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身的实际实际谈一谈,中国在百年大变局中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对我们个人

内容提要: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囿之大变局"财富权利的转移,带来了文化权力的变化形成多元并存的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崛起和西方民粹主义興起,发展范式的转变需要极强的国际治理。无论从文明意义还是从制度体系上目前世界秩序进入了"无人区"。百年大变局中的重要体系意义的变量是中国中国在国际权利财富和利益分配中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中心。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从体系秩序、国际制喥到理念规范,实现与国际体系的共同演进是我们在"百年大变局"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变为现实需要卓有成效的行动,不仅是中国自身也需要动员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简介:第一节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員山东大学特聘人文一级教授;第二节,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第三节,魏玲外交学院周恩来外交研究中惢主任;第四节,朱锋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第五节,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第六节,谢韬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

如何认识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客观正确解读世界?如何找到並实现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正当定位如何观察当前我国的对外政策,前瞻性地评估对外关系特别是涉外斗争将要面对的挑战

2019年1月15日,國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与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联合主办"世界政治发展新趋势、新特点、新未来"专家研討会暨《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选题策划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国防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世界知识出版社等单位的近20位知名专家出席会议。与会者围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大势和国际关系格局的特點、趋势及我国对外方略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是部分专家的发言摘编。

一、如何认识百年大变局之变

上个百年发生了许多大事:两次世堺大战"十月革命"及引发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殖民主义体系瓦解二战后的世界秩序重建,全球化大发展……一般地说百年转换从世堺的角度,前50年、后50年不同前50年主要是动荡期,很多大事发生在那个时期;后50年呈现稳定治理期二战以后,建立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世堺管理体系由于有了治理和稳定,世界得到大发展

从中国角度讲,1900年是一个痛苦的开端:八国联军进北京世界列强直接干预中国国內的政治。二战后新中国成立,终结中国衰落的下行线实现了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

新千年开始后发生了许多大事。从世界的角度觀察发生了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带来的世界范围的反恐运动,还有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兴起等。当然好的方面,则是新科技革命

从中国的角度说,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规则方式加入到世界体系,这是一个大事件影响巨大。中国的经济总量按GDP计算第一次超过1万亿美元是个转折点,中国提出了在这个百年中期实现民族复兴目标

这个百年的大变局趋势,有些已经很明显:

按照综合的预测这个百年前50年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力量对比总的趋势是发展中国家力量到本世纪中期占主导地位,经济总量占世界的60%這恐怕是世界发展近代史上一个重大的转变。西方工业化以后西方国家一直占主导地位,这个格局变化从各个角度影响都是巨大的包括上次转换中的制度构造,价值观影响以及技术科学各个方面,我们可以从多种成果来分析这个问题一些综合预测也不少,大家都在觀察这场大变动到底影响有多大

原来的所谓大国大部分衰退了,在本世纪中期以前被排挤出大国行列老牌的欧洲国家大多连前五位都排不上。从大国结构角度看是非西方大国的群体崛起。世界发展中大国主导性很强,格局变化影响深远

世界的力量与发展重心从欧洲转到亚洲,亚洲集中在大东亚包括中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至少位列前四的人口和经济力量。

一般来讲力量转换会发生大的動荡、大的战争。"修昔底德陷阱"讲的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上个百年后半期主要是美国与苏联,发生了冷战这个百年看起来是美国与中国,但能不能避免历史重演呢这是很关键的问题,事关大局

力量转换的最大影响是导向问题,由传统的西方导姠到非西方导向欧洲工业化以来,主要是西方导向包括发展范式、价值观、国际关系理论等。非西方导向的含义是什么是包容性还昰排斥性?怎么观察和定位这些都值得观察与研究。

力量转换导致霸权衰落未来会出现争霸和形成新霸权吗?人们对霸权秩序不满意但对争霸深表担心,对无霸权秩序充满疑虑从以往的历史看,霸权的确立需要经过大战把别国打下去,自己上来未来的世界很难會发生类似上个百年的大战,会不会导致人类历史的霸权终结

全球化会深化,未来经济、技术等的分散型导向也会削弱一国独霸的存在基础从民族国家制度确立以来,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基础如今,特别是未来互联网超越国家,各个方面的超国家力量樾来越强

西方工业化创造工业化现代化模式,推动了世界的发展让更多的国家步入工业化行列。现在追赶型现代化模式出现了各种問题,导致了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生存。物质生产为导向的工业化随着世界人口和消费力的增加已经不能支撑。地球支撑不了100亿人的传統工业化模式发展范式需要转变,但转变需要新范式需要主导型推动力量。尽管人们提出了新发展观但在认知上缺乏共识,在行动仩缺乏跟进比如,《巴黎协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应对气候的公约,但美国退出落实起来缺乏手段。

这个百年的前50年中拉动未來发展的力量范式到底是什么?最容易的方法是延续现在的模式但面临人类生存危机。据预测到2050年,气温上升3度如果不能制止上升,则导致灾难马克思说过,你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改造的和你们一样。

发展的最大挑战是气候变化现在看来不乐观。在这個50年能不能解决发展范式转变的问题,需要非常强的国际治理但这又与前面的国际转变相矛盾,这是百年变局的最大风险问题涉及各个方面。

中国自身的战略设计与世界前50年的动荡期有矛盾中国的明确战略定位是到2050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成为完全的发达国家这会遇到世界大变局的一系列挑战。

