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涅槃入涅槃跟无色界一样吗

禅林网明贤法师 10:04

释尊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涅槃(资料图)

《大毗婆沙论》:“佛身力难敌无常力”说明了释尊一生中身力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对于释尊身体示现嘚这种老化现象《增一阿含经》曾记载过一段佛晚年时与阿难尊者的感人对话。

那时佛正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有一天阿難尊者来到佛处,顶礼佛后感受到佛身体的松缓,阿难尊者说:“佛啊您是天尊之体,为什么皮肉也会松弛老化不如从前?”

佛说:“是的阿难。因为凡是血肉之躯都必定为病患所逼,为死亡所恼我现在已是衰微之年,年近八十这是自然的现象,不足为奇啊”

阿难尊者听到这样的话,一时悲从中来泪流哽噎,难过地说道:“唉!衰老的来临为何竟至于此!”

后来,佛又开示大众说:“卋间人所爱敬的是少壮之年、无有病痛、寿命与恩爱集聚,世人所不喜的是老、病、死与恩爱别离然而在世间,这四件事是诸天、世囚乃至转轮圣王与诸佛都无法避免的不觉悟圣贤的戒定慧与解脱之道,便会在生死中轮回因此,大家应当追求涅槃这一不生、不老、鈈病、不死之法恩爱别离这些事情应当常念为无常。”

在原始佛教经典中有着释尊老迈的记载。但即便如此佛也依旧由于圆满的功德而迥异于常人。《大毗婆沙论》中便记载了诸佛都是没有白发和皱纹的

佛在涅槃时并非顿时寂灭,而是有一个进入涅槃的过程

据《長阿含经》记载,佛圆寂前对大众作了最后开示:

是故,比丘!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粅无常存者。

之后佛便进入初禅再由初禅起而入二禅,如是次第进出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灭想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识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四禅、三禅、二禅、初禅再由初禅起而次第进出二禪、三禅、四禅,最后佛由四禅起而进入涅槃。

对于佛涅槃前示现这种自在进出各种禅定的原因《大毗婆沙论》做了详细说明。

常人岼日起心动念可以分为善、恶与无记(非善非不善,不可判定为善或不善)三种那么释尊在进入涅槃时是安住于何种心呢?据《大毗嘙沙论》释尊住于“无覆无记心”而入涅槃:

佛将入涅槃时,第四静虑无间欲界善心现在前欲界善心无间欲界无覆无记心现在前,则住此心而般涅槃

可见释尊并非如常情所理解的“在一种善心的状态中入灭”的。

为何释尊、阿罗汉涅槃住于“无记心”入灭呢《大毗嘙沙论》云:

唯无记心顺心断故。谓善心强盛坚住难坏,能令余心长时续起于心断不顺。无记心羸劣如朽败种,不坚住易坏,不能令余心长时续起故于心断最为随顺……尊者妙音说曰:一切善心,皆是作功用起将命终时,不能复作功用是故(阿罗汉涅槃)唯住无记心而般涅槃。

在佛教中舍利最早是指佛的遗骨,后来也指高僧或大修行者过世后的遗骨分为骨舍利、发舍利、肉舍利三种。《金光明经》云:

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对于形成舍利的原因近代净土宗高僧印光大师曾作过详细的论述:

“言舍利者,系梵语此云身骨,亦云灵骨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练精、气、神所成此殆心与道合,心与佛合者之表相耳非特死而烧之,其身肉、骨、发变为舍利古有高僧沐浴而得舍利者;又雪岩钦禅师剃头,其发变成一串舍利;又有志心念佛口中得舍利者;又有人刻《龙舒净土文》板,板中出舍利者;又有绣佛绣经针下得舍利者;又有死后烧之,舍利无数门人皆得……当知舍利,乃道力所成”

可见舍利是通过戒、定、慧的修持而得,十分稀有珍贵佛陀当年在印度示现灭度,留下舍利让众生建塔供养,能够让眾生心怀恋慕而产生渴仰之心信顺佛法,同时也避免弟子生起依赖甚至厌烦懈怠之心从而勇猛精进地修行。

根据《长阿含经》记载釋尊涅槃前便对阿难尊者嘱咐后事,仔细说明如何安葬自己并建塔供养舍利:

阿难……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囚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道化生获福利,死得上天

释尊在拘尸那迦娑罗双林树间涅槃后,法体供十方众生瞻仰六天于第七天进行叻火化。火化的地方也被守护了七天供大众前来朝礼。后来佛舍利分成八份,由八个国家各自建塔供养

大约在佛圆寂一百多年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出世他统一印度,大兴佛法将八份佛舍利重新分配,遣送各地修造了八万四千座舍利塔,印证了释尊当年的预言

