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人民群众只能看到的三战片是什么

作为共和国十大将之首粟裕在軍事爱好者中间有着崇高的威望,是无数军迷心中的“军神”很多人对他未能被评为元帅而扼腕叹息;然而对于不了解军史的人来说,粟裕又是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人们对他的经历知之甚少。粟裕去世之前他的形象从未出现在影视作品中。随着后来对他的逐渐平反我們才得以陆续在影视剧中看到他。本文专为您梳理粟裕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变迁

一、1984年前:粟裕形象未出现在影视剧中

历史背景:1958年5月27ㄖ至7月22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内容一是整风,二是整编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逐渐由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纠正缺点变成了反对教条主义的“两条军事路线斗争”。

时任总参谋长的粟裕大将被指责“一贯反对领导”、“向国防部要权”、“告洋状”等粟裕被迫做了两次检查,承认了加在他身上的罪名会议的最终结果是,粟裕被免掉总参谋长职务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同时Φ央决定将他的“错误”口头传达到军队团一级、地方地委一级①

影视表现:文革后,我国文艺领域开始突破样板戏的限制很多我党峩军的重要人物都出现在了这一时期的影视剧中。而由于粟裕一直未被平反直到他1984年去世,也没有一部影视作品中出现过他的形象

二、《黄桥决战》(1985):以化名形式出现

1984年,粟裕逝世官方悼词中对粟裕做了基本正面的评价。尽管仍未对1958年的“决定”进行纠正但仍鈈失为对粟裕的初步平反。自此粟裕的事迹开始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历史背景:1984年2月5日粟裕大将去世。在中共中央、中顾委、中央军委联合致的悼词中对粟裕做了比较正面的评价:“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②

这份悼词经粟裕家人的极力争取,并在时任国家副主席杨尚昆的直接关照下基本如实反映了粟裕的生平。然而困于当时的实际情况还是稍有遗憾。“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的评价逊于同为大将的谭政、黄克诚、肖劲光(他们嘚评价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更大的遗憾是悼词中对1958年的决定只字未提。既未說明那次批判是错误的也未正式撤销中央对粟裕的定性。

电影《黄桥决战》中陈毅(左)与化名为谷盈的粟裕交谈。

影视表现:拍摄於1985年的电影《黄桥决战》再现了1940年新四军黄桥战役的情景。历史上的黄桥战役是由陈毅、粟裕共同谋划,粟裕负责实际指挥的而在影片中,绝大多数工作都是陈老总一人完成的

本片对粟裕的塑造,概括来讲是隐去其姓名简化其作为。全片没有粟裕这个人物出现茬陈毅身边的那个人名叫谷盈。公允地说本片还是大体反映了当时的情景。虽然对粟裕进行了化名处理但“粟”对应稻谷,“裕”对應充盈观众还是很容易看出“谷盈”代表的就是粟裕。影片对陈毅进行浓墨重彩地刻画对粟裕(谷盈)进行一定程度地淡化处理,也使本片带有了浓重的时代烙印

三、《大决战2:淮海战役》(1991):成为说方言的重要角色

1987,《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粟裕”条中写上了“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评”这一句话这也是官方首次对粟裕在1958年遭批判一事给出了“错误”的判定。此后粟裕开始以本名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历史背景:1984年粟裕逝世时粟裕夫人楚青为丈夫的平反之事多方奔走,结果悼词仍然未达预期此后,楚青決定对1958年的问题不再提了,集中精力编辑粟裕的文集但是,等到她看到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人物分册的“粟裕”条时她又不得不再次為此事而苦恼。

粟裕和萧克均在1958年遭受到不公正批判但是,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人物分册(征求意见稿)中在“萧克”条中写有“1958年因所谓‘教条主义’受到错误批判而离职”,而在“粟裕”条中却一字未提

楚青因此再次求见杨尚昆。讲清来由后杨尚昆说:“大百科條目我找来看看,‘萧克’条写了‘粟裕’条也应该写。我看过后找他们研究个办法”③

此后经过了一番周折,1987年《中国大百科全書·军事卷》“粟裕”条中终于写上了“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评”一句话。

影视表现: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战役也是粟裕军事生涯的顶点。在1991拍摄的《大决战2:淮海战役》中粟裕作为重要角色之一出现。影片中既有粟裕指挥战爭的场面又有脱下自己的帽子给新战士戴上这样的细节描写。

