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和尚衣服普贤菩萨求什么 什么意思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静波法师讲(一)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尊敬的各位老前辈、各位法师:因为我的学长允观法师的因缘,能够有因缘来到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讲《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在我迈进国清寺山门那一刹那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因为我出家的寺院是哈尔滨极乐寺,那也是一座天台宗的道场,倓虚法师所建;所以回到祖庭的感觉是追本溯源。可遗憾的很,对于天台宗我不是内行,但是我愿意……我愿意追随祖师的足迹……昨天我同上可下明大和尚交谈的时候,知道国清寺的历史让我感动,有那么多的老前辈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在这里坚守阵地,维护道场,真的让我非常非常的感动。在感动之余呢,我在想是代代相传的,在代代相传之中,有精神的动力,就是前辈的人格魅力。因为这样的人格魅力才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乃至我们的后来人沿着的足迹走下去……走下去……虽然我在北京的佛学院学了几年,但是面对佛法的真修行,我是惭愧的。我仅仅是学了一点点文字般若而已,所以实实在在不敢班门弄斧。因为都是老前辈啊!尤其是在这天台宗的道场,但是盛情难却啊!只好如古德所说的:“以有畏之心,登无畏之座”;“以木讷之口,释解义之言”。那么面对经王华严经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品入法界品。那么经王啊!众经之王,经王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话是我记忆犹新呢!“抛一微尘出大千经卷”让我目瞪口呆。为什么目瞪口呆?华严经的境界实实在在太博大了!太博大了……所以佛陀最初说华严的时候没有人能接受它。所以佛陀只好说阿弥陀经。为什么?因为不契机,的根基未能达到啊!那么华严经的最后一品也称为“大方广佛华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的时候仍然是惴惴不安的,的的确确是这样的;因为面对这样的场景、这样的道场、这样的老前辈、的的确确是第一次。所以呢,讲错了请老前辈们指点;一定要请老前辈们指点,因为这不是我有意……那么因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所以有“百城芫荽,童子难寻”一说。从文殊菩萨开始,大乘佛法华严经五十三参,以普贤王菩萨为终止。整个一个过程之中,无非告诉我们一个我们寻找一条修行的路,可以访道寻师,便参诸善知识。为了什么?为了寻求佛法的真谛应该如此,那么寻求佛法的真谛之后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一定要身体力行,去实践!普贤菩萨行愿指的就是去行,去走这样一条路,去实践这样一条路。如果学佛仅仅停留在‘说’,仅仅停留在研究学问上。那是非常可怕的,那就是世间人的学问。他们为了自己的学位,为了自己的工资,可能去研究去钻研。但是出家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解脱啊!成佛啊!我们跟世间人的价值观念是完全不能等同的。若然去等同的话,就忘记了我们的方向。忘本!如果忘本的话,那穿着这身衣服……凌迟不复。正如挂羊头卖狗肉,其实非常非常麻烦,所以学佛就要落到实处。那么如此啊!我们就想到了四大名山给我们的启示。四大名山,四大菩萨,那么五台山文殊菩萨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文殊菩萨,骑个狮子,拿个剑,无所畏惧,狮子吼吗!无所畏惧。代表佛法的知见,代表智慧无所畏惧,没有这个根就没有普贤行。所以说我们在想啊!因为有了文殊菩萨的智慧,才有了普贤菩萨骑着大象稳稳的一步一步的、源源不断在走,踏踏实实的啊……当然了我们也考虑到观世音的慈悲,地藏王菩萨的大愿,因为有了知见、有了智慧,所以佛教怎么叫空王,因为有了空,所以才能够慈悲于,因为与众生同体,因为是空。所以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应该是这样的感受。那么我曾经在年前第一次来天台山的时候,我的目的是朝普陀山观世音菩萨,来到这里的时候,突然间感觉到应该到祖庭看一看,为什么要去朝普陀山呢?我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在小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说俗有二僧一贫一富,两个人都发心哪……要朝拜南海大士。贫者突然间来到富和尚的房间里说:“我已经去过了”,朝拜过南海大士了;这个富和尚、富僧问:“我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想买船去南海,一直都没有走成,你凭什么去呀!”“我只是一钵一瓶,只是一个吃饭的饭碗,一个成水的瓶子而已。”富者听了面有惭色……其实学佛还是要去实践,不要老是说。当然在没有明白、没有明理之前还是要说的。那么如果有一天临命终时,是否能面对普贤菩萨行愿品所说的最后刹那?人终是要死的,无论它活的年龄多大,这是一个事实。佛教徒不回避死亡,若然回避死亡,非佛教徒。正是因为如此,最后刹那,就是最后的一念呢!最后的一念!一切诸根悉皆散坏。我们的四大不调了,马上就要散坏了。一切眷属悉皆舍离,就是说必须要舍离;我们所有的缘分都要了了,如果你不了的话你就放不下,必须面对这个。如果你不了的话就真的能够不了吗?不可能!所以说面对这样的一个。我们就要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无论你生前你多有权威,那你都要退失。为什么?因为你已经无能为力了,你必须向你拥有的一切告别,向你拥有的一切再见,这就是人生。所以说辅相大臣,宫城内外,相马车乘,珍宝伏藏所有一切无复相随,哪怕你贵为国王啊!那么你的大臣,你的宰相、乃至你的宫殿所有一切无复相随,你的国城啊!所有……所有的一切包括你的相、马;你的所谓的华丽的车乘,国王座的肯定与众不同;那么珍宝,你所有珍宝,所有收藏的一切,什么古玩呢,字画啊!如是一切,无复相随,无论你积累多少财富没有办法带走一文的。连这个……啊……曾经在欧洲的大帝,它在临死的时候他让人们呢……给那个棺材抠了两个窟窿,它告诉他的臣子,你把我的手放在外边,他的臣子们不明白,说陛下何意呀?他说我要告诉人们的一个道理,我两手空空的来了,我又两手空空的去了……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现实。不论你愿意不愿意,你放得下放不下,你都得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那么为此愿望不相舍离,普贤菩萨行愿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所以这个为什么?这个五十三参最后回向西方极乐世界,说明我们的娑婆世界的众生是极苦的,我们一定要同极乐的……西方的极乐世界净土相应,因为极苦的必然能用极乐的去接引,正是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我们倍加珍惜净土一门。那么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面对这样的一个人生的结果、一个过程,能够真的面对我们的死亡,面对我们所曾经眷顾的一切吗?所以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正是应为这样一个道理,所以我们走进了普贤行愿品,去发现普贤王的足迹,它的功德、他的愿力、它的行,所以循着这样的一条足迹我们去追随于他,所以我们扪心自问,我们也能够向普贤王一样吗?无有挂碍,于西方净土相应相契吗?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学佛来讲,是没有意义的。今天来探讨普贤行愿品来讲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佛法不懂的时候一定要说,懂了时候还说什么呢?那就去做了,没有什么余地可说,所以面对一个佛教徒,尤其是作为一个出家人就是要去做了,一定找准自己所在的位置。一定找准自己所在的位置,华严经作为修行的可行之路,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追寻佛陀导演的光明之路,深受其意吧!我们只能够这样了,你要去学,你一定要去学,你就一定要清楚,普贤王菩萨的愿力!你就一定要清楚佛陀的悲心!为什么?因为如果我们去读诵的时候,一定要清楚,那是普贤王的经验。如果我们什么也没有感受,那么我们可以说我们又把它还给了佛陀。于我们丝毫无益,所以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走进去,必须同它相应相契。那么让我们来解释经题,我们来探讨经题:“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那么所谓“大”也是说十法界共有之心体,在我们的晚殿里面我们会经常念华严经的一个偈子,“若人预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其实心最大”。