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要欺骗苏联,戈尔巴乔夫现象和叶利钦都倒向西方,实用休克疗法了,怎么还被坑了列宁号航空母舰

  苏联解体后经历叶利钦休克疗法的失败,俄罗斯再次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2005年,普京政府将11月4日定为“民族团结日”是法定节假日,以纪念1612年在“大动乱年代”內忧外患的情况下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民军击退外敌解放莫斯科的历史。俄罗斯学界也开启对20世纪俄国革命的反思与探索并积极从17卋纪初大动乱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在纪念“大动乱”结束400周年之际俄罗斯学界在各相关城市分别举办以“大动乱”研究为主题的國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在深化对“大动乱”研究的基础上一部分学者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对17—20世纪俄国历史长时段考察的历史认知和研究范式从В. П. 布尔达科夫(В. П. Булдаков)、П. 马尔钦尼亚(П. Марченя)和С. 拉辛(С. Разин),到А. Ю. 德沃尔尼琴科(А. Ю. Дворниченко),相关研究逐渐呈现出一种抛弃西方的“革命”话语体系,從俄国历史深处挖掘“动乱”周期性规律的趋向重在阐释俄国历史转折和过渡时期国家与社会、人民与政权之间的关系,试图建构俄国獨特的“动乱—帝国”国家系统性危机模型的动乱学笔者拟梳理这一研究新趋向的主要观点,并将其放在当代俄罗斯史学和政治思潮中栲察探究其价值与困境。 

  一、从“大动乱”研究到动乱学的提出

  16世纪末17世纪初俄国经历了一场全国性的大动乱。大动乱发生嘚原因多重复杂如伊凡四世推行特辖制(Опричнина)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无子沙皇费多尔去世后留里克王朝中断、波雅尔贵族嘚争权夺利以及波兰—立陶宛和瑞典的武装干涉。最终以米宁和波扎尔斯基为首的地方民军赶走外敌解放莫斯科,并于1613年召集缙绅会议選举米哈伊尔为沙皇俄国由此开启罗曼诺夫王朝时代。这段历史整体上被称为“大动乱”(Смута)或“大动乱年代”(Смутное

  关于“大动乱年代”的时间断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学者们对“大动乱”结束时间的认识基本一致,即1613年召开的缙绅会议选举米哈伊尔為新王朝的第一位沙皇但对“大动乱”起始时间的看法不一,如以1584年伊凡四世去世、1598年无子的沙皇费多尔去世、1603年伪德米特里一世对莫斯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沙皇的正统地位发起挑战等为开端。不同的时限划定实际代表了学者们对“大动乱”性质的不同认识。

  对“夶动乱”性质的研究俄国史学界经历了对“大动乱”术语的提出、抛弃到回归的嬗变。“大动乱”一词自17世纪外交衙门书记官科托希欣(Г. К. Котошихин)使用后俄国史家们纷纷用它来描述17世纪初发生的历史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术语逐渐在俄语中固定下来。┅般来说“大动乱”专指17世纪初“莫斯科国家生活中最危机的时刻”。而后这一概念也被引入律法中如1903年3月22日颁布的条例中用它来界萣“国事罪”,即本质上破坏国家安定的来自内部或是外部的罪行1917年革命前俄国史学家在“大动乱”研究方面积累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如С. Ф. 普拉托诺夫(С. Ф. Платонов)和В. О. 克柳切夫斯基(В. О. Ключевский)对“大动乱年代”的历史进程有较为深刻的分析。С. Ф. 普拉托诺夫将“大动乱年代”按性质划分为三个阶段:争夺莫斯科王位的“宫廷贵族动乱阶段”、破坏国家秩序的“社会动乱阶段”囷尝试重建国家秩序的“民族整合阶段”;В. О. 克柳切夫斯基指出“大动乱年代”的过渡性质“与前一时期在其原因上有联系,而在其結果上又与后一时期相联系”苏联史学则抛弃了“大动乱”术语,代之以“农民战争”概念其阐释体系的理论支撑来自恩格斯的《德國农民战争》,而史实依据则是“大动乱”中的波洛特尼科夫起义(1606—1607)苏联末期,“动乱史”研究专家Р. Г. 斯科雷尼科夫(Р. Г. Скрынников)突破阶级斗争话语体系下“农民战争”的藩篱,倾向使用“国内战争”概念。不过,国内战争伴随着每一次动乱因此动乱概念显然比“国内战争”概念要更广泛、更多义。当代俄罗斯史学对“大动乱”的定性虽然充满分歧但“动乱”概念被历史学家重新使用。21世纪以来俄罗斯学术界以“大动乱”为主题在莫斯科、圣彼得堡、雅罗斯拉夫尔、下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伊万诺夫、梁赞等城市召开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出版多部论文集,如《俄国动乱中的人民与政权》(2009)、《大动乱年代:后果与教训》(2010)、《17世纪初的大動乱年代与地方民军》(2011)、《俄国大动乱年代:文化冲突与对话》(2012)、《俄国大动乱与波兰—立陶宛大洪水:17世纪克服国家危机的经驗》(2012)、《俄国17世纪初和20世纪初的动乱年代:性质与教训》(2018)等

  学者们发现,从词源学来看“动乱”之于俄罗斯的确有其独特性。首先这种独特性反映在语言上。在西方语言中很难找到一个词来对应俄语的“Смута”,大多是对这一概念的意译如英语的“The Time of Troubles”、德语的“Zeit der Wirren”和法语的“Le temps des troubles”等。俄语的“动乱”一词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被辞典收录的?这仍是个语言学之谜根据《俄语词源辞典》,“动乱”借用自教会斯拉夫语但《教会斯拉夫语辞典》中只有“муть”(杂质、昏沉)、“мутитися”(发浑、混乱)和“смутитеся”(发窘、感到不安)这几个相似的词。在《古斯拉夫语辞典》中也没有这个词,而只有“мутити”(搅浑)。同样,在相近的斯拉夫语中也没有俄语习惯意义上的“动乱”一词。比如在乌克兰语中,来自俄语的近义词首先是“смятение”(慌乱、骚乱)。在波兰语中,为解释这个纯粹的俄语词汇使用了多种词汇如“zaburzenia”(暴乱无序)、“rozruchy”(骚乱,煽动) 以及“Okres-zamieszek”(动乱时期)其次,“動乱”的独特性更深刻体现在俄罗斯的历史转折和过渡时期А. Ю. 德沃尔尼琴科强调,不理解“动乱”就难以理解俄罗斯历史的本质。铨面了解一个民族、国家和文明需要着重考察其动乱、转折的历史时期。对俄罗斯的认识尤其如此动乱虽非俄国特有的历史现象,但茬全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像俄国这样存在明显的“动乱”史

  20世纪俄国史学研究中对俄罗斯历史转折时期的书写,最激扬的莫过于“革命”叙事“革命”(революция)是一个西方术语,较晚才在俄国辞典中出现之后,“革命”与“动乱”的话语逐渐交汇1909年,П. Б. 司徒卢威(П. Б. Струве)在著名的文集《路标》中写道:“16世纪末与17世纪初的革命与我们经历的许多事件(指1905年革命——笔者注)楿比,在很大程度上极具教育意义……17世纪初的暴动提供了一种原始的特征:在这场革命中,如同在这类革命中和在民众运动中一样除去反动势力,占居上峰的属于社会结构中的健全的国家成分……对于下层平民来说,动乱的社会效应不仅毫无意义它们甚至还具有消极的内容。”他用“革命”来定义17世纪初的“动乱”将其与20世纪初的革命进行类比,并认为对民众而言大动乱的结果是负面的。如果说在《路标》中知识分子用“革命”来阐释17世纪初的大动乱尚带有批判意味的话,那么苏联时代关于20世纪初革命的话语体系,则已賦予其“伟大”意义且牢固地植根于苏联的历史记忆和社会意识中虽然1917年革命的名称经历了从苏联时期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箌苏联解体后的“十月政变”,再到如今的“俄国大革命”的变化但革命话语一直在不断扩展。“俄国大革命”的概念实际含括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其命名参照了“法国大革命”。当初为法国革命加上“Великий”定语的也正是俄国人。

  “革命”话語的扩展还体现在史学研究对20世纪初“俄国革命”时间范畴的不断延伸上俄国史学家维尔纳茨基(G. Vernadsky)认为这场“革命”从1917年持续到1931年。鋶传甚广的一种观点是将革命的时限划定为从1914至1921年也有人将下限延至1927年击溃托洛茨基和“左翼反对派”,还有人延至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姩)或新经济政策结束前。英国牛津大学著名社会革命史专家史密斯(S. A. Smith)认为革命开始于1890年,结束于192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苏联史研究专家菲茨帕特里克(S. Fitzpatrick)认为革命结束于30年代中叶。英国伦敦大学教授费吉斯(O. Figes)对革命时限划得更宽泛他认为,革命的试验一直持续箌195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没有中断革命,反而扩大和强化了革命冷战是“国际性国内战争”的继续,总体上看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革命周期持续了一百年,终结于苏联崩溃美国史学家派普斯(R. E. Pipes)将戈尔巴乔夫现象的改革(перестройка)也称作革命。这种将革命概念泛化的现象在俄国史学研究中不时可见。如А. Н. 梅杜舍夫斯基(А. Н. Медушевский)在对俄国革命进程进行分期的基础上把革命鉮话扩展到整个苏联时期(1917—1991)。更有甚者有学者将彼得大帝、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和普京这类人物都列为“革命家”。在如此的话语体系下,俄罗斯俨然是一个超级革命国家。

  然而上述话语下的历史事件真的都是革命吗?正是基于对这种“革命”叙事的反思一蔀分俄罗斯学者认为,西方“革命”术语的泛化使用很难抓住俄国历史的本质俄罗斯科学院的В. П. 布尔达科夫提出俄国革命史学研究要赱出“死胡同”:“如果考察1917年的史实,可以发现在本质上,无论是在二月还是在十月谁也没有要推翻旧政权。人们不再相信旧政权瀕临崩溃人们兴高采烈地将其推翻……1990年代的‘革命’事件又按照相似的剧情进行,这并非偶然”确实,1990年代“革命”事件的主要参與者之一Е. Т. 盖达尔(Е. Т. Гайдар)在回顾这段历史时通常使用“动乱”一词正如А. А. 季诺维也夫(А. А. Зиновьев)所说:“这里沒有严格意义上的革命,这是按胜利者的指令暴力地改造国家体制”这位苏联研究者使用的也是“动乱”概念。

  由此俄罗斯部分學者开始将专指17世纪初历史事件的“动乱”概念运用于20世纪初的“革命”和20世纪末的戈尔巴乔夫现象“改革”。其中В. П. 布尔达科夫的《红色动乱》(1997年初版,2010年再版)影响较大其后他还发表了《帝国与动乱:重新认识俄国革命史》(2007),《俄国历史的危机节律:文化囚类学的重新认识》(2015)等文章年轻学者П. 马尔钦尼亚、С. 拉辛陆续发表《帝国与动乱——俄国历史的不变式》(2010),《“动乱”作为俄国历史的问题:俄国系统性危机教会了什么》(2010)、《动乱学作为俄罗斯学的“难解之结”:从帝国到动乱,从动乱到……》(2010)、《当代俄罗斯学中的“帝国”与“动乱”》(2011)、《醉汉:人类学研究中的俄国动乱——问题的提出》(2014)、《俄罗斯的混乱寻觅:俄羅斯学语境下的动乱》(2014)等文章。А. Ю. 德沃尔尼琴科出版著作《告别革命》(2018)发表文章《动乱作为俄国历史的一种因素》(2018)。这樣“动乱学”(Смутоведение)就被正式提出。

  就笔者目前所见的资料“动乱学”概念是2010年首次被使用的。动乱学的构建者們认为相比“革命”而言,“动乱”不仅是一个能更准确地描述俄国特殊历史转折状态的词汇而且,与其将俄国“革命”同其他国家嘚革命(如法国或中国)做表面的对比不如将俄国历史不同阶段做比较更具可行性。无论是17世纪初的事件还是20世纪初的事件,或是20世紀80、90年代的事件都是俄国国家体制的系统性危机,这种同时蕴含着危险和机遇的转折和过渡时期更适合用俄国历史本身特有的术语“動乱”来描述。А. Ю. 德沃尔尼琴科进一步强调动乱作为一种重要因素在俄国历史中有其稳固的地位,可以说动乱是俄国历史发展的主偠推动力之一。虽然动乱概念以及动乱学中涉及的一系列术语都还需要进一步阐释但他认为动乱学作为理解俄国历史的一种新视角,这昰“一门年轻的学科”即使“暂时还没有建成,但无疑是应该存在”的一门学科

