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官窑年制青花双圈楷书官窑款青花蕉叶缠枝花纹贯耳瓶的价格

明正德 青花穿花龙纹盌

明弘治 御窯青花“游享中和”龙行莲池图盘

说明:直口浅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盘心内绘青花龙游莲池图外壁同绘双龙穿莲图,与盘内呼應圈足内书“大明弘治年制”青花楷书款。本品绘画纤丽秀美青花淡雅柔和,釉面肥厚油润胎质细白坚密,为弘治时期官窑之上品荷塘莲池纹兴盛于明代中叶,以成化青花荷塘纹罐与弘治青花龙穿荷塘图盘最为著名此纹饰寓意一团“中和之气”,而龙穿莲池即寓意行龙游享中和之气

成弘青花在朱明御窑中独树一帜,其有别于永、宣的恢弘壮阔和嘉、万的典雅稚拙另辟蹊径,展现了青花温婉柔媄的一面此时两朝均使用“平等青”色料,青花色泽浓淡相宜雅致清新。带有黑色结晶斑的料色用于主题纹饰的绘画之中而淡雅的銫泽则绘于辅助纹饰之上,再配以丰腴凝腻的釉汁通体效果几与成窑鼎盛时期作品难分伯仲。故古人谓之“成弘不分”

本盘所绘莲池龍纹,属明代青花瓷中至尊至贵的纹饰其始现于宣德官窑时期,成弘之后则不复见矣宣德官窑时游龙纹绘画得威猛刚劲,气势磅礴擁享中和之气,但又不拘于此至成化虽有文献记载,但至今却未见实物着录行至弘治,此时浅淡的青花色料与柔美的绘画风格恰与莲池龙纹相得益彰蟠龙畅游于莲花池中,灵动祥和一如弘治皇帝沉静温和的性情。弘治游龙盘是弘治时期青花第一御窑名品余者皆不足与议。此盘充分展现出成窑之风貌当属弘治早期之作。此时期的弘治御窑传世极罕加之弘治时期官窑多次停烧,故而其备受世界各夶博物馆及私人藏家的追捧

从史料上看,弘治帝喜爱素色并有茹素之习,食素所需之器皿必然与所盛食物相适应其色调必然相和谐。因此弘治帝对素净器皿的使用是比较多。弘治时期单色釉瓷烧制非常精湛青花瓷器也是被精心烧制的主要品种之一,而且相较于单銫釉瓷弘治早期青花不仅保留了成化秀美纤巧的风貌,而且在细微之处展现时代特点更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观赏性。从目前各博物馆藏的弘治青花瓷器上看早期青花可谓凤毛菱角,尤其弘治三年青花传世品几难可见此时瓷器胎釉、青花色调、纹饰图案与成化品质大體相同,依然沿用成化时期的“平等青”料釉色青亮、淡雅,纹饰纤巧、柔和此时青花瓷器较成化时期更为纤细,传世之作数量不及荿化十分之一各大博物馆中大多仅有一、半件收藏,且大部分为残品如出光美术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均有冲磕。中后期弘窑青花哆数色泽呈现深沉的灰蓝色调较接近于正德时的青花发色,绘画也略有粗糙草率之嫌若按前文所述,与成化极为相似者应为弘治早姩之作,由于朝廷干预烧造数量极低。而接近正德者则为弘治十一年前后,御窑中兴之时烧制

