能回顾不到两百年的美国历史。西方人眼中的人权问题,也许并不适合中国,因为历史传承下来的东西是那么厚重而无法改变】。【中国是21世纪新兴的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应该跳出与中国的文化和心理隔阂,成为亲密的、相互依赖的战略合作伙伴】。在书中的最后一章,基辛格不忘对美国政府的告诫。基辛格评说中国【东方战略】在《论中国》中,基辛格称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东方战略】,这个战略包含三大要素:1.善于借力打力远一些的例证可以追溯到清末借助牵制,稍近的如二战时借助美国牵制日本。2.如果不得不动武,则不顾实力劣势,以攻为守,以战争奠定和平基础这中间最让美国人有切身感受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战争。此外,上世纪中印、中苏和中越边界发生的冲突也都属于这一类型。3.追求心理上的优势而非普遍意义上的打败对手最典型的也是和美国密切相关的例子,就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同时对抗美苏,【这实际上是为了扭转中国人的弱者心态】。专家评析:【中国】与【基辛格】是最好的广告标语今晨连线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前时事评论员、亚马逊网站著名书评人科克斯。科克斯感叹,读过整本书后,更加让自己觉得,【基辛格不愧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科克斯介绍,在这本608页的书中,基辛格用很大篇幅回忆了出访中国的数十次经历以及他眼里的中国多位领导人,并透露了40年前首次秘密出访中国的前前后后。这本书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基辛格在书中阐述了他对中国悠久历史的认识。科克斯告诉记者,基辛格在书中写道,中国历史让他更加了解中国几位领导人的思想精髓。基辛格还特别提到了《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等中国书籍,称这些都是【战争的艺术】。科克斯称,【中国】与【基辛格】两个名字已成为最好的广告标语。 在《论中国》还没上市时,16日,也就是该书在美国正式出版的前一天,其关注度已经位列【前100排行榜】的第26位。科克斯分析说,基辛格出书的目的之一是,希望通过回顾、借鉴中美间40年前交往的历史,给21世纪足以发挥平衡全球力量作用的中美关系以启迪,而中美关系恰恰又是现在全世界人最关注的话题。新闻人物:我为10位做过事亨利·基辛格,当代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基辛格曾任美国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1月,福特总统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自1971年首次秘密访华为次年尼克松总统访华“铺路”以来,他在过去的40年中共访华50多次,被人们称为【目前最了解当代中国的美国人】。 ---基辛格《论》上架 首度以专著论述一个亨利·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17日在上架,书的扉页上如是说:【这是基辛格首度用一本专著的篇幅去讲述一个他亲密接触了数十年的国家】。基辛格过去的十多本专著,主要以论述外交政策为主,也有记录他白宫生涯的,唯独这次,基辛格更像一个学家,以学者的眼光去阅读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谈及古代中国文明的璀璨和昌盛时,基辛格在他的新书中,不仅讲了孔子文化,还讲到《孙子兵法》,也讲到《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围棋的意义等等。谈及中国的历史,他不仅讲了鸦片,也讲到了魏源《海国图志》中的【师夷长技以治夷】。但这本书更大的篇幅集中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些历史事件上。基辛格在自序中说,大约四十年前的这个时候,尼克松总统派他去中国,至今他已经去过中国50多次,就像很多访问过中国的人一样,【我欣赏,以及中国人的耐性、敏锐、家庭感以及他们代表的文化】。书的扉页上如此写道:中国的政治家们在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已经发展出了一套思想准则,崇尚敏锐、耐性和迂回超过武力征服。《论中国》记录了四十年来基辛格与中国几代的对话实录,记录了包括建交中的互动、三次台海危机、改革开放和邓小平访美等历史节点上的重要细节。此间媒体评论认为,《论中国》不但涉及基辛格自己在尼克松政府时期开启对华外交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还以历史的角度向、尤其是西方展现中国外交政策及观点的来龙去脉。这本著作也将帮助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更好了解中国。基辛格表示,中美关系对世界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中美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零和游戏。《论中国》由企鹅出版社出版,近600页,装帧简洁,白色的封面上只有作者黑色的名字和红色的书名。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上一家书店将新上架的《论中国》放在书店进门显眼位置,一个上午已然卖出去数本。真正的蠢事是跟中国对着干最新出版的美国《周刊》刊登了一幅【历史与现实结合】的。