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有几个大棚蔬菜基地?

  交汇点讯 2019年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将于11月19日-22日在南京举办。大会在即,南京将亮出哪些成果?答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双新双创”、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这道新时代命题,南京给出了哪些回答?记者近日来到浦口区一探究竟。

  一年里,来了三位院士

  在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的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南京国家农创园”),一幢崭新的现代化科创大楼已经落成,楼内外一片忙碌,工人们有的拿着水管冲洗地面,有的忙着调试电力、安装设备,为投入使用做着最后的冲刺准备。“我们目前已经吸引了三位院士及其团队签约落户,预计本月中旬将达到6位!”南京国家农创园管委会副主任王礼文兴奋地说。

  南京国家农创园,是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内批复建设的首家农业产业科创中心。目前全国共有江苏南京、山西太谷、四川成都、广东广州4家现代农业产业科创中心。与以往的农业高新区、农业产业园等其他园区不同,农业产业科创中心将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平台,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在特定区域集聚,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王礼文介绍,该园区主攻生物农业、智慧农业和营养健康农产品,以“一核四园多基地”为总体布局,“一核”即科创中心,“四园多基地”即多个科技成果孵化、中试、产业转化基地,包括浦口区万亩农业用地,及位于栖霞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的多个孵化基地。“未来3-5年时间里,我们将在龙头企业集聚、科技研发、成果孵化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逐步成长为全国领先、全球知名‘农业硅谷’。”

  牵手罗德平院士和刘斐教授团队,依托南京农业大学相关实验室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将重点围绕畜禽健康养殖和动物源食品安全展开研发;依托农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南京纳米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攻纳米农药……自2018年5月份实体运作以来,园区不断跑出项目招商和产业集聚的“加速度”。围绕三大主导产业,瞄准高端人才团队、高科技农业企业、高水平基金、高关联度产业联盟、高价值链总部经济等五大招引方向,园区累计签约项目108家,对接各类项目500余次。赵春江院士团队、邹学校院士团队、万建民院士团队等高端人才已正式签约落户,预计在“双新双创”博览会前能够落户6家左右院士团队,形成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

  园区还建成了2.6万平方米展示中心,配套完善2.7万平方米科创载体和万亩中试孵化基地,将进一步扩大产业容纳空间,提升科研创新和产业协作条件,吸纳企业、机构落地集聚。

  种菜不用土,产量高10倍

  “产量高出5-10倍?”现场有人发出惊叹。在浦口区雨发生态园智能玻璃温室,西红柿各自直直地向空中延展生长,组成密密麻麻的果蔬“森林”。除了一根根黑色的导管外,这里几乎看不到传统种植业所需的土壤、肥料、水,展现了现代农业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为什么种西红柿可以实现无土化栽培?种植技术员张孝文指着根茎底部一块块形似砖头的黑色物质,“秘诀在于它,岩棉,我们把一体化水肥通过导管打进植物根系,确保养料充足,最大化生长。”

  他介绍,岩棉是由玄武岩经过高温拉伸而成,通透性好。滴挂式灌溉方法可以实现节水50-70%。吊蔓式栽培则能够节约土地占用面积。整个大棚还配备了自动化控温湿系统,夜间温度保持在12度以上,日间温度保持在28度以下,由此提供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温湿环境,从而实现产量最大化。以该生态园为例,6亩地里可以高效种植12000株西红柿,产量可以达到15万斤左右,比普通西红柿高出5-10倍。

  据了解,雨发智能玻璃温室始建于2017年,历时一年完成,集成了中国、德国、荷兰、以色列等国内外先进的温室骨架结构、温控系统、自动控制及施肥灌溉系统等农业种植技术。“利用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可以有效解决农民看天吃饭的千百年难题。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打造综合型的生态农业示范区。”雨发生态园副总经理周怀强说。

  交汇点记者 董翔 张琦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吴集镇万亩蔬菜大棚基地位于吴集镇范赵村,基地主体为吴集田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2009年,刚开始建设大棚基地占地1200亩,总投资1200万元,年产值达1800万元。蔬菜大棚用工300人,上百户村民参与合作。目前大棚基地发展到10200亩,实现年产值1.26亿元。  

  2006年,周立波从村里的广播喇叭里得知,全镇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开始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技术人员进村指导消息。由于范赵村地形平坦,靠近公路,土质肥沃,水源富足,镇政府决定在范赵村率先实施结构调整。在技术人员的指导帮助下,第一年,他建了一个一亩地的土墙竹竿暖棚,一年种番茄套夏菜,不懂的技术就学,不会的向技术人员请教,实行科学种植。年底一盘算,去掉成本投资,一亩大棚净赚8000多元。一年内能从一亩坷垃地里扒弄出8000多元钱。在他的带动下,2008年,全村的温室大棚迅速发展到200多个,第二年,又投资新建了两个钢架暖棚,成了全村的种菜大户,一年苦干之后,不但添置了不少生产机械,并还清了积压多年的债务。无债一身轻,从此,他的干劲更大了!

