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美国,中国在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民主化方面做出了什么贡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复习设计--潇潇下的博客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复习设计
10:28:00 | By: 潇潇下 ]
1640168816891789――179418041815
316491 653
2A.1688“”B.1689
3187119181889
11789.71792.8
1789714714
179241792810
21792.81793.6
31793.61794.7
181789714179475
“”“”&&&&&&&&&&&&&&&&&&&&&&&&&&&&&&&&&&&&&&&&&&& &&&
17895“”7179191011792817929211795
&&& 1789“”1793“”178917941815
&&&& &&&&& &&& &
&上一篇:下一篇:
No.1 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复习设计
[ <span id="t_08-4-30 16:21:00 | By:   ]
《民族国家的形成》详案
上海大同中学 姚军 一、导入:(以复习封建制度入手导入)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联系课本第一分册的内容,请问这是为什么呢?(联系第一分册的内容)
(学生回答)
答案: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西欧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基督徒,属于天主教会,可以说生活在一个基督教的大世界中,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封建等级制的金字塔型权力结构使得领地成为权力的实体,自8世纪到11世纪,欧洲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农业和非常有限的地方贸易基础上,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经济)是封建割据的经济土壤。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在当时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入主英伦岛,夺得英国王位,但是由于其是法国王室的附庸,按照封建制度,他在法国的领地仍然是合法的,因此,长期以来英国王室在英国和法国都拥有领地,而且面积不小。12世纪著名的建立“金雀花王朝”的英王亨利二世,通过继承父亲、母亲以及爱妻的领地,使得整个法兰西半壁江山成为他的领地,这位英王在英伦岛贵为国王,在法兰西的身份却是法王的封臣,这位出生在法兰西的英王的内心深处仍然自认是一名法兰西伯爵,他熟谙拉丁语以及普罗旺斯文,对于英文一窍不通,也不屑去学习,他生于法兰西,死后也归葬于法兰西,作为一个英格兰的国王,用我们的常识,恐怕很难想象他是这样的立场,但这在中世纪是真实并司空见惯的,国家的意识是极其淡漠的,领地才是实在的。 公元1000年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及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新兴的城市力量希望借助王权伸张自己的,希望国家统一,改变封建割据的局面。王权高举着正在形成的民族代言人的旗帜,不断强大,他们对内抗衡封建领地贵族,对外伸张民族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各国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欧洲国家形态――民族国家逐步形成,今天我们考察的对象是欧洲两大重要民族国家――英国与法国的建立。(主题词:15世纪前后、民族国家、英国与法国) 二、百年战争、玫瑰战争对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一)百年战争对法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英法百年战争对于两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场战争从14世纪中叶延续到15世纪中叶,断断续续持续百年之久。百年战争的起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还是领土和民族利益之争。刚才我们说了,英王作为法王的封臣拥有法兰西的领土,其中包括最重要的是加斯科尼地区,这是一个工商业相当繁荣且生产酒类的地方。英格兰要大量进口加斯科尼的酒,英国的纺织品和谷物必须经由加斯科尼运到波尔多和巴约纳两大港口,再输往世界其他地区。又如佛兰德尔地区,佛兰德尔城市和英国在经济上联系十分密切,英国羊毛输往这些城市,佛兰德尔城镇生产的呢绒又返销英国。英国王室希望能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不断崛起的法国王室又急切地希望收回这些地区,矛盾激化,终于引发战争。 法国卡佩王朝查理四世1328年死后无男嗣所引起的王位继承问题成为百年战争拉开序幕的导火线。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没有留下子嗣,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作为支裔继位,而英王爱德华三世作为法王查理四世的父亲美男子腓力的外孙要求继承王位,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是对领土和王权的欲望在支撑着。由此导致两国兵戎相见,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百余年,对于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我们要指出的战争的后期。 15世纪10年代,英王再次意欲染指法国领土,亨利五世乘法王查理六世患上间歇性疯癫病王权失控之际,利用法国南北奥尔良派贵族和勃艮第派贵族之间的矛盾,勾结勃艮第派进攻法国本土,奥尔良派挟持年仅12岁的王太子查理撤往南方,以布尔日为基地继续与北方和英国对抗。英王强迫法国王室签订条约,要求与法王的女儿凯瑟琳结婚,并在疯王去世后继承法国王位。1422年,英王亨利五世和法王查理六世相继去世,亨利五世与凯瑟琳所生不满周岁的婴儿小亨利被宣布为英法两国国王。南北对峙依旧,英国军队插手进攻南方, 1428年,英军南下围困南方政权控制的奥尔良城,这是南北政权的交界地带,一旦突破,南方形势必然恶化,正是在这一关键时刻,来自法国东部边境地区的农家少女贞德辗转多日后终于见到了陷于绝境之中的王太子查理,她声称自己是受上帝之遣来拯救法兰西的,别无他途的王太子抱着侥幸的心理,授命贞德率军解奥尔良之围。一身男装打扮的贞德冲锋陷阵,南方军队士气大振,1429年5月使得奥尔良城转危为安,贞德继续北进,1429年7月攻占兰斯,这一对于法国王室重要的城市,在他的敦请和护卫下,王太子在这里加冕即位,这就是查理七世。贞德在1430年一次军事行动中被勃艮第贵族军队俘获,查理七世拒绝将其赎回,于是,贞德被卖给了英国人,1431年,贞德被冠以女巫、异端等莫须有的罪名在鲁昂城的老市场广场处以火刑。贞德死后,以查理七世为首的南方政权继续展开收复国土的斗争,并于1453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花季少女贞德之死令人扼腕叹息,我们这里更关心的是探讨贞德事迹在百年战争后期的意义,我想问的是:为什么像贞德那样的一个农家女孩,会如此关心法国的国王,关注并参与这场骑士之间的战争?贞德的事迹能说明怎样的历史内涵? (学生回答) 教师解释:一个平民在战争中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并形成了这样的意识,统治法国的国王应该是一个法国人,贞德对此确信不疑,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一种爱国主义的或者民族主义的意识,已经在欧洲的民众中发展起来,在15世纪里,这种忠诚的的确确是比早先更为壮大了。贞德作为这种正在广大民众中形成的精神的楷模为那个时代作了很好的注解,我们还可以从当时法国人留下的豪言壮语中更清晰地看到这些民族意识的确立:“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每一种灾难都有可能降临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求上帝能够拯救法兰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收复鲁昂以后原来冷眼旁观贞德之死的查理七世热心下令为贞德平反,并且竭力将贞德之死归咎于英国人的残暴。这一切都因为贞德在民众心里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了。君主的统治要得到拥护,必须证明自己是代表民族利益的,代表民族精神的。 你认为百年战争对法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统一了领土,此后法国向着民族国家方向发展着。 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步建立,封建割据势力被逐渐削弱。法语作为民族语言被推广。从13世纪开始,对法语的赞美之词便不绝于书,例如: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最为甜美的声音”,是“听起来最具魅力的语言”;“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雅致、最高贵的语言,实最受称颂、最受喜爱的语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到了15世纪中叶,法语逐渐从北方到南部被广为使用。 从文化及民族认同的角度看,抽象的法兰西精神被逐渐形象化,人格化,法国著名诗人阿兰q夏蒂埃在诗歌中描绘了一位貌美的妇人: (材料)她具有高贵的头衔和贵族身份,有着辉煌的世系;优美的金发上戴着一顶王冠;肩上披着大氅,大氅上饰有百合花、王室纹章和代表不同学科的图案,大氅绘有能够代表这个民族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特征的各种象征物,另外还饰有各种花卉、动物和果实图形,借以象征其美丽丰产;她神情凄惨、郁郁不乐地站在王宫废墟前,对自己的3个时有不和的孩子(三个等级)严加斥骂。 问题:这个女性代表了什么?为什么把法兰西的形象描绘成这样的一个女性的形象? 夏蒂埃所涉及的是一个复杂且丰满的法兰西形象。他将自然景观、民族特征、文化遗产以及血缘意识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使得法兰西成为包容这个民族一切优点和一切主要特征的“国母”。