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两下肢内收、腹肌收缩?

【摘要】:力量素质是身体素质的基础,是从事体育运动的首要条件。上述常用名词是鉴别力量素质的具体表现,无论肌肉力量表现的种类有多少,都归结在动力性“等张肌力”和静力性“等长肌力”两种形式下。因此,在选材中对速度力量的选择应予重视。被测者发力前做好准备,在憋气状态下用最大力量握握力计。背力主要是反映躯干伸肌及下肢伸肌力量的指标。多数运动项目,如体操、球类、跑跳、划船、举重等,都应尽可能挑选背力大的运动员。

动力性“等张”的测试方法_员选材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的能力。一个人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主要受先天遗传的影响,也与后天、营养、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密切相关。运动成绩的好坏与身体素质有很大关系,身体素质主要包含了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一般身体素质是专项身体素质的基础,而专项身体素质是长期针对某一种运动项目专门开展训练,从而具有的针对某个项目特点的身体专项素质。专项身体素质都是在一般身体素质具备的前提下发展而来的,因此,专项身体素质的发展离不开一般身体素质的发展,而一般身体素质又为专项身体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在我们日常的选材工作中,对构成身体素质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五个方面的素质指标都应当引起重视。在五类素质指标中,力量、速度和耐力是在运动队中经常测试并需要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的指标,短期的(3~7 d)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迅速提高力量素质,中期的(10~30 d)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提高耐力素质,较长周期的(3个月以上)训练才能够使速度素质获得明显的提高。这是由于速度素质受先天的遗传影响最大,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受遗传影响相对最小。相对地,如果一个运动员长期停训,速度素质消退最快,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消退最慢。此外,柔韧素质受后天影响较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能够得到很大提升,而灵敏素质则不容易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虽然运动项目千差万别,每个运动项目对身体素质某一个方面要求的侧重点会出现不同,但在初级选材中,我们一般考虑基本的身体素质,只有基本身体素质,即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素质综合起来比较优秀的运动员,才能够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因为这些基本的身体素质是发展专项素质的基础,只有在好的基础上才能够发展出优秀的专项素质。

7.1 力量素质测试指标与方法

力量素质是身体素质的基础,是从事体育运动的首要条件。所有素质都必须在力量的保证下得以完成,并通过系统作为动力来源加以实现。一个人力量大小与的类型、横断面的大小及肌群间功能性协调等有关。力量素质的变化与肌肉系统的发育基本一致,但在人体九大系统中成熟得最晚。在青春期,由于肌肉系统发育的突增,力量增长很快。在青春发育后期,力量素质能达到较高水平,并能在某些以力量为主的项目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后力量减慢,一直维持并通过训练继续增长到35岁左右,其后会逐渐降低。描述力量素质的一些名词较多,首先了解以下一些常用名词的含义。

肌肉力量,简称肌力,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运动素质的首要前提。

最大力量,是指肌肉为了最大随意收缩而用来抵抗或者克服阻力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绝对力量,是指肌肉为了尽最大可能收缩而用来抵抗或者克服阻力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潜力。

相对力量,是指相对自身体重(每千克或每磅)而言,肌肉发挥的最大力量,用于比较个体之间力量能力的差异。

快速力量,是指以最快速度前提下尽可能高的发挥肌肉力量的能力。

力量耐力,是指肌肉反复进行某一项强度动作过程中抵抗疲劳的能力。

启动力量,是指肌肉在产生张力的瞬间尽可能高地发挥速度和力量的能力。

爆发力量即爆发力,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继续以最短的时间发挥力量的能力。

上述常用名词是鉴别力量素质的具体表现,无论肌肉力量表现的种类有多少,都归结在动力性“等张肌力”和静力性“等长肌力”两种形式下。

经专家测定,动力性“等张肌力”在7~18岁的一般儿少中,跳远(代表速度力量)、握力和背力各年龄组自然增长,男性的速度力量自然增长最快阶段是12~15岁,女性是10~13岁,男性17岁以后、女性15岁以后趋于稳定;背力自然增长最快是男性在12~15岁,女性最快在11~14岁;握力自然增长男性最快在12~15岁,女性在12~15岁。具体的增长幅度如表7-1所示。

表7-1 一般儿少7~18岁力量增长总的

引自谢燕群:《运动员选材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从表7-1可以看出,立定跳远增长最少,说明速度力量更受先天遗传的影响。因此,在选材中对速度力量的选择应予重视。而绝对力量是随年龄的增长,肌肉体积增加而增大。同时更受环境与训练因素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握力和背力在后天能有更大提高的原因。

相对力量握力,背力指数受遗传影响较大,后天变化较少,明显低于绝对力量增长百分比,女性少年尤为明显。那些需要相对力量而又不能靠体重增长去获得力量的运动项目,均应当在选材时从严控制(表7-2)。

表7-2 一般儿少7~18岁相对力量增长总的百分比

引自谢燕群:《运动员选材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从7~18岁各年龄相对力量增长规律来看,男性在13~15岁时比其他年龄增长得快,女性相对力量在12~13岁时比其他任何年龄增长明显。从科罗布夫实验可以看到,在16~17岁,男女相对力量趋向稳定,并能一直保持到40~50岁。

7.1.1 静力性“等张肌力”的测定方法

握力是反映前臂和手部屈肌力量的指标。握力大对于抓握器械的运动项目(如和等)有明显的优势,也对需要抓握对方的运动项目((如摔跤和等)有明显的作用。

方法:测试前检查握力计,确定指针归零。握力计握把置于被测者食指和大拇指间的“虎口”内,其余手指并拢,感觉握柄距离是否符合自己的习惯,被测者另一只手旋转拨轮调整好力矩,直到感觉能够最大发力为好。被测者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不能屈肘、挥臂、弯腰或手臂倚靠他物,也不得借用另一只手。被测者发力前做好准备,在憋气状态下用最大力量握握力计。最后握力计指针指向的位置即为测得的握力值(握力计电子屏幕显示最终的结果)。分别测试左右手,每只手最少测试三次,取测试的最大值即为最大握力。

