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在积分升活上可以海鱼能买到活的吗所有线下在售的家具建材与设备,是真的吗?

这是南方的雨季,雨水淅淅沥沥从不同城市上空落下。有太多被打湿的身影,在雨中踟蹰难行。

大雨之中,一个年轻的外卖员,晕倒在街头。许是没日没夜地跑单子,太累了。许是急着在超时前完成派送,又忘记了吃饭。

他晕倒,又坐起,许久没有缓过神来。来不及拍拍身上的泥水,他努力站了起来。但还没走两步,又一次直直地摔了下去。

任凭他怎样挣扎着想爬起身,都只被雨水和疲累重重地按下。

一个男人的父亲,在深夜的雨中离开家,不知去了哪里。电话打了许久,只回了一句话:“你们不要找我了,我不回来了。”

男人报警,却在监控画面中见到年过五旬的父亲,在凌晨12点的夜色中淋着雨,落魄地独行。找到父亲时,他正坐在西湖边的地上,放声痛哭。多年前,他从外地来杭州打工,从一家水果摊开始打拼,直到开了现在的酒店。

可疫情两年多,生意早就支撑不下去。他太无助了。不知憋了多久的这一场痛哭,终究没躲过四下无人的雨夜。

这是困在5月大雨中的两个人。

但于他们、于更多人来说,心里那场更难捱的雨,已经下了两年多。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多少人数年苦心搭建起的平凡生活,几度被冲垮。

我们就如这雨中的两个男人一样。无力地被绊住脚步,想动弹,却被困得更紧。只能悄无声息地,为自己哭上一场。

融在疫情这场大雨里的,是中年人的眼泪。

那个打工的女人,和丈夫来到江苏,租了个阁楼的小房子。一腔热血地想赚钱,想还债,他们很努力,很拼命。

但疫情到来,她停工了,丈夫所在的厂子工作量也锐减,工资骤降。卡里只有800多块,眼看要交房租水电一共710块。

等着工资,他们不敢买菜,不敢买方便面,只能买最便宜实惠的挂面,配几头大蒜,就是一日三餐。那天,她发现因为自己忘记取消自动续费,某个app的会员,扣了19块。

一瞬间,她差点哭出声。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因为19块钱,被压在了崩溃边缘。

他爱摄影,爱旅行,开了自己的旅行社,公司从小做到大。疫情到来前的那个春节,他新招了人,租了新的办公室。

然后,再也没等来客人。公司散了,只剩他一人,欠了银行一屁股债。他只能去开网约车,卖保险。那天,他约曾经的下属见面想推荐保险,从晚上9点等到11点。

最后对方只给了他15分钟,花了几百块钱,买了份最便宜的保单,对他说:“你挺不容易的,但我也只能帮你到这了。”

他一肚子的憋屈,只能在三更半夜哭着狂按喇叭,直到被人骂。那个委屈的妻子。单位降薪,本就只有3000多的工资,被缩减到2000多。她不敢在单位哭,怕被人看到,笑她没出息。

她不敢回家告诉丈夫,自己给需要还房贷的小家拖了后腿,只能在外面茫然地走了一圈又

她想买块肉做顿晚饭,但一想起自己的工资,只能拿起一块豆腐。

疫情之前,我们的日常不过是赚钱、养家。每天去固定的地方,面对固定的人。也许枯燥,说不上有多顺心,但好歹平淡、安稳,不失为一种幸福。

但疫情来了才知道,就连这样简单的日子,也可能摇摇欲坠,一朝轰然倒塌。

能怎么办呢?可以做的,只有哭一场罢了。身后全是要依靠你的人,唯独没有你可以依靠的人。可养家糊口四个字,却也成了让人喘不过气的难关。

多少次,想要叫喊出心中的压抑。举目四望,却沮丧地发现,谁也帮不了自己。原来疫情下的生活,真的不会对任何人网开一面。当这突如其来的寒潮吹散了你的孤勇,当本就破碎的美梦在现实中再难拼凑。

这才发现,这两年多的荒诞日子,虽不会一拳把你锤翻在地。却日日都像钝刀子划着肉。那种痛,说不出来,又咽不下去。只剩无声低泣。

华政女孩被南昌警局请去喝茶,一度闹的沸沸扬扬,根据相关人士介绍,主要原因是两三百块钱一条的标准与入住环境不匹配。主要包括硬板床,未换洗过的被褥,生锈的水壶,堵塞的地漏,毫无隔音,极其不稳定的wifi和热水,屋内设施仅有窄桌椅和床,这样的条件还要收将近300一天。

对比昨天180一天(即对大学生半价)隔离的舒适酒店和今日220隔离的维也纳大酒店,他们无法接受如此卫生条件和生活设施不过关的地方作为隔离点。

于是有一车人决定不下车,而下车的也有十几号人决定申诉反映问题。

被“逮捕”的女生表示:我甚至在上海都没受到过这种委屈。本以为回家能有温暖的港湾,实则没有想到,首先迎来的是粗暴的对待。

解决不了问题,可以先解决人!

落在疫情这场大雨里的,还有少年们的心酸。网上有段子:看了学长学姐们的朋友圈才知道,原来以前读大学是可以四处旅行的,图书馆和自习室是不限制开放的,毕业照是可以亲自去拍的。

但在疫情下读书的孩子,只能是呆在宿舍里,等待着混检和封校的反复到来。不管哪里有了疫情,校园总是首当其冲,被列入封闭管理。那本亮眼的、自由的青春,变成了笼中鸟般的无奈。

有人去不了学校,疫情两年多,没在教室上过一天课。有人困于校园,封校一个多月,头发长了却没法去理。洗澡要排队,打热水要守着规定,有的学校连上厕所都要提前预订。离校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哪怕因为婚丧嫁娶,也要递交严苛的证明。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宿舍可能会被征用做了隔离点。就如你不知道,年少时悄悄爱恋的那个ta,什么时候才能隔着栅栏再见一面。

还有那些留学生呢?他们中的无数人,成了第一批没有出境记录的留学生。前不久,一位留学生刚刚毕业了。可从拿下offer到毕业的两年里,她分明一步也没有踏出过国门。留学对她来说,只是网课和教授几天才能回一封的电子邮件。

“好多同学我甚至没见过脖子以下的部分。”上网课时,她经常盯着同学视窗里的背景,幻想他们的性格和经历。只有在这些时刻,她才能感到与这些「素未谋面」的同学有所亲近。

今年,全国各类高校的毕业生,将会有1067万人,比去年多了167万。可多少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这就意味着,多少在疫情中读书、毕业、面临求职的孩子,刚刚经历过叫人无奈的校园生活,又将迎来现实的痛击。

以前我们的大学生活,是各种讲座、比赛、晚会、社团。是下课后三两结伴在小吃街的谈天说地。是周末时四处走走,去了解这座陌生又熟悉的求学城市。

是放短假时和同学去郊游,去音乐节。那段时光,纵有荒废,有虚度,但畅快而明亮。因为那是当我们毕业、踏入生活,成为一个打工人后,再也不会拥有的自由。

但当疫情筑起高高的围墙。这些处于青春最后几年时光的年轻人,才发现校园已不是他们无数次幻想的模样。他们的遗憾,或许再也不能被补偿。

困于疫情这场大雨里的,更有老人们的无奈。

两个月前的一位老人。因为不会网上抢菜,他把脸贴在超市紧缩的门缝前,苦苦恳求工作人员,卖点菜给自己。出于防疫要求,店员告诉他不收现金,只能用微信。老人茫然:“啥是微信?”“这微信上哪去取?”他无助地一遍遍询问,像个手足无措的孩子。

最后,近乎夹着哭声,哀求道:“你可怜可怜我......”疫情带来的,是个处处需要健康码、行程码、线上购物的时代。可这样的时代,也让老年人越走越难。

我记得那个疫情之初,口罩一片难求时,只能戴着自制的橘皮口罩出门看病的95岁老人。也忘不了列车上,那个流着泪着说真的没买到口罩的阿姨,只好用衣领遮住口鼻。我见过七旬老人,因为不会用手机买菜,向志愿者求助,急得崩溃大哭。见过不会团购的老人,想买点鸡蛋,只能趴在栅栏的一侧呼救:“哪个好心人帮我买点蛋好不好?”

