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味的阿尔法是什么?

作者为阿尔法工场研究员

瑞幸咖啡要在美国上市了。

美东时间4月22日早8点,瑞幸咖啡向美国SEC正式提交了招股文件F-1表格,融资额度未确定,承销商包括瑞信、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海通证券等机构。

此前的4月18日,瑞幸咖啡宣布,在18年11月完成的B轮融资基础上,额外获得共计1.5亿美元新投资,其中贝莱德(BlackRock)所管理的私募基金投资1.25亿美元,瑞幸咖啡投后估值29亿美元。

与贝莱德洽谈入股的同时,著名投资人孙正义也对瑞幸咖啡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

自2017年10月首家测试门店在北京开业,不到2年时间将走完上市历程,集争议与迅猛扩张为一身的瑞幸咖啡,凭什么在中国的新零售领域里杀出一条另类跑道来?

01 资本敢砸大钱的底气

瑞幸成立迄今18个月内,完成了B+轮共计5.5亿美元融资。在贝莱德之前,已有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君联资本等业界知名机构相继入局。

在商业赛场,资本们决不是为做慈善而来:外界看来,瑞幸烧钱补贴式激进扩张策略极富争议;而对这些风投资本而言,这却是一道经过缜密精算求解过的数学方程式:

【1】先看这道方程式中最通俗易懂的部分:赛道。

咖啡本质上是一种成瘾性高频消费品,美国每年人均消费咖啡400杯;北欧国家这一数字则在600杯,即人均每天两杯;即便是同属舶来文化的东亚市场——日本与韩国,两国的人均年消费量也分别达到200杯与140杯。

还看中国市场:在经济最为发达的北上广,人均年咖啡消费量也仅是20杯。

差距即意味着发展空间。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咖啡市场,毋庸置疑是一条广袤的赛道。

尤其在瑞幸创立之时,1500亿元规模中国咖啡市场只有星巴克一家独大,且其市场份额尚不足一半——在6、7百亿左右。这意味着,仅看存量市场,中国咖啡业也养得起“第二个星巴克”。

只不过是,在瑞幸之前,这个市场从来没有一个想去掀桌子的野心玩家。

【2】再看只有专业人士才懂的部分:生意模式。

对于一门快消品生意而言,成败密码在于客户数量、消费频次与客单价的正向循环。

相比绝大多数消费品类,咖啡在消费频次与客单价这两大维度上,有着难以比拟的优势。

作为一个完全工业化的产品品类,放眼全球市场不同国家的各大品牌,它们使用的咖啡机、原料几无二致,只是为了追求或浓或淡的口感而在冲配比上各有不同考量。

对于瑞幸和星巴克这类头部品牌来说,它们的一台咖啡机采购价格基本都在12万元左右,这基本和一台普通出租车的价格差不多。

但其中生意模式别有洞天的地方在于:一台出租车一天跑20单已经接近极限,而一台咖啡机的使用周转频率却能在250—300杯。

不仅效率高的多,更重要的是一杯咖啡售价25—30元,基本等同于出租车的一次客单均价——这主要得益于星巴克过去经年对于中国咖啡市场的培育,最终形成了这样的价格体系。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打车领域补贴大战的“前车之鉴”,可以被瑞幸的投资者视之无物:

滴滴们为了获客需要长期补贴,但每单就要补贴10几元,最终陷入亏损泥沼难以自拔;而咖啡相当于10倍功率的出租车,获客成本相对低得多——约在30—50元/人左右,也就是说只要客户后续再买5杯咖啡,前期获客成本就收回了。

【3】最后看除了瑞幸他人都不懂的部分:咖啡的新零售打法。

即便赛道与生意模式均堪称一流,但某种意义上,瑞幸的成功对于整个中国咖啡市场而言仍只是一个偶然。因为本质上说,瑞幸并不是一个传统的零售品牌,而是一家科技公司,使其难以被传统从业者复制。