大,是指心体而言,指法体而言,一切唯心造,可见十法界同一心法.十法界同一心法,一心经十法界,所以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但是呢!!面对我们今天的众生来讲,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看不开人生。所以总是拘泥在那么一点恩恩怨怨那一点矛盾之中,不能走出来,在那里唉声叹气,所以说人生苦啊!苦啊!人生真的苦吗?佛陀针对于众生所以说苦,其实没有苦,是众生的贪欲所造成的结果。可见那十法界同一心法。“界”虽有十种,佛、菩萨、声闻、缘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天、人十法界众生,其法体只是一心净而已,什么是心呢?这个心就是。,怎么样才能探讨空性呢?空性就是所谓的我们刚才所说的心,同一心法,唯心造……一切心法唯心造。这个心呢!在楞严经理面也讲过,七处增心,心在内,心在外,心不在两中间。心不再根里,最后阿难哭泣。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甘心没有心。不甘心没有心呢!最后的,自己的执着才导致了自己的恐惧,所以他哭泣。那么在弥陀要结里面也曾经说过,心不在内,不再外,不再两中间,你到底在哪里?这个心?心是无所得的,是空性。怎么样认识空性呢?在印度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国家,一个王国….当然有国王、又宰相,这个宰相是非常有智慧的,当然他是最好的佛教徒了,他经常唱的一首歌是什么?所有的人都是瞎子,包括国王。那么,国王看见宰相的时候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也知道宰相是一个智者,那么,于是乎宰相就做了一个游戏。他拿了一块布,让后把他包在自己的屁股和腿上,让后在王宫里转来转去。大家都莫名其妙!说宰相在干什么,是不是发神经病?转来转去,大家在探讨、在研究,突然间有一个人说宰相穿了一条裙子。那么,于是乎,宰相把这块布解下来,缠到自己的头上,谁都知道印度的帽子是一块布,那么这个时候,大家看来看去,大家又说宰相带了一顶帽子,因为它仅仅就是一块布。那么,当宰相听到这个的时候,他又把这块布解下来,把它为在脖子上。大家看了之后又得出一个结论,宰相带了一条围巾。那让我们来探讨,整个的一个过程,有裙子、有帽子、有围巾吗?我们说“有”,你不能说没有,你若说没有的话,佛法讲是断灭。你不能说没有,虽然是“有的”但是它是假有,他是幻有。因为它个根仅仅是一块破布而已。所以这就是中道,不能否定曾经存在过的,所谓的裙子、帽子、围巾……但是他所有的外在的表象都是那块布导演的。所以我们说这个清静心就是那个空性。你可以做天堂,你可以做地狱、你可以作恶鬼、你可以做畜生。你的心决定着你的业报。有人说:“那我想做佛……”那你就去耕耘好了,你若能觉悟,若能不执着事物存在的假象,比如说裙子、帽子、围巾…….你能不执着的话,你一定可以做。但是能吗?无始以来的业力招感,无始以来的习气始然……使我们已经习惯执着,若然不执着的话,你恐怕感觉到人生很茫然。你不知怎么样去面对一个现实。但是佛教徒有办法,佛教徒有办法……所以呢!当一心可以具备十法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若能够把握住所谓的清静心,也就是空性的话.你一定是解脱的。你一定不会在六道轮回之中,所以这是容易的。但同时一定要理智,这又是艰难的,因为我们不愿意走出来……….我们实实在在不愿意走出来啊!所以我们面对心经的时候,说“照见五蕴皆空”,你不愿意照见啊!你一旦觉得五蕴皆空的时候你就茫然了。一定要清醒啊!下面还有度一切苦厄,所有的问题都会烟消云散了,土崩瓦解了。包括你的苦难,你的挫折,你的障碍,一切都会如此。因为我执是最可怕的,当然还有法执。“心经”里说的“是诸法空相”也是一样的道理,主观的我是不真实的,也是一样的道理。客观的现象界也是不真实的,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就像我们刚才说的,我们无法自拔。所以有一句话,就是说“你意识的局限,导致你世界的局限”。因为你意识是局限的,所以你的世界也是局限的。比如说:“井里的蛤蟆,它看到天就是有井那么大”,他无论如何也想想不到天到底有多大。因为它很局限,它呆在井里……….呆在井里。那么河伯,他不知道大海是什么样的,他觉得这个大海有我的河大吗?所以中国才有了夜郎自大。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国家,他自己觉得很陶醉,他觉得汉朝和我哪一个大?他顶多是一个小小县城,但是他很自负,他很不理智,这就是现实。两相比较我们太狭隘了,不是佛法对不起我们,是我们辜负了佛法。我们常常拿最好的佛法可能去换糖吃,它不是那样的价值。它是摩尼宝珠。所以所谓的空性你认识到了,就是自在,是一种解脱。你一定会感受到,抛一微尘出大千经卷是何用意。当然了,我们面对现实呀!我们把一朵最漂亮的花,也当作无所用。为什么?因为对于牛来讲……对于牛来讲,在漂亮的一朵花无非就是一把草而已。所以呢!意识的局限,导致我们世界,我们现在果报的差异,这是难免的。因为我们探讨了所谓清静心也就是空性而已。所以我们最终明白了,龙树菩萨在中观论中讲的:“已有空亦故,一切法得成,”因为空所以才能生万物。如然,一切都是定法,那没有办法,又怎么办呢?若无空亦故,一切法不成”。包括我们的修行,如果该命中注定,我们毫无办法,如果说还能改变的话,我们才能有所作为。我们已经走惯了六道轮回的怪圈,我们若然想要走出来的时候,一种惯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业力,已经阻碍了我们走路。所以当汽车在前面走的时候,我突然间刹车,我们会由一种惯性向前倾一下,为什么?那就是我们的习气,我们所谓的业力,业力其实就是惯力。我们已经习惯了,按照这样的一个既定的法则,思想观念、行为作实、已经习惯了。若然不如此,你一定感觉到不正常。就象在社会上的人们,你为什么当和尚,难道你失恋了吗?难道有病么?许许多多的问题摆在你面前,是啊!若然我们清楚,如果有比世间的所谓的利益和所得更好的东西,你一定会放弃那些世界人所谓最高贵的东西,最可爱的东西,最珍贵的东西,你一定会舍弃。当然,古德先贤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据说国清寺,许多人往生的特别。听蕴观法师讲,我非常感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就是我们学习得榜样。那么,我们今天也就终于能够理解,“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如果能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话,那我们怎么会拘泥人我是非之中呢?恩恩怨怨,人我是非,总是阻碍着我们看的不远,我们总是顾及到眼前的事情;我们带着近视眼镜,我们看不了太远;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人性的弱点,因为是人,我们看的特别狭隘;所以走出来、走出来,但是很艰难。所以经里说:“以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那毫端和微尘都是极其微小的,但是若然你明白了,那也是代表着空性的话,你的心量一定是博大的;我们现在实在是一个心量的问题,实在是一个观念的问题,不能改变,若然我们的心量和观念得以改变的话,那我们今天就不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烦恼啊!痛苦啊!不应该如此。那么所以我们今天来看这个“大”超越于内外超越于好坏,超越于高、低、贵、贱、美、丑;超越,一定是超越的;所以“大”。过去李白讲:“蜀道难,意欲峨巍乎高哉”,高啊!是在是高,现在我们也说“大”呀!实在是大。大到什么程度,它超越……就是在好、坏、高、低、美、丑,在迷和悟之间,它的界限被打破。所以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不是一种混淆事物存在的假象,不是违背世俗谛这样的名分,只是作为观念上的打破,因为我们存在于一个所谓的二元的世界里,比如说:“好坏、高低、贵贱、美丑”,我们就局限在那里,我们局限在那里的时候,就形成了挂碍。形成挂碍,就会有烦恼,就会有执着,就不能够得以解脱。所以的!就要超越,内外及二元的观念的束缚。二元就是对立,我们以为一切对立的都是真实的,总以曾经有过的辩证法里的说,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所以矛盾就是对立。但是佛教讲统一是永恒的,因为对立的双方都在不停的变化。因为三法印告诉我们,诸行无常,没有常的东西,都在动,都在变化;诸法无我,没有主宰,佛法从来不承认又一个实在的永恒不变的东西,都在动,都在变化,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不是万能的上帝。
查看: 378|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转载]上梦下参老和尚:《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讲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讲记
&&&&&&&&&&&&&&&&&&&&&&&&&&&&&&&&&&&&&&&&2003/10上梦下参老和尚于上海龙华古寺
