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铁门关市金山镇贵州福泉车牌号号代码是哪个

这里是一片红色热土,延续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的血脉,承载着几代军垦人的奋斗、光荣和梦想;

这里得名于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有着江南水乡般的山水画卷;

这里就是被定位为“丝路雄关重镇,军垦生态新城”的二师铁门关市。

金秋时节,蓝天白云下的铁门关市绿波荡漾、花繁叶茂,城中林、林中城、山环水绕,宛如走进中国的江南水乡。登高远眺,蜿蜒在城市中的将军河、河上的几十座桥以及绿化带中的座座亭台,宛如镶嵌在绿色长河上的丝带,让整座城市都变得灵动起来。

黄昏时分,漫步在将军河景观带的游人,欣赏“塞上疆南城,魅力铁门关”的军垦新城风貌,感慨“十里将军河,清波染绿洲”的迷人景致。

这座年轻的城市缘何被命名为“铁门关”?城中的河流又为何叫“将军河”?

铁门关有一段沉甸甸的历史

第二师铁门关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史玉江 摄

铁门关是从焉耆盆地进入塔里木盆地的一道天险,峡谷曲折幽深,岸壁如刀劈斧凿,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坐落在距铁门关市不远处、库尔勒市区以北约五公里的山麓中。

晋代起,这里就设立了关口,因其险固,故称“铁门关”, 被列为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的“天下最后一关”。

河道两侧采用立体网络绿化、树阵、花田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景观植物的多样性。史玉江 摄

铁门关的名气,不仅是地势的原因,还有一段沉甸甸的历史。

史载,西汉时期,张骞衔命出使西域曾路经铁门关,班超也曾饮马于孔雀河,故而人们又称孔雀河为“饮马河”。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登铁门关曾赋诗一首:“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关旁一小吏,终日对石壁,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山坡上保留有屯兵的遗址。门楼一侧的山坡上,还有清代战乱时期留下的弹药洞。史玉江 摄

日前,中新社记者走入其间,眺望峡谷深处,不乏九曲回肠之势的险段。而关驿就设在两座山的夹谷之间,高高的城楼上“丝路雄关”四个大字英姿飒爽。《水经注》中称铁门关所在的峡谷为“铁门关”,后人叫它“遮留谷”。

记者注意到,关旁石崖上“襟山带河”4个隶书大字清晰可见,山坡上保留有屯兵的遗址。门楼一侧的山坡上,还有清代战乱时期留下的弹药洞。

铁门关门楼。史玉江 摄

眼前的铁门关楼台关门虽为1989年修建的仿古建筑,但威严不减。关门右侧的孔雀河依山傍柳,水流潺潺,雄壮与秀柔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意趣。

“十八团渠”孕育一座新城

1950年9月15日,在王震将军的亲自规划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六师十八团1300多名官兵,在铁门关周边的亘古荒原上兴修水利。

1951年5月15日,王震将军参加竣工通水典礼。其间,他挽起裤腿,跳进水流中,兴奋地捧起甘甜透凉的雪水。为纪念十八团官兵们的壮举,这条引水大渠被命名为“十八团渠”。

1951年8月,二军六师十七团(现二师二十一团)进驻焉耆开都河上游巴克沁库勒,图为战士们用马拉犁在荒原上开荒。

第二师的前身是由王震将军率领的三五九旅干部大队于1947年2月在山东渤海地区组建的教导旅,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二军步兵第六师,部队于1949年进疆。

“根在井冈山,整编渤海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是二师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第二师归属兵团建制,成为少数几个比新疆兵团成立还早的师。

1951年,二军六师十七团(现二师二十一团)2300名官兵进驻焉耆开都河上游巴克沁库勒、哈尔莫墩。官兵们在荒原上开荒造田,当年实现了粮油自给9个月。图为十七团一连连长张火臣,他一天开荒1.8亩,被团里誉为“开荒大王”。

多年来,二师先后对这条引水大渠进行3次大规模改扩建,现已形成63公里的主干渠,年引水量约1.63亿立方米,灌溉着沿线的44万亩良田。

2012年12月,从铁门关峡谷南口艾乃孜流出的天山雪水,在“十八团渠”流淌了60余年的时候,一座军垦新城在这里崛起。肩负着屯垦戍边职责使命的新疆兵团,将这座城市命名为“铁门关市”。在“十八团渠”基础上改扩建而成、流经铁门关市的这段河,被称为“将军河”。