意义与评价:在选材中尽可能挑选握力大的运动员,特别是运动项目中需要有抓握动作的运动项目,握力越大对项目越有利。

背力主要是反映躯干伸肌及下肢伸肌力量的指标。背肌力量大,有助于在体操运动中保持背的水平姿势,也有助于在举重运动中抓举杠铃和在其他运动中进行伸时的发力动作。

方法:被测者站立在背力计平台上,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保持直立姿势的同时将两臂和两手伸直下垂于同侧大腿的前面,手掌向内。测试人员将背力计握柄与被测者两手指尖接触,背力计握柄至底盘挂钩的距离即为适合该被测者的背力计拉链的长度。被测者用这个拉链长度进行测试,掌心向内紧握握柄,两腿伸直,上体绷直抬头,尽全力做背伸动作。测试两次以上,取读数的最大值。

意义与评价:选材中,背力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背力的大小与运动能力关系很大,背力大,运动能力强。多数运动项目,如体操、球类、跑跳、划船、举重等,都应尽可能挑选背力大的运动员。

7.1.1.3 屈臂悬垂

屈臂悬垂是反映肩臂肌肉克服自身重量时的静力性耐力指标。对体操、摔跤、柔道等运动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仪器:高单杆、板凳、秒表。

方法:测试人员站在被测者后面。被测者站在板凳上,两臂全屈,正手握杠,双手与肩同宽,使横杠位于下颌之下,然后两脚离开板凳。被测者两脚离开板凳身体有摆动时,测试人员可帮助其稳定,但不得给予助力,同时给予被测者一定的保护。当被测者稳定后做静止用力悬垂姿势时开始计时,到头顶低于横杠上缘时停表,记录时间即为屈臂悬垂时间,在此过程中被测者下颌不能挂在横杠上。

意义与评价:屈臂悬垂的时间越长,说明被测者克服自身体重的能力越强,在体操等一些要求克服自身体重的运动项目中,优势就越明显,选材意义也越大。

7.1.2 动力性“等张肌力”的测试方法

7.1.2.1 引体向上

引体向上是一个反映肩臂肌肉力量及克服自身体重能力的指标,引体向上也是体操运动中经常运用的基础动作,在选材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方法:被测者正握高单杠,两臂与肩同宽,呈直臂悬垂姿势,待身体稳定后,两臂同时用力开始引体向上。待下颌超过杠面时再慢慢伸臂,复原至直臂悬垂姿势,如此反复进行,以4~8 s之间完成一次屈伸动作为宜。在悬垂屈臂时,被测者不能有蹬腿和借助身体摆动的动作。测试过程中,被测者下颌未能超过杠面不能计数,在被测者屈臂动作节奏明显减慢、每次超过3~4 s时,测试人员应令其停止,以记录完整的次数为被测者引体向上的次数。

意义与评价:完成引体向上的次数越多,说明被测者肩臂肌肉力量越大,克服自身体重做功的能力也就越强,对于体操等抓杠项目就越有利,选材意义也就越大。

7.1.2.2 俯卧撑

俯卧撑是反映肩臂力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仪器:可在室内或室外的地板上、平地上和垫子上进行。

方法:测试前,被测者双臂伸直,分开与肩同宽,手指向前,双手撑地,躯干伸直,两腿向后伸直。被测者稳定后,测试人员给被测者发出开始口令,被测者屈臂使身体平直下降至肩,与肘处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将身体平直撑起,恢复到开始姿势为完成一次俯卧撑动作。被测者须连续不断地重复此动作。当被测者动作不能持续保持或出现弓背塌腰不能按标准做出动作时,测试人员记录完成次数。

意义与评价:在选材中应尽可能挑选俯卧撑完成次数多的运动员,这样的运动员肩臂力量好,有利于体育运动。

1 min快速仰卧起坐是反映腰力量和速度的指标。

仪器:软垫或代用品、秒表。

方法:测试前,被测者两手手指交叉抱于脑后,两腿稍分开,屈膝呈90°,仰卧于铺放平坦的软垫上。由一人压住被测者两侧踝关节处,固定下肢。测试人员观察被测者准备就绪后发出开始口令,被测者双手抱头,收腹使躯干完成坐起动作,双肘关节触及或超过双膝后还原至开始姿势。这时为完成一次仰卧起坐动作。被测者连续不断地尽快重复此动作,持续运动1 min。从开始口令开表计时,记录被测者在1 min内完成的仰卧起坐次数。在测试过程中,被测者如果借用肘部撑起或臀部上挺后下压的力量完成坐起,或双肘未触及或未超过双膝,该次仰卧起坐不计数。

意义与评价:仰卧起坐的次数越多,说明腰腹肌与腹直肌肌肉力量和速度力量越好,更适宜于选材培养。

7.1.2.4 爆发力

爆发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力量,而且取决于力量和速度的结合。瞬时的肌肉收缩力越强,运动能力也越强。在选材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要挑选爆发力好的运动员。在许多非周期性运动项目中,如投掷、、跳远、球类等,运动员的出手、起跳、起脚主要取决于爆发力。在某些周期性项目中,如短距离、划船中的蹬踏和划桨,速度爆发力也是重要的基础。对一些项目的加速能力来说,爆发力也具有决定性的基础作用。所以说爆发力在选材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素质指标。

爆发力的测定比较复杂,常用的简易测定方法有原地纵跳和立定跳远。

(1)原地纵跳。原地纵跳是一个反映下肢伸肌特别是膝关节伸肌和足跖屈肌垂直向上跳起的爆发力的指标。

仪器:电子纵跳仪(利用起跳至回落到起跳板上的时间计算出被测者所跳起的高度)。

方法:当电子纵跳仪进入工作状态后,被测者踏上纵跳板,双足自然分开,呈直立姿势,准备测试。等待显示器出现“0.0”时,开始测试。被测者屈膝半蹲,双臂尽力后摆,然后向前上方快速摆臂,双腿同时发力,尽力垂直向上跳起。当被测者落回到纵跳板后,显示屏显示出测试值。起跳时被测者双腿不能移动或有垫步动作。起跳后至落地前,被测者不能出现屈髋、屈膝等动作。若被测者没有回落到纵跳板上,则测试失败,须重新测试。纵跳测试3次以上,取最大值即为纵跳高度。

