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舌尖上的中国1季》第二季的创作体现了文化的哪些特点。

从纪录片本身的角度来看,如何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何张超的回答(1733票)】:
刚刚看完第二季第一集,谈一下我的一派胡言。
和第一季相比,涉及到人文的东西更多了,也更加侧重突显普通百姓生活的辛勤。
为了自己的弟弟,白马占堆仅凭着一根藤条,一柄短斧独自登上40米高的树去捕获蜂蜜。
期间,树下的弟弟,父亲焦急张望。
和第一季所不同的是,第二季开始出现了更多的令人紧张的背景音乐,以衬托生活的艰辛甚至是危险。
四川的养蜂人老谭,来到千里之外的秦岭养取槐花蜜,然而雨季却提前降临,不得不一筹莫展地坐在家里。
秦岭北麓,麦客。很可能是中国最后一批职业割麦人,伴随着背景音乐中雄壮短促的鼓点,俨然就是一群在和机械收割,和现代化生活斗争的战士。
然而,他们的阵地却面临失守...
他们只能挣到每天200元,面对顾主“现在最高的收割机才100块钱”的诘问,他们显得是那么的窘迫无奈,而此时却响起了欢快的唱曲...
夜幕下,戏子旁,他们的脸上浮现出令人不忍猜测的表情
贵州省东南部,苗族女孩,盼父母。
只是短短的半个月,父母又要外出。期间他们做的菜,倒不如下面的这一句话,一个表情留给我的深刻——
6100万个留守儿童,相当于英国的人口总和。
青椒鱼酱,不仅是食物,更是承载着对儿女对父母的思念,父母对子女的牵挂。
尽管早已尝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可他们仍然对油泼辣子的辣情有独钟
家乡的食物,不能改变天气,却能一扫他们心头的阴霾
白马终于有惊无险地摘得蜂蜜,和家人一起享受这美食。甜蜜在舌尖,亲情在心上。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总的来说,第二季透过食物更多的挖掘社会,生活,亲情。从第一集看,也更煽情些。
发现题目是从角度...好像没有太大帮助。
客官,您忍心点折叠吗...要不然点个赞?
【梁其伟的回答(474票)】:
从纪录片的角度上来说,许多其它评论都已经指出了舌2的不足之处——过度强调了人文关怀而忽视了“食物”本身的制作工艺和流程,食物已变成了叙事的附属,甚至,部分叙事内容采用了故事片而非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如留守儿童的远望,麦客的秦腔等,在许多专业人士看来可能是摆拍而成……等等。
但是,如果从更广义的角度去认识《舌尖》系列片子,看清其希望传达的是什么理念,以及纪录的是什么内容,也许我们便不会从狭隘的“讲吃的少了啊”这个点去理解了。
《舌尖》系列,固然讲的是中餐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各地独具特色的美食,但这仅是第一层意义。我认为这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美食片,至少不是一部具有严谨科学探索性的食物介绍纪录片。这部片子本身,也犹如中餐一样——不严谨,但讲求“意境”和“味道”。与其说它介绍了中华文化中的美食,倒不如说通过美食传达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中国社会在剧变之下的世间百态——这一切,都由“吃”给符号化,物质化,从而以一种抽象的方式传递给了大家。
中餐,无疑是中华文化最具对外传播力的一个文化内容,其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力,甚至远超中国的艺术和商品。这其中原因,除了中餐菜色丰富,口味鲜美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哲学理念,生活习惯等等,都倾注在了“吃”中。中国人衡量生活品质的最高标准是吃,所有庆典活动的主体都是吃,中国东西南北人们口味,菜式差别之大,譬如山东大饼和广东精致小盘之间的区别,绝不只是气候,食材的不同,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区别——看懂了吃,便看懂了中国文化,想看懂中国文化,恐怕相当部分需要从“吃”下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舌尖2》的意图也许已经并非单纯客观地描述食物本身的工艺,口感等内容,而是将食物做成了一个线索,去纪录中国当代社会下,人性的美好,人们为了生活的奔波,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舌尖2》第一集《脚步》,描写了西藏采蜂少年,夫妻养蜂队,陕西麦客,浙江夫妻船,各种面食,贵州打工夫妇,福建归国老华侨等人的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一种或几种食物作为线索,但侧重描写的,却是人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非常内敛,隐晦,也非常符合中国人特点的,而情感的强烈部分,却“尽在不言中”地被食物的画面所传达了——譬如片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了贵州鱼酱和稻花鱼的复杂工艺,事实上已将难得的打工父母与孩子团聚的时光一并描写了,而在短暂的团聚之后,父母几句看起来很平淡的“走了啊”便离开了孩子,但那种感情,却仿佛浓缩在了几罐随身带走的鱼酱中,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除了食物,还有什么更适合成为中国人的情感寄托呢?除了中国人,还有谁会在吃中倾注了如此的情感呢?
