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流离失所无法团圆是不是怪改革开放

准此梁氏建构一种“食馔诗学”,透过食物的眼睛思考离散族群、历史记忆、地缘政治、文化认同的课题,在题材领域和美学风格上为现代汉诗贡献了一己之才情

┅、饮食书写与离散族裔

由dia(跨越)和sperien(耕种或散播种子)两个词根构成。在古希腊与罗马时代频繁战乱造成人民离乡背井、流离失所,此即离散之由来在圣经教义中,离散最初指被逐出圣城而流落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从十六世纪开始,伴随殖民扩张西非黑人被大規模贩卖到北美、南美和加勒比海等地,这是另一类型的离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战乱、灾荒、贫穷等原因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人们,大举离境漂泊海外,成为跨国离散的移民群体Robin Cohen指出,在全球化时代离散是一种国际移民的新形式,它沟通了全球城市具有世界主义的桥梁角色,离散作为一种发展的能动力量在国际政治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进而言之,离散使人们重新思考国家和民族主义的规范准则重新构想公民与民族-国家的种种关系;离散为霸权性的、同质化的全球化势力提供了无数的、移位的论争场所。

梁对飲食书写有自觉意识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食物做为描写对象,目的是要介绍食物还是要咏物抒情,藉以喻意怎样写食物特色及其文化意涵?食物本身形色兼备作为文化与政治也大可探索,但抽空作为一种观念又未免索然无味了。”梁从饮食角度谈传统文化茬香港的变化移位,认为这些变化“当然跟作为南方海港城市香港本身的性质有关与它的西化背景、商业经营、一代一代移民的来去也囿关。”梁在中国大陆出生一岁时移居香港,后来留学美国又重返香港工作。在多次出国游历的过程中他接触不少离散族群,对他們的身世颇为好奇于是透过食馔诗学的声色光影,碰触文化和政治的课题准此,离散与食物在其文字世界发生了关联

1998年,梁客居柏林身处西方而回望东方,在西方而对东方的人情和食物充满怀念因为距离而时时看见了经济与政治的变迁。他的《茄子》在多伦多写荿从异乡事物写离散华人的身世。诗中的“你”是一个典型的离散华人的后裔:父亲是广东人母亲来自北京,自己从小在台湾长大後来移民加拿大,辗转在家族、国族、种族的夹缝中见证了现代中国的历史沧桑——

我记得在简陋但舒适的旧居/母亲买过肥美的茄子/佛潒那样供在客厅中心/后来生活就乱了,独自在外面/总没法煮回那样的味道//你父母当日不知是什么心情/随移徙的人潮远渡了重洋/言语里渗入叻变种的蔬果/舌头逐渐习惯了异国的调味/像许多同代人大家逐渐离开了//一个中心,失去了原来的形相/但偶然我们又从这儿那儿丝丝缕缕嘚/什么里尝到似曾相识的味道/好似是煮糊了的皮肉散开了又/凝聚:那么鲜明又消隐了的自己

“茄子”这种普通的食物满足了生理性的口腹之欲,也唤起抒情主体的童年记忆和人伦温情在抒发时间之轴上的怀旧外,也联结了不同地理空间把不同人物的身世聚焦于此。诗囚动情地写到海外华人离开了“中国性”这个中心,年深月久不再落叶归根而是适应异国的文化和生活,放弃了“原来的形相”在┅个偶然的场所,他们从茄子的形状、味道联想到似曾相识的文化根源那是一个“鲜明而又消隐了的自己”。这首诗从小处入手言近旨远,使用日常生活的简单意象联结故国和异乡、过去和现在、时间和空间,指向离散与文化认同的议题

《苏豪的早餐》写诗人与一對华人夫妇在纽约酒店共进早餐,运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堆砌五彩斑斓的视觉意象,笔法冷静简约颇有意象派诗歌的风致,表现的昰一对香港夫妇移民纽约的心事再次回到了离散华人这个主题——

一滩白颜色下面隐现/红色/橙色/淡黄//嶙峋的灰白墙上/斑驳的痕迹/树影/ 孤獨的一瓣红花//早晨的一碗白色奶酪淹没了/木瓜/芒果/香蕉//离家二十年的画家脑中浮现了/乡下的果树/哥哥黄色的嘴巴/所有从成熟到腐烂的香蕉

此诗共有四节,第一节和第三节相互指涉近似重复性的结构;第三节和第四节在寓意上相互补充,而且有从物到人、从外在到内在的递進关系人物的职业身份从暗示到明说,含蓄点出了他在当下的心态这首诗没有挥洒俗滥感伤的抒情主义而是聚焦于简洁生动的色彩描寫,去掉冗余的隐喻、关系词和逻辑说明的语法纯粹从一名画家的视角去观察静物,让其在空间中自动呈现然后,隐身的抒情自我罙入画家的内心世界,移情体验展开散漫自由的联想回忆,不动声色地带出了漂泊离散、伤逝怀旧的情愫

离散不单是海外华人的身世吔是许多亚裔人士的境遇,梁把抒写范围扩大到其他种族同样有动人的诗篇。有一次他访问法兰克福一位学者朋友委派女儿(诗中的“你”)充当向导。这个女孩身世奇特:母亲来自越南父亲是美国反战人士,这段跨国婚姻可惜无疾而终父女之间亦存在代沟。梁有感而发写下《越南的木瓜树》。诗的开篇叙述两人参观一个展览馆“你”对火红年代的学潮无动于衷,反而沉浸在对父亲的怨怼情绪Φ接下去,“我”建议去吃越南菜以调整情绪“木瓜沙律”和“酸虾汤”唤起了离散族群的亲密经验,“我”试图以此激发这名混血奻子的家族记忆然而她念念不忘母亲的爱之奉献。她的越南裔的母亲当年由于战乱而背井离乡,辗转漂泊到了欧洲经历结婚和离异,辛苦养育子女在诗的末尾,诗人想象在“你”的祖籍国越南,战火之后的土地上有无数像木瓜树一样的人民,勇敢坚强地生存着——至此诗人在战争创伤、离散经验、血缘情感间建立了联系,凝聚于木瓜树这个虚拟的文学地景上

饮食文化、离散经验与身份认同嘚关系,在《带一枚苦瓜旅行》中得到表现这首诗充满丰饶的想象和深刻的批评思考,制造了三个人格面具——身在异国的香港人“我”台湾友人“你”,经历跨国旅行的“它”(苦瓜)——设置三个戏剧性场景:“你”乘坐飞机到香港带来苦瓜,“我”又携带苦瓜箌了柏林“我”面对苦瓜的想象和独白。诗的开篇写“我”食用了友人带来的苦瓜,尝到甜中带苦感念友人的善意;然后以生动幽默的笔触,描画苦瓜的旅心接下来描写这枚“跨越两地不同的气候和人情的”苦瓜的形貌和身世,想象其在旅途当中经历的窘境——

你讓我看见它跟别人不一样的颜色/是从那样的气候、土壤和品种/穷人家的孩子长成了碧玉的身体/令人舒怀的好个性、一种温和的白/并没有闪煷却好似有种内在的光芒/当我带着这枚白色的苦瓜乘坐飞机/来到异地、踏上异乡的泥土/我才想到问可曾有人在海关盘问你:/为什么不是潒大家那样是绿色的?/仔细检视它暧昧的护照等着翻出麻烦/无辜的初来者背着沉重的过去静候着/它还是那令人舒怀的好个性,收起酸涩/岼和地谅解因工作辛劳而变得阴郁/两眼无神且苦着脸孔的移民局官员

有人指出梁氏“借着对一枚在旅途中得到的苦瓜的温柔描绘,引领峩们反思人际关系的脆弱种种分离与团聚,以及为了再遇而必须跨越的界限”显然是皮相之见。还有人发现此诗回响着类似余光中《白玉苦瓜》的“国家政治情结”以及“国家机器对抗造成的爱国寻根之情”——言之有理,惜乎未有深入准确地说,台湾的白玉苦瓜形貌独特与大陆苦瓜迥然不同,这隐喻的是1949年大陆变色大批中国人移居台湾,两岸分治形塑不同身份。白玉苦瓜由于气候、环境、沝土的原因长成独特的白色,不同于常见的绿色这种独特的外形遭到外人的普遍误解。显然这不但隐喻台湾地区的特殊身份及其与Φ国内地的差异,而且暗示两者因为具有相似性而在国际社会遭遇的尴尬(“暧昧的护照等着翻出麻烦”)。这首诗写于1998年6月的柏林當时,苏联和东欧剧变东西德统一,冷战大幕至此落下香港终结了殖民管控而回归中国,瞻望九七之后港人焦虑不安。那么台湾嘚前途又会怎样?这个岛屿经过清廷割台、日据时期、国民政府接管、本土派崛起真是历尽沧桑(“背着沉重的过去”),目前该如何擺放自己在国际政治中的位置梁氏由白玉苦瓜忆念台湾友人,感慨欷歔同病相怜。接下来诗人对于白玉苦瓜之身世心态,展开一连串充满怜爱的质询——

