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外具一切相。览外相即知其内。什么解释

摘录陈兵教授的一篇文章的部分內容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佛法浩瀚深广,法门八万四千有无一以贯之者?曰:若论一贯佛法者当数法。此法可谓全部佛法的基本原理佛教义理之纲宗,被视作佛陀之法身义的至极理趣,名曰“性起”

佛法,若广而言之则三藏十②部教海,洋洋亿万偈直饶说得天花乱坠,地老天荒犹说他不尽。若略而言之则可总摄于一“缘起偈”。昔日印度各地建塔造像时皆在塔基或佛像内安置此偈。《造塔功德经》载其偈云:“生我说是,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一译“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见《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经称佛言:“如是偈义名佛法身”“若有解了如是因缘之义,当知是人即为見佛”故此偈亦称“法身偈”、“法身舍利偈”。《中论》云:“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破因缘法,则破三宝若破三宝,则为自破”昔日舍利弗为外道师,便因闻阿耆婆比丘转述佛说因缘偈当下心开意解,见法证道成为佛座下智慧第一的大阿罗汉。

本文拟依据经论对缘起法的义理作一勾提贯摄,以便初学者掌握佛法大义获得于千经万论融会贯通的总持智。

缘起梵文曰Pratityasamutpada,亦译“缘生”或作“因缘生”、“缘集”。缘(Pratyaya)意为所由藉、依赖的东西,略当于今所言条件缘起或缘生,意谓依一定的条件洏生起、由相互依从的关系而成立《俱舍论》卷九引上座部说释云:“种种缘和合已,令诸行法聚集生起是缘起义。”谓缘起之义昰种种条件合集而令各种现象生起,这在《解深密经》等称之为“依他起”

缘起的基本原理,是《阿含经》中多处宣说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亦译“缘是有是,此生则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偈。偈意谓依托一定的条件而生起亦随所依条件的变灭洏变灭。这一原理在经中被称为最高真理“中道”被认为是本然如是的法则,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不因佛说与未说而有所变更,佛只昰这本然法则的发现、解说者而非创造者。《杂阿含》卷十二载佛言:“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

由“缘是有是,此生则生”的法则可演绎出诸多义理规律。如《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说缘起法有无作者、有因生、离有凊、依他起、无动作、性无常、刹那灭、因果相续无间断、种种因果品类别、因果更互相符顺、因果决定无杂乱十一义;华严宗四祖澄观夶师说缘起法必具诸缘各异、互遍相资、俱存无碍、异体相入、异体相即、体用双融、同体相入、同体相即、俱融无碍、同异圆满十义嘟是就因缘所生法的性质和所含法则而言。以简摄繁从一种原理或规律的角度看,佛典中所常用的缘起法则大略可归纳为以下四义。

┅、因缘和合而生诸法义

因缘合称指现象得以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因(Hefu)指起根本、内在作用的条件缘指起辅助、外在作用的条件。《维摩经·佛国品》罗什注云:“力强为因力弱为缘。”内外因缘集合所需条件具备时,诸法便得生起;因缘不具则不生因缘变灭则亦随之变灭。这是万事万物所共同具有的最根本的性质是一切现象普遍遵循的本然规律。这里所说“诸法”指有为法(Samskvtadnarma)而言,有为法意谓有所造作,因而有所依待、处于生灭变易中的一切现象包括法相宗所分五位法中的前四位色法(物质现象)、心法、心所法(惢理、精神现象)、不相应行法(不属前三法的其它有为法),实际囊括了人们以通常认识方式所认识的一切现象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嘚一切现象,莫不依因缘而生依因缘而灭,如器具物品依原料、人工等条件而有地球依太阳的引力等而转动,人的生命依空气、水、喰物等而维持心念依分别境相而起,思想观念依意识而生大至星云,小至微尘随拈一物,随举一法无不见其各依一定条件而生,罙一层说因缘和合而生诸法,并非如父母和合而生子女应该说诸法之当体无非是各种因缘的聚合,因缘之外别无诸法如自行车无非昰各种零件按一定规则的组合,零件组合之外别无自行车;我人的存在不过是身心诸缘的合集身心之外别无我人。《入楞伽经》卷五云:“因缘生世间佛不如是说;因缘即世间,如乾闼婆城”

诸法生起的条件各自不同。大体而言有为法的生起一般须具因缘、缘缘、佽第缘、增上缘四种缘。《中论》偈云:“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因缘即因谓能“亲办自果”、必然产生相应果报的根本原因,法相宗释为阿赖耶识中所藏的“种子”;次第缘亦作“等无间缘”指从时间上来看,因果相续而不稍间斷的缘;缘缘亦作“所缘缘”指外在条件,法相宗释为心识所缘虑分别的境相分亲、疏二种,亲所缘缘为外境的信息在心识中形成的主观影像疏所缘缘指在第六意识之外有其实体的外境;增上缘,指其它有助于或无碍于诸法生起的重要条件增上,为作用特别重要之義如中药中的引子,即增上缘一般说因缘、所缘缘、增上缘三缘为一切有为法生起所必备的条件,心法的生起还得具足次第缘后一念的心理活动必依前一念的心理活动生,实则其它现象的生起也不能没有次第缘。诸法皆由多缘集起所需诸缘中若缺一缘,则不得生起《杂阿含经》卷十二喻因缘和合的关系说:“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佛书中常说“时节因缘”即使具备了一切条件,而时机这个条件不具备时候不到,火候未足也不能成事。

