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鼻支到底是什么病‎支的症状是哪些?应该怎么治啊?

提示:线上咨询不能代替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被猫挠伤了有了感冒流鼻涕头痛的症状会得狂犬病吗时迎杰医师内科我昨天晚上被猫挠伤了,然后今天早上起来就有了感冒的症状,流鼻涕,头痛,我这样会得狂犬病吗?(女,19岁)您好,我是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师,时迎杰医生你好,皮肤有破损吗?一点点
有出血猫状态怎么样有没有乱咬人,乱抓人呢猫状态很好,很精神好好消毒就可以了昨天挠了我之后就一直很乖好的,谢谢医生嗯嗯,放心吧
许多家长目前面临的困惑或者希望能够了解到的是要如何要培养孩子,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方向?哪一种教育方式会适合自己的孩子?4月16日,南京威雅邀请了两位创校生的妈妈,和我们聊聊她们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以及入读威雅以来,她们在孩子身上发现了哪些变化?这两位妈妈分别是:目前在幼儿园大班正在学习的Olivia小朋友妈妈Maggie女士和目前在小学部四年级学习的Wiliiam妈妈Fiona女士。今天我们把对话交还给我们的家庭,让两位创校妈妈与大家进行分享。Maggie南京威雅创校生家长WASNJ两个女儿的妈妈专注亲子阅读、坚持兴趣导向的学习能力培养从北京移居南京的上市公司总监毕业于有“小联合国”之称的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中国素质教育的第一批“产物”,一直努力为女儿们探索那条最棒的国际化教育之路Fiona南京威雅创校生家长WASNJ2012年起在新浪微博固定分享育儿信息和心得并给各大教育公众号供稿理想的生活是读万卷书行千里,感受自生活之美,致力于终身学习扫码预约 校园开放日5月14日幼小部 5月15日中学部下面是对话实录(精简):Amanda Olivia妈妈 William妈妈Amanda:首先我们从Olivia妈妈开始,因为Olivia现在还小,而且她的家庭经历过从一座城市搬迁到另一座城市的过程,您方便先介绍一下您自己,然后聊一聊对孩子的教育理念?Olivia妈妈:非常荣幸有机会跟现场的和线上的爸爸妈妈们谈一谈。我自己的名字叫做Maggie,我是两个女儿的妈妈,我们家的大女儿姐姐是在威雅读幼儿园的大班。那么,从一家幼儿园转到另一家幼儿园,我们为什么会进行这样的一个变化?Olivia之前是在北京出生,后来因为工作关系就搬来南京,来到了南京之后就发现这里是鸡娃的圣地,也有可能跟之前选择的幼儿园有关。从幼儿园中班开始,他们班会有随堂拼读测验。可能有的孩子特别会学习也善于学习,考试对他们来讲小菜一碟而且能找到成就感,但我们家孩子不是样子的,Olivia是一个能上台去表演,要画非常Drama的画,天马行空的一个孩子,这种让她天天特别鸡娃式的学习,她崩溃了,我也崩溃了。后来我就跟我先生商量说,我们换一换学校看一看。然后我们开始跑各种国际教育展,我们在国际教育展上和很多学校都聊过,最终为什么选威雅?就是因为Tim校长。因为当时Tim是会蹲下来跟孩子去做平等的交流。他蛮尊重孩子的,小孩子是最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知道自己有没有得到这种尊重。后来事后她跟我讲:妈妈,叔叔能蹲下来跟我讲话,然后我说你讲什么了?她说:我告诉他我很喜欢公主。这是第一次跟Tim见面,后来还有一次也是类似于今天这种小范围的交流,我们又去了,那次没有带孩子,Tim校长就很认真的请团队同事留了我的邮箱,给我推荐了书单。那个书单是他远在英国的小侄女,跟我的女儿差不多大的年龄,最喜欢读的那些公主的故事,他说阅读很重要,兴趣很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很重要,就是因为拿到了那些书,后来也Olivia说我喜欢学校,所以我觉得我们找到了一个大家有共同的理念也适合我们家孩子的学校。