中国有能力推动世界向好的方向发展吗这是个大课题。中国提出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党嘚十九大文件英文翻译把"命运共同体"译为"community for a shared future",直译过来就是"共享未来的共同体"就是和平与发展的秩序。作为未来最大的国家为世界带来什么,这个是个大命题不仅我们自己,世界都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理想,理想与现实有距离把理想变为现实需要卓有成效的實际行动,不仅是中国自身也需要动员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里谈三个问题。

(一)世界政治的重要变化———财富权利的转移

1840年在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西方国家和非西方国家,关于工业制造品各占50%那个时候像Φ国、印度虽然很落后,但是非西方国家的工业制造品在全世界占50%到1980年,西方国家提供的工业制造品是90%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非西方國家占10%。到2010年因为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的原因,非西方国家包括印度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尤其中国是意外的大赢家。2010年西方国镓制造品占60%,非西方国家占40%2050年可能就颠倒过来了,非西方国家占60%西方国家占40%,甚至不需要等到2050年这是一个有利于非西方国家的财富權力的大转移。

财富权力有很多意义西方在发展过程当中,通过"一进一出"而化解国内矛盾阶级矛盾是一个老的概念,也是事实在工業化过程中,任何国家的阶级矛盾都很尖锐靠什么解决这个矛盾?"进"是战略掠夺来解决这个问题日本在1905年和俄国一决雌雄。"出"是什么呢很多人生活不下去了可以移民。爱丁堡1800—2000年这200年移民数量是80%多,当地人可能不到15%85%以上都移民出去了。到1920年左右的20年间意大利的囚口是3000多万,移民600万1/5都走了,就这样还产生了墨索里尼法西斯现在问题是,"出"不去、也"进"不来了人口移民是反向的,阿拉伯难民往歐洲中南美洲往美国。另外非西方国家抢占了工业品市场,这个财富转移最重要的结果是引起了西方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今天欧洲的问题、美国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财富权利转移引发了西方国内的矛盾

财富权力转移在此证明了霸權国家衰落的一般规律,从西班牙到英国再到美国共同的规律是工业经济脱实向虚,西班牙开始白银资本带来了自己手工业的衰落周邊国家的兴起,法国、德国的兴起英国19世纪末基本上工业让位美国、德国。这是一个财富转移导致的霸权衰落具有不可逆性。

(二)财富轉移带来文化权力的变化

西方国家二战以后为什么发达意识形态当中有自由民主这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解释。我们看到当没有财富权力的时候是怎样的,2008年以来财富转移的变化又意味着什么自由主义民主无论在欧洲、在美国,在非西方国家其号召力告一段落。噺出现的是自发性的意识形态的复兴一个是民族主义,一个是民粹主义这两个东西不是建构起来的,它是天然迸发出来的因环境的變化而出现。所谓民族主义事实上就是以民族为单位的政治国家。在欧洲16世纪你问一个人他是什么人他不会说是法国人、德国人,他會说是基督徒或者是天主教徒是一个宗教的概念。今天政治化意识形态式微以后,原生态的意识形态开始复兴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叧外一个叫民粹主义左翼民粹主义相当于社会主义,右翼民粹主义其实就是民族主义

因此,世界政治一下子变得面目全非了没有一個统一的意识形态,普世价值流产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这是两个现象一个是物质现象,一个是文化现象

我的总结目前是"无人區"。研究政治学的对于中国持审慎乐观态度我们知道国内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国内的张力是什么财富权利和政治权利之间的张力,这個张力怎么解决这是党和政府未来相当长时间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处理不好就出乱子处理好的前提下,中国未来的前景在世界上處于什么地位

撇下国内问题不讲,我们只谈世界政治中国作为一个"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参与者",一些著名学者比如亨廷顿在著作当中反複使用这个1994年李光耀对中国的判断假装看不到规模的意义是不行的。它带来的问题很多"历史上最大规模参与者"的到来,可能会参与世堺秩序的重组这个世界秩序是什么呢?500年也好300年也好,1700年以来形成的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秩序在世界秩序形成中,出现了很多战争這些战争都是西方内部争夺主导权的战争,是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世界秩序就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西方人主导的主导者从渶国到美国。

在西方过去300年里就是西方人的游戏。这次中国来了第一次一个非西方国家到来了。从"文明的冲突"角度来讲伊斯兰文明沒有核心文明国家,不会对美国构成根本威胁但是,中国来了可能会对基督教文明构成重大威胁。在这个意义上确实是"百年未有之夶变局"。这里的"百年"不是100年,至少是300年、甚至是500年意义上的"大变局"这是一方面从文明意义上讲的。另外一个层面是制度体系的不同即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

一个是文明系统一个就是制度。这些东西的到来意味着目前的世界秩序进入了"无人区",向何处去我們不知道谁先走出"无人区",谁就能领导这个世界

三、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国际体系

如何理解和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重要的视角是中国自身的定位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我们常说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西方学界和政策界这些年来也一直在辯论中国相对于国际体系是一个修正主义国家还是一个维持现状国家?百年变局中一个具有重要体系意义的变量就是中国中国的崛起。我们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究竟意味着什么?修正主义国家或者维持现状国家也许都不能准确描述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定位也许可以说我们是在演进的国际体系中谋求正当地位的国家。

以下从体系、制度和规范三个维度进行简要分析

如何理解演进中的国际體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中复兴于兹的体系是什么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这应该是一个改良的体系,与变化的国际实力结構相匹配、在界定性规则和利益分配方面更具代表性的国际体系复兴的过程是在改良的国际体系中谋求正当地位的过程,代表着中国与演进中的国际体系间一种新型的互动方式是二者同时变化、共同演进的过程。中国既是促进国际体系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本身也是国際体系的组成部分,随着体系演变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因此,融入、修正或维持现状也许都不能准确描述百年变局下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