【小讲讲的回答(451票)】:
看之前记得买点小零嘴
-------------------------
看完了,不知道怎么从纪录片本身说,我是抱着这个节目很好吃的期待看的。
总得来说,第一季是在食物里穿插点故事梗概,这一集是在故事中穿插几样食物简介,这个变化让食物的存在略显牵强,比如养蜂人的妻子做的豆花换成做凉皮做鸡蛋灌饼也没关系。
节目本身是个美食纪录片,却揽下了揭露民生的活,想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纪录片是好的,但让美好的食物成了煽情的附加品,其实在第一季,只是平铺直叙的讲诉一个挖藕的工作过程,我们就自然能被这种获取食物的不易触动,而第二季少了这一份平铺直叙,好像生怕我们领悟不到食物背后的人文情节,所以直接抒情催泪用力微猛了。虽然很为里面的人物动容,但还是更想像第一季那样被欢乐的捧着食物的人感动,被食物本身感动。
第二季还是像第一季那样会用博士论文级别的语言讲述最底层人民制作的食物,这本身是一种很奇妙的碰撞,做面的老人可能连面字也不会写,独居老人怎么会知道香菇风干的香味来自鸟甘酸盐,一边是实践,一边是知识,这也许是我们觉得这个节目好看的原因,因为我们恰恰是实践理论两不懂的人,我们只会吃。
过去从来没有一个节目把最棒的摄影用在我们日常食物的制作上,对食物味道所用的各种形容词就精妙得闻所未闻,舌尖上的中国站在一个同时拥有民生,学识,地理,历史,人情的高度讲述我们的身体自然而然对其有反应的事,是那么难得而必然要出现,真的希望后面的几集像第一季那样跟着食物地理的脉络,让我们这些无知的人好好见识我们的食物究竟有多伟大。
且看且期待
【知乎用户的回答(276票)】:
下面看到好多回复,我想说的只有一点……
现在知乎上讨论问题的倾向真令人失望,大家不讨论问题光爱揣测答题人的动机,下面评论的人,要么就是揣测你“先入为主”,要么就是揣测是“为了显得逼格高”,要么就是“故意唱反调”,看到这样的评论,感觉没法往下聊,你都这么觉得我了,我说啥也没用了不是。我都匿名了,还难逃沽名钓誉的帽子,现在说点看法真的很难。
我觉得这个“假”的观感,确实是主观的审美。有的人对“假”很敏感,有的人则容易被感动,各人对于假不假,装逼不装逼,标准是不一样的。
我只能说,以我的标准,感觉第二季比起第一季假了很多。
看赞同数,我觉得还是很多人跟我的感受相似的。
PS:我也是南方人,别再说我没生活啦。说的到底不是内容是形式, 感谢 的理解。
最后,匿名也能被攻击成别有用心,那就不腻了呗!