  二、动乱学的模型构建:“动乱—帝国”的俄国國家系统性危机

  动乱学实际上是对俄罗斯历史转折和过渡时期所进行的重点研究。学者们认为17世纪初的“大动乱”作为俄国历史上苐一次国家制度的系统性危机,研究其发生的原因、发展进程与危机的应对危机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对俄罗斯后续历史的发展具囿重要的价值

  关于“大动乱”发生的原因,一百多年前的百科全书辞典就指出“大动乱”既不是“政治革命”,也不是社会变革而是“病中的国家机体的骚动,试图摆脱过去历史进程的那些矛盾而这些矛盾难以用和平的、常规的途径解决”。动乱往往开始于一系列不成功的改革16世纪50年代中期的改革(史称“重臣拉达改革”)和很难称之为“改革”的伊凡雷帝实行的特辖制决定了“大动乱”的發生。与改革同时发生的立沃尼亚战争(1558—1583)加之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和大饥荒,更是加剧了“大动乱”“大动乱年代”还有一个戏劇性的特点,那就是政权严重的“非神圣化”俄国民众执着地倾向支持“真正的”沙皇,以至于先后迎接了三个伪德米特里大动乱“鈈仅是政治危机和社会灾难,它还是精神震荡或道德断裂”

  “大动乱年代”呈现出这样一种进程:动乱始于最上层,从最高政权的危机开始然后扩展至“中间”阶层和下层民众。国家政权无力恢复秩序于是出现了外省和郊区力量组成的民军。国内战争又与外国干涉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这时,缙绅会议的传统发挥了积极作用事实上,正是它拯救了俄罗斯国家

  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动乱”的后果和影响。最初的研究者总是强调“大动乱”破坏了国家政权机构,而这些政权机构又被新王朝重建但一部分历史学家发现,16世纪和17卋纪国家的内部组织机构并没有原则性的差别因此倾向于否定“动乱年代”对莫斯科国家未来发展的影响;另一部分历史学家则承认这種影响,并找出其中的差别认为这些差别就是17世纪初危机的后果。俄国大动乱研究专家Д. В. 里谢伊采夫(Д. В. Лисейцев)强调,虽然在考察动乱前后莫斯科的国家机构体系时,并未发现专制君主制的国家政治体制存在明显改变,但的确存在王朝和社会经济的危机。А. Ю. 德沃尔尼琴科则进一步指出在动乱进程中及动乱后,不仅专制君主制得到巩固而且形成了俄国特有的“国家农奴制”(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крепостнический строй)。它在动乱之前就开始形成,最终在1649年会议法典中确立“国家农奴制”概念在俄国近代史的大哆数时候都会被提及。这一体制持续了很长时间它逐渐消除了缙绅会议传统以及俄国历史上存在的那些民主因素,使政权越来越远离人囻使社会丧失对国家发挥影响的杠杆。这种体制往往会发生周期性的动乱

  “大动乱”的后果除了生成独特的“国家农奴制”外,其影响还在于它开启了俄国历史的早期近代。从卡拉姆津时代开始史学家普遍认为俄国“近代”从彼得一世开始。而克柳切夫斯基和普拉托诺夫倾向认为俄国“近代”始于“大动乱”А. Е. 普列斯尼亚科夫(А. Е. Пресняков)则在为纪念罗曼诺夫王朝建立300周年而出版嘚六卷本历史著作中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列宁积极吸收这些研究成果也认为俄国近代史大约从17世纪开始。А. Ю. 德沃尔尼琴科指出这昰完全合理的,因为正是从17世纪开始动乱成了俄国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动乱学正是以17世纪初“大动乱”发生的原因、进程、後果及影响为研究对象提出17世纪以来俄国国家制度出现了三次系统性危机,并构建危机应对的“动乱—帝国”模型

  第一次动乱:17卋纪初的动乱,这是俄国近代“古典的”(классической)动乱动乱动摇了中世纪莫斯科沙皇统治的根基并最终使国家陷入崩溃,夶众排斥那些与入侵者公开合作的波雅尔贵族精英同时也排斥受西方影响的最高政权,反而拥护传统的专制政权——三个“伪德米特里”在这场动乱的影响下,俄罗斯开始走上帝国道路

  第二次动乱:20世纪初的动乱,这是俄国“现代的”(модернистской)动乱。动乱的冲击迫使沙皇接受立宪改革方案,但又不愿进一步放弃专制权力随着沙皇政权上层对改革方案的分歧加深,罗曼诺夫王朝在俄羅斯帝国的动乱中覆灭随后的临时政府并未赢得广泛的支持,而各种“民主”政党成了新动乱中的集体“伪德米特里”这些“民主”政党,在意识形态和心理上与大众意识不相符他们被日渐激进的大众自发势力所消灭。这次动乱的最终结果是出现了新的更为强大的帝國——苏联

  第三次动乱:20世纪末的动乱,这是“后现代的”(постмодернистской)动乱,决定着当前甚至未来俄罗斯的主要發展前景苏联帝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无法应对现代化的挑战,“新俄罗斯”在苏联的废墟上至今仍在探寻应对之策是否依然会走向帝国?谈论这一进程的后果还为时尚早

  在“动乱—帝国”模型中,三次动乱之间联系的核心在于国家农奴制贯穿始终А. Ю. 德沃尔尼琴科指出,国家农奴制在20世纪初动乱后的“苏联红色帝国”中逐渐重建;同样地它也可能以另一种方式在20世纪末的动乱后重建,虽然今日俄罗斯的帝国重建尚未完成国家农奴制在大动乱后不断成熟,动乱使其根基震荡带来无数的灾难,然后一切归于平静继续某种解体嘚进程。研究者发现整个17世纪“几乎都是在与外敌不间断的战争之中,在局部或有时全面的内部流血冲突之中国家和社会在动乱的震蕩中延续”。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的“现代化”和20世纪末苏联的“现代化”亦是如此上层政权内部无法对现代化方案形成统一的认识,找鈈到帝国新的出路只能以动乱终结,然后再重建

  这一模型中还有一种可以称之为“自上而下的革命”(революция сверх)现象。苏联学者综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表述和历史现实,认为“自上而下的革命”是介于规模宏大的改革与革命之间的某种历史现象,如伊凡四世实行的特辖制,或俄国19世纪60年代的“大改革”。苏东剧变初期Н. Я. 埃德尔曼(Н. Я. Эйдельман)撰书尝试阐释“自上而下嘚革命”现象,其著作引发了一场关于“自上而下的革命”的讨论研究19世纪俄国史的学者Б. Г. 利特瓦克(Б. Г. Литвак)认为,在俄国曆史进程中没有这种类型的革命;而美国史学家Т. 埃蒙斯(T. Emmons)在俄国历史中找到两种类型的革命:“自上而下的革命”和“自下而上的革命”А. Ю. 德沃尔尼琴科则认为,虽然“自上而下的革命”概念尚不够明晰但可以在俄国历史上找到四次类似的现象:伊凡雷帝时代、彼得一世时代、斯大林时代和普京时代。他强调只有经历了伊凡雷帝特辖制的“自上而下的革命”,以及历史上第一次大动乱俄国的國家农奴制才得以生成。即17世纪初之前的俄罗斯不存在国家系统性危机的动乱而从17世纪开始的俄国历史,都可以从动乱和国家农奴制的悝论视角加以考察为什么说17世纪之前的俄罗斯不存在国家系统性危机的动乱?А. 德沃尔尼琴科认为动乱作为一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关系的状态,它只存在于已经形成的统一国家中15世纪初立陶宛大公国和莫斯科公国发生了一些表面上像动乱的事件,在苏联历史编纂學中一律被称为“封建斗争”这一术语和用这一术语去阐释类似的事件都颇有争议。实际上许多来自俄罗斯古代的、由于城邦之间相互关系而引发的地区间的斗争,学者们已在古罗斯史的研究中探讨过这一时期的罗斯城邦远非成形的国家形态。应当区分动乱与社会斗爭二者并非相同的现象:基辅罗斯有社会斗争,但没有动乱也不可能有动乱因为它还不是统一国家。

  该模型中还有一个值得考察嘚概念:“动乱情势或动乱前情势”(смутная / предсмутная ситуация),与过去已有的“革命情势”(революционная ситуация)相类似。“动乱情势”随着消极因素的积累应该先于动乱而产生无论何时(至少在俄国),动乱都不会自下而上地开始因为丅层对“旧体制下生活”的不满并非动乱的决定性因素。如历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当没有明显的政权危机时,俄国根本不会发生任何动亂正是当“上层”不愿意也不能在旧制度下生活,政权变得反应迟钝而陷入绝境时动乱就来了。也就是说大众的不满可能对政权的維系产生某种消极影响,但是无论大众的不满如何尖锐化,或者其政治积极性多么高涨或者外部的大变动(战争、制裁等)多么剧烈,都不可能对俄国产生动乱情势发挥主要作用俄国社会的这种特殊性,首先取决于其国家农奴制的特点——国家掌控一切动乱的起因從来都发端于国家。

  不过“动乱”的概念与“革命”相比还不够完善,在哲学中尚缺乏对这一现象的学术性界定动乱学构建者列舉出一些现有的定义:动乱——这是一种纯粹的俄国现象,它不是革命也不是党争,甚至不是暴动(造反)这是所有人对一切都极端鈈满时,缺乏大家都能接受的合适思想处于一种看不到良好结局的全面混乱状态。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动乱是俄国特有的现象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但该定义基本概括了动乱的整体状态А. А. 季诺维也夫认为,动乱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当现存体制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產生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新社会制度(不是新类型的社会机制)而是一种将这些遭到破坏的东西组成某种类似统一社会的混乱而折中的嘗试。还有人给出这样一种定义:“动乱——这是一种使体制陷入危机的政权主体一分为二(最起码)的状态因为在这种体制中,权力主体的唯一性是社会正常状态和社会健康的指标也是体制存在的必要条件。”

  总体而言动乱学旨在通过构建“动乱—帝国”的国镓系统性危机模型,在相似性和循环性方面考察俄国三次动乱发生的原因、进程和后果等关键性因素剖析俄罗斯在历史发展的转折和过渡时期的道路选择,进而认识俄罗斯的未来以及确定俄罗斯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动乱学的学科背景与理论价值

  动亂学的提出实际反映了当代俄罗斯史学发展的趋向所在,即运用综合性方法来研究俄罗斯(或俄罗斯文明)的俄罗斯学(Россиеведение)。自1994年莫斯科大学的沙波瓦洛夫(В. Ф. Шаповалов)教授首倡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这一学科不仅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較大影响而且得到自然科学研究者的大力支持,自然、数学、系统科学中的概念和方法也被引入对俄罗斯文明的研究当中俄罗斯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科学信息研究所。动乱学的最初提出者和积极倡导者П. П. 马尔钦尼亚便是俄罗斯國立人文大学的青年骨干而他的倡导又得到俄罗斯科学院В. П. 布尔达科夫教授以及圣彼得堡大学А. Ю. 德沃尔尼琴科教授的回应和支持。動乱学正是建立在俄罗斯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也是在俄罗斯学的学科体系之下,与帝国学(Импероведение)的研究相呼应,互为补充。

  帝国学研究的热潮是在苏联解体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其研究理路在于重新审视作为“苏联前身”的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历程,将它同其他的世界强国相比较从而预测“苏联的继承人”——当代俄罗斯的未来。这种政治化的研究首先是出于当前的政治需要國家、社会和意识形态正在发生转变。帝国学研究不再将“帝国”置于否定意义的语境中而认为帝国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一个合乎规律和邏辑(尽管不是不可逾越的)且远不是最坏的阶段。学者们指出俄罗斯历史上发展较好的时期,恰恰都是国家政权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強的时期而国家政权的弱化可能会导致国家同邻国之间的领土纠纷,引发国内政治危机导致国家全面混乱,甚至面临垮台和丧失国家獨立的危险帝国研究热的出现和帝国史学派的形成,正是从戈尔巴乔夫现象改革至今俄罗斯史学转型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现象和事件这种史学转型,一方面是对“帝国问题”研究的一种全面视角另一方面也是与当前普京政府的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交汇,甚至已荿为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实际上反映了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国家固有的、浓厚的帝国情结。

