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舞挚爱飞天天可以飞高么?

《596秘史》和《中国飞天大传》暨“两弹一星”精神研讨会|《596秘史》和《中国飞天大传》暨“两弹一星”精神研讨会在线阅读|《596秘史》和《中国飞天大传》暨“两弹一星”精神研讨会最近更新|《596秘史》和《中国飞天大传》暨“两弹一星”精神研讨会读本|《596秘史》和《中国飞天大传》暨“两弹一星”精神研讨会全集 - 一起写网
loading...
&&《596秘史》和《中国飞天大传》暨“两弹一星”精神研讨会
《596秘史》和《中国飞天大传》暨“两弹一星”精神研讨会
日18:42作者:
  日14:00-17:00
  北京广播网、新浪网、中国作家网文字、视频直播
  陈晓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596秘史》《飞天大传》暨“两弹一星”精神研讨会现在开始。今天我们高兴地请到了航天和核工业领域里的老专家、老领导、老听众,下面我一一来做介绍,他们是:
  原核工业部办公厅主任李鹰翔先生;
  在中国核工业青海基地工作了22年,后来又长期进行核军工史编撰工作的杨连堂先生;
  北京电台特约听评员袁承维教授,袁先生的儿子是现在中国航天界的领军人物袁家军。
  今天出席会议的领导有:
  中宣部新闻局局级调研员张文祥;
  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艺术局汪守德局长;
  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宣传部相振华副部长;
  中宣部文艺局文学处梁鸿鹰处长;
  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艺术局干事李亚平先生;
  还有文学界、广播界的专家和代表;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先生;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文艺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叶咏梅女士;
  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学生代表朱浩同学;
  下面隆重介绍的是我们《596秘史》和《中国飞天大传》的作者梁东元先生。
  下面我介绍一下北京电台出席会议的领导和同志们: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陆莹女士;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陈晓海;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台长李彦平女士;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台副台长罗湘萍女士;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公关部主任亢亚琴;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公关部副主任刘彤;
  《纪实广播小说》栏目责任编辑胡银芳,编辑刘璐。
  今天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新闻界的朋友:
  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中青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北京电视台、新浪网、文艺报、中国核工业报、中国航天报。让我们向他们表示感谢!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先生知道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后非常高兴,因为他临时有事不能到场,特地发来了贺信,下面我们来宣读贺信。
  贺  信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建功
  欣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主办“两弹一星”精神研讨会,并对梁东元同志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596秘史》和《中国飞天大传》进行研讨,谨对研讨活动的举办致以热烈的祝贺!
  据我所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一贯关注、扶植文学栏目的建设。这次,贵台领导从众多纪实文学作品中选出《中国飞天大传》和《596秘史》这两部反映尖端科学建设的纪实文学予以播放并进行研讨,应该说是慧眼识珠之举。这是对那些无限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国防建设功臣的褒扬,更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讴歌,这一举措,将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与梁东元同志素未谋面,对他的创作经历却有所耳闻。作者长期身处国防尖端领域,他的工作、生活和创作紧密联成一体,这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更积累了难得的情感感受。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直参与并关注着“两弹一星”的研制与发射历程,收集了大量故事,查阅了大量资料,采访了大量当事人,精心梳理出中国尖端事业的发展脉络。因此,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尖端科技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弘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国科技将士坚强的意志,歌颂了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成功。这是两部令人震撼的佳作。
  我对梁东元同志的创作成果表示由衷的欣佩,对他新的创作抱以更高的期待。&
  &&  &日
  &&&&陈晓海:下面我们的研讨会正式开始,首先请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总编辑陆莹给大家讲话。
  &&&&陆 莹:非常感谢航天和核工业领域的老专家、老领导和我们的老听众,感谢中宣部文艺局、新闻局,解放军政治部,解放军总装备部的领导,也感谢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你们在周末的时候放弃了休息,来到我们台参加纪实广播作品《596秘史》和《飞天大传》的研讨会。昨天的时候有朋友找我,因为有这么多的领导、专家,同行来参加这个研讨会,希望我能来,当时我应该说有点勉勉强强,因为年底事特别多,特别是这两天里必须要完成三篇稿子。但是,昨天晚上在睡觉之前我又翻了《飞天大传》这本书,我是从中间的一段翻起的,因为原来我们家也在航天部住过的,就是七机部。当时钱学森部长和我们家是隔壁,有一些航天专家的名字我也听我父亲说过。可能也是对我父亲的一种怀念吧,我一看是讲两弹一星,就很感兴趣。然后我就翻到了他曾经在过的那段时间,也就是说1975年之后到1982年那段时间,他曾经去过东风基地,去过西昌基地,在洲际导弹发射的时候他去过大连。虽然说这些人就住在我家的隔壁,我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我对于他们在“两弹一星”,在中国的整个“两弹一星”发展历程之中他们都做了什么事情,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我并不是十分清楚。我翻的这两集里面,更多是谈别人的,可是我觉得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就是这些科学家这种爱国的、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和执着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而且这是通过作者纪实的,也是通过一定艺术加工的文笔,把它传神地表达出来了。在这中间我还知道了很多,就是过去我所不知道的,我想也可能是很多公众、听众都不知道的一些知识性的细节,比如说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就要从天上返回时,有一个细节是说在几秒之内就必须做出判断,因为如果说晚了1.5秒,这个偏离的距离将可能是300公里,也就是说它原本要落到四川,有可能就不知道落到哪儿去了,偏离了很多。等等。正是从这些细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些科学家,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人物。今天早上我完成了一篇文章,然后我就想,光看那一节似乎太自私了,于是我从第一篇看起来,很快就有一种爱不释卷的感觉,有一种波澜壮阔的激情冲击着我,因为所有书中描写的这些线索和人物都是和共和国发展的历史紧紧相连的。这些人物,整个这个作品视野非常开阔,所以我觉得作品既有一个恢弘的时代背景,同时还有非常细腻鲜活的人物细节,使我有爱不释手的感觉。所以我非常感谢作者,因为作家写了这么长的一段历史,这么浩繁的细节和众多的人物,那是多大的采访工夫。当然也要感谢我们的演播人梁言,作品涉及到这么多人物,喜怒哀乐,跳进跳出,所以这个演播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我们纪实广播这个栏目是去年开办的,应该说它和我们的新闻节目是相吻合的。《596秘史》已经播完了,我们从收听率调查上来看,提升了33%多的收听率,可见这部作品非常吸引人。也就是说这个数字如果折合成人数的话,每天在原有的收听率上起码增加了三千多的听众,并且,这个小说播出之后,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因为有不少听众打电话来询问这本书,这个作品在哪里。还有很多的听众发表感言,这中间特别突出的像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夫人就来找过我们,她还特意给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转赠了这本书等,他们评价都非常好。不但收听率市场率占有率提升了。当然节目占有率的提升,其他各类节目也都有可能提升,包括选秀之类的一些节目。但是我想,我们这个节目的提升之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所弘扬的精神是我们时代所迫切需要的,是我们媒体应该做的,也就是弘扬和谐社会的价值观。所以我在这里特别表示深深地感谢。感谢作家梁东元为我们创作的优秀作品,对大家的到来再次表示感谢。我相信大家接下来的发言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更深刻的感受。谢谢!