10天之后,5月27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将迎来88岁大寿。今天,美国企鹅出版集团提前送上了一份【生日贺礼】,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在美国正式出版。作为公认的第一位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作为过去40年中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有着[最了解中国的]之称的基辛格首次以专著的形式系统阐述他关于中国的见解,用厚达600多页的白纸黑字告诉世人:当今足以起到平衡力量作用的中美两国应该如何相处,美国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40年前,他的一趟秘密访华之旅让中美关系开始冰融雪消;40年后,他以历史见证人的视角谈古论今话未来,评述中美关系一路走来的风雨沧桑以及如何启动新的漫漫征程。他形象地比喻说,美国等西方国家如今的对外战略就像下国际象棋,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实力对比;而中国的战略则像下围棋,强调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厚积薄发,以势取胜……谈现实 真正的蠢事是跟中国对着干1974年基辛格与周恩来握手的一张照片,被最新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嵌进了一周前中国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在出席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的照片中。这是一篇关于中美最新对话与论战的报道中的配图。报道既肯定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推动力,也提及中美间难以消除的一些隔阂和障碍。针对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说过中国“愚蠢”的言论,报道引用了基辛格在最新出版的《论中国》中告诫美国政府的话,【真正的蠢事是跟中国对着干】。【希拉里的话本身就十分愚蠢,并且没有任何外交策略可言,这与她的前辈基辛格完全没法比】。《新闻周刊》毫不客气地批评现任国务卿的同时,也对曾经的国务卿不吝赞誉。美国《旧金山纪事报》5月15日刊登了关于《论中国》的一篇书评,文中引述了基辛格在书中的一个形象比喻,将西方的对外战略比作下国际象棋,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实力对比,并批评最近两任政府在外交战略上缺乏远见,过于短视;而中国战略则像下围棋,强调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而要慢慢积蓄力量、以势取胜。报纸《观察家》称,基辛格是世界上少有的,能用自己的世界观使得中美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主轴的人之一。论竞争 美国冷战思维对双方都是伤害他是最早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他在刚刚过去的40年中曾访华50余次,他和中美两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历任最高领导人都有过频繁的接触。几乎没有人怀疑,对于中美关系的发展,基辛格有着无可比拟的发言权。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主持人哈利·史密斯在最近一次采访完基辛格后说,基辛格是世界舞台上最重要的【表演者】,如果不提基辛格,人们大多不知道如何描述美国的历史。他在采访中这样问基辛格:【人们好像对中国这些年的发展速度很惊讶,是该这样吗?】基辛格丝毫不含糊地回答:【“不!一直以来,中国人一直都知道,他们总是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曾有过短暂的中断,那时,他们受西方列强欺压。所以,现在的中国人认为,他们只是重塑中国原有的位置】。在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中,他进一步指出,在美国出现这样一股思潮,认为中国的崛起?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位置对立,所以会有“敌对政治”的理念出现。深谙美国对中国的冷战思维的基辛格发出提醒称,冷战思维会使中美双方都停止前行的脚步,并把大量精力耗费在不应该耗费的领域,【这种强硬博弈对双方都是伤害】。【其实,中美双方真正的竞技场不是军事,而是经济】。基辛格说。话合作 美国应该跳出与中国的文化隔阂【我第一次去中国的时候,美国的经济超越中国很多倍,而40年后,中国的经济竟然有超过美国的态势,这一壮举甚至让美国人觉得不敢相信】。面对未来,基辛格有喜有忧,称【中国和美国最终都是会走到一起来的,不论哪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的领导力量,但他们需要】。当中美两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成了互相依靠的经济大国,在基辛格看来,这样的态势也给双方出了个难题,因为两国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各自所承担的角色,一时还找不到一个能够统领一切的战略伙伴关系框架。《论中国》的书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国人依然在努力继续其卓越的经济发展状态,并为根除贫困而奋斗。