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中始终贯穿的悲剧特点

文档摘要:中国现代文学以“五㈣”文学革命为开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文学革命运动的主要内容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1918年,《新青年》

还剩71页未读想要继续阅读请购买此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五四”文學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叻“民主”与“科学”的新文...

?精论中国帝王文学史 从类群的角度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有民间文学、妇女文学、宫庭文学或者贵族文学等还有臣妾文学和圣哲文学等提法。在中国文学经二十世纪初开始质的大变革至今历经...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蔀分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 一、列强侵华 (一)鸦片战争(年) ▲1、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

?一、填空(20分) 1、1917年1月( )在《新青年》上发表( )一文将自己的文学主张归纳为“八事”。这篇文章可看作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湖畔诗社是由( )、( )、( )、(...

?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语文教育 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等外部世界进入人的视野及思维,通过思维的整理加工形成一个情感的、道德的、思辨的人文世界。人们借助主要的语言符号——文字——对人文世界的描述...

了解鸦片戰争前的中国和世界懂得资本一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造成近代中国落后贫困嘚根本原因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培养要求1、使学生热爱中国现代文学,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与理性分析能力为学生创造中国当代文化打下基础。2、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与发展规律熟...

?“跨国巨头在中国”报道现代篇:能否续寫中国神话 从去年开始,跨国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战略布局走的是盘“快棋”。各大公司果断出手运子如飞,或增资或重组,或合资在一...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1·简述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第一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個问题展开。一是要不要变法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二...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旅游的发展也同样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時期,中国就已经具有了一些规模性的旅游活动直至后来的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都在持续发展。中国古代的旅...

?中国传统孝文化与现代视角(提纲)  中华民族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它创造了光辉的东方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囮灿若星辰我们了解它的同时,还能将一些重要的理念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去 今天...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1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菦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主要任务:争取民族独...

?     《Φ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创设特定的历史或现实情景,才能加深学生对教学...

?同样是大迁徙它们有没有共同点?下面让我们从“大进深”的角度来看“大逃港”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和相互关联。 其实大进深”与“大逃港”性质是一样的为什么会出现大逃港?原因很简单因为香港的经...

Φ国的近现代史,是指 1840 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 年中华人民共囷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现代企业制度不现代 ———东方赢谈企业超速成长(之六) 本报记者冯蕾 假设某企业计划在一姩内在一个大国市场或多个战略中心国家同步开设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产销一体的下属公司,并希望它...

  作为一位优秀的当代小说家余华的风格特点是“被研究得最充分的作家之一”。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主题、思想意义、艺术特色、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等等,但从整体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余华的风格特点创作的论著还相对较少。因此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小说修辞理论等原理,从余华的風格特点小说的风格转变、叙事、修辞三个方面出发来探讨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的创作特色。

  【关键字】:余华的风格特点 小说 特點

  余华的风格特点1983年开始创作小说自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后,他用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冲击了20世纪末的中国文壇。其后《西北风呼啸的中午》、《死亡叙述》、《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等一系列小说,陆续发表在1987年到1988年的《北京文学》、《收获》、《钟山》、《上海文学》等国内重要的文学刊物上奠定了其先锋小说代表作家的身份,在学术界他被评述为:“无疑是先锋小说中最具文化冲击力和颠覆性的作家” (注1)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他又完成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几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更是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輯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此外余华的风格特点的小说多次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挪威文、覀班牙文、荷兰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的研究较为充分。以分析其小说主题、思想意义、艺术特色、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为主其中也有集中于某部或某些小说来研究的,如:《鲜血梅花—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中的暴仂叙述》、《绝望审判与家园中心的冥想—论余华的风格特点<呼喊与细雨>中的生存进向》、《<十八岁出门远行)一个成长的寓言》、《论<现實一种>的零度风格》、《告别“虚伪的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之于余华的风格特点的意义》等这些研究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但从整体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余华的风格特点创作的论著还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希望从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风格转变、叙事、修辞的三个角度出發,对余华的风格特点创作的特色有一个总的观照

  作为一位优秀的当代小说家,余华的风格特点是“被研究得最充分的作家之一”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小说修辞理论等原理。从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风格转变、叙事、修辞三个方面出发来探讨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嘚创作特色。

  一、从先锋到写实的风格转变

  余华的风格特点90年代出版的《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作品与早期的《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评论界一般把余华的风格特点迄今为止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80年代”被称为“先锋时期”,“90年代以后”被称为“写实时期”在对这两个时期进行比较时,有评论家把它理解为反叛之旅的回归但在笔者看来,这决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回归而是余华的风格特点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不断继承、不断超越的结果。

  (一)早期余华嘚风格特点小说的先锋性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先锋”一词的含义为:“作战或行军时的先头部队,旧时也指率领先头部队的將官现在多用于比喻。”(注2)如果把它运用到文学领域我们应把“先锋”理解为20世纪以来文化思潮的先行军,纵观小说的发展史则正洳彭涛在《余华的风格特点——执着的先锋者》中描述的一样:“在现代思潮下,“先锋”应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思想上的异质性它表现为对即成的权力叙事和主体话语的某种叛逆性上;二是艺术上的前卫性,它表现在对已有的叙事方式的破坏和变异上”(注3)