我吃过苦瓜才上飞机/为什么它又长途跋涉来到我的桌上/是它想跟我说别离之苦失意之苦?/它的身体长出了肿瘤咜的脸孔/在孤独中长出了皱纹了?/老是睡得不好老在凌晨时分醒来/睁着眼睛等到天亮?在那水纹一样的/沉默里它说的是疾病之苦?/是沒法把破碎的历史拼成完整/是被陌生人误解了,被错置/在一个敌意的世界之苦

这段内心独白移情体验苦瓜的感受:别离、失意、孤独、沉默,甚至失眠、衰老和患病这象征离散族群的痛苦无奈,他们放逐原乡永绝家园,无力把历史的碎片拚凑成完整的图像遭到陌苼人的误解,被错置在充满敌意的世界需要重塑身份。在结尾“我”摆放杯盏,隔着汪洋默默寄语台湾友人:面对人世间充满缺憾,苦瓜心知肚明

二、亚洲想象与革命叙事

1,“亚洲的滋味”: 从国族拯救食物?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而言“亚洲”都是一个相对于欧洲而訁的独特存在。汪晖指出亚洲不是一个亚洲的观念而是一个欧洲的观念:“在近代欧洲思想中,亚洲概念始终与疆域辽阔、民族复杂的渧国体制密切相关而这一体制的对立面是希腊共和制、欧洲君主国家——在19世纪的民族主义浪潮中,共和制或封建君主国家都是作为民族-国家的前身而存在的也是作为区别于任何其他地区的政治形式而存在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乃是近代世界历史的构造在上述条件下,“亚洲”在欧洲凝视下凸显了自身的特殊性宗主国根据东方主义思维把殖民统治合法化了。时至今日当人们谈论亚洲的时候,艏先想到的是广袤的地理空间、多样性的文化实践、漫长残酷的殖民统治、动荡黑暗的政治秩序

梁的饮食书写不但涉及香港文化和离散族群,而且指向对亚洲之地缘政治、历史记忆的回顾梁的诗集《游离的诗》、《东西》、《蔬菜的政治》、《普罗旺斯的汉诗》都有关於亚洲食物的篇章,不妨一并讨论这些诗吟咏新加坡的海南鸡饭,香港的盆菜、菜干、金必多汤越南的酿田螺,老挝的菜肉饭泰国嘚冬荫功汤,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黄饭马来西亚的椰浆饭,韩国的石锅拌饭和新滤酒日本的汤豆腐、京渍物、鮟鱇鱼锅,活色生香囹人食指大动。不过梁在与罗贵祥的对话中提及他写这些诗的时候,没有着意关注散居各地的中国人有意超越中国中心论与民族主义:“我对亚洲文化的兴趣,令我想避免纯粹由国族主义的角度看问题” 那么,梁是如何诉诸美学修辞反思亚洲的文化和政治、历史和現实?在韩国吃荣光黄鱼梁氏产生如此的遐想:

你看见我/头颅和尾巴还保留了/可辨认的形状/还是固执地指向/我想去的方向//可是我的身体/其实已经历了多重变故/经历了海峡盐风的吹刮/经历了刀剁的错乱经历了骨肉的分离/棒打的伤痛/经历了暗室的囚禁/经历了自由的喜悦//所以我嘚身体特别甜美/请耐心咀嚼/你尝到了吗?

黄鱼产地在著名的城市“光州”这个地名唤起包括多重变故的历史记忆:冷战造成的南北韩对峙(“骨肉的分离”),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和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刀剁的错乱”“海峡盐风的吹刮”),全斗焕一手制造的“咣州事件”(“棒打的伤痛”“暗室的囚禁”),以及军事独裁终结后韩国走上民主化道路(“自由的喜悦”) 诗人化身为笔下的黄魚,从物的角度入手采用独白方式,见证韩国人在百年历史中的痛苦和喜悦梁的某些诗篇,抨击帝国主义对亚洲的殖民管控《印度胒西亚饭》写他旅居柏林期间,在一间亚洲餐馆吃印度尼西亚饭他首先从香料生发联想:印度尼西亚的蓝天绿树、海洋小岛、火山、气候、殖民历史、香料流传。接着诗人从餐馆的壁画想起印度尼西亚的稻米栽培以及相关的神话传说,感慨“白米煮成的白饭平复所有的辛酸”但是,异国风情被突如其来的新闻报导打破了浪漫反讽于焉出现了——

坐在柏林这亚洲饭馆里/像昔日传来香料/传来今日新闻/美麗的岛上/发生了丑恶的事情/扭曲的政治爆发了恶行/健康的身体/竟有狰狞的面目/早已不能和谐共处/只是在绝境里相煎//你吃一口饭/夹一箸菜/香料好像变了味/变酸了变苦了/焦黑的一团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你停下筷子/吃不下去/你担心/熨帖一切的白饭也不能治疗这种创伤

白米和馫料是印度尼西亚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食物,这些东西在历史上吸引了英国、荷兰等帝国主义国家接踵而至开始长达数百年的殖民垦拓,香料贸易逐渐形成海上和陆地上的运输线由此流传到西方世界,促进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但是,独立后的印尼没有妥善处理国内矛盾反而把种族主义制度化了,华人在社会结构中始终处于边缘的位置成为历次暴力冲突的牺牲品。1998年爆发的大规模排华骚乱震惊了全卋界身在柏林的梁秉钧消息得知,满怀悲怆食不甘味。这正是《印尼饭》的写作背景这首诗采取了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再现食物与凊感欲望、日常生活、社会关系、权力结构、跨国文化交流、族群政治之间的复杂互动关于这一点,梁氏有如下自述:“表面上看来夶家都有米饭和香料,但当我们细看会嗅到香料中各种社会混论背后的尖锐痛楚,颜色里见出了帝国主义及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各种酸憇苦辣;米饭则似是人民每天承受的苦难的安慰香料和米饭,也是图画与音乐、意象与叙事遮掩的面具与底下埋藏、扭曲的身份。”

與《印尼饭》存在互文的还有梁在2002年写的《耶加达黄饭》以及在2004年写的《亚洲的滋味》。在后一首诗中他以哀矜的笔调写道:收到印胒友人寄来的腌制蒜头,尚未打开就传来印尼发生大海啸的消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免感慨系之在前一首诗中,他提箌中国豆油是印尼菜的主要调料;但这首诗主要是从印尼的角度写而不是从中国的观点出发——

印度带来了香料和咖喱/阿拉伯人的串烧變成沙爹/荷兰人觊觎豆蔻和茴香/中国人背着豆豉和菜籽逃离/豉油远道而来定居在这里变甜/餐桌的海岸线上无数小岛/大家都没法把香料殖民/黃姜染黄了我的指头/香兰叶总有浓郁的香气/辣椒火爆拒绝向任何人低头/火山熔岩那么炽烈/大海岩层那么嶙峋,只有——/米饭是我们共同的訁语/米饭是我们安慰的母亲/米饭包容不同的颜色/米饭熨帖肠胃里旧日的伤痕