> Olivia家庭合影Amanda:威雅在去年3月份的时候做了一场幼儿园的活动,是我们第一次见到Olivia,之后基本上每次活动好像都能够看到您全家。特别是有一次在景枫,我们有一个体验日的活动,卡琳校长面试的Olivia,在那个之后她还在跟我们讲说那个小姑娘我们叫香奈儿女孩,像小大人一样非常端庄而且很自信的一个小姑娘,所以当时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Olivia妈妈:说到这一点,我再补充一个小细节,她为什么要自己穿套装去面试,是因为她前几次活动看到了Tim,看到了卡琳,我觉得仪式感是能传递和互相影响的。她看到别人这么正式,那我也要穿的正式。她可能想不到那么深度地说尊重,但是她也要这个样子,我觉得言传身教或者说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的。Amanda:这确实在英国的文化里根深蒂固,在任何场合我都要保证端庄的状态,这是对我自己的一种展示,更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接下来我们请William妈妈介绍一下您跟威雅相遇的过程以及您对William的期待和您持有的教育理念,好吗?William妈妈:好的,非常感谢这次有这个机会来到现场跟大家分享,我们作为创校生,为什么要选在四年级的时候择校,择校的时间点以及怎么选学校,这三点是很多家长对威雅这样一个新的学校最关心的,所以我就自觉主动的不等大家提问,直接就跟大家分享。首先为什么要换学校?其实一般来讲,我们家长如果动了心思来,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我们是知道的。第一,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在体制内成长起来的,都知道体制内培养目标可能是要一个高分的、全面的、拿得出手的学生。而体制外更在意成长的过程。第二是教学手段上的区别,体制内的话相对于来讲比较传统,我们原来的学校45个同学一个班,并且每一年都扩招。这样子的话,一年级在一楼,二年级在二楼,三年级在三楼,课间时间只能在走廊里活动,类似于体育课或者其他的一些素质课被占掉,然后进行大批量的模考,特别是在考试之前进行很多的测试。威雅在课堂内的教学手段非常丰富,各种多媒体软件,小组讨论甚至绘画手工都是提交作业的方式。第三,还有各个家庭的一些原因,有些家长没有办法付出大量的时间盯孩子的作业,丰富孩子的各项活动和爱好,这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所以希望学校能够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承担起相对来说更重要的比重,因为这个原因选体制外的家庭也是比较多的,这个是择校的三个原因。那么如果动了转体制的心思,什么时间点会好一点?这也有三个时间点,第一个就像Olivia这个样子,不管是KG还是G1的时候转都是国际化教育的起始点,这个点如果转学的话,它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好处是什么呢?完全不用适应,孩子在最开头的时候就能接受这样子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不存在转思维的问题。不好的是退路就会比较少,很多家长会想孩子中文怎么办?现在来看国内的基础教育如数学、语文,学得比较扎实,如果一开始是直接就进入了体制外的话,可能回头会付出更大一点代价。再有,小升初就是在G5左右,国外教学的大纲中数学代数的概念知识点翻了一倍,如果孩子在G6这个时候转,适应一个新的体制的时候,课业难度也成倍的增长。孩子的情感方向跟学术方向有双倍压力。但是当然也有比较好的地方,因为孩子已经在国内把六年级读完了,相对来讲的话,不管是中文或者是家长比较看重的扎实的数理基础,再加上他是一个自律性比较强,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孩子,他到这边会如鱼得水。还有,初中转学是非常多的。现在中考结束以后家长不得不考虑会有50%的分流比重。