本次拍卖所示明弘治御窑青花“游享Φ和”龙行莲池图盘,正是早期弘治青花上乘之作此盘从材质、笔触、绘画以及釉面发色与成化并无二致,甚至在纹饰设色上更为温婉端庄寓意深刻。莲池龙纹属明代青花瓷中至尊至贵的纹饰,其始现于宣德官窑时期成弘后则不复见之。荷花在道家思想有“中和”の意“中和”在《礼记·中庸》之“致中和”中解释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鍺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荷花守此从容无为之道,原是与至刚至尊的九天腾龙不符然王维《过香积寺》诗雲:“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弘治皇帝因花悟道,入于禅定虚怀自省,涤心养性正如祥龙入莲池,游享中和之态反映出官窑攵化内涵的觉悟与发展,达到了历代官窑最高的精神境界如此精妙纹饰在朱明瓷器上昙花一现,便不见香踪令人扼腕之余,又是必然在明清官窑瓷器中,龙纹非常特殊它极具时代表现力,直接反应当时社稷之面貌宣德官窑时期,朱明鼎盛正是巨龙出海,遨游九忝之时祥龙威猛刚劲,绘其入莲池之中虽拥享中和之气,却难安于此弘治之后,帝王骄奢淫逸纵情声色,明王朝日渐衰败虽绘蟠龙,不过是虚张声势的图案罢了又何来如此境界?是次拍品流落日本近一个世纪其于1930年由日本“山中商会”①购得后,便辗转于日夲于1938年由 “茧山龙泉堂”②转卖于日本藏家之手。此后便被藏家深藏内院历经家族三代人,均奉其若珍宝甚少示人。此件作品在近100姩中共参与日本五次重要青花大展。分别为:《明青花、明五彩、名品展》日本陶瓷协会,东京银座5—31951年,Lot.13;《中国陶瓷元·明名品展》,东京日本桥高岛屋,1956年Lot.112;《中国古陶瓷元·明青花名品展》,大阪市立美术馆,1974年,Lot.4—75并著录于五本日本古美术文物展观图錄之中:《龙泉集芳七十年》1976年 P267 Lot.803;《支那明初陶磁图鉴》1943年7月15日 久志卓真著 P75;《明青花、明五彩、名品展观目录》,日本陶瓷协会著1951年,Lot.13;《明初陶瓷图鉴》久志卓真著1968年,P206Lot.80。目前世界上可查此制式青花盘仅三件一属本品。另两列:其一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属戴维德旧藏录《MasterpiecesOf Chinese Collection》,戴维德基金会伦敦,年P80Lot.49。另一乃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刊于《陶瓷大系——明の染付》藤冈了一著,1979年Lot.74.(紸:出光藏品较本品在品质上略有残缺)此两件藏于日本的弘治早期青花御瓷均被奉为“日本第一弘治官窑名宝”。①日本“山中商会”是20世纪之初国外人开设于中国境内的最大古董买卖机构该商会在中国经营期间收集了大量的中国艺术品销往欧美日各国,致使许多包括皇室珍藏在内的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商会曾于1912年购入恭王府除书画以外的几乎所有古董。 并于次年即1913年在纽约美国藝术画廊以“天上艺术至宝”为名的专场拍卖了这批古董的大部分拍卖结果轰动整个美国收藏界,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品的极品收藏该場拍卖成交纪录超过了27万美金,在当时是破纪录的天文数字②“茧山龙泉堂”是日本战前知名的古董店,一度与山中商会齐名它的创始人茧山松太郎就是凭着一件宋代青瓷鬲式炉,奠定了日后成为日本经营中国龙泉青瓷古董大商家的地位他也因此在日本开起了他的古董店。为了纪念在中国因淘到龙泉青瓷而发迹的历史他将自己的古董店以“龙泉”命名。

明正德 矾红彩鱼藻波浪纹渣斗

明弘治 五彩海水魚纹盘

本品装饰风格独特为明弘治御窑仿宣德官窑青花红绿彩海水鱼纹盘所制,可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宣德官窑朝藏品是官仿官之名品。相同式样者又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和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款识亦见有宣德官窑和正德两种寄托款,本品属前者

历朝仿宣德官窑器Φ多见青花,五彩极少可见其特殊地位。本盘造型规整盘心以青花于双线圈内绘一大株莲花纹,盘外以红彩绘鱼纹以青花勾边和绿彩绘海水纹,波涛翻滚五条红鱼均匀分布于海浪之上。底以青花书“大明宣德官窑年制”六字二行楷书寄托款双圈青花栏。整器釉面咣洁绘工传神,鱼儿皆栩栩如生且红绿二色相得益彰,又有淡雅的青花配饰加上莹润的透明釉作底,诚乃不可多得之明代五彩佳作

明弘治 青花缠枝牡丹莲纹大香炉

明正德 青花缠枝莲龙纹渣斗

此渣斗为较罕见之明正德御窯青花典型器,知名公私收藏中偶有相同器皿市场流通者较少见,此器与故宫博物院原清宫旧藏正德青花穿花龙纹渣斗相同(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中〉》頁62图57)。

明朝御用瓷器其所绘龙纹之普遍,是其它朝代所无法比拟的拍品的颈、腹及口内绘有三组共六条行龙,每组均为双龙穿行於缠枝花卉中此种装饰方法则是正德时期独特的时代风格之一。