这一切都可以看到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民族精神在不断地聚合。 (二)百年战争、玫瑰战争对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百年战争对于英国的重要意义在于:百年战争让英国退回到不列颠岛,从此它就只能按民族和地域的原则行事了,从而为组建民族国家设置了方向。 百年战争中一些英国贵族乘机扩大私人武装,为贵族间的局部冲突发展成内战准备了条件。族徽为白玫瑰的约克家族和族徽为红玫瑰的兰开斯特两个家族争夺王位,为此不惜兵戎相见,爆发了长达30年之久的“玫瑰战争”。结果是旧的封建领地贵族自相残杀、消灭殆尽,恩格斯曾经说:“对英国幸运的是旧的封建诸侯已经在蔷薇战争中自相残杀殆尽。” 英国在中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无意中破坏了封建制度的基础:玫瑰战争留下的是一片废墟,等待着新的制度进来填补,王权崛起,建立了都铎王朝。 同样的,伦敦的发展使其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20万人口的伦敦是一个庞然大物,它在经济上大有吞噬不列颠其他城市的趋势,它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也是英国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从语言方面看,据托马斯q莫尔爵士于16世纪初的估计,15世纪已有50万以上的英国人有英语的识读能力了。伴随语言发展的是民族文化的繁荣,继乔叟14世纪成为英语和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后,莎士比亚经典的戏剧文学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骄傲。 三、君主专制与民族国家的发展 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是王权进一步的提升,是专制君主制(absolute monarchy)的形成,王权代表着统一的力量,是民族的化身,王权受到的拥戴使其权威大增,逐渐控制了社会的各个领域,16世纪,法国法兰西斯一世统治时期和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君主专制相继确立。那么,在民族国家建立之后,君主专制与民族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 那么,专制君主制与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英国。 一位著名的英国传记作家这样描述这位25岁登基、终身未婚的女王:“这只凶狠的老母鸡一动不动地坐着,孵育着英吉利民族。这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羽翼下,快速地变成熟,变统一了。她一动不动地坐着,但每根羽毛都竖了起来。”伊丽莎白女王登基的时候,英国刚刚走出血腥玛利宗教迫害的阴影。女王以“和睦”为口号安定国内,在她的王位上装饰着红白两色玫瑰。除宗教及国内稳定问题外,伊丽莎白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的复兴,女王在议会的帮助下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包括规划呢绒生产,鼓励农业发展,限制圈占土地,禁止进口奢侈品,补助造船业,并规定每周农民食鱼日以推动渔业的发展等。女王支持海外贸易活动甚至海盗活动,甚至直接参与投资。(插一段录像,1分10秒)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英国人向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的海上控制权发起冲击。女王声称:“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在她统治期间的1588年,爆发了著名的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无敌舰队被击败,沉重的打击了西班牙的海上力量,也使英国初步建立了海上霸权。女王宽容文化的自由发展,(插一段录像,1分45秒)在女王辞世时,伦敦已庞大无比,到处都是在重商主义和个人主义上升时代成功或潦倒的寻梦者,这里已不仅仅是商业和金融中心,还是文化和政治中心,在价值观方面就是一个缩小的英格兰。 问题:专制君主制与民族国家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 参考答案:在专制王权的统治下英国实现了国家统一,摆脱了外国干扰,开始走向富强,成为欧洲大国,专制王权的政策与国家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利益相一致,加之女王谨慎地运用她的权势,坚守《大宪章》以来英国议会政治的传统,使得专制君主制运行无碍。 (播放录像) 法国的专制君主制呈现出与英国不太一样的态势,法国虽然拥有三级会议,但是三级会议并不能限制法王,因此法国的君主专制力量更大些,路易十四太阳王时代就是法国君主专制的最好注解。
在欧洲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哪一个国家民族国家与王权最先崛起,它往往能够领一时风骚,称雄一时,除了课文中所说的英国、法国,还有西班牙、葡萄牙等。但当专制王权的历史使命完成后,君主便与民族逐渐分离,专制制度不再保护民族的利益,相反成为民族的赘瘤;到这时,只有克服专制王权,国家才能继续前进。放在欧洲范围内来说,在专制主义的历史合理性丧失之后,哪一个国家先摆脱专制制度,它就先摆脱前进的障碍,走到了其他国家的前面。英国正是在这一点上一路领先,从而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这些问题留待我们学习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继续探索。
个人主页 |
No.2 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复习设计
[ <span id="t_08-4-30 16:26:00 | By:   ]
姚军老师允我将他最近上的一节《民族国家》置于此处,请各位参考。
《民族国家的形成》备课资料摘录
上海大同中学 姚军 一、相关概念及中世纪后期概述: 1、现代国家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保护国民和国土的安全,这也是欧洲民族国家缘起的初始动力。蛮族统治区的国王们既然肩负保护民众安全的责任,他们就必然要加大自己的政治权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和司法制度,获得对封臣和臣民的有效控制权。在11―12世纪,这些制度在西欧逐渐确立起来,它们正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核心。而且,各地的绅士以及领主、主教和商人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而不再是一些世袭家族控制着民族的行政机构、军队、政体、司法和教会。民族(Nation)这个词因而失去了表示由共同血缘结合的集团的中世纪含义,而被用以表示领土性国家的一般居民,虽然在早期并不包括大众在内。(《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意义》,《历史教学》2008年3月(第5期),南京大学历史系
刘成(副教授)p6) 2、专制王权的建立,表明中世纪已经被抛到了后面,前方是一个现代的世界,一个天主教大世界被众多的彼此竞争的民族国家所取代。民族国家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致力于自身的发展,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消失了,不同地区发展开始出现差距。由此产生两个结果:第一,发展的不平衡迫使各地区都要形成民族国家,于是民族国家的形成就风起云涌,从而破坏了中世纪的结构稳定。第二,民族国家间相互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争夺土地、资源、财富和发展优势,尤其是国家的生存权,它们长期征战不已,使世界不得太平。中世纪的贵族纷争让位于国家执政,新的世界格局形成了。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根本转型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民族国家是现代化的载体,没有这个载体,现代化就不能发生。(同上,p9) 3、1300年时,中世纪欧洲的几个较大的国家已经走上三条不同的路。神圣罗马帝国沦为政教之争和地方分权主义的牺牲品;英国发展出一个强大的行政体系、一套习惯法和与议会合作的传统;法国君主一方面有忠诚的官员辅佐,一方面被圣路易的事迹神圣化,势力强大,而且不被三级会议所左右。(《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美]朱迪斯qMq本内特、Cq沃伦q霍利斯特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11月版,p311) 4、公元1500年,正是开启了一个“现代欧洲”的年份――这个“现代欧洲”是脱胎于其中世纪前身的,这就表现在它的“文艺复兴运动”、它的对于科学的信仰、它的新教、它的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更大更重要的城市、它的地理扩张主义、它的单一民族国家,以及它的政治迫害、它的奴隶制的复活,它的各个阶级之间的紧张状态。(同上,p354) 5、(14世纪末到15世纪)出现了三大变化,对欧洲的未来影响尤其深远。第一种,也是最关键的一种,就是发现了诸海相连。这一发现是随着航海探索的进行而逐渐获得的。由此,人类第一次认识到:海洋是相互连接的统一整体,任何有航海能力的船只都可以驶往任意的海岸。……传教热诚、好奇心、贪婪,共同构成了这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的动机,不过,到最后还是贪婪――或者说,商业利润――成了那些不惜生命到海上追逐财富的人们的首要推动力。到后来的16世纪,欧洲的商业经济将会因这些航海活动而被彻底改变。……第二种变化是部分企业家开始将工业生产――尤其是成衣生产――放到他们城镇周围的农村。这些所谓的乡村工业(rural industries)使企业家们获得了更廉价的产品,更少的限制,而这些在城镇的围墙之内是不可能得到的;另一方面,这些乡村工业也为农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尤其是在冬季农闲的时候。到后来的现代欧洲初期,乡村工业将会在工业生产与乡村经济中担当起中流砥柱的作用,甚至到了今天,它们也还在欧洲的某些地区保持着重要的作用。