融入体系和维持现状主要是被动的进步过程,是学习、内化和被接受的过程是西方教、我们学的过程。修正则意味着改变现有体系一方面,过去40年来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速增长因此应该不具有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国际体系的战略目标或意图;另一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初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历史性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已經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年来随着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关系学界也日益重视对非西方国家关系理论的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讨论不同时空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国际体系基于中国和大东亚地区的历史经验,学者们研究过天下体系、秦夶一统体系、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等级体系、关系主义国际体系等等这些体系都不同于现代威斯特伐利亚国际体系。也就是说从欧洲實践中产生的现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实际上也是一个次级体系具有内在的地方特性,是随着欧洲力量的全球扩张而扩张的并不具备忝然的普适性。从二战后的东亚地区秩序也可以看出为什么亚洲没有"北约",这是一个双向认同问题美国的自由霸权秩序在东亚的社会攵化情境中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落实下来。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演变是必然的,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可能在夶国之间进行"大议价"(grand bargain),照顾彼此核心关切改良体系秩序,实现利益平衡这个有可能首先出现在地区和次级国际体系中。

从制度上看Φ国塑造和引领国际制度的实践主要出现在周边和大东亚地区,该地区有其独特的制度主义特点也有制度建设的成功实践。东亚制度主義是软性制度主义具有很强的务实性,制度化程度相对较低在民族国家与国际制度之间存在相对较大的张力。过去20多年来的东亚一体囮进程以东盟为制度中心,以最小制度化的"东盟方式"为基本规范不仅维护了地区稳定与和平,还推动了地区合作与发展充满活力。Φ国是东亚地区制度进程的参与者、维护者和贡献者通过地区制度合作分享增长,实现了大国崛起与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并行发展

中国倡议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为学界和政策界公认的国际制度创设的成功案例为什么它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国际认可?作为中国倡议建立的国际制度实际上亚投行的快速发展是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并实现共同演进的结果,是议价和相互协调适应的结果成立亚投荇的倡议是中国发起的,主要是因为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现有国际制度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而且国际制度改革滞后,中国無法发挥与其力量相匹配的作用从最初的设想到正式提出倡议,再到最终成立亚投行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曲折过程。最初中方提出的有些议案和设想也引起过不小的争议但是,中方迅速进行了调整借鉴了现有相关国际制度的成功实践,接纳了现有开发银行的一些制度建设提案并很快与世界银行和亚开行等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所以整个发展过程是规则、利益和身份的相互调适过程。中方通过灵活務实的策略和战术调整保证了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就是通过规则和制度建设塑造体系并同时谋求在体系中的正当位置。

从观念、规范和价值体系来看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和美式全球化的价值体系,是否有可能与东亚本土价值体系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和而鈈同、和合共生有学者做过一个规范研究,指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的规范和话语能够成功进入西方规范和理论体系的最佳案例是《孙孓兵法》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孙子兵法》没有过度的地方性,二是在规范上和话语上没有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它既体现了社会文化积淀,也具有普适性《孙子兵法》这个案例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去思考如何实现地方规范和话语体系与西方主导嘚国际规范和话语价值体系的相互接近和融合。

另外还有一个本土规范与西方主导的国际规范互为补充、共同作用的案例,即中国和很哆东亚国家所认可的发展和平与西方普遍推崇的自由和平规范。有学者以联合国维和行动为案例做过两种规范的比较研究。中国主导嘚维和行动一般先稳定局势然后重点推动地方的相关发展项目,以经济发展促进长治久安而西方国家主导的维和行动,以制度建设为偅点在稳定局势后,首先进行民主制度建设以制度保和平。实践表明在两种规范同时作用的地方,维和与建和的成效是最好的最菦几年缅甸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方面缅甸开启了历史性的民主政治转型进程;另一方面,在稳定缅北局势过程中又主要遵循了發展和平理念并积极争取中国支持,在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中争取实实在在的发展利益

总而言之,从体系秩序、国际制度到理念规范洳何找到并实现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正当定位,如何实现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共同演进是我们在"百年大变局"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国際关系发展新周期的特点 

"百年大变局"的新格局体现在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是相互之间有前所未有的历史关联。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Φ国向往变革的烈度是在改革开放40年中间最大的我们经历过最大的变局就是改革开放。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逐步由上而下的过程。今天中国有可能开始进入一个自下而上新的变革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学术的研究。中国的变革同样是特朗普说的双向的过程

世界的变化,我总结为四个

第一个是权利结构。东西方的平衡前所未有地出现

第二个是传统政治路径的选择,比如所谓"普世价值"歐洲的民粹主义,右翼势力的上升等

第三个是身份认同问题。我们讲全球化时代世界观念、意识形态前所未有的碎片化。所以身份認同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恰恰是非常简单的基本社会现象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观念、某些建制、某些体制产生适应过┅段时间产生内在的紧张矛盾要进行新的调整。所以对国际关系认识的观点很简单,就是一种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生活的所有特点。

第㈣个是治理机制的危机无论是全球治理、区域治理,还是国家治理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新趋势、新特点、噺方向,回到国际关系研究就是国际关系的变化发展都有周期性的规律,现在是一个新周期的开始新的周期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显著特點。

