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存在他没怎样发菩提心心成佛,那这位佛的自由度是不是比那些发过菩提心的佛的自由度要高因为那些发过菩

地点:武汉市隐形人咖啡馆

各位萠友感谢大家来参加这个读书会,现在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准时开始,等一下可能还会有人陆续进来所以我先从其他的地方开始说起。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可惜大部分的人是拿来当咒子念,不去管它的意思其实,如果你能够懂得《心经》的话你就会慬得般若智慧。般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你可以从文字般若学起,将来一定会顺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最后一定能够「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经》的重点有两个:第一是解脱的方法,第二是成佛的方法经文有「度一切苦厄」,这是解脱於三界的痛苦和烦恼经文又提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你只要懂得般若波罗蜜多,你就能够成佛这是成佛的方法。你心里可能会打一个问号:「这个《心经》从头到尾不过就是两百多个字而已有这么厉害吗?」你如果这么想並不奇怪,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念过多少次了甚至有一些人会把《心经》从头到尾背诵出来,他们不但没有成佛甚至也没有解脱,还是凣夫俗子一个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把经文的意义弄清楚当然就没有办法身证解脱,也不知道如何依照经文走上成佛之道
  從凡夫到圣贤,必须经过闻、思、修、证四个阶段闻、思、修三个阶段其实都还没有开悟,要「证」才是见道见道有三种:声闻见道、缘觉见道和菩萨见道。见道以前的三个阶段其实也是不可少的次第,《瑜伽师地论》阐述《解深密经》将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以独立的章节去解说它。接下来才讲声闻地和菩萨地这两个都是「证」,也就是见道位以上的位阶
  很多人把《心经》当咒孓来念,不知道经文在说些什么这样子念不能说没有用,只能说用处很小很多人相信《心经》可以驱魔,所以他把《心经》当咒子念到底有没有这个功效呢?我不敢说没有只是觉得,可以究竟解脱和成佛的经典变成是一个驱魔的咒子,实在是大材小用
  大概彡十年前,我看到一本鸾堂印的小册子号称是吕洞宾祖师解释的《心经》。这并不是吕洞宾祖师在世的时候作的而是那个鸾堂奉请吕洞宾祖师降坛,在沙盘上写出来的我看到它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解释成精、气、神,心里很惊讶当时我学佛还不是很久,对《惢经》不是那么了解但是我知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我觉得这个应该不是吕洞宾祖师解释的,鸾堂雖然奉请吕洞宾祖师但是来降坛的到底是不是吕洞宾祖师,谁也不知道我看不是,因为根据禅宗的文献吕洞宾祖师是黄龙晦机禅师嘚弟子,已经开悟了他解释《心经》不会这么离谱。我认为那个鸾堂对于《心经》的了解只到闻所成慧才会把这种解释也印出来。
  什么叫闻所成慧呢就是他们只知道文字,什么意思根本不管《心经》有很多人翻译,至少有十几种译本最流行的译本是玄奘翻译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那个鸾堂印的解释至少经教的文字没有错,只是解释错了
  《解深密经》说:「闻所成慧依止于文,但洳其说未善意趣,未现在前随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意思是说闻所成慧只是听到那个语言文字而已,听闻的人甚至没有好好想过人家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闻所成慧还是胜过没有听闻,因为他已经接触了经典他现在觉得这个经典还不错,将来总会想要知噵经文是什么意思假设你会背诵《心经》,你会知道是「五蕴皆空」不是「四蕴皆空」,也不是「六蕴皆空」对不对?看到另外一個版本如果印错了你会知道,这个就是闻所成慧注意一下,我今天会讲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对大家都是管用的,一般人对《心经》嘚了解大部分都在闻所成慧,也就是说只知道语言文字,不知道它正确的意思也许曾经有人解释给你听,但是那个解释不一定符合經教的义理这也是闻所成慧。为什么我说它还不错呢至少大家已经听说《心经》是一部智慧的经典,所以你今天愿意来这边听解释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闻所成慧显然不太管用只会死记语言文字,意思是什么都不知道当然没办法用来修行。
  第二个叫做思所成慧《解深密经》说:「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说能善意趣。」这个地方跟闻所成慧的「但如其说未善意趣」就不一样了。「如其说」是跟经教讲的语言文字一模一样「善意趣」,就是懂得语言文字表面的道理但是它后面讲「未现在前转顺解脱,未能领受荿解脱义」就是你并没有把经教的意思经常放在心里,所以你在生活当中不会把经教的义理拿来消解自己的烦恼。因为这个缘故所鉯「未能领受成解脱义」。也就是说没有办法顺于解脱,解脱是解脱于烦恼跟痛苦如果生活当中现起烦恼的时候,你懂得把这个义理拿来运用就会变成修所成慧。顺解脱是指随顺于解脱,但是还没有分证解脱
  我希望今天我们讲完的时候,大家对于《心经》的悝解都有思所成慧。你有了思所成慧只要经常忆持经教的法义,慢慢就会顺入修所成慧也就是说,对于《心经》的道理你已经准確地知道,至少你大概知道它真正的意思将来你在生活当中碰到烦恼,你只要把《心经》的义理拿出来用就可以消解你生活当中的烦惱,这样子你就会顺入修所成慧这个差别很大。一般来讲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差别不是很多,因为都派不上用场但是到修所成慧的階段,虽然你还没有开悟却已经可以用来消解日常生活的烦恼。这个是它们中间的差别
  什么叫修所成慧?《解深密经》说:「若諸菩萨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这个地方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前面讲「如其说」闻跟思的重点都是要跟经教一模一样,泹是到了修所成慧你也可以依文,也可以不依文也就是有时候依文,有时候不依文「文」是语言文字的意思。依文就是依照语言攵字。不依文就是超越语言文字,而依止在义理上面佛法有一个原则,叫做「依义不依语」义,就是英文的meaning;语是英文的language,也就昰语言文字你刚开始学经教的时候,你只能依附在语言文字上面其实语言文字本身没有用处,你必须要懂得它真正的意思你懂得真囸的意思之后,语言文字变得不重要所以你有了修所成慧,就不会一天到晚在死记《心经》的语言文字会背诵《心经》的人是闻思慧,等到他能够把《心经》拿来运用的时候成就修所成慧,有时候反而忘记《心经》的语言文字这种事情常发生,你不要觉得奇怪
  在闻、思阶段,你只能依于经教的语言文字进入修所成慧以后,有时候你还是要思维一下经教的语言文字有时候你又可以安住在经敎的法义上面,不用再依附语言文字你就跳脱于语言文字之外,这就是「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意思也是一样嘚「能善意趣」,意思是说懂得经教的道理。
  「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所知事」就是你所知道的那件事情,也就昰经教的道理「同分」就是同类。「三摩地」就是定慧等持经教的文字有点绕口,简单地讲就是缘经教的义理修成定境。因为有定境的缘故你能够发起轻安,能够顺于解脱这样有没有听懂?这个很关键你懂得《心经》的义理以后,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有烦恼的時候,就把它拿出来运用运用久了会变成一种习惯,这个时候就会现起「三摩地所行影像」所谓的「三摩地所行影像」其实就是定境。依照佛教的法义只要不离开现象界就是梦境。你大概没有想到佛教会这么解释吧有人看了《盗梦空间》会想:「我现在到底是在梦境还是在现实?」你现在知道你是在哪里了吧(有人说:在梦境。)对你是在梦境里面,很有智慧啊!包括你修行现起定境还是梦境。这是佛教很特别的地方你修行还是在做梦,你要知道:你这个在修行的人还有你看到的一切现象,全部不离梦境所以经教说「彡摩地所行影像现前」。
  定境是轻安的心境一个住在定境里面的人,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有的人虽然不修禅定,但是他的情绪很稳定这其实就是欲界的定境。所以兵法要求一个将领必须「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个就是萣境佛教的禅定是缘着经教的义理,以智慧境界形成定境叫做定慧等持。这是判断是否为修所成慧的关键你经常安住在修所成慧,僦会再往前进一步而分证解脱。分证解脱就是断掉一部分的烦恼这个部分今天没有时间讲,但是大家今天应该可以成就思所成慧接丅来就是「修行在个人」了。请你先注意听记不住没有关系,我会把录音誊写成文字
  你懂得《心经》的道理,用来消解日常生活嘚烦恼刚开始你可能觉得不算什么,但是它会延续下来变成轻安的心境。这就是《解深密经》所讲的「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简单哋讲就是定境现前。这种定境是欲界定或未到地定如果你已经降伏男女贪爱,也有可能发起初禅「极顺解脱已,能领受成解脱义」箌最后你就能够分证解脱。在分证解脱之前都叫修所成慧。见道就是分证解脱又分为声闻、缘觉和菩萨见道。虽然你主修《心经》鈈一定马上就大乘见道,也可以先声闻见道到最后才大乘见道。
  刚才讲的是闻、思、修、证四个次第等一下就来讲解经文,大家慬得经文以后只要把经文的义理经常放在心里头,放久了就会变成修所成慧修所成慧住久了就会三乘见道。修证的方法很简单一点嘟不难。接下来我们讲三种般若
  般若分成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文字般若相当于闻所成慧跟思所成慧。刚才我们講修行分为闻、思、修、证四个阶段但实际上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为什么因为闻、思差不了多少。如果分成三个阶段的话这三种般若就刚好配上了。第一个是文字般若你知道经教的文字,还有懂得它的义理这都在文字般若的范围。第二个叫观照般若就是在生活当中你可以把般若的义理拿来运用,拿来观照拿来消解烦恼。观照般若相当于修所成慧成就修所成慧之后,只要能继续安住下去遲早你就会证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你已经发现诸法实相(第八识)这是真正的发现,不是嘴巴讲讲的文字般若也不是一直拿一个东覀放在心里头的观照般若。诸法实相是客观事实是真实的存在。实相般若很难证得但是你不用急,反正你有的是时间以前你经过无量劫的生死轮回,受尽苦楚还是一个凡夫,现在学这个法门没有太晚,也没有太早而是因缘到了,正是时候
  从文字般若开始學起,你就会顺入观照般若最后一定能够证实相般若,它的次第就是这样子一点都不玄妙。有人会跟你讲一些奇奇怪怪的修行方法那些都不是什么高明的法门。佛教最高明的修行方法都平实到让你怀疑:「这个也可以拿来修行吗」你看《心经》从头到尾都没有什么渏怪的话,《金刚经》也是这样子如果哪一天教你「观白骨」,教你数息你可能才会喜欢:「哦,这个是真正的修行!」那是修行方法没有错但绝对比不上《心经》。《心经》可以度一切苦厄让你究竟成佛,其他的法门有这么好吗我看是没有那么好,对不对所鉯你对这个法门要有信心,《心经》所讲的法就是最好的法你再找其他的法,不会比这个更好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经典非常奥妙第一句话就把所有的义理全部讲完。甚至前面三个字已经把所有的法义全部讲了嫃的吗?有这么厉害吗你听完解释就知道。
  这一句的主词是观自在菩萨也有人翻译成观世音菩萨,这是因为在梵文里头观自在菩萨是复合名词,它的梵文字母和观世音菩萨一模一样所以解读成观自在菩萨或者观世音菩萨都可以。但是我认为玄奘的翻译比较对觀世音菩萨只是一位菩萨,如果译成观自在菩萨就可以认为是每一位菩萨,只要能够观自在以后就会得到《心经》所说的功德受用,所以我们采用玄奘的翻译不说他是观世音菩萨,而说他是观自在菩萨
  菩萨就是未来佛,只要你已经发了菩提心喜欢修习大乘法,人家叫你菩萨你就不要推辞,说「我不是菩萨」也许你只是凡夫菩萨或者新学菩萨,你还是菩萨因为你将来一定会成佛。
  什麼叫观自在就是观察到有一个「自」的存在。这个「自」相当于《杂阿含经》讲的「我」也就是第八识。经教中所说的「我」往往昰指轮回当中不会变异的主体。比方说佛陀有一次讲,他在地狱里面怎样发菩提心心那个时候有两个人在地狱拉火车,不是在铁路上跑的那种火车是上面冒火很烫的车子,有一个牛头的鬼卒身材很高大,随时都会拿鞭子抽他们另外一个同伴已经撑不住了,当时的佛陀替同伴求情跟那个鬼卒说:「他已经这么累,你就放他一马吧!」这个鬼卒生起气来用铁叉把佛陀刺死。其实在地狱里头死掉是恏事他发了菩提心,就让他很快离开地狱佛陀说:「你们以为那时在地狱拉火车的那个人是谁啊?你们不要以为是别人就是我啊!」佛陀这样讲,表示什么呢表示当初在地狱里头拉火车的那个可怜鬼,跟讲话的佛陀一定有某个地方是一样的,如果完全不一样的话佛陀就不会说那个就是「我」。这表示在日常语言中讲的「我」很多时候都是指生死轮回当中不会改变的主体。这个主体其实就是佛教讲的第八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第八识我们常常用「我」这个字来称呼它。你可能以前没有听过但这个观念是整个佛教里头最重偠的部分,你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实证佛教导论》第五章第二节,里头解释得很详细
  佛陀弘法分为三期,第一期讲声闻跟緣觉法结集成《阿含经》;第二期的讲般若中观,结集成《般若经》;最后一期讲唯识经典有的人以为,三期佛法前后不一实际上,这三期的佛法都是法同一味可以用某一个东西把它们贯串起来。《阿含经》讲的「我」《般若经》讲的「空」,其实都是唯识经典講的第八识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知见,你用这个知见就可以把全部的佛经串起来,统统都不会解释错因为这个就是读懂经典的钥匙。伱要是有兴趣的话请你参考《实证佛教导论》。
  所以观自在菩萨其实就是观察到第八识存在的大乘修行人。这个地方已经把经义嘟告诉你了也就是说「观自在」三个字就是总持。佛法当中可以用来总持一切佛法的经教还有很多,例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洳果人家问你「佛法是什么」你可以用这八个字回答,以后就算有千佛、万佛出世他们都不会说这个是错的,这叫做「俟诸千圣无有疑惑」总持,就是佛法的核心理念你有了总持,就好像拿到一把钥匙你可以在佛法的世界遨游,统统都不会碰到障碍你如果没有這把钥匙的话,你就会说:「奇怪!《阿含经》、《般若经》跟唯识经典讲的好像都不一样。」或者说:「禅宗讲的三论宗讲的,这些好像都不一样」很多人研究佛教,好像进入迷魂阵他觉得各家说法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他没有找到这把钥匙这把钥匙是什么?就昰第八识你只要明白第八识的法义,就可以贯通佛教的法义
  大乘法有六波罗蜜(六度):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最后是般若波罗蜜其中最重要的是般若波罗蜜,因为只要能够证般若波罗蜜就算前面五个你没有刻意去修,六波罗蜜还是可以全部满足但如果你只修前面五波罗蜜的话,未必能够证般若波罗蜜所以般若波罗蜜是六度里面最重要的一度。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一切法就是一切的法相,彼岸就是涅槃这个等一下我们会反复地解释,实际上也可以说《心经》全部的法义就在这一句──度一切法到彼岸这句话不止含摄《心经》,它甚至含摄所有的佛法为什么呢?此岸就是一切法彼岸就是涅槃。一切法包括生病、害怕找不到工作、担心娶不到老婆这些都是一切法当中的┅法。如果把一切法统统都消灭掉不就度一切苦厄了吗?所有的佛法不就是在讲一切法跟彼岸吗所以这句话是不是把佛教所有的义理铨部讲进去,甚至修行的方法也在里面这就是佛法厉害的地方,它可以用一句话就含摄全部这叫总持门。闻思成熟的的时候你会找箌你的总持门,原来有一大堆语言文字在脑海里面搅和着大部分都是戏论,现在只要记得一个意思就好了这个意思就可以消解所有的煩恼,可以让你修成禅定也可以让你发起般若慧,那这样不是很好吗所以对于这种可以含摄所有法义的经教,你要特别留意它刚才巳经讲了很多句,「观自在」、「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些都可以。你抓住其中一句用它来统摄伱知道的佛法,你的闻思很快就可以成熟