有老人脖子上挂着打印的绿码,却被公交司机指出已经过期,需要重新打印。老人听不懂,只能反复恳求:“让我坐吧,我要去的地方很远。”还有没有智能手机,拿不出健康码的老人,被不耐烦的乘客催促着下了车。

车门关上,老人像是被一个格格不入的世界,无情地关在了外面。疫情在老人面前铺陈的,是一个更艰难的世界。他们抵抗力弱,有基础疾病,本就难抵御病毒。

而当冷漠的提示音提醒他们扫码时;当指纹识别系统识别不了已经消退的指纹时;当语音识别系统识别不了不会讲普通话的方言时才发现除了病毒,更让他们痛苦的,是只能呼救、只能依赖、只能哭诉的无助。

老人的体面,往往经营了几十年。可摧毁这份体面,只需要一次无所适从的难堪,一次受尽白眼的窘迫。

两年疫情倏忽而过,却已改变了太多太多。

中年人,少年人,老年人,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变了。或许旁人看不出什么,但只有自己知道,这两年多,你经历了怎样的兵荒马乱。

有人问,到底什么样的终点,才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我想告诉你,文章开头,那两个大雨中的故事的结局。

那个几度晕倒的外卖小哥,终于挣扎着坐了起来。他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随即站起身

骑上电动车,又扎进了一天的奔波。既然还没有被生活打趴下,除了休息片刻,继续奔跑,别无选择。那个在雨夜痛哭的男人,被儿子和民警找到后,回到了家。

三个人在路上,走得很慢很慢。临别时,那个已认识他十多年的民警对他说了句话:“兄弟,再坚持一下,再熬一下,肯定能好起来的。”男人点点头,轻轻地“嗯”了一声,在回应民警,也似在回应自己。

一个个背负重压的生活,没有什么精妙的解答。只是笨笨地熬,咬着牙继续跑,熬过去了,就是新生。

如果你是被生活扼住咽喉的中年人,只能告诉自己:再苦再难都撑住,撑住了,才有希望和明天。

如果你是遭遇失落校园生活的少年,只能教会自己:学会平静,试着接受这种特殊设定,那或许也是一种成长催化剂。

如果你身边有无助、窘迫的老人,那就做点什么:或许是帮着抢一次菜,或许是帮忙告诉他们去哪打印健康码,或许只是一声关切。

“无论何人,无论何时,人们总要在乌云周围寻索着浪漫的微光活下去。”

谨以此文,献给每一个撑过疫情两年多的普通人。谁也无法断言,大雨什么时候过去,晴天什么时候会彻底到来在那之前,这条泥泞的路,我们必须好好地走下去。

我们只管接送,不管审批。

无产作为曾经的控股大股东,被参股和小股东里应外合架空,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轨迹和鸽鸣教训的。如果这个问题不研究透彻,再怎么流血牺牲也只是仪式主义,自我感动而已。

控股股东被架空的根本原因在于,参股的资本是有着丰富的资源调动能力和管理经验的。一味地给对方贴野蛮人的标签解决不了类似的恶意并购。在国内能旗帜鲜明的研究这方面深刻教训的几乎没有。更多的人扮演着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传声筒。什么架空是不存在的,宪法上规定的就是主人!什么共富就是改善下限的举措,不一而足。

明朝朱老大废除了宰相,这样再也不会有人架空皇帝了。问题是真的这样么?权责是对等的,你把宰相撸了,他的活都给谁干呢?所以最后你发现,变通一下这个职位换了个马甲又回来了。张首辅当的比皇帝还过瘾,和太后不清不楚,宫里大太监冯宝又是死党,人家冯大人还是东西厂的掌印。锦衣卫的头儿又是他一手提拔的。没事还能吓唬吓唬小皇帝,毕竟他还是太师帝师,未成年的小毛孩哪斗得过这样的老狐狸?

因此形式主义要不得。失去控制权的根本在于原控股股东太弱了,不思进取竭泽而渔,菜是原罪。光想着让合伙人来打工,怎么不思量思量玩不玩得过人家呢?人家起手就撸了封建主义,把老牌的帝国博学玩弄于股掌之上。人家的科技赋能项目管理股权激励和价值输出,不能说全能,最起码符合人性。所以无知的大股东,还不如一条听话的狗。狗尚且有摇尾乞怜的资格,大股东无知,合伙人可是要放血吃肉的。早期腥风血雨又不是没有,连教员差点被AB关禁闭。好在平时行的端做的正,确实没有黑料。有时候挡人财路或者挡人仕途,那犹如??父母啊,参不透人性还怎么混社会走江湖。所以不能怪小股东叛变或者合伙人阴险,是你不懂游戏规则,政治上太幼稚,吃亏那是必然。

以前参观过某个养猪场。看到了很多血腥的事。怎么赶在一起,怎么走通道,怎么宰,怎么吊起来,怎么劈开,怎么去下水,怎么分割等等细节。最有趣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猪特别激动,也有些猪特别冷静,甚至有几头猪特别像屠宰师傅。倒不像是被宰的猪。他们知道怎么叫一下,怎么拱一下,就可以让整个队伍安静下来,那些激动的猪也会沮丧地安静下来等着排队。我就问老板,这些猪真是人才啊,你会不会留着,这样宰下一波的时候。应该会有很大帮助。老板说不用啊。这种**,在一群猪里面总是有很多。一点不用可惜,利用价值也只有一次。下一波里面自然有类似的猪。

我之前绞尽脑汁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群猪?它们这样子图个啥?它们咋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懂事嘞?后来我翻书,翻来翻去,终于找到了一个词,我想这一定就是答案了,这个词叫“感恩”。

原来这是一群懂得感恩的猪,猪场老板给它们猪食吃,带领它们走向了繁荣富强,它们感恩于老板,不愿意给老板添麻烦,所以借助于自己猪的身份帮忙压制其它猪躁动,嘿,真他娘的是一群好猪!

又或者,猪场老板平时给它们的猪食比别的猪量更大更好吃,在这种恩宠下,它们沉沦在幻想中忘记了自己猪的身份,以为自己跟别的猪不一样,幻想自己或许也能被猪场主提拔,所以卖力表现自己,做成一些事后甚至还会得意洋洋地望向老板,眼珠子里好像在说,老板,看俺干的不错吧,这群臭猪被俺治得服服帖帖的了。

又或者呢,老板每周一都开他个猪厂大会,给这群猪演个讲,训个话,说咱们猪场呢是一个大集体,我们每头猪都应该爱这个集体,不爱咱们厂那就是没有良心哇,加油干,努力干,把咱们猪场发展地更好更大更强,只要你们努力,我保证你们都能吃上最贵的猪食,住上最好的猪舍。如此一来,等到这群猪被送去宰的时候,它们还在想着,大概还是我不够努力吧?

社会主义和市场的合作,类似于猪和鸡合伙开鸡蛋火腿肠公司。鸡反正天天能下蛋,顶多费点印钞机的电和印美元的纸,猪掉的可是肉!这点觉悟要没有,活该大家一把回到解放前。从道德审判层面看,原公司的小股东,也就是所谓的先富,是有道义在割肉的条件下,让大股东富起来的。问题是小股东被合伙人一忽悠,不打算带大股东玩了,他早就认了洋爸。所以这就是当时拟订的公司章程,被合伙人和小股东联合钻了空子。本质上大股东现在是砧板上的肉,待宰。但也不是一点赢面和机会也没有,毕竟牌局还在,明面上公司还是大股东的,工商注册的信息也都没变。

大股东最重大的使命,不是去这毛选那主义,是学习自身欠缺和不足的知识,提高对市场对游戏规则的认知,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大股东意识,维权意识,经营管理的能力。没有知识武装的不叫阶级,叫流民。

组织力才是执行力,执行力才有爆发力。戗搬多圈才是王道。毛最伟大的能力是,初期高层给的路线指挥都是错的,他也能在战场上灵活变通,既保存部队实力,又坚决执行高层意图。否则你那叫抗旨不遵,分分钟撸掉你,关你的小黑屋。

所有人,从普通到富有,就像打游戏,得一关一关过,就像渡劫,得一劫一劫去经历。你跳步骤的结果是什么呢?运气太好,钱比能力多,最后一群人觊觎,然后总有一次,你会被骗得身无分文。

人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钱,只是人生的玩具而已。人的生命是来红尘游乐体验。不论名利经历财富,都是游戏道具,外在一切都是参考,心情不美丽,通通不参考。

人还得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律,锻炼,按时休憩。世间一切美好,得熬到那个命才有机会享受。延迟满足,是所有富人成功的先决条件。

最后,一定得去学习,所有知识方法经验套路都是学来的,学的不牢,实践的时候就会吃亏,实践积累的经验教训记得牢靠,但是代价巨大。

恒持正念才能渡人渡己。也就是你的一切努力,都是储蓄,总有一天,苍天会回报你。即使你没有为生活存下金钱,也请你存下一些感动拼搏和经历。至少,你做足了一切努力,虽死无憾。

葵花宝典第一句就是欲练此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数学从基础,一点一滴开始学。

好多人功力不够,强行运气,然后练的半身不遂,逢人就夸:你看,还是这书不行吧!

所有逆袭,都需有备而来。

经济效用论,简单说,就是钱会流到让它增值最快的人的手里。或者说你有年薪百万的能力,迟早从年薪5万会升到年薪百万,或者迟早从年薪亿万降职到年薪百万。当然,前提是自由劳动力市场。经济基础,社会效用和生产关系稳态。

所以,有钱的唯一法门,就是能力增殖。包括自律能力,学习能力,试错能力,纠偏能力和抗压能力。你能玩的转门店,你就价值百万,你能搞的了连锁,你就身价千万。你要是还懂点财税权证,各路忽悠套路和挖坑技俩,你就可以自己开公司,打磨你自己的江湖故事了。

我们都知道,研究任何事物或规律,如果可以定量化,那就可以通过我们人类五千多年来积累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算、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来造福于全人类。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呢?其实,我想归根结底还是要谈到人性,人性又是什么呢?这里,我想到的是叔本华,他有一句名言:“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如果我们把叔本华这句话中的满足理解为效用为正,痛苦理解为效用为负,那他这又何尝不是一句经济学界的至理名言呢!

人来到世上,都是王者,你想想,上千万精子争夺一个卵子,就活了你一个(或者你的同卵兄弟姐妹),你不是王者,谁是王者呢?

每个人出生,都是奇迹,但凡你妈妈哪怕动一下身子,改变了阴道内环境,可能就没你什么事了,因为诞生你的那个精子一定会被周围其他精子占位。

既然你来到人世间,那你肯定不能白来。人类进化了亿万年,难不成就是为了让你出来吃素?

思维和知识才能决定你在社会的生态位。改变从心开始,从自身开始,从相信奇迹开始,因为你才是你的世界里最大的奇迹!