大和尚慈悲,两序大众师傅慈悲,诸位法师慈悲,诸位道友慈悲。&
&&&今天因为大和尚要我来,跟大家共同学习学习《普贤菩萨行愿品》,有这么一个殊胜因缘,来跟大家结结法缘。我想,我们诸位道友都清楚,《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我们经典之中之王,因为他涉及得非常广。要想学这部经,要讲一遍这部经,要3年半到4年的时间。那么其中的一品,大和尚要我讲讲《普贤菩萨行愿品》,全部的讲,我定的,最少时间要18座到20座;现在我们用3天的时间,我想跟大家说说大意就好。
《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题呢,我们一定要懂得。我跟大家共同学习的时候,我的智力不够,智慧力不够,不能使大家都能够得到法疑。因为,我们要理解到:佛说法,他是对机的,不对机不说。我们现在,到这个末法的时期了,说者,没这个力量,来使大家都满意。说法的时候,仅能大家共同地学习学习,作未来的种子,等它发生、发展。对机的话,说者,没这个智慧,大家领会的时候,各有不同。在我没有讲经之前,我想跟大家漫谈几句。
我们一定要懂得佛法和佛教,两个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刚才大家所看到的,这个仪式,属于佛教,是佛门说法的仪规。这个仪规啊,不是印度的,是我们祖师兴起的。我想我们诸位道友都读《金刚经》,释迦牟尼佛乞食回来之后,把衣折好了,把脚洗完了,自己趺跏而坐,坐完了,须菩提就请示来了。就是这个意思,佛每次说法,都是自己找个座,就等你们大家漫谈。现在呢,我们为了慎重佛法,作个仪式,表示:尊重法师,尊重法的难得。所以,做这种这仪式,是尊重的意思。
那,佛法呢?我们要先理解佛。佛,不是华语,是印度话。印度具足了说,佛叫佛陀耶,法叫达摩,僧叫僧迦。佛陀耶是什么意思?觉悟、明白、智慧。觉悟、明白了,就是佛了。我们要想达到觉悟、达到明白,怎么办呢?那得有个方法,这就是佛法。佛法就是:学觉悟、明白的方法。
方法大家都懂,你干哪一行都得懂得个方法。在家说煮个饭,如果你煮饭的方法不会了,你也煮不熟啊。这锅饭,好多米,掺好多水,火的大小,你煮惯了,方法掌握到了,一煮就熟了,吃着饭是很香的。如果让我去煮,我不懂得煮饭,或者水掺多了,干饭熬成稀饭了;火大了,煮糊了;火小了,煮夹生了。
所以我们学佛者、学法者,你也得把这个方法掌握到,在你学的时候,你容易进入、能够明白、能够觉悟。觉悟了,就是佛了;没觉悟,是众生。我们要讲《华严经》,在《华严经》的教义说,我们都是佛。不指《法华经》,《法华经》也入世说。那么这个佛呢,是理即佛。因为在《华严经》,讲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在理法界上头,我们跟诸佛平等平等,人人都是佛。我们因为有贪、嗔、痴,这些个障难,无始劫来的障碍,把我们本具如的佛的光明、智慧、觉悟,给遮住了,不显现了。但是,理上还没失掉,它还是具足的,这叫理似佛。我们皈依三宝了,明白佛法了,晓得自己是跟佛差不多,是一样的,这叫名字即佛。名字可以说,跟佛平等平等。但是,如果你闻经说法,照着法告诉我们的方法去做,或者念佛了、或者拜忏了、或者修观了,从你的心里头转变了,从理即佛,到名字即佛,再就是观行即佛。观行就是:依照佛的教导,你去修。这个修就是“观”,你去观行为,观你自己的做,叫观行即佛。当你深入了,信心满足了,登了初发心住的时候,这叫相似即佛。印着真理了,而还没有证着,相似即佛。登地的菩萨,登了初地之后,登了欢喜地的菩萨,证得一份法性的本体,叫份证即佛。一份一份到十信满心,到等觉的菩萨,就象现在的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了,入了佛位了,叫究竟即佛。这不论四教、五教、法相、位始,都如是说。都有次第的。这是六即佛。
你懂得六即佛、四法界了。就是刚才我们讲的理法界。理法界就是在理上是平等的,在理上我们是经常说。我们讲的般若空义,空义,这属于中观了。讲空义的时候,平等,不空的,不平等。空,有究竟的,也有次第的。空到什么程度,都有次第的,不是没有次第的。
在禅宗,有六祖大师,从初祖到六祖。在禅宗我们经常说;“禅门一柱香,顿超直入,立证菩提!”这个立证的菩提,理上是明白了,“理虽顿悟,事须渐除”啊。六祖大师在讲经的时候,他不认得字啊,你得给他念啊,他没到事事无碍的境界。
大家懂得这个意思了,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学法呢?你不学,你不懂;不懂,你没法起观行;没法起观行,你怎么能消除你的业障、消除你的烦恼呢?虽然是你本具的,但是,你失掉了。这个失掉了,不是说你没有了,就是你这被贪、嗔、痴啊,给它障住了。但是,你从起行渐渐修呢,明了理了,然后起修,叫趁兴起修,那他进步得非常快。象我们从教义上入手,非常慢,一步一步走,但,这个非常地稳妥,绝不会入魔!
有没有超越的?有!不是现生!因为,他是多生累劫修来的。他在今生一闻法,他就理解,理解他就修,修,他就证了。我们只看到他现在,没看到他过去。他的智慧的大小,不是现生一生修的,是经过十参,多劫修来的。所以啊,佛法的事,没有简便的事!投机取巧办不到!要精进,你才能得到!
懂得这个道理了,大家就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学?学的目的,是为了行;行的目的,是为了证得;证得之后,才叫解脱。还有,学华严的时候,得具备几个问题。哪几个问题呢?我在这儿大概地说说,不能详细地讲。
在《华严经》讲,把整部《华严经》分成六相、十玄、四法界。哪六相?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个就是让你先认识四界的成就。这个四界,现在我们呢,还在成劫当中,还不是坏劫。劫,是印度话,叫劫簸,华语讲失份。
我们常说,这人遭劫了。换句话说,这人倒霉了。为什么倒霉?不是偶然的,是过去世的业,现在成熟了,这是恶业成熟了。如果他是善业成熟了,如果他或者出家了、发心了、入道了……解脱。
&但是,从总相说,十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十法界,是总相,总相就是一相,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大”。大就是总相。“佛”、“华严”就是别相。同相,比如说,我们现在同是人,就是同相。但,人与人不同,有男相、有女相、有老人、有小人,这就是异相。我这是简单说的,没有拿教义上说,这,大家很容易懂。有总、有别、有同、有异、有成。成,就是成就。你做一个事业,开始发起、筹划、设计、完了之后开办,这就成了。公司衰败了,没挣着钱了,要关门了,那就是坏了。人成长的过程,出生的时候,成长,到衰微的时候,就是坏,坏的开始。我在拿最简单的例子说。
&&&&但是,十玄门可就深了,十玄门这样解释就不行了。但,要学华严,必须得知道。第一个“玄”,玄就是妙。“妙”,就是不可思议。我们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九十天,只讲一个字:“妙”,这叫“九旬谈妙”。
从前在唐朝的时代,鼓山有个老和尚,他每天从天王殿,拈香完了到大殿去,侍者给他端着个香盘。老和尚嘟嘟喃喃地念,好多次了,侍者就问了:“师父大和尚,你念什么呢?”他说:“念华严经啊。”“啊哟,你念华严经啊!从天王殿到大殿,你念好多?”“我念一部啊。”侍者笑了,一部《华严经》,在我们平常读的经里,《华严经》的分量最重了,八十卷华严,普贤行愿品是第八十一卷。“你走这么几步路,就到大雄宝殿了”,“你不信啊?”侍者说:“我当然不信了!”老和尚说:“我可以让你信。”“你怎么让我信?”“你等着吧!”他把我们的师傅选了八十位,一人拿一卷,老和尚就诵。老和尚诵得非常之快,哎!拿第一卷的,听老和尚诵的第一卷,拿八十卷的,听老和尚诵的八十卷,诵完了!这叫“顿”。
&这个是形容什么意思呢?《华严经》,你可以把他收缩起来,就是你的现前一念心!这个意思大家慢慢地去体会。八十卷那么多,就是你的现前一念心、一动念。在密宗,修得大圆满次第了,修得究竟成就了,是什么呢?现前一念心。我们学华严的,觉得很深、很玄。不要看得太深、太玄了。就从你的现前一念心掌握。修成佛,成就的就是:把你的妄心,变成真心。把妄心变成一念真心。
我还想起了福建的雪峰,毕生祖师,这是唐朝的事。在雪峰坐禅的时候,参禅的有53位,正好华严大士也53位,华严善财童子53参。那一天,一打板,静坐完了,一打板,一放腿子,53位全部开悟了!悟得什么?悟心是佛。大寮一个煮饭的师傅,听到说“哇!今天参禅的时候,收获特大啊!此是选佛场,都成佛了!”他把做饭的调子一丢,说:“我也开悟了!”凑上他一个,54个。
这种悟啊,这种顿悟啊,在《华严经》,只是理即佛,相信自己是佛。顿悟了以后才起修啊。禅宗上得过三关,这仅仅是第一关。开悟是第一关。我说这,什么意思呢?你以这种心情、思想,来学华严,你能进入。十大愿王也是一念。不过,他有别相,我说的这是总相。
十玄门,“同时具足相应门”。善财53参,一念同时具足了,相应了。“一多相容不同门”。《华严经》经常讲;“于一微尘转大法轮,于一毫端向宝王刹”。一微尘多小啊!有时,微尘看也看不见。一个头发尖上,就现得到一个国的宝王刹。阿弥陀佛的全世界,极乐世界,就在眉毛尖上现了。相信吗?一容多,多即是一,互相相融,诸法相即。你既是我,我既是你;佛即是众生,众生即是佛。要没有这个信心呐,学华严,你学不了。华严的经文的意思里头,经常是这个意思。你必须先把这个学了。
就象武则天,她对这个意思不懂,贤首国师就用皇帝宫殿里头的金狮子来说。单有一本《华严金狮子章》,用那个金狮子的名字来表现,让皇帝信。他说:你随便捻金狮子的一根毛,它也是金子,从金子上含义来说,同的,同是一个金子。以这个意思来解释。诸法相即自在。所以才能把一微尘,转成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你把一微尘放开了,无穷无尽的世界!