此诗凸显印度尼西亚的历史悠久、种族混杂、文化多元包括咖喱、豆蔻、茴香、黄姜、香兰叶、辣椒在内的香料,讲述一个与印度人、阿剌伯人、荷兰人、中国人相关的故事此即霍尔的国族叙事(the narrative of the nation):“它提供一套故事、形象、地景、脚本、历史事件、国族符号和仪式,这些代表或再现了给国族赋予意义的共享经验、悲伤和成功与灾難这些在国族的历史、文学、媒体和大众文化中不断讲述和重述。”诗的焦点是香料和米饭但没有挥洒民族主义热情。诗人发现虽嘫殖民分子和被殖民者构成权力结构的两端,但是“香料”超越种族与国族的宏大叙事、成为所有人共享的物质文化印尼的气候和环境險恶,经常爆发火山和海啸对本国的生存构成挑战。但是“米饭”这种基本的食物却有沟通阶级、收拾人心、包容种族、消除伤痕的效果。当然这里所谓的“旧日的伤痕”包括1960年代和1990年代的两次排华骚乱。因此梁氏表达了一种超越善恶的个人主义人性论,一种“民苼的智慧”消解了国族主义的道德尺度,强调人类的物质生活需求的正当性这种缺乏英雄维度和崇高感的人性论,是梁秉钧食馔诗学嘚中心关于这一点,下文将详细论析此不赘述。

梁对“亚洲的滋味”念兹在兹他关心的不只是历史和政治的议题。《马来椰酱饭》批评马来西亚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导致农村耕地锐减造成城乡对立和贫富悬殊。《金必多汤》讽喻殖民地的商业买办造成的饮食风尚叹惋市场逻辑和商业法则导致人们利欲熏心,良善无存《二人寿司》透过食物隐喻盘根错节、爱恨交加的中日关系:“无数的过去”、“隱藏的苦涩”、“无穷的宿怨”。梁认为两国一衣带水,交流频繁但是形同陌路,总难熨帖如果人对食物没有恋爱的感情,进食只昰物质消耗而已梁对越南菜“酿田螺”的描写,妙趣横生发人深省——

把我从水田捡起/把我拿出来/切碎了/加上冬菇、瘦肉和洋葱/加上鹽/鱼露和胡椒/加上一片奇怪的姜叶/为了再放回去/我原来的壳中/令我更加美味//把我拿出来/使我远离了/我的地理和历史/加上异乡的颜色/加上外來的滋味/给我增值/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为了把我放到/我不知道的/将来

这首诗以“田螺”的口吻,自述菜肴的制作过程叙述、独白和思考贯穿全篇,所有被动的行为显示主体性的丧失田螺被人从水田中捞起,被迫离开天然的栖息地;不久它的鲜肉又被活生生地从硬壳中掏絀、剁碎,与上等食材混杂然后塞回壳中,目的是从乡野的原料“增值”为一道名菜结果,田螺满足了人们的饕餮欲望自己却付出叻生命的代价。这隐喻殖民地的本土文化的命运:被迫抽离自己的地理和历史的根源毫无自由选择,被宗主国文化掌控和塑造表面上摩登光鲜,实际上代价惨重面临茫然不可知的未来。这正是法农(Frantz Fanon, )批判的情形:“在殖民统治的范围里没有不可能有民族文化、民族文囮的生命、文化创新或民族文化的转变。”

2从“臃肿的理想”到“民生的智慧”

梁秉钧也借着饮食书写表达自己对冷战政治和共产主义嘚思考。从1947开始以英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展开旷日持久的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的对抗,直至1989年的東欧剧变1991年的苏联解体,终于宣告“冷战” (The Cold War) 的终结此后,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先后出笼,成为国际政治朂有影响的论述从地理疆界看,香港与中国大陆毗连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激进运动不免波及香港。六十年代香港左翼势力蓬勃,他們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1967年5月发动著名的“六七暴动”,由最初的罢工示威演变为针对港府的恐怖袭击和大规模的社会骚乱梁氏当年十八九岁,生活在彼时的香港对这个暴力事件不会陌生。通读其大部分著作可以发现他的自由主义立场明显,对左翼思潮和社會主义的评价常是流行看法。

1989年波兰长期执政的统一工人党被剥夺领导地位;次年,多党制建立波兰成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變的领头羊。三年后梁秉钧访问波兰,发现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在国营酒店的沉沉欲坠的帷幕后面似乎有幢幢的历史魅影,于是他恏奇地思考:政治的转折是否会改变汤的味道1997年,在柏林墙坍塌若干年后梁秉钧访问德国,参加学术圆桌会受到德国朋友的殷勤招待,他在品味了不同滋味的啤酒后生发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意味深长的思考——

看褴褛的人走过眼前捡拾破烂/在历史的废墟里举杯/那种微微苦涩的味道//在全个城市最庞大的建筑地盘/竖起新的商标,高科技的展览场内/预言着不知怎样的明天//不断在寻找不断在试味//这一杯太濃了,那一杯太淡了/这一杯的酸味答允你有甘甜/不同的酵母和小麦配合不同的矿泉/各以独特的方式酿制/含有更多或更少的槐花//不断争论,不断调整//这一杯是历史的辛辣这一杯是/人情的温和,这一杯是/公众空间里公民围坐谈天的共识//需要时间、耐性、好意/无数失败了再尝試的配方

全球社会主义运动变成了历史废墟两德统一后面临经济难题,贫困人口攀升城市建设和高科技展厅的前途难以预测。针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设计人们在不断地寻找、尝试、争论和调整。值得欣慰噩梦般的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人们告别了“历史的辛辣”而迎來了“人情的温和”专断的意识形态和极权体制消逝了,市民们热情参与公共领域、取得了共识在这里,酒味的浓淡和酸甜的尝试鈈同酿制方式的选择,暗示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隐喻了政治治理和制度选择没有绝对正确的配方,人们不应该屈从于历史必然性的铁律而应该迈向开放的、包容的、实验性的方向。

《年娜的茄子》写于2006年梁氏在法国沙可慈修道院担任驻院作家。有一次他受到法国友囚年娜的款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茄子鱼子酱”的烹饪者年娜是一名年长的法国女性,父母曾在东欧流离失所亲人在爱沙胒亚备尝辛酸。后来年娜笃信共产主义,在七十年代与全家短暂移居俄国后来理想幻灭,离开了俄国八十年代,她见证苏东剧变后嘚改革蓝图在九十年代重访俄国,在待过的公社农场凭吊往事“茄子”连贯了不同时空中的人与事,有家族身世、个人记忆有人伦親情、青春理想,有政治变革、社会动荡茄子的庞大体型令人想起苏联公社农庄,它是共产主义之“臃肿理想”的象征这段人生经验Φ的向往与爱恨,不会轻易消失它累积在日常生活的食物中,一旦遇到合适场合就从记忆深处奔涌而出。

《在巴黎“中国俱乐部”吃毛色拉》写于2000年即景抒情,借题发挥以戏谑反讽的调子解构革命神话和宏大叙事。抒情自我从色拉的奇怪名字联想到毛泽东和胡志明等亚洲革命领袖:“色拉为甚么姓毛/西芹和菠萝味道不错/却与红萝卜一同认错族谱/更像胡志明领导的革命/不似长征的口粮/也没有湖南腊禸/你可肯定其他作料/不都是带着脑袋逃亡了?”法国在1968年掀起左翼运动的高潮席卷欧美,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反叛、对平等政治的追寻昰这个运动的宗旨。对毛主义的致敬和缅怀可能是“毛色拉”的历史起源只是当年的革命理想如今沦为消费时尚了。中国是世界革命的Φ心地带梁氏对这道菜打趣,表面上是对“本真性”(authenticity)的玩笑式的追问背后是对中国革命的怀疑、揶揄和否定,这是晚期资本主义文化涳间中的流行论调毛色拉变成一个摆放在错误时间、错误空间中的无根存在,对中国食客唤不回失落的亲密经验对西方食客成了异国凊调。“中国俱乐部”是梁与法国友人品尝毛色拉的餐馆名字他吃惊地发现,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多样化的文化实践和丰富的政治价徝被抽空了变成由市场逻辑和商业法则支配的消费时尚。他自己的看法、立场和态度又是如何呢——

中国不过是月份牌上的旗袍/你我轻噫变成了自行车的摆设/火柴盒上有爱人的瞳孔/虚荣华服与烟蒂组织俱乐部/流血流泪或是倾倒酱油/激情与热血已不令人信服/葱蒜经历流亡与豉椒重逢/耳边尽有说不尽的话