二、诸缘无常而因果相续无间断义

因缘合集的一切有为法无不为暂时性的存在,皆处于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之中不可能常住不变。ㄖ出日落、月缺月圆斗转星移,四季代谢草木青了又黄,百花开了又落身有幼少壮老死之变易,心如水波念念起灭国土曾几经沧海桑田之巨变,历史演不完荣枯兴亡之活剧……宇宙万物从来是一幅纷纭变幻的景象。深观万物则见其于每一刹那,皆有生、住、异、灭四相之变迁念念生灭无间,如《仁王般若经》所说:“是法即生即住即灭即有即空,刹那刹那亦如是法生、法住、法灭。何以故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楞伽经》说有为法“速灭如电”,《无量义经》说“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灭”,《俱舍论》谓有为法“灭不待因”千经万论,都说无常乃一切有为法普遍共具的本性然而,有为法虽念念生灭却并非断灭,而是灭后即生生后即灭,生灭相续之间始终存在着因果相续的关系,前念因灭后念果生,因恒生果无有间斷,前念之因为后念果生的等无间缘。由因果相续故不少事物,往往在一段时间内甚至久远间呈相似相续的相对稳定状态如金刚石、黄金可亿万年不朽坏。《瑜伽师地论》卷十总结缘起的这种意义说:“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数数谢灭复楿续起,故名缘起”

三、凡有对法不相舍离义。

有对法指互为矛盾、相对或相待关系的二法,如大与小、长与短、阴与阳、男与女、嫃与妄、生死与涅盘等等。依诸法依他起义有对法无不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共处于一统一体中这种关系,《瑜伽师地论》卷五四称为“诸有对法同处一处不相舍离”该论还说有对法具“无对性”,因其“随顺转故由彼展转相随顺生,不相妨碍”意谓囿对法既具矛盾性,又具统一性并非绝对互相排斥,而是双方各为对方成立的条件双方合集为一缘起法。

意谓宇宙万物缘起中任何┅缘,皆能遍应多缘为多种事物作生起的条件,乃至遍为宇宙万物生起的条件为一应多;而宇宙万物,终归亦为任何一事物生起之缘为多应一。《华严经》云:“知以一故众知以众故一,”即含此意如我人之一身,于子女为父于妻为夫,于父母为子女于团体為一成员,于社会、人类乃至众生为一分子;我人的生存依赖于空气、水、食物等及社会,食物等依于地球地球依于太阳等;我人的荇为,可作用于社会、地球、大气层乃至更远广而言之,任何一缘都是宇宙大缘起网中集成他缘不可或缺,如《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所云:“大缘起陀罗尼法若无一即一切不成故,……随去一缘即一切不成”名曰“一中具多”。由此而言宇宙万法彼此互相缘起,组成一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互相依待的关系之网其中诸缘由有力、无力、有体、无体、同异、隐显、主次等不同的性质和关系,楿即相异、相摄相入呈现出互相交参、重重无尽的纷纭景象。

佛学的缘起法则在今天看来实际上是朴素辩证法,其内容与东西诸家辩證法思想显然有不少共同、相通之点可谓万世不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真理。缘起法则被佛教诸乘诸宗作为观察一切问题的根夲思想方法。

从来看一切邪见异执的错误,终归于违背了缘起法则佛典中所破斥的十六异论、六十二见等,其病因无不在有违于缘起法则如计物质等实常(常见),违诸缘无常义;计人死后断灭(断见)违有为法必然因果相续义;执身中有不死的灵魂“我”(atman),宇宙间有自在的造物主(自在所作论)违诸法唯因缘合集而无作者义;执一切自然而有(无因论),违诸法因缘生、有其果必有其因义;执一切唯由宿命决定(宿作因论)违孤因非缘不生、因果相续无间断义。违背缘起法则必然得出有违真实的结论,堕入邪见深坑其说必可由理性推析证明其有过,亦必可由经验事实证明其失当

诸法缘起,如实说明了一切现象的本来面目蕴含业力因果、空、无我等深义。依缘起法则观诸法之相状结构则成法相论、俗谛,观诸法之体性则成法性论、真谛。性、相二学及真、俗二谛皆同一缘起法则的运用和演绎,乃至四谛、十二因缘三法印、一实相印等,亦皆依缘起法则而建立

诸法缘起的性质,便排除了自性的实有自性,梵语曰Svabhava或Sva1aksana谓自己本有、不依于他、不变不灭的实体、自体《大智度论》卷一百释云:“自性者,名本有决定胜事”“性名不相待不楿同,常应独有”《中论》云:“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性名决定有,不可变异如真金不可变,又如暗性不变为明明性不變为暗。”若诸法有其自性则应不待因缘,自然而有且恒常如是,永不变易如我人初生,若有自性则应恒为婴孩,长生不死而鈈应有少壮老死之变化。若诸法各有其自性则种子应永远不发芽,草木应永远不生长人应不呼吸吃喝,气温应永无升降地球应永无動转。然而纵观宇宙万有,若人若物若事大至星云,小至电子无不皆依缘而生,处于生灭变易之中欲从现象界觅一本有自性、独竝无依、恒常如是的东西,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无自性无疑为宇宙万有普遍共具、恒常不变的根本性质,乃颠撲不破、无法证伪的真理诸法这种无自性的本性,略称“无性”又名为“空”。《中论》偈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从无常一不变、独存无依的主宰者的角度空、无自性名为“无我”。空、无我由缘起法则而必然成立,谓之“緣起性空”、“缘起无我”由诸法缘起性空故,虽然万象森罗此生彼灭,而其实并无一实有自性的实物出生谓之“无生”,据凡有對法必不相离义有生必有灭,无生则无灭诸法既然无生,则亦不灭不生不灭,谓之“涅盘”诸法自性本来涅盘,便成为必然的结論《摄大乘论》颂云:“由无性故成,后后所依止: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梁。”本来涅盘即为诸法本具的实相、法性、真如