意义与评价:纵跳的成绩越好,说明被测者的爆发力越好,在需要用到爆发力的项目中的参考意义也越大。

(2)立定跳远。立定跳远也是一个反映下肢肌特别是膝关节伸肌和足屈肌向前跳的爆发力的指标,也能反映一定的灵敏性,难度稍比原地纵跳要大些。

测试场地和仪器:平坦地面或沙坑、标准带尺、直角尺。在平坦地面(不限)上画或设立起跳线(可用线绳或胶带),在起跳线前方要备有沙坑或软地面;以起跳线内缘为零点垂直拉一条长1.5~4 m的带尺。

方法:被测者两脚自然分开,站立在起跳线后,然后摆动双臂,双脚蹬地尽力向前跳。测试人员观察被测者双脚的着地点,用直角尺的一条边抵着距离起跳线内缘最近的着地点,另一条直边与带尺重合。带尺上的数值即为测试结果。测试3次或以上,记录最好成绩。被测者起跳前双脚均不能踩线或过线,起跳时不能有垫脚、助跑或连跳等动作。

意义与评价:距离越远说明爆发力越好,对运动选材的意义也越大。

力量素质的大小与肌肉系统关系密切,肌肉系统发育越完善,人的力量也越大。肌肉系统是人体发育最晚的系统,力量素质发展也很晚。如果一个儿少过早地表现出很好的力量素质,很有可能是由于提早发育的结果,而早熟型的儿少在今后很难有高水平的发展,这种人的力量素质好只是一个假象,随着进一步发育,这种人的力量优势会逐步减弱,甚至变为劣势。所以在进行力量素质选材时,力量的大小一定要与所选对象的发育程度对照起来,应尽可能把发育程度小、力量素质好的儿少作为选材的对象。

7.2 速度素质测试指标与方法

速度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在短跑、跳跃、球类及短距离自行车等项目中,速度对成绩起决定性作用。速度素质的表现形式有三种,分别是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属于周期性的运动)。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信号)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主要与反应速度和肌肉系统骨骼肌纤维类型有密切关系。一个人的反应速度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遗传度高达75%,是一个后天训练不易改变的指标。反应速度的测试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简单反应时、手脚反应速度来测试。

(1)简单反应时。简单反应时主要是检测人对声、光刺激的反应能力。

仪器:专用反应时测定仪。

方法:被测者坐在仪器前,面对显示器。受试人员一直用手指压住开始键,约4 s(每次时间长短不等),显示器上有相应的声光信号显示,根据信号显示,被测者做出按键反应,按键结束后被测者手指立即返回开始键并再次按压。经过5~10次的按键后,测试结束,仪器自动测出5~10次的反应时间(每一次按键来往全过程的时间),以及动作速度时间(被测者看到信号显示后做出按键动作前,即手指离开开始键瞬间的时间,也就是人体感受到声光电信号到做出动作反应之前的神经传递时间)。

意义与评价:一些需要听发令枪或者裁判口令做出相应动作的项目,如径赛、、划船、摔跤和柔道等,反应速度越高,队员在比赛中对号令做出的反应时间越短,越能够抓住先机提高比赛成绩,在这些项目的选材中,挑选反应速度快的运动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另外,在一些同场对抗项目中,如所有球类项目,反应快的运动员也往往能够占得先机,因此,大多数运动项目都需要反应速度很快。而反应速度的先天遗传性又很高,在后天训练中提高幅度很小,因此在初级选材中选择反应时快的运动员有重要的意义。

仪器:美国的根据“”原理创造的一种测试计时尺,这种计时尺自下端10 cm处为“零位”,向上标出刻度。

方法:被测者坐在桌前,手臂放松平放于桌面上,手指伸出桌边3~4 cm,拇指与食指稍稍张开,虎口宽度不超过2 cm,上缘水平,指间距离也尽量相等,眼睛注视零位基线,被测者做捏住计时尺的预备姿势,并将尺的0点基准线对准拇指和食指的上缘。测试人员捏住计时尺的上端。测试人员喊“预备”口令,被测者随时准备迅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即将下落的技术尺。要求被测者集中注意力,先做几次练习,以掌握方法。从预备到计时尺下落时间间隔控制在1.5~2 s,计时尺下落时,被测者立即捏住,从拇指上缘刻度上记下读数,测试20次,把反应最快和最慢的各5次舍掉,取中间10次成绩,通过计算得出反应时间,计算公式为:

类似测试方法还有测足的反应时,将此尺从高处落下,离墙约25 cm前脚掌把尺压在墙上,以大脚趾末端压在尺上的时间为测验足反应速度。时间计算与手一样。

意义与评价:应当选择优势手和足进行测验。在选材中,手和足的反应速度越快越好。()

动作速度是指人体完成单个小动作或成套动作时间的长短,如投掷运动员的器械出手的速度、跳跃运动员起跳时的踏跳速度,以及体操和运动员完成成套练习的速度等。动作速度的快慢与运动成绩关系很大,是测试速度的重要指标。

测定动作速度的仪器,除上述的专用的反应时测试仪外,还有配备高度仪,也可以用专门的测试肌电的仪器测试出动作速度。若无专门仪器,可让被测者在一个较短的规定时间内,连续反复做一个动作,记录下在规定时间内的动作次数,就可测出动作速度。规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0~30 s,这样就可以排除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正确测算出动作速度。如传统的10 s原地高抬腿跑等速度测试等,均可反映神经系统发放速度的快慢和完成动作速度和频率问题。

在选材中,由于动作速度的遗传性非常大,通过后天的训练通常很难有所提高,因此,应尽量选择动作速度快的运动员培养。

位移速度亦称运动速度,是指在周期性运动中,单位时间内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位移速度的遗传因素作用很大,如50 m快跑的遗传度为78%,是一个后天训练不易获得较大改变的因素。