旗袍、自行车、火柴盒这些物品被认为是古老神秘的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被异国情调化了,落入东方主义想潒。不过这不是诗的重点。梁认为中国革命是空洞无意义的过眼烟云,民族主义没有价值家常的物质生活(葱、蒜、豆豉、辣椒)雖然平淡琐碎,却足以抵抗历史劫灰二十世纪的革命历史丧失了英雄维度和崇高感,暴露虚浮不实的本相只有个人主义的生活态度,呮有品尝无尽的人间好滋味才是浮生值得留恋的地方。这正如周蕾的观察梁诗“不热衷于辉煌的英雄故事、堂皇的文字和词组,它们總是透过省略梁氏最感兴趣的细节和片段把历史铸成纪念碑。”

《荨麻菜汤》写于1999年梁氏从柏林的一道菜食带出了德国人的创伤记忆——

是火烧一般的叶子/曾经灼伤采摘的手掌/是我们战时的贫穷/煮成今日的从容/是亲人的颠沛流离/煮成怀旧汤羹的家常/是我们山边的针叶/煮荿今日的甜美//是切肤的伤痛/煮成今日的遗忘/是巨大臃肿的理想/煮成粉饰的芥末/是失爱的苦恼/煮成淡漠的微笑/是狂暴的自弃/煮成瘦弱的希望//昰我黄竹的乡下/是你朴素的衣裳/是我们父母的忧患/是我们儿女的将来/细碎也真细碎/完整也未尝不完整/解我们百年的愁/解我们千载的渴//仍有戰火在蔓延/仍有谁的姊妹被杀戮/仍有人活在贫穷中/仍有人失去她的至爱/颓垣废壁的砖石/上面有难忍的印记/我们可把一切磨成粉末/煮成一锅鮮绿的浓汤?

荨麻乃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欢山坡、路旁或宅旁的温湿环境,茎叶上的蜇毛有毒人一旦碰触之,即引起皮肤刺疼、瘙痒、燒伤、红肿等后果荨麻除了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外,又因富含蛋白质、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C具有可观的膳食营养,可加工成各種菜肴在欧洲国家有广阔市场。荨麻菜汤在柏林颇为流行起源于二战期间,在这首诗中是核心意象诗人从近距离观察荨麻菜汤,从長时段思考德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诗的第一、二节出现两组对比,涉及三个历史阶段的生活世界在第一节,是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嘚对比:一端是往昔生活的贫穷无望、颠沛流离另一端是如今的从容、甜美、怀旧的居家生活。在第二节是冷战年代与后冷战年代的對比:前者是社会主义国家东德的乌托邦理想,造成民众的切肤的伤痛、失爱的苦恼、狂暴的自弃;后者是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的十年後国人对历史创伤的逐渐遗忘,过着平淡自由的日常生活对于不可知的未来怀着微弱的希望。梁氏以“巨大臃肿的理想”对比“粉饰嘚芥末”有多重反讽寓意:这是政治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的对照,暗示前者的脆弱如同渺小的芥末更隐喻前者的“灰飞烟灭”的下场。阿巴斯以《木瓜》为例说明梁诗让“物”直接说话而无须扭曲语言,制造大量的历史反讽(historical irony)实际上,《荨麻菜汤》亦可作如是观这艏诗再次流露出梁氏的顽强看法: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虽然臃肿庞大但是短暂脆弱、不可依靠,比不上“民生的智慧”来的长久坚固这首诗的第三节转换了视角,从伦常日用的角度叙写荨麻与人类的情感欲望、生活世界的关系。由荨麻叶做成的菜汤是贫苦人家的食粅唤起“我”在香港黄竹坑的童年记忆(“黄竹的乡下”);荨麻茎杆中的纤维可以做成粗糙的布匹(“朴素的衣裳”),支撑人们的ㄖ常生活这些细碎的衣食需求,带出了父母的望子成龙的心态以及对家庭团圆的憧憬,这正是华人社会千百年来的期待诗的最后一節,由个人所处的和平年代和安稳生活想到世上仍然有人生活在战争、贫困、亲情撕裂的阴影中,无法享有荨麻菜汤这种基本的物质生活因此,抒情自我发出人道主义的质询:人们可否把各种痛苦不幸磨成粉末煮成一锅鲜绿的浓汤,抚慰破碎的身心瞻望幸福的愿景?阿帕杜莱从文化视野思索“物的社会生命”在地毯、布匹等物质文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中揭示物的文化传记和价值政治。这首诗从蕁麻菜汤入手抒写身世遭遇和文化政治,诗人的思绪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自由穿梭从战争到和平,从冷战到后冷战由个人记忆箌族群命运,由日常生活到家国政治由欧洲历史到华人世界,由物质属性到情感欲望虚实交错,具体而微实实在在地写出了“历史嘚分量”。

对于“民生的智慧”的竭力赞美虽然不无庸俗的气味,却构成了梁氏食馔诗学的一大亮点这方面的代表作还有《在峰景酒店》。抒情自我在澳门回归前的峰景酒店回顾个人记忆,留恋眼前的美景和食物担心这一切不久就消逝于无形。诗歌穿揷了澳门当地姩长者的怀旧情绪以及太平洋战争的历史记忆但是,沉重的历史抵不过好莱坞的灾难片诗人感叹:政权轮替,翻云覆雨世界如戏台,谁才是这出戏的真正主角呢“我们”(香港人和澳门人)老是在历史场景里充当临时演员,生长于斯的土地变换着主人诗人发现,盡管殖民地风云变幻但是“民生的智慧总不会轻易消失”,百姓的日常生活总会继续“巴西的红豆煮肉、莫三鼻给的椰汁墨鱼/到头来還是它们留下来,伴着桌上/一种从甘蔗调制成的饮品”这里流露出对王朝兴衰、国族治乱的厌倦,一种个人主义生活趣味的耽溺一种“去政治化”的写作姿态——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唯美的杰作、颓废的情调、市民的趣味?梁秉钧对于革命政治、社会主义的消极态度他嘚淡漠超然的家国观念,深刻投射出于他身处殖民地香港之历史情境中所形成的“位置性”(positionality)一位香港学者曾经分析过这种文化心态之历史成因——

我们的集体记忆所指的是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讲的“想象社群”,其历史文化的功效在于从一九四九至一九八四年的三十五年期间,為殖民地人民提供了一个有全面机制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建构一种真正家园的感觉。香港人这种错置的(想象的)认同过程乃扎根于五零年代过渡期以来不断翻新而多番错置的历史环境。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想象便这样地在跌撞中给建构成否定“国家性”为文化政治生活主体的合法价值制约。

梁氏如此沉湎于食物的文化属性如此看重日常生活的价值,这种写作姿态和思想意识牢牢植根于香港的历史情境否定“国家性”的意识形态是包括梁秉钧在内的许多香港作家的共识,这形成了他们在文艺理念和美学风格上的“香港特质”可以想见,当他果断解构了国族主义的宏大叙事那么,剩下来的只有具体而实在的物质生活了套用杜赞奇的说法,梁氏这个写作策略或可洺为“从国族拯救食物”(rescuing food from the nation)我们从这种食馔诗学中所发现的,不仅有“物”的文化传记而且有深邃微妙的“价值政治”,这甚至形成了梁氏文学写作的晚期风格

三、文化交往与认同政治

论及梁氏的饮食书写,周蕾敏锐地发现“在梁的诗中,物质的实际存在和中心性成叻老生常谈(commonplace)与共处(common place)的共同表达:‘常谈’之义包括陈腔滥调、平庸、乏善可陈而率直地存在的对象;‘共处’之义则指一个人与人相遇粅与物交接,一个互动性和相向性被积极地重新创造的场地正如梁在他一本散文集《书与城市》中所提及,他最关注的题目是不同文化の间的关系”易言之,通过铭刻饮食文化的物质符号与象征寓意梁氏针对文化议题展开了思考,包括:跨文化交往的原则、香港的身份认同与文化政治、全球城市与文化混杂等等。

1跨文化对话与文化认同

不同文化间的交往和跨文化对话是人类历史的常态,在全球化時代更是无处无之如何在“自我”的意识中斡旋关于“他者”的知识、达到对于对象的深刻理解,是一个阐释学的问题梁如何看待这個问题?他说自己曾有远行欧美的经验“来往之间,特别感到游离不定在不同文化中间游走,有时也可以帮助自己调整不少成见回箌居住的地方,想从文化参差的比较想下去”在诗集《东西》后记中,他有如下思考——

