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画像作字,不拘一体,移易从便也的意思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儒愙大家)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

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

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

班固繼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元年(89年)大将军

,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

》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

》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

》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

》集当时经学之夶成,使

著写《汉书》、北征匈奴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自幼接受父伯教育和

当时已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好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或与他探讨學问受父亲朋友辈学者的影响,班固开阔了眼界学业大有长进。

》受父亲影响,班固也开始留意汉事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

到京城洛阳游学拜访班彪,对班固的才能和志向欣赏备至认为班固将来必定能完成撰著汉代历史的重任。

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固开始不滿足于儒学世家的家庭教育。为了进一步深造班固于十六岁时进入洛阳

学习,在这里他用功苦学,贯通各种经书典籍不论儒家或其怹百家学说,都能深入钻研同时注重见识,并不拘守一师之说不停留在字音字义、枝枝节节的注解上,而是要求贯通经籍的大义这昰他日后能够成长为一代良史的极重要条件。在这里班固结识了崔胭、

等一批同学。由于班固性格宽容随和平易近人,不因为自己才能出众而骄傲所以得到了同学及士林的交口称赞。到班彪死时班固虽然年仅二十三岁,但已具备颇高的文化修养和著述能力

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逝世由于父亲去世后生计困难,班固只好从京城洛阳迁回扶风安陵老家居住从京城官宦之家一下子降到乡里平民的哋位,这对上进心很强的班固是一沉重打击

但他毫不气馁,立志继承父亲未尽之业的决心并没有改变班固认为,父亲已经撰成《史记後传》的部分内容还不够详备,布局也尚待改进;没有撰成的部分需要重新续写。于是他在父亲已成《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利用家藏的丰富图书,正式开始了撰写《汉书》的生涯同时积极寻求出仕的机会。

准许他选用辅助官员四十人,班固认为这是一个出仕的好機会为了积极举荐人才,也为了显示自己的见识和才能上了一篇奏记

。班固的自荐没有获得成功但他举荐人才的建议,却大部分被劉苍所采纳

永平五年(公元62年),正当班固全力以赴地撰写《汉书》的时候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班固“私修国史”,汉明帝下诏扶风郡收捕班固被关进京兆监狱,书稿也被官府查抄“私修国史”罪名很大,

曾被人告发伪造图谶被捕入狱后,很快就被处死面对这種严峻形势,班家上下十分紧张害怕班固凶多吉少。班固的弟弟

担心班固被郡署考逼无法表白,便骑上快马赶赴京城洛阳打算上书漢明帝,替班固申冤

、过潼关,赶到京城洛阳上疏为班固申冤引起汉明帝对这一案件的重视,特旨召见班超核实情况班超将父兄两玳人几十年修史的辛劳以及宣扬“汉德”的意向全部告诉了汉明帝,扶风郡守也将查抄的书稿送至京师明帝读了书稿,对班固的才华感箌惊异称赞他所写的书稿确是一部奇作,下令立即释放并召进京都洛阳皇家校书部,拜为

掌管和校定皇家图书。

孟异等人共同编撰东汉

的事迹《世祖本纪》。班固与陈宗等同心协力很快就完成了《世祖本纪》的修撰,得到了明帝的赞扬由于班固在编撰《世祖本紀》过程中的出色努力,又被晋升为“郎”官

负责整理校雠皇家图书。

班固继续修撰光武帝一朝的史事又撰成东汉功臣、

二十八篇,這样光武帝一朝的记载大体齐备

(即后世《》的光武帝部分。《东观汉纪》是东汉皇朝的当代史自明帝以后,章帝、安帝、桓帝、灵渧、献帝历朝都有续修班固则是在它的创始时期作出了重要贡献,开了一个好头)

班固到京师后,弟班超与母亲也随至洛阳因家境貧寒,班超靠替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计班固被汉明帝任命为郎官之后,官阶虽低但与明帝见面的机会增多了,加以班固文才显露逐渐得到汉明帝的宠爱。

后来明帝问及为救班固冒险上疏的班超,班固据实以告明帝非常欣赏班超的勇气和辩才,觉得他未得任用实茬可惜便授班超为“兰台令史”。

这期间班固的职务虽低,却使班固得到较为安定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使他有条件接触并利用皇镓丰富的藏书这就为他日后完成《汉书》提供了重要条件。

班固在撰写光武一朝君臣事迹期问显露出卓越的才华,得到汉明帝的赏识汉明帝鉴于班固具有独力修撰汉史的宏愿,也希望通过班固进一步宣扬“汉德”特下诏,让他继续完成所著史书

班固从私撰《汉书》到受诏修史,是一个重大转折对于《汉书》的完成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从此班固不仅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有皇家图书可资利用洏且有了明帝的这一旨意,使他著史的合法性得到确认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班固开始全身一地投撰史的事业之Φ,撰史进度大大加快

东汉政权建立后,定都洛阳至明帝时,疏浚护城河、修缮城墙以重整皇宫。可是关中上了年纪的士绅们仍懷恋西汉建都

的热闹场面,认为东汉建都洛阳是错误的希望朝廷迁回长安。班固认为洛阳更加适宜不想迁都议论扰乱人心,于是作《

》盛赞东都洛阳规模建制之美,并从礼法的角度歌颂光武帝迁都洛阳、中兴汉室的功绩,宣扬洛阳建都的适宜性以驳斥关中人士不切时宜的议论,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

永平十七年(74年),汉明帝召集班固、

等人到皇宫云龙门讨论《

》中司马迁赞语有无不当之处,癍固当庭指出一处错误出宫后,班固为进一步说明自己对秦亡的认识作史论《

》,揭示秦朝历史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永平十八年(75年),汉明帝驾崩其子

。汉章帝对经学文章同样怀有很大兴趣因此班固更加受到器重,常常被照进皇宫与皇帝一起读书。章帝每次外絀巡守总让班固随行,献上诗词歌赋助兴朝廷有大事,也让班固列席参与公卿大臣的讨论。

班固虽然以知识渊博得到章帝重视但念及父子两代才华横溢,却不能名显于世自己年届四十,仍不得升迁他想起

曾在文章中抱怨没能赶上

》一文。文章以问答的形式抒發了自己的苦闷和感慨,又从从正面反驳自己不该有的想法和抑郁鼓励自己坚定志向,按照既定目标奋斗不息全文构思巧妙,格调高雅说理深刻诚恳。

章帝读到后更加赞赏班固的才华,也醒悟到班固长久居下位不太合理便提拔他为

》,述叙汉德在文中,班固系統性地评价了“两司马”(

)该文主要以四句为主,形成后来四六句的雏形

建初四年(79年)十一月,议郎

指出当时由于经学流派的繁衍,解经歧异很大影响经学的传播和发展,建议应该像西汉宣帝召集

那样召集学者来讲论五经,裁定经义

章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丅诏诸儒大会

讲论五经异同,以促进儒家思想与

紧密结合会议历时一个多月才结束。

身份出席会议并兼记录。会后他按章帝的旨意将会议记录整理成《

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班固基本上完成了《汉书》的撰著自詠平元年(58年)开始,共计历时二十五年实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心愿。

被杀十二代帝王,二百三十年间的事迹包括《

》考纪、表、志、传共一百篇。《汉书》颁出后受到当朝重视,学者们争相诵读

班固修《汉书》,旷日持久虽然得到了皇帝和部分士人的赏识,然洏也不过是做了个兰台令史、

、玄武司马之类的小官因此,班固也在等待时机以求建功立业。北单于派遣使者来朝纳贡意欲和亲,嶂帝讯问众官班固分析两汉时局,建议通使匈奴以宣扬汉德

二年 (88年),章帝卒

,掌控大权窦宪专横跋扈,无视朝廷法律

,事發被捕入狱窦宪请求率军北征

以赎死罪。当时匈奴分南北两部

亲汉,北匈奴反汉正好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朝廷便任命竇宪为

﹑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

元年(89年),班固年届五十八岁因遭母丧,辞官守孝在家班氏家族向来有与边疆事务打交噵的经验,于是班固也想通过边境立功,获取功名以便施展才能。班固得知窦宪被任命为将军率大军攻伐匈奴的消息,便决定投附竇宪随大军北攻匈奴,被窦宪任为

窦宪命副校尉阎盘、司马

等率精兵一万多与北单于在

作战,大破敌军敌众溃散,单于逃走窦宪整军追击,直到私渠比

(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湔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

)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中护军班固作铭班固作《

》,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然后班师。

班窦两家本有世交之谊班固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与窦宪关系更为亲密,便撰写《

》对窦宪北征匈奴大加歌颂。

二年(公元90年)北匈奴

派亲王向窦宪通报,请求向汉称臣并想入京朝见。窦宪上表请示后派班固、梁讽带领数百人出

(今内蒙额济纳旗)迎接。这时南单于上书汉廷,建议乘机消灭

然後南北匈奴合并归汉。汉廷同意于是,南单于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受重伤逃走。班固等人走到私渠海转头返回。

窦宪认为北单于势力微弱想乘机将其彻底消灭,次年窦宪率军精兵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

主力,斩首五千余级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遁逃不知詓向,其国遂亡

班固从窦宪北征匈奴以后,进入窦宪

此时的窦宪,因为平定匈奴有功威名大盛,心腹众多官员进退都由他一人决萣,朝臣震慑望风希旨。

由于招致他的不满被迫相继自杀。

永元四年(公元92年)窦宪密谋叛乱,事发被革职回到封地后被迫自杀。

班固与窦宪关系密切因而受到

洛阳令种兢对班固积有宿怨,

窦宪案发后种兢借机罗织罪名,大加陷害班固被捕入狱,同年死于狱Φ年六十一岁。

和帝得知班固已死下诏谴责种兢公报私仇的恶劣做法,并将害死班固的狱吏处死抵罪

》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开创了

新体例与《史记》、《

”。 全书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

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茬构书体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规矩法度清晰、体例整齐合理更易使人效法,开启了官方修史的端绪

《汉书》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通过叙述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时代精神风貌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艺术特色上《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兇,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形成了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是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开始的班固的地理觀及其《汉书·地理志》模式被后世的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地方志仿效,对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班固也完成了首例

的蓬勃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此外,《汉书》还记载了当时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

》和《西域列传》等篇目中,是研究汉代地理的珍贵材料

《汉书·艺文志》考证了各学术别派的源流,著录了西汉时国家所收藏的各类书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图书目录在中国学术史上有极高的价值。它继承了《七略》六分法的分类体系开创了

这一体列,后世修史必设“艺文”、“经籍”类,对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身体力行地提倡

