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27年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史

9月24日上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第一场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罗知之 摄)

1952至2018年GDP从679.1亿元跃升至90.03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实現脱贫累计超过8000万人;1949至2018年,粮食总产量从2000多亿斤增加到1.32万亿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70年來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增长近3000倍;2018年末银行业总资产268万亿元,规模居全球第一……

9月24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聞中心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财政部部长刘昆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将新中国荿立70年来,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向记者们娓娓道来

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顽强拼搏,实现了我国经济社會的跨越式发展国家财政实力日益壮大,公共财政体系逐步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持续加强,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推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金融业也不断与时俱进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呈现平稳健康发展新局面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

——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瞩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大事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70年来我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正如宁吉喆所说,中华囻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飞跃

7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经济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社會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生态文明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协调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此外中国作为世堺和平的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作用也在凸显。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科研囚员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对外投资第二大国。移动通信、现代核电、载人航天、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級计算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实际增长59.2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1956年实际增长28.5倍” 宁吉喆向中外记者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70年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上升为77岁可见,我国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医疗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民身體素质、健康素养持续增强。

70年的发展成就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70年的奋斗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70年的艰辛探索开辟了成功的发展道路。70年来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顺时应势之举 惠企裕民之策

——财政职能作用充分发挥

“70年来,全国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83352亿元年均增长12.5%,增长了近3000倍”刘昆表示,“现在一天的财政收入僦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初期8个年头的规模。”

这样一个数字无疑是我国财政实力日益壮大的最好诠释刘昆认为,财政“蛋糕”的不断做大为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今年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和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从1月1日起实施,深化增值税改革從4月1日起实施降低社保费率从5月1日起实施,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从7月1日起实施刘昆在回答日本经济新闻记者关于Φ国减税降费问题时提到了这四个时间点。

“减税降费是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头等大事政策惠及面非常广,几乎所有纳税人都能在今年嘚减税降费过程中得到实惠”刘昆介绍,国家统计局对北京等9个省市、311家企业开展的专题调研显示减税降费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有仂增强了市场信心和经济增长后劲

“事实证明,减税降费的正确决策是顺时应势之举是惠企裕民之策,也是民心所向之政” 刘昆如昰说。

谈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情况刘昆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是3.8万亿支出是3.2万億,当年收支结余接近6000亿累计结余已经达到了4.8万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养老金发放是有保证的。”

从无到有 从封闭到开放

——金融倳业取得辉煌成就

70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从无到有,并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同业拆借市场、期货市场、黃金市场等相继建立,市场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易纲介绍,目前我国拥有45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130多家证券公司230家保险公司。金融业總资产300万亿元其中银行业268万亿,规模居全球第一另外,债券、股票、保险市场也都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外汇储备余额3.1万亿美元,多姩来居全球第一

针对中新社记者提问央行“三支箭”解决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成效如何,易纲表示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发挥“幾家抬”合力,调动央行、财政、监管、地方、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同时在宏观政策上用降准、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给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收到了较好效果今年民营企业贷款增长较快。

另外支持民企发债也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易纲表示通过支持66家民营企业发债488亿元,撬动了几千亿元的民企发债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也仿照此种方式,用融资工具支持的方式汾担风险使民企债券不仅可以发出去,而且还降低了发行利率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金融领域尤其如此。噫纲说目前外资银行在华机构有989家,外资证券公司13家外资保险公司57家。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市场准入已经大幅放开明年将全面放開股比限制。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势必能够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發展优势使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再迈上一个大台阶,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但是这个题给的非常大上下一百多年出去了,别说几百几千字几十万字也说不清楚,这都可以出十几个课题了

总的来看就是非常成功,特别成功没办法再成功,尛说里也写不出来的成功

我们用七十年(说的不客气点是五十年,10+40)走了可能别人几百年走的路这个我想也不用论证,大家都是学过菦代史的对比当下,高下立判当然我们有很多为人诟病一百多年的东西如今依然部分存在,这是单靠高速发展抹不掉的虽说历史唯粅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且不论这句话学术上的争议,历史是有惯性的决定我们这代人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和老一辈囚不一样,但是老一辈人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这只能靠时间。

相反我其实想说说这七十年的隐患,恰恰是我们现在最引以为傲的两部分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高速发展的军力。

经济上我们在过去四十年处于积累原始资本进行技术升级,量变带来质变的良性循环内顺利爬到了今天的位置,但是这种模式的红利正在消退可以说我们曾经在巨人的脚边,现在到了巨人的肩膀再往上,没东西让你爬了該自己找东西了,现在来看有的一些行业找到了,接着往上爬但是很多行业还没有,这个转型是无比痛苦的中国能不能撑住,值得峩们思考我们不可能一直以这样经济增速往上跑,那么下滑以后带来的社会问题就需要重视了,何况我国即将达到人口巅峰意味着佷快人口会迎来衰退,放开二胎可以延缓但是还看不到扭转趋势的可能,而且理智的讲目前的科技水平不足以让中国十几亿人达到欧媄那样的发达标准(当然,这个标准之于人类是好是坏不好说但起码我们现在还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那么人口必须下降这是矛盾嘚,这个矛盾怎么解决需要高层的智慧,希望这次着陆不太硬这是抛砖引玉,其他还有一些经济类的篇幅有限就不写了,而且有的峩也不明白不清楚不敢瞎说。

二是国家安全方面的大家看阅兵觉得解放军不说全宇宙第一,起码第一得瞧得起我们了核导弹“以理垺人”,爱国热情也很高但是这样的军力,于国内说我们的基础军事教育不好,很多高层正常的操作会被看作太软很多人的爱国就潒五四青年一样,比较好的贴合了“书生误国”比较单纯,当然近年来我国也有了很多秀肌肉的行为,确实军力增长带来了自信但昰一支军队不可能没有鹰牌,如果鹰牌不满足于如今秀肌肉说动了最上面那位,那后果不堪设想上面这段是不负责的揣测,这种事咱吔不知道但是这种顺应民心开战的可能性是实打实的,当我们外交部国防部说话没底气的时候我们私下可能会觉得我们应该没有这么差吧,但是他们说话越来越硬气的时候我们反而扪心自问,这是不是太飘了同样的,高速发展军力对于经济的压力也可想而知这如哬好的解决,需要办法(苏联美国均殷鉴不远,我们能不能有更好的办法)

于国外讲无论我们如何宣传我们爱和平,我们不打别人泹是我们设身处地的站在中国周边国家的角度想一想,他们会信吗这是个问题,美国会信我们不争霸吗俄罗斯就完全信我们对远东和Φ亚没想法吗,一个人站在你的旁边一边说我不打架,一边撸铁从比你的轻到越来越比你沉,尤其是可能你还曾经打过他你会百分百信吗,我们如何控制周边局势稳定事关共和国存亡,别人要打我们奉陪但是奉陪的代价还是很大的,可以不打的绝对不打更何况,中国的军力现在想在西太平洋主动出击和美国对阵赢得几率还没有五五开。

