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牛奶是哪里生产的这半年的业绩怎么样?

导语:三季度净利润大幅下滑的伊利股份,令资本市场颇感意外。李平
作者 砺石财经
出品1作为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白马股,伊利股份因其良好的业绩成长性而被众多投资者称为“奶茅”。如果从1992年算起,过去30年期间,伊利股份营业收入增长了3300倍,净利润更是增长了4351倍,实现了从一个“地方乳企”到“亚洲第一乳企”的蜕变。之前的2021年,伊利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106亿元,同比增长14%,营收增速全球乳业五强中排名第一。一时之间,中国乳业市场竞争格局由“双寡头垄断”演化为“一超多强”的说法不绝于耳,“2025年成为全球乳企前三、2030年登顶"的目标似乎触手可及。但就在2022年三季度,一向业绩坚挺的伊利股份出现了少有的业绩下滑与股价重挫。10月28日,伊利股份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财报。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8.61亿元,同比增长10.42%;实现净利润为80.61亿元,同比增长1.47%;扣非净利润为75.81亿元,同比增长0.45%。其中,第三季度伊利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02.87亿元,同比增长6.72%,单季度营收增速创出了近十个季度以来的新低;实现净利润19.29亿元,同比下降26.46%,扣非净利润为16.93亿元,同比下滑幅度达到33.27%。对于经营业绩的下滑,伊利股份在三季度财报业绩交流会中表示,前三季度,各地散发的疫情对消费场景和消费信心仍然有一定影响,整个消费行业都呈现出弱复苏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经营承受了一定的挑战。分产品来看,前三季度伊利液体奶、奶粉、冷饮、其他产品(健康饮品)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641.02亿元、187.28亿元、92.00亿元和3.11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0.95%、60.50%、32.43%和109.32%。不难看出,液态奶业务是伊利股份营收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今年散发式的疫情影响了部分地区的礼赠需求,金典等高端白奶、常温酸品产品销售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今年液态奶价格竞争有所加剧,伊利常温液奶销售情况仍没有恢复到今年3月封控前的水平。除了液态奶之外,伊利股份奶粉、冷饮等产品依旧保持了30%的增长速度,非液态奶产品的收入占比由年初的27.8%提升了31.44%。不过,由于非液态奶产品整体占比仍然较低,对伊利股份整体营收增长的拉动相对有限。如同一个优等生交出了一份不及格的答卷,伊利股份三季报净利润的大幅下滑颇令市场意外。财报公布次日,公司股价放量跌停,股价创下过去两年半以来新低,总市值一天缩水近190亿元。股价暴跌之后,伊利股份迅速推出了股份回购计划,这也是公司历史上第三次回购。10月30日晚间,伊利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10亿元-20亿元回购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46.83元/股,回购资金来源全部为自有资金,此次回购股份将依法全部予以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2期望越大,往往失望越大。伊利股份股价的罕见跌停,很大程度上在于投资者的期许过高。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伊利股份营业收入由680.58亿元增长至1105.95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3%;同期,公司净利润从60.01亿元增长至87.05亿元,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9.7%。对比来看,2017年-2021年,蒙牛乳业营业收入由601.56亿元增长至881.41亿元,复合增长率约为8%;同期,蒙牛净利润由20.48亿元增长至50.26亿元。