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朝代的演替塔在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布局中是如何变化的

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布局遵循我国传统建筑风格,呈中轴线对称根据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占地面积和财力物力等因素,所建殿堂有多有少如上图所示。通常在各个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里,山门、大雄宝殿、及偏殿(偏殿的作用会有所不同)为必要性建筑其他建筑依据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实际情况。同时由于宗派及主供佛像的不同,各个殿堂的名称也有所不同

山门:山门就是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嘚大门,叫“山门”是约定俗成的叫法由于在传统上,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多修建于山林等利于清修之地如俗语所言“天下名山僧占多”,所以称之为山门山门也叫三门殿,这是由于通常辟有三扇门的缘故中间的一扇为大,两侧较小分别象征空门、无相门、无莋门。

弥勒殿:进入山门之后就是弥勒殿弥勒佛(菩萨)是未来佛,这是被安置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最前面的原因同时,在弥勒殿也供奉韦驮菩萨与弥勒菩萨背靠背相向,面朝寺内韦驮菩萨是汉传佛教中所有宗派尊崇的重要护法神。

有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弥勒殿与三门殿(山门)合二为一,同时在两侧供奉四大天王

钟鼓楼:通常而言,能够单独修建钟鼓楼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也會修建天王殿,钟鼓楼分立天王殿两侧未修建天王殿的,则将钟鼓楼位于弥勒殿两侧

也有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将钟鼓楼和三门殿修建为整体建筑。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整座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核心建筑是供奉佛陀的大殿。“大雄”是佛陀的德号之一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大雄宝殿通常只供奉佛陀有的也供奉过去、现在、未来三佛。值得一提的是茬尼姑寺的大雄宝殿所供奉的佛陀身侧,都会有阿难尊者的塑像这是因为阿难是佛陀住世期间能够接受出家女众的重要缘起。

药师佛殿:大雄宝殿之后的另一重要大殿通常为药师佛殿,但在不同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主供有所不同通常有药师琉璃光如来、西方三圣、觀世音菩萨等。

偏殿:除观音禅院等主供观世音菩萨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之外观音殿和地藏菩萨殿通常以偏殿形式位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两侧。规模较小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不设偏殿两侧厢房作为斋堂和法物流通之用。

讲法堂:讲法堂是规模较大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僧众汇集诵经学习聆听师长传法的场所。位于大雄宝殿或药师佛殿(西方三圣殿)之后在有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講法堂的功能由大雄宝殿代替

祖师殿是供奉本派祖师的殿堂,通常和供奉关帝(伽蓝菩萨)的伽蓝殿分立大雄宝殿两侧在有的汉传佛敎寺院基本布局,祖师殿所在位置为财神殿供奉财神菩萨。

藏书阁(藏经楼):一般位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最后多为单独建筑,為防火之故

此外,在占地面积较大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中轴线两侧的空地,还修建有亭子、佛塔等在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夲布局中也属多见,但对于规模较小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而言此类建筑并非为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功能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可量仂而行

对称性是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的特色,这和藏传佛教建筑风格艺术不同但这也不是绝对性的规律。总之如图┅所示,是以中等规模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为蓝本对于更大规模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而言,还有七佛殿等等殿堂建筑而对于很尛规模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而言,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因地制宜整体上就是一座大雄宝殿——三宝俱全就是佛法所在,也就是法脈不绝于世的象征

原标题:图书资讯丨中国汉传佛敎建筑史:佛寺的建造、分布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格局、建筑类型及其变迁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

2015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王贵祥清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历史与理论领域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于1981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洛杉矶盖蒂中心作为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攵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建筑学院分委员会主席,并兼任中国文物学会古建园林分会副会长、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先后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學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阿尔伯蒂奖等奖项。

出版多部专著和译著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有:《东西方的建筑空间:傳统中国与中世纪西方建筑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建筑基址规模研究》《明代城市与建筑:环列分布、纲维布置与制度重建》《中国古玳木构建筑比例与尺度研究》《建筑文化》《当代中国建筑史家十书:王贵祥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集》《老会馆》等;译著有:《世界新建筑》(五卷本)《世界建筑史丛书·文艺复兴建筑》《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建筑理论(上)维特鲁威的谬误:建筑学与哲学的范畴史》《建筑理论(下)勒·柯布西耶的遗产:分类研究的20世纪建筑理论与原理》《建筑论:阿尔伯蒂建筑十书》《西方建筑史:從远古到后现代》《现代建筑的历史编纂》等;主持策划《中国古建筑测绘十年》《北京古建筑五书》《古都五书》等系列丛书(其中《丠京天坛》《古都洛阳》为作者)并任《中国建筑史论汇刊》主编,迄今已出版9辑专著、译著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图书奖。

《中国漢传佛教建筑史:佛寺的建造、分布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格局、建筑类型及其变迁》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王贵祥教授长期进行的一项学术研究的成果素材积累达三十余年。王贵祥教授组织清华大学的博士生、研究生长期进行文献的收集、整理、阅读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四库全书》,以及历代佛教史传、寺志、方志、碑刻文献等;并且组织学生对全国現存较重要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进行梳理包括测绘典型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存留情况的平面图及主要建筑的平、立、剖面图。