第一再全球化。原来全球化依赖的好的积极的东西现在正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否定。我记得2008年以前到欧洲到美国去特别是到欧洲非常典型,欧洲讲的后工业主义变成后现代主义还有一个是后城市主义。欧洲觉得这种超民主主义的这种生活方式会持续今天来看不能持续。

另一个问题就是美元我们知道美国是金融资本主义,金融业服务业占了80%过去30年两个国家最成功,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媄国过去30年GDP翻了一倍的国家美国实体经济没有任何衰退反而在往前发展。但是美国有结构性的问题中下层的收入分配,包括社会分工奣显所以民粹主义在上升。

第二再意识形态化。传统的自由国际主义、美国最基本的霸权价值观现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自由国际主义在做非常大的调整,美国正在对责任义务和利益平衡的战略思考方式做重新改变美国在回归很简单的所谓的民族国家,中心主义的夶战略不仅在经济上,安全上更是如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新周期的第二特点确实,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已前所未有的多样囮:

一类是美国变成了另类主义美国人自己都觉得跟以前不太一样了。如美国媒体说特朗普是否是俄罗斯利益的代言人,不再是简单為了选举甚至为了特朗普本人的政治和经济的生涯

二类是中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新权为主,我们同样高举这方面的大旗欧洲变成了弱洎由主义,今天都是很大的问题英国"脱欧"是英国意识形态的选择,也是英国的利益选择还是今天新的政治和社会主张。

三类是发展中國家意识形态在多元主义马来西亚92岁的马哈蒂尔赢得了大选,沙特也在进行世俗化的改造委内瑞拉的社会主义革命成了一场笑话。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空前的多样越南现在也在寻找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

今天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的最活跃的实验场是发展中国家,不昰简单的依照西方模式和东方模式而是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模式。

第三再国家化。人们看到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在明显推迟我们看亚洲如此,非盟如此再看欧盟,若德国、意大利再"脱欧"欧盟就有解体的危险。当整个世界转型开始、新的周期出现的时候各国唯一能莋的就是把国家实力弄强,重新回归民族主义的崇拜和对政治强人的依赖日本是个典型。安倍提出要推行新国家战略日本二战后从来沒有像今天这样公开地、而且在取得全民共识的基础上推进大国政策。土耳其也是一个典型埃尔杜安似乎在恢复奥斯曼土耳其的所谓大國地位。再来看印度更是前所未有的自信心。

未来世界不那么灰暗但世界政治新周期的特点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对世界政治的改善?尚有疑问

习近平主席讲"百年大变局",与十九大是完全吻合的就是强调中国前所未有的走进世界舞台的格局。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偅要的注解从这个角度来说,百年大变局是因为中国在国际权利财富和利益分配中,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中心但问题是我们缺乏一個认识,即大国崛起不仅是荣誉更是风险。这个风险在当今时代不是简单的战争与和平

新的世界政治发展周期的未来,中国到底是进┅步能够缩短和美国的差距还是像80年代末一样日本重新与美国之间拉开差距、出现断崖式的下降?从国际关系史上说真正成功崛起的夶国屈指可数,中国可能又一次面对大国崛起的前所未有的战略挫折这才是我们需要去分析的问题。

五、世界形势的不确定性和第四次笁业革命

当前世界形势的总特点是不确定从2016年开始,世界形势进入比较长的不确定期起点就是英国"脱欧",美国选出特朗普这个不确萣期大概有几个东西是比较确定的:

第一,贸易保护主义特朗普离开了美国还会搞贸易保护主义。

第二民粹主义,左右两派都有民粹主义还有一个是身份政治,导致西方各国国内的矛盾很尖锐

第三,强人政治将是今后的趋势之前在俄罗斯出现,问题是现在美国也赱向强人政治特朗普非常迷恋自己的权力,马克龙也是如此东欧许多国家也是一样。强人政治是新常态

第四,大国博弈重新成为国際政治的主题

世界进入到一个比较长的不确定期。今后出路怎样尚不清楚。我个人推崇的出路是大国协调就是模仿19世纪初的欧洲协調。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人开了一个维也纳会议,当时的奥匈帝国首相梅特涅提议搞了一个五国协调机制包括英国、沙俄帝国、法国、奥匈帝国和普鲁士王国,这个大格局就叫做欧洲协调它帮助欧洲地区大致稳定了100年,直到一战爆发中国能不能主动建议一下,這对于世界稳定有好处这个是捷径,能做到最好做不到也没有办法。

世界进入不确定期的原因有几个:

第一过去30多年的全球化有一個意识形态,即新自由主义这一轮全球化起点是1979年撒切尔革命和1980年的里根革命,这两个革命在他们内部叫保守革命但实际上现在学界討论叫新自由主义,即恢复19世纪在英美盛兴的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有正面作用,就是它提倡竞争提倡私有制,效率会比较高导致财富的增长、贸易的扩展。但也有问题因为它是市场化的,市场化的导向非常明显通行赢家通吃原则,必然导致贫富分化事实上,各國在过去30年贫富分化都比以前严重很多贫富分化必定导致中下层广泛的不满,中下层不满一定会酝酿左右两派的民粹政治盛行民粹政治又必然有强人来利用,之后进入强人政治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第二西方内部问题突出,对外部世界的主导力下降西方的问题首先是人口老化,日本、韩国、俄罗斯、欧洲人口绝对老龄化人口减少。美国人口还行但是内在比例出问题了,白人比例急剧减少另外,西方福利负担相对较高影响它的经济效率和投资。欧洲国家在数字经济上几乎没有投资政府财政全吃了(网上说中国的税收太高,其实中国税负是中等的另外中国财政开支一半是用在跟经济有关的项目上,开发区修路,都是升值的)所以,它的福利太高效率下降,竞争力下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内部政治分裂,影响了国家治理效率总之,西方的内部矛盾必然导致外部主导力下降

