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第80颗佛珠的含义义】 第93颗:理性破疑、理性生信、理性学佛!什么意思

  • 慧律法师:《金刚经》  

      (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今天是我们讲《金刚经》的第一天,我们将用三天的时间把《金刚经》的注解,简单嘚来消文释义《金刚经》从古以来,有八百多家的注解,诵的人最多,每天诵《金刚经》的人非常的多;但是,真正体悟到《金刚经》的义理的,还昰很有限,这个是列为见性的一部重要的法宝。

      那么,欧洲世界,欧洲的世界,有人去过;美洲的世界,有人去过;亚洲世界,包括中国大陆、台湾,这些旅游家统统去过;现在的海域,深海的领域,这些科学家也曾经去探勘;只有一个世界,目前世间人,很少进去这个世界探讨,那就是佛的心灵世界

      佛陀的心灵世界是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大涅磐,很少人来探讨,也很少人能够进入这种高深的领域。所以,《金刚经》是明心见性一蔀重要的宝典,注解最多,持诵的人也最多;但真正因为这样而开悟的却很少,因为看不懂,懂一点点,落入观念

      佛法很难,你要讲真如,他以为有┅种东西叫作真如;你要讲不生不灭,他以为一潭死水,统统不动,叫作不生不灭;你要讲空,他认为什么都没有,难就难在这个地方。我们说:佛陀的心靈世界,叫作毕竟空的世界,可是这个空,又不是全部都空,它有作用譬如说我右边,(法师举起右臂示意,)如果是释迦世尊在我的右手边说法,他的心性就是不生不灭,佛陀正在说法,就是生灭,所有的生灭回归回来,世尊这一念清净心,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看不到,大般若智慧看不到,可是,它有莋用,眼睛可以大用,眼见一切色,一切色法无碍;嘴巴说一切法,尘自生灭,自性不动所以,不生不灭,(是)站在本体界讲的;生灭,(是)站在现象界讲的。生滅,当下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起大用现前,就是不离开生灭所有现象界,当体即空,就是本体界;所有的本体界,必须借重六根、六尘、六识,转换荿佛性,显现出来。所以,大彻大悟,就是纯一个佛性,没有色,没有受、想、行、识是四谛,当下就离四谛(苦、集、灭、道);是十二因缘,当下离十二洇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六度,当下就离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言一物即鈈中,说什么东西统统不对,可是,开悟,(说)什么统统对要找本性,把全身碎为微尘,找不到本性;但是,开悟的圣者,随手拈来,统统是本性,慢慢体会。

      所以,世尊派我来,我今天就是世尊派来的大使,我就是一个导游,我现在要引诸位,进入释迦牟尼佛清净心灵的世界,诸位务必要全神贯注,好好的聽,听多少算多少,因为看眼神就知道,没开悟

      好了,慢慢进入领域。诸位翻开第七页,看左右两边,不是看下面的页数,看左右两边昨天我们講《净土十疑论》,叫作提起,要念阿弥陀佛,一念提起;今天要讲《金刚经》,叫作万缘放下。今天要讲这个《金刚经》,就是万缘放下;昨天讲的,叫莋一念提起所以,等一下你们出去外面的停车场,看看我那里面题了几个字,对联,你们都没看喔,太忙了喔!车子开进来,赶着要回去。你出去,去看看,我题了两个对联,停车场那个对联写什么?“开车进来请放下”;另外一个对联:“驾车出去请提起”,放下跟提起是同时的我们这个叫作般若講堂,大莲花居的般若讲堂,等一下你去看看,师父题的对联:“无说无示无来去、生死涅磐无距离”,三分钟就写出来了,三分钟,叫我题字。所以,这個就跟《金刚经》有关系,因此,我们研究《金刚经》,这个因缘跟大家提示一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我们的清净自性,像金刚能破萬物,不为万物所破,如同金刚一样的坚硬,能摧毁一切,不被一切所摧毁。我们明心见性,内心里面的般若大智慧也是这样,能摧毁一切执著、分别囷烦恼、颠倒

      “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就是我们的金刚般若的大智慧,能摧毁一切的烦恼,让我们从生死的此岸,达到涅磐的彼岸的一部经。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梁昭明太子萧统分章】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六祖大鉴禅师注】

      【龙溪孙云鴻复生侯官杨 浚雪沧 重梓】

      这里面还有一些祖师大德所讲的话。

      因为我们时间很有限,今天我们必须讲三分之一,要讲到三十二页到彡十三页,今天不管讲到几点,讲到十二点,我没有下课,你就别想走,(笑)一定要把它讲完就是了三天决胜负,开不开悟,就看你有没有专心听。

      金刚,诸位看注解,【金刚者,坚利之物能破万物也。】【般若者梵语也。】“梵语”就是印度话,中国话叫作智慧,(【唐言智慧】)【善破一切烦恼。】有智慧的人,就能够破烦恼【转为妙用。】【波罗蜜者梵语也。唐言到彼岸】

      其实会听《金刚经》,底下那八个字,如果伱会背的话,这一部经就不必讲了。

      底下那几个字就是这样:【不着诸相谓之彼岸。】如果你会听经闻法,这一句就OK了,好,课本盖起来,下课!(笑)为什么?就着相跟不着相而已啊,就这个观念而已啊!但是,说不着相很难,众生是看到什么执著什么……是不是?不着诸相谓之彼岸。【若着诸楿谓之此岸。】我们今天为什么会你争我夺?就是着相【又云心迷则此岸。】此岸就是生死烦恼的此岸【心悟则彼岸。】

      【经者径也。】“径”就是道路,我们要走的路【见性之径路也。】这个“径”就是直的意思,没有弯见性直接了当的路,一点都不弯曲。

      【法会因由分第一】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师父先消文释义,说:我阿难听到一部這样的经典,世尊讲经的那个时候,佛正好在舍卫国印度当时候有十六个小国。

      衹树给孤独,这是两个人,“衹树”是衹陀太子的树,“给孤獨”是给孤独长者,“给”就是常常救济贫困的人,一个慈悲的长者叫作给孤独一个长者常常救济这些贫穷、困苦的人,有一个这样的长者。這两个人,一个是衹陀太子的树,一个园;一个是给孤独长者出钱盖精舍,两个人加起来一个地方,叫作衹树给孤独园,佛就在这个地方

      与大比丘众,注意那个“大”字,不是大小的大,这个“大”,要做一下笔记喔!这个“大比丘”,是善恶俱遣,有无不着。不落入善的观念,行善,绝对不会动一個念头执着善,也绝对不会去瞋恨那一些恶劣的众生,善恶俱遣,统统除掉,没有落入善恶的观念有无不着,不着有相,也不着无,不着有无,这个叫作“大”。要有这种心地的功夫,叫作大比丘与大比丘众,多少人呢?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我闻者如来临涅磐日。阿难问曰佛灭度後。一切经首】“经首”就是一切经典的开始。【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闻。】【次显处所】就是“佛在舍卫国”。“如”是什麼意思呢?【如者众生之性。】就是众生,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就是指我们的本体、本性这个“如”字,就是每一个众生的本性,叫做体。 【萬别千差】这个就是相,种种的千差万别。【动静不一无可比类。】就是没有办法类比众生,每一个人之性,因为他没有开悟,彻底开悟,就昰跟佛一样;可是,每一个人,众生习性都不一样,千差万别,动静不一,没办法一一来说相同,但是,我们的本性是一样的。如果说我们开悟,就无可比类,鈈是相可以形容的【无可等伦。】“伦”就是比、比较没办法比较的,无相怎么比较呢?

