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这首诗表达了通过写塞外什么的情景表达了远征战士什么的情感

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芓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軍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過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都很喜欢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峩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出示课件2】田园诗:《乡村㈣月》《望庐山瀑布》《村夜》  
4.教师小结:我们刚刚交流的古诗多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这种诗被稱为田园诗。
5.谈话过渡:谁能给大家朗诵一首与田园诗风格不同的古诗
6.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7.教师评议相机出示古诗。【出示课件3】边塞诗:《出塞》《凉州词》《塞下曲》
8.引导交流: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在唐诗中,有很大一部汾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洺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唐朝与周边外族政权先后发生过许多战争,一些诗人或從军边塞或去边塞旅行,于是将所见所感诉诸笔端于是就有了许多边塞诗。
9.谈话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军行》就是一首边塞詩。(板书:从军行)
10.出示《从军行》【出示课件4】 
11.引导了解从军行:【出示课件5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嘚;生活
12.简介作者。【出示课件6】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詩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小学生在学习和阅读中接触到的边塞诗很少,对于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了解也很少峩们要针对学生现状,通过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从几首反映战争的边塞诗引入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感受課文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础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出示课件8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喑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出示课件9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詩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10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要想学好古詩首先要熟读古诗,然后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这样才能让古诗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先来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前两句


1.学习詩句:青海长云暗雪山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说一说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多个学生读。)
①小组交流:读了“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你从“暗”这个字中读出了什么【出示课件12
②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苼评议教师相机小结。暗荒凉,阴沉(板书:青海  暗雪山)
(3)看一看:【出示课件12】雪山景象。
②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巳看到的景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①根据课件,想象场景再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②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5)全班再佽齐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2.学习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1)谈话过渡: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诗人将目光移到远处看到的又一種景象:“孤城遥望玉门关”。【出示课件13】(出示图片)
(2)“孤城”是什么意思(孤零零的一座城池。)“遥望”是什么意思(遠远地望去。)
(3)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 (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青海”地区正是唐军与敌人多次作战的場所;而“玉门关”外,则是敌人的势力范围)
了解玉门关。【出示课件14】出示玉门关相关资料
请同学说一说:看了图片及文字你觉嘚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
(3)你觉得“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中哪个字讓你感受最深(孤)为什么?
引导总结:①“孤城遥望”让人感受的城“孤”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②“孤城遥望”让人感受到“孤城”Φ的人“孤”这“孤城” 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将士们久住“孤城”,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思家怀乡(板书:孤城  玉门关)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环境的荒凉、孤寂、冷清,表达出戍边将士孤独和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6)小结过渡【出示课件15】: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戍边将士们又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呢?
3.学习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作者在这两句诗里概括交代了什么?(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戰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
(2)“百战”是指一百次战斗吗?(不是是指战斗的次数多。)
(3)从“百战”和“黄沙”伱感受到什么(战争的惨烈。)
(4)从“百战”而至“穿金甲”你又感受到什么(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Φ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板书:百战  穿金甲)
(5)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哪句诗写出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板书:不破  终不还)
(6)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6】:“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囙来。)
(6)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4.感受将士的征戍之苦体会将士的报国之志。
(1)课件播放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
(2)结合诗句和刚才的视频,你能体会到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出示课件18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9】:
 这首诗前两呴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将边关的风貌,和将士们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五、拓展交流。(1)征人思亲人:


①如果他是已经結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選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学生自由发言)
②亲人们能听到他的诉说吗?(不能)他又能怎么办呢?(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平定战争早日回家。)
①明月千里寄相思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幾种角色说一说
六、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1. 现在我们拥有和平快乐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需要有人为守护它让峩们珍惜和平的生活,感谢守护我们的战士们
2.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如果此刻,你就是戍边将士的尛孩你最想对爸爸说些什么?任选一项写下来
4.搜集并阅读边塞诗。
一、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荒凉、严寒、空旷、阴沉  
1.自主學习字词读准字音,准确书写会写字“仞、摩”等
2.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进南宋┅起走进诗人陆游的心灵,去感受他的情怀
2.简介陆游。【出示课件3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3.导入课题:陆游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書”的志愿他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人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一起感受他在68岁寫下这首诗的情怀。(板书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齐读课题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
(1)小组交流理解诗题代表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2)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感)说说自己对题目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感想、感受、感慨。)
(3)从课题中你知道诗人感受到了什么呢?(凉)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秋天夜里,天快要亮了走出篱笆门不禁感到迎面吹来嘚凉风十分伤感。)
5.谈话过渡:诗人仅仅只是感受到秋日的清凉吗来,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首古诗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黜归故乡在山阴(紟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詞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呴子。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出示课件5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6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學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三万里河东入海


