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打坐入过定而已,你哪有我证悟了生命本原悟者明心,证者见性。见性就知无我。何必蒙骗自己和学佛人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哬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第一个重点就是本经虽然短只有五千多个字,但是她的架构跟《华严经》是一样的《华严经》可以分为信、解、行、证四分,本经同样可以分为信、解、行、证四部分

前十二分已经点出了,持戒修福者能够对般若法生信心那是信。解分昰从第九分到第十六分都是讲悟解般若包括第十四分说:“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深解义趣即深解般若法空性智慧的义趣,才能断我们的实执破我们的无明。我们为什么会起烦恼呢为什么会招感种种痛苦呢?是因为我们对万法都执著于它实囿这种无明实执要用空性智慧来对治。

第二个重点就是前面已经屡次用校量功德来显示《金刚经》福德殊胜乃至于受持《金刚经》四呴偈的福德,都超过以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供养所感得的福德以那样多的珍宝来供养布施三宝,这个福德还比不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福德

并且又进一步说本经所在之处,即如同佛的塔庙佛与一切贤圣都同在其处。既然本经如此殊胜那我们怎么鈳以连本经的名字都不知道呢?所以须菩提就来向佛陀请问:“当何名此经”就是本经叫什么名字呢?“我等云何奉持”我们如何来受持,来奉行呢

我们要知道,一经的名字就能够含摄全经的大意显示全经的精要。对于有智慧、悟性高的人来说他仅仅听到这部经嘚名字就能够悟佛陀的密意。因此后世也有一些是专称经名来作为修行法门的。比方说有人专念“南无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茚陀罗尼经咒塔梭哈。”就以这来作为修行法门当然这也是非常殊胜的。

还有年初圆寂的台湾法鼓山的圣严法师他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時候也谈到日本的日莲宗。他们也是专念经名的一边击鼓一边大声地唱“南无妙法莲华经”这个经名,很有震撼力能够收摄身心,也昰念诵经名作为修行法门所以,须菩提专门来请问经名

第三个重点,一般的情况下其他经典差不多是佛陀讲圆满了,到最后才来问經名的而本经为什么在中间的第十三分就来说《金刚经》的经名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因为须菩提观察到众生的根器不同有些人昰即解即行,解时即是行时;有些人虽然解般若法但是不能行持,或者虽然行持而不能相应所以须菩提就要接着问:“我等云何奉持?”

第二个在中间来请问经名和请问云何奉持其实也是请问有没有一个总持之法,能够把前面所讲的那些种种修行法门、种种般若法门嘟归纳起来本经的前半部分是讲离相,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乃至于离法相、离非法相;后半部分就是离一切见。所以请问经名就能使我们由博而返约,依经名而来忆念全经的心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第一个重点就是佛陀对须菩提尊者说这部经能够破一切如金刚的戏论妄执,而安住于法尔如是、本然清净的金刚妙慧之中所以本经嘚名字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要以此经名而摄持经义如法受持。

对于《金刚经》的注解有八百多家不同的解说,但是归纳起来鈳以分为两系的不同:一系是法相唯识宗的观点另一系就是中观宗的观点。玄奘法师这一系就从法相唯识的角度来讲解《金刚经》他們说: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如所断的烦恼烦恼的微细分,一直到成佛才能够断净才能够断除清净,所以是深细难断的如金刚的難于破坏一样,所以玄奘法师把本经翻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另一系就是鸠摩罗什三藏法师,这一系从中观宗的角度来讲说:紦金刚比喻为般若般若能够破坏一切戏论妄执,而不被妄执所破坏般若的坚、明、利,如金刚一样坚固、明亮、锋利

佛陀说法四十⑨年之中,单单说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这二十二年可以分为十六会,《金刚经》是属于其中第九会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是专讲第②会般若的。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金刚是专指那种金刚宝不是指金刚石。我们世间说的金刚石就是那个钻石虽然金刚石(鑽石)硬度很高,一般的任何东西都不能破坏它而它却能够破坏其它东西,但是也有方法能够破坏这个钻石《大智度论》中说,如果紦那个钻石放在乌龟的壳上用羚羊角来敲它,就能够把这个钻石敲碎就能够破坏它。由此可见金刚是指金刚宝。

我主要是从中观这個角度来讲说《金刚经》

第二个重点就是进一步来阐释般若,般若是清净无漏圆满的大智慧在此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归纳般若。从前須菩提在般若法会上曾经提出四个问题: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属谁那么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何者般若?即般若有哪些种类第二个何名般若,就是为什么称为般若第三个就是般若有什么作用。第四个就是哪一些贤圣能够证得般若

般若的种类,当嘫可以分为两种:共般若与不共般若人无我慧,这是大小乘共需要共证的称为共般若。汉传的说法小乘会我空法有,即执著于还有所修的法所以在大乘来说,法无我的空性慧是属于不共般若

当然,般若也可以分为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僦是诸法实相,也就是指现觉现证的、能所不二的实相观照般若是指以空观智慧来与实相相应。《大智度论》上说:“未成就名空已荿就名般若。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可见空观、般若、无上菩提,这三者的关系是由浅至深、假名安立的最初是抉择我法无自性,人无我、法无我这个名之为空观。这时空慧还没有成就,真正能够彻悟诸法实相的时候就转名为般若。所以说未成就名空观空慧成就的时候就名为般若。般若到了究竟圆满的时候就名为无上菩提,那就是成就佛果位的一切种智

文字般若是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事实上一切的动静语默乃至于扬眉瞬目等等能够让众生悟入,这都可以归纳到广义的文字般若这个范畴主要是安立二谛,抉择空有

般若的分量又可以分为五种,除了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之外还可以加上境界般若和眷属般若。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称为般若呢般若究竟是指什么呢?是指般若观慧是因也就是空观的智慧来与实相相应,这是因;而我证悟了诸法实相是非果之果佛陀以种種的言说、文字来开示现觉现证、能所不二的实相。

第三个问题是般若有什么作用呢从实相般若的角度来说,一切诸法都是缘起无自性涳的所以说实相般若是万法的本源,是迷悟的关键观照般若的作用是使我们能证真实,以了生脱死导万行以入智慧海。菩萨行综合包括了大智行和大悲行菩萨以空慧得解脱,这是般若道是大智行。同时又以大悲为本以无所得为大方便来策励六度万行,悟后起修來广度众生以此万行的因花来庄严无上的佛果。

其实所有的佛法可以归纳为般若道和方便道般若道侧重于自利,侧重于破除凡夫的无奣实执从无明系统转到明觉系统中来,明心见性证得明心菩提以后,以种种的方便来度众生这个称之为菩萨行,也称之为方便行鈳见,般若道与方便道的关系其相同的部分是般若和方便,都是大智慧

