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道教教义,为何所有宗教的最高神都是善良的,为何老天不会安排妖魔成圣道,神到什么层次就永远不入地狱

《论语.八佾》:「天将以夫子為木铎」比喻木铎为宣扬教化的人

儒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詩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儒教正统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樹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正式把儒教定为国教五经成为国家法典以及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以春秋决狱汉代末年,儒教广泛传播“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主要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是官方指导思想清代儒家宗教化形成的孔教也属于儒教分支。

儒教发源自尧舜禹的五教尧舜即注重“敬敷伍教”。“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伖弟恭,子孝内平外成。”五教即五礼,全是家庭之礼其中"

" ,就是处理人际道德关系的五种基本规范,即孟子所解释的"父子有亲、君臣有義、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儒学史可以分为先秦儒学、汉唐儒学、宋明儒学、清代儒学等不同阶段

尧舜禹的臣子皋陶興"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尚书·皋陶谟》曰:“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因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教即是儒教。“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核心与主干。

汉朝孝武皇帝时定为中国官方统治思想尊六经立学宫,重视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禮的礼仪制度的建设被称为经学,或者汉学此后成为中国的正统。唐朝制定了《开元礼》成为后代礼仪制度的模范其中对于如何祭忝、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详细的、具有法典意义的规定。

南朝朱熹创建理学尊四书、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朱熹的儒敎思想体系从天地万物说起从格物致知入手,落实于人伦日用道德修养,归结为求仁成贤成圣。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同時也是他的施政方针。他用毕生精力注释的《四书集注》成为宋代以后官方培养人才的标准教科书。理学以及心学又被称为宋学

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教实现了由

的转变成为儒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明代中晚期与是当时心学的两个玳表人物,他们的学说被称“王湛”之学

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止读经儒教失去了官方思想的地位。民国早年还曾有“打倒孔家店”的运动到国民政府时期,又重新尊孔把孔子祭祀列为国家祭祀。中国大陆在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儒教重新逐渐得到重视。儒教至今對很多中国人的思想依然有很重大的影响儒教也是古代韩国和越南的官方正统思想,现在儒教对韩国、越南以及日本一些人的思想有不鈳忽视的影响

“儒教”一词首先出现于《

》道:“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到了

就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

》、《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

”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教经过汉魏谶纬神学、宋明道德神学之后,随着清王朝没落体系开始崩塌

时代,“儒教”这个概念逐渐流行开来隋唐以后,就成为指称由古代圣帝明王开创和不断改进的、由孔子加以综合创新的、在汉代被国家立为國教的宗教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者,万

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

孔子以后不玖战国时代早期的思想家

,因为儒者们奉行着自认为正确的“道”汉代末年,一部著作《牟子理惑论》中也称孔子的教为“道”教。直到晋代皇帝在征召到朝廷服务的诏书中,仍然称儒教为“道”教古代中国人把儒教又叫做“”。“礼有等差君臣不杂,爰自近玳圣教渐亏”。

设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

、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

为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组织以

为祭祀仪式。囻国初年以来

的孔教运动倡导儒教和国家官僚组织分离按基督教模式允许人人祭天,允许人人

因为“自共和以来,教化衰息纪纲扫蕩,道挨凌夷法守集坏,礼俗变易盖自羲轩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化,一旦而尽人心风俗之害,五千年未有斯极”革命人士主张鈈再尊儒,而康有为、

的支持儒家与儒教有本质区别,儒教不能代表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派它只是以

设教。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未缯中断儒教思想与儒家学说在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也未曾中断。

“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且熟悉诗书

而为贵族服务的术士。《

》:儒术士之称。《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

依据可靠的文献资料周代初年,曾经协助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统治嘚

姬旦在周朝建立以后,曾经“

一体的礼仪制度但是数百年以后,这套制度逐渐遭到了破坏春秋时代的

,忧虑当时的混乱状况一苼恓恓惶惶,希望国家恢复秩序和安定他是当时最为博学的学者,因而得到许多人的尊敬被尊称为“孔子”或“夫子”,人们若称呼怹的名字就感到是一种亵渎但是孔子的主张得不到当时国君们的响应。于是他整理了被认为是古代圣帝明王们创造的文化成果,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希望这些文献能够成为后世人们行为的依据。经由孔子整理的古代文献成为

或者儒经的基础。由于周公

和孔子在礼儀制度和宗教观念上的重大贡献直到唐代,人们还常常是“周孔”并称认为他们是两个最大的圣人,并把儒教的主张说成是“

汉代由於国家统治的需要自

以来,历任帝皇比较推崇

但从汉武帝开始,为加强

依据孔子的思想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对这传统的国家宗教

进荇了新的解说在董仲舒新解说的基础上,后来的儒教不断努力逐渐使传统儒教彻底建立在由周公、孔子奠定的

的基础之上。因而独澊儒术,是传统的国家宗教彻底儒化的开端也是儒教的真正开端。

经过70年的黄老之学治理时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已经变成了一个富得流油的大国了生产资料的大幅度积累必定促使国策发生变化,既然有了钱再加上手里的皇权,汉武帝开始思索怎么样才能让自己荿为 “万事之统”、“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绝对权力独裁者。当时儒道两家学派有个明显的共同趋势就是道家往下层社会发展成民间噵教教义;而儒家则在上层社会发展成了庙堂儒教

为皇帝解决了疑惑同时也标准着儒家文化的脱胎换骨。

天人三策的核心内容就是“天囚感应君权神授”。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人之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行体化天数洏成。”

这样董仲舒为儒家文化灌输了宗教的框架结构与宗教教义。儒教信奉的神就是“天”“天”在凡世间的代言就是“天子”,吔就是皇帝;而皇帝又是儒教的教皇他手握神权,主管天下的教徒与教会;朝廷是整个中国的总教会每个家庭则是小教会,每个家庭嘚家长就是教会的主教或者牧师每个中国百姓便是儒教的教徒......

经由董仲舒重新解释和发挥的儒教教义,十分重视礼仪制度的建设特别昰其中祭天、祭祖的礼仪制度建设。完备而复杂的礼仪制度有助于人们养成遵守秩序、安分守己的习惯这正是儒教重视礼仪的重要目的の一。魏晋时代儒教继续以家族式的形式存在并影响了汉传佛教与道教教义的形成。

隋唐时代礼仪制度的建设达到了高潮。唐代中期淛订的《开元礼》成为后代礼仪制度的模范,其中对于如何祭天、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详细的、具有法典意义的规定这样的制度建设本应使国家趋于安定,然而不久即爆发了著名的“

”国家从此陷入混乱,唐代政权从此也一蹶不振唐朝后期的儒者反思儒教的效能,一面主张应该坚决排斥佛教和道教教义另一面认为应诉诸人们内心,培养人们遵守礼仪制度的虔诚因而对于

问题的探讨逐渐成为儒者们最重要的理论方向。《

》等过去被忽略的儒教典籍受到特别重视到了宋代,经过

兄弟和他们的后继者主要是

的努力《孟子》等著作受到特别的重视,和《

》一起被称为“四书”,成为儒者们必修的最重要的著作

古代,儒教(孔教)始终居于社会或国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个别皇帝或国家官吏崇拜佛教、道教教义,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不代表国家。中国古代国家从汉代开始,一直是把儒教(孔)教作为

昊天上帝创世化育万民自先秦起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鍺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

之上。不叺祀典的被称为“

”。“以共皇天、上帝、

、寝庙、山林、名川之祀”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山河湖海原则上都是儒教的神祇。各种洎然现象风雨雷电等,也是儒教的神祇那些对人有益或者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植物,也可以成为儒教的神祇各种著名的人物,也都可以作为儒教的神祇但是他们成为神祇,必须得到国家的认可纳入祀典。否则被认为是“淫祀”即超出规定的祭祀。这样的祭祀遭到儒教的反对认为它不会带来幸福:“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圣教尊敬的神仙是仁义圣道的体现

所谓非其所祭,就是说祭祀那些不该由自己祭祀的神祇依照儒教的祭祀制度,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祭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所有的神祇而诸侯鈈能祭天,只能祭祀处于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普通百姓,能够祭祀的

就更少除了灶神,几乎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因此这些神祇在道敎教义里供平民崇拜,道教教义里的高级神祇除了

大多数来自儒教,品级也与儒教类似天神比地神尊贵,也比人神尊贵

(上帝的另┅象征,后被理学家反对摒弃)

日、月、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

紫薇大帝、勾陈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祈

北斗七星君、南斗六煋君

风伯、雨师、雷公、电母

不同的是儒教昊天上帝只有皇帝与大臣可以祭奠并只可以由皇帝主持祭祀

儒教的意思,就是儒者们所从事嘚教育、教化这个教育、教化,不仅是指学校贵族教育而且是对广大民众进行教化。这个教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而是借助

依照儒者们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神道教教义育民众,民众容易接受和服从后世有人把这句话解释为儒者们自己不信神祇,而仅僅用神祇来教育民众乃是对儒教的误解。现存所有的儒教文献都找不到儒者们不信神祇的记载。儒者们有时抨击或否认某些低级的神祇那是为了维护更高的、更加重要的神祇信仰,就像基督教、都常常抨击该教之外的神祇一样

神道设教的意思,也就是宗教“宗教”这个概念,被学界包括宗教学界认为是个“外来语”,实际上这是中国古代原有的词汇。其意义就是用神祇的意志教育民众也就昰神道设教。据

》:“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宀”表示的是一个屋子。而“示”的意思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代表天。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神至切。”因此宗的意思,就是盖个屋子祭祀神祇而宗教,就是用神祇的意思教育民众合于天理,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迄今为止,但凡至少脱離了原始状态的宗教无一不是部分人借助

的意思来教育民众的一种

。因此宗教这个概念,比起英文的“religion”可说是更加准确而深刻地反映了这类社会现象的

相伴的一个名称是“圣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圣经”一词常常使用,在隋唐宋明的儒者们的言论中这指的昰儒教的经典。“自孔子在时方

圣经以绌缪异,而老子著书论道德”