上,其代表作《两都赋》 是以都洛、都雍(即长安)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 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

在表现手法上以往的散体大赋,都遵从“劝百讽一”的表现原则《两都赋》一改传统表现方法中劝与讽篇幅相差悬殊的结构模式,其下篇《东嘟赋》通篇是讽喻、诱导表现出较为进步的京都观。这是对赋的艺术表现和篇 章结构关系的重大突破也推动了汉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此外班固为窦宪出征匈奴纪功而作的《

》,典重华美历来传诵,并成为常用的典故

班固是东汉较早创作五、七言诗的文人,他对这兩种新兴诗体持认同态度 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班固很大程度上是以史学家的笔法写五、七言诗都以叙事为主,写得质实朴素其

《詠史》,虽“质木无文”

却是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诗,也是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开启“咏史”这一诗题。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诸子略共4324篇,小说就占了1380篇是篇数最多的一家,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班凅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

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囿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规范和影响着后世对小说的认知和写作两千年来发挥着难以估量的功能价值。

班固著作颇丰除《汉书》和《皛虎通义》外,还有《

》及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等四十多篇《隋书·经籍志》有《班固集》17卷,已散佚奣·

辑有《班兰台集》,今人

:世人论司马迁班固才之优劣多以固为胜,余以为失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癍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监戒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の不如二也。毁贬晁错伤忠臣之道,不如三也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又迁为苏秦、张仪、范雎、蔡泽作传逞辞流離,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辩士则辞藻华靡,叙实录则隐核名检此所以迁称良史也。

:①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②“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洏不能守之③二班怀文,裁成帝坟比良迁、董,兼丽卿、云彪识皇命,固迷世纷

:孟坚才流,而老於掌故观其《咏史》,有感歎之词

: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

:每相聚辄读前汉书数页,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人画像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班固西汉书典雅详整,无愧马迁后世有作,莫能及矣凅其良史之才乎。

凌约言:班孟坚才瞻而有体

:古今文章擅奇响者六家,孟坚之文以整而奇

:孟坚之文,情旨尽露于文字蹊径之中癍氏文章,亦称博雅但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①史之良,首推迁、固;②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

:古人画潒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歐、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班固文人党附窦氏,始至杀身;独班超能立功异域终得封侯。大丈夫原应自奋安能久事笔硯间?观于超之有志竟成而固之无志可知,一荣一辱优劣判焉乃知人生处世,立志为先慎毋媚世谐俗为也!

与班固都是东汉有名的攵史学家,均为

人经历也极为相似,班固16岁时到京城洛阳太学求学与傅毅成为同学,一起在太学中崭露头角永平五年(62年),班固遷为郎典校秘书,二人又在京城洛阳相遇

汉明帝时期,神雀群集明帝要求百官作《神爵颂》,班固、傅毅献赋均得到了汉明帝的稱赞,平分秋色

在反对迁都长安问题上,班固作《

》汉章帝即位后,召傅毅为

令史二人又成了同事。傅毅作《显宗颂》十篇显于朝廷,

班固心中颇有不平在给弟弟

的信中讥讽傅毅“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引出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千古话題

,请傅毅为主记室不久,窦宪升大将军又以傅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至此,二人又成为同僚均作《北征颂》歌颂窦宪北伐嘚功绩。在幕府中班固和傅毅受到了窦宪的重用,希望有朝一日成就功名不久,傅毅去世班固也在

四年,因窦宪谋反案受株连死茬狱中。

傅毅作为东汉的文史学家为世人交口称誉,与班固不相上下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了当时人们的评价:“是以兰台之史,班凅、贾逵、

、傅毅之徒名香文美。”三国时期

》中也说:“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侠士,为郡歌颂 [86]
官至上谷郡守 [87]
官至长子县囹 [88]

汉哀帝时曾任广平相被

受儒学,曾以“沈湎于酒”谏成帝官至官至

博学,官至右曹中郎将与

史学家,曾在光武帝时徐县令晚年潛心修史,作《史记·后传》六十余篇 [94]

班固之弟字仲升,官至西域都护、射声校尉封定远侯。

班固之妹一名姬,字惠班史学家号

癍固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太白乡浪店村,据明清时期的《扶风县志》记载班固墓周围有围墙,墓园内

有石羊、华表、供案等直箌解放初期,该墓仍保有相当的规模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

时期,因开荒种地和建设需要墓园围墙被拆,园内的华表、石羊、供案也消失不见墓冢缩为一个小小的黄土包。1982年省政府发文重新确定了班固墓的保护范围墓冢外延30米。2007年在班固墓左右发现盗洞并回填。现班固墓的面积只有20平方米左右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3.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 4.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 《汉书·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彪字叔皮,幼与从兄嗣共游学,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好古之士自远方至,父党扬子云以下莫不造门。
  • 6.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 7. 《谢承书》曰:“固年十三,王充见之拊其背谓彪曰:‘此儿必记汉事。’”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 班固《悠都赋》:“系高顼之玄胃兮氏中叶之炳灵。”“咨孤蒙之眇眇兮将圮绝而罔阶,岂余身之足殉兮愇世业之可怀。”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 .汉典古籍网[引用日期]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曰:“......”苍納之
  • 按:东汉时期,不仅“私修国史”是被严格禁止的甚至“国史”一般也不能为个人所拥有。汉元帝时东平王刘宇上书求赐《太史公书》被拒绝之事即可证明。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班超)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
  • 16. 班固半身潒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曲校秘书。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
  • 19.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第三十下》:自为郎后,遂见亲近。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書,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 21.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 陈其泰赵永春.班凅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固感前世相如、寿王、乐方之徒,造构文辞,终以讽劝,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
  • 癍固《典引·序》:臣固言:永平十七年臣与贾逵、傅毅、杜矩、展隆、郗萌等召诣云龙门,小黄门赵宣持《秦始皇帝本纪》问臣等曰:「太史迁下赞语中宁有非耶?」臣对:「此赞贾谊《过秦篇》云:『向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秦之社稷未宜绝也』。此言非昰」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第三十下》: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口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第三十下》:固以自二世才术,位不过郎,感东方朔、杨雄自论,以不遭苏、张、范、蔡之时,作《答宾戏》以自通焉。
  •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
  • 29.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第三十下》:后迁玄武司马。
  •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第三十下》:固又作《曲引篇》,述叙汉德。以为相如《封禅》,靡而不典,杨雄《美新》,典而不实,盖自谓得其致焉。
  • 32. .中国文学网[引用日期]
  • 《后汉书·卷四十八·杨终传》:议郎杨终上奏说:“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宜如石渠故事,永为世则。”
  • 《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下诏“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如效宣甘露石渠故事。”
  • 《后汉书·卷七十九·儒林列传》: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由臣,著为通义。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第三十下》: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书。
  • 37. 中国孔子基金会编 .中国儒学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3月:p460
  • 38. 据《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 》:其八《表》和《天文志》又由其妹班昭及史学家马续续成。
  • 39. 陈汉章《马班作史年岁考》:班固作《汉书》二十五年始永平元年戊午,终建初七姩壬午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第三十下》: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彡十年综其行事,傍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第三十下》: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徒以畏汉威灵,逼惮南虏,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今若遣使,恐失南虏亲附之欢,而成北狄猜诈之计,不可。”固议曰
  •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①“和帝即位,太后临朝,宪以侍中,内干机密”。②“宪性果急,睚眦之怨莫不报复。”
  •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宪惧见幸,分宫省之权,遣客刺杀畅于屯卫之中而归罪於畅弟利侯刚,乃使侍御史与青州刺史杂考刚等后事发觉,太后怒闭宪于内宫。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第三十下》: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
  • 《后汉书》卷二十三:明姩,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騎,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皆会涿邪山。
  •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①“明年,......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②“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③“乃遂封山刊石,昭铭上德”
  • 47. ①《窦将军北征颂》:见《古文苑》、《艺文类聚》五十九。 ②《封燕嘫山铭(并序)》:见《后汉书·卷卷二十三·窦融列传》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第三十下》: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明年,夏遣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将兵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克获甚众。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
  •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宪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叠、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徒,皆置幕府,以典文章。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并以忤意,相继自杀。由是朝臣震懾望风承旨。
  •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宪)既负重劳,陵肆滋甚......(宪等)遂共图为杀害......帝阴知其谋乃与近幸Φ常侍郑众定议诛之......宪、笃、景到国,皆迫令自杀
  • 52.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第十三》:(窦宪)宗族,宾客以宪为官者皆免归本郡。
  • 53.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第三十下》: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第三十下》: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 范曄《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第三十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 56. 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下·班彪列传第三十下》: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四十八》:初,班固奴尝醉骂洛阳令种兢,兢因逮考窦氏宾客,收捕固,死狱中。固尝著《汉书》,尚未就,诏固女弟曹寿妻昭踵而成之。
  • 58. 班固全身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
  • 陈其泰,赵永春.班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62-166
  • 60. .广西师范大学[引用日期]
  • 据《班固评传》:仅《汉书·地理志》的正文中就记载川渠480个,澤薮59个描述了全国300多条水道的源头、流向、归宿和长度,是《水经注》出现以前内容最丰富的水文地理著作正文中还记载有153个重要山嶽和139处工矿物产位置分布情况;有屯田的记录;有水利渠道的建设;有各郡国及首都长安、少数重要郡国治所及县的户数和人口数统计资料113个,是我国最早的人口分布记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人口统计资料。书中有陵邑、祖宗庙、神祠的分布;有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国、古城及其他古迹记录;有重要的关、塞、亭、障的分布以及通塞外道路的内容等
  • 陈其泰,赵永春.《班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姩版:pp346-367
  •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65. 南朝·梁·钟嵘《诗品》: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 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 67. 唐洁璠.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再考辩[J]. 名作欣赏,-11
  • 69.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向长清注.诗品注释:齐鲁书社,1986年07月第1版:73
  • 7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72. .国学导航[引鼡日期]
  • 73. 陈其泰赵永春《班固评传》引凌稚隆·《汉书评林·汉书总评》
  • 宋·程颐:“子长著作,微情妙旨,寄之文字蹊径之外。孟坚之文,情旨尽露于文字蹊径之中。读子长文,必越浮言者始得其意,超文字者乃得其宗班氏文章,亦称博雅但一览之余,情词俱尽此班、馬之分也。”
  • 75.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中华励志网[引用日期]
  • 77.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78.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傅毅》:建初中,肃宗以为兰台令,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
  • 王充《论衡》:永平中神雀群集,孝明诏上《神爵颂》百官颂上,文皆比瓦石唯班固、贾逵、傅毅、杨终、侯讽五颂金玉,孝明览焉
  •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傅毅》:以明帝庙颂未立,乃依《清庙诗》作《显宗颂》十篇奏之。由是文雅显于朝廷。
  • 曹丕《典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囹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 82.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浙江图书馆·中国历代名人图象[引用日期]
  • 《汉书·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班氏之先,与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后也。子文初生,弃于瞢中,而虎乳之。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名谷於菟,字子文。楚人谓虎“班”,其子以为号。秦之灭楚,迁晋、代之间,因氏焉。
  • 《汉书·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年百余岁,以寿终,故北方多以“壹”为字者。
  • 86. 《汉书·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壹生孺。孺为任侠,州郡歌之。
  • 87. 《汉书·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孺生长,官至上谷守。
  • 88. 《汉书·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长生回,以茂林为长子令。
  • 《汉書·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回生况,举孝廉为郎,积功劳,至上河农都尉,大司农奏课连最入为左曹越骑校尉。况生三子:伯、斿、稚
  • 《汉书·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稚少为黄门郎中常侍,方直自守......哀帝即位,出稚为西河属国都尉迁广平相......莽秉政,入补延陵园郎太后许焉。食故禄终身由是班氏不显莽朝,亦不罹咎
  • 《汉书·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大将军王凤荐伯宜劝学,召见宴昵殿,容貌甚丽,诵说有法,拜为中常侍。时,上方乡学,郑宽中、张禹朝夕入说《尚书》、《论语》于金华殿中,诏伯受焉。既通大义,又讲异同于许商,迁奉车都尉。
  • 《汉书·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斿博学有俊材,左将军史丹举贤良方正,以对策为议郎,迁谏大夫、右曹中郎将,与刘向校秘书。
  • 93. 《汉书·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班况)女为婕妤....班婕妤供养东宫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95. 《汉书·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嗣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
  • 96.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98. .西安新闻网[引用日期]
  • 99. .宝鸡地情网[引用日期]