==========
没想到一派叫好声,看来所谓的“情怀”真的很占便宜。
我只想说一下这种“情怀”。
作为纪录片,你首先要做的是“记录”,就是能采集到真实的东西。不管是情怀还是故事,首先要真实,否则可以直接拍故事片了,是不是。
第一集《脚步》给我的感觉就是,假。不是一部好纪录片。
当晚我备好零食准备好好流流口水,结果被通篇的假给呛着了。(其实就是装逼)
拍的手法矫揉造作。里面的人说话宛如念台词。这个敏感一点的观众应该能察觉到吧?
有种,编导通过跟采访对象聊天,得到一些灵感,(例如有一次儿子采蜜差点摔了很惊险,or其实我们每年大部分时候在外打工孩子自己在家等),继而“编导”出ta认为能体现“情怀”的情境,让采访对象演出来的感觉。两个字概括就是“摆拍”。
有的时候摆拍是为了节省时间、成本,有的时候摆拍是出于编导者的审美。我个人是非常抵触摆拍的。而且作为纪录片也不能摆拍。
另外,他的采访逻辑也很混乱。
有的纪录片是有一个假定的采访人,被访对象会对着这个镜头外的采访人娓娓道来;或者是不存在采访人,只有单纯的日常记录,不过会摘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拍的人不插手。
这片子里好像两者都有,又好像两者都不是。
留守儿童那一幕,说是采访吧,女孩居然摆了了一个那么矫情的角度,还望着窗外,搞得很像独白。说不是采访吧,蜂蜜夫妻的对话那么不随意,平时夫妻间谁会这么聊天。
还有,麦客干完活听秦腔那个场景,我绝对不相信那是常态好吗。编导不但整理了、构图了,说不定唱的人还是专门请来的。听歌的麦客们脸上的表情根本不是干完活的放松,完全就是很拘谨。他们平时真的是这样娱乐的吗?还是说片子想表现这些人已经穷困到精神都麻木了,根本感觉不到快乐?
我不讨厌融入情怀。但是情怀这种东西,不是编进去的,如果能抓到生活的真实,自然就能传达出情怀来。现在这片子拍得,有种使劲揉情怀的急迫感,分分钟仿佛都在喊,“我拍的可不单纯是纪录片哦!”
题外话:我觉得这次舌尖2和天猫合作给人感觉极其不适!非常抵触!
【章程的回答(105票)】:
第一集看完了。在外旅游不适合长文,简单说两句。
导演用清楚的意图展现出自己的野心,如果说第一集还有些遮遮掩掩的话,那么第二季的舌尖已经明确是个讲故事的幌子。
但是,太多沉重的题材加入,我觉得一定会被广大自诩为吃货的人说成是逼格过高。可我觉得,这,才是纪录片的态度。
——————————————
回来以后发现说的好的挺多的,说不好吃的也意料中的大有人在,还有人跑来喷我这么短的答案是在扯淡,说真的,你都没看过几部纪录片吧?
最搞笑的,我居然看到有人说这种纪录片最好是观众看完以后能复原出这道菜——欢迎收看《天天厨房》。我明白,你们就想看看好吃的,可是这不是说《舌尖2》不好的理由。
——————————————————
私以为,排在前面的几个答案,情绪太重了些。私以为楼下匿名用户的答案从技法各方面分析才是最符合题主要求的。
——————————————————————
最后,逗各位一乐,请折叠我吧。Via
蜜蜂不哭!今夜我们都是跳跳鱼!蜜蜂不哭!今夜我们都是跳跳鱼!