大家可以这样想:现在你在这儿心里静坐,你所到过的地点,广东啊、北京啊、哈尔滨啊,你这么想,顿现,没前后次第的。要是把你所到过的地方都想,东、西、南、北、东南、西南,顿现。我现在在这儿说话,这边一作揖,一想,旧金山啊、纽约啊,我到过的地点,顿现。这边还说着呢,那边脑壳里就想,就顿现了。这就是自在。诸法相即自在。不是法自在,是你的心念自在。这种含义啊,你懂得了,事事无赖,心遍一切事。到了这种境界的时候,就是华严菩萨。《华严经》是讲这种意力的。
“因陀罗网法界门”。第四天的罗网,照着整个第四天。他那个网啊,这个网里头是第四天,那个网里头也是第四天,他的每个网孔,都是第四天。也是形容你的心量跟一些事物的。表现的是事事无碍的。十玄门嘛,就是解释的事事无碍。
第五“细微相容”,各不相妨碍、各不相障碍。表现的是心量,只要你的心量有。
有的时候是显说,有时是密说。什么叫密说?咱们知道密宗。显里都是密。刚才维那师父唱偈,文殊菩萨就唱这么个偈:法呀,无相说,当观第一义。我们说的都是第一义。“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他唱这个偈子,佛再没说第二句话。这座法会,就让文殊菩萨唱个偈子就完了。什么意思?《华严经》的意思。还有一次,佛说法的时候,升座,还没说,就把供佛的花,拿来拈,大家都没表情,只有迦叶尊者微笑了。这就是心法,心心相应。懂得这个意思了,你就懂得了:微细相容、密显具现。
好比,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你看每部经都有这个意思啊,十方无量诸佛都来赞助。十方诸佛就是密,释迦牟尼佛就是显,密在显中。刚才说的拈花微笑,显在密中。懂得这个意思了,你才能够学华严。
不过,十玄门这个名词,有时各个主持立的不一样。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华严的四祖澄觀大师,他立的十玄门,跟这个十玄门名字上有差异,意义上没差异。
还有一个“十世格法”: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过去的现在、未来、现在的未来、过去、未来的现在、过去、加上一念,现前一念心。这十种,叫十玄门。有时候,这个门成就了,那些个门隐了,有时这个隐了,那些个门成就了。
还有“唯心徊转善成门”这是个回向心。把一切,咱们所谓的有善法、有恶法,凡是有念的,都不可以。在相对的时候,用善谴恶,恶要没有了,这个相还在吗?是对的。因为有我,说他、说你,连我都没有了,你他不存在了,是这个意思。有时候佛说法,用些个比喻,用些因缘,目的是什么呢?叫你生觉悟,托事显法。这样所说的法,都是指心说的。法即是心,心即是法。
托事显法,必须假个事情来引发。象我们现在大家在这儿,共同来学习的时候,这个事,引发你的心。这个环境,你很少见到,我以前,我请大和尚免了,大和尚说:“不,要给大家一个印象!”
但是,我的老师呢?我有三个老师,当然是我跟着学的老师。弘一法师,最初我请他的时候,到了厦门。他第一个要求:“不接不送,不能做任何仪式,如果你一做任何仪式,我马上就走。”我说:“好”。我跟倓虛老法師打个电报说:“弘一法师第一个条件,不接不送,不做任何仪式,要是接了,他马上就走”。我还没这么严肃,我还没有学这个,要请就请,要做仪式就做,我也随缘。倓虛法師也是不接不送,还有一个智者老法师。我们诸位法师在学堂上,在学校里面上课,哪位法师来了,还给他作个仪式吗?这个仪式,看过去半个钟头,咱们只上45分钟课,要去了半个钟头,你还上什么课呢?
这个仪式就是佛教。教,就是形式,讲的呢,是义理,是教义。现在我们做的,是教的形式;又者,教者圣人对下之言。佛教导我们,对我们所说的话,给我们的指示,就叫法了。他给我们指示,是起悟我们,让我们学法的方便。
现在我们学《华严经》,从普贤行愿的十大愿,你得有这么个心情:如果我想生极乐世界,学普贤十大愿,完了,你就回向:“我以读普贤十大愿王,我求生极乐世界”。普贤到你临命终的时候,普贤菩萨就把你送去了。那个送去了,不是下品下生,也不是边地余城,是上品上生!在《普贤行愿品》里,花开见佛,顿悟无常!你到了极乐世界,你那个莲花,你那个楼阁,就开放了,当时就见到阿弥陀佛跟你说法!
&&&象平常我们一般生去了,也行十劫啊,也行八劫啊,时间可长啦!你想花开?你在这里头,还有很多的不清净的手续没办完。在这个里头,在你修行里头,就等于在了娑婆世界的一切手续。这时候,让你纯善了。业是很重的,能生娑婆嘛。
&&&为什么读普贤行愿品能生?当你心开一节的时候,普贤菩萨送你!这是假他力。那你在学习《普贤菩萨行愿品》的时候,知道十大愿王,他的含义。
我们知道礼敬诸佛的“礼”,普贤菩萨第一大愿。怎么礼?这种礼有十种。我们平常只知道磕头,没去分析过。但是,磕头有十种磕法。有两种磕法是最不好的。一者是我慢礼,摆个架子,头不至地、五体不至地。在西藏呢?是磕大头。缅甸、泰国他们磕头,是按佛指示的,在地下,没有架子。摆个架子磕头,是我慢礼。还有一种是唱和礼。我们做佛事时,大家东序的磕下去,西序就念,西序的磕下去,东序就念,随着唱和,是唱和礼。这两种礼是不对的。
礼拜有深礼,深礼是恭敬的。自己拜的时候,御业承仗佛号。礼佛,过去的佛,礼53佛,礼35佛,现在的佛,礼过去的诸佛。还有,礼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佛,这叫礼未来的佛。有一种是要事上说的,有一种是法性说的。法性说,没有过去、现在。所礼的呢,是佛性佛。佛性佛必须得事来表现,所以礼佛。示现表现呢,就是磕头的意思,合掌啊、磕头啊、称奉名号啊,这叫四相礼。四相礼不礼法性,这是礼法身的礼法。有的赞叹佛的因来礼,赞叹佛过去修行,来顶礼;有的赞叹成佛的果来礼,赞佛的果德与成就。象我们人人具足“大方广”,这些理性的。也有的称赞因佛的,也有的称赞果佛的,都可以。
&& 为什么要念呢?口里有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消你口里的业障,忏悔口里的业障,这里含着忏悔业障。身礼,消灭你的贪嗔痴。观想,消灭你的贪嗔痴。这样来礼,在礼的时候,效果就大了,有很多的不同!暂时先说说这个,完了再给大家讲讲题目。
《大方广佛华严经》,“大”呢,从佛、菩萨、声闻、圆觉,四圣法界,到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叫十法界。十法界就一个心,同一心体。十法界同一个心故,所以叫做“大”。
“界”呢?在事上说,是“佛界”。不是六道界,也不是菩萨、声闻、圆觉界,各个的界限。要理上说呢,界,是能生义。生什么呢?生诸法。法界,心生诸法。所有的诸法,都是心生的。
&这个“心”,是总体上说。不是因为我是众生,或者我坠了地狱了,或者堕了畜生了,就把这个心失掉了。不是的。你堕哪一道去,都不失掉,只是迷了。你迷得越深,罪业越深,形体越小。形体越小,表明他罪业越深。象你变了老鼠了,变了蟑螂了,人家都讨厌你,恶做得太重了!变成这种畜生的时候,就说明,他的过去的宿业,太重了。等到还报还完了,他恢复了,又恢复原来的了,他也是有这个心。
我们经常说“心包太虚,量周三界”全是指着这个真心而说。这就是我们总相的体,十法界就这么一个体,就是心。经常这样想,经常这样观,将来,你的这个妄啊,就可以还本归真。这就叫“修观”,修这个“大”的观。