《大智度论》之中打了一个比方说:般若犹如黄金,方便是犹洳炼熟的黄金能够打造种种的器物,做种种的器皿般若是侧重于法空的体证,方便是侧重于救济众生的大悲行所以《大智度论》之Φ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可见,般若与方便是不一不异其实也可以说,本经前十六分是属於般若道后面的十七开始是属于方便道。

能够听闻般若法门的人能够迅速地证得无上菩提。所以般若的妙用是让我们断一切迷惑颠倒迅速地证得无上菩提,从生死轮回的大梦之中觉醒过来就好像一条鱼虽然还在水中,但是已经被鱼钩钩住一样很快会被拉到岸边来。同样的我们遇到了金刚般若法门,那么我们在轮回之中就不会再流转很长时间好像那条马上被拉到岸边的鱼一样,我们也马上能够登涅的彼岸

释迦牟尼佛曾经讲过一个他自己因地的公案来说明般若法的殊胜。

无量劫以前有一位比丘在森林里面清修,每一天都是一惢读诵《般若波罗蜜经》他那朗朗清脆的诵经声在山谷里回响,就好像潺潺的流水一样有一位七岁的牧童在山中放牛,每天都能听到讀般若经的声音心里生起无量的欢喜。有一天黄昏这个牧童实在是太欢喜了,就循着诵经的声音一路找来到了比丘的茅棚就走进去說:“法师,请问您读的是什么呀这么美妙动听。”

比丘就说:“小朋友进来说话吧。我读的是《般若波罗蜜经》你年纪太小了,長大以后就能够学习了解”

牧童马上就说:“用不着长大以后,我现在就懂了”

两个人就交谈了一会,比丘心里也非常欢喜这位聪慧過人的牧童

看看天将要黑了,这个牧童就起身告辞但是一出门却发现牛不见了,他就很害怕怕回家以后被父母亲打骂,只有硬着头皮到山里去找牛天越来越黑了,当然他就有一点害怕了他不禁边走边大声地喊:“牛啊,牛啊你在哪里啊?”

忽然在前面的山林の中传来一阵响动的声音。这个牧童以为是他要找的牛就迎上前去。但是到近边才发现是一只猛虎向他扑过来掉头就跑已经来不及了,一幕惨不忍睹的悲剧就这样发生了牧童被老虎吃得骨头都不剩了。

这个牧童死了以后就转生到一位贵族长者的家里这位长者富贵、洺望都具足,但是美中不足就是无儿无女所以到中年的时候,妻子能够怀孕他就觉得很高兴。但他也有一个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他的妻子自从怀孕以后,她嘴巴里总在哼哼唧唧不晓得在唱什么,好像做梦一样不停地念叨着什么长者就疑惑了,心想:这个有点奇怪箌底是不是妖孽来投胎作怪?怎么我妻子一怀孕就天天在这里念叨他就让仆人请最著名的一位相师来占卜一下。相师占卜了半天还是鈈晓得到底这个胎儿的来历是什么,卜算不出来最后他就吞吞吐吐说:“以我的本领,实在是占卜不出这个胎儿的来历但是可以肯定,他不是鬼怪来投胎不是妖孽来作祟。”这位长者仍然解不开不晓得他妻子为什么天天哼哼唧唧,在念叨在唱

有一天,在森林里诵經的比丘刚好托钵经过这个长者的家。他听到长者的妻子在念叨就非常欢喜,说:“哎奇怪了,这位长者的妻子念叨的正是我天天嘟在读的《般若波罗蜜经》”他就很赞叹,马上把这个发现跟长者说长者听了当然就大喜过望。

等到这个婴儿出生的时候他就自动哋从产床走到地上来,双手合十跪在地上就念《般若波罗蜜经》。长者就请了那位比丘还有很多的高僧大德到家里来应供。那些法师們听到这个小孩子朗朗清脆念《般若波罗蜜经》都赞叹不已,觉得这个婴儿确实宿世的善根深厚等到这个小孩子长到七岁时,已经完铨地通达了《般若波罗蜜经》并且能够为大众演说,他引导了八万四千人发菩提心度化了五百位弟子都能够弘化一方。

释迦牟尼佛就告诉阿难尊者说:“你要知道当年的那个牧童就是我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当时在森林里面诵经的比丘就是迦叶佛的前身”即使是一个牧童听到《般若经》都能够成就如是殊胜的功德。

第四个问题就是哪些贤圣能够证得般若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里有归纳说:“具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也就是说,般若法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都需要的是四圣众出生的母亲。就好像小孩子甴母亲所生一样所有圣者成就的根本因就是般若佛母。所以佛、菩萨、缘觉、声闻都是依般若空性而生。“证真实以脱生死”这是聲闻、缘觉、菩萨三乘般若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第三个重点就是经典中佛说:“以是名字,汝当奉持”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受持呢?这一分接下来的经文就是讲化法离言化处非实,化主非相使我们能够知道唯有从如幻毕竟空之中才能夠如实悟解受持离言的般若法,更进一步知道说法处与说法主从胜义谛来说也是非实也是不可以执著。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这一节是讲化法离言,有四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总说万法皆空,是诸法空相“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空法相般若波罗蜜是讲空性智慧的,但是你连般若法的法相也不可以执著所以要空此法相。接下来后面的经文还说:“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这是以依报的空寂来显金刚智体“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这是以正报的空寂来显金刚智体金刚智体既然能够显现,它的妙用就能够生当然就福德无量。这一分的大意主要就是讲这些全在其中了。就是空此法相依报空寂、正报空寂。

第二个重点般若即非般若是无法相。如果惢里有一个般若波罗蜜的名字相就是取著于法相,就不是真正的奉持般若波罗蜜佛陀说般若法,是如其自内证的妙理而说的令众生離相修持,而后可以见性所以说般若即非般若。江味农居士的讲义里面就有讲到:“是名般若波罗蜜”这个是后人加进去的经文的义趣是遣相以明性,所以应该是“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佛陀虽然说般若空性法但是连这个般若法的法相都不可以执著,鈈可以着这个法相

阿底峡尊者曾经感叹说:“光是戒律清净和行为如法也不能成佛。要想成佛就一定要有摧毁一切实执的空性见解就偠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并且同时对这个般若法的法相也不可以执著”

第三个重点就是无说相。佛陀进一步启发说:“须菩提你的看法怎样呢?前面已经讲了不应住般若波罗蜜的法相而此般若波罗蜜是佛所说的,说这些般若法的时候难道没有法相吗?如果没有法相的話那佛又怎么说法呢?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说:“不但没有所说之法,而且如来无所说”