【反欢的回答(61票)】:
舌尖做到现在,已经不单单是一部美食纪录片,竟然担起了年度煽情大戏的重担,每个小故事都能轻轻松松地把你煽哭,作为一个看电影电视从未哭过的人,看这么个纪录片却几度鼻酸。
我想,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虽然很多镜头看起来都是摆拍,都是有预谋的,但我相信那些人事是真真正正存在的。一年十一个月在路上辗转的养蜂人,那个朴实的农妇说出我们一直想要追求而不得的东西,“我们就是喜欢自由”。这种职业不具普遍性,非常的辛苦,十几吨的东西全靠两个人搬动。如此艰辛的工作,恐怕也只有丰盛的收获才能犒劳他们。
相比之下,那一对出海夫妻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在起伏不定的大海上劳作,收入也是起伏不定。男人说他认为还有十年海里的鱼就会被吃完了。听到这一句我很震惊,没想到这个只知道向大海索取的渔民竟然这么悲观。妻子那句“只有牛劲马力的人才能吃这碗饭”可以解释这种工作有多累,那么艰苦的工作,收获一年不如一年,不怪乎男人面对镜头几欲垂泪。
最让人动容的是苗族女孩,面对父母的习惯性离开,她哭着说“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他们留下来。”这恐怕是困扰中国六千万儿童的共同难题,中华上下五千年,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人们一年年的背井离乡,纵然家乡的景色再美,“味道”再好,不能安然享受又有何用。
说了那么多似乎和吃的没什么关系,里面的食物确实很诱人,绝对能勾起我的馋虫,但看此片,我的伤感要大于我的胃。
虽然此片煽的是正能量的情,我掉的却是有些绝望的泪。快要被掏空的大海,不得已改变千百年生存习惯的农民,我暂时还看不到出路。
这就是我喜欢本片的原因,让人看到一个相对真实的中国。乐观的人看到乐观,悲观的人看到悲观。那么美好的食物,那些独特的习俗,正在飞快地远去。看到那些食物的复杂做法,我不相信新时代的孩子有耐心继承下来。像山东大煎饼,现在工厂大批量的生产,还会有那么浓重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吗?
【杨宗元的回答(31票)】:
《舌尖上的中国》披着一层美食的外衣,讲述的是人文的内核。
【evelyn的回答(31票)】:
斗胆也来评论一下舌尖2,这部纪录片是我盼了两年的一部片子,两年中,舌尖一我看了不下十遍。舌尖系列也是让我对纪录片产生兴趣的一个切入口。
看完《脚步》,我也试图理解导演之所以这样命名的原因。在看的过程中,我听到一些解说词是对这个名字的诠释,也让我对这个题目释然,不再觉得它形而上,而是却有其含意,有故事的支撑。而本集最后的解说也恰好点题,甚至于让我忍不住泪奔。
先表明一下我的意见,其实从片名和立意上一直在提示人们本季的主题是讲人文,而不是食物。我倒觉得如果把第一季的印象先入为主套在第二季上是不合适的,也是遗憾的,因为《舌尖上的中国》可以有很多角度纪录讲述,为什么就不能选择现在的方式呢?如果把讲人就认为是故意拔高格调,那是一种冤枉。所以不妨摒弃第一季的印象,专注享受第二季给我们带来的更深刻思考。假想一下,如果延续第一季那种对美食的详细叙述,你难说不会想怎么没有创新和进步?!
下面我就想说一下自己在看片过程中听到的几句对《脚步》主题的诠释。
片头,总体诠释脚步: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各种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转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养蜂人的故事:20多年,风雨劳顿,之所以不觉得孤单,除了坚忍的丈夫,勤劳的妻子,相濡以沫的,还有一路陪伴的家乡味道。
煎饼之前:东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速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形色匆匆的已经不只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
最让我突然有所感悟的是这句:这看似食物的自由旅行,追根溯源,终究离不开人的流动和迁徙。
在留守儿童之后,福建老人落叶归根的故事之前: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最后的解说: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提醒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我想说,上面这些对脚步的诠释,综合起来就是,脚步,其实终究还是人的脚步,它带来了食物的流转,融合,但食物无论怎样流转,都是一种记忆标符,生命记忆,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人文标签!