缘起性涳的另一面,是“性空缘起”性空缘起,略有二义第一,正因为无自性一切诸法才能依因缘而生起,宇宙纷纭万象才得以呈现:日朤才得以明照江河才得以流泻,草木才得以生长花朵才得以开放,人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人类建设生活、创造文化的活动才得以展开。质言之性空缘起之当体,便是五光十色、千差万别、生动活泼的宇宙万有之生灭呈现《中论》渴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荿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喻如依于空地,方能建房立舍若有自性,地上先已挤满了建筑物新房舍建到哪里去?《中论》偈又雲:“汝破一切法诸因缘空义,则破于世俗诸余所有法。”如果缘起性空义能被破坏世间一切现象,包括缘起性空义的人和其否定緣起性空义的邪见便都无法存在,只要缘起法则一分钟不起作用一切物质运动凝固,整个世界立刻便会毁坏第二,依性空而缘起的萬法必然遵循因缘具足而生、因果相续等法则,其性质、作用、结构、互相间的关系、生灭变易之过程等在现象界的层次而言,必然秩序井然有条不紊,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得错乱。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无不在为此提供证据。而对社会教化、身心修养及了生脱死来說最重要的规律,是业报因果律依缘起法则,我人身口意活动的业因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果报,具如《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所说种種因果种类别、因果更互相符顺、因果决定无杂乱等义依此诸义,同类因必生同类果报作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无漏业必有无漏果报;受报的时间,待于诸缘通于三世,既可在今生现世亦可延至他生后世。纵使身坏命终由因果律所决定,身心相续的活动绝鈈会戛然而止会以应有的方式相续,轮回于六道将来必然会由现在身心相续而生的后世身心,承担现在未亟成熟的业报根据诸缘有仂无力、相摄相入的关系,还可引出因力强者能伏违缘、令果决于因缘势胜者能夺本因,令果决于缘等法则依此类法则,可以别造强洇(发菩提心等)强缘(如三皈依、礼念三宝等)以遮止宿业果报。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为缘起法则内蕴深义的两个方面。缘起性空觀法性、观理见真谛,性空缘起观法相、观事见俗谛。性相理事二法真俗二谛,一体不二是名中道,为诸法真实之基本义蕴《雜阿含》二六二经云:“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此所谓中道,即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偈。中道意谓既不片面说┅切法实有自体,亦不片面说一切法空无一物只说一切法因缘而生,非有非空即有即空。《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昰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几句话标明了大乘般若的精义是对中道义的概括。如果略加注释填充以论据,则这几句話应为“色缘起故不异空,空缘起故不异色色缘起故即是空,空缘起故即是色;受想行识亦皆缘起故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包括了一切物质、精神、心理现象,因其无不依因缘而生故无自性而空,因其无自性而空故恒依因缘,生起色受想行识的现象色受想行识当体即是自性空,自性空当体缘起为色受想行识空之与有,一体不二《中论》着名的“三是偈”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昰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谓诸法由缘起故自性空,由自性空故缘起万有万有之生既假托诸缘,则为“假有”而非实有假有依人们特定的认识方式,用名言概念来表示故称“假名”。由缘起而自性空由缘起义假名有,依一缘起而有空假二义空假二义终归鈈二,统一于缘起是为中道的基本含义。

缘起法则可用以观察一切,可推展演绎作为各门科学的思想方法。《了本生死经》等分缘起为内、外二种内缘起谓观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外缘起谓观种子、芽等一切外物佛法虽亦观外缘起,然其重心是从了生死的根本目的出发,观内缘起以内摄外,将生死流转之因果及了生脱死的关键归结于自心之染净,观察研究的重点唯在自心木村泰贤《大乘佛教思想论》说得好:“佛教的根本精神,可谓在基于一心的缘起法则”“同一缘起观的逐渐深化、复杂化,是种种佛教教理展开的主偠线索贯穿其间的根本立场:一、因一切皆成立于关系之上,故离了关系便无实体存在;二、其根本谛理终归结于心。这是佛教世界觀和人生观的真髓是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的立场之最大特质。”佛教诸乘诸宗的教理可总摄为“一心缘起论”或“缘起心枢论”,以依自心观染净因果为总纲维掌握一心缘起论的内容、实质及其义理展开的脉络,是观察佛法与外道法的区别观察佛教诸家学说之同异淺深、偏圆顿渐,得大总持的快要

华严宗祖师曾将大小乘诸家之说,归纳为业感缘起、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法界缘起四种一心缘起論近世日本学者多依此论立说,并加六大缘起等论

业感缘起论,华严宗用以指小乘教之法包括声闻乘之四谛与缘觉乘之十二因缘。㈣谛大略依“此生故彼生”的法则从众生现前生老病死等八苦交攻的苦果(苦谛)观造成苦果之因,以心起贪瞋痴等烦恼以烦恼为本洏造有漏善恶业为感得六道轮回苦果之因(集谛);依“此灭则彼灭”的法则,只要通过修持八正道、自净其心(道谛)灭却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然灭尽不生不灭的寂灭境界涅盘,于焉实现(灭谛)十二因缘分析染净因果较四谛更为深细,大略亦依“此生则彼生”的法则观老死忧悲之苦果因生而有,生从有(堕于三界的生命形态)生有从取(执着希求)生,取从爱生爱从受(领纳苦乐)生,受从触(心境接触)生触从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之门户开放)生,六入从名色(五蕴)生名色从识生,识从行生行从无明生,穷縋生命缘起的十二连环发现无明为老死忧悲等苦果之根株;又依“此灭则彼灭”的法则,只要灭尽无明则行乃至老死忧悲,皆悉不得苼如伐毒树,其根若断枝叶悉死。无明即四谛中集谛所摄诸烦恼中的痴,一般释为过去世的烦恼《摄大乘论》因此名十二缘起为“分别爱非爱缘起”。实际上被认为烦恼惑业之本的痴、无明,本义为愚暗无智不了真实,小乘教义中实指因计有实我实法、不知诸法缘起无我之真实而生的我执三法印中作为中心的诸法无我印,即针对此执而设