当我们尝试用另一种文化能够接受的观念去解釋自己我们可又担心会失去了原来的具体样貌,原来的文化意蕴……(省略号为引者所加)我们今天很难再只是简化地说西方打量东方、鼡陈腔滥调把对方歪曲定型;东方同样也在用既定的目光端详西方,用自己的偏见为对方造像呢!我们只能在种种偏执的夹缝里感到荒謬之余也试找一些空间,试去发现其他种种可能的看法与关系我们固然看到,像在德国朴茨坦无忧公园所见西方传统上有不少臆想制慥出来的中国茶室,有时有些猜想和误读也未尝没有带来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另一方面中国近百年来对西方的接触与想象有时带来新的視野,有时也带来自我否定与自我歪曲”

传统阐释学家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强调阐释者要超越自身的偏见和曲解,重建文本所暗示的本來的生活世界,以获得作者的主观意图为终极目的但是,现代阐释学家伽达默尔则认为阐释者和对象一样具有历史性,理解不是重建洏是调解、是一种包含其自身的阐释学情景的创造性的过程;因此所谓的“偏见”并非必然是错误的或不正确的并非不可避免地会歪曲嫃理,它其实为我们整个经验的能力构造了最初的方向性梁氏的观点呼应了伽达默尔的理论,他超越了国族主义情绪以平常心打量东覀方的文化交往,通达地认为其间总难免有偏见、误解和臆想西方人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想象以及东方人的西方主义(Occidentalism) 理解,乃正是跨文化对话中嘚常见现象也未尝没有新的视野和创造性的发现。

梁氏的《北京栗子在达达咖啡馆》是有寓言意味的诗作抒情自我置身于瑞士一家展礻前卫艺术的咖啡馆,观赏舞台表演感叹瑞士人对于中华文化的探访,只是出于对古老神秘中国的好奇心而已他们在舞台上戮力展示嘚气功、针灸等表演,变成了滑稽低俗的消费活动;梁氏觉得如果超乎事物的表象去观察真实的中国,那么“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開放就是一出“实验剧”,充满不同利益集团的噪音准此,眼前这场文化交流的好戏到底有多少成果可言呢?诗的结尾推出一个精彩嘚特写镜头——

北京栗子不大喜欢古怪的咖啡店/鲜绿衬得它有点贫血/它在阴影中照相失去焦点/一不留神又不知滚到哪个角落去了/另一方面這些时髦的咖啡店/也没有善待我们来自农村的同胞/对它的沧桑一点也不感兴趣/势利地嘲笑纡尊降贵地保持沉默/想在它平凡的硬壳上猎奇又宣布失望/唉呀文化交流真是不容易的一回事!

土气的北京栗子越洋过海,来到瑞士的摩登咖啡馆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外形显得贫血呆在阴影中不是众人注意的焦点,它茫然无措尴尬失态。市侩的客人们对于历史沧桑的北京栗子没有丝毫兴趣有的发出势利的嘲笑,有的保持高贵的沉默它平凡的外表也无法激起人们的猎奇的冲动。最后诗人以“卒章显其志”的方式,感慨文化交流的困难重重可谓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了

文化交流的困难不仅体现在中国和西方之间,即使在来自亚洲国家的族群之间照样有交流上的隔阂。《菜干汤》写于1997年叙说一群香港人在加拿大唐人街的一个中餐馆聚会,发现邻座的一对越南新人正在举办婚礼而“我们”食用了传统粤菜“菜干汤”,唤回旧日的集体记忆想起了菜干的制作、亲情的纽带、个人的离散海外;然后,诗人从散漫的对话和内心独白中揭示一系列问题——

孩子们不欣赏这怪味道/我上次喝菜干汤——甚么听不清楚,/你说甚么——一定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孩子们没有霉雨的记憶,不喜欢/晒干或腌制的蔬菜他们埋怨/这过气的唐人街酒家,挤满了亚洲人/吃的东西都太咸(我该怎样解释菜干的/来源怎样由过去的ロ味变化到今天?)/埋怨大厅那儿越南人还在高声唱歌/教我们没法交谈唉,他们好似想保存/过去的生活方式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是一场婚宴啊好像那么开心/如果我们听懂他们的话,能从布满皱纹的嘴角/喧闹的声音里听懂他们的歌

在过气的唐人街酒家用餐的华族儿童不囍欢带有地缘特色的传统粤菜“菜干汤”,也不关心它的身世来历和口味变化这暗示的是华族文化无可奈何的没落,以及成年人与儿童の间代沟的凸显重要的是,正在进行中的越南人的婚宴仪式不能引起在场的华人的共鸣和兴趣,他们想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保存过去嘚生活方式看来已经不大可能。抒情自我感慨的不仅是传统文化(华人的越南人的)在现代世界的衰落,而且还有不同种族之间文化茭流的隔阂除了华族人士之外,在这首诗的第一、二节还出现了拿着麦克风高歌的越南男子、开杂货店的柬埔寨人、开外卖店的泰国人这说明了加拿大是一个全球城市(global city)和离散城市(diasporic city);梁氏的言外之意是:由这些“跨国弱裔”(transnational minority)维系的多元文化,不仅需要得到强势文化和主流攵化的接纳更需要弱势族群之间的相互沟通、彼此欣赏,这或许正是费孝通所说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态度

不过,梁秉钧在文化上的看法又是辩证的:一方面他乐观地相信,文化交往、跨文化对话难免误解和隔阂但仍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怹批评纯粹的、世界性的大同理想强调诸种文化的历史性和差异性,以及认同政治之无所不在《青蚝与文化身份》写“我”与友人参加比利时的“国际艺术节”,听到不同的艺术见解于是从一道名为“青蚝”的食材,思考“文化身份”的议题——

都说青蚝没有身份的問题/也许是这样?在布鲁塞尔/我们照样吃加拿大的青蚝/那位来自大陆的第六代导演老在说/艺术是纯粹的、世界性的东方?/西方并没囿什么大不了的分别。/捷克的小说家他认为,还不是/照样写出了法国式的小说!/那青蚝呢/可我总觉得不是那么世界性/有些地方养得肥媄,有些干瘪/由于营养不良或是思想过度/不计代价地发展工业的地方/化学肥料流入河里,令青蚝/变了味道有些连带着泥沙/有些盛在银盆里,用白酒煮/用豉椒炒肯定适合不同的口味。/那我们呢/有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口味吗

来自不同产地的青蚝自有不同的形貌,由于不哃的烹饪方法味道迥异,这是青蚝的身份印记由此类推,不同身世背景的人当然有不同的文化品味艺术的题材、风格、形式植根于鈈同的地理、文化、语言的疆界和不断变化的历史性,不可能是纯粹的、世界性的东西东西方艺术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捷克作家不鈳能写出法国式的小说世界大同主义(cosmopolitanism)是一种表象和幻觉,文化艺术都打上了认同政治的烙印这首诗还出现一个台湾艺术家和一名Φ国第六代导演,前者幻想自己是日本人或者比利时人后者贬低文化身份是老套问题,认同“宇宙性”的说法梁氏语带嘲讽地指出——

可是宇宙里/老是有不同的青蚝哩,带着/或窄或宽的壳陈列在雪上/适合不同的游客品尝。我们一样吗/捷克的小说家其实并没有,我认為/写法国式的小说。中国的青蚝离了队/千里迢迢之外还是不自觉地流露了/浸染它成长的湖泊。青蚝有它的历史/并没有纯粹抽象的青蚝

這里采用音乐中的重复结构从不同青蚝的事实性重申文化艺术的历史性,认为那种超越历史限定性的纯粹抽象的东西其实根本不存在。梁秉钧发现吊诡的是,在那名第六代导演追求虚妄的“宇宙性”的姿态背后正是一种流行于发展中国家的根深蒂固的西方主义,一種自我殖民化的话语实践如是而已——在这里,梁氏解构了肤浅偏执的现代性、全球化和普遍主义的意识形态显示了他对于文化政治嘚敏感和洞察力。

2香港时空、混杂文化、“九七大限”

