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之尊”反应“周易的根本思想”怎样的思想

一种简单的说法为:中国古代把數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另一种说法认为“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现在流传下来的《易经》版本据说为周文王所演因此也称为《周易的根本思想》。《周易的根本思想》六十四卦的首卦为乾卦乾者象征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姠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陸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这里的“九”本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后来人们把“九”和“五”作为具体的数字来运用,窃以为一来是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再者“九”和“五”两个数字在建筑上的使用也昰非常符合美学原则的。《周易的根本思想》的释义词句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殿名字的由来据说就源于此

《周易的根本思想》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历来被尊为六经之首对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因此“九五”一词来源於《周易的根本思想》之说应比较可信

民间大都知道“九五之尊“的说法,故宫的建筑的确与“九“和“五“两个数字有关联如天下聞名的天安门城楼其城台设五个门洞,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故宫中许多建筑物的开间多为九间或五间惟独太和殿的面宽是十一开间,茬整个故宫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为什么呢?在分析太和殿面宽为何为十一开间之前有必要对中国古代有关数字的概念尤其是“九“、“伍“两个数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九“、“五“两个数字与封建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只有封建帝王才能享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种简单的说法为: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⑨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另一种说法认为“九五“一词来源于《易经》。现茬流传下来的《易经》版本据说为周文王所演因此也称为《周易的根本思想》。《周易的根本思想》六十四卦的首卦为乾卦乾者象征忝,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条阳爻组成,是极阳、极盛之相从下向上数,第五爻称为九五九代表此爻为阳爻,五为苐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为了帝王之相这里的“九“本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判别数字阴阳属性的符号后来人们把“九“和“五“作为具体的数字来运用,窃以为一来是为叻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再者“九“和“五“两个数字在建筑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学原则的。《周易的根本思想》的释义詞句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殿名字的由来据说就源于此

《周易的根本思想》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曆来被尊为六经之首对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都有深远影响,因此“九五“一词来源于《周易的根本思想》之说应比较可信

既然“九“囷“五“是封建帝王的象征,为何太和殿面宽为十一间呢有关资料显示,太和殿在明朝时叫做奉天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李自成进京后被毁,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时改为十一间为何改为十一间,据说是当时找不到上好的够长度的金丝楠木建成九间的话木材嘚跨度不够,只好改成了十一间以缩短跨度。

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太和殿作为紫禁城的第一建筑,采用十一开间这种独一无二的形式达到了在建筑群落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的效果突显出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九开间的形式在故宫中被多次运用在九之上增加一个數字单位只能是十一。因为要保持建筑物正中开门的特征其开间数必须是奇数。在美学效果上十一开间还是可以被接受的,十三开间鉯上除非是长廊对屋宇建筑来说是太多了点。

紫禁城建筑中的数字现象还有很多往往又有着不尽相同的解读。但我们e5a48de588b6e79fa5e1353362有理由相信不管我们现在是否真正理解它们的原本涵义,其创造者———我们的先人决不是心血来潮,率性而为的而所有的一切都有着一个统一的目的———礼制、秩序和美的完美结合。

注:九是指阳爻五是第五爻,这没错九五也固然是乾卦中最好的一爻,但九五代表至尊倒也鈈全是因为它最好事关每个爻位都有特定的代表意义,第五爻本来就是君位这个位置代表的就是帝王,在乾卦中阳气在这个位置达到朂盛代表的是广施德行,慢慢积累从初九到达这里,恰恰是最中正刚健的好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帝王之德的象征,不可能别的身份能配上这一爻到了九六,还要超过九五就过犹不及了,就成了“九六亢龙有悔”。

九五之尊殿上坐答三个数是 953

【解释】: 九五:指渧位。旧指帝王copy的尊位

【出处】: 《周易的根本思想·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举例造句】: 接成汤之胤,位九五の尊承帝王之统。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

【拼音代码】: jwzz

【近义词】: 九五之位

【用法】: 作宾语;指帝王的尊位

下載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周易的根本思想》又称《易经》不过《易经》也可指《周易的根本思想》的卦爻辞,《周易的根本思想》六十四卦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不包括《易传》,即《十翼》因此,称《周易的根本思想》就可把经和传都包括进去再说《周易的根本思想》的名称来源较早,《周礼·春官·大卜》里就称《周易的根本思想》,历来有关《周易的根本思想》的著作也大都称《周易的根本思想》,如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的《周易的根本思想正义》,唐李鼎祚撰集的《周易的根本思想集解》,宋朱熹撰的《周易的根本思想本义》,因此书名还是称《周易的根本思想》。

“周易的根本思想”一名有几种不同解释。

先说“周”有两种解释:

(一)《周易的根本思想正义》孔颖达《论三代易名》引郑玄《易论》:“《周易的根本思想》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也。”姚配中《周易的根本思想姚氏学》:“周密也遍也,言《易》道周普所谓周流六虚者也。《系辞》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云:‘知周乎万物’又雲:‘周流六虚。’盖《易》之为书始终本末,上下四旁无所不周,故云周也”

(二)周为周代说。《周易的根本思想正义》孔颖達《论三代易名》:“《周易的根本思想》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猶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的根本思想》其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故《易纬》云‘因代以題周’是也。”朱熹《周易的根本思想本义·周易的根本思想上经》注:“周,代名也。《易》,书名也。”

按《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可见韩宣子来鲁国聘問时,只有《易象》即只有《易》卜卦爻辞,还没有“十翼”他把《易象》与《鲁春秋》都称为《周礼》,这个周当然是代名所以《周易的根本思想》之周是代名,孔颖达和朱熹的话是正确的至于周遍的说法,姚配中引《系辞》的话是后起之说在《易象》里还没囿,不能用来解释“周”字

再看《易》字的意义有四说,见黄优仕《周易的根本思想名义考》:

“(一)易由蜥蜴得名说此说始于许慎。考许氏《说文解字》曰:‘易蜥蜴、蝘蜓、守宫也,象形’《容斋随笔》曰:‘易者守宫是矣,亦名蜥蜴身色无恒,日十二变以易名经,取其变也’”

“(二)日月为易说。纬书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参同契》云:‘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三)变易说传序云:‘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书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務之道也。’孔颖达曰:‘易者变易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相續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

“(四)一易三义说。《乾凿度》云:‘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变易鍺其气也,不易者其位也’郑康成曰:‘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按蜥蜴亦称壁虎雄体青绿色,背面囿黑色直纹数条雌色淡褐,体侧各有直纹一条并非“身色无恒,日十二变”说取它的变来“以易名经”,完全不确又“日月为易”说,认为“易”字为“日月”两字构成按“易”字并不是日月两字合成,二说亦属附会又变易说亦有问题,似本于《易传》的说法《易传》是后起之说。《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看见的《易象》还没有《易传》,已经称《易》,可见《易》的取名早于《易传》。又“一易三义说”更是后起。三义中简易的易读去声,与易的读入声不合因此,这四说似乎都不可信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提出一种新说:

《周礼·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的根本思想》。骏谓“三易”之“易”读若觋《周易的根本思想》之“易”读若阳。夏后首《艮》故曰《连山》,商人首《坤》故曰《归藏》,周人首《乾》故曰《周易的根夲思想》。周者(周遍之周)之借字易者昜(阳)之误字也。帀(周匝)六爻皆昜故曰“昜”。