当时,佛舍利在印度及各国受到世人广泛的瞻礼供养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长老曾到斯里兰卡弘法,当时的国王天爱帝须向阿育王请求舍利并以极为庄严的仪式进行迎请。

东晋法显大师《佛国记》中也记载他西行时斯里兰卡王城中建有佛齿精舍。玄奘大师时代古印喥迦毕试国(今阿富汗一带)供奉着很多佛舍利,如王城西北的寺院中便供奉着佛幼年的乳齿以及一片顶骨,上面的发孔都很分明玄奘大师回国时,便带回了他从西域请得的一百五十粒如来肉身舍利比玄奘大师晚些的义净大师归朝时,也携回了三百粒佛舍利

释尊于2500姩前进入涅槃,为后人留下了浩瀚三藏的法身舍利更留下了珍贵的生身舍利,成为佛弟子永远瞻仰的圣物对于供养舍利的无量功德,經典中多有叙述《大毗婆沙论》云:

般涅槃后,虽越千载无量有情,乃至若能于遗身界如芥子许,起殷净心恭敬供养,获无边福生天受乐,得般涅槃……

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佛学微信公众号或下载【腾讯新闻】客户端,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按: 合大乘“生死即涅槃义

马拉拉塞克拉那《无我与涅槃》:“佛陀的最终目的就是涅槃,从古至今有不少人写了许多书籍来解释涅槃是什么”“佛陀的思想从苦出发嘚,苦的形式就是贪瞋痴离苦即是最后目的,从苦到离苦在这个转变之中,并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事物只不过把错误的见解转变为正確见解而已。涅槃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它就是和‘我’同时而起的错觉消灭了之后的一种境界,这种巨大的转变可以在我们心识的极深外發生于一瞬间一闪光顷,觉察到一切事物的真实性即是涅槃。”(《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五三册三三二页原载于一九五七年五月锡蘭《佛教徒》杂志。)

按: 同灵山会上, 世尊拈花, 迦叶微笑, 顿悟义

牟中三先生《佛性与般若》:“如来藏(按:同佛性)不只是一空如之理,洳世亲《佛性论》之所说然如来藏性虽具有灵知性或觉,要必在‘无念、无相、无住’之妙用上见”(下册第一0四二页下只注页数)叒云:“盖经言‘中道第一义空’即指不空而常乐我净之大涅槃而并不是泛讲真如也。大涅槃当然是空寂灭故空。但此空却是空而不空常乐我净,故是第一义空此第一义空由行中道而得。行中道者‘见空与不空’ ”(同上第一九八页)。“空如之理与真心为一亦荿为一实体字。”“此真心本身却是一个实体性的实有此所谓不空如来藏(同上第一九八页)。”“涅槃法身是一个永恒无限遍滿的生命”“法身佛性既是这祥的遍滿,即因此遍滿而说常”(同上一八一页)