再对片中的摆拍和故意为之发表下个人意见,上面有朋友说养蜂人、山东煎饼老夫妻的对话像是故意的,有剧本的,我很不同意这点,他们的拘束可能显而易见,但绝对不会是故意说的,那只是在镜头前的局促而以,片中的对话,恰好能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当然也是他们之间关系的最朴实表达。听着山东老夫妻的对话,我想到了我的父母,他们就一直在这样似埋怨又似逗闷中度过了大半辈子。在我看来,这很幸福。
这就是我对舌尖二第1集的一点儿看法,欢迎大家讨论
【要额的回答(13票)】:
舌尖上的中国,大江南北,吃货必备。与其说它是讲中国大江南北的食物,食材,不如说它是以“吃”为线索在介绍祖国各地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民以食为天,饱经沧桑的中国人对吃有着别样的感情, 见面问候“吃了么”,工作追求“铁饭碗”,讽刺某样东西没有实际意义会说“××可以当饭吃么”……我们是在看舌尖上的中国么?我们在看几千年厚重的历史! 我们是在看舌尖上的中国么? 我们是在看祖国大好河山 !我们是在看舌尖上的中国么?我 们是在看我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仔细想想, 我们是在看舌尖上的中国么? 我们是在看比新闻联播更真实,更理想的中国!第二季开播在即,祝愿这个在舌尖上的国家,走向世界巅峰的路上且行且珍惜!
ps:技术层面:本片摄影师发明了一种稳定而又独特的摄影技术“微距移动摄影”,使得食物的细节“分毫毕现”。结果是观众看到的食物比自己吃的时候更清楚更精细。
【LeeJune的回答(25票)】:
第一集拍得很好,完全没有辜负广大群众的期待与守候。一句话,吃对中国人来说之所以这么重要,不就是背后的那一份情嘛。在异乡的人,最怀念的也不过是家常便饭而已。
一直觉得舌尖上的中国拍得很大气,就是每一集都用一个主题来串起天南地北的美食和人情(也多得我国地广物丰)。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地方,食物都是乡愁的最好寄托。这个主题虽不新,却以“脚步”为引,把养蜂人、麦客、路菜、留守儿童、归国华侨的故事都串了起来,让人忍不住点赞。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人文关怀十足。从分集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第二季走的就是煽情路线。
味之动人,在情。反正有人爱有人嫌,期待接下来的。
【曹宇浩的回答(27票)】:
第一季是60%的舌尖,40%的中国。第二季的第一集成了70%的中国,20%的舌尖,还有10%的刻意人文关怀。
这一集里节奏很快,跨度很大,主要随处露出要赚你眼泪的样子让我稍微有点防备看的。
作为纪录片感情上不太克制让我不能接受。同样对于美食内容的深挖也不够,总觉得刚尝了个头就要结束。
不晓得剩下几集会有怎样的记录。
【尹越的回答(26票)】:
看之前听说了有山东煎饼,很期待舌尖会怎样讲煎饼的故事。
很小的时候见过家里的老人用传统的鏊子烙煎饼,有面糊稀的用个木板往鏊子上铺煎饼,也有像舌尖里面糊稠的直接往上抹的。那种直径2米的大鏊子倒是没见过,也没吃过那么大的煎饼。现在比较多的都是机器的煎饼,小米的、高粱的,传统的煎饼最近我只吃过白面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姑娘不爱吃煎饼的说。。。
记忆里小学一次妈妈炒的辣椒肉,卷进煎饼里简直香到爆~!~!~!后来再也没有什么煎饼及其搭配能让我印象深刻了。我姥爷爱用一种菜和豆面炒的糊糊的东西卷煎饼,蛮有菜的清香的。
到外地上学,妈妈说给同学舍友带煎饼吃,我说我都不爱吃,煎饼这么硬又没味道。后来拗不过妈妈带了一点,外加腊肠和大葱,当时我妈给我带的大葱那叫一个大,不知道舌尖2拍的时候怎么用了那么猥琐的两根葱ㄟ(▔︵▔ㄟ)带到学校后隔壁寝室妹纸来串门惊奇的问我艾玛你家豆皮真大!!