瑞幸对于咖啡行业的改造,主要依托于自行研发的IT系统,并在开始运营咖啡之前即进行了深度的模型测试。

  • 人工成本低:只通过APP下单,没有收银员;
  • 物业成本低:APP下单的外卖模式,使得选址不必为物业一层,且店面面积在50平米左右即可,这使其单杯物业成本仅为1-1.5元。相比而言,星巴克动辄300平米店面,单杯物业成本达到了10-12元左右;
  • 网络效应强:基于APP这一中控平台,网络效应可以通过与第三方品牌的合作是迅速做大,比如与全国性加油站品牌合作,它们的网点即是瑞幸的网点;
  • 营运损耗低:门店只是前置仓,APP下单可以有效采集数据,得以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根据用户画像洞悉偏好制备物料,大幅降低营运损耗;
  • 获客成本低:不仅只体现在人均30—50元的获客成本上,咖啡的爆品效应同时亦能有效辐射至其他品类,有效降低全部品类的获客成本——咖啡只是切入点,水、茶、果汁、轻食均是瑞幸附加值更高的产品线成员。
  • 目标客户清晰,用户体验流畅:瑞幸的网店均围绕写字楼设立,其标准的客户场景是“一位年轻白领在距离地铁出站3站地时下单,出站后拿着咖啡上写字楼”,这显然是“高冷的”星巴克所做不到的。

上海车展的瑞幸咖啡快闪店

基于这样的商业模型,瑞幸通过不同区位的店面进行前期多轮测试后发现:如果每家店面每天平均售出350杯咖啡,即可覆盖所有成本;同时,每家店面大约需要经过平均1.5个月的爬坡期,便可实现收支平衡。

经过深度模型测试优化,在瑞幸模式基本成型之时,运营数据已经显示出了其未来的整体发展趋势。这也最终支撑了瑞幸投资人在店面扩张上的义无反顾:既然100个店都可以很快盈利,为何不把全国一二线城市市场都砸下来?

更重要的是,基于这样的模型,使瑞幸对自己的商业模式看的更加清晰:其本质不是产品运营而是客户群体管理。

基于这样的认知,对于瑞幸模式而言,店面不断扩张核心考验便集中在执行力上:如何通过对于数据的处理,即时满足客户的需求变化,进而不断提升用户粘性。

投资者之所以对此仍有信心,是因为瑞幸的部分运营人员包括CEO,均来自神州优车,有过全国扩张和与强劲对手对战的经验。

02 与星巴克不对称的竞争

贝莱德本身也是星巴克的股东,投瑞幸的原因,用行业话说就是对冲。也就是对冲新物种诞生后对老物种的侵蚀。显然瑞幸的发展已经从结构上严重威胁到星巴克的未来了。

首先代际不同,瑞幸的更年轻。国外的经验表明,当代际切换以后,新的消费品牌会崛起。

瑞幸当前主要用户群体为工作在各一二线城市CBD里的年轻白领,年龄分布在22—32岁之间,女孩更多一些。相比而言,星巴克客户群平均年龄则为35岁。

正是基于这样的画像,使得其在咖啡口感调配上,对比星巴克显得更轻一些。

虽然中国市场足够大,但用户群体的代际变化,仍令星巴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险:

本质上看,星巴克引以为豪的“第三空间服务”,实际是互联网前期生人的本地购物一代催化而生;而瑞幸的崛起,依托的却是(移动)互联网一代,他(她)们对于网络购物有着天然的融入度,更乐于通过社交方式分享自己的生活品位。

鲜明且激烈的代际冲撞之下,意味着星巴克的主力用户在不断老化,而新生代却被瑞幸截流,这正是前者当前最大的恐惧。

这样的商业现象已经在诸多传统行业里屡见不鲜。就像美国的老牌汽车,林肯、卡迪拉克的用户老了,销量自然慢慢下滑,而年轻人更喜欢宝马、特斯拉。

咖啡没有不同,本就一普通的饮品,随着主力用户从年轻人变成中年人,星巴克的销量自然下落。

其次,移动互联网对实体形成一种降维打击。咖啡打折只是一种吸引流量的方式,咖啡成本本身很低,用来引流很便宜。同时移动互联网积累的用户数据,可以精准的推送不同的产品。

