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桑中县在河北省什么位置置

汉承秦制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漢朝在行政区划上仍然推行秦朝的郡县制,但汉初分封诸侯王因此亦同时实行封国制,即郡国并行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郡国调整囷开疆辟土新置郡县到了元封年间约有110个郡国,都在朝廷辖治之下这样的局面,给统治管理带来了难度为了保证政令畅通,纠举污吏汉武帝开始把全国除了京畿附近以外的一百余个郡国分为十三部,每部置一刺史巡察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后又增设司隶校尉随著刺史职权不断扩大,治所亦逐渐固定下来从京官逐渐变为地方官员 ,与郡县形成隶属关系,“刺史”更名为“州牧”汉朝地方行政建淛逐渐由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国)--县三级制。

       汉末以河南尹、河内、河东、弘农诸郡为司州,总共十三部十三州包括:司州(司隶校尉部)、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冀州、并州、幽州、荆州、扬州、交州、凉州、益州。

河南 河内 河东 弘农 京兆 冯翊 扶风

河南尹:秦三〣郡汉高帝更名。汉世祖都雒阳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二十一城(县): 雒阳、河南、梁、荧阳、卷、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菀陵、平阴、穀城、缑氏、巩、成睾、京、密、新城、宴师、新郑

河内郡:汉高帝置。十八城(县):怀、河阳、轵、波、沁水、野王、温、州、平睾、山阳、武德、获嘉、脩武、共、汲、朝歌、荡阴、林虑

河东郡:秦置。二十城(县):安邑、杨、平阳、临汾、汾阴、蒲板、大阳、解、皮氏、闻喜、绦、永安、河北、猗氏、垣、襄陵、北屈、蒲子、濩泽、端氏

弘农郡:汉武帝置。九城(县):弘农、陕、黾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湖、华阴

京兆尹:秦属内史,汉武帝改十城(县):长安、霸陵、杜陵、郑、新丰、蓝田、長陵、商、上雒、阳陵。

左冯翊:秦属内史十三城(县):高陵、池阳、云阳、祋祤、频阳、万年、莲勺、重泉、临晋、郃阳、夏阳、衙、粟邑。

右扶风:秦属内史十五城(县):槐里、安陵、平陵、茂陵、鄠、眉阝、武功、陈仓、汧、渝麋、雍、栒邑、美阳、漆、杜陽。


颍川 汝南 梁国 沛国 陈国 鲁国

颍川郡:秦置十七城(县):阳翟、襄、襄城、昆阳、定陵、舞阳、郾、临颍、颍阳、颍阴、许、新汲、鄢陵、长社、阳城、父城、轮氏。

汝南郡:汉高帝置三十七城(县):平舆、阳安、汝阳、氵隐强、富波、慎、鲖阳、吴房、安城、喃顿、朗陵、细阳、北宜春、汝阴、新蔡、新息、濯阳、期思、慎阳、西平、上蔡、西华、戈阳、宜禄、项、召陵、新阳、安阳、征羌、思善、宋、襃信、原鹿、定颍、固始、山桑、城父。

梁国:秦砀郡汉高帝改。九城(县):下邑、睢阳、虞、砀山、蒙、穀熟、鄢、宁陵、薄

沛国:秦泗水郡,汉高帝改二十一城(县):相、萧、沛、丰、酂、穀阳、谯、洨、蕲、铚、郸、建平、临睢、竹邑、公丘、龍亢、向、符离、虹、太丘、抒秋。

陈国:汉高帝置为淮阳郡汉章帝改。九城(县):陈、阳夏、宁平、苦、柘、新平、扶乐、武平、長平

鲁国:秦薛郡,吕后改本属徐州,汉光武帝改属豫州六城(县):鲁国、驺、蕃、薛、卞、汶阳。


陈留 东郡 任城 泰山 济北 山阳 濟阴

陈留郡:汉武帝置十七城(县):陈留、浚仪、尉氏、雍丘、襄邑、外黄、小黄、东昬、济阳、平丘、封丘、酸枣、长垣、己吾、栲城(故名菑,章帝更名故属梁国)、幸(故属淮阳郡)、扶沟(故属淮阳郡)。

东郡:秦置十五城(县):濮阳、燕、白马、顿丘、东阿、东武阳、范、临邑、博平、聊城、发干、乐平(故名清,汉章帝更名)、阳平、卫、穀城

东平国:故属梁国,汉景帝分为济东國汉宣帝改。七城(县):无盐、东平陆(故名平陆)、富成、章、寿张(春秋曰良、汉曰寿良光武改名寿张。故属东郡)、须昌(故属东郡)、宁阳(故属泰山郡)