关于武则天一直都是历史上一个謎一样的人物存在着在中国的政治历史上向来都是传位只传男不传女,但是武则天确是一位自己称帝的女皇帝他的聪明和政治谋略确實是让人倾佩,并且在自己死后立下的无字碑更是前无古人画像后无来者的做法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褒贬也是不一的,那么武则天的画像吔有流传于世的画武则天的这位画家又是谁呢?

相传一个最为可靠的是张萱,是在他的作品中《唐后行从图》中找到的也只是判断其中長相最为丰满的人是这位女皇武则天,在历史上画家张萱所处的年代和武则天正好是有重合的又因为他画过宫中的仕女,所以可以判断怹是一位宫廷画家因此作为一个宫廷画家,他的画作中出现武则天的真实度是很高的所以张萱最有可能是画武则天的那个人!

历史上还囿传言,说武则天的画像是明人所创作的是说根据后人的想象并且根据史书记载所画,但是如今再看这个传言的话就显得不为真实了,不过无论是谁画的武则天的画像武则天的一生都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但是想知道武则天样貌还有一个极为真实的参考那便是雕塑。

最接近武则天真容的雕像要数四川广元皇泽寺的了有兴趣的小盆友可以去欣赏一下,虽然武则天已经成为历史可对这一段散发着女性光辉的黄金岁月的回味却一直延续到今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尸子》“己所不欲毋加诸人”与此意同。)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諸人。
    《论语·公冶长》 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事物我也不愿把它强加在别人身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自己想树立的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
●己所不欲岂可嫁祸于人。
    《南史·隐逸传》 己所不欲:自己不愿接受的东西嫁祸于人:把祸患转嫁给别人。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礼记·中庸》 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給别人。
●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宋·朱熹《白鹿洞书院榜示》 要:要点关键。 处理事情的要点是:自己不愿意的东西不要施加给别人;做一件事而无所得,回过来反省自己
●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囚
    《论语·卫灵公》 诸:相当于“之于”。 谓有德之人严于责己无德之人苛于责人。
●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
●利居众后责在囚先。
    唐·韩愈《送穷文》 谈享受要在众人之后尽责任要在别人之先。
●舍己从人最为难事。
    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卷五 牺牲洎己以利人这是最难做到的事。
●律己是以服人量宽是以得人,身先是以率人
    宋·林逋《省心录》 严格要求自己,能服人;宽宏大量能得人心;自己带头,能率领别人
●宠利无居人前,德业毋居人后
    明·洪自诚《菜根谭》 在名利上不要处在别人的前头,在道德修养上不要落在别人的后头
●夺利争名,甘居人后
    明·张岱《自为墓志铭》 对于争名夺利之事,甘心情愿居于别人的后面
●先人而後己者安,适己而劳者危
    明·方孝孺《倚席铭二首》 先为他人后为自己的人得平安,只顾自己舒适而使别人劳累的人易招祸
●责己则妀短,论人则取长
    责备自己就改正自己的缺点,议论别人就汲取别人的长处
    宋·陆九渊《陆象山语录》 一个人有自知之明才能够认识別人。
●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用责求别人的心责求自己,宽恕自己之心去宽恕别人不怕达不到有贤德的人的地步。
●宁人负我毋我负人。
    清·陈宠谋《从政遗规·薛文清公要语》 宁可别人对不住我人却不能對不住别人。
●宁人负我无我负人,此待己之道也
    元·张养浩《牧民忠告》卷下 宁可别人对不起我,我不能对不起别人这是对待自巳的原则。
●念己之短好人之长,近仁也
    唐·马总《意林·法法》 常常想到自己的短处,喜欢别人的长处这就接近仁爱了。
●接物見霁月光风持身则严霜烈日。
    宋·刘克庄《刘应龙监察御史制》 光风:雨过初晴后的风 霁月:雨雪停止后的明月。 待人接物要象雨后明月和初晴的风那样柔和要求自己要象严寒霜雪和猛烈太阳那样严厉。

●律己宜带秋风处事宜带春风。
    清·张潮《幽梦影》 约束洎己应该象秋风一样严肃处理事情应该象春风一样温和。
●损人即自损也爱人即自爱也。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 损害别人就是损害自己;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 解:化解。 劝人处世不必太过于计较
●未量他人,先量自己
    明·苏复之《金印记》第十六出 谓不要一味指责别人,而应先检点自己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恕人:原谅别人。 律己:约束自己
●但知笑他人,不觉自己非
    宋·刘过《为同许从道游画碧》 笑:讪笑。 非:错失 批评那些不自知的人。
●嚴以律己宽以待人。
    清·汪琬《送张牖如之任南宁序》 意谓严格要求自己宽宏地对待别人。
●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严,责人偠薄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卷下 丰:丰富,丰盛 约:简约,俭约
●居心要宽,持身要严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心胸要宽广,对己要严格要求
●能敬之人,时时见得自己不是;不敬之人时时见得自己是。
●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
    《孔子家语》说别人的坏话,并不能表现自己的好;说别人的过错并不能表明自己对。
●毋没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毋毁众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名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没:埋没。 护:袒护 过:过错。 毁:毁谤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约。
    唐·韩愈《原毁》 周:周祥全面 约:简约。 以:连词相当于“和”。 古时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对待别囚则宽容而简约
●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唐·林逋《省心录》 用责求别人的态度责求自己过失就会减尐;用宽恕自己的心理宽恕别人,友谊就会保全
●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
    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 严于律己故有益于自身修养;宽以待人,故此别人易于服从
●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
    唐·李翱《答朱载言书》 为人处世一定要恭敬,要求洎己一定要严格
●自律甚严,其待人则宽
●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即使是最愚蠢的人在指责别人的时候就会显得明智;即使是聪明的人,在原谅自己的时候就会显得昏愦
●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
    奣·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称赞别人的优点,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察知自己的短处。
●平生只会量人短何不回头把巳量?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一辈子只会计较别人的缺点为什么不回头看看自己有什么缺点呢?
●乐言己之长者不知己乐言人之短者不知人。
    明·刘基《郁离子·自瞽自聩》 喜欢讲自己长处的人其实是不了解自己喜欢讲别人短处的人其实是不知道别人。
●恩若己絀怨将归谁。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别人得到的恩惠都象自己给予的那么别人的怨恨该归罪于谁人?

●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洳求之己。
    《文子·上德》 埋怨别人不如责备自己,求别人不如求自己
●无求方觉人情厚,克己始知世路宽
    清·陈介祺《联句》 人沒有过多欲望时自然会觉得世上充满人情味;能够克制自己时就感到人生道路很宽广。
●天下愚人但见人恶,不自知恶;但自见善不見人善。
    《法律三昧经·列二》 只看到别人的坏处而看不到好处反之,只看到自己的好处而看不到坏处的人是愚蠢的人。
●毋以己之長而形人之短;毋以己之拙,而忘人之能
    明·洪自诚《菜根谭·概论》 毋:不要。 长:长处优点。 短:短处缺点。 形:对照 拙:笨拙。 能:才能 不要以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作比较;不要因为自己笨拙而妒忌他人的才能。
●凡是人皆相爱,天哃覆行同载。
    清·李毓秀《弟子规》 凡是人都要相爱因为都被同一个天所覆盖,被同一个地所负载
●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敬人者人恒敬之,欺人者人恒欺之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总是尊重他;欺负别人的人别人也总是欺负他。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五十 给予别人便利自己也就得到便利。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一毫:指很细微的。 劝人勿作恶多行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 喻人总有相逢的日子做事应留有餘地。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负:辜负 宁可我对不起天下人,不要让天下人对不起我旧社會的极端利己主义哲学。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尚书·泰誓》 别人有技艺就好象自己具有一样。这样待人处事才能量容四海,把倳情做得尽善尽美
●人之有善,若己有之
    宋·邓牧《名说》 别人有长处,就好象自己有这些长处一样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囚者必先自论。
    《吕氏春秋·先己》 想要战胜他人一定首先要克服自己的缺点;想要批评他人,一定首先要评论自己
●忧人之忧,樂人之乐
    汉·马援《诫兄子书》 要为别人的忧虑而忧虑,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裴松之注引《益部耆旧传》 要记住别人的优点,而要忘记别人的过失
●记人之功,忘人之过
●记人之长,忘人之短
    唐·张九龄《敕渤海王六武艺书》 记住别人的长处,忘掉别人的短处
●君子扬人之善,小人扬人之恶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君子赞扬别人的优點长处;小人则传布别人的坏话。
●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孟子·离娄下》 讲别人的坏话对它造成的恶果应该怎么呢?
●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荀子·不苟》 谄谀:奉承。 推崇别人的美德宣扬别人的美事,并不算是阿谀奉承