他还一再呼吁西方国家应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了解中国历史的来龙去脉,允许国家间差异的存在。【中美间文化差异导致心理上的落差】是书中一个重点阐述的观点。作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基辛格用历史的眼光分析了美国人该如何面对和尊重中国的文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拥有悠久而复杂的历史,一名中国精英可以从几千年的文明中寻求发展的灵感,而一名美国精英只能回顾不到两百年的美国历史。西方人眼中的人权问题,也许并不适合中国,因为历史传承下来的东西是那么厚重而无法改变】。【中国是21世纪新兴的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应该跳出与中国的文化和心理隔阂,成为亲密的、相互依赖的战略合作伙伴】。在书中的最后一章,基辛格不忘对美国政府的告诫。基辛格评说中国【东方战略】在《论中国》中,基辛格称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东方战略】,这个战略包含三大要素:1.善于借力打力远一些的例证可以追溯到清末借助牵制,稍近的如二战时借助美国牵制日本。2.如果不得不动武,则不顾实力劣势,以攻为守,以战争奠定和平基础这中间最让美国人有切身感受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战争。此外,上世纪中印、中苏和中越边界发生的冲突也都属于这一类型。3.追求心理上的优势而非普遍意义上的打败对手最典型的也是和美国密切相关的例子,就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同时对抗美苏,【这实际上是为了扭转中国人的弱者心态】。专家评析:【中国】与【基辛格】是最好的广告标语今晨连线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前时事评论员、亚马逊网站著名书评人科克斯。科克斯感叹,读过整本书后,更加让自己觉得,【基辛格不愧为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科克斯介绍,在这本608页的书中,基辛格用很大篇幅回忆了出访中国的数十次经历以及他眼里的中国多位领导人,并透露了40年前首次秘密出访中国的前前后后。这本书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基辛格在书中阐述了他对中国悠久历史的认识。科克斯告诉记者,基辛格在书中写道,中国历史让他更加了解中国几位领导人的思想精髓。基辛格还特别提到了《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等中国书籍,称这些都是【战争的艺术】。科克斯称,【中国】与【基辛格】两个名字已成为最好的广告标语。 在《论中国》还没上市时,16日,也就是该书在美国正式出版的前一天,其关注度已经位列【前100排行榜】的第26位。科克斯分析说,基辛格出书的目的之一是,希望通过回顾、借鉴中美间40年前交往的历史,给21世纪足以发挥平衡全球力量作用的中美关系以启迪,而中美关系恰恰又是现在全世界人最关注的话题。新闻人物:我为10位做过事亨利·基辛格,当代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基辛格曾任美国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1月,福特总统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自1971年首次秘密访华为次年尼克松总统访华“铺路”以来,他在过去的40年中共访华50多次,被人们称为【目前最了解当代中国的美国人】。他有一句对自己的评价让人印象深刻。他说:【我有幸为美国做过一些小事,也做过一些重要的事情。从肯尼迪总统开始,我就为美国服务了,我为10位美国总统做过事】。 ---基辛格《论》上架 首度以专著论述一个亨利·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17日在上架,书的扉页上如是说:【这是基辛格首度用一本专著的篇幅去讲述一个他亲密接触了数十年的国家】。基辛格过去的十多本专著,主要以论述外交政策为主,也有记录他白宫生涯的,唯独这次,基辛格更像一个学家,以学者的眼光去阅读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谈及古代中国文明的璀璨和昌盛时,基辛格在他的新书中,不仅讲了孔子文化,还讲到《孙子兵法》,也讲到《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围棋的意义等等。谈及中国的历史,他不仅讲了鸦片,也讲到了魏源《海国图志》中的【师夷长技以治夷】。但这本书更大的篇幅集中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那些历史事件上。基辛格在自序中说,大约四十年前的这个时候,尼克松总统派他去中国,至今他已经去过中国50多次,就像很多访问过中国的人一样,【我欣赏,以及中国人的耐性、敏锐、家庭感以及他们代表的文化】。书的扉页上如此写道:中国的政治家们在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已经发展出了一套思想准则,崇尚敏锐、耐性和迂回超过武力征服。《论中国》记录了四十年来基辛格与中国几代的对话实录,记录了包括建交中的互动、三次台海危机、改革开放和邓小平访美等历史节点上的重要细节。此间媒体评论认为,《论中国》不但涉及基辛格自己在尼克松政府时期开启对华外交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还以历史的角度向、尤其是西方展现中国外交政策及观点的来龙去脉。