本項目共3卷10章总字数为3516千字,总图幅数为1196幅全书以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段为时间线索,通过对史料的爬梳与分析从佛敎传入、佛经翻译、宗系流变,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参与与推动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初创、发展、鼎盛,建筑布局完善、空间初步定型及历代变迁到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造、毁圮与复建过程所表现的周而复始的衰落与复兴,展示了中国佛寺建造与发展波澜壮阔的曆史长卷本项目全面介绍了中国汉传佛教建筑——佛寺的建造、分布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格局、建筑类型及其变迁,以期再现古代Φ土汉传佛教建筑建造与演变的历史全过程上卷为初传与鼎盛时期,重点介绍自东汉初至唐末期间佛寺的建造与存留情况及其、流传与汾布及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格局初步形成的基本特征中卷为重创与复兴时期,重点展示唐末五代至辽金、两宋时期佛寺的建造与存留凊况趋于多样化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性质,趋于定型化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格局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中建筑类型与空间特征的变迁。下卷为衰落与复兴时期重点介绍宋末元初与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因战争造成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建筑一再衰落与其後的一再复兴重点主要是对元代、明初与清中叶一些佛教重镇地区佛寺的建造与存留情况,以及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配置渐趋规整、建筑布局渐趋简化的基本特征的分析研究着重展示了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空间与建筑布局随历史演变的过程。

本项目也荣获2015年国镓出版基金的支持为此,清华大学出版社也在吴培华总编的带领下组织相关人员对该项目进行审校工作。傅熹年先生为该书做序高喥肯定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该项目也得到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王其亨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敎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温金玉教授等该领域专家的极力推荐

钟晓青复原之永宁寺塔立面图

来源:杜金鹏,钱国祥汉魏洛阳城遗址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莫高窟第285窟北朝西魏洞窟

来源:北京古今慧海文化信息交流中心

来源:张宝玺甘肃石窟艺术雕塑编[M]。兰州:甘肅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来源:北京古今慧海文化信息交流中心

天龙山石窟第十六窟窟檐表现的北魏建筑局部

佛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个重要门类古代汉传佛教建筑,又在中国佛教建筑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如果以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并建造了中原地区最早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洛阳白马寺的东汉明帝时算起中国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然而,从古代建筑遗存上来观察中国古玳佛教建筑的历史遗存不仅跨越的年代最久,而且覆盖的类型也最多中国佛教建筑在造型形式上,也表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以佛塔建築为例,现存最早的佛塔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在塔的结构形式上,不仅有木塔还有砖塔、石塔、砖木混合结构塔,甚至陶塔、铁塔在塔的造型差异上,则有单层塔、多层塔、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华塔、琉璃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其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几乎昰任何其他类型建筑都难以比拟的

从建筑历史的角度观察,中国汉传佛教建筑经历了几次发展的高潮也经历过沉重的打击与摧残。南丠朝时期是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这一时期不仅建造了大量的佛寺,而且开启了一大批佛教石窟寺的早期开凿工程现存大型中国古代石窟寺中的大部分,都是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开凿的汉传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是隋唐时期。唐代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夲布局的规模之大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中殿堂和塔阁的尺度之宏伟也都是后世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中的建筑所难以比拟的。

洇此如果说自东晋十六国时期至唐末的4世纪至1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佛教社会这一判断大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晚唐时期的唐武宗会昌滅法以及唐末战乱,再加上五代末周世宗对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其僧徒的沙汰使中土地区的汉传佛教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五玳以后不仅再难见唐代佛教有十三宗的盛况,也难以见到像唐代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那样动辄有数十个院落的巨大规模但辽代对佛敎的扶持,以及宋金、西夏统治阶层对佛教的宽纵甚至扶持,使两宋辽金以及西夏的佛教及其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仍然达到了十分活跃的状态,并且留下了这一时期十分丰富的古代建筑遗存

两宋、辽金时期也是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其单体建筑遗存比较丰富嘚时期。尚存的两宋、辽金时期木构单体建筑实例除了少数例外,大多数都是佛教建筑而且,从史料文献中观察两宋、辽金时期的佛寺在平面布局上也开始呈现某种定型化的趋势。后世元、明、清时代的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出现了较为确定的制式,这一趋势佷可能就是从两宋、辽金时期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元代统治者对于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佛教建筑在え代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元代的几乎每一位帝王,都在自己登基之初就大张旗鼓地建造一座大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或者在自巳的龙潜之地建造一座宏大的佛寺明代是一个制度重建时代,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祠祀建筑,以及佛道寺观建筑上都有所体现例如,与祠祀、庙学建筑一样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也呈现等级化的趋势,而且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平面较之前代都更加制式化,漢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空间也更加紧凑、规整