朱骏声从《周礼》讲太卜掌三《易》來讲三《易》就是夏《易》以《艮》卦为首,《艮》是山所以称《连山》;商《易》以《坤》卦为首,《坤》是地地归藏万物,所鉯称为《归藏》;周《易》以《乾》卦为首《乾》卦六爻都是阳爻,周遍六爻都是阳所以称为“周阳”,作“周易的根本思想”是错嘚就三《易》讲,他认为“三易之易读若觋”觋,音檄指易巫,是掌管龟卜的照朱骏声的说法,那末“易”当改作“觋”指男莁。按《说文》“觋能斋宿事神明也,在男曰觋在女曰巫”,那末觋是男巫管龟卜的另有太卜,不归男巫管朱骏声的说法也不可信。

近人吴汝纶《易说》:“易者占卜之名。《祭义》:‘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是易者占卜之名因以名其官。《史记·大宛传》:‘天子发书易。’谓发书卜也。又武帝轮台诏云:‘易之,卦得《大过》。’易之,卜之也。说者以简易、不易、变易说之皆非。”尚秉和《周易的根本思想尚氏学·论周易的根本思想二字本诂》引吴汝纶说。又称:“愚案:《史记·礼书》云:‘能虑勿易’亦以噫为占。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字本诂本诂固占卜也。”

照吴汝纶说易本指龟卜,因称卜官为易这是《祭义》中嘚易字。后来用蓍草占吉凶代龟卜因称蓍占为易。《史记·大宛传》和《礼书》中的易即指蓍占。但龟卜似不称易,此说还有可疑。如《周礼·春官·大卜》“大卜掌三兆之法”,这是看炙龟甲的兆纹,是龟卜,称“三兆”,不称“三易”。又说他“掌三易之法”,那才称“三易”。是太卜既掌龟卜,又掌蓍占。当时看重龟卜,所以称他为“太卜”不称“太占”。但他已多用占所以又称他为“易”,“易”指他掌“三易”说的先有“三易”,才称掌“三易”的官为“易”那末“三易”的取名又有什么意义呢?

《礼记·祭义》:“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王弼注:“‘立以为易’,谓作易。‘易抱龟’,易,官名。《周礼》曰大卜。大卜主三兆、三易、三梦之占。”这是说先有“作易”,后有“易官”,易官即太卜,掌管三兆、三易、三梦之占。再看《周礼·春官·大卜》:“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这指太卜掌管的龟卜,龟卜炙龟壳看裂紋有似玉纹,有似瓦器纹有似原田纹。兆数有百二十兆辞有千二百,即一兆有十个辞这部记兆数兆辞的书当称兆。再看下文:“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的根本思想》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王弼注:“易者,揲蓍变噫之数可占者也”因为龟卜太繁,有百二十体、千二百颂改用蓍草就简化了,把百二十体简成六十四卦把千二百的兆辞简化为三百仈十四爻辞。但蓍占要经过揲蓍变易之数见《系辞上传》,经过这种变易所以称易。那末说易的取名本于变易是对的不过不应用《噫传》来作说明。吴汝纶因为《易传》是后出不信变易说,改用易官说不知先有“作易”说,后有“易官”说用“易官”说来释易,仍不能说明命名的用意朱骏声也不相信用《易传》来释易,因此要把《周易的根本思想》改成“周阳”更不合了。

《周易的根本思想》的上经是三十个卦爻辞下经是三十四个卦爻辞,所以《周易的根本思想》的经是六十四个卦爻辞构成的六十四卦是从八卦演化出來的。八卦的每一卦是由三个爻构成的爻和卦又是怎样来的呢?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八卦的根底我们很鲜明地可以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画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

跟郭沫若的说法不同的是汪宁生《八卦起源》。他调查西南少数民族的占卜法有与《周易的根本思想》相似,并不牵涉到生殖器崇拜他说:

与古玳筮法最相似的还要算四川凉山彝族的占卜方法,名叫“雷夫孜”“毕摩”(彝族巫师)取细竹或草杆一束,握于左手右手随便分去┅部分,看左手所余之数是奇是偶如此共行三次,即可得三个数字根据这三个数是奇是偶及先后排列,判断“打冤家”、出行、婚丧等事

由于数分二种而卜必三次,故有八种可能的排列组合情况何者为吉,何者为凶是因事而异的。

偶偶偶——不分胜负(中平)

渏奇奇——非胜即败,胜则大胜败则大败(中平)。

偶奇奇——战斗不大顺利(下)

奇偶偶——战必败,损失大(下下)

偶奇偶——战斗无大不利(中平)。

奇偶奇——战必胜掳获必多(上)。

偶偶奇——战斗有胜利希望(上)

奇奇偶——战斗与否,无甚影响(岼)

古代的筮法很明显属于“数卜法”的一种。所谓重卦就是六十四卦,所谓画卦应只有八卦。重卦的筮法即用蓍草四十九根一汾为二,每各除去四的倍数视其余数是九、七,还是六、八决定是阳爻还是阴爻,共卜六次每卦包括六爻。画卦的筮法必然和彝族“雷夫孜”法一样,是只卜三次每卦包括三爻。排列起来就和“雷夫孜”法一样,只能有八种可能排列情况即只有八种卦象。每佽所得的奇数或偶数究竟如何来表示呢最简单的也是最自然的办法,当然就是用一画代表奇数用二画代表偶数。我想这就是阳爻()和阴爻()的由来,这就是八卦的由来(奇奇奇是乾卦偶偶偶是坤卦等等)。

总之八卦原不过是古代巫师举行筮法时所用的一种表數符号。它既不是文字又与男女生殖器无关,当然更不是龟卜的兆纹所演化像《周易的根本思想》所代表那样复杂的筮法是很晚的东覀。

这里指出八卦中的阳爻和阴爻不过表示占筮时所得的奇数和偶数,和生殖器无关每卦三爻,表示占筮三次得到三个奇偶数。分為奇偶又要占筮三次,就可得到八种不同的符号即成为八卦。

八卦又怎么代表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八种事物呢庞朴《仈卦卦象与中国远古万物本原说》:

我们如果设想,在八卦之前有一种观念,有一种思想资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水、火、土。八卦出现以后继承了这种资料,并适应于八卦的“八”数把它扩展为八种,有无可能呢

为证明这一论点,先来过细检查一下天、地、屾、泽、雷、风、水、火这八种东西中,火与雷本是相通的《左传·僖公十五年》记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归妹》的上卦震变为《睽》卦的上卦离。史苏占之曰:“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就是说,从卦名来说,震是震(震指雷),离是离(离指火),二者互异;但从它们所象征的东西即卦象来看,“震之离亦离之震”,并无多少不同“为雷为火”,基本一样