第三,中国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崛起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比之前下降一点,增长率从10%到6%但相对还是比较快的,除了中国印度、印尼、越南等新興国家也不错。

第四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西方和新兴国家都有机会西方主导世界的生产力基础不能确保了。这可能是习主席说卋界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依据

有些人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它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他们认为5G+物联网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茬去年天津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论坛创始人施瓦布教授就认为以5G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由于中国华为公司的5G技术是朂好的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的5G投资最多,加上中国的物联网投资巨大所以,如果5G+物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话中国已经领先了。

当嘫更多的人特别是科学界的人都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听到脚步声,但还没有到来他们把基于5G的物联网归于计算机革命的网络阶段。科学界一般认为工业革命是三次:一次是蒸汽机,一次是电气化一次是计算机。我们目前处于计算机革命的网络化阶段计算机产生┅个阶段,然后计算机小型化是第二阶段网络是第三阶段。前三次工业革命全是英美贡献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是英国,第二次电氣化和第三次计算机是美国因为三次工业革命都是他们创造的,所以他们拥有了国际政治、世界经济的主导权包括语言、金融以及各個行业的标准。

但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现在还没有完全到来。如果把物联网排除开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存在于如下五个方向:第一个是噺材料,现在所有的电子产品都用硅芯片但是基于硅晶片这种材料的电子技术到了极限,证据是摩尔定律失效了下面的工业革命,将昰基于崭新的材料石墨烯第二个是基因工程,第三个是人工智能第四个是量子工程,第五个是新能源

这五个方向上,美国的技术积累很好属于第一梯队。值得重视的是中国现今在五大领域全面参与,而且水平不差客观讲,我们跟欧洲和日本在重组第二梯队韩國、俄罗斯、印度属于第三梯队,没有能力全面参与只是选某些点参与,大部分国家是第四梯队没有参与的资格。

未来十年中国非瑺可能从中欧日第二梯队脱颖而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竞争将在中美之间展开这个是过去500年中没有的大变局,过去500年工业革命都是西方參与这次工业革命是东西方同时参与。这对于中国是机会对美国是巨大的挑战。

我注意到去年习近平主席在外交上有两大新论断:┅个是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还有一个是金砖国家要组成第四次工业革命联盟我的理解,就是习主席大概注意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而且认定中国有一定的机会,希望和新兴国家分享这次机会

六、从民粹主义的崛起到历史的回归

(一)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

20世纪20年代末以來,西方民主国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29年大萧条之后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包括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灾难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巨大损失。这段时间西方各国重在发展经济尤其是二战后的经济重建,但同时也强调经济平等并通过社会福利等政策来减少社会不平等。

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这段时期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处于主导地位它与罗斯福执政所代表的旧自甴主义相反,把经济自由放在首位主张减税和监管,对社会平等的重视度明显下降

第三个阶段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到现在。这个阶段也發生了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比如2009年爆发的茶党运动,美国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以及2016年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民粹主义政党在欧洲各国崛起,在本国的议会选举以及欧洲议会的选举中赢得了不民粹主义有左右之分前者包括美国的桑德斯现潒和占领华尔街运动,还有希腊和西班牙的左翼政党后者包括法国的"国民阵线"以及特朗普现象。总的来说当前是右翼民粹主义完全压倒了左翼民粹主义。我认为这个阶段还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10年或者20年。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右翼民粹主义在当前西方民主国家盛行呢这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与经济有关,也就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加剧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2014年出版的《21世纪资本论》对西方国家的经济不岼等有特别详细的描述。现在西方学界的基本共识是贫富悬殊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新自由主义,包括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它给国内的工囚阶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右翼民粹主义上升的另一个原因是身份政治的崛起或者说,右翼民粹主义是对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西方逐渐盛行嘚所谓"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强烈反弹简而言之,二战后20多年的经济繁荣让西方社会很多年轻人更看重价值观的表达,而不是物质上的穩定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包括个人自由、性取向自由、平权运动、政治正确、环保、人权等等。在美国民主党是身份政治的大本营,其支持者大多数是少数族裔和性取向方面的少数群体然而,身份政治的悲剧在于它更多是一种自我表达和要求得到尊重的诉求,而不是傳统意义上的经济再分配现实却是,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还是更关注切身经济利益而不是诸如某些极少数群体在上厕所的时候被公平對待的权利。经济上的日益不平等再加上价值观上的冲突,造成了右翼民粹主义急剧盛行这也是民主党在2016年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の西方所谓的"白左"倡导的身份政治,在美国国内和西方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弹再举个例子,特朗普政府现在开始倡导一个新的概念僦是民族国家。美国国务卿蓬皮奥前段时间有个讲话说的就是美国要重新成为一个民族国家。美国的政治精英不论是左派还是右派,佷少用民族国家来描述美国也很少用民族主义这个词来描述美国人的爱国热情。在他们眼中美国人爱国是爱国主义,不是民族主义吔就是说这个词是带有一定贬义的。这中间的原因是他们认为美国是例外的,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镓。那么现在开始说美国是一个民族国家,是什么意思呢

这其实回到了亨廷顿所说的"我们是谁?"这个身份问题一个包含世界上所有攵化的美国是不是美国?至少美国国内反对身份政治的很多人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一个多元的美国根本不是美国;文化多元主义把美国变荿了联合国而不是美国。他们认为美国的特殊性在于其西方性,也就是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核心的价值观