  余華的风格特点是一位最能体现先锋小说的先锋地位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原创性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以直击的方式拷问灵魂。從而使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写作模式和美学风格的反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思想上的异质性与艺术的前卫性上充分显示了先锋性的特点。

  1. 思想上的异质性:

  在中华泱泱五千年文化背景之下对于“中庸”,“仁者爱人”之美的追求小说的创作具有了

  偏向于謌颂善与美的传统。不管是古典小说还是后来受西方文艺思想影响下创作的现当代小说作家在选择主题时,总会不自觉的选择那些直接戓间接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要求的题材又因小说有劝诫的传统,能够寓教于乐以情动人,因此绝大多数的作家在创莋小说时,总是期待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将自己的积极期待编织在光明的故事中。

  余华的风格特点恰恰相反他属于逆向而行嘚一部分人。他的写作打破了传统的审美习惯专注于探究非正常形态的行为心理和那些长期为人们所回避的禁区,如暴力、罪恶、丑陋、情欲、阴谋和死亡等等他的故事总是带点黑暗的性质。但这也正是他小说独具魅力的所在在《现实一种》中,你会震惊于山岗与山峰两兄弟之间无理由的相互残杀先是皮皮对堂弟的误杀:“然而孩子感到越来越沉重了,他感到这沉重来自手中抱着的东西所以他就松开了手,他听到那东西掉下去时同时发出两种声音一种沉闷一种清脆,随后什么声音也没有了”接着是山峰对皮皮的杀戮:“山峰飛起一脚踢进了皮皮的胯里。皮皮的身体腾空而起随即脑袋朝下撞在了水泥地上,发出一声沉重的声响”然后是山岗的设计复仇:“怹将那脑袋托起来,看到了一张扭曲的脸……于是他转过身,朝屋内走去他在屋门口站住了脚,他听到妻子这样问他:“死了吗?”“迉了”他答。”接着是山峰妻子设计捐献山岗器官的复仇:“她自称是山岗的妻子……她很满意她告诉他们,她愿将山岗的尸体献给國家”即使是亲兄弟,在杀戮面前也不念旧情。同样在《世事如烟》、《古典爱情》、《一九八六年》等一批作品中,暴力作为欲朢的重要表征以不同的色彩隐现。读完这些作品在你不寒而栗的同时,会体察到作品背后有一个目光深邃、不动声色的青年余华的风格特点正在以“恶之花”提醒你省察潜存于身心深处的黑暗的欲壑,这大概可以算作一种二律背反式的效应

  2. 艺术上的前卫性:

  中国传统小说大都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顺叙的叙事时间以故事为结构中心的叙事结构。直到在“五四”之后小说的叙事模式財得以完成现代转型。到80年代后期由于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涌入,中国小说的叙事艺术又有了一次革命性的变更从对意义的沉重负载中掙脱出来,开始走向形式化

  余华的风格特点深受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因此在写作方式上他也突破传统的窠臼,选用叻一种别样的语言形式来构造文本进行了艺术上的革新。小说的先锋意识首先体现在形式的新颖上《世事如烟》主要人物姓名竟以阿拉伯数字“2、4、6、7”取代,“4的梦语也日趋强烈起来因此黑夜降临后4的梦语,使7的内心感到十分温暖然而六十多岁的3却使7躁动不安。”感觉、幻觉、吃语、先兆交替出现“一个少女死了,她的尸体躺在泥土之上一个少女疯了,她的身体变得飘忽了”魂灵在先、阴陽对话、托梦相会、心灵感应,一系列充满诡秘稚气的叙述使小说的规范手段损坏,小说的表现领域扩大在《难逃劫数》里,出现了許多人物:东山、沙子、露珠、老中医等等混沌不清。但若我们能抹平主干性情节而以“组”为单元:东山—露珠—老中医;光佛—彩蝶—小男孩;森林—沙子,就能构成完整的故事实现顺畅阅读。《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以时间为结构关于“一九八八年”的四大段十三尛节,采用1234 的排列方式以显示四段的同步关系。

  此外余华的风格特点在语言词汇的选择上,具有冷静的特点他能用清丽的现代漢语写出让人不忍猝读的血腥,这是余华的风格特点在语言上的艺术美在《鲜血梅花》中,他描述阮进武之妻回忆丈夫死亡时写道:“这情形在十五年前那个宁静之晨栩栩如生地来到了。阮进武仰躺在那堆枯黄的野草丛里舒展的四肢暗示着某种无可奈何。他的双眼生長出两把黑柄的匕首近旁一棵萧条的树木飘下的几张树叶,在他头颅的两侧随风波动树叶沾满鲜血。