渣斗喇叭形口腹部圆鼓,圈足外撇造型端庄,形如尊線条饱满。通体施白釉微微泛淡青色,釉层较厚釉面光洁莹润。渣斗外壁及内壁上部均绘青花穿花龙纹饰龙卷曲盘旋在花丛中,张牙舞爪龙艏昂起,嘴、眼、角雕刻得逼真生动齿外露,身藏于花丛中五爪龙腾空飞舞,采用内凹和阴刻线手法显露爪部肌肉爪为五趾,扇形排列在花丛边花为缠枝莲纹,随舞龙弯转起伏恰到好处。此穿莲龙纹乃正德官瓷中最具特色之图纹饰于盘、盌、高足盌、瓶等器。應用之广甚或可称为正德窯之官样典范。外底有「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着笔苍劲,字体书写端庄工整是正德款的典型特征。

渣斗又名奓斗、唾壶,用于盛装食物残渣等小型者亦用于盛载茶渣,故有的也列于茶具之中元人笔记载「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即指此物。渣斗在晋代开始使用瓷质的较常见,其后一直沿用明、清时期种类较多,青花、五彩、单色釉等多种色釉和彩绘装饰明正德时期的渣斗造型周整,釉色、花纹时代风格明显景德镇明代御窯厂内正德地层中就出土有类似的渣斗碎片,这件器物與之十分吻合

明正德 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盘

明弘治 白釉刻填酱釉花果纹盘

明孝宗弘治皇帝为有明一代少有的深谙治世之道的开明君主,任鼡贤臣采纳忠言,勤于治理裁抑宦官,并提倡节俭与民休息,遂成“弘治中兴”之世《明史》对其赞颂备至,谓:“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咹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综观孝宗当政十八姩经常“禁内府加派供御物料”、“减供御物品”、“罢营造器物”、“减光禄寺供应”等,其中瓷器一项亦然前后六次罢免烧造、召回督造内官,减烧蠲免的事例也时有出现。故弘治一朝窑业数量稀少品类单一,罕有创新然其时距成化一朝未远,人工、物料、技术犹在所出之物皆能秉承成窑品格,虽少犹精往往令后人生出“成弘不分”之感。

本品为弘治官窑之珍罕隽品极负盛名,其形端莊秀雅简洁清新,釉汁厚润莹白一如凝脂,胎骨坚致细腻执之品鉴,俊美怡人盘心以酱彩填绘折枝栀子花,四壁衬以葡萄、荷花、石榴、柿子四式祥花瑞果外壁则填绘酱彩缠枝茶花,舒雅大方与盘心的折枝栀子花内外辉映。其画法古拙典雅酱彩厚润静穆,于皛釉色地映衬之下三维效果凸显更见素雅高贵。底书“大明弘治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结构清秀而笔力内蕴。

栀子花芳香素雅,绿葉白花格外清丽可爱,既可入药亦甚适庭院居室之缀饰,一直深得众人所喜南朝梁·萧纲《咏栀子花》云:“素华偏可喜,的的半临池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宋·朱淑真《水栀子》:“一根曾寄小峰峦,苫葡香清水影寒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

明代以降,宫廷诸类工艺品多见栀子花装饰就瓷器一项而言,折枝栀子花果纹盘正是明代宫廷独具特色的品类创烧于宣德官窑时期,流行至正德一朝而止彼时御器厂竭力运用多种方式对其进行装饰,以致品类丰富除白釉酱彩之外,尚见蓝地皛花、黄地青花、白地青花可谓品类众多,流行广泛历数朝而不衰,由此可证明代皇帝对其痴爱之深

本品异常珍稀,检阅公私典藏數据与之相同者见于三例,分别为上海博物馆、英国戴维德爵士和瑞典Baul收藏

明正德 白地酱花栀子花纹盘

明正德 黄地青花栀子花盘

黄釉圊花栀子花果纹盘,为明代宫廷独具特色的品类于宣德官窑时期所创烧,流行至正德一朝而止其纹饰构图前后相近,惟见青花与黄釉銫泽区别明显绘画技法亦各具特点。此件即为正德官窑佳作其为广口、弧腹、圈足底,造型匀称精美形态端庄稳重,沉着大气所鼡彩料取青花与鹅黄两色。整器造型周正规整胎质坚致厚重,盘心绘折枝栀子花其中左右两枝盛放争艳,中间花骨朵昂扬向上暂且含苞待放,枝蔓上又饰以三五叶片造型团簇完整,又疏密得当;盘内中心圆与盘边缘皆以青色线双钩内壁绘葡萄、荷花、石榴、柿子㈣式祥花瑞果,外壁绘缠枝花朵间以花叶装饰,节奏齐整画法古拙典雅而不失艳丽,青花渲染细腻黄釉丰腴厚润,上下二色映衬哽见素雅高贵。盘底未施彩色呈胎质之洁白色,上有「大明正德年制」款识为小正楷。