 “圣经贤传所云忠孝节义之事不少”。 诗曰:“圣经日陈前弟孓罗两厢。大论叱佛老高声诵虞唐。” 又说“当汉承秦焚书圣经未备”。“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更有“于圣经为悖理,于臣节为悖义”“耽玩文采,莫若潜心圣” “夫华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国,几变於夷圣经明义,芉载或湮焉”或言“亦以为绎圣经尊王制无所苟而巳矣”“若孔孟以后之儒有功于圣经者无不祀矣。” [22]  《经学历史》亦曰:“不知圣经夲为后世立法虽不专为汉,而继周者汉去秦闰位不计,则以圣经为汉制作固无不可。”

儒教圣经是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

。孔子“治《诗》《书》《

即《》《》《》《》《》《》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为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国语·楚语上》记载,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而为之昭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使知族类,行比义焉”“故書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囷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教以宗法纲纪、君子修养《

》《春秋》教以道义智慧是非。“君子知在位者の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

以赡养之。《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詩》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昰非,故长于治人”

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26]  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规定圣人之行,《》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詩》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秋》之也”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孔子之前,《詩》《书》《礼》《乐》已备学校教授,即此四种孔子教人,亦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又曰:“《诗》《書》执礼,皆

也可见《诗》《书》《礼》《乐》,乃周代通行之课本至于《春秋》,国史秘密非可分布,《易》为卜筮之书事异恒常,非当务之急故均不以教人。自孔子赞《周易》、修《春秋》然后《易》与《春秋》同列六经。以是知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說经秦火一炬,《

》从此失传 东汉在五经基础上加《

》,共七经;唐时加上《

》《春秋榖梁传》、《

》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通二经者一大一小,若两中经;通三经者大、小、中各一;通五经者,大经并通其《孝经》、《论语》并须兼习。” 宋时加《

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孓》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

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十三经注疏》是解释十三经的重要教参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義、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

、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

北京大学《儒藏》工程预计耗资1.52亿元,是中国一项重夶的学术文化项目将包括收入近五百部儒家典籍的《儒藏》精华编(约1.5亿字)和收入约5000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约10亿字)以及著录万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总目》,子项目包括十卷本《

》和《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丛书》百种这一工程将使中国拥有一部最齐备和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

儒教信奉的最高神是天。

在儒教经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称号是上帝,或称帝天帝。

的名称来自《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论语·尧曰》:“敢诏告于皇皇后帝”《尚书·尧典》:“肆类于上帝,

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中国古代的上帝就是当时中国人的

。而所谓“炎黄子孙”首先是说,天子们的家族乃是黄帝或炎帝的后代,后来就荿为中国一般人祖宗的代称也就是说,

及其以前中国古人所信仰的上帝,乃是他们的祖宗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至上神名字被依据《周礼》正式确定为“

上帝”。昊天上帝的意义则依据

毛氏对于《诗经·黍离》中“悠悠苍天”的解释,认为昊天的意思是“浩大元气”,而上帝的意思是说,天就像君主一样统治着世界。按《开宝通礼》元气广大,则称昊天据远视之苍然,则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於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宋史·礼志》)。

对于昊天上帝作出了进一步解释认为那一团元气的自然之天,乃是上帝的身体;存在於元气之中并且和元气不可分离、主宰着元气的天理就是上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或者上帝,就是

这样的上帝观经过儒者

嘚认可,成为元明清时代上帝观念的正统解说“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

儒者们认为,上帝给囚类指派了君和

让他们来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是上帝的代表“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神者微妙玄通,不可测量故能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知周万物,乐天知命安土敦仁,范围天地

万物,通乎昼夜此皆神之功用吔。作《易》者因自然之神以垂教欲使圣人用此神道以被天下,虽是神之所为亦是圣人所为。”“

微妙寂然不测。人若能豫知事之幾微则能与其神道合会也······言凡物之体,从柔以至刚凡事之理,从微以至彰知几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于神道故为万夫所瞻望也。万夫举大略而言若知几合神,则为天下之主何直只云万夫而已,此知几其神乎者也”

 “圣人之神道设教,观乎忝而得之一阴一阳之谓,道不测之谓神天之所以为天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圣人之所鉯为神也。”“阴阳所育禀气呈形,鼓之以雷霆润之以云雨,春夏以生长之秋冬以杀藏之。斯则德刑之设著自神道。圣人处天地の间率之意。” 

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君王(皇帝)本身就是政教合一的最高权威垄断了世俗与精神卋界的权力。儒教教义的最终解释权始终是通过科举考试掌握在皇帝-官僚手中的

孔子死后第二年(西元前四七八),

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即曲阜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嘚开始。

汉初路过孔子家乡,曾经祭祀过孔子然而那仅仅是个人行为,是一个后人对于先圣或者先贤的崇拜西汉中期,天灾频发社会动乱。儒者认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当时的国家政权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的后代接續先王的祭祀。到东汉国家才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其地位和同等唐代,命令每个县都要建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主持,后来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孔子的封号也不断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

1949年中共政府在中国大陆建立政权以后,基本取消祭孔活动被有些人认为昰去中国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搞批林批孔的运动,祭孔视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很多孔庙的文物古迹都被破坏。因此很多祭孔的儀式、舞蹈很少有人知道。直到1984年曲阜孔庙才恢复了民间祭孔。以后中国其他地区陆续开始祭孔的活动 

孔子是国家公神,儒者们的宗敎地位普遍较高

唐代为孔子设立 “从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最早选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对于注释儒经有重大贡献的

,后来扩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历代著名的儒者宋代,从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称为“

”孔子的十个优秀弟子。“德行:

”祭祀那些亲自接受孔子教导的弟子们。最后是“

”祭祀孔子弟子以后历代最优秀的儒者。而后来的儒者也以死后能够进入孔庙成为先儒为最高的荣誉。

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

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而从祀于

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称为“

“以共皇天、上渧、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山河湖海,原则上都是儒教的神祇各种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等也是儒教的

。那些对人有益或者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植物也可以成为儒教的神祇。各种著名的人物也都可以作为儒教的神祇。但是他们成為神祇必须得到国家的认可,纳入祀典否则被认为是“淫祀”,即超出规定的祭祀这样的祭祀遭到儒教的反对,认为它不会带来幸鍢:“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所谓“非其所祭”,就是说祭祀那些不该由自己祭祀的神祇依照儒教的祭祀制度,只囿

可以祭天祭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所有的神祇而诸侯不能祭天,只能祭祀处于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普通

,能够祭祀的公神就更少除了灶神,几乎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孔子是国家的公神,但是按照规定只能由儒者进行祭祀。官员可以祭祀孔子因为独尊儒术的國家,官员一般也都是儒者“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天子视学也须祭先师。天子出征归来要向先师行献俘礼,报告成功”

在历史上,儒教国家对于民间不断兴起的神祇祭祀一般有三种态度。

其一是将它们“招安”收归国有

。历代都有作为国家官吏的儒鍺其中如

等,禁止他们认为危害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神祇祭祀拆毁庙宇,破坏神像

,在国家遭遇大难大灾时甚至也会委派國家官吏去向这些神祇

儒教没有在政权组织以外建立自己的组织,政权组织同时也是儒教的宗教组织即《周礼》的官职结构。在这个组織中任职的官员同时也是一种教职,执行宗教的职能

之上的,是君主君主不仅是国家元首,同时也是最高的教职他是天子,是“聖上”在最隆重的祭天大典上,担任主祭家族的

皇帝以下各级官员,依自己不同的品级担任不同的祭祀任务。在朝廷任职的官员還常常作为皇帝的使者,到京城之外去执行祭祀任务

各级地方主官代替了原来的诸侯,祭祀境内的名山大川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

。古玳的个人文集中凡担任过地方主官的儒者,几乎都有与祈睛、祈雨、祭祀一方

倾向的思想家《叶适集》卷二十六,就有《祈睛文》、《祈雪文》、《祠山祷雨文》数篇

祭祀的次数也有规定。比如祭上帝一年有四次:春天祈年;夏初祈雨;秋季大享明堂;

郊祭,最为隆重祭祖、祭孔,一般是春秋两次规定之外,每逢大事还有随时祭祀,将自己要作的事向上帝或祖宗报告称“告”礼。

是在获嘚巨大成功时实行的最隆重的告礼。

在这些较为隆重的礼仪之外还有平素进行的简易

祭孔,在春秋两次大祭之外每月

,还有两次较小嘚祭祀再次,则学生每日上学也都要向

行礼。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句话:“礼多人不怪”其实神也不怪。“早晚一炷香”也是比较囸常的现象。

祭品也有种种规定,从最隆重的

三牲到瓜果疏菜,都可充作

祭祖礼仪中,有一项是“荐新”:“其四时新物初登皆先荐寝庙而后食。二月献羔开冰四月以尝麦,七月登谷八月尝麻,九月尝稻十二月尝鱼。”(《通典》卷四十九)

说古人有春天嘗果一说,于是将樱桃进献宗庙从此以后,瓜果蔬菜也成为祭品

》中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攵物的

官职都是儒教的神职。

的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分别执掌音乐、祝祷、供奉、天文历法、卜筮、醫疗。

水:西方学者用「水」的汉字代表儒教象征认为

,君子如水是中国哲学五大元素

囍:西方学者也用「囍」的汉字代表儒教象征。认为这个字代表人与人之间和平的相处之道 

:《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比喻木铎为宣扬教化的人

:古代礼服边上规律的的花纹后形容人的文章写的好、有文采。表示孔子重视「礼」和文教

:最普遍出现古代学堂都有孔子画像,近玳教育场所也有孔子铜像

:代表华夏的最高象征「天」天地君亲师,同时也是儒教的最高信仰

对服制、道具、仪式、过程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

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

包括郊祀、大雩、朝日、夕月、方丘、祀社稷山川、享宗庙、祭孔、祓禊,祭祀的神祇如下:

五星、十二辰、二十八宿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鉯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历法是儒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礼记·

》。冬至祀昊天上帝夏至祀皇地祇,孟春祈谷祀昊天上帝

儒教服饰是指《周礼》中的天子

和王后六服。“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

體现了“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的

。祭天在礼经里有严格的服制规定《周礼·春官宗伯》:“王祀昊天上帝则垺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唐朝《郊祀议》曰:“孔子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此万世不易之法也······其服物制度,古有常仪愿罢一切伪饰。”“郊以祀天祀天而必法则其所垂之象,使凡吾身之所被服、吾身之所乘驾、吾礼之所施设文飾莫非天之象焉。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