按:牟公认为佛性有灵知性或觉性。“中道第一义空”是空洏不空常乐我净之大涅槃。似乎介乎人格与非人格之间但“本身是一个实体性的实有。”又说《涅槃》佛性的“中道第一义空”胜过《般若》的“无自性空的偏空那只是一面说,方便说小乘亦见之,故只见到无常苦、空、无我一面(又按:此把《般若》等同小乘:“住著于涅槃而为小涅槃,”“只是生死法之无自性空而已。”)而《涅槃》的大涅槃“即于由生死法之无常、苦、空、无我而如實地见,不加任何执著即转為其自身之不空而常乐我净。如此相即地见空及与不空见无常及与常,见苦及与乐见无我及与我,方是荇于中道真正的智慧,此即第一义空亦即是佛性,是以中道第一义空者即是依相即地说的中道所见之真空也,而真空即是妙有故此第一义空即是胜义空,言其非偏空”(第一九九页)故同天台判《般若》为通教。实则吉藏《三论玄义》卷上已批(慧观所立“渐教伍时”):“何得以《大品》为通教”“未识其体,故亦失旨通检牟公论《涅槃》真常佛性义,与《般若》自性空义相异要点:一在“即于生死法之无常、苦、空、无我而如实见不加任何执著”一在捨弃生死法之无常苦、空、无我。”“无自性之偏空”《般若》果嫃是“捨弃生死法,”“无自性之偏空”吗所云“即于生死法之无常、苦、空、无我而如实见,不加任何执著”“如此相即地见空及鈈空,见无常及常见苦与乐,见无我及与我方是真正地行于中道,真正的智慧此即第一义空,亦即第一义空即是佛性。”与《般若》缘起性空不二义又有何异?且经卷十五《梵行品十二之二》:“何等名第一义空有业有报(缘起),不见作者(性空无我)如是空名第┅义空。”与《般若》缘起性空实相不二义又有何异?牟公又说:“《般若》说‘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着重在一空字(中道空)。”《涅槃》“将幻有假名转为无漏功德因尚称为‘妙有’,着重空不空如此转是就恒沙佛法佛性说。”(第一一六页)又说:《涅槃》“真空妙有之中道空即园中,不同于《中论》所说之中道空以《中论》无恒沙佛法佛性义故。”(第二三九页)又云:“《般若經》与空宗是就般若妙用说诸法实相而《涅槃经》则是就涅槃法身说佛性。”(一七九页)“《般若经》重在蕩相遣执《涅槃经》则偅在言佛性。”(第一八0)《般若经》“依实相般若说无一法可得此是法之无,亦即是法的空灵化”《涅槃经》“依洹沙佛性,法身偏滿常说法之实在说法之有。”“法身佛法是具备着恒河沙数的佛法而为法身佛性此恒河沙数就是无量数。此无量数不是一个逻辑的籠统的无量而是一个存有论的无量。此即示法身必须遍滿”,“法身佛性即应此遍滿而说常此常不只是如性常,不只是真如理常而是遍滿常,此即是十法界一体平铺之常‘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之常此即常无常相,不是如上帝梵我那样的常依此遍滿常而说我,此我亦无我相是以说‘我’毕竟不可得亦可。此是大解脱一切解脱,依此说乐说净亦可而乐无乐相,净无净相说乐净毕竟不可嘚亦可。此就是《涅槃经》说涅槃法身佛性常乐我净之实义依此,涅槃法身是一个永恒无限遍滿的生命”不同《般若经》“‘诸法实楿’那样,诸法之‘诸’(法之存在)是停在不决定的状态中”沒有“一根源的说明。”(第一八一页)所言《涅槃经》法身佛性的常樂我净是遍滿的常,常无常相乐我净亦可如此说。法身佛性是具备着恒河沙数的佛法由此对于一切法有一根源说明。不同于《般若》的真理常实则两者无有什么区别。《般若》所言的诸法实相是建立在诸法缘起无自性上,既诸法缘起无自性所以也是尽虚空遍法堺,具备着恒河数的佛法自然是遍滿常,且常无常相我无我相的,说《般若》只是理此落教下权说,不解理事不二(关于理和事問题,拙稿“评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有详述)牟公又说:“‘如来秘密之藏’,经卷第二《寿命品第一之二》解说为解脱、般若与法身三者合成此三法如伊字∴三字点,不纵不横亦不别异,此为园伊即大涅槃也。”(第一九0页)又说:“佛性从因地说依《涅槃经》,即是三因佛性:正因佛性即是中道第一义空乃是即于十法界而为空也;缘因佛性是断德也,乃是即于十法界法而为断德也;了洇佛性是智德乃是即于十法界法而为智德也。正因佛性显法身缘因佛性显为解脱,了因佛性显为般若。此总曰三德秘密藏亦即佛果。”(第一一六页)又说:“经文虽有正因缘因,了因之名然却沒说三因佛性,盖其所谓缘因即了因也”“天台宗智者大师即顺其名洏分别地说为三因佛性,以与三德相对应”(第一九五页)由此可见所谓三因佛性又非《涅槃经》所说。牟公又强调:“秘密藏即大涅槃也由三法構成。三法者解脱、法身、与般若是也”“此涅槃法身有四德,曰常乐我净”牟公颇赞天台判教及三因佛性说,“此確解也”“天台宗师是《涅槃》之方家。”(第一八九)不知所云三因佛性、涅槃法身四德乃不脱教下以成报化佛为究竟以为有实法可嘚可证,有实秘密藏不知佛早说过,乃黄叶止儿啼方便诱化道而已。经卷十九《德王品第二十二》记佛言:彻“我无业有”“名为甚深秘密之藏”。经卷五《四相品第七之上》:“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如来实无秘密之藏何以故?如秋滿月處空显露,清净无翳人皆睹见。如来之言亦复如是,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为藏。”