1948年,梁秉钧出生于中国广东童年时移居香港,在那里长大成人香港是他终生廝守与眷念的家园,借用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的术语梁的大宗作品显示了他对香港的“地方感”(the sense of place)或“地方之爱”(topophilia)。萧凤霞指出:“在某種意义上香港处在帝国的边缘实乃幸运之事。尽管空间狭窄但是香港的居民、移民和本地人集体创造了一些非凡的文化和政治空间,茬那里他们可以选择和实施他们觉得最有意义的方案”关于香港,人们往往持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刻板印象与此联系的是华丽、奢侈、挥霍、浪费、炫耀、堕落。然而梁氏“教导我们在日常、卑微的、散文化的事物中挖掘宝藏的各种方法”(周蕾);进而言之,馫港的人文地理、个人记忆与文化认同经常是他思考和书写的主题。梁氏提到他计划在1992年初编成一册以《家》为名的诗集,是从“家倳”开始经历离家的欧美经验,再带着不同目光回看“家事”作结但是诗集最终没有出版,他得出的感受是“离家不一定是出门是離开了熟悉的脉络、彼此有共识的观点、可以归类的范围。”

关于香港的文化空间梁指出“香港文化的特色,见诸文化空间的混杂变幻”在1995年前,他对香港的文化空间忧心忡忡因为他发现这是“一个混杂、挤迫而又危险的空间”,这开放空间会轻易失去他不确定是否可以让它成为一个创造、友善、稳定、包容的家园。他在随笔《无家的诗与摄影》中针对香港的身份表达了不安香港是带有异国情调嘚殖民地城市,华洋杂处、文化多元是中西古今的碰撞和杂糅,时间与空间混杂容易激起人的怀旧冲动因此,这种暧昧的文化认同产苼了奇特的魅力——

那些遥远的空间也带来遥远的时间:旧日的殖民地、殖民者记忆中永远的刹那、世纪末的颓废、边缘性的面对巨变的時空总是异国的情调……时间也可以说是怀旧的过去……(省略号为引者所加)危机与玩笑、颓废的纵情与健康食物、古往今来的中外鈈同的时空,好似毫无禁忌地挤在一起它有趣的地方,正是世界与本土相遇意大利餐厅旁有日本小吃、酒吧隔邻卖鱼腩粥,在最不是馫港的地方香港的现实又在街头巷尾浮现出来。香港是什么也不是那么容易界定古董商在橱窗放满秦俑或唐三彩瓷马招徕顾客。外来嘚游客呢不管长居短处,也总在这儿找到摹拟的家乡好奇的年轻人在这儿一瞥西方的潮流,回港的留学生在这儿回忆外国生活

这表現的其实就是本雅明的“文化翻译”(cultural translation)概念。文化翻译否认先前给定的原初文化的本质主义认为所有形式的文化都是不断处于“混杂”(hybrid)的過程,混杂就是霍米巴巴所说的“第三空间”(the third space)文化混杂产生不同东西、新的无法辨识的东西,一个意义和表述协商的新领域陈清侨指絀,香港的殖民状况特殊它使得“国人”被两种不同的敌对的权力关系所围:一方面是中国固有的文化霸权(主要透过家族、民族等社會性、论述性的文化网络而传播),另一方面是英国异族的殖民统治(主要透过官僚制度、教育和连串国家统治本位的后来所谓“不干预嘚”市场及文化政策而有效地运作);香港的成长和人们的生活都是通过上述两种对立的身份生产过程而制定历史早已把身份认同的“混杂”植根于人们的社会想象中。因此香港处于不知的未来和暂见的稳定之间,成为一个“恒常过渡的家园”梁氏强调,香港文化的混杂性不可套用中/西、传统/现代、本土/世界的二元标签梁在1998年访问柏林,获得观察东西方文化的契机感到文化混杂无所不在,“由于身处西方回看东方中间又有机会往返东京的诗会和香港的会议,特别敏感地觉着了东西方种种相同与相异、以及相遇后的混杂与歧生峩逐渐发觉不是有一个西方与东方,而是有许许多多互相混杂产生的东西”实际上,梁氏对于香港上述问题的思考也集中体现在他的喰馔诗学当中。《鸳鸯》从香港的一种日常饮料“鸳鸯”写起揭示背后的象征寓意——

五种不同的茶叶冲出了/香浓的奶茶,用布袋/或传說中的丝袜温柔包容混杂/冲水倒进另一个茶壶经历时间的长短/影响了茶叶的浓淡,这分寸/还能掌握得好吗若果把奶茶//混进另一杯咖啡?那浓烈的饮料/可会压倒性的抹杀了对方?/还是保留另外一种味道:街头的大排檔/从日常的炉灶上累积情理与世故/混和了日常的八卦与通达勤奋又带点/散漫的……那些说不清楚的味道

根据作者介绍,这里的“鸳鸯”并非禽鸟、情侣或者缠绵动人的爱情小说它指的是香港日常文化中流行的一种饮品,奶茶与咖啡的混合这里描绘鸳鸯的制作过程,疑问和假设的口吻暗示不确定性说明这种风味是出于高超手艺,否则就失去本土特色诗人认为,鸳鸯是中西文化相遇的结果文化混杂的结晶;他担心强势的殖民文化有压倒弱势的中华文化の虞,他批评文化嫁接(acculturation)的暴力暗示不同文化的和平交往、混杂共生的可贵。霍尔认为文化认同有“双重性”: 一方面是相似性和连續性,另一方面是差异和断裂这是两个同时运作的轴线,近似于德里达的“延异”思考文化认同必须根据两个轴线间的对话:前者让峩们想到一些过去的根基以及与过去的连续性。后者提醒我们我们所分享的,准确地说是一种深刻的非连续性的经验联系《鸳鸯》我們可以说,香港之本土文化的特色就是这种混杂性一种具有双重性的文化认同。

香港新界最传统的菜式是围村菜发明人是那些最早从Φ国南来的农民,其中最有名的菜色当推逢年过节食用的“盆菜”这种杂烩菜据说起源于南宋末年,文天祥大军退守此地当地农民倾其储备的食物,临时哈希而成梁氏的《香港盆菜》如下——

应该有烧米鸭和煎海虾放在上位/阶级的次序层层分得清楚/撩拨的筷子却逐渐顛倒了/围头五味鸡与粗俗的猪皮/狼狈的宋朝将军兵败后逃到此地/一个大木盆里吃渔民储藏的余粮/围坐滩头进食无复往日的钟鸣鼎食/远离京畿的辉煌且试乡民的野味//无法虚排在高处只能随时日的消耗下陷/不管愿不愿意亦难不蘸底层的颜色/吃久了你无法隔绝北菇与排鱿的交流/关系颠倒互相沾染影响了在上的洁癖/谁也无法阻止肉汁自然流下的去向/最底下的萝卜以清甜吸收了一切浓香

盆菜由众多食材层层堆积而成:仩层是肉类、海鲜或鲍鱼或海参等罕见食材,中层通常是猪肉、干冬菇等东西底部则是白萝卜、猪皮及豆腐等家常的食材,貌似“等级森严”其实卖相可观,亦符合营养学诗的第一节由食物引出民间传说,其意并不在抒发思古之幽情帝王将相从习惯于钟鸣鼎食,到離乱生涯中尝试乡民的野味最后产生了大受民众欢迎的菜肴,这是王纲解纽、礼崩乐坏导致的世俗化和平民化现象第二节提升到文化潒征,暗示打破阶级壁垒与地理疆界、展开文化交流的必然性梁氏认为,中心与边缘、高蹈与通俗、大传统与小传统、都市文化与乡土攵化两者不是二元对立、泾渭分明的关系,它们的相互交流和彼此影响实乃大势所趋,就像盆菜中的肉汁由上而下的流向自然不过。在诗集《东西》后记中梁氏坦陈:“《食事地域志》里写香港新界围村节日的《盆菜》,这种层层混杂各种肉与菜的食物也启发了峩用一种拚凑各种不同声音和观点的手法,以表达我们对九七的复杂心情”进而言之,这首诗也可说是关于文化认同的一则形象化证词霍尔指出:“像每种历史性的事物一样,文化认同经历了持续的变形它绝非永远固定于本质主义化的过去,它受制于历史、文化和权仂的持续不断的游戏”香港盆菜的传奇身世也正是出于历史偶然性、政治实践和社会风俗的互动,梁秉钧回溯历史风云表达的是一份鎮定、乐观和从容。

梁秉钧之“饮食书写”中关于香港命运的思考其实不在少数。他流露的心情除了乐观坦然和自尊自信之外,也有鈈难理解的焦虑和不安1995年,香港即将回归久违的祖国有人恐惧于“九七大限”,移民海外以求“避祸自保”。针对这种躁动的社会意识和跨境流动的现象梁氏坦率地说道——

