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客观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怎么办处理维权属于失职吗

  第2单元 社会管理创新

  第2单元主持人 周汉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汉华】下面进入第二单元的研讨。本单元的主题的——“社会管理创新”。首先有请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游劝荣同志发言。

  第2单元主旨发言人 游劝荣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

  【游劝荣】感谢青岛中级人民法院给了我这个机会,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按照最宽的标准我也不应该站在这个讲坛上,做青年论坛的发言。所以,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惶恐。我想,我把我自己学习和思考粗浅的认识,向各位老师和同志们做一个汇报。

  第一,我们讨论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我认为,几个问题至关重要。

  一是中国社会已然进入了矛盾多发期,这个矛盾多发起,可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宿命,人均收入到了3000美元的时候,总是社会动荡,所以在这个阶段、呆在法院、呆在检察院、呆在矛盾第一线的人,你的命就是应该这么辛苦,我们要认识到必然性,中国社会矛盾多发期,这是很客观的。

  二是中国社会逐渐进入公民社会,不好说已经是一个公民社会,但是在走向公民社会非常重要的标志是顺民,听话的老百姓,变成了有一些钉子户了。还用社会价值判断多元化了,不但容忍像我们穿西装打领带的,还容忍穿制服的,还可以在我们这个社会生活当中非常认真的谈论像超级女声、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还容忍两个县去抢谁是西门庆的祖籍地,社会生活越来越多元化,老百姓变得和过去的想法不一样,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过去结婚或者离婚,单位人事处最先知道,现在只有离婚以后想再结婚、再生孩子的时候,人事处才知道。所以,人从一个单位变成一个社会的人,整个社会管理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民社会逐渐成型。

  三是一定要意识到现在已经有逐渐比较完善的法制了,虽然还很不完善,但已经逐渐完善。比如在诚信问题上,对于政府和政府部门要求越来越严格,过去随便管老百姓,怎么管都对,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第二,正确的创新社会管理观。观念问题非常重要,谈创新管理很多,但是有没有一个基本框架,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研究。

  首先,我们先讲方向,创新社会管理一定要有市场化的方向,开放的方向,也就是说,创新社会管理我们必须导向一个良性、健康的方向,而不是别的方向。但是很遗憾,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些不这样的方向。比如应对金融危机,大规模回归国有企业的垄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当中大规模回归已经被我们抛弃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借办大事的机会,我们可以很大规模的、相当没有根据的限制老百姓的基本自由和基本权利等等。我们讲创新管理,可以做很多探索,但是千万不要往相反的方向探索,这是方向。

  其二,应该更科学高效、更民主、更法制,而不是相反。几十年来,好不容易树立起老百姓心中,也是法律人心中对于法的信仰,如果改来改去,对法更不相信了,连自己都不相信了,我就听到不少法官跟我讲,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案件了,过去知道,现在变得不知道了,这个改革恐怕值得我们来研究和思考了。

  三是改革应该讲一个底线,比如今天早上听到了罗东川所长说的,比如不存在、不要求、不调解就不判案。从现在实际运行当中,具有不调不判的例子,这里有一个问题,大调解、不调不判这样一种状况,实践当中对于法律的破坏是很厉害的,谁都可以不讲法制,法院不能不讲法制,谁都可以不讲法制,法律人不能不讲法制,如果我们的创新变成不讲法制,明天我们的饭碗就不知道在哪里了。

  四是很重要的观念问题,就是改革应当遵循一种理性原则,这是方法的角度讲的。我很赞成今天早上讲到改革应该根据战略性,不能简单对症下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里我觉得不要为创新而创新。习近平同志对于党建工作最近有一个指示,他指出:不要为了改革而改革,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要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去看我们当时的各种选择。比如当时民事诉讼只规定重在调解,而没有规定调解前置,当时一定是立法者们作过很认真的选择和博弈,为什么行政诉讼除了赔偿之外,不能调解,当时一定作了很认真的选择和判断的,我们应该研究当时作这种选择和判断的客观条件变化了没有,如果没有变化,今天凭什么去改它?如果为了改革而改革,我们就会很麻烦。过三十年、五十年,后人们看本世纪初,这批法律人疾病乱投医,手忙脚乱,留下历史很多负资产,情何以堪。我们研究的是创新的观念问题。

  第三,应该思考和研究社会管理创新是一场革命,而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这个问题,也很值得我们重视。我们这个体制有一些非常特殊也很精彩的功能,比如可以把丧事当成一个喜事来办,一个矿难发生以后,我们可以说矿难一个人都没死,所以很值得庆贺,还可以搞英模报告会等等。还有一个机制,就是很容易把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变成口号化、娱乐化、泡沫化,比如能动司法,很不幸,在一些地方、一些人身上,可能就泡沫化了,我看到了不止是人民法院报,还是法制日报,曾经在头版头条登了一篇文章,将沿海地区一个法院提出的一个口号“我们不但要为企业保驾护航,还要为企业导航”,我们的司法还能为企业导航,这还能动了一点。在类似这样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改革不是一种口号,不是贴标签,不是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应该是很深刻、很严肃的一种革命体制创新,我想这里有三个问题是很值得我们思考:

  一是这是一场体制革命、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大家讲到流动人口管理,流动人口管谁呢?这里有一群人很重要,就是“农二代”,这些人是跟我一样年龄的农民工的孩子,他们身份是农民,但是从来没有在农村生活过,也不认同农村,也不愿意回到农村,他们也回不到农村里,也没有土地,也没有能力,一定要待在这个地方,但是从小就受到歧视,这批人是简单的流动人口,管不住,这些人比过去流动人口更难管,这些人就需要户籍制度改革的一整套措施,进行完整的一种体制改革。

  二是信访问题,我今天还很好的听到了李凤奇同志的一种说法,我觉得这种说法多少有一些纠偏。今天早上同志们关于信访的问题都是很理性、很客观的,但是我不得不说这个问题很不全面。我认为有两条非常重要:1、如果信访当中有那么多的钉子户,有那么多的老上访户,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凤奇同志说,是公检法逼的,我比较谨慎,不这么说,我觉得是现行体制处理不好,让他变成了钉子户,老百姓一开始都是很好的。2、千万不要认为打官司可以赚钱,像朱教授说过,靠打官司赚钱很辛苦,因为律师靠打官司都赚不到钱,其他老百姓靠打官司赚钱,很辛苦的,靠信访发财也是很累的。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理性、更真实、更正确的一种认识,信访问题其实本质上是一个体制问题,什么体制问题?1、党和政府,还有宪法和信访条例都鼓励大家上访,谁都可以上访,但是各种管理体制,用维稳指标让你不上访。这是一个体制矛盾。2、比如在纠纷,在宪法法律找不到出口,比如拆迁,不让打官司,只好到省政府门口上访。3、谁家的孩子谁抱回去,但是抱回去的结果是答应他的要求,而这个答应的要求往往都是人民法院经过二审、三审、再审判决过,已经不能再答应了,要抱回去,就要答应他,答应他有意味着生效裁判不能生效了,因为又来了一个新的循环。所有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信访问题,有很多制的问题,比如我们能不能开一个三审,比如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可不可以更大范围、比如是不是可以考虑群体诉讼,这样让更多的问题制度化、法律化,这是一个体制问题。4、公众参与,在社会管理当中是很重要的问题,但是公众参与,除了老百姓个人参与、除了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应该有更多新的形势,比如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参与,比如GNO,我们有社团管理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基本上对付法轮功的思维,对于我们创新思维管理要求可能就有很大的差距。

  在创新社会管理当中,更需要的是除了研究我们该做什么之外,我觉得应该进一步研究不该做什么。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可以做很多方面,但是其实创新社会管理,特别是政府,更应该研究我们不该做什么,我们注意了,一会儿林教授还会专门谈司法方面不该做什么。有一部电视剧,电视剧里面潜伏的主角跟他的太太说了一句话,听到延安沦陷之后说了一句话,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我觉得社会管理在创新社会管理条件下,我相信更多的时候,公权力的撤退是更好的一种创新。所以,我们要研究,除了研究创新什么之外,还要研究不创新什么,不管什么,不管什么弄不好就是最好的管理。我觉得这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把社会管理创新,当成一种革命,当成一种改革,而不是很简单的修修补补。

  报告人 凌斌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凌斌】中国当代司法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为什么法院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条件提升了,法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了,但司法的公共威信和社会效果却没有显著的改善?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矛盾纠纷和社会问题都比从前大为增加了。这必然需要更多和更强的纠纷解决方式与社会控制机制,因此对于任何部门和机构而言都必然会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司法改革过程中盛行的万能主义和扩张主义,也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各国的法治发展历程,并不是一个司法不断介入社会、不断扩大干预的单线进化过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把一切私人纠纷都变为司法案件,把一切社会矛盾都纳入司法程序。因此,应当注重和研究司法行为的必要边界,从而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实现“能动司法”和“为民司法”的真正目的,更好的推进以“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吸取那些走过同样道路的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这一问题。美国历史上一系列关于种族隔离的案件,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启迪。

  南北战争之后,虽然在名义上确立了种族平等的政治原则,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对黑人的种族隔离仍然是美国社会的基本社会状况。所以,在1898年的“普莱西诉佛格森案”中,美国最高法院仍然支持了种族隔离,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宪法原则。但是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二战中黑人青年大量参战和参与社会生产,获得了工作机会,提高了社会地位,美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社会变革之后,司法变革的时机已经成熟。1954年的“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著名的沃伦法院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顺势打到了“不合时宜的法律”,并且代之以新的“隔离不平等”的宪法原则。但是,沃伦法院的后继者没能适可而止,将法院的触角伸展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最终走过了头,使得事情走向了反面。

  五十多年后看来,布朗案试图建立的新的社会体制基本上失败了。美国社会的等级制和隔离制已经变得极为刚性。上流社会、中产阶级和底层社会之间的界限已经非常明显。黑人区、白人区、拉美区、华人区,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划区而治”。一个人选择住在哪里,是法治社会无论如何没法全然强制的。所以越是在司法上试图打破隔离,就越是引起人们在事实上强化隔离——既然我不得不在白天和我讨厌的人一起工作,那么,我就一定要在下班后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共同生活。这样,本可以由社会和政治力量继续推动的社会平等,由于司法的过深介入,反而变得迟滞。而且司法的过度有为也使得司法机构和人员日益深深陷入社会泥潭,以至于美国法院越来越像一个行政机构。