在选材中,测定位移速度常用的方法是50 m跑,通常位移速度越快对一般的运动项目的成绩提高越有益。

7.3 耐力素质测试指标与方法

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在体育运动中,耐力是指抗疲劳的能力,即是机体长时间完成练习而不降低练习效果的一种能力,是从事各项运动必不可少的一种运动素质,也是多数运动项目中决定或严重影响比赛成绩的因素之一。耐力素质既有遗传的作用,也可以在后天训练中得到一些改变。耐力素质是选材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素质。

耐力素质的测试在生理学上最常用的方法是测定最大吸氧量,通过一些简单的运动模式也可以初步了解运动员的耐力素质。

7.3.1 定距离计时跑

场地及仪器:自制场地,画50 m跑道若干条,道宽为2~2.5 m;前0.5 m和49.5 m处各竖一杆(高1.2 m以上),置于跑道正中;秒表3或4块。

方法:被测者3或4人一组(最少不能少于2人),采用站立式起跑,听到测试人员的口令后开始起跑,往返8次。往返跑是逆时针绕过立杆。被测者穿,不得穿皮鞋或钉鞋,跑时不得碰杆、扶杆和串道。测试人员发出起跑口令时,计时者开始计时,被测者胸部到达终点时停止计时。

意义与评价:成绩好者反映出耐力素质相对较好。

(2)800 m跑和1500 m跑。800 m跑和1500 m跑是反映耐力水平的两个指标,适合于13岁以上的男女少年。

场地及仪器:标准场地一块、秒表若干块。

方法:测试前做好动员工作,要求被测者全力以赴,测出真实水平。被测者3或4人一组(最少不能少于2人),采用站立式起跑,听到口令后立即起跑,直至跑完全程。跑完后,测试人员应告知被测者继续走动,不能停止或坐下休息,以免发生意外。测试人员用秒表记录每名被测者的时间(成绩)。

意义与评价:成绩好者反映出耐力素质相对较好。

7.3.2 定时计距跑

定时计距跑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跑较长的距离,以此测试奔跑的耐力水平。国际上常用的有9 min跑、12 min跑和15 min跑等。

场地及仪器:标准400 m跑道、秒表若干。

方法:被测者站在起跑线听到口令后以最快的速度坚持跑完9 min(12 min 或15 min),记录每个被测者在规定时间内跑过的距离,记录以米为单位,不计小数。

意义与评价:在规定时间内跑的距离最长者反映出其耐力水平相对较好。

7.4 灵敏素质测试指标与方法

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是指运动中运动员能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部位进行运动的能力。灵敏素质对于那些需要运动员身体或身体某一部位经常做出各种变换的运动项目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各种球类运动项目在训练和比赛中经常需要运动员做出突然启动、急停。突然改变运动方向就要求运动员具有相当高的灵敏性。体操和花样滑冰等项目也要求运动员在运动中不断改变身体的位置和方向,同样需要高度的灵敏性。测试灵敏素质的方法很多,经常用到的有以下几种。

立卧撑用以测试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姿势的能力,但较大,对腹部、肩部和腿部肌肉要求较高。

场地及仪器:室内地板或室外平坦地面、秒表一块。

方法:被测者取立正姿势,听到开始口令后,双手与脚尖15 cm处扶地成蹲撑,双腿向后伸直成俯撑,再收腿成蹲撑,然后还原成立正姿势,即为完成一次动作。俯撑时,背、腿必须伸直,不得弓背或塌腰。开始和结束时的身体姿势必须呈立正。连续做10 s,记录合格的动作次数。按每一动作计1分,动作全过程的4个阶段计4分,如动作不合格不计分,最后计算累积分数。

反复横跨是一个测试人体灵敏和协调性的指标。

仪器:反复横跨测定器。简易测试时,可在地板或平坦地面上画一条中线,在中线两侧各画一条平行线。平行线与中线的距离:7~11岁被测者为100 cm,12~29岁的被测者为120 cm。另外需要秒表一块。

方法:被测者两脚跨中线站立,膝关节微曲。听到开始口令后,单脚跨越横线,双脚落地,先跨右侧平行线,然后跨回中线,再跨左侧平行线,接着又跨回中线。要求横跨,不要向上跳起。被测者横跨没有跨在规定线上时,不计该次成绩。两次测试之间要稍加休息,不要连续进行。往复进行20 s,记录横跨次数。跨越一条线得1分,一次往返横跨总共得4分。横跨不过线不得分。被测者进行两次测试,取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

意义与评价:单位时间内反复横跨的次数越多,说明身体灵敏和协调性越好。

十字跳测验用于测试变换方向跳和灵活控制身体的能力。

仪器及场地:在平坦地面上画两条相互垂直的交叉线,形成四等份,标明1、2、3、4四个区;另外需要秒表一块。

方法:被测者听到开始口令后,双腿同时起跳和同时落地,由1区跳至2、3、4区,再跳回1区继续往下跳,直到时间结束。测试前应让被测者预做两次以熟悉方法和要求。测试时,被测者必须按照规定顺序和要求跳。连续跳10 s。记录10 s内跳的区域数,每个区域计1分,每跳错一格(踩线、双脚没有同时起跳或落地)扣0.5分。

测试意义和评价:10 s的测试时间内得分越高,说明身体灵活能力和控制能力越好。

滑步倒跑是一个反映运动中身体向前、侧、后不同方位变化能力的指标。

场地及仪器:在一块平坦的地面上画一个5 m的正方形,并画两条对角线,在正方形的四角各放高度为40 cm左右的障碍物,角上按照逆时针方向设A、B、C、D四个点;另外需要秒表一块。

方法:被测者站在起点A处,听到开始口令后,快速从A点用倒滑步沿场地外侧向B点移动,绕过B点障碍物后沿对角线背向移动至D点,绕过D点障碍物后正面冲刺到A点,绕过A点障碍物后再转身跑至C点,绕过C点障碍物后,快速冲刺至B点,然后绕过B点障碍物,用倒滑步跑至终点A。测试中主要需要被测者熟悉整个规定的过程,熟悉后再测试所需要的时间。熟悉完整个过程后,正式测试两次,取最好的一次成绩。