我有看到数据,30%左右的学生会考虑在这个时间点转去国际化办学的学校。即使是南京,也有很多国际化的学校去选,怎么选?每一个学校看上去特别是体制外的学校,都是要照顾小朋友的全面人格,要兼顾国际化以及中国心,但哪一个适合我们家?最终这个结论怎么下,怎么去选择一个最终的目标和答案,我觉得也是Olivia妈妈刚才说的,有的时候要看机缘。有一些孩子可能是因为在学校发生了一些事情,这种样子会让父母说我必须要转学,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都不是这样,他只是在心中有一个踌躇,有一个犹豫的阶段。还有一个要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培养理念和方向,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学校的话,大家都知道分三种,第一种是外籍学校,对于国籍是有要求的,这个是完完全全的国际学校。第二种是类似威雅这样的民办双语学校,它采用了一些融合的课程体系,对国籍没有要求。第三种,公办学校国际部,这些的话一般是在高中。所以首先要给你现在想选的国际教育体系的学校一个定位,然后给家庭一个定位,找你们中间契合的,你看中它是什么?> William家庭合影Amanda:我们第一次见到William的时候真的很惊艳。我们面试的时候他是在三年级但英语非常流利了,我们的招生老师都自叹不如,而且William的爱好非常多,可以看出他从小应该是在妈妈的培养下很喜欢阅读,喜欢各种各样的活动。我猜想您是在学术教育的方法上,或者说人的品格上还是蛮有追求的。我想请您分享一些这方面的经验给到家长。William妈妈:培养小朋友的目标,其实我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在他三岁的时候就确定了,到现在我这个答案还比较稳定。第一个目标是我希望他对世界有善意。因为我的工作关系我会接触到比较多的大学生,我们学校是双一流,有些孩子非常的优秀有能力,但是有的时候他们在选课、考学院,是为了转专业,把教育当成投机的心理在做,那这种时候我会认为我不排斥我可以接受的。但是在孩子最初的这几年里面,我绝对不会把他有意识的往这方面去推。中国国内的这种教育,不管是体制内的还是体制外的,包括教培机构,好像指向了一种成功而不是成长,“小镇作题家”的概念就是这样出来的。第二点,我希望他有一个维持终身的爱好,比如说在运动的方面,我会给他选一些社交属性大于专业属性的。运动当中可以教给孩子的非常多,包括自律性、领导力、协同力,每一个拎出来都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第二个坚持阅读,我都想不起来他最开始的那个点了,应该是很小的时候开始从纸板一点一点的往前推,中英文同时进行的分级读物,现在我们在读哈利波特。> 左右滑动查看William的运动瞬间最后我希望他有持久的学习力。父母职责在身上,不可能说我用了一年或者是两年,我把孩子培养到大学,是不是我做父母的职责就结束了呢?也不是这样子的,他的一生比我们想象的丰富的多,这个时候的话我们能够抓住的就是他维持一生的这种终身不断学习的能力。双减、新冠给我们每一个成人都上了非常严肃的一个课,这个世界我们预测不来,不管你是有什么样子的能力,这个世界除了改变,真的是没有东西不再改变的,这时候我们只有把我们的眼光重新投回根部,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习的本质是我们往更高更好更强发展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这个能力真的是只能在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因为长大了,会被各种方向的声音淹没。我真的是希望每一位父母都可以花更多的时间,特别是小的时候陪伴在孩子的身边,那是你们进行情感连接最有效的一个方式,也是最高效的一个时间。Amanda:William妈妈真的是非常兢兢业业的把孩子的规划当成一份工作在做,很相反的Olivia妈妈、爸爸好像是非常佛系的家庭,Olivia虽然很小,但自己喜欢什么都非常的明确,这一点上我也请您分享一下。