豆皮真大!!!
真大!!!
让我扶会墙先+▂+
后来。。。。。。
后来肉的腊肠被吃光光了,煎饼是我一个人卷着腊肠,包着大葱,抹上江西舍友带的豆腐酱凄凄惨惨的吃完了(≧﹏ ≦)
妈妈让带煎饼再也不带了,像宿舍这种不能动火的地方吃煎饼神马的最没味了
看舌尖2,看到那两位老爷爷老奶奶拌嘴的地方就忍不住哭了,特别亲切的方言,沂蒙山熟悉的景色。
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 见牛羊。
小时候学钢琴弹这首曲子是没什么感觉的,现在走到哪里听到这个调调都不能不停下来听一听。(这地方我好想附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这个答案好像严重跑题了,看完舌尖来知乎看到这个问题就忍不住想写一写。想必离家远的各位如果看到这样的纪录片都会心生感触吧,我这样子哭真是太没出息了 ≧ω≦,应该微微一笑,想想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好像有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ˇ▂ˇ
【马三天的回答(24票)】:
刚刚看完第一集,怀着一个难以平复的心情在写这个。
第一季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美食节目。我断断续续看了一些片段,给我的感觉就是介绍各地美食。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个美食节目而不是纪录片。今天是与朋友聊天,她无意间提起我才知道今天第二季开播, 结果看了10分钟我便停不下来了,甚至到最后一段抒情式的解说词加上李立宏老师深沉的嗓音,愣是把我给看哭了。
第一集叫做《脚步》,通过对几个普通人生活的匆匆一瞥顺带的介绍美食,有了明确的核心主题,让故事有了脉络可循,大大的增强了影片的叙事性和表意性。《脚步》在叙述的过程中透露出的强烈的人文情怀也是与第一季中缺失的——《脚步》明上是在说美食,可却在其内核上却是通过美食在表达导演眼中的当下社会。 以第二季现在有的水准来衡量的话,第一季只能说是一部系列景片。不知道这是导演组本来的设计还是这一集的导演李勇夹带的私货。
从纪录片学派角度来说的话,第二季像是一部弗拉哈迪式的纪录片,充满了无数的摆拍,对画面的处理非常精细,力求表达生活而不是记录生活。有些地方不免还是显得有些粗糙,设计痕迹略重。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这样一部充满真诚、温润的人文关怀的片子,在现在特别是在大裤衩台这种说惯了空话的地方看到,内心真是无比翻腾。
真心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这部片子。
【杨威的回答(21票)】:
说不好看的人,都不是真正的吃货,而是饭桶,不明白吃的真正意义。
里头一个镜头一闪而过:丝娃娃,就是我老婆天天日日念叨的家乡美食,哪怕是从故乡带来一点味道都让她开心半天。
那些说人文关怀太多的人,不明白吃不仅仅是味道,不仅仅是食材,不明白身在异乡,怀带家乡美食的心情。
【金茜莎的回答(10票)】:
音乐真心大国风范
【知乎用户的回答(10票)】:
就制作水准来说,感觉第二季还是基本继承了第一季的优良,毕竟制作团队应该是没有换的。
但是就第二季已经播放的第一集来说,我感觉节目的取材比第一季差了很多。
----------------------分割线----------------------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是一部有史以来在电视上播放的最能让我感受到中国人自己人文情怀的一个作品。
第一季里从头到尾,都在讲中国人和食物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以及中国人的厨房哲学。这背后的一切,从一个个人出发,流经食物,最后还是回到这一个个就好像在我们身边又好像是我们自己的人身上。
整个第一季七集下来,这些用以承载,代表中国人的厨房哲学和文化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并不像是专门被请来上电视的,而就是我们生活中身边的一个又一个或贫或富,或贱或贵的人,但他们承载了同一种中国人对待食物的观念,传承了同一种美食文化。整个第一季七集下来,这些用以承载,代表中国人的厨房哲学和文化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并不像是专门被请来上电视的,而就是我们生活中身边的一个又一个或贫或富,或贱或贵的人,但他们承载了同一种中国人对待食物的观念,传承了同一种美食文化。
而看第二季的第一集,整集看下来就是感觉,这些上电视的人怎么这么熟悉呢?山区的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开车货车奔波的夫妻,被现代化机械取代而找不到活的麦客,因为过度捕捞难以捞到鱼的渔民。这些人怎么看怎么像昨天上《变形记》,《新闻调查》的那些人。切入点带了太多的媒体情绪,似乎急于博得观众对于其关注底层人民这种行为的认同。