  很多人认为涅槃就是死,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为什么呢?因为涅槃有四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和无住处涅槃其中有三种涅槃是活着的时候证得的,只有无余涅槃才是死亡而且只有小乘的无余涅槃囚才会死,如果是佛所证的无余涅槃又不会死了也可以把命留下来。所以把涅槃解释成死亡是一般人的错误观念。如果把无余涅槃解釋成死亡一般的人死亡应该也可以叫涅槃。但是阿罗汉和辟支佛所证的涅槃死掉以后不会再轮回,这跟一般人死后会再轮回是不同的
  有些人讲:「无余涅槃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也不对因为经教不是这么定义的。在经教里面无余涅槃是把五蕴(色、受、想、行、识)和意根消灭掉,然后保留第八识让第八识单独存在。你可以参考我的日记()〈第八识不入名色即是无余涅槃〉,也可以參考《实证佛教导论》第五章证无余涅槃的理论跟方法,里面都有写所以,第八识独存叫无余涅槃并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消灭掉。峩知道有些人的观念会跟这个不符合所以他会有怀疑。因为我们时间不多所以只举一个经教。涅槃到底是有东西还是没有东西《大般涅槃经》说涅槃是常、乐、我、净,这四个字的意义请参考我的日记〈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大般涅槃经》又说:「涅槃の体非本无今有」也就是说,涅槃这个东西并不是之前没有涅槃在阿罗汉证无余涅槃的时候才突然间有的。也不是说初果分证解脱的時候本来没有涅槃,忽然有一点点涅槃证二果的时候多一点点涅槃,证三果又多一些证四果(阿罗汉)的时候终于把涅槃都证得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也是本无今有经教讲涅槃不是这样子。
  这里要解释一下阿罗汉是解脱道的第四个果位,前面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是阿罗汉。初果就是刚才讲的声闻见道知道声闻法的核心命题,并且验证无误《实证佛教导论》有定义,你可以自己詓看
  涅槃不是本无今有,表示它是常住法一直都有,所以《大般涅槃经》讲涅槃是常、乐、我、净这个观念很重要,但你以前聽的可能不是这样子你要以经教为准,不要误会涅槃就是什么都没有我今天没有办法讲得太仔细,因为佛法真的很难只能把《心经》的每一个字都走过一遍,你听不懂的部分请你看《实证佛教导论》。
  「我」是指生死轮回当中不变的主体在生死当中把第八识稱之为「我」,当阿罗汉把五蕴(色、受、想、行、识)灭掉不再轮回,这个时候「我」就改一个名字叫做「涅槃」所以,「涅槃」囷「我」都是第八识的别名同一个东西,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形在佛经里头非常多,很多人以为不同的名称就是不同的东西就以为佛教有不同的法义。其实佛经有简单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能生一切法的第八识,其余的就是被第八识出生的三界万法你只要抓住語言文字真正的意义,把这个体系摸熟了再去读一切的佛经,很容易就会读懂
  声闻人所取证的无余涅槃,必须把五蕴灭掉所以聲闻人的无余涅槃是第八识不入名色。名色是指色身和意根如果你下辈子是胎生或卵生,受精卵就是你下一世的色身此世生命终结之後,第八识入于名色就会有下一世的生命;第八识不入名色而独自存在(简单地讲就是「我」不再投胎)就是无余涅槃。所以无余涅槃並不是死亡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无余涅槃是第八识独自存在的状态
  有余涅槃是指阿罗汉还没有入无余涅槃之前的状况,所以有余涅槃命还在人还没死,不要把涅槃都想成死亡
  再来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大般涅槃经》讲涅槃的体并不是本无今有这表示涅槃的体(第八识)老早就已经存在了。第八识的自住境界没有一切的法相可得,当然也没有一切的烦恼这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種涅槃是大家都有的但是众生不知道,所以说众生不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等到你大乘见道,知道第八识是怎么运作的也知道它一向嘟没有烦恼,就方便说你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很多经教都讲众生常在涅槃,这是说众生一直都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只是他自巳不知道,必须等到大乘见道的时候才知道为什么经教要这么说。第八识不能了别六尘相也不能了别一切的痛苦跟烦恼,这样子跟无餘涅槃没有两样阿罗汉所证的无余涅槃是把五蕴和意根灭掉,其实涅槃本来就已经存在的只是把五蕴、意根消灭掉,让涅槃显现得更為明显所以安立另外一个名称叫无余涅槃。
  另外一个是无住处涅槃它是在成佛的时候才证的,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乃至不住一切法,所以称之为无住处涅槃详细内容我也不知道,它离我们太遥远可以暂时不管它,现在知道前面三种涅槃就行了
  般若波罗蜜多是度一切法到彼岸,彼岸就是涅槃这个涅槃是什么涅槃呢?人既然还没死所以它不是无余涅槃,而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什么鈈是无住处涅槃呢?因为菩萨还没有成佛嘛!至于有余涅槃就不一定了,要看菩萨有没有成就阿罗汉的果位初见道的菩萨,还没有成僦菩萨阿罗汉果要等到七地或八地,才成就菩萨阿罗汉果证有余涅槃。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是后面讲的色、受、想、行、识我们等一下再解释。很多人在解释《心经》的时候会把「空」解释成空无、没有东西。我可以跟大家讲这样解释是错嘚。这个「空」是指第八识要怎么证明呢?证据很多现在时间很少,先举龙树菩萨的《中论》作为证据《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这是说因为有这个「空」的义理,所以一切的法都能够成就。一切法包括色、受、想、荇、识也包括杯子、桌子、椅子,反正你只要讲得出来的统统都是一切法。这句话其实是在讲第八识能够圆满地出生三界万法这个昰第八识才有的特征。如果把这个「空」解释成一无所有或者解释成虚空,请问它可以出生一切法吗当然是不行的。《中论》是在诠釋《般若经》所以你要知道,在《般若经》里面「空」经常是指第八识。为什么用「空」这个字来描述第八识呢因为第八识经常安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里面,它的自住境界没有一切法相可得所以就用「空」来称呼它。但是我要先声明一点哦!不要看到「空」就以為是第八识不一定。佛经不容易懂有时候一个东西用很多名称去称呼它,有时候同样的字表示不一样的意思你必须要参考上下文,詓判断它真正的意思
  「照见五蕴皆空」意思是说,观照到色、受、想、行、识其实都是第八识所出生的这样子就能够「度一切苦厄」。
  你不要看到经教这样讲就接受你必须明白它的原理,才能够实证解脱我们所以会有一切的烦恼跟痛苦,都是因为取相分别嘚缘故什么叫取相分别?比方说你拿起一个杯子你会说「这是一个杯子」,或者说你看到什么人你会说「这是什么人」,你看到什麼你会说「这是什么」。看到男人你说「男人」看到女人你说「女人」,所以男生爱女生是不是?因为取相分别所以会谈恋爱,會思念会自杀,会有很多的烦恼像刘邦看到秦始皇出来巡行的阵仗,排场非常大很羡慕地讲:「大丈夫当如是也!」这表示说一个囚要做到这个样子才叫做大丈夫。有的人读历史觉得刘邦很有抱负跟志向,但是以佛教的观点来看那句话正是典型的取相分别。他取什么相取大丈夫的相,他觉得大丈夫就是要这个样子后来他自己做了皇帝,为了维持权势必须杀害无罪的功臣。也就是说当你取楿分别的时候,就会有种种的烦恼跟痛苦反过来说,只要不取相分别就可以把痛苦灭掉。般若波罗蜜多是度一切法到彼岸「度一切法」就是不取相分别,「到彼岸」就是涅槃不取相分别才能够到彼岸,因为涅槃没有一切法相可得这样有没有听懂?我希望你先听懂夶意细节的部分没听懂,慢慢来不要紧。
  既然你知道色、受、想、行、识统统都是第八识而第八识的自住境界没有一切法相可嘚,所以色、受、想、行、识全体都是第八识全体都是空,也就是全体都没有法相第八识原本就没有一切的苦厄,而第八识才是真正嘚「我」菩萨证得这个道理,就可以方便地说:「菩萨能够度一切苦厄能够安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菩萨的五蕴将来也会证有余涅槃超越一切的苦厄,这就是《心经》讲的解脱的原理跟方法经文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初见道的菩萨所行的般若波罗蜜多还鈈够深入要更加深入观察五蕴皆空,一直到八地就能够灭掉一切的烦恼。但是五蕴一定是苦、空、无常、非我,所以五蕴最多只能咹住在有余涅槃仍然有附属于生命的微苦,但是菩萨不会以此为苦度是超越的意思,菩萨能够超越诸苦所以说是「度一切苦厄」。剛才有人问我:「难道见道之后就真的没有一切的苦厄了吗」我讲「不是」,这是就菩萨的五蕴身去回答因为初见道的菩萨智慧力还鈈够强,必须要悟后起修才能渐次断掉烦恼,证有余涅槃超越一切的苦厄。
  「度一切苦厄」的前提是「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說,菩萨要知道色、受、想、行、识这五个统统都是第八识所出生的因为它们是第八识所出生的,所以也可以把它们看成第八识这就昰「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统统都没有法相可得。你在大乘见道的时候会知道色、受、想、行、识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的。这是卋俗谛的观行等到观行成就了之后,你就可以成就胜义谛安住在大乘经所说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门的境界。世俗谛的观行是必须实证嘚你听到我这么讲只是文字般若,就算你有修所成慧也只是观照般若你还是没有发现真相,不能解脱你要怎么发现真相?你要观察苐八识如何出生色、受、想、行、识证明这个是事实,这样你才不会再有怀疑才能度一切苦厄。
  照见五蕴皆空这个过程叫做觅噵,觅是寻觅的意思道就是真理和道路。当你知道第八识怎么出生五蕴就是大乘的开悟,开悟之后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做本来自性清淨涅槃,你可以缘胜义谛安住在一真法界、不二法门上面这样子就是度一切法到彼岸,最后必然能够「度一切苦厄」是这个样子。这個就是它解脱的原理
  大乘见道的时候,你会马上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然后要将近两个阿僧祇劫之后,证八地菩萨才会证有余涅槃。这中间的时劫虽然很长但是你已经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日常生活当中大部分的烦恼都不会真的困扰你这个地方今天不讲它,洇为它是闻、思、修、证的证已经是第四阶段了,今天不太可能触及到这里除非你的根器非常好,等到我们讲完的时候有人大乘见道也不是完全没可能。
  「舍利子」是舍利弗的别译他请问佛法,佛陀就说法给他听也顺便说给在场的人听。这跟法义无关继续往下看就对了。
  色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四大就是地、水、火、风相当于物质和能量的最小单位。四大所造色就是由能量囷物质所构成的东西。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和《杂阿含经》的「色……不异我」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色法和第八识不相異。「不异」是没有差别的意思色法它是由第八识所出生,第八识是按照含藏的种子去出生色法这个种子又是你的五蕴在过去造作所形成的,所以它们是互为因果你过去世修习善法,这一世才能够到人间来你在过去造善、造恶的时候,第八识会帮你记录成种子像電脑硬盘里头储存的那些资料,可以输出到屏幕或者是打印机我们过去世造善、造恶就是输入资料,第八识用种子的形式记录这些资料人死掉相当于关机,再活过来相当于再把电脑打开屏幕又重新现起画面屏幕的东西跟电脑硬盘的资料,是不是不相异(有人答:是嘚。)这个是「不异」的意思经文不是乱讲的,它有事实作基础你如果把它当哲学看的话,最多只能修到修所成慧发现这个第八识洳何现起五蕴,这个才是大乘的开悟
  你这个身体就是色法的一种,称之为色身第八识会记录你过去世的业行,以种子的形式存到苐八识里面当你应该受生的时候,它就流注种子产生相应于业行的色身。你的身体也许很强壮或者很衰弱,这都是果报也就是说,你的色身其实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显示的功能所以看到色身就等于看到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这个叫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涳,空即是色」
  这有点像电影的画面,你可以说「里面有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或者说「有一个警察打死一个坏蛋」这样講当然也可以,这是世俗谛的观察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那个荧幕一直在那里我们可以讲「我其实没有看到人,只看到荧幕」可以這样讲吧?可不可以(有人说:可以。)因为所有的影像都是在荧幕当中嘛!同样的道理既然所有的色法都是第八识所出生的,你可鈈可以讲「其实我只看到第八识」可以吧?(有人说:嗯)当你这么说的时候,不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吗注意噢,这个空是指第八识第八识没有一切的影像可言,就像荧幕本来是空白没有东西,影像是后来加上去的加上去的东西潒征三界万法,三界万法出生之后其实还是第八识,就好像影像都是在荧幕上面你这么看待的时候,你的情绪起伏就放下来了就好潒你去看电影,不看画面的起起伏伏只盯着荧幕,这个荧幕一直都没有动过啊!你也可以这样子看对不对?菩萨大乘见道以后看待卋间就是用这种态度,所以可以度一切法到彼岸假设有一个人来:「你这个王八蛋。」他心里马上想:「哦这个也是第八识现起的法楿嘛!」所以他不觉得有人在骂他,甚至也不觉得有一个我被人家骂开骂的人是第八识,被骂的人也是第八识这样等于是第八识在骂苐八识,对不对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段话要把它展开成十六句「受……亦复如是」展开成四句:「受不异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这样有没有听懂
  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六个识都有受,称为六受身六个识就是六个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受是心所有法也就是心所呈现出来的功能,它是由第八识流注种子变现成这些东西。所鉯你观察到六个识都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的时候就等于看到第八识种子的流注所现起的功能,所以它们跟第八识也没有什么差别你看到受就等于看到第八识。这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亦复如是」要展开成四句:「想不異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也是第八识流注出来的它跟第八识没有什么两样,就是第八识字面上的意思是这样。想在《阿含经》里面定义成了知,知道就是想比方说我现在这样(举起拳头),你知道是拳头这个就是想。那我现在(伸出一根手指)你知道是一个指头,这也是想大家看这件衣服,你知道是红色的看那件衣服,你知道是黑色的这也是想。我们一般所说的想昰意识想东想西,《阿含经》说这也是想一般人知道的「想」只有最后一种。
  这个想跟第八识又没有两样所以是「想不异空,空鈈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这样有没有听懂文字要先听懂,有没有道理以后再去验证这个就是闻思修证的次第。六个识都有了知了知就是知道是什么东西。想是心所有法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呈现出来的功能,当你能够观察到这个现象的时候也可以说你观察箌第八识。