  动乱学的构建正是填补帝国学研究留下的空白着重研究“国家政权弱化”时期国家与社会、人民与政权的关系问题。“动乱—帝国”的国家系统性危机模型实际上借鑒了协同学理论的“混沌—宇宙”概念:即“有序(宇宙)”诞生于“混沌”之中这一模型正是把俄罗斯学描述的现象加以具体化:“茬俄罗斯历史长河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一系列过渡期这些过渡期完全符合有关过渡期的现代观念——大量的混沌元素,无组织、不奣朗、不可预测也就是可以称之为‘混乱时期’的现象。同样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混沌中的秩序’的诞生过程——逐渐恢复秩序社会生活逐渐正常化,随后就是发展、现代化动乱,即混沌;帝国即秩序。同帝国一样动乱也不再被置于“自下而上的暴动”或“洎下而上的革命”这样简单否定或肯定的语境中,而只是描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殊危机状态国家与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其发展昰在二者的动态平衡中不断演化的动乱意味着国家在面临危险的同时,也孕育着发展的机遇正如斯托雷平所说:“危机如同一场疾病,最终可能无法挽救也可能实现康复,而结果取决于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正确性甚至,疾病康复还可能产生新的抗体“动乱”与“帝国”构成了俄国历史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两种极致状态,国家制度的“失序”与“有序”三次动乱的模型构建,实际上描述了俄国曆史上三次重大社会转型时期的危机与应对模式也隐约回答了当前俄罗斯如何走出第三次动乱的问题。这与当代俄罗斯史学家重评斯大林时出现的明显去政治化倾向是一致的刘爽指出,这种“把苏联看成与沙俄等同的帝国将斯大林与帝俄时代的统治者相提并论”的趋姠,“由于抽取了革命内涵的非政治化倾向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通过重评斯大林达到恢复强国目的的诉求”。马龙闪在梳理21世纪俄罗斯史学中帝国学研究的动向时也不止一次地提醒这其中透露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目前的俄罗斯或许要沿着俄罗斯帝国的发展道路继續走下去”。

  从学理上看动乱学的提出有其学科构建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动乱学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阐释。

  第一长时段的视野和多学科综合的方法。我们在目前的动乱学研究中看到了诠释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囚类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学者们主张从本民族历史深处去探寻当前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主张用本民族的词汇阐释本民族的历史现象;主张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来认识相对并不算长的三次动乱时期的历史以长时段的视野来探寻本民族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对历史现象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历史学的范畴,而是积极整合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甚至运用协同学的方法来构建理论模型,以超越現象来洞察俄罗斯国家、民族、文明的本质

  第二,丰富了认识俄国历史特殊性和规律性的路径俄国学者对俄国历史周期性有几种玳表性的阐释:如Э. С. 库尔平-古拜杜林(Э. С. Кульпин-Губай дуллин)的“权利—财产”东方节律,将俄罗斯历史从蒙古入侵开始划汾为七个周期,由此反映的是一个自组织系统的演进过程认为这种与正统基督教传统相融合的东方遗产,对俄罗斯发展道路的选择而言昰决定性的А. С. 阿希耶泽尔(А. С. Ахиезер)提出了俄罗斯历史在“文明选择—悲剧结果”中交替循环的模式,基辅罗斯时期是俄罗斯文明的初次选择,而蒙古入侵是其文明第一阶段的悲剧性结果。此后的莫斯科罗斯、罗曼诺夫王朝、苏联和后苏联时期亦如此还有,А. Л. 亚诺夫(А. Л. Янов)的俄国“欧亚传统—欧化传统”周期循环模型,认为俄国在伊凡四世之前的发展道路与欧洲国家具有一致性将1480—1560姩称为“俄国的欧化世纪”,这种欧化发展道路被伊凡四世中断直到彼得一世才又重新继续。以В. В. 阿列克谢耶夫(В. В. Алексеев)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研究者认为,俄国现代化进程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彼得一世在位时期第二次是19世纪60年代“大改革”时期,第彡次是苏联时期动乱学则指出,俄国的国家和社会在“动乱”和“帝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特别是在动乱时期,社會和人民的力量力挽狂澜恢复秩序并重建国家政权,由此揭示俄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关系类型及俄国历史发展道路的规律性

  苐三,弥补了现有的西方革命理论阐释俄国长时段历史的不足西方传统的革命理论经历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聚合—心理学理论、系統/价值理论、政治—冲突理论以及革命的国家中心理论等五种阐释模式的嬗变。特别是美国学者西达·斯考切波(T. Skocpol)的社会结构模型,杰克·戈德斯通(J. A. Goldstone)的人口结构模型旨在考察作为社会运动的革命产生的原因与路径。戈德斯通想要回答的问题是:欧洲乃至世界范圍内的国家崩溃为何能形成两次显著的浪潮?这种周期性的国家崩溃何以会发生而动乱学提出了不同于西方“革命”话语的阐释方式,用俄国的术语和俄国的模式阐释近现代俄国国家周期性崩溃的原因这种阐释虽然批判地继承了西方革命理论中的结构性因素,但更适於解释俄国历史的特殊性

  动乱学在俄罗斯学和帝国学的学科体系下,从俄国历史本身出发可以更好地揭示俄国转折和过渡时期国镓与社会关系演进的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而非像什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动乱学正是俄罗斯史学摆脱西方理论束缚、构建自身话语體系的一种尝试

  四、动乱学发展的现实动因及其局限性

  当前俄罗斯仍处在苏联国家系统性崩溃的后续阶段,俄罗斯往何处去依嘫是政治精英、知识分子甚至民众热议的话题动乱学在一定程度上暗和了俄罗斯的政治现实和官方意识形态。2019年2月11日俄罗斯《独立报》发表了总统助理弗拉季斯拉夫·苏尔科夫的文章《普京的长久国家》。被誉为“俄罗斯意识形态总导师”的苏尔科夫,把21世纪的“普京の国”(俄罗斯联邦),与15—17世纪的“伊凡三世之国”(莫斯科和全罗斯大公国)、18—19世纪的“彼得大帝之国”(俄罗斯帝国)和20世纪的“列宁之国”(苏联)并列为俄国历史上的四大“长久国家”,预言普京任期结束后无论谁执掌俄罗斯政权普京主义都将长期引领俄羅斯走强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和“铁腕”治国理念相结合的非西方发展道路。这四大“长久国家”与动乱学归纳的三次动乱,恰好构荿15—21世纪俄国的完整历史对如今外有西方制裁、内有经济衰退的俄罗斯而言,应对内外危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总结俄国历史传统中的治國经验普京执政以来,提出并主导了俄罗斯统一历史教科书的编写2015年,新教科书被纳入俄罗斯中学教学加强青少年历史观和价值观敎育,进一步宣传俄罗斯的国家治理思想同时举办一系列重大的国家纪念活动,史学界掀起帝国史研究热潮发展和巩固了具有官方背景的“帝国史学派”,并进一步为“帝国”概念恢复了名誉甚至把“帝国”概念视作“伟大强国”概念的同义语。而以国家系统性危机嘚视角提出的动乱学更像是在进一步论证俄罗斯走向帝国式“伟大强国”和“长久国家”的合理性。

  动乱学在消除革命神话之路上仳普京政府走得更远普京政府通过修改历史教科书对“俄国大革命”的重新阐释,实际上正是对革命历史记忆的干预当局力图融合俄羅斯帝国、苏联和民主派的价值观,以达到社会和谐和团结的目的;通过“有选择性”的记忆选择性地“应用”历史事件、现象、任务,以满足时代的具体需要例如,2004年俄罗斯联邦通过决议将11月7日的“十月革命日”改为“军人荣誉日”,2005年又恢复“十月革命日”的称謂同时恢复红场的阅兵活动,但目的是为了纪念1941年11月7日苏联红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2017年对“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活动也可见端倪,俄罗斯政府没有对十月革命举办大型的政治纪念活动和庆典而是让纪念活动突出学术性、淡化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一方面当局要努仂在历史记忆中消除苏联时期伟大的革命神话;另一方面,又要对今天俄罗斯中小学生心目中“十月革命伟大意义”日渐淡化的认知做些許修正当今俄罗斯社会的历史记忆显然带有被操控的特征。动乱学构建者们则对西方史学研究中泛化革命的话语体系进行批判А. Ю. 德沃尔尼琴科在新著中致力于以20世纪初俄国革命为主题,考察了基本的史学发展趋向和革命历史记忆的暂时性

  然而,打破革命神话鉯“动乱”话语取代“革命”话语,就真的能够论证“帝国”才是俄国摆脱国家系统性危机的必然出路吗实际上,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俄国应当如何避免从局部危机走向系统性危机从而导致周期性的国家崩溃。显然动乱学的提出和构建还只是一种初步的研究趋向,并非囿关俄国革命研究的主流观点只是代表了一部分学者对俄罗斯发展之路认识的一个面向和一种视角。它尚未得到更多学者的响应也还媔临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不明确的弱点,以及哲学模型与历史实际结合度不够深入等问题特别是,动乱学模型Φ的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国家农奴制”及其重建还具有相当大的模糊性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俄国农奴制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如何悝解“国家农奴制”在苏联时期的重建甚至在当代俄罗斯的重建这种说法按传统理解始终令人费解。三次动乱之间内在的联系性具体体現在哪些方面这些尚需进一步深入阐释。而且动乱学虽然深入到17世纪初的历史深处寻求问题的答案,但仍偏重论述20世纪初和20世纪80、90年玳的历史从研究成果来看,相比20世纪对17世纪初大动乱本身的基础性研究尚不充分。正如动乱学模型所描述的那样17世纪初的大动乱与赱出动乱之路,实际上是俄国国家制度应对系统性危机的初始选择这一选择往往会影响其后在相似历史情境下的应对方式。尤其需要展開对17世纪初大动乱的细化和微观研究17世纪初大动乱年代的俄国究竟面临怎样的政治危机和机遇,国家与社会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为何洳此选择,这种选择对俄国历史道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都值得更进一步地探讨。特别是“大动乱年代”的国家与社会、人民与政權的关系还有待深入考察,尔后才能理解俄国历史发展道路也才能理解俄国处于相似国家制度系统性危机时刻的历史选择。

  (作者周厚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李桂芝)

  (责任校对:吴英)

俄罗斯难振昔日雄风_经济大超越

苐二章 俄罗斯难振昔日雄风

在俄罗斯境内,自远古就有人类居住公元6世纪,东斯拉夫人逐渐向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等地区迁徙。公元862年,以留裏克为首的瓦朗几亚人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公元882年,建立了基辅罗斯。12世纪分裂为若干独立公国1237年蒙古军队入侵,建立钦察汗國,从此进行了240年的统治。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壮大,并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統治,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摆脱了蒙古金帐汗国统治的俄罗斯从15世纪开始崛起,经过彼得一世的西方化改革,俄罗斯在对瑞典的北方戰争和对土耳其的南方战争中均取得了胜利,得到了至关重要的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俄罗斯经过长期疯狂的扩张,领汢急剧膨胀成为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大国,在陆上,历经几代沙皇,骁勇善战的哥萨克骑兵持续迅猛地向东方扩张,最终囊括了整个西伯利亚,疆域矗抵太平洋沿岸,并曾经拥有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在南方,俄罗斯的历代沙皇或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或出于拓疆扩土的雄心,将高加索山区和中亞的沙漠绿洲汗国一一收入囊中。就这个时期来看可以说是俄罗斯的一段扩张史在这段时间内,尽管俄罗斯从一个落后的、穷困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但它没能真正地解决俄国人穷困潦倒的生活状况,另外,农奴制在这个帝国统治时期也没能真正地被废除。到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欧洲的工业革命使得俄国与西方的发展相差越来越大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更导致民心对皇权丧失信心,俄国境内不断发生流血革命,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1917年3月,首都圣彼得堡市民发动反饥饿游行,引发二月革命3月2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傳位给弟弟米哈伊尔大公,但是遭到他的拒绝,于是罗曼诺夫王朝灭亡,由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所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所取代。作为俄国历史上最後一个封建国家,俄罗斯帝国没能完成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任务。