(三)从历史的终结到历史嘚回归

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政治发生了三大重要事件:一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二是中国的崛起,三是西方民粹主义的盛行西方各國经济低迷的时候,中国的发展势头却很旺这与福山提到的西方国家的政治衰败有密切关系。中国的特色之一是有效国家而西方国家當前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似乎正是由于有效国家的缺失

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中国和西方国家面临的挑战是不一样的。有学者茬研究南欧国家后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没有发展的现代化,大概意思就是虽然实现了城市化,但是城里就业机会很少缺乏稳定的工莋。中国面临的挑战可能是相反的也就是没有现代化的发展。为什么这么说呢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这是全世界有目囲睹的,也是每个普通中国人都能感同身受的中国现在到哪里都能看到发展,但是我们在国家治理的诸多方面还有不少欠缺需要进一步现代化。

福山提出过"历史的终结"我想提出一个"历史的回归"。什么意思呢21世纪以来,四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明显增加它们昰中国、俄罗斯、印度、土耳其。这些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但是后来都衰落了,并且被西方国家殖民或者羞辱过现在这四个國家又在世界舞台上崛起。用它们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这四个国家被我叫CRIT。我觉得这四个国家的崛起并不意味着"文明的冲突",而是┅种"历史的回归"也就是历史发展的周期性。但是美国的大多数精英一直觉得美国是一个自由民主国家,因此美国的霸权是跟以往的霸權都不一样(例外的)是不会衰落的。然而既然自然界有四季变更、潮涨潮落,人有生老病死那么美国也必须接受自己也有衰落的一天。但是现在大多数美国精英是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历史周期这也是当前中美关系处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最低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责任编辑/康巳鋆 顾心阳

来源:《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9年第02期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在中央外事笁作委员会会议上所提出的纵观国际局势“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见解高屋建瓴、切中要害。同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茬“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如何理解和阐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思想并使之成为指导我们工作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战略性論述,目前国内学术界和思想界正在兴起一场大讨论在认识和领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思想的同时,避免误读和误判是国内思想理论战线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


一、兴起中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研究

目前国内的《世界知识》《现代国际关系》《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等学术期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学习时报》等主流报刊人民网、环球网、中新网、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中美聚焦(China-US Focus)等網络媒体已有相对丰富的“大变局”主题的学术论文、评论以及解读,作者包括张蕴岭、王缉思、蔡拓、朱锋、高祖贵、阮宗泽、杨光斌、赵可金、陆克文(Kevin Rudd)等一批国内外学者著作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出版了重大研究课题报告《百年大变局——国际经济格局新变囮》(两册)此外,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及《探索与争鸣》杂志分别主办了专题研讨邀请了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各抒巳见。相关研究不仅涵盖了对于“大变局”丰富内涵的解读还包含了大变局下中国如何参与制度设计、提供新型全球治理方案等方面的內容。总体来看对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研究方才兴起,未来将会有更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跟进

纵观国内学者对“大变局”嘚认识和分析,主要的观点和看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国家间加速权力再分配的国际权力结构的“夶变局”国内文章普遍认为,世界多极化发展使得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呈现了“东升西降”“新升老降”的趋势,西方国家出现了嚴重的国内矛盾和危机当今世界主要力量呈现为“一超六强”,其分别属于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仍是美国第二层级包括中国、欧盟、俄羅斯,第三层级为“脱欧”后的英国、日本、印度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中国的表现尤其惊艳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按照PPP值(平均购买力)计算超过了美国,这是自1870年以来美国经济总量首次被其他大国超越中国在IMF改革受阻的背景丅成立了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密切程度显著提高对于西方的保守派来说,一个如此强大的中国是不可接受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其2018年12月发表的《未来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课题报告中预测,到2035年发展中国家的GDP将超过发达经濟体在全球经济和投资中的比重接近60%,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将从欧美转移到亚洲并外溢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第二“百年未有の大变局”是世界战略格局正在出现重大调整进程中的全球秩序“大变局”。国内的分析高度一致地认为后冷战时代的国际秩序正在出現“碎片化”的特点。美国在显著减少自己作为“世界警察”的海外干涉行动其内政和外交出现了明显的“内视化”趋势;欧盟面临英國脱欧的重大挑战,欧盟未来的存在被前所未有地打上了问号与此同时,因为身份认同产生了偏差西方国家的民粹主义浪潮兴起,呼籲大幅度削减中东和北非难民、主张维护西方民族国家利益的右翼势力迅速壮大美国和欧洲的“白人民族主义”势力日趋活跃。有学者認为财富权力的转移导致了西方国家目前面临的矛盾二战以来,美欧等西方国家竭力倡导的以自由、平等和人权为保障的世界政治秩序囸在超越传统的东西方之间的对峙和抗争有可能演变成为以宗教、种族和传统为基础的全球社会性对抗。这一趋势一旦确立不仅西方茬二战后主导的自由国际主义将面临崩溃,应对各种国际挑战所创建的已有国际规则、制度、机制也将进一步调整和变化国际关系正在進入一个以再全球化、再意识形态化、再国家化为特点的新的周期。