新用户下载瑞幸APP并完成注册,就免费赠送一杯24元的咖啡;老用户成功邀请新用户注册,邀请人与被邀请人各得一杯免费咖啡。在这样的获客关系链中,最主力的用户群体正是在社交网络里成长的年轻人,他们对这种社交式营销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与接受度。

这是星巴克所不能及的。尽管星巴克也在不断尝试的所谓的新零售,例如与饿了么合作新增外卖业务,但它本质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变化——打个形象的比喻,星巴克不过是新零售的马甲在卖传统咖啡。

第三,轻资产运营,相比星巴克重资产运营扩张速度要快的多。这一点已经无需赘述,从瑞幸模式当前的扩张速度与效率已可见一斑。

首先从市值角度来看,星巴克当前的市值在950亿美元左右,来自华尔街定价认为,其30%的市值来自于中国市场贡献,即中国市场部分的估值在285亿美元左右。

瑞幸现在的数据达到了星巴克的三分之二,鉴于其仍处于快速扩张期,其当前的29亿美元B+轮投后估值便显得极度低估。

以瑞幸目前的势头,想做到百亿营收规模并非一件难以达成的事——瑞幸独立的APP沉淀那么多用户,用户是值钱的;基于自有APP的注册顾客数、DAU(日活用户)、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就会不断滚雪球,进而拥有源源不断的资本弹药。

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国咖啡的渗透率还很低,对比同样是东亚的日韩台湾香港,中国的人均咖啡消耗量非常小,市场极其巨大。且其未来不光是卖咖啡,还会拓展到更多的品类。

在边际扩张到稳定阶段,并能实现全面盈利之后,以其25%的利润率,同时参照星巴克30倍PE(市盈率),其市值有望看到750亿元人民币。

但从竞争角度来看,我们也要更为理性:从反脆弱性上来说,瑞幸未来不太可能击溃星巴克,而且两者的目标消费人群有并不完全重叠,且我国咖啡市场总量够大,完全容的下两个咖啡品牌,不过是二者相互竞争老大老二而已。

因为老大老二竞争,双方会获得聚集行业几乎全部的曝光率,老三的利润空间将会越来越小。正如三星和苹果竞争,死的是诺基亚;王老家和加多宝打架,和其正死掉了。

瑞幸未来大概率是会把其它街边奶茶店、冷饮店替代了。掌握了大量场景需求与用户数据资源之后,瑞幸正在探索卖给用户更多有需要、有价值的商品,包括奶盖茶、果汁、轻食等,部分门店已经逐步上新。

瑞幸的APP里有超过1680万的日活用户,用户势必会被导流到瑞幸的其他产品上,随着未来瑞幸菜单中水果茶、蛋糕等高性价比的产品品类增加,中小品牌的奶茶市场会被瑞幸所取代。

咖啡是存在鄙视链的,我认可其合理性,但不认可这样的行为。毕竟,只有抱着一颗宽容的心,才能去勇于探索世界。

一、速溶、冻干、咖啡液、挂耳都是啥?

不管你喝的是速溶、冻干、咖啡液又或者挂耳咖啡,乃至喜欢手冲咖啡,从一颗咖啡豆,到一杯咖啡,大抵都需要经过以下这么几个环节。

一、挑选咖啡豆:好的咖啡豆是一杯咖啡开始的源头,这里可能受咖啡豆的品种、产地、烘焙程度,以及处理方式(日晒或者水洗)的影响;

二、研磨成咖啡粉:这个时候第一种咖啡产品就可以出炉了,那就是挂耳咖啡,决定一包挂耳咖啡的品质,除了咖啡豆的影响外,还有①咖啡粉的新鲜度,而现在很多公司会使用充氮技术保鲜,②拼配的配方,这也是很多精品咖啡屋老板所追求的境界之一,③研磨程度以及滤纸,这直接影响流速的快慢,和萃取的效果。