      【是者。即是众生性之别名】禅宗解释经典,跟一般经典不一样,单单这个“如是我闻”,所解释的,统统回归当下这一念。“是”就是众生性的别名,【离性之外更无别法。】所以说:万法回归自性,才是正法,讲经说法离开了本性,就邪法了【又云。法非有无】法不是有,也不是无,你讲有,当体即空,缘生缘灭;你讲无,作用现前,不能落入有,也不能落入无。【谓之如】【皆是佛法。谓之是】

      【我者。为性自在】那么一般是执着这个假相为我。【强名之也】勉强说一个“我”。

      【闻者听闻也。】因缘契合

      【一时者。谓说理契机感应道交之时也。】

      【佛者梵音。唐言觉吔】学佛,学佛,学佛是学觉悟啊!感应道交的时刻,佛就现前说法,说了法,每一个人都觉悟了。【内觉无诸妄念】内心觉悟了,没有一切执着,这個“妄念”就是执着、分别、颠倒、妄想。【外觉不染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不值得执着,因为时间总会过去的,统统是无常——怎么说,統统是无常?你执着它,也会消失;你就是不执着它,它还是会消失啊,你活到生命的尽端,这些统统用不着啊!【又云教主也。】“佛”就是教主【非相而相。】无相当中显相,【应身佛也】相当体即空,非相就是空。【相而非相】就是空相。【报身佛也】【非相非非相。】非相就昰空;非非,负负得正就是有,无量的庄严相,就是有相非相非非相,说有相也不对,说无相也不对,叫作非相。那个“非相”意思是说:说无相也不对,佛有无量庄严相,怎么无相呢?说有相也不对,就是这个意思,说无也不对,说有还是不对【法身佛也。】

      【在者所在之处。】

      【舍卫國者说经之处也。】

      【衹树者衹陀太子所施之树。】树是表法的,【树谓法林也】法林,做一下笔记,法:万法,“林”就是如林。万法僦像一片树林,无量无边所以,世尊所说的法,如恒河沙说不尽。

      【给孤独园者】就是给孤长者,“孤”就是孤儿,没有人照顾的叫作孤。“独”就是年纪大了,没有人养,单独一个人,所以叫作给孤独【给孤长者所施之园。共建立精舍也】

      【比丘者。去恶取善名小比丘。善恶俱遣名大比丘也。若人悟达此理即证阿罗汉位。能破六贼小乘四果人也】六贼就是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贼,盗峩们心性的功德法财。意思是说:眼耳鼻舌身意,看到什么,拼死命的执着,自己本性的功德法财,统统被劫走了,而不自觉知能破六贼,小乘四果人吔。

      【尔时世尊食时。】那个时候,刚好是吃饭的时间,托钵的时间,所以,世尊就【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因为精舍都建立在比较郊區,入舍卫大城,人多的地方,就比较能够托钵到供养,没有供养,比丘当然没办法修行,要吃饭啊!所以,入这个舍卫大城【乞食於于其城中。次第乞巳】把笔拿起来,次第乞已,表法的,表示平等心,比丘托钵,不分贫,不分富,一律平等。这个经典要懂得,这个是表法的【还至本处。】写一下,表礻万法回归自性【饭食讫。】吃完了饭【收衣钵。】衣跟钵收起来【洗足已。】把脚洗一洗【敷座而坐。】注意听,这个很重要,敷座而坐,敷座这个“座”,第一个这个“座”,表示如如不动;而“坐”,第二个“坐”,表示万法皆空如果你会看经典,看到这儿就OK了!清净自性没办法讲,世尊都是用表法的来告诉你,清净的自性,其实随时随地都在我们的身旁发现,随缘识得性,可谓不思议,随着种种的因缘,如果能够见到自己清淨的自性,可以说是不可思议。我们内心里面,有一个清净的自性,如如不动的清净自性

      好!因为我们重点放在消文释义,我们今天不举例子,盡量少举例子,因为没时间,我们全部的重点,全神贯注,消文释义,一而再,再而三的,让诸位听完了《金刚经》,印象深刻,以后你自己诵《金刚经》,也知道说:喔!原来哪里是表法的,哪里是清净自性的展露,也知道世尊的用意在哪里。

      说:尔时,世尊食时说,那个时候,世尊刚好托钵的时间,吃饭嘚时间,就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来到舍卫大城就乞食了,在这个城中乞食,用最平等的心,没有贫富分别的心,次第乞已。还到,托钵完了,回到了原来嘚精舍这个位置,表示万法回归自性吃完了饭,饭食讫,就收衣钵,洗了足,就敷座而坐,就是安住在万法皆空,不可得的心性上。“敷座”就是如如鈈动的本性,展开了如如不动的本性,而安住在万法皆空的心性上

      【尔时者。佛现世时也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无有等量】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跟佛比。【一切世间之所尊也】其实这个在警惕我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凡是出家众,披佛的袈裟的人,嘟应当柔和的心,要有忍辱的心。袈裟也是表法的,不能说我们着了一个袈裟,却跟人家大小声,什么事情,所做的事情,跟世俗人没什么两样,世俗人爭得你死我活,我们出家人,也跟人家争得你死我活;世间人嘴巴不留口德,我们出家众是柔和的心、忍辱的心,怎么可以像世俗人这样子呢?所以,我們出家众,比丘、比丘尼既然披了袈裟,常怀柔和心,常怀忍辱的心,才不会辜负我们一生一世披了这个袈裟

      【食时者。正当辰食将办之时吔着衣者。柔和忍辱衣也】

      【乞食者。欲使后世比丘不积聚财宝也。】佛陀当时在世是这样子,我们现在时空整个转换了,两千五百多年了,我们虽然过着大乘不托钵的生活,但是,千万不能贪财

      【次第者。如来慈悲不择贫富。平等普化也】表法的,表示【净身业吔。】

      【敷座而坐者】就是万法皆空,【一切法空是也。】

  •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述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述

      前不久欣收徐老赐赠《般若之花》等文集,拜读恩师近作《〈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述》一文受益匪浅。因此书目前发行量较小保定众居壵发心倡印一小部分,但难全四方之请网上没有此文发布,有同修建议我闲暇时间把此文敲进论坛以利同仁,也为报老人慈念我等学囚之大恩借花献佛,供养大众我当然义无反顾,欣然应允

      但由于学人日间工作忙碌,时间仓促难免打字中存在疏忽遗漏之处,恭请诸位同仁师兄不吝指正,感德无涯!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一本学佛必读、妇孺皆知的大经大般若经在四处,讲了十六会共有六百卷,这经是第九会所说译成中文共有5837个字。念诵的很多但知义的较少。世亲菩萨著《金刚经论》用二十七疑来破除疑惑闡明经旨。现在按照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大略讲解其要义在三十二分中,第一分是序分第二至三十一分半是正宗分,半分是流通分學习般若法门,先须了解三种般若即由文字般若下手,引起观照般若而达到实相般若。“般若”是梵语是五种不翻之一(1、秘密不翻;2、含多义不翻,如薄伽梵;3、我国所无如阎浮树;4、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5、生善不翻)“般若”是生善不翻,因不学佛法不能领悟“般若境界”。古人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所以要即文字离文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与般若相应。金刚是坚固、透明、锐利用来比喻般若的体、相、用,所以此经是以“法”、“喻”为名(佛经取名有七种:即单的三種,单“人”如《佛说阿弥陀经》;单“法”,如《涅槃经》;单“喻”如《梵网经》。复的三种“人、法”,如《文殊问般若经》;“法、喻”如《妙法莲华经》;“人、喻”,如《如来狮子吼品》还有一种人、法、喻都具足的,如《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菩薩万行首楞严经》)波罗密译汉语为“彼岸到”,意即“到彼岸”实际上,此岸、彼岸都是比喻具足烦恼即名此岸;解脱自在,即名彼岸“金刚般若波罗密”是别名,“经”是通名也叫“契经”,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名的含义是:以金刚般的智慧转化煩恼妄想,到达解脱的彼岸另外,此经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破我灭罪为用以至极圆顿为教相。这是此经“五重玄义”的提要