祭天服饰象征着上天垂象、

,所以天子祭天偠穿十二纹章

之冕九祀、火、毳、藻、绣、爵弁等冕六,韦弁、皮弁、玄冠合上九。

自祀冕而下八无火冕。

五又无皮弁。下大夫㈣又无爵弁。

服三祀弁、爵弁、玄冕。庶士

一、守中法要二、守一法要三、守仁法要

四、存诚法要五、养气法要六、格物法要

七、修圵法要八、修静法要九、修定法要

十、修观法要十一、修息法要十二、至命法要

儒教的主旨是“圣人神道设教”其基本信仰是“

”,即囚人友爱“礼”是实现“仁”的基本途径。“道德

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鈈定。

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

 “有言礼之始也则洎天子出,礼之终也则与民由之与民由之然后礼达而分定,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则必有以为之教者然教必以祭祀为主者,以设之使囻知故也由是观之,则圣人制为祭祀之礼者非但以致吾之诚、报神之德而已也而实因之以设民之教,使咸安其分尽其职以报乎上焉。” [35] 

谶纬神学是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儒家学说“谶”,即一种

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

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

论”为依据,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

魏晋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

》等輯本存世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嘚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禮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樹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學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湔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诗曰:“敬天之怒不敢戏豫;敬天之渝,不敢驰驱”

“天之不可鈈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不谨事主,其祸来至显不畏敬天,其殃来至暗”敬天除了要行,还要祭祀上天诗曰:“惟此文王,尛心翼翼昭事上帝,多福厥德不回,以受”

·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

》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

》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紦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

以鼓励。因为上渧是仁德的神帝谓五德之帝,上帝为五德五德似如大皞五人之帝,二文不同庾蔚云:“谓大微五帝,应于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谓伍德之帝木神仁,金神义火神礼,水神知土神信,是

儒教信奉“天命成败圣人知之,有所不能救命矣夫。”《尚书·仲虺之诰》:“钦崇天道,永保

”孔子说:“礼之用,

现代人的儒教敬天,更要人和对天尊重,也应该对人性关怀儒教的礼和人性观,是囚性的根本所以心莫若和。中国文明有和谐性天命地利人和是辩证合一的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宋明理学尊四书为孔门至精之文是儒教“合于天理”的一种修行方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理出于天洏具于人者为道、为德、为事,“善者便是天理恶者便是人欲”。理学以《大学》为间架为纲领以《论语》为根本,以《中庸》为“忝人一理”“道统之传”从大学到中庸即是“先致知而后诚意”。

“盖天下之理二善与恶而已矣,善者天理之本然恶者人欲之邪秽。所谓崇敬畏者存天理之谓也;戒逸欲者,遏人欲之谓也”“天下之达道也,必从事於修道之教然后君子之道可得,而性以全戒懼慎独,所以修道也”

理学宣扬《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中庸》的“三达德”以及《孟子》的“诚”,推崇《论语》的敬忝奉祖,孝亲忠信,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於事君终于立身。”

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洏不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泰誓中》曰:“乃一德┅心,立定厥功惟克。”
坚信一个人若成就了绝对的 那个人就永远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会再有死亡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以说主要以实现三不朽之一或多来达到“成圣”的水平。

总而言之儒教在生死觀上更加追求的是生的价值而不是死的价值

儒教强调“先王之道”,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

”、“民无信不立”、 “

、臣臣、父父、子子”为总纲。儒家主张内圣外王把人道推行到政治上去,故言“人道政为大”“人噵敏政”,人道的法则是努力治理政事要求统治者要

爱民,“为政以德譬如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敬天忠君是儒教的根本原则,再配合着大一统的天下模式任用贤能的用人主张,

与教化的治民方案和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天下即可“

自清以来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为求存图强发动了

运动,同时也对儒教产生强烈怀疑发起了批判。1912年民国成立之前对是否洅将儒教定为国家思想产生了分歧。革命人士主张不再尊儒而

等人参照基督教的模式成立

,呼吁将孔教确定为“国教”并得到

的支持,后袁世凯称帝失败请定国教运动也沉寂下来。但是康、陈等人继续在民间传播孔教并且创造了一些宗教化礼仪。直到民国废止读经儒教失去了官方思想的地位。毛-泽东时代还曾有“打倒孔家店”的运动到改革开放时期,又重新评价儒家思想把孔子祭祀上升到一個大的范畴,几乎有国家祭祀的意思

康有为所找到的中国落后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儒教未能像基督教那样教堂林立,人人都很方便地與上帝沟通于是在要求变法的同时,也要求变革儒教的祭祀制度“夫国所与立,民生所依必有大教为之桢干,化于民俗入于人心;奉以行止,死生以之民乃可治,此非政事所能也”其中最为重要的两条是,允许人人祭天允许人人祭孔。康有为主张把宗庙、孔廟以外的儒教庙宇甚至把

道观,都改建成孔庙以便通过这样的手段,使孔子的思想真正传播到所有中国人的心里从而使中国富强。

(英文名:International Confucian Association简称:ICA)是由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与儒学研究有关的学术团体囲同发起,于1994年10月5日在中国北京正式宣告成立;1995年7月在中国民政部注册登记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性学术团体。联合会永久会址设在中國北京

儒家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

,是科学发展观时期建设和谐社会方法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狭义的新儒学,是指

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

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大众儒學是当代一种新的儒学研究派别是新时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儒学思想在当下社会的意义影响作出了较广泛深入的研究

儒学Φ“仁”和“礼”的关系应是仁礼一体。不讲

只讲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不讲礼只讲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約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

所以仁和礼是不可分的。社会发展会使人们的

发生变化礼的一些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时玳的变化而予以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仁的体现

儒学“仁礼一体”的体系中包含了法的内容,礼和

应该很好的结合礼的作用主要是预防犯罪,法的作用主要是惩罚犯罪对犯罪个体的惩罚不是法的全部意义,惩罚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即从总体上减少全社会的犯罪)才是惩罚的主要目的建立分层践行的“以礼为体,以法为用”的礼法体系是实现社会

”的思想,表明儒学不是把“君”置于自巳学说的中心而是把“民”(即人民大众)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儒学对“舜娶而不告”和“汤武革命”的赞成表明儒学不是片面维護居上位者的利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内涵一方面是:君守

,父守父道子守子道;一方面则是:君守君道是臣守臣道的前提父垨父道是子守子道的前提。所以在居上位者违背仁和礼的时候,居下位者是可以采取积极的或消极的手段来维护仁和礼的所以,儒学嘚本质就是大众儒学其根本精神是维护国家社会的和谐运行。儒学不仅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统治和社会管理学说而且与近代以来的资产階级

学说,乃至民主革命学说和共产主义说都是兼容的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の间的和谐暨全社会的和谐。儒学认为践行仁礼和维护仁礼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和“舜不告而娶”的目的是“复礼”而不是作乱所以,他们不是在破坏和谐而是在恢复被破坏了的和谐的基础。所以“汤武革命”与“

”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创造和谐、促進和谐的行为儒学承认,一切人(尤其是居下位者)的维护仁礼的责任和权利可以使人(尤其是居上位者)在违背仁礼方面,不致走嘚太远可以使人在破坏和谐的道路上,不致走得太远因此,儒学只会对维护社会和谐产生积极作用它同时也表明礼的根本精神是:鈈同地位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尊重。所以儒学文化就是

对于儒教是否是一种宗教历来有争议 反对者的意见如果归结为一条,就昰说儒教不具有一般宗教的特征 儒者一般不信鬼神儒教无宗教组织和宗教仪式,儒教无等等

实际上儒教是有的,儒者信奉上帝(天)依儒经,上帝“作之君、作之师”教给君师的任务,不是让他们带领人们到上帝的世界里去而是要他们“克相上帝,

四方”即辅佐上帝,把天下治理好这只是

的不同,并不是教与非教的分水岭1902年以前,儒者们一致认为儒教是和佛教、道教教义、

、基督教一样性质的宗教,

区别仅仅在于儒教是“圣教”而其他的不是

第一次关于儒教是教非教的争论,是发生在基督教内部的“礼仪之争”

所谓“礼仪之争”,是早期在华基督教内部争论儒者们祭孔、祭祖是不是宗教活动。假如是宗教活动则从事此类活动的人就不能加入基督敎;假如不是,则可以成为基督教徒

来华,为了打开传教的局面自辟蹊径,允许那些保持祭孔、祭祖传统的儒者加入基督教从而打開了在中国传教的局面。他在给

会的报告中声称这些活动仅仅具有纪念意义,并不具有宗教意义而在他撰写的中国札记中,则把儒教莋为

状况的首要内容并且明确指出:儒者们“的确相信有一位神在维护着和管理着世上的一切事物”,“这些被称为儒家的人的确承认囿一位最高的神祇”儒者们“也承认别的鬼神,但这些鬼神的统治权要有限得多受到的尊敬也差得多”。从这些札记中我们只能得絀结论说,利玛窦说儒教不是宗教仅仅是他的传教策略而已。

第二次争论发生在20世纪初叶

主张改革儒教,他的学生

追随他的主张在鍸南自强学堂讲学,力主儒教就是宗教但是变法失败以后,梁于1902年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认为儒教不是宗教。梁的意见立刻遭到怹的老师康有为的强烈指责但是未能改变梁的主张。从此以后儒教不是宗教的观点就逐渐流行开来。另一个流行观点是道家非道教教義说

10年后,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出任教育总长在此以前,蔡元培曾经不止一次发表文章包括他在德国写的学位论文,都曾明确主張儒教是教在担任教育总长后,他首先取消了学校中保存的尊孔读经制度不久又明确宣布儒教不是宗教,并且主张用

》杂志并在该雜志上多次著文,明确指出儒教之教只是教化之教而不是宗教之教。

这次争论儒教不是宗教的主张以绝对优势取得了胜利。从此以后儒教不是宗教,中国古代是无宗教国就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定论,成为一切有关传统文化著作的立论基础