三、萃取出咖啡液:基本上工业上都是美式滴漏的方式,然后有的通过蒸馏将咖啡提取液分离出浓缩液和馏分,这里就形成了浓缩咖啡液这种商品。

四、形成咖啡颗粒:大部分咖啡液是通过喷溅形成了咖啡粉,一般我们称之为速溶咖啡粉,还有一部分是利用的冻干技术(在真空低温环境下,让新鲜食品的水分升华出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冻干咖啡粉。

我可以理解一个自己喜欢手冲咖啡的人看不起和喝速溶的,毕竟这个过程有太多的选项和玄机,但我觉得没必要鄙视速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这么一段悠闲的时光,有的人只是想补充一下咖啡因而已。所以,作为一个咖啡爱好者,我的回答是都要!

我们先从最普及的速溶咖啡说起。

速溶咖啡的优点很明显,性价比是所有咖啡饮品里性价比最贵的,当然,缺点也很明显,由于是用高温析出结晶,所以高温会让咖啡的香味散发掉很多,这也是部分速溶咖啡里面会有香精的原因。

速溶咖啡的冲泡方式也很简单,用热水冲开即可,虽然是速溶,但冷水和牛奶冲泡还是不容易融化。如果想喝拿铁,可以选择先用少量热水把咖啡融化,再加入牛奶。

说到咖啡,不提到雀巢我觉得属于站位不准确,毕竟作为大厂,雀巢在选料和工艺上都相对成熟。而这款雀巢醇品咖啡选用优质咖啡豆品种阿拉比卡咖啡豆和罗布斯塔豆混合,经中度烘焙后萃取加工而成。用热水冲泡后,会有浓浓的咖啡香味溢出,由于是中度烘焙,味道不会发苦,有点酸酸的,喝起来算是比较接近现磨咖啡的味道了。

2.G7美式黑咖啡 (闭眼价:50元/100包≈0.5元/杯)

G7的咖啡比较多,还有三合一的速溶,不过这一款美式黑咖啡,味道还是比较苦的。但胜在性价比高,两杯下肚保管你困意全消。

中啡咖啡是来自云南的咖啡,在云南,不仅有普洱,还有好喝的咖啡。 之前喝过老版的,有一股烤红薯的味道。

而现在中啡也进一步细分,美式、蓝山、意式,个人推荐经典萃76%黑咖啡美式风味。味道偏苦,有点涩,但是不酸。

虽然冻干和雾干都可以叫速溶,但由于冻干使用的是真空冷冻干燥,所以溶解的速度也快,同时可以有效锁住咖啡的香味,一般不需要额外添加香精。

而冲泡方式也不仅简单,即便是冷水,也可以几秒钟就可以溶解。如果你愿意尝试的话,在豆浆里、麦片里都可以试试冻干粉。

说起UCC,绝对是日本咖啡的代表,便宜实惠。

PS:说明一下,一般来说,冻干一杯2-3克,大概就是一小勺就可以了。我这里是按照3克来换算的。 

不过从使用来讲,UCC117属于味道很香,足以香到整个办公室都知道你在喝咖啡,但口感上,你觉得除了苦和咖啡因,你尝不到其他的味道。

AGF是日本味之素旗下的咖啡品牌。这款蓝罐马克西姆算是其中风味比较平衡的,微苦,基本不酸,整体较清淡。推荐刚开始喝黑咖啡的朋友来尝试。也可以尝试直接用热牛奶冲泡,味道不错。

大卫杜夫意式应该说是我喝过咖啡味最正的冻干,当然,也是价格比较贵的冻干咖啡。 

口味有点焦香,苦味略重,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

隅田川的各类型咖啡绝对是性价比超高的。口感均衡,回味微酸,没有很明显的苦味,特别适合做拿铁和冰美式。

摩可纳咖啡( Moccona coffee)口味丰富,采用100%阿拉比卡咖啡豆制作。不用的号数代表了不同的风格,每个人的喜好也不一样,我喜欢的是8号,属于深度烘焙的。