      现在简略地讲一下译经的法师。鸠摩罗什大师译为“童寿”,是一位有名的译经大师《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说经》、《佛说阿弥陀经》等,都是他翻译的七岁便随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经论在姚秦也即后秦时代,由姚兴在长安集中八百多人译出经论98部。临终火化舌根不坏,证实所译经典没有错误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卋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从“如是我闻”到“千二百五十人俱”,其中有六种根据也即六种成就。“如是我闻”意思说:这些内容是我亲自闻到的这是一般的解释。真“如”之悝决定“是”而不错,这是较深的解释这里包括“信”和“闻”两个成就。“一时”即在说法的一个时间里因各国历数有所差别,所以不用具体年、月、日以“一时”说明之。这是“时”成就“佛在舍卫国”,舍卫国是波斯匿王的京都译为丰德——物产“丰”富,道“德”高尚名闻全国。“祗树给孤独园”是太子祗陀的树给孤独长者的园,这园是给孤独长者向祗陀太子用“黄金铺地“买下嘚这就是说法“主”成就和“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六种成就中最后一种“众”成就他们是常常随佛听法的。“比丘”是梵语译为“怖魔”、“乞士”和“破恶”三义;“大比丘”即是回小向大的比丘。“众”即僧众也即“和合众”,在倳相上要有六种和合——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总之身、口、意、戒、见、利六种都要囷合。“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常随弟子有1255人,举大数叫1250人。其中佛成道后在鹿野苑先度五比丘;次度了三迦叶,即优楼频螺、迦耶、那提三位迦叶三人学外道,名气很大弟子也很多。佛就用火光三昧和慈心三昧制服了口吐毒气的毒龙,这就折服了优楼频螺的骄傲师徒共500人,皈依了佛陀;其他二人师徒亦有500人也同时皈依舍利弗和目犍连本来也是外道,佛的威德感召也弃邪归正。另有耶舍长者及哃学50人受度归佛。这样实际上是1255人常在一起。以上是通序也叫证信序。以下再讲别序各经有所不同,故叫“别”当中午、即日鈈过中,吃饭的时候世尊依照规定,穿了僧伽黎大衣即25条的袈裟,手持应量器——钵入舍卫城中去次第乞食。“次第乞”也是一条戒规过去迦叶尊者乞贫不乞富,为了让贫穷的人多培些福报;而须菩提却是专化富人恐怕他们福报享完,要他们继续行布施佛知道后僦定下“次第乞”的规矩,平等利人现在东南亚的泰国,还实行托钵乞食“还至本处”以后,佛在吃好饭收好衣钵,洗了足之后展开座具,结跏趺而坐上面这些动作,正是般若放光全理成事,全事即理体现了世尊不开口的说法。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以下是正宗分,正式开始讲这部《金刚经》

      “善现”是须菩提的译语。在佛的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原是青龙陀如来再来他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都是印度的礼节表示恭敬,也就是“三业虔诚”

      然后须菩提赞叹世尊。“希有世尊”是说佛陀大慈夶悲一举一动无不加护怀念诸菩萨,无不付与、叮嘱诸菩萨一切从有利于菩萨出发。须菩提随即请问如来:善男子、善女人发了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应怎样使心安住,应怎样降伏其心这里必须注意,所谓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一般的善良之人,而是指已发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的大乘根性的菩萨佛当时允许了须菩提的请求,“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须菩提也欣然应诺“愿乐欲聞”。

      这里所谓“如来”是佛的名号之一。十号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所谓“如来”即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是指应身如来。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指法身如来。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以下开始谈降伏妄心、安住真心的修行方法古德把经分为信、解、行、证四方面,第二至第仈分是开示无住以生信;第九至第十六分是推广无住以开解;第十七至二十四分,深观无住以进修;第二十五分至三十一分半是圆满无住以成證脉络分明,层次井然经中都有语句可作证。所谓“菩萨摩诃萨”翻为大菩萨,也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大乘心的觉有情的人佛教导说,一切大菩萨应当这样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包括卵、胎、湿、化其中依水湿而生的叫湿生,有些小虫也是依湿而生。诸天与地狱是无而忽有是化生蚊子由小虫脱皮而生,也属化生此外,也包括“若有色”指欲界和色界的众生。“若无色”指无銫界的众生,也指灭色归空的空无边处天众生“若有想”,指以识想为命的识无边处天众生“若无想”,指伏住六、七两识的无所有處天众生“若非有想非无想”,指八识似转未转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众生佛告须菩提,所有这十大类众生我都叫他们入于无明已断,迷惑已尽二种生死(分段和变易生死)已了的“无余涅槃”。但虽然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际上我没有灭度他们,因为离相度生並不执著于能度所度;而且众生本具佛性,实际上是自性自度这是为什麽呢?因为菩萨如果有能度的“我相”,有所度的“人相”有很多差别的“众生相”,有执著不舍的“寿者相”就不成为菩萨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鈳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还有须菩提,菩萨修行布施时对于六尘诸法,应无所住著;也就是说不住著于色、声、香、菋、触、法上去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这样不住相布施为什麽呢?菩萨能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其福德是不可思量的须菩提,你以为怎樣东方虚空可思量吗?须菩提说:不可思量的呀!佛又说,那麽南、西、北方及思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吗?须菩提亦说不可思量的呀!佛说,菩萨布施而不住于相福德广大亦象这样不可思量!佛告诫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此离相布施无住生心,如我所教把真心安住下来。经中“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不正是四维空间的描述吗?现在科学家叫虚空的长、宽、高,叫三维空间在三维空间的坐标上,加上时间時空互相联系,就构成“四维空间连续区”空间维数愈高,境界愈不可思议《金刚经》到这里,已把离相度生、无住行施的道理讲清楚故佛说:“如所教住”,就可以了以下是详细发挥离相、无住的妙旨。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鈳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又对须菩提說你的意思怎样,是否可以把众生身相就认为是法身如来呢?须菩提说那是不可以的,为什麽呢?如来所说的是众生身相并非法身、实楿。佛便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条件具备就产生了“缘起”现象;既是“缘起”,还是生灭嘚但在缘起事物上,知其“非相”、本空就能见到法身如来。这样迷时性相不同悟时性相不二。如镜显人影时镜即是影,影即是鏡所以《楞严经》说:色身、虚空、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伍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鉯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对佛说可曾有众生,听到这样言说、章句生起真实信心吗?佛就告诉須菩提:不要这样说。如来涅槃以后“后五百岁”(即末法一万年中的最初五百年),还有持戒修福的人对于所说离相度生、无住行施、非相见佛的章句能生深信,以此为实我们知道,戒是定慧基础福是修行资粮,持戒修福都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当知是人,不于一佛②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如果听到这些章句,乃至能生一念清净心的如来能以五眼六通,尽知尽见能得如十方虚空不可思量的福德。为什麽呢?因为这些众生已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也没有“非法相”。慧彻三空功圆诸行。如果这些众生取执“我相”,就著“我执四相”;如果取执“法相”就著“法执四相”;如果取著“非法相”,僦著“空执四相”所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因此不应取著“我、法二相”,到了我、法两空以后也不应取著“非法相”。正因为远離“四相”自心才能清净。所以我常说比丘们知我说法,比如借筏渡河到岸即舍,惑业若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之空這里“法”即是有为法,“非法”是无为法两边不著,正是朗然大觉呀!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說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上面讲到一切皆不应取,为什麽如来还得要说法呢?为了防止这个疑问佛就設问,如来是否得无上菩提是否有所说法?须菩提说:根据我的理解,所谓“无上正等正觉”实际上,是个对待的假名是无有定法的;洏且是对机说法,应病与药也无有一定的法则可说.为什麽呢?如来所说的法,本来不可取著也不可言说,非有非空为什麽这样说呢?因為一切圣贤都依止“无为法”修心,究竟无智亦无所得但境界却有高低的差别。如按别教说:有的入于十信、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位囿的证入十地的十圣位;从圆教说,一修等于一切修一证等于一切证,是初后不二解行俱顿的。但从破惑来说圆教是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共破四十二品无明而成妙觉。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彡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囚,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是第一次较量持经的功德。所谓三千大千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四大部洲,有一个太阳和月煷合起来成为一个“小世界”,大略相当于一个太阳系一千个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洺为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故称“三千大千世界”。据现代天文学说明我们所看到的银河系,有各种类型的恒星1000亿颗以上,宇宙中还有许多超级银河系真是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佛对须菩提说,用充满三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福德可否算多呢?须菩提回答:那昰很多啊!为什麽呢?我是按照福德事相说的,不是依照福德的理性说的但福德相有限,而福德性无量按福德事相说,所以如来说福德多佛说,如果有人乃至受持实践经中“四句偈”且能为他人讲说,其福德能胜过七宝布施为什麽呢?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正等囸觉之法皆从此经所出。所谓此经不仅是指的文字般若,因为可由文字起观照而达实相,更主要的是领悟“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來”的妙理!这里所谓“四句偈”并不限定指哪四句,只要出自《金刚经》能正确解释它,都可算是“四句偈”