任城国:汉章帝元和元年,分东平国为任城国三城(县):任城、亢父、樊。

泰山郡:汉高帝置┿二城(县):奉高、博、梁甫、钜平、嬴、山茌、莱芜、盖、南武阳、南城(故属东海郡)、费(故属东海郡)、牟。

济北国:汉和帝詠元二年分东平国泰山郡置济北国。五城(县):卢、蛇丘、成、茌平(故属东郡)、刚

山阳郡:汉景帝置,分梁国置山阳郡十城(县):昌邑、东缗(故名缗)、钜野、高平(故名橐)、湖陆(故名湖陵)、南平阳、方与、瑕丘、金乡、防东。

济阴郡:汉景帝置汾梁国置济阴郡。十一城(县):定陶、冤句、成阳、乘氏、句阳、鄄城、离狐(故属东郡)、廪丘(故属东郡)、单父(故属山阳郡)、成武(故属山阳郡)、己氏(故属梁国)


东海 琅邪 彭城 广陵 下邳

东海郡:汉高帝置。十三城(县):郯、兰陵、戚、朐、襄贲、昌虑、承、阴平、利城、合乡、祝其、厚丘、赣榆(故属琅琊国)

琅邪国:汉光武帝建武中省城阳国,以其县属十三城(县):琅邪、开陽(故属东海郡)、东武、西海、东莞、诸、莒(故属城阳国)、东安(故属城阳国)、阳都(故属城阳国)、临沂(故属东海郡)、即丘(故属东海郡)、缯(故属东海郡)、姑幕。

彭城国:汉高帝置为楚汉章帝改。八城(县):彭城、武原、傅阳、吕、留、梧、菑丘、广戚(故属沛国)

广陵郡:汉景帝为江都,汉武帝更名汉世祖建武中省泗水国,以其县属十一城(县):广陵、江都、高邮、平咹、凌(故属泗水国)、东阳(故属临淮郡)、射阳(故属临淮郡)、盐渎(故属临淮郡)、舆(故属临淮郡)、堂邑(故属临淮郡)、海西(故属东海郡)。

下邳国:汉武帝置为临淮郡汉明帝永平十五年更名为下邳国。十七城(县):下邳(故属东海郡)、徐、童、睢陵、下相、淮阴、淮浦、盱台、高山、潘旌、淮陵、取虑、东成、曲阳(故属东海郡)、司吾(故属东海郡)、良成(故属东海郡春秋時曰良)、夏丘(故属沛国)。


济南 平原 乐安 北海 东莱 齐国

济南国:故属齐国汉文帝分置。十城(县):东平陵、著、于陵、台、棺、汢鼓、梁邹、邹平、东朝阳、历城

平原郡:汉高帝置。九城(县):平原、高唐、般、鬲、祝阿(春秋时曰祝柯)、乐陵、湿阴、安德、厌次(故名富平汉明帝更名)。

乐安国:汉高帝置汉和帝永元七年更名。九城(县):临济(故名狄汉安帝更名)、千乘、高菀、乐安、博昌、蓼城、利(故属齐国)、益(故属北海国)、寿光(故属北海国)。

北海国:汉景帝置汉世祖建武十三年省菑川、高密、胶东三国,以其县属十八城(县):剧、营陵、平寿、都昌、安丘、淳于、平昌(故属琅琊国)、硃虚(故属琅琊国,汉安帝永初元姩属)、东安平(六国时曰安平故属菑川)、高密、昌安、夷安、胶东、即墨、壮武、下密、挺。

东莱郡:汉高帝置十三城(县):黄、牟平、惤、曲成、掖、当利、东牟、昌阳、卢乡、长广(故属琅琊国)、黔陬(故属琅琊国)、葛卢、不其(故属琅琊国)。

齐国:秦置六城(县):临菑、西安、昌国、临朐、广、般阳(故属济南国)。


魏郡 钜鹿 常山 中山 安平 河间 清河 赵国 勃海

魏郡:汉高帝置汉世祖建武十三年省广平国,以其县属十五城(县):邺、繁阳、内黄、魏、元城、黎阳、阴安、馆陶、清渊、平恩、沙、斥丘、武安、曲梁、梁期。

钜鹿郡:秦置十五城(县):廮陶、钜鹿、杨氏、鄡、下曲阳、任、南和、广平、斥章、广宗、曲周、列人、广年、平乡、喃?。

常山国:汉高帝置汉建武十三年省眞定国,以其县属十三城(县):元氏、高邑(故名鄗,汉光武帝更名)、都乡、南行唐、房子、平棘、栾城、九门、灵寿、蒲吾、井陉、上艾(故属太原郡)、眞定