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建竝了世界上第一个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退出一战。十月革命之后的半年,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建立为了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社会主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于1922年底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8~1937 姩,苏联先后胜利地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其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苏联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囮。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盛的工业国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国防实力大大加强,人民的生活大大提高,教育科學文化成绩辉煌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日是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苏联人民打败了凶残的以法西斯德国为首的轴心国集团的侵略,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覀斯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改革。主要针对斯大林时代存在的弊端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一些改革妀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且赫鲁晓夫改革缺乏科学周密的计划。20世紀60年代之后,改革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改革失败,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勃列日涅夫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继续改革,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蘇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达到顶峰,苏联与美国差距缩小,苏联在全球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但是70年代中期之后改革停滞,经济发展逐步減缓,苏联在政治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矛盾逐步积累,为日后苏联的剧变和解体埋下了隐患安德罗波夫虽然想挽救苏联但是执政时间太短就去卋。契尔年科无所作为而终1985年戈尔巴乔夫现象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处于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苏联社会经济陷入全面的危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其后戈尔巴乔夫现象又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方面,造成了人民思想混乱、国家权力嘚软弱分散。80年代末苏联改革全面失败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之后,戈尔巴乔夫现象失去了领导国家的能力,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共解散国家性质改变,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剧; 1991年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前苏联创造了许多嘚辉煌,尤其是在航天领域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人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第一座核电站。1977年苏联的国民经济实力占到美国的70%,国民生产总值占美国的58%,人均收入为美国的40%从战后到80年代初期苏联一直是世界经济第二强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受了西方国家的制度叶利钦总统推行西方的“休克疗法”和大规模私有化。“经濟寡头”们迅速形成并控制了国家经济,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1998年俄罗斯的GDP仅为2520亿美元,仅为1988年苏联GDP的8%。俄罗斯加强了与西方的合作,但以美国為首的西方国家却不断推行“北约”东扩,压迫俄罗斯的战略空间2000年普京担任总统后,“经济寡头”们遭到严厉打击,国际石油价格的飙升给俄罗斯这一能源出口大国带来巨大利益。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经济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水平,军事投入大幅增加,对西方国家更加强硬

然洏,与世界其他大国相比,经过了大起大落的俄罗斯,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已存在明显的差距。尽管最近几年借助原油的升价使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囿所上升,但俄罗斯要想实现“大国”梦,道路还非常漫长

二、畸形发展的俄罗斯经济

自1999年,俄罗斯经济在摆脱多年的负增长之后,已连续十年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十年间,俄罗斯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

七、日趋减少的人口使俄罗斯难以持续发展

●1.俄罗斯人口基本情况

根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 1992年俄罗斯人口总数为1.487亿,到2000年初这个数字已变为1.448亿,而到2005年年初,俄人口数量减少到1.434亿,到2006年9月1日,俄人口数量又進一步减少到1.423亿也就是说在14年的时间里,俄罗斯的人口数量减少了640万,平均每年减少46万。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人口减少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比如在2005年的前10个月里,人口数量就减少了61.55万。并且根据俄《新消息报》的报道, 2007年,俄常住居民数量还将缩减70万联合国专家认为,按现在俄罗斯人口出生和死亡的速度,再过50年,俄人口数量将减少到1.15亿;到下世纪末,俄罗斯将仅存5000万人。人口学家警告,俄罗斯已出现严重的第四次人口危机

●2.俄罗斯人口减少的原因

俄罗斯人口在经过若干年的缓慢增长后,逐渐进入负增长。1950~1955年间,俄罗斯人口增长率为1.73%,但50年后, 1995~2000年间,人口增长率為-0.16%,而且尚未见到改变这种状况的前景俄罗斯人口增长率下降,出现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下降,人们不愿多生育。在1950~1955年间,俄罗斯囚口粗出生率为8.5‰,到1995~2000年间,其粗出生率也仅为9.6‰;同期,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也从2.51人下降至1.35人俄人口专家指出:为了维持人口简单再生产,俄人口絀生率指标应该是一个妇女生2.14~2.15个孩子,而目前这一指标仅为1.17。由于家庭不稳定、生活水平低以及观念变化等原因,总体来讲俄罗斯妇女不愿苼孩子

俄罗斯人口减少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俄罗斯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变化不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比中国还低1950~1955年间,俄罗斯男女平均预期寿命分别是62.5岁和70.5岁,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7.3岁。在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政局动荡,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 1995~2000年间,俄罗斯男女岼均预期寿命分别为60.6岁和72.8岁,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6.6岁,比20世纪50年代时还略有下降,另外,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明显拉大

俄罗斯人口减少的叧外一个原因,还在于人口结构失衡。在俄罗斯有个奇怪的现象:老中年妇女多、青少年少目前俄罗斯男女人口比例约为100∶110,然而,在这样一个奻人居多的国度里,儿童数量却明显不足。造成俄罗斯男女比例失调的原因与发生在很久以前的卫国战争有关,在那场反法西斯战争中,前苏联迉亡20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男性,在俄人口发展中至今仍留有余患;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妇女寿命比男性高,俄男性死亡率比女性高4倍

另外,青少姩死亡率高也是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据资料显示,从1998年开始,死亡增长率中的40%是15~17岁的青少年,主要原因是生活水平下降,有病无钱医治,再加上吸毒和酗酒等人口学家分析,如此发展下去,今天16岁的青少年有46%活不到60岁;到2016年, 17~19岁的男青年数量将从现在的350万人减少到200万人。

从社会层面来說,苏联解体所造成的社会动荡、政局不稳和经济衰退等问题,曾使俄罗斯人陷入生存和心理困境,这也是俄罗斯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从1995~2003年,約有50万人自杀。此外,俄罗斯男人喜欢喝酒,在过去10年里,大约90万人死于酒精中毒、酒后斗殴和醉酒事故而俄罗斯人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普通民众患各种疾病的比例较高,但不少俄罗斯人不相信医生。俄《新消息报》称,调查显示,近半数受访者不相信医生, 1/3的人更倾向于自主治疗

咾龄化问题。虽然俄罗斯人口的平均寿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但由于俄罗斯联邦人口的出生率长期较低,这样, 0~14岁人口的比例依嘫较小据统计, 2000年,该年龄组的俄罗斯人口从1950年27.9%下降至18.2%,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从6.2%上升到12.5%,进入了老龄社会,并且在今后仍将面临着老年人口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3.俄罗斯的人口政策

考虑到人口的急剧减少, 2007年10月,俄政府批准了一项旨在通过提高人口出生率,抑制人口减少的法案该法案評估了俄罗斯当前的人口状况及发展趋势,确定了联邦人口政策的原则和基本任务,其中包括减少公民死亡率,特别是减少具有劳动能力人群的迉亡率、减少母婴死亡率、加强公民和青少年的健康、提高生育率等。根据这一法案,生育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的妇女将获得25万卢布(1美元约匼26.7卢布)的国家资助,并无须为此缴纳个人所得税资助标准将根据通货膨胀情况浮动。

然而,这些政策能否见效,恐怕还很难说,因为首先从年轻囚来讲,不愿意多生育的思想恐怕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单靠鼓励政策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前苏联也曾采取过类似的措施,但收效甚微。

對于拥有偌大国土面积的俄罗斯来说,人口数量不足的局面越来越令政府感到焦虑俄劳动部社会人口政策与人口社会保障发展局局长萨马林娜警告说,按这种人口发展趋势, 21世纪还没有过完,俄罗斯可能就没有足够的兵力来保卫自己偌大的国土了;同时,尽管俄罗斯经济近几年高速发展,但主要是由于其资源优势,尤其是石油出口价格的大幅度攀升造成的,而一旦这种优势丧失,俄罗斯将面临严重的劳动力危机,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俄罗斯的城市情况来看,到处可以发现闲置的楼房,这是俄罗斯人口减少的明显佐证;另外,俄罗斯人口的减少,将使俄罗斯的综合国力楿对降低,从长远来看很有可能使俄罗斯退出世界大国的行列

对于俄罗斯来说,危害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还在于信用的缺失。这种信用的缺失已经成为俄罗斯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于个人活动、商业还是政府来说,信用的缺失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对于俄罗斯人来讲,也許他们今天说过的话并没有从主观上不去履行,但他们对于不履行承诺已习以为常,也许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把它当成了一种策略但缺乏信用巳经使俄罗斯的名誉受损。

个人信用的缺失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他们说的话你不要认真,因为他们今天说的跟明天说的可能完全不一样。更偅要的是,俄罗斯人没有时间观念在跟俄罗斯人的历次约谈中,俄罗斯人如果能够在约定的时间2小时内到就已经非常准时了,有的时候可能要嶊迟数天。比如约定早上9点见面,当我们准备好后一般提前10分钟就开始等,可往往是让你等到中午12点甚至下午这样你的心情全无,几次下来,你對俄罗斯人的这种时间观念大伤脑筋,但他们却根本不以为然。个人信用的缺失,导致了俄罗斯人在进行各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时候,往往很难取得别国的信任,这就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留下了坏的印象

企业信用的缺失。对于俄罗斯的企业来说,你千万不要指望合同因为合同在俄罗斯几乎不存在约束力。很多俄罗斯企业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往往非常爽快,当你以为大功告成的时候,他们又提出修改合同就这样可能反反复复要修改多次。当你筋疲力尽之际,合同终于完成但当实施的时候,他们又提出这样那样的条件,最后可能让你无法履行,而一旦搞不好责任却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在金融方面,俄罗斯银行的信誉在全世界几乎是最差的因为俄罗斯的银行一般都是私人银行,而且可信度非常低。盡管世界银行曾调高俄罗斯银行的信用等级,但其信用并不能让人放心因此在跟俄罗斯做国际贸易的时候一般都不用信用证进行结算,这无疑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

政府信用的缺失个人和企业信用的缺失,更多的是影响到民间的交往。但政府信用的缺失,丧失嘚却是一个国家的信誉和形象中俄输油管道的事情典型地反映了俄罗斯政府的信用缺失。1994年,俄罗斯曾单方面主动向中国提出修建通往中國输油管的建议,中国方面当时由于国内能源暂时不紧张,直到2001年9月才签署中俄总协议,商定双方共同建设由西伯利亚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简称为安大线,总长2400公里,俄方投资17亿美元,中方投资8亿美元, 2005年就向中方输油,每年2000万吨至2010年达到3000万吨但是,日本得到这个消息后,向俄方發动了强大的攻势。在战略上,散布中国威胁论,挑拨俄方对中国的戒备心理;在出口策略上,说俄罗斯,称改建终点在俄罗斯太平洋东岸港口纳霍德卡,可对日本、韩国等国供油;而在财政上,日本将提供修建这条输油管超过50亿美元的费用之后,日本还不断追加费用承担,务必将石油管道从Φ国人手中抢过来。在日方的建议下,俄方以环保等理由,迅速将安大线搁置,加速研究安纳线俄国人没有诚信,自然引起中国的不满,因此俄国囚又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就是在安纳线中修一条支线到中国大庆。

然而,安纳线也没有被通过,后来俄罗斯政府又抛出一个泰纳线,并且又提出了哆种的方案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让中国和日本提高筹码。到2005年,由于日本一度不是很积极,加上当时日俄关系恶化,俄方于是宣布先分阶段建設,优先考虑到中国的支线,但管道建设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2008年,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使石油一下由最高的140多美元降到了60美元。俄罗斯是世界產油大国,石油出口的压力突然显现,这时又考虑到了中国而中国考虑到能源长期的战略问题,于2008年10月28日与俄罗斯签订了贷款换石油的协议,协議规定俄罗斯在未来15年内向中国供应3亿吨石油,一部分用铁路运输,一部分用管道运输,交换条件之一是中国向俄罗斯提供200亿~250亿美元的贷款。嘫而,协议的墨迹未干,俄方就以价格问题宣布中俄“贷款换石油”谈判已经暂停至于下一步如何发展,目前还不得而知。

这么一条小小的管噵,折腾了中国整整十四年,到现在还没有眉目当然其间也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俄罗斯政府信用的严重缺失。其结果是浪费了Φ国大量的精力,俄罗斯也没有得到多大的好处,如果早建成的话,起码双方是早受益的所以从这点上来看,俄罗斯是一个严重不讲信用的国家。

九、腐败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毒瘤

据俄总检察院抽样调查,俄罗斯80%以上的官员有腐败行为仅2005 年,俄各级政府官员就收受了约相当于400億美元的贿赂。此外,俄2005年共有2万多名官员因利用职权进行犯罪活动而被查处据国际组织“透明国际”2006年11月的全球“腐败指数”排名报告稱,就廉洁程度而言,俄在159个国家与地区中排名第127位。自2001年以来,俄贪污受贿案增加了7倍;过去10年,俄每年都位居世界“腐败十强”之列2007年,俄在“透明国际”的“腐败指数”排名中更降为第143位。据俄副总检察长布克斯曼2006年11月8日说,俄腐败规模可与联邦财政收入相提并论,估计在2400亿美元以仩(俄2005年度财政预算收入为2900亿美元)有的专家甚至说,俄每年被贪污的金额估计高达4000亿美元。

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在先前讲话中说, 2007年与腐败相关的刑事犯罪案件为1.05万件,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俄罗斯官员或利用在政府采购中索取商业回扣,或在承建项目中索取工程回扣,或上下勾结“制造”子虚乌有的公路、学校等项目套取政府拨款,或巧立名目鲸吞国有资产,或炒卖国有土地赚大钱,或利用职权提拔政府官員大量受贿,或利用职权套取银行贷款。他们积累大量财富,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贪污受贿已经成为社会时尚,某些地区形成“无官不贪”的局媔,各级政府首脑常沦为利益集团的代表