意义与评价:时间越短说明在激烈运动中人体变换运动方向的能力越强。

7.5 柔韧素质测试指标与方法

柔韧性是指人体运动时各关节间所能达到的最大活动范围,其大小以度数来表示。它反映人体在完成动作时,关节囊、肌腱、肌肉和筋膜等软组织被动伸展能力。

柔韧素质在掌握和完善运动技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几乎对所有运动项目都有重要意义。柔韧性不好会使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性的发展受到阻碍,使其他素质水平得不到充分发挥,在训练和比赛中还容易造成伤害事故。柔韧素质是选材检测中不可缺少的运动素质之一。柔韧性的测试方法很多,常用的简易测试方法如下。

7.5.1 足关节柔韧性

7.5.1.1 足关节背屈角度(脚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减小)

足关节背屈角度是一个反映小腿后方和足底跖屈肌群(腓肠肌)与跟腱被拉伸能力的指标。

场地及仪器:一块平整的墙壁、关节活动度测角规(测角器)。

方法:测试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以防受伤。开始后被测者面墙而立,脚跟着地,身体前倾,双眼平视,直臂撑墙,掌心贴紧墙面,脚与墙面之间的水平距离尽可能延长。在脚跟不离地且两膝伸直的前提下,达到脚与墙面之间的水平最远距离时,测试人员用测角规的一侧尺面与地面和足底平行,另一侧尺面与腓骨(外踝尖延伸至腓骨头)平行,并读取和记录此时的读数。同时记录两腿背屈角度的数值,得出平均值。

意义与评价:背屈度数越小,说明足关节小腿后方(腓肠肌和跟腱)和足底跖屈肌群被动拉伸的伸展能力越好。

7.5.1.2 足关节跖屈角度(脚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增大)

足关节跖屈角度是一个反映小腿前方(胫骨前肌等)和足背伸肌群肌腱被拉伸能力的测试指标。

仪器:关节活动测角规(测角器)。

方法:被测者赤足坐在地上,先尽量伸直右腿,用力绷直足背,测角规一侧尺面与腓骨平行,另一侧尺面与足背最高处(第二跖骨最高处)相平行。测试时被测者上体正直稍后仰,双手撑地,保持身体平衡,尽量使测试腿伸直。分别记录两腿跖屈数值,取平均值。

意义与评价:测试角度越大说明足关节跖屈的伸展能力越强,足关节的柔韧性越好。

7.5.2 髋关节和腰椎关节柔韧性

7.5.2.1 髋关节柔韧性

纵横劈叉是测试髋关节柔韧性和髋关节伸展能力的指标,分为前后方向的纵劈叉和左右方向的横劈叉两种。

仪器:刻度尺、测角规。

方法:被测者在测试前做好下肢各方位拉伸练习,以防拉伤。正式测试时两腿前后或左右缓慢分开,尽量使劈叉的双腿分叉处接近地面,两腿向远离身体方向伸出,可以测试股骨大转子尖至地面的垂直距离,也可测试两个脚跟之间的水平距离。

意义与评价:纵横劈叉股骨大转子尖至地面的垂直距离越短,说明髋关节的柔韧性越好。也可计算“纵劈腿指数=足跟间距/(下肢长B×2)和横劈叉指数=足跟间距/[髋宽+(下肢长B×2)]”,纵劈腿指数和横劈腿指数越大,说明髋关节的柔韧性越好。

7.5.2.2 腰椎关节和髋关节柔韧性

(1)立位体前屈。立位体前屈是测试髋关节和腰椎背部软组织伸展能力的测试指标。

仪器:立位体前屈测试计,也可自制,用一定高度的木凳,在木凳的一个边上安装一把刻度尺,刻度尺的0点与凳面平齐。向上标出负值1~20 cm的刻度,向下标正值1~30 cm的刻度。

方法:被测者测试前做好充分的体前屈拉伸练习,防止受伤。测试时,被测者站在木凳上做充分的体前屈动作,两臂伸直,两手之间平齐,双腿伸直并拢,两脚尖分开5 cm。上体尽量前屈下压。待被测者稳定后记录指尖所到达的刻度。

意义与评价:读数越高说明腰椎关节和髋关节的柔韧性越好。

(2)搭桥。搭桥测验主要是测试胸、腰、髋部前方的柔韧性。

仪器:直钢尺、标准卷尺。

方法:被测者先成站立位,测试其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然后令被测者仰卧,双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用力撑地,将身体推起呈弓形。尽量使手脚的距离靠近。测试背弓最高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

意义与评价:评价时用脐高减去背弓最高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连续测试两次,取最好成绩。两数值之间差值越小,说明胸、腰、髋部前方的柔韧性越好。

(3)立位转体。立位转体是一个反映脊柱扭转的柔韧性指标。

测试仪器和场地:在平坦地面铺成或画上一张标有0°~180°的弧度的刻度纸或图,在0°至180°中线两侧从0°开始,以1°为单位标明从0°到180°的刻度,即以中线对折后图形是一个标准的具有最小为1°单位的半圆;还需要木棍一根、悬挂在木棍一端的锥体重物一个。

方法:被测者站在图形的中心点,双脚平分,双脚踏在0°~180°中心线上。木棍置于腰后,双臂屈肘夹住木棍中段。带有锥体重物的木棍一端锥体重物指在刻度0°处。开始转体时被测者上体正直,不能前倾、后仰或者左右弯曲,足跟不能抬起。被测者分别向左右缓慢转体各两次。在左右转动到最大角度时,记录锥体重物稳定时对应的刻度,取测试最大值。计算左右最大值的平均数。

意义与评价:平均的角度值越大,说明脊柱扭转柔韧性越好。

7.5.3 肩关节柔韧性

肩关节柔韧性测试又称旋肩测试,是一个反映两手尽量窄握并旋转肩部时的柔韧性指标。

仪器:标准带尺一条、直木棍一根,或者直接用带有刻度的木棍一根。

方法:测试前让被测者肩部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然后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伸直,尽量窄握木棍平举于胸前,然后由胸前向上、向后旋转过头。被测者若不能旋转过头使双臂落于身后,可重新调整加宽两手之间的距离,直至两臂从身后能绕过头顶,并再向前旋转返回开始位置。旋转过程中手臂始终不得弯曲。记录最窄握能够完成动作时双手之间的握距。