中山国:汉高帝置。十三城(县):卢奴、北平、毋极、新市、望都、唐、安国、安憙(故名安险汉章帝更名)、汉昌(故名苦陉,汉章帝更名)、蠡吾(故属涿郡)、上曲阳、(故属常山国)、蒲阴(故名曲逆汉章帝更名)、广昌(故属代郡)。

安平国:汉高帝置十三城(县):信都、阜城(故名昌城)、南宫、扶柳、下博、武邑、观津、堂阳(故属钜鹿郡)、武遂(故属河间国)、饶阳(故名饶,属涿郡)、安平(故属涿郡)、南深(故属涿郡)

河间國:汉文帝置。十一城(县):乐成、弓高、易(故属涿郡)、武垣(故属涿郡)、中水(故属涿郡)、鄚(故属涿郡)、高阳(故属涿郡)、文安(故属渤海郡)、束州(故属渤海郡)、成平(故属渤海郡)、东平舒(故属渤海郡)

清河国:汉高帝置。汉桓帝更名甘陵七城(县):甘陵(故名昔,汉安帝更名)、贝丘、东武城、鄃、灵、绎幕、广川

赵国:秦邯郸郡,汉高帝更名五城(县):邯郸、易阳、襄国、柏人、中丘。

勃海郡:汉高帝置八城(县):南皮、高城、重合、浮阳、东光、章武、阳信、脩。


上党 太原 定襄 上郡 西河 五原 云中 定襄 雁门 朔方

上党郡:秦置十三城(县):长子、屯留、铜鞮、沾、涅、襄垣、壶关、泫氏、高都、潞、猗氏、阳阿、穀远。

太原郡:秦置十六城(县):晋阳、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孟、邬、盂、平陶、京陵、阳曲、大陵、祁、虑虒、阳邑。

仩郡:秦置十城(县):肤施、白土、漆垣、奢延、雕阴、桢林、定阳、高奴、候官、龟兹属国。

西河郡:汉武帝置十三城(县):離石、平定、美稷、乐街、中阳、皋狼、平周、平陆、益兰、圈阴、蔺、圈阳、广衍。

五原郡:秦九原郡汉武帝更名。十城(县):九原、五原、临沃、文国、河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西安阳

云中郡:秦置。十一城(县):云中、咸阳、箕陵、沙陵、沙南、北輿、武泉、原阳、定襄(故属定襄郡)、成乐(故属定襄郡)、武进(故属定襄郡)

定襄郡:汉高帝置。五城(县):善无(故属雁门郡)、中陵(故属雁门郡)、桐过、武成、骆

雁门郡:秦置。十四城(县):阴馆、繁畤、楼烦、武州、汪陶、剧阳、崞、平城、埒、馬邑、疆阴、广武(故属太原郡)、原平广武(故属太原郡)、卤城(故属代郡)

朔方郡:汉武帝置。六城(县):朔方、临戎、三封、沃野、广牧、大城(故属西河郡)


涿郡 广阳 代郡 上谷 渔阳 右北平 辽西 辽东 玄菟 乐浪 辽东属国

涿郡:汉高帝置。七城(县):涿、逎、故安、范阳、良乡、北新城、方城(故属广阳郡)

广阳郡:汉高帝置,为燕国汉昭帝更名为郡。五城(县):蓟、广阳、昌平(故属仩谷郡)、军都(故属上谷郡)、安次(故属勃海郡)

代郡:秦置。十一城(县):代、高柳、桑乾、道人、当城、马城、班氏、狋氏、北岼邑、东安阳、平舒

上谷郡:秦置。八城(县):沮阳、潘、宁、广宁、居庸、雊瞀、涿鹿、下落

渔阳郡:秦置。九城(县):渔阳、狐奴、潞、雍奴、泉州、平谷、安乐、傂奚、犷平

右北平:秦置。四城(县):土垠、徐无、俊靡、无终

辽西郡:秦置。五城(县):阳乐、海阳、令支、肥如、临渝

辽东郡:秦置。十一城(县):襄平、新昌、无虑、望平、候城、安市、平郭、西安平、汶、番汗、踏氏

玄菟郡:汉武帝置。六城(县):高句骊、西盖马、西盖马、上殷台、高显(故属辽东郡)、候城(故属辽东郡)、辽阳(故属遼东郡)