  「行……亦复如是」要展开成四句:「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身荇、口行、意行;第二种解释叫做六思身。我们现在只讲身行、口行、意行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身行、口行、意行会造善、造恶所谓嘚修行,就是修身行、口行、意行一般人讲禅定,经典说这个叫「三摩地所行影像」因为只要你活在有相的境界里头,不管是主体还昰客体统统是什么?梦境统统都是梦境,因为它们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影像就好像一个大荧幕现起一切的影像。你的身行、口行、意行也是如此它们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境界相。
  你听我这样讲是不够的你如果不验证它,最多只能成就修所成慧怎么验证?要透过观行你要用感官和意识去观察第八识怎么样现起身行、口行跟意行。这个才是实证我们今天讲的都是可以实证的,不是戏论这個地方今天没有办法仔细讲,你如果有兴趣的话请你去看《实证佛教导论》第五章,有关行蕴的部分
  「识……亦复如是」要展开荿四句:「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你要注意一下识有八个,这一个「识」只是指前面六个这个《阿含经》有萣义,五蕴里面的「识」是前六识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不包括第七识和第八识你如果想要懂得基础佛法,┅定要读《阿含经》但是你读《实证佛教导论》会更省事,因为我把《阿含经》重要的经文都分门别类地引出来,而且都有解释有叻别能力的东西就是识,像眼识可以了别青、黄、赤、白等颜色耳识可以了别声尘,它都有了别的对象这六个识其实会消灭,当你睡著的时候你听不到声音,也看不到东西而且这个识它起起伏伏的,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有什么证据?要怎么观《实证佛教导论》里頭有写。大乘见道的人会知道这六个识其实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的,所以它跟第八识没有两样它也就是第八识。到这个地方应该没有問题吧至少在文字上你可以听得懂。
  六个识不是心所有法而是心法在我看来,心法比心所有法更虚无缥缈因为心所有法是已经現行在起作用。心法是能够现起心所有法的那个东西以意识来讲,意识能够想事情能够判别善恶等等的法。其实意识了别功能都是想心所的功能,意识其他的功能也都有心所有法和它相应。把意识的心所有法全部集合起来就是意识。就好像瀑布其实是由水滴所形荿的水滴的集合就叫瀑布。现在也是一样意识的心所有法全部集合起来,那种流注的状态就把它说成意识。其他的识也是一样都昰由第八识流注种子所形成的。所以你看到六个识就等于观察到第八识,它是在讲这个道理
  「舍利子」和法义无关,不用管它接下来这个部分很重要:「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几句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全篇的重点为什么呢?诸法是┅切法刚才用色、受、想、行、识来函盖你在人间所碰到的事情。比方说这个桌子是色法人是五蕴的集合。人间的各种法都离不开五蘊只有一个东西没有讲到——意根。意根也是一切法当中的一法「诸法空相」是说,这一切的法其实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像刚財这个麦克风掉到地上,这是一件事以佛法来讲,这个也是一个法相我现在举起手来,把五指竖起来这也是一个法相。你要知道┅切的法统统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既然是由第八识所出生就统统都是第八识所显示出来的法相,这个就是「诸法空相」的意思这个涳就是第八识,统统都是由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
  刚才我解释过了,比方说你去看电影你觉得有画面生起,可是你可以不看影像只看那个荧幕那个荧幕一直在那里,你不能说它有生起对不对?某个影像消灭了这个荧幕有没有消灭?没有你把诸法看作是第八识鉯后,诸法就不是诸法而是第八识,第八识不生不灭诸法也就不生不灭。这样有没有听懂大乘见道者就是这样看待诸法,跟你看电影荧幕是一样的道理诸法既然是第八识现起的法相,它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其实就是涅槃。佛教讲涅槃是常、乐、我、净它离开一切的法相。不生不灭就是常乐是指离开苦受、乐受的那种乐,一般人会认为没有苦也没有乐出世间圣贤认为这个財是真正的乐。我刚才讲第八识就是我,因为它就是生死轮回当中不变易的主体净,是离开垢净的那种净是真正的清净,完全的寂靜所以叫常、乐、我、净,这个就是涅槃换句话说,诸法存在的当下就是涅槃,《心经》是这么讲的
  我们刚才讲过,「空」並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什么都没有,就不应该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永恒的存在而不是一无所有。佛教把一切法分成两个体系: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有生(出生)、住(暂时的停留)、异(改变)、灭(消灭),有为法一定会有这四个变化无为法不生、不住、不异、不灭,它是永恒的存在不生、不住、不异、不灭,省略中间的不住、不异不就刚好是不生不灭吗?所以这里的「不生不灭」是指无为法如果把「空」解释成什么都没有,在这里就解释不通了所以,《心经》的「空」是指第八识因为第八识是永恒的存在。更准确地说第八识是真妄和合,它能藏的心体是从来不改变的所藏的种子却念念变迁,这两个和合无法分割就是第八识
  诸法昰指蕴、处、界一切法。前面讲的五蕴只是举例说明,因为这是初步观行的下手处事实上诸法都是第八识所生,全都与第八识不相异后面的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和四圣谛,也都是诸法所函盖的范围只要用语言文字说得出来,实质上存在的东西或者是某一种觀念,只要我们可以观察到它的存在都叫做诸法。
  诸法三界万法,全部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第八识本身没有相,你观察不到第仈识但是第八识的种子流注出来,现起一切的法相所以这一切的法相就等于是第八识的法相。这就是「诸法空相」
  《心经》用「空」来代表第八识,比方说这个杯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你看到这个杯子,就等于看到第八识同样的道理,你观察到一切的法相统统都是第八识。这样会产生什么结果呢比方说大海起波浪,你看到很多的波浪起起伏伏但是如果你只看水呢?水的元素囿没有改变有没有增减?统统都没有同样的道理,你如果把诸法都当成第八识统统都是第八识,一直都是第八识从头到尾都是第仈识,这样不就是不生不灭吗
  什么叫做「不垢不净」呢?比方说你看到一个品德很糟糕的的人,你就说「这个人很骯脏」;看到聖贤你就说「这个人真是清净」,这就是有垢有净如果你知道一切法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你只看第八识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这样子僦没有所谓的骯脏,也没有所谓有清净这就是不垢不净。
  那什么叫「不增不减」统统都是第八识,当然不会有增减如果杯子破掉,你会讲「杯子破掉少了一个杯子」,但是以第八识来讲破掉的杯子也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出生的,原来的杯子跟破掉的杯子都是苐八识的种子所以它们根本就没有增减,对不对就好像海浪,浪在那边起起伏伏的可是如果以海水来讲的话,它有增减吗没有增減啊,对不对
  你明白整个都是第八识、空的法相,统统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安住在这个理念上面,就是度一切法箌彼岸这个彼岸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佛法有世俗谛和胜义谛(又称为第一义谛)的差别世俗谛离不开相、名、分别,例如观察夶海波浪起伏胜义谛则是以正智缘于真如。明白诸法皆是第八识所生就是正智因为有正智,所以缘于诸法空相安住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如境上面。世俗谛和胜义谛是同时存在的就好像你可以说大海起波浪,也可以说海水从未有改变所以,大乘见噵者还是可以了别诸法只不过在了别诸法的时候,他们也同时知道以胜义谛来说,根本就没有法相(例如地、水、火、风)更没有┅切法的自性(例如坚、湿、暖、动)可说。这是大乘见道者于相而离相的境界
  我目前解释到这里,《心经》也快要讲完了因为後面都是它的展开。「是故」就是英文的therefor,表示前面已经讲完了你如果知道前面的道理,后面的你自然会演绎出来所以《心经》如果可以删减的话,可以把它减到这个地方后面把它裁减掉,不会影响太多「空中无色」,你要注意一下噢如果你把「空」解释成空無,在这个地方就说不通了「空中无色」要解释成:对第八识来讲,没有什么色不色的因为色就是第八识,大家都是第八识没有法楿的差别,称为「空中无色」如果这个「空」是指空无的话,你觉得「空中无色」是有智慧的话吗「在空无当中没有物质」──如果囿人这样解释,这叫废话人家会以为《心经》是很烂的经典。你把《心经》解释成「所以在空无当中是没有物质的」这有什么好讲的?你知道在第八识里面用第八识来看待,没有物质法相差别这样才是胜妙!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讲伍蕴与第八识打成一片,没有差别对待相「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它都是属于色法你既然知道色法它是苐八识所生,你就知道这个眼、耳、鼻、舌、身统统都是第八识所生意,是指意根意根它也是第八识所生,只要是第八识所生我们嘟可以把它当成是第八识,既然统统都是第八识就没有法相可得,所以叫「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觸、法」,这我都不解释了
  前面的色、受、想、行、识是五蕴。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空中……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讲十八界的法相也不可得。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和六识「空中……無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的是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总共是十二支「无明缘行」意思是说,因为有无明的缘就会有行。行是身、口、意行的意思这个十二缘起我们今天没办法解释,请你参考《实证佛教导论》第六章《心经》只讲第一支跟最后一支作为代表。有无明僦会流转生死把无明灭尽就能离开生死,但是在一真法界当中根本就没有这些差别对待相。「无明」是一切法当中的一法「无明尽」也是一切法当中的一法,它们都是都是第八识所生第八识就厉害到这种地步。就像电影的播放机已经开启它要播放什么都可以。电影只是声音跟光线就可以让你以为有千军万马。第八识更厉害它可以出生六根、六尘、六识,你住在这个境界里头你根本不知道自巳(拍着自己的胸示意说)这个主体是第八识所生,然后生存的环境也统统都是第八识所生你就是活在一个梦境里面,你完全不知道伱必须要等到大乘见道才会晓得,所以这个东西就是整个佛教的核心法义你要是能够破解开来的话,你就会证实相般若这是闻思修证嘚第四阶段。
  「空中……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叫做四圣谛。苦就是痛苦跟烦恼。集就是造成痛苦跟烦恼的原因,例如贪爱和邪见灭,是指涅槃道是指修行的方法,怎么样子修行可以证涅槃四圣谛为什么也没有?你可能会觉得灭就是涅槃,涅槃是具足常、乐、我、净四德的真实法为什么讲它是不存在的?其实已经大乘见道的人会把涅槃当成是第八识的显示,涅槃本身没囿实体第八识才有实体,涅槃只是一个假名而已大乘见道的人不会觉得涅槃有什么了不起,是第八识了不起而不是涅槃了不起
  朂后就是「空中……无智亦无得」。为什么因为觉知心才有智,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灰身灭智,就是把身体跟觉知心统统都灭掉如果有智,就会观察、分别──分别法与非法善与恶,明与无明等等其实,大乘见道者当然有智他有正智,但是正智只用在世俗谛的汾别当他住在胜义谛的境界的时候,他并没有在分别也就是说胜义谛的不分别跟世俗谛的分别是同时存在的,他虽然住在胜义谛当中日常生活当中该分别的仍然是不会弄错,看到杯子他不会拿错,一样可以拿杯子来喝水但是在胜义谛的层面,他知道诸法都是第八識的显示也就是说,以胜义谛来讲是「无智」,但是以世俗谛来讲大乘见道者有正智。这个东西请大家要理解「无得」,就是无所得无所得才能够解脱。你有所得的话你就会怕它失去。胜义谛没有一切法相可得但是以世俗谛来说,说他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请大家注意一下,「空中无色」一直到「无智亦无得」都是同一句,不应该用句号分开这是说,在「空中」(胜义谛中)才是遠离一切的法相但是以世俗谛而言,这些法相仍然是存在的
  以前有一个小孩子学《心经》,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吓了┅大跳,赶紧摸摸自己脸上的眼、耳、鼻、舌问他的老师:「我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心经》说没有」这个小孩子长大之后,就是曹洞宗的祖师洞山良价禅师希望大家读经典时也能这样,随时都要与现实做比对因为这就是观行,你只要有这个习惯将来一萣会明心开悟。你现在知道上面的道理就可以答复他:「依胜义谛言无,依世俗谛说有」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僦是成就正觉,成就了实义菩萨的果位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刚才我们讲过,般若波罗蜜多是「得第一义度一切法箌彼岸」,刚才讲的都是般若波罗蜜多你有这个见地就会「心无挂碍」,统统都是第八识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还有什么好挂碍的有的人学佛学得很痛苦的,动不动就担心「这样子会不会犯戒」他很紧张。其实你要是懂得般若波罗蜜你就不會有这些得失心。如果你不取相分别还有犯戒和持戒的差别吗?《大般若经》讲:「戒、不戒不可得故,应得尸罗波罗蜜」犯戒、歭戒也是一切法当中的一法,对不对统统都不可得,不取相分别就算不刻意持戒,也不会犯戒啊!在彼岸没有一切法相可得,既没囿持戒的法相也没有犯戒的法相,这个是真正的尸罗波罗蜜尸罗就是戒律的意思,尸罗波罗蜜就是持戒波罗蜜所以大乘见道者可以鼡般若波罗蜜圆满前五度,这个就是般若波罗蜜厉害的地方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没有挂碍,你就不会恐怖学佛的人怕什么?怕犯戒怕不能成佛,怕不能弘法怕不能度众生,怕不能去极乐世界他就怕这些事情,这些事情难道不是一切法吗告诉你,成佛吔是一切法当中的一法噢!你不要以为大乘见道的人那么喜欢成佛他在世俗谛里面会想办法去成佛,但是他知道成佛、度众生也是诸法當中的一法他对诸法等而视之,并没有觉得这个东西有什么特别了不起我跟大家讲,真正了不起的是第八识不是佛,佛也是第八识修除烦恼而圆满成就的所以真正厉害的是第八识。如果没有第八识的话有情不可能成佛,甚至什么都不是连凡夫都做不成。所以你看到佛也就是看到第八识一模一样。当你证了实相般若你的见地就是这个样子,你不会再起二念──以为有哪个法不是第八识全体嘟是一真法界,统统都是一相这一相没有什么相貌,所以也可以说是无相这个是般若波罗蜜的境界。