象我们对一个人不熟悉,或者听过经了,或者在念佛堂大家互相见过面了,多见几次,就熟悉了。我们的那个真心啊,迷得很久了,现在闻到佛法了,才知道“观”。象我们禅宗说,“念佛的是谁啊?能念的是谁啊?所念的又是谁啊?”你这样来思维,找原因啊。
象《金刚经》上说,须菩提请问佛说,“云何应住”心住不住,怎么样住住我的心,使它住下?“云何降伏其心”我们对自己的心降伏不了。心是自己的吧?是自己的啊,自己你降伏不了它啊。心随外面的境界相转,你自己作不了主了。作不了主,这叫迷了。《楞严经》说:心被境转,就是众生:到心能转境,即同如来。每部经论都如是说。《华严经》讲这个“大”呢,是你的心不离开这个总体。
象我们一天事物当中运用,不问你做哪一行,在哪一件事物当中,做的时候,你的心不动,这就是随缘了。咱们经常说:“随缘不变,不变能够随缘”。闻了法了,依着佛教我们的方法,去做,念佛啊、礼忏啊,你念哪个佛菩萨的圣号,都可以。为什么都可以?使你的心啊,栓住你的这个心,助你在静的境界上。
这一境,有很多的表现。古来讲的故事说,在一个山里头,有一个修行者。她念一个咒,把这几座山都变了。一个圣者走到这个山,一看,说:这个山里头有个大修行者。找来找去啊,是个老太太。他就问这个老太太:“啊,你修的什么法门啊?”老太太并不知道她的功力如何,说:“我什么都不会啊,我就会念嗡嘛呢贝美牛”。这个老仙人说:“你念错了!没有嗡嘛呢贝美牛”。她说:“那怎么念呢?”他说:“嗡嘛呢贝美吽”,给她更正。她说:“啊呀,我念了40年了”。“你念40年也念错了。应该念嗡嘛呢贝美吽”。那,这个老太太就改了,老师傅一说,她就改了,她不念牛了,念吽了。“嗡嘛呢贝美吽”。
又过了几年,这个老仙人又转这儿来了。一看这个山啊,以前的胜境没了。“啊呀!”他说:“我犯了个大错误!把人给指导坏了!”他就到处找,又把这个老太太给找着了。他说:“啊呀,你现在念什么呢?”她说:“你告诉我的啊,我念嗡嘛呢贝美吽啊,不念嗡嘛呢贝美牛了。”他说:“啊呀,我跟你开玩笑!你改他干什么?!”她说:“你开玩笑的啊?!我修了40多年,你这一开玩笑,开了我好几年呐!”老太太没办法,又改回来了。又念“嗡嘛呢贝美牛”,这一念呐,又隔了一两年,老仙人又来看,啊,山又变了,比以前还殊胜!
大家理解,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心呐!不是那个咒!不是咒灵,是你的心灵!如果你念阿弥陀佛也好,念咒也好,念哪个咒也好,你心不在焉,这边念着咒呢,那边干着别的事呢。
我们很多道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经常的对他们,我很烦。他打个电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说:“你给谁打电话啊?”他说:“我给老法师您打电话啊”。“你念阿弥陀佛呀,你给阿弥陀佛打电话去了。”阿弥陀佛不是说话呀!现在好多道友,无论干什么事情,“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种念佛,轻心、慢心。他成了习惯了,表现:你看,我多修行啊!我一天不停地念!
心不在焉,这个不行!要心,而且要真心,不要妄心!但是,我们没有妄心,不能达到真心啊。我们现在原有的心,是肉团心,我们没印着我们自己的真心啊!那么,怎么找我们的真心呢?每一个经论都这样说,让你回光返照一下,叫你“观”。
平常如果我们说话:“我的”、“我的脑壳”、“我的耳朵”、“我的眼睛”、“我的鼻子”、“我的身体”、“我的说法”……。所有什么都是“我的”。那,“我”在哪儿呢?这里头含着禅宗的味道。不论谁说话,都是“我的”。不论华言啊、英语啊、哪个国家,都要加个的字,加个中间的助词,没有直接的。没有谁说:我眼、我鼻、我店,……它就必须得加个“的”字。的字呢是介词,介不是主的意思。这个,也是你修行的方法:“我的”不是“我”,“我”在哪儿?随时可以这样观照,使你这个随缘的心,渐渐地,习惯长了,那么返朴归真,回它原来的。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哦!
我们看《六祖坛经》的时候,看六祖大师,他去卖柴火的时候,听到楼上念《金刚经》,还是须菩提请佛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他就开了悟了。我经常对比:我天天都念《金刚经》,我起来就念,他整个也不开悟啊!为什么?工夫没到。因为你的心里挂碍很多,悟不了。悟不了,就耽误了嘛。那你就修吧!就慢慢磨练吧!
你看那个须菩提,跟着佛20多年了,阿含、方等、到学般若会上,那个会是他发起的。他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我对这个有疑问,我说:你跟佛那么多年了,都没体会到佛善付嘱、善护念啊?佛就是托钵乞食吗,回来把钵一洗,把衣服自己折好了。佛也没要阿难去做,他都自己做的。我看《金刚经》都自己做的。洗足已,自己洗洗脚,完了敷座而坐。就这个情况,须菩提开悟了。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大家念到这两句经文,怎么体会?自己去参,各人体会的不同。完了他就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就对他说的法是:你法执太重。那次的法会,《金刚经》的法会,只是一千二百,都是大阿罗汉,专门破除法执的。佛以下解释的,就是这么两句话,教的怎么住心,怎么降伏心:布施没有能施的我,也没有所施的物、也没有受施者。我们佛教经常讲“三能品空”,没有能者、受者、加所施的物。这,功德特别大!没有尊卑贵贱。如果国王要布施给人家,要亲手布施,而且尊重人家,不是轻慢的。布施者没有的是轻慢心。在路上,看到哪个要饭的,我看,人要是把钱丢给人家,就不得了了,丢个三块、五块、丢一块的、丢几毛的。就没有亲自走到跟前,双手供养,就没有。这还是佛那个《金刚经》,国王。我们从那个经的含义,这样体会。
这就是:你渐渐恢复到你的真心。心不被外界环境转变,真心随缘不变。我们的真心都变了,变了就隐没了。这样的修行,返妄归真。这是“大”字。
“方”呢?方是体相。“相”是“大”的相。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是绝对、绝代。不是相对法,是绝对法。“大”是没有相对的。“方”,是体。体本来没有相,没我们那个执着相;但是,它有个不可思议的妙有功德相。这个功德相是:“心藏在定”。佛说:终日度众生,不见众生相。
因此,我就联想到,我们经常有的道友啊,替地藏王担心呐。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众生有尽吗?众生无尽,地藏菩萨就成不到佛了。那是咱们看,咱们有众生相。地藏菩萨早就成佛了!附带说一句,《地藏经》是小乘法?《地藏经》是华严的一部份。如果大家读《地藏经》第一品,跟《华严经》的第一品,你看,是不是相同的!《地藏经》没有一个二乘人,全是大菩萨!从第一品到十三品,全是大菩萨。“有那么多鬼”,鬼能到忉利天去吗?那是忉利天宫说的啊!阿罗汉都没有,鬼能去得到吗?