哪有什么奇迹可言?一切偶然皆是必然。仅就数学逻辑而言,我们经历的人生,不过是众多我们可能经历的人生的一种。

如果有所谓上帝和天眼,它看到的是什么宇宙情境呢?就是我们的宇宙不断吹泡泡一样随机出现。然后不断随机经历你的可能的人生中的一种。

足够多次的宇宙大爆炸,足够多次的你的出现,最后必然会遍历你所有可能的人生。这个理论叫什么呢?平行宇宙。也就是所谓平行宇宙,可以是树枝一样不断分叉,也可以是一根数轴不断随机重复骰子的点位(每个点位对应一种你的可能的人生)。

废除奴隶制度之后,使用奴隶就是非法的了,一些人只能偷偷摸摸使用奴隶。奴隶如果逃跑,这些人也不敢报警了。例如前几年的黑砖窑案件。

废除帝制之后,骂皇帝也没有任何事了,法律不保护皇帝的利益了。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变成了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它制定的法律就要符合它自己的意志。例如它的法律规定私人的生产资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的法律不会规定使用雇工是非法的。

到了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是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制定的法律就规定,私人占有生产资料是非法的,私人使用雇工也是非法的,剥削也是非法的。

所以从古至今一捋一捋,我们就可以发现,不同的社会会有不同的法律,统治者变了,法律就会跟着变,法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任何社会都是。

都说马克思伟大,其实马克思一点都不伟大,他无非就是看得全面一些,眼界开阔一些,从古至今一对比,就发现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都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阶级服务。

有人可能要说,封建社会里,一个普通老百姓如果被人杀害了,或者被抢劫了,法律不也要严惩罪犯,保护这个普通老百姓吗?怎么能说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只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呢?

要知道,保护普通老百姓,也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奴隶主的一个奴隶如果被人杀害了,这个奴隶主要不要请法律严惩凶手?当然要,因为奴隶被杀,奴隶主的财产受损失了。所以不要以为奴隶社会的法律是保护这个奴隶的。

农民的一头猪被人毒死了,农民要求法律严惩罪犯,那么法律是保护这头猪的吗?不是,而是保护农民的财产。

所以,法律保护普通老百姓,也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统治阶级服务。如果普通老百姓活不下去,统治阶级没有韭菜可割,社会不安定,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由于法律的本质就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制定的,所以我们很容易推出,法治的本质就是人治。马主义不承认人类社会有法治,只承认人治。马主义把剥削阶级的裤子都扒光了,剥削阶级很不高兴。

因为法律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自古至今剥削阶级制定的法律都是歪法,是偏向他们,保护他们自己利益的。

但是自古至今的剥削阶级都极不愿意承认剥削,极不愿意承认人治,极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法律是他们自己制定的歪法。那么怎么办呢?有办法。

封建社会利用迷信思想,说法律是老天爷降下来的。《圣经》里以色列人的头领摩西,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制定了摩西十戒的法律,他就说是上帝耶和华赐的法律。

闲来无妄想,静里多情况。

物情螳捕蝉,世态蛇吞象。

直志定行藏,屈指叹兴亡。

湖海襟怀阔,山林世味长。

山翁醉似泥,村酒甜如蜜。

追思莼与鲈,添置名和利。

鸡鸭乱争食,鹜蚌任相持。

风雪两思量,乾坤一布衣。

四时春富贵,万物酒风流。

澄澄水如蓝,灼灼花如绣。

花边停骏马,柳外缆轻舟。

湖内画船交,湖上水悠悠。

鸟啼花影里,人立粉墙头。

春意两相牵,秋水双波溜。

香焚金鸭鼎,闲傍小红楼。

月华寄琴愁,风烟忘回眸。

为什么明明被资本压榨,有的人还替资本说话?

有这种思维的人还是蛮多的,思维产生的原因也不同,我大概能想到以下四种可能:

人的观点和思维是被建构出来的,取决于所接受的信息。假使一个人生来便被灌输“资本家获得财富是合理的,是你现今所享受到的生活的保障”,那他显然会天然维护资本家。正如古代社会的平民天然便认为皇帝拥有一切权威,甚至思考“皇帝拥有一切权威是否合理”都是不道德的。

这类人可以看做是不知道“占人口少数的资本家是依靠剥削占人口多数的工人来积累财富的”,反而认为“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是合理的,生产资料只有在资本家手中才能被组织生产,我们才能拥有便利的生活”。

明确知道“占人口少数的资本家是依靠剥削占人口多数的工人来积累财富的”,但却觉得自己是能侥幸脱离工人阶级成为资本家的人。

明确知道“占人口少数的资本家是依靠剥削占人口多数的工人来积累财富的,并且我很难脱离工人阶级成为资本家”,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只能认命罢了,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这就是合理的,只不过是我命不好没有出生在富人家庭。但我虽没有家财万贯,生活却也能过活,我很满足了,至于那些嚷着打倒资本家的人,岂不是要把社会搞乱?让我连这点平静的生活都要失去?所以我一定要反对他们,哪怕是要站在资本家的立场。

明确知道“占人口少数的资本家是依靠剥削占人口多数的工人来积累财富的,并且我很难脱离工人阶级成为资本家,只有取得革命胜利彻底消灭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获得解放”,但革命胜利是需要流血流汗的,死道友不死贫道,流血流汗让那些傻子去好了,反正如果革命成功我也能享受到,你们可能血赚,但我永远不亏,这正是“早不如晚,晚不如不,不不如反”。

电影《黑客帝国》中,吃了蓝色药丸,会忘记墨菲斯说的一切,继续在虚拟世界中生存,吃了红色药丸,就能走出虚拟世界,回到真实世界。

我们或许是幸运的,有的是读过一些书籍,觉醒了阶级意识;有的是接受了他人提点,开始思考世界运行的逻辑。但更多的人只是在默默生活,他们没有途径去学习、去接触、去思考,更多的是在思考之前便已经被社会灌输了一套范式理论。

列宁在《怎么办》中对此提出了“革命者的灌输”,要想改变世界,要做的不是冷嘲热讽,而是敲敲铁屋子的墙壁,尽力得呐喊。

总之,无产者在旧世界能积累的只有贫困和无知,收起我们可笑的优越感,我们不过是先被叫醒的人而已。如果事无可为:

不要埋怨人民不行,是你不行我也不行。

码农都是吃青春饭,榨干了收割下一轮。

我们辞退中年人,不是缺乏,而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我们这是为了照顾中年人的身体。互联网工作那么累,中年人吃不消!

中年人别说加班,就是正常上班,都能累出病来。所以啊,我们要多多辞退中年人,这样他们就清闲了,就不会被累出毛病了。

中年的人,基本找不到互联网工作了。有人就不会再工作了。如果还想工作的,可能会去送外卖、开滴滴、卖保险吧。

我觉得,这些工作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就算送外卖、开滴滴、卖保险也会被累病,他们不是干累病的,不在我眼前被累病,我又不难受。

辞退互联网中年人,有利于发展科学技术。你知道么,现在的学霸,很多都会选专业。我们得多多裁员中年程序员,让全社会都知道,程序员中年会失业!

这样的话,选计算机专业的学霸就会减少。学霸们就会选择其他科技专业,这样有利于发展我国的

你看,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辞退中年人,工作岗位空出来了。

我们把这些工作岗位空出来,不就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了吗?

刚毕业的大学生,思维幼稚,一旦找不到工作,很容易走极端,于他们自己、于他们父母、于社会都很不利。

而中年人,思想已经成熟,且上有老下有小,多半会规矩老实,不会走极端。

所以,依我看,就该把中年人的工作给大学生!再说了,没工作过的大学生,如果去创业,实在难以成功。

而有工作经验、有积蓄的中年人去创业,成功机率高多了。如果中年人创业成功,又会给社会提供很多工作岗位,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

总而言之,我们互联网行业辞退中年人,第一有利于中年人的身体健康,第二有利于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第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

因此,多多辞退中年人,就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聚焦两件事,书和用。你读的是什么书,那么书的用处就是什么。如果是某一机器的说明书,你至少知道怎么使用这台机器。这么显然的道理,三岁小孩都能看明白。

所以,家长和学生的疑惑,肯定不是读书没有用。而是读完书了,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没有得到想要的人生。以此,来怀疑读书是否有用,没错吧?

注意,这是另外一个事了。也就是家长或者孩子自己,希望通过读书,来让孩子或者家庭成功。当然,每个家庭对成功的定义,还都不一样。

那读书能达到什么结果呢?能成功吗?怎么才算是,读了书有用?

大家很容易,就想到一个结果---钱。

很多人没有通过读书,挣到自己想要的,足够维持体面的生活的钱,所以有此怀疑。

钱这东西,非常有意思。他的起点非常简单,我给大家归类下,如果有错误麻烦各位批评指正。

这个社会,在冥冥之中已经把各种职业要求的读书的标准都规定好了,同时包含了待遇(钱)。非常有意思。

如果你是大专学历毕业,基本具备了去行政,制造类,操作类的岗位。公司大小都有,完全依靠你自己寻找。普遍收入在(8小时双休)或者万(加班,周末可能还不休息)

如果你是本科毕业,水平稍微高点。你就具备了进入公司的项目经理,,产品经理等岗位,或者进入公务员相关的报考职位,他们的水平大概6000到20000,跟你所学和水平相关。

如果你再高一点,研究生毕业。那么你就可以进入研究型的岗位了,比如分析师,设计师,,教师,研究员等等。薪酬水平。差别数倍。

如果你是博士生,目前我看到国内企业给应届博士最好薪酬是华为的240万一年。平均月薪5万,你说有用不?