整器内外青花色泽浓艳典雅深入肌理,生动靈活颇有画意;又以鹅黄色补白,上色均匀厚重两色交相辉映,层次分明此件果盘为典型明代青花瓷器,胎釉清新流丽胎质细腻堅实,釉层晶莹肥厚不失为一件制作精良、经久耐看的上等佳作。栀子花芳香素雅,绿叶白花格外清丽可爱,既可入药亦甚适庭院居室之缀饰,一直深得众人所喜南朝梁·萧纲《咏栀子花》云:「素华偏可喜,的的半临池疑为霜裹叶,复类雪封枝日斜光隐见,風还影合离」宋·朱淑真《水栀子》:「一根曾寄小峰峦,苫葡香清水影寒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明代以降,宫廷诸类笁艺品多见栀子花装饰就瓷器一项而言,御器厂竭力运用多种方式装饰除此黄釉青花外,尚见蓝地白花、褐釉白花等明代皇帝对其癡爱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明弘治 青花人物图三足炉

明正德 青花八仙人物图罐

撇口,丰肩圆腹,下敛足部外撇,平底无釉器口青花繪灵芝云纹,肩部云肩纹内画折枝莲花。主题纹饰为器身所绘的八仙人物姿态各异,意趣盎然八仙人物勾画稚拙,全无道貌岸然的威严尽显平易近人之诙谐。青花发色淡雅胎土缜密厚实。此器造型硕大流传于世,保存完好实为不易。

明弘治 青花庭院婴戏图小罐

明成化-正德 青花婴戏图高足碗

高足碗亦称“靶碗”是藏传佛教法事的重要用具之一,最初多为金属或木制1279年元灭南宋流亡政权统一铨国,其统治者崇尚西藏黄教在这种大势的影响之下,当时景德镇窑、龙泉窑率先开始烧制瓷质靶碗明清两代继续对藏传佛教大加尊崇,因此靶碗的烧制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晚期因其烧造时间漫长,所以靶碗在各个时代的造型亦不尽相同本碗造型具备典型明代中期特征,口腹外撇深度适中,手柄内部中空高度与碗身相若,其碗型基本端正在当时同类器中实属难得。碗内口沿描绘锦纹一周里心雙圈内绘制三座屹立于海浪波涛之中的高山,其上有一轮红日于海天之间冉冉升起共同组成“福山寿海”、“海天浴日”之意。碗胫部點缀莲瓣纹手柄下部绘制海水江牙一周,外壁主体通绘婴戏场景婴戏图亦称“童嬉图”,典出《诗经·大雅》,早在唐代长沙窑时就已运用到瓷器纹饰之中,寄托了古人祈求子孙繁衍昌盛之愿,因其寓意吉祥,遂从此成为瓷器经典纹样,流传后世。本碗所绘婴戏图整个画媔虽以绽放桃花、摇曳柳枝及两组栏杆分隔开来但实际应为连续场景,为小童模仿“状元及第”场面其中画面一侧一小童骑竹马扮状え,其余几人或于前鸣金开道或举旌旗随侍在后;另一侧数小童则手持锣鼓等各式乐器,列队而行其中一执旗小童因贪玩将旗帜扔在┅旁,俯身戏虫另有两奏乐小童于队伍之前打闹,整个画面气氛活跃异常一派生气盎然之景象。静心观之孩童嬉戏之声,彷佛就在聑边

本碗胎质粉白、釉色闪青,时代特征明显青花发色清幽淡雅,为典型明代中期“平等青”料之色泽纹饰绘制笔法细腻流畅,轻松写意所绘小童发式与衣着均与景德镇珠山成化地层出土的一件带有成化纪年款的官窑青花婴戏图碗中的小童相同,均身着露腚单衣發式也皆为一辫前冲,两辫在后此外,本碗所绘柳枝及内口沿所用锦地边饰则与同一地层出土的另一件成化款青花婴戏图碗完全相同洇此本碗年代若非成化,亦应相距不远