  以上的经验教训启迪我们,司法不能一味的积极有为,而是必须考虑实际情况和具体时机而选择“有所不为”。

  归纳“司法有所不为”的典型范畴,至少有十种情况,应当实行“无为推定”。我们可以称之为司法的“十不为”:即司法尽量不管或者少管那些利害过于重大或者过于琐细的问题,尽量不管或者少管那些行为过于普遍或诉求过于特殊的问题,尽量不管或者少管那些社会过于陌生或历史过于陈旧的问题,尽量不管或者少管那些公众过于热切或者时间过于久远的问题,尽量不管或者少管那些事实或法律过于疑难或过于简单的问题。即司法尽量不管或者少管那些过大或过小、过多或过少、过新或过旧、过热或过冷、过难或过易的极端或琐屑问题。司法要管的,只是不大不小、不多不少、不新不旧、不热不冷、不难不易的中等和常规问题。这应当是司法职权配置的基本定位。

  从历史经验来看,司法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不断会从无为到有为、从有为到无为相互转化。这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司法行为或退出的适度和适时,是分寸和时机的把握。前面所举的“有所不为”的十种典型情况,都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初看起来“不大”“不热”的案件,可能一不小心就变得“过大”“过热”。以往“过少”、“过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可能走向反面,变得“过多”、“过旧”。这不意味着司法将永远无所作为。关键在于时机和次序。

  总之,司法选择有所不为,并不是要坚持教条,而是基于把握分寸和掌握时机的实践智慧。

  有为也好,无为也好,本身都不是目的。决定司法有为还是有所不为的,是法治的中庸之道。司法选择有为还是有所不为的这个度,这个格,这个分寸,这个边界,是法治止于至善的中庸之道。符合中庸,止于至善,就是适度的、合格和恰如其分的法治。反之,如果跨越了中庸至善的界限,就是过度、出格和过分的法治;如果没有达到中庸至善的标准,就是不及格的法治。应当研究法治的中庸之道,从而规范法治实践,约束和指导司法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应为不为,不为而为,都不符合中庸之道。探索法治的适度边界和适当时机,就是要让司法适度适时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对于作为良治的法治而言,关键是要管得好,而不在于管的多还是管的少。我们倡导司法的有所不为,恰其在于,管得好的应有之义就是管得少。

  评论人 童之伟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童之伟】我在认真的拜读了凌斌博士的论文,刚才也听了他的陈述,我感觉这个论文还是有很多的优点,对报告的主旨我是高度肯定的。因为他的报告参照美国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概括了司法的四个范畴。我理解凌博士的意思,就是要主张中国的法院不要勉强受理和处理司法处理不好和处理不了的事情,应该把时间和精力、人力和物力集中在司法能够处理好的纠纷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他的报告高度的评价。但是,我这个人觉得最好多讲一些问题,多探讨一些问题。因为这样的话,对他们来说很好。

  凌斌的报告当中,主要基于中美比较的角度讨论中国司法优化配置的问题,但是我觉得他似乎对两个方面的背景是薄弱的。一是中国法院的宪法地位,于美国宪法地位来比较,那是落差非常之大的,美国的法院是三权分立的法院,法院跟国会和总统是平行的。我们中国的法院地位大家都知道,从国家的体制来说,在人大常委会之下,这是从宪法的体制下,但是从法律的体制来说,还是在国务院之下。所以,我去年和日本人讨论中国法院的问题上,日本人一开口就说中国的法院怎么样、怎么样,日本的意思是和日本法院相比,我说那不能比,我说,我可以告诉你,中国的法院在中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在第五档。在我们体制下,我们宪法要实施,首先主要是靠立法机关立法,通过立法实施。在美国立法,没有司法重要,美国宪法要实施,首先要依赖于司法,而不是依赖于法律,差距非常大,所以要注意这个问题。

  二是没有充分注意到宪法体制,产生三个比较明显的问题:1、在和美国司法史上的经验教训总结,可能不大符合美国的情况,不能反映美国司法发展的主流倾向。比如提到了三个案子,一是“思科达案”,这在美国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判例,但是“思科达案”恐怕还不能算是一个能动司法的例子。但是真正后面提到的两个案子,一个是“布朗…纽约交易所案”、一个是“洛伊受贿案”,这是比较典型的能动司法的例子。但是,在美国的主流社会,事实上,对这两个案子方向是肯定的,直到今天还是这么做,没有多大批评,但是主流社会是没有批评,法学界的主流也没有批评,不仅如此,我找到了例子,2010年,还有两个比较典型的能动司法的案子,也就是联合公民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还有加州联邦法院通过一个判决,否决了州的宪法中间关于同性婚姻的条款,这也是能动司法的例子。所以,能动司法在美国还在搞,这些年这个趋势不会变。这一点凌博士要考虑到。

  2、由于前面两个大的方面的背景,没有充分注意,造成一个不容易看到中国宪法给予法院能动空间,与美国宪法给予法院的能动空间要小得多。在美国宪法法官造法是理所当然,没有什么说,不造法是错误的,在中国法院不能造法,不仅法院不能造法,依照中国宪法,法院无权解释法律,只是根据法院组织法,才能有限的解释法律,所以地位差别太大了,我们法院的空间太小了,如果哪个对这个不满,就要改宪法,否则的话,没有别的办法。

  3、凌博士的文章,可能他是比较客气,一方面举的是司法客气在中国,但是另一方面,前面有一句话更好的要实现能动司法的目的,显然是对能动司法是肯定的,这多少让人感觉有一些矛盾。所以,我个人认为,在中国,特别想对能动司法在理论上,还要在凌博士的基础上往前推进一些,我个人特别赞同凌博士说法院的功能要克制一些。所以,我在他的基础上,更近一步往前讲几句,这几句话可能法院的同志不是特别愿意听,但是我先要说明这么一个意思,中国的法院地位,按照宪法来说,我们现行的实际地位是低于宪法规定的,这是我的一个判断。在“十八大”之前,要发动一个讨论,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我的主张是最高法院院长应该是常委,或者作为一个过渡,起码是先搞成政治局委员,这是我一定要发表出来的主张。我的意思是,在中国,提倡和推行司法能动,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从法律上看是违背宪法原则的,从实践看是不可能行得通的,只会造成司法的乱动和盲动。这是我的基本结论。第一个理由,在美国司法能动主义是一个对抗国会,与国会争夺的立法空间,甚至主张变相修改宪法的主张,这是美国一个现实。二是在美国司法能动主义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反民主的司法举措,是一个贬义词,美国法官并不愿意承认是能动主义者。第二个理由,在欧洲司法能动主义也是一种用司法者对抗民选议会,与议会争夺规则制定权,甚至被当今某些政治力量作为亲善或者清除社会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制度剩余影响的工具。第三个理由,中国法院不可能真正的能动,我们强调人大是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因为我们中国共产党执政要靠人大作为抓手,真正的用能动主义的话就直接跟人大冲突,就直接跟党权冲突。第四个理由,不能真正能动硬要能动必会瞎动,现在有一些瞎动和盲动的表现。第五个理由,我们需要知道,但是主要在省级方面的干预,最高法院发文件,上级对下级经常发文件,院长经常讲这个讲那个,从宪法和法律的角度说,从法院上下级的角度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从这个性质上来说,都不妥。

  报告人 王杰 青岛市李沧区检察院助理检查员、法学博士

  【王杰】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同仁:大家好!为深入调查分析检察机关在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笔者收集整理了青岛市检察机关近五年来的检察工作情况,试图从中找出规律性的问题,从而把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对山东省青岛市检察机关近五年各项法律监督活动的总体情况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立案)、批捕、公诉、诉讼监督等情况;另一方面,是群众到检察机关进行上访、控告、申诉、信访等情况。

  从各项数据和具体案例分析发现,检察机关在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群众维权意识日益高涨,对行政与司法机关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和群众要求立案监督、判决执行监督的案件数量居高不下。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中,申诉人因法官的执法作风生硬、对处理结果解释不到位而进行申诉的案件大幅增加。立案监督案件主要是由于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个别人员执法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不立案决定或对不该立案却立案的处理决定不服,遂到检察机关申请立案监督。如山东省青岛市近五年来共立案监督439件,其中属于当事人申请立案监督112件,占总数的25.5%。执行监督案件主要是群众反映虽然已经胜诉,但法院执行不力,判决书中确认的赔偿款始终无法得到赔偿。

  第二,对司法机关职能管辖和分工不明确,到多个部门维权问题突出。当前,群众维权存在这样一种心理,即认为越级维权、越级信访、重复信访、多头维权,则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如,检察机关在受理群众维权案件时发现,有的当事人已经多次到过街道办事处、信访办、法院、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劳动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甚至市长热线、省级信访部门反映了问题,有的是正在反馈过程中,有的是自认为维权未果。同时,有的群众对检察机关的受案范围和职责分工存在错误认识,或缺乏准确定位。以青岛市检察机关为例,每年接受各类群众维权(包括举报、申诉、上访等)反映诸如劳资纠纷、征地补偿等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案件有400余起。

  第三,诉求表达呈现出群体性特征,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并表现出大规模态势。公民利益诉求和表达愿望不断增强,并逐渐形成一种误区,即认为参与维权的范围或规模越大,越可能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参与涉入的程度越深,知情度可能越高,对检察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的监控可能越更大,采用的维权手段越激进,有可能对行政、司法机关的影响力越大,获得维权成果的机会越大。近5年,青岛市检察机关的发生集体访近百件。

  第四,矛盾纠纷多样化,协调处理难度增加。笔者认为,群众维权意识的膨胀不仅仅是公民法律意识形态问题,而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的折射,是社会矛盾叠加,政策、法律执行不力,制度缺位,对话机制缺失和权利救济渠道不畅的一个政治信号,是社会法治危机的表现。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特别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改制、重组、破产,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劳资纠纷、职工安置、职工福利、医保等问题,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也随之接踵而来,以上诸多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是造成群众维权、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直接诱因。同时,在群众主张合理诉求之外,还存在少数不法分子制造事端,蛊惑、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加入,借以达到个人目的,导致多数人的合理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要求相交织、多数人的过激行为与少数人的违法行为相交织,造成事件难以当机立断地解决的问题。

  第五,媒体广泛参与,社会矛盾、群众与司法机关的关系更加复杂化。舆论自由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一大体现,媒体监督对于防止司法腐败和纠正司法失误有不容忽视的功能。媒体的广泛参与,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维权热情,但广泛的舆论监督,使得群众维权日益复杂化。公众通过媒体或互联网参与司法进程,往往能推动甚至促进司法公正和权利主体利益的实现。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新闻媒体的开放性、透明性特点与司法相对封闭性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中国媒体对法官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远远大于西方国家的媒体,媒体对法官的批评往往可以起到相当的威慑作用,法官迎合媒体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实践中,许多案件的司法程序还没有终结,新闻媒体就提前对案件的定性等问题进行倾向性评论和报道,这些带有倾向性的观点往往先入为主地影响群众的情感。同时,也有某些媒体借助民意这一载体,往往将普通个案炒作上升放大为政治案件或社会事件。这使得法院、检察机关承受的压力非常大,甚至使得法律裁决受到极大影响,司法机关因此而丧失独立自主性则在所难免。