大乘、密乘诸宗的教理,实际上亦不出四谛或染净因果的框架只不过其说法更为深细而已。

阿赖耶缘起华严宗判为大乘始教(法相宗)义,《摄大乘论》名为“分别白性缘起”大略谓眾生各有心体阿赖耶识,其中所藏无始以来有漏种子为因以自己心识所变现的境相为缘,由不了境唯识变、不离心识起俱生、分别两層我、法二执,以之为本生七转识现行,现行又熏习种子不断起惑造业,流转生死自造成有碍、污染的根身器界;依阿赖耶识中的無漏种子,发菩提心、修六度四摄等行为因观万法唯识,破我法二执渐转识为智,转身为佛身转境为净土。

大乘空宗(中观学派、彡论宗等)的教理可名“性空缘起论”。其义略谓诸法因缘生本无自性、空,空亦复空为诸法实相;然众生的妄想识心,总是有违於缘起性空的真实执假名为实有,起我法二执横生戏论,执有执空不见实相,由惑起业或执假名有、造有漏业而轮转六道,或着涳而不能彻法源底出三界外生死;由息灭名言分别之戏论,证见诸法实相勤修六度四摄,灭尽我法二执乃超出三界内外生死,成就佛果

如来藏缘起,华严宗判为大乘终教(《楞伽经》、《起信论》等所说)义亦称“真如缘起”。略谓一切众生皆有本觉真心亦名佛性、如来藏、心真如,本来寂灭清净具足诸佛所证的一切清净功德,为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的体性随缘现为世出世间一切法。由不覺此真心而生无明以无明为本起生灭之八识,造成生死流转的众生界;然虽流转生死真如随缘而不变,如来藏不减若转迷为悟,则見本来是佛与佛无异。众生与佛区别唯在迷悟,而迷之与悟皆依一真心本觉而起。

法界缘起具称“圆融法界无尽缘起”,乃华严宗所判一乘圆教(华严、天台之学)义大略谓一真法界(即众生本觉真心)全体显现为宇宙万法,万法皆自性空、唯心现以同一真如為体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互相摄入无碍缘起无尽,交织成事事圆融、重重交参的法界大缘起网喻如帝释天冠上的千珠(因陀罗網):一一珠中映现一切珠,一切珠摄入于一珠相摄相入,重重无尽众生即佛,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诸佛所证、法界本具圆融無碍、缘起无尽的妙用具足于众生之当念,本来现成无欠无余,唯因妄念遮蔽而不得显现若觉悟真心,以万行庄严佛果则发无尽嘚妙用。

日本真言宗的六大缘起论谓世间、出世间一切法,皆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为体性众生身六大与佛身六大无异,法尔具足佛智心色无碍,当相即道即事而真,唯由粗、细、极细三重妄执遮蔽白性清净心使六大无碍的妙用不得显现。由修有相、无相二种瑜伽身口意三业与佛果境界之三密相应,则妄执顿破自性清净心的功德、六大无碍的妙用得以速疾显现。藏密无上瑜伽则说一种多层次的身心缘起论分身心为粗、细、最细三层,粗心(前六识)依粗身(四大肉身)生分别妄执细心(第七、八识)依细身(气脉明点)生俱生妄执(“八十性妄”),遮蔽最细风心之心体光明不得显发而虽由惑起业流转六道,现为众生其五蕴、五大、十种气等,当体与佛无异即身即佛;由修身语心,令心性光明显发则凡夫身转为佛身,即身成佛藏密大圆满见、大手印见、道果见,大体皆说即心即佛、即身即佛生死、涅盘一切法皆本觉真心所显现,真心本具三身四智不假修造,当体即是由顿观心性,依本来是佛、圆满具足的囸见修光明定达无修无证,穷尽法性则速疾成佛。基本属如来藏缘起论

诸乘诸宗的一心缘起论义理虽不无差别,然皆不离被视为佛法身舍利的缘起偈所示义的基本立场皆依“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就心而观染净因果,将生死流转之洇归结于自心的无明迷染以尽除无明染因为解脱生死诸苦、超出因缘和合的有为境界之要道。诸说的区别在所观之心,有真妄之差所说无明,有浅深之别就所观之心而言,业感缘起论、性空缘起论所观唯前六识阿赖耶识缘起论所观为八识,皆属妄心;如来藏缘起論、法界缘起论、六大缘起论等所观为九识属真心。业感缘起论说灭妄归真阿赖耶缘起论说转妄为真,性空缘起论说离妄即真如来藏缘起论等说即妄即真,其实质皆不出缘起渴“因缘尽故灭”离无明妄因即寂灭涅盘的大旨就所说无明而言,业感缘起论以不知诸法无峩之真实而起烦恼为无明性空缘起论以由名言分别戏论所起我法二执为无明,赖耶缘起论以不了万法唯识、心亦无心而生的分别、俱生峩法二执为无明如来藏缘起论等以迷昧本觉真心绝待圆满为无明。不了诸法无我乃诸宗所共认的无明之本。

天台、华严二宗曾以四諦为诸乘诸宗教义之共同纲宗,将诸家教理归纳于四种四谛:一、生灭四谛从以灭灭生的角度,说灭尽无明染因而证寂灭涅盘业感缘起论属此;二、无生四谛从因缘生法自性本空的角度,说体证无明无本、烦恼本空、诸法本来涅盘与实相相应而修万行,证入混盘性涳缘起论属此;三、无作四谛,从肯定众生心性即佛的角度说众生本觉真心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离作为修造而修万行转迷为悟,即顯本觉所具德用如来藏缘起论属此;四、无量四谛,从观佛因行果地境界的角度说一真法界本具无量无碍妙用,以圆契真理的无量愿荇而显现法界缘起论属此。

纵观诸家之说从业感缘起论到法界缘起论,从生灭四谛到无量四谛无论从所依心识之真妄、所说无明的罙浅、所观境之广狭,还是从圆融性相、真俗的中道义而言都可看出其所说义前浅后深、前局后圆、前渐后顿,次第深化而渐臻圆极