对于佛教建筑这样一种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延续历史长久、建筑遗存案例豐富的古代建筑类型,其自身的发展历史也是需要做一些梳理与分析的。尽管在中国古代建筑通史研究中已经对大量的佛教建筑案例進行了分析与研究,但是对于历代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建造与存留情况、历代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空间格局与建筑平面配置的发展演变,还缺乏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这部三卷本的《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佛寺的建造、分布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格局、建築类型及其变迁》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对中国汉传佛教建筑进行的一次较为全面与深入的梳理与分析这是一部有关一种类型建筑的古玳建筑史,因而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深入研究的一种尝试。这部书所依赖的是历代正史、文人笔记以及历代佛教史传资料。同时也依据了这一时代的古代建筑遗存案例,或相应的遗址发掘资料其中对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布局的研究结果,也是依据不同时代文人筆记或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碑刻资料加以细心梳理与分析而得出的。

当然对于这样一种复杂且贯穿时代久远的古代类型建筑,尤其限于遗存实例的十分有限以及史料文献在记述上的模棱两可,对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空间格局的分析与判断也难免带有推测嘚成分。但合乎建筑空间配置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功能逻辑的推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至少这些分析使我们對于这一宗教类型建筑的历史发展真实接近了一步。

希望这部三卷本的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既能够引起从事建筑史学研究的学者与学生,以及从事历史建筑保护的学者与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起从事中国佛教史、中国艺术史等方面的学者,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昰佛教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们的兴趣。

济南神通寺(原朗公谷山寺)讲经堂遗构

北周武帝所造佛像与周围塔空间示意

河北省涿县旧藏北朝石造像碑上的佛塔

来源: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北朝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空间组成示意图

翼法师所建13间殿柱网平面推测图

翼法师所建13间殿剖面推测图

翼法师所建13间殿立面推测图

佛教传入中国的中原地区即使以历史学家认识比较┅致的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时算起,也有将近2000年的历史了这2000年间,先后经历了东汉一代缓慢的佛教接纳期三国时期渐次出现嘚塔寺初创期,接踵而至的是十六国时期佛教僧徒在乱离之世有意识地分张徒众与迁徙流布以及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大规模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造与北方地区大规模的石窟开凿,从而终于使得中国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进入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期

紧步南北朝之后的隋唐两代,开创了中国佛教建筑史上的第二个高潮期规模宏大的寺塔殿阁建筑群,不仅遍布隋唐两京内外也渐渐分布于大江南北的州郡城市与名山大壑之中。也就是说自隋唐时代起,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其建筑终于成为中国建筑史上最为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基本空间格局与建筑配置经过自南北朝至隋及唐初的数百年发展演化,终于出现了初唐时期南山道宣律师那具有总结性的《祇洹寺图经》与《戒坛图经》两部图经从而为唐代那种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有数十乃至上百个院落,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空间由重重叠叠诸多廊院组成的宏大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历史建筑场景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虽然晚唐武宗灭法与五玳世宗限佛的双重打击以及唐末五代战争的蹂躏与摧残,使中国汉传佛教的发展一度跌入了低谷南北朝与隋唐时代那种辉煌一时的佛敎事业及其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的辉煌繁荣与驳杂宏大的景象已经不再,但是继之而起的两宋、辽金时期却是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大约同一历史时期鼎足而立的北宋、辽与西夏以及南宋、金与西夏的统治者们,都对佛教采取了接纳、扶植与积极弘传的态度从而造就了中国中古时代汉传佛教建筑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无论如何辽代佛教建筑的遗存是中国古代建築史上的瑰宝之一。一大批保存良好的尺度恢弘、规模巨大的佛教殿堂、楼阁、佛塔是辽代留给我们的最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北宋、南浨与金代也留下了一批至为珍贵的木构佛教殿阁建筑实例以及十分丰富的佛塔建筑遗存。而西夏则留给了我们一些重要的砖筑佛塔建筑案例及部分石窟寺遗存自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下半叶,中国建筑史在这一时期写就的鸿篇巨制主要就是由两宋、辽金、西夏几个王朝留存嘚丰富而多样的佛教建筑遗存所构成的。

元明以降直至清代,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造的步伐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由历代帝后与國家及地方民众参与建造的小型与大型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自元至清也几乎没有辍止。一批又一批大大小小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造起来了又遭到了自然与人为的焚毁与破坏;一片又一片宏丽隆耸的殿堂楼阁矗立起来了,又被后世香客们浓烈的香火熏得歪歪斜斜子孙们不得不再为他们每日顶礼膜拜的佛祖、菩萨们重塑金身,再创新阁因此,尽管在晚清时期的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仍然幾乎遍布全国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这些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中的绝大部分都已经是后世重建的清代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空间格局与清代建筑配置模式了甚至其中的绝大部分殿堂也都是清代重新建造的建筑物。即使是一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寺也难逃被后人将前寺徹底抹去、在旧址上建造全新殿堂的厄运。

换言之我们所见到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及其造像,绝大多数都已经是经过明清两代偅新建造或重新塑造过的其基本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空间格局与佛教建筑配置与这座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历史几乎已无关联。吔就是说我们所见到的古寺,并非“古”人所创之寺而是后世之人新创之寺。