好了,聊完了大概,再回过头看看这个疑惑,很多事情就明白了。你到底想要什么水平的薪酬,你就去看对应的书籍,对应报酬自然就会来。前提是你真懂。别去学习一堆地理,然后让你去写,学非所专,这就为难人了。

对了,世间有360行,行行出状元。读书也是如此,熬出味儿,牛逼,熬出渣儿,泄气。

稍微白话两句,读书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当下定义的成功是不是你能力范围能够的到的目标。读书是不是读对了方法,读对了内容,有没有实践,有没有知行合一。有没有遵循的办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敢于组织内批评和自我批评共同进步;有没有骨子里的不服输,,心诚则灵。这个师可以是优秀的同行,有经验的父辈,浩如烟海的古籍,或者就是毛泽东文选;也可以就是自己,无师自通,用自己的经验教训进行吾日三省吾身的实践,为自己不断复盘优化打磨。能把自己打造得珠光宝气学富五车,那么家庭团队组织公司就都不在话下。心诚则灵的意思就是,心要定,心要静,要心无旁骛,一心一意,这样,才灵验。否则呢,叫走过场,自我感动,自我,孤芳自赏,怨天尤人。

所有的愤怒委屈无奈抓狂,都是自我和自我以外的一切社会关系生存环境处不来。相处不合,要么自我改变,要么环境改变。意念移山,怎么移?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我只能去迁就环境这座大山,但是我迁就的目的,就是挖山,移山,搬山,总有一天,我要铲除生活中的一切大山!

美国有一个演讲叫做《为纯科学呼吁》,1883年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做的。他说,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和大学教授一个真相,就是说你们跟世界上一些人相比,就像原子一般微不足道。你们应该知道,有像法拉第、麦克斯韦这种人,他们是真正产生那个知识的人,然后美国所有人都应该去应用人家那个知识。

我们就像,欧洲人拿的面包,然后我们拿着人家掉下来的一些面包屑,然后就宣称这是财富。但你别忘了,那面包屑是来自面包,面包在人家手里。

我们国家这些年虽然说是对科学技术重视了很多,但是我感觉大部分人其实重视的还是技术,而不是科学本身。他们只是感觉那些东西很实用,但是他还没意识到基础科学的重要性。

过去这三四十年,国家对科学技术的理解,有进步。一方面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实用性。但另一方面,最基础的问题可能更重要一点,没这玩意儿你技术就是突破不了。当有一批在一线工作的科学家,就能把基础科学推进到新高度。

甚至当做一个理念,能够往下传递给后来人,使之成为他们的思维习惯。我觉得这可能还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是这是你屹立世界潮头不得不去干的事儿。就是说科普工作者的使命到底是什么?有些人老是在虚头巴脑的说,科普事业工作者要建立科学精神。其实对于一个读书少,也没认真做过科研的人,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他盲猜。

比方说我们就一个具体的题目,我们从当前的状态往前理,理到基础科学,到底你能理清楚什么?比方说我们最简单的,光刻机,它到底包括哪些知识……作为科普,没人真心关注这个问题,咱吃饱喝足了,咱正经来做。有没有人,组个班子,就从头做,从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怎么产生的光源,怎么做光刻,怎么做精雕,从沙子变成多晶硅,然后多晶硅再提炼变成单晶硅,然后再精雕铣磨抛光再精雕……到底试过多少种工艺,有些为什么不行,那会儿不行的,现在二三十年过去了,是不是还不行?我彻底给它颠覆了呢?我另外发展一套路子出来。我们现在就玩纯虚的,把这个东西给老百姓讲清楚,给企业家产业界智库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另起炉灶的难度在哪里,这才叫个科普。

所谓培养国家的科学精神嘛,科学精神我们就拿这样的一个像光刻机这种典型例子,你能把里面有关的科学的事,说清楚了,老百姓如果读了,大概能知道,哦,原来这是很多代的人的成就的结晶,而且也明白了,光刻机为什么出现在荷兰?

荷兰的惠更斯啊,列文虎克啊,甚至可以追溯到斯宾诺莎,他就是一个磨镜子的。第一台望远镜出现在哪儿?你会发现它都出现在荷兰。实际上荷兰出了一批大科学家,就是牛顿级别,那个惠更斯是在牛顿之前的,水平是不比牛顿差的,至少在光学这方面是这样。然后工匠精神就不提了,对吧?人家几千年做钟表做眼镜,做后来的大型镜片。可能如果我们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了,这样一个东西是需要数学物理的沉淀,最后才有工匠精神,才有所谓的光刻机。这不比空口无凭讲科学精神好吗?很多人无知,他不知道这东西有多难。比方说一个非常典型,常见的说法,就是说芯片再难,有两弹一星难吗?当初我们把两弹一星都搞出来了。我就只好告诉他,这个跟两弹一星不是同一类型的难度。我没有说两弹一星不难,但是你绝不意味着说,能搞出两弹一星,就能搞出芯片。我们科普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一方面要产生一个对科学的敬畏感,然后他才知道一个努力的方向,以及专研的深度和难度。

那么从国家层面上说,难道我们不应该有某些针对性的科普吗?我们的发动机到目前为止,叫缺心之痛。不光是飞机汽车轮船的发动机,还包括其他很大类一块的精工的活。我个人认为缺心之痛,就是因为在全中国的大学里,好像没听说有哪个老师能把转动给讲清楚的。

我没认识哪个大学物理老师能把转动这个问题讲清楚。大学力学里面转动用的是什么?转动的描述是欧拉角。这不是标准的做法吗?三个欧拉角啊。但欧拉角这套描述它完全是错的呀。它错在什么地方?首先,欧拉角描述不唯一,它是取决于坐标系。第二条它里面有一个角度,因为是角度,有一个就是由坐标系为零带来的严重问题。因为对于实际来说无所谓哪个角度是零,但是欧拉角描述里面有个零角度无法定位,这在航空里面实际上会造成灾难性问题。第三条最重要,从学问角度来说,就是欧拉角不构成群。转动一定是构成群的。所以说欧拉角的描述,100多年前就被罗德里格斯的描述方案取代了。欧拉角描述转动,有历史意义,否则的话也不应该有它。但是我们多少大学到现在没有人告诉我们,转动到底该如何正确描述。其实已经有了更好的东西了,但是你不去教那个更新的更好的。为什么不教?就没几个老师懂,你让他教啥?你老不去教嘛,我们就一代代老师学生都不知道。哦,100多年前就有取代方案了。无论是干任何事情,你得还原一下那个历史场景。其实这些具体的东西才是要向民众传达的科学精神,不能虚头巴脑的,有一些其实这辈子也没干过科学,然后到处给民众去讲。你问他什么是科学精神?他连个例子都举不出来。

认真,是对待生活、感情、工作、学习、危机……的一种态度。态度端正与否,从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一个人思考的深度和质量;而思考的质量和深度,又决定了一个人行动的方向和效率;一环套一环,行动又让人形成反馈和习惯;一个人习惯于做什么事,习惯于如何思考问题,习惯于如何对待人际关系……这其实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进而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

从这个方向上看,很多事情,其实在很早就已经是注定了的。比如一个小孩在小学一年级,写字老是不认真,到了高年级,会经常得到一句评语“粗心马虎”。是粗心马虎吗?不是,其实,那是他从一年级开始就形成的习惯导致的,如果还不进行有效纠正,再往上,他不久之后可能就会触碰到一个看不见的“天花板”,进而他可能会怀疑自己的智力——他可能会说,我怎么会这么笨,老犯这种错,唉,大概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学霸的料。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有人骑电瓶车,就喜欢(习惯)上快车道;有人进餐馆吃饭,就喜欢(习惯)像大爷一样对服务员吆五喝六;有人年纪轻轻就喜欢(习惯)哈腰驼背……他们很可能甚至根本就不可能意识到,这些行为,可能在当初他还是一个娃娃时、第一次执笔、甚至第一次爸爸妈妈对他大喊大叫大发脾气时,就已经种下了。

事出有因,这个词可能在这里用得正合适。因的种下,不一定当时就开花结果,而是在很长时间后的某一时刻,才显现出来。

那么,种下因,能不能更改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极其艰难。

2014年的一天,一位四川的老父亲找到了自己25岁的儿子。当他找到儿子的时候,他正值壮年的儿子正坐在网吧里,蓬头垢面、脸色苍白的盯着电脑的显示屏。他叫刘某,曾是一位大学生。

这位曾经的同乡人眼中的天之骄子,此后受到人们言语上的重点照顾,他被说成无用的人,更多的人则用傻来形容他。

或许你已经发现了:绝大多数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喜欢简单的按照自己固有的习惯来思考,然后简单粗暴地给结论和答案。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这种固有的习惯,压根就不是思考!

很多人还是没有明白我的意思。

这就像什么呢?打个比方说,我问你,坐飞机从北京飞往到旧金山,怎么飞最近?你想了想,指着地图说,沿着纬度线的航线是最近的,原因嘛,很简单,北京在北纬40度,旧金山在北纬37-38度,按照直觉,横着飞过去就好了。

其实不仅是你,大多数人在不知道答案之前,都会这样回答。

事实上穿越东西伯利亚进入阿拉斯加的航线,才是一条最近的航线。(北回归线是小圆,穿越阿拉斯加是类似赤道的大圆,球面上大圆的弧最短)

这可能让你大跌眼镜,但是不要紧,更让你大跌眼镜的还在后面,其实想了想,是你在经验里类比,而不是思考!

你以为的思考,压根不是思考,更可能是一种习惯!是大脑的一种“例行公事”的过程!

刘某愚蠢吗?实际上刘某不仅不愚蠢,在八年前,他反而是四川凉山某县的高考状元,被某所名校录取。

其次我们知道,理科尤其是数学,对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如果,一个人是榆木脑袋不知道变通,可以说他是几乎不可能学好数学的。而刘某正是理科高考状元。

第三,这个刘某在生活中游戏中,相当灵活聪明。

如果刘某明显不是一个傻子,那么,为什么人们要用傻来形容这样一个人呢?