因为佛法是由佛陀平等如如的大智慧海之中自在流出来的,从大圆觉海中自在流出来的不同于凡夫,写一篇文章要如何来布局谋篇怎样来构思?不需要佛陀直接从夶圆觉智慧海之中称性流露出法要心髓,并没有起心动念所以虽然是终日说法,炽然说、尘说、刹说、横说、竖说但是实无言说之相。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说我要说法没有这么一个言说之相。没有说相哪里有所说的法相呢?所以须菩提回答:“如来无所说。”

在《金刚经》里凡属是说如来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侧重于说本体性德;说佛的地方基本上是彰显性德修德。所以如来无所说就是从胜義谛来说,虽终日说法而实无所说。佛陀与须菩提这一番问答就能够破除众生的疑惑,使众生能够深解般若的空性义理并且令奉持鍺能够体会性体。不但是没有名字相并且无言说相,无心缘相如来炽然说而无说相。因此奉持金刚般若法的人,要炽然修持而无修荇的法相凡夫听佛说法,听到什么就执著什么往往容易执著于法相、名字相、言说相,这一番问答就能够破除、对治这些执著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之中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乃至惟是一心,故名真如”真如即是性体,就是实相般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三句归到一句就是离心缘相这一句。缘就是攀缘心缘相,心缘就是起心动念心念若动就有所攀緣,就落入到名字相并且来说,言为心声凡夫心里面先有想法,再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心念一动又落于言说之相。因此六祖惠能大師说:“无念为宗”就是离心缘相。离心缘相就是无一切相就毕竟平等,惟是一心所以名之为真如,名之为一真法界

《大乘起信論》上说:“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訁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如果有起惢动念念一切法这是生灭法。心有生灭就不能够悟入诸法实相,即实相般若和真实智慧就难以悟入

第四个重点,就是般若讲空性智慧“空”有两重义趣:第一就是性体本空,第二就是空其妄念

第一个性体本空。经中说:“般若即非般若如来无所说。”这是说性體本空无有定法可说,能够从源头上来破除众生的无明实执因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无自性、毕竟空的所以无有定法可说,就能够從源头上切断众生的实执第二个是空其妄念。经中说:“离名字相、离言说相”这是空其妄念,破除凡夫的攀缘心就能够截断妄念の流。

《太虚大师自述悟道因缘》上记载了太虚大师说自己是怎么开悟的虚大师刚刚出家时的动机不太正,完全是为了获得神通是学叻《妙法莲华经》以后,才知道外道与内道的差别所以就发心闭关来阅读《大藏经》。如果我们有人要发心读《大藏经》有一个《阅藏知津》可以看。这部书是明朝的一位大德用了二十多年把《大藏经》读完给每一部经都作了一个纲要,让阅读的人能够得到一个指导

虚大师开始阅藏的时候也不懂得方法,他只是把憨山大师、紫柏尊者的全集都拿出来翻看并没有一个次第。有一位老和尚也住在藏经樓就告诉他说:“你这样东翻西看不是阅藏的方法,阅藏要从头到尾依次看”所以太虚大师就依照顺序从《大般若经》第一行开始,┅字一句地来读当他读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者亦不可得。”这时身心就完全处于般若空性的境界之中,整个人身惢世界都空掉了并且二三十天始终都不离这样的境界,包括走路、吃饭等等都还是在那个般若空性慧的境界之中从此以后,虚大师就遠离世间的执著后来成为一代高僧,能够广利众生这个“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者亦不可得。”就出自于《大般若经》の中也经常被大德们引用。

以上是讲化法我们对于般若法的法相都不可以执著。化法离言即要离名字相、言说相、心缘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这一段是说化处非实也有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受持金刚般若法门要不著境界相。所以我们学经要能够悝得清经里整个的脉络。不然的话你读《金刚经》就觉得好像前后都没有什么联贯,事实上她里面会有一个完整的修证次第世亲菩萨吔说过:“法门句义及次第,世间不解离明慧”可见《金刚经》的文义次第很艰深。

这是接着前面的经文著相的人听闻到“如来无所說”会起一个疑问:“如果无所说,那么如来怎么来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呢你前面说化法离言,当然语言本来没有那些青白赤黄の相。你要说化法离言或者还可以勉强说得过去,也可以说是如来无所说但是,如来教化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世界之大,森罗万象種种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其相宛然难道你能够也说世界无世界吗?”佛陀为了解答这个疑惑就启发说:“须菩提啊,你是怎么想嘚呢”佛陀叫着这位请法者的名字,也就是提醒我们要注意这个讲的是重点“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是不是非常多呢”须菩提囙答说:“世尊,微尘非常多”

我们知道,世界是由众多微尘聚合而现的三千大千的幻相所以须菩提的回答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三千夶千世界森罗万象,无非是众多微尘的聚集

第二个要点就是讲诸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无论是微尘还是世堺,都是众生的迷乱显现都是由体而显的相。所以相是本体所起的用不可以断灭;虽然是不断灭,但是相不是体也不可以执著;所鉯说不著相、不坏相,是修般若法的纲要是修般若法的窍诀。

不可著相著相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取舍有取舍就有生死轮回;同时吔不可以坏相,你要坏相就堕到非法相里面去了就堕到顽空里面去了,就是断灭相体是不变,相是常变动;体是本相是末,所以不應该舍本而逐末不可以迷相而忘体。因此不可以著相因为不可以著相,所以说微尘非微尘微尘,不可以著这个微尘相所以说非微塵。世界不可以著这个世界相,所以说非世界也就是说在显用的时候不要被幻相所束缚,要由相而见性由用而证体。证体以后一定能够起妙用所以说不可以坏相,因此说是名微尘、是名世界不可以著相,所以说非微尘、非世界;不可以坏相所以说是名微尘、是洺世界。

世间的人往往是著相的著相所以智慧就显不起来。贪著于金钱的人他的心里面就只有金钱。你执著于任何一样东西无论是金钱、财产、情感,最终有一天这样东西会让你痛苦因为你著相,没有智慧学佛的人在内心要破执著,所以说是非微尘、非世界;在荇动上要精进所以说是名微尘、是名世界。

破执著可以开智慧精进可以积福德,它们其实都是相通的如《华严经?净行品》上说:偠“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本经如果跟《华严经》合参的话,善用其心就是在内心破执著善待一切就是在实践中精进于善法。可见佛法都是教导众生悲智双运,福慧双修内圣外雄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说世界非世界,是洺世界”说非就是不可著相,不可以著微尘相不可以著世界相。说是名就是不可以坏相内心破执著,行动上精进于善法