不难看出,过去五年伊利股份营收规模在高基数的背景下仍然取得了更快的增长速度,盈利能力更是远超蒙牛股份。而根据欧睿国际数据,2021年伊利和蒙牛的市占率分别为25.8%、22.0%,伊利超过蒙牛近4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国内千亿以上规模的乳企有且仅有伊利一家。因此,部分对伊利股份未来发展较为乐观的投资者认为,伊利股份相对蒙牛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至少在2022年上半年之前,伊利股份的业绩表现也配得上这一乐观预期。数据显示,2021年Q2-2022年Q2,伊利股份营收增速分别为8%、9%、11%、13%和11%,营收增速基本保持在2位数的高水准。在这一乐观的情绪之下,伊利股份股价始终维持在较为强势的态势,2021年全年跌幅仅为4.91%,这在整个消费板块大幅调整、多家白马股惨遭腰斩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即便是2022年上半年,伊利股份股价跌幅也仅为4%,表现相当强势。不过,在伊利股份营收保持着双位数增长的背后,乳制品行业大环境的恶化问题却被投资者选择性的忽视。自2021年以来,大包粉国际拍卖价格涨幅很大,而棕榈油、果粒、包材等其他辅料价格以及运费价格也处于高位。此外,疫情的持续散发仍在影响到商超等线下渠道的客流,乳制品销售由此承压。事实上,从毛利率来看,2021年下半年以来伊利股份销售毛利率已经处于明显的下滑趋势。而公司净利润表现之所以没有受到毛利率下滑的影响,主要在于公司期间费用率的下滑。2021年,在伊利股份销售毛利率出现明显下滑的情况下,公司销售净利率却实现了逆势的增长,确保了公司利润端的提升。期间费用率下滑的关键在于分母,也就是规模的增长。这意味着,伊利股份业绩增长的关键在于规模效应。然而,作为伊利基本盘的液体奶业务增速不断放缓,就使得伊利利用规模效应提升盈利能力的努力愈发力不从心。与此同时,由于广告宣传费等刚性费用的支出,伊利股份净利润端的压力进一步增加。2022年第三季度,伊利销售净利率仅为8.61%,创下2021年以来最低水平。伊利股份向来以高举高打的营销策略而著称,奥运会、世博会、综艺《奔跑吧》等赞助一样不落。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分别提升了1.7个百分点、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率大幅提升了3.3个百分点至18.75%。对此,伊利股份在三季度财报业绩交流会中表示,奶粉、奶酪等费用率相对较高的业务的占比的提升,也从结构上拉升了公司整体的费用率水平。此外,由于疫情的原因,一些本来要在上半年播出的综艺节目没有办法录制和播出,所以推迟到了三季度进行投放,因此三季度在报表上体现也相对多一些。另外,让不少投资者对伊利股份保持乐观的另一个原因或许是其“全球乳业第一”的宏伟目标。据伊利董事长潘刚透露,伊利的中期目标是“2025年要挺进全球乳业三强,并实现包括在奶粉、奶酪、低温奶等全品类行业第一”,长期目标则是“2030年成为全球乳业第一以及健康食品五强”。根据荷兰合作银行所发布的“全球乳业20强”排行榜,2021年,伊利以182亿美元的营业额在全球乳业中排名第五,法国兰特黎斯Lactalis、瑞士雀巢、法国达能集团分别以267亿美元、213亿美元及209亿美元的销售额排名前三位。而相比专注乳业的兰特黎斯,伊利股份似乎更想成为“中国版雀巢”。作为全球知名的食品饮料公司,雀巢集团主营业务涵盖速溶咖啡、炼乳、奶粉、婴儿食品、乳酪、巧克力制品、糖果、速饮茶等数十种产品。截至目前,雀巢总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对比来看,伊利股份同样没有对自身定位局限在纯乳企范畴,并已经对矿泉水、饮料、植物奶、宠物食品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布局。显然,无论是成为全球乳企第一还是成为“中国版雀巢”,目前2000亿元上下市值绝不是伊利的天花板。但要想宏伟目标,同时也不会是一片坦途。3从收入构成上看,伊利股份主营业务共分为液体乳、奶粉及奶制品、冷饮产品和其他产品四大业务,2022年上半年收入占比分别为68.5%、20%、9.8%和1.2%。其中,液体乳板块主要包括常温/低温白奶和酸奶、乳饮料等,以金典、安慕希、伊利畅轻等大单品为核心,为伊利主要收入来源。从市场份额来看,伊利在液态奶领域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2%,CR2(伊利和蒙牛)市占率为61%,后期增长空间相对有限。尤其在常温奶领域,伊利股份的市场渗透率已经高达84.7%,未来增长空间相对有限。