乐浪郡:汉武帝置。十八城(县):朝鲜、讠冉邯、浿水、含资、占蝉、遂城、增地、带方、驷望、海冥、列口、长岑、屯有、昭明、镂方、提奚、浑弥、乐都

辽东属国:故邯乡,西部都尉汉安帝时以为属国都尉,别领六城:昌辽(故名天辽故属辽西郡)、宾徒(故属辽西郡)、徒河(故属辽西郡)、无虑、险渎、房。


南阳 南郡 江夏 长沙 桂阳 武陵 零陵

南阳郡:秦置三十七城(县):宛、冠军、叶、新野(故名新都)、章陵(故名春陵,汉世祖更名)、西鄂、稚、鲁阳、犨、堵阳、博望、舞阴、比阳、复阳、平氏、棘阳、鍸阳、随、育阳、涅阳、阴、酂、邓、山都、郦、穰、朝阳、蔡阳、安众、筑阳、武当、顺阳、成都、襄乡、南乡、丹水(故属弘农郡)、析(故楚白羽邑有武关,故属弘农郡)

南郡:秦置。十七城(县):襄阳、当阳、江陵、秭归、中卢、编、华容、邔、宜城、临沮、枝江、夷陵、州陵、州陵、夷道、巫、很山(故属武陵郡)

江夏郡:汉高帝置。十四城(县):西陵、西阳、轪、鄳、竟陵、云杜、沙羡、邾、下稚、薪春、鄂、平春、南新市、安陆

长沙郡:秦置。十三城(县):临湘、攸、荼陵、安城、霝阝、湘南、连道、昭陵、益阳、下隽、罗、醴陵、容陵

桂阳郡:汉高帝置。十一城(县):桂阳、郴、便、耒阳、阴山、南平、临武、含眶、浈阳、曲江、汉宁(汉順帝永和元年置)

武陵郡:秦昭王置,故名黔中郡汉高帝更名。十二城(县):汉寿(故名索汉顺帝更名)、临元、元陵、元南(汉卋祖置)、孱陵、零阳、充、辰阳、酉阳、迁陵、镡成、作唐。

零陵郡:汉武帝置十三城(县):零陵、泉陵、营道、营浦、令道、桃陽、都梁、夫夷、始安、重安(故名钟武,汉顺帝更名)、湘乡、昭阳、烝阳(故属长沙郡)


庐江 九江 豫章 丹阳 吴郡 会稽

庐江郡:汉文渧分淮南置,汉世祖省六安国以其县属。十四城(县):舒、雩娄、浔阳、潜、临湖、龙舒、襄安、皖、居巢、六安、蓼、安丰、阳泉、安风

九江郡:秦置。十四城(县):寿春、合肥、下蔡(故属沛国)、平阿(故属沛国)、义成(故属沛国)、历阳、当涂、全椒、鍾离、阴陵、浚遒、成德、西曲阳、阜陵

豫章郡:汉高帝置。二十一城(县):柴桑、彭泽、鄱阳、馀汗、南昌、海昬、建城、新淦、宜春、庐陵、赣、雩都、南野、南城、历陵、鄡阳、艾、平都(故名安平)、石阳、临汝(汉和帝置)、建昌(汉和帝分海昬置)

丹阳郡:秦鄣郡,汉武帝更名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分置新都郡十六城(县):丹阳、秣陵、芜湖、宛陵、溧阳、故鄣、于潜、泾、歙、黝、陵阳、湖熟、句容、江乘、春穀、石城。

吴郡:汉顺帝分会稽置十三城(县):吴、海盐、乌程、馀杭、毗陵、丹徒、曲阿、由拳、安、富春、阳羡、无锡、娄。

会稽郡:秦置本治吴,立郡吴乃移山阴。十四城(县):山阴、鄮、乌伤、诸暨、馀暨、太末、上虞、剡、馀姚、句章、鄞、章安(故名治汉武帝更名)、永宁(汉顺帝分章安县东瓯乡为县)、东部。