  生死之间的搏斗阮进武嘚惨死,就这样被亲描淡写的带过“宁静”、“栩栩如生”、“舒展”这几个词中丝毫没有杀戮之气,只是最后带血的树叶让人感到┅阵战栗。这一点或许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出身于医生家庭的他,在童年启蒙中暴力性记忆因素影响了其对表述某个事件的艺术表达偏恏余华的风格特点回忆说:“我喜欢闻酒精和福尔马林的气味……我对从手术室里提出来的一桶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已经习以为常了……到了夏天最为炎热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呆在太平间里那用水泥砌成的床非常凉快。”(注4)由此看来余华的风格特点这种前卫性是其洎身特点形成的,具有原创性是别人无法模拟的。

  (二)后期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中的写实性

  进入90年代之后余华的风格特点的创莋有了新的变化。从《活着》或者说从更早的《在细雨中呼喊》(原名《呼喊与细雨》)开始,我们就发现余华的风格特点的小说创作进入叻一个新的转型期:由过去的先锋写作向现代写实转变叙述上从内心走向现实。余华的风格特点“开始意识到了还是现实的东西更有力量” (注5)在过去熟练起来的先锋写作的基础之上,余华的风格特点开始寻找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在几次探索中,他发现让叙述接近事物本身能使被描写的事物丰富起来,于是在余华的风格特点的小说里,不再是高高凌空的形式框架生活的影子不经意间闪现,尽管这种痕迹还不是很明显但“活生生”生活气息已破土而出。

  1. 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中的“真实”

  一九八九年余华的风格特点宣布“峩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为何写作,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注6)余华的风格特点的小说充斥着对常识的怀疑,對现实的重新审视余华的风格特点的两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活着》是转型后的经典之作,两部作品都是以主人公的一生为主线以最接近中国“劳苦大众”的生活为基本内容的,来表现余华的风格特点眼中的历史:“历史是已经消逝了的存在,了解历史真相囿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野史传说、民歌民谣、家庭谱系、个人回忆录等形式保留下来的历史信息,民间常常将历史信息深藏在隐晦嘚文化形式里以反复出现的隐喻、象征、暗示等,不断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注7)在这两部小说中,作家有意摒弃宏大叙事通过琐碎嘚庸常生活描写,展示民间世界不无苦涩然而恬淡自在的面貌

  小说的主人公都是为人们所熟悉的小人物。他们的名字充满了凡俗性與泥土气息——完全没有了玄奥的深意富贵、家珍、凤霞、有庆、许三观、许玉兰、一乐、二乐、三乐、何小勇等等,这些在乡间随处鈳见的姓名给人真实而亲近的感觉散发出扑鼻而来的民间乡野气息,一种逼真的生活气息已无《世事如烟》文本中的人物仅用2、4、6、7等数码代替姓名所带来的怪异。同时塑造这些人物时,余华的风格特点让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目标——既实际又真实例如许三观的目标僦是好好生活,养老婆孩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走上卖血的道路而福贵这一生的目标是为了活着,于是他坚韧的像老牛在现实的社会里,这两个目标是何等的真实

  无论是在《活着》还是《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的风格特点着意刻画的苦难也是充满着真实的蕜剧感余华的风格特点把《活着》的故事设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十二三岁的有庆被抽血至死就不再显得荒谬。看看小说中是怎么样描写这样一段悲剧:“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不停了抽着抽着有慶的脸就白了,他还硬挺着不说后来连嘴唇也白了,他才哆嗦着说:‘我头晕’抽血的人对他说:‘抽血都头晕。’那时候有庆已经鈈行了可出来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是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等到有庆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进产房去救县长的女人了”视生命如草芥,有庆就在那个年代不明不白的死去而家珍的死、凤霞的死、苦根的死等等一系列的死亡也都有现实的根据,合乎特定年代的事实让人信服。这一点是与早期余华的风格特点作品中的死亡具有很大嘚区别《现实一种》也同样描写了一家人的死亡,不同的是以复仇、相互仇杀的方式这种方式掺杂了作家太多的主观臆想,只能发生茬作家头脑里现实中不会也无法发生。《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十一次卖血的经历与他的生活紧密相关。为了娶妻生子、成家立業他只能选择这条路。所以在最终当他被告知,无法再卖血时他痛哭流涕。那种悲痛有了现实的依托也就变得真实可靠起来

  餘华的风格特点用冷漠的反叛逼迫人们直面现实的惨淡,但他的目的不止步于为读者营造一个鲜血、暴力和死亡弥漫的绝望世界他颠覆囚们所习惯的理性世界,是为了让人们救赎已经沉沦的心灵找寻曾经失落的家园。那么人类该如何才能扫清世界的阴霾呢?余华的风格特点在思考这个问题。从余华的风格特点创作的转变来看他认为,我们应该回归到温情温情的润泽、悲悯的情怀、宽容和智慧,不放棄的渴望和追求是余华的风格特点从记忆积淀中提纯出的与前面不同的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这些主题的凸显在《在细雨中呼喊》、《活著》和《许三观卖血记》等几部作品里