  第六,群众存在不信任、对抗心理,亟待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切实转变执法方式。群众对检察机关作出的决定及检察官的行为的初始态度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公民是否有意愿与检察机关谋求良好互动关系的可能性。个别主体源于既往的经历或者既有的思维定势,会对检察机关的行为方式抱有极大的不信任,先入为主地认为检察机关不会帮助百姓维权,认为检察官的行为缺乏诚意和信息开放性的真诚态度。甚至个别主体存在抱怨、敌视或以过激行为对抗检察检察机关的行为。个别主体的不信任与对抗心理,造成了缠诉缠访、上访老户问题难于彻底解决,甚至有的当事人心理或精神受过刺激,且法制观念淡薄,对其宣讲法律知识无济于事,他们往往是固执于自己的诉求,难于处理。

  通过上文实证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政法机关的公信力也受到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对上述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层次分析,以期找到解决路径。对问题的成因分析如下:

  第一,政法机关的协调处理机制不够健全。在处社会突发事件及化解社会矛盾过程中,检察机关虽然在内部各部门之间建立了协调处理机制,但与公安机关、审判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协调配合力度不够,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协调处理机制,也没有专门的检察人员负责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联络工作。这就导致各信访部门的信息部对等,从而造成这样一种执法困境:即一个维权主体,就同一维权事件到十个信访部门申请解决,而不同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可能就同一问题做出十种不同的答复,这就给维权主体造成了一种对执法机关的不信任,并在内心对法律规定和法律价值产生质疑,继而弱化守法意识,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信息采集尚未制度化。目前,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各级政法机关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或者说,更多地侧重于维权事件发生后的接待、协调、解决,而缺乏对群众维权事件的事前信息统计,针对可能发生过激维权的事件大多没有提前做好准备措施,从而不能在源头上减少某些过激维权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在于维权事件信息采集尚未制度化,信息采集部门、采集渠道、信息资源的汇总和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从而影响了过激维权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效率。

  第三,非常态诉求突出,缺乏制度化措施。检察机关面对的非常态诉求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就同一事件的维权主体集体施压,即出现集体访。二是集体访呈现出新的集聚态势,即同一案由不同案件的当事人汇集在一起集体施压,或者不同诉求的案件当事人汇集在一起集体施压。三是缠访、无理闹访、以及一定数量的精神病人来访,干扰了检察机关正常的接访工作。如有个别维权主体,不顾相关法律规定,盲目自信、固执己见,据“理”力争,对接待人员的细心讲解置若罔闻,特别是在没有正当法律事由的情况下,强烈要求检察机关解决自己权利主张,继而出现闹访、缠访。这类案件往往是因为维权个体法律意识层面存在问题,或者在当前法律制度框架下缺乏可以彻底解决问题的制度性措施,从而占用了大量检察工作资源。

  第四,公开听证制度落实不力。高检院在《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中明确提出,对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问题,可以举行公开听证,通过答询、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辨明事实,分清责任,公开办案程序,接受群众监督。可以说,推行公开听证制度,对应对维权意识重于守法意识问题,更好地处理群众维权事件,具有积极地实践价值。但由于公开听证涉及单位人员众多,需要良好的组织协调,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另一方面,公开听证是对检察机关执法能力的公开考验,直接影响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如何将公开听证制度更好地予以落实,成为检察机关化解矛盾纠纷,应对维权呼声高涨问题的重要问题。

  第五,政法机关执法人员素质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面对群众高涨的维权意识,执法人员要妥善化解社会矛盾,需要有扎实的法律业务功底、丰富的检察工作经验、较强的处事协调能力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样才能积极引导群众按照法律规定的管辖提出诉求,对于不属于管辖的维权事件,积极主动地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从而使这些问题纳入正常的司法程序。然而现阶段,由于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个别人员缺乏倾听的耐心和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不能妥善化解矛盾,解决实际问题。如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如当事人对检察机关立案监督的结果不满意而反复上访,他们往往是依据其所掌握的生活事实片面的认为公安机关应当予以立案,如果检察机关支持了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决定,那就是司法不公,就是“官官相护”,如果检察人员不能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向当事人解释清楚生活事实与法律事实的关系,就很容易导致涉检上访。

  三、关于检察机关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思考

  针对当前社会矛盾问题及社会问题不断异化的现象,检察机关应当将法律监督活动融入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延伸法律监督职能,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纠纷,进一步加强管理社会、调控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能力。为此,笔者将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对此进行分析:

  (一)在观念层面,牢固树立“廉洁、公正”执法理念,突出检察机关的人民性

  执法观念是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执法活动的内在精神动力,能够引导、评价和调节检察机关和执法人员的行为方式,它贯穿于执法实践整个过程并始终对执法活动起着统摄、支配和决定作用。执法观念是否正确将成为检察工作能否良性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突出检察机关的人民性,是解决当前维权意识重于守法意识情境下,维权呼声高涨,群体性、非理性维权事件频发的首要问题。

  (二)健全完善机制,努力化解社会矛盾

  第一,建立处理诉求协作机制。非管辖类司法诉求的大量涌入,是检察机关面临的现实难题。解决群众的司法诉求,化解矛盾纠纷,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仅靠一个部门予以解决。检察机关必须加强与公安机关、法院、街道办事处、人大、政府、民政部门、劳动部门、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力度。探索建立司法诉求通报机制,以便协作单位了解有关情况,有准备地应对群众诉求,尽早化解矛盾纠纷,避免重复劳动;建立维权信息网络系统,在纵向方面即检察系统内部和横向方面即市内各区(县)的信访单位,建立信息共享网络,实现维权状况的纵横对接;建立群众维权案件的转办、分流、处理的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进行联席调查、联席听证,统一处置方案和处理意见,最大程度地避免群众盲目维权、多方维权、重复维权现象,避免国家资源浪费和执法公信力下降问题,引导群众理性维权、依照法律规定有序维权。

  第二,建立维权信息采集、预警机制。对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案件和非管辖案件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并加以调查分析,掌握群众维权规律,发现维权新动态,查找群众主体错位、职能错位的深层原因,加以有效避免。对于到检察机关进行申诉、控告、检举的案件进行分类登记、整理、排查、追踪。对于倾向性、苗头性案件建立各案预警机制和敏感时期预警机制,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预案,有针对性的提前开展工作,掌握主动权。特别是在法定节假日之前或者“两会”、党代会等重大政治会议召开之前,及时发现、妥善处理不稳定因素。

  第三,建立非常态维权处置机制。对于无理维权者,一方面要做好维权主体的思想工作,阐明相关法律规定,教育其正确行使法定权利,消除他们对法律、对检察机关及其他部门的误解。另一方面,对于有违法行为的维权者要及时控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进行处理;对于那些不依法反映问题、不听劝阻、无理取闹、制造事端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惩处,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对于精神病人来访,建立专门的精神病人来访登记册,将其个人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家属、及其单位、社区相关负责人的联系方式进行登记备案,确保能够及时联系到相关人员妥善处理,并督促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做好治疗、看护工作,防止发生危害后果;对于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要建立突发事件预案,做好疏导工作,妥善化解矛盾纠纷,避免极端事件发生、扩大事态;对于极少数插手群体性事件,策划、组织、指挥闹事的,运用检察机关审查批捕、公诉等职能,做到快捕,依法严厉予以打击;对涉及公安机关等执法部门的群体性事件,以及由于政府工作人员腐败渎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检察机关适时介入,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建立检察环节司法救助机制。司法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涉法涉诉案件的维权主体所提出的诉求往往是法律问题、情理问题和实际困难交织在一起的,而通过现有的国家赔偿、社会救助机制往往难于获得赔偿,从而造成久访不息,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在检察环节建立司法救助机制,是构建群众维权救济途径的重要步骤。具体是针对因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不起诉、不提出抗诉,且因刑事案件被告人缺乏赔偿能力,致使被害人及其抚养、赡养的近亲属得不到应有经济赔偿而生活严重困难,确实需要救助的;在涉检信访案件中,信访人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和不满检察机关答复意见,从而引起长期重复信访、多次越级上访,致使个人或家庭生活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要救助的;对举报人、证人、鉴定人因举报、作证或者提供鉴定结论而遭受打击报复,造成生活严重困难,且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获得赔偿或补助,其他社会救助、保险又不能落实,确实需要救助的主体。

  第五,建立检察环节弱势群体保护机制。实践中,到检察机关维权的弱势群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因生理原因导致处境相对弱势的人群,如老人、未成年人、女性尤其是幼女,患有疾病、肢体残缺的人或聋哑人等;另一类是因经济原因导致处境相对弱势的人群,如农民、农民工、城市失业者等。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维权岗”、“妇女维权岗”和未成年人检察室上,但当前群众权利意识、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使得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问题面临很多新形势、新问题,传统的工作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维权需求。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弱势群体保护机制。

  第六,建立执法办案回应群众制度。对于群众控告申诉的信件,做到及时受理,妥善处理,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答复。进一步完善落实司法便民、司法利民的措施,完善网上举报、网上申诉、网上查询系统,方便群众举报、申诉、控告,最大限度地拓宽群众维权的渠道。依法做好民事、行政、刑事申诉复查工作,提高申诉复查案件的办案质量,积极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健全完善涉检上访问题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检察长接待日制度、首办责任制度、责任倒查制度,推行下访、巡访和联合接访活动,推行网上预约办案、登记预约办案,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和认可,消灭涉检信访隐患。对于赴省进京上访的老上访户,主动登门回访,及时反馈信访事项办理进展情况,做好宣传解释和教育感化工作,尽早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

  第七,探索、完善检察环节诉讼调解机制。在办理申诉复查案件时,注意贯彻宽严相济、刑事调解的精神,引入“恢复性司法”政策,积极化解矛盾。推行捕前调解、诉前调解机制,促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之间达成和解。对于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主观恶性小,且系初犯、偶犯,有悔罪表现,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检察机关作为中立的一方,居中调解,促成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达成协议、取得谅解,减少矛盾对抗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第八,完善法制宣传教育机制。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也是法制宣传机关,为积极应对群众守法意识弱化、维权意识高涨的情况,检察机关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结合信访接待、出庭公诉、查办职务犯罪等检察业务工作,通过“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开展普法教育、上法制课的形式,重点对检察机关的职责、受案范围等内容进行宣传,建立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在对法律知识进行宣传普及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法律精神和健康、理性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弘扬,促进社会整体法律意识的提升,提高社会公众对执法活动的认同感。

  (三)在实践层面,不断创新参与社会管理的方式

  第一,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检察机关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不仅要严格依法办案,还要讲究释法说理,善于调节疏导,引导群众依法维权、有序维权、依法合理表达诉求。