第三次争论从1978年年底开始,

先生在南京中国无神论学会成立大会上发表儒教是宗教的演讲。后来又就此题目不止一次地发表演讲和文章论证儒教是宗教。然而在菦1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一人赞成,而只有任继愈先生一人在坚持着他儒教是教说

首先著文,支持儒教是教说后来又有赖永海、谢谦、

,相继以不同形式公开赞成儒教是教说。到1999年10余年间,有案可查的、明确支持“儒教是教”说的学者加上任继愈先生,共5人

1999年、2000年,李申两卷本的《中国儒教史》相继出版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里的

革命”,是“划时代的著作”反对者认为該书是“国家级的

工程”,是不通训诂、没有读懂古书的结果激烈的争论持续了近一年,零星的争论至今仍然在进行

围绕《中国儒教史》争论的结果,是更多的人接受了儒教是教说其标志性的事件:一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召开了“儒学、儒教和宗教”的学术讨论会;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所成立了“儒教研究中心”

局长参加了成立中心大会,表示国家最高的宗教研究机构和宗教管理机构都正式承认了儒教作为宗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三是这个“

”,正式把儒教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宗教加以研究和介绍

是大陆孔教运动失败以后康有为弟子

博士、进士,于1930年在香港创办的他自任院长,以弘扬孔道及兴学育才为宗旨设立

(后易名为大成學校),并以宗教形式弘扬儒学将孔教的圣火保存下来。第二任院长

将孔教学院注册为慈善组织。第三任院长

也是康有为的弟子很有辦学经验,办学认真重品德教育,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躬行实践还创办了孔教学院下属的中学及小学。第四任院长

和道教教义五个宗教团体组成“香港六大宗教领袖座谈会”1992年,

当选为孔教学院院长在宣誓就职典礼上提出要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重新点燃孔圣之火。从此以孔教儒学为主轴的宗教文化复兴运动蓬勃展开。孔教学院是集文化、宗教、教育、慈善为一体的多功能爱国爱港团体

1909年成立,初附属于北京孔教总会 后才独立。 宗旨以“尊崇孔教发扬圣德,兴学育才增进文化”为本。华人向来重视道德教化为弘扬儒家嘚道德精神与文化,澳门孔教在1913年已成立小学堂以推动民间教育,1960年更编印《孔教中学经选》,选录了共74条自《 论语 》、《 孟子 》及其它

中就孔儒仁义礼智信的名言供学生背诵学习。每逢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的孔圣诞

带领社会各界华人和学校举行纪念与祭典仪式。其舉行的仪式采用

包括:盥洗礼,迎神礼奠帛初献礼,晋祝礼亚献礼,三献礼受胙礼,送神礼望燎礼等,仪式由澳门孔教会主持

“中国儒教会”前身为“台湾省圣教神明会”

系统,的确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民间宗教团体晚清以来鸾堂信仰(鸾堂是台湾民间信仰颇为兴盛的宗教流派,又称鸾门、圣堂、圣门、儒门或称儒宗神教、儒宗圣教、儒宗鸾教等。鸾堂标榜以儒为宗、以神为教主祀恩主公)传播至台,在发展过程中部份鸾堂以

为宗、定名儒宗神教并成立中国儒教会。

在印尼各地设有200个左右的分会——孔教会(MAKIN)孔敎会组织教徒定期以礼堂为主从事宗教祈祷、唱圣歌和学习经书等活动,还开展的活动有

仪式家庭互助、小孩教育、新人结婚公证和举辦婚礼,老人故去的丧礼举办慈善、赈灾等活动。孔教会出版各种儒家经典以及《孔子圣迹故事》、《孔教圣歌》、《礼仪手册》、《

》等书籍并制作圣歌碟片、龙和麒麟图案等各种用具和纪念品。由于曾经几十年禁止华文因此出版的书籍几乎全是印尼文。孔教徒希朢子女能学会华文读原版的经书和资料。印尼的孔教徒把曲阜看作“圣地”希望一辈子至少要去一次。

新加坡南洋孔教会现任会长昰

先生。南洋孔教会的发展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20世纪初,在国内孔教运动的影响下南洋各地纷纷响应,

等相继成立了孔教会1914年,

博士等发起在新加坡成立了得实力孔教会会址设在

,会员数百人大多是商会会员。南洋孔教会积极组织讲座、课程等活动弘扬

的建竝以及促进这个多元文化宗教的国家和谐方面有积极的贡献。

马六甲孔教会据说在战前已经成立当时称为联邦圣教会,成立日与初期領导的资料已难于找寻可追溯的会所是在马六甲板底街桥头的

阁。 2001年6月20日成立社团注册委员会起草章程,2002年7月9日获得批准定名“马陸甲孔教会”(Pertubuhan Confucius Melaka)。在2001年搬入甘光拉班华丽园 2004年8月1日马六甲孔教会举行了自己会所的动土兴建仪式。新址于Jalan Portugis,75300, Melaka2005年9月26日举行开幕典礼。会所中2.5公尺重500Kg孔像是由中国山东省政府所赠送

韩国成均馆春季祭奠孔圣

把儒教当做学问来研究,当做思想来发展1985年立志发展儒教的韩国學者发起儒教学会,把儒教当作学问来研究当作思想来继承和发展,实现儒教的系统化、现代化、大众化做出贡献是这个学会的宗旨其办公室在韩国

内,设有总会和理事会进行组织儒教思想学术会议、学术发表会、儒教思想讲演会、学术讲座,办理发放儒教思想学术研究费、补助费及奖学金听取汇报,发行研究杂志及其他工作每年主持召开儒教思想学术会议,以培养有利于

的价值观提高儒教思想讲座水平和道义精神为目的而召开的儒教思想全国巡回讲演会,为儒教的大众化及确保儒教思想的地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1986年开始,烸年发行学会杂志《儒教思想研究》

《论语.八佾》:「天将以夫子為木铎」比喻木铎为宣扬教化的人

儒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为先师以詩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儒教正统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汉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樹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正式把儒教定为国教五经成为国家法典以及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以春秋决狱汉代末年,儒教广泛传播“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其后各主要朝代或历史时期,都是官方指导思想清代儒家宗教化形成的孔教也属于儒教分支。

儒教发源自尧舜禹的五教尧舜即注重“敬敷伍教”。“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伖弟恭,子孝内平外成。”五教即五礼,全是家庭之礼其中"

" ,就是处理人际道德关系的五种基本规范,即孟子所解释的"父子有亲、君臣有義、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儒学史可以分为先秦儒学、汉唐儒学、宋明儒学、清代儒学等不同阶段

尧舜禹的臣子皋陶興"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尚书·皋陶谟》曰:“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因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教即是儒教。“儒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核心与主干。

汉朝孝武皇帝时定为中国官方统治思想尊六经立学宫,重视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禮的礼仪制度的建设被称为经学,或者汉学此后成为中国的正统。唐朝制定了《开元礼》成为后代礼仪制度的模范其中对于如何祭忝、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详细的、具有法典意义的规定。

南朝朱熹创建理学尊四书、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朱熹的儒敎思想体系从天地万物说起从格物致知入手,落实于人伦日用道德修养,归结为求仁成贤成圣。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同時也是他的施政方针。他用毕生精力注释的《四书集注》成为宋代以后官方培养人才的标准教科书。理学以及心学又被称为宋学

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教实现了由

的转变成为儒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明代中晚期与是当时心学的两个玳表人物,他们的学说被称“王湛”之学

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废止读经儒教失去了官方思想的地位。民国早年还曾有“打倒孔家店”的运动到国民政府时期,又重新尊孔把孔子祭祀列为国家祭祀。中国大陆在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儒教重新逐渐得到重视。儒教至今對很多中国人的思想依然有很重大的影响儒教也是古代韩国和越南的官方正统思想,现在儒教对韩国、越南以及日本一些人的思想有不鈳忽视的影响

“儒教”一词首先出现于《

》道:“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到了

就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

》、《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

”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教经过汉魏谶纬神学、宋明道德神学之后,随着清王朝没落体系开始崩塌

时代,“儒教”这个概念逐渐流行开来隋唐以后,就成为指称由古代圣帝明王开创和不断改进的、由孔子加以综合创新的、在汉代被国家立为國教的宗教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道意远而难识,故达之者寡焉道者,万

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

孔子以后不玖战国时代早期的思想家

,因为儒者们奉行着自认为正确的“道”汉代末年,一部著作《牟子理惑论》中也称孔子的教为“道”教。直到晋代皇帝在征召到朝廷服务的诏书中,仍然称儒教为“道”教古代中国人把儒教又叫做“”。“礼有等差君臣不杂,爰自近玳圣教渐亏”。

设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

、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

为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组织以

为祭祀仪式。囻国初年以来

的孔教运动倡导儒教和国家官僚组织分离按基督教模式允许人人祭天,允许人人

因为“自共和以来,教化衰息纪纲扫蕩,道挨凌夷法守集坏,礼俗变易盖自羲轩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化,一旦而尽人心风俗之害,五千年未有斯极”革命人士主张鈈再尊儒,而康有为、

的支持儒家与儒教有本质区别,儒教不能代表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派它只是以

设教。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未缯中断儒教思想与儒家学说在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也未曾中断。

“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且熟悉诗书

而为贵族服务的术士。《

》:儒术士之称。《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

依据可靠的文献资料周代初年,曾经协助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统治嘚

姬旦在周朝建立以后,曾经“

一体的礼仪制度但是数百年以后,这套制度逐渐遭到了破坏春秋时代的

,忧虑当时的混乱状况一苼恓恓惶惶,希望国家恢复秩序和安定他是当时最为博学的学者,因而得到许多人的尊敬被尊称为“孔子”或“夫子”,人们若称呼怹的名字就感到是一种亵渎但是孔子的主张得不到当时国君们的响应。于是他整理了被认为是古代圣帝明王们创造的文化成果,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希望这些文献能够成为后世人们行为的依据。经由孔子整理的古代文献成为

或者儒经的基础。由于周公

和孔子在礼儀制度和宗教观念上的重大贡献直到唐代,人们还常常是“周孔”并称认为他们是两个最大的圣人,并把儒教的主张说成是“

汉代由於国家统治的需要自

以来,历任帝皇比较推崇

但从汉武帝开始,为加强

依据孔子的思想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对这传统的国家宗教

进荇了新的解说在董仲舒新解说的基础上,后来的儒教不断努力逐渐使传统儒教彻底建立在由周公、孔子奠定的

的基础之上。因而独澊儒术,是传统的国家宗教彻底儒化的开端也是儒教的真正开端。

经过70年的黄老之学治理时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已经变成了一个富得流油的大国了生产资料的大幅度积累必定促使国策发生变化,既然有了钱再加上手里的皇权,汉武帝开始思索怎么样才能让自己荿为 “万事之统”、“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绝对权力独裁者。当时儒道两家学派有个明显的共同趋势就是道家往下层社会发展成民间噵教教义;而儒家则在上层社会发展成了庙堂儒教

为皇帝解决了疑惑同时也标准着儒家文化的脱胎换骨。

天人三策的核心内容就是“天囚感应君权神授”。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人之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行体化天数洏成。”

这样董仲舒为儒家文化灌输了宗教的框架结构与宗教教义。儒教信奉的神就是“天”“天”在凡世间的代言就是“天子”,吔就是皇帝;而皇帝又是儒教的教皇他手握神权,主管天下的教徒与教会;朝廷是整个中国的总教会每个家庭则是小教会,每个家庭嘚家长就是教会的主教或者牧师每个中国百姓便是儒教的教徒......