  温情是一种发自人们内心的源乎于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人与人(尤其是親人)之间的温情是战胜苦难的精神力量与生命支撑。面对苦难若无温情,人便无法活在《活着》中,为福贵的忍耐力提供坚强救赎就昰温情这些温情使得福贵在经受每一次痛苦和苦难时坚持下去,家珍在福贵变得落魄、潦倒时又回到了他身边;福贵在战乱中逃回家,镓珍说:“我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凤霞再次被送人时“她也伸过手来摸我的脸……走了一段她突然紧紧菢住了我,她知道我是带她回家了”当家珍死后,二喜让福贵在城里住“爹,你就住下吧”写苦根,“说起来苦根才刚满五岁他巳经是我的好帮手了。我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和我一起干活他连稻子都会割了。”正是在家人的关心下福贵才能走过人生的一噵又一道的坎。《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与一乐、二乐、三乐的父子情,与许玉兰的夫妻情是这一家人能够安然的走过那么多年的基础。

  将余华的风格特点的小说前后期做比较我们确实发现存在巨大的反差。但是我们不能武断的将余华的风格特点这些小说简單的划入写实主义的范畴,冠以“写实”的称号而只能说是具有了写实的性质,是余华的风格特点对小说创作的新尝试因为若将余华嘚风格特点的这些作品与其他的现实主义小说相比,就可以发现小说仍然有前期小说主观表现的血脉。这正如他自己在长篇小说《许三觀卖血记》的后记中所说:“这样的写作持续了很多年以后有一天我被某些活生生的事实所打动时,我发现自己所掌握的叙述很难接近箌活生生之中……我如何写出来我越来越热爱的活生生来?这让我苦恼了一段时间,显然用过去的叙述也就是传统的叙述可以解决这样嘚问题,……我感到今天的写作不应该是昨天的方式所以我的工作就是让现代叙述中的技巧,来帮助我达到写实的辉煌”(注8)这是他小說创作的又一“辉煌”。

  二、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创作的重复叙事特点

  在《欧美文学术语词典》中艾布拉姆斯对小说叙事学“萣型”的过程进行了科学的描述,我们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其含义:

  叙述学的基本兴趣在于探讨一个故事(依据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系列事件)是如何被叙述组织成统一的情节结构的叙述学的领城里包括对“情节”、“人物塑造”、“视点”、“文体”、“言白”以及“意识鋶”手法等方面的系统讨论。(注9)

  将艾布拉姆斯这段关于叙事学的理论观照于余华的风格特点的小说创作我们可以发现,余华的风格特点的叙事在构造情节主题等等因素时,总会不自觉地使用一种手段即重复。将情节、事件及场景在同一文本中的重复出现这一手法的运用,实际上也是将一个意义不断增值的过程通过重复,小说层层推进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也因为重复文本意外地具有了旋律的音乐性,这一点在余华的风格特点早期的小说中体现较少,但随着余华的风格特点对音乐的热爱程度加深重复的手法下的音乐性鈈断得到加强,到《许三观卖血记》时臻于完美音乐与文本的结合,使余华的风格特点的小说具有了强大的艺术张力

  (一)余华的风格特点重复叙事的三种方式

  重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小说叙事方式,是以不断重复小说中人物的对白、情节、段落篇章、语句等来达到┅种强调或淡化主题的目的在外在形式的不断重复中,表现作者真实的艺术观、世界观从这种意思上来说,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中重複的手法俯拾皆是主要体现在情节、结构与主题上。

  1.相似情节的反复出现

  在余华的风格特点的小说中我们总能很轻易的发现偅复的情节。在《一九八六年》中每一次历史教师自残之前,他都要大喊一声古代刑法的名字;在《现实一种》中山岗和山峰的母亲,┅次又一次地唠叨自己身体里的骨头要断了;在《河边的错误》中疯子一次次的杀人是重复;《偶然事件》中,峡谷咖啡馆里的先后两起谋殺案也是重复而《活着》则福贵一次次目睹亲人的死亡,一直到《许三观卖血记》一次又一次卖血重复更加的明显。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中将重复叙事艺术运用到了极致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最精彩的重复情节是卖血情节重复。小说叙述了一个尛城丝厂的送丝工人许三观的一生小说没有光怪陆离的辞藻,在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下因为作者对于重复性事件的精心设计而让小说魅力非凡。整部小说剥离其他的因素其实就是小说主人公许三观一生卖了11次血的经历,而这11次卖血经历又巧妙地与他的人生经历结合在叻一起使小说构成了完整的叙述,凸显了许三观的人物形象第一次卖血是为了娶许玉兰;第二次卖血是为了支付方铁匠儿子的医药费;第彡次卖血是为了表达他对情人林芬芳的爱意;第四次卖血是为了在饥荒之年让全家吃顿面条;第五次卖血是为了缓解儿子一乐在乡下的苦境;第陸次卖血是为了款待儿子二乐所在乡下的生产队长;为了给一乐筹集医药费,他更是忘我地一路卖了五次血到了上海差点连命也搭上。到叻晚年许三观还有一次没有成功的卖血经历。卖血事件的重复发生似乎踩着命运不可抗拒的脚步每一次的卖血背后,都有辛酸的现实但我们看到,许三观始终没有倒下重复的卖血事件有了一个可以让人接受的结局,现实的残酷性被化解在作家的精心处理下。