  第二,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直接关系到履职过程中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成效。因此必须全面提升法律监督能力。

  第三,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身素质。群众到检察机关主张权利的案件必然涉及法律、法规、政策问题,而处理好这些问题,必然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加以解决。因此,检察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矛盾能否解决,群众能否满意。因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评论人 王胜诵 青岛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王圣诵】能在这个场合下给我这次机会我非常感动,谢谢主办方和主持人。同时也谢谢人民检察院杨检察长和王杰博士,他们这篇论文给人耳目一新。讨论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要遵循党政理念,在宪法基本原则和法律规定下进行国家权力界定和机制构建。一,涉法涉诉涉检由那家国家机关最终解决。我国2005年《信访条例》15条把涉法涉诉剥离开来归口到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权利机关依据宪法不能对个案进行监督,接受信访可以,处理信访无法可依。人民法院接受涉法涉诉案件可以通过申诉和再审解决,而且只接受自己的涉诉案件。公安部门接受涉法信访是自己职权范围内,法律出口是行政行为和行政诉讼。人民检察院是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因此涉诉涉检信访的最终解决机关或者统一受理机关是人民检察院。二、人民检察院解决涉法涉诉信访的法律途径。总的来说,人民检察院解决涉法涉诉信访有四个法律途径。第一个途径,发现这里面有国家公务人员犯罪可以抓;第二个,如果这个案子判错了,可以对法院提出抗诉;第三个,可以对公安机关提出司法建议,第四个就是涉法涉诉案件的办案规定可以通过听证来终结,因为检察院终结让人们都服气,都息诉,这四种手段都是宪法赋予的,这样就不会出现公安局、法院、检察院都在第一线上的状况,把它依据宪法和法律界定清楚,把法律途径界定清楚,大家都能动的、主动的司法。

  报告人 黄凌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讲师

  【黄凌娟】 大家好,我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师黄凌娟,今天我报告的题目是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合理性设计。目前关于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探讨很多,我们的这篇文章主要是从现行流动人口制度制定的基础入手来分析其合理性,并就此提出使其合理化的途径。以下是我们论文的简要内容。

  在我国由于还存在着城乡差别、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所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的流向一直指向东部沿海、新兴都市圈以及中西部的中心城市。而根据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已经从1982年的657万上升至2009年的2.11亿。在流动人口规模增大、流向不变的情况下流动人口又出现了新的特征: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并且长期居留趋势明显。这里有一组数据来说明这个特征:根据国家计生委2009年对北京、上海、太原、成都、深圳五城市流动人口的监测调查,流动人口与配偶或子女一起居住的比例高达67.4%,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在现住地停留时间为5.3年。伴随大规模流动人口的新特征,这个群体对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流入地获得与常住人口平等的权利。

  然而流动人口的这种要求并不能获得满足。目前这种不平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社会公共资源包括最低收入保障、医疗、失业、子女基本教育等与常住人口分配不均。这主要是因为流动人口管理与城市公共服务产品分配体制分离,造成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不足,而使流动人口难以获得与常住人口平等的基本保障;二是流动人口难以融入现住地的社会,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隔阂始终存在。主要是因为目前对人口管理采取两分法的管理模式,即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属于不同的管理层面;三是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性就业依然存在,而现行流动人口管理制度难以发挥政府在公共福利领域的再分配作用,使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通过对这些不平等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不平等与目前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现行流动人口制度存在的这些问题并造成不平等,一方面是由于流动人口管理主体的单向性和管理目的的单一性所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是基于三大假设来进行设计的。

  流动人口管理主体的单向性表现在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主要是地方行政主体,而流动人口是被动接受管理的被管理者,作为管理对象的流动人口无法参与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制定;流动人口管理目的单一性表现在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为了便于政府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所以制度的制定立足于政府管理。这样制定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就难以体现流动人口的现实利益和需要,导致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缺乏合理性,流动人口难以接受管理,影响流动人口管理的效率,甚至导致流动人口逃避管理。这种合理性的缺失不仅引来了学术争议,也出现了行政诉讼的真实案例。2008年律师程海诉昌平区公安分局案以及诉北京市公安局案。程海认为,北京市办理暂住证所依据的三部主要规范性文件——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公安部《暂住证申领办法》、《北京市外地来京人员户籍管理规定》,违反10多部上位法。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构筑现行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三个基本假设。包括:第一,流动人口大量增长必然带来流入地的社会治安问题;第二,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会给城市常住人口的就业带来压力和竞争,挤占城市常住人口的就业岗位;第三,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必然导致流入地社会生活资源供给压力的增大,造成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

  基于这三个基本假设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必然会把维护城市社会稳定,保障常住人口利益不受侵蚀作为制度设计的第一要义,必然会在设计制度时提高城市吸纳流动人口的门槛,限制流动人口过快增长,最终导致流动人口难以在流入地长期居住和融入城市社会体系。

  那么这三个假设是否成立呢?

  假设一,流动人口大量增长,必然带来流入地的社会治安问题。

  虽然大量犯罪统计资料表明,众多流动人口集中的东南沿海城市、乡镇、以及中西部中心城市的,流动人口犯罪已经成为影响当地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但是流动人口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必然性始终无法得到犯罪学的研究证实。相反,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增长与流动人口权益得不到保障具有密切关联[4],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城市管理对流动人口的高犯罪具有一定责任[5]。

  假设二,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会给城市常住人口的就业带来压力和竞争,挤占城市常住人口的就业岗位。其实这个假设在经济学上已经被证明不真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迈阿密实验”,证明大量古巴船民涌入美国迈阿密,既未显著提高当地的工资水平,也未显著提高当地的失业率[6]。由于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对城市人口而言较低,流动人口流入城镇难以形成对城市人口的“替代效应”,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大多数从事本地人不愿干的脏、苦、累、险等工作。

  假设三,流动人口出现,导致流入地社会生活资源供给压力增大,造成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

  在城市公共服务产品总量供给不变的前提下,流动人口进入流入地城镇必然会导致人均公共服务数量下降。但是通过分析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公共服务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市场价格之间弹性较为灵活的公共服务产品,例如日常生活用品和服务;另一类是价格弹性较为僵硬的产品或服务,例如电、水、天然气、公共交通、住房。

  造成城镇公共商品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价格弹性较为僵硬公共服务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因为这类产品投资周期长,且投资主体单一,仅由政府对这类公共服务产品进行投资,导致某类公共服务产品供需紧张。随着城市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城市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紧张矛盾将会得到解决。因此假设三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成立。

  根据上述对制定现行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基础的分析,我们认为现行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改革呢?目前办法和措施都有很多。我们认为在改革之前首先应当明确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合理性的内涵。我们认为这个合理性就在于:一方面既要保证城市健康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秩序的稳定,减少人口流动所带来的社会治安隐患;另一方面又要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使流动人口能够通过流动自主选择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其实就是平衡维护城市社会秩序与保障人权的两者关系,既不能为了维护城市社会秩序而限制流动人口,也不能为保障人权而放弃城市社会秩序的维护。

  要实现维护社会秩序与保障人权的统一,体现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合理性,需要在制度的制定程序、制度内容、实施方法上体现公平与效率。

  我们也提出了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合理化的一些具体途径,包括:

  1.提高户籍管理的法制化程度,为流动人口管理提供法制途径。

  例如:修订1958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流动人口管理进行立法而不再主要依据公安部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定。

  2.赋予流动人口在居住地的应有政治权利,让流动人口参与现住地的城市管理,实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例如:针对当前选举法中对流动人口选举权的空白之处,赋予在居住地实际常住的流动人口选举权,解决流动人口政治权力空置问题。

  3.强化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相结合,通过向流动人口提供更为全面的城市公共服务产品,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效率。

  目前体现“寓管理于服务”思想的一些做法,诸如:一站式的流动人口管理、老乡警察管老乡、流动人口公寓式管理等,并未让流动人口真正感受到被管理所能带来的实际利益,最终也难以消除流动人口对管理的抵触心理。根据前面我们对合理性的分析,我们认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并不是单纯地转变流动人口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增加便捷的服务内容,而是应将流动人口管理与城市公共服务产品分配均等化相联系,通过流动人口管理让流动人口享受到现住地的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例如:通过社区、职业培训机构、就业、卫生等组织、机构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基础的流动人口管理平台,让流动人口在享受公共服务过程中实现流动人口管理目的,也实现了流动人口管理的社会化,提高流动人口管理的社会效益和效率。

  总之,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人口基本存在形式,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作为政府管理社会的一种必要方式,应在维护社会秩序与保障人权中实现相互统一,提高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合理性。这既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应有内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之举。

  评论人 徐祥民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祥民】刚才黄凌娟老师说的,她是来自公安战线的唯一一员,其实她是大学老师,她是穿警服的,在这个意义上她是来自公安战线的一员她感觉很自豪,我为来自公安战线唯一的演讲者做点评,我也可以从她那里分享一点自豪。

  黄老师做了一篇很好的报告,因为在座绝大多数的专家和老师都不是来自于公安战线,所以对她报告的题目“关于流动人口管理”这方面的信息,我们可能所知甚少,黄老师首先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让我们对社会层面有更多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感谢黄老师。

  黄老师的报告说分两部分,我认为她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目前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二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所立足的三个基本判断:流动人口、流动地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第二流动地会出现就业紧张;第三流动地会出现公共资源供给的不足。她列了三个基本的判断,对是否真实做出了评价。最后一部分,提出来她关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应该如何设计的思考,应该说非常好的完整的构思。

  对她的报告,我的另外一个评价,这个选题非常之好,流动人口的问题就像黄老师报告所提到的那样,这些年急剧上升。任何一个管理者,如果不是中国管理者的话,都会觉得是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如此巨大数量的人口处于流动状态,这让任何小国的总统、总理、统帅都会坐立不安,因为他在中国,所以我们还可以安枕。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她介绍的数字使我想起来中国历史上和流动人口相似的流民。大家可能会想到,历史上许多的农民起义都和流民有关系,流民和流动人口不是同一个事物,他们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第一点类似,他们基本上都处在社会的弱势地位。第二点类似,流民所在、所获、所经历,他们的生活状态基本上处于无秩序或者低秩序的状态,这一点也是被无数的历史所证实的。如果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问题,我们为了防止出现历史上因流民而发生的一系列的严重的灾难,所以我们对今天的流动人口问题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个选题重要的第三根据,刚才刘主任从他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引起了重视,所以他的讲话算是对我的判断的一个重点。

  除此之外,我对黄老师的论文也想谈一点存疑的一些地方,一共有三点。

2022优秀网评文章范文4篇2022优秀网评文章范文  竞争上岗报告范文3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你们好!非常感谢组织为我提供这次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我为能参加这次科级干部竞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优秀网评文章范文4篇,供大家参考。