将军河以水串绿、以绿生水,通过水系串联绿地系统和慢行系统,建设低碳生态水系。史玉江 摄

跨“将军河” 的桥铭刻着历史

“将军河上包括9座人行桥,8座公路桥,5座岛屿桥。每座桥都有一个名字,如胜利桥、军垦桥、为民东桥、为民西桥、三五九旅大桥、安定桥、吾瓦大桥等。”陪同者告诉记者。

桥上刻有军垦歌谣:“塔里木踏进不想出,变绿洲赛明珠;塔里木踏进永不出,继承者绘宏图。”这些早年流传于军垦战士口中的歌谣,如今成为铭刻在桥上的历史。

铁门关市城市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党占鸿说,将军河设有20处景观节点绿地及景观小品,建成区绿化面积11.83平方公里,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2.1%和40.91%。“将军河以水为媒,打造了一个‘园在水中、水在园中’的公园式休闲水系,通过水系串联绿地系统和慢行系统,建设低碳生态水系。”

建市近10年来,铁门关市在推进产城融合进程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统筹市域“一区九镇(铁门关经济技术开发区、河畔镇、高桥镇、天湖镇、博古其镇、双丰镇、开泽镇、米兰镇、金山镇、南屯镇)”发展。

目前,城市建成区扩大到5179.44平方公里,经济总量约占全师的47%,经济发展引擎作用逐渐凸显。

铁门关市景观点。史玉江 摄

生态优先 因地制宜发展沙生产业

二师铁门关市自北而南分为焉耆、库尔勒、塔里木、且若四个垦区,东西跨距500公里,南北绵延830公里。

塔里木垦区南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邻库木塔格沙漠。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植被覆盖率降低,两大沙漠面临合拢危险。如今,长长的林带横亘在两大沙漠中间,随着每年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实现了人进沙退的良好局面。

三十四团沙棘林。史玉江 摄

三十四团黑枸杞林。史玉江 摄

当下的塔里木垦区,除了四翅滨藜,还有已收获的肉苁蓉、成片的黑枸杞,及一眼望不到边的的梭梭林在风中摇曳。梭梭被称为“沙漠卫士”,在梭梭上嫁接的肉苁蓉不仅能获得经济效益,还能形成治沙防沙和林下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十四团职工孙宏凯,2014年种植的600多亩梭梭如今蔚然成林,近年来接种繁育肉苁蓉,一年可采收两茬,收益很不错。

建造国家森林城市,是铁门关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史玉江 摄

今年春季为了采种,孙宏凯放弃了采收鲜肉苁蓉。“今年采收的种子大概有300公斤,按现在的市价估计能卖30万元。这里的梭梭树已经有七八年的树龄了,鲜肉苁蓉的产量也不断提高,每亩产值3000多元。”孙宏凯享受到了“沙生产业”红利。

为促进植绿与致富并举,治沙与治穷共赢,该师市以科技为先导,因地制宜种植红柳、黑枸杞、梭梭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将防沙治沙与发展特色林果业相结合,让茫茫沙漠绿起来的同时,也让职工富起来。

多年来,二师铁门关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铁门关市一隅。 苏江生 摄

完成兵团下达任务面积的114.69%

“十三五”期间,二师铁门关市持续开展国土绿化,筑牢防沙治沙绿色屏障,新建农田防护林0.58万亩、新建道路林0.19万亩、新建防风基干林0.7万亩、退耕还林6.91万亩、封沙育林18.5万亩。目前,建成生态林、经济效益林、道路林、农田防护林、居民绿化林五道生态屏障。

如今,沙化趋势得到遏制,沙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沙尘天气持续减少。二师铁门关市实际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77.42万亩,沙化草原治理工程面积48.5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01万亩,完成兵团下达任务面积的114.69%。同时,建立完善国家级公益林保护和管理体系,在绿洲外围大力实施114.98万亩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工程,辖区113种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护。

近年来,该师市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资源,持续开展生态旅游、民宿、林下采摘、林下养殖等多样化的经济活动,让“绿色资源”成为“金色机遇”,让绿水青山成为致富“靠山”。师市各团场连队旧貌换新颜,农田实现了林网化,防沙治沙成效逐渐显现,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形成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色生态环境。

从荒原到绿洲,从缺粮少衣到脱贫奔小康……60多年来,传承着红色血脉的二师铁门关市砥砺前行,尽展新颜。

编辑:党淑娟 责编:朱蕾 李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州福泉车牌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