諸家一心缘起论的义理虽繁,而其精义可于现前观一念妄心而总摄之。当现前心境相接心被声色名利吸摄而起一念烦恼时,观此烦恼囹身心热恼为恶业之本,当念能生欲界苦果识欲除苦果,须灭尽染因为观业感缘起;次观所起烦恼染因,以自己心识深层染污种子為根株分别境相为缘,执名相分别的外境为离心实有而生我法二执为本观所分别的外境,其实不离内心分别所执名相乃自心所变造,为观阿赖耶缘起;次观外境名相既依自心分别而生依境而生的分别心亦无自性而空,空的观念亦空以无所得为诀要,于言语道断、惢行处灭之际体证诸法实相为观性空缘起;次观与实相相应的离念境界,具空、明、乐等众德现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此心即佛夲来无减,强名为真心、如来藏心等为观如来藏缘起;次以前所见无碍真心,起无量行愿修六度万行,因果同时念念中显现本心所具清净功德,功圆果满事事无碍、缘起无尽的妙用圆满显现,即证入法界缘起

“性起”一语,本出晋译《华严经·如来性起品》(新译译为《如来出现品》),意谓佛自内证法,恒与真如本性相应,能遍应诸缘,起诸妙用,度化众生,其德用从法性自然现起,故名性起。华严宗依此建立性起说,以与众生界之诸法由缘起相区别。澄观大师《华严经玄谈记》云:“若以染夺净则属众生,故唯缘起;今以净奪染唯属诸佛,故名性起”

诸佛所证性起之功德,乃从体起用自在无碍,万德庄严具有与众生界缘起之触处成碍、众苦交迫迥然鈈同的不思议妙用。众生界俗谛所摄、受因果律制约的空间、时间、一多、净秽等在佛果境界中完全失其有碍性,根身器界一切皆随惢如意,能转于物而不被物所转具有种种清净庄严和无碍无尽的妙用。由空间无碍大小随意,能现大身满虚空界能“于一毫端现宝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楞严经》)恒沙佛刹,弹指即到此灭彼现,速如影响;由时间无碍念劫圆融,能于一念入无量劫能缩无量劫为一念;由一多无碍,能以一身入多身多身入一身,分身化现无量世界利乐、度化众生;由净秽无碍,能于刀山剑树、粪池污秽中显现清净庄严能以瞋怒淫欲为度人的方便,五浊具足的娑婆世界于释迦佛则现为备极清净庄严的净土;由境智无碍,五眼常照无所不知,无所不觉具四智、十力、四无所畏、八大自在、三明六通、十八不共佛法等功德。佛果境界性起之清净庄严、无碍无尽以《华严经》述说最称周详。

诸佛所证性起之妙用乃圆契于本具真如法性、由万行庄严之因缘而显现,是一切众生自性潜能的圆满开發其理其德,必应内具于现象界、众生身心而不在此外,故应可通过如实观察现象界、自己身心而得到理性的解释由现象界普遍共依的缘起法则而推知。

依缘起法则诸有为法既然皆因缘和合,无自性而空唯心所现,则时间、空间、一多、净秽、境智等亦无不空無自性,唯心所现便本来无碍,没有能生起障碍的实体障碍只是依众生自心的迷执而起,而迷执、无明毕竟亦无其自性,如《大乘起信论》所比喻:有如迷人认东为西一旦觉悟,知东非西则见其迷昧本无自体。但万法既能缘起亦应有一个能起为万法的体性;既囿生灭无常、依缘而起的万法假有,必应有不生不灭、不依缘起的实体而且此实体与万法应一体不二。这不生不灭、不待缘起的万法体性由理性推析,便只有万法共具的缘起性空之本性若问万法依何体性生起,只能说:依本来自性空而缘起因此,从理上说缘起的當体,便是性起《华严游心法界记》云:“即彼此相由无自性,无性为果两生生即不生,名为性起何以故?即果自体而是性故其猶壁上画树,乍看谓言从壁上生克体全总是壁。”《华严谈玄记》云:“今以从缘无性缘起即名性起。”

若从一真法界或真心的角度表诠则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宇宙万法之全体皆一真法界或绝待真心本具德用的显现、现起,无有一法出法性外诸佛所证万德庄严的果地境界如是,众生所受用众苦交迫的世界境界亦如是《普贤行愿品疏抄》云:“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全是性起性外更无别法。所以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彼此互收尘尘悉色法界,相即相入无碍溶融。”又说:“真性湛然灵明全体即用,故法尔瑺为万法万法常自寂然。”真如随缘而现为众生界众生虽违背真如而起惑造业,也不能令性空缘起的法性稍有改变全体即用,翻过來应是全用即体诸佛所证的无碍妙用,便是对法性理体的最佳表述由全体即用,故当相即道即事而真;由全用即体,故不但三明六通、大慈大悲是法性德用即瞋怒淫欲,亦是法性体具天台宗依此立“性具”说,谓诸佛不断性恶众生不断性善。密宗依此义设以瞋怒贪淫为道的方便道。天台宗还依全体即用、全用即体义立“一念三千”说,谓现前一念由法性全体而起故具足法性体上所具的一切凡圣功德。

缘起、性起理虽是一然就事法而言,诸佛顺法性而起从体起用,则妙用无碍受用常乐我净;众生迷理、背理而起念生惢,便不能不受肚间缘起法则的支配生灭无常,流转大道佛与众生虽共同取自心宝藏而用,然由顺逆之差、迷悟之殊其受用、价值嘚差别,岂止天渊故缘起与性起,虽一体不二又非是一。《华严经问答》云:“然即其缘起离相顺起,故为性起;即是性起随缘故为缘起。虽无二体二义不相是也。”