第三种变化是技术上的创新驱动了15世纪大多数的经济腾飞。除了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在采矿业和航海方面的进步以外,水力也被以更好地方式利用起来,机械钟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度,手纺车(在13世纪末初次引入欧洲)取代旧的拉线棒与纺锤,眼镜流行起来,冶金学的进步带来了两种新兴的城镇工业:火枪大炮的生产和活字印刷术。(同上,p368) 6、14、15世纪生产力的提高,导致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此即所谓的资本原始积累,新航路的开辟有力地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分散的和集中的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由此两个崭新的社会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社会阶级矛盾和斗争更趋尖锐复杂。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高举起新兴资产阶级的旗帜,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沈坚、金志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p356) 二、中世纪后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资料及论述 7、自8世纪到11世纪,欧洲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农业和非常有限的地方贸易基础上,物物交换普遍取代了货币,农业产量低下。普通群众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多数贵族也是文盲。(《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意义》,《历史教学》2008年3月(第5期),南京大学历史系刘成(副教授)p5) 8、在公元1000年,铺展在欧洲人面前的,是一幅光明的前景:天气变得比以前更温暖干燥,入侵者或是已经离去,或是已经在此定居,农业收成和商业收入持续增长,封建骑士们的好战品行稍有收敛,而在宗教方面,克鲁尼的修院改革(monastic reform)也为教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这种光明的前景得到了充分的展开,人口增长、城镇发展、大学成长起来,教皇和国王的权力也得到巩固。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1300年的欧洲,却会发现整个情况给人的印象是忧多于喜:气候变坏,农业停滞不前,新的战争困扰大陆,教皇的权威江河日下,虽无蛮族入侵之忧、却有饥荒和疾病的乌云笼罩着整个欧洲大地。于公元1000年铺展开的光明前景,终于在1300年左右遭遇了重重阴霾。(《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p351) 9、置身14世纪末到15世纪新兴的经济大环境中,城镇在经历骤缩的同时,也获得了发展的活力。纺织工业在部分英格兰城镇中兴旺发展起来,于是乎,在公元1300年还只是一个羊毛出口大国的英格兰,到了1500年就已成为一个成衣出口大国了。在日耳曼地区,部分城镇投资于采矿业,依靠新的开采技术,从铜矿和铁矿中获取利润。其他的城镇则开始致力于亚麻和丝绸的生产。在佛兰德斯的某些城镇,相对廉价的衣物取代贵重衣饰成为生产的主流,生产商以这种方式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以应对中世纪晚期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而葡萄牙的某些城市,则利用在造船和航海方面取得的进展,建立起通往非洲西岸的贸易航道。面对中世纪晚期的经济挑战,某些商人的应对方式保守,一味着眼于对既有特权的保护;而另有一些人,则依凭着更为开阔的眼光,积极地探寻新的市场、新的商品,以及新的贸易路线。(《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p366) 10、年,在北汉普顿、沃里克、牛津、白金汉和伯克等郡共圈占了16000英亩土地,其中有13000英亩用作牧场。一般来说,圈地运动的起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羊毛和肉类的市场价格涨了又涨,雇主支付给农业工人的工资又居高不下,而几个牧羊人加一只牧羊狗就能管养一大群羊,抵得上雇佣百多个农业工人从事耕作,这种经济上的诱惑是无法抵御的。在圈地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富裕的乡绅,在莱斯特郡所有被圈占的土地中,乡绅占去了67%,修道院占17%,贵族占12%,王室占2%。(《英国通史》,钱乘旦、许洁明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12月版p120) 11、亨利七世时,英国已经进入农业和手工业并行发展的时期。农民兼作手工业已较为普遍:在沃尔特郡和萨福特郡的高地农民们纺织羊毛,在康沃尔和德文他们开采锡矿,在英格兰北部,他们掘地挖煤,在米德兰西部他们制造铁钉。然而,在农村手工业中最主要的还是羊毛纺织业,毛纺织业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沃尔特和萨默塞特,东部的东盎格利亚和北部的约克郡西部地区。(同上,p121) 12、在年间,纺织品的出口翻了3倍。1470年出口3万匹呢布,1510年上升到9万匹。获利最大的是那些主要集中在伦敦,把未经染色的初加工呢布出口到安特卫普的呢布商,他们组织了“商人冒险公司”。到16世纪初,羊毛及羊毛制品已占英格兰出口业的90%,其余10%的出口物品是煤、锡、铅、谷物和鱼类。(同上,p122) 13、中世纪前期的法国在语言上是“雅”与“俗”的杂烩。……五大方言体系,即奥依语、奥克语、巴斯克语、布列塔尼语和佛莱芒语,……法语即是奥依语中的一个小的支流,它只适用于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兰西岛范围之内。……凌驾于这些方言之上的是拉丁语,它不仅是宗教神学语言,而且也是文化界的通用语言和王室行政管理的官方语言。(《法国史》,陈文海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p126) 14、1400年后,国王和大贵族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拥有国家主权的君主出现了。新君主制仍然延续着世袭君主的原则,不过,它的出现,可以说是结束了政治分裂割据的政治模式,拥有主权的、统一的民族国家诞生了。在英国和法国,君主成为国家主权和公共利益的代表。各国人民现在愿意谈论君主和宫廷中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现在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人们逐渐视政府中的官僚为国家的管理者了。(《世界文明史》,马克钢鞅啵本┐笱С霭嫔2004年9月版p455) 三、百年战争相关资料及论述 15、为什么一个农民女孩(贞德)会关注这场骑士的战争?原因部分在于,这场战争变了味,已经直接地影响到了这个女孩的生活。由于步兵和弓箭手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村男性也都被征募、被训练,并被推上战场;由于战斗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延伸,对食物与牲口的征用是农民的谷仓与储藏室空空如也;由于供养军队的开支越来越大,赋税的负担也一年比一年沉重;由于战略破坏开始成为军事上普遍的策略,军队开始有意识地烧田毁舍,劫掠城镇;由于在断断续续的停战期间,乡村和城镇还要被欠饷的兵士骚扰,和平甚至也变得和战乱一样危险。所以说,论及战争带给农民和城镇居民们的苦楚,法国是远甚于英格兰的;不过,对于交战双方来说,这种新式的战争――更多的步兵、更多的常备部队、更长久的战役、对平民的蓄意残害――都是在家中普通劳动者的负担,其中包括徭役、兵役、赋税,以及时有发生的恐怖行为。(《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p385) 16、为什么像贞德那样的一个农家女孩,会如此关心法国的国王?统治法国的国王应该是一个法国人,贞德对此确信不疑,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一种爱国主义的或者民族主义的意识,已经在欧洲的民众中发展起来。这种忠诚是难于描述的,而若要加以解释,则更是难上加难;不过,在15世纪里,这种忠诚的的确确是比早先更为壮大了,不仅如此,它还会在此后的世纪中继续壮大。各国的本土语言开始显出新的重要性――虽然还很稚嫩,但却不可小视――这也在推动着民族意识的发展。同样的,国立大学以及国家教会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最后,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欧洲占据最高统治地位的公共机构――教会,及其泛欧州化的基督教世界这一伟大宏图――已经江河日下,影响大不如前了。处于诸如此类的原因,中世纪晚期的欧洲人开始感觉到,他们是在和某些人(这通常是那些和他们共有同意君主以及同一种语言的人)一道,分享着同样的历史、同样的利益和同样的未来――而与其他人,则并不如此。这种民族认同的形成,远不是局限于中世纪时期的事情;不过,正是在15世纪的某些地区,民族忠诚开始在领土忠诚之外成长起来,而这,正是皇权的支柱。(同上,p349) 17、加斯科尼位于现代法国的西南部,西濒比斯开湾,南接比利牛斯山。该地区于1058年为阿奎丹公爵威廉八世所得,12世纪时,阿奎丹公爵德称号连同加斯科尼都因亨利二世享有的继承权而转移到英格兰的金雀花王朝手中。此后,一直到百年战争结束时法国最后得该地为止,加斯科尼始终是英格兰势利在法国西南部的中心地带。爱德华一世坚持维护自己在不列颠群岛和海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加斯科尼问题变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加斯科尼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爱德华一世继位后英格兰国王在法兰西仅存的一块领地。而且还在于,这是一个工商业相当繁荣且生产酒类的地方。英格兰要大量进口加斯科尼的酒,英国的纺织品和谷物必须经由加斯科尼运到波尔多和巴约纳两大港口,再输往世界其他地区。例如,仅年,英王在加斯科尼领地的收入就是1.7万英镑。