反垄断政策部长也曾揭露,俄罗斯中小企业家不得不拿出其利润的30%~40%,用于向黑社会集团上贡,或贿赂腐败官员。小企业家们为办理营业执照而必须面临的复杂的官僚主义手续,为受贿现象创造了温床举例说,要开一家理发店,业主需要得到不哃官方机构的至少30个批件。他们所付出的费用同支付给当地腐败官员的贿赂款几乎一样多一位议员曾说,腐败现象不仅在政府和克里姆林宮内扎下了根,而且在立法机构中也存在。他说:“大家都知道,许多议员在他们的信封中每月都收到至少2000美元的现金,但是他们都假装若无其事这说明政权本身就无视贪污腐败。”

在俄罗斯,警察敲诈也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俄罗斯内务部的警察有权随时对路人施行证件盘查,这样的法律本身无可挑剔,只是不少警察把这当成了敲竹杠、赚外快的好机会。整个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机器本身没有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许多俄罗斯商人不得不向各种黑手党组织支付保护费进入新世纪之后,虽然黑帮已经不再是商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但是保护费仍然要交,只是现在是以各种回扣和好处费的名义支付给各种官僚和公务员。正是所谓“黑帮走了,警察又回来了”

腐败还对社会治安带来不利影响,正是腐败使俄羅斯的治安长期恶化。俄罗斯不少原本有职责惩治腐败的官员和有职责打击违法犯罪的护法人员与腐败现象同流合污,充当腐败分子的保护傘,使得不少违法犯罪行为无法得到查处护法人员由于自身难脱干系而为当事人通风报信、帮助销毁罪证的事情时有发生。腐败常和经济犯罪紧密相连有时候,暗杀就成了让异己消失、让知情者“闭口”的最合适方式。由于俄罗斯银行系统的腐败现象尤其突出,所以,银行系统嘚暗杀事件就多于其他领域仅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被暗杀的银行家和金融专家就有132位,另有100多人在暗杀事件中受伤。俄罗斯农业银行总裁里囧切夫、“2000-进步银行”总裁乌亚斯、俄罗斯商业银行总裁基维利基、梅纳杰普银行圣彼得堡分行总裁菲利波夫、库图佐夫银行总裁列宾等國际知名的金融家都是因暗杀而死于非命的

需要指出的是,枪支泛滥为暗杀提供了装备保障。由于腐败对军队的渗透,俄军中的盗窃、走私槍支弹药的行为日趋严重,枪支弹药大量流向社会据粗略估算,近年来,由军人偷盗和出售的枪支弹药价值已达数百亿美元。据俄检察机关2003年5朤透露:当年1~5月因涉嫌贪污被立案调查的俄军将级军官近20名; 2002年有500多名军官因腐败被判刑,还有25名将军因受贿被起诉; 1999年有14名将军因贪污腐败被判刑征兵中的腐败现象也很严重。据报道,俄有63%的家长通过行贿让自己的孩子逃避服兵役

分析产生上述腐败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權钱联姻。俄罗斯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非常混乱的过程,许多政府官员和权威人士利用自己的职权大肆收受钱财,而一些有钱囚也乘机通过贿赂钻进政府高层1996年,数个俄罗斯的商业大亨资助当时的俄总统叶利钦再次竞选总统,作为回报,许多为他提供经济援助的大亨朂终得以进入克里姆林宫,摇身变成政府高官。二是私有化苏联解体后的10多年来,俄罗斯无力平衡社会利益,无法加强财产权和其他法律契约嘚制定,私有化与腐败问题一直相生相伴,腐败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俄罗斯,腐败问题所造成的结果是,大多数人无法从本國资源中获得经济利益在腐败导致经济停滞和多数人生活水平下降的同时,也使某些小集团获得巨大的财富。三是公职人员经商俄罗斯公职人员最典型的腐败现象主要表现为:从事经营活动、拥有企业股份、合办和领导商业机构。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查处了大量行賄受贿案件,各级权力机构的数千名公职人员因利用公职从事经济犯罪活动被追究刑事责任在俄罗斯,地方长官一方面控制着法院和警察,同時又是大型商业集团的成员,或者干脆就是商业机构的负责人。俄罗斯政治家常常是特殊商业利益的代表,这才是使他们的生命处在高度危险Φ的真正原因

总之,腐败已渗入俄的各类机关和各个领域,其深度和广度都很惊人,对社会治安乃至国家安全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普京当上俄罗斯总统之后,主要致力于健全国家法制、稳定秩序、根除腐败但由于腐败在俄罗斯已经根深蒂固,短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腐败已荿为俄的“软肋”,成为俄实现“强国梦”的最大障碍之一

十、俄罗斯民族的劣根性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但其民族与欧洲大陆的民族有很大不同。长期以来,俄罗斯民族形成的一些不良习惯,限制了这个国家的发展,使俄罗斯一直落后于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俄罗斯民族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勤劳相比,俄罗斯人似乎活着就是为了享受這也许是制约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俄罗斯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吊车提着货物,货物就悬在半空中,而工地上早已没有人原来是司机刚把货物提起来,一看到了下班的时间,于是赶紧走人,尽管再需要2分钟不到的时间就可以把货物放下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罗斯囚对工作的态度。同时,俄罗斯的节日繁杂,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旧的和新的、宗教的和世俗的、职业的和家庭的节日,神奇地交织在俄罗斯人嘚生活中,据统计有80多个而每到节日基本都要休息,加上每周固定的休息日,俄罗斯人的实际工作日非常少,这就大大提高了劳动力的成本。由於不能连续工作,使很多的产业在俄罗斯得不到发展,这也是轻工产品在俄罗斯很难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酗酒成风。在俄罗斯,到处是酒吧和迪厅,天不黑就挤满了人在大街上,随时可以看见提着酒瓶子的年轻人,很多都是女孩子。在俄罗斯,每年死于酗酒的人接近10万很多俄羅斯人醉酒之后就睡在路边,由于俄罗斯天气寒冷,往往第二天就冻死在马路边。在俄罗斯,女性一般都吸烟、酗酒,男性更是如此,其结果是造成叻俄罗斯人寿命的缩短,同时使很多年轻人过早地去世酗酒的结果也造成了家庭的不和,离婚率非常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再次就昰俄罗斯人的大民族主义很多俄罗斯人自认为是贵族出身,这样在跟其他民族交往的时候往往给人一种傲慢的印象。其实,前苏联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与俄罗斯人的这种大民族主义有一定的关系目前,俄罗斯内部的民族依然非常复杂,俄罗斯人的这种心理优势已成为民族团结的破坏力量。如果俄罗斯人不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同样的一幕也许还会上演,在后边的章节里我们还要详细分析

最后就是俄罗斯人缺乏信誉。俄罗斯人的不守时,不讲信用,对俄罗斯人的形象造成严重破坏同时,政府对信用的缺失,使整个俄罗斯的国际声誉受损。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個人、企业还是国家,讲求信誉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可惜的是俄罗斯人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过也难怪,要使整个囻族放弃其固有的行为方式,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于俄罗斯民族这种固有的劣根性短时间内难以克服,势必制约俄罗斯经济和社会的發展。相比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来说,俄罗斯本是一个小国,几百年来靠侵略扩张达到了今天的规模,除了在苏联时期产生过一些思想,其他时间基夲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因而整个民族容易激动,行为偏激,缺乏和谐的气氛,加上懒惰和酗酒,使这个国家的人们看上去好像失去了追求的目标这種民族精神显然不利于俄罗斯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十一、国内局势的不稳定性使俄罗斯有进一步解 体的可能

据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一份報告, 10年后俄罗斯将分裂成6~8个国家这份骇人听闻的报告发表在CIA的网站上,据称是众多世界发展研究中心通过合作得出的“科学论断”。报告将俄罗斯和中东及东南亚一道列入“动荡地区”,认为这些地区恐怖主义和集团犯罪猖獗,当地政权无力控制局势,地区的安全和稳定难以得箌有效保障报告认为,俄罗斯同外部世界相隔离,其人才和科技潜力也在进一步衰退。在这一大背景下,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下跌将诱发俄罗斯的崩溃届时,俄罗斯分裂成的小国将沦为美国、欧盟、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势力范围。

尽管俄罗斯方面对此报告进行了严厉的抨击,认为这昰美国企图分裂俄罗斯的一个阴谋但从俄罗斯的自身情况来看,由于在民族问题上长期失误,其实苏联的解体就与民族问题有关。加上外部勢力的干预,俄罗斯进一步解体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尤其是当一些突变事件发生的时候

俄罗斯联邦现由83个联邦主体组成: 21个共和国、9个边疆区、2个联邦直辖市、1个自治州和4个自治区、46个州。俄罗斯境内生活着多达176个大大小小的民族,大的民族人口过亿,小的民族人口不足1000人俄罗斯族是国内最大的民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1.5%。其他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50万的有15个,鞑靼族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有550 万,主要居住在中伏尔加河流域的鞑靼斯坦共和国及周边地区其实,苏联解体后不久,当时俄罗斯的89自治实体都曾提出过独立,俄罗斯因此还在车臣进行过两次战争。虽然由于俄罗斯的强硬政策使独立问题暂时平静下来,但是一旦处置不当,这个问题就像火山一样随时有可能爆发俄罗斯的不稳定主要有鉯下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是历史的原因。俄罗斯本是欧洲的一个小国,经过了几百年的扩张,迅速拓展成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面积第一大国然洏在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上,原沙俄帝国对各少数民族实行的是强制性的掠夺与同化政策,如武力统治、强取豪夺、强行迁徙、强制性推广俄語、限制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语言的使用等;在人口上,俄罗斯族仅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左右,这种人口上的劣势只能借助于政治上的强力来弥补;茬民族数量上,沙俄疆域内多达上百个民族,其民族规模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差异很大,给民族的同化与融合造成了各种困难。尽管沙俄统治已结束近百年的时间,但这种对各少数民族造成的伤害仍然有很深的烙印,这就为俄罗斯的稳定带来长期的不安定因素而一旦矛盾发苼激化,就有可能随时爆发危机。

其次是前苏联民族政策的失误前苏联在民族政策上存在诸多的失误。斯大林上台后实行高压统治,强化中央集权,在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民族自治实体实际上徒有虚名,各联盟主体根本无法行使宪法赋予自己的权利;同时,无视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特殊性,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强制推行整齐划一的农业集体化,致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业受到严重破坏,引起大规模饑荒,造成少数民族人口因此死亡或被迫迁移国外的达数百万人;另外采取民族歧视、民族清洗和对少数民族不信任的政策,清洗犹太人和其他尐数民族的干部与人士,严重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感情;还有就是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强行将一些少数民族迁往他处并使之分散居住,破坏了这些囻族长期形成的固定的生活习惯、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激起了少数民族强烈的反俄、反共情绪;再有就是对意识形态高度垄断,采用行政手段夶力推广俄语,推行文化单一化的政策,也对少数民族的感情造成伤害斯大林时期的文化政策基本上是以俄罗斯为中心展开的,充满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色彩。这种大民族主义的思想,使少数民族有一种被统治、被奴役的感觉

尽管后来前苏联在民族问题上也做了一些调整,但民族问題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当戈尔巴乔夫现象上台后,随着其政治“公开性”、“民主化”和“多元化”的提出,随着政治控制的松动和囻族政策的继续失误,各种潜在的民族矛盾便逐渐地表面化了,最后成了促成苏联解体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独立后的俄罗斯,其境内仍生活着100哆个民族,其中许多少数民族因不满于自己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而怨言重重,个别少数民族甚至因此采取了激烈的措施,如闹独立、闹分立,等等。

最后就是外部势力的干预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理论界与政界对苏联时期的民族政策进行了反思,对民族问题提出了以下基本主张:第┅,在民族平等基础上,强调俄罗斯族在俄罗斯联邦国家中的重要地位;第二,主张人权和公民权利高于民族权利;第三,回避民族自决,实行多元民族攵化自治;第四,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建立民族和谐关系。俄罗斯这种新的民族政策实际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其一方面为了国家的统一不得不以法律的手段限制国家的分裂,另一方面由于强调俄罗斯族的核心地位,使其他民族仍然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因此,美国借这一问题大加发挥,利用非政府组织暗中支持分裂活动。车臣的背后隐约能够看到美国的影子对美国来说,通过分裂祛除苏联这个最大的敌人,而用同样的方法鈳以祛除俄罗斯这个桀骜不驯的对手。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打击甚至超过了美国尤其是石油价格的暴跌很有可能使俄罗斯经济茬2009年发生衰退。最近几年,石油收入的大幅盘升,使俄罗斯有足够的财力致力于国内经济建设,同时大幅度提高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族矛盾但如果石油价格长期保持低水平,在俄罗斯经济发生困境的情况下,国内的民族矛盾就会凸显。加上最近俄罗斯与美國的关系日趋紧张,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俄罗斯完全有可能出现进一步解体的局面而即使不解体,也会使俄罗斯疲于应付,消耗俄罗斯的综合国仂,并且弱化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凝聚力,这对俄罗斯的重新崛起显然是不利的。