  竞争上岗报告范文3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你们好!非常感谢组织为我提供这次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我为能参加这次科级干部竞争上岗而感到荣幸和自豪,我要竞争的岗位是2022单位副科长。

  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和锻炼,在领导的关心和鼓励下,在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个人的不断努力我完成了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光荣2022人的转变与进步,这期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宣传报道稿件曾多次被政务信息网、《2022工作》、《2022组工》发表,也曾荣获2022区优秀共青团员、2022区档案工作年度先进个人、2022市2022系统第二届职工运动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二、近三年工作业绩

  三年来,我对工作的认识已经由一份职业上升到作为一份事业来开创的高度,我也愿意为2022单位继续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一)从事巡查工作期间。不怕吃苦、用心干事,以实际行动践行完成、完好、完美的工作标准。正是出于对某某事业的热爱之情,在怀孕期间依然坚持上路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妥善处理。产假结束立刻返回工作岗位,继续履行一名巡查员应尽的职责。

  (二)从事组工工作期间。时常会遇到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为了高质量的完成好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紧急任务,主动加班,从无怨言。

  经常出门上班时女儿还没醒,好几次回到家中时孩子已经睡熟了,尽管如此我依然无怨无悔,因为许许多多的同事们也都是这么过来的。

  (三)其他业务工作。接管社保工作后,我结合自己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耐心细致的完成了全局2022某名职工03-2022年度社保档案分档入册整理工作;办理档案转入2022人次,档案转出某人次,新建社保人员档案2022份,注销社保档案2022份。另外,多次往返市、区医保部门为老工伤职工办理工伤登记和体检费用报销工作。在今年3月份接管舆情监控工作以来,已上报负面舆情89条,并已在《2022组工》上发表一篇专题网评文章。

  在目前自己所分管的社保、党务和劳资统计工作中,我能够做到政策掌握正确、工作程序明确、相关数据准确。同时,我也深深地知道,组织人事工作往往与同志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因此,我更加注重培养自己在工作中认真细致的态度,以对同志们高度负责的态度开展工作,力求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今天我要竞争的职位是副科长,对照岗位要求,我不仅具备《竞争上岗实施方案》所必备的学历、任职年限等基本条件,结合个人工作经历,特别是曾经和现在都在组织人事部门工作的经验,我还具有以下优势:

  (一)六年时间三个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不仅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使我具有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促使我养成了乐于学习、勤于思考、适应性强、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好习惯。

  (二)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从事城管巡查工作期间,每天要与形形色色的群众和经营者们打交道。当面对他们的询问或是对我

  们工作不理解的时候,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冷静的思考,不畏惧、不退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和劝导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事部件问题,及时灵活的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妥善处理。

  (三)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大局意识。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能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局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在大局下行动,主动为大局服务,听招呼、守规矩。在工作中能以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与同志们一起出色地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自己平时十分注重个人修养,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为人正直,坚持原则,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尊重领导、尊重老同志,并发挥个人特长,主动帮助他人。

  通过六年多的工作,我还有三条体会:一是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态,尤其是在工作遇到困难挫折之时,保持好的心态至关重要;二是必须有一个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好的领导和好的同志,也包括好的机制和好的氛围。三是必须有一个好的坚守。即:不怕没压力就怕没动力,不怕不会干就怕不去干,不怕干不好就怕不用心,不怕没荣誉就怕没作为。

  如果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能够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担任副科长一职,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全力做好以下四点:

  (一)当好科长的参谋助手。我会尊重科长的领导,不越权、不越位;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强化大局意识,找准定位,突出重点,积极思考、建言献策,为科室的工作竭尽全力。

  (二)争做科室的业务能手。作为科室的副科长,一定要成为科室的业务骨干,我会进一步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高品质、高能力、高修养的标准严格要求并不断提升自己,在具体工作中替科长分担、为科长把关。

  (三)协助科长带好队伍。团结带领科室的所有同志,服从科长领导,听从科长指挥,积极营造良好氛围,齐心协力做好科室工作。

  (四)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城管系统面临的任务艰巨而复杂,这就需要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勇于开拓创新,勇于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以往工作经验,谋划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为科室、为科长争荣誉。

  当然我也知道,人生旅程并非一片坦途,不管这次竞争上岗成功与否,我都会以这次的竞争为契机,振奋精神,加倍努力,不断提高并完善自己。为争创2022品牌积极作为,用一流意识打造新的工作亮点,为建设繁荣文明的首善之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请大家支持我。谢谢!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王志斌,35周岁,中国共产党党员,本科学历。非常感谢组织给我这次参与竞岗的机会,下面就个人情况作以简单汇报:

  本人于1997年毕业于牡丹江林业电大普专班。所学专业是会计电算化,毕业分配至牡丹江林管局审计处工作,期间在哈工大会计学专业函授班学习,2022年11月晋升主任科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审计和财务工作。

  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服从管理局党委、管理局号召,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一直以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不徇私情。尤其在财务科工作期间,能够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获得领导和群众的认可。

  我是2022年8月调至财务科工作,正处于机制改革,财政统发时期,任务繁重、工作细致。本人能够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局长的指示、处长的安排,兢兢业业、按部就班地进行会计业务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机关服务的思想,严格遵守财政、财务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局规定,认真履行会计岗位职责,自觉按章按律办事。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我个人还被光荣的评为2022年度牡丹江林区优秀共产党员。

  多年来我能够自觉抵制腐败,自觉地以党纪政纪约束自己,通过组织教育、自我约束、大家帮助,自觉树立公务员良好形象,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一是继续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管理局党委、管理局的各项规定,努力践行三个代表;二是继续深入学习和掌握业务理论知识和新时期工作技能,力争起到分管业务部门排头兵、领头羊作用;三是在处长领导下,做好分管业务部门工作,团结同志,顾全大局,尽职尽责地做好份内工作;四是廉洁奉公,依法办事,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本次如未能上岗,证明我资历阅历不足,能力不够,我愿一如既往继续努力工作,绝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厚望。以上是我竞岗报告,请领导和同志们指正。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今天,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来参加区局副科级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述职。本人现年32岁,2022年4月参加税务工作,10多年来我一直坚守在某某局这个光荣而团结的集体中,先后在科工作,现在主要负责的工作。下面我就自己几年来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情况向组织和同志们作具体汇报:

  自觉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深入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某某大精神,积极参与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尊重领导,团结同志,严以律己,热情待人。

  努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本人始终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始终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虚心向领导请教,向同事们学习,使我在工作上迅速成长起来。多年的业务工作,使我比较全面地掌握了税收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各种税收信息化应用系统,练就了处理税收业务的过硬本领,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原则性,在工作中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心态。特别是从2022年到现在,负责信息中心的工作,使我有机会拓

  展自己的视野,业务水平和综合协调能力有了长足的进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积累了丰富的科室管理经验,也使我充满信心地走上这个副科级领导职位的竞选台

  勤奋工作,提高业务能力。走到今天的岗位,工作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与党组织的精心培养,与局领导的细心呵护,与各位同事们的信任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百搬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对工作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总是想方设法、竭尽所能予以解决,始终能够任劳任怨,尽职尽责。

  公生明,廉生威这是廉洁力量的真实写照。一直以来我牢记两个务必,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以高标准严要求,自觉加强个人休养,以身作则,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习,坚持自查、自省、自厉,强化廉洁意识,努力保持一身正气。始终以做官一张纸,做人一辈子铭言警示和指导自己。

  成绩已是过去,光荣的税收事业还将继往开来。竞争上岗的结果必然是有上有下,对此我早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如果得到领导和大家的信任,竞选成功,我会再接再厉,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新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为税收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想,只要有对税收事业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虚心好学的精神,紧紧依靠区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加强同各兄弟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就一定能够把工作做好。如果竞争落选,说明我在某些方面与这个职位的要求还

  有一定的差距,我将把这次竞争作为一次锻炼自己能力、查找自身不足的机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履行职责。

  无论竞争结果如何,我都会欣然接受,请大家给我一份公正的评价。谢谢大家!

  优秀网评文章3篇【篇一】优秀网评文章十师第六次党代会学习心得11月19日,师组织学习了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研讨斑。在学习过程中谷副政委报告的全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师第六次党代会,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实事求是地总结了过去五年各项事业所取得的成绩,科学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安排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及主要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召开的重要会议。报告回顾了师第五次党代会所取得的各项成就,这五年是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五年;是培育现代产业的五年;是创造了城建史上的奇迹的五年;是重视“三农”的五年;是开放创新作跨越赶超的五年;是统揽民生、安定和谐的五年;是加强党建、推进创新的五年;是维护团结、风清气正的五年。五年的发展是取得了重大发展的年,是奠定发展基础的五年,是积聚力量的五年,更是总结经验站在新的起点的高地。报告以六个“必须”切中了我市五年来所取得成就的成功经验,这六个方面来自于对科学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来自于应对复杂形势的生动实践,来自于破解十师特殊矛盾的探索追寻,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创新发展。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的前行,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报告总结了“三大机遇”“三大优势”“三在制约”把握大势、分析形势,立足十师的实际,顺势而为。承前启后的提出了“抢抓机遇、变化变革、开放创新、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发展主题。(杨继虎)【篇二】优秀网评文章网评原创网评文章(8篇)1.不能拿“种种原因”当借口如今,“由于种种原因,某些部门的工作进度有些慢”、“由于种种原因,某项措施的落实力度不太够”、“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干部的工作劲头不太足”……“种种原因”几乎成了少数干部的口头禅,却倒不出个所以然,在会议讲话中、每一次工作检查中并不鲜见。同时,这似又不似推卸责任的“推脱词”,听起来让人费

  解也懵懂,有时候碍于某些原因就草草了结,这是何的大会与检查啊?如此,“种种原因”逐渐成为了他们的“万磨油”帮他们磨掉缺点、磨掉不足,最后自成方圆。

  拿“种种原因”当万磨油的现象,虽为数不多,却影响不小,伤害颇深。一伤工作原则,出了问题都拿“种种原因”当托辞而不点名、不批评、不问责,原则便成了圆滑,揭短便成了护短。二伤群众利益,“种种原因”实质是对认识问题的不深刻、不重视、“冷”处理,如此一来,解决难点问题、保障群众利益的“维权会”便成了走形式、做样子的“过家家”。三伤工作作风,拿“种种原因”当万磨油,对问题原因不细查、不深究、不思考,共产党人“讲认真、务实效”的工作作风便成了一纸空谈。那那些《落实党风廉政目标责任制》、《问责办法》、党旗下的承诺与宣言都在何处落脚啊?人民的利益又都被你们这些“种种原因”归宿到哪去了啊?

