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酒八加一是什么酒意思?

丽江古城一景伴侣(本图区为东巴文字)纳西族舞蹈客栈杨一枫摄纳西族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县(中甸)、宁蒗彝族自治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现有人口为32万多人。纳西族文学艺术纳西族民间文学体裁丰富,有神话、传说、故事、长诗、民歌、语言等等,广泛地在民间口头流传,其中一部分作品以象形文字记录于东巴经上,被后人称为东巴文学。东巴文学也可以称为经书文学,与纳西族的原始宗教有着密切关系。纳西族东巴文学确切创始年代尚不可考,但是东巴文学与早期神话、歌谣、原始宗教东巴教以及东巴象形文字之间,都有着密切的源流关系。东巴文学按照题材可以分为创世神话、战争神话、爱情故事、生产劳动歌谣等内容。《创世纪》、《黑白之战》、《鲁般鲁饶》被称为东巴文学的三颗明珠。明代丽江木府土司开创了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现了大量的用汉文创作的诗歌,并涌现出“木氏六公”、马子云、牛焘等诗人。他们的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至今仍广为流传。 云南丽江,的确是一个奇妙的地方,无论是谁,一走近它的古城、酒吧、客栈以及小桥流水,步伐就会变得慢起来,心情也会变得平和起来,旅途也随之变得浪漫起来。慢节奏、悠闲在这里不再是奢望,发呆、晒太阳竟然成为客栈的经营项目,而所有这一切已经变成一种习惯氛围,感染着每一个到来的旅人,从而成为一种城市气质被广为传唱。可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丽江?在温婉小城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文化秘密?走进大研古镇,你就会知道真相。据丽江市委宣传部张文银介绍,丽江古城包括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而游客口口相传的古城往往是指位于丽江主城区的大研古镇。东巴文化:神秘的气质走进一条寂静的小胡同,一座小院落出现在眼前。院子里种满了各式的花草,一树灿烂的白花伸出了墙外,几张木制桌椅就在树下,一套茶具整齐地摆在桌上。抬头看,这座客栈的名字木牌上刻着两行字,一行是汉字“静美小筑”,而另一行字我不认识,既像图画,又像符咒。我虽然不认识,却猜出了两个“字”,一个是一朵花的图形,那大概是美的意思,另一字是一座小房子的图形,我想应该是筑的意思吧。走在古城路上,市委宣传部的李杰锋微笑着证实了我的想法。他说,那是纳西族的文字,叫做东巴文,属于象形文字的一种。那小房子图形就是客栈,汉译过来经过诗化处理,便唤作小筑了。在古城的小巷里穿行,所有客栈的招牌上都会有这样一个小房子图形的东巴字。而包括客栈在内的所有商铺招牌都会用两种文字书写。就连银行都会有东巴文字的招牌。象形文字,以图达意,用符号书写事物情感。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原生态性和神秘性。在丽江古城错综的小巷里,曲折回绕的院落中,点缀着这样的东巴文字,不但别致,而且极具神秘的魅惑力。来自深圳的小伙子曲韩一到丽江就迷上了东巴字:“我原本是来这里度假的,只想泡泡茶馆,爬爬玉龙雪山就回去的,但这些奇妙的符号一样的文字让我不想回家了。”曲韩几乎每天都在古城里徘徊,记录和研究那些奇妙的文字。纳西族的这种文字为什么叫东巴文,而不叫纳西文呢?这个疑问曾出现在每个对东巴文产生兴趣的外来者的脑海。身为纳西族的张文银介绍说,东巴,是智者的意思,是指纳西族群落中的智者,一个集歌舞文化、经文化、书写图画文化、史籍文化、祭祀文化、占卜文化于一身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代名词。据说,在遥远的古代,他们可以与神灵交流,与鬼魂对话,在入世的生活里保持着出世的神性。而纳西族群落的各种文化活动就是由东巴带领完成的,所以纳西族特有的歌舞文化、经文化、书写图画文化、史籍文化、祭祀文化、占卜文化统称为东巴文化。而东巴文正是东巴文化的载体和集大成者,纳西语称其为司究鲁究,翻译过来为木迹石迹,也就是见木画木,见石画石的意思。在大研古镇里,经常可以看到刻在木头上和石头上的东巴文工艺品,那种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古老文字为游客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游兴。其实,东巴文的书写也在发展变化,在1000多年里,它已经从木石上,渐渐“走”到了纸上。这种纸,便唤作东巴纸。在古城挤挤拥拥的店铺中,偶尔会出现一两座东巴纸坊,在纸坊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东巴纸的制作过程。东巴纸是用纳西地区特有的植物荛花,经过多道工序手工制成的,而其颜色是古朴的淡黄色,摸上去有棉布一般的厚实柔软的质感。如今东巴纸已经成为游客非常中意的旅游纪念品了。