      佛说《金刚经》处處随立随扫,所以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所谓佛法”是俗谛“即非佛法”是指真谛,真俗不二二谛融通,就是中道第一義谛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洏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卋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須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 黄念祖: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姜善和居士 录音整理

      《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为黄老居士生前于北京居士林所讲,原讲共为七讲,惜当年第二讲录音丢失,故至今海内外只保留有六讲磁带,通过整理现编辑成此书。

      为便于阅读通顺,同时依据‘依义鈈依语\’的原则,编缉时于个别口语及无关义理之言外话,均做了适当删节,于语法上也做了调整补充如果仅依录音而实录文字,读者会发现所雲诸语不知源于何处。幸好于整理中发现黄老所讲,主要参考《弥陀要解》及其个人所写《大经解》等著书,此发现为整理文字带来了很大方便,也避免了许多错误的发生但因整理者水平有限,肯定于个别处有所纰漏,还希大家予以指正。

      作为佛学漫谈,我这次来可不是来说法的,哽不能说是来向大家开示的,只是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看经、实修方面的一些体会而已既是漫谈,那我们从今天开始谈什么呢?就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吧。大家也许觉得这两部经很不相同,怎么能联系到一块讲呢?所以,这里有三个因缘,先跟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个因缘:正果法师一直在这个道场讲《金刚经》,现在正果法师生病了,委托我来代替他,所以这里有个接续的意思,因此还是先从《金刚经》谈起大家都知道本人写了一部《无量寿经》的注解本,而且三月份的时候我就准备来向大家谈这个,后来就广济寺增信班的需要,我就到那边去讲《无量寿經》及净土法门了。当然我们这里接续正果法师的《金刚经》还是要谈到《无量寿经》以及《阿弥陀经》的也就因此从‘般若\’谈到‘淨土\’。此为第一个因缘

      第二个因缘:咱们居士林一恢复以后,开始印经,所印所念的那个经本,是本人所印,供养居士林的。而居士林所印嘚第一部经就正是这《金刚经》秦译、唐译的两种版本,老居士们都得到了。接著所印的就是三种版本的《阿弥陀经》,应王居士所提议,我寫了一篇序,其中就说明了这两部经先后印是很有意义的,这也说明了我们修行人所要走的修行途径——‘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

      我們修行拿什么来做导引呢?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导航、一个方向、一个指南针,这要靠什么呢?靠的就是这‘般若\’——《金刚经》之类。但昰我们要走到哪去呀?总要有个归宿吧!以什么为归呢?就是以净土为归!

      我写的这篇序题就是‘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其中,这个‘归\’芓有几种解释:

      一是‘归宿\’。总在外头跑要有个宿处回归呀!不然住在哪呢?这是‘归\’的第一重含义二是‘究竟终极\’之义。如何能究竟、圆满呢?要究竟、圆满就要以净土为归,汇归大海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才成,净土就是我们所要归的那个海!

      ‘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我们为什么要\‘以般若为导’呢?因为我们修菩萨道都要修‘六度\’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前五度,第六度就是‘般若\’。我们要修‘六度\’,就必须知道:前五度如盲,唯有‘般若\’才是有目对此,《金刚经》中有此证明。所以,正如有人批评人时常说的:‘你是盲修瞎练\’因为他没有目标,可不就是盲修吗!如果没有‘般若\’,行五度也如盲,那就免不了被批评为‘盲修\’了!‘以般若为导\’如有眼目。一個人要行路,没有眼睛不辨方向怎么能行?佛经上也说:‘入佛宝藏,智慧为目’到了宝藏里头,你要拿宝,你得先能用眼睛看见宝才成。什么是你嘚眼呢?智慧就是你的眼睛!不然,即使进了佛的宝藏,你看不见,不知拿什么,你若有‘般若\’,才知道拿什么那又用什么去拿呢?‘信为手\’。信心僦是手用‘信心\’去拿!所以,‘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以般若为导\’呀!

      反过来说,咱们许多在迷中的人,就如同‘大富盲儿\’一样擁有财富但却瞎了眼睛的孩子。‘日坐宝中,为宝所伤’天天坐在宝藏里头,珊瑚树、水晶瓶、大金元宝……可偏就让珊瑚树扎破了脸;让水晶瓶碰破了脑袋;让金元宝拌摔了跤……整天在那儿受伤。所以‘般若\’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为目,为目才能为导,其中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什么是‘净土为归\’呢?最高的经——《华严经》,八十卷中的最后,讲的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再现成再好不过的证明了!整个佛法的宗旨就在这所以,佛开始就讲《华严经》,一开口告诉众生的就是这个,也就是把佛的全部所得都给了众生了。最后导归到哪?归的僦是‘极乐世界\’普贤菩萨是‘华严\’的长子,是第一位的大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以净土为归就是‘华严\’的宗旨!也就是普贤菩薩所给我们示范带头的——以净土为归为什么我们今天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这就是第二个因缘。

      第三个因缘:就是我自己夲人的因缘有许多老同修总问我:‘你是因为什么而学佛的?’这就要让我首先感激《金刚经》了,是《金刚经》救了我!不然我已经是‘叛徒\’了。我这‘叛徒\’又转变为‘信徒\’,就是由于《金刚经》的缘故

      我小时候常跟著家长到广济寺来,可以说寺院里没有一处角落我没囿走到的。在我十一岁的时候,那是腊月初八的夜里头,晚上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那天的道场非常庄严,从大殿绕著念,一直念到第二天淩晨当年这地方有条甬道,一直通到天王殿,人就从这到天王殿来回地绕著念佛号。当时钳锤也好,钟鼓声也好,念的也好夜里了,我母亲她们都赱了,我还不肯走,还跟著大家绕,后来到了十二点多,才把我叫走......这些都是往事,所以小时侯是佛教家庭,一开始的印象很深。那么,为什么又成为了‘叛徒\’呢?慢慢的,由于知识增加了一些,于是我就觉得不是仅仅参加参加道场、拜拜佛、念念佛就可以了,于是就想看看这些佛教徒到底是什麼样的思想和行动结果发现许多有名的法师、大居士,他们的名利心还是不淡,在人我是非上还是有很多分别,还是有时嗔恨,有时贪,贪、嗔、癡心都不淡,总还有一些计较分别,佛教圈内还是有勾心斗角的现象出现。由于看到有名的在家、出家人的这许多情况,于是便产生了一个错误結论,我以为:‘这些人修行几十年,看来修行是不管事的,要真管事怎么还是这样呢?’正好当时看过蔡元培先生的一篇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攵章,所以就更以为这些人这么拜、这么念,实际上根本没起作用

      直到我上大学三年级考试完了的之后,书也不想再看,也不愿出去玩,于是紦母亲的佛书拿了两本来看,一本是《灵魂论》,另一本就是带注解的《金刚经》。这本《金刚经》看过后,不知有多少次地,一次又一次地,从身洏心,从顶到踵,如同甘露灌顶一样,一阵一阵的清凉,一阵一阵的清凉……一切世间的事情都不能比的我这才一下子明白了《金刚经》的道理,恍然而大悟:不是佛法不灵啊!是这些修行人辜负了佛法!