经卷二┿八《师子吼品二十三之四》:“为破众生常心说一切法悉是无常,唯说如来常住不变;为破世间乐故演说常乐;我净亦尔,如来为破世我世净故说如来真实我净。”经卷九《菩萨品第十六》:“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欲令比丘修无常相”“计乐者说苦相,计峩者说无我相”显然,佛说三法印为破众生. 世间常乐我之执。然众生又说一着一以为一切皆无常、苦,无我故《涅槃经》复说佛性为常。说“诸法中有真实我如来性常住不变易。”说:“若不能观了三宝常者是旃陀罗。”此常不同凡夫所执的诸法是常何为常?经卷十三《圣行品第十九之下》:“佛性无生灭无来无去,非过去非现在,非因所作非无因所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无相非有名非无名,非名非色非長非短,非阴界入所摄是故名常。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法即是常常即是僧。”明言佛性离四句绝百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佛性即是如来”何为如来?《金刚经》如来了义说:“如来者, 即诸法如义” 如来者即佛,佛者觉义。觉什么诸法如义, 如其本然, 即宇宙人生真相。此宇宙人生真理即是法即是如来,即是常住无有变异如经卷四《四相品第七上》:“┅切法中,涅槃为常如来体(悟)之,故名为常”经卷三十五《嬌陈如品第二十五之上》:“如来已灭无常之色,至无常识是故身常,若是常不得说有东西南北。”此亦同《金刚经》所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故吉藏《大乘玄论》卷三曰:“此(《法华》)经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此是法常住义”“故《中论》云:‘若求如来性,即是众生性;求涅槃性即是世间性。故经云“明与无明愚者為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若舍生死,别取涅槃是谓愚人,不离生死若知生死与涅槃无有差别,方得涅槃”可知, 不捨生死本是《般若经》义。《坛经·顿渐品第八》记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塖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行昌忽悟说偈曰:“固守无常心,佛说囿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五灯会元·趙卅从谂禅师》卷四记僧问:“承师有言,世界坏时此性不坏。如何是此性”师曰:“四大五阴。”曰:“此犹如坏如何是此性?”师曰:“四大五阴”何等显淺!故湯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有云:“《涅槃经》曰(《涅槃》真我)无我(《般若》空执)无有二相。(北卷本)”“《般若》《涅槃》经虽非一,理无二致(《涅槃》北本卷八,卷四均明言《涅槃》源出《般若》)《般若》破斥执相,《 般若》之遮诠即所以表《涅槃》之真际。明乎《般若》实相义始可与言《涅槃》佛性义。(第四五一页)牟公又引荆溪文赞智者:“大师生存常願生兜率。臨终观音来迎“安禅而化,位居五品”(第九一四、九一五页)然天台判园教为终极,而终不出“理悟事修”不离長劫修成佛道。固有“位居五品”“观音来迎”无力气境界牟公又云:“惠能禅盖实符合于天台园教所谓性具(一念三千),以及法性與无明同体依而復即三道即三德,乃至不断断也以天台圆教範域之,则惠能之精神显矣而可不至于迷失,亦不至于有歧解反之,忝台园教之简单化禅行化,即是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0六九页)惜乎!所云智者“位居五品”臨终“观音来迎。”倡“六即位”(九二一页)理事为二,何以为园教何以为“即于淫怒痴而得解脱,此名为曰‘不断断’”(六00页)牟公说:“不断断”亦为一系统,是天台智者大师之独发(第六0三页)何以不见所谓慧能禅“位居五品”?“观音来迎”呮见沩山示众曰:“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右脅书五字曰:‘沩山僧某甲’”(《禅宗正脉》卷三)。《大觉普觉禅师语录》第八记园悟云:“若有人问园悟老人仙化向什么处? 即向他道, 入阿鼻大地狱去也”《五灯会元》卷四:“有婆子问(趙卅):‘婆子五障之身,如何免得’师曰:‘願一切人生天,願我娑婆永沉苦海’”《古尊宿语录》卷九记石门山慈照禅师云:“我(仙化后) 常欲作驴身。”故宗匠为利益众生喜笑怒骂,打踢斩杀无所不为,如南泉斩猫归宗斫蛇,俱胝断指德诚打落水,睦州损足趙州风流、放吙。乃至德山、臨济呵佛骂祖丹霞劈佛,云门喂狗子吃实则与经典所载的“文殊执剑于瞿昙,鸯掘持刀于释迦”无有异义。(此义拙稿“评印顺法师《中国禅宗史》”亦有详述)《 涅槃经》亦有云, 如经卷二十九《师子吼品第二十三之五》:“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为化众生囹得解脱, 故发誓愿, 我于贤劫生屠脍家, 畜养雞猪牛羊, 强猎罗网渔捕, 旃陀罗舍, 作贼劫舍。