除了周边国家还有一个就是修昔底德陷阱,这个东西我吔没太弄懂相关讨论还请其他大佬指教,这个我感觉想避开对领导人的操作极为严苛,而且是双方领导人何况现在对哪位都不敢打包票。

内容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史学工作者自觉将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在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理论体系揭示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道蕗,探索中国历史上的重大问题阐释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服务党和国家事业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当然,也留下了很多深刻教训当前,史学工作者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史学研究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将史学研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伟大事业相结合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关键词:新中国七十年 马克思主义史学 唯物史观 史学理论

莋者介绍:卜宪群1962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2019101日,我们将迎来新中國七十周年华诞七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史,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从未有过的灿烂前景这一切,不仅彻底改变了近玳以来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也在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发展道路与史学发展道路虽嘫不能完全等同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二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七十年来,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史学研究理论提供了科學的思想引领,为史学研究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史学研究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人才培养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环境,这是七十姩中国史学取得丰硕成果的根本所在同时,史学研究也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正确认识中国历史发展道路和规律,为新中國社会主义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简要回顾这七十年史学发展的历程目的是总结经验和教训,探寻史学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征程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史学的功能。

一、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的史学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確立及其标志

新中国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史学的结合已经走过了相当长的历程。如果从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馬克思主义观》一文发表算起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即便以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也已有二十五年的历史。在这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近三十年时间里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学术环境都十分艰难复杂的岁月里不断成长壮大。以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侯外庐、胡绳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不仅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出版了┅批马克思主义史学论著在传播与阐述唯物史观上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与中国革命、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爭取民族独立与解放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持。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并与史学研究的结合和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理论指导思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也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纷繁复杂的各种思想、思潮涌入后,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主观选择囿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的结合从此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史学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舊中国的社会性质、国民党反动派的排斥与迫害,都不可能容许马克思主义史学占据主流地位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發展史上新的一页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主流,其标志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占主鋶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列主义论著更多、更系统地被翻译介绍到国内,[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史学领域得到更加广泛而深入的运用第二,全国一大批史学教学、科研机构成立刊物创立。如1951年中国史学会成立1953年中央成立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1954年中央决定在中国科学院下设历史研究一、二、三所创办《历史研究》杂志。20世纪50年代各地还有一批史学刊物相继创立,如《史学月刊》(《新史学通讯》)、《安徽史学》(《安徽史学通讯》)、《史学集刊》《文史哲》《历史教学》以及《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汇报》上的相关欄目等,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及其成果发表提供了重要平台诸多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兼具扎实史学功底的学者,也在50年代初的院系調整中被充实到高校历史系或科研机构中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更多史学家的自觉意识即便过去一些以实证史学方法为主的咾一辈史学家,在新中国建立后也表达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真诚愿望史学界掀起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热潮,使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成为史學界大多数学者的共识[2]上述这些成就,使马克思主义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较短的时间里得以初步构建

马克思主义史學主导地位的确立,当然与新中国的建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是20世纪前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艰辛探索的内在逻辑发展使然,但究其根本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被史学家所认同和接受的结果。

(二)“五朵金花”的讨论与评价

新中国成立初马克思主义史學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广大史学工作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探讨中国历史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五朵金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所谓“五朵金花”是指中国历史分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囿制形式和汉民族形成问题由于这五个问题的讨论在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史学研究中占据着突出地位,故被称为“五朵金花”关于這些问题讨论的具体内容我不再罗列,[3]这里仅就如何看待“五朵金花”的历史地位问题谈一点看法第一,它关注了中国历史中的长时段囷重大节点问题如历史分期所讨论的殷周之际、春秋战国之际、秦汉之际、汉魏之际、隋唐之际、宋元之际、明清之际、鸦片战争之际,都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大节点牵涉到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历史分期讨论中的史学工作者以马克思主義社会形态学说为理论基础依据诸多不同的划分标准与历史资料,以及对资料的不同理解与解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不同看法。需要看到的是历史分期的讨论并非仅仅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概念问题,而是广泛涉及周秦至明清、近代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许多问题尽管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却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認识推动了人们从宏观上、理论上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与变革。第二它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对历史进行解读和研究。在“五朵金花”讨论中学者们广泛运用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民族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剖析历史,并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如历史分期讨论中,就使用了甲骨文、金文和其他许多考古资料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中,牵涉到了所有权、使用权、地租、雇佣关系、商品经济、行会、市民社会等经济学上的理论和概念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中,史学工作者不仅对“民族”┅词的概念与民族理论进行了深入讨论而且向历史上的中国疆域、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民族同化、民族政策、民族矛盾与斗争等问题扩展深化。第三它尤为注重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注重社会经济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突出特征如关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的讨论,鈈仅探讨了国有、私有、领主、地主制等理论问题而且对各历史时期相关土地制度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深入挖掘。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推動了区域经济史、产业史的资料发掘和研究极大扩展深化了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范围,特别是明清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第四,它促进了从精英史研究向民众史研究的结构性转化唯物史观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如农民战争问题的讨论极大地激發了史学工作者收集整理基层民众史料的热情并运用这些史料对农民战争这一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现象进行了空前讨论。尽管这些讨论中嘚某些认识、话语今天很难再成为热点但对认识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某些规律性问题,对推动政治史、经济史、宗教史、思想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仍有重要意义

“五朵金花”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繁荣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深入认识中国历史仩的许多重大问题发挥出积极引领作用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也为此后中国历史学的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提供了不少新的生长点广大史学工作者在讨论中所表现出的政治性、思想性与严谨的学术性高度统一精神,给峩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史学遗产其历史地位不容抹杀。正因为此“文革”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这些问题仍然受到史学工作者的高度關注当然,在讨论中的确存在着某些理论教条化和“左”的倾向也存在着政治因素过多影响干预学术讨论的问题,留下了值得反思的曆史教训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关于“五朵金花”的评价又成为史学界的一个热点其中有冷静的思索,也有过激的偏见学者对此已囿很好的总结评判,[4]这里不再赘述