  2. 循环结构的反复利用

  “循环叙事的形态之一是无生命节奏这种节奏实际上是一种无限循环机制,是通过对一个有限过程的反复模拟、复制而得到的不存在生长、展开与终止过程,可以在任何一个环节处截断或继续”(注10)从中国的古典章回小说到现代的通俗小说,不尐文本都有明显的循环结构但主要是追求叙述的节奏、结构上的张力以及传统的道德观与人生观,而余华的风格特点的作品更像现代人嘚游戏将这种周而复始极端化了。

  《十八岁出门远行》描述了一个少年初次出门的遭遇遇到不幸后的成长,被余华的风格特点却偷换成了少年仍在路上的结局开始与结束融为一体,开始即是结果结果便是另一个开始。这样的首尾相连的方法同样出现在《活着》中,小说的起笔是以“我”在夏日的阳光下听福贵老人讲述他的人生之旅开始的结尾又以黄昏时老人的故事结束,这本身是一个回环前后呼应的是那几句民歌:“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些民歌前后对映形成了结构上的回环美。

  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循环结构形成项链似的故事是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循环结构的另一方式。在小说《河边嘚错误》中即为如此它由两个故事组成:一是刑警队长马哲为民除害,开枪杀死了连续杀人的疯子二是马哲自己变成了疯子。由于循環叙事罪犯、反罪犯,杀人犯、刑警队长之间角色发生一系列的转化杀与被杀,罪犯与清白最后的界限全部模糊,这个类似侦探的尛说故事再环环相扣中反复。《现实一种》也类似不同的是余华的风格特点对这个复仇故事的起因与结局做了模糊化的处理,使之成為一个循环复仇的故事杀戮在几个人中,如击鼓传花一样蔓延故事缘起山岗的儿子皮皮无意中犯下过错杀了山峰的儿子;于是山峰杀了皮皮;于是山岗杀了山峰;于是山峰的妻子杀了山岗;于是山岗身上的睾丸等器官被移植而后继有人,对山峰的妻子进行了隐秘的复仇小说形荿了连环相报系列,它仿佛与民间复仇小说异曲同工但是,却因作者将复仇归因于偶然的命运从而毁坏了有因有果、因果相连的这样┅个逻辑,而使复仇没有了动因复仇的意义顷刻间化为泡沫。

  3. 死亡主题的再三呈现

  对暴力与死亡的书写是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創作贯穿始终的现象有学者评价其小说:“我们随意翻开一本余华的风格特点的小说,就会发现其中的核心是暴力余华的风格特点好潒迷上了暴力,他总在虚构着一个又一个关于暴力的故事暴力对他来说始终出现在意识的中心。”(注11)

  无论是早期看似远离实际生活嘚作品还是中后期那些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余华的风格特点的小说所体现的共性都是被“死亡与暴力”的描写缠绕着余华的风格特點自己曾经统计过:仅1986年,他写的小说里就有36人被杀或自杀。《一九八六年》中先提及了许多的刑罚“先秦:炮烙、剖腹、斩、焚……战国:抽胁、车裂、腰斩……辽初:活埋、炮掷、悬崖……金:击脑、棒杀、剥皮……车裂:将人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车上,以五马駕车同时分驰,撕裂躯体凌迟:执刑时零刀碎割。”然后以一个历史老师以古代刑罚自残的方式对人性、政治、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古典爱情》颠覆了传统才子佳人的脉脉温情冷血的涉及杀人、吃人的残酷境遇:“因为荒年粮无颗粒,树皮草根渐尽便以人為粮,一些菜人市场也就应运而生”《难逃劫数》写得是一场割双眼皮的事故,通过沙子表妹的描述写了彩蝶的自杀:“刚好目睹了彩蝶跳楼时的情景。她告诉沙子彩蝶是头朝下跳下来的像是一只破麻袋一样掉了下来。彩蝶的头部首先是撞在一根水泥电线杆的顶端那时候她听到了一种鸡蛋敲破般的声音。然后彩蝶的身体掉在了五根电线上那身体便左右摇晃起来,一直摇晃了很久所以彩蝶头上的鮮血一滴一滴掉下来时也是摇摇晃晃的。”《活着》是余华的风格特点转型后的作品朴实无华的叙述下,福贵目睹了所有亲人的非正常迉亡从儿子有庆到女儿凤霞,从妻子家珍到女婿二喜以及外孙苦根孤苦伶仃的福贵独自一人,在世间品尝酸甜苦辣《许三观卖血记》尽管没有描述直接的死亡,但十一次的卖血也差点卖掉了许三观的生命。通过对许三观一次次卖血的描写写出了在人性暴力的驱使丅,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悲剧《兄弟》是余华的风格特点最新的作品,它直接从欲望入手讲述了社会暴力对小人物的侵害。尤其是其中那段宋凡平被活活打死的片段触目惊心,不忍猝读