(《英国通史》,钱乘旦、许洁明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12月版,p74) 18、从实质上说,百年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民族之间的领土与王权之争――法国政治统一的最大障碍是英王在法国境内拥有吉约那和加斯科尼,这是正在形成中的法兰西民族不能容忍的;另一方面,英国人认为保住加斯科尼和反对法国插足苏格兰―英格兰关系,是维护民族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的主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一系列灾难深重、旷日持久的“王朝之战”就开始了。当然,对爱德华三世及其追随者而言,出征法兰西也是贵族和骑士劫掠财富的机会,胜利可以激发民族情绪,兵临沙场能弘扬忠诚勇武骑士精神,并有助于挽救和弥补14世纪正在断裂的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同上,p76) 19、1346年7月,爱德华三世又亲率装备良好的混合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其中一部分兵源是大贵族率领的家臣队伍,另一部分是由训练有素的自由农民组成的军队。登陆后,英军迅速进攻鲁昂和巴黎郊区,法王菲利普率军紧追不舍,英军涉过索姆河,在克雷西附近山岗上占据有利地势掘壕防守,迫使法军仰攻。8月26日,菲利普命令雇佣军热那亚弩手在第一线射击。这时,雷阵雨大作,弓弦被淋湿,每发一箭都必将弩背竖立地上安放箭支,每分钟只能发射4箭。英国的长弓手使用一种5英尺长的紫杉木弓,每分钟能连发10―12枚长1码、射程200码的箭支。而且,仰攻的法军面对这雷阵雨后的傍晚斜阳,视力一片模糊,英军则背向阳光视野清晰。一时间从山上发射的长箭如雨点穿梭,法军弩手只得逃之夭夭,精锐的重装骑兵在残阳、泥泞和箭雨中也甘拜下风。菲利普只得弃甲丢兵,率残部60人连夜逃到亚眠。这就是著名的“克雷西之战”。(同上,p77) 20、1355年,百年战争又起,英格兰黑太子爱德华于9月率军在法国南部的波尔多登陆,穿过中部的布尔热转向西北,当得知法王约翰二世率军截其后路之时黑太子立即南撤。约翰二世率军在普瓦提埃附近的高地以逸待劳。爱德华王子因英军人数太少且缺少充足的供应而提出休战7年的建议,以此换取让英军南下波尔多回撤英格兰的要求。约翰二世不予答理,并于9月19日发起进攻。但是,黑太子机智地选择了密布着葡萄园和树篱的地方为英军隐蔽待战之地,法国骑兵因之无法冲锋,身着甲胄转动不灵的重装骑兵只得下马作战,反而成为藏身于树篱之后的英国长弓手点射的靶子。结果,法王约翰二世及其14岁的幼子菲利普被俘。在这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普瓦提埃战役”中,英格兰新兴的长弓手战术就这样使那种让指望通过重装骑兵个人接战取胜的旧战术以及在欧洲大陆历经了近500年的封建骑士军事制度已彻底失败而告终。(同上,p78) 21、(1414年)10月25日,经过长途行军后饥疲交加的英军与法军相遇。但是法军犯了战术上的大错,他们把战场选择在阿让库尔森林和泰恩科特森林间的隘道上,由于隘道呈狭长易堵之势,其强大兵力反而不能发挥作用。法军尽管出动了骑兵对付英国长弓手,但英军事先就埋下的树桩使骑兵无法前进。然后,法军重装骑兵只好步行穿过泥泞之地,又遭到轻装灵便的英国步兵的袭击,法军殿后的弩手全然不知所措。这时,英国长弓手则沿两翼展开,法军随之全军溃败。在这著名的“阿让库尔战役”中,法国失去了3个公爵、5个伯爵,4069名骑士及其随从,而英军死亡人数仅为300人。(同上,p80) 四、民族意识的崛起以及专制王权相关资料及论述 22、在路易十四看来:“构成国王的伟大和尊严的,不是他们手中的权杖,而是他们手执权杖的方法。如果由臣民决定一切,君主只是受到他们的尊重,这就歪曲了事务的本来面目。只有君主才有权思考和决策,其他人的职责,只不是执行他的命令而已。”(《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意义》,《历史教学》2008年3月(第5期),南京大学历史系刘成(副教授)p8) 23、长期的战争哺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自此任何使两国联合共戴一王或在他国版图上占有领地的企图都注定要失败,从这个角度上说,英格兰在百年战争中“退出了欧洲”,法兰西则在百年战争中走向了统一。所以,尽管从根本上说,百年战争是英法之间的国际战争,但它也是法兰西的国内战争,是法兰西大贵族反抗王权和相互攻击的内战,但无论是外战还是内战,最终都以法兰西民族的统一和王权的加强而告终。法王查理七世在战争最后阶段使英王失去在大陆的领地,战争的结果使英国人和法国人更深刻地认识到他们之间的民族差异。(《英国通史》,钱乘旦、许洁明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12月版p82) 24、一方面,百年战争中一些英国贵族乘机扩大私人武装,为贵族间的局部冲突发展为内战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在百年战争的后期,英格兰出现了软弱国王面对派别纷争的强大贵族的局面,年仅10个月就继位的亨利六世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幼主时期(),不仅有严重的依赖性,而且政治经验不足。亨利五世缔造的英法双重帝国在西欧走向民族国家的时代,有时一个沉重的负担,维持英法两重帝国的亨利六世远比戴着胜利者光环的爱德华三世和亨利五世获得艰辛。更何况,在亨利六世的幼主时期,贵族和议会的权力上升到了相当的高度,形成了贵族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在国王主政后不会轻易退出舞台。(同上,p82) 25、在玫瑰战争期间尽管两大家族王位之争延续了数十年,但真正开展的时间加起来不过一年多。而且,除直接受到战争蹂躏的地区外,红白玫瑰战争对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影响不大。然而,玫瑰战争却反映了英格兰封建军事制度的变异:分期领取报酬并订有终身契约关系的家丁私臣取代了因领受封土而与封主结成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封臣和骑士。……封建骑士军事制度已经到了尽头,战场的主力是按照契约发放军饷的职业家臣队伍。(同上,p84) 26、从战争的角度看,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都是悲剧:百年战争以英国的惨败而告终,英国丢失了它在大陆的所有地盘;玫瑰战争在两大封建主集团之间进行,结果是两大集团都被消灭干净。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两次战争却都是英国的幸事:百年战争让英国退回到不列颠岛,从此它就只能按民族和地域的原则行事了,从而为组建民族国家设置了方向。玫瑰战争消灭了封建领地军事贵族,而这些人正是组建民族国家的最大障碍。很有意思的是,英国在中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无意中破坏了封建制度的基础:玫瑰战争留下的是一片废墟,等待着新的制度进来填补。从这个时候起,英国就非常幸运了:它每走一步,都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而且是不知不觉就走过去的。我们说英国是一个“原生型”的现代化国家,“原生”就原生在这里。请注意:在玫瑰战争废墟的昏暗上空中,已经露出了现代世界的第一丝曙光。(同上,p89) 27、实际上,王权不论如何弱小,它终究有着一般封建主所不可能拥有的神秘且神圣的色彩,其感召力也是其他任何势力所无法企及的。而且,王室在行使这一特殊权力的过程中也会通过各种途径从理论上对王权的特殊性加以强化和完善,从而使一切势力(不论其愿意与否)都要归顺、王权的麾下。这种王统理论的形成不仅有助于法兰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而且对于统一后法国君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奠基意义。(《法国史》p76) 28、法兰西王统的纯洁性理论认为,法兰西王室成员的血液是纯净、清澈、透明和发光的,而普通人的血液是暗红的;而且王室的这种血统是高度“封闭”的,其他任何人均不得染指其间,这是王统纯洁性最有力的保证。(同上,p79) 29、民族观念最终得以形成,是多种要素相互综合的结果,其中同宗意识应当说居于一种核心地位。同宗意识就是共同的血缘意识或共同的先祖意识,它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形成的自然而有力的人类群体的聚合剂。同宗意识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有的是确凿的历史事实,有的是飘渺虚无的神话,有的则是历史与神话的混杂。中世纪法兰西人的“同宗意识”是以上古时期小亚细亚名城特洛伊(特别是“特洛伊战争”)为中心敷陈衍化的。(同上,p123) 30、从12世纪末13世纪初开始,法国王权进入逐步强化的阶段,统一国家的斗争也开始渐次展开。在此背景下,反映法兰西“同宗情结”的“特洛伊传说”也趋于活跃。……巨著《法王腓力q奥古斯都传》(De gestis Philippe Augusti Francorum regis)……引入古老的特洛伊传说并对其做了大量的增补和修改。例如,将法兰西奥至于一个更高贵的谱系之中,即:法兰西奥并不是特洛伊末代国王普里阿摩斯的普通亲戚,而是普里阿摩斯的嫡亲孙子,其父亲是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这样,法兰西奥就由原来的一名普通贵族变成了特洛伊王室成员。……在公元前9世纪,法兰西奥的后裔伊波尔率领一部分人马离开多瑙河畔的希卡姆布里亚城,在高卢地区的心脏地带创建了一个城市,并且,为了纪念其先祖普里阿摩斯,伊波尔便将此城命名为巴黎(Paris)。……中世纪后期的法国历史著作几乎都是从特洛伊难民的迁徙写起,法兰西王室及其他大小家族的族谱也都以“特洛伊传说”作为其开篇。(同上,p124) 31、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种既充满辉煌色彩有充分扎根于现实的法兰西民族起源神话应运而生,其基本内容是:在后来被称为“高卢”的这片土地上,首先在此繁衍生息的是萨摩特。萨莫特是雅弗的第四子,而雅弗又是人类始祖诺亚的第三子。萨莫特的后人们在此逐渐形成一个人称“高卢人”的民间组,他们有法有度,生活井然,并且有着纯洁的宗教信仰。他们在这里建立城市,创办大学。后来,高卢人内部发生争斗,一部分人迁居亚洲,并在那里建立特洛伊城,于是将高卢文化也带到了小亚细亚及广大希腊地区。当特洛伊城为连年不断的战争所困扰之时,高卢地区的王朝世系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并且在与罗马人的军事斗争中取得辉煌的胜利。特洛伊城陷落后,“根”在高卢的特罗伊人便在法兰西奥的率领下,踏上重返故国家园之路。可见,传自特洛伊人的法兰克人并不是什么“外来者”,他们的源头仍在高卢。