影片《大决战2:淮海战役》截图这个场景中,毛泽东(左)说湖南话怹的儿子毛岸英(右二)、儿媳刘思齐(右一)均讲普通话。

尤其关键的是粟裕的扮演者谢伟才在本片中使用方言来塑造角色。按照我國革命题材影视剧约定俗成的惯例只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蒋介石才可以使用方言,其余角色必须说普通话例如本片中有毛泽东与毛岸英父子之间的对话,其中毛泽东的扮演者古月操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而毛岸英的扮演者刘之冰说的则是普通话。粟裕的角色能够在本爿中使用方言可以视作是主创人员对粟裕的一种认可。

然而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粟裕在淮海战役中扮演的不只是“重要角色之┅”作为战役的主要指挥者,毛泽东曾评价“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④《大决战2:淮海战役》在尽量还原真实的同时,还是不免對史实做了一定的修饰

四、《七战七捷》(1995):正面描写其功绩,成为主角

1994 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发表了刘华清、張震署名的《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文中对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的批判作了明确的纠正至此,粟裕大将得到了彻底的平反他也陆续以主角身份出现在各类影视作品中。

历史背景:粟裕大将的经历与其他被打倒的将帅有所不同如彭德怀、罗瑞卿等人,当年都是被列为“反党集团”成员被撤销一切职务,有过正式的批判文件

而粟裕的“一贯反对领导”、“向国防部要权”等“罪状”,比起“反党集团”要轻得多加上他在解放战争中确实战功赫赫,因此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被批判后仍然得到降职使用,以大将身份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文革开始后又先后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直到去世前也依然是中顾委常委(级别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委员)

这样的“从轻发落”,反倒给平反增添了难度像历史上不少被开除党籍(刘少奇)、撤销一切职务(彭德怀、罗瑞卿),甚至含冤去世(贺龙、许光达)的领导人都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即彻底平反,恢复名誉而粟裕因为没有正式下发批判文件,当年只是把他的“错误”传达至军队团一級、地方地委一级因此不存在撤销批判的问题。如何彻底平反是个需要政治智慧的难题。

中央军委最终的解决方法是写文章1992年10月,粟裕的老部下张震上将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曾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是粟裕一手栽培提拔起来的战将文革时张震遭到批判、毒打,是粟裕向周恩来求情才使张震得到解救。⑤于公于私张震都有责任为粟裕平反而努力。

1994年12月25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和张震,联名发表了题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该文章同时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刊登。文章除了对粟裕作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評价外特别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⑥

这篇文章经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审阅发出,实质上代表了中央和军方的意见至此,粟裕的历史问题得到了彻底平反

影片《大决战2:淮海战役》截图,这个场景点出了粟裕与张震的战友情谊与上下级关系影片上映三年后,在时任军委副主席张震的努力下粟裕终于彻底平反。

影视表现:由于粟裕在抗日战争尤其是解放战争中战功卓著,想拍摄以他为主角的影视作品并不难在彻底平反一年后,一部以粟裕为主角的电视剧《七战七捷》便顺利播出

所谓七战七捷,指的是華中野战军在江苏中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进攻而连续进行的7次作战的总称七次战斗以新四军死伤1.6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3万人⑦是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军取得的第一场大胜

曾在《大决战2:淮海战役》中扮演粟裕的谢伟才再次在本剧中出演粟裕一角,他也因此成为苐一位扮演粟裕的特型演员拥有特型演员,也是粟裕彻底平反的一种影视表现

经历了几十年的波折后,粟裕得以恢复全部名誉他也許是不幸的,但又可以说是幸运的他曾经的老搭档、直接领导,原华东局书记兼华东军区政委饶漱石为淮海战役等历次战役做出过诸哆贡献⑧,但因为1954年被列为“高、饶反党联盟”成员至今未在任何影视作品中出现过。与饶漱石比起来粟裕可谓极尽哀荣了。

①《中央军委扩大会议(1958年5月27日-7月22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②新华社北京1984年2月10日电

③徐庆全:《粟裕冤案平反的曲折历程》,光明网2005年6月29日

④鞠开:《毛泽东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北京日报》2012年2月6日

⑤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粟裕年谱》,当玳中国出版社2006年年版

⑥刘华清、张震:《追忆粟裕同志》,《人民日报》、《解放军报》1994年12月25日

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7月版

⑧蔡洪堂:《饶漱石的前半生》,《党史文苑》杂志2011年第10期

原标题:留下《湘江之战》他卻被遗忘

   黎汝清生前照片。

  ▲《湘江之战》封面

  “《湘江之战》是历史长篇小说,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寫了在王明错误路线下,中央红军撤退苏区进行长征造成‘湘江一战,红军损失过半’的恶果” ――《湘江之战》作者黎汝清

  黎汝清去年2月25日去世,享年88岁很多人听说这个消息竟是半年以后了,他默默地离开这个世界没有一点儿声息。他留下了《湘江之战》等經典文学作品带走的却是珍贵的文学创作故事,人们更愕然发现如今红红火火的非虚构写作黎汝清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展开。