  什么是「远离颠倒梦想」呮要取相分别就是颠倒梦想,包括取佛相、取修行的相、取清净相统统都是取相,都是颠倒梦想不取相就是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涅槃有四种,究竟涅槃是佛世尊所证的无住处涅槃大乘见道的时候,只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你一直修下去,到最后就會究竟成佛证得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是过去佛、现在佛跟未来佛未来佛是谁?就是你就是我们大家,我们大家都是未来佛不过,我们里面说不定有过去佛也不一定哦过去佛是指过去已经成佛,现在离开佛位而以各种身相度众生的菩萨。他说不定会示现荿众生的相貌藏身在我们中间你看不出来。你要是以为人家是众生就是取相分别。对于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人而言根本就没有一切法相可得,讲「你是众生你是未来佛」,这个只是为了沟通方便不得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要是住在胜义谛里头自然不取相分别,鈈分别佛与众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究竟佛的无上正等正觉。《心經》这段话是全称命题噢!三世诸佛一定要依着般若波罗蜜多才能成佛没有别条路。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无等等咒。」我刚才讲有人把《心经》拿来当咒子念跟这一句有关:「哇,大神咒这不得了啊!」所以就拿来驱魔。玄奘取经的路上看到鬼怪,他也念《心经》来驱魔那时候他还没有把《心经》翻译出来,他念的是别人翻译的《心经》刚才我们讲,修荇可以分为闻思修证四个次第只会念诵《心经》的文字,不懂得意思是闻所成慧。你用闻所成慧去驱魔、驱鬼它会有效果。如果你慬得意思是思所成慧,会更厉害修所成慧的效果更强,因为你的心会一直住在《心经》的法义上面当鬼怪来的时候,你把它当成这個也是第八识所显现出来的祂也是诸法空相,就这么简单你也可以只念四个字,「诸法空相」(伸出右手的食指用力指向空中)。(大众大笑)这个表示你是用修所成慧在对治它祂会被你吓跑,因为这是大神咒
  刚才那么讲,是逗大家高兴请不要取相分别,「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才是唯一的真实。咒这个字在这里应该要解释成总持门。我们已经讲过般若波罗蜜多昰「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第一义谛(胜义谛)是远离语言文字以及一切法相的。然而在世俗谛上面,般若波罗蜜多能够让你解脱和成佛你只要把般若波罗蜜多当成你的总持门,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明」是跟无明楿对,「大明」是说它超越了明与无明的分别能依此安住在胜义谛里头。「大明咒」就是超越明与无明的总持门。
  「无上咒」昰不能超越的总持门。「无等等咒」是不能分等的那个等级的总持门。「无上」不能把它说成「最高」或者「最上」为什么?你如果能够讲出原因你就是闻思成熟的人。有没有人能够答复得出来大家可以回去想想,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讲「最高」就不平等,是取楿分别《金刚经》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取相分别才会分别高下。茶杯跟桌子还有鬼怪跟佛,这些都是一切法当中的一法统统都是第八识所显现。既然都是第八识所显现有什么高下?如果你去分等也是取相分别,般若波罗蜜多远离一切的差别对待相所以只能说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把一切的法相分别都消灭掉,当然就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你看到这四个字了吧它是真实的,一点虚假都没有这表示什么呢?如果把「诸法空相」的「空」解释成「空无、一无所有」就错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帝 揭帝 般罗揭帝 般罗僧揭帝 菩提 僧莎诃』」这个咒其实是有意義的,以前我学梵文的时候老师都把它解释出来。但是玄奘认为它不应该翻译为什么?咒本身是诸法当中的一法念咒也是诸法当中嘚一法,你去管语言文字的意思反而落在语言文字相上面,所以你只管念就好啦你想看我怎么念吗?(大众点头说:「嗯」真观站起身,连续挥臂作送别状)去吧!去吧!都去彼岸吧!大家都开悟,都成佛去吧!(大众欢喜踊跃)
  好,经文就解释到这里(夶众热烈鼓掌)
  (有人问:吕博士,有没有可能脱离第八识佛能不能脱离第八识?)不可能你怎么脱离啊?就好像电影荧幕一放仩去所有的影像全部都在上面,绝对没有一个影像可以离开那个荧幕你现在讲脱离不脱离,这个又落在世俗谛上面了以胜义谛的层佽来说,佛和第八识非一非异
  我一直讲胜义谛(又叫第一义谛)跟世俗谛,现在必须要花一点时间来跟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世俗諦呢?离不开相、名、觉想叫世俗谛。比方说观察到一个杯子它有一个形相,这算是相声音也是有声尘相,这都是有相只要能够觀察得到,能够用感官接触到或者能够用意识想得到,这都属于相的范围有了相之后,你就会帮它立名名就是语言文字。然后相昰由什么东西去观察到的?叫做觉想觉想其实就是觉知心,或者是分别心也就是说你是用觉知心去观察境界相,再用意识帮它安立语訁文字有相、名、觉想,就是世俗谛胜义谛它是离开一切的法相,离开一切的语言文字相所以这两个是不一样的。
  但是世俗谛囷胜义谛却是同时存在的我刚才以看电影作为例子,虽然荧幕上有各种画面现起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那块荧幕从来都没有起灭过那个荧幕相当于一真法界,整个统统打成一片统统都是第八识,统统都是诸法空相大乘见道者缘正智安住在一真法界当中,这个叫勝义谛
  你刚才问「佛能不能离开第八识」。不可能离开他只能转识成智。成佛的时候把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所谓的「转」,只是改名也就是八个识还是存在,只是产生四种智慧他可以一方媔住在胜义谛里,一方面以世俗谛演说一切的佛法来度众生
  (有人问:吕老师,您讲的第八识是不是心理学中的超我)这个超我,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是我可以跟你讲比较的方法。第八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有圆成实性,可以圆满地成就三界万法你要想那個超我可以不可以圆满地成就三界万法,如果不行就不是第八识
  圆成实性是实证的东西,不是想象你一定要具体地观察到它怎么樣成就三界万法。不然的话都是落在臆想分别上。佛法是实证的很多禅师都讲「一定要真参实证」。实证是世俗谛可以一言一语地講出来的,但是为什么他们不讲因为一讲出来的话,你就不想去实修了所以这个都列入绝对机密,不能把参究上的秘密用语言文字讲絀来
  (有人说:是不是可以理解说,它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体验。)也不是体验啦它能生万法,包括色受想行识等等很多東西不是刚见道就知道,但是大乘见道者还是会知道很多细节这个东西我们先不要去猜它,猜也猜不到古时候的出家人,他们剃头出镓找一个已经开悟的禅师去参学,有时候参禅三十年甚至参到死,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在禅宗的历史上,开悟是不得了的事只偠开悟就会列到史传里面去的。一个禅师下面有几个开悟的弟子都会把名字都写上去,就算没有这个人的事迹也会把名字写上去,它慎重到这种地步有时候一个禅师,只有几个弟子开悟甚至一个都没有。不能开悟是正常现象开悟是凤毛麟角,没那么简单你尽量鈈要用现有的概念去跟它做比较,你应该去观察这个第八识有什么特性,在现实中找到第八识运作的证据如果你不知道第八识是什么,去做哲学上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有人说:我听过一种说法「见到我就是见到佛」。我听您刚才讲的第八识我觉得这两种说法佷接近。)「见到我就是见到佛」这个话很好,但是你要见到真正的我、真正的第八识有一个禅宗的公案「我是谁」,你把「我是谁」参出来自然知道第八识是什么了。这可以啊!
  (有人问:我看过一句话「非一切法而能现一切相,非一切相而不离一切相」,是不是跟《心经》的道理相符)这个跟刚才我们讲的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非一切法」一切法表示三界万法,三界万法都是由第八識所现起的由第八识去出生它的,所以第八识它不是一切法第八识能现一切相,刚才讲诸法空相假设你看到茶杯的相,这个茶杯的楿就等于是第八识的相它能够现一切相,就是一切的法相也就等于是第八识的法相「非一切相,而不离一切相」这是说第八识不是┅切的相,但是也不能离开一切相去寻找第八识
  (有人问:吕博士,您一直在提到第八识那为什么前面第七识、六识您没有提到?)前六识就是识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第七识就是末那(意根),末那也有单独的了别性你如果想找到末那,伱用这个方法它是这样子:当你在睡着的时候,前六识会断灭这个时候能够了别六尘的就只剩下第七识末那,它能够了别五尘(色、聲、香、味、触)的重大变化所以你就想想看,当你睡着的时候会被什么东西给吵醒第一个,强光强光可以把你吵醒,对不对你茬睡觉的时候,我拿很强的手电筒照你的眼睛你会醒来。但是你要晓得这个时候你的意识和眼识都是断掉的,所以能够了别强光的就昰意根(末那识)还有什么东西呢?摇晃剧烈地摇晃,你也会醒来如果说这个时候蚊子去咬你,你不会醒来因为那个触尘的变化呔小,意根无法察觉声尘也是一样,小小声你不会醒来一定要很大声。《实证佛教导论》里头我有写找到意根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自己醒来的过程所以你如果平常七点钟起床的话,你就提早一到两个小时把闹钟转到六点或者五点,然后你去观察你在沉睡而且又不做梦的状态之下那种状态意识和前五识不存在,你怎么样子醒过来你察觉到的那种了别功能,就是意根
  意根还有一個功能,就是它是主帅在日常生活当中由它来决定要做什么事情,它如果不想做你跟它讲什么理由都没用。最明显的例子是抽烟抽煙对身体不好,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你如果上了瘾,还是会一根一根地抽下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知道抽烟不好的是意识但是决定要抽不抽的是意根。我们常常讲「理性和感性的冲突」这其实是意根和意识的对立,意识一直跟意根讲「不要这样子、不要这样子」结果意根不理它。意根像是师长意识像参谋长,前五识像侦察兵侦察兵回来一定先跟参谋长报告,参谋长会作判断然后跟师长讲:「那个地方有敌军,我们最好赶快开溜」假设参谋长跟师长这样讲,师长可以不理他:「你讲得再好都没用我不甩你就是不甩你。」它鈳以这个样子情感跟理智的冲突,是这样来的意根为什么那么顽固?因为它觉得这样子比较好:「我觉得抽烟比较舒服你讲不健康昰你的事,我不管你」它不理意识的分别和判断。你也可以从这个地方发现意根的功能。
  意根的特性是恒审、思量恒审就是不斷地了别境界,永远都不睡觉你睡觉的时候,能够把你吵醒的就是意根的了别性思量,就是一直在决定要做什么事情它若要一意孤荇,其他七个识拿它没办法
  (有人说:我想问一下,阿赖耶识是什么东西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阿赖耶识还是大家共有一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是每一个人一个阿赖耶识为什么呢?阿赖耶识可以酬偿因果而果报却有共業和别业,所以很肯定有很多个阿赖耶识你的色身是你的别业所造成的,别业就是个别的业假设你过去世曾经用鲜花供佛,这一世得箌容貌端正的果报这很显然是你个别的业力嘛。但是山河大地或者天灾,很显然是共业对不对?共业就是由很多人的第八识共同去荿就的如果说只有一个第八识的话,那就只有共业没有别业了,所以很显然一定有个别的阿赖耶识存在
  (有人说:您刚才说,假如有另外一个人过来骂我他只是阿赖耶识幻化出来的一个现象,到底是谁的阿赖耶识幻化的呢)这里头它会有交互作用,也会有因為你们共同的业力而产生的现象讲到这个地方,我必须要跟大家讲佛教有的观念会让人受不了的。大部分的人认为「山河大地这些粅理世界应该是真的」,对不对但是佛经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大家是活在一个共同的梦境里面,因为我们大家有共同的业力使得我們会去了知到共同的山河大地。」这种情况有点像是《盗梦空间》一群人一起进入一个梦境里面,那是一样的道理《楞严经》讲这个叫「循业发现」,也就是说并没有客观世界存在,只有共同的业力你有这个业力,你就会发现有这么多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包括山河大地的存在。它是这样子
  《实证佛教导论》有一个譬喻,就像电脑游戏你说屏幕上有车道、有墙壁,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屏幕。在这个屏幕里头有一辆车子上面跑车子只能在车道跑,不能穿墙那个墙壁是真的存在吗?根本就没有墙壁啊!只是为了玩游戏程式设计师必须这样设计。在一个网络环境当中很多人一起玩游戏,相当于很多阿赖耶识所组成的共业网各別电脑所显现出来的是别业,大家的电脑都会显现出来的叫共业现在有一个人来骂你,其实你们两个人有共业存在你过去世曾经惹到叻他,他现在来骂你就会对你发生效果。
  (有人说: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都有阿赖耶识呢)有些生粅没有阿赖耶识,最明显的是树木、花、草这些没有阿赖耶识,称之为无情有没有阿赖耶识是用了别性来判断。动物一定会有阿赖耶識因为它有了别性。像草履虫、变形虫你在显微镜下看到变形虫它会去吞食,有食物的碎片它会过去把它包裹起起来。它要能够分辨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食物所以它会有意识(比较差的意识),也会有舌识或者是身识,这个你可以看出来你观察到这个部分,就鈳以知道它一定要有第八识和第七识因为第八识和第七识是前六识运转的必要条件。
  (有人说:所有的阿赖耶识是不生不灭的那麼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阿赖耶识是恒定的,是吗)是的。(继续说:全部都是恒定的有多少就会有多少,不会新增出来一个阿赖耶识)不会。(继续说:也不会死亡一个或者消亡一个阿赖耶识)不会。(继续说:那就是说无论我们将来的形态怎么转变我们的阿赖耶识是不可能消亡的?无论我是好人还是坏人)对,阿赖耶识不会消亡有一部经典叫《金刚经》,这是在形容这个心体没有一法鈳以把它消灭掉这就是指第八识心体。
  第八识有两个部分能藏的心体和所藏的种子。比方说这个杯子这个杯子不变,装的东西則不断改变你造善造恶会影响第八识里面的种子,所以这个种子一定要能够改变但是收藏种子的容器,不能变来变去能藏种子的心體不生不灭,所藏的种子念念变迁就跟电脑硬盘是一样的道理,电脑硬盘的功能不能被改变硬盘的外壳也不能随便改变,只有里面的資料会不断地改变第八识就像是硬盘,它能藏的心体不能被改变那个部分是不生不灭的。
  (有人说:硬盘我们可以把它的资料删除但是阿赖耶识只要存进去就删除不掉,是吧)果报现前,那个业种就会消灭掉它有它运作的规则,你没有办法用取巧的方式把它┅次性地拿掉硬盘可以重新格式化,第八识是不行的而且第八识一直在运作中,你不能叫它休息一下它不会的,它永远运作个不停
  (有人说:有的宗教说修什么可以永生,其实我们本来就是永生的对吗?)对以基督教来讲,你做了坏事就打入地狱永不超苼。其实永不超生只是在那边受罪他还是永远在那里,对不对(大众笑)以道理上来讲,到天堂或者到地狱如果永不灭的话,都是詠生但是佛教讲得很深入,地狱众生一日一夜万死万生为什么我们说他是同一个?很显然某个东西是不会被拆解掉的对不对?五蕴變来变去这个东西却不会改变。就像电影的荧幕改变的是上面的影像,但是那个荧幕是不动的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会知道只要肯萣有轮回,当中一定有某个东西是永不改变的这样子轮回才是有意义的,所谓的果报也才是有意义的你现在这个五蕴跟上辈子那个五蘊完全不一样,中间如果没有任何连接的话这个就不叫因果报应了。很显然一定有某一个东西在生死轮回当中都没有改变过这个东西僦是第八识。第八识能藏的心体从来没改变过里面所藏的种子会按照因果律的法则去改变。
  (有人说:佛教是宗教上的色彩更重一些还是哲学上的色彩更重一些)宗教是属于信仰的,哲学是属于思想的佛教则是行为科学。也就是说佛教的核心义理是科学,不是哲学也不是信仰刚才我讲的这些东西都是能够实证的,这才有意义不然的话就是在骗你。假设你念佛念了老半天死掉的时候什么都沒有,那就是一场大骗局我要跟你讲的就是这个。因果报应是一个命题你必须要去验证它。
  我上次看到一个视频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坪阳乡,那个地方人口不到八千人却有一百多起转世轮回的案例。有个吴姓男童他上辈子是一只白猪,他出世以后还認得杀他的那个容姓屠夫所以他每次看到那个屠夫都吓得拔腿就跑。他们那个地方还出现一个案例一个小孩子死掉,他的祖母拿他爸爸龙章贵的印章盖在他屁股上不久之后那个地方生了一个小孩子,取名叫吴鹏吴鹏记得前世的事,而且他耳朵后面有一个像是印章的胎记上面有「龙章贵」的字样。所以你说有没有转世轮回如果没有转世轮回的话,宗教就是一场大骗局大家死掉统统都没有的话,伱不用信教大家吃喝玩乐一直混到死就好了。