……这一“新版”神话出笼后,便在法国社会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一方面,它使得高卢成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另一方面,它又革除了笼罩在法兰克人身上的“异教徒”阴影,从而使得法兰西人的先祖以“上帝选民”之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同上,p126) 32、15世纪中前期,法国著名诗人阿兰q夏蒂埃明确地将法兰西描绘成一位貌美的妇人:她具有高贵的头衔和贵族身份,有着辉煌的世系;优美的金发上戴着一顶王冠;肩上披着大氅,大氅上饰有百合花、王室纹章和代表不同学科的图案,大氅绘有能够代表这个民族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特征的各种象征物,另外还饰有各种花卉、动物和果实图形,借以象征其美丽丰产;她神情凄惨、郁郁不乐地站在王宫废墟前,对自己的3个时有不和的孩子(三个等级)严加斥骂。夏蒂埃所涉及的是一个复杂且丰满的法兰西形象。他将自然景观、民族特征、文化遗产以及血缘意识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使得法兰西成为包容这个民族一切优点和一切主要特征的“国母”。(同上,p134) 33、不应无视绝对君主制的阶级基础而漫谈君主制的“绝对”与否: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法国国王不仅不会对贵族特权进行全面进攻,而且要从多方面予以保护,因为封建贵族毕竟是其政治统治的阶级基础。路易十四曾自称为法兰西王国的“第一贵族”,这恰恰反映了他的权力的阶级本质。(同上,p141) 34、路易十四一生都在营造一种能让全民景仰的王者气派和典雅风范,晚上就寝和早上起床均是一种复杂而宏大的仪式,通常有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在场,而有资格充当贴身男仆的只能是大贵族;国王就餐是另一种“国家级”礼仪,来自各地的穿着得体的仰慕者可以获准观摩国王的用餐过程;遇到过路女子,路易十四总会举起帽子向其致意,帽子举的高度依所遇女子社会地位高低而定;在其临终时,他还对周围之人所作的服侍礼貌地表示感谢,同时还声称因为未能更好地酬劳他们而感到很难过。(p183) 35、路易十四在国政上的勤勉程度是法国历史上其他君主所不可比及的。1686年11月,他刚做完一次痛苦的肛瘘切除手术之后,当天晚上就去主持国王参政院的会议,其间脸上汗滴如注;第二天,他仍坚持会见外国使节,在场的人发现,国王病痛难忍,脸部几乎变形,人们几乎无法相信这就是名震远近的路易十四。(同上,p183) 36、英国是较早形成专制制度的国家,这是由于玫瑰战争造成的。在玫瑰战争中,约克和兰开斯特两个家族争夺王位,为此不惜兵戎相见。战争打了30年,结果是旧的封建领地贵族自相残杀、消灭殆尽,一个新的势力崛起。这个势力代表着国家的统一与和解,在消灭封建势力的基础上,建立了都铎王朝。……恩格斯曾经说:“对英国幸运的是旧的封建诸侯已经在蔷薇战争中自相残杀殆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p66) 37、亨利七世的儿子亨利八世巩固了专制的权力,1533年他在《上诉法》中宣称:“根据历代信史,现郑重宣告如下:本英格兰为一主权国家,并一向为世界所承认,受一最高首脑国王之统治,他具有本主权国君王的尊严及贵族身份,受制于他并仅次于上帝之下因而应天然谦恭地服从于他的,是整个国家政治体……他受全能上帝的仁爱嘱托而受命有完全、绝对、全部之权力。”这就是说:国王统治着一个主权的国家,这个国家享有最充分的对内、对外主权。在这个时候,专制君主以“国家”的名义行事,君主的个人权力与“国家”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同上,p66) 38、在专制王权的统治下英国实现了国家统一,摆脱了外国干扰,开始走向富强,成为欧洲大国。但也正因为这样,专制王权的历史作用就完成了,君主与民族逐渐分离,专制制度不再保护民族的利益,相反成为民族的赘瘤;到这时,只有克服专制王权,国家才能继续前进。放在欧洲范围内来说,在专制主义的历史合理性丧失之后,哪一个国家先摆脱专制制度,它就先摆脱前进的障碍,走到了其他国家的前面。英国正是在这一点上一路领先,从而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同上,p74) 39、(让q博丹)在1576年出版了他的政治理论著作《共和六论》,从中他提出了君主主权的理论。他认为,在秩序井然的国家里,最高权力,即主权总是寓于国家的某个组成中,而最值得提倡的就是将主权交给君主(国王)。他将主权定义为“不经全体人民同意就可颁布法律或取消法律的权力”。博丹并不认为这种权力就是专制,他认为君主仍然得服从上帝和自然之法,不过君主主权不应受到任何人间机构的限制,它必须是行之有效和“绝对”的。他还认为主权是不容分割的。无论是最高法院,还是三级会议都不能否决和修改主权掌握者的决定。博丹为法国整顿秩序、增强国力开出的这剂药方最终为法国的绝对君主制所实现,而且法国的绝对君主制很快成为欧洲各国仿效的样板。(同上,p134) 40、路易十四1661年亲政到1715年77岁时去世,在法国统治了半个多世纪,以至于他只能将王位传给他的孙子。他在任内强化了君主与国家一体的君主主权论,后来被人们归之于他的名言“朕即国家”被认为是“专制主义”的象征,但事实上但是路易十四强调的是,他是国家的化身和代表。更为可信的原话是:“讲话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国家。”他在《关于国王职业的思考》中也写道:“当我看得到国家时,我为它工作。一个的财富成全另一个的光荣。”在当时封建领主希望通过削弱王权来恢复国家封建形态的情形下,将国王与国家视为一致对于保持国家稳定和领土完整有其积极意义。(同上,p138) 五、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相关资料及论述 41、面对玛丽女王留下的国内分裂,国外战争危机的局面,伊丽莎白首先以安定国内为主。她出席伦敦市为女王举行的第一次招待会时,就提出“和睦”的口号。进而,她的加冕庆典的主题是“团结”,她的王位装饰着红白两色玫瑰,下面写着:“约克家族与兰开斯特家族联合在一起,就像亨利七世与爱德华四世之女的婚姻结束了内乱一样,他们的孙女伊丽莎白将为保持英国的永久和睦而努力。”(《英国通史》,p126) 42、1588年春,由梅迪纳q西多尼亚公爵指挥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启航。此行的计划是控制英吉利海峡,并与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帕尔马公爵会师,然后一起入侵英格兰。当时,西班牙战舰在数量上超过英国,且船体巨大。但英国船快速灵活,且装备远程大炮。英国人还放弃了步兵登上敌舰作战的传统打法,而是进行纯粹的海战,直接击沉敌舰。西班牙仍使用旧战术,高大而笨拙的船舰满载着士兵和短程火炮,用缆绳联成横列队形缓缓前进,宛如庞大的海怪。 最初9天英舰跟在无敌舰队后面航行,伺机进攻。7月27日无敌舰队到达加莱港附近海面时损失2艘船只,帕尔马公爵害怕尼德兰人乘机攻击,不敢接应。而英军派出6艘火攻船,未能靠岸的西班牙船见到这些火攻船,便争相砍断缆绳,乱作一团,连锚都在慌乱中丢失了。接着,英军用远程大炮轰击,西班牙船舰弹洞累累、水兵死伤枕籍。这时,风向忽然改变,无敌舰队因为失去了锚,就只能随风向北逃窜,英军穷追不舍,一直打到福斯湾。此后大西洋的飓风又给逃散的西班牙军舰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1588年海战,此战击败了无敌舰队,沉重地打击了西班牙的海上力量。(同上,p130) 43、除宗教问题之外,伊丽莎白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是经济复兴,其主要措施是继承玛丽的货币改革,以新币兑换旧币,使英镑对佛莱芒先令的比价恢复到1:26,从而提高英国货币在外国商人中的信誉。其次,在1563年,议会通过了一系列促进生产发展的法案,规划呢绒生产,鼓励农业发展,限制圈占土地,禁止进口奢侈品,补助造船业,并规定每周农民食鱼日以推动渔业的发展,同时授权治安法官控制各郡的最高工资标准,颁发学徒法,规定学徒必须学满七年才能自行立业。(同上,p130) 44、都铎王朝临近结束时……语言作为国家整合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在诗歌和散文发展的推动下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伊丽莎白时代英语散文的语言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向大众文化的靠近,即它向农夫、车夫、商贩及市井小民的靠近。另一方面学者们也热心于英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担任圣保罗教堂高级主持的理查德q马尔卡斯特曾经问道:“为什么不全部使用英语?英语丝毫不逊色于措辞严谨精细的希腊语,也不亚于吐音清晰、庄严堂皇的拉丁语。”自乔叟之后,对英语诗歌做出最大贡献的是爱德蒙q斯潘塞,他完美无缺地掌握了英语诗歌在韵律、间歇和声调之间的联系,他十分和谐地将英国北方、中部和南方的方言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抑扬顿挫地变音变调的效果。他于1579年发表的田园组诗《牧人日历》是英语诗歌史上的里程碑,他在年间完成的《仙后》则对伊丽莎白时代进行歌颂,这是一首一半宣扬道德,一半讲述故事的语言史诗。(同上,p137) 45、在伊丽莎白时代,已出现纯粹制造业中心的近代城市,如制帽业中心考文垂,刃具业中心设菲尔德。英格兰还有三个较重要的城市,即精呢纺织品中心诺威奇,港口城市布里斯托尔和“北方边区委员会”的所在地约克,其居民都已达到1―2万。埃克塞特等中等城市的人口在5千到1万人之间,其余小城镇人口只有5前左右。相比之下,具有20万人口的伦敦是一个庞然大物,它使大大小小的其他城市黯然失色,它在经济上大有吞噬不列颠其他城市的趋势,它在文化上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也是英国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同上,p138) 46、在女王辞世时,伦敦已庞大无比,到处都是在重商主义和个人主义上升时代成功或潦倒的寻梦者,这里已不仅仅是商业和金融中心,还是文化和政治中心,在价值观方面就是一个缩小的英格兰。在亨利八世时期,伦敦的人口是诺威奇的5倍,到伊丽莎白的岁末其人口已是诺威奇的12―14倍。16世纪20年代初,伦敦人口大约为7万人,1600年已超过20万,成为欧洲第一大城市。它在经济、金融、法律、文化、政治方面都处于一种让外省城市嫉妒的垄断地位,在金融、贸易方面则使欧洲其他城市瞠目以对。(同上,p140) 47、英国人怀念女王的功绩,在女王领导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宗教改革的成果获得巩固,海外扩张的势力开始起步,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挫败了天主教的阴谋,一个繁荣、统一、昌盛的英格兰出现在不列颠,它正在向大国的地位挺进。伊丽莎白是一位道道地地本国血统的君主,也是一位引人瞩目和赢得臣民爱戴的女王,她终身未婚,为了维护民族的统一而放弃了建立家庭的权利。