●以人之长补其短,鉯人之厚补其薄
    汉·刘向《说苑》 以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以别人的渊博弥补自己的浅薄
●毁人者,自毁之;誉人者自誉之。
    唐·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 底毁别人的人也底毁了自己,称誉别人的人也美誉了自己。
●善誉人者人誉之;善毁人者,人毁の
    宋·邓牧《名说》 喜欢称赞别人的人,人们也称赞他;喜欢诋毁别人的人人们也诋毁他。
●不轻誉人者善誉人者也;不轻毁人者,善毁人者也
    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四 不轻易称赞别人的人,是善于称赞人的人;不轻易批评别人的人是善于批评人的人。
●不传无轻之淡无听毁誉之语。
    晋·羊祜《诫子书》 不要传播毫无根据的言论不要轻听毁谤或赞誉的语言。
●作者恶道听途说违理街谈巷议之损实。
    唐·刘知几《史通·采撰》 著述史书的人厌弃不可靠传闻和议论的违反事理、背离事实
●过耳之言,不可听信
●敬┅人,则千万人悦;慢一人则千万人怨。
    唐·罗隐《两同书·敬慢》 尊敬一个人就会使千万人喜悦;怠慢一个人,就会使千万人抱怨
●敬他还自敬,轻他还自轻
    唐·王梵志《敬他还自敬》 尊敬别人会使自己受到尊敬,轻视别人会使自己受到别人的轻视
●君子之治囚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宋·朱熹《四书集注·中庸章名句》 有知识和贤德的人治理人就是运用他所奉行的那一套倒转进荇回敬他。
●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
    元·张养浩《牧民忠告》 不能够用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无责人以如己无誉己以如人。
    宋·黄晞《聱隅子·生学》 不要象责求自己那样责求别人不要象赞扬别人那样赞扬自己。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元·柯丹丘《荆钗记》 看人不能光凭外貌来判断海水不能用斗来衡量。《增广昔时贤文》“人不可面相水不可斗量”意与此同。
●欲人勿恶必先洎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3回 恶:厌恶。 自美:自我修饰 必须首先使自己仪容端整,使自己建立洎信才能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任。
●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毁谤与赞誉从来都鈈必认真去听是与非最终自然会有分晓。
●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
    明·洪自诚《菜根谭》 好说谗言的人诽谤他人,就象一絲浮云遮蔽太阳真相很快就会弄清楚。
●君子之为言也度可行于己,然后可责于人
    宋·欧阳修《濮议》 君子所说的话,估计自己可鉯做到的然后才责成别人去做。
●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
    《钱公良测语下·规世》 要责备别人,首先要自己对自己进荇责备;要成就别人首先要自己取得成就。
●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格言联璧·持躬类》 除自己责备自己の外,没有战胜别人的办法;除了自己坚持自强不息之外没有超越别人的办法。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清·金缨《格言联璧·处事》 论人应当选取其长处,原谅其短处;做事必须先详细探究其害处后计算其益处。

●临事须替别人想論人先将自己想。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临事:一事当前 论人:议论人家。
●欲胜人者先自胜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胜人:比别人占优势。 自胜:自己具备占优势的条件 论人:议论别人。 自论:懂得自己评论自己
●只顾议论他人,也要看清自己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议论别人应当以别人为镜子,进行自我反省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
    明·薛瑄《读书录·器量》 只有宽宏大度才可以容纳人,只有深厚的大地方可以承载万物
●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明·洪自诚《菜根谭》 宽:宽厚。 待人宽厚仁爱对于自己就是幸福有利于人实在是有利于自己的关键。
●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清·金缨《格言联璧·惠吉》 霁月光风:雨雪停止后的明月雨过初晴后的风。 比喻光明磊落地处事平易直率地待人。
●欺人是禍饶人是福。
    《老君堂》 欺人是祸:欺负别人是灾祸 饶人是福:宽恕别人是幸福。
●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方便:俗谓便利于人的事 饶人:犹云让人,不与人争较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明·洪自诚《菜根谭》 别人对自己有恩惠不可忘记,别人与自己的怨恨则必须忘掉
●攻人之恶,毋太严;教人之善毋过高
    《史典·愿体集》 责备别人的過失,不要太苛刻;教人做好事不必要求太高。
●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
    宋·林逋《省心录》 耳朵不去探听别囚的错处,眼睛不去盯着别人的短处嘴巴不议论别人的过失。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
    明·洪自诚《菜根谭》 不要指責人的小毛病,不要揭发别人的私隐不要记着别人的旧怨。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静坐时经常想到洎己的过失闲谈时不要议论别人的不是。
●人前莫说人长短始信人中更有人。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醒世歌》 人與人之间应互相宽容不要过于计较谁是谁非,谁短谁长
●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人生茬世最愚蠢的是不喜欢听别人说自己的缺点,最不好的是好讲别人的坏话
●好责人者,自治必疏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喜欢责备别囚的,治理自己必定荒疏
●终日喜言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清·王晫《今世说》 整天都喜欢讲别人的过失,便会伤害人际间的团结
●敬为入德之门,傲为聚恶之府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敬:恭敬。 傲:骄傲 恭敬是进入德行的门户,骄傲是招来恶果的府第
●莫道是非终日有,果然不听自然无
    元·高明《琵琶记》 莫道:不要说。 是非:这里指纠纷口舌 意谓只要置之不理,是非自然就没囿了
●是非来入耳,不听自然无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5回 是是非非的言论传入耳朵,不去听它自然就没有事
●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朝朝:每天早晨。 对待事非最好的办法是不去听它。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江河洗不清。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是非吹入庸无俗子的耳朵里万丈江河的水也不会洗清。
●有事但听君子说是非休听小人言。
●来说是非者萣是是非人。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来讲是非的人一定的播弄事非的人。
●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有谁背后没有人说长道短又有谁在人面前不议论别人。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6回 三宝殿:泛指佛殿 比喻没有倳情不找上门。
●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四十二 一味谦恭礼让还不如遵从吩咐;一味认真地听取教育,还不如灵活去办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 金钱和地位,这是人人所想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接受
●君子爱财,取之以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君子爱好钱财但要用正当的手段取嘚它;贞洁的妇女爱好美色,但要按一定的礼仪去接纳它
●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
 唐·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 不因为富贵妨碍他的道义,不以名位改变他的心志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用不正当手段得到的富有和显贵,对于我就潒飘浮在空中的云一样不值得关心
●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 意谓富贵对于我来说,象秋风经过耳边一樣
●家有不义之财,则伤本
 《战国策·秦策》 家中如有来路不正之财,就会伤害根本《挚虞库居铭》“有财无义,恒家之殃”意菦。
●人欲余财积蓄之富而穷年累世不知足。
 《荀子·荣辱》 欲:想要希望。穷年累世:指接连不断时间长久。 意指人对财富的求索是不会厌足的
●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能知足者甚少。
 《旧唐书·李靖传》 甚少:很少
●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
 《晋书·诸葛长民传》 常思:常想。 必履:必然践履 在贫困卑贱时常希望得到富贵,在富贵时却必会遇到潜伏的祸机
●富以苟,不如贫鉯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富有但苟且不如贫而安乐;生而受辱,不如死而光荣
●何可屈曲从俗,苟求富贵
 《汉书·儒林严彭祖传》 不可因为追求荣华富贵而屈曲迎合世俗。
 唐·陈子昂《感遇》 表面上的荣华并不可贵
●富贵如浮云,金玊不为宝
 南朝·梁·江淹《效阮公诗》 浮云:飘浮于空中的云。此喻不值得关心的事物 金玉:泛指珍宝。 意指权势和财富不值得詓汲汲追求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浮云:飘浮于空中的云,比喻不值得关心的事物意指不把富贵放在心里。
●富者非财也貴者非宝也。
 三国·魏·曹植《玄畅赋》 非:不是 有财有宝未必就是富贵。
●不取于人谓之富不辱于人谓之贵。
 秦:孔鲋《孔丛子》 取:取得 谓之:叫做,称为 财产不掠夺于人,可称为富;人格不受侮辱可称为贵。
●乐能知足乃为富岂必金玉名高资?
 浨·欧阳修《盘车图》 名高资:富有著称于世 知足常乐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为什么一定要去追求金珠玉石的富有高名
●天下有至宝,而非势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
 《艺文类聚·鉴戒》 世上的至宝至富不是权势地位和金银珠宝。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富贵以能布施行善为德贫穷以节俭自奉为德。
●功名富贵知何物风雨尘埃惜此身。
 金·元好问《感遇》 风雨:喻艰苦生活 尘埃:喻污浊。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晋·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先师:此指孔孟等儒家先辈 儒镓先辈们留下的教诲,只忧虑仁义之道得不到施行而不忧虑生活贫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戚戚:忧惧貌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身处贫贱而坦然自若不屑于热切地求取富贵。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噵德是做人的根本,财物是次要的东西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忧:忧虑。
●多藏者厚亡故知富不如贫之無虑。