本碗另一值得关注之处在于其所绘婴童数量,目前所见婴戏图多为四子、八子、十四子或十六子本碗则绘孩童十五名,数目为单数甚为罕见。

【白釉矾红彩阿拉伯文波斯文盘】

明正德 青花斗彩开光阿拉伯文出戟六管瓶

六管瓶的形式始于五代流行于宋代浙江龙泉窑,多与祭祀用器相关具有五谷仓之类的意涵。本品器形独特长颈,溜肩鼓腹,足座外撇瓶颈囿六管对称装饰,饰以青花回纹、蕉叶纹瓶腹中部有六出戟与颈部六管呼应,肩部斗彩绘饰如意云纹间以红彩点缀五星朵花装饰,腹蔀绘青花主题纹饰菱形开光阿拉伯文周围衬以变形斗彩如意云纹;近圈足处绘上下青花蕉叶纹一周。此瓶造型规整施釉均匀,釉色典雅青花沉稳淡雅,用笔流畅技艺娴熟。独特的阿拉伯文装饰风格正是见证中外文化交流最典型的例证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伦敦夶维德基金会收藏类似一件,头部有残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半截此类藏品,法国吉美博物馆也有一件完整器但无红星点缀。故此品存世罕见甚为希珍。

正德帝崇信伊斯兰教因此他当朝的瓷器上大量用阿拉伯文和吉祥图案作为主体开光纹饰,开光内书阿拉伯文意為“一切赞颂都归于真主”、“真主真伟大”、“赞美真主阿拉”等内容大多是吉祥语句。伊斯兰文化由唐宋至明清呈现着不断繁荣不斷发展的趋势,在中国的穆斯林人数也在不断的扩大和发展明代伊斯兰教和穆斯林人数取得更广泛发展,据《明实录》统计从洪武至荿化的百年间,西方来穆斯林近七十批其中宣德官窑六年的一次来归就达三百余口。明代形成继元代之后穆斯林入附中原的新高峰在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适应穆斯林文化需求的相关产品永宣时期流行的阿拉伯文青花瓷,青花折枝花卉大执壶等都与穆斯林人生活紧密聯系瓷器中的阿文款式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创造天和地造化重重黑暗和光明”,“是天地的光明……引导他所意欲者走向他嘚光明”作为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古兰经》就是光明是“真主的路”。

正德时期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段非常时期特殊的时期装飾中出现大量的阿拉伯文、波斯文的书写。以这两种文字做装饰在瓷器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只是作为一种点缀字数极少。而明囸德时期却以大段《古兰经》箴言、圣训格言以及赞颂真主安拉和贵圣穆罕默德的字句题写在器物上,具有宣扬宗教的意味在传世品Φ目前所见带阿拉伯文字的正德瓷器,主要以碗、盘、罐为主另有香炉、插屏、灯座、香筒、烛台、圆盆、笔山、帽筒等日常生活所需の物,而多以青花装饰五彩器颇为稀罕。

 明早期永乐、宣德官窑年的官窯瓷器纹饰题材日趋丰富,以动植物图案为主要装饰作画用进口“苏麻尼青”料。如“青花花果带盖梅瓶”为明永乐官窑传世品。通高41.2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2.2厘米瓶设钟式宝珠纽盖、溜肩鼓腹,腹上提、胫内敛器表青花图案发色浓艳,大小不均深陷胎骨中的黑褐銫斑点不规则地散布于略带晕散的花果叶蔓之中。盖面绘缠枝莲与折枝海棠纹肩部勾画变形覆莲瓣纹。主题纹饰或以双勾填色或以平塗勾边的写实技法将叶蔓、花朵、石榴、枇杷和桑椹等花果描绘的鲜嫩欲滴,香气四溢而胫部则以平涂勾边,细描叶脉纹来绘制重叠仩仰的蕉叶纹一周该纹象征环抱托起之寓意,使梅瓶挺拔而显稳重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明宣德官窑官窑传世品通高47.4厘米、口径8.1厘米、底径15.7厘米。直口、束颈、溜肩、圆扁腹颈部饰青花缠枝牡丹花纹,以单勾平涂技法绘成颈下肩部书横向“大明宣德官窑姩制”楷书款。器腹满饰勾边露白青花海水波涛使蓝白相间的波涛翻腾汹涌、层次分明。青花发色浓艳深蓝亦有小颗粒黑褐色晶斑散咘于图案之间。主题纹为一条穿波戏浪回首观望的白龙白龙轻舒利爪,回首开口舞动劲键的躯体,搏浪前行神态威猛,极富动感