意义与评价:握距越短,说明肩部旋转能力越强,柔韧性越好。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多由直接暴力挤压所致。多见于交通事故和。战时则为。骨盆骨折在,半数以上伴有或。最严重的是创伤性,及脏器,救治不当有很高的。

骨盆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撞击挤压骨盆或从高处坠落冲撞所致鵻运动时突然用力过猛,起于骨盆的肌肉突然猛烈收缩,亦可造成其起点处的骨盆撕脱骨折。低能量损伤所致的骨折大多不破坏骨盆环的稳定,治疗上相对容易但是,中、高能量损伤,特别是机动车交通伤多不仅限于骨盆,在骨盆环受到破坏的同时常合并广泛的软组织伤、盆内脏器伤或其他骨骼及因此,骨盆骨折常为多发伤中的一个损伤。多发伤中有骨盆骨折者为20%机动车创伤中有骨盆骨折者为25%~84.5%。 骨盆骨折是机动车事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仅次于颅脑伤和。损伤后的早期死亡主要是由于大量出血、休克与感染等所致在严重的骨盆创伤的救治中防止危及生命的出血和及时诊断治疗合并伤,是降低的关键。

1.局部表现受伤部位疼痛,翻身及活动困难。检查可见耻骨联合处、压痛,耻骨联合增宽髂前上棘因骨折移位而左右不对称髋关节活动受限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阳性,即两手置双侧髂前上棘处鵻用力向两侧分离,或向中间挤压,引起剧痛;亦可于侧卧位挤压有者,腹痛腹胀减弱或消失膀胱或尿道损伤可出现或排尿困难直肠损伤时,肛门指诊有血迹。神经损伤时下肢相应部位。

2.全身情况出血多时即表现神志淡漠四肢厥冷脉快、下降等失血性休克征象,多为伴有血管损伤所致。疼痛广泛,活动下肢或坐位时加重。局部肿胀,在部、耻骨联合处可见皮下,压痛明显。从两侧部位向内挤压或向外分离。 

依据骨盆骨折后形态分类

压缩型:骨盆侧方受到撞击致伤例如机动车辆撞击骨盆侧方,或人体被摔倒侧位着地,夜间侧卧位被等骨盆受到侧方砸击力鵻先使其前环薄弱处上下支发生骨折应力的继续,使向内压(或内翻),在后环骶髂关节或其邻近发生骨折或脱位鵻侧方的应力使骨盆向对侧挤压并变形。常向对侧移位髂骨翼向内翻骨盆为环状伤侧骨盆向内压、内翻使骨盆环发生向对侧扭转变形。

分离型:系骨盆受到前后方向的砸击或两髋分开的暴力,例如摔倒在地俯卧位骶部被砸压;或俯卧床上骶后被建筑物砸压健康搜索两髂前部着地,两侧髂骨组成的骨盆环前宽后窄反冲力使着地重的一侧髂骨翼向外翻,先使前环耻骨折或耻骨联合分离,应力的继续髂骨更向,使骶髂关节或其邻近发生损伤骨盆环的变形是伤侧髂骨翼向外翻或扭转,使与对侧半骨盆分开,故称分离型或开书型由于髂骨外翻h使处于外旋位。

中间型:骨盆前后环发生骨折或脱位但骨盆无扭转变形。  

前环骨折如骨折,撕脱骨折等均不破坏骨盆的稳定性,后环骶髂关节及其两侧的骨折脱位和耻骨联合分离,都破坏了骨盆的稳定性,为不稳定骨折  

除前述稳定骨折的部位外不稳定骨折的骨折部位和变

①骶髂关节脱位(fracturedislocationofsacro-iliacjoint)鵻:骶髂关节的上半部为韧带关节,无,在骶骨与髂骨之间有许多凸起与凹陷互相嵌插借组织相连,颇为坚固。骶髂关节的下半部有耳状软骨面小量及前后韧带,是真正的关节,比较薄弱常见骶髂关节脱位又分为3种:

A.经耳状关节与韧带。

B.经耳状关节与骶1、2骨折发生脱位。

C.经耳状关节与髂骨翼后部斜骨折发生脱位鵻。前者脱位的骨折线与身体长轴平行脱位的半侧骨盆受腰肌及牵拉向上移位很不稳定,不易保持复位,后者髂骨翼后部斜骨折线对脱位半侧骨盆向上移位有一定阻力。

②骶髂关节韧带损伤(ligamentinjuryofsacro-iliacjoint):施加于骨盆的暴力使骨盆前环发生骨折,使骶髂关节鵻的前侧韧带或后侧韧带损伤,该关节间隙张开但由于一侧韧带尚存而未发生脱位骨盆的旋转稳定性部分破坏发生变形。

③髂骨翼后部直线骨折(straightfractureofposteriorwingilium):骨盆后环中骶髂关节保持完整,在该关节外侧髂骨翼后部发生与骶髂关节平行的直线骨折,骨折线外侧的半个骨盆受腰肌牵拉向上移位。

④骶孔直线骨折(straightfracturethroughthesacralholes):骶髂关节完整在其内侧4个骶骨前后孔发生纵骨折各骨折线连起来使上4个骶骨侧翼与骶骨管分离该侧半骨盆连骶骨侧翼被牵拉向上移位,由于骶1侧翼上方为第5横突,该侧骶骨翼上移的应力,可撞击第5腰椎横突发生骨折此类型损伤,骨折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靠近体中线向上牵拉的肌力强大,故很不稳定,该侧骨盆上移位较多可达5cm以上。复位时需要强大的牵引力。

以上4类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后环损伤部位都在骶髂关节或其邻近其损伤机制及骨盆变形有共同的规律。

在骶髂关节脱位髂骨翼后部直线骨折及骶孔直线骨折中,均可见到压缩型、分离型与中间型。在骶髂关节后侧韧带损伤,前环耻、坐骨支骨折骨盆向对侧扭转变形;其分离型,骶髂关节前面韧带损伤前环耻坐骨支骨折伤侧髂骨翼外翻,骨盆向伤侧扭转变形无中间型。

⑤骶骨骨折:多为直接打击所致骶骨发生骨折,未发生变位者不影响骨盆的稳定性。由挤压砸击所致的骶骨骨折严重者亦发生变位及前环骨折,就成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由于骶骨管中