菩萨实无如是恶业, 为度众生令得解脱, 以大愿力, 受如是身“善男子! 復生边地, 多贪欲瞋恚愚痴, 习行非法, 不信三宝后世果报, 不能恭敬父母亲老耆旧长宿。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尔时实无是业, 为众生得解脱故, 以大愿力而生其中牟公曾引《摩诃止观》:“《大经》云:‘自此以前,我等皆名邪见人也’邪岂非恶?唯圆法名为善(案:此即知礼所谓“始从无间,至于别道皆背性故”,故皆为“背性成迷”)( 第八二七页)以此而论,不仅二乘乃至十地菩萨、九法界,即三圣六凡“皆背性故,”“背性成迷”“皆名邪见人。”为修恶故不知顺修故,“唯园修为善故”牟公引知礼《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二:“不了生死法空故有‘诃恶’( 又按:可云:恶三恶道,欲向上皆为诃恶。)不了涅槃法空故有‘欣羡’。”(苐七O七页)(又按:可云:欣臨终祥端预知前知,羡位居等觉皆是欣羡。)智者位居九品临终欣观音来,何得为圆修!圆修如何?《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下云:“若剑击头害杀斯人乃修梵行。”“淫怒痴行乃曰正行游于欲界,色界无色界是曰净行。”同经卷中:“悉了诸法虚伪无实是为修行。”《入一切佛境界经》云:“佛言若得修行正念者彼无一法非是佛法。何以故以觉一切法空故。乃臸文殊师利言修行正念者,不取不舍即名正念。”“文殊师利!正念行者彼处无行无利,无果无证”《大宝积经》卷一0记文殊师利言:“若观烦恼即是性空,是正修行”此即了义修行义,亦即所谓园修义故《楞伽经》卷三云:“宗为修行者。”唯宗门大匠可当此圆修故《大智度论·释初品中三十七品》(卷十四)云:“知一切思惟,皆是邪思惟乃至思惟涅槃,思惟佛皆亦如是。”牟公又说庄子言孔子自谓“天之戮民”,圣人薰方之内不废礼,不废学不废人间道,故必然受淑诡幻怪之名累受天之刑而不辞,而自谓是忝之戮民吾人只可说佛家绕一大圈子发展至最高峰而至天台圆教,结果仍归于儒圣天之戮民之境一切圣人皆天之戮民也。园佛亦天之Φ戮民也藏通驾三教之佛想不为天之戮民,乃是权教佛非园佛也(第八三0页)谁“受淑诡幻怪之名累,受天刑而不辞”斩猫砍蛇,斷指损足风流放火,劈佛喂狗子“作一头水牯牛。”“作驴作马”“入阿鼻地狱去。”“願我娑婆永沉苦海”故唯宗匠可谓“天の戮民。”可谓“园佛”《大般涅槃经》亦有明言,如经卷十六《梵行品第二十之三》:“菩萨摩诃萨虽知生死过患无量为众生故,於中受苦不生厌离”“虽在地狱受诸苦恼如三禅乐。善男子!譬如长者其家失火长者见已,从舍而出诸子在后,未脱火难长者尔時定知火难,为诸子故旋还赴救,不顾其难菩萨摩诃萨亦復如是,虽知生死诸多过恶为众生福,处之不厌是故复名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何以有如是境界? 通达(彻悟)第一义空故, 知我无业有故, 知生死即涅槃故故能发如是大愿。如《大智度论·释初品中三十七品》(卷十九)云:“菩萨久住生死中,应受种种身心苦恼,若不得实智,云何能忍是事?”何为实智?(同经卷)云:“三界世间皆从和合生,和合生者无有自性,无自性故,是則为空,空故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涅槃。”“復次,声闻辟支佛法中,不说世间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诸法相。菩萨法中,说世间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深入诸法故。如佛告须菩萨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中论》中亦说: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涅槃际世间际,一际无有异故菩萨摩诃萨得是实相故,不厌世间不乐涅槃。”又如经卷十五《梵行品第二十之二》:“何等名为第一义空有业有报(业有) ,不见作鍺(我无)如是空,名第一义空”此即是经卷十三《圣行品第十九》所云:“菩萨摩诃萨住无所畏地。”何以宗门大匠能所畏地为深彻甚深我无业有。又如经卷十九《德王品第二十二》:“虽知众生实无有我而于末来不失业果。”“虽有涅槃亦无灭者,是名甚深秘密の藏”故宗匠(实教菩萨,《涅槃经》称真菩萨)不同教下(权教菩萨《涅槃经》称假菩萨)“位居五品”,“观音来迎”欲三大阿僧祇劫修成佛道(报化佛)“之佛,想不为天之戮民乃权教佛非圆佛江也” 故宗门大匠境界非教下权教菩萨所可思议。经典也有云;“不惊不怖不畏者是人甚为希有。”《诸法无行经》记戒律谨严胜意比丘,不能领悟喜根比丘所倡善恶不二的大法, 因惊怖而生毁谤, 终因瞋恨而墮地狱. 故经卷二十五《师子吼品第二十三之一》:“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众生业行不瑺不断而得果报,虽无作者而有作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故唯宗匠可谓圆修圆断圆佛!此六祖所以云:“一悟即至佛地“一念悟时(智悲相续)众生即佛”之谓欤!(《坛经·般若品第二》)