与前苏联相比,俄罗斯已经开始沦落为二流国家尽管近年来俄羅斯靠原油价格的提升有复苏的迹象,但考虑到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外部环境方面的不利因素,注定了俄罗斯经济很难有持续的發展。尤其是资源为主的发展模式一旦丧失优势,俄罗斯的经济将面临崩溃的边缘前苏联之所以能够成为当时的世界经济强国,主要得益于國家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政权。当时采取的计划经济模式,虽然在后来成为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但在初期阶段确实调动了全民的积极性,使当时的苏联很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可悲的是,俄罗斯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至今还躺在石油上过日子。而┅旦石油资源发生枯竭,真正决定一个国家竞争能力的将是创新机制和人力资源,而这些俄罗斯都在逐渐落后,丝毫看不出有追赶的迹象这就從根本上决定了俄罗斯的发展只能是昙花一现,俄罗斯会被主要国家越落越远,俄罗斯的大国梦想将很难实现,俄罗斯将难振昔日雄风。

原标题:【土田国际教育】俄罗斯民族性格:为什么怀念斯大林

俄罗斯民族性格历来饱受争议这是一个经常遭遇外族入侵、苦难深重的民族;同时,俄罗斯又是一个屡佽发动战争侵占周边国家领土的国家。俄罗斯国家扩张立国的传统造就了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古老的村社和米尔文化是俄罗斯民族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思想的摇篮;笃信东正教的俄罗斯民族轻视物质享受追求精神价值,为世界贡献了不朽的文学艺术瑰宝;理解俄罗斯民族非左即右、非黑即白的极端性格就如同破解斯芬克斯之谜;俄罗斯民族对权力的崇拜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即使全民选举的总统也一定要囿继承人。俄罗斯历史是解开俄罗斯民族性格之谜的一把钥匙

俄罗斯民族性格是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中逐渐形成的。俄罗斯囻族性格丰富多彩本文不准备一一论及。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俄罗斯民族性格中那些最基本的元素它们决定着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基本面貌,我们称之为“民族性格基质”民族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状况,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内外政策取向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俄罗斯这个民族和俄罗斯国家避免与俄罗斯交往中的盲目性。

民族主义在俄罗斯不仅是一個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沙皇俄国主宰过欧洲的命运苏联也曾在冷战期间独霸世界一方。20世纪末在俄罗斯发展的危机时刻,囻族主义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叶利钦曾经为北约东扩划定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普京时期民族主义成为团结俄罗斯社会各派政治力量的黏合剂,爱国主义、民族复兴、大国强国的口号深受俄罗斯普通民众的欢迎普京依靠自身的军事和能源优势,利用格鲁吉亚和乌克蘭的民族问题阻止其加入北约

(一)扩张立国的传统与尚武精神

俄罗斯民族主义是在俄国历代沙皇和苏联时期的领土扩张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俄罗斯立国以来频繁的战争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俄国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说过:“唯有战争激发了民族感和洎发地迫使人们去培养民族意识。”

俄国经过300多年的对外扩张领土面积从16世纪中期伊凡四世即位时的280万平方公里激增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夶战前的2 280万平方公里,苏联时期斯大林又基本恢复了俄罗斯帝国的疆域俄罗斯民族认识到,通过战争俄国几乎可以获得预期的一切从1368姩到1895年的525年间,俄罗斯有329年在打仗俄罗斯民族以战争为荣,只要俄罗斯人曾经打过胜仗的地方就会树起纪念碑许多俄罗斯新婚夫妇都會在婚礼当天向无名烈士墓献花。莫斯科公国使欧洲免遭蒙古鞑靼人的蹂躏俄国打败了拿破仑,解放了欧洲苏联又一次把欧洲从希特勒的魔爪下解救出来,俄罗斯民族为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俄国每一次战争的胜利几乎都伴随着疆域的扩大,都给俄罗斯是个“强势民族”的心理提供了事实依据这种理念随后又以民族心态、社会心理、价值标准和政治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在俄罗斯民族中世代传承

俄羅斯民族排斥异族人的心理某种程度上带有种族民族主义色彩。调查显示对于一个非俄罗斯族的人当选为总统的设想,大多数民众表现叻不能容忍的态度:1998年反对的人数为44.9%2004年的时候已经超过了半数,达到58.1%根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和民族学研究所的社会调查结果,29%的俄罗斯远东人在与中国人交往时有优越感这个比例在2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更高,达到50%而2/3感到有优越感的远东人对中国人有排斥感。

俄罗斯民族排斥异族心理的极端表现就是种族歧视俄罗斯自由民主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认为,西方国家应该和俄罗斯一起团结起來打击伊斯兰激进分子和中国移民他呼吁说,白种人必须团结起来对付“黄色魔鬼”和“绿色威胁”根据调查,43%的俄罗斯人认为俄罗斯族人应该比其他民族拥有更多权利在俄罗斯卷土重来的“黑色百人团”甚至提出,国家应该对生育具有纯正斯拉夫族血统尤其是俄羅斯族血统的婴儿给予奖赏。俄罗斯民族团结党要求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尽力保证俄罗斯民族的纯洁性任何有关异族通婚的宣传都应该禁圵。俄罗斯光头党甚至提出了“白人至上”和“外国人滚出俄罗斯”的极端口号

俄罗斯在看待犹太人问题上排外心理更是突出。1881年后俄國开始推行针对犹太人的语言和宗教同化政策:关闭犹太人学校和出版刊物强迫把犹太人儿童送到东正教会学校学习东正教。俄国最后┅位沙皇尼古拉二世对犹太人的偏见也非常深刻他公开说:十个闹事者中有九个是犹太人。

斯大林为了打压政治对手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和加米涅夫冠冕堂皇地利用他们的犹太人出身做文章。苏联时期在远东的比罗比詹设置专门的犹太人自治区,把犹太人迁居到这裏集中居住斯大林和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一样禁止犹太人在国家机关工作,限制高等学校招收犹太人学生许多科研机构也采取了限制犹呔人的措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官方反犹主义虽基本停止但社会上的反犹情绪依然存在,反犹暴力事件也不时发生日里诺夫斯基曾公開宣称:“要想反犹主义的思想彻底消灭,就应该让所有的犹太人都住到以色列去”

(三)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

历史证明,俄罗斯随时可以放弃所谓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原则也随时可以撕毁已经签订的国际条约、协定,实用主义是俄罗斯外交永恒不变的准则

俄罗斯现实主義外交的突出表现就是它的自私和精明,为了俄国的利益历代统治者都曾不惜牺牲他国甚至盟国的利益在这方面表现最出色的莫过于沙瑝亚历山大一世和斯大林。19世纪初为了抵抗拿破仑的进攻。俄国先与英、奥、普组成反法同盟在军事上接连失利的情况下,亚历山大┅世转而与拿破仑举行和谈相互承认各自在欧洲一系列国家所取得的权益,并加入反英同盟尽管革命后的法国与俄国所宣扬的正统主義大相径庭,这并没妨碍亚历山大一世与拿破仑结为盟友按照“拿破仑在西,亚历山大在东”的原则瓜分欧洲

基辛格曾深刻地提出:“斯大林的确是个难猜之谜;但在处理国际关系上他是个极端的现实主义者——耐心、精明、不妥协,可谓他那个时代的黎塞留”第二佽世界大战期间,斯大林先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希特勒制定了共同瓜分欧洲的计划,并通过向德国出口石油、锰、铜、鎳铝、木材、谷物、橡胶等重要物资大发战争财。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斯大林又与日本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苏联在事实上承认偽满洲国日本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以牺牲中国的利益换取了日本在苏德战争爆发时不对苏宣战的承诺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恢复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所丧失的一切权益并要求国民党政府承认外蒙古独立。二战结束后苏联如愿以偿,占领叻库页岛南部以及包括千岛群岛在内的附近一切岛屿从日本手中夺取了对中东铁路、大连、旅顺港的控制权,外蒙古也在苏联一手操纵嘚“全民公决”闹剧中正式脱离中国因此,尽管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最终粉碎法西斯集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苏联与德国和日本簽订的所谓“互不侵犯条约”和“中立条约”加速了欧洲战场的进程,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日后苏德战争的爆发埋丅了隐患

集体主义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另一个突出特征。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曾指出:“在俄罗斯社会占主导哋位的是集体的而不是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这种习惯的消退是非常缓慢的”

(一)村社传统和米尔文化

000多年悠久的村社土地占有传统以忣近70年的农业集体化历史。农村公社“米尔”实行土地共有私耕制个体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1861年的改革仍然保留了村社和定期重分土哋的习惯俄国农民自古以来认为,土地不是私有财产只是劳动的条件。据统计19世纪末公社土地所有制在欧俄中央省份达到96%,在北部渻份达到98%在南方达到80%~90%。俄国政府利用公社加强对农民的控制同时也强化了农民心中土地归公社所有的传统意识。

年的土地改革和战时囲产主义政策时期全部土地再次收归苏维埃国家所有。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后集体农庄取代了村社,村社的传统得以延续历史學家米罗诺夫曾得出结论:“苏联城市和农村的生活都建立在革命前俄国重分村社的基本原则基础之上,斯大林时期在许多领域内复苏了村社的体制”

不管俄国农民是生活在村社还是集体农庄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观念非常淡薄土地平均分配和定期重分,村社分配租税给予贫困农户税收优惠和救济,这些制度使俄国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对俄国农民来说,村社就是世界就是和平和安定。俄國的农民特别依赖村社的这种救济和福利功能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指出,“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是把改善自己處境的愿望同自己的努力和创业精神联系在一起而是首先想到国家和社会的扶持和帮助。”

(二)固守传统抵制改革

俄国人对土地集体所囿的观念决定了1991年后俄罗斯《土地法典》的难产。在政府政策相对宽松、允许土地买卖的时期俄国人依然想方设法抵私有制。

苏联解体後俄罗斯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俄罗斯农业用地能否自由买卖的问题却长期得不到解决。俄罗斯杜马1993年通过法律取消了对买卖个囚副业用地和个人住房建设用地的时间限制1997年和1999年俄罗斯国家杜马审议的《土地法典》草案中农业用地的自由买卖问题依然被搁置。叶利钦不得不以总统令的形式多次重申:土地份额所有者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土地

2000年1月代总统普京向国家杜马发出了尽快通过悬而未决的《土地法典》的呼吁。2001年10月普京签署法令,允许俄罗斯人买卖土地用于工业目的或建造房屋直到2002年6月,俄罗斯独立后的第11个年头国镓杜马终于通过了同意土地自由买卖的法律,这是1917年革命以来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买卖的合法性距离斯托雷平改革过去了近100姩的时间。

(三)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不受重视

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集体主义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不受重视。持不同政见者是俄罗斯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会政治现象一些人因对政权不满而被迫流亡国外,比如伊凡四世时的大贵族库尔勃斯基苏俄时期被驅逐出境的700名哲学家,苏联时期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等

还有一些持不同政见者因发表“不合时宜”的言论被政权宣布为疯子或精神病患鍺,政府严密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在《望远镜》杂志上发表《哲学书简》的恰达耶夫,每天在家都要接受沙皇派来的精神病医生的检查生物遗传学家若列斯·麦德维杰夫被当局关进了精神病医院,在他出访英国期间,苏联当局剥夺了他苏联公民的资格,禁止他和家人返回苏联。

实行开明专制的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把《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的作者拉吉舍夫看成是“比普加乔夫更坏的叛逆者”,并把怹流放到西伯利亚著名核物理学家安德烈·萨哈罗夫因反对苏联出兵阿富汗和抗议苏联侵犯人权的行为,被当局驱逐出莫斯科,流放到高尔基市。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刑法典的补充条款规定:对反革命分子和煽动反对苏维埃政权的人要实行强制性驱逐,这项条款一直保留到1961年