  陈晓海:刚才陆总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我听了也比较受感动。陆总从她亲身的经历和她对这两部书的理解,阐释了我们今天开这个研讨会的目的,就是弘扬社会主义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自主创新的精神。下面请新闻广播的台长李彦平介绍一下我们这两个节目的播出情况。
  李彦平: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能在这个休息日参加北京新闻广播纪实作品《596秘史》《中国飞天大传》暨“两弹一星”精神的研讨会。我们今天能够在这里相聚,应该说我们都是怀着一种对“两弹一星”以及共和国功臣们的崇高敬意而来的。本来我们还有一些评论家和老领导也要来参加我们的这个研讨会的,因为临时有急事不能来了,不过他们通过电话来了。所以我们在这里也表示感谢。
  北京新闻广播从今年7月中旬到9月中旬,在每天的纪实广播中播出了《596秘史》,这个节目播出之后,很快就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经常能接到听众的电话,有的是年过八旬的老人,有的是读书的学生,有的是原子弹制造的亲历者,也有普通的老百姓。这个影响是非常好的。有一位中学生给我们打来电话,他说他马上要毕业了,要到外地去上大学,这个广播听不完,就希望帮他买一本这个书,而且他说他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在收听这个《596秘史》。他们共同的反应就是,中国的发展是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的,中国的未来更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在当今形势下特别需要一种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声音凸显出来。为了结合现在正在进行的嫦娥一号工程,北京新闻广播从10月20日开始又播出了梁东元同志的另一部作品《中国飞天大传》,这部作品是以中国导弹、卫星和飞船的研制和发射,两代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为主要内容,全方位大视野,用一种理智而超然的笔法,充分再现了五十年间中国国防事业发展的来龙去脉和荣辱沉浮。应该说,梁东元先生的这两部作品,是我们特别为之欣喜和感动的。我们作为一个媒体栏目,在众多作品中选播了这两部作品,其目的就是要宣传“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宣传自主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特别用了长达四个来月的时间,制作播出了这两部作品,受到了听众的好评,在众多节目的收听率中,排名也非常靠前。同时,这两部作品也受到全国许多家电台的欢迎,目前已经有十几家电台跟我们购买了这两部作品的播出权。
  《中国飞天大传》的演播者梁言因为有一个特殊的活动不能来,他在演播间里面经常是播着播着就会热泪盈眶,一个男子汉,确实是被作品感动得那样,说明了这部作品感染力之强。弘扬主旋律,宣传时代英雄,选取时代感很强的艺术作品,是北京新闻纪实广播栏目的宗旨,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下面就听各位专家发言。谢谢!
  陈晓海:这两部作品,我个人也是断断续续在收音机里收听的,也是很受感动。当时我觉得是在听一种故事,这两天看到书以后,除了文字以外我看还收集到了这么多的照片。所以我才感觉到,应该把它当作一部伟大的历史来读。下面就播放一点小说的精彩录音片段,让大家再感受一下。
  (广播录音片段播放)
  陈晓海:下面咱们的发言开始,因为今天发言的领导比较多,咱们每位领导发言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先请原核工业办公厅主任李鹰翔先生讲话。
  李鹰翔:今天来的人很多,把我安排在第一位讲,实在有点不敢当。不过既然这样安排,我就尊重这个安排了。刚才听了陆总、李台长介绍了《596秘史》和《飞天大传》播出的一些情况,听了很高兴。我觉得我们北京电台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好事。“两弹一星”确实是我们新中国建立以后几十年来,在科技方面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成就。据我所知,世界史有些史学家就把中国这几件事情列为世界历史重大事件。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总结、概括、提炼“两弹一星”精神,在日中央专门开的表扬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这些科技专家,在会上当时江泽民同志曾经做了重要的概括,说“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这么几句话。多年来核工业部也好,航天部也好,自己也总结过很多,载人航天神舟一号发射之后,胡锦涛同志在一个大会上又做过这样的重要概括,他当时就特别指出载人航天精神是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做了这么个概括。总的来说,虽然具体表述不完全一样,但是从实质内容来说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意思。
  这次我们的研讨会把一个重要的问题点出来了,我看这个点的很好,一个是自主创业的精神,一个是艰苦创业的精神。“两弹一星”的成功,核弹、导弹、飞船的成功,确实都充分体现了这个精神。首先是讲自主创新,我们的核弹、导弹,还有飞船。这个在国外人家比我们早了多少年,但是在这个领域,在国际上是有高度保密的,我们是走在后面,但很多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是自主创新的,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人家,因为实际学不到,人家都保密,是靠我们自己创新的。这里面包括我们创业初期一大批从国外回来的,包括国内的一些老科学家、老专家都投入了很多心血。
  我们先讲这些人这么多的投入,“两弹一星”的精神有一个核心,就是这些老专家,老科学家都有很强烈的、很浓厚的爱国的情节。比如像钱学森先生,他五十年代就想回来了,被美国人抓起来以后,过了五年的软禁生活。钱学森在美国是很有威望、很有影响的一个学者。美国人当时曾经说道,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他走,说他一个人顶五个师。再一个是叫郭永怀,他当时也在美国,曾经两次有人调查他,问他是不是对美国忠诚,有一次填表说如果中美发生战争,你愿意不愿意参加美军这边?郭永怀就很明确地说“不”。他到一个地方去工作,当时在五十年代的时候,美国人问他还愿意不愿意长期在这儿,他也说不,我是中国人,中国是我的祖国,我随时想回去就要回去。这都充分反映了他们真是身在国外心向祖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他们是个巨大的吸引力,就想尽快地回来参加国家建设,使得我们国家怎么强大起来,能够扫掉东亚病夫这个帽子,这样的事例很多。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情节,应该说我们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首先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从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这种民族精神,这种爱国的精神。他觉得对国家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责任感,自觉地克服很多困难,哪怕把他们抓起来关起来他们都要回来,这样的事例很多,都是非常感人的。再一个是说自主创新,刚才我说我们这个东西尽管是走在人家后面,但是确实都是我们的自主创新,比如原子弹,我们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当时立即就引起世界上的轰动、震撼。第一颗原子弹成功是日,当天下午六点钟,也就是时隔三个小时后,美国的总统说中国这个原子弹是个粗糙的原子弹,不影响我们的优势。但是就在第二天,美国的原子能委员会从空中取样一分析,中国爆炸的是一颗高浓缩铀聚心爆炸的核装置,水平相当高。这下他们就慌了,说中国第一颗就那么高的水平,比美国开始爆炸的水平要高。而且聚心爆炸浓缩铀都是尖端的技术,中国居然搞成功了。所以当时总统约翰逊第三次讲话,他就说了,看来对中国的爆炸不可等闲视之。就是不要小看了。从这儿可以看出,美国人知道,中国从武器方面没有什么,完全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给研制出来,第一次就得到那么成功就震惊了世界,后面还有更精彩的。