我之所以浪费这么多笔墨,并不是要为上文中的刘某辩护,而是以这个实例告诉你:人们常常会出现概念或者定义不清。因为概念或者定义不清,造成我们没办法正确思考!

有效思考的前提,弄清楚概念!

即使是看起来两个相近的概念,其本质也有可能是不同的。人们会因为混淆了这两个概念,进而犯了很大的错误。

你们有没有想过,“上学”和“学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两个概念很相似,而且极其容易混淆。我相信九成以上的人,在我说出这句话之前,在脑子里把它们归纳为同一概念。甚至你可能,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直到我把这句话说出来,你才猛然惊醒,哦,真的是这样!(当然,还有部分人看到这里仍然没有懂我的意思,因此他们还会反问,你在说啥?!如果你是这样的情况,建议你重头再看一遍,还没有看出什么,就再看一遍……这其实是获取智慧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在中国,几乎所有人都会接受学校教育,都是在上学,而实际上,真正在上学过程中,学习的时间,却只占用一小部分。甚至大部分人,只是在上学,而不是在学习。因为他上学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聊天、游戏、睡觉或者发呆。

我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在我们周围,有85%以上的人在假装思考。有85%以上的学生,在假装学习!

现在想一想,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经历或感受?

上学,就好比是一个人在看电视,是被动接受的。所以,即使你不动手不动脚,甚至你都不用动脑,这个过程都会自动完成;然而学习却不一定,大部分情况下是主动的,你不学,这个过程可能真的永远不会完成。

这就是很多学生家长苦苦思索而得不到的答案:为什么我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同在一个班上,同一个老师,别人的孩子总是A,而我的孩子却总是不及格!

因为他们从根本上误解了学习的概念。

实际上,不仅学习和上学不是同一个概念,甚至,学习和学习之间,也是不同的。

你们有没有想过另外一个问题(其实这也是很多要求上进的成年人遇到的最多的一个问题):两个人同时学习某项技能,比如学英语,都是在主动吸收,可最终结果通常是:别人最终精通这项技能,而我们自己却始终学不会,最终不了了之!

很多人因此不由得发出感慨:唉,这都是命啊,看来我不是学习的那块材料!

其实,他哪里是缺少天赋,他缺少的只是一个方法而已!缺少天赋,这种错觉,就是概念不清造成的!

我们回到开头,我们可能自己一开始就混淆了概念,刘某很聪明是一个概念,在社会上混得开,却是另外一个概念。

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为学习好的人,就一定能混得开,或者学习不好的人,在社会上反而混得开。

刘某很聪明,但在这个社会上混,聪明并不是必要条件,或者说不是唯一条件。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聪明的人,进入社会之后未必就混得很好,相反,某些看起来似乎并不怎么聪明的人,反而混得风生水起。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如果认命,现在仍然是生产国,又怎么能和消费国称兄道弟平起平坐?毛泽东如果认命,中国仍然是帝国主义铁蹄下的资源国,比印度好不了多少。建国初期我国人均GDP只有印度的1/3,美国的1/70还面临着朝鲜战争蒋的反攻等一系列威胁。如今,我们的人均GDP是印度的8倍,美国的1/5。

中国是怎么在球村险些被除籍又华丽逆袭的?

中国行,你一个堂堂正正中国人,怎么就不行?一个人如果自己认命了,谁也改变不了。即使好运来了,他也会熟视无睹。

要想成功,光想是没有用的,得去行动。要想取得怎样的成功,就要研究对应的成功了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王思聪赚1个亿,你就没办法学。他爹给他玩票的钱就有20亿,存银行2年,利息就有1个亿。但是刘强东你可以学,他可是正经八百农村出来的。学的是精神,气韵,百折不挠,反复试错,而不是依样画葫芦,刻舟求剑。

一个人要有所小成,自己努力上进就可以了。任何领域行业,只要肯动脑肯思考,都会慢慢脱颖而出。一个人要有所大成,老天爷一定会对他有所考验,老天爷等于在打造样板间,是不是也得看看你的采光风水值不值得投资?

一个人的时候,学石猴,历经艰险,拜师学艺。72行都试试,总有你擅长的赛道和天赋,然后把你擅长的事儿练成你行走江湖的独门绝技。

小的团队学西游,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唐僧,有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能人孙悟空,有摆平各种内外部关系的自来熟猪八戒,有兢兢业业干活的沙僧,还有特殊型人才白龙马。你可能不一定就是唐僧孙悟空的料,但是你可以是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取经人的团队照样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大的团队学水浒,英雄的团队无所不包,既有军师,又有教头,既有和尚,又有夜叉,既有麒麟,又有蚤鼠。见不得光的事,谁去干?特殊型人才去干!用好自己是起点,用好能人是水平,用好小人是高人,团结好方方面面,平衡好大小山头,你才能改天换地造风飞猪。

确实啥都没的拼,那就勇敢拼自己。

人活一口气,蹈死何足惜!

勇有了,求变之心有了,再练谋。先躁而后静,躁动而后静思。想动了,但是得冷静分析思考,不能盲动。一会儿座倾,一会儿呦亲。

所以你会发现千奇百怪的做人处事的原则,一会儿让你动,一会儿让你静。这是不同人生阶段对应的修行的不同策略。躺平是不可能躺平的,但也不能还没出手就成了躺尸,直起腰杆还要防止被歌舅财。

你如果任何一行,做不到半年内被主管同事认可,那你基本上可以接着去躺平了。好歹割不到你!创业致富九死一生。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又得过那种桥洞御寒,试吃吃到饱的日子。可还能凑合再从头来过?

人和人的相遇,绝非偶然,都是命中注定!该你经历的劫,你躲不过。该你遇到的人,你挣不脱。世事洞察,恍然明白,茶有茶的宿命,壶有壶的因果。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信仰和使命。所有的相聚,都是因了昨日的分散,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寻找最后的归宿。

沾点宗教的人大凡有些迷信,讲魔讲鬼,讲什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说得像真的一样。实际上魔在哪里?魔都在人心里,是自己捣的鬼。所以说起心动念,就叫“天魔”,如你硬压下念头,不起心动念就有了“阴魔”。或起不起,时有时无,有时又好像无念,就是“烦恼魔”。

什么是或起不起?就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清代有个文人叫蒋坦,有天听见雨打芭蕉,心绪凄迷,就在花园的芭蕉叶上写了一句:“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他妻子见了,接着写道:“是君心绪太无聊,才种芭蕉,又怨芭蕉。”其实,不管出家在家,人生境遇里免不了“种了芭蕉,又怨芭蕉”,所以佛家有这样的说法,一切烦恼皆是自找。

《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头上被观世音菩萨束了个紧箍,最怕唐僧念紧箍咒,一念咒孙悟空就头痛,只好听话。最后到了西天,唐僧也取到了经,孙悟空一想,头上的金箍还没取下,就跑去找如来佛,请佛祖帮他取下来。佛祖就笑了,问他:“猴子,是谁给你戴上这个金箍的啊?”孙悟空答:“是观世音菩萨啊!”佛要他摸摸自己的头上是否还有紧箍,孙悟空一摸,真的,本来就没戴。这就是“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孙悟空因此大悟,猴子就成佛了。

人生这些叫人头痛的圈圈或多或少都是自己给自己戴上的。有的人没事还要想个办法,找个圈圈戴到头上。戴上之后,头痛极了,好烦恼啊!然后想尽办法把这圈圈脱掉,还告诉别人自己本事多大,能脱掉这个圈那个圈。脱掉不到三天,头不痛了,人就不舒服了,又找来一个新的圈,套到自己头上。

讲回降魔。哪里有魔?你以为参禅悟道时看到的可怕的鬼就是魔吗?那些魔都不可怕,就算那个魔要吃你,你被它吃下肚,两手一抠,不就能抠个窟窿出来吗?孙悟空最惯用这个办法,被吃下去,一捅就出来了。被鬼弄死了也没什么嘛!死了變鬼还能找他打一架,都是鬼怕个毛线。这些都没什么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心中的魔——烦恼。唉!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这就很难办,所以维摩诘居士说“人生道场不过心魔”。什么是真降魔?就是念随事远,来去初心,不倾动故,惟妙惟肖。你不去种芭蕉,当然就怨不到芭蕉了嘛!

我不是说部分,我是说大部分毕业生,都活成了家庭的蛀虫,时代的青春痘,劳动力市场的难民和人生价值征途上的降兵。

有几个人还记得小时候的梦想,有几个人毕业的时候还能坚守小时候的梦想。有几个人为自己的未来好好规划过?又有几个人,到现在依旧还记得,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现在的情况,就特别有意思。共产主义庇佑下长大的娃,想接资本家的班。资本家的娃,倒还一直记得,这个国家是毛主席缔造的社会主义国家!

就你们那点矫情,配接班吗?接不住班又不想跪舔,这叫什么?这叫输不起!输不起还不让说,这叫什么?这叫巨婴。巨婴还不打算长大,怎么办?啃老!

你看,二代学奥数学钢琴学编程学厨艺的时候,你在骂二代沙壁。

二代在沐浴红色革命圣地的时候,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时候,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时候,你接着骂二代。

二代在打算做创一代的时候,你还是在骂二代沙壁。

所有自诩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怎么就不反思一下,是你没接好社会主义的班呢?你都打算放弃抵抗了,难不成资本家还能塞你一肚子肉吃?你当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追求卵子的时候,你可不是吃素的啊!