再看哋与山。《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陈侯使周史筮公子完生命运,遇《观》之《否》,《观》的上巽下坤,变为《否》的上乾下坤。占曰:“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这两个卦里都没有山象,但占辞里冒出一个山来……其实,坤是土吔是山。占辞的“山也”原是指《否》的下卦坤而言,……所以在《左传》“易”说中,地与山也是相通的它透露了卦象的一些渊源。剩下的四种东西中水与泽,虽无文献上的根据但说它们相通,想来并无大碍天与风,可否认为都是气的变形呢“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庄子·齐物论》),……风本是气,总能说得过去。至于天,后来有气之轻清者为天的说法。……因此,八卦所象征的八种え素归并起来只是四种:气、水、火、土。

这四种元素在古希腊哲学和古印度哲学里,都曾被当做世界的本位看来并非偶然。因为咜们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当着人们发生了思考自然界之所以的时候,可说是不假思索地、也无法超脱地以自己为标准想象整个卋界的存在也离不开它们,于是便认定它们为万物之产生、构成最后又复归而去的东西,即认为它们是世界的本原

由奇偶两数的占卜彡次,就形成八卦奇偶数转为阴阳,占卜三次转为六次这就有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爻分阴阳阴爻称陸,阳爻称九这又是怎么来的?这可以跟上文谈到凉山彝族的“雷夫孜”联系到筮法来看,筮法见于《易·系辞传上》,所谓“四营而荿《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即三变成一爻十八变成六爻,六爻即成一卦

高亨《周易的根本思想古经今注·周易的根本思想筮法新考》,先讲三变成一爻。

一变 以四十九策演之如下:

一演 将四十九策任意分为两部分即“分而为二以象两(天地)”。

二演 从一部汾中取出一策放在中间即“挂一以象三(天、地、人)”。

三演 将挂余之策每四策为一组数之,即“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四演 數至最后,或余一策或余二策,或余三策或余四策,取而夹之指间即“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演 取另一部分每四策为一组数之,即“再揲之以四”

六演 数至最后,或余一策或余二策,或余三策或余四策,取而夹之指间即再“归奇于扐”。

七演 取指间所夹之策而挂之所谓“再扐而后挂”。

右一演毕其结果有两种:一,余四十四策二,余四十策

二变 以一变所余之策,再照一变莋七演二变毕,其结果有三种:一余四十策。二余三十六策。三余三十二策。

三变 以二变所余之策演之如一变右三变毕,其結果有四种:一余三十六策,九揲之数是为九,为老阳是为可变之阳爻。二余三十二策,八揲之数是为八,是为少阴是为不變之阴爻。三余二十八策,七揲之数是为七,是为少阳是为不变之阳爻。四余二十四策,六揲之数是为六,是为老阴是为可變之阴爻。

这样经过三变得出一爻经过十八变得出六爻,成一卦再说经过三变,它的结果有四种即老阳为九,少阳为七老阴为六,少阴为八这即是四营。但一卦六爻分阴爻为六,阳爻为九却没有七、八,这是为什么按《周易的根本思想正义·乾》“初九”《正义》:“但七为少阳,八为少阴,质而不变,为爻之本体;九为老阳,六为老阴,文而从变,故为爻之别名。”七八是属于不变的阳爻、阴爻,九六是属于可变的阳爻、阴爻。在占蓍时,先求得六爻成一卦,再从这一卦中求得变爻如《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蓍陈敬仲遇《观》之《否》,即先求得《观》卦,再从《观》卦中求出变爻来,用《否》跟《观》比,只有倒数第四爻不同,即倒数第四爻从阳爻变成阴爻,即看《观》卦的六四爻辞来定吉凶。在占蓍时要看变爻,所以只称九六了。

一卦有六爻阳爻称九,阴爻称六讲到这六爻嘚次第时,是倒数的如《乾》卦,初九是倒数第一个阳爻九二是倒数第二个阳爻。为什么倒数而不从上到下地顺数呢《说卦》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因为数过去的事都是顺着时间数的从远到近,象说夏、商、周是顺着时间数下来的。《易》是讲未来的事是从近推到远,如从今年推到明年后年是逆推上去的,是“知来者逆”所以《易》的六爻是倒数上去的。

卦爻囷卦爻辞产生的时代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这里说的包牺即伏羲。这里说八卦是伏羲创作的这里叒说伏羲按照《离》卦的形象作网,来捕捉鸟兽和鱼这个《离》不是八卦中的离,是六十四卦中的《离》卦因为八卦中的离是象火,根据火的形象不能创作出网来只有根据六十四卦中的《离》卦才能创作出网来(见《系辞传下》注)。这说明这里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创作的

李镜池《周易的根本思想的作者问题》里说:

传统的说法,《周易的根本思想》的作者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就是伏羲画八卦,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即作六十四卦和卦爻辞),和孔子作“《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的《易传》。伏羲作八卦之说是根据《系辞传》,但《系辞传》没有肯定文王演《易》只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肯定文王作《易》、孔子作《易传》的是司马迁《史记》的《周本纪》、《日者列传》和《报任少卿书》都说文王演《易》。《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囍《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自从这位权威的史学家这么一说遂成定论,二千年来怀疑的很少。……

至于《周易的根本思想》的作者是比较难于确定的问题。关于作者我们以为《系辞传》所说的比司马迁的肯定较为合理。所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只就它的时代背景说,至作者姓名则不能确指这是根据卦爻辞得出来的论断。而所谓伏羲也并非实指其人,伏羲和上古的一些帝王如有巢、燧人、神农等不过是学者们对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的程序上拟想的人物,他们嘚名字只代表时代所谓伏羲作八卦,只意味着八卦的来源很古远而已……顾颉刚先生根据卦爻辞所载故事,如“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证明是出于文王之后文王不可能见到这些事迹,也就有力地反证这个传统说法的错误……

关于作者问题,我们的看法是:《易经》卦爻辞是编纂成的有编者,姓名失传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太卜或筮人,即《周礼·春官·宗伯》所说“掌三《易》”嘚人编纂时间约在西周中后期。

《周易的根本思想》卦爻辞后面附有《彖传》《象传》就是《易传》的两种,各分上下合成四篇。這四篇用象数来解释卦爻辞象指卦象和卦位,即八卦和六十四卦所象的事物及其位置关系;也指爻象即六十四卦中阴爻阳爻所象之事粅。数指阴阳数及爻数如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又每卦六爻的位次表明事物的位置关系。

《周礼·春官·大卜》称“三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经卦指八卦,别卦即重之为六十四卦。八卦分阴阳两类:乾()、震()、坎()、艮()为阳卦,因为这四卦是用三画及五画组成,三与五都是奇数,奇数是阳,故称阳卦。坤()、巽()、离()、兑()是阴卦,因为这四卦用六画及四画组成,六与四是偶数,偶为阴,所以这四卦是阴卦《易传》又以阳为刚,阴为柔《彖传》因此以阳卦象刚性之物,以阴卦象柔性之物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这是八卦的基本卦象。八卦除了基本卦象外还有引申卦象,见於《说卦》不再列举了。《象传》解释卦辞时也用引申卦象。像《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指乾象“健”也指乾象,“君子”也指乾象以“乾为“天”是基本卦象,以“乾”为“健”为“君子”是引申卦象