  我们的氢弹爆炸和原子弹爆炸只相隔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而美国当年就花了五年多的时间,法国是花了八年多,中国那么快地做出来了,这更使他们感到吃惊。而一做出来的水平又是那么高,我们只有一吨多重,300万吨TNT当量,美国当时是65吨重,像个火车头,不能作为武器。所以我用这两个例子说明,就是我们是自主创新走出来的这条路,我们的“两弹一星”,包括航天,确确实实都是走了自己的路。因为我是核工业的,所以对这方面更熟悉一点。比如说我们在工业方面,当时苏联人提供一个流程是沉淀法,我们的清华大学最后把他的设计全扔掉了,我们采用新的工艺,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起步晚了很多年,比国外晚了近二十年,当时一下子就赶上了当时的国际水平。所以自主创新这条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往前发展,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这些确实这样,也是要自主创新才能赶上别人。
  再一个就是艰苦奋斗。我们“两弹一星”那个时候,大家可能都想象不到那时候的困难,当时总理说过一句话,我们是在困难的时间,因为正好是六十年代初,那个时候我们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又在困难的地区,我们这些单位都是在大沙漠、草原这些地方,这些地方环境都是很艰苦的。我们开始真是白手起家,旧中国没有什么科研的基础,就是靠我们白手起家,就在这样三重困难的情况下开始起步,开始了创业。在这个当中我们有很多科学家从国外回来,原来生活、工作条件都很好,一下子投入到这个事业当中来,说实在的他们也是很不简单的。现在我们的条件好多了,那时候可没有这样的好条件来提供保证。比如像王淦昌,这是国际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当年已经54岁了,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的时候,他就从北京到了青海,在青海待了17年,为原子弹的研制,为氢弹,为整个核武器的研制所做的工作,当时他所忍受的那种困难,60岁的老头在高原海拔三千多米的地方,米饭都烧不熟,坚持了那么多年,为中国核事业做出了贡献。没有这种精神很难。而且我还得说,刚才我们说生活上艰苦,工作艰苦,还有一个就是尖端武器不同于别的一般的东西,这个就是思想的艰苦,脑子的艰苦。比如说氢弹,一枚氢弹的研制,那真是要冥思苦想,天天为解决一些理论原理问题,要苦思冥想。吕敏到了晚上半夜突然起来,老婆问他什么事,他就说解决了,解决了。当时他是五口人,三代人,母亲、夫妇、孩子,三代人,住在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里。因为当时的条件就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白天工作,晚上他还老在想,推导、演算,孩子、老婆都睡觉了,他自己就到走廊里面去算。当时为这个事业刻苦地、顽强地拼搏精神,技术的攻关。这些在当时确实是很不简单。所以我们氢弹之所以能够成功,而且比国外水平还要高,让世界都很震撼。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法国原子弹比我们早了四年爆炸,可是他们的氢弹比我们晚了两年才爆炸的。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们当时这些科学家这种创新的精神,这种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我们现在需要,来推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
  北京台这个做法是完全符合十七大的要求,十七大胡锦涛同志讲,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现在说“两弹一星”讲的是历史,历史就是文化,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所以我们现在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宣传“两弹一星”精神,包括航天精神,以后还有嫦娥奔月精神,都是为了推动我们国家现代化所需要的,也是推动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所需要的。所以我觉得做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
  陈晓海:下面请杨连堂先生发言。
  杨连堂: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座谈会。作为一个从事过长期核武器研制与生产的科技人员,作为一个从事过十几年的核军工史编纂人员,我参加这个会感觉到特别亲切,因为这段历史可以说都是自己或者是经历过的,或者是调研过的。所以谈到两弹一星精神,刚才李主任也已经讲了很多了。我特别想讲两个精神,一个是科学求实的创新精神,第二个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本来想在这两个问题上展开说,现在李主任已经说了我就不说了。我就结合我自己的经历,谈一谈对这部书的一些读后感。我看了《原子弹调查》,这本书也是梁东元同志写的。就这本书我就讲几点读后感。
  第一点,这本书是真人真事,这是一部信史。这本书大概涉及到的人,主要是核工业系统的,其他的像搞气象方面等等的我都没有统计,大概这里就有百十个人。这些人我都和他们一起或者是开过座谈会,或者是一起写书稿,也听他们讲过这个历史,我也有这些资料。有的还经过了考证。所以说我可以下这个结论,这本书是一部信史。因为我看了很多,这个书除了人以外,还有负面的东西也记载了,这个就更真实。比如说1958年大跃进,大家办原子能,全民办铀矿这些都记载了。比如说有一些我看到的像我们原来的一位部长错误地批判了吴际霖同志,现在他承认了这个是不对的。吴际霖同志这么好的一个老领导,老专家,他是我们核武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第一颗原子弹很多重大的技术问题都是他拍板的,这么一个同志后来受当时四大金刚的指使,把吴敬霖同志给整病了,后来就英年早逝了。包括还有钱骥同志,他是我们国家首屈一指的炸药专家,也被迫害致死了。这些都记载下来了。还有一些,特别比较难能可贵的一些,像对苏联专家的一些东西也记载了,一些友好的苏联专家都记载了,这就非常有史料价值。比如他引用了苏耀光同志的一段讲话,他1945年大学毕业以后就参加了革命,他的耿直是出了名的,我就在他手下干事。他说了两段话,他说第一个王老的那段话,他说王老是我们国家第一颗地下核实验的技术总负责人,他到基地去。因为第一颗地下核实验是平动实验的,所以王淦昌同志当时真是殚精竭虑,当时是战士挖洞的,他当时就说你们千万不要再这里面吃饭、休息,要轮班制,这里面放射性很厉害等等。可后来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