Olivia妈妈:刚才William妈妈提到的“学习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我自己接受了国内的教育,并且我是学英语的,然后我的母校是北语,北语70%是留学生,所以我早早的在国际化的环境当中,包括后面工作也都是在这种国际化环境中做了很多跨文化的交流。我是觉得可以提双减、教育体制改革,可以有很多美好的想法,但是在中国目前情况下,我觉得高考仍然是体制内教育最公平的一种选拔方式。不管教育体制怎么改,不管减不减,最后还是要千军万马去过高考,这一点不改的话,任何的教育体制改革都是尝试,或者是说没有根本的解决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还是刚才讲的适应或者适合的问题,我不觉得我们家孩子是那种为了考试拿高分而去生活的孩子,她是一个内心敏感的小女孩,从小就是天马行空,有自己的梦想、想法,我不希望被一张试卷或者考试把这些非常珍贵的东西给她抹杀掉。我希望给她提供一个舞台或者创造一个环境,她能够把兴趣、爱好无限放大。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像我们小时候如果读很多课外的读物,家长会说你读什么闲书,你考试考了多少分了,但是大家可以从 William的照片中看到他们家有一面大的书墙,选择威雅的家庭可能都是很注重阅读的,然后我们家大女儿现在5岁多,她已经读了1000多本书。就会发现你热爱一件事情,你热爱阅读,把它无限扩大,包括我们前几天上网课的过程中,老师做online家访说你有什么建议?我说你能不能把书单开出来,把线上图书馆开出来,我说孩子在家有阅读,第二天就把这个事情给实现了。我是觉得威雅也好或者是说国际教育也好,他们对阅读的这件事情是很看重的。第二,很多事情大家都谈一个概率或者正向反馈,我亲身验证了这种模式是成功的正确的,我觉得放到孩子身上总是没有问题的,我觉得这一点比较重要的。还有一点,我们家庭是从小就让她选择了国际化的道路,还有一部分家长可能就是要年级高一点选择,我自己觉得这是选择了两条教育的路线。虽然最终都是走国际化教育,但是大家的教育理念其实是两条路。我先说后者,大家选择到了高中转,你看每年南京能拿到藤校offer的还是南外、南师附中这种民办高校的国际部。在体制内把基础打好,特别是数学相关的一些考试,他最后去申请藤校的时候是能占很大优势的。这是一种理念,我觉得教育没有对错,看是不是适合你自己家。但是我们的家庭选择的是另一种理念,我希望孩子是有一个内驱力,就是知道我要什么而不是父母告诉我怎么样。我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印象特别深,我们收拾宿舍的时候有一个内蒙的同学,她过来问我说我们上大学以后要干什么?我说没明白你的问题,她说你看我以前就是考试,老师告诉我下下周要有周考、有月考、有模拟考,现在老师也没说我们接下来有没有一个入学摸底考试。这个事给我印象太深了,我是学英语专业,学这种很国际化的东西,按理来讲你的思维应该是更相对开放一点的。虽然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18岁的小姑娘,但那个时候我就立志以后,我一定不要让我孩子有一天变成这个样子。这一点我觉得是国际化的教育,反而是能给到孩子的。我猜想从我小时候的感觉下来,每天要面临很沉重的课业压力,考试压力,恐怕孩子没有时间去想:我想成为什么,或者是说他想成为科学家的前提是他要这次月考考多少分,期中考多少分,期末考多少分。那我们家的女儿想成为科学家,她认真的想成为科学家和厨子,因为她很喜欢吃,她要自己做美食。她想成为科学家是因为我过敏性鼻炎,她也过敏性鼻炎,我们家是养不了小动物的,我以前养过一只猫,我经常给她看照片,我说妈妈和爸爸结婚之前是养过猫,后来因为鼻炎就不能养猫。然后她就说妈妈你怎么才能好,我说妈妈在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工作,科学家们是很伟大的,能研发出来很多东西,我说如果有一天有科学家能把药研发出来彻底地根治过敏性鼻炎,我们家可以养10只猫,然后她说妈妈我要当科学家,我一定要做第一个把你治好的这个人。