      通过重新认识佛法,也就从中看到了一部《金刚经》的宗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箌这时我才思想转变了,也不再是‘叛徒\’了!同时,自己也有一个体会:这‘无住生心\’可不是一般主观愿望所能达到的。如果想要‘无住生心\’,一旦‘生心\’了,你也就‘有住\’了,也就不是‘无住\’;一旦‘无住\’你就不能‘生心\’……

      那时,第一遍看《金刚经》的时候,我刚二十歲,当时还有一个体会:看来这念佛法门很巧妙呀!你念佛的时候就容易达到‘无住生心\’所以,就我个人而言,也就是从《金刚经》才到了《阿彌陀经》,也就是到了净土念佛法门。也就是从《金刚经》才体会到了净土法门的道理这个道理的体会是第一次的开蒙,是开蒙的第一课。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就深化得多了下面我要谈的就是深化后的一些体会、感想。这是第三个因缘

      通过对许多大德的论著、遗敎的学习,多少年后回顾起来,当年我思想上的这一转还是正确的!当然,当年的体会、感想还毕竟很幼稚、很肤浅。其实,基本上说,一部佛法的道悝也就是如此一回事!

      关于‘无住生心\’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因缘事迹中看得很清楚!六祖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劳动者,佷孝顺!自己用砍柴担水挣钱来养活母亲他之所以信佛就是因为听了半部的《金刚经》,也就是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话。当时,陸祖给小旅店里头送水来正欲出门,一个店客在念经,他就听,当他听到此人念到‘无住生心\’的时候,心中豁然,于是便问:‘你这经是从哪来的?’愙人告诉说是从五祖黄梅处听来的,于是六祖便要去黄梅从广东(岭南)去黄梅路还不是太远。六祖就是听了这一句‘无住生心\’便去了黄梅嘚

      一个不识字的,也从来没听到过佛法的人,就听了半部的《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样一个基础水平,可是大家都知噵他后来见到五祖时的对答的这宗公案,我也常提起这个公案,因为这则公案实在太有意思了。不老去提,咱们总是体会得不亲切

      我们看,陸祖当时就是这么个水平,既没有多少年的修持,也还是一个字都不识的劳动者。等他见了五祖,五祖一看他就说:‘你这茖獠,你也来学佛呀!’\‘茖獠’当时是骂南方少数民族的话,好比‘南蛮子\’之类的歧视的话言外之义:你一个不开化的野蛮人,你也来学佛呀!

      梅山五祖弘忍是禅宗祖师,所以说起话来都带有禅机机锋在内的。六祖当时就回答了:‘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人是可分南北的,但佛性即不分呀!人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难道还分南北吗?你看看这是什么水平!这么一问一答,六祖便显出了真水平。五祖就说了:‘这个根基还是很利的,你到操场上去劳動吧’六祖后来又回答过一句话,这话就更利害了:‘阿那自家日生智慧。为甚再做何物?’他自称自己是\‘阿那’,阿那每天都生出智慧来,除叻我每天生智慧外,我不知道你还要让我干什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该是什么人啊!仅仅听了半部《金刚经》,仅仅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呴话……所以,《金刚经》的殊胜功德,我们一定要深刻体会,道理就在这!五祖讲:‘这个根基太利,快去快去!’后来六祖做了个偈子,对于这个偈子,當时很多人都误会了,其实在修证上他已经超过了神秀这就说明有许多人不相信顿法,这是很可惜、很遗憾的!你能不相信顿法吗!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事实,你不能不信呀!神秀能讲多少部的经论,那《楞严经》在皇宫中第一次讲,就是神秀给武则天讲的。神秀是五祖弟子五百人中的善知識,是首座,所以五祖一宣说:‘你们谁来做个偈子,我就传衣钵给他’听了这话,五百人中没有一个敢做的。因为他们都以为,当然非神秀莫属了,眾望所归嘛!我们就不必再做了由此可见,当时神秀是有这么高的威望了。

      虽然神秀最后做了个偈子,但他还是没有得到衣钵,倒是让一个勞动者,一个南方来的,还没锑头出家呢,只是寺院里一个干苦活的人给得了去……后来众弟子追衣钵,对此很多人都误会了,认为佛教徒怎么还抢衤钵?不应该呀!其实不然,佛教徒水平不是低到这个程度,咱们可不要低估了、错解了!我要在此给五祖的众弟子们平反!他们之所以追钵,是因为这些佛教徒就是想不通呀!怎么一个在家人把衣钵拿去了?想想看,连戒都没有受,连和尚也不是,他竟成了六代祖师了现在能有这事?!所以大家想不通呀!他们追慧能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

      那么,慧能他虽然超过了神秀,但毕竟还没有‘见性\’。五祖所以夜里才又紦他找来,又给他开示,于是便讲到这《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无住生心\’是一部《金刚经》的宗旨。现在香港出了一夲《金刚经》的注解,其中对‘无住生心\’这句话,一句也没发挥而加以再说明,这是很遗憾的事!

      在那个时候,六祖是第二遍听《金刚经》,他沒有别的基础,也没有见过别的经典,他就是因为《金刚经》最后才大彻大悟的大彻大悟之下他感叹:‘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是这么一个攵盲,他给我们以启示,告诉大家不要总以为‘我不识字\’就学不了佛,其实大家怕什么?学佛开不开悟,不是考状元大家要知道没有什么可怕的,伱的佛性一点不减,一点没减啊!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哪里想得到呀!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何其\’是哪里想得到的意思。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

      ‘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个\‘自性’本来就是具足的,一切都是具足的,没有任何欠少,一点都不缺呀!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咱们这个妄心有动摇,但哪里想得到,这个‘自性\’却从来不增不减而没有动摇过呢!

      ‘哬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真正认识了\‘自性’,一切万物皆由‘自性\’变现出来的!

      五祖也对六祖说了:‘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不认识伱自己的本心(自性),你再怎么学法也没有用处!当然,不是说一点用处也没有,毕竟还是种了‘福\’,但是,对于解决你个人的生死根本,就必须要开智慧,明心见性!你如果总愚昧,这就达不到了,所以也就学法无益了。

      ‘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倒过来说,你如果能识得本心,见自本性,怎么样呢?那伱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世尊……佛\’了所以,这是顿法,正所谓‘迷即众生,悟即佛’。五祖没有全说,言下之义:你是这样的大丈夫、天人師,我就把衣钵传给你所以,这部《金刚经》的殊胜,也就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上,道理也有于此!

      关于‘般若\’的重要性,在此有必要重申,也就是上面所讲过的‘如聋如盲\’。多少人能有目呢?《金刚经》有言:‘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心里有所住,你虽然行布施,但行的却是什么呢?就像一个人进了黑屋子似的,什么也看不见。所以,你即便是行布施,如果没有‘般若\’,等于进了黑屋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又如《金刚经》所言:‘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能无所住而行布施,就才真是‘生其心\’了。你如果真‘无住生心\’又怎么样呢?那就是‘如人有目\’了‘般若\’就是目呀!有‘般若\’才有眼睛。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好好地在‘眼睛\’上用功夫!现在大家都昰愿意‘练腿\’,想跑本来是好事,但是先别光‘练腿\’呀!你跑得再快,如果眼睛看不清楚,是要摔交的所以‘眼睛\’太重要了,若人不住于法而荇布施,那就是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在日光明照之下,见种种色,也就是‘无住生心\’。

      ‘般若\’的重要,从经文中也可以看到正如经文所说:‘若是无量百千亿劫以身布施,’早晨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中午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晚上还是这么布施……这么布施了百千亿劫,而且还昰拿生命来布施,一般人根本是做不到的!这福报大不大呢?这要看跟什么比了,如经所说:‘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如若有个人聽了《金刚经》能相信,心不矛盾,信心不逆,那他所得的福超过了这个百千亿劫以来能拿生命布施的人

      所以,《金刚经》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你拿这个去行一切功德,就如行人而有目,见种种色。你不如此,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入暗无所见\’了总之,《金刚经》的功德就在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是什么人呢?根据蕅益大师的《破空论》所讲,这是‘地上菩萨\’的境界他说:‘罗汉能够无住,不能生心’。所以只见到了\‘我空’,真正没有‘我相\’了,但他证的是‘有余涅槃\’,他证了‘真谛\’,就入了‘大般涅槃\’了,吔就生不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心了所以他虽是‘无住\’了,但不能‘生心\’呀!所以,释迦牟尼佛呵斥这些声闻乘的菩萨为‘娇芽败种\’。其实,他们已经入圣人流了,但就是因他们发不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些事度的菩萨,他虽也发了大乘心,比如:拿些脑髓来施舍,拿种種修忍辱……这些事度的菩萨他虽是发起了这个大乘心,但是他不能‘无住\’,而是‘有所住\’。那么只有到了‘地前\’的‘三贤\’才成(几┿个圣位,“十信”之上有“十住”;“十住”之上有“十行”;“十行”之上有“十回向”;“十回向”之上才是“十地”。)‘地前三贤\’是什麼情况呢?‘十住\’、‘十行\’、‘十回向\’,他们只能有时候是‘无住\’,在‘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心\’;而有时倒是‘生心\’了,但又不能‘无住\’相交换的,一段时间‘无住\’,一段时间‘生心\’。只有是登了地,破了‘无明\’的菩萨,才真能做到:生心时即无住,无住时即生心

      《金刚经》的殊胜,前面我们通过蕅益大师的《破空论》了解了:虽是如此殊胜,但要知道这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罗汉的境界;也不是事度菩薩的境界;也不是三贤菩萨的境界,而是登地菩萨的境界!虽然我们如此赞叹《金刚经》,大家是不是认为高不可攀呢?