作为二代,同时也作为创一代,他们随时面临着被割韭菜的危机。尤其在中国,跑起来学起来才有一线生机。但是,社会主义根正苗红的接班人们,在学习阶段,没有这样的危机感。坐等先烈给你留的家当,坐等接社会主义的班。等有危机感的时候,开始埋怨这个社会没让他来接班了。

我非常喜欢《菜根谭》里的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人认为,静气是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一个人只有内心安静,才能冷静思考,正确判断,平和处事,坦然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人心浮躁的时代,拥有一点静气十分重要。

主席他爹给他留了金山银山了?没有啊,所有一切都是自己打拼的结果啊!世界公平或者不公平,取决于你自己。你觉得它公平,你就做邓,命运带你到哪,你就把手头的活干到无可挑剔。你觉得命运社会不公平,你就当毛,拼一个天朗气清的世界出来。又想有肉吃,又指望别人吃剩了分你点。你是门锁,还是钥匙,你配吗?

愿所有人,至少在美好的校园时光,都能被时光,温柔以待。但愿,你能活成一道照亮自己,照亮家庭,照亮命运,照亮我们苦难且辉煌的民族的,那道光!

夕阳唱晚,在初冬萧瑟安静的天气里。

一个刚过而立的年轻人,毅然踏上南行的火车,转身离去。

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半生,直到31年后他才有机会再到上海。

离开之后的他,大半生都猫在山沟里打游击;等到他再到上海,却已经是新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了。

31岁离开,31年后再回,冥冥中透露出深不可测的人生际遇。

离开上海前,因为国共合作,他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主持工作。

同时,还担任了黄埔军校上海招生点的负责人,主管上海和长江流域以北各省的招生复试工作。

而当时的上海,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有名的大都市。

十里洋场,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纸醉金迷。

这里有黄包车,女人们开叉的旗袍,有弄堂雨巷、家短里长,甚至已经有了煤气、电灯、自来水,抽水马桶和电梯。

文人雅士们的消遣除了麻将、高尔夫,还可以去青楼买醉。

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正大行其道,这种披着才子佳人外衣的言情小说,很大程度上就是民国版的《霸道总裁爱上我》、《梨花带雨更倾城》。

在国民党的党史馆里,有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

是1924年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决算书,里面记录了当时毛泽东的工资。

就在5年前,他第一次去北京,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当管理员,一个月的工资是8元。

据他自己来说:8元的工资已经不低了。

离开北京时,他曾转道上海,因为没钱,不得不靠给别人洗袜子度日。

这样一对比,你就知道,仅仅过了5年,他的收入就已经天壤之别了。

事实上,他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已经顶得上普通工人大半年的收入。

那年代,男工一个月的工资大约20元左右,女工只有13元左右。而这个数字,是按照出工30天,每天工作14个小时计算的。

毛父是韶山富农,一辈子精打细算,据毛自己统计,最后家庭总资产大概两千元的样子。

按照毛泽东当时的工资,不用两年,就能挣到其父亲一辈子的积蓄。

离开上海,毛泽东去了广州,被推荐成了国民党的宣传部代理部长,同时还是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按照《民国暂行文官官等官俸表》,作为部级领导,这时候他一个月的工资应该在680银元左右,按现在的标准,大概可以算财务自由了。

当代理部长的时候,毛泽东甚至曾到蒋介石当校长的黄埔军校讲演,给蒋介石上了一堂生动党课。

很多国民党元老也非常欣赏毛泽东,比如汪精卫。

33岁,官至正部,收入颇丰,结交的都是社会上层。就算是按照现在最挑剔的眼光来看,他也算是走上“人生巅峰“了。

那么,像毛泽东这样青年得志的“成功人士“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呢?

根据当时的资料显示,除了日常的党务工作,毛泽东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研究“三农“问题上。

他在国民党的一系列会议和各部门会议上,几乎每会必讲农民,必讲农运,必讲土地问题。

在国民党二大上,毛泽东更是主持修订了《农民运动决议案》,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

即使后来辞去了代理的宣传部长,他仍然将全部精力投入了农民运动讲习所。

他分析从辛亥革命到五卅运动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完全得到3亿2千万农民的帮助和拥护,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

在中山大学举行的中华农学会开幕式上,他向与会者致词说:诸位顶要紧的不要忘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

然而,虽然毛泽东整天奔走呼号,却收效甚微。不仅当时的国民党对农村问题、农民运动根本不感兴趣,就连共产党内部,大部分也不理解。

中共三大的时候,在毛泽东坚持下,虽然通过了《农民问题决议案》,但谁也没有把这个文件真正放在心上。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当时大城市里生活,特别是中上层人士的眼里,广大的贫民、农民其实都是可以忽略的。

他们吃什么、穿什么、有什么想法,Who care?

他们身在这个国家,但又好像与这个国家无关。

哪儿的政府又垮台了,哪个军阀又上台了,除了照例的苛捐杂税,几乎与他们没有什么关联。

这是有些人的盛世,是更多人的荒年。

事实证明,后来我们说“万恶的旧社会”,民不聊生,是不准确的,至少是片面的。

对于某一些人而言,民国,是天堂。

他们生活的很好所需要的就是,筑起一道坚固的堡垒,堡垒里的人醉生梦死,哪管外面尸横遍野。

史料记载“上层社会普遍恐惧工农运动,并愿意支付军费来进行镇压。”

现在民国粉们所津津乐道的,民国时期“经济自由”、“社会开放”、“文化发达”,不好意思,那都是对极少数的上层人士而言。

如果有幸穿越回去,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那剩下的95%,食不饱腹、衣不遮体,还要时常被地主劣绅压迫的普通老百姓。

我们现在去读民国文人们的著作,看他们笔下的民国温情脉脉,充满了自由浪漫的气息,只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话语权。但贫苦老百姓,是沉默大多数。

那么,当时真正的农村又是怎么样的呢?根据毛泽东的统计,当时的中国农村,贫农占百分之七十,中农占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农只占百分之十。

绝大部分人辛苦一生,也就能勉强度日而已。

当时有一本书《黔滇川旅行记》,里面记录了作者一路看到的凋敝景象:

儿童十五六岁以下,终年是赤着身,有太阳时,晒太阳取暖,无太阳时则藏于草中,女孩十五六岁时,仍多无破裤可穿,仅用麻片以遮身。此非少数者,普通大约都是如此。

前面提到过的作家张恨水,曾经到西北一带去旅游,一路所见荒旱连片、土匪横行,生灵涂炭,这对他造成了很大触动。

树皮剥尽洞西东,吃也无时饿越凶。百里长安行十日,赤身倒在路当中。

这之后的张恨水性情大变,写下了很多农村、抗战类题材的小说。

而毛泽东,不仅当过省城小学的校长,杂志社主编,还在上海、在广州“当了大官”,是比张恨水还要知名的社会名流。

他原本也可以躲在堡垒后面,只看这个社会最光鲜亮丽的一面。但毛泽东自己从堡垒里走出来,不仅走到了他们中间,而且将他们发动了起来。

八七会议后,中央临时政治局分工之前,瞿秋白征求毛泽东去上海中央机关工作的意见。

毛泽东表示,不愿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在很多人的理解里,这更不可思议了。如果知道毛自小逃学,看水浒三国,也就不难理解了。

1945年,一个叫西德尼·里滕伯格的美国青年来到中国,他遇到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一个喝醉了酒的美国士兵,故意驾车撞死了一位名叫李木仙的中国女孩,结果,法庭却判决他只需赔付26美元。

事后,女孩的父亲却又退回了6美元,因为这个父亲以为,按照中国的惯例,这6美元是经手此事的法官必须收取的好处费。

西德尼·里滕伯格的中文名叫李敦白,他后来成了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美国人。

几十年后,李敦白回忆说:之所以永远不能忘怀这件事,那是因为在1949年之前的中国,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在旧中国的制度下,老百姓命如草芥。他之所以还要讲述这件事,是因为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是“革命”,毛泽东发动的革命究竟改变了什么。

长征的时候,最让蒋介石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红军越打越多,越来越多的贫苦老百姓愿意跟着毛泽东走。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毛泽东把他们当人看。

他不仅不怕他们,而且愿意接触他们,和他们打成一片。农村是休养生息的地方,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井冈山的时候,一位红军连长给妻子的信中说到:“我天天行军打仗,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

因为毛泽东和他带领的那支军队,普通老百姓也开始有了生活,有了梦想。

当举着红旗的人告诉他们穷人也有权利过好生活的时候,他们惊讶、欣喜、冲动。然后,他们跟着红军打土豪分粮食,帮助红军救治伤员,给红军当向导,很多人就这么赤着脚板跟上那面红旗,无论走到哪里。

这就是毛泽东和他的部队,来自人民,又要启发人民,解放人民。

因为来自于农民,所以,即使长征中最艰难的时候,也始终坚持对老百姓秋毫无犯。

蒋介石打来打去,天天不屑地将红军称之为“共匪”,也没有把红军打成流寇、土匪。

与现在很多人想象中不一样的是,毛泽东虽然到了农村,放手发动起了群众,但他的革命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人生更是充满了挫折坎坷。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曾被开除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甚至被误传为“开除党籍”。

1929年,红四军召开七大,身为领导的毛泽东居然落选了,被迫离开了他一手创立的红四军。

陈毅后来曾说过:“毛主席是一个……受过污辱、冤枉和虐待的人……他被撤过职,受过党内审查,被宣布为机会主义者,蒙受耻辱,被送往后方休养。没有人去看望他,因为谁也不敢接近他。”即使这样,他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不要以为,那时候的人,意志就都那么坚定。要知道,最开始的党的领袖,陈独秀都脱离了党。