后来她也不是说说而已,每次遇到问题觉得坚持不下去了,她就会说坚持,不然我要怎么当科学家,你看她最后要的是我要什么,而不是我父母教我怎么样,一个孩子从小有自己的思考,就是她知道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什么,我觉得这个是我们贯穿的一个教育理念。她要先自己有这样的一个想法,然后才有终身学习的动力,然后进而可能去培养一种能力,但我讲的这些还是可能有一点理想化,因为毕竟现在孩子还小,我们还没面临学术上那么多硬性的压力,但我觉得如果真的有一些家庭在犹豫,我要不要在幼儿园这么早的阶段就步入选择国际化教育的这条路线,我是想从这个角度去分享一下,我觉得教育有各种各样的理念,没有谁是对的是错的,中国高考好不好,是好的,我依然感谢高考,让我们考出来了,我觉得可能未来10年20年30年高考仍然是中国最公平的一种竞争方式,只不过是如果我们有能力有条件让孩子多一种选择的话,不妨尝试一下,这个是我们的一种理念。Amanda:两个妈妈的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但是每个家庭对孩子的规划,做得非常的细致,按照全人教育的这样一个方式充分地给到孩子各种可能性的尝试,我相信在这一点上是每一个选择威雅的家庭,殊途同归的一点。Olivia妈妈:对,我还想再补充一点,刚才提到说中国文化认知或者我是中国人这样一种认知的事情,我自己是觉得大家不用担心,因为比如Tim校长的夫人是中国人,我觉得未来世界是很多融合的。你是哪国人,民族的自豪感,这个认知是很重要,但是读国际化学校会不会对这个事情产生影响?不会,我觉得读国际化学校反而让孩子更爱中国传统文化,比如说还是拿我女儿举例,她自己戏称自己是西学家,就是西游记,她听过很多版本,然后有很多连环画她特别钟爱西游记,然后她的爱好是什么?喝茶。然后还有一个她跟着她爸爸一起盘串。她手串上是达摩、弥勒、孙悟空。她喜欢京剧,她在家喝着茶听京剧,这个都是发生在她加入威雅之后,我觉得可能不同的文化认知,包括班上可能有美国孩子、韩国孩子,就是各种国籍的孩子,她反而就是I'm proud to be Chinese。我非常光荣,我是中国人,有一天她拿着封神榜的图册去学校,非要给外教讲封神榜,她是觉得她有文化输出的这种使命感,所以我觉得国际学校会不会改变她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认知,我觉得这个顾虑倒是完全不一样,而且家庭在这里面还扮演很重要的一个角色。Amanda:从去年的9月1号当时也是疫情,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创校的波折,然后从过渡校区到12月份来到正式的校区,我们的家庭与整个学校在共同的磨合经历成长。在这样的几个月的过程中,我想分别的问一下两位妈妈,在孩子们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些什么变化?先听一下William妈妈,好吗?William妈妈:刚才讲的就是说我们选择国际化教育的话,原因有哪一些?我们当时的一个情况,我觉得在我们原来的学校我最受不了的一点是什么?其实这个是后来威雅给我的:时间,孩子的时间。家庭的时间只有那么多,我们原来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 struggle上,回家后我要按照我自己的节奏过我的生活,但第三年的时候我们换了一个班主任,我们当时出现的问题是老师要你在家的时间全部配合学校,占了非常多,我们自己在家里本来可以属于自己的节奏的这种事情。那么,很多事做之前要安排好。比如说我想往国际化走的话,当时我要给他稍微弄一点东西,比如说英数我要学一学,有一些英文的阅读我要推一推,这些都要什么?要时间,就算不是这样子的话,我也要跟他玩,听他讲学校的事情,但是如果等他回来了以后,除了吃饭睡觉写作业,剩下的时间太少了,甚至于周末留给我们也是非常少的时间,这点是促使我们要转学最直接的原因。我们到威雅以后,这个时间还给我以后,我们可以做什么?时间换经历和经验。