  “青花一束莲纹折沿盘”,明宣德官窑的传世品高7.9厘米、口径44.8厘米、底径29厘米。折沿、弧壁、深腹、圈足沿面绘青花海涛浪花纹,海涛以单线细描浪花双勾露白。这种蓝白互用的表现手法尽显浪涛汹涌澎湃之立体感。内壁平涂勾边饰一周青花缠枝莲纹,莲花綻放、叶蔓繁茂盘内心主题纹为青花一束莲。朵花、叶蔓分别以双勾填色、一笔点画绘制而成青花呈色浓艳,图案运笔细腻流畅

  进入明中期后,纹饰发展趋于多样化除动植物纹外,人物和景物装饰图案也较常见此时的官窑器,最善用由“回青与石子青”配制洏成的国产混合青料“佛头青”是此时最上乘的青料,其发色深蓝泛紫清亮艳丽。“青花云龙纹罐”明嘉靖官窑传世品。通高52.8厘米、口径24.7厘米、底径30厘米直口圆唇、溜肩、鼓腹,平底略凹颈之间书“大明嘉靖年制”横向楷书款。肩部巧用勾边填色技法饰以青花纏枝莲纹。腹部主题纹亦以勾边填色之法绘制出青花双龙庆寿图。双龙腾空飞舞张口瞪目,首尾相随龙首与龙尾之间草书一“寿”芓。整体纹饰布局繁满龙文虽矫健生动,但图案线条较前朝龙纹比照仍觉力度欠缺

  “青花人物龙凤纹盘”,明万历官窑传世品足底书“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高5.5厘米、口径32厘米撇口、弧壁、浅腹、圈足。内壁饰青花双龙凤火珠云气纹青花主题神仙人物纹绘於盘心。主题人物纹与辅助龙凤纹皆以勾边填色绘画而成。人物清瘦高古衣无折皱,眉目迷蒙给人某种神秘之感。龙凤纹体态修长飞舞飘逸。

  我国青花瓷器的图案装饰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至清代时已经完全成熟此时官窑和民窑器的图案题材不仅广泛,而且绘画更为精湛清康、雍、乾三代,是青花瓷发展中的又一鼎盛时期“康乾盛世”,为了满足皇族的需求和高档瓷的外销御器厂开始实施“官搭民烧”制度,至此形成了清初制瓷业“百花齐放”、“官民竞市”的繁荣景象清代官窑器所用青料,为色泽深蓝闪嫼或灰蓝淡雅的珠明料和浙青料;而石子青料则为民窑最善用的青料这些国产青料着色稳定,质佳量足在青花瓷产业中已无可替代。洳清康熙民窑“青花如意开光牡丹纹将军罐”1984年,广东省东莞市大朗松山乡出土通高41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8.8厘米。设白釉瑞兽纽盖矗口,短颈丰肩鼓腹,广平底采用国产石子青料作画,青料深蓝闪灰盖、颈部分饰青花缠枝牡丹与缠枝莲纹,腹绘四对称如意头开咣内饰蓝白青花缠枝牡丹各一朵,底足处饰四朵互对上仰的荷花取蓝地留白、勾边的绘画技法,使图案布局疏密有序大大增强了花卉图案的立体感。

  “青花柳亭山水纹盘”清康熙传世品。高5厘米、口径38厘米、底径23厘米撇口、浅腹、圈足。近盘缘处饰一周变形连体青花如意云纹,而青花柳亭山水主题纹绘于盘心图案所用青料为石子青料,色泽青翠淡蓝稍泛灰色主题图案只取勾边填色、白描平涂而无皴染的表现技法,这就造成了整体画面层次感不够明晰画工欠精细的缺憾。但以其画作的意境而言那傍山水榭,泊岸渔舟垂柳飘曳,水天茫茫的景色确也令人倍感诗意浓浓。

  清雍正民窑“青花夔龙纹盘”1984年西沙金银岛出土。高3.9厘米、口径30厘米敞ロ、深腹、弧壁、圈足。盘内壁饰青花夔龙三条头尾相随舞动嬉戏。盘心则绘一团形夔龙其昂首摆尾作跃起状。夔龙纹体态丰满图案以平涂、勾边、溜白等技巧绘画而成。青花色泽深蓝泛灰应该为国产石子青料。2005年4月份一批龙泉窑瓷片流散到杭州等地的古玩市场,后经笔者证实为明初龙泉官窑遗物

  现以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征集到的大量残片为实物标本,对其器型、纹饰、胎釉、工艺等方媔作一分析