相比常温奶市场,低温奶(巴氏杀菌乳)市场无疑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欧睿数据显示,2009-2021年,我国低温奶的市场规模从139亿元增长至414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9.52%。不过,面对着低温奶市场这一“最后一场牛奶战争”,伊利股份并不擅长。根据浙商证券数据,2020年低温鲜奶领域国内三强依次为光明乳业、三元股份以及新乳业,三者市占率分别为15.98%、13.89%和9.72%,伊利股份未进入到行业前五。业内人士认为,低温奶需要全程冷链,通常保质期只有5-7天,遵循的是以奶源地为圆心,冷链为半径而辐射的发展逻辑。对于伊利、蒙牛等巨头来说,低温奶不仅相对成本较高,地域覆盖也有局限,很难与光明、三元、四川新乳业等区域性乳业品牌竞争。无论是半年报还是三季报,伊利股份都未披露其低温奶具体经营数据。而在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伊利股份有关低温奶业务的表述是“坚持价值营销的策略,希望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承认2022年全年公司整个低温业务还是下降的”。伊利股份奶粉及奶制品包括金领冠、QQ星奶粉、成人欣活等奶粉产品,以及奶酪棒业务。考虑到在低温奶领域的力有不逮,伊利股份对奶粉业务极为重视,2021年金领冠产品已经成长为过百亿的大单品。2022年3月,伊利完成对了澳优乳业的收购,进一步强化了羊奶粉业务。从营收构成上看,奶粉及奶制品业务营收占比仅次于液态奶业务,也被市场认为是伊利的第二增长曲线。不过,考虑到国内婴幼儿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以及雀巢等国外品牌的虎视眈眈,奶粉业务能否拉动伊利股份的未来增长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根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伊利市占率为6.2%,排名第六位。若以并表澳优后的数据计算,伊利的市占率为12.5%,排在飞鹤和惠氏之后,位居第三位。显然,伊利在奶粉领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现实中,伊利股份内部对奶粉业务的发展前景也较为谨慎。在三季度业绩沟通会上,伊利股份坦陈:“今明两年,行业会因为人口出生率下滑以及疫情导致的生育需求推迟,无法快速恢复到正增长”。除了液态奶和奶粉奶制品两个业务之外,巧乐兹、冰工厂、甄稀等冷饮业务构成了伊利的第三大收入来源,收入占比约为10%;此外,公司其他业务主要矿泉水、植物蛋白饮料、咖啡等产品,收入占比不足1.5%。显然,从伊利千亿规模的营收体量来看,冷饮业务以及矿泉水等新业务尚是杯水车薪。4伊利在3季度的业绩触底,一个最核心的要素是新冠疫情的影响。如果没有新冠疫情的影响,伊利的业绩表现势必会比当前好上很多。一个重大的变化是,随着新冠疫情危害的减弱,近期全国范围内都开始了疫情防控政策的重大转向,这将促使中国经济逐渐回归正常。经济回归正常,人们的社会交往会大大增多,届时对奶产品的需求也会同步恢复。所以,从未来来看,伊利的业绩重新回到微幅上涨的阶段并不困难。随着投资者对伊利股份在后疫情时代业绩好转抱有较大预期,近期伊利股份在资本市场上的股价也大幅反弹,市值重回2000亿人民币。不过未来要想实现更大规模的增长,则需要伊利在一些潜力业务上拿出更加有力的业务表现。— END —
    《投资者网》张斯文  9月初,上市乳企半年报已全部出炉。今年上半年17家上市乳企合计营收1532.27万元,同比增长3.66%;同期这些公司合计净利润110.26亿元,同比增长1.28%。  从行业基本面来看,我国原奶供应阶段性过剩,原奶价格持续下行,对乳企毛利率改善利好,但头部乳企喷粉保存损失大,红利有所抵消。  万联证券认为,短期来看,随着中秋、国庆双节到来以及下半年消费提振,乳制品消费需求有望回升,原奶供应过剩现象得以缓解,预测下半年原奶价格降幅将收窄,最终保持低位运行,同时乳企喷粉导致损失也会减少,从而使乳企毛利率进一步改善。  中长期来看,随着消费提振以及消费升级,我国奶业发展空间广阔。行业未来向高端化发展,奶酪和低温奶成为新的增长点。  业绩基本符合预期  总体来看,多数上市乳品企业今年上半年实现业绩增长。  在统计的17家上市乳企中,营收方面,上半年同比增长的公司有11家,增速最快的是均瑶健康,增速为62.50%。而营收增速实现两位数增长的还有新乳业、天润乳业、皇氏集团、熊猫乳品。    营收下滑的乳企仅有6家,包括光明乳业、妙可蓝多、贝因美、庄园牧场、三元股份、麦趣尔。其中跌幅最大的是麦趣尔,上半年营收下滑51.42%。