&&&&举那个坚牢地神,那也是个鬼,那个主命鬼王,完了说说他们的将来,他马上就要成佛了。都是大菩萨示现的,暂住。还有,地藏菩萨度的那些人,都成了佛了,他自己没成佛。他度的那些个诸佛、菩萨来了。在第一品,释迦牟尼佛就问文殊师利菩萨:今天到会的大众,以你的智慧算算有好多?文殊菩萨答复他:我以我的智力,千劫计算,不得其数,算不清楚。释迦牟尼佛说:“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只有《地藏经》上,佛这么说。佛还有不知道的吗?!这是推崇地藏菩萨,让人信《地藏经》。
这就是福德相。什么福德相?无心大人,心藏在定。佛化现人间,说了49年的法,他在定中。象这样理解。
“释迦牟尼佛入了涅磐了”,这是我们想。释迦牟尼佛没入涅磐!有两件事可以证明。
&一件是道玄律师在终南山的净业寺,见他道行高洁,天人给他送饭。小时候,那个天人,就是哪吒三太子。在我们佛教记载,那个天人姓张,不是哪吒三太子。一次,给他送饭,道玄律师就问他:“释迦牟尼佛涅磐了,又到哪儿去化众生去了?”他问这个话,天人就一愣——这个话问得不对的意思。他说:“你问哪个释迦牟尼佛啊?”他说:“释迦牟尼佛就是印度降生的释迦牟尼佛啊”。他说:“啊呀,我刚打那边来啊!释迦牟尼佛正在那儿说《妙法莲华经》,还没说完呢!”释迦牟尼佛涅磐没有?这是随众生的见解,随众生的相。
&另一次是智者大师,天台山的开创祖师。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诵着诵着,入了法华三昧了。他定中亲到灵山,听佛说《法华经》。这都是祖师的记录、记载。从这方面想。
&这个“方”,这个“方”的相,相是趁体而起。说有相,这个“相”,是佛的智慧,不是形象的象。这说明了佛的智慧、德相。
&让我们说到《金刚经》上,须菩提赞叹佛:“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就是吃饭、穿衣嘛,不要把它看得太奇特了。日常生活嘛,越深奥的,你要不懂的,你不要去追,不要去钻牛角尖。你静坐下来,思维修,从最浅处,就从你自心找答案!自己找,慢慢就会明白了,不能说大彻大悟嘛,小通小悟还是有的。念《金刚经》,念上20年后你再看!我们好多道友,最初他不求解释,光去念,念了20年下来,那里头的文字,你自然就会懂了。
我最初讲《地藏经》的时候,有人问我这么个问题,我自己就思维。我就拿着《地藏经》和《华严经》对照,我就在这里头找答案。没有啊!没有二乘法啊!也没有地狱啊!这是我的理解。
你可别造业,造了业,地狱就现了;没造业,不现啊!上海有监狱没有?有啊。大家都知道监狱、看守所。你犯罪了,马上就有;我什么错也没有,跟你无缘,没关系,它没有!有要无。地狱也入世啊。地狱本来是空的,是你自己造的。“地狱本空唯心造”嘛!
象这种观想,连心都化解了。妄心都没有了,心都没有了,还有心所造的罪吗?“心亡罪灭两具空”,两个都没有了。忏悔,要忏到这个地步,这,也是开悟了。
因为,佛所说的法,就跟你开火车的轨道似的,你别超出这个轨道。那么佛说法了,“归山解悟,应时自现”。把你的自性、真心保护好,依照这个规矩,使你觉悟。觉悟了,能达到印着你的心。这,就是你的智慧。我们现在是妄心,是聪明,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它是没有分别的。有了智慧,就了生死了。
特别说一下,在我们一般的经论,叫六度万行,《华严经》不是,《华严经》是十度。在智慧里头嵌一个“方”。慧、方、愿、力、智、施、戒、忍、行、禅。叫十度。
我们经常讲:“方便方便吧”。你有智慧没有?有智慧方便是解脱;没智慧,没智慧方便要不得!“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犯”。你要是方便起来,不但解脱不了,更加负法。应这样来理解这个“方”。这个“方”是智慧、德相,这就是佛的报身。现在释迦牟尼佛是佛的化身。这个智慧德相,这个相,是“卢舍那”。法身,你我都一样,跟佛是一样的,无形无相,也没颜色。
我们常说“法身慧命”,说命是慧命。智慧法身无相,以智慧是我的性命。没有智慧,是失掉智慧的意思。没有智慧,那法身也没有了。没有智慧,法身也隐了。这一念识掉觉照了,慧没有了。念念不失觉,这个觉就是照的意。这个觉就是心经里的第一个字“观”,观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照。照什么呢?照一切诸法无常、诸空无我。要放得下、看得破、任何事情都不执着。这就是自在了。看破、放下就是自在。这个自在产生在你的观。观就是你的智慧。这是“方”,方的相就是智慧、德相。智慧这个相,就象我们灯的光明,开了有光明,闭了就黑暗。这个相怎么形容呢?就是光明相。
“广”呢?有体一定有相,有相一定有它的作用。有相必有作用啊。一个事物有一个事物的作用。能力有好大,有好多智慧,就有好多做。无真而起的、这个妄的、这个“广”,是造业的,造很多的业,是业障相。业障相我们可看得太多了!社会上有好多业障相:都是人,他的业,跟你的业不同。或者变成智障了,或者六根不全了,或者残缺了,……。
&懂得这个意思了,就知道,“大、方、广”这三个字,就是一道“体、相、用”,这个体相用在大乘起信论上讲,就是:九、十、等觉。是自体的,不是对外的。一念不觉,刚才说的念头,一念失了念了,就生三细相。“一念不足生三细,境界归原找六粗”。外面的境界,找你的六粗。这叫九相。九相,就是《华严经》的十相。业相、转相、现相,含在你的一念之间,里头具足的。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这六个,见到什么执着什么,见着什么造什么业,贪嗔痴就来了,来了你就堕落了。
&我们这样解释“大方广”,就是:你一个心的法。含这三种义,有“体、相、用”,三大;收回来,就是一真法界;再开,就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这个意思很深的了。我们要把这“四法界”、“六相”、“十玄”解释清楚,一天两个钟头,大概得要两个月,60个钟头差不多。我开始在南普陀寺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了三年半,还没讲完,只讲到离世间品,因为后来我去美国,就停下了。
“大方广”具体在什么表现?具体表现在“佛”。“大方广佛”嘛。佛,就是觉悟的“觉”。我们凡夫,依着本来的具足的觉心,不觉了,迷了。不觉的,是依着“本觉”而起的。这里头就有分寸了,就有它的次第了。返本还原,要想觉悟,那么,声闻、圆觉只能自觉,不能觉他,不究竟;菩萨,不但自己觉了,也能觉他,觉得不究竟;佛呢?是究竟觉者,自觉、觉他都圆满了。自觉圆满具足了,觉他的福慧具足了。觉他,就是福慧。所以说“佛陀两足尊”,两足尊就是:福足、慧足。
“华”呢?大方广佛的“华”,华是因。现在我们大家都是大方广佛的“华”。因华将来一定能成佛,这是佛说的。《法华经》都给我们受记了。
末法的众生,象我在美国,以前在我身边有四、五个学生,最后剩了弘觉一个了,他们都还俗了,我还跟他有联系。没关系,你这个跑道不愿意跑了,回去再换个跑道也可以,但是,别忘了佛、法、僧三宝,只要这一念不忘。你现在忘了,再多吃点苦吧!还得经过一生、两生、三生、……那就不晓得多少生了。反正你这个因种下去,你这个皈依三宝的因,种下去了,一定能成佛!三恶道断了,你再来人间,又遇着善缘了,再来人间,又遇着善缘……。这就是种子意。因华,要人也可以说,要法也可以说。
&比如说普贤,他们现在,是人啊,示现的是人,是菩萨啊!菩萨讲十度,文殊菩萨讲十度。以文殊菩萨的智慧,行普贤菩萨的行愿,两个是平等平等。有文殊菩萨智的、普贤愿的因的“因华”,“严”,就是果,严佛的果德。“严”是庄严,华用来说人是文殊、普贤,果呢,那就是佛,毗卢遮那释迦牟尼。这是指着法身佛说的。
那么,“因华严”的这个“大方广”,庄严大方广,质地相,把我们所迷的大方广,究竟还原,这就成了:福足、慧足,双种庄严。或者“佛”、“华严”、“普贤行”是言福的,“文殊智”是言慧的,分开是这样分,其实呢,不分也可以。没有这两种,缺一成不了佛。“华”,就是文殊菩萨的智、普贤菩萨的行愿、“严”毗卢遮那的果德,这就是“佛华严”。
经呢,这是通的,我们中国原来有的。在翻译的时候,就把它用了。原来的《道德经》啊,儒教的《四书》、《五经》啊,也都叫作经。经是什么含义呢?经者,道路的意思;又者,经者,不变意。表示经常不变。在印度,象我们把花扎成一个花篮啊,他们经常挂到脖子上,把它编个花束,它有串联意。经象个线,经常不变意。“大方广”,经常不会变的。不管你在什么时候,悟的时候是显的,迷的时候是隐的;又者,它有个舍词义,使之不舍,永远不会丢的。