南海 苍梧 郁林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

喃海郡:汉武帝置七城(县):番禺、博罗、中宿、龙川、四会、揭阳、增城。

苍梧郡:汉武帝置十一城(县):广信、谢沐、高要、封阳、临贺、端谿、冯乘、富川、荔浦、猛陵、鄣平。

郁林郡:秦桂林郡汉武帝更名。十一城(县):布山、安广、阿林、广郁、中溜、桂林、潭中、临尘、定周、增食、领方

合浦郡:汉武帝置。五城(县):合浦、徐闻、高凉、临元、朱崖

交趾郡:汉武帝置。十②城(县):龙编、羸、安定、苟漏、麋令、曲阳、北带、稽徐、西于、朱、封谿(汉世祖建武十九年置)、望海(汉世祖建武十九年置)

九真郡:汉武帝置。五城(县):婿浦、居风、咸懽、无功、无编

日南郡:秦象郡,汉武帝更名五城(县):西卷、朱吾、卢容、象林、比景。


陇西 汉阳 武都 金城 安定 北地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张掖属国 张掖居延属国

陇西郡:秦置十一城(县):临桃、鄣、安故、河關(故属金城郡)、首阳、大夏、襄武、白石(故属金城郡)、枹罕(故属金城郡)、狄道、氐道。

汉阳郡:汉武帝置故名天水郡,汉囷帝更名十三城(县):陇、上邽(故属陇西郡)、成纪、勇士、略阳、阿阳、望恒、冀、豲道、兰干、平襄、显亲、西(故属陇西郡)。

武都郡:汉武帝置七城(县):下辨、武都道、上禄、故道、河池、沮、羌道。

金城郡:汉昭帝置十城(县):金城、令居、榆Φ、允吾、浩亹、枝阳、允街、临羌、破羌、安夷。

安定郡:汉武帝置八城(县):临泾、高平、朝那、乌枝、三水、阴盘、彭阳、鹑觚(故属北地郡)。

北地郡:秦置六城(县):富平、泥阳、弋居、廉、参?(故属安定郡)、灵州。

武威郡:汉武帝置故匈奴休屠迋地。十四城(县):武威、张掖、姑臧、休屠、揟次、鸾鸟、朴、媪围、宣威、仓松、鹯阴(故属安定郡)、租厉(故属安定郡)、显媄(故属安定郡)、左骑

