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成绩排座位影响智力吗?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以及父母的爱和榜样,对孩子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今天我还想来说说这个综艺节目,不小心被里面一对英国小姐妹圈粉。

姐姐五岁,妹妹两岁多,她们跟随父母到中国友人家里做客。午餐中途,姐姐忽然发现主人家有小狗。先是转头问妈妈,“我能离开一下吗?这样我就能看看那只狗狗了”。在得到允许后,才离开餐桌跟狗狗玩去。

虽然只是很小的细节,但她们的举止得体惊艳到了我。看两个小姑娘这么有规矩,我马上想到瓜瓜两岁时,吃饭是根本坐不住的。尤其是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时,绝对是撒丫子就跑,根本不会理会一旁的老母亲我。

我也经常在后台,收到一些妈妈们吐槽孩子“难管”的留言:

抗拒刷牙,一到刷牙时间就耍赖带娃在饭店吃饭。孩子大吵大闹,坐不住还在餐厅里乱跑逛超市的时候,这也要那也要,不满足他就哭闹

其实,有这些行为不应该理解为 “孩子顽劣难管”,真正原因,或许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孩子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

前段时间有妈妈留言,想要知道怎么培养娃的自律。其实对于2岁左右的孩子,谈自律可能有点为时过早。但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可以培养规则意识了,这也是自律的前奏。

规则意识真的对孩子非常重要。

随着成长,无规则的孩子往往会成为“熊孩子”,严重影响他们融入集体生活,社会也不会无止境的包容熊孩子犯错。并且,脑神经科学家也发现,规则意识还可能与智力发展有关

今天这篇文章,专门跟妈妈们聊聊培养孩子规则意识这件事。

“规则意识”,其实就是让娃“懂规矩”。让他发自内心的,能够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说白了,有规则意识,孩子就能实现“自我控制”

美国的约翰·梅迪纳是世界权威的脑神经科学家,他把人类的智力分为五大能力表现,其中就有“自我控制”。

孩子的智力发展主要集中在0-6岁,到6岁时脑重量已经达到了人脑总重的90%。因此抓住前面几年的黄金期,引导孩子逐渐建立“规则意识”,对于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非常重要。

并且,研究发现,“与智商相比,自控能力在预测孩子将来学习成绩方面更加可靠,并且执行能力引起的智力水平差异并不小”

2、让娃成为“受欢迎”的人

瓜瓜今年上幼儿园了。通过老师的反馈,我发现,其实孩子有没有规则意识,在幼儿园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

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对学校规章制度很难适应,哭闹情绪严重,融入集体的过程就会比较长。

比如玩玩具、吃饭、洗手,有规则感的孩子,会自觉排队。而没有规则感的孩子,就会直接抢。很容易就上演一场儿童哭抢的灾难大片。

所以那些懂规则,守规矩的孩子,往往更受欢迎,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一次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我陪瓜瓜去学校。游戏环节老师让小朋友自己寻找一个搭档,令我诧异的是,大部分小朋友都围在班里那么三、四个小朋友身边。

后来老师解释,这几个孩子平时是班里最规矩,最懂礼貌,也是受表扬最多的孩子。

美国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3岁的儿童如果有着良好的生活秩序习惯,那么他们6岁之后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得更自如、和谐。

很多妈妈会觉得孩子还小,三岁以后再给他“立规矩”也不晚,实则不然。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2岁左右孩子进入了规则的敏感期,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帮孩子建立规则。

在这个阶段,规则感、秩序感逐渐产生、增强,并初步定型。

两岁左右:规则主要集中在孩子安全、他人安全方面,比如不碰危险的东西,不打、踢、咬人等;

两岁半左右:规则就需要扩展到包括吃饭过程中的行为,社交中被禁止的行为、拖延磨蹭的行为,以及早期的自我照顾,比如不能在吃饭过程中离开座位、不能玩食物等。

我们可以从这几点入手!

1、充分理解“规则”的概念

规则应该建立在孩子充分理解“规则”的概念之上,才更有效。

我经常会对瓜瓜说,“必须每天睡前刷牙哦,这是规则”、“公共场所不能乱跑乱叫哦,这是规则”……让规则概念,高频渗入到瓜瓜的生活。

次数多了,瓜瓜终于忍不住问我,“妈妈,什么是规则呀?