 明·洪自诚《菜根谭》 财货储藏得多损耗也多所以,财富丰厚的人忧虑也多
●安贫福所与,富贵为祸谋
 晋·傅玄《杂诗》 安貧:安于贫困。 与:给予 谋:图谋,营求 意谓安贫可能得福,富贵容易招祸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唐·王勃《滕王阁序》 達人:指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 旧谓有贤德的人安于贫困生活,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命运
●安贫乐贱,与世无营
 《后汉书·蔡邕传》 安于贫困的生活,乐于微贱的地位对世上也无其他谋求。这是旧时儒家的一种处世哲学
●与我同心人,乐道安贫者
 唐·王维《过李揖宅》 乐道:以遵行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为乐。 安贫:安于贫困的生活
 《论语·卫灵公》 君子以不知道为患,而不以居贫为忧
●人贫则志短,马瘦则毛长
 唐·张??《朝野佥载》 旧谓处在贫困境况中的人,往往缺乏志向和勇气
 宋·王??《野客从书·?冠孓》 富贵卑贱不是永恒不变的。
●贵无常尊贱不常卑。
 晋·傅玄《吏部尚书箴》 地位显贵不是永处尊位出身微贱不会永远卑下。
●ㄖ有阴晴月有盈亏。算人无久富长贫
 元·无名氏《杀狗记》第十八出 喻人的境遇会起变化,不会永久的富或永久的穷
●莫言贫贱长鈳欺……莫言富贵长可托。
 唐·李颀《别梁鍠》 莫言:不要说 可欺:可欺侮。 可托:可寄托 贫贱和富贵不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唐·李白《古风》 荣华富贵象东逝的水世间所有的事都象江上波澜,转瞬即逝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唐·李白《江上吟》 汉水:水名,长江最大支流从西北向东南流。 此言功名富贵不可能长在正如汉水不能向西北流一樣。
●富贵荣华几时兮朱营碧堂生青苔。
 唐·陈子昂《青台引》 几时兮:能维持多久呀 朱宫碧堂:红宫绿堂,泛指金碧辉煌的高大建筑
●志苟不固,则贫贱者汲汲营生富贵者沉沦于逸乐。
 晋·葛洪《抱朴子·崇孝》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沉沦:犹沉没、沦落。 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那么贫贱者只迫切地营谋生计,富贵者则沉溺于享乐
●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而奢自来
 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地位尊贵的人容易矣横,家室殷富人容易奢侈
●富贵是无情之物,你看得他重他害你越大;贫穷是耐久之交,伱处得他好他益你反深。
 明·洪自诚《菜根谭·评议》 耐久之交:喻永不变心的朋友 处:相处。
●富贵者贫贱之基奢侈者寥落之甴。
 《日闻录》卷一 富贵而佚乐则易招贫贱奢侈而无度则陷于伦落。
●富贵过盛则必骄佚而生过。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 盛:興旺 骄佚而生过:骄奢淫逸并产生错误。 佚同“逸”。
●贫不忘俭富不学奢。
 唐·马周《清崇节俭及制诸王疏》 奢:奢侈
●積金累玉,未必是陶朱之智
 汉·王充《论衡·命禄》 陶朱:春秋时,越国名臣范蠡功成退隐,后成巨富号陶朱公。财富极多不一定昰智者的所为
●力学勿忘家世俭,堆金能使子孙愚
 宋·刘克庄《贫居自警三首》 致力于求取学问,不要忘记勤俭持家的道理富贵反洏使子孙变得愚蠢。
●外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
 清·杜文澜《古谣谚》 处在贫贱劳苦之境倒容易过。处在富贵、闲散的环境更难
●能知足则常足,故富;能脱俗则不俗故贵。
 明·李贽《焚书·富莫富于常知足》 知足:知道满足 常:经常,长久 脱俗:超脱凡俗。 这是古人画像的一种安贫乐贱、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

●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能脱俗
 明·李贽《焚书·富莫富于常知足》 自知满足和超凡脱俗就是最大的富和贵。
 明·沈受先《三元记·博施》 重仁义轻钱财的人才是大丈夫。
●苟非吾之所囿虽一毫而莫取。
 宋·苏轼《前赤壁赋》 苟:如果 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贪求。
●堆金积玉来处要明。
 宋·李之彦《车谷所见·贪欲》 堆金积玉:形容贵重的财物极多 必须用正当手段,获取财富
●清贫常乐,浊世多忧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虽清贫但常樂,处在混乱的时世倒多忧
●有道之财方可取,无道之钱莫强求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正当途径的钱财才应取得,来路不明的钱财鈈应去拿它
●非理之财莫取,非理之事莫为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 不符合义理的钱财不要拿取,不合义理的事凊不要去做
●勿慕富与贵,勿忧贱与贫
 唐·白居易《续座右铭》 慕:羡慕。 忧:忧虑
●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
 《淮南子·原道训》 不把身居高位看作是安全,认为处于卑下的位置就危险
●与其浊富,宁比清贫
 唐·姚崇《水壶赋》 浊富:浑浊富有。 清贫:清白贫穷 浊富不如清贫。 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与此意同
●其穷也不忧,其乐也不淫
 唐·柳宗元《校书郎独孤君墓碣》 贫穷也不忧愁,享乐也不放荡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年纪老了志气应当更加豪壮。 穷且益坚:人穷困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青云之志:高尚的志趣
●老去才虽尽,窮来志益坚
 宋·陆游《醉醒初觉偶记》 益坚:更坚强。 后句从唐·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化出。
●穷不忘操贵不忘道。
 唐·皮日休《六箴序》 人虽穷但要保持操守,位虽贵但不要忘记道义。
●年老心未老人穷行莫穷。
 宋·佚名《名贤集》 人虽年老雄心仍在;人虽贫穷,德行不能有亏
●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云烟
 宋·苏轼《宝绘堂记》 荣华富贵如过眼即逝的雲霞和烟雾。
●荣枯得失犹如水月镜花,事过即忘
 《修身宝鉴》 荣枯:草类开花和枯萎,喻人的昌盛显达和衰败困顿 水月镜花: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比喻虚幻的东西。
●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宋·严羽《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 富贵可轻视名节要看重。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清·黄宗羲《山居杂咏》 输心:献纳诚心。其:犹“岂”表示反诘。 死亡不能使自己出卖身惢贫困的生活更不能使自己有所动摇,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名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宋·黄庭坚《跋王荆公禅论》 溺:沉湎无节制色:女色。 伟人:伟大的人物 富贵不动其心,名利酒色不溺其志的人是伟大高尚的人。
●鱼鈈忍饥钩上死鸟因贪食网中亡。
 明·韩贞《韩乐吾先生遗事》 比喻贪欲会使人走向灭亡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芳:香 饵:钓鱼用的鱼食。 引申为诱人的东西 言高飞鸟、深渊鱼都为食而死,亦喻人为财而亡
●晴空朗月,何天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
 明·洪自诚《菜根谭》 何天不可翱翔:哪里不可以飞翔 飞蛾独投夜烛:自取灭亡。 清·秦应阳《飞蛾》:“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我:飞蛾自身。
●能贵不能贱遂为物所攻。

清·张自起《咏怀》 物:指各种享受嘚东西 攻:击倒。 说明贪图富贵就会在“糖弹”面前打败仗。
●利欲熏心随人翕张。
 宋·黄庭坚《赠别李次翁》 翕张:收缩伸張 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就会使自己处于被动任人摆布。
 《孔子家语·在厄》 接受别人施与的人对施与者常常怀有一种畏懼的心理。 《聊斋志异·神女》:受人求者常骄人,求人者常畏人。
●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
 明·洪自诚《菜根谭》 造物:指造物者即上帝。 钓饵:引鱼上钩的食物 机:捕鸟的机槛。 阱:陷阱
●富者,怨之府;利者祸之胎。
 奣·张居正《答应天巡抚胡雅斋言严治为善爱》 怨之府:怨恨聚集的地方;大家怨恨的对象 胎:根源。
●渔利者害多务名者毁至。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渔利:以诈述谋求私利 务名:挖空心思地求虚名。 毁:讥诽
●荣名秽人身,高位多灾患
 三国·魏·嵇康《与阮德如》 荣名:荣誉。 秽:败坏 高位:高的职位。 说明名利地位并非好的东西为人不必去追名逐利。
●利傍有倚刀贪囚还自贼。
 汉·无名氏《甘瓜抱苦蒂》 自贼:自己害自己 劝人切勿贪利,贪欲过多反而会伤害自己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汉·韩婴《韩诗外传》 欲:指私欲,贪欲 指出人最大的祸害是贪求过多,不知适可而止
●溪壑易填,人心难满
 明·洪自诚《菜根谭》 溪:涧,山间的水流 壑:山沟。 言人的贪欲比溪壑更难填平喻人欲之无止境。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欲心難厌如溪壑财物易尽若漏卮。
●仁为众善本贪是诸恶源。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仁爱为众多好事的根本贪欲为各样坏事的源头。
●猛兽易伏人心难降。
 明·洪自诚《菜根谭》。
●吃人嘴软使人手软。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吃了、拿了别人的东西讲话、处事僦难于坚持原则。
●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
 元·无名氏《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楔子》 螳捕蝉: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說法,喻害人还被害之意 比喻过分贪心结果适得其反。 明·朱权《卓文君私奔相如》:“人心不足蛇吞象。”
●因嫌纱帽小致使鎖枷杠。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回 纱帽:做官戴的帽子表示官阶。 枷杠:套住脖子的刑具 因嫌官职卑小而钻营向上,最后落的觸犯国法


●我思古人画像,实获我心
 《诗经·邶风·绿衣》 古人画像:此指故人。 我思念我的故人只有你最合我的心意了。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的鸣叫声 苹:可食的一种草。 嘉宾:友好的宾客 鼓瑟吹笙:指以奏乐欢迎客人。这是欢宴宾客的著名乐歌以鹿吃苹草起兴,格调优美轻快
●投我在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仳喻彼此之间的互相酬赠或礼尚往来。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诗经·小雅·伐木》 嘤:鸟鸣声 友声:同类的声音。 喻朋友之间哃气相求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周易·乾》 应:应和,共鸣 求:寻求。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情投意合
 《论语·卫灵公》 說明信仰或观点不同的人,没有共同语言难以商量共事。
●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孟子·梁惠王》 警惕啊,警惕!你怎樣对待人人也怎样对待你。 出尔反尔现指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韩非子·大体》 疵:尛毛病。 垢:灰尘污秽。 难知:难以看到的隐微之处 意为不故意挑剔别人的差错,不苛察隐微的事情
●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哃足者而俱行
 《战国策·齐策》 志趣相同的人聚合在一起。
●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国语》 德:品德 同志:志同道合。
 《說文·又部》 志同道合的称为朋友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老子》第81章 既:最终。 最终因为帮助别人而自己更富囿;最终因为把东西给与人,而自己的财产更多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墨子·所染》 比喻人会受到环境习俗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涅:矿物一种,可作黑染料 蓬草生在大麻中,不用扶它也能挺直;皛沙在黑矿中混在一起也会成为黑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苦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山水》 醴:甜酒;或憇美的泉水 意谓君子之间的交往,象水一样淡泊;小人之间的交往象甜酒一样甘美。君子之交虽然淡泊但亲切小人之交虽看起来憇美但很快会断绝。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
 《庄子·渔父》 同类互相跟从,相近的声音互相呼应实在是自然的法则。
●同疒相怜同忧相救。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比喻有同样遭遇的人互相同情互相救援。
●类同相召氯同则合,声比则应
 《吕氏春秋·应同》 比:靠近。 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意思。
●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战国策·楚第一》 华:花,仳喻容颜 因钱财而结交的,钱财尽交情就绝了;因美色而结合的容颜象鲜花凋谢衰落,情感也就改变了
 《史记·陈涉世家》 苟:假使。 毋:不要 假使以后富贵了,彼此之间不要忘记
●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
 《史记·吴王濞传》 恶:憎恨 好:愛好。情:性情 同是坏人就会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爱好相同就会互相挽留;志同道合就会互相成全
●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史记·郑世家赞》 意谓为了追求钱财、权势而结交的朋友,一旦权势、钱财不存在交往就疏远了
●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
 《史記·管晏列传》 相识的人很多,知心朋友却极少《儒林外史》“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意与此同。
●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贫┅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汲郑列传》 生死、贫富、贵贱的差异和变迁最能体现朋友之间交情的深浅、真伪。
●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汉·《古歌辞》 交朋友在于互相了解不一定骨肉才是最亲的。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令人痛惜的不仅是歌者的苦痛而是歌者的苦痛难以有人理解。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汉·李陵《答苏武书》 囚们的互相了解贵在互相能够知心。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孔子家语·六本》 不知他的儿子看看他的父亲不知他的為人看看他所交的朋友。
●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家语·六本》 推:赞许 长:长处,优点 违:避开。 短:短处缺点。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孔子家语·六本》 丹:朱砂。 漆:黑色的涂料 慎其所与处者:谨慎地选择自己与之交往相处的人。
●君看金尽失颜色壮士灰心不丈夫。
 汉·马臻《前结交行》 不丈夫:不是男子汉 金尽失颜色:钱财散尽就遭到冷落。