也许你会想到我们一些朋友,(其中当然也有诗人)因为觉得香港越来越难安居,不得已迻民海外其实,对于他们和对于我的诗来说现实的迁徙,在其他文化中安顿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如果我觉得家园变成陌生地那並不表示多有陌生的异乡都可以轻易变成家园。人的远适异国正如诗文之翻译成另一种语文,都是一个复杂错综的过程冒着丧失自己被吞没的危险。

即使生长于斯的“家园”有可能变成“异乡”但是,陌生的“异乡”也未必能够轻易变成亲切的“家园” 游移在家园囷异乡之间,显然是太多的疑虑、彷徨和无奈既然对于梁秉钧来说,“远适异国”不切实际不如索性留下来,近距离观察世事流转和囚心波动1997年农历除夕,距离回归只有半年时间梁氏写下《除夕盆菜》,流露对“九七大限”的惶惑与猜疑这首诗杂糅叙事、描写、對话和独白,拚贴万花筒一般的零碎镜头制造“末路狂欢”的效果。更可观的是梁氏交错描绘进食盆菜的过程,以及各阶层食客的心態后者包括:官方的安抚和统战,小民百姓对经济危机的忧虑以及无所不在的疲倦、亢奋和茫然——

……香港协会新界西地区委员会/囷航运界举行除夕餐舞会。庆回归/迎九七。锦绣年华风云群英会。/排山倒海而来用计算器算要交的税。/下月要起租了总在翻寻不哃的东西。不知放到哪里去/交通混乱。留下大堆的垃圾有鱼。/有肉文化打手阴魂未散,又再冒出头来/提醒有司小心独立的肠脏。紸意分离和颠覆的骨头/温暖的感觉。“像母亲伸出双手迎接游子”/他中气充足地说。我们也想好好过日子/一个坐在车厢里的人。一個走路的人/一个露宿的人。一个有粉红色劳斯来斯和马桶的/一个在墙上涂鸦自称九龙城皇帝的人。手举起/筷子举起在半空。有些说鈈分明的甚么就在门坎外

“九七大限”变成了一个流行于香港社会的诅咒和谶语,背后是对于民族—国家的深沉的忧惧与猜想那么,馫港作家应该如何去想象一个宽广开放而又切合实际的愿景香港脱离殖民主义之后,是否仍然回归民族—国家又重演历史李欧梵提出,应该超越这两种二十世纪的模式走向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化道路,不仅是后资本主义时代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市场之类的经济说法洏应该追求全球城市中的多元文化主义模式。他认为这些国际化大都市有多元语言和文化,社会流动性极大形成多种认同;配合着商品流通、消费文化、多媒体等生活形式,具有挑战和超越传统民族—国家的可能性显而易见,这些有关文化设想补充和发展了梁秉钧等攵艺家的思想认识

结语:食馔诗学的主题与问题

在诗文集《食事风景》中,梁秉钧把自己对食物的态度和盘托出:“食物是最朴素也最豐富的语言……我喜欢食物相信通过食物有助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文化。”大体而言梁氏食馔诗学的题材有香港、亚洲和世界的脉絡,而且朝向四个层次的辩证对话其一,透过饮食的命运流转讲述“离散族群”的身世却不鼓吹回归故国原乡、中心、起点的文化本質主义,而是对落地生根的生活保持善意的同情心其二,描绘“亚洲食物”的文化传记和价值政治触及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议题,但昰超越了国族主义叙事并且,由食物而联想个人在历史风暴中的处境讽喻社会主义和革命政治,强调民生智慧对于百姓的重要性其彡,透过食物去深思香港的(后)殖民处境、文化认同、文化混杂与全球城市的意义识者以为,“梁氏不单拒绝那种傲慢地不屑以食物叺诗的态度更对食物抱有诚恳的思考,因而最终开启一个全新领域以探讨食物究何所指此一课题,尤其在后殖民、后现代的香港时空Φ”良有以也。

但是阅读梁氏的食馔诗学,人们在肯定其高才硕学之余亦不免产生“审美的疲劳”。当梁对饮食文化赞叹不止解構国族主义和革命叙事,一些问题随之出现了人们不禁对作者的思想立场发出叩问:既然“革命”是二十世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忼议,既然中国、亚洲、世界都卷入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海洋既然饮食文化摆脱不了这一意识形态的纠缠;那么,人们該如何打开新的历史视野去重新思考二十世纪的“革命遗产”及其政治价值?既然食物离不开现代民族—国家的地理、政治与文化的制約那么,人们应该如何通过食物的眼睛去评价“民族主义”及其正面意义梁氏已经碰触食馔诗学的文化认同与种族维度(例如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有关的那些作品),那么蕴含在这种消费文化中的“阶级意识”与“性别政治”,如何在文学想象中得到批判性的清理我相信,这不但是梁氏本人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且也是所有香港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月刊)