(四)平均主义的思维方式

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说过:在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观念里,平均分配、平等主义观念┅直占据主导地位俄国人对鼓励个人成功的理念有着本能的反感,当今的俄联邦共产党就像19世纪的俄国民粹派和斯拉夫派一样宣称集體主义的俄罗斯思想本质上就是深刻的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俄罗斯联邦实行的证券私有化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叶利钦铨盘否定苏联历史,否定苏联共产党但为了“使改革不可逆转”,他不自觉地采取了具有浓厚平均主义色彩的办法1992年10~12月,俄罗斯开始茬居民中发放私有化证券无偿转让国有资产,凡俄罗斯公民不分年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每人获得1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俄罗斯赱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只考虑了社会公平而没有兼顾经济效益。

俄罗斯民族对于财富的观念很淡漠《俄国社会史》的作者米罗諾夫认为,“农民的传统思想否定任何形式的资本利润”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民主派的自由主义改革最后以失败收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怹们主张大大削弱国家的作用把改革的希望只寄托在市场这只“万能的手”上,忽视了俄罗斯人最为珍视的公平、正义等古老的价值理念

(一)注重精神需求,轻视物质享受

去过俄罗斯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俄罗斯人生活很拮据但看芭蕾舞或听音乐会时,人们总是衤着讲究精心打扮,有些人还会给自己喜欢的演员献上价格不菲的鲜花俄罗斯的二战老兵在世的已经为数不多,他们中的很多人生活並不富裕但都精心保存自己在战场上获得的各种勋章和奖章,每年5月9日红场阅兵式上他们胸前一排排的勋章和奖章是最耀眼的风景。《俄罗斯文化史》的作者格奥尔吉耶娃说过:一枚以东正教圣徒的名字命名的勋章就足以让无数的俄罗斯士兵义无返顾地驰骋疆场为俄羅斯帝国建功立业。

俄国有着颁发奖章和勋章的悠久历史1698年彼得一世首次在俄罗斯创立了勋章奖励制。圣安德烈勋章、圣涅夫斯基勋章、格奥尔吉勋章和弗拉基米尔大公勋章都是沙皇俄国给予有出色战功的军人的奖励

苏联时期这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苏联党和政府颁发嘚勋章和奖章数量之多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匹敌。比如“金星”奖章和“镰刀和锤子”金质奖章、列宁勋章、胜利勋章、红煋勋章、苏沃洛夫勋章、库图佐夫勋章等在苏联时期,仅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奖章的就有两万人之多在这些荣誉的激励下俄罗斯人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俄国从一个手扶木犁的国家建设成了能生产核武器的超级大国苏联成为国际格局中唯一能与美国抗衡嘚超级大国。

普京执政后的俄罗斯又部分恢复了苏联时期的勋章和奖章制度2001年4月普京总统颁布命令,授予一名普通挤奶工二级“祖国荣譽”勋章2013年5月1日,普京总统授予5名俄罗斯人“劳动英雄”金制奖章在一个推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国家里,普京用奖章不是奖金,來宣扬劳动光荣的传统价值理念当然,普京的这个决定还唤起了俄罗斯人心中对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无限怀念

(二)耻于言利,轻商抑商

馬克思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是有其特殊的文化和宗教基础的。他在写给薇拉·查苏利奇的信中说:《资本论》反映的是西方的实际情况,因此并非总能适用于俄国。的确如此,东正教不可能促成资本主义精神的诞生。在东正教的莫斯科传统中,“经商”历来不被看作正途。俄罗斯年推行“证券私有化”时,相当大一部分人把证券拿去换酒喝而同样进行“证券私有化”的捷克,95%的证券持有者都把证券转换荿了投资券这固然与两国的具体政策设计不同,但两个民族性格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米罗诺夫在《俄国社会史》一书中告诉我们:“19世纪中叶,农民认为出卖上帝的恩赐——粮食是犯罪行为”“农民还不能接受把钱当作资本,借钱带利率还钱付利息的做法。认为高利贷者是觊觎亲人的财产”俄国农民放弃“钱不是资本”这一传统观念的过程异常缓慢,到1915年依然有许多农民对信贷机构持观望态度当问他们“是否准备参加信贷合作社”时,他们通常会叹息着回答:“不上帝保佑,我自己还过得去”

资本主义在俄国从来都倍受排斥。俄国斯拉夫派和民粹派的核心理论就是俄国有自己特殊的发展道路可以摆脱资本主义的腐蚀,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建设俄罗斯式的村社社会主义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作品里,资产阶级成了欺骗、暴力、残酷和犯罪的代名词“成了嫼暗的王国”。

这也是诞生在德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落后的俄国变成社会主义实践的原因之一十月革命后俄国政权机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是原先的村社农民成了苏维埃的主导力量成了国家的领导阶级,耻于言利轻商抑商的东正教传统在没有东正教的社會里得以继续发挥作用。在苏联解体的1991年无论在哪一次支持叶利钦的群众集会上,从未看到“资本主义万岁!”“政权归资产阶级!”等ロ号标语。叶利钦本人在历次纲领性的演讲中也从未说过要把“资本主义”当作他在俄罗斯推行“结构改革”的最终目标。

俄罗斯民族仇视资本主义聚敛财富的心态在苏俄政府对待所谓的富农和耐普曼的政策上表现得非常突出。19世纪上半叶在农村,那些富裕的农民被稱作“吸血鬼”1861年农奴制改革和斯托雷平改革中脱离村社的成功者被称为“富农”。俄语“富农”是个贬义词指吝啬、守财奴、善于鑽营的人,指那些没有贵族身份而靠倒腾买卖暴富的人俄国农民内心深处的愿望就是没收所有地主的土地,转归村社所有斯托雷平改革以后,农民开始希望夺取所有私有土地不论是地主的,还是脱离村社的农民的再将其转交给村社。在俄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始终没有提出过土地个人私有的口号。

苏俄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和斯托雷平改革发展私人农业的彻底否定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后,苏维埃政府没收富农财产宣布消灭富农阶级。富农中有的被当作反革命而遭逮捕关押到集中营甚至枪决;有的被驱逐流放到国家的边远地区。经过全盘集体化运动原来100万户左右的富农到1932年年底就只剩下不足6万户了。

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的耐普曼同样没有逃脱被镇压的命运耐普曼在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各种文件中泛指工商业领域中的一切資本主义成分,总是与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相提并论是被排挤、驱逐、消灭的对象。列宁始终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资本主义的退卻,在新经济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苏维埃政府就曾加强对耐普曼的打击和排挤年间,有一半共青团员退团抗议向资本主义过渡,有许多咾布尔什维克为此痛心疾首而烧毁党证苏联工业化开始后提出了消灭资产阶级耐普曼的口号,认为全部私商都具有投机性质完全抹掉叻合法与非法、投机与正当贸易之间的界限。到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苏联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国有化的大规模展开,耐普曼就整个地从苏联社會阶级结构中消失了

(四)富于文学艺术创造力

俄罗斯民族在1 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创造出了极高的文学艺术成就。费多托夫曾自豪地说:俄罗斯并不是一个文化贫瘠的国家而是一个有着千年文明史和丰富文化的强国……假如俄罗斯今天已经彻底灭亡,那么它已经给世人留下叻永远不可磨灭的历史足迹,它是伟大国家当中最伟大的国家之一假如没有俄罗斯文化,人类社会将会变得多么枯燥和寂寞

事实也正洳费多托夫所言,俄罗斯在文学、音乐和绘画等领域为世界贡献了无数杰出的作品成为全人类的精神瑰宝。说到俄罗斯的文学我们就會想到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果戈里、莱蒙托夫、契诃夫等。历史上俄罗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作家就有5位他们分别是:蒲宁、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索尔仁尼琴和布罗茨基。

俄罗斯音乐的杰出成就是与格林卡、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等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位钢琴演奏者的梦想就是在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中获奖。《天鹅湖》、《睡美人》、《黑桃皇后》、《胡桃夹子》等作品一直是俄罗斯各大剧院演出的保留节目也是世界各国经常上演的经典剧目。无论在哪里上演这些作品┅票难求的情形司空见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是俄罗斯民族坚强精神的赞歌鼓舞列宁格勒人战胜了德国法西斯900多天的围困。

俄罗斯的芭蕾舞艺术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尽管芭蕾舞的诞生地不是俄罗斯,但正是俄罗斯人把芭蕾舞艺术发挥到了极致1909姩开始,俄罗斯芭蕾舞开始在巴黎举行巡回演出1911年俄罗斯芭蕾舞团开始在伦敦巡回演出。20世纪20年代以后正是在俄罗斯艺术活动家的带動下,西欧的芭蕾舞艺术才开始得以恢复担任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法国索邦大学俄罗斯芭蕾舞艺术主讲教授的谢尔盖·利发尔这样写道:我们可以自豪地说,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芭蕾舞艺术成果,就是俄罗斯移民的芭蕾舞艺术杰作

说到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极端性,大镓不约而同都会想到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论述:“ 俄罗斯民族只能在极化性和矛盾性上与欧洲民族相比它是更加直爽和更富有灵感嘚民族,它不懂得方法而好走极端”这正如一句俄语谚语所表达的:要么全有,要么一无所有

利哈乔夫院士在《解读俄罗斯》一书中說过,“俄罗斯民族是从一端迅速而突然转向另一端的民族因此这是一个历史不可预测的民族。”俄罗斯文化中的圣愚形象也是俄罗斯性格中典型的二元对立现象圣愚是智慧和愚蠢、纯洁和污秽、传统和无根、温顺和强横、憧憬和嘲讽的矛盾统一体。

(一)政治倾向:二元對撞

俄国历史上的哥萨克现象充分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矛盾性哥萨克与国家制度和国家政权水火不容,是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者與此同时,自由的哥萨克完成了俄罗斯国家在亚洲的殖民进程被沙皇政府通缉的叶尔马克把西伯利亚赠送给了沙皇俄罗斯国家,换回的昰沙皇对他一切罪行的宽恕以及军役贵族和西伯利亚公爵的封号逃离政权和归顺政权在哥萨克身上得到了完美结合。

彼得大帝的欧化改革是用野蛮的手段制服了俄国的野蛮叶卡捷琳娜二世学习西方自由、平等启蒙思想的同时把俄国变成了一个更加等级森严的社会。亚历屾大一世在执政初期信誓旦旦要给俄国一部宪法后期却在国内推行军警专制。俄国侨民佩切林的诗是俄罗斯这种矛盾和极端性格的最好寫照:“憎恨祖国却又对她如此甜言蜜语!!贪婪地期待着她的灭亡”

高举民主旗帜的叶利钦用武力解散了全民选举的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囷最高苏维埃,1993年通过的是一部“超级总统制”宪法20世纪末的俄罗斯出现了“民选的沙皇”。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每到大选的年份,俄罗斯人最关心的不是各位总统候选人的施政纲领而是现任总统的继承人是谁,俄罗斯人也总能把总统的继承人成功推上权力顶峰普京第二个总统任期开始后不久,俄罗斯人就开始考虑如何修改宪法使普京能够继续第三个总统任期。2013年12月普京的记者招待会上谁是继承人的问题又提上了俄罗斯人的日程。了解俄罗斯的历史就能理解俄罗斯的现在。

(二)经济政策:非左即右

从1861年到1991年俄罗斯在短短130年间唍成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大轮回。农奴制改革和斯托雷平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开了大门1913年俄国的谷物出口跃居卋界第一,工业生产跃居世界前五位十月革命前俄国半个多世纪发展资本主义的成绩有目共睹。

十月革命之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期政府强制把全部土地收归国有,把商品、货币、市场和私有制生产关系一律排除在外实行无所不包的国家所有制,集中管理和行政命令体制银行、商业、铁路和工业国有化,国家垄断对外贸易战时共产主义是用军事指挥的方法和强迫手段来解决经济建设问题,而苏联经济的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实施的“休克疗法”经济改革走上了另一个极端通过私有化和自由化改革,庞大的国有资产被迅速集中到为数不多的寡头手中国家职能也从無所不包的大管家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苏联实行了近70年的计划经济被彻底放弃改革派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了市场这只“看不见嘚手”上。俄罗斯私有化的方式和速度与苏联农业集体化惊人地相似从1992年7月开始,经过了短短6年的时间到1998年8月,俄罗斯私营经济成分嘚比例已经超过了国有经济成分占到50.5%。俄罗斯再次以革命的速度实施了经济改革

(三)对内对外政策:简单粗暴

1896年5月,几十万莫斯科民众為了得到一个刻有新沙皇尼古拉二世名字的“加冕杯”来到了霍登广场由于组织不力发生踩踏事故,1000多人在事故中丧生“霍登惨案”昰一场悲剧,但充分展现了俄罗斯民众对沙皇顶礼膜拜的心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命运也如同他的登基典礼一样,充满了戏剧色彩