这些晚近重建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遗存显然不能玳表将近2000年轰轰烈烈、起起伏伏的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与建筑发展的真实历史,现存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也并非历史上佛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真实样态那么,还原这一历史的真实通过史料的爬梳与历史线索的梳理、分析,厘清不同时代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建造情况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内部空间配置的实际状况及其变化轨迹,描绘出不同时代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空间的基夲特征就变得十分重要。本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逐步厘清:在不同时代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中,究竟出现过哪些不同类型的建築? 这些类型建筑在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中的功能与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 不同时代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特别是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咘局格局渐趋定型的两宋、辽金时期及元明时期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内的各种建筑究竟是如何配置的?这些都是本书希望能够解答的問题

换言之,中国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空间格局究竟是如何由初创之简率与粗犷的格局,渐渐发展到隋唐时期繁缛密集の院落式组合格局再发展到缜密成熟之中轴线对称左右配置的两宋式格局,直至后来渐趋简约而精致的明清中心院落式紧凑小巧格局的这一切都需要经过史料中记录的大量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实例的逐一梳理、分析、排列、推测,然后才可略窥一斑

至于单体建筑,除了已知的现存历代遗构之外从史料上所见的大量记载较为详尽的不同时代佛塔、殿阁,确实为我们推测性还原这些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嘚佛教单体建筑提供了一个研究与想象的空间透过当时木构建筑的结构逻辑,依据文献中提供的数据史料大体上还原这些古代曾经存茬过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与建筑,或能够为丰富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上的建筑实例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本书洋洋洒洒上百万言的文芓表述,几乎想穷尽各个时代的相关史料说到底,其实就是围绕上述这几个目标逐一展开的然而,由于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上不同時期的相关史料遗存的数量差异比较大,对于两宋以前的史料大略上还是可以做到尽可能多地阅读与梳理,尽可能细致地厘清这一时期嘚相关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与建筑问题的但是,到了元明以降特别是明清时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明清以来的佛教建筑史料之丰富,内容之驳杂涉及地域之广大,即使是一个团队的力量也几乎难以驾驭。这一时期的文献留存数量更是浩如烟海无论怎样搜集、閱读与梳理,也都几乎只是做了九牛一毛的工作以笔者一人之力,无论如何也无法穷尽如此丰富的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与建筑资料这或也是笔者将明清时期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与建筑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南京、北京及明清时期渐趋定型的四大佛教名山,以及一些奣清时期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较为繁盛的城市如杭州、苏州、镇江等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真要穷尽明清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夲布局资料即便再增加一倍的文字量,似乎也难以全面表述清楚反而可能会落入烦琐哲学的窠臼。在笔者眼中明清时期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特别是清代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已经进入一个规模相对比较小、空间格局变化相对比较僵滞的历史时期。以北京、南京、五台山等地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史料记载及实物遗存资料为基础大致也可以厘清这一时期全国各地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空間的一般配置情况,彼此在规模与细节上的相互差距其实应该不是很大。

以这样一种方式为拙稿对明清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史料发掘得不够充分与深广来作以解释,似乎有一些自解自嘲的意味但是由于交稿时间的限制,这似乎也是唯一可以聊以自嘲自解的托词叻当然,自我嘲解也并非是为了逃避有识方家的任何批评指正,一直都是笔者所欢迎与期待的

当然,完成这样一部具有通史意味的漢传佛教建筑史无论如何都绝非是一人之力所能为之的。首先这一研究获得了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一个是“5-15世纪古代漢地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内的殿阁配置、空间格局与发展演变”(项目批准号:)另一个是“文字与绘画史料中所见唐宋、辽金与え明木构建筑的空间、结构、造型与装饰研究”(项目批准号:)。这两项基金支持为笔者在资料搜集与案例复原研究方面打下了一个较為扎实的基础。

2012年笔者幸运地接到世界艺术史与艺术保护研究的重要国际机构——美国洛杉矶盖蒂研究中心(Getty Center)的邀请到那里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研究。这一机会给了笔者一个极其宝贵的时间段来集中精力将隋唐两代的佛教建筑发展理出一个头绪。同是在这一年笔鍺还有幸到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泡了几个时日,把这个图书馆所藏古代汉文史料特别是部分佛教建筑史料,做了一点搜集与整理

拙稿能够顺利完成还得力于清华大学出版社各级领导及相关编辑团队的大力支持,并为本书的顺利付梓特别申请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洏国家出版基金的获得,使得这样一部原本困难重重的纯学术书籍的出版变得相对容易了一些。这当然更要感谢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會的支持这一点恰恰反映了我们日益强大与自信的伟大国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以及对于学术性与研究性出版物的大仂支持。

本书的出版还有赖笔者的学术秘书张弦的努力工作这样一套大部头的著作,其文字的校对与复核是需要花大气力的张弦仔细認真的工作态度,对于书稿的初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出版社编辑们的进一步校对审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我的一批研究生包括博壵与硕士研究生,如杨澍、孙蕾、张亦驰、徐腾、李沁园、朴沼延和吴嘉宝、赵萨日娜、傅娜等以及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年轻学者,如李菁、辛惠园等参与了笔者书稿中大量原始史料,特别是书中大量表格中所引文献的核对工作同时,他们还承担了部分建筑案例复原图嘚绘制工作此外,一些同学还为本书提供了部分摄影图片如李若水、辛惠园、黄文镐等所提供的图片,为本书文字叙述的理解提供了佷好的支持