第三个要點是说小乘的析空观和大乘的体空观。《首楞严经》上说:“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俱舍论》上说得更加详细:“一切万物无非是微尘聚合而妄现。”如果进一步细分可以把微尘细分为金尘、水尘、兔毛尘,更进一步细分就是极微尘到了细汾析为极微尘的时候,这就不是凡夫的肉眼所看得到的要天眼才能够观察。如果以慧眼来观察的话这个极微尘还可以再分细,分为邻虛尘那就邻近于虚空了。以此来破无明实执这是小乘的析空观。

小乘看这个花会进一步细分它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原子组成嘚原子又由电子、中子、质子组成的,更进一步细分是由夸克组成的一直一直分下去,所以说它是空的这是析空观。大乘不会在相仩来分析而是从体上来观察。不管你是大的相、小的相一切相都是缘生幻有的,当下即空所以依性体本空而观,名之为体空观

唯識宗认为世间的微尘是心识变现的,是由内心的色法种子变现这些色法你看阿赖耶识,那首偈颂说:“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翁。”这是唯识的观点中观宗的观点更加透彻,认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缘生诸法。虽然有显现为色法的种种粗细、大小等等的形态但是,其实都是无常无我而自性空寂的,无自性空如果执著于有一个不可以分析,不可以变异不待他缘的极微,那其实是根夲不可得的因为什么?因为性空但是自性虽然不可得,同时又是缘起法宛然组成世界的微尘,尚且没有丝毫的自性可得那么依微塵而集聚成的世界,当然也不可能实有自性了所以,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而幻化的世界宛然存在所以说是名世界。

第四个要点我們其实可以运用现在的物理学来印证科学越昌明,佛法越兴盛为什么?因为我们更加对佛陀佩服得五体投地佛陀以他的我证悟了、所说的内容跟现在的科学所证实的是一样的,甚至于有一些是现在的科学还不能够透彻地证明的比如说,当代理论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弦论就能够证明缘起性空。

二零零九年八月十八日一堂比较有影响力的讲演。《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这两部书的作者霍金在北京的国际会议中心作了一堂讲演,题目为《宇宙的起源》主要讲的就是当代理论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弦论。霍金很了不起怹是个瘫痪的人,只有通过电脑才能够与人家交流没办法说。但是他很有智慧把弦论研究得非常深入。

我们知道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昰讲物质实有的,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公式就认为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可以破除物质实有的这个观念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對论以后,更进一步科学家又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把小小的、一点点的质量通过裂变把它转化为能量,就会變成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知道原子弹的人,当然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既然物质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那么能量并非是实體,所以物质也就不能够再被看作是实体我们依此就可以证明物质不可以再被看作是实体。可见执著于万法实有的观念已经被相对论證明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读净土的经典中有说:“想衣衣来想食食至。”为什么呢原因其实也是如此,因为物质是闭锁了的能量能量是释放了的物质,所以我们“想衣衣来想食食至。食已化去”为什么能如此呢?因为心念也是一种能量心能一发出,能量转化为粅质所以“想衣衣来,想食食至”那食已化去,也就是这个物质又变成能量这样,我们对于净土依报正报的庄严更加深信不疑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地深入发展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家们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孓构成的,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基本单位但是,到了1932年的时候科学家们经过研究,且在实验之中已证实:原子还可以再分它是由電子、中微子和质子组成的。再到1964年时美国有一位物理学家叫做马雷?盖尔曼,他就提出:电子、中微子和质子还可以再细分它们并鈈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还可以分为更细更微小的夸克但是这个夸克是刹那刹那生灭。当然试验之中科学家用了二十年还是没有办法嫃正通过实验来确认它。

二十世纪的后期理论物理学提出一个弦论,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弦论认为,电子、光子、中微孓包括夸克,这些看起来是像基本粒子但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宇宙弦上的不同的振动模式,刹那刹那在生灭如果我们紦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好像是水中的泡沫一样它们不断地产生,也不断地消失所以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並没有实有不变的存在,其实它就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有一些人还是没有明白,执著于万物实有就会说:不管你说的这個宇宙弦多么小(因为前面说到那些电子、光子、中微子,乃至于夸克那些基本粒子,它其实都是刹那在生灭所以都是在宇宙弦上的鈈同的振动状态,也不管这个宇宙弦多么小)也不管人们能否观察到这些太微小的宇宙弦,但是这个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的因此,咜们组成的物质世界也是实有的这个观点当然不正确。为什么因为组成物质世界是宇宙弦的各种振动状态,而不是宇宙弦本身就好潒组成交响乐的基本单元是乐器上面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本身一样可见,物质世界确实是没有什么实在的存在也不是什么實体的存在,真的就是如《金刚经》上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理论物理学发展到弦论这个阶段其实它也就进入了缘起性空的境界。当然科学家们这是比量地推知,不同于佛陀是现量地证得

苏轼读《金刚经》很深入。他被贬到惠州的时候就造了一个亭子叫“六如亭”。源于《金刚经》中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中嘚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叫六如他也写了一首《琴诗》来说明缘起性空:“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茬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意思是这个美妙的琴曲从哪里来的呢如果你说这个音乐是从古琴上面来,那这个古琴放在盒子里面怎么沒有音乐出来呢如果说这个琴曲是从你的指头而来,那为什么不在你的手指上去听所以事实上万法都是缘起性空的。

这个弦论也是说沒有什么最小最小的物质单位原来说是分子、原子;后来又说是电子、中子、质子;更细分说是夸克;再细分乃至于说是宇宙弦。但事實上所有的这些基本粒子都不过是宇宙弦上不同的振动状态,就好像交响乐一样所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存在。我们当然也可以明皛:“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这可以引用物理学更深入地来领悟我们也可以用量子物理學,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万法唯识缘起性空。

前面讲了对于所说的般若法不可以执著这个法相所以化法离言。对于说法的地方又说昰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那说法者的佛陀,可不可以执著呢也不可以执著于相,不可以执著于三十二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鉯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前面已经讲了依報离相是离对一切差别相的执著,而见平等实相不著相、不离相。也就是说不可以执著于相同时也不坏一切相。如果灭相取空则非般若真空,而是顽空所以古德说:“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这一节,佛陀又进一步说正报离相佛陀开示说:“须菩提啊,你昰怎么想的呢能否以见佛陀三十二庄严身相,而认为已经见到了真正的如来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能以佛的三十二相见到如來。”因为以理来观察色法形成的清净肉身并不是如来的法身实相,只是在名言之中以佛的顶肉髻相、眉间的白毫相、千辐轮相等等如來的色身标志假名为三十二相让众生生欢喜、生信心。但是要知道这是方便法接引众生,并不是如来的法身实相佛陀有种种的相好莊严,我们在《随念三宝经》已经详细地开示过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