曾经的最高领导向忠发,刚被抓住就提出要投诚。罗章龙、张国焘也都是稍受点挫折,就要脱党、叛逃。

当年参加中共一大的一共13人,平均年龄27岁,都是青年人。

这些人里面,1人脱党,1人被开除,3人叛党,2人投靠了日本人,除开牺牲的几个人,真正坚持到底的不过两三个人,而毛泽东正是其中之一。这世界上,最怕的就是忠诚的人被误解。

但毛泽东毕竟坚持下来了,这就是信仰与坚持的力量。

1921年7月,毛泽东和他年少时最好的朋友之一萧子升见面了。

他们一起乘船离开长沙,彻夜畅谈。

萧子升回忆说:“那是最后一个夜晚,我们同床而睡,一直谈到黎明。毛泽东说,如果我们全力以赴,不要一千年,只要 30年至40 年的时间,就能够改变中国。”

但萧子升觉得,这样的国家和人民,不值得他去牺牲。

萧子升的想法,其实是那个时代里很多知识分子的想法。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拯救他们,更不知道他们值不值得拯救。

虽然,毛泽东离开我们有45个年头了,但是,他毕生奋斗为国家、为人民留下的制度基础、物质基础任然在惠及着后代子孙;他的思想、精神,仍在激励着后来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他的影响,超出了他生活的年代,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赚钱就是认知变现,亏钱就是认知缺陷。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

这个社会最大的公平就在于: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有100方法收割你,直到让你的认知和财富相匹配为止。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同的是,认知越高的人,看事情就越客观,他们遵从本质和规律办事,负责操控世界的运转。而认知越低的人,看事情越主观,容易被表象迷惑,越容易有偏见,喜欢盲从,只能被操控。

在未来社会,就是“高认知”的人统治“低认知”的人,低认知的人永远都会被高认知的人收割。提升认知,才是阶层逆袭的根本,也是谨防被收割的根本。

那么,究竟什么是高认知?

比如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恋爱和婚姻的区别是什么?

恋爱的本质是情感交换,而婚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那么友情和爱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友情经不起考验,经得起平淡;而爱情却经得起考验,却经不起平淡。

这就是真正的区别,一语道破。

再比如,消费者想要的是好产品吗?或者说大众想得到的是真相或者价值吗?

其实都不是。人们即不渴望看到真相,也不是在寻找价值,他们只是渴望被理解,渴望得到情绪安稳。

所以千万不要把你认为的真相强加于人,也不要把你所认为的价值和好产品给他们,你只需要理解他们,抚慰他们,你就能大获成功,这就是商业的本质。

以上是两个认知的例子,人的认知一旦到一定层次,就是要一眼看到本质,瞬间抓到要点。往往更容易驾驭生活,很容易取得成功。

认知就像一坐监狱,我们的思维被牢牢的禁锢其中;人的思维被禁锢,人的视野就会变的狭隘,判断力和行动力都深受影响。

人的认知一旦被打开,思维就会彻底打开,不仅可以看到一个更加透彻/真实的世界,还可以轻而易举的引领大众。

无论是社交/恋爱还是创业/投资,只有高认知的人才能一眼看穿全局,而谁能先看穿全局,谁就能先主导全局。

就像《教父》里的那句话: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再举一个例子,假如有人对你:你只要给我100块,我就教你马上能赚1000块的方法,你愿不愿意?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愿意,因为马上就能赚钱,多么落地的方案,我当然需要啊!

然后当你把100块交给他的时候,他会告诉你:马上去找10个像你一样的傻瓜。

看似如此合理,却又如此荒唐,这就是传销和很多骗局的本质。

对于赚钱来说,永远都是内行人赚外行人的钱。而对于骗局来说,永远都是高认知的人能骗到低认知的人。

当一个人讲的每一句话,都不能超出你的认知范围的时候,他永远忽悠不了你。相反,当一个人讲的话,句句都让你如梦初醒,醍醐灌顶,那么你就很容易被他牵着走。

那么,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就一定有高认知吗?未必!很多读书读到博士的人,照样轻而易举被人骗,因为有文化并不一定有才华,有才华的人并不一定有智慧。认知的本质是智慧,它比知识高两个维度。

未来不是人赚钱,而是钱找人。

财富永远都会流向最匹配他的人,就是那些高认知的人。

未来的社会,只靠产品已经不再能赚不到钱,因为随着人类生产效率的提高,未来有形产品的利润都会无限趋近于0,甚至是免费供给的,到一定程度之后,有形的产品都只是文化的附属,未来只有靠精神指引才能赚到钱。

因此,认知是未来社会的核心资本,认知就是未来社会的精神高地,无形的东西越来越能决定有形的东西。

掌控未来世界的,是一群高认知的人,他们不仅控制商业的未来,也掌控了生命的未来。包括大数据等等,都是他们保持高认知的工具。

“高认知”的人操控“低认知”的人,就像上帝操控人类一样,也像我们对付一群蚂蚁一样,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深刻阐述。

当然,高维认知的人,会利用掌握的资源和工具,不断迭代自己的认知,不断宣导自己的合理性,从而时刻占领人类的精神高地。

人类的文明,是从懂得开始“圈养”动物为起点的,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圈养各种动物,比如鸡鸭鹅,牛羊猪,狗猫兔等等。

而很快,我们将都开始圈养“人”了,这标志着人类进入更高的文明阶段。

未来社会99%的人会被1%的人圈养/饲养。那1%的人是“主人”,负责分配食物和饲料,制造圈养空间和场景,剩下的99%的人都是“宠物”。其中有的人变成鸡,负责打鸣;有的人变成牛,负责耕地干活;有的人变成猪,有的人变成狗……

当然社会也将越来越细化,比如狗也分为很多种,有的是宠物狗,负责可爱;看有的是看家狗,负责看护,等等。

不过最后,我仍然忍不住想提醒一下大家:

人生最难得的,不是你翻阅认知障碍之后看到了真正的风景。

人生最难得的,是当你一览众山小之后,还能守住那颗初心。

善良如初,天真依旧。愿你翻越千山,归来仍是少年。

读懂了百家姓,就读懂了这个社会。

这件事应该从周文王开始说起。

周文王是一代明君,能够创作出《周易》并将八卦演变成64卦,就足以说明他的智慧和英明。孔子称他为“三代之英”,孟子称他是500 年才出一个的圣人。

关于周文王的传奇,很多人只知道英明的周文王(姬昌)求贤若渴,得到了治世能臣姜子牙的辅佐,却不知道后来周文王为了江山的稳固,让儿子周武王(姬发)娶了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继位之后尊姜子牙为师尚父,然后两人才齐心协力建立了周朝。

中国社会里最残忍却最真实的一面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是非常脆弱的,我们潜意识里只信赖一种东西:血缘。

血缘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法选择的,也是永远不可更改的。

比如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娶了宋庆龄,蒋介石娶了宋美龄,有了这层联姻之后蒋介石地位的进一步稳固了。

在《红楼梦》里,贾史王薛是一个四大家族集团,也是通过不断的联姻来维系自己地位:“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

从历史来看,联姻是唯一靠谱的合作方式,如果没有这种联姻,一定会兔死狗烹。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家长总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发现周围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东西。

想想我们平时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发现了一个发财门路,一定会先告诉家人一起干,然后再是亲人,最后才是身边好朋友。

我还记得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讲的就是中国很多优秀的人都是亲戚,无论社会怎么变化,他们始终牢牢稳坐金字塔的塔尖,我印象非常深刻。

如果你出身平凡,最好的办法是靠不断的努力,然后攀附上大家族,进入上层社会的的圈层。

中国的本质,还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者需要不断的选人用人治人,认准的是人而不是事。

炎帝和黄帝,被视为华夏民族的两大始祖。炎帝,发源于姜水一带,所以炎帝为姜姓;黄帝,发源于姬水一带,所以黄帝为姬姓。

也就是说姜姓和姬姓,才是中国最古老/最有地位的两大姓氏和家族。

炎帝的姜也是另一大家族,姜子牙并非一介平民,他是炎帝的54世孙。

这样一梳理就比较有意思了:周文王(姬昌)遇到了姜子牙,表面上看,是一个英明的君王遇到了治世能臣,其实无非是这两大家族的一次联合而已。

姜子牙助周武王伐商成功之后,被封齐。成了齐国始祖,他的后代世袭齐国国君,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是姜子牙的第11代子孙。

根据资料显示,从“姜姓”衍生出来的重要氏还有“许氏”“崔氏”“雷氏”“易氏”“章氏”“方氏”“文氏”“申氏”“卢氏”“柴氏”“庆氏”“贺氏”“高氏”“谢氏”等102个姓,这102姓都出自姜姓一家。

一个更有意思的事是,这两大姓氏直到周朝,都是中国最高贵/最上层的家族。

周朝建立之后,姬为周王室之姓,姜为齐国之姓,姬姜两大姓常通婚,被认为是两大优良基因的组合,非常高贵,后人甚至以姬姜为大国之女的代称,并以姬姜代指美妇女的宗族。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百家姓,其实不是百家,而基本上是一家。

首先,中国到至商朝的这段时间,只有帝王才有名字,到了周朝才有才姓氏。

比如周文王姓姬名昌,据说他有100个儿子,这个数字可能有点夸张,但据历史考证,文王的正妻太姒氏所生就有10人,还有众妾呢,几十个儿子倒是完全有可能的。

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建立了周朝,周朝实行了分封制(也叫宗法制),周武王就把他的几十个弟弟分别封了领地,这些弟弟们都以封地为他们的姓氏,这就是中国姓氏的起源,百家姓从此开始繁衍,也就是说,中国很多姓氏其实都是出自“姬”姓一家。

从那以后,中国人才有姓氏。

从公开的资料来看:如今,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占《百家姓》总数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