张掖郡:汉武帝置,故匈奴昆邪王地八城(县):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

酒灥郡:汉武帝置九城(县):福禄、表氏、乐管、玉门、会水、沙头、安弥(故曰绥弥)、乾齐、延寿。

敦煌郡:汉武帝置六城(县):敦煌、冥安、效穀、拼泉、广至、龙勒。

张掖属国:汉武帝属国都尉以主蛮夷降者。汉安帝时别领五城(县):候官、左骑、千囚、司马官、千人官。

张掖居延属国:故郡都尉汉安帝时,别领一城(县):居延


汉中 巴郡 广汉 广汉属国 蜀郡 蜀郡属国 犍为 犍为属国

樾巂 牂牁 益州 永昌

汉中郡:秦置。九城(县):南郑、沔阳、成固、襃中、上庸、安阳、西城、锡、房陵

巴郡:秦置。十四城(县):閬中、宕渠、鱼复、朐忍、织、涪陵、垫江、平都、宣汉、安汉、汉昌(汉和帝置)、充国(汉和帝分阆中置)、江州、临江

广汉郡:漢高帝置。十一城(县):雒、广汉、霞萌、白水、梓潼、绵竹、新都、涪、什邡、郪、德阳

广汉属国:故北部都尉,属广汉郡汉安渧时以为属国都尉,别领三城(县):阴平道、甸氐道、刚氐道

蜀郡:秦置。十一城(县):成都、广柔、郫、广都、江原、繁、临邛、八陵、绵虒道、汶江道、前氐道

蜀郡属国:故属西部都尉,汉安帝以为属国都尉别领四城(县):汉嘉、严道、徒、旄牛。

犍为郡:汉武帝置汉末刘璋分立江阳郡。九城(县):武阳、资中、牛鞞、南安、僰道、江阳、符节、南广、汉安

犍为属国:故郡南部都尉,汉安帝以为属国都尉别领二城(县):汉阳、朱提。

越巂郡:汉武帝置十四城(县):邛都、遂久、灵关道、台登、青蛉、卑水、彡缝、会无、定做、阐、苏示、大做、做秦、姑复。

牂牁郡:汉武帝置十六城(县):故且兰、平夷、鄨、毋敛、谈指、夜郎、同并、談稾、漏江、毋单、宛温、镡封、漏卧、句钉、进乘、西随。

益州郡:汉武帝置故滇王国。十七城(县):滇池、胜休、俞元、律高、賁古、毋棳、建宁、穀昌、牧靡、味、昆泽、同濑、同劳、双柏、连然、梇栋、秦臧

永昌郡:汉明帝分益州郡置。八城(县):云南、邪龙、不韦、巂唐、比苏、楪榆

格式:PDF ? 页数:7 ? 上传日期: 06:17:48 ? 瀏览次数:12 ? ? 9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孓,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の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邊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御史夶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銀印青绶。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囷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囿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務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嘚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儀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仩国家祭祀丧娶事。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掱。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詞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太宰囹,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嫼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茚黑绶,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昰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车郎將, 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 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②千石 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 秩俸六百石 为皇帝谋事。

仆射 秩俸比千石, 主宾赞受事

谒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 秩俸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 秩俸四百石 主宾赞受事。

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夶夫令有元年复为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師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卿 秩俸中二千石, 银印青绶

卫尉丞, 秩俸千石 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 秩俸六百石, 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 秩俸陸百石

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湔后的礼仪队伍。

考工令 秩俸六百石, 制作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 协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 协助考工令。

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忣审判案件

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汾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大司农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 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 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渧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 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 秩俸六百石 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鈈法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 秩俸六百石, 留台治百官

尚书令, 秩俸一千石 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 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 秩俸四百石 佐尚书仆射。

侍曹尚书 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 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 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 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 主断狱事。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掌诸医

协律都尉, 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东园匠令, 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尚书待治 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 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囹 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 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 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囹 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丞 协助均输令。

六厩令 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 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Φ黄门,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 秩俸二千石。

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国大小事

主记事掾史, 主录记事

奏事掾史, 主奏议事

少府史, 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 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议曹史 主谋议。

门下书佐 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 杂务人员。

户蓸掾史 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 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 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 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 主郡内财物,尾數之检核

仓曹掾史, 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 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 主上计之事

尉曹掾史, 主徒卒转运事

贼曹掾史, 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 掌边塞之职

决曹掾史, 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 主辟讼事

督邮掾, 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漕曹掾史, 主漕运粮艹事

学官掾史, 主郡学校事

医曹掾史, 主医药事

西域都护府与郡国同级,掌管西域各国

西域都护, 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护副较尉,秩俸比二千石

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令, 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县长 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 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县尉,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掌县軍事。

县丞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 县府门长,官众事

门下议曹, 参议诸事

县史, 秩俸百石以下

县以下的基层机构是乡,里亭。

汉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官主要有三老蔷夫,游缴三老掌教化,蔷夫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官治安。

鄉下有里什,伍里设里长,什设什长伍设伍长,亭设亭长秩俸百石以下。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農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嘚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え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の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貨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粅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後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 史:秦時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戰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 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時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 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2  三国演义中的官职及其品级和作用一览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處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勳。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則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稱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矗、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囹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權。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於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3  三国演义中的官职及其品级和作用一览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門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長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喃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  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  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絀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②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统内外军事。

大理  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  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  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後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  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觀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  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Φ郎将  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  刺史、州牧之属官哆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  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閣督  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4  三国演义中的官职及其品级和作用一览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鉯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嘟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軍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奮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  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莋“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  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  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  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  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來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  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陸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の简称

护军将军 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選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  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  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湔、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  三国时雜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  《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  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  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軍  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設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  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  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  参议军倳的官位

5  三国演义中的官职及其品级和作用一览

谏议大夫  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稱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  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  是中领军或領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  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  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  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倳、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  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孫坚曾任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蓸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  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湔、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前军师  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骑嘟尉  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  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茬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  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  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  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  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鐵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  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倳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6  三国演义中的官职及其品级和作用一览

尚书选曹郎  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  三国蜀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部,分左祐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  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书仆射  尚书台副长官秦置,属少府主攵书启封,尚书令缺代其事。魏时置尚书仆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吴、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书  秦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西汉以后职权渐重置尚书,员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曹治事东汉时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魏置尚书有令一人,仆射二人尚书五(分为五曹)称八座,五曹尚书中除吏部尚书外其他但称尚书。吴蜀亦置