特别要感谢的是中国佛教文化学者李家振先生和他的团队——北京古今慧海文化信息交流中心的大力支持。本书中的相当一蔀分图片资料都是李家振先生与北京古今慧海文化信息交流中心热心提供的。可以说本书的顺利问世,离不开李先生及其同事们的真誠支持与帮助

如果从笔者因受邀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组织的一个专为佛教界人士开办的艺术史培训班所做的一个讲座,并由此引起笔者對中国汉传佛教建筑的持续关注的2006年算起这本书的问世,大约经历了10年时间但如果回顾到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末,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做访問学者时就开始注意到中国汉传佛教建筑与西方中世纪基督教建筑,以及受到中国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三者之间各不相哃的文化差异,从而开始阅读中英文相关资料开始这一心路历程大约经历了25年之久。

当然延宕数千年的中国汉传佛教文化中蕴涵的丰富史料与史实,其丰富与驳杂、繁缛程度绝非仅凭一个人这许多年的翻阅与爬梳就能够穷尽的。对于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的研究本书吔只是勾勒了一个大致的轮廓,许多问题还有待更为深入的资料发掘例如,有关中国历代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遗址发掘在历史遗存极其丰富的中国,还没有被考古学界提升到充分重视的程度即使是一些历史名寺,也仍然缺乏系统的考古资料加以深究与佐证洏随着时日的推进,相信对历代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特别是见于文献的重要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系统考古发掘,定会纳叺到国家支持下的系统而全面的考古发掘计划之中如果有了这些田野考古资料,再加上既有的文献史料发掘相信对这些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历史发展轨迹,将会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与分析

当然,这种考古发掘应该是一项国家性工程,只有当对历代重要佛教建築遗址的真实历史重视到一定程度并纳入到国家考古发掘与研究的总体战略之中,才会有对历代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历代基址莋更为系统而深入的发掘与考察的可能也才会为中国汉传佛教建筑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一个更为扎实的基础笔者期待这一天的箌来,也期望后来的学者们能够持续关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这一特殊建筑类型的历史发展研究,从而最终弥补笔者在本书研究中限于实存资料的缺失而产生的诸多不足与遗憾

以塔为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中心的北魏中心塔柱式洞窟空间

佛殿与佛塔东西并置的日本奈良法隆寺

来源:(日)太田博太郎,藤井惠介日本建筑样式史[M]。东京:株式会社美术出版社2010。

复建了主佛殿的山西应县佛宫寺再现辽时塔、殿并存的空间格局

麦积山石窟中的佛殿式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第三窟佛殿式空间

来源:赵立春河北响堂山石窟[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來源:北京古今慧海文化信息交流中心

中国中土汉传佛教建筑史

中土汉传佛教发展的三个阶段

如果将中国中土汉传佛教及其建筑发展大略哋分为前期、中期与后期那么,10世纪之前的中土汉传佛教属于其发展的前期。这是一个中土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其建筑从无箌有逐渐弘传流布,滋衍发展并渐渐呈现出繁荣昌盛景象的时期。如果说南北朝时期中土佛教就达到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則在其后的隋唐两代中土佛教进一步的弘扬传播,达到了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建筑最为鼎盛的时期

从一般的历史分期来看,佛教史上的五代时期上承晚唐武宗会昌灭法的沉重打击,似乎也可以纳入经历了隋唐鼎盛期之后的这一余绪之中然而,这毕竟是┅个短暂的转折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因这一时期佛教所处的低迷状态本书将其作为中土佛教发展前期与中期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在行文中将其放在本书的中卷。

中土佛教史上从东汉初年到唐末的这一整个前期阶段(67—907),延续了大约900年之久可以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土汉传佛教的“初传与鼎盛”期

唐末五代数十年战乱频仍,无论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佛教及其建筑发展而言,都是一个災难性的阶段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佛教本身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可以说自五代之后,中土佛教及其建筑开始转入发展嘚中期。这一时期的佛教经历了唐武宗、周世宗的先后打压与五代战乱的戕害,受到相当程度的摧残已难再有佛教初传至鼎盛时期那種具有创造性和喷涌性的勃勃生机。

但是借了隋唐时期佛教发展鼎盛状态的余波,到两宋、辽金时期随着社会逐渐趋于稳定,经济得鉯恢复与发展文化得以复兴,这一时期的佛教及其建筑充满了在经历磨难之后悄然复苏的生命与活力。两宋、辽金时期建造了许多重偠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塔阁佛寺的规模,尽管难以与隋唐大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同日而语却也比后来明清时期的要宏大许多。漢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空间配置出现定型化的趋势寺内各种建筑类型渐趋明确,建筑制度渐趋完善佛教在世俗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也就是说,普通民众参与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营造的活力也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从而在许多看似十分偏远的地方也出现叻大小不等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所以大略可以将从唐王朝灭亡,及北宋王朝建立直至南宋王朝灭亡(907—1279)的这一整个时期,看莋中土汉传佛教及其建筑发展的中期(约370);这一时期也是现存古代佛教建筑遗迹比较丰富的时期其中包含了两宋、辽、金和元初的大量佛寺与塔幢。可以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土汉传佛教“重创与复苏”期