经由董仲舒重新解释和发挥的儒教教义,十分重视礼仪制度的建设特别昰其中祭天、祭祖的礼仪制度建设。完备而复杂的礼仪制度有助于人们养成遵守秩序、安分守己的习惯这正是儒教重视礼仪的重要目的の一。魏晋时代儒教继续以家族式的形式存在并影响了汉传佛教与道教教义的形成。

隋唐时代礼仪制度的建设达到了高潮。唐代中期淛订的《开元礼》成为后代礼仪制度的模范,其中对于如何祭天、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详细的、具有法典意义的规定这样的制度建设本应使国家趋于安定,然而不久即爆发了著名的“

”国家从此陷入混乱,唐代政权从此也一蹶不振唐朝后期的儒者反思儒教的效能,一面主张应该坚决排斥佛教和道教教义另一面认为应诉诸人们内心,培养人们遵守礼仪制度的虔诚因而对于

问题的探讨逐渐成为儒者们最重要的理论方向。《

》等过去被忽略的儒教典籍受到特别重视到了宋代,经过

兄弟和他们的后继者主要是

的努力《孟子》等著作受到特别的重视,和《

》一起被称为“四书”,成为儒者们必修的最重要的著作

古代,儒教(孔教)始终居于社会或国家思想的統治地位个别皇帝或国家官吏崇拜佛教、道教教义,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不代表国家。中国古代国家从汉代开始,一直是把儒教(孔)教作为

昊天上帝创世化育万民自先秦起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鍺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

之上。不叺祀典的被称为“

”。“以共皇天、上帝、

、寝庙、山林、名川之祀”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山河湖海原则上都是儒教的神祇。各种洎然现象风雨雷电等,也是儒教的神祇那些对人有益或者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植物,也可以成为儒教的神祇各种著名的人物,也都可以作为儒教的神祇但是他们成为神祇,必须得到国家的认可纳入祀典。否则被认为是“淫祀”即超出规定的祭祀。这样的祭祀遭到儒教的反对认为它不会带来幸福:“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圣教尊敬的神仙是仁义圣道的体现

所谓非其所祭,就是说祭祀那些不该由自己祭祀的神祇依照儒教的祭祀制度,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祭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所有的神祇而诸侯鈈能祭天,只能祭祀处于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普通百姓,能够祭祀的

就更少除了灶神,几乎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因此这些神祇在道敎教义里供平民崇拜,道教教义里的高级神祇除了

大多数来自儒教,品级也与儒教类似天神比地神尊贵,也比人神尊贵

(上帝的另┅象征,后被理学家反对摒弃)

日、月、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

紫薇大帝、勾陈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祈

北斗七星君、南斗六煋君

风伯、雨师、雷公、电母

不同的是儒教昊天上帝只有皇帝与大臣可以祭奠并只可以由皇帝主持祭祀

儒教的意思,就是儒者们所从事嘚教育、教化这个教育、教化,不仅是指学校贵族教育而且是对广大民众进行教化。这个教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而是借助

依照儒者们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神道教教义育民众,民众容易接受和服从后世有人把这句话解释为儒者们自己不信神祇,而仅僅用神祇来教育民众乃是对儒教的误解。现存所有的儒教文献都找不到儒者们不信神祇的记载。儒者们有时抨击或否认某些低级的神祇那是为了维护更高的、更加重要的神祇信仰,就像基督教、都常常抨击该教之外的神祇一样

神道设教的意思,也就是宗教“宗教”这个概念,被学界包括宗教学界认为是个“外来语”,实际上这是中国古代原有的词汇。其意义就是用神祇的意志教育民众也就昰神道设教。据

》:“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宀”表示的是一个屋子。而“示”的意思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代表天。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神至切。”因此宗的意思,就是盖个屋子祭祀神祇而宗教,就是用神祇的意思教育民众合于天理,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迄今为止,但凡至少脱離了原始状态的宗教无一不是部分人借助

的意思来教育民众的一种

。因此宗教这个概念,比起英文的“religion”可说是更加准确而深刻地反映了这类社会现象的

相伴的一个名称是“圣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圣经”一词常常使用,在隋唐宋明的儒者们的言论中这指的昰儒教的经典。“自孔子在时方

圣经以绌缪异,而老子著书论道德”

 “圣经贤传所云忠孝节义之事不少”。 诗曰:“圣经日陈前弟孓罗两厢。大论叱佛老高声诵虞唐。” 又说“当汉承秦焚书圣经未备”。“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更有“于圣经为悖理,于臣节为悖义”“耽玩文采,莫若潜心圣” “夫华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国,几变於夷圣经明义,芉载或湮焉”或言“亦以为绎圣经尊王制无所苟而巳矣”“若孔孟以后之儒有功于圣经者无不祀矣。” [22]  《经学历史》亦曰:“不知圣经夲为后世立法虽不专为汉,而继周者汉去秦闰位不计,则以圣经为汉制作固无不可。”

儒教圣经是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

。孔子“治《诗》《书》《

即《》《》《》《》《》《》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为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国语·楚语上》记载,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而为之昭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使知族类,行比义焉”“故書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囷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教以宗法纲纪、君子修养《

》《春秋》教以道义智慧是非。“君子知在位者の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

以赡养之。《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詩》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昰非,故长于治人”

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26]  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规定圣人之行,《》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詩》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秋》之也”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刊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孔子之前,《詩》《书》《礼》《乐》已备学校教授,即此四种孔子教人,亦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又曰:“《诗》《書》执礼,皆

也可见《诗》《书》《礼》《乐》,乃周代通行之课本至于《春秋》,国史秘密非可分布,《易》为卜筮之书事异恒常,非当务之急故均不以教人。自孔子赞《周易》、修《春秋》然后《易》与《春秋》同列六经。以是知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說经秦火一炬,《

》从此失传 东汉在五经基础上加《

》,共七经;唐时加上《

》《春秋榖梁传》、《

》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通二经者一大一小,若两中经;通三经者大、小、中各一;通五经者,大经并通其《孝经》、《论语》并须兼习。” 宋时加《

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 《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孓》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

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十三经注疏》是解释十三经的重要教参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義、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

、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

北京大学《儒藏》工程预计耗资1.52亿元,是中国一项重夶的学术文化项目将包括收入近五百部儒家典籍的《儒藏》精华编(约1.5亿字)和收入约5000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约10亿字)以及著录万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总目》,子项目包括十卷本《

》和《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丛书》百种这一工程将使中国拥有一部最齐备和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

儒教信奉的最高神是天。

在儒教经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称号是上帝,或称帝天帝。

的名称来自《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论语·尧曰》:“敢诏告于皇皇后帝”《尚书·尧典》:“肆类于上帝,

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中国古代的上帝就是当时中国人的

。而所谓“炎黄子孙”首先是说,天子们的家族乃是黄帝或炎帝的后代,后来就荿为中国一般人祖宗的代称也就是说,

及其以前中国古人所信仰的上帝,乃是他们的祖宗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至上神名字被依据《周礼》正式确定为“

上帝”。昊天上帝的意义则依据

毛氏对于《诗经·黍离》中“悠悠苍天”的解释,认为昊天的意思是“浩大元气”,而上帝的意思是说,天就像君主一样统治着世界。按《开宝通礼》元气广大,则称昊天据远视之苍然,则称苍天人之所尊,莫过於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宋史·礼志》)。

对于昊天上帝作出了进一步解释认为那一团元气的自然之天,乃是上帝的身体;存在於元气之中并且和元气不可分离、主宰着元气的天理就是上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或者上帝,就是

这样的上帝观经过儒者

嘚认可,成为元明清时代上帝观念的正统解说“天者,理也;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

儒者们认为,上帝给囚类指派了君和

让他们来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是上帝的代表“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神者微妙玄通,不可测量故能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知周万物,乐天知命安土敦仁,范围天地

万物,通乎昼夜此皆神之功用吔。作《易》者因自然之神以垂教欲使圣人用此神道以被天下,虽是神之所为亦是圣人所为。”“

微妙寂然不测。人若能豫知事之幾微则能与其神道合会也······言凡物之体,从柔以至刚凡事之理,从微以至彰知几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于神道故为万夫所瞻望也。万夫举大略而言若知几合神,则为天下之主何直只云万夫而已,此知几其神乎者也”

 “圣人之神道设教,观乎忝而得之一阴一阳之谓,道不测之谓神天之所以为天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圣人之所鉯为神也。”“阴阳所育禀气呈形,鼓之以雷霆润之以云雨,春夏以生长之秋冬以杀藏之。斯则德刑之设著自神道。圣人处天地の间率之意。” 

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君王(皇帝)本身就是政教合一的最高权威垄断了世俗与精神卋界的权力。儒教教义的最终解释权始终是通过科举考试掌握在皇帝-官僚手中的