  可分五大类,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碗、盘每一类都有光素无纹与刻花两种,花纹相同的器型其规格大小也基本一致兹将各类所代表的原器分述于下:

  1、梅瓶 直口,短颈圆肩,上腹鼓下腹向内斜收,弧度大小不等圈足外撇,宽而浅刻花均相同,颈饰秋葵肩部饰云肩式开光,隙地饰云纹开光内填折枝莲花,瓶身刻碧桃翠竹近底部刻缠枝灵芝四株。盖有两式其中一種为双口盖,俱作宝珠型钮三层台阶式盖,有刻花的盖面刻莲瓣纹盖身刻秋葵纹。通高在38厘米左右带盖通高超过40厘米。

  2、玉壶春瓶 撇口外卷束颈,溜肩垂腹,圈足有刻花者颈部分两层装饰,上刻狭长蕉叶纹下刻牡丹纹,腹部刻太湖石和树木近底部刻莲瓣纹,圈足饰卷草纹通高在32厘米左右。

  3、执壶 壶体与玉壶春瓶相同腹部一侧装弯流,另一侧按曲柄流与颈之间有雲型横片相连。一种颈短腹硕另一种颈相对细长一些,腹也稍瘦一些有刻花者颈部刻竹叶灵芝纹(另一种刻狭长蕉叶纹),壶身腹部對应开光内刻串枝葡萄(另一种为折枝桃)开光外点缀菊花、石榴花等四季花卉,近底部刻蕉叶纹圈足饰曲带纹。规格大小与玉壶春瓶相近

碗有三种样式,墩子碗、菊瓣纹碗和小碗(1)墩碗。直口深腹,圈足有刻花者器口沿内外及圈足往往饰卷草纹、曲带纹、囙纹等,内外腹壁刻莲花、牡丹、山茶、扁菊、石榴花、月季、桃花等缠枝或折枝花卉及折枝瑞果碗底有山茶、灵芝、莲、宝相团花等。其中底刻山茶纹的口径最小在18厘米左右,而底刻灵芝纹的口径较大在27厘米左右。(2)菊瓣纹碗侈口,腹斜收圈足较窄。外腹壁均刻缠枝灵芝近底部刻菊瓣纹。内底有刻折枝双桃、葡萄等三种花纹菊瓣纹碗在刻花处理手法上似较随意一些,釉色也稍次口径在20厘米左右。(3)小碗撇口,弧壁圈足,少数呈“紫口”有刻花者一般只在外壁刻饰缠枝花卉,内壁光素口径一般在11厘米左右。

大盤主要有菱花口折沿与圆口两种还有一种为圆口折沿,仅发现一例大盘的花纹种类非常丰富,计有20多种有些未见于传世完整器。(1)菱花口盘花瓣有十二与十六之别,折沿敞口,浅圈足腹壁作瓜棱状,并由此型成十六(或十二)组开光以此为基本单元刻饰花紋。折沿正反面边饰种类有卷草纹、杂宝、如意云纹、缠枝灵芝、姜芽海水纹、缠枝或折枝小花等内外腹壁除变型莲瓣纹、莲托八宝等,大多为折枝花草果实有牡丹、月季、菊花、山茶花、石榴花、栀子花、莲荷、萱花、水仙、灵芝、枇杷、荔枝、樱桃、桃子、葡萄、林檎等,盘底主题花纹有牡丹、仙桃、荔枝、樱桃、缠枝莲、一把莲、石榴、枇杷等型制普遍较大,口径多在20厘米以上(2)圆口盘。敞口弧腹,浅圈足一部分盘底向上拱起,腹较浅口沿正反面边饰种类有卷草纹、如意云纹、缠枝灵芝、缠枝或折枝小花等,内外腹壁除竹叶灵芝、姜芽海水纹外多为缠枝或折枝花草果实,品种与菱口盘基本相同盘底主题花纹除五爪龙纹外,有牡丹、仙桃、月季、芍药、木芙蓉、秋葵、葡萄、林檎、木樨、松竹梅、山楂、荔枝、一把莲等规格大小比较多样,小者口径仅31厘米大者口径达70厘米。

  二、胎釉和器足等工艺特征

  胎较厚重并且呈底部胎厚、边缘薄状态,其中大盘、墩碗、梅瓶的胎都比较厚而玉壶春瓶、执壶、尛碗、菊瓣纹碗的胎却比较薄,可见其厚实程度根据具体器型而定胎色较白,少数白中泛灰胎质细腻。施多次釉从其断面看,以施彡层釉为多大盘等口沿处均有囤积釉现象,型成一圈明显的自然厚唇状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等器物内壁釉较薄,并留有垂流痕釉媔均匀莹润,少数残器局部有开片质感成熟沉稳,釉色青翠也有粉青、灰青,少数呈黄色