  第二点,就是这部书比较系统比较完整。从纵向也好,从横向也好,都是比较完整的。从纵向讲中央怎么样决策,怎么样争取苏联的援助,苏联怎么样撤离专家,然后怎么样自力更生,然后在工厂没有完全建成之前,怎么样搞两年规划,怎么样成立中央专委,一直到组织全国大力协同,最后爆炸了原子弹。这个过程写得非常清晰,这些单位也都反映了比较多,也比较完整。所以这部书对我们编写的《当代中国的核工业》,还有《中国军事工业史》丛书,是很好的诠释,因为那些书是没法记载这些事的。这部书就记述的比较详细。另外题材也比较新颖,是集大成者,结构也比较合理,文字也比较流畅,也比较通俗易懂,很多人都能看。这本书非常有意义,对于已经故去的这些科学家们,比如像刚才提到的郭永怀,王淦昌这些人是很好的缅怀。对已经死难的一些人,像钱骥、像吴际霖等一些同志是很好的祭奠。对于我们从事过核武器研究的人来说也是很大的安慰。对于当代人当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对后人也是很大的鞭策和教育。所以说这本书是非常有意义的。北京电台播放这两本书,我觉得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这本书实事求是地记载了这些事情。刚才我说的这些精神在这本书里都有很完美的反映。但是,虽然这部书出版了,毕竟数量有限,我看的这本书才印了一万册,但是电台一播放就不一样了,千百万听众都听到了,受教育面是很大的。所以我觉得北京电台的同志做了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做了一件启迪后人的一件事情。
  陈晓海:下面请袁承维老先生给我们讲几句话。
  袁承维:我是北京广播电台的特约监听员,评论员。汪台长上台以后把这个监听员改为听评员,所以我家里还有一本汪台长发给我的证书。我首先要感谢电台,北京广播电台丰富多彩的节目让我们得到了高雅的文化享受。我是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今天会议由中宣部、总政治部和总装备部这么多领导、首长到场,也觉得很荣幸。陈副总编让我发言我就说一下,我发言三个要点。
  一、赞扬编制人员的慧眼识珠。
  二、赞扬作者独具匠心。
  三、赞扬演播者的精彩演播。
  第一点,当今的出版物很多,优秀作品不少,节目编辑选用什么,靠的是政治敏感性。最近闭幕的十七大再一次强调提倡科学发展观,其中第七部分的大标题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这个第七部分有四个要点,一个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体系有两个要点:①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②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梁东元的作品,体现了十七大说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头几年有一首歌,是童安格唱的是:“你说我像云漂泊不定,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我们的编辑人员其实就是读懂了作者的心,也读懂了两弹一星这些工作人员的心。作为主流媒体的新闻广播,选这两本书作为宣传内容,是按照自己的分工在学习十七大精神,按照自己的分工在体现十七大精神。我作为航天人和家属,读了这个书倍感亲切,12月1日到4日,我要感谢刘璐,还有制作人,就是我听了书中这个神舟一号飞船到底要不要拆开大底的问题,我听了真是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哽咽)。国庆节的时候,我儿子打电话说,让你孙子和儿媳陪你吃饭,我任务紧,忠孝不能全。我儿子37岁,回来的时候嘴上起的泡都结了疙瘩。所以梁东元这书写的是什么呢?就是艰巨和光荣,这个历程,确实让我深受感动。我们的新闻广播选这个作品,把梁东元的书面文字变成了声音形象,是在引导人们关注这本书,引导人们关注航天事业和航天人的崇高精神。
  第二点,我专门赞扬梁东元同志的独具匠心。现在我看到的关于航天的书不下十本,一个是总装备部的朱增泉中将写的《飞天圆梦》,全书26万字。这本书的特点是有理论性、政策性、科普性,缺的是生动性,它是中国航天白皮书的一个解读。另一本是左赛春写的《中国航天员飞天纪实》,对这本书我的评价是11个字:见人,见事、见精神,情注笔端。而我对梁东元同志的这部《中国飞天大传》,我用了三个“更”字来评价:他的书更翔实、更生动、更感人。他很好地表现了几代航天人为之奋斗的,得到党和政府高度赞扬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这个我就不重复了。据我的了解,航天事业可以用四个词组十个字来概括,就是高科技、高创新,高风险、高协作,梁东元这个书就反映了这个。记得神舟五号圆满完成后,在人民大会堂开庆功会,我儿子袁家军作为代表发言了,回来问我,爸,我说得怎么样?我说还行,第一你只讲了三分钟,比较精炼,第二,我说你三分钟里讲了有一句话最好,就是“生命因奋斗而光荣,使命因艰巨而精彩”。梁东元同志的书就表现了这种精神,赞扬了这种精神,他收集的材料比其他作者更翔实,再次证明作者本人深受感动,作品才会感动他的读者和听众。
  第三点,是赞扬演播者梁言同志。他1985年从事广播工作,有22年的播音的经历。他的声音我用八个字来评价:情文并茂、倾注感情。他的播音不是在研究演播技巧,他跟航天人共喜悦、共忧患。所以我作为航天科技人员的家属,我认为演播人是航天人的新朋友,也是航天人的好朋友,他和航天人的心贴在一起。现在还流行一句话,说现在女性广播员很出色,被称为是阴盛阳衰。我们北京台有了梁言以后,就是阴盛阳不衰。所以请向梁言同志表示我的敬意。
  陈晓海:袁老师的发言感人肺腑,而且也非常精彩,非常精悍。下面我们就请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宣传部的相振华先生发言。
  相振华:非常荣幸能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梁东元同志是我们总装政治部的作家,是从东风航天城走出来的,开始他是个业余作者,后来由于工作的关系,领导安排他和其他同志一起采访了两弹一星创业者和载人航天创业者的一些人物。尽管他的年龄和那些创业者来说有很多的差距,但是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些人的那种艰苦奋斗的创举,应该说是深深地感染了他,激励着他,使他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讴歌那些人。我觉得他写的是我们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在一个特殊的战线上进行奋斗的人,进行创业的人。两弹一星事业和载人航天事业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振兴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梁东元写出了这个伟大的事业,写出了这种事业里面蕴含的一种伟大的精神。刚才几个老同志都说了,江主席、胡主席都对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做了很好的论述,我觉得一部作品吸引人和感染人,不在于解密,而是在于里面有一种伟大的创业精神。我感到,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就是一部创业史,过去我们需要这种精神,今天我们需要这种精神,我们今后仍然需要这种精神。比如说刚才各位讲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或者说浓烈的爱国主义情节,这点我们确实感触很深。在梁东元的这两部作品当中始终充斥着这种精神:为什么我们这种事业能够召唤这么多优秀的大师来参加我们这个事业?为什么能够凝聚这么多名家来从事这个事业?最根本的就是爱国主义情怀。我们很多老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待遇毅然回国,在那么艰苦的地方隐姓埋名,还有我们一些创业的老同志,他们留下遗嘱,说他逝世以后要把骨灰埋在原来工作过的地方。在我们东风航天城,为什么我们的烈士陵园那么震撼人心?在那时,不管是谁,包括我们的将军和士兵,当他们开着车经过这个陵园的时候都要鸣笛致敬。我曾经带着我的女儿专门到这个烈士陵园去了一次,她是人民大学的学生,她感觉到最震撼的就是进入烈士陵园的那一刻,那一片墓碑,还有很多没有墓碑的。她进去之后……(激动,泪下),把她的校徽恭恭敬敬地放在了烈士的墓前。她回来以后还写了一篇文章,《我所见到的烈士陵园》,在她们学校引起很大的反响。