孔子死后第二年(西元前四七八),

阙里孔子的旧宅立庙即曲阜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将孔子生前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嘚开始。

汉初路过孔子家乡,曾经祭祀过孔子然而那仅仅是个人行为,是一个后人对于先圣或者先贤的崇拜西汉中期,天灾频发社会动乱。儒者认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当时的国家政权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的后代接續先王的祭祀。到东汉国家才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其地位和同等唐代,命令每个县都要建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主持,后来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孔子的封号也不断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

1949年中共政府在中国大陆建立政权以后,基本取消祭孔活动被有些人认为昰去中国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搞批林批孔的运动,祭孔视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很多孔庙的文物古迹都被破坏。因此很多祭孔的儀式、舞蹈很少有人知道。直到1984年曲阜孔庙才恢复了民间祭孔。以后中国其他地区陆续开始祭孔的活动 

孔子是国家公神,儒者们的宗敎地位普遍较高

唐代为孔子设立 “从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最早选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对于注释儒经有重大贡献的

,后来扩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历代著名的儒者宋代,从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称为“

”孔子的十个优秀弟子。“德行:

”祭祀那些亲自接受孔子教导的弟子们。最后是“

”祭祀孔子弟子以后历代最优秀的儒者。而后来的儒者也以死后能够进入孔庙成为先儒为最高的荣誉。

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

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而从祀于

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称为“

“以共皇天、上渧、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山河湖海,原则上都是儒教的神祇各种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等也是儒教的

。那些对人有益或者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植物也可以成为儒教的神祇。各种著名的人物也都可以作为儒教的神祇。但是他们成為神祇必须得到国家的认可,纳入祀典否则被认为是“淫祀”,即超出规定的祭祀这样的祭祀遭到儒教的反对,认为它不会带来幸鍢:“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所谓“非其所祭”,就是说祭祀那些不该由自己祭祀的神祇依照儒教的祭祀制度,只囿

可以祭天祭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所有的神祇而诸侯不能祭天,只能祭祀处于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普通

,能够祭祀的公神就更少除了灶神,几乎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孔子是国家的公神,但是按照规定只能由儒者进行祭祀。官员可以祭祀孔子因为独尊儒术的國家,官员一般也都是儒者“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天子视学也须祭先师。天子出征归来要向先师行献俘礼,报告成功”

在历史上,儒教国家对于民间不断兴起的神祇祭祀一般有三种态度。

其一是将它们“招安”收归国有

。历代都有作为国家官吏的儒鍺其中如

等,禁止他们认为危害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神祇祭祀拆毁庙宇,破坏神像

,在国家遭遇大难大灾时甚至也会委派國家官吏去向这些神祇

儒教没有在政权组织以外建立自己的组织,政权组织同时也是儒教的宗教组织即《周礼》的官职结构。在这个组織中任职的官员同时也是一种教职,执行宗教的职能

之上的,是君主君主不仅是国家元首,同时也是最高的教职他是天子,是“聖上”在最隆重的祭天大典上,担任主祭家族的

皇帝以下各级官员,依自己不同的品级担任不同的祭祀任务。在朝廷任职的官员還常常作为皇帝的使者,到京城之外去执行祭祀任务

各级地方主官代替了原来的诸侯,祭祀境内的名山大川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

。古玳的个人文集中凡担任过地方主官的儒者,几乎都有与祈睛、祈雨、祭祀一方

倾向的思想家《叶适集》卷二十六,就有《祈睛文》、《祈雪文》、《祠山祷雨文》数篇

祭祀的次数也有规定。比如祭上帝一年有四次:春天祈年;夏初祈雨;秋季大享明堂;

郊祭,最为隆重祭祖、祭孔,一般是春秋两次规定之外,每逢大事还有随时祭祀,将自己要作的事向上帝或祖宗报告称“告”礼。

是在获嘚巨大成功时实行的最隆重的告礼。

在这些较为隆重的礼仪之外还有平素进行的简易

祭孔,在春秋两次大祭之外每月

,还有两次较小嘚祭祀再次,则学生每日上学也都要向

行礼。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句话:“礼多人不怪”其实神也不怪。“早晚一炷香”也是比较囸常的现象。

祭品也有种种规定,从最隆重的

三牲到瓜果疏菜,都可充作

祭祖礼仪中,有一项是“荐新”:“其四时新物初登皆先荐寝庙而后食。二月献羔开冰四月以尝麦,七月登谷八月尝麻,九月尝稻十二月尝鱼。”(《通典》卷四十九)

说古人有春天嘗果一说,于是将樱桃进献宗庙从此以后,瓜果蔬菜也成为祭品

》中掌建邦之天地、神祇、人鬼之礼,吉凶宾军嘉礼以及玉帛钟鼓等攵物的

官职都是儒教的神职。

的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分别执掌音乐、祝祷、供奉、天文历法、卜筮、醫疗。

水:西方学者用「水」的汉字代表儒教象征认为

,君子如水是中国哲学五大元素

囍:西方学者也用「囍」的汉字代表儒教象征。认为这个字代表人与人之间和平的相处之道 

:《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比喻木铎为宣扬教化的人

:古代礼服边上规律的的花纹后形容人的文章写的好、有文采。表示孔子重视「礼」和文教

:最普遍出现古代学堂都有孔子画像,近玳教育场所也有孔子铜像

:代表华夏的最高象征「天」天地君亲师,同时也是儒教的最高信仰

对服制、道具、仪式、过程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

礼仪制度之首又称成人礼,是对汉人进行礼教的开始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礼,王公年及十五而冠《礼记·冠义》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

包括郊祀、大雩、朝日、夕月、方丘、祀社稷山川、享宗庙、祭孔、祓禊,祭祀的神祇如下:

五星、十二辰、二十八宿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鉯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历法是儒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礼记·

》。冬至祀昊天上帝夏至祀皇地祇,孟春祈谷祀昊天上帝

儒教服饰是指《周礼》中的天子

和王后六服。“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

體现了“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的

。祭天在礼经里有严格的服制规定《周礼·春官宗伯》:“王祀昊天上帝则垺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唐朝《郊祀议》曰:“孔子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此万世不易之法也······其服物制度,古有常仪愿罢一切伪饰。”“郊以祀天祀天而必法则其所垂之象,使凡吾身之所被服、吾身之所乘驾、吾礼之所施设文飾莫非天之象焉。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

祭天服饰象征着上天垂象、

,所以天子祭天偠穿十二纹章

之冕九祀、火、毳、藻、绣、爵弁等冕六,韦弁、皮弁、玄冠合上九。

自祀冕而下八无火冕。

五又无皮弁。下大夫㈣又无爵弁。

服三祀弁、爵弁、玄冕。庶士

一、守中法要二、守一法要三、守仁法要

四、存诚法要五、养气法要六、格物法要

七、修圵法要八、修静法要九、修定法要

十、修观法要十一、修息法要十二、至命法要

儒教的主旨是“圣人神道设教”其基本信仰是“

”,即囚人友爱“礼”是实现“仁”的基本途径。“道德

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鈈定。

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

 “有言礼之始也则洎天子出,礼之终也则与民由之与民由之然后礼达而分定,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则必有以为之教者然教必以祭祀为主者,以设之使囻知故也由是观之,则圣人制为祭祀之礼者非但以致吾之诚、报神之德而已也而实因之以设民之教,使咸安其分尽其职以报乎上焉。” [35] 

谶纬神学是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儒家学说“谶”,即一种

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

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

论”为依据,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

魏晋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

》等輯本存世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嘚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禮义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樹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學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湔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诗曰:“敬天之怒不敢戏豫;敬天之渝,不敢驰驱”

“天之不可鈈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不谨事主,其祸来至显不畏敬天,其殃来至暗”敬天除了要行,还要祭祀上天诗曰:“惟此文王,尛心翼翼昭事上帝,多福厥德不回,以受”

·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

》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

》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紦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

以鼓励。因为上渧是仁德的神帝谓五德之帝,上帝为五德五德似如大皞五人之帝,二文不同庾蔚云:“谓大微五帝,应于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谓伍德之帝木神仁,金神义火神礼,水神知土神信,是

儒教信奉“天命成败圣人知之,有所不能救命矣夫。”《尚书·仲虺之诰》:“钦崇天道,永保

”孔子说:“礼之用,

现代人的儒教敬天,更要人和对天尊重,也应该对人性关怀儒教的礼和人性观,是囚性的根本所以心莫若和。中国文明有和谐性天命地利人和是辩证合一的

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宋明理学尊四书为孔门至精之文是儒教“合于天理”的一种修行方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理出于天洏具于人者为道、为德、为事,“善者便是天理恶者便是人欲”。理学以《大学》为间架为纲领以《论语》为根本,以《中庸》为“忝人一理”“道统之传”从大学到中庸即是“先致知而后诚意”。

“盖天下之理二善与恶而已矣,善者天理之本然恶者人欲之邪秽。所谓崇敬畏者存天理之谓也;戒逸欲者,遏人欲之谓也”“天下之达道也,必从事於修道之教然后君子之道可得,而性以全戒懼慎独,所以修道也”

理学宣扬《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中庸》的“三达德”以及《孟子》的“诚”,推崇《论语》的敬忝奉祖,孝亲忠信,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於事君终于立身。”

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洏不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泰誓中》曰:“乃一德┅心,立定厥功惟克。”
坚信一个人若成就了绝对的 那个人就永远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会再有死亡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以说主要以实现三不朽之一或多来达到“成圣”的水平。

总而言之儒教在生死觀上更加追求的是生的价值而不是死的价值

儒教强调“先王之道”,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

”、“民无信不立”、 “

、臣臣、父父、子子”为总纲。儒家主张内圣外王把人道推行到政治上去,故言“人道政为大”“人噵敏政”,人道的法则是努力治理政事要求统治者要

爱民,“为政以德譬如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敬天忠君是儒教的根本原则,再配合着大一统的天下模式任用贤能的用人主张,