即亨利八世后,伊丽莎白是创建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又一位功臣,她的功绩永远记载在英格兰民族的光辉史上。(同上,p141) 48、伊丽莎白即位不久也遇到婚姻难题。它实际上是个重大政治问题,牵涉到王位能否顺利传递,决定着国家安全,使官宦和黎民百姓萦萦于怀。议会两院恳求女王成婚生子。伊丽莎白却显露出执著而谨慎的性格。倘若她顺应某些人的建议,与国内新教派贵族派成婚,或许会突然加强某个家族的势力,引起求婚者的竞争乃至互相残杀,她的权威就会削弱,不列颠会出现新的动乱。国外的求婚也使她处于两难之地。丹麦、芬兰、瑞典国的大使都表达了本国君主或王亲的爱慕之情。她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考虑法王查理九世的联姻建议,以至于本国大使埋怨道:“开天辟地只用了6天,可她已经过了80天还没有打定主意。”她的姐夫、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在她即位时就正式向她求婚。若答应了他,他就可以得到一个强大的盟国,将来有可能使英国成为西班牙的附庸,容易卷入他国的政策和欧洲大陆的争斗。于是,她决心独居一生而又不流露真意,同时利用处女身份若即若离地吸引着求婚者,拉拢着易变的同盟者,反对敌手。(《英国史》,阎照祥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p161) 49、16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一个国家若能成为海上底主人就等于成了一个帝国”,“握有海上霸权的一方是很自由的,在战争上是可多可少,一随己意的”。(《培根论说文集》)他主张通过积极主动的海外拓殖,转移国内人口压力和其他社会矛盾;他认为海上优势是国力强大的标志,只有掌握海上霸权,英国才能像西班牙和葡萄牙那样建立起庞大的贸易帝国,分享东、西印度的巨大财富。(《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p72) 50、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英国人向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的海上控制权发起冲击。女王声称:“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同上,p72
个人主页 |
No.3 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复习设计
[ <span id="t_08-5-9 15:49:00 | By:   ]
上海晋元高级中学陈宇静《法国大革命》详案 蓬蓬 发表于
阅读全文(62)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 鲜花() | 编辑 未经陈老师本人允许,请勿转载。
陈宇静老师今天下午她为上海的老师们奉献了一节《法国大革命》,其材料运用之精,对近十年法国大革命史研究成果利用之充分,是极令人钦佩的。
这节课的主导思想是以启蒙作为衡量大革命的尺度,合之则行、不合则败,然而启蒙本身又不是大革命的尺度,因为一切的啼笑皆非与光荣血泪都在启蒙的名义下发生。甚至如果深究下去的话(今天的这节课并没有深究到这个程度),法国大革命所追随的卢梭本身的启蒙思想就是有缺陷的。所以,最终这场使我们热血澎湃然而又惊心动魄的革命最终还是在以无数的鲜血赋予世人这样的真理:公民们既不能将祖国的命运托付给哪怕一个伟人,也同样不能托付给自己的意志,可以托付的只有以理智创造的法律与以法律维系的理智。――这就是为什么大革命在三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别具异彩,为什么在新课标下(作为一种公民历史教育而不是历史专业教育)要对大革命大书特书。
这是一节不在高考意义上的历史课,如果高考的确只是而且将来仍必然是死记硬背的八股的话;这又是一节最符合高考意义的历史课,如果高考不管经历多少曲折但是终将还是会努力回到历史与教育本身的话。
以上感想和以下的评注都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文责自负,顺便再次对提供设计的陈宇静老师致以谢意。
下面就是陈宇静老师的设计: 导入: 先放歌曲。
有人知道现在正在播放的是什么乐曲吗?学生回答――马赛曲、最初的名字是莱茵战歌,现在被作为法国国歌。 有人知道这首激情洋溢的歌曲诞生在什么时代吗?学生回答――大革命 对!正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1792年4月的一个深夜,工兵上尉鲁日在斯特拉斯堡为《马赛曲》画下最后一个休止符。从此以后,马赛曲作为凝聚人心的革命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 它的副歌部分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号召: 武装起来,公民们!组织好队伍!前进!前进!”当时的法国正同奥地利交战,马赛的义勇军正是高唱着这一曲战歌奔赴巴黎,去保卫革命中的祖国。一位乐队指挥曾经对歌曲的作者鲁日说:“你的《马赛曲》是具有大炮一样威力的音乐”。(停顿、结束曲)
为什么小小一首歌曲会具有如此强大的威力?《马赛曲》的威力究竟从何而来?
这威力应该源自于法国人对“公民”的认同,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公民”个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切感受。在法国人看来,“公民”这个称呼涵盖了自由、平等以及其他一切自然所赋予人类最基本也是最珍贵的权利。虽然这种权利早在古典时代的罗马就已经神圣不可侵犯。然而,中世纪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天主教神学所灌输的“臣民”、“顺民”观念却把公民变成了麻木不仁的奴仆。(停顿) 那么,法国革命期间,又是什么力量再次唤醒了这个神圣的字眼?它又是如何爆发出强大的威力?让我们一起回到19世纪的法国,在26年波谲云诡的大革命中去寻求答案吧。 评:导入部分干净有力,气氛渲染充分。 Ppt3
第8课法国大革命 环节一:启蒙运动与波旁王朝的倾覆: 现实的反叛、 (情节性叙述)日,国王路易十六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几个字:“14日,星期二,无事。”然而,恰恰在这平淡的一天, 距离王宫20公里外的巴黎市民正用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武器进攻被视作封建专制统治象征的巴士底狱。此时的监狱里只关押着7个人,5个普通犯人,2个还是精神病患者。但市民们却为此激战了一整天,牺牲了98个人。法国大革命就此开始了它急风暴雨般的进程。 从国王的日记来看,他显然没有预见到这样一场革命的发生,当然,他也不可能理解革命爆发的真正根源。 时隔3年,路易十六在被关押期间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之后,才如梦初醒,辛酸地叹息说:“是伏尔泰、卢梭灭亡了法国!” 值得注意的是,伏尔泰和卢梭早在革命爆发前11年就已经去世。 7月14日的起义也并没有人进行严密的策划组织,而只是巴黎人民的自发行为。我们不禁要问,这一群被国王日记所忽略的草芥之民,为什么能在旦夕之间就聚合起来并且促成一场令整个欧洲为之震惊的革命呢?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场革命的爆发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见解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依次补充但反驳:(副板书)怠政的国王、崩溃的财政、不平的制度――改革、繁荣、悠久 1、
政治: 反证:但是与他的祖辈――那个宣称“朕即国家”和路易十四还是那个花花公子路易十五相比,这位国王并不专横独断,也不贪图享乐。并且他在位期间一直尝试进行改革,开始免除农民徭役;推行有利于工商业发展政策;甚至还要求教士和贵族同第三等级一样纳税;甚至。 2、
经济:农业歉收导致面包价格猛涨、1774年~1783年间,路易十六派军参加北美独立战争,为此支付了20亿里弗尔军费 反证:根据历史学家们的研究,18世纪后半期法国经济处在发展和转机阶段。1716年~1789年间,出口的农产品增加1.5倍,工业品增加2倍,殖民地商品增加9倍。
所以有人认为:“这次革命并非爆发在一个贫穷的国家里,反而是在一个正在极度繁荣的国家里。贫困有时可以引起骚乱,但不能造成伟大的社会激变。社会激变往往是起于阶级间的不平衡。” 3、
社会结构: (学生描述)教士属于第一等级,占总人口的0.4%~0.5%,拥有全国土地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贵族为第二等级,占总人口的1%~1.5%。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土地属于贵族。第一、第二等级享有免税特权。第三等级占总人口的98%以上。其中农民人数占总人口80%左右,而所占有的土地却只占土地总数的35%左右。人口居绝大多数的第三等级几乎承担国家税务的全部重负。而且在有关税收问题的三级会议中,也是以等级而不是人数作为投票的基本单位。社会各阶层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 反证:这种不平等至少在中世纪就已经存在。而通过三级会议来增加税收也是从14世纪就已经出现的传统。 评:这一环节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环节,然而这些制度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学生知道即可,作为本课的目的来说不是重点,加以反驳并非反驳其作为革命的原因而反驳其作为革命的所谓“根本原因”存在。 理想的诉求、 同学们刚才所提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方面的种种问题确实存在,但在旧制度下生活的人们对此也早就习以为常,因为这一切都可以在天主教的教义中得到解释。阿奎纳的观点它要求人们顺从上帝的安排。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这一切在18世纪后期的法国变得不可容忍了呢? 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那样,随着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繁荣,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中的一些思想家对这些由来已久的现象提出了不同的观点。Ppt6:启蒙的观点。 自由、平等、做自己的主人,启蒙思想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炬,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整个法国。 