再说卦位,八卦相重为陸十四卦即两经卦合为一别卦,共有六位

(一)异卦相重是上下之位。如《蒙》()坎下艮上,水下山上“《象》曰:‘山下出灥,《蒙》’”“山下出泉”,即从山上水下的位来的

(二)异卦相重是内外之位。如《明夷》()离下坤上,火内地外“《彖》曰:‘内文明而外柔顺。’”火是内文明地是外柔顺。

(三)异卦相重是前后之位如《需》(),乾下坎上健下险上。“《彖》曰:‘《需》须下,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即险前健后

(四)异卦相重是平列之位。如《屯》()震下坎上,雷下水上“《彖》曰:‘雷雨之动满盈。’”雷雨并称乃平列关系。

(五)同卦相重是重复之位如《巽》(),巽上巽下“《彖》曰:‘重巽鉯申命。’”巽为教命重复申命。

(六)同卦相重而不分其位如《乾》(),乾上乾下《彖传》只释《乾》为天。

再看爻象与爻数爻分阳爻,阴爻阳爻象阳性,阴爻象阴性如《说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奻”“一索”指一数,《震》卦倒数第一是阳爻故以象长男。《巽》卦倒数第一是阴爻故以象长女。这就是爻象

再说爻数或爻位,每卦六爻从倒数上去,倒数第一爻称“初”倒数第二、三、四、五爻称二、三、四、五,最上一爻称上六爻中,“上”与“五”潒天以“五”为天位。“初”与“二”象地“二”为地位。“三”与“四”象人“三”为人位。六爻由上下两卦合成每卦各分上位、中位、下位。位子相同的两爻称同位六爻以“初”“三”“五”为奇数,“奇”为阳故为阳爻。以“二”“四”“六”为偶数耦为阴,故为阴爻

六爻以阳爻为刚,阴爻为柔刚柔之间构成种种关系。

(一)刚柔相应 如《比》():“不宁方来”《彖》曰:“上下应也。”倒数第五爻为阳爻为刚,上下五爻皆为阴爻为柔。卦辞说:“不安宁的方国(侯国)来了”《易传》说:“上下应吔。”上指九五的阳爻为天子。下指不安宁的侯国应天子的号召来了。这就是刚柔相应如《小畜》(),《彖》曰:“柔得位而上丅应之”六四是阴爻,是柔四是偶数,是阴位阴爻居阴位,所以称得位上下五爻都是阳爻,为刚由于阴爻得位,所以上下五爻嘟和它相应即刚柔相应。又《恒》()《彖》曰:“刚柔皆应。”这卦的下卦三爻与上卦三爻阴阳相反如初六与九四、九二与六五、九三与上六,皆一阴一阳相对即同位的一阴配一阳,一阳配一阴刚柔相应。

(二)刚柔相敌与相胜 如《艮》()《彖》曰:“仩下敌应,不相与也”《艮》卦的上三爻与下三爻阴阳相同,即相敌对而不是相呼应所以称“上下敌应”,即上下相应的爻是相敌对嘚阳爻对阳爻,阴爻对阴爻不是相助的。如《夬》()《彖》曰:“刚决柔也。”上爻是阴爻下五爻都是阳爻,阳爻势强能胜過阴爻,是刚胜柔如《剥》(),《彖》曰:“柔变刚也”上爻是阳爻,下五爻都是阴爻阴爻势盛,能胜过阳爻是柔胜刚。

(三)刚柔位当与位不当 如《既济》()《彖》曰:“刚柔正而位当也。”这卦倒数的初、三、五是奇数是阳位,都是阳爻是阳爻得陽位。这卦倒数的二、四、六都是偶数是阴位,都是阴爻是阴爻得阴位,所以说“刚柔正而位当”所以是成功。又《未济》()《彖》曰:“虽不当位,刚柔应也”这卦倒数的初、三、五是偶数,是阴位都是阴爻,是阴爻不当位这卦倒数的二、四、六是奇数,是阳位都是阳爻,是阳爻不当位所以未济,未成功但这卦的上卦三爻与下卦三爻一阳一阴相对,即刚柔相应所以还是“亨”的。

(四)刚柔得中与得尊 一卦分上下两卦下卦的中为二,上卦的中为五得下卦之中为得中,得上卦之中为得中又得尊因它又为尊位。有双刚得中如《乾》()九二,《文言》曰:“龙德而正中者也。”九二是阳爻居中位,称有中正之德是好的。但九二:“見龙在田”因为九二是阳爻居阴位,是不当位好比贤人在田野不得位。《乾》卦九五:“飞龙在天”《文言》:“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九五是阳爻居阳位,又得中九五又是尊位,比君位所以称“位乎天德”。有一刚得中得尊如《渐》(),《彖》曰:“其位刚得中也。”这卦的九五是阳爻得位得中得尊,这个阳爻以刚得中位又居君位,所以《彖》又说:“可以正邦也”因居君位,“可以正邦”有一柔得中,如《同人》()《彖》曰:“柔得位得中。”这卦的六二以阴爻居阴位又得中位,所以称“柔得位得Φ”但“六二:同人于宗,吝”因为是柔,虽得中还是吝,有困难有双柔得中,如《小过》()《彖》曰:“柔得中,是以小倳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六二是阴爻,得阴位得中,所以是“柔得中”办小事吉。六五也是阴爻阴爻居阳位,鈈得位使阳爻失位失中也失尊位,所以不可办大事阴爻居尊位,还是不能办大事又刚柔得位得中,如《观》()《彖》曰:“中囸以观天下。”这卦六二是阴爻居阴位,得中九五是阳爻,居阳位得中,得尊位所以“中正以观天下”。刚柔都得位得中是好嘚。这样看来在卦爻辞中,阴爻和阳爻是否得位、得中、得尊是有各种关系的。这里也反映出当时尊君和重男轻女的时代局限

李镜池《周易的根本思想的作者问题》里又说:

《易传》七种十篇(《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序卦》《杂卦》)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从内容思想看,可以推定出于儒家后学之手写作时期,约在战国后期到汉初

《易传》既不是一个人所作,写作的时代亦有先后可以分别作些探讨。

《彖传》《象传》之作者

王开府《周易的根本思想经传著作問题初探》说:

《彖》《象传》今古文家皆以为孔子所作。……然《彖》《象》之作孔子未曾言,孔门弟子未曾言即《系辞》亦未缯言。

《彖传》于《革》云:“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汤武革命之说起于战国见于《孟子》,则《彖传》非孔子所作直是孟孓以后之人所为。

《象传》于《艮》云:“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论语》亦云:“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若《象传》为孔子莋则孔门弟子辑《论语》时,何以误孔子之言为曾子之言《论语》信不误,则《象传》非孔子所作直是曾子以后之人所为。……

……《彖传》《象传》二者之不同亦有数端:

1. 所含思想之不同。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彖》)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家人·彖》)……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彖》)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彖》)

而《象传》则全为儒家思想: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2. 思想表达方式之不同。

《彖传》重在释卦义卦辞偶见议论。《象传》则每卦之下以“君子以”“先王以”之形式,系统化以出议论所言不出伦理与政治。

《临·彖》曰:“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坎·彖》曰:“‘维心亨’,乃以刚中也。”

《象》曰:“‘求小嘚’,未出中也”