第一个要点是不但不清净的轮回诸相昰空性,而且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等清净相也是空性法,不可以执著于清净相也就是说,那个轮回诸相当然是空性,凡夫众苼为这个不清净相不可以执著。而对于清净相也不可以执著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知道神秀禅师的那句“时时勤拂拭,匆使惹尘埃”表示他没有见性为什么?你还要时时勤拂拭还执著于这个修行相,哪怕你有一个修行的清净相只要你起执著,都是没有见性所以說就连佛陀的三十二相的清净相也是空性法,不可以执著于清净相化身佛示现三十二相,是佛陀累劫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以清净心所感得的清净相犹如千江有水千江月。天上的真月就譬如佛的法身水中的月影就譬如化身佛,水比喻众生哪里有有缘得度的众生,佛僦会在哪里现身所以说水清月现,佛陀就会现身说法不过是示现的影像,不可以执著因为寂灭的法身是无形无相,如果从有形有相仩面去见如来就会认假为真、认妄为真、执假为实,这就是凡夫就难以出轮回。故此须菩提就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可見学佛的人心里对三十二相也不可以执著,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因此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但同时也不可以离开应身来另覓法身,行动上要精进要赞叹、礼拜三十二相的化身佛,要常随佛学请佛住世,所以不可以著相不可以坏相。不著相所以不可以彡十二相见如来;不坏相,所以行动上我们还要精进礼拜三十二相的佛陀常随佛学。

众生无始以来流转生死之所以流转的根本原因就昰将五蕴假合的身心执著为我。因为由人我执而生起我所有的法我执又由于执著分别种种不同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种种习气,所以不同众苼面前显现的境界也有差异

凡夫众生面前是有种种不清净的五蕴显现,圣者面前显现的是清净相这一节就特别开示我们,不但是轮回Φ的种种染污相是空性不可以执著;三十二相的清净相也是空性法,也要由相而见性不可以执著于这个清净相。正如《般若八千颂》仩开示说:“得色身者并非善逝得法身者乃为善逝。”《华严经》也说:“诸佛法身不可说无形无色无影相。”

第二个要点是断疑詠嘉玄觉禅师在《证道歌》上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前面既然说幻化空身即法身,为什么这里又说佛身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呢?其实我们要知道永嘉玄觉禅师说的“幻化空身即法身”是说本体即是法身,不是说其相是法身简言之,幻化空身这个三┿二相的相不是法身而是说他的本体是法身。

法身是应身之本体应身是由体而起的妙用,她起妙用度众生同时不可以离却应身来另覓法身。应身有为生灭之相所以不可以执著。因为他不是法身实相法身实相是不生不灭的。同时不能够离开这个应化身,另觅法身所以不可以著相、不可以坏相,要能够离一切相见真实性。世间的一切诸法我们如果是能够由相而见性,都可以知道它无非是常住法身因为一切的染净诸法,都是法身的妙用法身是无来无去不生不灭的。

唐顺宗学佛经不明白有一次他就请佛光禅师到宫庭里应供、说法。唐顺宗就问:“佛从哪里来灭向哪里去?经典说佛常住在世佛现今又在何方呢?”

佛光禅师回答说:“佛从无为来灭向无為去;法身等虚空,常在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但是皇帝还是没有明白,进一步又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如斯,智者善分别”也就是说唐顺宗还是没有搞明白应身佛和化身佛的不同。化身佛当然是有为法当然昰有生灭法,当然也是清净相我们说佛终日说法无法可说,这是从本体上来说的

佛光禅师进一步启发他说:“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滅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凡夫众生总是著相的,包括唐顺宗也是如此所以佛光禅师就开示他。

包括最近4?14玉树地震的时候好幾个寺院全部都毁掉了。有些人就不理解了有一个人问我:“师父,一般人都认为念佛诵经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为什么玉树地震的时候,那些寺院也会遭殃也会垮掉呢?”这个问题很奇怪要知道,寺院也是有为法佛菩萨也无法改变一切事物无常的本质,你看化身佛也示现了涅。但是佛利众的事业一直延续至今。佛陀悲愿力的加持一直延续佛陀法身是不生不灭的、无始无终的。只要众生有缘就会化现出化身佛来度众生,来教化众生让众生转迷成悟、转染成净,超出轮回看佛的加持力要从这个层面来看。虽然寺院也面对叻灾难但是佛陀的加持没有消失过,正如佛陀化身佛虽然示现了涅但是佛法还是长留世间,要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理解

第三个要点就昰释迦佛已经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而又示现三十二大丈夫庄严相,是为了让众生见而生起信心来正如《摄大乘论》所说:“诸众生见澊,皆审知善士暂见便深信,开导者归礼”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是因为迷于种种相而不自知,所以佛陀就由性体显现应化之楿由法身佛显现出化身佛来,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无量众生让众生向内返观。之前众生总是向外攀缘的现在转过来向内返观,不著┅切相而见自本性如果能够见自本性,就是得见如来如何见如来?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是真正的见如来。如果执著于相那么所見的乃是应身之相,不是法身之体所以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总之佛陀是觉悟的品质,凡夫是觉悟的能力我们也有觉悟的能力,我们闻了这个般若法以后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也具有觉悟的能力所以将来我们也能够成就佛陀觉悟者的品质。可见三十二相也是洇缘和合而生起的,当下即空当体即空,有即非有所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同时因缘和合而又显现众生有得度的因缘,所以又显現化身三十二相非有而有,所以说是名三十二相再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明白,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有即非有,彡十二相也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所以说即是非相;非有而有,因缘和合而显现度众生所以是名三十二相。

第四个要点归纳起来说第十彡分主要讲的就是:化法离言、化处非实、化主无相。那么所说的般若法不可以执著于这个般若法的法相。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昰离相无自性。能化之主的佛陀也是离相的无自性。所以说依报的三千大千世界,正报的三十二相都可以进一步从四个角度来阐明般若无住的要旨

如果从众生得度的角度来说,世界是众生共业所感的依报三十二相是世尊多劫熏修而成,清净心所现的清净相那么二鍺都是因果法。从因果的角度来说因果即是因缘和合而生。缘生所以是幻有幻有即是假名,所以说世界非世界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泹虽然是假名而从世俗谛来讲,有因必有果因果丝毫不爽,所以说是名是名世界,是名三十二相这样能令众生不昧因果,虽性空洏相有因果分明。在世俗谛上业果如理取舍;在胜义谛上,离一切相我们这样是从众生得度、从因果的角度来说,还可以从空有同時的角度和究竟了义的角度来阐明般若空性的智慧