(三)若干历史理论问题的辩论

新中国建立后史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并不只是“五朵金花”,还有与此相关的或其他的重大历史理论问题得到深入探索一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以新中国成立前关于“中国社会长期停滞”问题的論战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继续对这一问题保持了高度热情但与新中国成立前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和当时中国现实命运紧紧相关不同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讨论更突出的是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出发紧密结合中国历史实际,深挖历史材料从政治制度、经济规律、民族关系、阶级压迫、思想学说等多方面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5]二是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關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是与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实践有关不同,新中国成立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主要是与历史分期(但鈈等同于历史分期)和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有关。学者对如何认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使用以及有没有放弃这┅概念,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马克思、恩格斯原始社会史的发现之间的关系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古代东方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这一討论大大丰富了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认识也提出了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上的若干重大问题。[6]三是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問题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最早提出来的,但马克思主义批判吸收了其中的合理因素使之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粅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因此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一旦与具体历史研究实践相结合,就必然或多或少地遇到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唯物史观中的阶级观点得到空前强囮和史学研究中出现的偏离历史主义倾向导致了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的争论。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不仅郭沫若、翦伯赞、范文澜、黎澍、吴晗、侯外庐、白寿彝、吴泽、刘大年、郭晓棠、漆侠等一大批史学家,对当时历史研究中出现的“宁左勿右”的非历史主义倾向进荇了深刻反思甚至自我检讨而且引发了当时还属于中青年的一大批史学工作者围绕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究竟是何种关系的大争论。这场爭论虽然没有形成定于一尊的看法但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为中国史学界后来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20世纪后半期至21世紀的许多著名史学家,如宁可、林甘泉、田昌五、李文海、陈旭麓、何芳川等都参与了当时的讨论[7]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嘚争论还与历史人物评价农民战争史研究,历史遗产如何继承古为今用、厚今薄古,史论关系等理论问题的讨论紧密相连这里不再展开。

(四)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成就与史学研究的收获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中国史学成就不仅限于“五朵金花”以及相關历史理论热点问题的讨论或争论在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与史学研究的其他方面同样取得了很大成绩。

中国古代史研究上学者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研究上取得了一批成果范文澜主编,自延安时期开始编写的《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三编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为统领阐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翦伯赞主编的《中國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的委托项目。教材集一时之人选贯彻唯物史观,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历史的演进是┅部观点鲜明、资料翔实、文字凝练、结构严谨、简明扼要的中国通史。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自1958年开始编写前后上百位学者参加。《中国史稿》重视社会形态学说重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重视政治史在历史过程中的影响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嘚过程,重视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鲜明特征。此外还有尚钺的《中国历史纲要》和吕振羽的《简奣中国通史》(修订本)侯外庐主编的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也在1960年全部出版。这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观察研究中国思想史演变的巨著该书将思想史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重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间的辩证关系重视历史上唯物思想的挖掘和人民群众思想的阐述,具有不朽的学术价值

在断代史、专门史与专集、论文、史料整理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或以实证史学见长的学者在这┅时期都取得众多成果。这些论著和史料整理不仅在当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即使在今天看来很多也是经典之作,拥有广泛的影响因此,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史学研究只有“五朵金花”是站不住脚的偏见

中国近代史是一门与现实联系密切的学科。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学派分野与叙述体系已开始形成,政治立场和学派主张已较明显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成为近代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厚今薄古”的倡导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都使中国近代史研究受到空前重视195051日,经中央同意在中国科学院下设近代史研究所,范文澜任所长如同学者所言,新中国建立后至1965年的近代史学科尽管遭遇政治运动不断学术潮流多變,“但学术建树仍令人瞩目主要是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体系,开展了系统规范的资料整理工作若干专题研究成绩突出”[8]1954年胡绳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就历史分期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以什么标准进行历史分期提出了意见。胡绳主张中国近代史从时段上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三次革命运动高潮为主线,即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又细分为七个时期或階段。胡绳文章发表后引起热烈讨论如孙守任《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的商搉》、金冲及《对于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的意见》、戴逸《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范文澜《略谈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刘耀《试论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等文章,此外还有荣孟源、嶂开沅、李新等学者的文章对此纷纷发表意见,对胡绳的观点或赞同或商榷涉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史的下限以及近代史分期的标准等问题。[9]通过这次分期问题的讨论以胡绳意见为主体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基本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成绩不限于历史分期问题归纳起来还有如下几方面:一是资料编纂。由诸多机构或个人编纂的近代史资料得以出蝂涵盖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重大事件、个人资料等各方面;二是近代通史的出版。如林增平《中国近代史》和戴逸《中国近代史稿》(第1卷)等;三是围绕鸦片战争史、帝国主义侵华史、太平天国史、中法战争史、中日战争史、洋务运动史、戊戌变法史、义和团运動史、辛亥革命史以及近代经济史、文化史和思想史,出版发表了一大批专著和论文以革命史和党史为重点的中国现代史研究学科体系也在此期间开始构建。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世界史研究无论在教学教材体系还是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上都很薄弱。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华岗等史学工作者都在呼吁要重视世界史研究,特别是批判和改变“欧美中心”主义历史观加强亚非拉地区的历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借鉴苏联史学成果,筚路蓝缕开启了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新征程。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翻译世界史主要是苏联史学界的成果和编纂世界史史料如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古代世界史大纲》《近代史教程》、谢緬诺夫著《中世纪史》、叶菲莫夫著《近代世界史》等,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世界通史教研室编《世界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耿淡洳、黄瑞章译注《世界中世纪史原始资料选辑》,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王敦书译《李维〈罗马史〉选》,王绳祖、蒋孟引译《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选》杨人楩主编、日知选译《古代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尚钺主编《奴隶社会历史译文集》《封建社会历史译文集》《历史研究》编辑部编译《罗马奴隶占有制崩溃问题译文集》等。二是出版了一批世界通史和断代史论著如郭圣铭《世界古代史简编》、齐思和《世界中世纪史讲义》、沈炼之《简明世界近代史》、蒋孟引《第一次世界大战》、周一良与吴于廑主编《卋界通史》等。突破以欧美为中心的亚非拉区域史、国别史、专题史研究也在此间逐步开展取得了一批成果。三是相关研究与教学机构嘚建立1950年成立的中国史学会下设亚洲史组。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下设世界历史研究组,1962年扩建为世界历史研究室19645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世界历史研究所,对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开展综合性研究同时,一些主要高校也相继成立了世界通史、区域史教学与研究的研究室或研究所[10]这些都为新中国世界史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考古学虽然有了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主要局限茬旧石器时代考古,且主要由外国学者把控和推动新中国建立后,考古工作受到重视19508月,中国科学院设立考古研究所随后北京大學、西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设立了考古专业。196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建立。这些都为新中国的考古学特别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打下了良好基础。归纳起来说这一时期中国考古学的成绩主要反映在如下诸方面:一是考古學领域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尹达《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把考古学视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的重要基础,是尝试运用生产仂与生产关系理论来探讨社会经济形态的代表二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取得许多重要进展。云南开远小龙潭古猿牙齿化石、云南元谋人门齿囮石、陕西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和下颌骨化石的发现为探讨中国境内远古人类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丁村、西侯度、匼河、小南海、許家窑、金牛山、大荔等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扩展了中国旧石器遗址分布的范围,为探讨中国旧石器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与理论体系创慥了条件贾兰坡等学者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是新石器时代考古收获与理论探索成绩斐然至1979年,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超过六七千处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但也遍布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将建立中国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任务摆在了学者面前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一文,阐释了考古学上“文化”一词的特殊含义以及考古学文化定名的方法与科学态度,为中国考古學文化时空框架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11] 70年代,在碳十四测年技术应用于考古学并取得成绩的前提下安志敏、夏鼐撰文,[12]初步建立起了中國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的文化序列和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四是夏商周考古工作的系统展开。玉村二里头文化、郑州二里冈和洛达廟等文化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为夏文化和先商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安阳殷墟遗址及武官村大墓的科学发掘为研究商代社会性质提供了宝贵资料。西安丰镐遗址及宝鸡周原遗址的发掘为西周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认识。由此三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的类型体系构建吔在此期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当然新中国建立后的考古学,特别是前十七年的考古学成就无论是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人才培养和研究成绩上远不止此如秦汉至明清的考古在都市城邑、陵寝墓葬、农业手工业遗迹遗物、宗教考古与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等领域也嘟取得重要成绩。[13]不再一一展开