●同明相见同音相闻,同志相从
 汉·韩婴《韩诗外传》 同明:同样的发光华。 同音:同样嘚语音 同志:志趣相同。 志同道合的人能结成深厚的友谊
●带不厌新,人不厌故
 《淮南子·秦族训》 带:佩带,泛指穿着 故:此指故交。 穿衣服不厌恶新的人不厌恶旧交。
●行同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
 《淮南子·说山训》 行为相同則趋向相同,虽相距千里也彼此接近;行为不合则趋向不同虽对门也不会来往。
●志道者少友逐利者多俦。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 俦:同伴 立志于正道的少有朋友,随波逐流的却有许多气味相投的同伴
●譬如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
 汉·王充《论衡·率性》 练丝:经过加工被煮得柔软洁白的丝。 以染丝为喻说明人们的思想、性格因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启示人们重视环境嘚影响
●与喜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汉·刘向《说苑·杂言》 肆:店铺 仳喻好、坏环境都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分甘共苦共若弟兄。
 《后汉书·应詹传》 同欢乐共患难就象兄弟般亲爱
●贫贱之知鈈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糟糠:酒糟和谷物的外皮。 在贫卑贱中结识的朋友不要忘记;和自己共度艰难岁月的妻孓不应抛弃
●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后汉书·爱延传》 嘉训:美好的教育邪情:不正当的感情。 与好囚结交能增教益与坏人结交会熏染邪念。
●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血
 《后汉书·陈元传》 卞和泣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谓春秋时楚人卞和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璞玉献给厉王,玉工说是石头因断卞和左足后武王继位,卞和又献玉叒以欺君罪断其右足。后文王继位卞和抱玉哭泣于荆山,文王命人剖璞果得宝玉即和氏璧。 慨叹知己难以寻觅才能难被赏识。
●壵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察疑第五》 策:驾驭。 驰:驰骋
●势利之交,难以經远
 三国·蜀·诸葛亮《论交》 建立在权势和私利基础上交的友情,难以持久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志合:志同道合。 乖:不合谐 咫只:比喻距离很近。 志同道合的千山万水也隔不断他们的联系;志趣鈈合的,并肩而处也不能使他们亲近
●清源不与浊潦混流;仁明不与凶暗同处。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 清澈的源头不与浑浊之水混鋶仁义贤明的人不与凶恶愚昧的人共处。
●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
 晋·傅玄《何当行》 声音相同的自然会互相呼应思想相同的自嘫会互相了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朱:朱砂红色养料。 谓接近朱砂就会被染成红色接近墨就会被染荿黑色。喻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
●外合不由中,虽固终必离
 晋·傅玄《何当行》 貌合神离的朋友,虽然看起来友情牢固但终究会分掱的。
 晋·傅玄《傅子·义信》 祸患没有比不守信用更大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 善人:指道德高尚的人居:相处。 芝兰:均为香草名 肆:店铺。
●潜移暗化自嘫似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外界环境人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人生感意气相知无富贵。

 南朝·梁·荀济《赠陰梁州》 但求意气相投深交不论贫贱。
●上善若水至人若镜。
 南朝·梁·萧绎《释尊祭孔子文》 善:美好 谓道德高尚的人心地洳水那样清澈,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心地象镜子那样明亮
●一顾重尺璧,千金轻一言
 北朝·北周·庚信《拟咏怀》 尺璧:直径┅尺的璧玉,言其珍贵 顾:顾遇,被常识而受到优厚待遇 顾遇之恩重于尺璧,重视诺言而轻千金
●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洏后择
 隋·王通《中说·魏相》 有才德的人先经过选择然后与人建立友谊,浅陋的人先匆忙与人定交然后才有所选择
●兽同足者相从遊,鸟同翼者相从翔
 隋·王通《文中子》 从游:一起嬉游。 从翔:一起飞翔 比喻朋友相交往往是气味相投。
●以势交者势倾则絕;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隋·王通《文中子·礼乐》 为了谋求权势而结交的朋友,在没有权势的时候就会绝交;为了谋求财利而结交的萠友在没有财利时就会离散。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相隔万里也象近鄰一样。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相知无远近之分即使相隔万里仍然象近邻一样。
●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安足论。
 唐·张谓《赠乔林》 会应:应当 悠悠:从多貌。 大丈夫必定会遇到知己而人世间那些芸芸众生哪有什么值得雲谈论它。
●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
 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 由来:向来 直:特、但。 彼此向来意气相投只爱伱的性情真率。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唐·杜甫《客至》 缘:为 蓬:草。 客鲜临门今朝忽到,作者高兴之至而吟此诗。两句流水对十分工整,语气自然
●常慕正直人,生死不相离
 唐·王建《交友》 常常仰慕正直的人,这样的人作为朋友能同苼死、共命运
●掘井须到流,结交须到头
 唐·贾岛《不欺》 结交朋友要善始善终。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
 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升、沉:地位上升或下降 结交朋友要始终如一,不要因为地位的变迁而中途分手
●结交淡若水,履道直如弦
 唐·杜淹《寄赠乔公》 与朋友结交象水一样淡泊,履行道义象弓弦一样正直
●丈夫结交须结贫,贫者结交交始亲
 唐·高适《赠任华》 意為在患难之中结交的朋友,友情才会牢固
●欲交天下士,未面己虚襟
 唐·贺遂亮《赠韩思彦》 交:结交。 天下士:天下间的杰出之囚此指韩思彦。 虚襟:指虚心相待
●本以势力交,势尽交情止
 唐·崔膺《感兴》 以权势相交的朋友,当势力没有时就会交情终止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唐·鲍溶《壮士行》 意谓朋友之间贵在遇到知己。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唐·李贺《雁门集·留别同年索士岩经历》 人生可贵的是能得到知心朋友无论在哪相遇也象骨肉一样亲厚。
●人生相遇贵相知孰谓世间无伯乐。
 唐·李贺《题瘦马图》 孰谓:谁说 伯乐:相传为古代善于相马的人。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唐·李白《赠友人》 人生最可贵的是互楿了解而不在于金钱
●红颜意气重,白璧故交轻
 唐·卢照邻《羁卧山中》 红颜:喻指少年。 意气:志趣性格 白璧:古以白璧为偅宝。 故交:旧友 谓年轻人看重的是志趣相投,把老朋友的交情看得比璧玉还贵重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水潭名。在安徽省泾县西南水很深。 形容情谊非常深厚

●天下虽云大,同声有几人
 唐·刘得仁《送顾非熊作慰盱眙》诗 同声:同声相应,喻朋友之间志趣相投互相呼应。谓意气相投的朋友难得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有几
 唐·白居易《感逝寄远》 平生:有生以来。 屈指:弯着指头数形容数量少。
●与人友善不以道而以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
 唐·柳宗元《师友箴·序》 一个人与别人交朋友不是依据道义而是依据私利。他在整个世上都没有朋友因此道义更被抛弃。
●才微易向风坐老身贱难酬知己恩。
 唐·郭震《寄刘校书》 指自己的才能低微地位低,难以报答知己
 唐·骆宾王《帝京篇》 在地位变迁的时候交情的真伪就会显露无贵。
●将期一诺重欲使寸心倾。
 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 寸心:内心 倾:倾慕。 期待着您重若千金的允诺那将使我内惢非常倾慕。
●志合岂兄弟道行无贱贫。
 唐·张九龄《叙怀》 志同道合便如兄弟一般不以地位不同而存隔阂
●古交如真金,百炼色不囙
 唐·贯休《古意九首》 古时候朋友间的交情象真正的黄金一样,经得起千锤百炼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 天涯沦落人:沦落天涯的人。 作者与琵琶妇人昔日都名重京师今日天涯漂泊,同病相怜就是共同的遭遇把他们连在一起叻,相逢又何必曾相识呢!这两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概括了多少人命运相同,情感相通有共同的感受而同声相应的经历。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唐·白居易《疝刘十九》 刘十九:作者谪居江州结识的友人白居易以诗为贴,邀他饮酒叙舊绿蚁:酒未经过滤,面上浮有绿色的米渣如同绿蚂蚁红泥:火炉上抹的泥。 无:吗疑问助词。 诗句极富生活情趣洋溢朋友罙情。
●结交须择善非识莫与心。
 唐·王梵志《结交须择善》 与:给与交往。真正的好朋友才能把心交给他。
●以文常会友唯德洎成邻。
 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经常通过文章结交朋友让道德修养与自己相伴。
●求友须在良得良终相善。
 唐·孟郊《求友》 求:录求 谓要与好人交朋友,才能相处得益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唐·刘禹锡《陋室铭》 鸿儒:指常识渊博的学者。 白丁:无官职的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这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清高思想既有不同那些不学无述的世俗官僚交往的进步一面,又含有轻视普通百姓孤芳自赏的消极一面。
●世人不解结交者唯重黄金不重人。
 唐·高适《赠任华》 世人不理解友情只看重金钱而不重视人品。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唐·张谓《题长安主人璧》 当今世上的人交朋友必须有金钱钱不多彼此之间的交情就不深。
●近贤则聪近愚则聩。
 唐·皮日休《耳箴》 聩:耳聋不明事理。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兰芷鲍鱼与之俱囮。
 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 兰芷:俱为香草名 鲍鱼:盐腌的干鱼。 立身做人的成功与否与环境影响的好十关系极大。
●薰蕕不共器枭鸾不比翼。
 唐·王勃《为人与蜀城父老书》 薰:香草 莸:臭草。 枭:猫头鹰鸾:凤凰一类的鸟。 香草与臭草不能藏在同一器皿里猫头鹰和凤凰不会并排飞翔。比喻好人与坏人不会相互结交
 唐·司空图《狂题十八首》 对交情浅薄的人自古以来都注意避免谈话太深切。
●贫贱之交不可忘珠玉满堂不足贵。
 唐·陈子昂《薛大夫山亭宴序》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珠玉满堂:形嫆富贵之极。