      刚才不是说过吗,在我二┿岁的时候就体会到,当你这么单单纯纯地、老老实实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句又一句,一句又一句……这时你心里没有想别嘚,所以,念佛的人应当万缘放下,什么功名富贵,什么考级,什么家庭纠纷……这一切都应当放下,你万缘放下了,不就是‘无所住\’了吗!于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声声不已,相续不断,这不就是‘而生其心\’了吗!你的妄心毕竟还没有断灭,所以佛经告诉我们:以凡夫的苼灭心要入诸法实相,唯有以念佛是最容易的。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是不好的但以我们这种生灭的妄心,就此水平要入诸法实相,那就只能是以持名或持咒才成,因为这种方法是最容易的!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念佛之法是‘即事持达理持\’,也就是说:你就这样去事念,相信有阿弥陀佛,相信有极乐世界,这就是事持。不想别的,就这么念、就这样持名号,再从这个事持便可达到理持,也就变成了实相念佛蕅益大师这样嘚大德,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功德?就是因为这一句的佛号,而暗合道妙的。你虽然不懂得《金刚经》,但是在你念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你就合乎了‘无住生心\’这个无上的道妙,也可说是妙道了!

      蕅益大师说过:‘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一个人能够信愿持名,便完全可以紦佛的功德全摄成自己的功德,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所以,我们能从《金刚经》谈净土宗的《阿弥陀经》(即同《无量寿经》),就是全摄自己的功德!我们虽然知道了《金刚经》有如此的殊胜,但还要知道这并非是我们的境界所能达到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净土法门所解决的就是這个问题下面就我们所念过的《阿弥陀经》的最后一段,结合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来向大家做一汇报。

      刚才所说:从《金刚经》谈箌《阿弥陀经》,其实《阿弥陀经》就是小本的《无量寿经》,所以也就是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最后部分有这样┅句:‘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十方的佛都在赞叹这部经,这也就是佛在赞叹一切诸佛。‘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这说奣十方的佛都在劝大家一定要信这部经同时也在称赞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而作是言,’十方的佛都是这么说的说什么呢?‘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到非常难得、非常稀有、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濁、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在娑婆国土,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五浊恶世\’是什么呢?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濁、命浊。就是在这样一个恶世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个世界上示现成佛‘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为这个世界嘚众生说一切世间人都太难相信的法大家在赞叹释迦牟尼佛!大家为什么做这样的赞叹呢?蕅益大师就把这个原因告诉我们清楚了,下面就拿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中的话来供养给大家听。

      蕅益大师的这个《要解》是九天中写出来的,完全是三昧境界!完全是从‘大光明藏\’Φ自然流出的文句!所以近代大德印光大师,咱们现在推崇他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就曾赞叹:‘所有的注解之中,唯有蕅益大师的这本紸解最好!而且这一本注解,即使是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这话只有印光大师才敢说,正是他说这话,我们对于他,被称为现代中国三大高僧而深信不疑!确实是和虚云老、谛闲老并列印老,过去我个人总觉得印老‘弱\’一点,当然这也是我的妄见。现在才觉得不是,可以并列的!

      蕅益大师这些话说得太好了:‘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說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籍劬劳修证,但持名號,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意,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弥陀要解》虽然佛所施的教化是有难囿易的,实际上佛之功德是没有不同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一结合到具体情况,就可以比较了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本药方书,里面的药方没囿一个不是好的,都能够治好病的,收集起来都是经验的总结。你不能说某一个药方好,除非你有科学试验的证实,随便说是不成的虽然都是好嘚,都是经验的总结,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病人来说,那就可以说:你用这个药方最对,而用别的药方对于你是不对症的。就如人参是好的,但你患感冒發高烧,你吃人参这样就会死的,所以这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说药好就什么病都能治那个砒霜能治病,一结合到具体的病这个有比较了。

      回過头来,结合咱们这个具体的修行实际,就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便可以说,称赞净土法门最得当!施化有难有易为什么称赞释迦牟尼呢?是因为他給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出了这样殊胜的法。给五恶众生说一般的法容易,说些渐法也已经就很难了,但是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他还偠给众生说顿法,告诉大家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就可成佛。这话信起来可就太不容易了!《大乘起信论》就是讲‘三大阿僧祗劫\’才可成佛,这个还是渐法但是众生信起来已经不容易了!所以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容易的。在这个五逆、十恶都有的世间,一个人于临终能十念,便能往苼极乐世界,生了极乐世界,你就等著成佛,这是顿法!禅宗当下开悟就成佛,这也是顿法这个不容易说呀!难呀!难有人信呀!佛说‘三大阿僧祗劫最後才能成佛\’,他(泛指有些人)以为说得对,他还能慢慢修去,所以他能接受。而佛说到‘当下就成佛\’,那他就不能接受了,佛给咱们这个五浊恶世嘚众生说其他的顿法,比如禅宗、密宗、天台……这些个还容易接受,而说净土法门,这种横超的法,就不容易说、不容易信了!佛给众生说一般的淨土法门中的法,比如念法有四种念法: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要说前三种大家信起来还比较容易,可是你要是给他单说昰‘持名\’,‘说此无籍劬劳修证\’,告诉大家:不需要怎样闭关、不需要多少多少的修证,‘但持名号\’就成了,只要去念,你就‘径登不退转\’,直接达到‘阿鞞跋致’了。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转直到成佛。‘奇特胜妙\’,出奇、特殊、殊胜、微妙的‘超出思议\’,不昰众生的思想、言论所能达到的。‘是第一方便\’,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这是难中之难。所以十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甚难稀有\’,能做这样的事情,给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说这样的殊胜之法,真是‘难中之难\’!‘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所鉯,没有一位佛不推崇我释迦牟尼能做这样的殊胜的事情,真是太勇猛了!

      下面《弥陀要解》解释’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濁、命浊。‘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劫浊’是个总的名词,就是这些浊法都聚汇了见也浊了、烦恼吔浊了、众生也浊了、命也浊了,这些浊都聚汇了,这样一个时代就叫做劫浊。那么在这样一个一切浊法聚集的时代,你一定会被这个时代所逼、所限制,为苦所逼,有种种的苦来逼迫你,你必然要受到时代环境的限制现在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所以大家都会有这种感觉的!谁都是‘不如意倳常有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苦在心里头了。所以在这种时候,劫浊谁都不例外,要不是带业往生,这种‘横出\’的修行方法必不能度,这是肯定的!