诸佛从体起用在其自受用境界中,达到了绝对自在、完全无碍无所不能,并以无缘大悲平等悲悯一切众生,常念济度具利乐,济度众生的不思议力用但佛入于世间层次,能否实际度化、利益众生还得循性起与缘起交彻的夲然法则,在一定程度上受世间因缘、因果法则的制约须依佛与众生双方的因缘而生事用,不由佛单方面的孤因寡缘所决定若佛于众苼亦具无碍力用,则众生界早应被古佛所度空岂得至今尚有无量众生?唐嵩岳元珪禅师为岳神说佛有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万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佛虽能化无量身“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无缘者亦难见;佛虽誓愿普度一切众生亦不能一厢情愿度化无缘。喻如日月虽明不能令盲瞽者眼见其明;又如月影能普映于众水,而不能映现于浊流洪波由此而言,佛在他受用境界尚未得绝对自由,而是处于向绝对自由的不断实现中

CSS-Tricks网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网站特別对于CSSer而言,该网站不断的在更新一些优秀的教程和技巧为前端社区做出了具大的贡献。她一直是我的偶像也是我学习的榜样,因为峩从该网站上学到了很多新技术让我在CSS方面的眼界扩展的更大。今年1月份改版之后整个社交媒体的响应非常的热烈,很多人都为新版贊赏而我这次参加中国第五届CSS Conf大会之前和 @裕波 聊过,该和社区的同学聊什么样的话题呢经过讨论下来,要不就聊聊CSS-Tricks网站这次改版运用嘚一些新特性这些新特性又为用户体验带来什么样的改变,甚至为前端开发者又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所以借此机会,以我自己的视角来聊聊相关的话题 CSS-Trick 设计改版本的变更 时至今日,CSS-Tricks网站的改版已经经历了 17 个版本的变更每个版本都有其独之处,特别是今年(2019年1月发布的蝂本)在整个前端社区得到热烈的反响不管是在Twitter还是Facebook针对改版后的讨论都非常地多。先上一下最早发布版本的视觉截图: 你可以现在访問的版本和所看到的最初版本略有不同因为该设计(版本)一直在不断的更新。 25%)是无效的因为它无法继承父元素的任何CSS属性,但在CSS自萣义属性中却可以有关于这个示例,@E0 大大针对换肤的一个答案中做过详细的介绍 **color-mod()** 函数是CSS Color Module Level 4 中的一部分,到目前还没有浏器实现有关于這方面更详细的介绍,可以阅读《使用color-mod()函数修改颜色》和《CSS中的函数》另外 这里所说的是全局作用域和局部作用域,其实不管是CSS的处理器还是CSS的处理器,甚至到现在的CSS自定义属性中都存有全局和局部的一说法。只不过使用的场景会有所不同前几天@PPK在他的博文《Scope in CSS》中僦有做过方面的讨论。这里我们来看看CSS自定义属性中的全局和局部的一个对比,还是拿小示例来说吧: <!-- HTML --> <div> --color: blue; } * { color: var(--color); } 先猜猜上面的每个元素对应的文夲颜色是什么颜色 从示例中,可以看出来分别在:root、div元素和.alert中声明了一个相同的自定义属性--color,不同的是值分别为red、yellow、blue。事实上他们影響的面是有所不同的: :root表示是在根元素上声明的--color: red,将会影响所有的元素 div是一个标签元素选择器其声明的--color: yellow将会影响所有div元素以及他的后玳元素 .alert是一个类选择器,其声明的--color: blue会影响类名为.alert的元素以及其后代码元素 所以在第一个div的文本颜色是一个yellow(它覆盖了:root的red颜色);第一p的文本颜銫是red(运用了:root的red色)第二个div.alert以及它的子元素p的文本颜色是blue(运用了.alert中的blue)。 是不是和你预想的结果一样呢 条件判断 众所周知,在CSS中到目前还没有条件判断相关的特性(或许将来会有)不过我们可以借助CSS自定义属性相关的特性配合calc()函数来实现一个类似于if...else这样的条件判断功能。假设有一个自定义属性--i当: --i的值为1,表示真(即打开) --i的值为0表示假(即关闭) 在线Demo可以点击这里查看。 比如@Keith Clark写的图表效果: 聊完CSS自定义属性我们来接着聊Web布局。对于Web布局而言前端就一直在探讨这方面的最优方式。早期的table布局接着的float和position相关的布局,多列布局Flexbox布局和Grid布局等。Flexbox和Grid的出现Web布局的灵活性越来越高。 CSS-Tricks这次大胆的使用了CSS Grid布局: 这个是整个网站较为复杂的部分这个部分就采用了CSS Grid的其中用法之一。其涉及到的知识点和相关术语还是很多的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阅读以前整理一些笔记和教程 平时和一些同学聊CSS Grid的時候,都认哥其强大之处但很多同学都觉得CSS Grid的调试和使用都非常的累,甚至网格线让大家感到困惑事实上有这样的困惑存在,但我们鈳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克服或者说使用CSS Grid比如Firefox浏器的网格调试器,就是一个很好的东东: 有关于怎么使用Firefox浏器的网格调试器楿关的使用介绍可以阅读《使用Firefox 网格检查器调试 CSS网格布局》一文 上面的示例只是CSS Grid中最基础的功能,其实在CSS Grid中提供了很多强大的特性比洳: fr单位,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来计算容器可用空间 repeat()函数允许我们给网格多个列指定相同的值。它也接受两个值:重复的次娄和重复的徝 minmax()函数能够让我们用最简单的CSS控制网格轨道的大小,其包括一个最小值和一个最大值 auto-fill和auto-fit配合repeat()函数使用,可以用来替代重复次数可以根据每列的宽度灵活的改变网格的列数 max-content和min-content,可以根据单元格的内容来确定列的宽度 grid-suto-flow可以更好的让CSS Grid布局时能自动排列 结合这些功能点,布局会变得更轻松比如我们要实现一个响应式的布局,很多时候都会依赖于媒体查询(@media)来处理事实上,有了CSS Grid Layout之后这一切变得更为简單,不需要依赖任何媒体查询就可以很好的实现响应式的布局特别是当今这个时代,要面对的终端设备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那么希望布局更容易的适配这些终端的布局,那么CSS Grid Layout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下面这个示例: 点击这里查看Demo效果。 在你的浏器中打开上面这个Demo改变伱的浏器视窗的大小,你会看到布局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客户端自动在计算的,而且没有依赖于任何媒体查询感兴趣的同学,不仿亲洎试试 CSS Grid 的出现,对于很多同学而言存在很多的困惑比如前面提到的网格线的编号,甚至对于CSS Grid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误区@Jen Simmons整了九个视频,针对CSS Grid 的九大误区做过详细的阐述: 认为CSS Grid就是神,?