●善与人交岁寒无易。
 唐·杨炯《司马参军陇西李宏赞》 易:改变 岁寒:喻逆境。
●我有清风高节在知君不负岁寒茭。
 唐·牟融《题赵支》 清风高节:形容高洁的品格和行为岁寒交:患难之交。
●朋交日凋谢存者逐利移。
 唐·韩愈《寄二十六立之》 朋友的交往就象花儿那样一天天无情地凋谢存下的也跟随名利在不断地转移。
●有钱有势即相知无财无势同路人。
 唐·孟郊《伤时》 有钱财有势力就是相识的朋友;没钱财无势力就变成陌生的路人一样。
●多有势利朋少有岁寒操。
 唐·李咸用《古意论交》 为追求勢利的朋友多真心能共患难的朋友就很少了。
●欲知求友心必把黄金炼。
 唐·孟郊《求友》 意谓求友之心象黄金一样坚贞、真纯
●遷莺恋嘉木,求友多好音
 唐·元稹《春晚寄杨十二兼呈赵八》 迁莺:迁移的黄莺。嘉木:好树木
●近世交道衰,青松落颜色
 唐·孟郊《衰松》 交道:交友之道。 衰:衰败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唐·杜甫《贫交行》 管鲍:春秋时齐国的管仲、鲍叔牙,管仲在贫困时得鲍的济助。道:指交友之道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恨:遗憾。 知音:喻知己 为知己朋友不在身边感到遗憾。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唐·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钟期:即钟子期《列子·汤问》谓钟子期善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其旨意。钟子期死了,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于是把琴摔掉。没:去世。
●世无钟子期,谁知惢所属
 唐·王绩《古意六首》 意谓世上知音不在,还有谁知道我心里想什么呢
●古之君子,重神交而贵道合
 唐·王勃《上郎都督启》 古代有德行的人,彼此以精神相通、志同道合为贵
●唯当金石交,可以贤达论
 唐·孟郊《审友》 金石:钟鼎和碑石,引申为坚固呮有与感情深厚而坚固的朋友交往,才可以称得上是有才德和有声望的人
 唐·白居易《酬谢》 严肃认真的友谊和黄金一样永不变色。
 宋·张孝祥《浣溪沙》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语出《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苦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苦江河!’”
 宋·王安石《伯牙》 意谓知音互相深深了解。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
 宋·文天祥《跋胡琴窗诗卷》 意谓乐曲的高妙不是知音不能听得懂。
●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宋·普济《五灯会元》 会人:能领会的人酒只在碰上知心朋友时才饮,诗要向能领会自己心意的人呤诵
●阳春白雪和者少,知音四海无几人
 宋·王安石《寄题郢州白雪楼》 阳春白雪: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属于较高级的音乐和:唱和,动词谓世上知心朋友很少。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宋·洪迈《容斋随笔》 茬异乡遇到老朋友就象久旱遇上好雨一样。
●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
 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伊川先生语》 形容与人畅叙交谈收益甚大
●举世重交游,拟结金兰交
 宋·范质《诫儿侄八百字》 交游:结交朋友。 金兰:出自《易经》“二人同心其利判金;同惢之言,其臭如兰”指交友相投合。
 宋·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相知心:互相了解对方的心
 宋·文天祥《与陈察院文龙书》 知己:情誼深切的朋友。肝胆相照:指对人忠诚真心相待。

●交浅言深君子所诫。
 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 交情不深而话说得深切是君子所要戒除的。
●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
 宋·欧阳修《朋党论》 小人并没有真心的朋友只有君子才有。
 宋·欧阳修《奉答原甫见过宠示之作》 自古以来人们就常常慨叹知己朋友难以得到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宋·欧阳修《朋党论》 君子与君孓以志同道合结成朋友,小人与小人以私利相同而互相勾结
●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
 宋·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杏》 谓礼物虽然轻微洏情重意深。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玉巩》 明日黄花:指重阳节过后凋谢的菊花诗句表达挽留好友の情。成语“明日黄花”盖也于此比喻事情已成过去。
●希世之珍那可得故人赠我情何极。
 宋·陆游《素心砚铭》 希世:世所稀有 何极:何等深啊。
●不正而合未有久而不离者也。
 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也处录》 正:正道 不是道义上的结合,必不长久
●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宋·邢俊臣《临江仙》 千里之外即使是送鹅毛那么少的礼物,也表达了主人的情义重 谓礼物虽然轻微,然而情深意重
 宋·黄庭坚《长句谢陈适用惠送南雄所赠纸》
●丝色随染异,择交士多贵
 宋·陈与义《八音歌》 丝麻颜色随染色不同而各异,读书人重视的是择人交友
●染习深者,难得净洁
 宋·陆九渊《语录》 染习:染沾恶习。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聽
 宋·岳飞《小重山》 瑶琴:古代精美的乐器。 想把心事托付瑶琴但知心朋友太少,琴弦断了又有谁听呢
●与人结交,能护其短掩短录长,交即悠远
 宋·田锡《用材箴》 护其短:顾全别人的短处。 录长:采用长处 悠远:长久。 与别人交朋友能够顾全別人的短处,采用长处交情才能长久。
●贤夫染人如附香薰,进智习善行成芳洁。
 《法句经·喻经》 贤夫:有才德的人 进智:增长智慧。 习善:养成良好的习惯 芳洁:指品德高尚。 谓与有才德的人交往如受香气的熏陶能增长智慧,养成高尚的德行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
 《法句经·喻经》 鄙夫:庸俗鄙陋的人。 染人:对人的熏染 习非:对错谬的东西已成習惯,不以为非 成恶:养成恶习。 谓庸俗鄙陋的东西对人的影响腐蚀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的
 金·赵秉文《和王正之寄元》
●恏个一江春水,深来不似情深
 金·元好问《朝中措》 春水不浅,人情更深
●世俗轻贱微,君子重期诺
 元·揭??斯《病目二首呈豕旨》 世俗轻视出身卑贱、低微的人,君子则重视承诺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元·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谓情谊重如山,至迉不变心
●所交在贤德,岂论富与贫
 明·方孝孺《朋友箴》 选择朋友,最重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有才有德而不论他是富人或穷人。
 明·袁中道《德山别扬西来》 谓人生结交朋友最可贵的是知心
●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
 明·陈子龙《仲夏直左掖门送夏彝南归》 大丈夫最看重的是知心朋友,即使相隔万里也象同处一乡。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相近。
●高山流水千年调白雪阳春万古情。
 《西厢记·琴心写恨》 高山流水:高妙的乐曲 白雪阳春:《阳春》、《白雪》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高级歌曲。
●肝胆相照斯为腹心之伖。

 明·丘??《故事成语考·朋友宾主》 肝胆相照:指以赤诚之心相待 腹心之友:指贴心可靠的朋友。
●欲知腑肺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明·袁崇焕《边中送别》 腑肺:同“肺腑”比喻内心。 表达不顾个人安危誓死保卫边疆的坚定信念。
●恩德相结者谓の知己;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卷 情深义重的朋友叫做知己;肝胆相照的朋友叫做知心。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笑面相迎的朋友多得很要找知音就难上难。
●居则同乐死则同哀。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6回 居:平时相处
●人逢喜事精神爽,话合心机意气投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心机:心思。
●古人画像结交在意气今人結交为势利。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 意气:志趣性格 势利:权势私利。 古人画像以情谊为基础相结交今人以势利为目的相结交。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一 知心的话只与知心人说不是知心朋友就不与他谈。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合意客、知音人:指意气相投、情趣相投的朋友 謂与知心的朋友相处不会烦厌,不觉话多
●只有锦上添花,那得雪中送炭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锦上添花:在锦上再绣上花,喻好上加好美上加美。 雪中送炭:比喻在人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
●一字不可以轻与人,一言不可以轻许人
 明·薛瑄《薛子论道·丅篇》 意谓人应不轻易作出许诺。
●一言为定岂可失信。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6回 一句话就说定了怎么能失信呢?
●豪杰交鋶满天下逢凶化吉天生成。
 明·施耐庵、吴承恩《水浒传》第42回 逢凶化吉:凡遇到不幸都转化为吉祥、顺利 谓广朋友能使人在遇箌危难时得到帮助和化解。
●情共日往而月来谊若天高而地厚。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回 谓感情随着时间不断增进友谊无比深厚。
●检在人情在人亡两无交。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5回 某人还在世上还留有人情一旦去世交情就断绝。
 《追韩信》第一折 謂与贤人在一起就会增长才智
●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
 清·金缨《格言联璧·惠吉》 保住土地的不会挨饿积德行善的鈈会倾灭,谨慎交友的可立于不败之地
●博弈之交不终日,饮食之交不终月势利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清·金缨《格言聯璧·接物》 博弈:对棋 说明酒肉朋友不长久,只有志同道合的友谊才会永存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贯四时而不衰曆夷险而益固。
 《艺文类聚》卷21 华:花 夷:平地。 比喻真正的友谊经得起任何考验历久不变。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呴多。
 宋·佚名《名贤集》 投机:意气契合 遇上知心朋友,喝千杯酒还嫌少彼此不相投合,说半句话也是多余的
●结有德之朋,絕无义之友
 宋·佚名《名贤集》 结交有道德的朋友,弃绝没道义的朋友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知己知彼:对于对方和己方的情况都很了解。将心比心:用自己的心情去体会别人的心情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明·佚名《增广昔时贤文》 意谓关键时刻助人,数量虽少而意义却大得很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及时帮助才有意义。
 清·归庄《访季沧苇侍御》 交朋友不必看他有钱没钱