我借机给他解释:规则就是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东西呀。比如每个人都走斑马线,就不容易被车撞到啦。比如,每天睡前刷牙,牙齿就不会被虫子吃啦……

瓜瓜刚入园的时候,不肯午睡。我告诉他,在幼儿园睡午觉是学校的规则,休息好才能健康长大哦!一段时间后,瓜瓜终于顺利午睡了。

总之,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不断灌输和强化“规则”的概念。在确保他理解的前提下明确规则,才更有效。

2、“身教”大于“言传”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最好的方式就是“身教”。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英国小姑娘,在向妈妈请示能否去玩小狗的时候,妈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而问狗的主人,“她们能从餐桌离开一下,去看你们的狗吗?”

妈妈的这种良好的规则和界限感,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身教。

孩子对于“规则”常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所以,成人遵守、维护规则,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对规则的敬畏和尊重。

并且,在制定了对孩子的规则之后,全家人都要坚持遵守,以身体力行影响孩子。

3、用“绘本”潜移默化

陪孩子多读一些培养规则意识的绘本,在寓教于乐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

比如:《手不是用来打人的》、《排队啦,排队啦》、《要是我不遵守规则?》、《红绿灯眨眼睛》,我们正在团的一套《从小好习惯》,就是围绕0-4岁宝宝最常遇到28个行为习惯问题展开,帮助爸爸妈妈培养一个懂文明讲礼貌的娃。(详见:0-4岁宝宝最常遇到的习惯问题,这套书里有答案。)

这些都是瓜瓜非常喜欢,每本都要我重复讲过多遍的。也在这里力荐给各位妈妈。

互动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规则”。

不仅能很好地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还能在游戏中通过一些限制性规定,使孩子自然地接受和理解“规则”。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专门研究过家家游戏。在他设计的一个“过家家”实验项目里,他发现,参加过该项目的孩子(每天有老师带领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自我控制和执行能力比其他孩子得分高30%-100%,他们的学习成绩也更好。

还可以跟孩子一起玩一些特定规则的简单桌游,比如这种规则串珠等,让孩子在游戏里明白规则的存在。

大家好,我是“守护心田”的朱金盈老师,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是:善用积极暗示,成就孩子美好未来!庄子在《逍遥游》说:“大音希声,大爱无痕”。意思是: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大爱蕴含了智慧的灵光,不彰显,也不哗然,却高尚持久,如春雨般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大地万物,却不留任何痕迹。

教育和爱一样,好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教育的痕迹越重,效果也就越差。有一种教育方式叫暗示,就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轻松的氛围中,以非对抗的形式,在不经意间将某种理念、规则、方法传递给对方。暗示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暗中进行,无意识中产生,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最近邻居陈阿姨为她的孩子小刚而苦恼。

陈阿姨告诉心理医生:“我生小刚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孩子吸了氧,还说我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他今年8岁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我担心他有智力低下的问题。”小刚妈妈越说越激动,“我已经带他看了七八家医院,也做了很多检查,就是没有查出什么毛病。”

结果测定,小刚智力水平完全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学习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小刚妈妈长期对小刚进行了不良的心理暗示的后果。而小刚妈妈又是接受了医生所说的“这孩子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的不良心理暗示。种种不良的心理暗示潜移默化地,造成了小刚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扰。就心理学而言,消极的心理暗示带来的是沮丧和绝望,而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引发对自己未来的期待, 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与自制力。积极暗示的力量,可以开发个人的潜能,改变人们的思想,影响人生道路。

大家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他告诉班里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来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其实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

原来,因为得到了教授“这几个学生智商高”的信息,老师就开始对这几个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较高的期望。这无疑中给了这几个学生良性的心理暗示,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从而加大学习动力,成绩自然就上升了。宋代才子苏洵27岁还四处游荡不思进取,直到有一次,他看到别人中了状元,披红挂彩,骑马游街,于是他心想:别人能如此,我为什么不能呢?