  还有我们两弹一星当中自主创新的精神,刚才一些老同志也讲了,还有大力协同的精神,因为我也在这个行当里待过几年,我也知道航天人,包括我们这些两弹一星的人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在很多方面受制于人,卡我们的脖子。正是我们自主创新,冲破了这种制约,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所以这种精神在我们以后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是非常需要的。我也有幸参加过神舟五号飞船回收的时刻,我也曾到内蒙古大漠里面去迎接杨利伟回来,那时候的心情确实是无法形容的,当时我情不自禁,手上的相机都掉到地上摔碎了。我们的飞船能够成功,两弹一星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的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我们这个伟大的事业。所以这些方面的东西,梁东元在作品中都做出了很好的体现。还有大力协同的精神,大家都知道我们行当里有一句话,就是千人一杆枪,万人一条心。这种协同精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我觉得在梁东元这两部作品当中,既有那些感人的真情,更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源泉。我就简单说这么多,再次感谢北京电台做了这么一件大好事,我代表我们总装宣传部、总装政治部,向我们北京电台表示衷心感谢。
  陈晓海:相部长的发言让我们对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我印象中,因为我们纪实文学这个节目已经办了好几年了。但是就纪实文学节目当中播出的两部作品开研讨会还是第一次。通过各位领导的发言,我个人更感觉到,开这样一个研讨会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请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艺术局的汪守德局长讲话。
  汪守德:首先向坐在对面的几位老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也对作者梁东元表示敬意,对我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表示敬意。上面几位专家、领导的发言,让我有了一个感觉,就是为什么两弹一星这样的话题使我们在座的人热泪盈眶,甚至潸然泪下,为什么能使全中国人民为这样的事情或者为这样的事业热泪盈眶。我觉得,确实是这里面凝聚着太多的中国人的感慨,太多的中国人的苦难和中国人的骄傲。我觉得上面几位老先生和专家领导的发言应该是再一次地说明了这样一点。今天的座谈会我觉得意义很特殊,这可能这是我参加很多次的座谈会参加者最多元化的,有专家,有各方面的领导,还有听众代表,还有我们的大学生代表,还有方方面面的。我觉得我们聚集在这样一个场合,来讨论梁东元同志的作品,我觉得很有意义。在这样一个时刻使我想起了近些年来军事题材的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视剧,还是电影,还是音乐,还是舞蹈作品,甚至是一些小品节目,应该说优秀作品不断,受到了军内外广大读者和听众热烈的欢迎,应该说是备受关注。我们也经常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一方面是作品本身的吸引力在提高,重要的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形势之下,特别是在比较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全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的军队,中国的军事,中国军事的实力,中国的国防等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是很关注的。所以,对作品的这种欢迎和关注实际上是对中国军队,对中国国防的关注,这点是非常感人的。同时,在军队工作的同志也倍加感觉身上的压力是沉重和巨大的。作为军人来说,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中国军队的力量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才能够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全中国人民,对得起我们的观众。我觉得,今天这样一个座谈会也反映了我们这样一种心情。我觉得作为梁东元的几本书,一共是四本,一百七八十万字,应该说分量都是很重的。我觉得这应该说是一个重体力劳动,我们不能认为它仅仅是一个军事题材,它既包含了很浓厚的军事题材的色彩在里面,实际上又是国家的,是全民族的。今天我们来研讨这样几本书,我觉得意义非常重大。
  我看了这几本书,有一个印象,应该说内心还是很喜欢的,主要有这样几个印象:
  第一个,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关于两弹一星这样让中国人民倍加自豪的作品。作品是全方位的,无论是纵深的还是横切面的方面,描写得很全面,很有广度,信息量很大,资料性也很强。看了这样几本书,就可以使我们对中国两弹一星这个宏伟的事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可以看到,作者在里面花了巨大的艺术劳动,因为他需要采访,需要对那些亲历者一个一个去了解,还要去翻阅各种档案,参考各种各样的资料。我觉得这里面的工作量非常大。应该说这样一种题材,对梁东元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他完成的非常好。
  第二个印象,就是这里面有大量的、生动的、感人的细节,写的很出彩,很生动,也很吸引人。读的时候有些时候真是放不下。可以感觉到,梁东元在具体写的过程当中还是经过了艺术的加工,经过了文学的升华,把它采访到的很多素材变成了一种成功的、很有质量的艺术描写,没有这样一个工夫,我想生活中原生态的东西不一定会像作品所体现的这样完整,或者是这样的流畅。当然,我觉得很多细节本身也是很感人的,但是里面还需要作者进行大量的艺术加工,这点梁东元应该是完成得比较好的。
  第三个印象,就是作者的文笔写的是比较准确的,也是比较平实的,有些地方不愠不火,娓娓道来,用一种事实力量在打动人。很多地方又饱含一种真挚情感,甚至有灼人的情感。正因为有这样几个方面,我觉得这几本书的文学品位也是比较高的。
  当然最主要的一个突出印象,我觉得还是在几本书里面通篇洋溢着一种英雄气慨,反映了中国人、反映了这一批高科技人员为代表的中国人的那样一个时代的精神。爱国奉献的精神,自主创新的精神,不折不挠的精神,不怕牺牲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攀登的精神等等,这是永远概括不完的。作品充分反映了这样的伟大精神,反映了中国人经历了百年屈辱之后那样一种奋起,那样一种崛起,那样一种追求,代表了我们中国人谱写的气壮山河的历史,创造了那样的伟大事业,这些令我们今天的人读来是很自豪的,也是很受震撼的。作者在这本书的前沿里说了,他时常为一些细节感到内心深处的一种震颤。我觉得他说得非常准确。这本书既写出了作者自己的震颤,我相信对广大读者和听众也会产生强烈巨大的震颤。这就使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一种财富。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来播这样的作品,我觉得就是把这种震颤放大,对听众产生更大的作用,这点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不能理解成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这样的节目就是仅仅为了做节目,就是为了把时间给填满,我觉得更多的还是要打造一种本质的目的。用这样一种中国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创造这样一种精神来鼓舞和激励正在奋斗着的当代的中国人,我觉得这点目的和效益都是达到了的。无论是读这几本书也好,还是听我们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也好,它的意义就是让广大读者和听众了解这些曾经发生的、感人的故事。因为有很多东西并不是为人们所知,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在传播的时候让广大的中国人民更细致更清楚地了解,这个意义也是很大的。