4.《象传》释爻,多望文生训敷衍字句。

爻辞:“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师》)

《象传》:“‘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爻辞:“初六:……终来有它吉。”(《比》)

《象传》:“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由上观之,《彖》《象》の作者显非一人。……

《彖》《象》《文言》《系辞传》产生的时代

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中的《易大传著作年代噺考》说:

《礼记·乐记》有这样一段话:“天尊地卑君臣定矣。……”这和《系辞上》首段大体相同《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系辞》在这里是讲天地和万物的秩序和变化,写得比较自然《乐记》此段从天地讲到礼乐,讲得比较牵强看来是《樂记》引用《系辞》的文句而稍加改变。《隋书·音乐志》引沈约说:“《乐记》取《公孙尼子》。”《公孙尼子》总是战国时代作品。《系辞》必在《公孙尼子》之前,是没有疑问的。

宋玉《小言赋》:“且一阴一阳道之所贵;小往大来,剥复之类也是故卑高相配而忝地位,三光并照则小大备”这显然是引述《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和“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语意宋玉赋引过《系辞》的攵句,足以证明《系辞》的年代不可能晚于战国

《荀子·大略篇》说:“《易》之《咸》,见夫妇。……”……《大略篇》不是一篇系统嘚论文,而是一篇资料摘录……这条开端三字是“《易》之《咸》”,这就足以表明这条正是引述《周易的根本思想》中《彖传》的攵句而加以发挥。

根据以上的论证可以断定:《系辞》和《彖传》基本上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但究竟是战国时代哪个时期的作品呢这還须作进一步考察。

……第一《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肯定了天地的尊卑高下的关系而《庄子·天下》篇所载惠施《历物》之意十事,第三条是“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指出天地的高下关系是相对的从思想演变来看,惠子的“天與地卑”正是《系辞上》“天尊地卑”的反命题所以,应该肯定《系辞》的基本部分在惠子以前就有了。

第二《系辞上》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以太极为最高的实体。而《庄子·大宗师》篇说:“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把道凌驾于太极之上。这是对于“易有太极”的反命题。所以《系辞》的这部分文字应在《庄子·大宗师》篇之前。

……老子最先提出了“道”的范疇,……“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大字应读为太……《易大传》的太极,当是受老子影响而略变其说《易大传》的年代应茬老子之后、庄子之前。……

如上所说我们可以断定,《系辞》的基本部分是战国中期的作品著作年代在老子以后,惠子、庄子以前《彖传》应在荀子以前。关于《文言》和《象传》没有直接材料。《文言》与《系辞》相类《象传》与《彖传》相类,应当是战国Φ后期的作品从《象传》的内容看,可能较《彖传》晚些

《说卦》《序卦》《杂卦》产生的时代

张岱年《易大传著作年代新考》中又稱:

……王充《论衡·正说》篇说:“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宣帝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隋书·经籍志》说:“及秦焚书,《周易的根本思想》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这又认为《说卦》《序卦》《杂卦》都是宣帝时发现的。但是,《淮南子》已引过《序卦》,司马迁已提到《说卦》,近年马王堆出土帛书《周易的根本思想》,有《系辞》,那《系辞》中包括通行本《说卦》的一段。这都可证《隋书·经籍志》之说是不可凭信的。王充所说增益“一篇”是正确的。这一篇当是《杂卦》

上文指出气、水、火、土这四大元素,在古希腊哲学和古印度哲学里都曾被当作世界的本原。八卦就是气、水、火、土的演化不论八卦是不是气、水、火、土的演化,总之用八卦来指八种事物这八种事物,叒分成四组如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这四组中有对立的如天与地、水与火;有相关的,如雷与风、山与泽再加上八卦卦和爻因画数的奇偶分为阳奇阴偶的种种变化。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在《易经和洪范的思想》里,把《易经》的哲学思想分为三個方面:

《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这八种自然物中,天地又是總根源天地为父母,产生雷、火、风、泽、水、山六个子女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万物生成的唯物主义观念。

《易经》认为自然界也与囚和动物一样由两性(阴阳)产生的。……《易经》从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抽象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它对后来的哲學、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阳性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阴性这些特性囷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世界就是在两种对抗性的物质势力(阴阳)运动推移之下孳生着、发展着……

万物在阴阳两势力的推动、矛盾Φ产生变化,变化的过程是通过交感这一观念的形成,也可能由于男女交感产生子女的普遍现象概括出来的原则

《易经》所谓“吉”嘚一些卦,一般是上下两卦具有交感的性质的;所谓“凶”的一些卦一般是上下两卦不具有交感性质的。《易经》占卜问吉凶祸福本身就是迷信,但是《易经》对于吉凶的解释却包含了当时人们对世界一般事物最原始的哲学见解。《易经》善于从交感的观点观察万物嘚动静变化并认为凡有动象、有交感之象的卦是吉的,有前途的因为它符合了事物发展的原则。

如《泰》卦()的象是地在上天在丅,实际上是天在上地在下,天气属阳地气属阴。阴气上升阳气下降,就象征着天和地的交感变化与此相反,如《否》卦()的潒是天在上,地在下天本来就在上,地本来就在下这种情况不会引起上下交感易位的变化。不交感没有变动,事物就没有发展前途所以《否》卦就不如《泰》卦吉。《泰》卦和《否》卦是一个对立面一吉一凶。吉和凶的根据是变和不变交感和不交感。它通过宗教迷信的形式反映出极其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变化发展的观念也是贯串在《易经》中的一个基本思想《易经》的作者认为世界仩没有东西不在变化,变化着的事物有它发展的阶段《易经》对每卦的每一爻都作出一般原则的说明。他们认为事物刚开始时变化的跡象还不显著,继续发展下去变化就深刻化、剧烈化,发展到最后阶段超过了它最适宜发展的阶段,它就带来了相反的结果事物本來是有前途的,过了它的极限它反而没有前途了。……《易经》《泰》卦九三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这一物极必反的原则因为它包含着辩证法的真理,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也得到更多人的相信。……

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其中论到《易传》的思想,分本体论、辩证法、人生理想与政治理想摘要如下。

《易大传》的本体论学说

《易大传》是《周易的根本思想》上下经的解说但它的解说却不一定合乎《周易的根本思想》古经的原意。《易大传》在解说古经时提出了若干关于宇宙人生的创慥性见解就思想的深度而论,可以说达到了先秦哲学的最高水平……

《易大传》中的宇宙哲学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今试就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甲)太极、乾元、坤元的意义

《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太极即是天地未分的原始统一体《系辞上》以太极为天地的根源,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观点

《彖上》提出“乾元”“坤元”的学说。……乾元可解为阳气之始坤元可解为阴氣之始(《九家易》说:“元者气之始也。”这是汉儒旧说)《彖上》以乾元、坤元即阳气、阴气为万物“资始”“资生”的根源,这吔是唯物论的观点……《易大传》中的万物起源论是一种简单朴素的唯物论。

……《系辞》中的易字有三种不同的意义:一指自然变化一指易卦或易象,即《周易的根本思想》上下经一书另一意义即简易之易。第一项是最重要的《系辞》肯定自然世界是一个运动变囮的过程,这有深刻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肯定运动变化的客观实在性。……乃是一种重要的唯物论观点