加点牛奶能感受到跟只有苦味的咖啡差别非常大。

浓缩咖啡液,相当于前两者的前身。不过这里的萃取可能是低温冷萃、高压萃取等等,不同的萃取方式,得到的咖啡液浓度和风味也是不同的。

而冲泡方式比较简单,倒出来稀释就可以了,也可以选择倒在牛奶、酸奶、冰激凌上面。

9.隅田川浓缩咖啡液(闭眼价25元/8颗 ≈ 3元/杯 )

 隅田川的浓缩咖啡液总共有三种口味,分别为原味、微糖和焦糖玛奇朵。

个人建议买原味的——焦糖玛奇朵愣是傲娇的少了一个每袋——加牛奶做拿铁味道还不错。整体偏苦,但味道醇厚,作为尝鲜还是挺不错的。

10.永璞闪萃咖啡(闭眼价:6.9元/2颗≈3.5元/杯)

把永璞放到隅田川的后面,简直就是大对比,不过好在永璞常常有活动,可以试试2颗尝鲜装,不到7元。如果喜欢的话,54元7颗算是好价了。 

当然,一分钱一分货还是有道理的。喝过很多咖啡的朋友,想要偶尔提升一下品味,这个事非常好的选择。

最后再说一说挂耳咖啡,它可以算是咖啡液的前身,但实际上挂耳咖啡是一个比较接近于手冲,又可以多种选择的咖啡饮品,再加上易于携带,基本上挂耳咖啡是目前咖啡爱好者喜欢的主流,而各种势力的入侵,也充分说明了大家对于挂耳咖啡市场的看好。

冲泡方面也很简单,基本上先用90摄氏度左右的开水浸透咖啡,然后焖蒸20秒,再缓慢而均匀地注入140ml左右的热水就可以了。

PS:每个挂耳包可能存在差异,建议具体注水量包装袋上的为准。

11.瑞幸吸猫系列 (闭眼价:10元/6包≈2元/杯)

 瑞幸依靠着生椰拿铁救活了市场,也依靠着吸猫系列成为了其第二赢利点,个人认为,瑞幸还是很懂中国市场的,一是对于咖啡进行了细分,这无可厚非,基本上大厂都这么做,但引入不同的猫之后,感觉一下子生动了。

二是性价比高,关键是每到各种活动,你都会感觉是在打骨折,同时常年的9.9元/6包的尝新价,也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三是口味很接近初学者,怎么说呢?就是苦味、酸味没有那么重,但三种不同的咖啡,你能闻到三种不同的咖啡味道,于是你觉得,哦,我懂咖啡了。

12. 金米兰美式香浓挂耳咖啡(闭眼价:19元/10包≈1.9元/杯)

从性价比来看,金米兰不输于瑞幸,更重要的,还是金米兰的香味真的很有侵略性。再加上喜来登标配的咖啡,我觉得还是值得一试的。

知乎咖啡也是今年的产品,最初上市价59元20袋买过,目前标的119元还是有点虚高。

实际上这款咖啡有三种不同的口味:阿尔法α、贝塔β和伽马γ。

个人还是喜欢贝塔β,它是属于中度烘焙,但风味是醇厚、比较原始的口味,而苦的程度没那么大,反而是酸度和余韵程度会更加大。

 柯林咖啡同样采取了数字来代表不同的风味。

这款03属于中度烘焙,打开之后会有很香的巧克力味道。不酸也称不上特别的苦,中规中矩的咖啡,如果考虑到性价比,个人觉得还是可以作为夏日日常办公提神醒脑的口粮。

最后还是说一说隅田川的意式咖啡了。说实话,隅田川的咖啡除了便宜,还喜欢送东西,像这款,还专门送手冲壶。不过个人试用了一下,把手太烫了。而流速,实际上没必要那么慢。

最后,咖啡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正是各种的包容性和创新型,让它成为世界的流行,希望大家能更多的去尝试,才能获得更多的不同体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好的咖啡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