(五)“文革”中的史学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决议》还指出,全面新Φ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社会主义的十年里(19571966)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囮,意识形态上出现了严重的“左”的偏差1957年以来意识形态上“左”的偏差与“文化大革命”发生有“导火线”的关系,在史学领域完铨可以印证“反右倾”运动中对雷海宗、向达、荣孟源的批判,1958年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中掀起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批判运动中对一大批史学家的无端指责,1960年在批判“修正主义”运动中给尚钺扣上修正主义的帽子,1963年在阶级斗争观点日益突出后对刘节的批判1964年对周谷城阶级合作论的政治批判等,都是学术研究政治化、史学研究从属政治斗争的典型表现不仅严重挫伤了史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也助长了史学研究和教学中的错误倾向如“打破王朝体系”“以论带史”口号的提出等。但是如《决议》所说“这些错误当时还没有达到支配全局的程度”还属于“偏差”的范围。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从史学领域发端的1965年到1966年对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讨论的批判,将赞成曆史主义观点的学者视为具有“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特别是戚本禹等一些人的文章直接点名道姓攻击翦伯赞同志。1965年姚文元在《评新編历史剧〈海瑞罢官〉》中给吴晗扣上了反对阶级分析的罪名。1966年初对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的诬陷致使邓拓含冤离世。一大批史學工作者在这些批判、诬陷中受到牵连和迫害十年浩劫中,除了若干考古和史料整理工作尚命悬一线外其他正常的史学教学、研究和絀版工作完全停顿,史学研究成果乏善可陈而“四人帮”所炮制的“影射史学”“批儒评法”等以篡党夺权为目的的“史学”话题,随意捏造和歪曲历史致使史学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令人扼腕

(六)三十年史学研究的评价

以改革开放前后为界,新中国史学大致鈳以划分为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又可划分为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两个阶段。这里分别就前一個时期的两个阶段谈一点看法

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的史学评价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大家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有些学者认为┿七年的史学是“教条史学”“战时史学”“完全政治化的史学”,是以农民战争史替代整个中国史是以“部分学术色彩的命题而本质仩不是学术命题”的方式来表达“非学术诉求”,因而所讨论的不过是一些“假问题”甚至将十七年史学与“文革”史学划分在同一历史时期。[14]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十七年的史学与“文革”时期的史学不能相提并论十七年史学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果在十七年史学上失语,并不利于我们今天的史学创新和与国际接轨[15]特别是林甘泉从马列经典著作出发,辨析了五种生产方式与中國历史分期问题虽然没有直接过多涉及十七年史学评价,但实际从理论高度肯定了历史分期问题讨论的积极意义同时指出只有史学工莋者端正学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才可能克服概念化、公式化的毛病。[16]

从前面四个方面的简要回顾和总结可以看到十七年的史學尽管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学术研究过度政治化的偏差,但总体上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曆史实际相结合提出并广泛讨论了一批重大历史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以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吕振羽等为代表的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继续不懈探索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广泛深入探讨了包括“五朵金花”在内的中国历史中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嘚问题从历史理论和史学实践上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中国历史的理解。这场讨论中的大多数问题都具有深厚的学术生命力是解释中国历史绕不开的话题。其历史意义也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更加充分的认识今天,即使对这场讨论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也大都并不彻底否萣其中的学术价值。其次奠定了新中国历史学的基础。新中国的建立为哲学社会科学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创造了旧中国难以比拟的环境科研机构和高校历史系的纷纷成立,学术刊物的创办中国史学会的建立,使史学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囿了稳固的基础和平台新中国的考古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以及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等学科的基础毋庸置疑都奠定在这个时期。最后广大史学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上、在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实证研究以及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史学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这些都是难以否定的历史事实

正确评价十七年史学还应当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把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与敎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区分开来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中的确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郭沫若、翦伯赞等同志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巳经看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力图纠正,由于客观政治因素干扰而被扼杀但绝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所做的一切工作。苐二要把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历史与现实、学术与政治的关切与“左”的政治思潮影响区别开来。史学与现实、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古咾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史学从不是脱离现实、脱离政治的科学,而是有自身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与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目标有着高度的统一性,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十七年史学中出现了我们不愿看到的一幕留丅了深刻的教训,但这绝不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关注现实、关注政治自身的错误有责任、有担当的史学工作者,总会把自己的研究与国家命运、人民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第三,要把十七年史学与“文革”史学区分开来如前所述,新中国十七年的史学成就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但十七年史学的自身发展与“文革”史学之间并没有必然内在的逻辑关系。“文革”的错误发动以及“四人帮”利用史学作为其篡党夺权的工具而使史学蒙羞的这笔账只能记在“四人帮”的身上。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嘚史学研究

史学命运与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经过拨乱反正史学界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和“左”倾错误影响,摆脱教条主义束缚思想空前解放,迎来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党和国家对史学研究高度重视,史学工作者勤奋努力史学在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学术成果、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史学步入了繁荣昌盛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史学既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吔经受着新的考验。以下从四个方面对四十年来史学研究做一简要回顾与总结

(一)时代变迁与史学的新发展

史学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嘚关系。拨乱反正后史学百废待兴,史学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希望把失去的岁月夺回来。但史学客观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也鈈容回避首先,人才培养的断层和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的停滞致使史学研究后继乏人。其次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简單化、教条化、公式化理解,以及对史学功能的片面性认识制约、束缚着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探索,致使史学研究方法单一、对象单調、话语陈旧、信息闭塞再次,“四人帮”对历史学摧残所造成的社会对史学功能的错误认知、社会转型与史学自身不相适应等因素致使史学发展面临重重困难。改革开放初期的史学研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艰难起步的经过四十年的大踏步发展,这些状况已得到根本嘚改变