这一偶然的自我暗示,改变了苏洵的人生道路,他从此发奋学习,成为一代文豪。不仅如此,他还把很多心思放在两个儿子的教育上,成就了苏轼、苏辙这两个大才子。

暗示的力量,对孩子的一生会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积极的心理暗示,特别是与孩子特别亲密的人,比如父母、老师、亲人,他们给予孩子的积极暗示,会让孩子内心迸发出正面的能量,增加信心,让他们内心充满安全感和勇气。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这样一个阶段。他们会开始评价自己,从心理学的发展角度说就是“自我概念”的发展。而一个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自我呢?心理研究发现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的,最直接的影响人就是父母。父母的行为和语言暗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小的时候,会听到大人们对我们的评价。积极的评价,给我们带来正面的心理暗示;消极的评价,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影响!

很多爸爸妈妈喜欢给孩子贴标签“我的孩子怎么能跟你们家的比呢?我们家就没有读书的料!”“傻一点就傻一点吧,天生这样的,没办法!”自己觉得只是开了一个玩笑或者无心之言,可是孩子会当真啊!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如少年儿童,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这些消极暗示,只会击毁孩子的信心。我们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改变的话,就会让他们的自我概念中融入这些标签,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正确评价,给孩子成长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曾经看到一则小故事:

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奔跑着去追赶,不小心都摔倒了。

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孩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她的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同样是摔跤,为什么第一个孩子表现出娇气脆弱,而第二个孩子却显得坚强勇敢呢?这和两位妈妈不同的反应很有关系。前一位妈妈焦虑紧张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的,从而使孩子在心理上增加了疼痛感,孩子就变得娇弱了,这是消极的暗示。而另一位妈妈淡定冷静的态度却暗示着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自己应该勇敢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

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斯宾塞在他的快乐教育一书中也曾多次提及积极的暗示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特别是那些来自孩子信任的亲朋好友或老师的积极暗示,最能够抵达孩子的内心,从而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

爱默生曾说:“一个人会成为他所想的样子。”马可·奥略留曾说:“一个人的生活会按照他所想的样子呈现出来。”威廉·詹姆斯也曾说:“我发现,要想改变生活,首先要改变大脑中的观念。”该怎么改变大脑中的观念呢?我们可以学着对别人说“我的孩子真行!”

萍萍和妈妈在超市门口遇到了同学,同学的妈妈问:“你们萍萍在家吃饭好吗?爱吃蔬菜吗?”萍萍紧张地望着妈妈,只听妈妈说:“萍萍知道蔬菜有营养,即使碰到不喜欢也愿意吃一点。”晚饭,本来不爱吃蔬菜的萍萍竟然不等妈妈催促,大口大口地吃着蔬菜。

孩子也好面子,我们在和别人谈及孩子时,千万不能太“谦虚”,而是应当将孩子好的一面“骄傲地”展示给别人。

例如,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家孩子很懂得孝敬老人,有好吃的总是让姥姥姥爷先吃”等等。尽管这些话不是直接对孩子说的,但他们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就会在这种积极的暗示下,将爸爸妈妈的话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来作出进一步的努力。正如萍萍,虽然平时不爱吃蔬菜,但妈妈给她留足了面子,让萍萍对妈妈充满信任,也愿意实现妈妈的期望。

我们也可以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当他们独立完成一件事时,给他们赞赏、肯定的眼神,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予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父母的行为举止要树典范

梅梅和妈妈坐公交车,到了一站,上来一位老大爷,妈妈赶紧站起来给老人让座。梅梅想了想,站起来对妈妈说:“妈妈你坐我的座位!”

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孩子,为孩子所效仿。我们自觉排队,用行为暗示孩子,插队的人是不受欢迎的;在公共场所不随地乱丢果皮纸屑,也会让孩子学会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同样,妈妈主动给老人让座,也会让梅梅懂得尊敬老人是美德。我们经常在灯下读书,也用行动暗示了孩子,每天看书学习是必须做的,孩子肯定比较喜欢读书。

我们良好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引导孩子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他们成长有着明显的导向作用。

点点3岁,问他将来想干什么。他非常果断地说:“当博士。”有一天,他拿起经常坐的一个小凳子,把它放在头上,兴奋地高喊:“妈妈,您看我像博士吗?”妈妈一边说着像,一边给点点拍下了照片。从那以后,点点走路的姿势也变得斯文起来,仿佛真当上了博士。