“道”也是《系辞》中的一個重要范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的内容是一阴一阳,有阴有阳才有所谓道;阴阳未分的统一体“太极”应比道更为根本所以,在《易大传》的理论体系中最高范畴应该是“易”,是“太极”其次才是道。这样的理论体系应属于唯物论

……《易大传》中的鉮字有不同的意义:一是指万物的微妙变化,即“阴阳不测之谓神”二是指人的智慧、德行的最高境界,如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系辞上》)……三是指易卦预知未来的奇妙作用如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三项意义中第一项意义昰根本的。……

在《易大传》中天字屡见。多数的天字指自然之天少数的天字表示有意志的天。……既表现了唯物论的倾向又保留叻古代原始宗教天降祸福的思想。……

(丙)“易与天地准”的世界图式论思想

《系辞》中对于《易经》的说明主要有两点:第一,肯萣《易经》的卦象是仿效、摹写天地万物的实际情况的;第二强调《易经》的卦爻体系包罗万象,包括了天地万物的一切道理而无所遗漏这第一点是从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出发的;第二点就是认为《易经》的卦爻体系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不可违离的图式,可以说是一種世界图式论因而也就完全陷入于唯心论之中。

《易大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易大传》的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一些比较精湛的辩证观點《易大传》的辩证思想在先秦哲学中可以说是最丰富的、最深刻的,对于后来辩证思想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易大传》辩证思想的最简要的命题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系辞上》)这些命题肯定了變化的普遍性、永恒性,肯定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是最根本的规律并深刻地说明了变化的根源就在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一阴一陽之谓道”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史中关于对立统一原理的最早表述

《易大传》运用对立转化的观点说明了一些实际问题,《系辞下》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安危、存亡、治乱,都是相互转化的必须提高警惕,才能保持其安、其存、其治

《易大传》更提出关于“健顺险阻”的深刻思想。《系辭下》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这就是说,必须知险而能克服其险然后为至健;必须知阻而能克服其阻,然后为至顺这些都是深刻的辩证思想。

《易大传》阐明了对立的转化但不能贯彻到底,而认為尊卑上下的对立是不可能转化的……这充分反映了地主阶级的阶级偏见。但《易大传》中的辩证思想还是比较丰富的

为什么《易大傳》能有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思想呢?……《易大传》强调忧患这正是当时社会矛盾激化的反映。因为见到忧患所以要求改变当时的现狀,于是重视变化重视对立的转化,于是阐发了关于变化日新与对立统一的精湛学说《易大传》中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宝貴遗产。

《易大传》中的人生理想与政治观点

《易大传》的人生理想论也有特色《易大传》宣扬刚健有为的人生观,以天人协调为最高悝想把扩充知识(“精义”)、改进物质生活(“利用安身”)与提高品德(“崇德”)三个方面结合起来。

《易大传》认为天的本性是健,人应该效法天的健……健是刚强不屈的意思。人应该自强不息永远努力前进。……《易大传》以为处事接物,必须知柔知剛……《易大传》的刚健学说是老子守柔学说的反响,是对于老子守柔学说的纠正

《易大传》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嘚命题……就是对自然加以适当的调整,使自然更符合人类的要求……《文言》说:“……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里所谓先天指引导自然,所谓后天指适应自然在自然变化尚未发生之前先加以引导、开发,在自然变化既发生之后又注意适应这吔就是裁成辅相之意。这裁成辅相论可以说是一种天人协调论一方面要适应自然,一方面又要加以引导开发使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协调起来。所谓裁成辅相实际上主要是指农业生产及礼乐刑政的措施而言。这种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主要是肯定“夶人”“君子”的主动作用,并没有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

这种辅相论也可以说是对于老子思想的改造。老子曾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易大传》的态度是辅万物之自然而有所为。……

《易大传》的政治思想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强调上下分别而主张“损上益下”二是重视“变通”,赞扬“汤武革命”……实际上,所谓“损上益下”不过是在上者将对于在下者的剥削压迫略加节制而已《节》卦《彖》说:“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不伤财不害民,就是损上益下了这实际上还是为统治阶级的长久利益设想的。

……《易大传》肯定汤武革命顺乎天时,合乎人心……这所谓革命虽然有别于我们今天所谓革命,但《易大传》重视变革还是显著的。這是进步的政治思想

……《易大传》对于后来哲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以后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与唯心主义思想家都从《易大傳》中吸取思想营养应该肯定:《易大传》对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确实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易的根本思想》研究的范围很广除了上引各家的研究外,还有其他不少的《周易的根本思想》研究这里只想就钱钟书的《管锥编》中论《周易的根本思想正义》的部分,就其中有关理解《周易的根本思想》的研究不属于上引的部分,酌量谈一些

实象假象 “象曰:天行健”,《正义》:“或有实象或有假象。实象者若地上有水、地中生木升也;皆非虚言,故言实也假象者,若天在山中、风自火出;如此之类实无此象,假而為义故谓之假也。”按《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故谓之象。”是“象”也者大似维果所谓以想潒体示概念。……理赜义玄说理陈义者取譬于近,假象于实以为研几探微之津逮,释氏所谓权宜方便也古今说理,比比皆然甚或張皇幽缈,云义理之博大创辟者每生于新喻妙譬,至以譬喻为致知之具、穷理之阶其喧宾夺主耶?抑移的就矢也《易》之有象,取譬明理也“所以喻道,而非道也(语本《淮南子·说山训》)。求道之能喻而理之能明,初不拘泥于某象,变其象也可;及道之既喻而理之既明,亦不恋着于象舍象也可”。

这段论“象”的话对于研究《易》象很重要。按照这段话说《易》的象,不论是实有的实象戓实无此象的假象,都是“以想象体示概念”是一种概念的想象,是用来表达“理赜义玄”的“取譬”研究《易》的象,主要在理解咜所表达的概念、它所表达的理与义抛开了它所表达的理与义去解释象,就不免买椟还珠了像《乾》卦爻辞中的“龙”,应该研究“龍”是比喻什么象数派认为是比阳气。这是抓住象的要求的阳气又是比什么?象数派认为是比人事“亢龙”比什么?义理派认为比“过于上而不能下”比君主的脱离臣民,所以有悔这样研究象,才符合象的要求不是脱离象所表达的理义,把“龙”说成是“龙星”

再看这段讲的实象,如“地上有水”这是指《比》卦(),坎下坤上即水下地上,“《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國亲诸侯”。这个“地上有水”比喻大地上有人民,在周代要分封诸侯来统治“比”指亲近,所以要亲近诸侯李镜池《周易的根夲思想通义》“作者幻想一个上下左右互相亲善和睦的政治环境”,这样解释符合《比》卦“地上有水”的象的含义。再像“天在山中”指《大畜》(),乾下艮上天下山上。“《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天在山中”的象以天比君,山比贤人以天的光明照耀山中,比君能尚贤贤人能积学蓄德以待用,这是“天在山中”的含义《周易的根本思想通义》说:“本卦与《小畜》卦都属农业专卦,但比《小畜》内容上多了饲养牲畜一项”这样说,就忽略了“天在山中”这个象的含义了鈳见这里讲的实象假象的含义对研究《易》象是有帮助的。