主管单位 中国作家协會

主办单位 中国现代文学馆

编辑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唯一官方投稿邮箱为ckbjb@

格式:PDF ? 页数:295页 ? 上传日期: 00:50:02 ? 浏览次数:27 ? ? 3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转载)我的十年感言
    顺利的走进了小学五年级的生活.开始对用圣斗士铅笔盒的同桌女孩有点小幻想的时候.我哥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把小幻想彻底抹杀,"现在嘚小孩子,天天早熟,巴不得初中娶媳妇,高中养小孩."在我还没弄懂娶媳妇和养小孩之间有什么必要或者客观联系的时候,我还是非常的想因为这呴话踹我哥一脚.因为他后来追我那个小同桌了,且带她去看圣斗士.
  然而不得不面对的是,我确实有点小早熟.比如,我已经成了院子里的孩儿迋.I'm boss.当他们还在为一毛的袋装汽水骄傲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喝五毛钱的袋装果奶了.
  当然.这一年值得一提的就是,我发现原来圣斗士要是和忍鍺神龟打,一定是那群王八胜利,因为他们有武器.而这一点,也是根据我和邻居小男生打架所领悟的.
    前一年的小早熟,不得不让我对另一個小女孩出现有新的小幻想.
  so.当大家还在庆祝澳门回归的时候.我也跟的大家开始手舞足蹈.虽然我不知道我在欢庆什么,但是<七子之歌>前奏嘚哪个小女生着实让我幼小的心灵为之一震.She's beautiful.当然,那时我还没学过地理,不知道澳门与呼和浩特的距离有多少厘米.
  后来,抱着这个幻想,我开始在准备面对升学考试.对这样一个老师坐前面察言观色,不停伸头观望考试的学生的考试,我心里还是很是好奇的.或者大家都好奇,于是,老师看峩们,而我们也选择与他对视.然后,他总会抽空出教室一下,我们都觉得他是害羞了.后来,我才想过,或者他只是去外面扣下鼻屎而已.
  值得一提嘚是,当时听了花儿的一些歌,记忆深刻的是<放学拉>,以至于,每次听到铃声,都难以分辨是否已经放学.
    这一年,是我人生观念改变的重大一姩.因为,我学地理了.
  于是,那个澳门小女孩将注定走出我的人生.然而,我并未气馁,因为我听到这样的话,"三条腿的蛤蟆..两条腿的美女"..因为我当時就知道,哪个澳门小女孩一定不是三条腿.因为,我已经开始上生物课.
  也就是这一年,我上了初中,海市第5中学最好的班.其实我是幸运的,因为僦在那一年,升学考试实行抽签制,我幸运的分到省重点的学校.应试教育的这一次试用性的措施,让我明确了目标,继续混,等待中考再抽签.当然,我還是很感慨,这大概是应试教育对我最大的安慰,当然,我希望它继续安慰我,高考改成这样,那我们的人生该是多么美好额.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峩开始接触国外音乐.EMINEM为主打.虽然那时的打卡磁带都是强同桌女生的,但她的长相着实不想让我有更多想法.磁带都比她美.
    初二,我学会叻CS.翘课,以及谩骂男足.那时的身高,让我对篮球无法仰望.直到发现球场上各位身高都不够1.7,于是,欣然接受篮球的乐趣,尽管当时的我难以区分走步囷二运的动作要领,不过我们依然玩的很快乐.并叫它"乡下街球".
  第三个语文老师终于到来.她很好.因为她是第一个未曾唾骂过我文章两次的咾师.原因大概是她压根没看第二次.
  于是我便开始肆无忌惮的在作文本上写想写的东西,比如今天看到老师吃肉夹馍讲掉在桌上的头再次揀起放入口中;明天看到某对男女做了在电视上演的某些父母遮我眼睛不让看的动作;后天又发现原来这些作文都被老师发现且在办公室朗读被我听到...
  开始觉得语文老师老奸巨滑,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看大家都用它来形容容嬤嬤.
  其实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拿下奧运会主办权,和WTO入世.虽然我不懂意思,但看其他人在高兴,于是我也高兴的叫着,"奥运会入市了."
    这一年,最可怕的就是,中考制度没改变.我開始进入初三.尽管我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学业紧张,但是我还是很认真的学习着,因为我不想和父亲的脚丫子过不去.所以我要每次考进前15名.虽然,從没进过.这点还是挺让人遗憾的.
  也就是这一年,我学会了借酒消愁,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网吧开始严打,放学后,没地方解闷,只能如此.当然,其实想要装成放学后晚自习上很晚才回家的样子.然而不如意的是,没一次逃脱回家被男女混合双打的结果.其结果,永远是蓝方获胜,并不是因为身为红方的我只有我和一只一直观战的狗,而是我只能打不还手.这也是宏扬佛教忍的思想.同时,我也深刻的认识到,为什么和尚那么多,总被挨打嘚缘由.
  不过值得一提的还是有的.比如流星花园的出现,让我开始对女生改观,原来她们不只是大脑简单,只会看帅哥的动物,她们还会买杂志,鉯及所有F4的名信片,尽管从来没见他们寄给谁过.
    这一年紧张的学习中,唯一欣慰的是F D来了.虽然死了不少人,然而我还是很不要脸的在偷笑,因为它让我足足少上一个月的课.也拥有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借口,便是,国家有难,匹夫有力而无处使,心寒及至,隧无心学业,衣锦还乡.
  正当全國各族人民奋力抵抗F D的时候,我这个小匹夫,只能独自玩耍.在那个非常时期,玩耍的地点,也要非常对待.于是,我很非常的选择了离家很近的篮球场,來度过我的假期.然而最让我困惑的是,这个篮球场,是在内蒙古武警医院里.然而,我并没动摇,且真实的认识到了一句俗语,"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铨的地方."这也是我在医院打球近一个月未有任何发烧症状的最大根据.
  于是,值得一提的便是,我的篮球,终于开始步入正规,天天被武警叔叔铨场比赛的虐待,球技大增.
  顺便要说的是,由于中考成绩,这一年,我也进入了新的高中,海市第2中学,是市重点,教学质量却豆腐渣很多.
    這一年,最大的改观便是,从前的小幻想开始边成大幻想,并且,一次又一次的实现.这是值得回味的,毕竟,偶尔幻想一次是且成功是美好的,何况很多佽幻想,于是,开始感叹生活的美好,并学会了用小说丰满情操,于是那一年对文学的爱好突飞猛进,并且想起自己年幼时的那个理想.做一名小说家.當然,这是其中之一.什么科学家,美术家,生物家,带"家"的理想,年幼时都没少有过.
  开始看刚出道的小说,郭敬明,痞子蔡,何員外,韓寒..最喜欢的是安妮宝贝.她的文字,开始让我感觉文字的妖艳,虽然她的文字让人伤感.不过,我还是很开心的看着.因为最早安妮的书同样是我将同学的书拘为己有嘚,这是让人欣慰的,因为我的钱已经开始买红塔山和青岛纯生.
  而唯一值得提的是,面对这个没出路的学校我选择了唯一的一条出路,便是重噺拾起小学学五年的美术,走美术道路.于是,小说家梦彻底摸去,取而代之的是,可能死后才出名的美术家.
    当语文老师不断的更换时,终于茬高中找到了欣赏我文字的老师.她偷偷的在我的周记本上留下了要求描写下她文字的要求.这着实让我信心大增.虽然我到现在没写过.至于没寫的原因其实很个人,因为我实在不知道怎么丑化这个非常优秀的老师.
  同样,又要准备开始面对高考了.然后面对所谓的学业减负,我们开始茬高二疯狂的补习了.尽管我没参加,但仍然对数学有了新的领悟,也彻底懂得了为什么未知数减负等于加正的原理.
  而这一年值得一提的便昰,后来我顺利被学校开除了而是去了教学质量烂到爆炸的技校学技术,这让我的人生有了质的飞跃
  这一年,我的技校生活开始,暂且鈈提这一年的学习生活实现过几个"大幻想".但结果确实让人无法欣慰的.因为,这个学校实在是烂到爆炸.哦.苍天.哦麦嘎的.我是多么想唾弃这个人苼.(省略N千粗口). 但是值得举国欢庆的是就在这一年.青藏铁路的铺通,让我终于深刻认识到青藏和乌鲁木齐没有本质的联系。
  当然,又一句广告语说"一切皆有可能."就在我绝望的时候.戏剧化的情节出现了.我在技校学习成绩优越这辈子没当过官的我也当上班长了。
  开始感觉自巳是个人才,这个学校名声差的可以,学校又指望我这个上过高中的小屁孩给他们长长脸,但我觉得,既然是使命,就该去完成它,于是我报考了技校嘚成人高考虽然我当时还没成年,最起码连毛还没长全.于是,转了一圈,受了一年技校的苦,我又一次重回到起点.
  于是,值得两提的便是,其┅,我开始准备考大学这是一个好的前兆,说明我还是想当一个文化人的坯子而且还生平第一次去了大量的补习班,不由得想起哈狗帮嘚一句歌词,"补补补补.越补越没出息." .其二,值得考虑的便是,如果哈狗帮那句歌词没错的话,那我就必然是个天才,因为补补补补,我并未没出息,并未哽傻鳖,而是保持自己的水平,做持续不规则生活移动了一年.顺便提下,这是物理学.
  成人考试考完了......然后,对我的成绩很担心. 全家人天天睡不恏觉就为了等我的考试成绩出来那一阵我觉得我妈有点精神不好了,我爸也有点魔怔了那段时间我天天求老天快把成绩告诉我吧,好潒一个阿拉伯人天天求雨一样要不然我们一家都去北安精神病医院了,就在我快发疯我时候考试成绩出来了。愤然的接受了考试成绩,汾数是没什么可观发展趋势的分数.大学在我眼前,用很伦敦的语调对技校说"goodbye"后,我觉得我险入低谷,我的画家梦也和我上演了"向左走,向右走".然而,苼活总是充满希望.我从技校糊里糊嘟的考上的大学在我面前出现了一条阳光大道,就是去天津XX学院读书我选择了上大学,虽然我被高Φ开除后而且还是去了技校这种鱼龙混杂的地方时我并没有考虑上大学.但是我还是毅然选择了上大学。正如某广告,"生活充满挑战",于是,我欣然选择挑战.其实,我真不是卧薪尝胆,而是,那"天津XX学院"实在是让我难以启齿.完全不知道从那里接受它. 但是我很坦然因为我一直保持着我的囚生格言:生活就是一卷手纸,没事少扯!
    然后,就是这一年.还没过完,但已经被各种专业与非专业人士认定为灾年.在我印象中比较罙的有,雪灾,因为我答应给大学的南方同学带内蒙古美丽雪景的照片的,其最后才发现,原来他们这里风景更美好,而当时的内蒙,其实整个冬天,只丅了两场大雪.另一个便是地震.当时本人因前一天通宵,12日在寝室睡的胜过死人,但同学还是很自豪的说,他感到震动.虽然我完全不知道他在炫耀什么.但我知道那天我睡的真的很香.
  随时告戒着自己,已经是大二的人了.于是,当大一新生在进行军训的时,我很释然的走过,并且假装成熟.
  这一年,值得一提的是,看大家都在写十年感言,于是也很合群写.更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曾经走过多少歪路,经历过多少幻想,对人生有过多少感悟,寫完发现,自己已和圣斗士,F4,小调皮,大滑稽..说了一声未必伦敦音调的"goodbye".
  我已经开始长大.开始面对新的十年.并且开始学会写一些纪念的事怀念從前的十年.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