Ppt7:表格这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巴黎印刷品的出版情况。在中世纪,圣经是每个识字家庭必备的书籍。然而从左边的图表中可以看到17世纪末起,宗教书籍在巴黎印刷品中所占的比例却不断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启蒙书籍的不断再版。在上流社会聚集的沙龙里,启蒙书籍被人们广泛地传阅。 在平民聚集的咖啡馆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也唤起人们极大的热情。在巴黎的街头,各种宣传启蒙思想的小册子广为流传。(停顿)自由、平等、权利成为巴黎被谈论最多的话题。人们逐渐认识到“上帝的秩序”并不那么公正,而公平的社会却可以通过人的力量来创造实现。 插入:费加罗的婚礼 在各种宣传启蒙的通俗读物中,一本名为《第三等级是什么》的小册子激起了革命的怒涛。在这本小册子里,他形象地重申了启蒙思想最基本的观点:Ppt8: “(如果)将法律比作一个庞大球体的中心,所有公民无一例外,在圆周上均与中心保持同等距离,所占位置相等;所有的人都同等地依存于法律,所有的人都将其自由与财产交由法律保护,这就是我所称的公民的普通权利,……” 革命的呐喊 接着,作者抛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什么是第三等级――是一切、在现有的政治秩序中是什么――什么也不是、它要求什么――有所作为。 就是这“有所为!”的一声呐喊,推动巴黎人在日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开始以行动来赋予自己作为一个公民的权利。 (1、阿奎纳与伏尔泰、卢梭的反差。2、表格、沙龙――上流社会。3、西哀耶斯、费加罗―――般民众) 小结:正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泰德?古尔所论述的那样:“由价值期望(人们的理想)与价值实现能力(实践理想的能力)之间的落差所造成的相对剥夺感乃是人们造反的心理原因”。启蒙思想家不仅向法国民众们展示公民社会的美好前景,也向他们发出了革命的呐喊。正是这些激发了法国人的革命热情。如果说日的国王路易十六没能察觉到革命的发生,1792年的囚徒路易十六却在无意中一语道破了革命的天机――正是伏尔泰和卢梭灭亡了旧制度(加强语气)下的法国!
评,这就是王家范老先生所说的:“原始要终、疏通知变” 环节二:启蒙运动与法国社会的嬗变:革命中的法国实践启蒙的理想。当革命开始背离启蒙原则时,随即遭遇挫折 《人权宣言》 ――启蒙精神的伟大践行! 在攻占巴士底狱后一个月,日,制宪会议通过了革命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Ppt9:人权宣言图片、文本(圆圈)
这份文件明确了这样一系列原则,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朗读:就权利而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始终如此。 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即自由、财产、安全及反抗压迫。 第四条: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第十一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 在这些条款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是:自由、平等、人的权利和公民的权利。这些字眼都曾被伏尔泰、卢梭们反复提到。在1791年9月的立法会议上,《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连同它所体现的启蒙精神一起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指导原则。随着旧制度下一切封建特权的废除,法国人就此从国王陛下的臣民变成了法兰西的公民。 拯救法兰西
――启蒙精神的真谛何在? 在随后的1792年,当面对欧洲其他君主国家的干涉时,这些公民们又把对启蒙理想的热诚,化成战斗的力量,不惧不悔、勇敢地捍卫着自己来之不易的权利。
在战斗的1792年,《马赛曲》诞生;在战斗的1792年,公民们在瓦尔米高地取得了第一次军事胜利,并将干涉者赶出了法国;在战斗的1792年由吉伦特派掌权的国民公会宣布法兰西第一共和成立。 Ppt10:(音乐:马赛曲)马赛曲―雕塑(1833~36)
吕德F.Rude, 作於巴黎P旋T上 日,《马赛曲》诞生 9月20日,瓦尔米大捷 9月21日,法兰西第一共和成立 当国王站到了法兰西国家的对立面,公民们便不能接受君主哪怕仅仅是在形式上的存在。日,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 日清晨,天空飘落着蒙蒙细雨。断头台上,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向他的臣民们发表最后一次的演说,但行刑的鼓声很快淹没了他的话。当国王的人头落地。刽子手抓起头颅高举示众的时候,人群中吼声四起。人们高喊着:“共和万岁!自由万岁!平等万岁!”。 法兰西的公民们踏过国王的尸体向着自由、平等的理想国度挺进,看上去(加强语气)一切顺利。
然而,从这一年的春天起,革命的武器之一――断头台开始被用来解决所有的问题。11月8日,公民 罗兰夫人 被处死日,公民罗兰夫人送上断头台。这位人称“吉伦特的无冕女王”的革命领袖,临刑前留下了让后人反复回味的名言:“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同时处死的还有22名吉伦特派的领袖,他们当然也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公民。革命的激进分子――雅各宾派取代吉伦特人掌握了政权 此后不久的一个黄昏,雅各宾派领袖之一丹东和友人在残阳如血中沿塞纳河散步,当丹东向河面眺望时突然说:“看!那么多的血!塞纳河在流血!流的血太多了!” 日,公民丹东,法国革命的元勋,被处死。 丹东死后,雅各宾派另一位领导人罗伯斯庇尔在大街上被人们围住。这些公民们嚷嚷着说,革命中“流的几滴血还没有把人民的脸蛋染红”,嫌“断头台的工作太慢了”。罗伯斯庇尔看着人们因激情泛红的脸说:――“你们要遵守法律!”――“法律是什么?”人们问。罗伯斯庇尔回答说――“法律就是公民的意志。”可是公民们继续嚷嚷:――“我们就是公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
不久,罗伯斯庇尔通过一项法律,它要求革命法庭只在死刑和宣判无罪间作出选择。日的热月政变中,公民罗伯斯庇尔被处死。 据统计,1793年4月到5月,巴黎审判庭共审讯和处决了大约2750人。在6月的新一轮审判中,短短7周之内,仅在巴黎就有1376人死于非命巴黎成了一座革命气息和恐怖气氛交织的城市。一年之中,法国有3.5万人被处决,而其中85%的人都是平民。在此期间,保护被告人的法律及其软弱,不允许有辩护证人,甚至也不许请律师。   《人权宣言》的第四条“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在革命的愤激中遭到背弃,曾经闪耀的理性光辉在血色的浸染下变得暗淡。
“热月政变”
尽管热月党人以处死罗伯斯庇尔的方式极力试图让革命回归启蒙精神理性的轨道,第一共和还是很快走到了尽头。 评:血淋淋的大革命正是大革命的真实, 人权宣言正因为一字一句都浸泡在鲜血之中才让人觉得触目惊心,才使人能在一片革命的狂欢之中冷静下来去探寻革命的真正意义。
环节三、启蒙运动与军事帝国的沉浮 Ppt13:拿破仑对外战争年表和扩张地图 日,开进维也纳 日,开进柏林
12月19日,开进华沙 日,开进马德里 日,荷兰并入法国 日,开进莫斯科
10月19日,撤出莫斯科 《民法典》
――启蒙理想的法律诠释 Ppt12:日,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 在他的第8条赫然写道: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它所表达的观点与西哀耶斯那本著名的小册子如出一辙。 Ppt13:
第3条:关于个人身份与法律上能力的法律,适用于全体法国人,即使其居住于国外时亦同。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4条: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
“将法律比作一个庞大球体的中心,所有公民无一例外,在圆周上均与中心保持同等距离,所占位置相等;所有的人都同等地依存于法律,所有的人都将其自由与财产交由法律保护,这就是我所称的公民的普通权利,……” 第一帝国
――启蒙理想的铁甲盾牌 5月
当选为法兰西皇帝 5月,3572329名法国公民投票选举的皇帝(反对的只有2569票)99.93%的支持率使他成为法兰西帝国的皇帝。 12月2日,加冕成为法兰西皇帝 日,在巴黎圣母院的盛大典礼上,正当年迈的教皇颤巍巍地捧起皇冠准备给拿破仑加冕时,拿破仑却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皇冠,自己戴到了头上。在第一共和的废墟上,拿破仑帝国建立。而那些曾经亲眼目睹路易十六人头落地并为此而欢呼过自由、平等、共和的民众却以同样的热情对着拿破仑高呼“皇帝万岁”。 法国人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来创造一个自由和平等的公民社会,又为什么会对一个皇帝高呼万岁? 1、
皇帝是选出来的 为什么法国人用手中的公民权利选择了一个独裁者? 2、
之所以选他是因为他用法律的形式,将一度被人们遗忘的自由、平等和人权的启蒙理想和革命原则作为礼物再次赠与了法国人。他的法典再次确认了法国公民的权利。所以法国公民们也毫不吝惜地将最高的统治权回赠给他。 3、
之所以选他是因为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人物能够迅速有效地评定反对革命成果的国内叛乱势力、能够率领法兰西的公民们击退危及革命成果的外来武装干涉。 帝国战争