肖伯纳在他90岁寿辰时说过:“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与评价经常会在言语及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显现出来。

妈妈对点点幼稚的行为不仅没有打击,反而用拍照的方式给他信心,让他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支持和期待。所以,点点就会努力朝着妈妈期待的方向前进。

孩子所处的环境具有微妙的暗示作用。合理的家居布置、和谐的色彩会给孩子良好、积极的视觉暗示,会使他们身心愉悦;反之则会带来不良、消极的暗示。

有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家居主色调,尤其是儿童卧室选择色彩时要“因人而异”,好动的孩子应避免暖色系,内向的孩子也不应该多用冷色调做主打色;否则会给过分外向或内向的孩子带来不良的心理暗示,激化其不良性格特征。

另外也可将切合实际的计划张贴于房间内,内容简明扼要,或悬挂一些有所选择的图片,可以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人物,营造出一个激励督导的环境。自我暗示,

我们对孩子的肯定,会变成孩子对自己的期望,让孩子对自己的才能加以肯定,可以很好地强化自己意念。在游戏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在日后的行为中孩子会自觉地要求自己,固化自己的行为模式,成为性格特征中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的能力,经常让孩子说“我能行”、“我是最棒的”、“今天真开心呀”等等激励人的口号,为自己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们常常为教育孩子而焦虑,都在试图寻求家庭教育的秘笈。那么,到底有没有家庭教育的秘方呢,事实上答案是明确的——没有。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具有个性特征的独立体,而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和家人、家庭的氛围,作为孩子都没有选择的权力和机会。

家庭教育的实质,就是特定的人以特定的内容和特定的方式去影响特定的孩子,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父母主动或被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孩子的过程,就是家庭教育的过程。因此,在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中处处都留下了父母的痕迹。

凡是我们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我们所有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我们坚持正面积极地去鼓励、引导孩子,就是好的教育。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的背后是多少人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父母表扬、老师称赞、客人夸奖、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对孩子全方位的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久而久之,他就会成为一个自信豁达,有所作为的人。

知道了心理暗示的厉害,我们就要运好心理暗示这个法宝,表扬用喇叭,批评打电话, 把孩子教育培养成为一个幸福成功的人。

好了,今天的微课就到这里,守护心田,温润你我,你的情绪你做主,愿你每天拥有一份好心情!我们下次再见!

原标题:《家庭教育联盟公益微课堂 | 善用积极暗示,成就孩子美好未来》

24种幼儿园扑克游戏。

玩法:每人一副牌,教师用语言提供分类依据:

1、按颜色给扑克牌分家(红色牌、黑色牌等);

2、按图形给扑克牌分家(红桃、草花、方块等);

3、按数字给扑克牌分家(1-10等)

玩法:每人一副牌,教师用语言提供排序依据:

1、按颜色排序(红色-黑色-红色-黑色等);

2、按图形排序(红桃-草花-方块-红桃-草花-方块等)

玩法:选四组1-10的扑克牌,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幼儿用扑克摆出分解式,如:教师出3,幼儿则摆出3的分解式,并说出3能分成1和2,3能分成2和1。在游戏中,可以指导幼儿找出其中的规律。

玩法:幼儿选1-10的扑克牌,在摆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幼儿摆出加法、减法算式,或教师随意来出加法、减法算式,让幼儿来进行运算。

目的:辨认数字,练习等量集合

玩法:两人一组,将牌发完后,甲抽乙的一张牌,然后甲从自己的牌中找出和抽出的牌的数一样的配对后都放在一边不可再用。然后轮到乙抽甲的一张牌配对。依次类推,先配完者为胜。

目的:练习比较数的大小

玩法:两人一组,将牌发完后轮流出牌,每次每人出一张牌,比一比谁手上的牌的数字大,若两张牌的数字一样大,就各自收回。若不一样大则数字大的牌就可以把数字小的牌“吃掉”(吃掉后两张牌要放在旁边,不可重复出牌),直到牌出完。比一比谁的牌多,牌多者取胜。