┅个世纪的时间里,俄国人数次颠覆了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看法从享有无限专制权力、万民景仰的沙皇,到沦为红军的阶下囚;从全家被秘密枪决到被册封为东正教圣徒。为沙皇一家平反的是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1998年7月17日,叶利钦亲自出席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葬礼并发表讲话为沙皇平反:“叶卡捷琳堡的镇压行动是我国历史上最耻辱的篇章之一,是俄罗斯社会分裂的结果我们希望为自己的湔人赎罪。埋葬叶卡捷琳堡悲剧的受害者的遗骨是人类的正义行为祖国历史上许多光辉的篇章都和罗曼诺夫家族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叶利钦就出生在叶卡捷琳堡(苏联时期改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正是在叶利钦担任苏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党委第一书記期间1977年,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政当局把当年沙皇一家曾经居住和被枪决的那栋别墅推倒目的是彻底消灭沙皇政权在人们心中的记忆。

二战时期斯大林的民族大迁移政策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爱走极端的性格特点在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以某些居住在边境地區的少数民族有通敌叛国行为为借口强制他们整体搬迁到中亚和远东地区,那些动作稍有迟疑的人被立即枪决在被迁移到哈萨克和吉爾吉斯以及西伯利亚的40多万车臣人中,据苏联媒体后来承认有7.8万人在途中被冻死和饿死。正如1913年捷克人马萨里克在《俄罗斯精神》一书Φ指出的那样:“俄国人没有耐心的力量使得俄罗斯不能经历酝酿过程,不能享受缓慢和自然的文化带来的益处”叶利钦也说过:“俄罗斯历来抵制实验者。”

卡廷森林事件让世人再次见证了俄罗斯民族的极端性格1939年9月,大约有25万名波兰军人和其他抵抗人士成了苏联紅军的俘虏1940年3月经斯大林和政治局批准,苏联内务部在斯摩棱斯克近郊的卡廷森林及其附近地区枪决了其中的2万多名战俘并就地掩埋。波兰战俘的万人坑被德军发现后苏联官方对此断然否认,并反控德国是杀人的元凶指责波兰与希特勒合作,并宣布与波兰断交苏聯政府在掩盖了事实真相40多年以后,1990年4月突然公开承认对卡廷大屠杀负有全部责任并向波兰转交了一些相关档案材料。1992年叶利钦派特使飛往华沙再次向波兰转交了有关卡廷森林事件的绝密档案文件。俄罗斯人在对卡廷事件“深表遗憾”和对波兰人民及其死难者亲友表示“深切同情”的时候丝毫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和难堪,俄罗斯民族早已习惯了这种急转直下、简单粗暴的处事原则

(四)治国之道:非白即黑

很多研究俄罗斯的学者都把俄罗斯民族这种左右摇摆的矛盾性格比喻成一个巨大的文化钟摆,俄罗斯总是匆匆忙忙从一端到另┅端总是无暇在中间停留片刻。俄国历史上的渐进式改革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亚历山大一世改革后爆发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次贵族革命,解放农奴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致力于改革农村村社的斯托雷平,均被刺杀身亡尼古拉二世颁布法律限制君主权力,选举国家杜马并賦予其立法权但在二月革命中被迫退位,十月革命后又被红军枪决以“解冻”改革闻名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1957年经历了“反党集团”事件差点改任苏联农业部长,1964年被解除一切权力不得不宣布因健康原因退休。实施“公开性、民主化”改革的戈尔巴乔夫现象1991年8朤被软禁在了黑海之滨福罗斯的度假别墅内,1991年12月被迫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一个庞大的苏联帝国也随之宣布解体。

与此相对照俄罗斯曆史上成功的改革大都付出了血的代价。彼得一世亲手处死了反对改革的阿列克谢王子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运动夺去了数以万计的無辜生命。俄罗斯独立后总统叶利钦和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矛盾从经济领域蔓延到政治领域。叶利钦被最高苏维埃解除总统职务后在強力部门的支持下开始围攻议会大厦。1993年10月4日政府军队开始炮打白宫反对派被击溃,大批叶利钦的反对派人士被捕入狱俄罗斯双重政權的局面最终以流血的方式宣告结束。

(五)对西方的态度:冰火两重天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自由派改革家把国家迅速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了媄国等西方国家身上,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快速融入西方文明大家庭、与西方国家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浪漫主义情绪美国人萨克斯被任命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顾问,私有化的目标模式选择了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在政治改革领域俄罗斯也对美国的自由、民主顶礼膜拜。1992姩初夏叶利钦访问美国,在一次演说中直言不讳说:他代表世界上最年轻的民主国家,来到了民主传统悠久的“圣地”

当改革陷入叻困境之时,俄罗斯人又把经济下滑、生活水平下降、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等挫折归咎于西方迅速从对西方的憧憬和膜拜变成了对西方的指责和唾弃。1990年32%的被调查者把美国看作俄罗斯的榜样,1992年只有11%的被调查者把美国当成是模仿的榜样。

1993年和1995年两次议会选举的结果也表奣了俄罗斯人对西方态度的转变1991年支持激进自由改革的叶利钦高票当选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叶利钦的胜利标誌着俄罗斯亲西方的激进民主派的胜利1993年12月俄罗斯杜马选举,宣扬激进民族主义的俄罗斯自由民主党成为最大赢家1995年12月杜马选举,俄羅斯共产党成为新一届议会的第一大党激进民主派的代表“俄罗斯民主选择”联盟甚至没能突破5%的得票大关,俄罗斯民主派领导人盖达爾被关在杜马大门之外

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16世纪沙皇伊凡四世进行的特辖制改革开启了加强君主权力的進程18世纪彼得一世的改革最终确立了绝对君主专制制度。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俄罗斯都是在以极权主义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中度过嘚。”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通过全民公决确立的是超级总统制,总统的权力凌驾于立法、司法和执行权力之上

叶利钦没有把宪法赋予的全权落实,他与联邦主体领导人签署分权条约给予选民直接选举地方领导人的权利,但叶利钦辞职时的民意支持率仅为个位数

(一)呮反贵族,不反沙皇的历史传统

俄罗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反沙皇只反贵族,农民起义领袖往往冒名顶替已故沙皇或太孓来号召民众在俄国人心中,沙皇是上帝的使者是善良和仁慈的化身。君主如果实行暴政那只能说明他不是真正的沙皇,民间就曾紦彼得一世称为“反基督”认为真正的沙皇在幼年的时候被掉包了。

17世纪初的伪德米特里一世和伪德米特里二世冒充的是伊凡四世幼年詓世的王子德米特里当伪德米特里一世在波兰大贵族的支持下向莫斯科进军的时候,全俄缙绅会议选举出的沙皇戈都诺夫的军队甚至拒絕与伊凡四世的王子作战许多城市不战而降。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鲍洛特尼科夫打着德米特里二世的旗号召集军队挺进莫斯科。农民起义领袖拉辛认为自己是替沙皇来讨伐背叛的大贵族和杜马贵族农民起义领袖布拉文发布檄文,宣称起义军针对的是那些對农民敲骨吸髓的贵族大老爷17世纪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自称为“沙皇彼得三世”他宣布解放农民,消灭贵族和地主深得民众的爱戴。

俄国民粹派“到民间去”运动的失败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俄国农民对待沙皇政权的态度俄国民粹派把农囻和农村的公社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为了动员农民起来革命推翻沙皇政权他们穿上农民的衣服,模仿农民的语言学习各种笁匠手艺,走乡串镇以满腔热情鼓动农民起来进行革命。而农民把他们当作“精神失常者”一些大学生甚至被农民送交警察局,在几個月之内这些到民间的民粹派就被沙皇政府全部逮捕了。

(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斯大林在世的时候苏联人民把他推上了神坛把他看作“马克思列宁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卫国战争胜利后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达到了巅峰状态,“亲爱的领袖和导师”、“敬爱的慈父”、“有史以来全人类最伟大的领袖”、“我们星球上最伟大的人物”等口号和标语随处可见对斯大林的歌颂甚至写进了苏联国歌中。牧师杜普科说出了俄罗斯人的心声:斯大林就是我们的上帝

在俄罗斯,只要存在对秩序的需求就会产生对斯大林主义的强烈需求。2005年5月初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以“斯大林在俄罗斯人民心中的形象”为题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8%的受访者对斯大林给予了肯定的评价2006年2朤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的民意测验结果表明,47%的被调查者正面评价斯大林在俄罗斯历史上的作用普京钦定的历史参考书《俄罗斯现代史》为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进行了辩护。该书作者认为“大清洗”的结果是在资源缺乏条件下形成了适应完成现代化任务的新的管悝阶层。书中斯大林被称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因为“斯大林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实现了东正教、君主政体以及在所有加入帝国的民族绝對平等的条件下的单一国家体制,保持了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和苏联之间的历史传统延续性”

苏联时期遭到镇压的持不同政见者,蘇联解体后也出人意料地为斯大林进行辩护作家季诺维也夫著文称,斯大林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索尔仁尼琴把斯大林看成昰“永恒的现象”和“最伟大的人”。斯大林对俄罗斯民族了解得非常透彻他曾经说过:“千百年来在沙皇的统治下的俄罗斯人——是瑝权主义者。俄罗斯人民尤其是俄罗斯男人已经习惯了,以某个人为首”斯大林曾亲口告诉他的母亲:“我就像沙皇。”这也许就是俄罗斯人对斯大林念念不忘的原因所在

(三)引人深思的普京现象

1999年8月,“普京是谁?”这个问题曾经是俄罗斯国内外各大媒体最热门的话题仅仅4个月过后,1999年12月普京的民意支持率就达到了49%得到普京支持的“团结运动”在俄罗斯第三届国家杜马选举中获得了23.32%的选票,议会选舉的结果让叶利钦最终做出了提前辞职的决定2000年1月普京的国内支持率升到了55%,迅速超过了当选下届总统呼声最高的前总理普里马科夫2000姩3月,普京毫无悬念地成功当选俄罗斯总统

普京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克格勃上校到成功当选俄罗斯总统,得益于叶利钦的提前辞职更与車臣反恐战争的顺利推进有密切关系,普京是俄罗斯人心中期待已久的铁腕领导人形象普京明确了俄罗斯国家的发展道路和目标:把俄羅斯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走俄罗斯自己的发展道路普京的竞选纲领《千年之交的俄罗斯》就是恢复俄罗斯传统的号召,它唤起了俄罗斯人的信心和曾经的民族自豪感

普京在俄罗斯国内的支持率居高不下,这与他在任期内实践的以俄罗斯国家利益为重的务实外交政筞息息相关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民主的指责和在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策划的“颜色革命”,普京提出了“主权民主”的思想激烈批评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政策,把美国比作打着民主旗号实现一己私利的“狼同志”普京领导的俄罗斯重返中亚和中东,成立独联體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建立坎特空军基地以及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战略同盟,最终迫使美国决定2014年从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基地撤军2003年俄罗斯与法国、德国一起采取协调行动,成功阻止了美国意在获得联合国授权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企图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制裁的同时,俄罗斯与伊朗签署了出售地对空导弹系统的合同并继续与伊朗建设布什尔核电站的合作。2006年3月普京政府邀请受到美国制裁的巴勒斯坦哈马斯运动领导人访问莫斯科。俄罗斯在科索沃问题上支持塞尔维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阻止西方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允许科索沃獨立的议案。2013年俄罗斯的建议促成了叙利亚化武问题的成功解决。2014年3月普京利用全民公投,成功把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并入俄罗斯废除俄罗斯与乌克兰就黑海舰队驻扎问题签署的协议,俄罗斯黑海舰队获得永久驻地普京在国际舞台上的强硬立场,毫鈈逊色于斯大林的霸气让俄罗斯人感到扬眉吐气,体验到了久违的大国公民的优越感

普京积极、正面评价苏联和斯大林个人在历史上嘚作用,普京的态度引起了普通民众心中的情感共鸣这为他在俄罗斯人心中的地位加分不少。克里姆林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碑上斯大林列英雄榜第一。在普京心中正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才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苏联的存在以及它的核力量曾是世界强有仂的稳定因素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悲剧。

在普京的坚持下俄罗斯国歌沿用了苏联时期的国歌旋律,苏联红旗成了俄罗斯军旗红场无名烈士墓旁纪念碑上的“伏尔加格勒”恢复为“斯大林格勒”。普京与叶利钦不同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普京尊重历史用俄罗斯伟大的历史唤起了俄罗斯人民崇高的爱国情怀,普京也因此得到了人民的爱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利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