同时营收跌幅两位数的还有妙可蓝多,为20.35%。  净利润方面,一鸣食品增速最快,同比增长137.96%;三元股份净利润也实现三位数增长,同比增长127.69%。皇氏集团增长118.03%;熊猫股份净利润接近翻倍,为93.78%。  此外,今年上半年有两家乳企亏损,分别为庄园牧场亏损0.20亿元、麦趣尔亏损0.38亿元。  从行业整体来看,中国乳制品已成为中国消费市场中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到去年底的市场价值达到了6860亿元人民币,仅次于白酒(8940亿元)、家电(8350亿元)和珠宝(8160亿元)。    放眼全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市场,过去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9%,2022年零售额达到6860亿元,尽管过去两年因疫情导致零售额增长放缓(2019-2021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7%),但根据欧睿国际预计中国乳制品市场规模在未来五年将保持3.7%的复合年增长率(2022-2027年)。  今后,乳企的主要看点在于白奶高端化、多元化业务发展以及头部企业在产业链的布局。  高端化白奶迎合市场需求  自疫情暴发后,人们对健康食品和营养摄入的认知逐渐提高。根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和荷兰皇家菲仕兰最新的2023年“奶商”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越来越追求绿色、健康的高品质食品,高端化的趋势也在持续推进。  “奶商”指数概念于2018年提出,并用于衡量中国消费者在理解乳制品并做出明智购买决策方面的能力,反映了国民健康素质的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在20个中国城市的约4000名受访者中,有78.4%的人表示在购买乳制品时会查看产品标签。丰富的营养、优质奶源地、低糖、低脂、零添加剂、有机认证等都成为中国消费者选择乳制品的重要因素。    乳品企业推出高端牛奶产品,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还能丰富其产品组合。  在白奶(通常指原料仅为牛乳的巴氏杀菌奶或高温灭菌乳,如纯牛奶)市场上,近年来多家公司相继推出了高端牛奶,包括圣牧的有机奶(2012年)、辉山杰西牧场的娟姗奶(2014年)、光明乳业的优倍系列(2017年)、蒙牛的每日鲜语鲜奶(2018年)、君乐宝的悦鲜活(2019年)和伊利的金典鲜奶(2019年)。  同时,随着有机、草饲牛、A2、高蛋白(3.6克)、活性蛋白、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娟姗牛等新品种的涌现,以及冷链保鲜技术的改进,液态奶高端化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目前,白奶是中国乳制品行业中最大的品类。2022年鲜奶占白奶市场的20%,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2%,而常温奶、风味乳饮料的复合年增长率则较慢,为3%。  伊利和蒙牛是常温奶的龙头,2022年市场份额合计达到87%。这种主导地位未来可能会保持稳定。然而,快速增长的鲜奶市场竞争更加均匀,目前光明乳业以30%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  横向收购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乳制品部分细分品类,如奶酪、冰淇淋和鲜奶等增长较快。  因此,各大乳业集团一直积极收购细分品类的龙头企业,比如伊利收购澳优、蒙牛收购雅士利和妙可蓝多,并且这些公司也在向牧场上游拓展,比如伊利投资优然和Westland,蒙牛投资中国现代牧业和圣牧。  通过收购,这些头部乳企可以更加快速地进入其他奶制品领域,这一领域具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目前,乳制品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液态奶消费占比从1995年的94.9%下降到2021年的74.3%,被其他乳制品取代。这表明新兴乳制品品类增长空间广阔。  行业龙头蒙牛和伊利依靠并购来快速进入具有更强增长前景的新兴品类。例如在奶酪领域,2022年11月,蒙牛以35.01%的股份成为奶酪市场领导者妙可蓝多的最大股东。  