这种境界下,在普贤行愿的境界下,不可思议!我们说到不可思议了。现在用我们的智力去想,想不到!现在我们不是讲开会讨论嘛,集了很多人,大家研究,研究研究、讨论一下嘛,人多出智慧啊,这叫议。这个啊,你多少人也讨论不出来!因为你是迷者,你怎么想也想不到!因为啥?因为你是妄心,非得要真心才行!因此,叫“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的境界”!那么,《大方广佛华严经》本身,就是不思议境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一共有三译。有近译华严,他只是60品,有唐译的华严,有80品。这个《普贤行愿别行说》40卷。我们讲的是了理,普贤行愿品有个别行说,他的最后的总结是华严义,跟80华严、60华严,文理是相连的。把他总合起来,叫作“入法界品”。
大家如果读的时候,特别看这善财童子53参,那才真正叫即身成佛!其他的即身成佛都不是的,只是化身佛。善财童子53参是即身成佛。他从得福,从出生为一个众生,亲近文殊菩萨,文殊师利叫他经过很漫长的时间,参53。后来,参了弥勒菩萨大宝楼阁之后,善财童子已经证得与弥勒菩萨同等的了,弥勒菩萨说:你这还不够,你必须再回去,参文殊师利。
在《华严经》中,这种例义,其他经论没有。初发心至成正觉,你最初发心,到你成佛的时候,成正觉了,成就了。你初发心的时候,你皈依三宝了,到你成佛时候,这两个心,哪个难呢?不失二心,初发心难。你发了心了,一定能成佛。但是,你发不起这个心来,遇不着这个因缘;遇着这个因缘了,就皈依三宝,入了佛门了,一定能成就。过去的三世诸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三世诸佛,必须得修普贤行行,没有普贤行行,绝对成不了佛。因此普贤行愿就是全部《华严经》的最关键的、最重要的。
因为《华严经》到我们中土来,翻译到我们这个国度来,来的数量很少,而且他是分段翻译的。象《璎珞经》啊、《地藏经》啊,还有很多其他的经,都属于华严之类的。华者,杂。因华很多嘛。种善根的时候,都是不同的。你只要种了善根。所以,诵一部《华严经》很不容易。古德就规定,诵这个一品为日课。
我把这个《华严经》全部的,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初发心的时候,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初发心想入华严怎么入?他想成佛,他问了120个问题,文殊师利菩萨答复他140个,就是《净行品》。
你的行动怎么使它清净?怎么使它无染?你要不能修行,念诵就可以解脱。我们很多道友,到洗手间啊,到斋堂啊,不管到哪儿去,都贴着《净行品》,有很多记诵。如果忘了,你看看。你一念140条,但是,总摄起来就是四个字:“善用其心”!我刚才说的,把你的一念心看好。“善用”,这,就是关键!
讲到这里了,跟大家说,你要是能够天天诵持《普贤行愿品》,能开智慧!能消业障!
我从一到鼓山,我那年才16岁。将近8~9个月,我想入学,老法师根本不收啊!我去了,他让我写个自传。我写了个自传,他看看我的自传,他说:“你连佛教的小学程度都没有,我们这是华严大学啊!叫你入了,你也很苦,你绝对跟不上啊!”我是赖着不走。他说:“好了,你给我当个侍者好了。”侍者就是端端饭啦,帮助老法师洗洗衣服啊,打扫整理诸位法师共同修行的住所啊,上课的学校的教室啊,……,我就干这个。
那时候,我们的同学有广东的、福建的、还有湖北的。我们老法师是湖北人。不光是上课的时候,他讲的话我也听不懂,再加上《华严经》句子又长,我字还不认识,还得听课。住了7~8个月了,没有办法再住下去了,我很同学连沟通都沟通不了。他们咭喱哇啦的广东话,福建话嘛,我就一个北方佬。没办法,就想走。
大家知道我的介绍,我的名字叫梦参。我做了个梦,梦中不让我走。第二天,我问老法师:“老法师,有什么开智慧的方法?”他说:“有啊,第一个,要供养。”我说:“这个我没办法,我什么都没有。”我从北头来的时候,那时候,刚一受戒,非常地执着,什么过午不食啦,持银钱戒啦……。后来知道行不通,根本行不通。我什么东西都没有,拿什么供养?老法师说:“我说的供养不是财物,是用身体。”“身体怎么供养?”“燃香、燃背、燃指。”我说:“燃指我做不到,两手要做事啊。怎么办呢?燃个香可以。”我这两个胳臂烧了不少,脑壳上,我们北方戒是不烧的。他说;“这样吧,把戒点顶在脑壳上吧!”就在脑壳上烧几个疤,免得到戒堂挂单要戒牒。那时,不象现在这么随便,你得背个衣单,你得背个被头,你得有衣物啊,连个被头都没有,就这样来了?现在不需要,现在提个包就可以了。
头天,我跟老法师告假,老法师说:“你早就该走了,你在这儿也混不下去了。”就这个特点,舍不得走!问啦。他告诉个方法:“人家睡觉,你念《华严经》,得精进!”“《华严经》我背不得,念又不认得字,我怎么念啊?”“先念一品,我教你。”我就开始念华严行愿品,念了半年多,也烧了很多香,身上烧的。哎!他就听得懂啦!情况完全变了!我说,这也算开智慧。
念《金刚经》,听了讲好多遍,不懂。等你自己念了,啊!原来是这么个事!心里明白了,不是开悟啊,大家别误解。就是我明白了,懂得是什么意思了,就好了。
念《弥陀经》,我想跟诸位法师印证一下,对不对?我说,凡是念《弥陀经》、念《往生咒》的,一定能生极乐世界!今生生不了,你不要着急,来生生嘛,来生生不了,再来生嘛,来生生不了,再来生,……十辈子,八辈子,20辈子,没什么关系,一定能生!有什么根据呢?《弥陀经》告诉我们了,《弥陀经》就是根据啊!要已生,要今生。已经生极乐世界了,那不谈。今生,今生念阿弥陀佛成就了,就生了。当生,当来啊,当来什么时候?没说。当来没念,怎么能生啊?如果来生到畜生道去了?因为你受了三皈,再不到畜生道去了。你在来生,经文上有六方佛,六方佛发愿护持你念《弥陀经》的人。六方佛即十方佛。你要信,没错!六方佛总把你拉回来!完了,还要你念“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很多啊!不是咱们一个极乐世界!如果大家念《戒经》,读过《戒经》的话,“南无西方极乐世界!”36万亿11万9千5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一个阿弥陀佛一个极乐世界,一个阿弥陀佛一个世界,极乐世界很多啊!难道还没有你一席之地吗?!有的!你念《弥陀经》、念《往生咒》。但是,你得建立一个心,什么心?信心!你相信:我一定能生!今生业障没完,来生一定能生!如果再加上你今生的行持力,一定能生!
&希望我们的道友,你读哪部经的时候,哪部经都告诉你修行的方法,也告诉你修行的次第。都有修行次第的,哪部经里都有。那你要不注意,你要不去分析,你光学学文字,那什么作用都不起!说:“种善根”,种善根有什么用处?“来生福报大”。你福报大,福报越大,更容易造业啊!智慧不大,有什么用?印度有这么两句话:“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印度那个国王的大象啊,珠宝璎珞挂得满身,一个象,好几个人来照顾它、伺候它。印度那个象,我没见过,我到西藏看过,那个嘉瓦的马啊,一个马,两个藏民来照顾它,一天还给它洗澡。喂的时候,中药材天麻,还有中药材贝母。咱要买一小包贝母,多少钱啊!拿它喂马啊!一簸箕,一簸箕,倒了喂马!第一个,那时候战争年代,运不出来,二者,那个马吃地油光灿亮的,嘉瓦喇嘛根本就没骑过。它不是福报嘛!修福啊!那时一个喇嘛道友,我们两谈,他闹不明白,谈那个马厩。他就问我。“啊,堕了马了。”我说:“我们还及不上那个马,我还没有它那个福报呢!但是,我们慧比它强啊。它堕落为马,那些个马,就是修福不修慧的。我们要死了,我们还变不着它这样的马呢!又不骑,光养,还有两人照顾。咱们两有人照顾吗?没有啦!谁照顾你啊?给它洗澡,给它一天喂的,不得出一点毛病,还有个兽医一天地跟着”。修福不修慧
修慧不修福呢?那儿喇嘛好多的。西藏的喇嘛、西藏的道场,不象我们这儿的道场。我们三院、四院住着7000多人,一个人一间房,生活自理,常住不供给。吃饭,你自己有茶捞点茶,有点经济,搁点酥油,没有经济吃不到,酥油没有,清水沾粘粑。有些格西就这么苦了好几十年!我们大家没到过。
我们光在这儿跟喇嘛学密宗,知道密宗怎么回事吗?念那个咒,你懂得那个咒是什么含义吗?那真叫密!你苦念糊涂咒!我经常跟那些个,他教你念糊涂咒。没跟你说啊,你不知道什么意思啊!人家那个是有传承的。在西藏,你不读25年的显教,进不了密宗院。密宗院还得学5年。拿酥油粘粑学会做各种供具,还得自己做坛城。坛城就是你修行的道场,把自己修密法时候的观想,进到坛城里头,八大菩萨护持你。你外头用粘粑自己做,做八大菩萨、16金刚。看你学哪一行,莲花部的、金刚部的。这样做,这样下来。
我看到我们大陆上,30多岁的喇嘛、20来岁的喇嘛,也来传法,这是惑人的!有些人就愿受惑嘛!他不但没做密,他连密宗院也没住过,受几个灌顶,也来灌顶,这不可以的!