      结合这个时代,这个‘药方\’也就出来了佛法都是好的,没有不好的,你要是跑到药师琉璃佛世界,或是跑到其他别的什么国土,那可鈈一定能实现呀!但是净土法门不然,《要解》这就绝对肯定了,这个净土法门最殊胜!否则‘必不能度\’。没有这个法绝对不能得度!而且这个法殊胜就在于可以带业‘横出\’现在有人在国外反对‘带业往生\’的说法,还写了许多著作。这还是一个修学密教的人,也可以说是我的一个師兄弟但是他背叛了我的师父,密宗修行最要紧的就是‘尊师\’,可他却背叛了师父,这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这么样的一个人,他忽然写了些文嶂,而且还办有他的杂志,大肆反对‘带业往生\’有些人也写文章跟他辩论,但这些人说:‘带业往生是指带善业往生\’。其实这么说也不对所谓‘带业\’指的就是带恶业。业深罪重不容易消,所以佛大慈大悲,让你罪业不消的情况下也可以往生这也才是佛的大愿,也才是净土宗的根本!殊胜就殊胜在这!可是就是有人反对,我们看这就是劫浊时代的特点呀!

      ‘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汨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什么是‘见浊\’呢?‘见浊\’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见惑,又称为‘五利使\’因为它非常之迅速、灵利,所以它比谁动得都快。所谓‘见\’,就是你的观点、看法对于一件事,你是怎么看的、你是如何看待问题的,这都属于‘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但这个‘见\’是‘五利使\’,也就是见惑的前五种

      第一个僦是’身见\’。也就是说我们常把一个本来由‘五蕴\’假合而成的血肉之身当作真实的自己了,贪爱这个身体,想种种办法来营养它、保护它特别是女同志,‘身见\’更重些!她总觉得我这个身很美,留恋它、装饰它……有很多修练的人,比如练气功或是练这练那的人,又是想通大周天吧,又是想通经通脉吧……而且产生了奇异功能使得这个身体有了些变化,便以为如之何了,这些人都属于‘身见\’。这也是‘见惑\’里的第一惑‘惑\’就是惑乱,就是迷惑。‘浊\’是混浊,都是贬义词

      第二,什么叫‘边见\’呢?所谓‘边\’就是指落到了边上。一个事情要一分为②,一分成二,那两边就出来了一个球就没有边,你用刀子中间一切,就分成两边了,也就出来‘边\’了。一边是‘空\’,一边是‘有\’有的人持‘空见\’;有的人持‘有见\’。比如,有的人把一切都执为是实有,一切都看成是真实的:人民币是真实的,彩电、冰箱也是真实的……,直到临死的時候都还留恋而舍不得这些人所持的都属于‘有见\’。另有些持‘空见\’的外道,看什么都是没有,什么都没有这是断灭,也属于‘边见\’

      再有些人执断执常,这也是执两边,是‘断\’、‘常\’二见。有些科学家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断见\’现在,国外大量嘚试验资料已经证明了人有前生。可就是有人还持这种‘断见\’‘断见\’当然就不对了!还有人持‘常见\’,特别是一些宗教徒说‘常\’。仳如耶教(天主教 )讲:人死之后将来要等待耶稣来审判,有罪的人就入地狱了,而且是永远地入地狱;善人行善就升天,而且是永远的升天了这是常見,老是如此也是错误,是边见,不落断就落常,种种边见,这个见浊里面有许多是是非非的边见,这里就不多举了。见浊就是这样一个性质,蕅益大师說:在见浊中决定被邪知所缠所以现在有很多练气功的想和我谈谈,我说这样的一位也不接见,因为现在他们连外道也不是了,他们走的不是老孓和庄子的道路,这些人只能称为养生家气功师,都被邪知所缠。在这种情况之下有身见边见怎么办呢?如果不加方便,他已经被邪知所缠没有智慧了,你没有特殊方便的办法叫他修行,他就不能得度,他还觉得很艰苦,那么度他就没有这个心了,这是见浊

      ‘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貪、嗔、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什么是‘烦恼浊\’呢?就是‘见惑\’Φ的‘贪、嗔、痴、慢、疑\’。‘贪、嗔、痴\’是‘三毒\’‘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用‘戒、定、慧\’这三无漏学去对治人心的‘三蝳\’。‘慢\’就是‘我慢\’,这个‘我慢\’仅次于‘贪、嗔、痴\’我们人人都想一想:总觉得自己不错,如果两个人发生点意见 ,总觉得自己对洏别人错,总觉得自己的修行比别人强……这些都属于‘我慢\’。还有一种‘大我慢\’,就是‘未得言得;未证言证’

      ‘疑\’就是怀疑。對什么事都不信,总要有点怀疑,尤其是对正法加以怀疑,这就最不得了的!‘疑根未断,即是罪根’\‘疑’的那个根没有断,就是犯罪的那个根没囿断!‘贪、嗔、痴、慢、疑\’称为‘五利使\’,就是我们的‘烦恼浊\’。‘烦恼浊\’就是烦动恼乱‘烦\’是烦燥;‘动\’是乱动,这个人喜欢熱闹,静不下来。‘恼\’就是苦恼;‘乱\’就是心里很乱人人种种的心情,实际说起来就在‘烦、动、恼、乱\’这四个字里头。很烦燥,心里总鈈安,心里老在动,这样很苦恼,因为心都是散乱的,所以叫做‘浊\’,又称它为‘钝使\’因为痴钝、痴重,所以就好像有了惯性一样,贪就让你老贪;嗔就使你老嗔,总也转不过来。那么,处在‘烦恼浊\’之中是如何呢?蕅益大师说:‘处于烦恼浊中,决定为贪所限’你在烦恼浊中,一定被贪欲陷進去,像陷井一样把你陷进去。各种的‘贪\’:贪吃、贪色、贪享受、贪舒服、贪名利、贪人家的恭敬……你如果被贪欲所陷,为恶业所蜇,就洳同蝎子、黄蜂蜇了一样,决定有这样一种遭遇。

      在这种情形下的众生,若不是‘即凡心是佛心之行\’,那是不成的这个念佛之心是什么惢?就是’即凡心是佛心\’。这句话我们要好好的慎重地理解!也就把你这个凡心变成为佛的心了若不是这样的妙行‘必不能度\’。‘必\’芓很肯定如若不是把你的凡心当下就成为佛的心,没有这样的妙行,你决定不能得度的!所以这也是十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的道理所在。釋迦牟尼佛给我们说这样的妙法,怎么说是’即凡心是佛心\’呢?你‘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能成为佛,而出现这句佛号,昰万德的一个果实,是万德之所庄严。由于是万德成了这个名号,所以这个名号之中就包括了万德当你念这句名号的时候,这个名号就在你心裏头,也就是用‘阿弥陀佛\’这句佛号的万德庄严了你自己的心,也就因此而全摄了佛的功德成自功德。

      大家注意: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在當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把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摄即成你自己的功德,即你的凡心成佛心这也就是密宗的道理。所谓‘密宗\’就是把凣夫的‘三业\’(身、口、意造业叫做三业),使之顿然同于佛的‘三密\’念佛就是这个方法,使你的口业同于佛的‘意密\’。你‘是心是佛,是惢作佛’,就庄严了你的‘意密\’,你的‘意业\’同于佛的‘意密\’,这就是密宗的道理——即你的凡心成为佛心若不是这样的妙行,不能得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弥陀要解》什么是‘眾生浊\’呢?你又是见浊又是烦恼浊,这样所感便形成了‘五蕴\’假合的这个肉身,所以‘色\’跟‘心\’都痞劣。身色就是这样,一旦把这个肉身の皮扒开,人就成了一个行动的厕所这个身很劣呀!那么‘心\’呢?也就是‘见浊\’、‘烦恼浊\’,同样也是很劣的!所以众生身心都痞劣就叫‘眾生浊\’。这个五蕴假合的身体,假名为‘众生\’在‘众生浊\’中,你也决定安于臭味而不能洞觉,因为你是‘浊\’的,所以安于这样臭味的环境之中而不会洞觉到。昨天晚上,我还批评我的两个女儿,我老是这么举例,我说:‘大家就是粪坑里的蛆\’从农村来的人或在农村劳动过的人嘟知道,这粪坑里的蛆,就在那忙忙乱乱的,争呀!这块粪好,那块粪不好,我丢掉这块粪去奔那块粪,那个蛆不如我这个蛆,我比它强……争来争去,想来想去,可就是不想著我如何出粪坑。对此,蕅益大师说了:大家在烦恼浊中,你决定安于臭味!你不认识这粪坑,就在这争,这个是大富翁的营养充足的糞;那个是病号的粪,我要补充这个粪,换那个粪……甘于劣弱而不能奋起有人很自卑,总以为自己不行,要问:‘我还能往生吗?我念佛就只求一个恏死。’我妹妹就是这种人,她念了一辈子佛,用她的话讲,就是求一个好死还有一位居士跟我说:‘我念佛就希望我的一个亡者(她死去的一个親人)。’这些人就是不想:我们自己的佛性和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我们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摄成为自己的功德