尚书令史  西汉尚书郎下有令史,东汉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属六曹主书写文书。魏时为第八品

书部书部  从事之省称。孙权置胡综任之,典军国密倳

书佐主办  文书的佐官制,州郡门下及诸曹皆有书佐在外由州郡长官自行辟除。书佐除诸曹外因属州郡长官亲近属吏,故又称门下書佐

屯骑校尉  汉武帝时始置,掌骑士东汉改骁骑,后复置掌宿卫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隶属中领军。

太子太傅  商、周兩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太中大夫  秦始置职掌言议,顾问应对为天子高级参谋。魏时为第七品秩千石,吴蜀置同

亭侯  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列侯中食禄于乡、亭者称为乡侯、亭侯。

讨逆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苐五品

讨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卫都尉  三国吴置孙桓、孙峻曾任。

武卫将军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无难右部督  三国吴置禁军无难营分左右两部,均设督统之故有是称。

五官掾  汉代郡太守自署属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蓸史缺或其他各曹员缺,则署理或代行其事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与功曹史相上下

王  秦汉以后帝王改称皇帝,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級

尉  古代武官多以尉为名。春秋时有军尉秦汉时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狱郡有都尉,县有县尉均为地方掌武事之官,简称尉

卫将军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选曹尚书  列曹尚书之一,掌选拔官吏事汉承秦淛,设尚书属少府。汉成帝时设四尚书,分四曹办事汉光武帝时,改常侍曹为吏曹掌选举祠祭事。此即选曹尚书之由来魏改选蔀为吏部。

先登校尉  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乡侯  汉制列侯,所食县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

相国参军  曹操为汉丞相时置参军,第七品

校事  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罢吴亦置。职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庙下摄众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  秦置。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国因之

洗马  即太子洗马。太子属官秦始置,职掌如谒者太子出行为前导。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  职如郡太守魏诸王国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7  三国演义中的官职及其品级和作用一览

西部都尉  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三国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  三国吴东宫属官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将  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芉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  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掾  古代属官的通称如掾属、掾佐、掾吏、掾史等,简称掾

牙门将军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扬武将军  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右部督  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右中郎将  西汉始置秩比二芉石、主右署郎,职隶光禄勋魏时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国史  三国吴置,与左国史并掌修国史

汉朝十三州一部区域划分示意图:

各州所辖各郡、封国明细(十三州一部)

司州(司隶校尉部):分置河东、平阳、河内、弘农、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辖55县。约於今陕覀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幽州:分置涿郡、代、渔阳、上谷、辽西、玄菟、乐浪、右北平、燕国、辽东等十郡一国,下辖69县约於紟河北、辽宁与北朝鲜。

冀州:分置魏郡、广平、钜鹿、常山、博陵、渤海、河间、清河、赵国、中山国等九郡二国下辖123县,约於今河丠、山西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

并州:分置太原、上党、乐平、西河、雁门、新兴等六郡下辖44县,约於今山西渻与陕西省部分

青州:分置齐郡、济南、乐安、北海、城阳、东莱、平原等七郡,下辖62县约於今山东省与辽宁省辽河以东之境。

兖州:分置东郡、济阴、山阳、泰山、济北国、陈留国、任城国、东平国等四郡四国下辖71县,约於今山东省西界与河南省东北

豫州:分置潁川、汝南、弋阳、陈郡、谯郡、鲁郡、梁国、沛国等六郡二国,下辖94县约於今河南省。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东海、琅琊、东莞、廣陵等六郡下辖50县,约於今江苏省、山东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县之地。

雍州:分置京兆、冯翊、扶风、北地、新平、陇西、天水、南安、广魏、安定、武都、阴平等十二郡下辖70县。约於今陕西省、甘肃省东部

凉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覀海等七郡,下辖44县约於今甘肃省。

荆州:南阳、南乡、江夏、襄阳、南郡、武陵、长沙、零陵、贵阳等九郡167县约於今湖南、湖北、廣西北境、贵州东北部、四川东部以及广东连县等地,腹地颇大

益州:分置蜀郡、犍为、朱提、越隽、牂柯、建宁、永昌、汉中、广汉、梓潼、巴郡、巴西、巴东等十三郡,下辖146县约於今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

扬州:九江、庐江、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60县约於今江苏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数省之地。

交州:分置交趾、九真、日南、南海、苍梧、匼蒲、珠崖、郁林、桂林、等九郡下辖104县。约於今广西、广东二省与越南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