  由此可见,如果不重视“种种原因”,紧随其后的将是种种问题、种种矛盾、种种落后的积压。“种种原因”流行,正是领导干部缺乏责任心、怕得罪人的体现,才会有不断的”雅贿”、“内部交易”等损害人民利益与不公现象的出现,才会有不经检查与总结的“工作美丽大糖包”出现,才会有接二连三的贪官不断下马。要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能敢于拿掉万磨油,敢于将“种种原因”对号到具体环节、具体责任人;那么隐藏于“种种原因”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将挖掘出来、公布出来,果断地一件件解决,就杜绝因“种种原因”而出问题的发生。

  2.加快完善公务员行政问责制度去年9月,因强拆自焚而引起广泛关注的江西“宜黄事件”震撼人心。时隔一年,现在有消息称因“宜黄事件”被免职的宜黄前县委书记、前县长均已复出。此消息最近被江西抚州市委组织部证实。这一新闻引发了公众对公务员行政问责制度的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据了解,现行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官员复出的条件和程序,在某些地方往往出现官员被高调问责,随后又被不经意地发现低调复出,问责制度出现信用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完善公务员的行政问责体系与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首先,要完善行政问责制度的规范化、法律化。问责制度必须与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有机地衔接,完善制度规范,完善立法,让失职官员在行政问责的同时受

  到法律监管,受到法律制裁,做到每一个官员的都责任明确,行政处理都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只有法律和制度相结合,才能充分保障责任落实和归属,杜绝“治标不治本”、“替罪羊”现象的出现。其次,行政问责要公开、透明、制度化。当前我国的问责制度尚不严谨,很多情况下只有事故和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和广大民众的广泛关注后,才对失职官员采取行政问责、追究责任。而对于问责对象,责任如何划分,也具有不确定性。行政问责制度化,要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要紧密联系政务公开、绩效考核等制度,加强官员的监督管理,不仅可以对失职造成重大事故、损失的官员进行行政问责,也可以对老百姓不满意、政绩平庸的官员作出一定的监管。党员干部是老百姓的父母官,人民群众的呼声是政绩的有效衡量工具,问责制度要同人民意见挂钩,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后,要妥善处理被问责后的官员。有的官员虽然“引咎辞职”,但很快又通过不明程序甚至借助不正之风复出,在其他岗位担任要职,这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担忧和议论纷纷。对于一时失职的官员,既不能片面而盲目的决定不再录用,也不能随便复出。对于那些确有所长,或者在实践中重新赢得社会尊敬和群众信任的,应当通过公开的方式,例如可以借助群众选举的方式,允许其重新参政,发挥特长。

  3.正确认识权力上报单位:中共东山镇委员会领导干部如何对待和运用权力,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官德好坏的试金石。权力是把“双刃剑”,正确运用权力,掌权为公,执政为民,就会使权力造福人民;滥用权力,掌权为己,以权谋私,就会使权力造祸人民。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说:“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有一些领导干部在上任之初,尚能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警惕性就不那么高了,就会在各种腐蚀面前败下阵来。因此,领导干部在运用权力时一定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行事。要正确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领导干部的级别越高,手中掌握的权力越大,社会责任就越重,越应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切不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领导干部必须认识权力是人民给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代表人民掌握领导权,每一位领导干

  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党和人民是血肉相连的关系,任何一名干部的成长都是离不开党的培养和人民的信任,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人民群众信任的干部。孔繁森同志有一句铭言:“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领导干部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感情和世界观,就会能自觉地克服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基层公务员要有感恩的心基层干部要有感恩心态。正如仲祖文《提拔了,该感谢谁?》文章中提到的:“这是组织决定和群众认可,要谢你就感谢党,感谢群众”。懂得了这些,才会真正理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会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要有正确的感恩心态,才会以知足的心态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从而使自己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创造一种友善氛围。5.时刻与人民在一起看了人民网的时政新闻:2011年九大常委与人民在一起的温暖时刻,感触颇深。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曾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车轮前行的推动者。6.作风建设是干成事的重要保障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作风建设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是干部作风是积极的、认真的、公而忘私的,就会把工作做好,把事业干成;如果干部作风是消极的、敷衍的、自私自利的反之,工作必然是一塌糊涂、一事无成。如何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呢?一是以教育为先导,坚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正面教育培养干部队伍的执政为民意识、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摆正权利观,结合实际例子学习先进党员干部孔繁森、焦裕禄、李林森、韦寿增等人先进事迹增强党员干部的感恩之心和报效国家、干好工作的热情。通过剖析违法犯罪对社会对家庭的危害,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勤政意识,通过强化教育促使干部队伍思想意识的真正提高。

  二是以完善制度为保障,坚持制度的完善性。完善党员干部的日常规章制度及保密制度等,促使党员干部懂制度、守规矩,在规矩内办事、在制度中运作,不逾越黄线,使制度发挥应有的规范作用。

  三是以落实制度为抓手,坚持制度的权威性。制度是刚性的,更富权威性,以落实制度为抓手,敢抓不落实的事,敢处理不落实的人,使歪风得以遏制,使正气得以提升,促使队伍整体面貌得以改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

  7.切实发挥好公众监督作用公众监督是发挥社会民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约束政府行为的有效方式。社会公众的监督无论是对发现和纠正违法违纪行为,还是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整改,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我看来,公众监督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是否生效,关键是要用好“三镜”:公众监督要用“放大镜”。随着社会日趋民主,公众的力量日益凸显,“某网民”、“某位群众”这些字眼在各大媒体上也是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公众监督的意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然而有了监督意识,是不是就一定能真正履行好监督职责呢?答案不是肯定的。在我看来,公众百姓还需要一面“放大镜”,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只看局部,不能只报忧不报喜,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看清实情,摸准实况,对百姓负责,同样要对政府负责,对于真正存在的问题,一定抓住不放,严查其责;对于客观上不存在的问题,也要正确看待,不能故意抹黑政府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监督的意义。公众监督要用“显微镜”。找出事物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基本前提。公众监督必须善用“显微镜”,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要深入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将苗头遏制在摇篮里。公众百姓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善于、勇于发展问题,同一切有阻社会发展、危害群众利益的势力作斗争,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护好航。公众监督要用“望远镜”。监督工作是为全局工作服务的,要学会用“望远镜”,眼界更宽些、看得更远些。不能被眼前利益所蒙蔽,要务求实效,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准确反映问题,切实推动工作落实。

  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监督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监督的热情和斗志,建立和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机制,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政府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扎实、做透明、做阳光了,就不怕任何监督。“身子正不怕影子歪”,接受公众监督就更有胆量、更有魄力、更有能体现公信力。

  8.年终考核莫动“礼”念又到年终岁尾时,各项工作都已进入“收官”阶段,年终考核工作也接踵而至,有些单位领导干部为“考”出好成绩,不去积极准备材料,完善工作,反而“独辟蹊径”,打起“礼”字的念头,想通过送礼宴请来让考核单位高抬贵手,“考”个高分。这种做法不仅掩盖了单位存在的问题,而且让考核“变了味”,害莫大焉。要想年终检查取得个好的结果和排名,单纯通过送礼“拉关系”、“套近乎”,就算能够挣到“面子分”,但影响考核的公正性,极易让干部产生惰性和依赖性,致使整体工作滑坡、队伍懒散。领导干部领着大包小包频繁出入,难免引起群众非议和疑惑,容易被群众扣上腐败的“帽子”,不仅使考核干部队伍公道形象受损,而且会败坏干部和政府的整体形象。诚然,在考核之际,少数干部的的焦急心理可以理解,但领导干部更应该清醒认识到,年终考核是对单位一年来工作绩效和服务水平的真实反映,不应怀着“怕”的心理,一味地通过送礼来“捂”、“盖”问题,这样不仅服务没有提高,反而在自己小圈子里,只看到单位的“门面”,看不到“后院”和“角落”,让群众的公信度和满意度大打折扣。领导干部要打消“礼尚往来”的念头,戒除“礼”送“宴”收之风,就要真正在狠抓作风、提高效率上下功夫,对于存在的问题,绝不迁就,不袒护,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整治干部的“慵懒散”问题,消除干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促使干部作风整体转变,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篇三】优秀网评文章网评原创网评文章(8篇)1.不能拿“种种原因”当借口如今,“由于种种原因,某些部门的工作进度有些慢”、“由于种种原因,某项措施的落实力度不太够”、“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干部的工作劲头不太足”……“种

  种原因”几乎成了少数干部的口头禅,却倒不出个所以然,在会议讲话中、每一次工作检查中并不鲜见。同时,这似又不似推卸责任的“推脱词”,听起来让人费解也懵懂,有时候碍于某些原因就草草了结,这是何的大会与检查啊?如此,“种种原因”逐渐成为了他们的“万磨油”帮他们磨掉缺点、磨掉不足,最后自成方圆。

  拿“种种原因”当万磨油的现象,虽为数不多,却影响不小,伤害颇深。一伤工作原则,出了问题都拿“种种原因”当托辞而不点名、不批评、不问责,原则便成了圆滑,揭短便成了护短。二伤群众利益,“种种原因”实质是对认识问题的不深刻、不重视、“冷”处理,如此一来,解决难点问题、保障群众利益的“维权会”便成了走形式、做样子的“过家家”。三伤工作作风,拿“种种原因”当万磨油,对问题原因不细查、不深究、不思考,共产党人“讲认真、务实效”的工作作风便成了一纸空谈。那那些《落实党风廉政目标责任制》、《问责办法》、党旗下的承诺与宣言都在何处落脚啊?人民的利益又都被你们这些“种种原因”归宿到哪去了啊?