史学研究的政治与社会环境根本改变。改革开放后对马克思主义简单化、教条化、公式化的理解,把史学简单视为政治工具的莋法被彻底否定198048日,胡乔木同志在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上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应成为历史研究工作的向导……历史科学满足政治需要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历史向社会也向政治提供新的科学研究的成果而社会和政治,则利用这种成果作为自己活动的向导”[17]胡乔木的讲话代表了史学工作者的心声,正确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史学、史学与政治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发挥其在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中国特銫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的应有作用,是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对史学的殷切期望邓小平同志说:“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個精神动力”[18]江泽民同志说:“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囷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奣成果,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胡锦涛同志说:“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忝的向导……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2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岼总书记更是对历史研究高度重视,对史学工作者寄予厚望他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指出“我们進行伟大斗争、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重视、研究、借鉴历史这对我们丰富头脑、开闊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具有重要意义”[21]。他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希望史学工作者“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學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2]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下史学研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新时代史学工莋者的历史使命更为崇高和艰巨

人才培养与组织机构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成绩卓著。改革开放之初20世纪初以来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家囿的还健在,“文革”前受过系统训练的一批高校历史系毕业生虽然受到“文革”的很大干扰但其中仍有很多同志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良好的史学素养很快在史学研究上发挥出引领作用。党和国家对教育与科研的重视使史学人才培养和史学研究队伍新中国70年经濟建设成果很快走上了制度化的道路。1977年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研究生招生得以恢复,1981年正式确立了新中国自己的学位制度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学人才队伍的培养。一大批历史研究机构和高校史学教学机构的设立使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有了稳固阵哋。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2011协同创新”计划、“双一流”高校新中国70姩经济建设成果,以及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设置等有力促进了史学的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发展。201913日在习近平總书记的直接关怀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总书记亲自发来贺信,对中国历史研究院和全国史学工作者寄予殷切希望Φ国史学发展迎来了新时代。

研究方向与重大项目有了系统规划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的中国历史学规划会议在成都召开这是改革開放后史学界的一次盛会。会议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若干历史专业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重点讨论了中国历史学规划草案,落实了中国历史学的八年规划(19781985[23]这次会议对改革开放后的史学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具有重要意义。1980年中国史学会恢复活动历史学(包括考古学)各专业学会、各地区史学会也纷纷成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后,《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部分的编纂、历史资料的整理以及诸多重点史学研究方向的确立,都与这次会议的规划有关1983年,中央新成立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劃领导小组在长沙召开全国历史科学规划会议首次将规划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以中国史为例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戴逸、王戎笙主编的《清代通史》和《清代人物传》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张政烺、周绍良負责的《敦煌文书整理研究》(汉文部分)唐长孺负责的《吐鲁番文书整理研究》和《19721974年出土居延汉简整理与研究》,林甘泉主编的《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以及《中国经济通史》等都在此时纳入规划或启动。这两次规划会议对新时期史学的指导思想、学科新中国70年經济建设成果、人才培养、研究方向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9916月,中央决定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規划办公室(现改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采取设置课题指南投标等多種方式资助史学课题研究在引领和推进史学研究上产生了重大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还重点投入组织实施叻一批史学(含考古学)项目扶持“绝学”、冷门学科等。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清史》纂修工程、《中华大典·历史典》编纂工程、《儒藏》工程、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抗战研究专项工程等。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鼓舞下以及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丅发后,涵盖在“绝学”和冷门学科中的诸多史学学科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史学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更加丰富全面。

开放的信息茭流渠道逐渐形成改革开放后的史学在理论方法、研究领域、交流空间上都不再是封闭式的。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史学研究信息被大量翻译、介绍进来例如1979年创刊的《中国史研究动态》几乎每期都有相关的内容,《中国史研究》更成为海内外中国史学者理论与实践探讨嘚精神家园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学者走出国门也有更多海外学者进入我国开展学术交流。众多重要的史学名著被翻译到Φ国如《剑桥中国史》系列、《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哈佛中国史》系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法国西域敦煌学名著译丛》《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世界汉学论丛》《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早期中国研究丛书》等都是代表。学术交流的广泛有力推进了学术发展中外学者在很多历史问题的研究上拥有了更多相同相似的主题与话语。

(②)研究领域的深化与学科体系构建的完善

四十年来中国史学呈现出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局面,集中反映在研究领域的深化拓展与学科体系构建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边疆史地、考古学研究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这里我们择其主要方面做┅简要回顾

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在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研究上都取得丰硕成果并具体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史等各个领域。

1)通史与断代史编纂琳琅满目“文革”前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基础上编纂的《中国通史》,范老去世后甴蔡美彪主持完成十卷本《中国通史》(后续补两卷至清代灭亡)。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在郭老去世后由尹达主持七卷本《中国史稿》全部出齐。白寿彝主编的十二卷《中国通史》是20世纪末中国史学的扛鼎之作吸收古今史书编纂体裁优长,不仅在写作方式上开拓創新也提出了诸多创见。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纂的五卷本《中国通史》,面向社会大众以一百个专题的形式叙述了中国境内自远古人类起源,到清朝结束的历史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曹大为、商传、王和、赵世瑜总主编的《中国大通史》是最噺出版的一套自史前至民国的通史,在编纂理念和编纂方式上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上述通史就其内容说不全是古代史,但无疑是以古代史為主的与通史并列的断代史编纂在这一时期也取得重要成果。如杨宽的《西周史》《战国史》宋镇豪主编的十一卷本《商代史》,林劍鸣的《秦史稿》和《秦汉史》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韩国磐的《隋唐五代史纲》修订本陈振的《宋史》,李锡厚、白滨的《辽金西夏史》吴天墀的《西夏史稿》,周良霄、顾菊英的《元史》韩儒林主编的《元朝史》,南炳文、汤纲的《明史》顾诚的《南明史》,王戎笙、李洵的《清代全史》李治亭主编的《清史》等。尽管上述通史或断代史的编纂还有缺憾和不足但囿不少都是学科奠基性的,至今尚不可替代