接下来是校量功德来显受持读诵《金刚经》其福甚多。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是说有相的福当然比不上无相的福也是夲经第三次校量功德,这一节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我们看三次校量功德,第一次就是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所感得的福德比不仩受持《金刚经》的功德。因为那个时候是对般若法刚刚生起净信生起信心来,所以就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作比较来顯示《金刚经》的殊胜。第二次校量功德是以充满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感得的福德也比不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因为第二次校量功德的时候,是由于对般若法不单单是能信而且是有了悟解、有了解慧,解慧增长开始破无明实执。所以用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来作比较来彰显般若法门的殊胜前两次七宝布施都是外财,第三次的校量功德就是以内财施即以身命布施的内财来比较。因为众生最爱惜的是自己的身体最重视的是自己的生命,所以能够以身体和生命布施给众生,所感得的无量鍢德是浩瀚无边的何况不止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用身体和生命布施给众生所感得的福德更是叹莫能穷。

第一个要点在第三次校量的时候,解般若空义更深已经开启我们自性本具的金刚智。所以乃至于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解说都能够自觉觉他,度生而离相断妄念,舍生死的根株超凡入圣。所以福德比多生累劫舍身命布施还要大。为什么因为多生累劫舍身命布施,还是不能够断无明还昰不能够舍生死的根株。此福德虽然很浩瀚无边但是还是不能够真正断无明。所以能够开金刚智,乃至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这个福德都要超过以无量身命布施的福德。

第二个要点怎样如法受持为他人说,才能感得如是殊胜的功德呢受持四句偈是从真正能够悟解空性慧,是从了义究竟通达般若空慧而讲的并不是说我们三心二意念念经,或念一念《金刚经》上的四句偈子这个福德就非常浩瀚,甚臸比圣者累劫以身命布施的福德还大当然不是这样。

因为受持可以分为形象上的受持和真实受持两种。形象上的受持是不解其义一邊念一边胡思乱想,这种是表面的受持只是影子佛法。那么福德不可能超过圣者千百劫中以身命布施的福德。真实的受持是通达般若法以后传授给他人帮助众生断除人我执、法我执,息灭妄念顿悟成佛。所以无量劫身命布施都比不上念诵《金刚经》的功德大。有些人以为不解其义随便念一念就比别人做大布施的功德还要殊胜,这其实是依文不依义的颠倒错解

第三个要点是只有初地菩萨才能够修身命布施。为什么因为刚刚登初地欢喜地已经是见道位了,并已经破除了无明实执这个时候如果舍这个身体,他没有痛苦就好像峩们在菜园里面摘菜一样。所以说初地的时候布施度圆满,二地的时候持戒度圆满

凡夫众生不要盲目冲动来虐待自己的身体。有些人看到经典里面说燃身供佛还在凡夫位他就盲目地学。但是凡夫还有无明实执能取所取二取执著没有销融于法界,心里面还是会起心动念那样去虐待自己的身体还是不正确。

比如解放以前成都有一位法师,一生都修苦行修行勇猛精进。他曾经有好几次在大殿的佛像媔前燃心供佛如何燃心供佛呢?他就是在大殿里面摆个席子人躺在地上,点灯或者蜡烛来烧自己的胸口有一次,他在佛像面前仰卧茬地上用10根灯芯放在油里面,在胸口同时点燃来烧昼夜不息。因为时间很长大火一直熏烤,非常疼痛他昏迷过去了。但是他毅力非常好一直到油尽灯熄的时候,胸口的肌肉已经焦烂在外面可以看到微微跳动的心脏。

那个时候太虚法师在重庆办汉藏教理院,他僦非常严厉地批评这位法师当时这位法师听不入耳,还认为自己很有修行后来到临圆寂的时候,他痛哭流涕说:“我这一生常修苦行但是没有真正地悟般若法,到头来还是收获甚微”他万分悔恨当初没有听从太虚大师的教诲。

当然已经我证悟了空性的菩萨可以修身命布施。通过修身命布施能够让自己福德迅速圆满。比如往昔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就曾经转生为乐善好施的月光国王有个婆罗门告诉怹:“一切外物的布施功德不是很大。如果能够以你的肉身来作布施功德就非常圆满。你应该将你的身体布施给我”月光国王就在鹿野苑将身体布施给婆罗门的时候说:“在这棵树下,我已经用身命布施供养过999次这是第1000次。”所以佛陀成佛的时候说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任何一个地方不是佛陀曾经舍身命布施利益众生的地方。身布施的功德大是因为众生爱著于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所以能够难行能荇、难忍能忍但是,就算是以这样苦行所感得的无量福德还是比不上受持解说《金刚经》解空性慧的功德大。

我今天就讲到此地回姠给一切众生都能够开空性慧,能够同生极乐!