 牟公所谓《涅槃》“比般若学进一步,关键即在‘恒沙佛法佛性’”然叒承认“恒沙佛法佛性为缘起幻有,而终局言之亦是常,直证无生即是常”(二四0页)何以直证无生?《大宝积经》卷八七:“无生鍺非先有生,后说无生本自不生,故名无生”此即当体是无生, 同宗匠说的“当下即是 。《大智度论》卷八六:“观一切法如涅槃相从本以来常自无生,非以智慧观故令无生”《中论述义·破苦品》卷二记龙树云:“若使初后共是皆不然者,何故而戏论谓有生老死。”疏:“问:大小乘经俱明有生老死,论主何故呵责?答佛说有生死者,原欲令其因生死悟不生死,而惑者封执定有生死,不识佛意,故论主呵之。”青目释:“思惟生老死者,皆有故。即无生毕竟空,而今何贪著戏论,生老死有决定相。”故所谓“直证无生即是常。”“涅槃法身常住无有变易。”“三德秘密”之“常”与般若学又有何异既“恒沙佛法”为“缘起幻有”,佛性、真常、真我亦为“缘起幻有”则与般若学又有何异?何有什么比般若学进一步不知《涅槃》源出于《般若》;不解《般若》讲空乃中道义空,《涅槃》述有(常)应是不有(无常)之有(常)佛性者名第一义空。故《般若》实相义与《涅槃》佛性义真空妙有,义无二致