在婴儿食品领域,伊利收购了婴幼儿奶粉品牌澳优,蒙牛则收购了雅士利和贝拉米。  不过,由于人们平均结婚时间推迟,生育意愿下降,面向0-3岁婴儿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将进一步萎缩。交银国际预计2023年及2024年婴幼儿奶粉行业销售额将下降8%、3%。不过市场领导者仍可通过行业整合,从规模较小的同业获取市场份额来实现增长。  冰淇淋方面,伊利收购泰国最大冰淇淋生产商Chomthana,蒙牛收购东南亚领先冰淇淋品牌Aice。这些收购使得乳制品巨头能够在未来几年扩大增长,并巩固其在行业的主导地位。  随着消费者日益富裕和口味变化,冰淇淋和奶酪等新乳制品的使用率也有所增加。  其中,奶酪在过去五年中增长最快,复合年增长率为23%;而冰淇淋则一直稳定增长,过去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5%,预计未来五年将增长6%。  酸奶的份额已从10年前的12%上升到2022年的20%,而黄油和涂抹酱则录得第二快增长。  婴幼儿配方奶粉在中国已经占有很大份额,由于人口趋势,增长可能会滞后,但随着中国社会老年消费者比例的上升,对此类产品的需求增加,成人配方奶粉有望继续增长。  交银国际认为,快速的整合速度也使得市场领导者能够获得份额,并实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市场更加集中还往往会导致竞争减少和领导者的议价能力增强,这通常会带来更好的利润。  龙头企业各具特点  通过多年的发展和布局,头部乳企形成了不同的竞争优势。  伊利股份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661.97亿元,同比增长4.31%,归母净利润63.05亿元,同比增长2.81%。  从经营情况来看,这家公司液体乳零售额市占率稳居细分市场第一,金典有机纯牛奶零售量同比双位数增长;婴配粉零售额市占率约13.6%;成人奶粉零售额市占率约23.8%,稳居细分市场第一;面向终端消费的奶酪业务线下零售额市占率约17.2%,同比增加1.5%。  此外,伊利的冷饮业务市场份额保持市场第一,而且已经连续28年稳居中国冰淇淋市场领先地位,其冰淇淋产品已深入低线小城市、地区和乡村。  国元证券认为,伊利股份加速布局大健康产业、洞察细分功能需求,拓展增量空间。伊利通过培育开发有机、A2等健康功能性乳品,满足消费者乳制品升级需求;洞察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细分功能需求,率先推出全球首款控糖牛奶、首款低GI配方奶粉等;今年上半年,公司有机乳品、乳及植物基健康功能营养品等增长良好。  而同期,蒙牛乳业液态奶依旧保持增长,尤其是冰淇淋高基数下仍实现双位数增长。今年上半年,这家公司的公司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奶酪收入分别为416.40亿元、43.09亿元、18.94亿元、22.5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98%、10.38%、0、313.60%,奶酪业务高增主要得益于妙可蓝多并表。  从上游来看,蒙牛的合作伙伴现代牧业目前成本最低,2022年为29.4元/公斤,而其平均售价(即其客户蒙牛的销货成本)也最低,2022年为4.3元/公斤。同时,圣牧以其高端有机牛奶而闻名,其平均售价和单位成本最高。  目前,蒙牛拥有圣牧35%的股权,其90%的有机奶来自圣牧,能够更稳定地供应有机鲜奶给终端消费者。  光大证券认为,蒙牛乳业的鲜奶、奶粉、冰淇淋等业务的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随着奶粉与冰淇淋等高毛利产品的增长,品类结构有望得到改善。  此外,光明乳业今年上半年鲜奶业务同比增长18.4%,快于市场增速。按价格带划分,低端产品系列蓝房子、新鲜牧场分别同比增长18%、29%;中端产品优倍同比增长13%;高端产品致优系列受到消费力下降的负面影响同比下滑5%。  光明乳业鲜奶业务快速增长得益于旗下的冷链物流公司——领鲜物流,这家公司拥有超过5万个每日配送网点。领鲜在中国冷链物流企业中排名第9位,城市配送规模名列前茅,并在乳品行业中率先获得五星级冷链资质。  交银国际认为,鉴于目前供过于求的格局暂未改变,同时国际奶价也呈下降趋势,叠加需求端暂未明显提升,光明乳业的管理层预计奶价的恢复还需时间,下半年奶价预计仍在低位徘徊。  对于头部企业全年业绩表现,这家机构预计,由于蒙牛并表妙可蓝多,2023年销售增长达到最高同比增长14%。鉴于光明乳业去年的低基数以及销售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预计2023年收入同比增长13%,为第二高增速。