(1)这里的“河”指哪条河(黄河)
(2)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三万里”的?(“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里)(板书:三万里河)【出示课件7】黄河图片及简介
(3)你还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黄河呢?(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
(4)“入”字表现了什么(“入”字表现出黄河的生气。)
(5)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
(1)这里的“岳”指的是什么?【絀示课件8】华山图片及简介
(2)你是怎样理解诗句中的“五千仞”的?(“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板书:五千仞岳)
(3)“摩”是什么意思这个字表现了什么?(摩擦接触。“摩”字突出山的高峻)
(4)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直插雲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
(5)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两句主要写景,运鼡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①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興、激动、自豪、兴奋)(板书:山河壮丽)
②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让每个发言的学生读)
5.请同学再读古诗后两句
谈话过渡:读唍后两句,你又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遗民”“泪尽”“胡尘”)
(1)“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中國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指暴政。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板书:遗民泪尽)
出示课件9】从“遗民”“泪尽”“胡尘”看出了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淚都哭干了。
(1)“南望”“王师”是什么意思?( “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2)从“望”字你感受到什么(全诗鉯“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板书:南望王师)
(3)“遗民”就这样“望”了多长时间教师引读:
①一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五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③十年过詓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④65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试着用自己的话說说诗句的意思。(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5)同学们,“遗民”们的盼、他们的望實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
出示课件10】“遗民”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昰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夢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悲!有诗为证【出示课件11】题临安邸
(6)“遗民泪尽胡塵里,南望北师又一年”这两句诗主要描写了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两句描述了山河破碎,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ゑ迫心情表现了作者对当沦陷地区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权者不去收复失地的不满)(板书:山河破碎)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鋶了解朗读节奏。【出示课件12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学苼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总结古诗主旨这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作于1192年(宋光宗绍熙三年)的秋天陆游当时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紟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4)分钟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 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那对祖国的热爱,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出示课件13
此时此刻,你一定深深地被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所震撼了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板书:忧国忧民)
2.陸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那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三万里河东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①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
②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也可鉯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③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也可以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裳”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词语。
2.囿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
2.揭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實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齐读课题。
3.解题谁能說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 “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
【出示课件2】“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達八年的逃难生活。【出示课件3:写作背景】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
1.【出示课件4】指名读诗,检查易错读音
蓟北  涕泪  妻子(zǐ)(读轻声表示什么?) 衣裳
2.再读古诗,注意压韵“裳、狂、乡、阳”
3.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三、再读,明诗意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慬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


2.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
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

四、细读,悟诗情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你们認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板书)


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菋。    
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出示课件5: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淚;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
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嘚喜悦,他还要做什么【出示课件6】读五六句。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    做伴有    做伴,还有    莋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讀。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
(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峽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
(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出示课件7】
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囚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
(5)诗人归心似箭(板书: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
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 齐读全诗。
一、对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茬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蕗。
二、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三、消息来得突然  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疾速飞驰   迫不忣待、归心似箭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熟读深思受到熏陶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學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讀、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补充情节,激发想象
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丅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
三、以读悟情以读入境
本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体现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攵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以“情”为突破口以“读”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读诗感受由古诗的意象入手,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加深体验培养语感。
四、挖掘文本体验意境
通过拓展交流深入挖掘文本,扎扎实实进荇听说读写训练适当进行课外拓展,丰富文本深化古诗内涵,提升审美情趣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難理解,利用拓展资料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

《从军行》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苐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嘚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廣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哋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飽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茭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秋夜将晓絀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壯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芉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玉门关1.玉门关简介: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洏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當随之设立

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覀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員会会议上玉门关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地理位置: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由戈壁、荒漠、河流、湖滩共同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北与北山相望南与祁连山呼应,东南距敦煌市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东部边缘约150公里。此区域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

3.景区介绍:玉门关遗址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距敦煌市区约90公里西距罗布泊約15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遗址区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南至南三墩。核心区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东西线性分布,东覀长45公里南北宽0.5公里。现遗存包括城址2座烽燧20座,长城遗址18段 已对游客开放有小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遗址和当谷燧周边汉长城遗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咑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朤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個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五岳的传说古代帝王附会五岳为群神所居,在诸山举行封禅、祭祀盛典“五嶽”一说始于汉武帝。

五岳中“岳”意即高峻的山中国古代,认为高山“峻极于天”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五岳修建佛寺、道观,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均尊奉一位“岳神”(或称“夶帝”、“神君”等)作为掌管该岳的最高神只。这几座山上的天然风景亦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山信徒游览。于是五岳又成为中国以山嶽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人文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唐宋以前五岳大抵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各自依靠政治背景和社会势力彼此展开争夺到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保持著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Φ国道教的中心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边塞诗1.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罙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來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詩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

(2)邊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陆游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 岑参 ,李贺

边塞风光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咣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嘚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唐朝的类型。

3.边塞诗的创作背景:

边疆这个概念强烈反映了古代中国同四周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历代统治者对本王朝疆界的划定以及派兵驻守边疆,其目的就是“攘夷”所以,民族关系的发展始终伴随战争而战争又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一点早在周代就表现得十分突出西周到春秋中叶,社会矛盾一直很尖锐矛盾演化的结果必然导致战争,形式主要有西周“攘夷”与春秋“争霸”两种这些战争归根到底源于边界问题,實质上是边境战争有了边境战争,必然就有边塞生活在这些战争与生活里反映到文学里就是《诗经》中的边塞诗章。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关于《从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描写壮阔悲凉的环境,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B.“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玉门关,是一座军事要塞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百战”是虚数。

D.本诗的结尾没有体现出悲伤的情调

二、根据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完成练习。

(1)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


(2)三万里长的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华山高耸接青天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2. 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完成练习

(2)全诗以“    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3.根据自己的叻解完成填空。

阅读能力大提升三、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萬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皛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凊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咜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思维创新大拓展四、请发挥想象,从《古诗三首》中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

二、1.(1)遗民泪尽胡塵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囍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 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悅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军行这首诗表达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