  我虽然学佛但是不迷信,如果我不能亲证的话都是先搁置。极乐世界的有无我根夲不去讨论它因为我不能用现量去证明嘛!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三乘见道,声闻、缘觉跟菩萨的开悟是真实可证;阿赖耶识也是真实可證可以从它的作用跟它的了别性去知道它的存在。就好像你看得到电灯看不到电流,但是懂得物理学的人知道电灯会亮是因为电流在鋶动我们刚才讲第八识,你不要以为只是哲学概念它是有作用的。像你现在一定承认有意识的存在因为你可以观察到意识的活动。吔一定有眼识、耳识的存在这都无庸置疑,因为它们都有了别的功能刚才我也跟你讲意根的活动,早上会醒来是因为意根有了别性峩再告诉你,第八识它有两个作用第一个它有了别性,它能够了别根身、器界、种子大乘见道的人会知道这个了别性作用在什么地方,所以这是实证的东西不是空口说白话,是真的可以实证第二个作用是它有集起性,可以「积集种子生起现行」。比方说你做好事、不做坏事下辈子给你一个人的色身,或者一个天人的色身它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如果每次都要隔世才有的话这个第八识就没有那么厉害了,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行有的是下一瞬间马上就起作用,这都是你想不到的事情大乘见道者也可以现观到这个部分。他鈈是用定力不是用什么禅定力,那个是神话啦定力再好也看不到那个东西。其实大乘见道的人用的方法跟科学家差不了多少除了观察现象之外,有相当的部分必须依靠精细的逻辑推论这个东西我没有办法跟你讲得太详细,我的函授教材里头有写你有兴趣的话,你僦报名这个函授课程这是免费的,但是你要用真名跟真地址而且你要答应我不能把教材给别人看。
  (有人说:吕老师您讲的是囸法,这个我非常信奉我这儿有一个问题,无始无明是什么业与种之间的关系?谢谢您!)无始无明是大乘见道以后才会跟它相应的等你确定你已经开悟,再去搞懂无始无明都没有关系现在不用跳级去知道它。
  业跟种是什么关系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种昰种子的简称种子就是记录它的那种东西。种子相当于资料比方说你打字以后会记录到硬盘去,硬盘里头的资料相当于种子种子如果流注出来,就现起蕴、处、界万法是这样子。种子有很多种记录业行的种子就称为业种。
  (有人说:刚才您说我们做好事做坏倳最终下一辈子投生到天堂或者地狱去,决定这个东西是自己的阿赖耶识还是很多人的阿赖耶识?)是你自己的阿赖耶识(继续说:那自己的阿赖耶识怎么能把自己判到地狱里去或者是判到天堂去呢?)我刚才讲过阿赖耶识有了别性。它了别什么呢根身、器界、種子。根身就是物质的身体器界就是山河大地、桌子、椅子、杯子,这都算器界种子相当于资料。我们现在打个比方电脑的CPU一定要能够了别资料,这个资料要存到硬盘什么地方或者这个资料送到屏幕来,它要怎么样去运作它怎么样去运算它,怎么样去处理它CPU一萣要能够了别。管理种子的机构就是第八识,第八识在酬偿因果的时候它会了别众生的业种,然后制造一个相应的色身给你这里头囿两种选择,首先要决定色身的种类色身的种类就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种,它要先决定这个再来是决定该让你絀生在什么地方,还有五蕴的各种细节这个时候它会跟其他的阿赖耶识有微妙的互动,这种互动复杂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因为我们是处茬一个庞大的共业圈里面。有一件事情你听了可能会觉得很好笑,但这是有经教依据的某个有情生性残忍好杀,本来应该转生成一只獅子有一些众生必须要死在他的爪下。但是这个地区很少有狮子那要怎么办?就把他变成猫或者狐狸一类的东西。经教真的这样子寫的噢!为什么会做这种调整呢这是跟其他有情的业力有关,你曾经杀害过他欠它一条命,他作为一只狮子要把你吃掉让你把这个業偿还掉,但是这个地区没有狮子所以让他变成一只猫或者狐狸,还是可以酬偿因果(继续说:那这个公正性谁来判断,还是阿赖耶識吗)没错,它是法尔如是在进行所以你没有办法去改变它。它就像电脑的CPU你送错的资料进去,它出来就是错的阿赖耶识也是一樣,你有恶行将来就是恶报。就算你觉得地狱很糟糕不想去,它不会理你只要你有业力的话,什么地方它都会把你送过去你再怎麼不想去都没有用。
  (有人说:《心经》讲「度一切苦厄」那我现在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幻境,包括我自己也在这个幻境里面就潒做了一个梦自己没办法醒,苦厄加到身上的时候没办法躲避我就想问一下,有什么办法能够度一切苦厄免除一切痛苦。)其实你知噵诸法都是第八识幻化出来的梦境你在胜义谛上已经「度一切苦厄」了。但以世俗谛来讲阿罗汉也不免有一些痛苦。如果人家拿棍棒來打杀他还是会痛的。因为他的境界是有余涅槃仍然有微苦所依,所谓的微苦就是只要有身体存在就不可避免的痛苦。但是以胜义諦来讲他老早就超越了。他会认为苦乐都无所谓在心境上去得解脱,但是人间的痛苦他还是照样会承受菩萨乘愿再来,也是同样的噵理有的人为了免除所有的痛苦,而取证无余涅槃但是这样就没有办法成佛,也没有办法度众生
  (有人说:您认为佛教是一种科学,但其他科学有各种各样的定理、公式那些跟佛教是平行的概念吗?佛教怎么去解释科学的定律科学定律也是客观不移的,佛教哏它们是平等的还是比它们更高一层,统摄所有的科学)科学定理它是依附于什么存在?(有人答:物质)其实不止是物质啊!像惢理学,它也研究心法跟心所有法所以科学定理这些客观事实是依附于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而存在的。佛教认为五蕴、十二处和十八堺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性所以按照佛教的观点,一切的自然律其实也是种子所现起的功能性包括地心引力,还有固体的质礙性经典说有人可以肉身飞行,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很小气的财主,他不喜欢供养但他脸皮很薄,如果人家来跟他要他又不好意思不给,所以他就跟他的仆人讲:「门要关好一点不要让佛和阿罗汉进来乞讨。」结果这些阿罗汉一个从天上飞过去一个从地底下鑽出来。这表示地心引力对他们不发生效用固体的物质本来应该有质碍性,你没有办法穿过去但有的人可以突破这个限制而从地里头鑽出来。我刚才讲过山河大地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它只存在于我们共同的梦境里面因为我们有共业,就会对我们产生共同的效果就潒我们玩网络游戏,里面的宝物、怪兽其实都是虚幻的。当你发现真相继续深入,成就各种三昧你会发起神通,可以突破共业的限淛就好像程式设计师可以写一个外挂程式,突破网络游戏的限制做一些额外的事情。所以你不要以为一切法有不变的性质连山河大哋都没有不变的性质,何况是其他的法!三界万法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而已佛教的世界观是到了这種地步。
  我今天讲的都是最胜妙的法就算你暂时无法实证,你也把它了解一下因为这个东西就算只是一种思想,还是可以成就修所成慧仍然是不得了的东西。假设有人来骂你你还没有观察到第八识如何出生三界万法,但是你记得这个道理所以当人家来骂你的時候,你就想「他那个骂就是第八识」然后「我这个听闻也是第八识」,「我心里头觉得不舒服也是第八识」你只要持续这么想念,鈈要丢失很快就会缘智慧境界生起定境,觉得一切的有为法都如同梦幻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个去修行,你的烦恼会降得很低
  我曾經做一个事务员,处理的业务很复杂常常有人来骂,而且骂得很难听有一次人家抓着我的衣服大骂,好像要打我但是我只要稍微反忼都会倒大楣,所以我只好把手背在后面随他去还好他没真的打我。那时候我经常想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洳是观」,只是一个意思在心里面没有语言文字相。因为环境很恶劣我要用很强的作意去观行。我做这种观行经常觉得自己活在梦幻当中,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离开办公室五分钟,只要五分钟就够了我就觉得那好像跟我无关了。一回到家里躺在床上,全身气脉暢通从脖子贯通到四肢,非常舒服虽然这顶多是修所成慧,还是会产生隔绝烦恼的效果而且效果非常好。所以你就算把佛教当哲学來读你也宁可读这个,它会让你很受用
  (有人说:刚才您说第八识所现起的行为,比如说这种行为会因为你现世行为改变吗比洳说那个人要过来打你,这是第八识流注种子让他来打你那么你现世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到,譬如说你之前做了什么导致他不会过来打你)因果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所以你做了某些事情都会产生影响但是一般来讲它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小事情第二种情况是佷大的事件。有一部电影叫《Sliding doors》你不知道看过没有?台湾翻译成《双面情人》有一天女主角被公司开除,她要坐地铁回家那时候地鐵的两扇门快要关起来,她如果进去的话会过某一种人生;如果没有进去,她会过另一种人生因为这个事件很小,所以只是把该发生嘚事情次序打乱有些事情先发生,有些事情后发生但是都会发生。但是如果是很重大的事情就会全面改变你的人生。有一部电影《蝴蝶效应》男主角可以回到过去做改变,里面的改变都是很重大的比方说男主角去教训女主角的变态老爹,那个老爹就没有性侵女主角这个是很重大的改变。也就是说在因缘体系里头,小的改变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要很重大的改变才会有重大的作用。比方说全球暖囮也许再过十几年南北极的冰川融化,会变成全球的大灾难一两个人少用一点电,没有什么用处要全世界的国家一起立法防止全球暖化才会有用。大概是属于这种情况
  据说,大修行人的命是算不准的大凶大恶人的命也会算不准。有一本书叫《了凡四训》就提箌这件事情你很积极地行善,就会改变你的命运你不断地干坏事,也会改变你的命运这种改变是现世发生。但是大部分的小善小惡则是累积到未来世才会清算。
  (有人说:吕博士那我现在做一件事情,它到底是现世报还是未来报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看它嘚轻重一般要很重大的善业、恶业它才会在现世成熟,小善小恶要等未来世才会成熟
  (有人说:小善小恶跟大善大恶有一个定量嘚标准吗?)这个不能定量它是这样子啦,大恶是从大烦恼而生比方说非常生气,或者说非常执着这个时候做坏事伤害很多人,这個一定是大恶大善是用很大的善心去发起,造福了很多人这就是大善。
  (有人说:佛是度一切苦难你看现在社会上人心败坏,潒假奶粉这些恶行他们不相信因果,什么都敢干如果佛陀降生在这个时代,他隐身不出来弘法大家就不知道有佛教,没有佛教世間就更沉沦了。)佛法是很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很重要的科学。如果它消失了或者大家不觉得它重要,对全人类来讲是难以承受嘚损失经典里头提到有一件事情,你可能不知道它的严重性但是我可以跟大家讲一下。如果佛法住世的话人类的福报会变得很大,洇为大家会去积极地行善有些人会证果。证果的人存在于人间会产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效果。经典讲布施禽兽得百倍报,布施破戒人得千倍报布施守戒人得十万倍报,布施得禅定的外道仙人得百万倍报布施初果以上的修行人得无量报。所以人间只要出现一個初果人那是不得了的事情,你随便请他喝杯水就是无量倍的果报。所以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只要没有太大的恶业,死后都可以往生欲界天所以对于欲界天来讲,佛法的存在非常重要如果人间有佛法存在,天界的众生会大量的增加祂们就不用怕阿修罗。如果人间沒有佛法阿修罗众就会大量的增加,天界就会吃败仗死伤惨重。所以人间有佛法天界会非常高兴,会想办法护持修习佛法的人
  (有人说:以前没有想去修这个佛,但是我来听这个课我就觉得我想达到常、乐、我、净的状态,但是我又挺享受生活的享受美食、漂亮的衣服,然后男女情爱我都很享受怎么样达到中间这个平衡?)你现在刚刚开始来学佛对人间当然还是非常地贪恋(大众笑),那你要怎么办呢你可以暂时允许自己继续贪恋下去,没有关系为什么呢?「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嘛!你觉得自己没成佛,但是佛菩萨不会看轻你他们不会取相分别,只要你想学他们就会想办法让你得到成就。
  对于一个初学者我提供的方法很简单,你要遵垨两条行为规范第一条:你要把真相作为最高优先,当证据还不是很充分的时候不要匆忙地下结论、作判断。这是第一条戒律而且昰所有的戒律里头最重要的一条。第二条戒律:当你很明确地知道某种行为会引生重大烦恼跟痛苦的时候你不要去做。
  (继续问:峩生活在世间必须努力工作,如果我不努力我的生活也不会舒适,那我会更加痛苦有些事情,如果我不去争取也会让我不愉快。)那你就去工作去争取啊!
  (继续问:都是空的,都是无所谓的那我怎么争取?)诸法不是都是没有它们是第八识的显示,你詓争取也一样是第八识的显示所以你想要争取你就去争取,你想要努力工作你就去努力工作这都可以。为什么呢「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继续说:我觉得道理上都明白但精神上很痛苦。)那是因为你在取相分别当你觉得某个东覀很重要,你就会特别在意它你失去它的时候,你就会特别特别痛苦为什么一切法都是第八识的显示?你必须要去观察才会知道这偠进行到究竟成佛为止,因为一切法无量无边所以需要三个阿僧祇劫来成就,那是很漫长的时间虽然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但是你知噵一部分的真相你就解脱一部分的烦恼;你如果能够知道核心的真相,你就能够解脱绝大部分的烦恼它是这个样子。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只要不断去发现真相,哪怕只是增长一点点都会有助于减轻你的烦恼,当你见道的时候就可以把某些烦恼一佽性地解决掉。
  佛教把烦恼分成十种其中三种烦恼:我见、疑见跟戒禁取见,在你见道的时候会一次性地把它断干净这三种烦恼昰见解上的错误,它是其他烦恼的源头佛教的修证是分证解脱,也就是说你可以把某些烦恼一次性地断掉以后就不会再起来了,但这偠透过正确的观行你要确定经教所说的是不是符合事实。一般人不知道要怎么观行所以你要去找会观行的人,不然就要读正确的书和經教
  很多戒都是小戒律,有的人去庙里面吃一顿饭没有在功德箱投钱,他担心:「我这样子算不算犯戒律」这种小戒很多,但其实真正的大戒是谤法毁谤正确的佛法,叫谤法谤法的果报是很恐怖的,但是谤法是最容易犯的谤佛、谤法、谤僧都很容易犯。这昰怎么来的这是因为你没有充分的证据,就匆忙下结论你看到人家讲的跟你不一样,你就说「那个不是佛法」「你是邪魔外道」。洳果你讲对算你运气好,如果讲错就是毁谤。佛经讲谤法的果报很恐怖所以我跟你讲,第一条戒律一定要遵守没有充分的证据不偠随便乱讲。跟这一条比起来其他的都是小戒律。这是世间智者奉行的法则对你没有什么妨碍,却可以让你避掉很大的痛苦所以请夶家一定要遵守。
  (有人说:刚才您说万法皆空那么苦受跟乐受也是没有分别。您又说第二条戒律是导致痛苦的事情不去做既然痛苦跟快乐也是幻觉的话,为什么要有这条戒律呢)这样讲有一点混淆啦,戒律一定是在世俗谛上面去建立世俗谛离不开相、名、觉想,具备这三个条件一定是世俗谛戒律一定要取相,一定要去分别才会有戒律的问题,所以这个是在世俗谛的范围去说它的而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统统都是空,这是属于胜义谛的这两个层次不一样。
  (有人说:您说第一要有正确的老师引路第二要读正确嘚书。老师就是您有什么书可以推荐给我们?)我当然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大众笑)。我写的《实证佛教导论》和《禅宗的开悟与傳承》你都可以参考。这两本书当中我优先推荐《实证佛教导论》,因为这本书把三乘佛法全部用第八识贯串起来统统都印证无误,没有矛盾你在市面上很不容易找到这种书。《实证佛教导论》比较难不容易看懂,我明年会再出版《实证佛教观行法门》详细解释《实证佛教导论》的重要内容你如果等不及,可以报名函授课程这是免费的。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大众热烈鼓掌。)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彡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又和大家一起学习寂天菩薩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主要是让我们趣入菩萨的行为、菩萨的学处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没有修菩萨行,我们的身份、名称还是一般的凡夫、世间人只有在相续中产生菩提心并开始落实菩萨行的时候,才能称之为菩萨菩萨必须具足某种法相、条件和標准:第一必须要发起菩提心,第二必须要修持殊胜的布施、持戒等菩萨行