&还有,你要学密,第一个,忏罪。他跟显教一样,也得忏悔。不忏悔,你有业;有业,你怎么学得进呢?忏业,把业忏尽了才行。忏悔在没学正法的时候,也要学四加行。这密宗的道友们,接触的也都知道:磕十万大头,供十万曼达。我们很多的受了灌顶的,我说:“你学四加行没有?”他说:“没有”。我说:“什么叫曼达,你知道吗?”“不知道啊。”他连供十万曼达名字都不知道。还得念十万百字明。十万百字明他分金刚部的、分莲花部的。求神通进入的,就得念莲花部的,金刚部的是修智慧的。修这四样就够吗?还得念十万皈依颂。在密宗,任何人开始修,前头一定“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宝。不论念什么、做什么。象我们上殿,最后散了,一定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连这个意思都没做。
我这也是讲故事。我们雪峰有个老修行。可能我们道友有知道的,就在那个枯木那儿。以前义存祖师时,有一个大树枯了,剩了半截了,他就坐那枯木里头成道了,开悟了。后来,专门修了个大房子,把枯木装起来。那儿有个老修行,在那儿拜千佛、拜万佛、拜华严、拜法华,拜了17年。我去那时候17年。85年我到雪峰,特别去看他。那时,他拜了17年了。我到那儿去了,他就问我,他说的的福建福南话,我不懂,有个小孩给做翻译。他说:“法师啊,怎么样了生死啊?”他把我问得很莫名其妙。我说:“你在干什么啦?”他说:“我在磕头啊。”我说:“磕头干什么啊?”他说:“消业障。”我说;“消业障干什么啊?”他答不出来。我说:“你天天在了生死,你还问我怎么了生死啊!我还没有象你这样磕头呢!我都没了生死啊。悟到这样,你还问我。你就在了生死啊!你做吧!我到美国去了。”雪峰一个道友到美国去,我特别问,我说:“我们那个老修行呢?”他说:“那个老修行有点着魔了。”我一听,问:“拜佛怎么还着魔了?”“他说他成佛了”。我说“成佛了,也不见得着魔啊,拜佛成佛是必然的。”“他是不收任何供养的。”我说:“谁给他钱?”他说:“你懂得的,给他大米,他收,其他,都拿到常住那儿了,剩下什么,任你供养什么,全部交给常住。”因为他有这个福、有这个德。后来,我最近到厦门,他又好了。
必须懂得啊!为什么要学啊?因为你不懂得教义,你怎么走入错路了,你还不知道!必须得有次第啊!成佛得发菩提心呐!发菩提心才能行菩萨道啊!你心都没发,愿也没发,忏悔也没做,那你修道呢,很容易走入歧途!
先忏悔。在你早上上殿,你一去,就忏悔,心里观想忏悔。完了下了殿,把做的这个功德,布施、供养。给一切诸佛菩萨是供养,给一切众生是布施。发愿、忏悔、回向、这三步,一天到晚,你一定得做,这才能够。做的时候,要把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观恒进去。
&礼佛怎么礼?有十种礼法。礼,就是身体在磕头,心里在想。心里的想,是“观想”。口里还在唱念。身、口、意。在你正做的时候,转变你的身口意,变成诸佛菩萨的身口意。这样子呢,你的成就呢,快一点。那么,你修行的时候,少走弯路。象我们住佛学院的,我们在鼓山的时候,我们佛学院老和尚传禅的时候,两个经常地辩论、争执。这种争执是不对的。一个人从言语进,一个从观想入。
禅定呢,禅,这个字,意思就是三昧。平常说“观”,就是想,想,就是修观。所观的不同,修的生死观嘛,了生死的观嘛。你观什么?换句话说,你在想什么?这是禅的最简单的开示。禅,一个示,一个单,很简单!简单的开示,就是很简单的启发。
假使说,你没有发菩提心,悟不了。为什么?你连这个娑婆世界的事,厌离心还没有,你能离开娑婆世界吗?我们经常念:“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我们大陆上的历代祖师有省庵大师发菩提心文,莲池大师发菩提心文……,发菩提心文很多,很笼统。不笼统应该怎样呢?如果大家学习学习那个西藏的《菩提论道》,或者学习斯里兰卡的《清净道论》,清净道,菩提道。走菩提道,发菩提心的时候,你要入普贤行愿,你必需得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
&觉悟的心包括有几种层次。
&第一个,必须对娑婆世界厌离,生厌离心。有了厌离心了,对娑婆世界心不贪念、意不颠倒。厌离得越究竟,你成就越大。不管你修哪一法门。生极乐世界,你不厌离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肉又想吃,男女关系你又想得到,又想开大公司、发大财,……还能去到极乐世界?!那真是作梦了!把这些全放下,得有厌离心!你自己厌离不行啊,还有这么多六亲眷属,还有这么多众生啊。
第二个,大悲心。怜悯众生,行菩萨道,我要度他们。我不能因为这种苦难,我一个人走了,不行。我得把众生都度了,把这些道理给他们都讲清楚,让他们都明白。但是,这个大悲心啊,容易产生爱见大悲:跟我有感情的、跟我说话投得来的、很我有关系的呀……。这个不能有关系户,有关系户是不行的!平等大悲!但是这个大悲心得有智慧。
&第三个,是般若心。以智慧指导大悲,以大悲心厌离世间,使众生生厌离心。你给他们作榜样。你也离、让他们也离,离啊离,都离了,完了不离娑婆而生极乐。生了极乐世界,把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划开了。实际,你生了极乐世界,也就是娑婆世界。
&学《华严经》呢,把这个极乐世界立的,种种光明瑞相,上头20层华藏世界,咱毗卢遮那说的,他这个法身,他所教化的区域,第十三层,叫华藏世界。凡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的、所有说的世界,所有的无量诸佛,都在十三层华藏世界。
有一次,阿难尊者,他听到了,他就问释迦牟尼佛,因为他对佛什么话都说的,他毫不拘束的。他说:世尊啊,你在因地大概发愿不清净啊,为什么你这世界这么脏、这么坏、苦难这么多?你说的极乐世界、琉璃光世界、不动世界、……,那么多世界为什么都很好?佛没有答复他,文殊师利就答复他了:你说什么?你看到的!我看到的世界就不是这样的。正在文殊师利跟阿难尊者说呢,佛用足点大地。啊!马上这个世界变成了华藏世界!众生的业!
如果这个娑婆世界的苦难,释迦牟尼佛不来发大悲心,咱们怎么离苦呢?都到极乐世界了,谁来度我们呢?你到极乐世界去,马上得请回来!不为安养,回入娑婆世界。你得发这个愿,生得更快一点。你说,我到那儿享受去了,你去不了!那界那么清净、那么好,你去不了!
“啊,我们上海龙华寺很舒服”,我们那个道友维那师傅说:“住这儿比我们住山里舒服多了,我们就在这儿住着好了”,这能行吗?没有这个缘!我们今天讲这个“华”、“严”,还得有这个“因”。你是什么因,你就结什么果;那你得找好因。发菩提心,就是因,将来成佛,成菩提果。
祝大家发菩提心,结菩提果!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贤菩萨道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