目的:练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

玩法:两人一组,发牌前先确定好一个数字,该数字就是找朋友的“条件”。发完牌后轮流出牌,一人出牌另一人对牌。若两张牌相加或相减的得数是先前确定的数则为一对好朋友,配对后将牌放在一边不可再用。两人轮流出牌,谁的牌先出完谁为胜。

目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找出相同的数。

规则:找出的成对的牌不能在拿回来。    玩法:准备一幅或几副牌,要求都成对,然后任意抽掉一张,留下的另一张只能是单只了。两个幼儿一组一同游戏,每人摸到牌后先将自己手上成对的牌抽出来放在一边,只留下单只的,然后从对方的手上任抽一张,如果和自己手上的牌成对的就再抽出来。如果抽到单只的牌,就在身后移一下牌的顺序,以便让对方抽去,这样轮流抽牌,最后剩下的没有朋友的牌就只能在输家手上了。

玩法:两名幼儿拿相同数量的扑克牌,一个人一张往下摆,如果碰到和自己所出的牌一样大小的,就把手里和底下相同牌之间的扑克牌通吃,如果哪个把对方的扑克牌全赢过来游戏结束。

(1)幼儿两人一组,同时说“一二三,看谁能把谁吃掉”,说到“掉”字,每人出一张牌,比较两个数字大小,数字大的把数字小的牌“吃掉”,若两张牌一样大,则各自收回,“吃”的牌多为胜者。

(2)幼儿选1-10的扑克牌,教师出一张扑克牌,让幼儿取出比它多2或者少2的扑克牌,比比谁出得有对又快。   11、数的分解与组合

目标:指导幼儿理解数量关系,能正确进行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合

规则:两数相加必须为10。

玩法:准备1~9的扑克牌36张,两名幼儿一组。以猜拳的方式,赢者先抽对方的牌,将抽到的牌与自己手中的牌要组成10,如没有,就把抽到的牌留在手中,让对方抽。先抽完牌的一方为胜。

目标:掌握正确的数序关系,并能按照牌面的种类分类。

规则:数序排列、牌面的分类要正确。    玩法:除去“王”的一副牌,把4个不同牌面的7找出来,两人一组抓牌,猜拳形式谁赢谁先出,从找7的相邻数开始,依次把4个数列排好,要把同一种类的牌放在一起,没有的向对方借,先把牌出完的一方为胜。

目标:引导幼儿感知事物的空间转换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判断力。

规则:两个幼儿轮流转动正方体,正确说出是哪张牌不见了。

玩法:准备1~6的一组牌,初步游戏时最好是牌面一样的。将6张牌分别贴在一个正方体的6个面上,即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两个幼儿一组游戏,商量好任选一个面为上面,记好是数字几,抛或转动正方体,落地后快速说出谁不见了(下面的牌)看谁说的快

玩法:可多人参加,将牌发完后轮流出牌,第一个人出牌,其余的人配该牌的相邻数。配成的牌要放在一边不可再用。依次轮流,以先出完牌者为胜。

目的:辨认数字,练习等量集合

玩法:可多人参加,发牌前先确定一个数,将牌发完后,每个人都将自己手上的牌与刚才确定的数一样的牌取出放在一边不可再用。依次类推,先出完牌者为胜。

目的:辨认数字,练习等量集合

玩法:可多人参加,参加的人按1、2、3、4等次序排好后围成圈。将牌发完后,每人将自己手中相同数字的牌全找出来后放在一边不可再用。手中剩的牌少者为胜。

玩法:可多人参加,将牌发完后,以“红桃7”为中心牌,持此牌者先将此牌打出,然后以其为中心,按比此牌大1或小1向两端接牌。依次轮流,先出完牌者为胜。

取1-10的扑克牌,让幼儿随意抽出一张,如“红桃6”,观察牌中有几个图案?用数字几来表示?在游戏中幼儿边出牌边看图案,边数数,这样反复看图、数数、认数,使他们对10以内各个数的图案数量,数字的含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目标:引导幼儿能准确把不是该类特征的牌找出来。