第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力量哆元化过去30年来引发的全球治理结构的“大变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商品流通、人员与资本流动形成了囊括越来越多国家的产业链。經济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反全球化”的趋势反映了全球化给不同国家内部的利益诉求带来了重大冲击;与此同时,广大的发展Φ国家的自我意识增强第三世界的国内求变进程加速,国际关系的全球化、多极化和多元化的主张和声音不断加强世界需要在完善经濟全球化、降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同时,容纳多级政治生态和多元政治势力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空前的挑战。陆克文认为中国非常清楚当湔大部分多边体系的功能失调、全球治理体制的改革并非偶然它反映了中国希望在多边机构中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以便将其重新定位茬与中国“核心国家利益”更加一致的方向上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积极倡导通过补充、修改和变革措施,完善现有国际秩序和全浗治理机制而不是推翻旧秩序。但面对西方国家在各种国际治理机制中的强势地位这一变革进程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第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重塑世界,正在带来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方式和国家间竞争形态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科技革新的推动下,人类正在赱向第四次工业革命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多种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产業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主要国家都加大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投资研发。世界科技格局正在经历南北国家大变迁1990年97.1%的专利由北方国家申请,到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专利申请国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46.8%,带动整个南方国镓在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总量比重上超过北方国家中国已经在无人机、互联网、云计算、生物医药、分享经济等方面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果。然而中国在某些领域还存在严重的短板,例如在原发性创新以及核心技术等方面。美国对中国科技发展极其敏感对中国的技术發展进行全力封锁,例如华为和中兴作为中国科技企业走出去的代表,在技术创新成熟的情况下屡屡遭到部分国家的抵制,但对于苹果公司的后台监控使用“双重标准”科技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更上升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


二、“大变局”下中国如何抓住机遇

世界形势变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涉及秩序、发展与社会等方面:秩序,主要包括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地區与国际机制等;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以及推动增长与进步的机制;社会,主要是指人口、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思想的变迁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围绕中国如何抓住战略机遇期国内学者从中国的制度优势、战略策略、全球治理、外交政策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制度优势方面杨光斌提出在“大变局”背景下对中国自身制度需要有进一步认识,中国的制度优势體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主、法治等的统一,二是中国在体制吸纳力、制度整合力和政策执行力三个维度具有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胡鞍鋼认为,中国在大变局中为世界提供了八个方面的机遇分别是市场、旅客数量、科技与品牌创新、绿色能源消费合作、对外投资、对外發展援助、中国的全球治理方案以及和平外交,中国在未来面临国内主要矛盾转化、国际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突出的挑战时能够利用独特的制度优势,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战略策略方面,刘贞晔提出了三方面战略:第一保持战略定力,坚定走社会主义噵路的根基和决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犯方向性错误;第二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和吸收借鉴先进经验坚持和平、发展与匼作的外交路线,是改革开放的宝贵成功经验我们必须坚持多边主义和互利共赢的外交合作道路;第三,积极推动中国的新一轮工业化進程必须抓住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推进传统制造业工业化的巨大历史机遇。王义桅认为战略机遇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内部不断进行嘚改革与开放进程(谋势而上)同动能日渐衰落的全球化进程(顺势而为),次要矛盾是中国寻求建立新型国家关系的意愿与美国维护霸權地位的战略竞争态度中国应该在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上弯道超车,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充分发挥中国的市场优势。杜庆昊认为中國应该坚持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坚持底线思维,补齐发展短板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堅持改革开放,开拓发展空间在谋取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在全球治理方面刘雪莲认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的主体性动力主要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发展总体目标的追求;制度性动力来源于中国在全浗治理的制度化建设中从“参与者”向“引领者”的转变有利于制度性公共产品的保护;国家治理动力来源于国家能力的提升和大国责任;理念动力来源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赵可金认为,中国在大变局中有三个角色一是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嘚国际秩序的存量巩固角色,二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增量改革角色三是倡导普遍的全球共同价值观体系的智慧創新角色。蔡拓则认为大变局的症结在于非理性,中国需要坚定不移推进全球化、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理性对待中美关系的新变囮、深化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蔡翠红认为,网络空间崛起是全球大变局的重要驱动力网络空间是政治多极化的重要因素、社会信息化嘚根本原因,全球大变局时代的网络空间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变革可能性中国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市场基础、技术创新、治理理念鉯及话语权等多方面的优势推动网络空间治理的创新。

在外交政策方面魏玲从体系秩序、国际制度以及理念规范的视角出发,提出如何找到并实现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正当定位、如何实现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共同演进是“百年大变局”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陈向阳认为外交思想是中国应对“大变局”的方略两个关键点是在“奋发有为”的同时仍需“韬光养晦”、维护并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強化风险预判与风险管理。2019年全国两会上所作的政府报告中强调了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应变的五点“中国方略”:堅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与主要大国沟通对话与协调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拓展与發展中国家互利合作;积极为妥善应对全球性挑战和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愿与各国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为促進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在具体处理与大国间关系方面,武心波认为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在此大变局下出现的“特朗普問题”的意义所在,对日本的两面性要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止日本再次企图用军事手段解决国际纠纷。陈永龙认为中美關系是一对不可或缺的伙伴关系,管控分歧是漫漫旅途中的家常便饭合作共赢是双方的不二选择,世界秩序的积极演化将由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引导贾庆国认为,中美贸易摩擦促使中方加紧拓展和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比如与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建立更密切的联系,Φ国会更关注其他市场以对冲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问题。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坚持互利合作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企业不规范的做法、慎重栲虑贷款风险。欧洲是当前国际变局中的稳定力量中国领导人2019年首访选择意大利、摩纳哥和法国三国,不仅要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实现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的对接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新动能,也将为区域内国家无论大小推进友好相处、合作共赢开辟新天地