从我的角度出发,这不是一个好的纪录片应有的视角。更不是能与一个打着“舌尖上的中国”这么大名头的片子相匹配的人文情怀。
(下图取自最高票问答,实在懒得去截图了。)
【闫芷的回答(10票)】:
我只很明确的看到了那个麦客是2002年nhk的纪录片麦客中的主角。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总导演陈晓卿现场讲述《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拍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预告片花絮
  日,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以下简称《舌尖2》),主创团队见面会在广州“南海神&广州日报号”游船上成功举办。《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携一众主创团队出席见面会,同时莅临现场的还有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地方政府领导及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见面会上,《舌尖2》的宣传片首次曝光,现场嘉宾大饱眼福,在惊叹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全媒体赞助商苏泊尔也给现场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舌尖迷想必还记忆犹新,早在2012年6月份的“央视纪录频道节目&广告资源推介会”上,陈导就曾表示不希望植入广告影响《舌尖》,可见《舌尖》团队对赞助商及其出现形式慎之又慎。但是从记者现场发回的报道来看,此次舌尖与苏泊尔的合作非常愉快。在采访苏泊尔相关负责人时,我们了解到,此次成功且愉悦的合作,源自双方的理念一致。一方面《舌尖上的中国》要将传统美食文化发扬光大,要用镜头记录下城市的味道,与当代人分享,用画面记录下时代的味道,与后代人分享。而“苏泊尔”从创立之初就遵循着“用科技传承文化”的理念,通过创新厨房用具,便利现代人的庖厨生活,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此次作为全媒体赞助商,苏泊尔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合体,仿佛是饮食文化传承过程中水到渠成的顺理成章。
  见面会结束后,记者就相关问题对苏泊尔公关总监徐洁女士进行了采访。在提到苏泊尔作为全媒体合作伙伴,全方位赞助《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合作初衷时,徐洁表示,“此次合作,从企业角度讲,不单是简单地出资赞助,还本着为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和繁荣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作为现代化的炊具和小家电产品生产制造商,苏泊尔一直强调用科技的力量继承文化,用现代的理念弘扬传统,这与《舌尖2》的基调也是不谋而合的。”
  据悉,《舌尖2》将在2014年2月下旬登上荧屏,与翘首多时的观众见面。而2014年,也正值苏泊尔成立20周年之际,此次作为全媒体合作伙伴赞助《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对于苏泊尔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以2013年新发布的球釜电饭煲为例,“球釜柴火饭”就是“科技创新,让美食返璞归真”最真实的写照。20年来的创新历程,见证了苏泊尔为中国家庭厨房生活变革而作出的努力和实践;展望未来,持续不断的创新探索,宣言了苏泊尔将继续专注于厨房和生活家电领域,凭借出色的产品和技术,为更多中国家庭带来愉悦的生活体验。
(责任编辑:Sukey)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雷雨心不惜自残找灵感
林更新因国民老公躺枪
海归硕士能力受质疑
冰冰黑脸对呛张国立
史蒂夫大玩另类实验
陈乔恩自曝演裸戏
《4首位大咖揭秘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让人看了羞涩……[]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舌尖上的中国第3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