  2009年,周立波同志创建了吴集田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10年来,他凭借自己敢想敢干、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对土地、农村、农民浓厚的感情,在2013年建成了沭阳县吴集田园蔬菜标准园。2016年迎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契机,在省扶贫队的帮扶下、在吴集党委的支持下建立沭阳县吴集镇范赵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主要有:集中展销、科技培训、信息共享、新品种示范、电子商务、科技超市、农资服务以及冷藏保鲜,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种植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借助“一村一品一店”项目网络营销,新建保鲜储藏库,实实在在为村民谋出路、谋福利,为范赵村民提供了致富之路。经过10年拼搏,周立波取得的成果寥寥几句,但这条路上的艰辛又要多少笔墨才能说完。村民不再称呼他叫周书记,而是叫周大胆。作为农民,周立波同志深知过去仅以自给自足春种秋收的方式进行少量种植,不仅不成商品、不成规模,而且品种单一,技术低下,高投入低产出。要想把蔬菜当做一项致富的产业来做,就必须提高蔬菜种植技术,增加蔬菜品种,提高商品意识,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种植、企业化经营的模式。但是在初期,他深深的体会到,农民不是不知道种菜赚钱,也不是不想赚种菜的钱,最主要的是农民有三怕:一怕没技术,蔬菜有了病没法治,降低了产量,减少了收入;二怕没销路,产下蔬菜卖不了;三怕没保障,辛辛苦苦下来,一年还不如种玉米强。为此,周书记每天深入到实际生产中,深入群众中,边干边学,白天和村民一起种地,积极和技术员沟通交流,晚上回家学习理论知识,自费购买了大量技术书籍和光盘,积极参加市、县蔬菜种植培训班。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的成功,不仅让村民看到了蔬菜种植的致富路,也让周书记松了一口气,坚定了自己种植蔬菜大棚增收致富的信心。现在他已发展蔬菜大棚1200亩,通过合作、出租给其他贫困农户及自已种植,他年纯收入可达30万元。周立波先后被沭阳县评为“科技示范户”、“农村科技大王”、“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等。 

  据统计,范赵村蔬菜大棚亩均纯效益比邻村高出12.15%,农民收入高出11.7%。发展社员160多人,并先后组织了2个技术服务队外出到全县各地搞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并帮带120户农民依靠科学管理脱了贫、致了富。种大棚蔬菜农民最低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最高的达3万多元。周立波同志用自己的拼劲带领全村农民依靠科技走向了富裕之路。 

  创业致富有多难,就看当初“周大胆”,敢想敢干,尝得苦尽甘来。

  西湖镇孙楼村,春日暖阳下,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映入眼帘。(图片由西湖镇政府提供)

  棚中,长势喜人的芸豆、尖椒等果蔬透露着丰收的喜悦。

  建蔬菜合作社,解决了蔬菜销路之忧,也带动了周边贫困村民的就业。

  大众网聊城4月12日讯(记者 赵志鹏 袁志威 实习生 刘欣)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人才振兴是保障。阳谷县西湖镇立足自身优势,以产业为基础,以人才为支撑,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导农民发展蔬菜大棚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

  蔬菜种植是西湖镇农民的传统种植业之一,种植经验较丰富,镇上依托部分行政村土地流转,2017年新建了高效日光温室基地6个。在现有2800余个大棚基础上,进一步扶持壮大了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形成了规模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

  孙楼村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村民搬进了二层小楼房。

  兴建高标准冬暖式大棚150余个 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两番

  “现在村街面上几乎看不到有人散步闲聊,因为家家户户都在大棚中劳作,一年四季不闲着,争着抢着想创意、找销路,努力让果蔬提质增效。”4月10日上午,大众网记者来到阳谷县西湖镇孙楼村,春日暖阳下,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映入眼帘。棚中,正在忙碌的菜农不时在秧苗架间来回穿梭,长势喜人的圣女果、芸豆、尖椒等果蔬更是透露着丰收的喜悦。

  西湖镇孙楼村村支部书记青增亮介绍,十九大报告中描绘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农民又有了新愿景。“孙楼村地处阳谷县最西面,由周边四个自然村组成,2015年之前,村里贫富差距较大,1000多人口的孙楼村贫困户占据了一半多,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青增亮说,三年前,孙楼村农业结构单一,村民没有副业、生活落后,只能靠种地维持基本生活。而年轻人虽然外出务工,但收入甚微。

  依靠政府贷款支持,从2015年起,孙楼村开始大规模兴建大棚,实行水肥一体化的施肥灌溉模式,推广应用优良种苗、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有机肥料,保障无公害蔬菜的品质,使果蔬实现提质增效。