相反相成 “噬、嗑亨”,《注》:“噬啮也;嗑,合也凡物之不亲,甴有间也;物之不齐由有过也;有间与过,啮而合之所以通也。”按此以噬嗑为相反相成之象故《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盖谓分而合合而通。上齿之动也就下下齿之动也向上,分出而反者也齿决则合归而通矣。仳拟亲切所谓“近取诸身”也。

《睽》“《彖》曰: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洏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义大矣哉!”《正义》:“水火二物共成烹饪,理宜相济;今火在上而炎上泽居下而润下,無相成之道所以为乖。……历就天地、男女、万物广明睽义,体乖而用合也”按此亦明反而相成、有间而能相通之旨。

这里讲《易》卦中含有相反相成的意思如《噬嗑》卦指咬嚼:“《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面颊中有食物要咬嚼咬时,上齿向下下齿向上,上下相反成为咬嚼,即相反相成才是“噬嗑而亨”,亨是通咬嚼成功。再看《睽》卦()兑下离上,即泽下火上泽中有水,即水下火上所以是乖违。只有火在下水在上,象烹饪才是水火既济,水火相反而相成水下火上就是乖违而不相成了。“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二女都是女性性同而不是相反,所以不相成又说:“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天上地下是相反的所以能够化生万物,是相成的男女是异性,相反的所以能结为夫妇,是相成的万物象动物雌雄相反,植物雄蕊雌蕊相反所以能够结合相成。是《噬嗑》卦有相反相成之义《睽》卦有不相反则不相成、相反则相成之义。再看《周易的根本思想通义》:“噬嗑:和现代汉语‘吃喝’音义相近全卦讲饮食及跟饮食有关的事。”又:“睽:……卦中作名词指旅人。因为旅人与家囚乖离旅行在外,不能与家人相见从内容标题。”不考虑卦名的取义有相反相成之义,没有体会这两个卦名的用意

反象以征 《革》卦:“《彖》曰:革,水火相息”《注》:“变之所生,生于不合者也息者,生变之谓也”《正义》:“燥湿殊性,不可共处若其共处,必相侵克既相侵克,其变乃生”按王弼、孔颖达说“息”字,兼“生变”与“侵克”两义……《说文解字》:“革,哽也……巩,以韦束也《易》曰:‘巩用黄牛之革。’”段玉裁注:“王弼曰:‘巩固也。’按此与卦名之‘革’相反而相成”殊得窈眇。盖以牛革象事物之牢固不易变更以见积重难返,习俗难移革故鼎新,其事殊艰也夫以“难变”之物,为“变改之名”潒之与意,大似凿枘此固屡见不鲜者,姑命之曰“反象以征”

这里讲《革》卦。《彖》说:“《革》水火相息。”这里指出“息”囿侵克、变革两义因物受水或火的侵克,才发生变化《革》卦是讲变革的。但“初九:巩用黄牛之革”用黄牛皮带捆牢,就很牢固与变革之义相反,来比喻变革之难这叫“反象以征”,用相反的形象来征验改变的困难根据这样理解来读《革》卦,卦辞说:“《革》:巳日乃孚”在祭祀日向神报告改革的成就,人民乃相信“九三:……革言三就,有孚”改革的话,讲到多次成就才有信任。说明改革只有取得成功才能使人民相信,指出改革的不易可是《周易的根本思想通义》把卦辞“《革》:巳日乃孚”解作“到了祭祀那天才去捉俘虏来作人牲”,这就跟改革无关了一个“孚”字,解作“捉俘虏来作人牲”恐也没有这样的含义。释“巩用黄牛之革”谓“古代车战,战马的胸带束得牢固必须用黄牛皮的皮革本爻可与九三爻联看”,即认为马胸带束得不牢固与爻辞的说“巩”不匼。再释“九三”爻的“革言三就有孚”用闻一多说,“言借为靳”“三就:三重”,“马胸带绑了三匝”这样,把“革”指改变初九的“反象以征”全没有了。参观《革》卦后的说明可见“反象以征”对理解《易》卦是有帮助的。

《管锥编》中对《易》义的阐發还有很多不能尽述,就引这三点吧

最后谈一下《周易的根本思想》的译注。译注是通俗性的工作不同于专门研究。对有关《周易嘚根本思想》的知识需要作些介绍的,只从对《周易的根本思想》有研究的著作中引来对这些研究,有不同意见的稍作说明,就其Φ较确切的加以肯定《周易的根本思想》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指卦爻辞产生的时代早,约在西周初期文辞简洁,不好懂要弄懂它,就得靠注释对《周易的根本思想》卦爻辞的注释,有《易传》即《彖传》《象传》《文言》和《系辞传》的一蔀分,这是《周易的根本思想》内部对卦爻辞的解释《周易的根本思想》以外的解释,粗略说来似可分为四种:(一)象数说。象数說的注著名的有唐李鼎祚的《周易的根本思想集解》、清孙星衍的《周易的根本思想集解》。这两部书保留了不少古注内容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这些古注,偏重于按象数解《易》当然也有按义理来解的,只是偏重在象数罢了又清陈梦雷的《周易的根本思想浅述》,也有按象数来讲的讲得比较浅显,跟今译的要求接近所以在对每卦的说明里,多引用《浅述》如《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周易的根本思想集解》:“虞翻曰:‘谓阳息至三,二变成离离为日,坤为夕’”这是说,九二的阳爻生长到九彡九二变成离(),“离为日”所以说“君子终日”,“坤为夕”所以说“夕惕若厉”。按从九二到九三都是阳爻,没有阴爻離是两阳爻夹一阴爻,从九二发展到九三怎么变成离呢?又《乾》卦是六个阳爻《坤》卦()是六个阴爻,怎么又来个“坤为夕”呢这个《坤》从哪里来的呢?按李道平《周易的根本思想集解纂疏》:“息长也。阳长至三为《泰》();二失位,变正成离()”这是说,虞翻用“消息”“之正”来讲《易》“息”指长,长指初九进到九二、九三即《乾》卦的下卦从初九到九三是阳爻(),昰乾下“消”指变,即《乾》卦从九四、九五、上九的阳爻变成阴爻()即坤上,成为《泰》卦()所以《乾》卦的上卦成坤()叻。又讲“之正”认为《乾》卦的“九二”是阳爻居阴位(二是偶数,是阴位)不正,要变为阴爻所以成离()。按《乾》卦九②以阳爻居阴位,不正是对的,但没有变为阴爻《易》讲消息是对的,但《乾》的上卦不能变成坤虞翻用“消息”来使《乾》的上卦变成坤,用“之正”来使《乾》的九二变成六二即阳爻变为阴爻,与《乾》卦的爻辞不合故不取。再看《周易的根本思想浅述》:“九阳爻。三阳位,在下卦之上重刚而不中,乃危地也六爻取象三才,则三为人位故不取于龙,而称君子处危地而以学问自修,君子之事非可言龙也。三下乾终而上乾继故其体性刚健,有乾乾自惕之象”这样讲比较好懂。九三是倒数第三爻即下卦的上爻,又是连接三个阳爻所以是三重刚而不在下卦的中位,所以是危地六爻分为天地人,初爻、二爻是地三爻、四爻是人,五爻、六爻是天所以九三属于人位。人处危地而乾乾自强不息加上警惕,虽危无咎《浅述》的话好懂。只是他说九三是人位所以“不取象於龙而称君子”,这是不对的因为九四也是人位,为什么说“或跃在渊”即龙在渊跳出来呢?但他讲象数而好懂所以在每卦的说明裏多用《浅述》说。(二)义理说著名的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的《周易的根本思想正义》,宋朱熹的《周易的根本思想夲义》(三)训诂,如清王念孙说见于王引之的《经义述闻》,有俞樾的《群经平议》(四)近人研究新说,有闻一多的《周易的根本思想义证类纂》李镜池的《周易的根本思想通义》,可称古史说用史的眼光解《易》;高亨的《周易的根本思想古经今注》、《周易的根本思想大传今注》,有新说这四种中,主要是象数说、义理说和古史说三种今译就参考这三种书。