此外,预计伊利2023年销售额同比将增长8.5%。  未来,随着可支配收入增长、健康意识提升和营养摄取需求的增加,新兴品类(例如奶酪、冰淇淋)和消费升级(如白奶等更成熟的品类,从UHT升级到鲜奶和有机奶)将推动未来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增长。(思维财经出品)■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近期,国内主要乳企的半年成绩单相继出炉。数据显示,A+H股共有29家上市乳企,其中A股19家,H股10家。除阿尔法企业未公布外,2023年上半年,其他28家上市乳企中仅有11家企业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13家乳企净利润同比下滑。对于上半年各大乳企的整体表现,业内人士认为,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上半年国内乳制品消费市场整体疲软,乳企业绩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预计随着国内经济的恢复,行业市场将会逐步恢复。乳业增速放缓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数据显示,上述28家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合计1956.9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9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120.33亿元,同比减少20.05%。  其中,国内前三大乳企业绩表现较为稳定。从营收规模来看,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光明乳业稳居前三,分别实现营收661.97亿元、511.19亿元、141.39亿元。伊利的营业总收入超过行业第二名蒙牛乳业与第三名光明乳业之和,稳居行业第一。此外,除了光明乳业营收下滑外,另外两家企业营收均有不同幅度增长。从净利润增速看,三巨头差异明显,今年上半年伊利股份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81%、蒙牛乳业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9.48%,光明乳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07%。  “今年上半年国内乳企的整体表现不错,从消费量来看,无论白奶、酸奶,还是冰品都在增长,说明降价促销后消费者对于性价比高的产品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乳业分析专家宋亮认为,虽然乳制品消费呈现量增价减趋势,但长远来看,考虑到我国当前低温乳制品渗透率、覆盖率偏低、人均乳制品消费量较欧美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乳制品行业发展潜力依然较大,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  在伊利的业绩会上,其投资者关系部总经理赵琳也表示对市场前景表现乐观。赵琳认为,上半年业绩表现的变化,一方面是受国内宏观经济弱复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上年同期基数较高有关。下半年,随着国内经济逐步恢复,预计国内乳制品消费市场还会进一步恢复。  蒙牛总裁卢敏放分析认为,虽然短期内国内人口下滑对奶粉、奶酪等品类市场有一定影响,但国内人均乳制品消费总量并不高,饮奶消费习惯也在养成,因此国内乳制品行业并没有出现结构性回调,可能短期内增速会有所放缓,但长期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  卢敏放表示,今年上半年,乳业消费市场表现略低于此前的预期,但高端化和品类结构的改善仍在继续,比如高端液奶品牌特仑苏上半年依然有10%的增长,因此他对未来两年液态奶业务的前景依然有信心。  “下半年原奶的价格将会有所回升,这有助于一些牧业公司降低成本。此外,消费的增长依然会呈现出量增价减的趋势,但价格下降是因为促销所致,这将会为大型乳企带来营收上的增长。”宋亮表示。中小牧场承压乳业上游面临新一轮洗牌  值得关注的是,与往年增长不同,今年上半年所有上游原奶企业业绩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下滑,甚至亏损。