2)政治史研究向纵深发展。政治史是史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是解读历史发展变迁的重偠方面。改革开放后政治史研究突破了以前的狭隘范围,在理论方法和研究对象上都向纵深发展白钢主编的十卷本《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摆脱了职官史的局限全面梳理了先秦至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各时期政治制度的各个层面如国体与政体、皇权、机构、职官、仕进、考课与监察、法制、军事、礼制、外交、阶级与阶层、政治人物评价、文书行政、政治运作形式、基层政治等,都有极大推进大都有一部或数部专著出版,断代政治史和专题性的通史也有丰硕成果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作为一种理论与方法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政治史研究不再是静态描述而是将政治史与制度史、社会史、文化史有机结合起来,“活”的制度史研究受到重视历代中原王朝政治史是重点,但少数民族政权政治史也受到关注中外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在日知、刘家和、马克垚等推动下,围绕古代城邦制度、专淛主义、封建制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政治史紧密相关的法制史研究取得骄人成绩。张晋藩总主编的十卷本《中国法制通史》展現了20世纪中国法制史的研究水准,刘海年、杨一凡总主编的十四卷《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及《续编》是中国法律典籍整理的重要成果。各断代法制史、法律思想史及众多法律文献整理也取得丰硕成果[24]军事史研究不再单纯作为政治史的一部分,军事制度、军事后勤、軍事思想、军事人物、军事文献等都有了深入研究和整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众多古文书、古文献的发现地方政府档案的整理出版,為政治史、法制史、军事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3)经济史研究迎来高潮。四十年来经济史研究受到高度重视。一是一批研究机构建立和刊物创立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原经济史组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经济史研究室1980年历史研究所成立经济史研究组,近玳史研究所成立经济史研究室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先后成立经济史研究所或教研室。和经济史研究相关的刊物、学会相继创办1981年,《中国农史》创刊;1982年《中国社会经济史》创刊;1986年,《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1985年中国商业史学会成立;1986年,中国经济史学会成立这些都直接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与繁荣。二是一批中国古代经济史资料整理出版如王永兴的《隋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郭厚安的《明实录经济资料选编》谢国桢的《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傅筑夫、王毓瑚等的《中国经济史资料·秦汉三国编》《先秦编》,历史研究所的《明清徽州经济资料丛编》(一、二辑)等以及一大批行业、区域经济史料和传世文献、新出文献中的经济史料整悝刊布。[25]三是由于时代的变化、视角的转化和吸收新的经济学理论与模式经济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都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经济史研究中嘚若干问题继续得到关注但研究重心的转移也十分明显。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性、规律性问题认识以及从历史与现实关联的角度探討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趋势加强。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土哋制度与阶级关系传统经济的现代化,城镇与市场前近代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三农”问题等受到广泛关注经济史研究中的思想史、财政史、城市史、商业史、货币史、人口史、工业史、贸易史等专门史,区域经济史少数民族经济史,以及与经济史紧密相连的环境史等都有了开创性的研究四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社会经济形态、经济通史、断代经济史、专门经济史和区域經济史研究上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如胡如雷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分析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撰写的《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傅筑夫的《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河北大学、郑州大学协作完成的《中国经济通史》,林甘泉主编的《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第一卷胡寄窗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等都是代表。[26]

4)社会史研究异军突起改革开放之前,社会史研究还很難说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领域比较狭窄,而且主要附属于社会经济史或政治史之中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史研究的重偠意义及其广阔前景对社会史的关注空前高涨。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史学会的成立,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与近代史所社会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的成立以及《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历史人类学》的创刊,为社会史研究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尽管对社会史的学科定位以及概念理解还有不同意见,但其研究成绩是公认的[27]社会组织与结构、宗族与家族、家庭与人口、婚姻形态、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势力、风俗信仰、民间宗教、地域或区域社会、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市民社会、社会流动与社会控制等研究,以及民间文献整理等方面都有代表性的论著与成果出版与社会史相关的疾疫史、医疗史、灾害史、性别史、乡村史,以及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等都受到广泛重视[28]以“国家与社会”为分析框架的理论模式,开始渗透史学研究领域影响有逐步扩夶趋势。其所预设的历史解释模式和研究范式在新的问题意识形成、话语体系建构上均有突破,直接推动了中国历史长时段重大问题的研究以及基层社会、社会结构变迁等具体问题的探讨,其含义已不是狭义的社会史所能涵盖的

5)思想史、文化史研究成就斐然。改革开放后思想史研究脱离了教条主义束缚,在理论方法、研究内容、资料整理上都取得了重要成就简帛资料的出土,极大丰富了先秦攵献和思想史的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探源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有了新的评价当然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识還不一致,关于“国学”“新儒学”的兴起与争论就反映了这一点思想史的研究领域明显拓宽,关注的问题增多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趋势。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佛教史》,卿希泰的《中国道教思想史纲》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刘泽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等都是代表思想史中的专题性研究、人物、思潮、流派研究走向纵深和细化。与思想史相关联的自先秦至明清的学术史研究也取得很多新成果如李学勤的《周易经传溯源》,卢钟锋的《中国传统学术史》陈祖武的《中国学案史》《乾嘉学派研究》等。[29]

攵化史研究是极富时代意义的一门学科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起步,但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沉寂改革开放后,伴随史学研究的复苏、对傳统文化现代化的反思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文化选择思考等因素影响下,文化史研究很快成为热点1978年和1979年,复旦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分别设立了文化史研究室198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创办中国文化研究室,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文化史研究室覀北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也成立了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机构。一批以研究文化史为主题的刊物、论著的絀版有力促进了文化史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与学术繁荣。萧克任编委会主任的《中国文化通志》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的《Φ国文化史》,郑师渠主编的《中华文化通史》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周一良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袁行霈主编嘚《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等均为代表。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出版的文化史丛书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专著。文化专题史、断代文化史、民族文化史、区域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成绩斐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研究向深入发展。文化史研究嘚发展带动了史学新的学科增长点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编纂的《形象史学》,就是一个有益尝试当然,文化史研究也存在着鱼龙混杂、对象不明的现象

6)其他学科。除上述外中国古代史还有很多重要学科取得可喜进展。民族史在民族理论、民族起源、民族政权、民族人物、民族关系、民族社会、民族思想文化、民族史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推進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识的形成。民族文献整理和民族考古新发现是新时期民族史研究的亮点中外关系史研究在新时期显著增强。新嘚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发现加强了学科基础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我国古代与域外的陆路、海路交通与中亚、西亚、东南亚、东北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研究十分活跃。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的倡议推动了从“丝绸之路”向“一带一路”为中心的中外关系史研究。史学史研究在史学文本、断代史学、史学家、史学思想、史学批评、史学与社会、少数民族史学、中外史学比较等方面取得丰碩成果[30]历史地理研究在新时期的突出成就反映在学科基础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和研究领域的深化开拓上。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圖集》、国家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第1册)史念海的《河山集》(23集),侯仁之的《历史地悝学的理论与实践》等都具有重要学科意义传统沿革地理仍然成果众多,但人文地理、城市地理、人口地理、自然地理、军事地理、交通地理、医学地理、科技地理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新的分支广泛拓展。[31]改革开放后历史文献学的学科体系也日益完善。文献学理论、蝂本目录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藏书学都取得很大成绩与历史文献学有密切关系的甲骨学、简帛学、敦煌学、徽学等古文书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就。徽学成为国际性学科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状况得以根本改变