――启蒙思想的武装布道 与此同时,帝国的版图也在不断扩张当中。意大利、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俄国……拿破仑纵横欧洲大陆,用武力传播法国大革命的原则。《法国民法典》在被征服地区广为推行。恩格斯曾经说:“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秀的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1812年入侵俄国的博罗迪诺战役的失败成为帝国对外扩张、也成为帝国自身命运的转折点。日,拿破仑宣布退位。 为什么在公民们欢呼声中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在短短10年时间里就土崩瓦解了? 在拿破仑统治后期,巴黎街头出现了这样的广告: 第一款:每年必须向朕提供三十万只屠宰品 第二款:如若情况需要,朕即将此数提高至三百万 第三款:此所屠宰品均将用驿车送至大屠宰场 法国的人民眼看着征兵的名册年复一年地钉在城门上,十八九岁的青年被从家里拉走……战死在葡萄牙的边界上,战死在波兰和俄罗斯白雪皑皑的荒原上……而这一切换来结果却是: 拿破仑的战友缪拉成为那不勒斯国王 拿破仑的弟弟成为荷兰国王 拿破仑的哥哥成为西班牙国王 拿破仑的儿子成为罗马王 而与此同时,拿破仑公开宣称“我就是法国” 在法国以外的地方,民法典的推行不仅没有收获到公民们的欢呼,反而要面对烽烟四起的反法国侵略军的游击战。那些由不同国籍的被征服者所组成的俄国远征军更没有当年马赛义勇军那种高唱战歌奔赴战场的激情。 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滋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法国人的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就像一位历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人民不爱武装的传教士。战败国人民也反对武装传教。 拿破仑兵败的根源在于,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被占国的人民先是在拿破仑的指引下觉悟到这一点,然后在这位导师的侵略行为背叛了革命原则时转而反抗。正是拿破仑用武力传播的自由平原则使得他的征服失去了合法性。
Ppt15:这是日的拿破仑日记,他在给一位法官的信里这样说:“与外国维持和平,是军队的责任;与国内的公民维持和平,是司法的责任。…………你们只有凭着你们的良心,负你们的审判的责任。” 1810年3月,他对大臣们说:“要主宰世界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要强大,因为力量强大就无所谓错误,也没有幻想可言。这是赤裸裸的真理。” 1、、根据法国革命所遵循的自由、平等、捍卫人权的原则,如何评价拿破仑在年的思想? 1800年的拿破仑崇尚和平、主张正义,捍卫自由、平等的理想 1810年的拿破仑,崇尚武力,放弃理想。
日,拿破仑第二次宣布退位。帝国宣告覆灭。” 梯也尔曾经感慨说:“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也包含着对于公民们的教训。它教导他们:决不应该让他们的国家听任一个人的权力去摆布,不管他是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在拿破仑最后的岁月里,回忆自己的一生:“:“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评:拿破仑这一节材料真是用得精彩纷呈。 小结: Ppt16:法国国旗,马赛曲响起。 1988年,当大革命的风云激荡200周年之际,断头台成为酒吧的摆设、拿破仑在巴黎荣军院长眠。而这一年,法国《费加罗报》以“什么可以作为法国大革命的象征”为题,对法国公民进行了一次调查。以1789年的《人权宣言》为革命标志的回答占了绝对多数。这一年,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早已成为欧洲大陆各国民法典的蓝本。直到今天,“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仍在法兰西的土地上高高飘扬。 大革命已然用历史所特有的方式,给法国、给欧洲、也给世界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
自由,作为一个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个人权利和义务的观念,是法国革命所珍视的;平等,是法律上的价值对等观念,是理性的法律公平地应用于所有的人。 评:收尾处波澜再起,气氛渲染得很到位,又简短有力。
个人主页 |
No.4 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复习设计
[ <span id="t_08-5-21 9:11:00 | By:   ]
华东师大版高一历史教材第四册 基本框架 蓬蓬 发表于
阅读全文(8)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 鲜花() | 编辑 华东师大版高一历史教材第四册 基本框架:
受先生的启发,本册教材计19课,分为5个单元,内容从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从框架上来说,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三条纵向线索。
阶段一:15―16世纪的西欧社会的演变。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说是资本主义的发轫期,从文明史的角度说,是欧美文明崛起的准备期。
阶段二:17――18世纪的欧美。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说,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开始全面取代封建主义,从文明史的角度来说,欧美开始形成自身较为成熟的体制框架。
阶段三:19世纪的世界。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这一时期最终形成,从文明史的角度来说,欧美在这一历史时期开始雄霸世界。
三条纵向的线索是技术发展的线索、民族国家发展的线索和思想发展的线索。 技术发展通过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有一个最初的交代,作为资本主义发轫期与欧美文明崛起准备期的新的生产技术还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非常强的影响历史的因素,与其他因素一起共同作用于之后的历史。
在第三单元工业社会的来临(包括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第10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与第11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中对技术发展有第二阶段的交代,这一阶段的技术发展突出其技术革命的特征,为第三单元欧美文明的扩张做预备性的交代。
而第三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中的第18课在一些历史书和历史教材中被称为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通过这此工业革命,欧美文明实现自身利益与体制的全球扩张。
民族国家的发展在本册教材里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通过百年战争与君主专制体制的发展,在15、16世纪在英法形成了民族国家的雏形,但还不足以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在这一历史时期里,君主专制因为与民族利益的一致而构成自身的现实性与合理性,但是就民族国家的发展来说,君主专制本身却又是一个悖论:即君主专制对君主个体利益的天然倾向与民族集体利益发展的历史趋势存在不可调和的悖论。
所以第二个阶段就是英美法的资产阶级革命,通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通过修正君主制度或者建立共和制度,使国家与民族一致,而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启蒙思想也就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灵魂。以第8课法国大革命为例,在这个意义上,法国大革命是最典型的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的革命历程和拿破仑帝国就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重心应放在拿破仑法典对民族国家形成的促进作用与在欧洲范围的影响上。启蒙在大革命的过程中是作为新型民族国家的灵魂存在的:即现代民族国家不是由围绕在君主宝座周围的臣民构成的,而是由具有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的现代公民构成的。如果我们以这样的一个思路的法国大革命为基准,回顾英国与美国的革命,我们就会发现,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了欧洲走向现代民族国家的尝试,而美国则提供了一个在没有君主制传统的地区构建起共和制现代民族国家的范例,法国则结合了二者的特点,以实践证明了在一个有着浓厚君主制传统的国家同样具有构建以公民为主体的民族国家的可能。这个以英美革命为前导的实验实践将倒转过来去影响英美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在19世纪的后半期,美国通过南北战争摆脱了分裂危机,德国、俄国、日本也通过不同的方式走上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道路(同时也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第三条线索是思想发展的线索: 从第一阶段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开始摆脱封建教会思想的羁绊,到第二阶段启蒙运动以承上启下的姿态反思历史指明未来,最后到马克思主义开始对新兴的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当下进行反思。这种思想的逐步演进一方面与技术革命、民族国家的形成共同构成近现代西方崛起的三个因素,另一方面也为20世纪世界出现工业资本主义以外的发展道路埋下伏笔。
此外,在这三条主线之下还有一些分支线索,比如资本主义自我完善的线索:从工业革命开始出现社会矛盾(在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血汗工厂一类问题甚至还不足以称为矛盾),到矛盾被认识并被通过立法形式寻求解决,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技术发展与以落后地区为牺牲的方式得到表面解决。这里留下的深层次问题(即在19世纪,工业社会矛盾没有得到最终解决)可以为后来法西斯主义的诞生(工业社会矛盾与民族国家发展的双重恶性结果)、另辟蹊径的社会主义、罗斯福到福利国家式的资本主义自我修正这三种20世纪社会发展道路埋下伏笔。
个人主页 |
& 发表评论:
潇潇下的博客
&更新教育观念 广交天下同仁
博主简介:黄树勇,现就教于南宁市马山县马山中学,中教高级。
联系地址: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马山中学
邮编:530600
博 客 日 历
&&&20082&&&日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资产阶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