刚开学的时候,有一天的晨会,Tim校长说你们有没有人来给我当翻译,大部分的小朋友他可能一开始新入学的这种新生,他不会完全听得懂,William就举手说我来当翻译,再怎么讲学校也有几百号人,一个四年级的小朋友去当翻译,后来我有问过他,你讲了什么你还记得吗?他说“我一点都记不得,我就记得我的手一直在抖,我的心一直在跳。”我很看重这个经历,如果不把它放到那个时间节点放到那个场合去,他这辈子可能都经历不了的。他不知道自己在四年级的时候非常激动、非常紧张的这种条件下,做了那么勇敢的一件事,这就是经历。第二件事是这样的,因为我们作为四年级的小朋友来讲,也有很多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他一开始,特别是男生,他会觉得放松了,没有限制了,学校老师不骂人,学校老师不找家长,有的时候就会控制不住自己。他们班的男生玩小汽车,带不应该出现在学校的玩具之类的东西到学校里面,老师不会采取一种“坚决不允许”,因为有break time,课间的时间的确是可以玩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小朋友自控力的问题,他没有办法只能在break的时候玩,他就要上课把它拿出来,这个时候影响他自己就不说了,老师在课堂上管他,是不是整个班级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应该怎么办?我就这个事情跟校长有聊过,学校的观点是不可能完全禁止,的确是的,我们也没有办法去说服完全禁止,然后在我通过William了解了他们班小男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我也非常的能够理解威雅全人化的教学,因为小朋友给的答案,他不是说你管我或者说我就想玩怎么样,他给了一个非常诚恳的答案,他说我知道不好,可是我管不住。我觉得好诚恳,对于一个四年级10岁的小男生来讲,他能说出这个答案真的是很诚恳了。很明确的,其实我们作为成年人也是这样子的,自律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生活的道理全部都懂,在座的各位有几个人能100%控制住自己的一生,他只不过就是把他在10岁男生的年龄段的一些问题暴露出现了,对不对?Tim校长后来 请William去想一个解决方法,你对这个事情有什么看法?我知道你们班这个情况你有没有想法?回家William很仔细的做了一套方案,这套方案里面第一包括一个协议书,要带到学校去给这些小朋友签名,你们同不同意只在课间的时候玩,在课堂上的时候不要玩,如果你签了这个名,那就代表你是向上的,你就是知道这个事情是不好的,自己是想有向上的驱动力的。第二个是他做了一个值日的表格,这个小组的小朋友在里面的话,每一个人管一天,今天我负责在上课的时候把你们的玩具收起来,摆好,下课的时候还回去,小朋友的协同性、参与力、领导力立刻就出现了。第三点他准备了一个盒子,还准备了一个label值日标,就是说你可以拿着这个盒子很有仪式感的带个袖标去收。我觉得想得很好,真的是一个我觉得我可能也想不出来比这个更好的一个解决事情的方法了。最后这个故事我们还没有完全的实施,但是我觉得我们学校给我这个时间让我有更多的想法,就像触角一样往外去延伸,这一点我非常的感激学校。4月2号是全球自闭症日,自闭症的孩子出现一些不太合时宜的举动的时候,同学都会觉得他干扰了老师,干扰了同学,影响了我们整个的集体,这个是非常好理解的。而如果时候你完全杜绝掉这个事情,就告诉小朋友,说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我们要很友好地对待每一个人,这没有给出最根本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在是很站不住脚。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和共情,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再去了解他,而不是很简单的告诉他一个答案,你就按照这个答案去做。我们家庭每一个月会有一个主题的学习书目,除了书架上随便你选的泛读,精读每一个月会有一个topic,比如说我们上个月是战争,再前一个月是魔法世界,这个月的话我们就定了疾病这个主题。