其中,西部牧业、原生态牧业、澳亚集团和优然牧业4家公司的净利润下滑幅度均超过100%,原生态牧业和优然牧业下滑幅度最大,分别下滑598.11%和552.97%。  对于上游原奶企业的业绩表现,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表示:“上游牧场更多属于农业产业,经营风险的波动性更高、不确定性更强,特别是成本的控制难度更大。”  而各大企业在公告中也表示原奶价格持续下滑,饲料价格居高不下,促使企业成本不断攀升,进一步压缩利润。澳亚集团在公告中称,过去的12个月,原料奶售价下降及饲料成本增加,原料奶平均售价较2022年同期下降约8%,而每千克原料奶的饲料成本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7%。  现代牧业、中国圣牧等多家原奶企业均在财报中表示,由于大宗原材料价格较2022年同期仍处于高位,以及国内原料奶市场售价下行,导致原奶业务毛利率下滑,以及销售成本的增加。  对于今年原奶价格整体趋势,新乳业预计,下半年奶源成本还是会渗透出部分红利,并表示会持续加强奶源管理,“目前通过自建和参股取得的奶源占公司总需求量的50%左右。”  天润乳业也在其半年报中表达了这一观点。天润乳业表示:“奶源过剩,奶价下跌,而成本居高不下,受影响最大的就是以牧业为主的乳企。”  天润乳业指出,大型牧场通过先进的技术和规模化效应,能够控制成本减少损失,而中小牧场则面临较大压力。因此乳业上游将面临新一轮洗牌,牧业公司将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中,中小牧场将面临新一轮淘汰高潮。鲜奶品类回暖新渠道带来新增量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随着消费场景的恢复,鲜奶品类有明显复苏迹象,成为各乳企业绩的新支撑点。  在蒙牛的业绩会上,卢敏放表示,上半年,蒙牛鲜奶核心品牌每日鲜语在上年高基数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双位数增长,其他细分品类如低脂高蛋白鲜奶等也有较快增长,整体业务盈利也在提升。他认为,疫情下,除了对健康的关注,消费者购买习惯的改变推动了包括近场电商等新渠道的发展(买菜平台、到家平台、周期购等),也带来了新的增量市场。  伊利管理层在业绩会上也透露,今年第二季度,伊利低温鲜奶已经恢复增长,其中金典鲜奶实现翻倍增长,同时,近场渠道对增长也具有一定的拉动效应,如伊利与京东合作的周期购项目同比增长超过200%。  鲜奶品类的回暖也带动区域乳企的业绩增长,整体业绩表现优于行业水平。  以新乳业为例,其上半年实现收入53亿元,同比增长10.8%,实现归母净利润2.4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鲜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10%,低温高端乳制品为主的唯品乳业收入增长超过30%。  三元股份在半年报中也透露,在北京液态奶市场整体下滑的背景下,高端奶及鲜奶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72℃鲜奶、极致低温鲜奶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  宋亮认为,区域乳企鲜奶业务的增长,与国内奶价下行,原奶成本下降有关,特别是第三方奶源价格较低,北方过剩的低价原奶7、8个小时就能通过冷链运到南方。而原奶成本下降给企业留下了降价促销的空间,降价促销又加快了鲜奶市场动销,南方市场明显受益。  在宋亮看来,虽然今年乳制品消费市场整体有些疲软,但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并没有改变。随着鲜奶消费习惯得到培育,今年鲜奶品类将迎来重要的转折点,而且鲜奶热销对缓解上游原奶阶段性供需失衡也有帮助。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09月05日04版)  (责编:杨晓晶)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加载中...APP专享直播1/10热门推荐
收起
@@~$$
更多>@@=value.teacher && value.teacher.name$$@@=value.title$$@@=value.publish_tim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利牛奶是哪里生产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