再放眼四望,如今大多数中国人口都属于百家姓之中。

想想也是蛮有意思的:周朝时期,非姬姓的人口应该占社会的绝大多数吧,因为“姬”姓毕竟是王公贵族。但是繁衍到现在,这些其它姓氏的绝大多数人口,基本已经所剩无几了,剩下的基本都是“姬”姓家族繁衍出来的百家姓人口。

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家族社会,大家族会不断联姻,通过建立血缘关系繁衍,而小的家族基本都是活着活着就没了……

所感到欣慰的是:现在每一个人,能够出生在今天,已经是你身份和基因的最好证明。

正因为是真正的一家人,所以每当同仇敌忾,我们都用“炎黄子孙”作为口号。

只不过我们这一支家族繁衍出来的姓氏越来越多,人口越来越多,以至于大家觉得互相疏远了而已。

当然,这个大家族还会继续裂变出更多家族,同一个家族内部,也有矛盾和斗争,这也是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每个家族都在不断筛选最与时俱进的基因。

家族,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最大的组织。所谓:大象无形,我们或许不能直接看到它,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贫富差距问题,老龄化社会问题在不断地撕裂着这个所谓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根据英国卫报最新发布消息,在这个仅有六千五百多万人口的国家,有五分之一养老金领取者——超两百万人,他们生活条件十分贫困。且这个贫困老年人口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不断攀升,仅在去年就增加了二十万人。要知道,在能源价格不断攀升,医疗费用高昂,无亲可靠等压力下,这群贫困的英国老人们不得不进一步通过减少生活必需品开支的生活秘诀,来维系这悲惨的生活。至于谈及老年健康生活,那更是提都不用提!据悉,在英国富人和贫人的寿命差异高达十岁,而老年的富人和穷人的差异更是超过17岁。所以,在这些西方发达国家里,能够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真正福利的,仅仅是那一小撮富人。绝大部分普通人在年轻时,经历西方资本家的一层层的剥削后,年老了,往往还要面临许多养老问题。也因为这些普通人付不起高昂的医疗保险,没有足够的存款,没有中国式家庭互助观,所以老年生活过得不大幸。

另一方面,只要这些贫困的底层老年人活着,英国政府就要给他们支付相应的保障费用。所以,在新冠肺炎中放任不管并让一部分老年人死去,大大缩减了这部分的财政开支。这西方的人性,真的让人一言难尽……

“这两年啥也没干,就在这喊加油。武汉加油,哈尔滨加油,内蒙加油,吉林加油,北京加油,上海加油,深圳加油,替别人喊了两年,最后发现自己是参加总决赛的!”

全国其他城市出现零星疫情之后,大概就是靠着三道防线来控制。

第一道防线,立刻启动大规模流调,根据确诊患者行动轨迹找出传染源,从而建立确诊患者、密接人群的闭环管理。

第三道防线,对确诊患者行动区域覆盖的人群健康码升级为红码,限制这些人群进入公共场所。

这三道防线环环相扣密不透风,确实是我们通过2年防疫总结出来行之有效的组合手段。

问题是上海并不愿意简单复制这套防疫模式。

中国动态清零策略搞了两年,是全世界最为成功的防疫模式,也吃到了一大波防疫红利,但是到了2022年情况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西方国家在加速进入“群体免疫”,这是拿人命换时间,然后病毒经过两年迭代变异之后,毒性也在逐渐降低(这个问题我们后面来讲)。

所以,一旦西方国家实现“群体免疫”,它们就能打开国门重新融合。假如中国这个时候还是执行过去的防疫模式,死死关上国门,届时中国反而会成为世界的孤岛。

所以,进入2022年之后,客观上也需要我们升级改进防疫模式,一方面减少防疫管控带来的民生代价,也就是尽量减少对老百姓生活的干扰;另一方面也要为未来打开国门做准备。

所以,今年初有两个很明显的信号。

信号一,中疾控流行病首席科学家曾光提出,我国防疫政策可能会出现变化。

信号二,国家民航局发布规划,计划在2023年国际航班逐步恢复正常(在2022年之前,国际航班已经压缩到过去的5%以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谁来率先试点,在防疫模式上趟出一条可行的新路子呢?

当然是防疫优等生上海!

中国防疫决策大致是这样的模式,大的决策是中央定,具体的防疫决策是地方卫健委来做。雄心勃勃的上海一直在为升级防疫模式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今年上海就有专家公开提出来,我们(上海)的防疫模式每天都进步一点,更精准一点,通过不断升级,最后不知不觉达到可以打开国门并且对民生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放弃了其它城市行之有效的防疫模式(对民生影响太大),替而代之的是一套更为“精准的”动态清零模式。

那么,上海版的更为“精准的”动态清零模式是怎么做的呢?

先上官方版通稿: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防控措施,做深做细流调溯源和检测筛查工作,科学精准划定密接、次密接、高风险筛查“三层防护圈”。可能一般人对这个官方版通稿有点模糊,下面我们具体来说说上海是怎么做的。在发现确诊或无症状感染者之后,上海流调人员将通过走访、反复查看在同一时段同一地点的监控回放等方法,把确诊/无症状接触过的人(即密接)、跟密接接触过的人(即次密接)、跟次密接接触过的人(即高风险筛查)都尽可能地找出来。然后,密接和次密接拉去酒店集中隔离14天+天天测核酸;高筛先居家两天+上门测两次核酸,之后可外出但需要在第7天和第14天去指定地点再测两次核酸。

如果密接、次密接乃至高筛在此期间新确诊/无症状感染,那就以这个新确诊/无症状感染的人为起点,重新识别一轮密接、次密接、高筛,并执行相应的隔离/管控政策。

简单的说,上海模式就是希望通过精准工作,最大程度缩小高风险区范围,最大程度缩小密接与次密接的人群范围,从而让防疫付出的民生代价最低。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上海才会出现全国瞩目的最小中风险区案例——仅仅只是一个奶茶店而已,奶茶店周边商铺都没事。

同样,到过奶茶店的客户也不会简单一刀切都划为密接人群,而是防疫人员反复观看视频监控,只要到奶茶店人群一直佩戴口罩就不算密接人群,中途取下口罩就算密接人群;对于次密接人群同样如此划分。

这就是上海版“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防控措施,做深做细流调溯源和检测筛查工作,科学精准划定密接、次密接、高风险筛查“三层防护圈””的含义。

说实话,我个人对上海这种精准防疫模式还是很欣赏的,但这个世界永远是成王败寇,上海疫情不破防,那就是中国防疫的标杆,破防了舆论场就嘘声一片。客观上讲,上海这一次疫情破防属于运气有点背。

华*酒店成为传染源这是管理疏漏,在发现华*酒店出事之后,上海还是坚持过去的精准防疫模式,没有第一时间启动大规模核酸,没有第一时间大规模关闭服务场所,结果病毒传播的速度跑赢了上海的流调速度。

3月10日,上海有患者自己到医院核酸检测确诊,这说明,已经有传播源跑到流调圈以外去了,这就是疫情失控的典型特征。没办法,上海只能回头来走老路——学校、幼儿园大规模停课,大批服务型场所关闭,启动大规模核酸。

3 全国防疫政策的变化

上海、深圳这一波疫情破防,代价是昂贵的,它不但导致深圳准封城、上海准封闭,经济损失惨重,更为悲催的是,一线城市的疫情已经逐渐扩散到全国其他城市,让疫情形势再次严峻起来。

但是,在全国疫情形势再次发酵的同时,中国防疫政策悄悄出现一系列变化。3月11日,国家卫健委宣布,新增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居民可以自行购买检测盒。也就是说,老百姓未来可以购买检测盒自测,这个目的就是弥补目前只能是单一核酸检测手段的不足,发动群众,让群众也可以自己购买检测盒检测。这个举措对于医疗资源匮乏的县城、乡镇、农村地区有重大意义。

紧接着,国家第九版新冠诊疗方案正式发布。 这个新版的新冠诊疗方案出现以下几点重大变化。

其一,过去确诊患者都要收到定点医院治疗,现在则要求轻症患者集中隔离管理即可,也就是说,国家权威认定,当下的新冠病毒毒性已经大幅度降低,轻症患者已经不需要入院治疗,只需要隔离起来不传播即可;

其二,调整了新冠患者出院标准,关键的CT值由过去的40降为国际标准35,也就是说,国家默认CT值大于35就没有传染性;

其三,过去出院后还要继续14天集中隔离管理,现在改为7天居家隔离观察即可;

其四,国家食药局新增两款抗新冠病毒的药物。

以上措施代表什么含义呢?

首先,动态清零这个基本策略不能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大面积疫情是底线,毕竟出现香港那种疫情爆发的现象是无法接受的;

其次,具体防疫策略开始做调整,居民可以买检测盒自测,轻症没有必要进医院,实行集中隔离即可——这个措施主要就是给老百姓打预防针,现在新冠病毒毒性已经大大降低了,不要一出现症状就跑医院,对医疗资源进行挤兑;

重症出院标准也开始降低,出院后管理措施也适当放松。

总体来说,国家已经开始为打开国门做准备了。当然,我们也是在探索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同时对正常经济生活影响最低的防疫策略——在这个意义上,上海敢于承担风险,勇于探索更为精准的防疫模式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从历史经验来看,几场席卷全球的大流感一般也就流行2年多左右,病毒多次迭代毒性下降是自然规律,当下的新冠疫情已经流行2年多,现在差不多也是强弩之末。中国已经与新冠病毒战斗了两年多,并且交出全世界最为靓丽的答卷,在新冠疫情之后,期待我们再能交出最优秀的经济复苏的答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鱼能买到活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