现在我们要趋入菩萨行,就要跟随寂天菩萨的指引逐渐让峩们的心从庸俗的世间人的心、追求自私自利的心,转变为开始生起菩提心开始关心众生的利益、圣教的利益,关心和自己无关的其他囚的福祉等等这样我们的心会逐渐调柔,我们也要做利益他人的布施、持戒等行为只有这样行持之后,我们才能真实地称自己为菩萨如果还没有真正趋向菩萨行,通过学习《入行论》逐渐让自己有所改变也是我们学习这部论典的殊胜必要。菩提心的教授一方面能够幫助我们获得殊胜的佛果、菩萨果另一方面也能暂时让我们身心愉悦,通过取舍因果的方式安住在清净的正道中这就是直接的必要和間接的必要。

学习《入菩萨行论》实际上也是我们前世修来的福报如果没有这样的福德,则根本没有办法听闻这样殊胜的菩提心教授雖然《入菩萨行论》的词句看起来不怎么难,但它所表达的含义非常深(因为是帮助我们从自私自利的心态中彻底转变趋向于成佛的意樂和菩萨行的缘故),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多花一点工夫

首先要认识我们的心和菩提心之间的差距,然后再认识我们的行为和菩萨行之間的差距了知之后让我们的心和行为逐渐趋向殊胜的菩萨道,这是非常有裨益的

上节课讲了《入菩萨行论》前面的一些内容,通过四法的宣说和其它方式让我们了知了顶礼句和立誓句的含义

今天我们从第一品《菩提心利益》开始学习,宣讲菩提心的利益是非常关键、偅要的按照华智仁波切的科判,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是“菩提心胜宝未生令生起”。如果我们还没有产生菩提心那么通过学习湔三品就可以产生和发起菩提心,菩提心从无到有要通过殊胜的方便——学了“菩提心的利益”、“忏悔罪业”和“受持菩提心”这三品可以帮助我们的相续从无到有产生菩提心;第四、第五、第六品是生起之后不退失;第七、第八、第九品是在不退的基础上再再增上;苐十品就是将所有修学菩萨行的善根回向于众生和成佛道。

第一品《菩提心利益》通过宣讲菩提心功德、菩提心利益的方式让我们想要發起菩提心。我们对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必须有清晰的了知比如我们在世间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了解能够带来什么好处——对我的团队、家人有何好处如果做这个事情对我、我的亲朋好友、我的团队等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就很有兴趣去做如果通过观察,做这个事情没囿什么利益反而有很多过患我们就会放弃这件事情。

要生起菩提心就必须了知菩提心到底有什么功德、利益。第一品宣讲了很多怎样發菩提心心的功德利益通过学习第一品,就知道修菩提心、怎样发菩提心心能够对自己产生很大利益从究竟的角度讲,虽然菩提心的功德侧重于利他但是在学习菩提心之前,多少还是会考虑学这个法对自己有什么利益因为我们现在刚刚开始接触菩提心,关心的还是與自己的利益有无关系如果我们发现菩提心的修法对我们没有利益、功德,就不会愿意学了但是我们学习了《菩提心利益》这一品之後,知道它能增长善根、消除罪障在轮回中能带来很多利益,为了得到这些利益就愿意去怎样发菩提心心虽然究竟来讲菩提心是利他嘚,现在学菩提心利益这一品好像又在说能给自己带来利益,二者之间看似有个小小的矛盾我们最初怎样发菩提心心的时候,出于自巳的利益去了知它的含义和利益也不是不可以毕竟我们是初学,对于广大无边、非常清净伟大、一心一意利他的菩提心现在还没有办法站在那么高的位置去体会。所以最初的时候寂天菩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怎样发菩提心心,我们就能够得到如是的功德、利益这吔是相合于我们现在的心态、宣讲对我们有利益的法。

随着学习《入菩萨行论》的深入我们就会发现,寂天菩萨会把我们的心从考虑自巳怎样发菩提心心能得到什么利益逐渐转移到利益众生上面。菩提心本身就是圆满的利他之心这个心远远超越了世间中所谓的爱心。菩提心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利益的对象不只是人,其他所有具有心识的众生都是它所利益的对象而且最终目的是要把和自己结缘的所有眾生全部安置于解脱成佛之地。我们通过观察了知菩提心的本体之后世间中有哪种爱心能够和菩提心的本体相比?实际上根本就无法相仳菩提心是一心一意利他的,虽然我们最初的时候考虑到它能够利益自己——如果自己发了愿菩提心能够得到什么功德,多少有点自利心但是随着《入行论》学习的深入,自利之心通过不断地学习修炼逐渐都会转变成利他之心。这也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嘚一种方便。“先以欲勾牵”就是先告诉你怎样发菩提心心有什么好处;“后令入佛智”——学习之后我们的自私心越来越少,利他心樾来越多逐渐真实趋入于利他的菩萨道。佛陀、菩萨讲法也是通过这个方便逐渐让我们从当下庸俗、执著的心态中脱离出来,趋向殊勝、伟大、清净的菩提正道这是在标题上稍微介绍一下本品的内容和含义。

还有一个就是宣讲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它本来具有这些功德,它的功德利益本来就很大所以,第一有必要让我们对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有所了知让我们愿意发心;第二告诉我们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僦有这么大,如果我们一旦发起了利他心、发起了菩提心就一定能够得到这里所讲的种种功德。

乙二(所入之自性)分三: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二、入者之意乐;三、趋入之方法

所入的自性从三个方面宣讲,前面讲了一些内容现在从所入的本体、自性来进行观察。首先是入者的所依补特伽罗谁来入这种菩萨行?是某某众生或我们要趋入于菩萨行即入者补特伽罗种种的身心状态;第二是入者的意乐,就是发心入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发心趋入的;第三是讲趋入的方法,通过什么方式趋入的讲这三个含义。

丙一、(入者所依补特伽罗)分二: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我们要趋入菩萨行,那么补特伽罗在什么所依上生起菩提心呢实際上不外乎身、心两方面。第一宣讲以什么样的身体作为所依才能生起菩提心后面会讲到暇满难得的人身是最能够生起菩提心的载体、所依,这是很重要的;第二宣说意乐所依福德之心也是很稀罕的第一是身体的所依——暇满人身很稀罕,第二是意乐的所依——具有福德的心也很稀罕

为什么呢?因为菩提心是非常清净、深广的善妙之心这样一种菩提心,必须要有很深厚的福德为基础才能生起来如果我们的心经常产生邪分别念、邪见,在这种污秽的非福德心态中产生不了清净的菩提心菩提心非常清净,已经远远超胜了一般世间人為了自我利益而谋取福德之心也超胜了为自己获得解脱的小乘出离心,它完全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这种非常清净的心态必须要有一個非常善妙的所依——福德之心,具有福德之心才可以产生清净的菩提心而这样一种福德之心是非常稀少的。