这本著作也将帮助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更好了解中国。基辛格表示,中美关系对世界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中美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零和游戏。《论中国》由企鹅出版社出版,近600页,装帧简洁,白色的封面上只有作者黑色的名字和红色的书名。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上一家书店将新上架的《论中国》放在书店进门显眼位置,一个上午已然卖出去数本。真正的蠢事是跟中国对着干最新出版的美国《周刊》刊登了一幅【历史与现实结合】的。10天之后,5月27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将迎来88岁大寿。今天,美国企鹅出版集团提前送上了一份【生日贺礼】,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在美国正式出版。作为公认的第一位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作为过去40年中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有着[最了解中国的]之称的基辛格首次以专著的形式系统阐述他关于中国的见解,用厚达600多页的白纸黑字告诉世人:当今足以起到平衡力量作用的中美两国应该如何相处,美国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40年前,他的一趟秘密访华之旅让中美关系开始冰融雪消;40年后,他以历史见证人的视角谈古论今话未来,评述中美关系一路走来的风雨沧桑以及如何启动新的漫漫征程。他形象地比喻说,美国等西方国家如今的对外战略就像下国际象棋,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实力对比;而中国的战略则像下围棋,强调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厚积薄发,以势取胜……谈现实 真正的蠢事是跟中国对着干1974年基辛格与周恩来握手的一张照片,被最新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嵌进了一周前中国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在出席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的照片中。这是一篇关于中美最新对话与论战的报道中的配图。报道既肯定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推动力,也提及中美间难以消除的一些隔阂和障碍。针对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说过中国“愚蠢”的言论,报道引用了基辛格在最新出版的《论中国》中告诫美国政府的话,【真正的蠢事是跟中国对着干】。【希拉里的话本身就十分愚蠢,并且没有任何外交策略可言,这与她的前辈基辛格完全没法比】。《新闻周刊》毫不客气地批评现任国务卿的同时,也对曾经的国务卿不吝赞誉。美国《旧金山纪事报》5月15日刊登了关于《论中国》的一篇书评,文中引述了基辛格在书中的一个形象比喻,将西方的对外战略比作下国际象棋,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实力对比,并批评最近两任政府在外交战略上缺乏远见,过于短视;而中国战略则像下围棋,强调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而要慢慢积蓄力量、以势取胜。报纸《观察家》称,基辛格是世界上少有的,能用自己的世界观使得中美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主轴的人之一。论竞争 美国冷战思维对双方都是伤害他是最早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他在刚刚过去的40年中曾访华50余次,他和中美两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历任最高领导人都有过频繁的接触。几乎没有人怀疑,对于中美关系的发展,基辛格有着无可比拟的发言权。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主持人哈利·史密斯在最近一次采访完基辛格后说,基辛格是世界舞台上最重要的【表演者】,如果不提基辛格,人们大多不知道如何描述美国的历史。他在采访中这样问基辛格:【人们好像对中国这些年的发展速度很惊讶,是该这样吗?】基辛格丝毫不含糊地回答:【“不!一直以来,中国人一直都知道,他们总是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曾有过短暂的中断,那时,他们受西方列强欺压。所以,现在的中国人认为,他们只是重塑中国原有的位置】。在基辛格的新书《论中国》中,他进一步指出,在美国出现这样一股思潮,认为中国的崛起?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位置对立,所以会有“敌对政治”的理念出现。深谙美国对中国的冷战思维的基辛格发出提醒称,冷战思维会使中美双方都停止前行的脚步,并把大量精力耗费在不应该耗费的领域,【这种强硬博弈对双方都是伤害】。【其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尼克松访华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