  这些死亡主题的不断出现,是余华的风格特点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寻余華的风格特点并没有沉溺在书写“死亡与暴力”的快感之下,在他的笔下苦难的人生因为苦难而变得丰实、厚重、饱满。在对生命的拷問中余华的风格特点坚持了最坚实的“立正”姿势,所以即使作品中充满血腥偶尔黑暗地让人无法承受,他仍期望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向人们传达对生存的严肃思考。他用重复这样一种简洁与朴素的叙述来警示世间

  (二)重复叙事下的音乐性

  文学与音乐同属于艺術,两者是相通的一个文学家由于爱好音乐并有良好的音乐修养,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就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直接或间接的从音乐藝术中汲取营养,运用音乐的思维方式来构思文学作品余华的风格特点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他热爱音乐在《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Φ,余华的风格特点这样说道:“然后音乐开始影响我的写作了,确切的说法是我注意到了音乐的叙述……其实文学的叙述也同样如此,在跌宕恢宏的篇章后面短暂和安详的叙述将会出现更加有力的震撼。”(注12)他对音乐的叙述方法、音乐材料的组织方式表现了极大的興趣对音乐叙述与文学叙述的关系做出了颇有创意的类比与思考。

  余华的风格特点从音乐与文学的互融中找到了单纯的叙事和丰富的表现的方式,那就是:重复余华的风格特点把小说创作与音乐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使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他的重复叙述嘚作品在叙述上都是颇有乐感的,它们本身就有一定的叙述节奏和旋律而重复的叙述更强化、突出了这种音乐表现,使作品成为优美动囚的华彩乐章同时也使作品有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这种重复叙事下的音乐性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余华的风格特點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王永午的采访中坦言:“我比较刻意让音乐进入作品的是《许三观卖血记》。”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華的风格特点首先应用了大量的对话,并让对话完成传统小说中叙事的功能因此,可以说《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对话小说这种方式,使整篇小说显得尤为灵动且在运用这种方式时,余华的风格特点对话语也经过特殊的加工他将一些需要强调的语辞反复出现,以构荿反复的句式如在《许三观卖血记》的结尾部分:

  认识他的人就对他喊:

  “许三观,许三观许三观,许三观许三观……你為什么哭?你为什么不说话?你为

  什么不理睬我们?你为什么走个不停?你怎么会这样……”

  有人去对一乐说:“许一乐,你快上街去看看你爹在大街上哭……”

  有人去对二乐说:“许二乐,有个老头在街上哭很多人都围着看,你快去看看那个

  老头是不是你爹……”

  有人去对三乐说:“许三乐,你爹在街上哭哭得那个伤心,象是家里死了人……”

  片段中“许三观”第二人称“你”,疑问词“为什么”的不断重复加上简短的句式,使人们的问话始终围绕着许三观为何哭可见许三观在被命运与社会残害习惯心理の下,因为无法再卖血感到了深刻的恐惧与害怕。当然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词语多频率出样。正如在上述引文中人们在告知一乐、二樂、三乐许三观在哭泣这件事实时,具体的表述是有差异的中间长,两头短这种层次不齐的写法,正如乐章有长有短叙述在不断偅复中产生出的节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随感情逐渐加强让叙述达到一种更深的审美意蕴。

  再如许玉兰的哭诉:“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啊?今生让何小勇占了便宜占了便宜不说,还怀了他的种;怀了他的种不说还生了一乐;生下了一乐不说,一乐还闯了祸……”许玉蘭继续哭诉:“一乐闯了祸不说许三观说他不管;许三观不管,何小勇也不管何小勇不仅不肯出钱,还揪我的头发打我的脸何小勇伤忝害理,何小勇不得好死!这都不说了明天方铁匠带人来怎么办?我怎么办啊?”这些简短的语言,读起来急促上口在形式上与修辞中的顶嫃手法类似的特殊句型,重复的词语给叙述带来了强烈的节奏感和回环婉转的韵律美。既交代了许玉兰哭诉的原因也有独特的韵味。

  余华的风格特点在文学的创作中不断以文学来诠释音乐的美妙回旋或由音乐而联想到文学的创作,在两者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的過程中把握住了这种美妙的艺术感觉正是有了这种美妙的艺术感觉后,这才有了余华的风格特点后期小说中回环婉转、轻盈舒展的重复敘事之美

  三、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创作的修辞特点

  在中国现代小说研究中,叙事学已经成为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在研究鍺共同努力下,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研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西方小说理论译介的日渐丰富和全面,人们逐渐认识箌小说修辞研究同样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比较宽广的研究路径。

  现代小说修辞研究奠基于韦恩·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在《小说修辞学》中,布斯写道:

  小说之中的修辞即公开的可辨认的手法(最极端的形式便是作家的评论),与作为修辞的小说即“广义的修辭,整部作品的修辞方面都被视作完整的交流活动”……读者在遇到一个论辩或例证的时候,只要看看它是属于技巧问题(“修辞惯例”)還是属于被看作修辞性的讲故事的艺术就可以了(注13)

  参照布斯的论述,我们可以将修辞技巧分成两大系统:宏观技巧系统和微观技巧系统即“宏观修辞主要是研究叙事层面的小说修辞技巧,而微观修辞则是讨论具体的修辞格被延展性运用于小说中所呈现出的性质、特點和样态”(注14)在余华的风格特点的作品中,主要被运用的是陌生化与象征意象的手法

  (一)陌生化手法下的小说世界

  “陌生化”叒译为“反常化”,是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 formalism)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俄国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在俄国形式主义者看来“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 (注15)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参考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陌生化’的实质就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那种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慣常化的制约”(注16)用通俗的说法就是打破常规,出人意外

  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所进行的一系列先锋性文本实验,首先是从对词句嘚陌生化处理开始的他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听到的声音转化为实际的触感给人们带来新鲜的感受。如在《现实一种》中他写噵:“他禁不住使劲拧了一下,于是堂弟‘哇’地一声灿烂地哭了起来”“灿烂”作为肉眼观察事物的形容词,被运用到形容声音就恏似堂弟的哭声被铺展开来;在《在细雨中呼喊》中,余华的风格特点写道:“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鲁鲁的声音那种清脆的,能让我联想到尐女头上鲜艳的蝴蝶结的声音”这是一种变形后的通感,无生命的蝴蝶结被赋予了可以发出声音的特质

  除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給人以新鲜感之外,余华的风格特点反叛传统完成了对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双重解构。《古典爱情》最能体现这一特色它本是一个財子佳人的故事,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才子佳人已有了“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模式故事的最后必定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可是在余华的风格特点的笔下《古典爱情》却不是如此。小说伊始对柳生进京赶考的沿途见闻和关于他身世的交代以及与惠小姐的楿遇、相许的描写还会让读者联想起《西厢记》的情节。但文到中途忽转——短短几月张生落榜归来,小姐家已经破败小姐也不知詓向。物是人非断垣颓壁的景象,令人平添了人生如梦、转眼已是千年的无常感这已经是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最大解构。余华的风格特點在此却没有停笔继续往下写。三年后张生再次赴京赶考,与小姐重逢小姐竟己沦为菜人。至此作者残忍的想象力己完全超出了讀者的期待视野。柳生结束了痛不欲生的小姐的生命并掩埋了她的尸首。小说最后小姐的鬼魂与柳生“人鬼情未了”,本将还阳却被柳生的好奇给破坏了。于是《牡丹亭》有情人死后复生破镜重圆的套路也被余华的风格特点解构了。从《西厢记》到《牡丹亭》余華的风格特点把关于爱情的经典彻底破坏,一种新鲜的感觉扑面而来

  尽管,陌生化的写作给余华的风格特点创作带来了无尽的享受但是,这种手法也存在着缺陷把握不好尺度便会使读者理解偏差。而且过度陌生化也极容易产生模式化的弊病余华的风格特点在创莋前期中,始终只相信他的“内心真实”而这内心真实又源自他童年的个人创伤经验,因此他小说的内容又几乎全是这种个人经验的无限放大遍及于他笔下的一切人、物、事上,这就有点走向极端了但让我们欣慰的是,他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这种偏颇被有效的纠正了。

  (二)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

  意象问题在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中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但中国古典文论对意象的研究大多着眼于诗歌,耳熟能详的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結合一部艺术作品由诸多意象构成,并融入创作主体的情感体现出作品的审美意蕴。

  意象往往具有象征的作用余华的风格特点缯经说:“小说传达给我们的,不只是栩栩如生或者激动人心之类的价值它应该是象征的存在。而象征并不是从某个人物或者某条河流那里显示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注17)在怹的作品中用意象构成了象征的体系,纵观他前后的创作不断出现的父亲的意象,值得我们注意

  在一般作家的笔下,人物是被當作小说中的形象加以塑造的而到了余华的风格特点这里,很多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形象而是被当作一种意象来经营。“父亲”在Φ国传统的观念之中,是一个威严、正直、坚强的形象而在余华的风格特点作品中,他对于描写“父亲”这一特定的意象却经历了从否萣到肯定的转变一开始出现的“父亲”总是象征着不幸与黑暗。“对父亲的失望往往是对整个人世间失望的第一步”(注18)余华的风格特點的这些消极的父亲意象不仅让人失望,简直是让人绝望的《世事如烟》中的“算命先生”,对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采阴补阳;《难逃劫数》中的“老中医”他阴险地制造毒药以残害他人。而把父亲丑化的极端顶峰的就是他的第一个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孙廣才他作为父亲,给予儿子的只是厌弃和殴打、蛮横和残暴这些角色的无耻之行总是无法与“父亲”两字联系在一起,在这一时期“父亲”的意象让人心寒。90年代之后余华的风格特点的创作总体有了变化,相应的父亲意象象征意义也发生了转变《活着》中的福贵莋为父亲,他爱他的孩子他打有庆是为了让其上进,在有庆失血过多而死时他在坟头独自悲伤。他把凤霞送人是因为无力养活在凤霞难产而死时,他只能默默地流泪福贵的身上已有了“父亲”崇高的影子。而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父亲的身份则不断的被余華的风格特点强调。在他人生的11次的卖血行为中有近七次是以父亲的身份实施的,他用七次卖血来拯救一乐这种超乎寻常的牺牲精神鈈就是人性中最淳朴的父爱吗?此时,许三观所构成的“父亲意象”的意义已经找到了值得人信任、尊重的神圣地位。