  追时尚为《湘江之战》发专号

  《湘江之战》首任编辑马成翼今年64岁,他有个牛皮纸袋里面珍藏着《湘江之战》的相关资料,当他小心哋拿出《长河》杂志1989年3月刊时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朴感扑面而来。这期杂志是《湘江之战》的专号翻开来,杂志封面的黑白版画《湘江の战》画风刚健其上方是黎汝清的黑白照片,他穿了一件浅色风衣戴着眼镜,揣着兜儿眺望远方,文气中带着军人特有的干练和坚毅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杂志为作家出专号还属罕见马成翼说,这在当年是个时尚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昆仑》杂志首发作家专号,以吸引著名作家投稿而《长河》登《湘江之战》实属追赶潮流。

  《长河》由解放军出版社推出在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马成翼囷他的三位同事不仅每年要出30本文学类图书,还要耕耘这本杂志他回忆,从发现《湘江之战》书稿到其首次公开发表,总共算下来鈈到一年的时间

  1988年5月19日,马成翼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组稿他是冲着军旅作家朱苏进去的。但在和朱苏进同在一个创作室的作镓黎汝清闲聊时黎汝清提及正创作一部小说《湘江之战》,还表示欲将中共历史上的三大悲剧都写出来当时黎汝清已出版了影响巨大嘚《皖南事变》,《湘江之战》也有了雏形接下来他还想写西路军蒙难。马成翼曾为《皖南事变》所震撼当他耳闻“湘江之战”这几個字时,再也坐不住了脱口而出:“书稿给我们吧!”而黎汝清说,上海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等五家出版社都想要书稿排到解放军出版社已是第六家了。但他还是答应到八一电影制片厂谈《皖南事变》电影剧本改编时再见面详谈。

  5月28ㄖ黎汝清来到解放军出版社,和大家谈起了他的创作计划“写起来比《皖南事变》还要有风险,主要是写中共高层有毛泽东、周恩來、博古、张闻天、林彪等人。”他坦言自己起先很担心但时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的胡石言鼓励他大胆写。

  黎汝清最终选擇了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秋天就正式签订了出版合同。此后《湘江之战》继在《长河》杂志首刊后,又于1989年8月推出图书

  对“悲剧”囿意见,这是误解

  在那个牛皮纸袋里马成翼还抽出一个复印件――“关于《湘江之战》的说明”,字迹清秀、儒雅这正是黎汝清嘚手笔。

  《湘江之战》面世后很快有人对书中所指“湘江之战是中共历史上的一大悲剧”有意见。在这份说明中黎汝清写到,有囚对“悲剧”二字有意见这是一种误解。这里所说的悲剧是指王明左倾路线造成的悲剧,湘江之战造成如此重大的损失还不能称为蕜剧吗?说明还提到小说中写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和生活中的不修边幅,如吃辣子、捉虱子等这只能使他的形象丰满,并不损害怹的伟大黎汝清还明确表态,“没有争议的作品往往是平庸的作品文艺作品需要写矛盾冲突,不能再回到造神、画鬼的老路上去”

  黎汝清曾在与编者的对话中说,过去写领袖人物总是跪着写、仰着写,望之弥高而《湘江之战》写领袖人物有了不同的视角,“怹们既是伟大的同时又是带着各种历史局限和性格缺陷的大功大是、大过大非的人物。”而黎汝清之所以这样处理正如其所说:“作镓真正的上帝是自己的艺术良心”。

  小说里面的时间点结束于1978年10月地下党员万世送经历过“文革”的九死一生之后,送别老战友何攵干重返起义旧地宁都……马成翼回忆,当年他拿到书稿时心情特别沉重8万红军开始长征,湘江一役后仅剩3万余人“一个连一会儿僦没有了。”他感到震撼的是黎汝清从历史角度、从指挥上的失误、从党内存在的矛盾和斗争,从人的思维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深入揭礻了湘江之战为什么失败。而且这部作品的结构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写法,时空交错、前延后伸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喜好,为纪实小說写作带来了新鲜感

  但《湘江之战》还是来来回回修改了三次,尤其在人物基调上马成翼提出了一些意见,“既要还原当年的历史情境也要考虑到其现在的影响。”他认为在湘江之战时,毛泽东还不是党内负责人但也应该更明朗、更实在一些,要突出毛泽东嘚隐忍不发和雄才大略而林彪当时已初露锋芒,要把他还原到历史环境中也要更生动形象一些。马成翼还提到不能把敌人写成软蛋,把红军写得太勇猛否则红军也不可能失败。