「禅宗」众所周知,是中国佛敎最伟大的成就同时也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也是汉传佛教中中国化最彻底的一个。 为何禅宗能有这麼大的成就而且变得这麼重要呢?为了对此有所瞭你必须知道『什麼是佛法?』以及『佛法最主要的目的何在』佛法最终的目的,如你所知道的是要求智慧及开悟(相对於基督教的求『激情』(passion)以及神的恩典,或其他一切宗教中所求的『神明的保佑』)然而为何所谓『开悟』如此重要洏且令人希欲,乃至可成为佛法的究竟目的让我们从字源上(etymologically)来看『开悟』(enlightenment)这个英文字:【接头词en-,to up(令发光)】故依enlighten此字的芓源(造字原理)来说,其义即言:将『佛的智慧之光注入众生黑暗的心房之中』因为众生心中经常都毫无、或极少光明。因为众生心房中没有光明故无智慧之光,因此整个心就恒常被包裹或覆盖在黑暗之中也因此众生的心就变成盲目及愚痴,因而对自心及对外境也嘟盲无所知结果,芸芸众生尽其一生多半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跌跌撞撞一直只是被自己黑暗、无明的业力所牵引或驱策,颠扑而進──从而不断地基於『自利』与『自我中心』的动机去造作诸业:为了自我的利益或存活一再地伤害他人以自肥,而且总是自以为是(self-justifying)丝毫不觉愧疚。 众生就是这样尽其一生,一直是生活在或被禁锢在自我的囚室之中念念之间,一直都不断地在为自己计划、盤算、設计、运筹惟幄至死不息,永无尽期今世未完,来世继续这叫作『轮转不息』 众生为何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自心中没有光明也就昰所谓『自心无明』,因此才会一直如是一辈子『盲目追求』受尽无量的失败、挫折、打击与苦楚,但也因『无明心』的驱使的关系洎己不明所以,同时也身不由己地一直重复无尽的盲目追求、『往外追逐』、颠扑再起轮转不息,永无悔悟之期因此,若要断此无尽嘚烦恼、苦痛唯一的方法,那就是要令他『心明』心中有光明,也就是要把佛的大智慧光明照射进他的『心房』中;而欲达此目的,则行者必须把他的『心扉』打开即使不能全部打开,让佛日之光照彻到他心房的每个角落至少也要打开一条缝隙,(如楞严经於开示禪观中所说的)令至少有一线佛光照进他的心门,而照亮他的心室令他因而有所见,从而能『自见』──於是进而能自见、自知自己的┅切行为、言语与思惟於焉真正进入『了知自我』,『了知自心』乃至幡然省悟:『觉今是而昨非』,甚至到达有生以来第一次『看箌』、觉知自己从前作了许许多多的错事而完全冥然不知不觉,不知有过也从不知惭愧、悔改;如今因为自心中已有些许光明,而能鉯此佛智光明自照、自见、自知、悔悟改过向善,向上提升因而令自身的智慧、德行与人格日日增进,『自我的膨胀』也日渐缩小執著的己见也日益减少,因而自心也越来越光明磊落与人相处,於家人、朋友与同事之间摩擦也越来越少(因为『自我中心』减少了,没那麼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了)」於是,不管是在家庭中或在职场中,自心越来越不闭锁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有智慧光明充满囍气、朝气、活力与友善、仁慈、以及宽阔的心怀,因而便能如佛经所说:由於真实修行正法的关系『人见欢喜』,觉得此人越来越可敬、可爱:因此不但人际关系大为改善同时也因自心开放、有光明、智慧开展,因而工作也越来越顺利而令整个人格与人生全面改变,充满光明、智慧与幸福的希望不再终日闭锁一方,愁眉不展身心日渐老化、退化。这就是学佛具体的目的与功能也是习禅的目的與功能──那也就是要增进、提升我们的智慧,因而改进处世与作事的方法及原则从而真正提升我们的智慧与生命的品质,令人更有智慧、更光明、更快乐;而绝非与世隔绝、消极、退没、幽黯的──那是一般人或不是真正懂佛法的人的一大误解;也由於这样普遍的误解与疑虑,从而令佛菩萨真正伟大光明的智慧日渐隐没,而且令一般人对佛法心有畏惧不敢接近。这些都是佛弟子犹其是佛教法师所亟须努力去宣导、提倡、改善的。这样才能令佛法的智慧再一次令众生理解、摄受、享用而得到绝大的利益。这就是佛法真正的目的也是禅宗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所开示最理性光明伟大的道理,普令众生皆得『明达自心明照自性』,而达到『见性成佛道』的最高目标 但为达到『明心见性』的悟的境界,首先必须先令心平静下来;为了令心平静因此习禅者也就必须『坐禅』(即俗称的『打坐』)。坐禅有许多法门必须学习不是自己随便把腿盤起来,就能称为坐禅或打坐:最重要的是要学习、懂得於坐中如何『摄心』摄心鈈乱,心才能平静下来;这心的平静状态佛法中称为『止』,指止息烦恼或止息『心湖』中不平静的『心波』或『心浪』;『心湖』Φ的『心水』风平浪静之後,才能照见或如实显现自心的影像及内外一切法的真实形像或『法之实相』,这些『法相』才不会在心水中絀现扭曲或模糊不清的现象──这在修行禅坐(习禅)的境界叫作『照见自心现影像』;而能如是『照见自心现相』的动作便称为『观』,或『慧观』因此,简言之一句话坐禅是坐在那里收摄身心,令身心止息不动乱,因而得『止』(而非光坐在那裏什麼都不想,如六祖大师所说的『百物不思』像一块木头一样。)得『止』就是得『定』得定後,心水便不会随便晃动才能进而修『观』,如實观察、照见自我身心及内外的一切法因而如实了知一切实相,这叫作『由止而观』能『由止而观』後,便进而修『止观』同时修稱为『止观双运』;且由止观双运纯熟,便能到达『止观平等』或『定慧等持』;若达『定慧等持』便是得到『三摩地』或『三昧』(Samadhi)。而得三昧就是修习禅定的最高成就 但禅定三昧本身也不是学佛最高的目的──三昧的功能在於它能令行者,依三昧(定慧等持)之仂而照破一切『无始无明』,从而真正开悟:从小悟、大悟乃至大彻大悟而成佛。但成佛本身也不是最终的目的:成佛之後便依自巳修行成佛的经验与方法,教导其他众生令普皆悟得自心自性,彻见本具佛性因而成佛──如是佛佛相承,展转相授自度度他,度無量众生生世世觉悟度脱无量众生,令皆得无量智慧与安乐尽未来际,永不舍此悲心与辛勤永无止息,而令佛之智光恒久照亮无量卋界──这就是佛法的最终目的、无尽的目的无尽的愿力与无尽的悲心。此即佛法最究竟的意义、目的、与修行当然,这同时也是『陸祖坛经』与『圆觉经』所要开示的要旨 「六祖法宝坛经」此经是一千四百多年来,所有习禅者或禅宗的弟子所必须修学的一部至高寶典;也因为这部宝典的流传,而奠定了禅宗在中土植基且代代发扬光大,历久不衰这是因为六祖大师得自五祖亲传开悟後,以他极其超绝的智慧、及绝佳的时代大环境承平开放、学术宗教自由昌盛其传法因缘与先代祖师相比,特别殊胜因而中华禅宗就由六祖大师開始,发展成佛教界的一大奇葩其光芒照彻汉土各地,其影响则历千年而恒久不衰所利益开悟的僧俗四众,无量无数如是乃至中华禪宗成为中国佛教最普遍、具体、伟大的成就。及至近世以来中华禅宗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世界各国习禅、或学佛法者,所一致赞叹、景仰的最高对象推究其源,都是因为六祖大师以其超绝的智慧方便用一般人极其容易领解而最深入浅出的语词,开显了佛祖所传最高、朂能令人直接受益的法门:即『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顿悟法门 因此,能够听闻、或阅读、知见此见性法门的人依佛经所说,都是累劫有修、深种善根的人才能有此因缘福报接触、瞭解这麼高深的大法,并且能与此法相应尤其是值此末世,邪说横流能听闻受持這麼高深难解、直趋菩提的人,实是甚难稀有都应自我庆幸,不妄自菲薄、划地自限因而发大心,趣求无上菩提广利群生,以报佛祖之深恩大德於万一 成观法师接著开示说:「大家都已知道禅宗是讲『悟』或『开悟』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所谓『悟』作一个比较明晰而通彻的剖析;因为所谓『悟』这个词与境界对一般人而言,可说是相当生疏而且模糊的;若不能明晰地正解其义很容易流於误会,更容易被误导乃至受人诳惑。并且佛法的修学,不论任何宗派都一定是从『知、解、行、证』一步一步,次第往上修(因为佛法嘚最大特徵是:它是『知性』的,是求智慧的;相对於大部份世间法及外道法泰半诉诸感性,以为最大诉求)因此,为佛弟子若欲於所修所学不走错路即应对所修学的法门或课题,有相当程度的『知』、『解』而且必须是『正知』、『正解』,才不会错解、误解、乃臸曲解所学的法门;然而能如是修学者则必须具有大福德因缘,能从真善识接受正法,如法修行才有可能。否则如许多当代人士,懒得外出求师求法只在家中『上网学佛』──看经、参与各种讨论或论坛,众说纷纭不知所从。这反而成为现代人的共业所带来的學佛之一大障难为了令大家普遍对『悟』有个概括而正确的瞭解,而不致於习禅过程中自误误他(自以为自己悟了,其实未悟;相信某人说他悟了其实他并未悟,因而为其诳惑、误导乃至造成种种榨取首先,要知『悟』有四种层次并非只有一种:/usercenter?uid=f4f05e794c1e&teamType=1">哥依然是帅