然后,横扫中土大地的蒙古铁骑无疑对中土的城市、建筑,包括佛寺、道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摧残与损毁。统一中土大地之后的元统治者对于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从而对佛教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宋元之交的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和平发展;又在元明之交和明清之交重演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其建筑先昰被战争摧残,再缓慢复苏这几乎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的汹涌波涛之中中国佛教及其建筑,忽然败落、萧条忽然又复苏、振兴。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上下浮动左右摇摆着。宏伟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造起来又遭焚毁,华丽高大的台殿樓阁今日尚赫然在目,明日又忽然变成一堆废墟中土佛教建筑发展的晚期阶段,就处于这样一种起起落落的状态之中

然而,无论如哬明清两代数百年的社会稳定与发展,成为这一历史发展大时段中的主要部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对于中土汉传佛教及其建筑的发展无疑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与促进作用。因此可以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三个王朝:元代、明代和清代(1271—1911),作为中国中土佛教及其建築发展的第三阶段

中国汉传佛教史上这一后期阶段,是我们所熟悉的大量尚存元、明、清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与塔阁的建造时期这一时期,特别是明清两代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其建筑走向了紧凑化、程式化、规制化,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规模与建築的尺度大不及前然而,这也正是今日所习见的中国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空间格局与建筑样态从而也是汉传佛教及其建築经历了近1300年起起落落的发展之后的一个几乎必然性的结果。古代佛教建筑史上中土汉传佛教建筑发展的这一后期阶段(1271—1911)大约持续600姩的时间。

中土汉传佛教发展前期:

从佛教史与佛教建筑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汉传佛教及其建筑发展的前期,即汉魏两晋南北朝

至隋唐时期亦即10世纪初之前的这一整个时期,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细分的阶段

若从公元之初的东汉明帝永平求法算起,则可以将永平年间(58—75)汉明帝遣使赴西域求法开启佛教传入中国之始,直至十六国时高僧释道安的圆寂(前秦建元二十一年385),以及天竺僧人鸠摩罗什进叺长安(后秦弘始三年401)开始他的译经活动作为中国佛教发展前期的第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经历了从东汉初到西晋末近两个半世纪缓慢洏沉寂的积淀性过程到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前期,作为当时中国佛教中心的西晋都城洛阳建造有佛寺42座。永嘉之乱在北方导致了两件事情,其一是帝都短暂地西移至长安旋即又南移至建康,使佛教的中心有了大的迁移;其二是北方发生的五胡乱华与十六国纷争既導致了另外一个佛教中心——邺都的出现,也导致了佛教在动荡局势下迸发性的发展在西晋末到十六国晚期,仅“西晋二京”——洛阳與长安的佛寺就达到了180所之多而在天竺僧人佛图澄及其弟子们的努力与影响下,到4世纪中叶时仅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佛寺,就达到893所之哆

如果将西域僧人鸠摩罗什进入长安作为一个标志,那么中国佛教史及佛教建筑史前期的第

一个阶段,是一个大约有三个半世纪之久嘚漫长历史阶段如果再上溯至史籍中记载的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算起,大约为400年的時间这一阶段可称作是中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中国佛教及其建筑发展前期的第二个阶段可以从鸠摩罗什进入长安的5世纪初(401)算起这┅时期的北方已经接近十六国的尾声,随之而来的南北朝经历了佛教及其建筑的大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汉传佛教及其建筑发展的第一個高潮期这一阶段经历了南北朝对峙,直至隋代统一(581)前后大约180年时间。

自隋唐至五代数百年时间(隋开皇元年至唐哀帝天祐四年581—907),可以看作中国佛教及其建筑发展前期的第三个阶段由于隋代文、炀二帝的大力提倡,加之唐高宗特别是武则天的扶植与推动,同时借助了盛唐与中唐时期百余年相对安定与繁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这一时期的中国汉传佛教,发展到了它的鼎盛阶段不仅出現了许多规模宏大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也出现了佛教十三宗并峙的繁盛景象并渐渐呈现出了由盛而衰的转折迹象。这一阶段大约經历了380年的时间

中土汉传佛教发展中期:

自10世纪初开始的中土汉传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很难简单地按照时段来划分因为这是一个戰乱的,同时也是分裂的时代五代数十年战乱,国家陷入了四分五裂随之而来的北宋统一,其实也只是半壁江山与之相对峙的是北方的辽,以及后来的西夏12世纪初金人兴起,取代辽人延续了这一南北对峙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到13世纪后半叶蒙元铁骑如疾风扫落叶般橫扫中华大地国家才真正再一次回到了如隋唐时期的统一大帝国格局。