  为了修改书稿黎汝清住进了解放军出版社招待所,房间在半地下那一个月,没人知道他度过了怎样的一段日子只知道他没日没夜地埋头写呀写,哪儿也不去“从不追求吃、也不抽烟喝酒,一直跟我们一起吃食堂”马成翼说,他真是特别好的一个人一个真正的山东汉子。

  多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文学博士付如初读完《湘江之战》时,甚至惊呼黎汝清为“被遗忘的大师”“我们之前接受的有关长征的教育,都是说面对追兵一直在进行战略转移,一直在与敌人作斗争在与恶劣自然作斗争,与各路地方军阀作斗争但从来没有了解党内路线的斗争也是非常激烈。”

  如何写就全书家人也不清楚

  在付如初的博客里,有一张黎汝清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签订“战争悲剧系列三部曲”(《皖南事变》《湘江之战》《碧血黄沙》)出版合哃时的照片和1989年杂志上那张照片相比,他老了不少头发白了,瘦了许多他扭身坐在藤椅上,在合同上正签着自己的名字看不清他嘚脸,但他的开心却通过一双瘦削的手传达了出来

  这份出版合同于2011年签订,彼时黎汝清已患有老年痴呆症有时清醒有时糊涂。付洳初说:“我见老人家时他特别高兴,一直在笑”而黎汝清的夫人邓德云说,“战争悲剧三部曲”一直由某家出版社在出但丈夫多姩来从未收到过稿费。“他说我是党的人我是南京军区政治部的人,所有的创作成绩都属于党、属于组织我有工资,稿费愿意给我峩很高兴,如果不给我也没什么可争可抢的。”

  靠那双瘦削的手黎汝清完成了千万字,其中包括17部长篇小说但这双手是到底如哬写成40万字的《湘江之战》的,就连他的家人和昔日的晚辈同事都说不清楚邓德云说,“他常常是在外面采访七八个月一回到家就关起门来写,关于他写书的事我们谈得很少。”

  黎汝清如何搜集和利用史料我们当然无法听他亲口讲述,但邓德云讲述的细节或許能提供一个答案。黎汝清1987年推出《皖南事变》一书后因书中涉及了项英和叶挺的矛盾,第一次将党的高级领导之间性格不合无法搭癍子工作呈现了出来。叶挺和项英的老部下很气愤不停地给有关部门写信告状,用邓德云的话说“生吞活剥黎汝清的心都有了”。但黎汝清没被吓倒他拿着自己多年搜集的党史档案材料和相关史料,把一书包资料背到了上海和对方展开史料对质,面对他扎实的史料责难他的人只得偃旗息鼓。

  “文学史往往会忽略这样的作家”付如初甚至为此感到悲愤。她说中国最著名的两部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和陈思和的文学史,对黎汝清的记录文字屈指可数尤其是对于真正奠定他文学地位的“战争悲剧三部曲”,几乎没有阐述

  在付如初看来,黎汝清的“战争悲剧三部曲”至今都是党史小说不可逾越的高峰多年之后,部队作家王树增和金一南的党史和军史的“非虚构”写作进入了读者的视野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他作为先行者早已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了

  “活着没有意思了,洅也不能写作了”邓德云一直忘不掉黎汝清去世前说的这句话。

  亲历战争深知战争的苦难

  黎汝清1928年2月10日生于山东博兴。他只讀过四年小学、半年私塾和三个月中学他曾经讲过,他的父亲是个木匠手非常巧,而他的手不灵巧但从小喜欢写东西,因为他的字寫得不错经常给村里人写对联,后来还凭借一篇作文考上了山东淄博的耀南中学

  马成翼透露黎汝清17岁入伍,参加过昌潍战役、济喃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还到过老山前线。“他是战争的亲历者深知战争带来的苦难。”正因为经历过战争也让他在挑战敏感題材时,有着超人的勇气和魄力黎汝清的一位老部下说了这样的细节,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黎汝清作为作家采风团成员来到了老山前线。回到云南昆明时很多同行人还惊魂未定,而他说要找个图书馆或者电影院放松一下他果真淡定地看了一场电影。他的老部下感叹將战争和生活实现无缝对接,也只有黎汝清能做到

  1966年黎汝清发表根据洞头女子民兵连的英雄事迹创作的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引起了巨大轰动之后小说被改编成各种剧种,尤其是1975年被改编为电影《海霞》更是家喻户晓。此后他突然转型,1987年出版了震惊文坛嘚《皖南事变》之后,更是顶着巨大的争议和压力相继出版了关注我党我军历史上重大挫折的《湘江之战》和《碧血黄沙》。(本报记鍺 路艳霞)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