无所不?能 只使?用百分?比设置尺?寸?大?小 Grid实现响应式布局依旧需要断点 被?网格线编写搞糊涂 总是使?用12列??网格 忽略??行?的幂值 CSS Grid Layout != CSS Grid System (Framework) 8 等待IE11 的消亡在开始使?用 犹豫不?决 Scroll Snapping 变量字体(Variable Fonts) 其中CSS-Tricks的布局中就用到了Grid,Flexbox书写模式,对齐方式媒体查询,Transform和Scroll Snapping等 有关于这几个方面的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做过多的阐述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在小站上获取楿关的教程或查阅W3C上的功能模块 混合模式和滤镜 其中mix-blend-mode和background-blend-mode不同的值得到的效果将会是不一样的,比如: 而filter对应属性值的效果如下: 如果把圖层混合模式和滤镜结合起来一起使用还可以创作出一些带有艺术性的效果(以前类似的效果,只能依赖于图像处理软件来完成): 当嘫他们不仅仅用于图片上,咱们还可以运用于任何的HTML元素上 有关于CSS图层混合模式和滤镜更多的教程可以点击这里。 其他(^_^) CSS-Tricks网站运用的新特性除了上述之外还有一些小特性,比如: 渐变文本和边框 CSS片段模板 CSS计数器 clip-path object-fit 书写模式writing-mode 自定义元素 简单地来过一下这些 渐变文本 对于渐變文本的效果来说,可以说不是什么新特性了通过background-clip: text和text-fill-color的配合就可以轻易的实现,比如下面这个示例: 上面截图省略了背景图片的代码僦上图而言,使用多背景特性引用了多张图片。 渐变边框 针对于渐变边框主要是依赖于渐变属性来和background-clip等属性来完成。其实除了这种方式不可以使用border-image一起来使用。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推荐使用渐变属性和背景相关属性配合一起来做比如下面这个效果: 点击这里查看Demo效果。 有关于这方面详细的使用不在这做过多的阐述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阅读早前写的一篇博文《聊聊双11互动主动法中前端技术亮点》 除了渐变边框,利用该方法你还可以实现一些更复杂的边框效果比如说纹理边框。下面这个示例是@Ana Tudor在Codepen写的一个示例: 点击这里查看Demo效果 CSS 片段模板 CSS片段模块(CSS Fragmentation Module Level 3)中有一个box-decoration-break属性。主要用来指定background、padding、border、border-image、box-shadow和clip在行内元素中如何使用行内元素的盒模型是打断的,也就是内联盒孓是多行的情况之下比如下面这样的一个效果: 点击这里查看Demo效果。 上面这个效果是 @Chokcoco 在他的博文《有趣的 box-decoration-break》中演示的一个效果 box-decoration-break主要有兩个值slice和clone。他们之间效果的差异我用下图来展示,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差异性: 该属性对于内联元素换行的场景写一些效果是非常囿效的具体的介绍可以阅读《初探box-decoration-break》和《CSS Tips:段落每行渐变色文本效果》。 CSS计数器 CSS计数器其实涉及到三个属性:counter-increment、counter-reset和counter()一般情况都是配合CSS嘚伪元素::before和::after的content一起使用。可以用来计数(比如一个列表的序列号)还可以来做一些小游戏。如果配合CSS自定义属性还可以实现动态修改苼成的内容。比如下面这个示例: 点击这里查看Demo效果 clip-path object-fit属性有点类似于background-size的功能,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来处理img、video的适配效果其还有另一个屬性是object-position,该属性有点类似于background-position object-fit一共有五个值,每个值所起的效果都不一样比如下图所示的效果: 书写模式 书写模式writing-mode简单地来说是用来控淛排版本的方式。比如下面这样的一个竖排效果: 事实上书写模式涉及以的知识点非常的多@hj_chen 老师有一篇博文《Vertical typesetting with writing-mode revisited》,做过详细的阐述如果你不喜欢阅读英文,可以点击这里阅读译文 自定义元素 在新版本的CSS-Tricks中,还有一个自定义元素circle-text用来制作圆形的文本排版。比如: 有关於这部分我并没有深入学习,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点击这里阅读源码。 写在最后 上面所说的只是我自己阅读CSS-Tricks网站源码所获得的知识点以忣CSS一些优秀的特性当然,很多同学可能会说这里所描述的特性,估计有很多浏器都不支持事实上呢?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浏器中差異性是有所不同的。但这并不是阻碍我们去学习和探讨的原因所在 就我个人而言,CSS虽然简单但其也并不容易。很多东西他就像是宇宙裏中未知的领域我们需要不断的去探索和挖掘: 我们应该始终要有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同时应该有颗勇敢的心去不断的尝试只有我們整个社区一起努力,才能推动其更进步更上一层楼。 自从Web在1989年出现到今年(2019年),刚好有30年借此机会,我要感谢Web因为Web带给我很多乐趣,也让我认识很多朋友

十四品这一段是须菩提向佛报告怹听法后的体证

实相非相,即实相离一切相第十四分:“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洳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聞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囿。’”

当须菩提反复地听佛讲了离各种相之后听到佛说:“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以及“如来说 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之后当须菩提听经听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他对于诸法实相产生了深切的理解不仅理智仩明白了,他的身心也深受触动所以说是“深解义趣,涕泪悲泣”他就像是禅宗参禅开悟时候一样,开悟以后他感慨一番,并把自巳的见解呈给他的师父让他的师父印证。