  由此可见,如果不重视“种种原因”,紧随其后的将是种种问题、种种矛盾、种种落后的积压。“种种原因”流行,正是领导干部缺乏责任心、怕得罪人的体现,才会有不断的”雅贿”、“内部交易”等损害人民利益与不公现象的出现,才会有不经检查与总结的“工作美丽大糖包”出现,才会有接二连三的贪官不断下马。要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能敢于拿掉万磨油,敢于将“种种原因”对号到具体环节、具体责任人;那么隐藏于“种种原因”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将挖掘出来、公布出来,果断地一件件解决,就杜绝因“种种原因”而出问题的发生。

  2.加快完善公务员行政问责制度去年9月,因强拆自焚而引起广泛关注的江西“宜黄事件”震撼人心。时隔一年,现在有消息称因“宜黄事件”被免职的宜黄前县委书记、前县长均已复出。此消息最近被江西抚州市委组织部证实。这一新闻引发了公众对公务员行政问责制度的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据了解,现行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官员复出的条件和程序,在某些地方往往出现官员被高调问责,随后又被不经意地发现低调复出,问责制度出现信用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完善公务员的行政问责体系与广大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

  首先,要完善行政问责制度的规范化、法律化。问责制度必须与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有机地衔接,完善制度规范,完善立法,让失职官员在行政问责的同时受到法律监管,受到法律制裁,做到每一个官员的都责任明确,行政处理都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只有法律和制度相结合,才能充分保障责任落实和归属,杜绝“治标不治本”、“替罪羊”现象的出现。其次,行政问责要公开、透明、制度化。当前我国的问责制度尚不严谨,很多情况下只有事故和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和广大民众的广泛关注后,才对失职官员采取行政问责、追究责任。而对于问责对象,责任如何划分,也具有不确定性。行政问责制度化,要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要紧密联系政务公开、绩效考核等制度,加强官员的监督管理,不仅可以对失职造成重大事故、损失的官员进行行政问责,也可以对老百姓不满意、政绩平庸的官员作出一定的监管。党员干部是老百姓的父母官,人民群众的呼声是政绩的有效衡量工具,问责制度要同人民意见挂钩,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后,要妥善处理被问责后的官员。有的官员虽然“引咎辞职”,但很快又通过不明程序甚至借助不正之风复出,在其他岗位担任要职,这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担忧和议论纷纷。对于一时失职的官员,既不能片面而盲目的决定不再录用,也不能随便复出。对于那些确有所长,或者在实践中重新赢得社会尊敬和群众信任的,应当通过公开的方式,例如可以借助群众选举的方式,允许其重新参政,发挥特长。

  3.正确认识权力上报单位:中共东山镇委员会领导干部如何对待和运用权力,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官德好坏的试金石。权力是把“双刃剑”,正确运用权力,掌权为公,执政为民,就会使权力造福人民;滥用权力,掌权为己,以权谋私,就会使权力造祸人民。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说:“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有一些领导干部在上任之初,尚能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警惕性就不那么高了,就会在各种腐蚀面前败下阵来。因此,领导干部在运用权力时一定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行事。要正确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领导干部的级别越高,手中掌握的权力越大,社会责任就越重,越应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切不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

  领导干部必须认识权力是人民给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代表人民掌握领导权,每一位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党和人民是血肉相连的关系,任何一名干部的成长都是离不开党的培养和人民的信任,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人民群众信任的干部。孔繁森同志有一句铭言:“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领导干部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感情和世界观,就会能自觉地克服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基层公务员要有感恩的心基层干部要有感恩心态。正如仲祖文《提拔了,该感谢谁?》文章中提到的:“这是组织决定和群众认可,要谢你就感谢党,感谢群众”。懂得了这些,才会真正理解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会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要有正确的感恩心态,才会以知足的心态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从而使自己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创造一种友善氛围。5.时刻与人民在一起看了人民网的时政新闻:2011年九大常委与人民在一起的温暖时刻,感触颇深。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曾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才是历史车轮前行的推动者。6.作风建设是干成事的重要保障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作风建设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是干部作风是积极的、认真的、公而忘私的,就会把工作做好,把事业干成;如果干部作风是消极的、敷衍的、自私自利的反之,工作必然是一塌糊涂、一事无成。如何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呢?一是以教育为先导,坚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正面教育培养干部队伍的执政为民意识、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摆正权利观,结合实际例子学习先进党员干部孔繁森、焦裕禄、李林森、韦寿增等人先进事迹增强党员干部的感恩之心和报效国家、干好工作的热情。通过剖析违法犯罪

  对社会对家庭的危害,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勤政意识,通过强化教育促使干部队伍思想意识的真正提高。

  二是以完善制度为保障,坚持制度的完善性。完善党员干部的日常规章制度及保密制度等,促使党员干部懂制度、守规矩,在规矩内办事、在制度中运作,不逾越黄线,使制度发挥应有的规范作用。

  三是以落实制度为抓手,坚持制度的权威性。制度是刚性的,更富权威性,以落实制度为抓手,敢抓不落实的事,敢处理不落实的人,使歪风得以遏制,使正气得以提升,促使队伍整体面貌得以改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

  7.切实发挥好公众监督作用公众监督是发挥社会民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约束政府行为的有效方式。社会公众的监督无论是对发现和纠正违法违纪行为,还是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整改,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我看来,公众监督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是否生效,关键是要用好“三镜”:公众监督要用“放大镜”。随着社会日趋民主,公众的力量日益凸显,“某网民”、“某位群众”这些字眼在各大媒体上也是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公众监督的意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然而有了监督意识,是不是就一定能真正履行好监督职责呢?答案不是肯定的。在我看来,公众百姓还需要一面“放大镜”,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只看局部,不能只报忧不报喜,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看清实情,摸准实况,对百姓负责,同样要对政府负责,对于真正存在的问题,一定抓住不放,严查其责;对于客观上不存在的问题,也要正确看待,不能故意抹黑政府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监督的意义。公众监督要用“显微镜”。找出事物的本质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基本前提。公众监督必须善用“显微镜”,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要深入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将苗头遏制在摇篮里。公众百姓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善于、勇于发展问题,同一切有阻社会发展、危害群众利益的势力作斗争,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护好航。公众监督要用“望远镜”。监督工作是为全局工作服务的,要学会用“望远镜”,

  眼界更宽些、看得更远些。不能被眼前利益所蒙蔽,要务求实效,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准确反映问题,切实推动工作落实。

  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监督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监督的热情和斗志,建立和健全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机制,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政府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扎实、做透明、做阳光了,就不怕任何监督。“身子正不怕影子歪”,接受公众监督就更有胆量、更有魄力、更有能体现公信力。

  8.年终考核莫动“礼”念又到年终岁尾时,各项工作都已进入“收官”阶段,年终考核工作也接踵而至,有些单位领导干部为“考”出好成绩,不去积极准备材料,完善工作,反而“独辟蹊径”,打起“礼”字的念头,想通过送礼宴请来让考核单位高抬贵手,“考”个高分。这种做法不仅掩盖了单位存在的问题,而且让考核“变了味”,害莫大焉。要想年终检查取得个好的结果和排名,单纯通过送礼“拉关系”、“套近乎”,就算能够挣到“面子分”,但影响考核的公正性,极易让干部产生惰性和依赖性,致使整体工作滑坡、队伍懒散。领导干部领着大包小包频繁出入,难免引起群众非议和疑惑,容易被群众扣上腐败的“帽子”,不仅使考核干部队伍公道形象受损,而且会败坏干部和政府的整体形象。诚然,在考核之际,少数干部的的焦急心理可以理解,但领导干部更应该清醒认识到,年终考核是对单位一年来工作绩效和服务水平的真实反映,不应怀着“怕”的心理,一味地通过送礼来“捂”、“盖”问题,这样不仅服务没有提高,反而在自己小圈子里,只看到单位的“门面”,看不到“后院”和“角落”,让群众的公信度和满意度大打折扣。领导干部要打消“礼尚往来”的念头,戒除“礼”送“宴”收之风,就要真正在狠抓作风、提高效率上下功夫,对于存在的问题,绝不迁就,不袒护,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整治干部的“慵懒散”问题,消除干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促使干部作风整体转变,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2022社会热点作文范文素材2022社会热点文章素材_2022年社会热点作文范文素材

  2022社会热点文章素材篇一关于辩证思维

  2.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客观性,要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6.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例题】下列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联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1.茉莉、米兰、香气袭人,但不够艳丽;君子兰、牡丹,雍容华贵,却少了些馨香;玫瑰虽是色香俱佳,可又浑身是刺……

  2.科学家们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一条鱼的前脑切除。没有前脑的鱼看起来与其他鱼一样正常,但随鱼群游动的时候,这条没有前脑的鱼会突然离开鱼群,游向另外方向,一直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往前游。

  这条鱼的举动,令鱼群震撼,所有的鱼一齐停下,接着改变了方向,也去追赶这条没有前脑的鱼去了。

  3.古时候,有一个人捕鸟,他一面让人赶鸟入网,一面拉开网拦住鸟的去路,结果只有一个网眼上挂住了一只鸟。于是,他越发觉得用这么多网眼纯属多余,就用只有一个网眼制成的套子来捕鸟,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捉到过鸟。

  4.一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子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的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去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蝴蝶必须在蛹中痛苦挣扎,直到它的双翅强壮了,才会破蛹而出。

  2022社会热点文章素材篇二关于人与自然环境

  【立意方向】1.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2.人类劳动的历史是人和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作用形式不断复杂化、人类引起自然日益深刻变化的过程。

  3.人对自然力的支配不断增长,人类更加依赖自然界。

  4.人类活动必须与自然环境的容量或承受力相适应。

  5.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以自然环境整体为出发点,而不能以其组成成分或部分为出发点。

  6.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要彻底根除人与自然对抗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北部麦克默里堡5月1日发生森林大火。截止22日,过火面积已达到5230平方公里,烧毁超过2400栋住家及建筑,触发阿省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居民撤退行动,并影响加拿大的油砂业运作,成为加拿大史上经济损失最大的自然灾难。

  美国亚利桑那北部大学森林生态学教授瓦利·卡温顿说,生态系统最主要的自我调节机制就是频繁发生的林火,每2到7年,就会烧一次。从大的生态角度看,林火并不完全是坏事。自然发生的规模不大的林火,能烧除枯枝朽木,补充土地养分,让森林重新恢复活力。

  面对这种说法,你怎么看呢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编写故事,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加拿大森林大火背后的冷思考

  每逢进入林区,很多人总是对“护林防火,人人有责”这样的标语“视而不见”。然而现实总是很残酷,近日加拿大麦克默里堡熊熊燃烧的大火,再次提醒我们这份责任有多重。

  抛开这次火灾不谈,从大的生态角度看,林火并不完全是坏事。自然发生的规模不大的林火,能烧除枯枝朽木,补充土地养分,让森林重新恢复活力。

  在世界上一些林火高发国家,消防员们总是疲于奔命,哪里有火情就奔向哪里。以美国为例,自20世纪初美国林业局成立以来,防火灭火成为首要任务。这却导致那些本应在偶发林火中烧光的灌木、丛林等得以不断生长,为下一次大火提供了更充足的“燃料”。因此,近些年来“烧到失控”的林火越来越多。

  “野火烧不尽”。这就像是一个尴尬的循环,灭火越快、越多,以后就更有可能发生失控大火。美国《时代》周刊一篇报道援引亚利桑那北部大学森林生态学教授瓦利·卡温顿的话说,生态系统最主要的自我调节机制就是频繁发生的林火,每2到7年,就会烧一次。但在现代社会,这种自然机制已经被打破了。除了“灭小火而催生大火”,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也为林火发生提供了更有利的“大环境”。而厄尔尼诺等周期性现象带来的干旱等极端天气,更是“火上浇油”,又热又干,令火情一触即发。在美国,2022年见证了近几十年来最糟糕的一个防火季,火情数量多、规模大。美国林业局局长汤姆·蒂