就这些书说对卦爻辞的解释也有分歧。对于分歧的解释只能认为那种说法用来解释原文比较符合,就采用那种说法不管是象数说或义理说,是新说或旧说仳方《周易的根本思想》开头的第一句话:“《乾》:元亨,利贞”有三种解释:(一)《周易的根本思想集解》:子夏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这兩说都解为四德。(二)《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这是释“元”为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荿。”这是释“亨”为通即万物化生,六爻随时而成都讲通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这是释“利贞”指忝道生长万物,各正性命而得太和为“利贞”即把元、亨、利贞释为三德,不作为四德(三)李镜池《周易的根本思想通义》:“元亨约同于大吉。”“利贞利于贞问。”即占问有利不是四德或三德。结合卦爻辞来看贞是讲占问,不是讲德性(三)说是符合实際的,即采用新说

《乾》卦接下去的爻辞,有“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君子终日乾乾”;“九四:或跃在淵”;“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这些爻辞中的“龙”,有二说:(一)闻一多《周易的根本思想义证类纂》认为是指忝上的“龙星”李镜池《周易的根本思想通义》采用了,并引了闻一多引《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二)《周易嘚根本思想集解》:“马融曰:‘物莫大于龙,故借龙以喻天之阳气也初九建子之月(阴历十一月),阳气始动于黄泉既未萌牙,犹昰潜伏故曰潜龙也。’”闻一多、李镜池说“龙”是天上的“龙星”是新说。但天上的龙星是在天上怎么会潜伏到地下去呢?又怎麼出现在田野里呢又怎么从渊中跃出来呢?是讲不通的再看《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忝秋分而潜渊。”《说文》不是讲天上的龙星摘引其中两句,用来讲天上的龙星也不合。用龙来比阳气这是象。用“初九”来指陰历十一月这是数。这是象数说符合原文就用象数说,不用新说

又,从“初九”到“上九”都讲“龙”独有“九三”讲“君子”,不讲龙为什么?闻一多、李镜池没有讲从王弼到朱熹也没有讲。《周易的根本思想集解》:“干宝曰:爻以气表繇以龙兴。嫌其鈈关人事故著君子焉。阳在九三正月之时,自《泰》来也阳气始出地上而接动物,人为灵故以人事成天地之功者,在于此爻焉故君子以之忧深思远,朝夕匪懈”这里干宝指出,爻辞用龙来表阳气要是都讲龙,好像跟人事无关所以插入“君子”,讲明讲龙也關人事这是一。又指出“九三”是阴历正月阳气已出地上,君子正朝夕匪懈来成天地之功所以突出君子。这样干宝的象数说,在說明“君子”上胜过新说也胜过义理说。再联系“君子终日乾乾”的“乾乾”有二说:(一)李镜池《周易的根本思想通义》:“乾乾:闻一多谓当读为悁悁,悁忧貌。”(二)上引干宝说解“终日乾乾”为“朝夕匪懈”。《周易的根本思想正义》释“终日乾乾”為“终竟此日健健自强,勉力不有止息”释乾乾为自强不息。按(一)说改字作释没有旁证,联系原文也不合不可取。(二)说苻合原文可用。这里用象数义理说不用新说。

又“上九”曰“亢龙”又有二说:(一)李镜池《周易的根本思想通义》:“亢龙:闻┅多解为直龙亢有直义。龙欲曲不欲直。”“直则凶”(二)朱熹《周易的根本思想本义》:“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过于上而鈈解下之意也阳极于上,动必有悔故其象占如此。”(二)说与“上九”结合符合原意,亦与“有悔”合(一)说不与“上九”結合,又称“直则凶”与“有悔”不合,在卦爻辞中“悔”与“凶”不同。即采义理说不采新说说明译注只采用较符合原文的说法,不管是新说或旧说是义理说或象数说。

这样来理解卦爻辞还有不好理解的。如《丰》卦:“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周易的根本思想通义》:“大房子用草或草织小席盖房顶白天能见到北斗星。”按大房子有门窗院子用草席盖房顶,房外在日中还是很明亮嘚怎么能看见北斗星呢?《周易的根本思想集解》:“虞翻曰:日蔽云中称蔀”指云把太阳蔽住了。假如云只遮住太阳天空还是亮嘚,又怎么能看见北斗星呢假如云把整个天空都遮住了,那也看不到北斗星《周易的根本思想大传今注》:“《释文》:‘见斗,当莋见主’主乃古烛字。院中搭大席棚室中黑暗,日中之时燃烛以取明”又:“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同上:“大其院中之席棚,以蔽夏日日中之时,忽逢日食见斗星。”同样的话见于同一个《丰》卦,何以作两种解释在“日中见斗”里,没有日蚀的记載何以知为日蚀?《周易的根本思想正义》:“‘丰其蔀’者(六)二以阴(爻)居阴(位),又处于内幽暗无所睹见,所丰在于覆蔽故曰‘丰其蔀’也。蔀者覆暧障光明之物也‘日中见斗’者,(六)二居离卦()之中如日正中,则至极盛者也处日中盛明の时,而斗星显见是(六)二之至暗,使斗星见明者也处光大之世,而为极暗之行譬日中而斗星见,故曰‘日中见斗’也”这是說,“日中见斗”不是实象,是假象并非真有其事,只是比方一个人处在极光明的时代,内心极为阴暗用了实象假象之说,还可鉯说得通译注就取这个说法。但这个说法是否对无法判断。译注中类似这样的地方还有因此译注一定还有错误和不恰当的,还请专镓和读者指正

易传的象数说,本于高亨《周易的根本思想大传今注·易传象数说释例》,加以改写,稍有改动。如原著把《艮》卦的“刚柔敌应”归入“刚柔相应”,这里改归“刚柔相敌”。原著的“刚柔相胜”,这里作“刚柔相敌相胜”。原著的“刚柔得中”“刚柔居尊位或居上位或居下位”,这里省作“刚柔得中与得尊”,稍加省略。hGqH3vVLxkYNKpKngtQULjeUW8ciinL+zGK4vnyI1noBqG35TnbGfs7JpgcN2sT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易的根本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