  再一个,就是在当今的形式下,要进一步增强全中国人民的国防意识,这需要方方面面的人都来做工作,方方面面媒体都来发挥作用。中国现在确实是强大了,经济确实是发展了,但是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却是越来越严峻了。前两天我看到这样一个报道,说在欧洲,包括东欧曾进行过国民调查,有50%-60%以上的欧洲民众对中国的崛起表示担忧和恐惧,这个实际上是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在发展和崛起之后,必然使很多国家感觉到不适,他们就会在各个领域或者各个方面采取一些和我们前些年不太一样的姿态,或者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处理方法,来对待中国日益强大的崛起,中国面临的局面可能要更加的严峻。所以我觉得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作为中国的军队也好,中国的人民也好,整个中国国家也好,我们首先并不惧怕这样的挑战,不惧怕各个国家对我们设置的很多障碍。作为中华民族来说,越是面临着困境,越是面临着危险,中国人的这种精神就越是会迸发出来。这个恰恰是对中国有利的。所以,播放这样的作品,对激发每一个中国人来发扬载人航天精神也好,两弹一星精神也好,对我们今后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势,更加严峻的挑战,我相信会起到特别正面的影响,使我们中国这艘航船在未来能够更加顺利前进。在这样的时候来播放梁东元的这几本书,我觉得意义非凡。
  所以,在这里我代表我们部队广大的文学工作者,对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领导和各位工作人员,向各位参加今天会议的老专家、各位领导,我们的学生代表和其他方面表示诚挚的谢意。我的发言完了。
  陈晓海:谢谢汪局长的发言。下面请我们中宣部新闻局张文祥同志发言。
  张文祥:今天能参加这个研讨会感到很高兴,在嫦娥一号从38万公里的地方传回来月球图象的时候,召开这样的会议更感到有特别的意义。我有这样几点感受。
  &&&&首先,两弹一星精神是在复杂而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下磨砺而成的,它的成功是几代中国人的愿望,它的成功显示了我们国家的振兴和希望。它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近百年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这项事业始终不渝。两弹一星的建设者们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和我们中华儿女的榜样。刚才听了几位领导和专家的发言,觉得字字句句都倾注了航天人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通过大家发言也带我们重新回顾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可以说今天的座谈会是一次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中国未来更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在当今更需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这就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把这个历史真正记录下来,这不仅仅是我们社会的责任而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梁东元同志就是花费了多年心血深入生活,潜心研究,创作出了《596秘史》和《中国飞天大传》,还有其他的优秀作品,可以说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力作,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需要,也为我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贡献。这也是我们应该向梁东元同志表示祝贺和感谢的。
  第三点,就是在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进程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根据《596秘史》和《中国飞天大传》而精诚制作的长篇纪实小说联播,从刚才播放的片段里面还有从领导专家的讲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两弹一星的功勋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凭着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克服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他们默默无闻奉献着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好像近在我们眼前。李长春同志曾经指出,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事业不仅有丰富的物质成果,也体现了丰富的精神成果。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工作者们及时发现了梁东元同志的这两部力作,同时以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和政治敏感,以艺术表现形式,将几代核工业人和航天人,将他们所从事的崇高事业,将那一段流芳千古的业绩和那些催人泪下的故事演播出来。正因为这档节目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也说明北京电台在改革创新提高质量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新的成绩。这里面有三点经验值得总结:一是在节目内容上要选择能弘扬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二是在节目的表现形式上要鲜活生动,尽可能贴近群众。三是要注重社会调查。电台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到我们这两部作品的听众在大幅度的上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在力争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提高我们的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北京电台在这方面有了很好的经验,应该加以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完善。同时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推广,这样给其他的媒体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所以要感谢梁东元同志,祝贺北京电台办得越来越好,也谢谢大家!