  德韦尔去年5月在国会一个听证会上表示,“现如今美国发生的林火,其规模是二三十年前根本难以想象的”。但林火研究专家称,这也在预料之中,主要原因仍然是全球变暖外加厄尔尼诺。

  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麦克·弗兰尼根、莱斯布里奇大学的朱迪斯·库利格等林火研究专家都认为,麦克默里堡此次火情如此失控以及今年以来林火数目明显多于同期,主要就是受到全球变暖的升温和厄尔尼诺下的干旱的双重夹击。

  干旱少水,使得森林里的枯枝朽木变得“点火就着”。弗兰尼根对媒体解释说,一场林火的发生有3个要素:可燃物(枯枝朽木等)、点火(雷电或人为原因)和天气(高温、干燥、大风)。

  显然,外部环境不容易控制。而如果能定期清理森林里的“可燃物”,就如釜底抽薪,是消除火灾隐患的关键一环,因此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国家,如今已经开始用“计划烧除法”来防范林火失控。所谓计划烧除,是指在规定的区域内,预先人为烧除森林中的草丛、枯枝败叶或其他植被,还能烧掉外来入侵物种,保护森林生态。

  专家们说,很多国家在森林灭火领域增加投入,但其实一旦火情严重,灭火力量也只是杯水车薪。与其如此,不如将资金和人力向计划烧除、防火宣传等方面倾斜,防患于未然。不过,计划烧除也要考虑到临近居民区的空气污染以及火情失控的风险。

  2022社会热点文章素材篇三关于传统文化

  【立意方向】1.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升华和再创新。

  2022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节目由专家任裁判和解说,央视著名播音员任读词考官,参赛者都是中学生,从中决出年度冠军。关于此项活动,有如下一些说法:

  ——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主办方宣传语)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成为一年一度国家级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影响最广的文化娱乐赛事之一(某媒体评论)

  ——这次大会使汉字书写的观念在数字时代得以传递,展示了汉字书写的魅力(网评之一)

  ——获奖者最终只是得益于对生僻字的掌握(网评之二)

  面对这样的评论,你怎么看呢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编写故事,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优秀网评的文章迈过新年的门槛,反腐的清风依然劲吹。南京原市委书记杨卫泽落马,打响新年反腐第一枪;中央纪委表示追究山西塌方式腐败的相关党组织责任,赢得舆论点赞。方此之时,反腐行动铿锵有力、反腐鼓点持续强劲,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执政党将自我革新写入了新的年轮。纵览十八大以来风云激荡的反腐败斗争,如何认识反腐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如何将党风廉政建设进行到底?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央纪委、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近日出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指导意义。这部新书全面呈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精髓,堪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文献。认识反腐的时代意义,还应放在改革发展全局去观察。从领导一盘散沙的传统社会进入现代中国,到推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进程,“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才是“中国

  奇迹”的核心因素。沿着这一历史逻辑,在全面深化改革百舸争流的今天,越是在激流漩涡中劈波斩浪、在问题挑战中排云而上,我们就越是需要坚强的政治领导。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并在复兴大业悠悠万事中,把反腐败斗争放在重要位置。

  经过两年多的反腐败斗争,中央打虎无禁区、拍蝇无死角,越来越多的人切实认识到什么是“有贪必肃”,什么是“绝不姑息”。然而,反腐败斗争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反腐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何以解忧?惟有坚持。严明党的纪律,避免党组织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为权力勘定边界、设置红线。从认识论到方法论,从宏大叙事到具体操作,这部新书归纳总结出了反腐败斗争的路径和方向。

  当反腐败的理论卷轴徐徐展开,对各级干部而言,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生命历练,也是一次擦亮眼睛、敞开心扉、净化心灵的思想碰撞。反腐败斗争只有从高压态势、制度化行动进入干部的心灵世界、获得干部的价值认同,才能行之久远,赢得最终的胜利。这也是这部新书在最后一章所要表达的期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自律和他律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也是经济变革、社会变迁的最大变量。

  当此改革关键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发展全局。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让良好党风赢得万众归心,让领导核心更加坚强有力,我们将迎来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更加富强文明的中国。

  优秀网评的文章近期,认真品读学习了《大国战“疫”——2020中国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进行中》一书,很震撼、很感动。该书集中反映了疫情当前,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严明领导下,紧急动员、齐心协力,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壮阔画卷,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速度”“中国坚守”:一是中国力量。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汹涌而至,一时间形成了全国的统一力量,众志成城,为打赢这场疫情狙击战,大家齐心协力,全民皆“兵”。在病毒面前,单独的个人固然渺小,但举国上下表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凸显了强大的中国力量。“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无数次伟大斗争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坎,这也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法宝。这一次,汇聚起了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我们必将化危为机,走过严冬,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二是中国精神。面对疫情,中国脊梁表现了顽强的战斗力。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84岁为国家操

  劳了一辈子、和病毒战斗了一辈子的院士钟南山,身患渐冻症缺仍然战斗在抗争肺炎最前线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在请战书上按下一个个鲜红指印的白衣天使们,不计报酬、日夜开工的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者们,还有后方保障民生的超市营业员、环卫工人、快递员。虽然行业不同,领域不同,但为了这个国家默默奉献的人们,都是英雄!这就是中国精神最好的写照。三是中国速度。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仅仅10天时间,我们就建成了能够容纳1600张床位的武汉火神山医院,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良传统再次铸就了医院建设在疫情防控中的中国速度,引发了国内外公众的连连赞叹,在人们惊叹于中国速度的同时,也让更多的肺炎重症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掌起华夏儿女同舟共济的温暖明灯。面对疫情危难时刻,铁路、公路、民航等运输部门闻令而行、积极行动,一封封“不计得失,不计报酬”“奔赴第一线”的决战请命书无不体现着面对疫情时刻的中国速度,大江南北,车流滚滚,医疗器械、生活物资、专家和医护人员等等才得以快速前往湖北武汉等地,为疫情防疫驰援集中。四是中国坚守。万众一心,攻坚克难。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全国各地实行了“封城”、“封村”,看到了很多“保护自己,就是对国家做好的贡献”的举动,让我们知道大家都在努力。在这一年,“宅”不是懒,而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们负责,对社会负责。各地涌现出来的的硬核“不出门”,体现了全民参与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体现了我们的万众一心,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不仅

  个人,全国组织最优秀的医护人员前往疫区,媒体每天都将疫情的最新动态发布并提醒广大民众,灾难当前有很多人都在努力。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社会各界的众志成城,让我们相信,中国,一定能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

  每一次战胜灾难,都是一次中国精神的洗礼、都是一次中国力量的凝聚。面对疫情,我们自强不息、努力拼搏,我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中华民族必将战胜此次危机,在战胜疫情的斗争中提升自我、创造生机、愈战愈强。

  优秀网评的文章孩子:我亲爱的孩子!宝成铁路!仔细算算,今年你都60岁了,我亲切的称呼你一声孩子,是因为我把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你,对待你,就如孩子一般呵护着。孩子!首先,恭喜你!在此甲子之岁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古有“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也叹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秦蜀之间,有秦巴两山和剑门之险,道路崎岖,运输艰难。为了打通两地交通,从殷商时期开始,先民们凭借智慧与坚韧,在万仞千峰的秦岭中开山凿路。历经千秋万代,方才有“季冬日已长,山晚半天赤。蜀道多早花,江间饶奇石。”即走完蜀道已过两月有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经六年,巍巍秦岭,雄壮宝成。这条通往中原的大门就此打开,让蜀道不再难。回望你建设营运的艰辛历程,追忆西铁儿女战天斗地的峥嵘岁月,壮怀激烈,倍感自豪。

  1958年元旦,通车那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元帅亲自为你的出生典礼剪彩,聂荣臻元帅和原铁道部第一任部长滕代远出席,陕西、甘肃省代表团参加,可谓无限风光啊,我也跟着你沾光了呢!

  还记得刚开始线路上跑的内燃机车、蒸汽机车,爬坡虽然采用前拉后推的模式,但要爬30‰的坡道,还是浓烟滚滚、速度缓慢。翻秦岭时,列车如同老牛爬坡,从观音山站到相邻的青石崖站绕了一个马蹄湾,人若步行上山,几乎可以和火车同时到达。

  据说,当年周围山里的野兽经常出没,信号机上有时趴着狗熊,挡住信号显示,火车不得不停车鸣笛,待其离开才得以继续前行。

  1975年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摇身一变,你成为了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当时,流传着一种说法:“油房沟站没有油,黄牛铺站没有牛。”铁路沿线物资匮乏,人们就医、上学很困难,而且因为地处山区,一到下雨还会出现滑坡塌方。

  1981年特大水害冲垮了铁路路基,线路悬挂在半空中,如同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山区铁路遭遇毁灭性的破坏。那时,交通

  中断、通讯中断,为了抢修设备,孩子,我在泥石流中、在架空的钢轨上爬行,连续7天7夜抢修,才接通了通信线路,将灾情传到外界。历经2个多月的抢修,才得以再次通车。

  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地震导致隧道山体崩塌,列车脱线,12节装运汽油的罐车被埋在隧道中并起火燃烧。此次塌方落石近17万立方米,不仅掩埋了铁路,还中断了公路,堵塞了嘉陵江,对抢通隧道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我还来不及为地震中逝去的亲人们哀痛就立即赶来你的身旁抢险。历时10多天的抢修全线才恢复通车,让西北地区的救灾物资和人员进入四川抗震救灾。

  2010年,8月19日,水害致德阳至广汉间石亭江大桥倾斜。此次水害导致K165次旅客列车机后5-17位车辆脱线,所幸旅客们都安全撤离。经过50多天紧张的抢建,新的石亭江大桥才得以顺利恢复双向通车。

  孩子,60年间,你经历了无数次的地震,滑坡,塌方,泥石流。每一次看到病骨支离的你,我都无比心疼,只得拼尽全力的去抢救你,小心翼翼的保护你不受任何伤害,竭尽全力为你排除各种可能的伤害。当然,你也很坚强,每一次病后都呈现给我们更好的状态。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随着祖国的腾飞,孩子你也在40年光阴岁月中走向成熟。与祖国共成长,与祖国共奋进,

  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服务都实现了飞的跨越。从时速20-30公里到时速160公里,从“一票难求”到“说走

  就走”、从“彻夜排队”到“掌上购票”,你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热爱,但你肩上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好在,你有了个新的小伙伴,他叫西城高铁,他很厉害,时速能达到300公里,大大的缩短了出入巴蜀的时间,孩子,我很感谢它为你分忧解难,你们现在各有所长,也希望你们同舟共济,共同完成西南铁路运输的光荣使命。

  孩子,你可能想问我是谁,你可能好奇为什么我把终身都献给了你,你可能觉得我很亲切温暖却叫不出名字。

  我是谁?我是工务人!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