同时,丽江的很多地图以及游览手册或是游记类书籍,都模仿东巴纸的颜色质感来进行印刷制作,使得东巴纸的形态形成一种文化,在旅途中处处彰显当地的纳西文化特色。用东巴文在东巴纸上书写的东巴经书,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文化遗产。在古时,东巴就是通过东巴文、东巴纸来记录祭祀、歌舞等文化活动内容。在大研古镇的黑龙潭湖畔,一座近年新建的丽江市博物馆在密密如织的雨网中出现在记者眼前,这是由东巴文化博物馆和丽江文物管理所合并组建的公益性博物馆。博物馆建筑别致,模仿纳西庭院建筑,天井与屋堂交错布局,人们穿行其中,仿佛仍在古城中徜徉。在这里,东巴的神秘的羊骨祭祀法、东巴婚礼、东巴服饰都静静而坦白地呈现在眼前,让游客轻松地了解丽江的前世今生。最让记者惊叹的是,纳西族的东巴星宿图以及天干地支,那复杂的布局不禁让人感叹纳西人民的聪明才智,而图上东巴文以及各种诡秘符号的标志方式更让人产生浓浓的兴趣。记者来到堂屋连接的天井处,因为有玻璃顶棚隔雨,所以身处其中,可以欣赏雨中山景,又不受淋漓之苦。看着密密的雨脚,回想刚才看过展览,记者产生了一些疑问:在纳西的文化风俗中,仿佛有很多中原文化的影子,这是为什么呢?建筑、美食文化:多元的气质到丽江旅游的很多人都喜欢大研古镇的小桥流水、曲院深巷。杭州来的陈杰年年都会到丽江旅游度假,这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他觉得丽江有江南的影子,甚至比江南还要“江南”。如今在江南越来越少的徽派建筑,在这里却如此集中地体现出来。记者发现,大研古镇的房屋建筑以及古城布局确实与徽派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白墙灰瓦、飞檐挑角。很多专家认为,虽然丽江建筑自成特色,但建筑基本形式与中原、江南以及西南的古建筑有许多共同之处,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丽江地区自古有之,秦汉均隶属各郡。宋朝柔弱,致使吐蕃、大理兴起,丽江土司采取中间政策,与各方修好。南宋时期,丽江与吐蕃、大理关系紧密,文化上也彼此影响。元朝在此设置丽江路,丽江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仍是土司。明朝继续沿革土司制度。清雍正帝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彻底撤销了土司制度。纵观历史,丽江地区始终处于多个民族文化交融之地,因此丽江的文化是多元的,是融合的。尤其是在清朝,中央加强了对该地区的管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因此丽江地区自古就在汉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兼容并蓄的独特的地区文化。在大研古镇的七一街,有一小片美食广场。那里香飘四溢,到处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其中有一种美食名叫乳扇,是一种卷成薄薄的扇形的乳酪制品,入口甜香酥软,让人不禁联想起蒙古族食品奶豆腐。据说,忽必烈南下攻打大理时,以革囊渡过金沙江后,曾在此地驻留休整,而就在那时蒙古族的奶制品就在当地流传开来,经过历史演变,慢慢成为当地特色的奶食品。乳扇就是其中一种。纳西文化:天人合一的气质丽江的木府依山而建,在府中最后一道建筑的平台上,可以俯瞰丽江古城全貌。悄立雨中,极目远望,但见古城乌瓦如海,鳞次栉比,向远方延伸过去,蔚为壮观。记者听到一名导游正在问游客,是否能看出古城与众不同的特点。记者便开始留心观察。古城的边缘参差不齐,没有城墙,也不像是过去有城墙而后来被毁的样子。张文银说,丽江古城自古就没有城墙。丽江位于一片大山中间的平坝之上,纳西先民自古以山为墙,以水为枕,世代与自然和谐而居。经张文银的提醒,记者恍然大悟。丽江的魅力正在于天人合一。那院落中的花树,那花树掩映下的小桥,那依桥而建的屋舍,那从山中引来的溪水,那在街巷中随时起跃的歌舞,那以山为凭的街巷,那随处可见玉龙雪山的布局,无一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明证。其实,东巴文字里那些小房子、花朵、树木、牛羊早就为丽江魅力的秘密提供了答案,成为纳西文化天人合一的最好总结。悠闲、发呆、慢生活、闲适,这些丽江为游客所称道的韵味,实际上就是来源于纳西文化身处这种天人合一、多元开放、淡定自然的气质。傍晚时分,记者来到了四方街,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常。突然,歌声四起,但见一群纳西族老大妈随意拉起身边游客的手,聚成一圈,载歌载舞,以青石板砖为舞台,以天地为剧院,以游客为观众。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自然地加入到歌舞队伍当中,随着节拍起舞歌唱。一名外国游客高兴地钻进圈子,跳着他自己琢磨出来的纳西舞。记者没有加入欢快的队伍,因为自己早已被这种天人合一的舞会所陶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加一是什么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