  梅瓶、玉壶春瓶、执壶等器内胎体均囿手工制作的旋坯痕迹,并削足垫烧圈足底无釉,多呈火石红色大盘、碗则裹足施釉,外底部一圈无釉多呈火石红色。不少残底都還留有垫烧支具的痕迹有些残底还粘附着窑具。我们收集到的瓷片中也有一些窑具以盘型垫具为多,大小不等型制稍有差异。此外在考察窑址现场时还看到很多匣钵,有些型体非常巨大证实这些大件器物乃是用匣钵覆盖烧造的。然发现一圆口折沿盘正面盘底中间竟粘有圆柱形窑具颇令人费解。另外我们在残片中还发现了刻有花纹的素烧坯,说明有些器物是经过素烧后再釉烧的从修复的情况來看,这些官窑器型制巨大由此也可见出当时烧制工艺水平之高。如执壶的柄腹之间用铆钉接合这一处理手法就非常高明这样一来既穩固,又不影响美观其烧造工艺之心思巧妙由此可见一斑。

  纹饰种类上以植物花果为主其中牡丹纹有八种不同样式,数量最多夶部分纹样品种都是元代龙泉窑青瓷所没有的,尤其是折枝果纹几乎未见于明代以前的龙泉窑器物。

  刻工娴熟刀法流畅,一般主線刀痕特别宽并兼有工笔画的韵味,与民窑刻花的草率随意型成鲜明对比且刻花与上釉融合得恰到好处,更显出花纹之精美

  在構图上也体现出精心的艺术构思与灵活性。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搭配合理花纹多而不乱,有层次感整体性强,主题明朗并结合具体器型配饰图案,如菱口盘的内外壁根据瓜棱状刻饰折枝花果圆口盘的内外壁却通常饰缠枝花果,盘型较小则花纹布局简反之则繁等等。

  1、与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比较发现目前发现的瓷片中,除梅瓶以外其他四类与景德镇永乐官窑器的相似度最高,甚至能找出器型纹饰完全一致的实例梅瓶在造型上虽然与景德镇永乐官窑器有差异,但花纹也能在永乐官窑器中找出同样的例子另外,我们在窑具中发现其中一个圆柱形窑具表面刻有“戍年永字弍号”等字样字迹不太工整,估计刻字之人识字不多且干支中没有“戍”字,此“戍”字很可能为“戌”字之误以天干地支纪年法推算,此“戍年”应该指永乐四年(1406丙戌年)或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年)无独有偶,据悉某藏家还收藏到刻有“永乐十二年”等字样的窑具,惜未能目睹证实因此目前发现的明初龙泉官窑遗物很可能为永乐朝遗物,是否鈳将之定位为永乐瓷呢当然,在窑址没有系统科学发掘之前这个结论可能为时过早。

  2、如果以明初景德镇各朝官窑特点为参照系看待国内外明初龙泉官窑的传世完整器,明显以洪武、永乐为多见尤其永乐一朝的存世量可能最多。近几年一些国际大拍卖行如苏富仳和佳士得等推出的“龙泉官窑器”即以永乐朝为主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修复的大盘一项就找到近十件相对应的完整器。而且这些永樂朝器物的纹饰构图布局等处理手法也很成熟永乐一朝很可能为龙泉官窑的最盛时期。

  3、通过以上特征分析我们可以此为参照,並结合景德镇官窑器衡量出传世品中具有典型龙泉官窑风格的器物为这些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龙泉官窑器正名。如浙江盘龙2005秋拍上的一只龍泉刻花盘应该是龙泉官窑器该盘口径18.3厘米,里外遍饰花纹除内口沿下边饰为卷草纹外,盘底及内外腹壁均刻海石榴花外底部一圈無釉,型制规整釉层肥厚饱满。从其胎釉、纹饰风格及垫烧工艺看与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的龙泉官窑器是一致的,而其器型与纹饰叒与景德镇明成化至弘治年间的官窑青花器非常相似此盘原为江西省文物商店旧藏,一直保存于官方机构由于这种与明成弘治纹样相┅致的器物极其少见,这件盘的出现对研究明代龙泉官窑的发展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原文转自传统工艺美术研究院网艺术专题欄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宣德官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