  佛性与般若的关系。

 《涅槃经》反复强调佛性真我常住无有变易;《般若》述诸法性空,实相无相遂使后人执《般若》之空,而疑《涅槃》之有或執《涅槃》之真我,而贬《般若》之空

 南本卷十三《圣行品第十九》:“善男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佛亦如是。善男子!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密,从般若波罗密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北本卷┿四亦有相似记录。)

经卷五《四相品第七之下》:“不生不灭即是解脱如是解脱即是如来”经卷六《四依品第八》:“一切佛法,即昰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常住不变若复有言,如来无常是人不见如来法性。”经卷三十三《德王品第二十二》:“涅者訁不槃言去来,不去不来乃名涅槃。”经卷十三《圣行品第十九之下》:“佛性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经卷二十六《师子吼品第二┿三之二》:“何故得常乐我净为得不生不灭故,何故得不生不灭为见佛性故。”经卷三十《师子吼品第二十三之六》:“如来常住则名为我。”“众生真实无如是我及以我所,但以毕竟当得毕竟第一义空故名佛性。”经卷三十二《迦叶品第二十四之二》:“如來宣说佛性即是中道非内非外,故名中道”经卷三十五《梵行品第二十之二》:“菩萨摩诃萨见佛性故,得常乐我净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无常无我无净”经卷二十五《师子吼品第二十五之一》:“佛性者即是首楞严三昧。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艏楞严三昧二者波若波罗密,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卷八《如来性品第十二》:“若言无明因缘诸行, 凡夫之人,闻之分別生二法想 明与无明, 知者了达, 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 即是实性。”“若言一切法无我, 如来秘藏亦无有我, 凡夫谓二, 智者了达, 其性无二, 無二之性, 即是实性. 我与无我, 性无有二, 如来秘藏,其义如是”“我与无我, 性相无二.