有神经存在,移位骨折可致。Denis等将骶骨骨折分为3区:Ⅰ区为骶骨翼骨折,腰5神经根从其前方经过,可受到骨折的损伤;Ⅱ区为孔区骶1~3孔区骨折可损伤坐骨神经,但一般无膀胱;Ⅲ区为骶管区,骶管骨折移位可损伤马尾,其表现为骶区会阴区麻木及功能障碍。  

Tile总结了各种骨盆骨折的分类后提出了系统分类:

A型(稳定型):骨盆环骨折,移位不大未破坏骨盆环的稳定性,如耻骨支坐骨支骨折,髂前上棘撕脱骨折,髂翼骨折等。

B型(旋转鵻不稳定型):骨盆的旋转稳定性遭受破坏,但垂直方向并无移位仅发生了旋转不稳定根据损伤机制不同分为B1开书型即前述分离型骨折B1①骨盆裂开<2.5cm,B1②骨盆裂开>2.5cmB2骨盆侧方压缩骨折即压缩型,受伤的同侧发生骨折B3骨盆受侧方压缩对侧发生骨折同前述压缩型骨折。

C型旋转与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即发生旋转移位,又发生垂直移位C1单侧骶髂关节脱位C2双侧骶髂关节脱位骶髂关节脱位并有。  

1.骨盆环骨折:骨折线贯穿骨盆环状结构,使骨盆环中断。单

发骨折常见有单侧耻骨支骨折、耻骨联合分离、单侧、髋臼骨折和单侧骶髂关节伴有小片骨折。多发骨折常见有两侧耻骨支骨折、耻骨支骨折伴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伴髂骨骨折和伴骶髂关节脱位。

2.骨盆边缘骨折:常见的有髂骨翼骨折,耻骨单支部分骨折,边缘骨折和骶等,骨折线形可呈横形或斜形,移位可不甚明显。

3.骨盆撕脱骨折:骨折的部位常位于强大附着的地方,如髂前上棘、和等,骨折碎片常较少,并常有移位。  

1.。骨盆各骨主要为骨,盆壁肌肉多,邻近又有许多丛和静脉丛,供应丰富,盆腔与后肤膜的间隙又系构成,有巨大空隙可容纳出血,因此骨折后可引起广泛出血。巨大肤膜后血肿可蔓延到、膈下或。病人常有休克,并可有、、减弱及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的。为了与鉴别,可进行腹腔诊断性,但穿刺不宜过深,以免进入腹膜后血肿内,误认为是腹腔内出血。故必需严密细致观察,反复检查。

2.或。对骨盆骨折的病人应经常考虑下尿路损伤的可能性,远较膀胱损伤为多见。患者可出现、尿道口现象。双侧耻骨支骨折及耻骨联合分离时,尿道膜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

3.。除非骨盆骨折伴有阴部开放性损伤时,直肠损伤并不是常见的合并症,如发生在腹膜反折以上,可引起;如发生在反折以下,则可发生周围感染,常为感染。

4.神经损伤。多在骶骨骨折时发生,组成腰骶神经干的骶1及骶2最易受损伤,可出现臀肌、腘绳肌和群的肌力减弱,小腿后方及足外侧部分感觉丧失。骶神经损伤严重时可出现消失,但很少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予后与神经损伤程度有关,轻度损伤予后好,一般一年内可望恢复。  

骨盆骨折多系高能量外力所致常并发性休克和脏器伤。临床检

查首先要对患者全身情况作出判断尤其要注意有无威胁生命的出血及和神智状态;其次要确定骨盆有无骨折和骨盆环鵻是否稳定同时必须明确有无合并伤。  

一般认为,根据病史、和骨盆正位X线片即可明确有无骨盆骨折。询问外伤史时应了解外力的性质、方向及外力大小以便于估计伤势轻重、判断骨折部位与骨折类型。骨盆环连续性未受损害的骨盆边缘骨折的主要表现是局部疼痛与压痛,骨盆挤压与分离试验阴性;而骨盆环单处骨折者的挤压与分离试验为阳性。骨盆环前后联合骨折或骨折脱位时则骨盆不稳定并多有骨盆变形疼痛也广泛在急诊室,初步诊断骨盆骨折的依据是,骨盆部有受暴力冲击或挤压的外伤史;有较广泛的局部疼痛或肿胀活动下肢时骨盆部疼痛加重,局部压痛显著,骨盆挤压与分离试验阳性不稳定型的骨盆骨折患者有下列表现:(1)或有明显的旋转

(2)两侧h的脐-髂前上棘间距不等。

(3)耻骨联合间隙显著变宽或变形。

(4)伤侧较健侧明显向后凸起。

(5)骨盆有明显可见的变形。

对疑有骨盆骨折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检查要轻柔,询问外伤史和是最基本的。骨盆分离挤压及伸检查应尽量避免,以免加重出血和疼痛。  

(1)骨盆后前位X线片:X线平片检查一般可明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其移位情况,亦常能提示可能发生鵻的并发症。全骨盆后前位X线片可显示骨盆全貌对疑有骨盆骨折者应常规拍摄全骨盆后前位X线片以防漏诊对骨盆后前位X线片上显示有骨盆环骨折者,为明确了解骨折移位情况还应再摄骨盆入口位和出口位片。(2)骨盆入口位片:患者仰卧,X从颅侧投向尾侧,与片盒成60°倾斜摄片本位片可显示耻骨段骨折移位;骨盆向内、向外旋转和向内移位的程度;骶髂关节向后移位及骶骨骨折是否侵犯;同样可显示撕脱骨折。

(3)骨盆出口位片:X线是从尾侧投向颅侧,与片盒成45°角本片可显示桶柄型损伤与骨折,对确定半骨盆有无向上旋转移位是很有用的,在本片上同样可显示骶骨或髂骨骨折移位情况。