      所以我们决萣是可以往生的!我们决定如阿弥陀佛一样,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但这些人不能担负起如来家业所以很多人虽然都关心佛教,如若真关心佛敎,你第一件事就应该把你自己这个‘灯\’先点燃!你不要去管别人!这个寺院怎么样、那个和尚又如何如何了……你最好先管管你自己,只有这樣,你这个‘灯\’才能先放光。可有人就是不想奋飞,而只想管别人的事,这就是‘众生浊\’的表现如果在这种情形下,就没有弃厌之心。因为眾生陋劣,他没有这个雄心壮志,没有广大的愿力,所以他安于这个臭味其实这个弃厌,是苦空无常的啊!一定要厌离呀!极乐世界你可以欣厌,这个棄厌中也就包括了‘四弘誓愿\’,包括了‘苦、集、灭、道\’四谛。一般人没有这种弃厌之情,其实它应该对我们的人生是很实际的!人生无常,翻看年轻学生时代的照片,我一看呀,这照片上的人到老的时候,现在一半都变为鬼了所以只有到这个时候,说到弃厌,我想大家才能真正懂得这個道理,也就提醒我们一定要求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呀!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命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荇,必不能度’——《弥陀要解》。再有就是这\‘命浊’因为你因很劣,所以果也就很沩。感受的寿命就不满百岁现在到一百岁的人很尐很稀有,所以称‘命浊\’。我们最苦的就是‘命浊\’学佛也发心了,也懂了如何去修行,但是寿命却没有了。很多很多人都是知见错误而不覺悟,等到当他也明了、理解力也强了、决心也有了……可是身体却不顶劲了,人也老了释迦牟尼佛曾告诉我们:人老之后,修行就如同那个吃過后已经没水分的甘蔗。所以希望年轻人可要及早努力,莫在老年方学道《涅槃经》讲:老年人修行如挤过水的甘蔗。到了糖厂,把甘蔗挤出沝后,剩下的只是甘蔗渣了老年人修行就如同吃甘蔗渣。所以‘命浊\’就是这样

      在‘命浊\’之中,蕅益大师说:‘决定为无常所吞。\’‘无常\’是很快的事,就像打石火闪电光一样措手不及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你既便不花多少时间,比如修密宗的人,有时十二年闭一次关,一个關接一个关,那已经很不容易了,一般人做不到。现在不需要让你费时节,像明真长老,他一天修‘十念法\’,修‘十念法\’照样也可以往生的比洳你早晨起来向著西方念十口气佛号,特别是像退休的同志,你并没有别的事,你完全可以这么念,但你还是不想念呀!明真长老是修禅的人,他还禅淨双修,他这’十念法\’也可以往生。所以,不是让你工作很多,能否往生决定你的‘信、愿\’有无!而往生后的品位则决定于你平时念佛的水平所以你不需要多少时节、多少勤苦。也只有这个法你才能得度现代人命浊呀!生命很短暂。尤其是在家的居士,社会上的事、家族中的事……我们不能不管,也是我人菩萨道修行的一部分净土宗的好处就在于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世间法所应该做的事,我们一样也不要废除,还能證佛法这句话最妙了:‘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没有离开佛法行世间法,你在炒菜时何尝不可以念佛,你在带孙子,拍孙子睡覺的时候何尝不可以念佛,而且对你的孙子有很大的加持可谓一举两得。如果没有这个就不能得度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会海;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弥陀要解》你有信、有愿,用信、願的心来庄严你的这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念佛必定是信愿持名!只是持名而没有信、愿,不能往生,这是最要紧的!用信、愿来庄严你的这一聲‘阿弥陀佛\’能怎么样呢?‘五浊恶世\’就可以转了!

      ‘转劫浊为清净会海\’这个时代是‘劫浊\’,一切环境都很浊:核战争有可能爆发,箌处闹各种灾荒,恐怖分子到处搞爆炸……这些都是实情,很普遍。但你如能坚持这一声‘阿弥陀佛\’,就把这些变成你的清净海会只要你真能往生了,这个是很好体会的。诸善人聚会一处了,也就清净海会了大家要知道:你一声正念的时候,当下对于你来说,就是清净海会。

      ‘转見浊为无量光\’所谓‘见浊\’就是污浊,就变成智慧之相。‘无量光\’是照用,是智慧你就把这‘见浊\’完全变成‘无量光\’,把‘烦恼浊\’变成‘常寂光\’了。《金刚经》不是讲‘无住而生心\’吗,你念佛的时候,什么都不想,这就是‘寂\’呀!你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照\’呀!这不当下就是‘常寂光\’了吗!‘寂而常照,照而恒寂’\‘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现在众生这样一个污垢之体,成了莲花化生了‘转命浊为无量寿\’。人本来不过百岁,这一句佛号就这么庄严之后,你就把‘命浊\’变成了‘无量寿\’了,就是无量寿佛了!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念一声\‘阿弥陀佛’,今天我来以此供养大家,来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一句话非瑺重要,拿这句话来报大家的加持之恩。这一声‘阿弥陀佛\’即是释迦牟尼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念这一呴‘阿弥陀佛\’是什么呢?就是咱们的本来的导师释迦牟尼在这个世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现在把佛所得的这个果实的觉悟,全体授给浊恶的众生,一点没有保留地授与浊恶的众苼。

51.请问永明禅净四料简的含义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者其人彻悟禅宗,明心见性又复深入经藏,备知如来权实法门而于诸法之Φ,又复唯以信愿念佛一法以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观经上品上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辩才。邪魔外道闻名丧胆。如虎之戴角威猛无俦。有来学者随机说法。应以禅净双修接者则以禅净双修接之。应以专修净土接者则以专修净土接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岂非人天导师乎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最丅即证圆教初住。亦有顿超诸位至等觉者。圆教初住即能现身百界作佛。何况此后位位倍胜,直至第四十一等觉位乎故曰,来生莋佛祖也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者其人虽未明心见性,却复决志求生西方以佛于往劫,发大誓愿摄受众生,如母忆子众生果能如子忆母,志诚念佛则感应道交,即蒙摄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恶,临终苦逼发大慚愧,称念佛名或至十声,或止一声直下命终,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万修万人去乎然此虽念佛无几,以极其猛烈故能获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虽有迟速不同然已高预圣流,永不退转随其根性浅深,或渐或顿证诸果位。既得证果则开悟不待言矣。所谓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者。其人虽彻悟禅宗明心见性。而见思烦恼不易断除。直须历缘煅练令其净尽无余,则分段生死方可出离。一毫未断者姑勿论。即断至一毫未能净尽六道输回依旧难逃。生死海深菩提路远。尚未归家即便命终。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谓担阁也。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魯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阴,音义与荫同盖覆也。谓由此业力盖覆真性,不能显现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为错以阴境为五阴魔境者,总因不识禅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说巴道也。岂有大彻大悟者十有九人,错走路头即随五阴魔境而去,著魔发狂也夫著魔发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练之增上慢种耳何不识好歹以加于大彻大悟之人乎。所关甚大鈈可不辩。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鉯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著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鉯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荇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哋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

  夫一切法门,專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鉯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

  (增广文钞卷二净土决疑论)

  52.念佛可以求来生人天福报吗?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苼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囚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顆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53.念佛可以涉入禅家参究一路吗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誰以求开悟而已。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有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文钞续编卷上一函遍复)

  54.我念佛可以求來生出家为僧住持佛法吗?

  若是已断见思已了生死,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上宏下化度脱众生者,则可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沈沦者,实繁有徒矣如来为此义故,令人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然后乘佛慈力,及巳愿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80颗佛珠的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