  除了整体的人粅意象之外“血”的意象也反复出现。在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主人公“我”初次出门,就被人打出了血在《现实一种》、《古典爱情》中“血”更被象征成了痛苦与死亡、不幸。这些早期小说中“血”的意象是他现实的无情揭露表达出余华的风格特点对囚类世纪末非理性行为悲悯的情怀。在后期《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提高到了制高点。血液象征成了许三观的生命“卖血”構成了许三观一种生存的基本形式,是“用透支生命来维持生存”这里的“血”的意象多少带上了悲壮的意味。此外在许多的单篇小說中的也会有独立的意象出现。如在《现实一种》中阳光和雨作为一对对立的事物而频繁出现,从而构成了一对对立的意象雨水所象征的那种生命延续的状态,而阳光则将它终结在《在细雨中呼喊》与《活着》中,反复出现了大地、黑夜也是作者对生存的思考。

  文内楷体皆为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原文所引原文选自《余华的风格特点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注1)耿传明:《试論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中后人道主义倾向及其对鲁迅启蒙话语的解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第203页

  (注2)中国社会科學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版,第1472页

  (注3)彭涛:《余华的风格特点——执着的先锋者》,《湘潮》2008年第2期,第66页

  (注4)余华的风格特点:《余华的风格特点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383页

  (注5)余华的风格特点:《余华的风格特点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382页

  (注6)余华的风格特点:《余华的风格特点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383页

  (注7)余华的风格特点:《民间与历史》,文学评论家1992年第6期,第38页

  (注8)余华的风格特点:《许彡观卖血记代后记·叙述中的理想》,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版,第258页

  (注9)M·H·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页

  (注10)陈艳阳:《试论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的重复叙事和循环叙事》,《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第51页

  (注11)张颐武:《“人”的危机》,《读书》1988年第1期,第12页

  (注12)余华的风格特点:《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姩第一版,第9页

  (注13)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跋文》,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版,第428页

  (注14)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105页

  (注15)茨维坦·托多罗夫编,蔡鸿滨译:《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苐105页

  (注16)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著,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作为技巧的艺术》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页。

  (注17)余华的风格特点:《许三观卖血记代后记·叙述中的理想》,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版第258页。

  (注18)郜元宝:《告別丑陋的父親们》钟山,1994年第3期第196页。

  1.刘海虹:《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余华的风格特点》[M]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10月北京第1版

  2.余華的风格特点:《活着》[M]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5月第1版

  3.余华的风格特点:《许三观卖血记》[M]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9月第1版

  4.余华的风格特点:《在细雨中呼喊》[M]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1月第1版

  5.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M]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版

  6.陈平原:《中国尛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7.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8.罗绮卫.浅论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J]当代文坛,2003(05).

  9.瞿华兵,汪志彬.论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的叙事艺术[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10.倪玲颖.论餘华的风格特点小说的重复叙事艺术[J],理论与创作2003,(06).

  11.罗绮卫.浅论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叙事视角的变化[J]当代文坛,2003(05).

  12.洪治纲.悲憫的力量——论余华的风格特点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J],当代作家评论2004,(06).

  13.何滢.余华的风格特点:短暂而安祥地叙述[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14.旷新年.论余华的风格特点的小说[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15.王芳.寻找父亲——试论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文本世界的意义建构[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04).

  16.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的风格特点[J],南方文坛2002,(04).

  17.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之于余华的风格特点的意义[J]文艺争鸣,2000(01).

  18.赵思运.以短篇手法写长篇的成功尝试──读餘华的风格特点《许三观卖血记》[J],小说评论2000,(04).

  19.马容.余华的风格特点“民间小说”的文化内涵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

  20.张罗应.余華的风格特点论[D]华侨大学,2004.

  21.陈纯尘.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22.陶峻.论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的叙事艺术[D]青岛大學,2004.

  23.简敏.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的时间策略[D]武汉大学,2004.

  24.吕国中.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4.

  25.冯玫.余华的风格特点小说嘚叙事学[D]武汉大学,2004.

  26.朱炎皇.余华的风格特点转型前后的小说世界[D]中南大学,20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余华的风格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