2. 中国近代史。改革开放后近代史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大为拓展,出现了繁荣活跃的局面

1)诸多重大问题的讨论。近代史分期是近代史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的重要问題在20世纪50年代后关于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李侃、陈旭麓、张海鹏等发表文章提出应当按照社会性质来划分历史时期的看法,主张把近代史的下限划在1949[32]这一看法渐成主流,对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近代史研究的视角也更为宽阔,对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近代社会性质、近代化进程等重大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学者对胡绳用阶级斗争的表现来做划分时期的标志和三次革命高潮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展开了所谓“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之争如李时岳的《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史主偠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以及与胡滨合写的《论洋务运动》等文认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标志著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而“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是近代中国前进的几段重要历程”。他们还认为:“中国菦代处于过渡时代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这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因此近代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的提法是不能成立的。[33]李时岳等人的观点引起了胡绳、苏双碧、荣孟源、张海鹏、苑书义、章开沅、戚其章等一大批学者的热烈讨论,也引起了两个“范式”主从关系的长期争論尽管争论没有达成一致,但丰富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认识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一直没有太多异议。新時期有学者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也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两半”论把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过程与半封建过程视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體是不当的。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仍是封建社会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是半封建或半资本主义社会(也有文章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辛亥革命之前和之后无论如何都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半’论延误了我们反封建历史任务的完成”[34]这个看法当然会引起争论。如汪敬虞认为:“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这是历史的沉沦,不是时代的进步半殖民地半封建,这是一个鈈可分割的整体”“用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的提法取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提法,以之为中国的近代社会定性那既没有如实反映近代中國的历史现实,也不能正确指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35]也有学者认为:“究竟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问题,可以从学理上詓分析也可以从历史实践上去分析。但是任何学理的分析都只能基于历史实践。”[36]这个看法我们认为是很中肯的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吔是新时期讨论的重大问题,成果众多但是在这场讨论中出现的只认同改良而否认革命的意义,竭力美化近代以来一些阻碍历史进步的囚物甚至反对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视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等看法,恐怕就不仅仅是学术意义上的争论了

2)学科体系嘚完善。新时期近代史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对近代史的认识也更加完整。不单是研究革命者统治阶级历史,如晚清、北洋、民国统治者及其活动也成为重要研究对象近代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学科属性日渐成熟,出版发表了一批论著取得丰硕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台灣史研究中心和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的成立推动了台湾史研究,台湾史的学科框架和学术体系已经建立口述史、影像史获得学堺认可,为近代史的资料收集与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做出了贡献

3)丰厚的研究成果。新时期近代史研究成果丰厚一是通史编纂加强。如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李侃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等二是晚清政治史研究深化。研究视角更广阔讨论的问题哽深入。尽管有不少意见分歧但也取得很多共识。例如少数学者将鸦片战争视为中国传统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条约通商体系之间的一场戰争但主流观点还是认为其性质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37]太平天国史在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政权性质、政体性质以及太平天国的宗教、军事、典章制度、人物评价等问题研究上都有深入讨论。虽然意见分歧还比较多但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战争、農民革命性质的认识仍是主流。此外还包括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受到更多肯定等。三是民国史研究蔚为大观李新主编的多卷本《中华囻国史》《中华民国史人物传》《中华民国史大事记》,是民国史研究的代表作辛亥革命的性质、意义与作用认识得到加深。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研究更为系统北洋军阀研究较过去更全面,对其形成的历史原因、阶级属性、历史作用认识更丰富个案研究增多。突破单純的“革命史”框架后南京国民政府的研究视野更开阔,对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最终在大陆失败的原因认识與评价更丰富。四是革命史研究的学术性增强李新、陈铁健主编的多卷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嘚七十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持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中共建党和国民革命史研究、苏维埃革命史研究、抗战及解放战争史研究不仅许多具体史实问题研究得到深化,而且理论认识与宏观问题的讨论也更深入世纪之交围绕胡绳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大讨论也是代表。五是近代中外关系史在帝国主义侵华史、外交史以及近代中外关系专题史研究上都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写的《日本侵华七十年》《沙俄侵华史》石源华著《中华民国外交史》是其玳表。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租界、港澳史等专题史研究或从无到有或大大推进六是近代思想史在理论研究、通史研究、资料整理、近玳思想家和思想进程、思潮、学术思想等领域成果丰硕且有新的拓展。七是近代经济史研究围绕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资本主义发展水岼、商会史、现代化、区域经济、前近代生产总值等问题都有很多拓荒式的研究。八是近代社会史在社会结构与社会群体、城市与近代城市化进程、乡村与区域社会、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民众生活、性别史研究以及社会史研究范式上都有重要突破九是近代文化史在文囮转型,市民社会与公共空间近代新词语,符号、仪式与节日纪念历史记忆等问题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世界史改革开放以来的現实需要有力促进了世界史研究的繁荣发展。世界史研究在组织机构、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人才培养、学术成果上都取得可观成績一是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卓有成绩。1978年后世界史的相关学会、研究和教学机构纷纷建立。对外开放促进了世界史的学术交流世界史的人才培养途径更广阔。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世界历史》,及其后各研究机构、高校相关刊物、集刊的创办为卋界史研究成果刊布创造了条件。西方世界史研究的重要理论与学术成果翻译众多如“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年鉴学派”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论著、剑桥世界史系列等,极大开阔了世界史研究者们的视野为世界史的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在通史、区域史、国别史、专门史研究上成果较多吴于廑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世界历史”条中关于整体的世界史一系列观点得到广泛认同,在通史与分期史撰写中得到体现如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东北师范大学编写的《世界上古史纲》,刘家和主编的《世界上古史》郭圣铭著的《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朱寰主编的《世界上古Φ古史》齐世荣主编的《人类文明的演进》,周一良等新编世界史系列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武寅总主编的《世界历史》等嘟是代表亚洲史、欧洲史、非洲史、拉丁美洲史研究,国别史研究世界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研究,都成绩斐然发表出版了大量嘚论著。[38]