  孙楼村先后成立了蔬菜批发市场、振峰果蔬合作社、高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基地,果蔬产业发展越来越兴旺。截至目前,村里共建有高标准冬暖式大棚150多个,占地近500亩,人均年收入由之前的2000元增加到8000元,每户年收入十万元到二十万不等,全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村里有了蔬菜批发市场,菜农们不再愁销路,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都有我们的客户。”青增亮说,为了确保大棚种植效益,村里组织大棚户分三批去寿光、临淄和河北省无极县参观学习,又邀请了寿光的蔬菜专家来孙楼,对大棚户提出的黄瓜种植、病虫害防治和施肥等问题进行现场培训。

  在发展果蔬产业的同时,孙楼村还通过加快新农村建设,改造了全村电网,村民搬进了二层高的小楼房,家家户户通上了天然气,取暖、健身器材、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80后回乡大学生高喜良在大棚中查看芸豆的长势。

  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80后大学生建大棚种出富裕路

  在西湖镇尹洼村,2014年33岁的高广参凭借丰富经验和过硬本领建起了孟珠蔬菜合作社。“原来我们这里卖菜难,销菜都要去周边地区,蔬菜常常会被压价,为了不让村里菜农愁销路,我们几个年轻人便建了这个市场。”高广参说。

  有了蔬菜合作社,不光解决了蔬菜销路之忧,也带动了周边贫困村民的就业。高广参告诉大众网记者,合作社工人最多的时候能达到四十人左右,工人包装一箱菜能获利三元,一个月有三四千的收入,年收入也能达到近五万元。

  “目前,我对自己的市场很有信心,前段时间去北京、西安、武汉等城市实地调研过,下一步,将以直供一线城市超市的销售方式,广州以黄瓜为主,上海、武汉、嘉兴等地以扁豆为主,打造自己的蔬菜品牌。”漫步于田间地头,高广参自豪地介绍到。

  与高广参立足蔬菜合作社,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不同的是,尹洼村的另一位80后大学生高喜良凭借活跃的思维、灵活的头脑和丰富的创业经历,很快成为同村群众眼中的一位“新农人”。

  1997年,毕业于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技工学校的他,曾先后在深圳、哈尔滨、沈阳等地从事市场营销工作,这一呆便是六年。“那时候年轻气盛,不服输,总想在外面闯一闯。”高喜良说,虽然在外地每个月能拿到四五千元的工资,但一年到头基本存不住钱。

  2009年,经历了在沈阳的创业失败后,高喜良毅然回到家乡建起蔬菜大棚。“现在一个人打理这2个占地3亩多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年收入能达到近八万元,安心、稳定是回到家乡后带给自己最大的收获。”高喜良告诉大众网记者,回来之后可以照顾家庭,收入也比较稳定,跟以前相比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因为切实感受到种植蔬菜大棚收益可观,尹洼村高学历回乡创业的青年越来越多,仅仅是我熟知就有十多个。”谈及下一步的发展思路,高喜良挠了挠头笑着说,希望明年能多拓展几项果蔬种植产品,和青年农户联合创业,带动更多村民种出富裕路。

  菜农正在果蔬大棚中采摘圣女果。(图片由西湖镇政府提供)

  做好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蔬菜品牌提升竞争力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在西湖镇,像孙楼村、尹洼村这样以发展“温室大棚”、种植果蔬为主的乡村还有很多。阳谷县西湖镇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7000多亩,辐射带动2000亩,年总产各类蔬菜10万吨,形成了以芸豆,黄瓜,彩椒种植为主,以生态采摘,观光为辅的蔬菜基地。平均每亩日光能温室收入在6――8万元,蔬菜种植将逐步成为西湖镇农民增收致富、解决长远生计,实现乡村振兴的优势主导产业。

  那么,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西湖镇又将如何描绘好果蔬产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呢?西湖镇镇长侯庆涛告诉大众网记者,西湖镇将进一步扶持壮大高标准蔬菜温室大棚,力争以农业为主业的群众户均一个棚,切实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同时,抓好人才振兴,引导有文化有头脑的青年回乡参与蔬菜产业,开展合作经营,实施能人带动,解决新技术推广和销售渠道问题。

  “在做好产业、人才振兴的基础上,做好提质增效,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创建无公害菜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益。”侯庆涛介绍,在一三产融合方面,推广体验式、休闲式农业,将农业生产与城市人口休闲、娱乐、美食等有效结合,搞活农业让农民乐在农中,同时吸收贪困人口参与,彻底解决脱贫难题。

  为满足蔬菜市场多样化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西湖镇正在建设冷库冷藏,对蔬菜进行预冷降温处理,有效解决蔬菜的保鲜存贮,满足冬季蔬菜市场的需求量,也便于长途运输打入外地市场,提高蔬菜生产附加值。形成淡销季节存贮,旺销季节出售,实现蔬菜市场“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超季返季,四季均衡”。

  此外,西湖镇还将通过蔬菜基地运作,设计规范包装,统一标志,打造蔬菜品牌,提高西湖镇无公害化蔬菜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规模化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增收渠道,实现乡村振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大棚种植基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