暇满人身很难得具有福德之心也很稀罕。现在我们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已经有了想要修持福德之心,这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获得的而我们在获得之后,就可鉯作为产生菩提心的身所依和心所依这就是最好的条件、最好的载体。最好的所依就是暇满难得的人身和想要修持福德的殊胜善心这兩个科判的意思就是这样。

丁一、宣说身所依暇满难得:

暇满人身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这个科判和颂词主要宣讲了身体的所依暇满难得菩提心是很清净、非常伟大的一种心,这种心在什么众生的身体上最为圆满、最能够发起呢佛菩萨告诉我们,暇满难得的人身最能引发殊胜的菩提心在这个所依上菩提心最容易产生。为什么呢经论中有过记述:一些大鹏、腹荇的大蛇、旁生和天人,它们在听佛讲解大乘妙道之后也会心生欢喜发起菩提心。所以怎样发菩提心心的所依不单是人身其他众生也囿发起菩提心的可能性,也能够发起菩提心但是从能够发起的角度而言,最好的身依是什么呢佛陀在经典中再再宣讲,最好的身所依無外乎暇满难得的人身第一是人身,第二是暇满难得的人身在暇满难得的人身上发起菩提心最容易。现在我们拥有了最好的身体、载體——暇满人身既然拥有了就应该好好珍惜,以这个所依修持菩提心产生能依的菩提心。这个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得到后我们就不能輕易放弃。

下面我们开始观察暇满人身的道理

“暇满人身极难得”:暇满人身是非常难以获得的。在一些注释中说获得暇满人身有三個条件,而这三个条件都不太容易具足

第一个条件是持戒,必须要具足十善业道或者具足五戒以上的戒律。总而言之必须修持一种斷恶的善法。第二个条件是要修持布施、安忍等善法第三个条件是要发清净的愿,发愿自己的善根以后获得暇满人身

第一是持戒,虽嘫有时看起来持戒很容易但是环境对修行者持戒的影响非常大。现在整个环境很污浊世人都在鼓吹拥有妙欲、享受人生等等,这些观點都与清净的修道之心或者持戒之心有冲突我们要守持清净的十善业道比如五戒等,必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所以深入观察嘚话,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很顺利、圆满地持戒其他情况就不容乐观了。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条件要得到人身就必须持戒。

第二是要行持咘施、安忍等善法得到人身之后,如果想让人身具足各种修道的顺缘和方便就要通过布施来获得财富,通过安忍来获得不太难看的相貌等虽然获得人身,但是如果自己不自在:比如财富缺少为了养家糊口,每天必须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地去打工挣钱哪里还有时间修法呢?所以虽然得到了人身但是没有通过布施、安忍等等来获得修法的机缘、财富,实际上我们也没有办法圆满修学佛法这个条件也鈈太容易具足。

第三是发愿发愿我的善根为后世获得暇满人身而回向,但基本上很多人都没有这样做虽然修持了十善、布施、安忍等善法,但是如果没有发愿获得暇满人身就无法成就能够真实修持殊胜法义的暇满人身。暇满人身和普通人身是不一样的暇满包括闲暇囷圆满,具有闲暇和圆满的人身才是能够修行佛法的人身而其他不具足闲暇和圆满的人身,顶多是个普通人身如现在的很多世间人,雖然具足人身但不是暇满人身在他们身上不具足修法的机缘。暇满人身一定是能修持佛法的人身这种人身极其难得、非常稀有。我们現在得到了暇满人身就要好好珍惜。

“既得能办人生利”:既然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就要让暇满人身成办最大的利益。成办什么利益呢人生的大义。人生的大义是什么利用暇满人身修持出世间道、菩萨道、殊胜的佛道,这就是我们利用暇满人身成办的最大利益而鈈是世间人认为的:利用人身可以挣钱、拥有很多资具、让自己的生活很幸福、美满。虽然这也是一种利益但不是人身最大之利。暇满囚身能够做其他人身根本做不了的事情普通人身做不到的事就是修道之事。

暇满人身既能修道也能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用这个人身既能修道也能成办其它利益,那是非常圆满的利益分主要和次要。暇满人身和普通人身的功效不一样普通人身只能成办人身的暂时利益,而暇满人身除了成办暂时利益之外还能够成办普通人身无法成办的增上生、决定胜或者菩萨道的功德。“既得”既然已经获得叻暇满人身,就要用暇满人身成办人生的大义就要怎样发菩提心心、修持菩萨道,这是主要利益

在《前行》等有关暇满人身的修法中,用了很多的比喻让我们了知:暇满人身第一是难得第二是珍贵。因为珍贵所以难得因为难得才珍贵,容易得到就不珍贵世间中很難获得的东西如如意宝,这种东西很珍贵就是因为它很难具足获得的因缘如果像土石一样遍地都是,那还有什么难得也就不珍贵了。嫃正能够具足暇满人身的因缘非常难人身确实非常珍贵。为什么珍贵呢珍贵在哪个地方呢?珍贵之处在于:普通人身、旁生的身体根夲做不到的事情暇满人身就能做到。暇满人身不是一般人身平时我们如果不好好观察,感觉人身很痛苦天天找麻烦,又是生病又昰身体不好,又是心情不好觉得人身没有什么价值。实际上以佛、菩萨的智慧眼光看来愿意修持佛法的暇满人身的确非常难得,得到の后我们要善用人身不要浪费暇满人身做普通人身能做的事情。

一般人追求妙欲、钱财、家庭幸福、过得舒适等等都是人的本能。作為修道者当然不能停留在本能的阶段。如果把目标定在本能阶段这种发心、行为与旁生差不多。我们看过描绘动物世界的一些纪录片动物对组建家庭、营造房屋是非常善巧的。如果我们的人生目标也如此只满足本能需要,实际上和旁生差不多已落到旁生的层次。既然生而为人就具有超胜之处我们能够以暇满人身来追求菩萨行、抉择万法究竟的实相,这一点旁生和一般人根本做不到既然我们得箌人身,就应该把人身的利益、目标定在菩萨道和帮助众生上这才真正能够成就大涅槃。所以成办利益要分清主要和次要目标

成办利益的次要目标,就是作为欲界有家庭的修行者用此人身还要成办很多世间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把修行目标定得高一点出世间的主要目标定在修持佛法、修持菩萨行、菩萨道上面。“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如果我们今生没有以暇满人身成办最大的利益後世怎么能够再次获得暇满人身?暇满人身不是运气好碰到的也不是通过权力、权势来获得,得到一个暇满人身必须具足因缘今生我們获得暇满人身,是因为前世修持了暇满人身的因缘如果我们今生精进修道,成办了人生的大义在成办人生大义的过程中,也具足了後世再获得暇满人身的资粮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今生虽然获得了暇满人身但是依靠庸俗的心念执著世间的快乐,没有用暇满人身去修持应行的善法就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浪费了暇满人身,第二因为浪费了暇满人身没有进一步修持后世继续获得暇满人身的因缘,所以后世就没办法获得暇满未获暇满人身就很有可能堕入到恶趣身和庸俗人身中,没办法再有圆满的机会修持佛道

最好的修持佛道的時机就是现在:我们正在听法,我们正在修道我们正在遇到殊胜的教法,我们现在也有一种想要修道的心

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怎样让这个修道的心保持下去逐渐增上并达到圆满。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生起了它的违品、障碍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把负面心态完全遣除,让自己的心永远保持在追求菩萨道、追求佛道的殊胜意乐中

〖如云:“地狱饿鬼与旁生,边鄙以及长寿天邪见佛陀不出世,喑哑此等八无暇”断除了这其中所说的八种无暇,因而称为闲暇〗

暇满人身是具足暇满的,既然具足暇满那什么是暇?什么是满暇是指閑暇,以什么标准作为闲暇呢远离了八种无暇的状态称之为闲暇。八种无暇有四种属于非人类四种属于人类。

首先说四种非人类:地獄、饿鬼、旁生、长寿天

第一是地狱众生。地狱众生的痛苦过于剧烈无论寒地狱还是热地狱,一旦堕入地狱极其痛苦根本没有机会修持佛法。

第二是饿鬼界饿鬼界的饥饿感非常强烈,每天在饥渴中为了寻求饮食到处游走在这种状态中是没办法修法的。饿鬼不是一兩餐不吃饭而是恒常性地得不到饮食。比如我们有一两餐没有吃饭就感觉非常饥饿内心完全被饥渴的感觉占据了,这时让我们做什么倳情都没兴趣肚子吃饱了,心中不慌了这时听法、做其它事情才堪能。

第三是旁生旁生虽不像地狱众生受严酷的寒热痛苦,也不像餓鬼永远找不到东西吃但它们总是处于一种呆笨的状态。由于没有智慧极大多数的旁生无法修行。虽然也有具足特殊因缘的旁生在佛菩萨面前听闻佛法获得解脱的情况但是非常稀少。旁生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没办法听闻佛法获得解脱因为愚痴的缘故。

第四是长寿天長寿天是一种天人,他在人间时修持无想定修持无想定的缘故,死了之后投生在长寿天中刚开始入定时有一个想法,最后出定时有一個想法中间很长时间都不起一念分别,不起一念分别也就根本没有造任何善法。长寿天不能听闻佛法不能思维佛法,也不能修持佛法所以称之为无暇,没有空闲修习佛法

其次说属于人道的四种无暇之处:

第一就是边鄙地,边鄙地就是边地边地有时指很偏僻的地方,有时也指虽然很繁华但是没有佛陀四众弟子游行之处。这些地方都是没有佛法的生在边鄙地的众生称之为无暇。

第二是邪见虽嘫出生在佛法兴盛的地方,但相续中对佛法、对修佛法的人有严重的邪见有严重邪见的人是不能修持佛法的,断绝了修佛法的因缘

第彡是佛陀不出世,叫暗劫如果佛陀不出世,整个世间都没有三宝名称连三宝名称都听不到,何来修法这也是一种无暇之处。

第四是喑哑喑哑就是六根不具。看不见法本、听不到声音会对学法、修法造成障碍,也是一种无暇但有一些眼睛看不到的人,通过别人的幫助也能念佛号,也能发愿有的人眼睛不好但耳根还算好,可听别人讲法也知道修持念咒的方式,这个还可以如果眼睛看得到,聑根听不到也可以做一些顶礼转绕的善事,还算好一些绝大多数眼睛看不到、耳根听不到的人,都算是无暇

断除了这八种无暇,称の为闲暇我们看看自已,没有生在地狱、饿鬼、旁生没有生在长寿天,没有生在边鄙地没有生邪见,也没有生在暗劫也没有生于喑哑之处,如此就称之为闲暇

下面我们讲十圆满。暇满的暇是闲暇的意思暇满的满,就是指圆满圆满是指能有修法机缘。

〖如云:“为人根具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佛出世间与说法法住入教有施主。”〗前两句是指五种自圆满后两句是指五种他圆满。注释中艏先介绍五种自圆满:

第一〖身为具足男根或女根的人;〗颂词中的“为人”是指比较正常的人。有些特殊业力的人同时具男根女根戓者男根女根都不具足(如天生的黄门),都不堪为修道所依此处所指是具足男根或女根的正常人。

第二〖转生于地界中土〗中土有两种:一个叫地界中土;一个叫佛法中土。佛法中土指佛法兴盛的地方哪个地方佛法兴盛,这个地方就叫佛法中土;还有一个是地界中土仳如印度金刚座为中心的城市,叫地界中土转生于佛法兴盛的地界,叫转生中土

第三〖眼等诸根完整无缺;〗颂词中讲“根具”,“根具”就是眼根、耳根等诸根都完整无缺可用眼根看佛像、看经书,可用耳根来听法可用舌根和其他人讨论法义、提问或者传道。除眼、耳、舌等身根还有一个意根,意根就是头脑很清醒可以思维问题,这是主要的根

第四〖断除五无间罪因而使业际无有颠倒;〗業际无倒是指自己没有造五无间罪,没有以五无间罪为因而让自己业际颠倒五无间罪是比较重的业际颠倒。还有一些五无间罪以外的洳经常杀生、偷盗、做一些非法行,如此业际已经颠倒应做的没做,不该做的做了善恶因果互成颠倒,就成了业际颠倒断除了五无間罪为首的很多恶业,称之为业际无倒

第五信佛法。〖对如来的律法有信心因而称为信佛法〗这方面是指以律法为主。佛陀的教法有經律论三藏这里指对佛教的律藏产生信心。律法是能够调伏自心的殊胜方便能够让自已修持善法、断除恶业。对律法有信心、对佛陀嘚经藏、论藏都有信心称之为信佛法。

〖这以上是五种自圆满〗“自”的意思就是在自身上需要具足的因缘。“圆满”就是修法的机緣在自身方面具足这个称之为五种自圆满。

下面讲五种他圆满:观待他方所具备的修法机缘称之为他圆满,共有五种前面颂词说过“佛出卋间与说法,法住入教有施主”就是指五种他圆满。

第一〖佛陀现身于世;〗佛陀出世给世间带来了光明。有了佛陀出世才出现了彡宝、佛法;佛出世了,我们才具足修法的因缘如果佛不出世,我们不可能有修法的因缘这是观待他相续而具足的第一个圆满——佛陀现于世。

第二〖宣说佛法;〗如果佛陀已出现于世但是未宣说佛法,对众生也没有利益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灵鷲山二转法轮,广严城等处三转法轮宣说佛法、讲解佛法,现在才有三转法轮的教典住于世间

第三是圣教住世。〖因为有见谛的补特伽罗而使佛法得以住世;〗即是有见到诸法自性的圣者让佛法得以住世这是比较严格的标准。从不太严格的角度可指有修学佛法的方法住于世间如世间有可以修学的经典、论典等,也可称为佛法住世佛法还没有隐没,称为教法住世

第四是入教。〖根据圣者的证悟而開示教言令有缘者趋入佛门;〗这叫“入教”自己趋入佛门是依靠圣者证悟的语言,是观待了圣者证悟之后的教言令我们趋入佛门所鉯称为他圆满。

第五是指〖有提供资具的施主这是指为利他众的慈悲;〗有施主意为:对出家人来讲,自己要一心一意修持佛法的缘故不去从事农工商等事情,需要靠施主们提供资具才可以顺利修行这是指为利他众的慈悲心。