然后我就选了一些相关的书目放在里面。先从了解自闭症做起,自闭症的小朋友其实是一种疾病,并不是说他有意跟你捣乱,小朋友往往就会觉得你为什么不听老师的,你为什么要害我们大家一起陷入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但是你只要跟他讲,这是控制不住的,比如说你可以控制住,你不要发烧吗?再加上William的奶奶是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所以我就把这几个合并在一起了。当一些疾病发生在人的身上的时候,你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态度?我非常感谢威雅的多元化的环境。如果在体制内里面的话,要不然老师可能会强行参与,要不然就是让小朋友自行的去发展,他可能会受到一些身体上面的保护,但是对于真正的融入这个集体以至于今后融入社会又能帮到多少呢?除了学业,我们真的是需要把更多的精力和眼光放到平时我们在学校被老师推着看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像威雅,有一个关爱幸福的课程体系,那么孩子在从小的时候就可能跟不同情境下不同类型的人去讨论如何很友好地交往的方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这个可能也是慢慢渗透到每一个活动,或者说每一个瞬间的。>William的阅读计划Amanda:刚才您提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小汽车的故事,我们真的是发现在小学很多的课堂里面,都会有这种类似公约的,很仪式感的事情会发生。那么我记得是在Matt老师的课堂里面,他也会在墙上制定了一个所有孩子都签名的公约,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小孩子就如同William妈妈所说的,他们的自控力是很难去做到的,但是如何帮助孩子们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可以走得越来越好,其实我们要引发孩子们自己对这个事情要有共同的认识,并且要keep promise。他们要学会对自己的承诺,这种责任感要持续的去付出的这样的精神,所以当时我们看见那个公约上有我们在每个午饭都要吃蔬菜,然后几个孩子签名,我们在课间一定不要伤害别人相互打闹,因为我们知道特别小的孩子精力旺盛,冲撞打闹是避免不了的,所以他们通过这种公约的形式来约束自己,所有的孩子在他们相对稍微弱一点的地方进行签名,我觉得这个是把管理的权利交还给孩子,这个是我们非常秉持的这样的一个状况。接下来,我们再看看Olivia发生了哪些变化?Olivia妈妈:我就用4个词总结半年多的变化。我觉得第一是健康,第二是勇气,第三是自驱力,第四是责任感,每个都有个小故事跟大家讲讲。健康:我们来威雅之前要做体检,她那个时候的储备视力已经到临界点了,马上就近视了,我们分析有可能是因为以前户外运动太少了,前段时间又带他去体检,她储备视力回来了50度。这说明她的健康,而且确实最近没有生病,可能也得益于幼儿园的餐食还不错,因为我们知道威雅是有营养师去做配餐的。然后包括老师会激起小朋友之间的这种比一比谁的蔬菜吃的好。不管她学习好不好,我觉得健康对所有家长来讲,特别是小宝的家长来讲,这个是最重要的。勇气:一方面就是可能外在的这种勇气,也是因为PE课上的多了,威雅太重视体育的这种重要性了,所以大班会经常挑战很多事情,包括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尝试去玩英式的橄榄球,不是特别猛的那种,她会喜欢这些东西,就慢慢的勇气就提升了,也促进了她很多方面的这种探索,前段时间我们带她去爬山,自己都可以。另一方面的勇气,我觉得这个得益于整个学校氛围,她经常挑战老师,之前开家长会,我们就问老师说她怎么样,老师就说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她经常挑战我们,比如说老师跟一个小朋友沟通一个事儿,结果小朋友就沟通不下来,她就会去跟老师讲说你刚才跟她这么说不对,你应该换那种方式去讲对,她敢去挑战,包括我们发现在家里也经常是妈妈你做的不对,ok我道歉,我做的不对我道歉,但是她敢把这个事情提出来,我觉得勇气不管说探索的勇气,还是说敢去挑战或者反向思维一些东西的勇气,是蛮大的一个变化。