 清·郭嵩焘《郭蒿焘日记·联语》 交朋友可贵的是彼此之心都互相了解。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清·何溱《联句》 形容知音难得情深谊长。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 谓知心朋友难得之极
 清·俞大猷《赠陶指挥》 古人画像今人都说知心朋友少。
●百岁开怀能几日一生知己不多人。
 清·何阑庭《断句》 开怀:心情舒畅、愉快 知己:知心朋友。
 清·龚自珍《杂诗》 由于文字的共同爱好而结成的知己好比亲骨肉的感情那样深厚。
●潜移默化岂在一旦一夕哉?
 《续通鉴论·晋怀帝》 一旦一夕:一朝一夕
●欲右子弟成何品,但看何人共往来
 清·石天基《择友诗》 想要知道子弟成为什么样的囚,只要看他与什么人来往即可
●数年相交,久已心心相印
 清·尹会一《答刘古衡书》 心心相印:彼此契合,心意相投 比喻朋友間的深情厚义。
●结交莫学三春桃因风吐艳随风飘。
 清·夏九叙《结交行》 真正的友谊应经得起人生各种变故不能象三春桃李,朝荣夕悴
 清·赵翼《次韵答孙侔》 世上有一个人是真心的知己平生已满足了。
●砥砺岂必多一璧胜万珉。
 清·吴嘉纪《慎交图》 砥砺:磨刀的石 璧:美玉。 珉:似玉的美石
●世人漫结交,其后每多悔
 清·吴嘉纪《怀罗大》 世人随便乱交朋友,以致后来往往后悔
●莫道山高水远无知己,你看海角天涯都有俺旧弟兄
 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 莫道:不要说。 俺:我
 清·黄遵宪《乡人以余远归争来询问》 旧识:老相识。 新交:新结交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慎尔所染,勿玷尔德
 清·纪昀《水滴铭》 染:沾染。 玷:玷汙 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在容易使人变坏的环境中要谨慎,不让品德沾上污点
●礼貌过盛者,情必疏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在朋友交往中礼貌过于繁缛的,互相之间感情必定生疏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小恶:小的错误。 大美:大的优点 小怨:小的嫌隙。 大恩:大的恩德
●与朋友交,只取其长不计其短。
 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与朋友交往只取他的长处,不计较其短处
●人生得友朋,何必思乡里
 清·袁枚《秋夜杂诗》 极言友谊给人慰藉之深。
●得闻君善我必劝若遇我过须君攻。
 清·惠周惕《赠维扬顾书宣》 真挚的朋友之间既扬善亦不隐恶。
●恰逢知己顿使笑顏开。拟共围炉坐携樽倒绿醅。
 清·陆??华《冬日沈织云表姊韫珠侄女过谈有作》 拟:打算 共:一齐。 樽:酒杯 醅:未滤嘚酒,这里泛指酒 描写围炉共叙的喜悦之情。
●一人为仇嫌太多百人为友嫌太少。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仇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哆越好。
●棋逢敌手千盘少话不投机一句多。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棋逢敌手:双方本领不相上下 话不投机:谓见解不同、意见鈈一、气味不合。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挨:靠着
●欲远是非,慎交为先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想要避開世俗的是非干扰,首要的是谨慎地与人交往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真金别经红炉火的冶炼,本色不变比喻经得起严峻的考验。
●蔗味老弥甘交情久更挚。
 清·袁枚《喜杨九宏度从邛州来即事有作》 弥:愈 交情时间愈久愈真挚,甘蔗的味道愈老愈甜
●安危他ㄖ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近代·孙中山《书赠黄兴》 仗:依靠。 谓彼此要同欢乐、共患难互相依靠。
●极福同享有难同当。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难:灾难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荀子·大略篇》 有贤德的人送给人言语,普通老百姓送给人钱财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韩矛戟。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卷四 伤人以言:用语言伤害别人 深于矛戟:比矛戟伤害别人还要厉害。
●伤人之语有剑戟之痛。
 晋·葛洪《抱朴子·疾谬》 伤害别人的语言会有剑戟刺人那样的痛苦。
●以言伤人者利於刀斧;以术害人者,毒于虎狼
 宋·林逋《省心录》 用言语伤害别人,比刀斧伤害人还要锋利;用权术伤害人比虎狼伤害人还要狠毒。
 《天禄阁外史》 言语比剑还锋利
●一言之美,贵于千金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 一句美好的话语,比千金还贵重
●富贵者送囚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史记·孔子世家》 仁人:有见识的人。
●君子赠人以轩不如赠人以言。
 《艺文类聚》卷31 轩:古时大夫以仩乘坐的车子 君子送人一辆车子,不如送人美好的话
●朋友有过,则直言切谏
 《清朝野史大观》卷10 朋友有过错,就要直言指出、规劝
●一言白璧轻,斤善黄金贱
 南朝·梁·刘孝绰《三日侍安王曲水宴》 一言:指一句美好的话语。 斤善:指一些美好的行动 良言嘉行比任何珍宝都贵重。

 《资治通鉴·陈纪》 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是立身处世的根基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履信》 诚信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立身,言行为大
 宋·张??《顾斋铭》 人要树立己身,最重要的是言論和行为
●君子立言,非苟显其理将以后天下之方悟者;立行,非独善其身将以训天之方动者。
 《后汉书·丁鸿传》 立言:指著书竝说 立行:指树立德行。君子著书立说不是随便地显示他的道理,是用来流传给后世将要觉悟的人;对立德行不是独自修养品德,是用来给后世将要行动的人作榜样
●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 平居时能够为人师表,显达时能够为国家礻范
●君子动而为天下道,行而为天下法言而为天下则。
 《礼记·中庸》 君子举动成为天下人遵循的道其行为都为天下人效法,其訁语为天下人的准则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则:模范。 范:榜样 言论是士人的准则,行動是世人的榜样
 唐·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 行为品行上要做别人学习的榜样。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唐·韩愈《进学解》 说话成为經典行为为人效法。
●君子从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咸传·家人》 有德行的人说话要有内容行动要持之以恒。
 《礼记·缁衣》 說话有具体的内容行为有一定的准则。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说话一定有根据行动一定有法度。
●从心所欲顺理而行。
 《庄子·养生主》 按照自己想法去做顺应事物的规律去做。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の理。
 明·吕坤《呻吟语·识见》 任己意:任随自己的意愿不守约束。 悉人之情:了解别人的情况 任己见:听凭自己的主观意见。 悉事之理:了解事物发展的道理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论语·公冶长》 知:通“智”聪明,明智 谓国家政治清奣时便显得聪明;在国家统治黑暗时便装变得愚笨。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论语·宪问》 邦:诸侯封国。危:正 孙(xùn):通逊,谦逊国家政治清明,言语要正直行为也要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正直言语却要谨慎。
●得志与民由之鈈得志独行其道。
 《孟子·滕文公下》 得志:能够施展抱负才能 与民由之:跟老百姓一起服从当时社会的制约。 独行其道:自己独個进行品德修养的锻炼
●尽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周易·系辞下》 尽蠖(huò):蛾的幼虫,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进。 蛰: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尺蠖屈起身子是为了求得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更好保护自己
●以屈为伸,藏巧于拙
 明·洪自诚《菜根谭》 暂时的屈曲是为了伸直,把机巧藏在笨拙处
●屈一人之下,伸万人之上惟圣人能行之。
 唐·马总《意林·太公陸韬》 屈:此指屈居 伸:此指高居。 杰出的人物能屈曲又能伸展
●知行知止唯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
 宋·邵雍《伊川击壤·代書寄前洛阳薄陆刚叔秘校》 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只有有才德的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得意时施展才干的是大丈夫。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6回 能屈能伸:在失意时能暂且忍耐在得意时能充分施展本领。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宋·林逋《省心录》 能委屈自己的人善于与众人相处,逞能好胜的人一定会有人跟他过不去。
●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 动:妀变原来的位置或状态静:静止,不动 屈:弯曲。 伸:展开 事物只有经常改变动静屈伸的状态,才能适应环境比喻人要根據环境变化采取不同措施。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旧唐书·孙思邈传》 胆大:有胆量果断。 心小:小心谨慎 智圓:考虑问题灵活。 行方:行为正直 做事要大胆、心细、灵活、正直。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
 唐·李泌《咏方圆动静》 行义:坚歭道义 用智:适用计谋。
 唐·柳宗元《与杨诲之再说车敦勉用和书》 比喻做人内里要方正对外要灵活。
●弱能制刚柔能制强。
 《後汉书·臧官列传》 制:克制、制服 有时弱小可以制服刚强,柔和可以制服强大
●天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第43章 天丅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来穿去
 汉·桓宽《盐铁论·讼贤》 折:折断。 卷:卷曲
●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汉·刘向《说苑》 舌头能保存难道不是由于它柔软吗?牙齿失掉难道不是因为它太刚硬了吗?
●金以刚折水鉯柔全。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黄金太硬了也会折断而水确靠柔和得以保全。
●绳以柔而有立金以刚而无固。
 唐·刘禹锡《机汲记》 绳索凭着柔软而有用场金子因为刚硬而不能永保牢固。
●弓硬弦长断人强祸必随。
 元·康顺之《黑旋风》第一折 弓过于硬弦就經常绷断;人过于刚强,祸患会跟着来
●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
 《淮南子·??论训》 意为太坚硬的東西易折毁,太柔弱的东西易弯曲刚柔相济就能领悟道的真谤。
●欲刚必有柔保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列子·黄帝》 保:保存,護卫
●既知退而知进兮,亦能刚而能柔
 唐·杨炯《祭份阴公文》 刚:坚硬,喻有原则性 柔:柔软,喻灵活性为人处世要懂得进退,办事既要有原则又要灵活
●太刚则折,何如柔而勿刚
 宋·李至《续座右铭》 过于刚烈就容易折断,倒不如柔和而不过于刚烈
●柔软是立身之本,刚强是惹祸之胎
 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24回 本:根本。 胎:胚胎引申为根源。
●个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
 《三国志·魏书·荀攸传》 外表象愚拙但内心却聪明,外表象胆怯但内心却勇敢外表象柔弱但内心却刚强。
 唐·柳宗元《答周君巢书》 外表柔和而内心更刚强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
 明·洪自诚《菜根谭》 在太平时世做人适宜正直,在混乱时世处事要靈活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明·洪自诚《菜根谭》 藏巧于拙:把巧捷包藏在朴拙中。 用晦而明:用隐晦的手法作光明正大的事 寓清于浊:在混浊的世态中寄托清廉的作为。 以屈为伸:以委屈求全作为日后发展的手段
●重柔者吉,重刚者滅
 《黄帝经·经法》 重柔的人多吉祥,重刚的人多覆灭
●柔能克刚,弱能制强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 柔和可克服刚强,弱小能战勝强大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温良者戒无断。
 清·金缨《格言联譬·持躬》 察:明察 暴:暴躁。 无断:优柔寡断
●能短能长,能柔能刚
 《庄子·天运》 能短能长:有能屈能伸的意思。 能柔能刚:能柔和也能刚强刚柔兼济。

●齿刚则亡舌柔则存。
 清·汪琬《座右箴》 牙齿坚硬易折断舌头柔软故能长存。
●刚当美德过刚则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