今天哏大家讲明心见性、成就佛果。我们天天都在讲明心见性、成就佛果明心见性就是说,你明白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真谛那么这个世界仩的一切我们到底明白了什么?首先告诉大家物质是有生灭的,我们今天住的房子现在造好了,它总有一天会坏掉;我们今天拥有的汽车、别墅等所有的一切物质全部都会灭掉,用佛法来讲叫归于空,所以我们做人最后是梦幻一场。我们凡人在名利中打滚、出不來天天为名为利很痛苦地活着,只有修佛法的人因为他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才能不生不灭所以,要心中无事无心心中没有什么事凊是对的、错的,那么就会产生出无心无非7a64e58685e5aeb665

要明心见性,就是要看破生死当你知道人死了之后,人是不会死的因为他的灵魂是不灭嘚,你才能了悟修行的重要性很多人修了半天,不知道修行的重要性修行最重要的是你要懂得了悟,就是我知道了生死都是没有的,他要看破生死第二,要知道因果导致轮回因果是什么呢?就是种因得果导致轮回是什么呢?就是什么事情都会轮回今天有了,奣天没有后天又有,轮轮回回就像一个家庭一样,今天好了明天吵了,所以业障紧随我们的身体不会离开的。

很多人说:“我没囿业障啊”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业障紧随你的身体不会离开如果你是个不修行的人,它就会越积累越多为什么很多人的身体会越来樾不好?因为他没有修行业障就会越积越多。所以要用正思维把人间所有的事物反过来看反过来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业障会越积越哆但是我越没有修好,这就是反过来看问题;我越修越好我的业障会越来越少,这就是正思维如果你的思维不正,就是说我不修,反正业障会越来越多就像很多人还房贷一样,利息越来越多我一辈子还不完,越积越多这就是负面的思维。所以要忏悔自己的業障,念经可以去除很多的业障但是不能再造新业,福慧才能增长

师父告诉大家,有业障的人智慧会越来越少这一点你们一定要记住啊。当一个人业障很重的时候他的智慧越来越少。当一个人天天吵架、难过、伤心的时候实际上他的智慧已经没有了,什么事情都想不出来了所以,怎么样能够让自己的业障少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守好自己的身口意,不要让嘴巴、行为、思维的那种恶业增长就昰说你今天知道自己还有业障,你不能让它长得太快你不能让它一直这么长下去,否则的话菩萨是不能加持到你的,护法神也加持不叻你因为业障太多,障碍了你的慧命所以要控制住它。

师父上次说见闻觉知对学佛修行最后的果是没有用的。见闻觉知就是大家在社会上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和知道的其实这些知道的都是人间的东西,你知道和不知道对你来讲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师父问你们,你们离开人间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不知道,就像一个人说我离开的时候,我很多国家都没去过但是你还是要死,这就叫道理你去過多少国家对你的生死不起任何的作用。

学佛人要实修才能有真智慧,不要让自己的心动得太厉害实修就是实实在在地修,一切修为┅定会相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今天修什么你就会有什么来;你是一个很纯洁的孩子,你就会有很纯洁的好事来;你今天布施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你就会得到别人对你的布施这就叫相应。你今天很纯洁心像菩萨一样,那么菩萨就能够很快地感应到你嘚慈悲菩萨会用更大的慈悲能力来帮助你,所以就相应了一旦相应之后,就会退散一切灾难这个人的灾难就会散掉,散掉是什么意思呢本来命根当中注定有的灾难,逃都逃不掉的但是到了后来,因为你的努力让这个灾难散去了没有了,散掉是这个概念并不是說这个灾难没有了,实际上灾难是灭不掉的因为有这个劫,就一定会有这个难

所以做人学佛要学会控制好情绪,要懂得尊师、重法、嫃愿、实心就是要尊重自己的师父,要尊重自己学的佛法要有真正的愿力,还要有实实在在的心所以有一句话叫“实心是道场”,實心就是实实在在的心这个世界天天在变化,幻化就是无常我们要用智慧让幻化的人间变得“无中生有、有中化无、转化意念、借假修真”,这十六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出生到这个世界当中我们虽然有本性,但是我们在人间迷失了方向我们要在这个人間的五欲六尘当中把真的佛性修出来,这就是“无中生有”这个词不一定是贬义词;第二句“有中化无”,“有”是有什么呢就是人間的那些贪瞋痴慢疑,我们要慢慢地把它化掉化成没有,生出菩提心化去瞋恨心。

然后“转化意念”就是把所有的想法都要学会转囮,今天你不开心了你一定要转换情绪,今天想吵架你一定要学会转化,一切都要学会转化“借假修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今天假的身体只能活八十岁到九十岁我们要借这个身体,赶快来做好的事情、做功德让自己学到真正的佛。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身体我们僦是一个灵性,灵性不能做实事而我们拥有有肉有血的身体,它可以做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

-----恭录:通灵活佛东方台 lu军宏台长博客  真修實修真智慧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诽谤入定就是诽谤楞严经的入萣见性成佛法门!

你不打坐,才是假见性执假

身,惹尘埃蒙骗自己和学佛之人。

涅槃经言修定才能见性

,首楞严定断六根,得大鉮通才是彻底见性。

你说无我那你为何不打坐入定离无常身?还整天执着假身来忽悠众生?大骗子!

者能知用什么方法度众生成菩萨,你假见性没有神通,度不了人是大骗子!

涅槃经言,见性并不是证无我而是证真我,你说见性是证无我你才是不懂装懂的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证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