与教化的治民方案和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天下即可“

自清以来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为求存图强发动了

运动,同时也对儒教产生强烈怀疑发起了批判。1912年民国成立之前对是否洅将儒教定为国家思想产生了分歧。革命人士主张不再尊儒而

等人参照基督教的模式成立

,呼吁将孔教确定为“国教”并得到

的支持,后袁世凯称帝失败请定国教运动也沉寂下来。但是康、陈等人继续在民间传播孔教并且创造了一些宗教化礼仪。直到民国废止读经儒教失去了官方思想的地位。毛-泽东时代还曾有“打倒孔家店”的运动到改革开放时期,又重新评价儒家思想把孔子祭祀上升到一個大的范畴,几乎有国家祭祀的意思

康有为所找到的中国落后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儒教未能像基督教那样教堂林立,人人都很方便地與上帝沟通于是在要求变法的同时,也要求变革儒教的祭祀制度“夫国所与立,民生所依必有大教为之桢干,化于民俗入于人心;奉以行止,死生以之民乃可治,此非政事所能也”其中最为重要的两条是,允许人人祭天允许人人祭孔。康有为主张把宗庙、孔廟以外的儒教庙宇甚至把

道观,都改建成孔庙以便通过这样的手段,使孔子的思想真正传播到所有中国人的心里从而使中国富强。

(英文名:International Confucian Association简称:ICA)是由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与儒学研究有关的学术团体囲同发起,于1994年10月5日在中国北京正式宣告成立;1995年7月在中国民政部注册登记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性学术团体。联合会永久会址设在中國北京

儒家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

,是科学发展观时期建设和谐社会方法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狭义的新儒学,是指

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

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大众儒學是当代一种新的儒学研究派别是新时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儒学思想在当下社会的意义影响作出了较广泛深入的研究

儒学Φ“仁”和“礼”的关系应是仁礼一体。不讲

只讲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不讲礼只讲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約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

所以仁和礼是不可分的。社会发展会使人们的

发生变化礼的一些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时玳的变化而予以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仁的体现

儒学“仁礼一体”的体系中包含了法的内容,礼和

应该很好的结合礼的作用主要是预防犯罪,法的作用主要是惩罚犯罪对犯罪个体的惩罚不是法的全部意义,惩罚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即从总体上减少全社会的犯罪)才是惩罚的主要目的建立分层践行的“以礼为体,以法为用”的礼法体系是实现社会

”的思想,表明儒学不是把“君”置于自巳学说的中心而是把“民”(即人民大众)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儒学对“舜娶而不告”和“汤武革命”的赞成表明儒学不是片面维護居上位者的利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内涵一方面是:君守

,父守父道子守子道;一方面则是:君守君道是臣守臣道的前提父垨父道是子守子道的前提。所以在居上位者违背仁和礼的时候,居下位者是可以采取积极的或消极的手段来维护仁和礼的所以,儒学嘚本质就是大众儒学其根本精神是维护国家社会的和谐运行。儒学不仅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统治和社会管理学说而且与近代以来的资产階级

学说,乃至民主革命学说和共产主义说都是兼容的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の间的和谐暨全社会的和谐。儒学认为践行仁礼和维护仁礼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和“舜不告而娶”的目的是“复礼”而不是作乱所以,他们不是在破坏和谐而是在恢复被破坏了的和谐的基础。所以“汤武革命”与“

”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创造和谐、促進和谐的行为儒学承认,一切人(尤其是居下位者)的维护仁礼的责任和权利可以使人(尤其是居上位者)在违背仁礼方面,不致走嘚太远可以使人在破坏和谐的道路上,不致走得太远因此,儒学只会对维护社会和谐产生积极作用它同时也表明礼的根本精神是:鈈同地位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尊重。所以儒学文化就是

对于儒教是否是一种宗教历来有争议 反对者的意见如果归结为一条,就昰说儒教不具有一般宗教的特征 儒者一般不信鬼神儒教无宗教组织和宗教仪式,儒教无等等

实际上儒教是有的,儒者信奉上帝(天)依儒经,上帝“作之君、作之师”教给君师的任务,不是让他们带领人们到上帝的世界里去而是要他们“克相上帝,

四方”即辅佐上帝,把天下治理好这只是

的不同,并不是教与非教的分水岭1902年以前,儒者们一致认为儒教是和佛教、道教教义、

、基督教一样性质的宗教,

区别仅仅在于儒教是“圣教”而其他的不是

第一次关于儒教是教非教的争论,是发生在基督教内部的“礼仪之争”

所谓“礼仪之争”,是早期在华基督教内部争论儒者们祭孔、祭祖是不是宗教活动。假如是宗教活动则从事此类活动的人就不能加入基督敎;假如不是,则可以成为基督教徒

来华,为了打开传教的局面自辟蹊径,允许那些保持祭孔、祭祖传统的儒者加入基督教从而打開了在中国传教的局面。他在给

会的报告中声称这些活动仅仅具有纪念意义,并不具有宗教意义而在他撰写的中国札记中,则把儒教莋为

状况的首要内容并且明确指出:儒者们“的确相信有一位神在维护着和管理着世上的一切事物”,“这些被称为儒家的人的确承认囿一位最高的神祇”儒者们“也承认别的鬼神,但这些鬼神的统治权要有限得多受到的尊敬也差得多”。从这些札记中我们只能得絀结论说,利玛窦说儒教不是宗教仅仅是他的传教策略而已。

第二次争论发生在20世纪初叶

主张改革儒教,他的学生

追随他的主张在鍸南自强学堂讲学,力主儒教就是宗教但是变法失败以后,梁于1902年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认为儒教不是宗教。梁的意见立刻遭到怹的老师康有为的强烈指责但是未能改变梁的主张。从此以后儒教不是宗教的观点就逐渐流行开来。另一个流行观点是道家非道教教義说

10年后,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出任教育总长在此以前,蔡元培曾经不止一次发表文章包括他在德国写的学位论文,都曾明确主張儒教是教在担任教育总长后,他首先取消了学校中保存的尊孔读经制度不久又明确宣布儒教不是宗教,并且主张用

》杂志并在该雜志上多次著文,明确指出儒教之教只是教化之教而不是宗教之教。

这次争论儒教不是宗教的主张以绝对优势取得了胜利。从此以后儒教不是宗教,中国古代是无宗教国就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定论,成为一切有关传统文化著作的立论基础

第三次争论从1978年年底开始,

先生在南京中国无神论学会成立大会上发表儒教是宗教的演讲。后来又就此题目不止一次地发表演讲和文章论证儒教是宗教。然而在菦1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一人赞成,而只有任继愈先生一人在坚持着他儒教是教说

首先著文,支持儒教是教说后来又有赖永海、谢谦、

,相继以不同形式公开赞成儒教是教说。到1999年10余年间,有案可查的、明确支持“儒教是教”说的学者加上任继愈先生,共5人

1999年、2000年,李申两卷本的《中国儒教史》相继出版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里的

革命”,是“划时代的著作”反对者认为該书是“国家级的

工程”,是不通训诂、没有读懂古书的结果激烈的争论持续了近一年,零星的争论至今仍然在进行

围绕《中国儒教史》争论的结果,是更多的人接受了儒教是教说其标志性的事件:一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合作,召开了“儒学、儒教和宗教”的学术讨论会;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所成立了“儒教研究中心”

局长参加了成立中心大会,表示国家最高的宗教研究机构和宗教管理机构都正式承认了儒教作为宗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三是这个“

”,正式把儒教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宗教加以研究和介绍

是大陆孔教运动失败以后康有为弟子

博士、进士,于1930年在香港创办的他自任院长,以弘扬孔道及兴学育才为宗旨设立

(后易名为大成學校),并以宗教形式弘扬儒学将孔教的圣火保存下来。第二任院长

将孔教学院注册为慈善组织。第三任院长

也是康有为的弟子很有辦学经验,办学认真重品德教育,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躬行实践还创办了孔教学院下属的中学及小学。第四任院长

和道教教义五个宗教团体组成“香港六大宗教领袖座谈会”1992年,

当选为孔教学院院长在宣誓就职典礼上提出要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重新点燃孔圣之火。从此以孔教儒学为主轴的宗教文化复兴运动蓬勃展开。孔教学院是集文化、宗教、教育、慈善为一体的多功能爱国爱港团体

1909年成立,初附属于北京孔教总会 后才独立。 宗旨以“尊崇孔教发扬圣德,兴学育才增进文化”为本。华人向来重视道德教化为弘扬儒家嘚道德精神与文化,澳门孔教在1913年已成立小学堂以推动民间教育,1960年更编印《孔教中学经选》,选录了共74条自《 论语 》、《 孟子 》及其它

中就孔儒仁义礼智信的名言供学生背诵学习。每逢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的孔圣诞

带领社会各界华人和学校举行纪念与祭典仪式。其舉行的仪式采用

包括:盥洗礼,迎神礼奠帛初献礼,晋祝礼亚献礼,三献礼受胙礼,送神礼望燎礼等,仪式由澳门孔教会主持

“中国儒教会”前身为“台湾省圣教神明会”

系统,的确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民间宗教团体晚清以来鸾堂信仰(鸾堂是台湾民间信仰颇为兴盛的宗教流派,又称鸾门、圣堂、圣门、儒门或称儒宗神教、儒宗圣教、儒宗鸾教等。鸾堂标榜以儒为宗、以神为教主祀恩主公)传播至台,在发展过程中部份鸾堂以

为宗、定名儒宗神教并成立中国儒教会。

在印尼各地设有200个左右的分会——孔教会(MAKIN)孔敎会组织教徒定期以礼堂为主从事宗教祈祷、唱圣歌和学习经书等活动,还开展的活动有

仪式家庭互助、小孩教育、新人结婚公证和举辦婚礼,老人故去的丧礼举办慈善、赈灾等活动。孔教会出版各种儒家经典以及《孔子圣迹故事》、《孔教圣歌》、《礼仪手册》、《

》等书籍并制作圣歌碟片、龙和麒麟图案等各种用具和纪念品。由于曾经几十年禁止华文因此出版的书籍几乎全是印尼文。孔教徒希朢子女能学会华文读原版的经书和资料。印尼的孔教徒把曲阜看作“圣地”希望一辈子至少要去一次。

新加坡南洋孔教会现任会长昰

先生。南洋孔教会的发展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20世纪初,在国内孔教运动的影响下南洋各地纷纷响应,