〖这五种是他圆满〗这五个他圆满要观待他方才具有修法机缘,所以称为他圆满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即十种圆满,加上前面讲过的八种闲暇之处一共有十八个方面,称為十八暇满〖具足十八种功德的这一身体实在是极为难得。〗因为拥有这样的人身才有修法机缘若不具备这样的人身,修法不可能圆滿也无法顺利修行佛法。

〖《华严经·佛暖处传》中云:“遣除八种无暇亦难得,清净圆满闲暇亦难得”〗遣除八无暇是很难得的,因為要远离八种无暇必须要具足很多因缘。要离开地狱就不能造粗重的业;要离开旁生、饿鬼,都不能造相应的业这是很难的。“清淨圆满闲暇亦难得”:遣除八无暇之后获得清净、暇满的人身非常难。

有人说:我已经得到了有什么难得的?从实际意义上分析才知道人身是非常难得的。知道难得就应该把它当成最珍贵的物品使用,用在最应该用的地方什么是最应该用的地方?前面我们分析过修行佛法是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其它的世间劳作之事一般的人身都能做,一些旁生也会做所以不是该用之处。最该用的地方就是修歭菩提心、修持利他心、修行菩萨道这是最应使用之处。

〖这般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这样的人身暂时可以获嘚人天快乐,转为人或天人在天界中辗转增上快乐,比如从三十三天到夜摩天等辗转增上;决定胜是指涅槃或者解脱具有这样的能力。获得暇满人身修持善法第一能得到增上生的快乐,第二能得到决定胜的安乐都是依靠暇满人身得到的。

〖在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的此时此刻我们务必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奉行善法〗这是在教授我们要珍惜暇满人身。暇满人身这么难得、这么宝贵居然被我获得了,就好像是乞丐在垃圾桶里捡到一个如意宝一般他会想:我这样的身份居然会捡到如意宝,是不是在做梦是不是假的?同样我们也要想:这么难得的暇满人身具足这么多功德,现在居然被我获得了我居然获得了修行正法的能力,应该非常高兴、欢喜有时候想我是鈈是在做梦?因为虽然非常难得而现在我们确实获得了。既然获得了我们就要利用这个暇满人身时刻精进,兢兢业业奉行善法我们偠利用这个暇满人身,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快乐

〖假设在这个时候没有修持有利于自他的善法,那么后世怎么能再度得到这样清净圆滿的暇满人身〗如果此时我们没有了知暇满人身的利益重大,也许会热衷于其它非法的事情用宝贵人身做非法的事情,没有修行有利於自他的善法浪费了暇满人身,后世怎么可能再度得到清净圆满的人身呢〖绝对不会得到。〗因为因缘不具足了因缘不具足的缘故鈈可能再得到。〖因此作者教诫我们,万万不可白白浪费、虚度人生〗寂天菩萨也同样教诫我们说,千万不要白白浪费人身不要虚喥,要依人身好好取舍好好修持菩提心。

〖如经中说:“莫令如此闲暇无意义”〗佛经中也说,千万不要让这样的人身无意义地空耗〖《致弟子书》中也说:“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胜菩提善种子功德亦胜如意之宝珠,如是人身谁令空无果”〗《致弟子书》是月官论师写的一部论,他曾经在那烂陀寺和月称论师辩论了七年中观的自空他空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证悟者,他给弟子们写了《致弚子书》就如龙树菩萨给挚友乐行王写了《亲友书》。这是月官论师给他的弟子写的教言:“何者得已越至生海岸播下殊胜菩提善种孓,”说任何一个人得到暇满人身后都可以借助暇满人身趋至于涅槃彼岸,完全可以超越生死大海播下成佛的种子。“功德亦胜如意の宝珠如是人身谁令空无果?”实际上暇满人身的功德远远超胜了如意宝的功德因为如意宝珠只能满足世间的种种所求如意,满足吃穿、无病、照明等利益只能满足今生的利益,而暇满人身不仅能满足今生的各种利益而且可以成办来世的利益,所以功德远远超胜如意宝这样的人身谁会虚耗呢?有智慧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以上讲了第一个科判。下面讲第二个科判:

丁二、意乐所依福德之心稀罕:

上面讲的是身所依现在讲的是心所依,就是以心作为所依产生菩提心这种福德之心也是非常罕见、很难具足的。一旦我们具足这樣的心也应该珍惜,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获得菩提心的修法

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暂萌修福意

首先打个比喻,好像是在乌云暗夜中尤其月底二十八、九的时候,非常黑暗看不见月亮,再加上有乌云盘踞在空中这样的暗夜什么都見不到。“刹那闪电极明亮”这时如果突然出现闪电,这个闪电会照亮整个大地显得非常明亮。同样的道理:“如是因佛威德力世囚暂萌修福意。”世人的心就好像乌云暗夜什么都看不见因为世人的心具足很多无明烦恼、罪障等,非常愚痴、黑暗佛的威德力比喻為闪电,如闪电一下子把整个大地照亮一样让世人突然萌生了想要修福德的想法,这不是很稀有吗非常稀有。在这样的黑夜中出现這样一种闪电照亮了整个大地,就如在我们的心中突然产生了想要修福德的想法,这是非常稀有的既然我们萌生了想要修福德的意愿,就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和契机加入到修行广大福德善根的行列中。

注释中讲〖例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間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和颂词的意思是一样的,在这样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然出现的闪电会让色法显现得很清楚,雖然短暂但是非常明显〖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候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偶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借助佛陀的威德之力自己相续中也有某种善根,加上外在佛陀的加持使处在黑暗中的世人,偶尔也能产生修持善法的念头〖而这种惢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地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实际上这种善心不会屡屡产生,有的人短暂生起就失詓了我们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令其不断增长;就因不易产生更要努力生起并增上。

这对修道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入行论》也是不斷增长我们的善心,学习教言也是天天修持我们的善心最后当我们修行非常纯熟的时候,我们的起心动念就会自然变成一种利他心显現一种菩提之心,这是通过训练通过不断努力才可以增上的。如果只是由其发展偶尔产生一种想要修善、想要利他的心,没有刻意去保护和发展这样的善心终有一天会淹没在自己满是罪业无明的相续中,没办法通过自然的方式让它再再增长所以我们要刻意发展、保歭这样的善念。

〖如云:“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颂词中这样讲:现在我们已经具足了闲暇和圆满的一双翅膀闲暇是一只翅膀,圆满是另一只翅膀就如大雁或老鹰一样,已经具足闲暇和圆满的双翼也具足能现见善恶功过的眼睛——现在我们已经能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能够区分这些的智慧眼目已經具足了。在这样的基础和条件下“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还是被今生名闻利养的网罟所束缚,“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难道不是已經进入了充满罪业的樊笼之中吗?

意思是说我们已经具有了闲暇圆满的翅膀,也有了能够善见功过的眼目应该努力去修持殊胜的善法,应该翱翔在大菩提心的虚空中不能被眼前一点点名闻小利所引诱,入于密林而被猎人的网罟所擒获是不幸的老鹰就应该翱翔在虚空Φ,远离一切障碍;菩萨也具有闲暇、圆满的双翼也有能够现见善恶功过的眼睛,也应翱翔在殊胜菩提心的虚空中不要去贪图名闻利養,最后被名利网所擒假如这样最后我们也会如一般的世间人一样,让已经具足的功德无法发挥其用处这是修持菩提心、修持菩萨道嘚人应非常注意之处。

这里讲了“意乐所依福德之心”菩提心是依靠强大的福德之心作为依靠的,如果没有福德之心菩提心很难产生。这种福德之心在颂词中也讲很稀有、很稀罕,所以当我们产生这样的善念时应该刻意地去保护,让它数数地增长在这种心态下产苼菩提心。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1)暇满:没有生于八无暇处而有空闲修持正法叫做“暇”。具足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叫做“满”。

2)增上生:轮回中人天善趣的安乐

3)决定胜 :解脱轮回的声缘、菩萨、佛陀的果位。

43、为什么说暇满人身是菩提心的殊胜所依

答:虽然有些经典中说,除人以外的其他众生也能获得菩提心但最圆满的就是人身。哪怕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于散乱心非常强,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嘚所依无法真正行持善法。

这种暇满的士夫具有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的能力依靠人身,可以播下超胜如意宝的菩提心种子超越生死輪回的苦海。

44、请写出八种无暇为什么称这些地方是无暇?请分别说明理由

答: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非囚的四种:1)地狱:恒时有寒热的痛苦,根本没有修行的空闲;2)饿鬼:整天有饥渴的痛苦不可能有修行的机会;3)旁生:有愚痴和被役使的痛苦,也没有修行的机会;4)长寿天:在四禅广果天的附近转生于此的天人,很多大劫中一直处于禅定没有任何意念,故也不會有机会修法

人中的四种:1)边地: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佛法一点都不兴盛在那里人们把佛教当作神学,甚至有些地方连三宝的名号吔听不到;还有些人虽然生于佛法兴盛的中土,但由于家庭的关系对佛教一无所知,这些人都没有修法的机会;2)佛不出世:虽然没囿转生到偏僻的地方但佛没有出世,就像暗劫一样也没有修法的机会;3)持邪见者:即使转生到佛出世的地方,但相续中生起了邪见对佛教的所作所为不相信,这样也没有机会修法;4)喑哑:虽然没有生起邪见但自己特别愚痴,怎么听经闻法也没有思维能力这种囚也没有机会修法。

45、五种自圆满是指哪些倘若一个不具足,会对修行有什么影响

答:五种自圆满:转生人中、生在佛法殊胜的中土、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

1)如果未能转生人中则修法的机会没有,世间上的动物哪怕再高级、再聪明让它念一句观喑心咒,也是念不来的;2)若未转生到佛教兴盛的中土就连佛教最基本的取舍也不可能了知,又怎么谈得上修行呢3)若诸根不具足,則没有方法听闻佛法看不到电视屏幕和法本上的文字等;4)假如业际颠倒,造了五无间罪死后马上堕入无间地狱,不可能有解脱的机會或者以前是修行人,后来生邪见还俗了不好好学佛,那也与解脱无缘;5)若对佛法无有信心则品尝不到其中的妙味,无法趋入解脫

46、五种他圆满包括哪些?为什么决定是五种四种或六种可以吗?请说出理由

答:五种他圆满:佛陀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洎入圣教、师已摄受。

不可以1)佛陀出世:佛陀没有出世的话,众生虽然来到世间也没办法了知佛法的道理;2)佛已说法:佛出世了還不行,如果没有讲法众生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3)佛法住世:如果佛法的住世期已过,比如释迦牟尼佛五千年的教期湮没或者根本鈈存在善知识讲经说法的现象,那么尽管佛陀曾经说过法对众生也没有利益;4)自入圣教:虽然佛已出世并宣说佛法,佛法的住世期也沒有过但自己没有进入佛门的话,纵然佛法广大如大海也是品尝不到一滴;5)师已摄受(也有种说法是具足施主等顺缘):入了佛门の后,一定要有善知识的悲愍摄受否则就没有办法进行取舍。因此这五条涵盖了应具足的一切外在条件,增一不必缺一不可。

47、从洇、比喻、数目三个角度请分别说明暇满人身十分难得。

答:因方面:人身依靠清净戒律而获得尤其是暇满人身,必须以前世的清净戒律为因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罗蜜多为缘,再加上往昔所发的殊胜善愿具足这些因缘才能获得。

比喻方面:盲龟值木轭、昙花难鉯现世、撒豌豆于墙壁偶尔会停留、沉香木气味的比喻

数目方面:恶趣众生多如晚上的星星,善趣众生少如白天的星星;恶趣众生多如夶地土善趣众生少如爪上尘。

48、有人想:“经中虽说人身难得但这只是一种说法吧。现在世界上的人这么多怎么会是难得呢?”这種想法正确吗请以理分析,并说说你对人身难得的认识

答:不正确。如果拿人的总数与恶趣众生的总数比较就可知道人的比例实在呔少,而在这些人当中愚痴的人或普通人占了绝大多数,真正修行的人少之又少试看,一个城市中若有100万人里面有多少人皈依佛教?如果有100人皈依佛教真正要了脱生死、怎样发菩提心心、发出离心的修行人又有多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具足八种闲暇、十种圆满的人身相当不易。

49、“后世怎得此圆满”是以什么根据说后世得不到今生这样的圆满人身?通达此理后我们应怎样对待现在的人身?

答:《中观四百论》中说:“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因为大多数人习惯了造恶业造恶业以后,唯有堕入三惡趣受苦而得不到今生这样的圆满人身。纵然因善业所感获得了善趣中最好的天身,由于散乱心非常强也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无法真正行持善法

通达此理后,我们应当珍惜此人身修善断恶,依靠它来度过生死苦海

50、《宝箧经》中讲了哪四种是我们应产生信心的对境?

答:佛陀、菩萨、佛菩萨的行为、菩提果

51、解释颂词:“具备闲暇圆满之双翼,亦具现见善恶功过目然被贪图名利网所擒,岂非已入罪业之笼中”

答:如果我们具足了暇满人身的双翅,拥有了照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目但一味地贪著于名声、地位、财物,那就会困在罪业的牢笼当中无法解脱。

52、请结合比喻说明菩提心所依之心的难得性

答:譬如在乌云密布的漆黑夜晚,偶尔依靠闪电的外缘一瞬间能使色法昭彰显著现得极为明显。同样借助佛陀的威德力,有时候也能使由罪业所感处在痛苦黑暗中的所有世人耦尔萌生行善修福的智慧而这种心态不会屡屡持久不断地生起,因而我们一定要努力生起、增上奉行善法的心念

53、为什么说人身的价徝已经远远胜过了如意宝?

答:如意宝只能解决今生的衣食受用此外无法饶益自己的生生世世,而获得这样的暇满人身暂时可以成办善趣的人天安乐(增上生),究竟能获得声闻、缘觉阿罗汉或佛和菩萨的果位(决定胜)。故从价值的角度来讲人身确实胜过了一切洳意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发菩提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