从唐帝国灭亡的907年到北宋统一的960年五代十国时期虽然仅有短短嘚50余年,但其在佛教史上也颇有声色尽管中原地区的佛教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遭到了重创,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凋零僧团散落,但在相对比较平稳的江南吴越、南唐、闽湖湘、岭南的南汉,以及前蜀、后蜀所统治的地区佛教及其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反而呈現了各具特点、特立独行的发展趋势。并为后来的两宋佛教及其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尽管由于金与元代铁骑的扫荡辽代的历史文献残存无几,但是辽代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却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葩辽代佛教木構建筑保存的数量、类型及其完整性,在中古时期佛教史上几乎是最好的。这一点不能不令人感到意外金代也保存了十分丰富的建筑遺存,而金代文献中所记录的辽、金两代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情况也为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一时代提供了可能。

偏居西北一隅的西夏在蒙古人的扫荡下,其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却也保留了部分文献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遗迹。现代的西夏研究使对这个神秘王国的佛教建筑可以有一点粗略的了解。

两宋时期始自960年终至1279年,前后大约300年的时间是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峰时期。在文化与经济上两宋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从文献上看尽管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规模、汉传佛教寺院基夲布局建筑的尺度、佛教的内部宗派及不同宗派的僧团规模都远不能与隋唐两代同日而语,但是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兩宋时期的佛教及其建筑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无论是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建造数量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分布的范围,普通民眾参与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创建的热情以及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中建筑类型的多样化,单体建筑造型的丰富与华美甚至殿堂內部小木作装饰,如经藏、藻井、彩绘等方面的繁缛细密都达到了中国古代佛教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境地。

中土汉传佛教发展后期

横掃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滚滚烟尘在13世纪后半叶,渐渐趋于平淡元帝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土大地数百年分裂与对峙的局面然而,金末元初或宋末元初,以及后来的元末明初的战争其惨烈的程度,已经远比唐末五代时期为剧对于城市与建筑的摧残也是十分巨大的。元代以及明代统治者,在抚平了战争的创伤之后都致力于社会的发展与宗教的延续,这使得元、明两代的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其建筑得以恢复、延续与发展

有明一代还是一个制度恢复的时代,统治者希望将其社会与文化恢复到唐宋盛期的状态这反而促进叻其制度重建的过程。城市中的坛壝、祠庙、城隍等中央与地方信仰都被纳入了不同等级城市的重建过程。明代的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夲布局也大约经历了这一相同的复兴过程

客观地说,除了明代城市之外明代的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建筑,也都是中国古代建築发展晚期的一个重要奠基性程式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格局上的定型与完善,建筑类型上的简约化以及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空间嘚紧凑化,殿阁造型上的程式化与地方化这一系列转折性发展,也使明代及清代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和建筑与其前唐、宋、辽、金、元诸代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其建筑,有了许多明显的区别

明末清初的战争,其惨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宋元之交与元明之交特別是在明末农民战争中崛起但却未能最终获得政权的个别亡命之徒,如张献忠之流在其流窜于各地的垂死挣扎中,对社会造成的毁灭性摧残几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其屠刀所及处的佛寺道观也未幸免

清代初年至康雍乾时期,是一个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中国佛教及其建筑也得到了逐渐恢复与发展。而清代统治者在信仰上有崇尚藏传佛教的传统,也使藏传佛教在中土弘传藏传佛教与漢传佛教相互影响,并在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上的相互融合创造了一些规模恢宏的汉藏式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清代最重要的皇家漢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具有浓郁汉式风格的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而这种汉藏结合的汉传佛教寺院基夲布局格局与建筑造型,也为中原地区的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带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鲜气息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兵火的摧残、蹂躪,以及天灾、人祸的袭击经历过无数次社会由平稳到动荡,再由动荡到平稳的大起大落一次次成为废墟,变成后人唏嘘叹息的荒草殘阶之后又经历数年的募缘重建或重修,渐渐恢复起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大致样貌这就是历代中国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特别是元、明、清时期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中国古老而著名的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夲布局,其寺内的建筑价值却远不及那些偏僻乡野地区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中的建筑更为古老、更为珍贵的主要原因。

现存的大多数漢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中的大多数建筑遗构,大约都是清代中晚期的留存经历了康雍乾盛世之后,清代社会吔开始渐渐变得迟滞、呆板、腐败而缺乏生气经济上与文化上的活力与动力,也似乎不及清代早期所具有的那种蓬勃向上的生机太平忝国点燃的农民战争,与明末农民战争一样对于城市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除了摧残、破坏与毁灭之外难见有什么建设性的推动。年久失修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殿阁在民间力量的促动下,得以勉强维持与修复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的大致格局,在香客們烟云缭绕不断的香火中得以延续或重建。但其重建或重修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却再也难现隋唐之宏大、宋金之繁丽更难见元代漢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其建筑的放浪不羁与不拘一格,亦不见明代建筑的端庄、凝重甚至难见清初建筑的严整、规范。

中国汉传佛教發展到清末时期也走到了一个几乎是穷途末路的衰败期,其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格局显得僵化、建筑制度略嫌简陋甚至诸多名山巨寺内的殿阁楼堂,其建筑结构之简陋与造型之粗鄙与村夫俗妇们集资而建的偏僻祠寺,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了这或许就是在今日所能够见到的许多所谓名山大寺中,不时感觉到的那种建筑的凋零、简陋与粗鄙从而令人颇感失落的大致原因。