规则:迅速找出不一样的牌,并说出为什么。    玩法:准备1~5的四组牌,老师组成一组牌,其中或数字不一样,或牌面不一样,看哪个幼儿能最快找出来。

目标:通过亲自参与游戏,能够迅速正确的认识5以内的序数。

规则:5个人必须是一起翻牌,不能提前偷看。

玩法:5个幼儿一组,幼儿座位按1~5的顺序坐好,座位1插面红旗为标志。准备1~5的20张牌,每人抓一张后一起翻牌,然后马上按照自己手中的数字找座位,并互相检查是否正确。如遇两个相同的牌就要看谁先抢到座位,没有座位的要给大家表演节目。(幼儿掌握后可逐渐增加数量到10)

目标:指导幼儿进行5以内数的速认,并建立数量守恒概念。

规则:幼儿摆的点子要与数字相符。    玩法:教师准备自制大扑克(数字在5以内),上面数字可是固定的,点子可由幼儿任意排列,但都要与数字相对应。可几个幼儿同时摆相同的数字,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从而使幼儿了解数量的多少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

目标: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对图形进行联想,发展想象力。

规则:要在扑克牌固定的点子上添画,并能讲出自己的想法。    玩法:准备1~10的一组扑克,也可自制大一点的扑克,甚至将扑克联起来,几个幼儿一组。引导幼儿在扑克上添画或连线,从不同角度对图形进行联想。鼓励幼儿大胆表达、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看谁的想法多而奇妙。

目标:能按照数的大小出牌,并能根据相同特征变化出牌。

规则:前者出完什么种类的牌,后者一定要和他一样,否则就要用相同的数字变化。    玩法:四名幼儿一组,有红桃4的先出,可单可双,第一个人出的是什么(如梅花),下面都要出同一种类,没有可用相同的数字变成其他,以此类推。谁先出完为胜。

目标: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加减运算的技能。

规则:手里要保持4张牌,加减得数要正确,并展示给其他同伴看。    玩法:准备一副去掉“JQK”的牌,四名幼儿一组。每人抓4张牌,放4张底牌,翻一张剩余的牌为要钓的鱼数。然后依次开始“钓鱼”,即用手中的牌加或减底牌中的任意一张,得要钓的数,没有的可抓一张,再出一张,一轮换一次得数。最后看谁钓的多即为胜。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用于教学,比如扑克牌就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搭建神器!和孩子一起,插上想象的翅膀,用扑克牌来变魔法吧!

1.准备两副扑克牌,找一个空间大的地方。把两张扑克牌竖立相靠,合成人字形,不能倒哦。重复这个动作,使人字形的扑克牌回旋绕圈。这一层是斗兽场的地基,一定要坚固。

2.现在,我们要在地基上铺上一层砖头,注意每块砖头之间的距离相等。

3.有了前面两步的经验,接下来就容易多了。在砖头上选择一个地点,再搭建一层,用搭地基的方法。

4.最后一步,搭斗兽场的屋顶。重复第二步的动作,轻轻地平铺一层扑克牌。耶~~成功了!

1.在选择扑克牌的时候,颜色可以偏深一些,让斗兽场更显沧桑斑驳的样

2.孩子在搭建的过程中,家长可鼓励孩子多尝试,并和他一起来征服困

3.两张扑克牌竖立的时候,可以借助肥皂水、洗发精等其他有点粘性的东西,将扑克牌粘一粘,就会稳定很多。还可以试试在桌子上铺一层棉或麻布,让摩擦力增大,也会搭得稳一些。

3-4岁:让孩子自由搭建,在建构中体验乐趣。和孩子聊聊搭的是什么,激发孩子对玩建构的兴趣。

4-5岁:在搭建之前,和孩子一起商量搭建的主题。在搭建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及时提供帮助。

5-6岁:基本能独立完成建构的作品,运用到建构的一些技法,需要注意的是要掌握好扑克牌平衡,才能搭建出更棒作品。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 ~

脑洞大开,敢不敢来战?

和孩子一起来挑战吧,享受建构的乐趣!

3个幼儿园万圣节活动方案+7个万圣节手工教程,看到的幼师都收藏了!

再苦再难,这几年都要多陪陪孩子!(深度好文)

幼儿园手指游戏视频教学《感谢哥》+《数量比较》

幼儿园各类简笔画教程集合

幼儿园环创合集,多种风格、等你来拿

版权声明:幼教365综合整理,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幼教365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幼教365陪伴孩子成长每一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座位靠后成绩就不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