CT检查对骨盆骨折虽不属常规但它可在多个平面上清晰显示骶髂关节及其周围骨折或髋臼骨折的移位情况,因此凡涉及后环和髋臼的骨折应行CT检查骨盆三维重建CT或螺旋CT检查更能从整体显示后的全貌,对指导骨折治疗颇有助益但应铭记对血流动力学鵻不稳定和多发伤患者,后前位全骨盆X线片是最基本和最重要鵻的放射学检查不要在拍摄特殊X线片上花费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尽快。  

应根据全身情况,首先对休克及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

(一)休克的防治。患者因腹膜后大量出血,常合并休克。应严密观察进行输血、输液、骨盆骨折的输血可多达数千毫升,若经积极抢救大量输血后,血压仍继续下降,未能纠正休克,可考虑结扎一侧或两侧髂内动脉,或经行。

(二)可进行修补,同时作。对尿道断裂,宜先放置,防止及感染,并留置导尿管直至尿道愈合。若导尿管插入有困难时,可进行耻骨上膀胱造瘘及。

(三)直肠损伤,应进行剖腹探查,做,使粪便暂时改道,直肠裂口,直肠内放置。

1.对骨盆边缘性骨折。只需卧床休息。髂前上棘人置于位;坐骨结节骨折置于位。卧床休息3-4周即可。

2.对骨盆单环骨折有分离时,可用骨盆兜带悬吊牵引固定。骨盆兜带用厚帆布制成,其宽度上抵髂骨翼,下达,悬吊重量以将臀部抬离床面为宜。5-6周后换用短裤固定。

3.对骨盆双环骨折有纵向错位时,可在下行手法复位。复位方法是病人仰卧时,两下肢分别由助手把持作牵引,用宽布带衬厚棉垫绕过会阴部向头侧作对抗牵引,术者先将患侧髂骨向外轻轻推开,以松介嵌插,然后助手在牵引下将患侧下肢外展,术者用双手将髂骨嵴向远侧推压,矫正向上移位,此时可听到骨折复位的“喀嚓”声,病人改变健侧卧位,术者用手掌挤压髂骨翼,使骨折面互相嵌插。最后病人骶部和髂嵴部垫薄棉垫,用宽15~20厘米条环绕骨盆予以固定。同时患肢作持续骨牵引。3周后去骨牵引,6~8周后去固定的胶布。固定期间行收缩和关节活动的锻炼。三个月后可负重行走。

4.对有移位的骶骨或尾骨骨折脱位可在局麻下,用手指经肛门内将骨折向后推挤复位。疼痛严重者,可在局部作强地松龙封闭。

5.髋关节中心性脱位,除患肢作骨牵引外,于大粗隆处宜再作一侧方牵引。予以复位。

6.对累及髋臼的错位性骨折,手法不能整复时,应予以开放复位内固定,恢复髋臼的介剖关节面。  

(1)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加压输血、输液,必要时

,确保有效的静脉通路。

(2)迅速止血、止痛是抢救的关键。多数骨盆骨折的病人是失血性休克,因此,必须有效的止血,及时进行骨折复位固定,可以减少骨折端的活动,防止血管的进一步损伤,同时可以减轻疼痛,为下步治疗提供条件。

(3)密切观察生命及时改善。

每15min观测、脉搏、呼吸、血压1次,留置导尿,详细记录,及时汇报医生,为抢救提供有力的依据。骨盆骨折休克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因此,应给予低流量吸氧,以改善机体缺氧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  

(1)妥善固定导尿管,防止脱落。导尿管及尿袋应置于低体位,管及尿袋每日更换1次,防止感染,尿管每周更换1次。

(2)保持引流通畅,每日进行1次,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冲洗液,防止及分泌物堵塞尿管。

(3)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利。

(4)每日用清洗尿道外口2次,用温水擦洗会阴部,防止感染。  

后腹膜血肿及损伤的护理

在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同时,还必须观察情况,注意腹肌紧张度,腹部有无压痛。、腹胀、肠鸣音减弱等,随时和医生联系。本组病人中有12例出现后腹膜血肿。后腹膜血肿常与休克同时发生,所以,在抢救时除抗休克外同时要迅速查出出血原因进行对症,处理及。在病情稳定后又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多为血肿刺激引起或神经紊乱所致,可通过禁食、肛管排气、来缓解症状。

4 骨盆吊带及下肢牵引的护理。

骨盆牵引必须持续3周以上,由于病人长期卧床,活动受限,所以要防止并发症发生。病人床铺要保持平整、干燥、无碎屑,保护骨隆突处,定时受压部位,合理使用气垫,防止的发生。吊带的宽度要适宜,牵引时必须双侧同时牵引,防止骨盆倾斜,肢体内收畸形。指导病人进行功能练习,逐渐恢复肢体的功能,早日。  

骨盆骨折的病人都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意外受伤,起病急,同时病人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所以,病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程度的恐惧感,迫切想了解病情,担心自己会致残。我们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针对病人的具体思想动态,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使病人了解病程的发展规律,解除思想负担,取得对我们医护人员的信任,使病人对我们无话不谈,有心理依赖,有安全感和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从思想上建立重新生活的信心。

通过临床护理实践,我们发现积极、主动、细致的护理是治疗的基础;合理科学的护理,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效率和质量,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骨盆骨折无特殊的预防措施主要是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创伤

而术后的功能锻炼对病人较为重要应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功能锻炼的意义与方法功能锻炼方式依骨折程度而异

(1)不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

①单纯一处骨折无合并伤又不需复位者卧床休息仰卧与侧卧交替(健侧在下)早期在床上做上肢伸展运动肉收缩以及足踝活动

②伤后1周后半卧及坐位练习并作髋关节的伸屈运动

③伤后2-3周如全身情况尚好可下床站立并缓慢行走逐渐加大活动量

④伤后3-4周不限制活动练习正常行走及下蹲

(2)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

①伤后无合并症者卧硬板床休息并进行上肢活动

②伤后第2周开始半坐位进行下肢肌肉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收缩背伸和伸屈等活动

③伤后第3周在床上进行髋膝关节的活动先被动后主动

④伤后第6-8周(即骨折临床愈合)拆除牵引固定扶拐行走

⑤伤后第12周逐渐锻炼并弃拐负重步行

健康问答网关于骨盆骨折的相关提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髋膝踝协同性屈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