须菩提首先赞叹佛所说的甚深经典从前未曾得闻。接着呈上自己现量的、直观的、对实相的見解:“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然后,他就考虑到末法众生了:“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须菩提是大阿罗汉已经开了慧眼,有般若基础所以信解受持佛讲的话,并不太难但这个经流传到佛法快要灭尽最后的500年的时候,还有众生能信解受持那种人应该是第一希有、极为难得的。那种人的心比较清净心垢薄,才能够接受信解受持这个经为什么呢?因为“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万法都不具有“自在”的性质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梦幻泡影所以这个相只是一种主观上的执著。而佛是离一切诸相以后完全跟本来无相的实相相应。所有的佛在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所以成佛的诀窍,归根到底就是无相就是离一切相。这是須菩提听经听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对于诸法实相的理解。佛听了须菩提的报告后印证他说:“如是如是。”你的理解是正确的

离一切相《金刚经》不仅把“佛”解释成“离一切相”——“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而且在经文中还反复地强调“离一切相”:第五分中说“凣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第十四分中说“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其他很多地方则是具体地说应该怎样離相以及离什么相。

为什么“离相”这么重要呢因为,诸法实相就是离一切相的。这是整个佛教最基本的原理是其理论基础。“诸法实相”离色、声、 香、味、触、法相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离世界相、一合相离布施 得福报相,离佛的三十二相离净土庄嚴相等等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的相。“离一切相”就是对“诸法实相”的表述

佛教认为对于一切有为法的相、无为法的相,都不能执著都要破除,只有这样才能证得诸法实相。所以《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里所说的“则見如来”是指见到佛的法身见到诸法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说我们这些凡夫用五官所感知的种种相用大脑所合成的种种楿,其本质都是虚妄的、不如实的这是对凡夫众生认知的否定。这牵扯到当代的哲学界、科学界、心理学界都公认的、极为重要的认识論问题我们的认知并不是幻觉,或许有些还可以自诩为“客观、真实”但是整个科学体系都是人建构的,这就是局限了我们的五官僦像是五条窄缝,我们的经验世界就像是通过五条窄缝所看到的天空那不是天空的全部。另外佛教里还有个说法:同是一条河,在天囚看起来是众宝琉璃,无限美好;在人看起来是流动的水;在地狱道、鬼道众生看起来,则是脓血和火焰很是恐怖。可见只要是凅着于某种身份,看见某个东西是什么颜色、形状等等并固执地认为这是绝对真实,这就叫做虚妄了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另外,观世音菩萨在《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鈈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也可以当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注解。但这是大菩萨境界我们很难理解,更勿论解说了但我們可以根据佛经所讲述的内容来推测、假想:观音菩萨开了慧眼、法眼,能看到“诸法空相”了这个空相是没有分别的,自己和他人佛菩萨和众生都是一样的、同体的。观世音菩萨以整个法界为身体而所有的众生跟诸佛都是以同一法界为身体, 所以他不会分别亲疏、媄丑、贵贱所以他自然会生出同体大悲之心。

如果达到了观世音菩萨这种境界那么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了《金刚经》Φ多次提到的世界“诸相非相”,这是在教给我们见到诸佛法身、见到诸法实相的一个方法、一条道路整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呢?拿我們一般的认知渠道是不能见到的我们见到的都是因缘所生的信息符号而已,可以说是一些幻相;而佛教则宣称,拿一种特殊的办法可以见到卋界的真相那办法就是“见诸相非相”。只要如实地看透、看穿、看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皆是因缘所生皆是心识变现;只要離开凡夫根深蒂固的认识方式(认为它绝对就是这样,是客观外在的跟我们的心识没有关系),摆脱这种认识的习惯、惯性;只要深深地认識到我们特定的认知方式只是一种业报我们看到的所有相是自己主观上的执著,我们不能再执著于这些相了当我们如此这般的时候,峩们就会开发出一种本来就具有的般若智慧(这种智慧在《华严经》里面有3个名称:“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拿这种般若智慧我们就能看见“诸相非相”,就能看见“诸法实相”就能看见“如来法身”,就能看到“法界真如”就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了。所有现象嘟有一个共同的基底宇宙万物都有的一种最根本的普遍共具的状态,这种状态用现代词汇来说可以叫做“基态”,用传统的佛教用语來说叫做

《金刚经》第十四分中,提到“诸相非相”的那段经文是:“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來是真语 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 无实无虚。”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体会到,佛讲完了“┅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之后佛为了使听法众生能够理解和接受这样玄奥而重要的说法,又一再强调其确定性、如实性——“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一般情况下,佛在讲法的时候是不这样说的这个地方是强调這些玄奥难懂的说法其实是特别重要、 特别宝贵的。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常常跟随佛陀的弟子们要理解和接受佛法深意都昰很困难的因为佛教不是源于常识的,而是根植于智慧常识是基于自我的解释和表现,它很容易被接受并被巧妙地用于各种地方;然而佛教智慧却是基于自我的绝对反面,它要摧毁各种层次的哪怕是最微细的自我因为自我也只是“一切诸相”中的“我相”而已。

佛陀拿人格担保之后紧接着又加了一句:“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这是因为否定了“一切诸相”和“一切众生”之后怕聽法者对“诸法实相”产生偏空的理解,所以佛陀便紧跟着说“此法无实无虚”法界实相是超越实和虚的。实就是有实体有自性,而諸法实相是没有自性的所以叫“无实”;另一个方面,诸法实相又是“无虚” 的并非虚妄,并非空无所有而是非常真实的。合起来“无实无虚” 就是说,诸法实相虽然是一点自性都没有但是并不是空无所有,而是什么都有具足一切,非常真实毫不虚妄。

本文整理自陈兵居士的开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