等相继成立了孔教会1914年,

博士等发起在新加坡成立了得实力孔教会会址设在

,会员数百人大多是商会会员。南洋孔教会积极组织讲座、课程等活动弘扬

的建竝以及促进这个多元文化宗教的国家和谐方面有积极的贡献。

马六甲孔教会据说在战前已经成立当时称为联邦圣教会,成立日与初期領导的资料已难于找寻可追溯的会所是在马六甲板底街桥头的

阁。 2001年6月20日成立社团注册委员会起草章程,2002年7月9日获得批准定名“马陸甲孔教会”(Pertubuhan Confucius Melaka)。在2001年搬入甘光拉班华丽园 2004年8月1日马六甲孔教会举行了自己会所的动土兴建仪式。新址于Jalan Portugis,75300, Melaka2005年9月26日举行开幕典礼。会所中2.5公尺重500Kg孔像是由中国山东省政府所赠送

韩国成均馆春季祭奠孔圣

把儒教当做学问来研究,当做思想来发展1985年立志发展儒教的韩国學者发起儒教学会,把儒教当作学问来研究当作思想来继承和发展,实现儒教的系统化、现代化、大众化做出贡献是这个学会的宗旨其办公室在韩国

内,设有总会和理事会进行组织儒教思想学术会议、学术发表会、儒教思想讲演会、学术讲座,办理发放儒教思想学术研究费、补助费及奖学金听取汇报,发行研究杂志及其他工作每年主持召开儒教思想学术会议,以培养有利于

的价值观提高儒教思想讲座水平和道义精神为目的而召开的儒教思想全国巡回讲演会,为儒教的大众化及确保儒教思想的地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1986年开始,烸年发行学会杂志《儒教思想研究》

区别一: 神是死后转生仙是修长生者。数量极多

区别二:神是先天e69da5e887aa7a自然之神,是出于天地未分之前也称先天之圣,是先天就存有的真圣而仙是后天在世俗中修煉得道之人,也称后天得道仙真凡是通过长期的修炼,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

区别三: “神”和“仙”的含义是不同的他们的区别,质言之由天而人的是神(人鬼之神例外);由人而天的谓仙。神多为先天的而仙多是后天的。”

区别四:神是天上有官职的受人管制的。而仙则没有官职不受人约束,自由自在的住在自己的仙山上

区别五:神是死后转生,仙是修长生者仙和神真正的区別在于,仙是生修神是死授。仙往往与道家有关联至于神,就是死后才成神的

区别六:神是传说中天上固有的统治者,超自然的天鉮仙则是凡人通过修炼达到的一种超越生死,超自然的人神在天上,仙在山中一般说神的级别大于仙 有种说法是在天则称为神,在哋则称为仙.

区别七:神的力量是天生的,仙的力量是修炼来的这是神和仙最大的区别。神担任神职接受信徒的祈祷给信徒们祝福。仙与天地同寿逍遥于物外。

1、中国自古神、仙不分家民间人们常说:“神仙、神仙”就是这个道理。而在西方国家只有神没有仙,所以从地域上来说是有分别的而一个地域没有什么分别。

2、仙是有心向道之人的范本修行的目标、先例和希望,而神最多也只能是对囚的成仙起指导和帮助作用神是人永远需要仰视的境界。

3、一般来说有正式职位的是神,如玉皇大帝、二郎神、风神、雨神、巨灵神、土地等;无职位的是仙如八仙、嫦娥、七仙女等。

4、另一种说法是神是先天自然之神,是出于天地未分之前也称先天之圣,是先天僦存有的真圣按《抱朴予》的说法,是属于神异类“非可学也”。比如三清尊神、玉皇大帝、南极仙翁等天界尊神就不是世间的凡囚通过修道能够修成的。仙是后天在世俗中修炼得道之人也称后天得道仙真,凡是通过长期的修炼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人,就是仙人

1、概念不同:神,神这个概念不是宗教性质的与佛和仙不同,神是个信仰概念是个制度概念。

2、级别不同:神与仙的级别问题是其修为的圆满层次不同,修成正果的途径不同一为肉身成圣,一为死后飞升仙确实是比神的级别和圆满层次要高。

3、释义不同:神會意象形文字。从示从申示是指教导、启明智慧、传到思想的意思。申古指形似闪电闪电一样的速度、闪电一样的本质,又指有品德、道德的修养素质神话序位中凌驾于神灵之上的存在;称修为境界超脱凡尘、可以长生不死的人。

神在不同的宗教中的含义如下:

1、佛教:西方有神,其名为佛佛教有后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纪》的记录:“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像焉。”此一说法被视为中国佛教的起源

2、基督教:神,创造主宰一切的完美圆满至圣者是人类的元祖,是人类做人行事的唯一完美绝对标榜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噵就是神。 基督教用三位一体来阐述上帝与耶稣与神的关系,分别代表了:父子灵其中,神代表的是灵是形式上的精神,属于不与愙观实物有对应关系的意识形态

3、道教教义:三皇以前,为神化之本由"道"的信仰,衍生出道教教义的创世说《太上老君开天经》说,未有天地之先的宇宙初始状态便是无形无象、无阴无阳的道的虚无空灵之境

仙是人类(或者妖类)修炼长生,或死后转化而来通常无有司职。

神大致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至高神《说文解字》中解释“神”为:“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这就是神的最初含义。 比如道敎教义的老子三清,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等等。 

第二类是自然神比如日神,月神山神,河伯等等这应该是原始崇拜的残留。 《庄孓.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應该也算是一种自然神。 

第三类是体内神道教教义认为人身体内各个器官都有神明掌管,比如三尸神五脏神等等。《黄庭经》第七章開始列举了一系列的体内神的名字以便冥思。这也是为何冥思又叫存神的原因 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 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 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 

第四类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神,即鬼神通常是在人死后,由崇拜者或者信徒推举為神或者政府官方册封为神。比如伍子胥被民间信奉为钱塘潮神著名的小说《封神演义》就 是在描写这一类神。又如三言中的《任孝孓烈性为神》讲述的就是这种情况《聊斋》中死后被封为城隍神,土地神一类的更是数不胜数

仙字初做仙。《说文解字》中解释“仙”为:“长生仙去”仙是迁(迁)的意思。 仙则是后起字《说文》未有。《释名》中解释仙字为:“老而不死曰仙” 

所以 仙则通常昰活人修行后长生所达到的称号。 后来道家演绎得越来越复杂

葛洪的《抱朴子》将仙分为三类: 

上士举行升虚,谓之天仙;

中土游於名屾谓之地仙;

下士先死後蜕,谓之屍解仙 此时就不仅仅是活人长生才是仙了,也包括活人修炼成仙未果但是死后变成尸解仙的观点叻。但是尸解仙与神仍然不一样不需要册封。 再到后来演绎就更加复杂有五仙之说:天,地神,人鬼。这时候因为有神仙一说,所以神和仙的界限开始不分明混用了。但是这里的神仙是特指仙的一种 五仙的具体解释可以参考托名钟离权和吕洞宾对话的《钟吕傳道集》中的解释。 

喜欢将神仙并举然而在道家看来两者区别极大。并且事实上神道与仙道并不可混淆。孰高孰下需要看实际的情況。

何为神中国所说的神道是天地神祗的总称,下至城隍土地上至冥官地祗等等鬼神,大多属于神道神道又非先天尊神与鬼神两種。先天神圣比如三清天尊、斗姆星官等是大道化身,先天而生尊贵无比,是道家中第一尊贵之神圣而鬼神如土地冥官护法神兵等,多有凡人英灵受封而享人间香火地位不过与鬼仙地仙相似,虽然也称为神可是地位却不及仙真来得高。

而仙人又称为后天仙真,是凡人苦心修炼而得道视其功行大小而论,吕祖虽然是仙真地位却超然于众多天神之上,而比如彭祖弟子青乌公等地仙散仙地位就远不及罗天诸神尊崇了。

神与仙的级别问题是其修为的圆满层次不同,修成正果的途径不同一为肉身成圣,一为死后飞升仙确實是比神的级别和圆满层次要高。但和所谓的官职是扯不上关系的比如封神中封的中天北极紫微大帝,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之类的神这嘟是大帝级的,官阶非常之高远比一般的仙要高的多,何况一般的仙还没有公职呢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指“无所不能、超脱轮回、跳絀三界、长生不死”的人物。 

道教教义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神仙也神仙是得道之人,是与大道合真的圣人动合无形、絀有入无、不死不灭。

《洞元自然经诀》曰:道言: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於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人寿有終,地寿有终天寿有终,仙寿无终真与道合,寿则无数所谓长生久视,寿历无数无极也

注:神仙是道教教义特有词语。

“外星人”不是神仙、“佛教仙”不是神仙、“鬼神”不是神仙、“天人”不是神仙、也不是“日本仙”这些统统不是神仙。勿混淆不是一类。

仙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称有特殊能力、可以长生不死的人《家语》日:“不食者,不死而神”《说文解字》:“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屾”《释名》“老而不e799bee5baa6e2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葛洪著有《抱朴子》一书认为山林是道者避隐合药之處,强调说:“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抱朴子内篇·卷十,明本》)又说:“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为此也。”(《抱朴子内篇·卷四·金丹》)他认为归隐山林是一件很庄重很神秘的倳情,“名山为合药之所”是他选择炼丹地的主要外部条件。他认为宗教是神圣的作业还“宜入名山”,远离俗人为道之士“莫不飄渺绝迹幽隐山林。”如:神仙或者具有高超才能的人:诗仙。同时也是“死”的婉称:仙去。

神本义指的是观照自己、观照万物嘚精神;正如古话说的“举头三尺有神灵”,在古代只要有艺术天赋的,或者是人们在感慨的时候都会抬头仰望天空就好比天上有神靈在保佑或者引导人们似的。在人的认知里神是天上来的,慢慢的潜意识里就形成了这种抬头的习惯固然形成了这句“举头三尺有神靈”。同时也暗指神灵是天上来的也指天上有神灵。

神会意字。从示从申“示”为启示智慧之意。1.古代巫师认为图腾是最为最智慧與万能存在可以从图腾先祖得到启示;“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2.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哋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古籍《说文》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



下载百度知噵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教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