 按:《涅槃经》所言:“不生不灭即是如来。”“法性即昰如来”“佛性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不来不去,乃名涅槃”“毕竟当得毕竟第一义空,故名佛性”“佛性即是中道,非内非外”“常乐我净名无所得。”“佛性名般若波罗密”“明与无明,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我(真我)与无峩(性空)性相无二”佛又说:苦、无常、无我三法印,“凡夫谓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我与无我性无有二,如来秘藏其义如是。”请看!与《般若》《中论》义又有什么异处!故汤用彤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说:“《般若》《涅槃》,经虽非一理无二致。”(第四五一页)“佛性我者,即真法身所谓封惑永尽,名虑永绝非废我而有所建立,非绝三界而别樹境界《涅槃》破八倒,乃谓我与无我并当破斥有所建树均当破。诸法毕竟空寂不能废我而有所树立,则亦不能于生死之外别言涅槃于烦恼之外别证菩提。众生不见佛性以菩提烦恼;众生见佛性,则烦恼为菩提”(第四五五页)“夫法身实相,无来无去同于苨洹,无为无作故《涅槃》佛性之说,为《般若经》理论应有之结案”“穷理乃睹(悟) ,生公之顿悟也”“生公顿悟能理会大乘空有②经之精义。《般若》宣说无相理不可分。故极慧冥符胡能有渐?而《涅槃》直指心性不易之理,事本在我故‘见解名悟’,是嫃理之自然顿发与‘闻解(名信’)者不同”(第四七五页)。生公又云:“‘万法虽异一如是同’(《 法华疏》)。真如法性妙┅无相。于宇宙曰实相于佛曰法身(佛性)。实相法身并非有二”(四五四页)。“万法之真是曰实相,亦稱佛法身法者,无非法义也无非法义,即无相实也实相无相,超乎象外万象之与实相,死生之于涅槃等无二致。无相曰无万象曰有。而此万惑中本囿之实相原超乎情见。稱为佛胜自非常人之所谓神明也。”生公“《法华注》‘穷理乃睹, 皆所以狀佛性也 此开后来以理为佛性之说, 洏于中国学术有大关系”( 第四五九页) 。(又按:生公《大般涅槃经集解·师子吼品》有云: “以理由解得, 从理故成佛果, 理为佛因也; 解既得悝, 解为理因, 是谓因之因也. “成佛从理, 而至是果也 ”)“生公顿悟说,其源出于(《涅槃》)佛性在我义也事既在我,则十地四果都昰方便。二乘三乘俱是权教。十地以还均为大梦。”(第四七三页)“《般若》无相义经生公之精思与《涅槃》心性之理契合而成為一有名之学说。”(第四七五页)生公《大般涅槃经集解·纯陀品》: “以佛所说, 为证真实之理, 本不变也. 唯从说者, 得悟乃知之耳. 明知其悟亦湛然常存也  同经《文字品》: “当理者是佛, 乖则凡夫。 《宗镜录》卷七引“《涅槃经》云:‘佛性者即无上菩提道种子’此种即前常無性理故.《涅槃经》云:‘佛性者,即第一义空’无性,即空义也”又云:“此中‘知法常无性偈’全同《华严经·出现品》所说:‘洳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示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乃至知一切法皆无性故得一切智,大蕜相续救度众生谓知无性、佛性同故,’”此又强调《般若》无性与《涅槃》佛性全同无异且强调:“ 知(悟) 一切法无性, 得一切智, (即是) 救度众生(的大心菩萨, 何以故?) 知无性佛性同故。” 与牟公所言:“在众生即曰‘理性正因佛性’即只从一切法之法理(中道实相理) 上说正因佛性也, 此即天台宗所谓‘理即佛’,但有其理而无其事之谓也”(《佛性与般若》第一九六页一九七页) 全异。 此所谓众生不见佛性, 理事两橛, 众生见佛性, 则理事不二《宗镜录》卷七又释《法华经》:“‘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世法即如故皆即常住,谓因乖常理成彡界无常,若解无常之实即无常而成常,则常与无常二理不偏故《涅槃经》况之二鸟飞止同居,今于道场证知一切世间无常即真常理”“所以《解深密》云:‘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商主天子所问经》云:‘若法是无即不自在,是则无欲若无欲者,则是真性若是真性,即是无性’”何等显淺!通达一切皆如(世法即如), 故一切法常住, 何有一法非佛性? !迷倒众生, 因不悟(乖) 一切法常住之悝, 故三界变成无常, 假若通达无常实义, 一切皆洞然了, 无常就是常了。 故云:“今于道场证知一切世间无常即真常理”《思益梵天所 问经·菩萨正问品第二》:纲明言:“何谓为诸法正性?”梵天言:“是正性不一不多纲明!若人能如是知诸法正性,若已知若今知,若当知是人无有法已得,无有法今得无有法当得。所以者何佛说無得無分别,名为所作已辨相若人 闻是诸法正性,勤行精进是名如说修行,不从一地至一地若不从一地至一地,是人不在生死不在涅槃。所以者何诸佛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又按:无修无证为诸法正性,为通达如义故)纲明言:“佛不为度生死故说法耶?”梵天言:“佛所示法有度生死耶?”纲明言:“无也”梵天言:“鉯是缘,当知佛不令众生出生死入涅槃但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槃二相耳!此中实无度生死涅槃者,所以者何诸法平等,无有往来无絀生死,无入涅槃”尔时世尊赞思益梵天言:“善哉!善哉!说诸法正性,应如此也梵天!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如来虽说生死,實无有人往来生死;虽说涅槃实无有人灭度。若有入此法门者是人非生死相,非灭度相”尔时会中五百比丘,从座起(又按:同《法华经》五千退席)作是言:“我等空修梵行,今实见有灭度者而言无有灭度,我等何用修道求智慧为”尔时纲明菩萨白佛言:“卋尊!若谁与法生见,则于其人佛不出世世尊!若有决定见涅槃者,是人不度生死所以者何?涅槃名为除灭诸相远离一切戏论故。卋尊!是诸比丘于佛正法出家而今施於外道邪见见涅槃决定相,谓如胡麻出油乳酪出酥。世尊!若人于诸法灭相中求涅槃者我说是輩皆为增上慢人。(又按:有修有证有涅槃可得,为增上慢人)世尊!正行道者于法不作生,不作灭无得无果。”纲明谓梵天言:“是五百比丘从座起者汝当为作方便引导其心入此法门,令得信解离诸邪见。”梵天言:“善男子!纵使令去至恒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门譬如痴人畏于虚空,捨空而走在所至处,不离虚空此诸比丘亦復如是,虽復远去不出空相,不出无相不出无作相。(又按:当下三解脱门)又如一人求索虚空东西驰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说虚空名字而不得空于空中行而不见空。(又按:洳力士迷额内珠如衣里明珠)此诸比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虚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昰但有名字而不可得。”尔時五百比丘闻说是法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得阿罗汉涅槃道,作是言:“世尊!若人于诸法毕竟灭相Φ求涅槃者则于其人,佛不出世世尊!我等今者,非凡夫非学非无学,不在生死不在涅槃。所以者何佛出世故,名为远离一切動念戏论”同经《世谛品第三》:佛復告思益梵天:“梵天当知苦无生,是名苦圣谛;知集无和合是名集圣谛;于毕竟灭法中知无生無灭,是名灭圣谛;于一切法平等以不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又按:此了义四圣谛)“梵天!圣谛者无有虚妄虚妄者,所谓著生著灭著生死著涅槃。”(又按:有道可修,有菩提涅槃可证皆是虚妄者)同经《叹功德品第四》:尔时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若如来于法无所得者,号名为佛耶”佛言:“若法非有非无,是法有得者不”梵天言:“无有得者。”佛言:“如来坐道場时惟得虛妄颠倒所起烦恼毕竟空性。以无所得故得以无所知故知。所以者何我所得法,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觉不可识,不可取不可著,不可说不可难,出过一切法相无有文字,无言说道梵天!此法如是,犹如虚空汝欲于如是法中得利益耶?”(又按:佛夜睹明煋成大觉深彻宇宙万有缘起性空,如上为法中无功德利益唯迷倒众生,贪着有利益功德可求可得)梵天言:“不也世尊!诸佛如来甚为稀有,得如是寂灭相法而以文字言说教人令得。世尊!是法一切世间所难信譬如水中出火,火中出水其谁不疑!今谓烦恼中有菩提,菩提中有烦恼亦谁不疑!世尊若有人能信解如是法义者,当知是人得解脱知见当知是人志意广大,当知是人善根深厚当知是囚得法眼。”吉藏《大乘玄论》卷三云:问:“与他家何异耶”答:“他家生死在此,涅槃在彼;众生在生死佛在涅槃。今明生死即涅槃故《中论》云:‘若求如来性,即是众生性;求涅槃性即是世间性’。故经云明与無明,愚者为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若捨生死别取涅槃,是为愚人不离生死;若知生死与涅槃无有差別,方得涅槃他家前有烦恼,后起智慧断彼烦恼内外大小乘,皆言有煩恼生而今断灭即烦恼不灭。今求烦恼本自不生,今亦无灭若能如是知,前念为无碍后念为解脫,故能断惑外人见烦恼不烦恼為二,即同明无明愚者为二。今明烦恼不烦恼本无二相,故能断惑”此六祖所以云:“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坛经·般若品第二〉)“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捨。”(〈坛经·机缘品第七〉)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罗汉涅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