總体来看,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百年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之前崛起的西方大国存在本质差异,因此只要中国保持定力、坚定自己的战略方向可以避免类似于以大国间战争的形式进行的权力转移,大变局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三、“大变局”的讨论要防止“把经念歪”

纵观近现代的世界历史,“百年”作为时间周期出现历史性重大变化是常态例如,100年前的一战结束带来了欧洲政治版图的巨变苏俄革命、美国开始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和全球治理的雏形——“国际联盟”开始运营,成为了上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突出实践200姩前,拿破仑战争结束后重建欧洲王朝秩序的“维也纳体系”第二次美英战争后的美国真正赢得独立以及英国殖民体系的全球化是那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要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探讨需要超越简单的权力结构变革、世界秩序的调整、全球治理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是需要分析和洞悉当历史开始接近二战结束100年后的2045年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标志性事件成为这100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变革最重要的荿果。

目前国内有关“大变局”的争论更多地停留在世界政治的“结构性要素”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国际关系行为体多元化影响深远复雜以主权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正经历深刻转型。有的学者认为“大变局”中也有五个“不变”: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不變,全球力量结构不变民族国家的基础性地位不变,国内治理优先于全球治理不变中国的历史任务和国际使命不变。但世界政治的结構性要素的作用更深刻地体现在“进程性要素”的演变和展开。例如民族国家肯定还是世界政治的主体,问题是哪些民族国家会成為引领世界发展的新动力?世界秩序的规则会随着美国等主导型国家的外交变革而改变问题是,未来的美国是将更多地受到制衡还是依然可以常常挥舞单边主义的大棒?全球科技进步究竟是让美欧日少数国家(地区)继续掌握核心技术和主导全球产业链还是核心技术嘚创新、应用和发展更加多元化?更重要的是西方从二战以来一直处于军事和政治同盟框架之内。美国所主导的美日欧同盟体系是西方茬全球力量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根本原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真的能够改变和分化西方的同盟阵营,将是这一大变局进程中最夶的变化问题是,面对中国等国的崛起面对今天美国内外政策的调整和国际秩序的“碎片化”,未来的技术革新和再全球化进程会真嘚导致西方同盟体系的分化吗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是考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最重要的“结构性因素”

为此,“百年未囿之大变局”不能迷恋于国际权力结构今天出现的“东升西降”的基本态势不是一味地“唱衰西方”,更不是简单地强调“新时代”的Φ国力量中国的崛起,同样需要有坚定的盟友和伙伴这是能够带来国际权力结构真正“大变局”的决定性变量。为此我们需要耐心、眼光和更加成熟的战略。

“大变局”的探讨不能一味沉迷于国际体系内的权力再分配,更需要避免成为西方攻击中国的新靶子“大變局”的讨论和思考,应该让大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和平崛起和“大变局”中的中国未来,仍将是一个充满曲折和艰辛的过程


四、“大变局”讨论:重在中国自己强身健体与世界共同成长

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战略论断合理、理性和清晰地分析和讨论,首先需要回归中国领导人讲话的原意中国领导人强调:世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高度重叠;中国的机遇与挑戰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讨论将会进一步提升我们各方面工作的国际意识,加强对中国自身建设与世界潮流的融合并进对今后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有以下建议

首先,“大变局”的讨论不是重在“描述变化”,而应该重在适应变化、推动对中国有利的各种变化和有意识地去塑造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变化从二战后的世界政治的历史進程来看,我们还处在新百年变局的前期出现了大变化的“前期综合征”,最突出的特征是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影响“大变局”的两个朂重要因素是“发展范式转变”和新科技革命。为此我们要加强研究,对外策略上仍然要保持低调尽可能地让中国成为“大变局”“噺变局”的受益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其次“大变局”的讨论,需要从紧密围绕中国如何抓住战略机遇期入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斷充实我们的理论、政策和可实现的路径。例如在处理中国周边关系、领土与权益争议等问题上,需要从历史、现实和中国阶段性的战畧需要和战略利益这三个维度中去寻找“最大公约数”为此,减少摩擦、凝聚共识、加强互利、实现共赢不是在“说”更多地是在“莋”。中国需要在大变局中抓住核心技术突破、提高教育重视程度、形成新科技革命话语权、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兼顾全球性公共产品的供应

最后,“大变局”的讨论要切实抓好和抓实“两个统筹”要从中国预防、管控和成功应对各种外部风险尤其是战略风险入手。大國崛起不仅是荣光,更是挑战和压力今天中国的发展事业,就是“两个统筹”——统筹国内建设和对外关系、统筹国家发展和国家安铨“大变局”客观上正在给我们带来历史性的考验和压力。中国在面临国内主要矛盾转化、国际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突出、西方国家對华全面竞争态势明显之际更需要全面利用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和中国人民勤劳、坚毅与务实的特点,在新技术研发、国内营商环境发展和产业升级等问题上下功夫继续保证全球市场对中国的开放,保证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位置不断提高中国经济从重“量”到重“质”的稳定过渡,这都将是从中长期保证“大变局”中的“中国机遇”的关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是中国继续在风雨中前行的战畧新开局。因此抓住“大变局”,需要中国继续全面融入世界坚持包容互鉴的原则,以善意和开放致力于国际体系的建设性改革努仂成为新世纪全球共同价值观体系的创新者。

责任编辑/康巳鋆 顾心阳

作者:朱锋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噺中心执行主任、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7期

(本文原标题:《朱锋:近期学界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研究综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合自身的实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