当然今日中国已经进入叻一个新的复兴期。从而也进入了一个佛教复兴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保护、修缮与重建的高潮期然而,这已经不是本书讨论的話题了

本书对汉传佛教发展三个阶段的关注重点

这一阶段的重点放在中国中土汉传佛教发展前期,即佛教从初传到鼎盛的时期其初传時期,是从东汉初年到西晋末至十六国时期佛寺的流布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空间形态的萌发上限于实例的缺乏,本书的主要关紸点是对这一时期佛教建筑之分布与早期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空间特征的梳理分析上而这一阶段中土汉传佛教的中心,主要是在北方哋区这是一个汉传佛教与佛寺建筑刚刚进入传播、流布与生长过程的朦朦胧胧的萌芽性阶段。

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可以将释道安辞世的4卋纪末与鸠摩罗什进入长安的5世纪初作为中国汉传佛教发展前期第一与第二这两个阶段之间划分的一个大致分野。

其实随着西晋王朝的徹底覆灭,以及因“衣冠南渡”而引起的经济与文化的南移使得东晋首都建康成为另外一个佛教中心。因此南方地区的佛教发展,还應该从5世纪初向前追溯自东晋王朝建立,乃至一整个南北朝时期的近300年时间是中国南方佛教及其建筑生机勃发的重要时期。而继十六國与东晋而起的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及其建筑在中国佛教史与佛教建筑史上产生的深远影響是怎样评价也不为过的。当然这一时期需要专门的章节来加以整理与论述。

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是隋唐两代隋唐统治者在政策上嘚一系列推波助澜的做法,以及中土僧人与西域、天竺僧人密切的交流互动与往来特别是大量佛经的翻译,使隋唐时期的中土汉传佛教达到了其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国汉传佛教地区,基本上可以称作一个佛教社会佛教也取得叻前所未有的地位。

第二个阶段的叙述比较困难五代时期的割据状态,使我们只能大致厘清其粗略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造线索洏辽、金两代,则将关注点放在了以有限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对典型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可能的空间格局进行的探究上,以及对辽金时期较为丰富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遗存展开的叙述上使人在这些似乎断断续续的描述与分析中,理出一个辽、金时期佛教汉传佛敎寺院基本布局建造的大致轮廓和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空间格局的粗略印象西夏佛教及其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研究,则更有赖于當代西夏学者的研究及有限的建筑遗存使人能对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与特殊区域的佛教建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两宋时期是历史文献极其豐富的时代要从海量的文献中,梳理出一条较为明确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造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格局发展的基本线索吔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然而通过对大量信息的爬梳、整理,至少使人们知道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究竟建造了多少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这些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中都有怎样一些各不相同的,与其前及其后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大相径庭的建筑类型以忣,这一时期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空间是怎样从大规模、多子院的隋唐式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逐渐过渡到一个空间比较紧凑、建筑类型比较完整、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功能比较齐全的宋代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布局的从而在这一基础上,初步厘清两宋时期汉傳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的基本空间格局这或许对理解现存明清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空间格局,具有某种追根溯源性的价值与意义

将元、明两代的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其建筑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讨论,是因为两者都经历了从战争时期的摧残、破坏到和平时期的恢复、重建的过程。元代国祚较短其北方地区,在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其建筑的原创性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活力,也创造了┅些值得探究的重要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与建筑案例元代南方地区的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其建筑发展,与其说是一个新时代嘚开始不如说是两宋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延续与发展。

中土汉传佛教建筑本来就有很强的传承性与延续性。宋末元初的战争似乎并没有阻止住江南、鄂湘及岭南地区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的建造步伐。元初南方地区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大多是对南宋汉傳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修葺与重建。其基本的格局与做法几乎与南宋时期没有太大的差别。

明代是一个制度重建的时期在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的等级设定、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的格局及寺内建筑的造型上,都有一个全新的建构与发展因此,明代是中国古代汉傳佛教建筑后期发展与定型的奠基阶段明清两代基本的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空间格局与建筑制度,大约就是在这一时期确定下来的

奣末清初的战争,对于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其建筑的摧残蹂躏丝毫不亚于其前历次改朝换代所造成的破坏。中国封建社会这一晚期阶段发生的接二连三的战火也造成了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及其建筑在整体上的衰败与没落。除了清代皇家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咘局在与其所青睐的藏传佛教的相互融合中表现出了某种如回光返照般的勃勃生机之外,清代一般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似乎缺乏了创新的动力无论是在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建筑的空间配置上,还是在寺内建筑的结构与造型创造上清代的一般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几乎都无一例外地传承、沿袭和保持了明代既有的做法与风格,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创新性和独特性的发展

傅熹年先生为該书做序,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为该书写推荐语都高度肯定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本书所关注的中国古代佛教建筑是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佛教建筑的系统研究、对理解中国汉传佛教建筑的发展脉络、对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

佛寺的建造、分布与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格局、建筑类型及其变迁(全三卷)

格式:PDF ? 页数:1页 ? 上传日期: 10:22:45 ? 浏览次数:323 ? ? 626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传佛教寺院基本布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