自驱力:我印象特别深,她上中班的时候,每天我们家鸡飞狗跳、拼读作业录像回课,然后弄得大家每天都很不开心,我们说对她有要求,我们说重了我们的父母又不高兴,家里面每天不是很快乐,然后现在也不太逼着她了。但是威雅是有这样的系统的,幼儿园用的是seesaw系统,上面会上传各种各样的作业,然后老师会用语音去给你点评,等于是能实时的跟老师有这样的互动。她会看到说我还有4个作业没有做,她是期待着4变成3,3变成2,最后像是1变成完成,我就经常会发现我上班中午的时候打开seesaw作业自己都做完了。然后自己会提一些要求,比如说以前录课差不多就行了,现在她自己会说我这个东西说的不好,再来一遍,或者是说寒假留作业了,说你要记录寒假的一天,老师是很open的,你可以画个画、录个音、写字,你爱怎么表现都行,她就提要求说爸爸妈妈我要拍一个vlog,这14天寒假,你们要每天给我收集素材、画面,我要拍一个vlog,所以最后作业交的是一个vlog,脚本是自己写的,然后拍摄和剪辑是我和她爸爸帮她去做的,但是她会对自己开始越来越高的要求,我猜想背后可能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她那天作业上传了之后弱弱的问我说,妈妈你说我这个作业有机会展示吗?有可能是因为给她创造了一种展示的机会,所以她想我要做得更好。责任:幼儿园的小孩会不会有责任感?他会有,但是这种会有,我知道这个是怎么发生出来的,我生完孩子的第四周,我去接她,当时还在园博园上课,然后婷婷老师当时就拉着我说妈妈你等一下,我有几句话跟你讲。然后我们想说完了这孩子是不是犯错误了或者是怎么着,因为确实那个时候刚生完二宝在坐月子,对她管的不是特别多,结果婷婷老师语重心长的跟我说“你可能最近要多关注一下Olivia,我能理解你可能刚生了宝宝,你们全家的注意力都在二宝上,但是我们发现她最近好像有点需要关注,最近Olivia可能有点情绪低落,有点敏感,可能有一些小的事情会哭。我尝试跟她聊了一下,她可能是觉得全家都喜欢新宝宝,对我的关注不够。像我都这么大人了,我妈给我生一个小的,我也心里不平衡,何况她是这么个小孩,我们知道Olivia是一个比较懂事的孩子,但是你不能因为她懂事就忘了她还是个孩子。”我那个时候觉得我作为一个妈妈,可能我做的不太够,但是我非常惊讶的是这个事情,不是我妈妈告诉我或者是其他家人告诉我,而是幼儿园的班主任跟我讲说你不能因为她懂事就忘了她是一个孩子,然后老师话锋一转说:咱们在家看你能不能做哪些事情,在学校我们也会做哪些事情,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会随时再联系你。后来婷婷老师跟我的一个约定在家多关心Olivia,我会告诉她你是姐姐,你照顾妹妹也是你的一个责任,责任的概念就在一个可能她情绪的低谷里给引入进去了,她就懂得责任的事情,比如说今天早上妹妹醒的特别早,然后我就要起来弄妹妹,然后她就说说妈妈你别管了,我陪妹妹玩一会,说一会我弄不了了,我再叫你,你多睡一会,你都辛苦了。其实当时感觉这是还没有上小学的一个小孩,但责任感是怎么变化的话,这是进入威雅以后来的,而且我非常清楚的知道前因后果,老师是怎么一步一步把她低落的情绪或者是心理上的一些波动,适时引导让她变成一个阳光的人了。昨天爸爸跟我讲,他问Olivia觉得生了妹妹之后对你有什么变化吗?会不开心么?Olivia说刚开始我会不开心,特别是刚生完的时候,我觉得全家都围着她转,但是现在我开心了,因为我知道你们还爱我,而且你们搞不定的事我都能搞定,说妹妹最喜欢的是我,我是妹妹的榜样,我这么爱读书,妹妹以后也一定爱读书。所以我觉得这种责任感老师在非常恰当的时候潜移默化给她引进来了,所以我觉得这半年来如果用4个词来概括的话,就是健康、勇气,自驱力和责任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猫鼻支到底是什么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