  陈晓海:张文祥同志应该说是我们电台的直接领导人,她为电台做的总结和提出的要求我们一定要照办。下面请中宣部文艺局文艺处的梁鸿鹰同志发言。
  梁鸿鹰:今天下午我们确实是来到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场合,我们和大家一起研究梁东元同志的作品,接受了一次十分纯净的精神洗礼,经受了一次十分纯粹的心灵震撼。这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面向未来,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位同志的发言从不同角度回顾了光荣历史,也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参加这个会议的人员也是非常多层面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是把多种要素集合起来,搭建了一个互动平台。这种定位,充分显示了北京电台新闻广播创新的眼光,以及这次会议的组织者和具体的操作者,在以一种非常严谨的态度来做这件事情,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文学与广播有着长久的友好关系,作为广播的忠实听众,文学广播有着比较基础的地位,随着时代发展,文学广播对人们产生了越来越深远巨大的作用。文学传播在今天的口头传播、电子传播、影像传播和互联网传播等局势之下,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不少人认为广播影视的出现正在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流,使得文字文学出现了危机,文学也会退到被大众遗忘的地步。但凭借着电子媒体,文学作品会迅速传遍千家万户,作家也会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更重要的是作家得到了向广播、互联网接触的机会,以及影视对多种艺术元素集体呈现的强调,互联网对简洁语言的要求,都为丰富文学表现手法创造了不少机遇。我们应该创造这种条件,促进文学和电子媒介和传播手段的互相结合。广播与文学之所以能够良性互动,就是都能最大限度地富有想象力,广播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声音优势,增强文学感染力和吸引力。北京广播电台精心选题,精心制作,重视挖掘广播的潜力,像《596秘史》和《中国飞天大传》的选播,对全民的尖端科普,宣传两弹一星精神推波助澜,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正如刚才大家所说的那样,尖端科技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代表,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生长点。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已经成为文学创作的可贵资源,这样的作品对于讴歌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意义十分重要。文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美丽。梁东元的这几部纪实文学作品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我读了梁东元的这两部作品以后,确实觉得激荡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充满了一种阳刚之气。这种精神对我们文艺创作提升国家的实力,确实有很重要的意义。再次感谢会议的组织者为我们创造这么好的文学和听众的互动,文学和广播互动的场合。我们今后工作中也会多搭建这样的平台,促进我们的广播,促进文学更加健康的发展。最后也祝各位老专家、老学者身体健康,为我们航天事业和科技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陈晓海:梁处长的发言对我们广播工作者怎么样去影响受众,怎么样办好自己的节目,提出了非常深入的指导性意见,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个意见继续做好我们的工作。下面就请中国报告文学会常务副会长周明先生发言。
  周 明:我和前面几位领导有一样的感觉,今天的会各方面都有参加,也听了在座各位专家做了很具体的叙述,使这个会就很丰富了。
  我觉得,梁东元这几部作品应该说是历史和文学的两种价值。说是作品具有历史的价值,是说他这部书写了我们两弹一星事业发展的创业史,那么多的人流血牺牲、无私奉献,把我们的两弹一星搞成功了,振动了世界,震惊了世界,也鼓舞了我们自己的士气。这个作品确实就是核工业人和航天人的奋斗史,创业史。说到文学价值,梁东元同志把这样一些非常感人的浩如烟海的事情,付出了很多心血和代价,把它们变成文学化了,在文学画廊里面增添了这样一些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我觉得有这样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最近刚好是嫦娥一号上天,大家都比较关注,在这个时候再来看梁东元这样的书,我们就可以知道更多背后的东西,背后有这么多人来付出这么多的代价,付出那么多心血,使我们的航天事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很了不起,这样的艺术作品是很感动人,打动人心,也是鼓舞士气的。我觉得,纪实文学作品就是要有这样的效果,就是看了以后要让人确实睡不着,不能安静下来。在这几部作品里面,很激动人心的东西反映很突出。这些人物、事迹都非常感人,也很鼓舞人心。
  作为文学作品,梁东元很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和表现人物,可以看出梁东元也花了很大的工夫,比如他每一个小标题其实都是每一个故事的总结,都很丰富,这样我们看起来就一章章一节节往下看,所以就会很吸引人,你读下去以后又会回味很多东西。从这些人身上不光看到他们的事迹,在他们身上能够看到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自主创新,团结奋斗的精神。我们在神舟五号、六号发射的时候天天看电视听广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知道那么不容易,真是要靠艰苦奋斗,而且是独立自主。因为那个时候其他国家不会把这个技术给你,就靠自己,完全就靠中国人的独立自主,奋斗的精神,拼搏的精神。看这个作品,我觉得作者也是满怀感情的,很有激情的,因为他本身有亲身感受,他本身就在那个群体里面生活、工作和战斗,所以我觉得他就不像一般的人去采访描写,所以他写的很真切。刚才杨连堂老先生说很翔实,他是核军工史的专家,他说很翔实那就是真的很翔实了。
  作品有很多细节描写非常感人,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把这样大量的素材组织起来确实很不容易,光有一堆资料素材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有作者的眼光,有作者的思想,有作者的观点和评价,有作者的艺术功底,所以我觉得这部书非常好。两弹一星精神就是我们时代最强烈的主旋律,借助于电台,把这样一部主旋律的优秀作品进行连续广播,扩大它的影响,这个作用很大。好的文学作品借助媒体做传播,能使更多的听众听到这样的好作品,我觉得这个意义很大。我旁边坐的中央台的叶咏梅同志,她这么多年来就曾经做过很多优秀作家的长篇作品,广为传播,我觉得北京电台应该把这点发扬下来。对梁东元同志来说,他能够这么深入地、这么细致地把作品写到这样精彩的程度,使我们都感到这并不是一般的作品,的确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而在这个情况下广播电台把它广播以后,效果必然会更好,会有更大影响。所以我就希望梁东元继续写,继续往下写,我觉得他的系列作品将来就构成了一套很厚重的、很有价值的精神产品,既有历史价值,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因为我们后代人要调查这段历史就得要看这个东西,你这个东西是最形象,最真切,也最感人的。所以我们要谢谢梁东元,谢谢北京台。
  陈晓海:下面就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文艺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也是我们广播文学的前辈叶咏梅老师发言。
  叶咏梅:我今天来出席这个会,本来想说是双重身份,但实际上我是多重身份。因为近几年我跟科学做过,因为我做过两弹一星的节目,还做过许多中国科学家的节目。我这次听了北京新闻台做的《596秘史》和《中国飞天大传》,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能走到今天,那就是全凭两弹一星的精神了。刚才大家说的所有这些精神,其实最后就让梁东元概括了,中国能振兴必须要有这些精神才可以。我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说,我在广播界干了30多年了,作为我们中国广播电台来讲,北京电台是一面旗帜,是走在全国的最前沿,不论从电台的领导班子也好,人员组成也好,北京台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次我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来的。
  我参加过几百次的作品研讨会,但是没有像今天这样,动用了这么多层面的人,虽然人就30多人,但是代表的广度和深度是非常大的。我觉得这是一次心灵的神交和学习。我也觉得是一次历史回首和感悟,因为我曾经做过这些节目,再看这本书,我觉得仿佛历史再现了,我觉得这是一次未来精神的传承。我们要通过我们这样一种方式传承下去,否则的话我们能力太有限了,就刚才杨连堂先生说的,梁东元的书才发了一万册,或者以后会有更多的,但是作品再大的量,也不如广播电台的传媒,这种传媒的速度和扩大是很厉害的。所以我就很感谢,刚才陈台也说了,他们今年到年底已经开办了两周年的纪实广播的纪实栏目了,但是这是第一次以广播形式的研讨会,这在我们广播行业可能还是第一次。我们的广播演播一般都是不做研讨的,不会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做一种宣传推广。刚才我听了几个老先生讲,我感到特别亲切,因为你们讲的,我在做节目中和作者都曾经接触过,今天我本来是想细说,因为时间有限,我的稿子可以留下,我只谈这几个方面。我的题目是:用声音魅力穿越时空,以激情弘扬飞天精神。
  《飞天大传》是用了最主力的主播,刚才说是用了梁言。因为我们是搞声音的,最知道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作品,然后选择什么样的声音来烘托这个作品。刚才咱们听了短短的一段,其实这里面他学毛主席,学周总理,学聂荣臻,他都用了很亲切的神形兼备的声音来广播。对这部作品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因为虽然作品很好,但如果播的不好,人家听着听着听不下去了,你笔下的那种生动之笔就表达不出来。刚才我们听的那段演播里面,他就可以把你带进那个特定的环境。刚才的袁先生很熟悉我们的广播,评价得特别到位,我说可以当我们的广播评论家了。梁东元这个作品的这个情节是递进式的,就是按照时间一步一步推进,到发射的时候又有一种紧张,也是递进的,这个就又有了节奏上的递进。如今社会那么浮躁,有些人都安不下心来做演播,而声音是做不了假的。声音你稍微有一个停顿空白,出现也就是这样的,所以语言是最真实的,所以我觉得,梁言是为这个作品锦上添花了。
  最后我对梁东元这个作品的评价,因为那么多人都评价了,我跟他们都是相同,我就不多说了,我这里都写了,到时候可以提供给你们。我最后说一点,就是这次咱们的研讨和宣传,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刚才李台也介绍了《596秘史》的播出情况,小胡也是经常跟我介绍你们这个节目的收听情况。我就觉得你们能搞这种播出后的互动,包括咱们今天的研讨,和将来的研讨,我觉得这个特别好。这个可以提高咱们的精品制作意识。我最后想提一点就是这个事业为什么重要?中国原子弹爆炸之后,国外当时有媒体说没有这一声巨响,别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就是现在,谈咱们的位置,如果没有当时的那一声巨响,就没有现在我们的位置。所以我们要通过这次研讨会,把咱们的研发宣传力度再加大。比如这次的网络现场直播,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方式,但是还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我很感谢你们,使我从方方面面都学到了很多的东西,由于我太激动了,把这个稿子都讲乱了,我就讲这些。
  陈晓海:谢谢叶老师的精辟分析和中肯的建议。今天参加我们研讨会的还有我们尊敬的听众代表,下面请听众代表刘晓渝发言。
  刘晓渝:今天能参加这个研讨会,在会上聆听老前辈的教诲,我感到非常荣幸。总装备部为我父亲出了一本书,叫《从手榴弹到原子弹》。过去我也看过父亲的书,我父亲他们老一辈的两弹一星精神和延安精神,我们从小就潜移默化的,我们成年以后也在自觉地学习。但是我看了我父亲的书以后,我觉得他是在一个神秘的领域,在过去是一个绝密的高科技领域,所以自己对这些了解不是很深,也不是很透。只是看了,知道。但是听了广播确实是不一样,听了广播以后好像思考的空间就大了,就有了很多深刻的体会。对于老一代的丰功伟绩我们都是知道的,他们确实都是无名英雄。但是听了这个《596秘史》就更清楚了,梁东元先生的书中有很多具体生动的事例,我看了书以后思想上就有了很大的体会,也看懂了父亲书的内容,一个是广播小说中提到,有关两年规划,当时年规划争论得非常激烈,也很严肃,但是突然就平息了,这个小说中我感觉到,结论就是:困难重重,但是确有希望。当时周总理派了三个调查组,父亲是副组长,带一队到一线进行包括政治思想工作在内的全面检查和调研,结合现场详细审查了两年规划,父亲在书上写了困难是什么,也写了如何解决困难的方案,办法也有了。朱光亚同志给我父亲这个书题了辞,当我拿到这个题辞的时候我震撼了,我一生当中没有这种震撼,就是手都哆嗦了一下。我是这么理解的,父亲确实是有功劳的,我觉得他是受之无愧的,但是我不知道这个里面的含义是什么。因为朱光亚老前辈他跟父亲在这方面工作是很密切的,梁东元的小说中又说了,少数人知道全部情况,大部分人只知道自己局部的工作,我就明白了,我父亲是知道全部情况的人。中共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是我国领导两弹一星的总指挥部。它的主任委员是周恩来,就是周恩来挂帅,我父亲是这个委员会办公室的专职副秘书长。在开这个专委会之前,我父亲要组织办公室编写出议题要点,在专委会上周总理往往点名要我父亲来念了,议题要点一个是安排办公室提议请专委给予批准的内容,还有一个是报告中反映的困难问题,父亲组织提出排忧解难的具体措施建议,与各有关部门商议后提请专委考虑。父亲是知道全部情况的人。
  看这本书,我就明白了一点,两弹一星精神和延安精神在精神上是一种源泉,在做法上实施上有深层次的内在联系,我父亲书上也讲了,在具体高科技领域做法上,延安精神和两弹一星是有延续性的。第二条就是在科技尖端领域中,全面描述了周总理老一辈的一整套方法和决策。就是我们在老一辈打仗中是赢家,在高科技领域中仍然是赢家。父亲的书里讲了三结合等等系列的做法,而且很多是跨军内外,跨系统跨部门的会战。当我跟一些同志说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很多同志鼓励我要把这些东西都写出来,要快,因为还有很多老同志都在,就是说我们社会主义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有很多具体的实施,就现在的嫦娥一号来看,钱花得少,速度快,这里有很多高的管理含量。老前辈刚才也说了,我们氢弹和原子弹只相距两年零八个月,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快的速度,有很多具体的做法。
  我就是通过听咱们北京电台广播的梁东元的书,我体会到了,我去思考了,我想到了这些事情。就是共产党不但是战争的赢家,更重要是在高科技高技术领域的赢家,就是把这个展现出来,这就需要文艺工作者来深入研究这个。共产党在高科技领域有特殊的贡献。这就是我听了这个广播的体会。多请老前辈们指教。再次感谢老前辈、首长、领导和同志们,还有全体工作人员。
  陈晓海:刘晓渝女士是原中央专委办公室副秘书长刘柏罗的女儿。下面请我们大学生代表张凌燕发言。
  张凌燕:今天下午面对这么多领导,还有这么多专家前辈,以及一些媒体的工作人员,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最大的一个心理体会就是特别震撼。因为我也是学航天专业的学生,我觉得这次座谈会对我体会特别深,很多人现在对
热门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炫舞挚爱飞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