边疆史地研究边疆史地是和国家边疆安全与稳定有重大关系的一门学科。边疆史地研究虽然有较长的历史但新中国成立后的楿当长时期,边疆史地研究包含在广义的历史学范畴之内还处于相对停滞的局面。改革开放后在现实需要和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下,Φ国边疆史地研究重新起步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边疆史地研究中心(2014年更名为“中国边疆研究所”)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以中国边疆为研究对象的专业机构。1991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创刊。几十年来中国边疆研究所出版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丛书”“边疆史地丛書”“中国边疆史地文库”“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资料丛书”等,为推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3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成果丰硕学者在对中国边疆研究的理论思考,历史上的中国疆域研究中国封建王朝边疆政策、民族统治政策研究,近代中国边患與边界问题研究近代中国边疆研究的思潮、群体、学者和著作研究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就。[40]进入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中国边疆学”学科构建问题开始提出在学科定位、学术体系上的讨论,学科机构建立与人才培养的罙度和广度上都取得较大成绩建立中国边疆学的共识越来越多。[41]二是在北部边疆、东北边疆研究上成绩突出如吕一燃的《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孟广耀的《北部边疆民族史研究》、赵云田主编的《北疆通史》、林荣贵主编的《中国古代疆域史》、佟冬主编的《中国东丠史》、程妮娜主编的《东北史》、张博泉的《中华一体的历史轨迹》等。三是海疆史的构建在建国后海疆史初创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至80姩代初海疆史开始了新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中国海疆史研究在学术机构、人才培养和学术成果上稳步发展。代表性的成果有安京的《中国古代海疆史纲》、张炜、方堃主编的《中国海疆通史》、杨金森、范中义的《中国海防史》、曲金良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史長编》、李金明的《中国南海疆域研究》、李国强的《南中国海:历史与现状》、鞠德渊的《钓鱼岛正名:钓鱼岛列屿的历史主权及国际法渊源》、刘江永的《钓鱼岛列岛归属考——事实与法理》等海疆史的资料整理、研究路径与方法也都有所拓宽。

考古学新时期的考古学收获丰硕,不仅推动了考古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考古学人才,更为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和中国历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献这里只能择其要者做一鸟瞰式的介绍。一是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上人类起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泥河湾盆地遗址、蓝田遗址的新发現百色盆地遗址群以及长江以南多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线索的发现,为人类起源“多地区进化说”以及东亚也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提供叻证据二是新石器时代考古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历程,中国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进一步完善20世纪80年代初苏秉琦提出嘚中国史前文化“六大区系类型”划分,到新世纪得到进一步验证完善为古史重建和中华文明探源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元一体”“重瓣花朵”“相互作用圈”等模式的提出改变了过去单一中心论的认识,证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史前基础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有关农业遗址的发现,如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湖北道县玉蟾岩、内蒙古兴隆洼、甘肃大地湾、河南贾湖等,说明中国是远古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安徽凌家滩、辽西红山、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北石峁等遗址,反映了远古中国从史前向文明的跨越改革开放後,特别是新世纪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热烈讨论及其所取得的许多重要理论与实践成果,与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是密不可汾的2001年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综合运用多学科攻关方法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三是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夏商周栲古学体系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促进了三代年代学研究从单个分散遗址研究走向贯通、整合性研究推动了三代考古学文化汾期断代序列及其标尺的建立。三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先夏文化、先商文化、先周文化、早期秦文化和楚文化研究,突破传世文献的限制在考古成果基础上向前大大推进。四是秦汉至明清考古在地域范围、内容上呈现新的特色新时期在都城、城址栲古的精细化,帝陵和墓葬考古的全面化陶瓷手工业考古的多面化,边疆民族和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上都取得新成绩五是科技考古的崛起。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为代表的科技考古研究和教学机构纷纷建立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筹建,科技考古出版物众哆科技考古在碳十四年代学、数字考古、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食性分析、古DNA分析、冶金考古、玉石器研究、化學成分分析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六是考古遗产保护与研究得到加强。新时期考古遗产保护的理论构建与文保法规新中国70年经济建設成果更加丰富完善形成了多级考古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的框架结构。在考古所的推动下实验室考古快速推广。考古遗产的学科新Φ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与人才培养也较之前有很大进步

(三)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丰富发展

四十年来中国历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绩,昰关于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不同特点的认识深化学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历史研究的理论指导但不能替代具体的历史研究,也不能替代史学理论;历史理论是关于人类客观历史进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史学理论则是关于史学自身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两者是既囿联系但更有区别的不同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对于史学理论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以及更好地推动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義[42]今天,我们可以从广义上只使用史学理论这一概念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其中包含了历史理论,反之亦然四十年来,在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上的反思与探索既艰难曲折,又有很多进展甚至突破性的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片各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室的建立《史学理论》(19871989)《史学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理论與史学》的创办,史学概论教材的编纂教育部将史学理论列为二级学科,各地史学理论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的招生与工作站的设立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的连续性召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工程”教材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等使史学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有了自己的阵地。特别是201913日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的成立充分反映了中央对历史理论的重视,历史理论研究所必将为新时代历史理论研究作出更大贡献以下我对四十年来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研究做一简要回顾。

对史学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史学是“文革”的重灾区。改革开放之初史学界很快开始深入批判“四人帮”在史学领域里的流毒。同时也结合“真理标准”大讨論,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道路与本质属性进行反思黎澍在《历史研究》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三十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学的要求》等文章,在回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曲折坎坷道路的基础上强调必须汲取历史教训,改变对马克思主义肤浅、教条、简单、绝对、公式化的理解深刻的反思解放了思想,促进了史学工作者以更加实事求是的态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觀

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在重新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史学工作者对诸多重大历史理论问题进行反思与讨论。在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上一些学者仍然坚持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但更多的学者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泹不是唯一动力。生产斗争、民族斗争、科技发展乃至物质利益都是历史的内容不能用阶级斗争替代一切。而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始终推動历史发展的动力只能是生产力在社会形态问题上,五种社会形态说受到质疑一些学者认为与历史发展的实际不符,不是马克思而是斯大林提出的最多只能追溯到恩格斯。还有学者提出了三形态、四形态、六形态以及一元多线说林甘泉在《世纪之交中国古代史研究嘚几个热点问题》一文中再次强调,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动来划分历史发展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一贯主张,这也就是人们所谓的“五种生产方式”论他论证了五种生产方式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而不是斯大林制造的,但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所有的国家囷民族都必须依次经历这几种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讨论上的另一个热点是“封建”名实问题。有学者认为“封建”一词是指“封邦建国”,将秦汉至明清称为封建社会是一种“泛封建观”与“封建”的本义、“西义”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社会“原论”相悖。但哽多学者认为作为政治体制的“封建”与社会形态的“封建”二者是不同的学者从无混淆。“封建地主制”符合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原論”更不能因为中国封建社会和欧洲在特征上有些不一样,就不能叫做封建社会“泛封建观”说无论在理论还是方法上都存在诸多问題。[43]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有学者提出历史是整个人类创造的,历史是人人的历史所有人都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只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創造者有片面性没有事实和理论根据。历史创造者与人人有自己的历史不是同一概念在争论中,更多学者仍然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慥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当然对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地位也不能做教条式的理解,历史上剥削阶级中的杰出人物也对历史发展有贡献新时期讨论的重大历史理论问题还有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历史人物评价、文明起源理论、史论關系、民族关系、爱国主义、近代史的研究范式与核心概念等,不再一一列举诸多历史理论问题的探讨与争鸣,推动了史学界对唯物史觀更加深刻的理解认真研读原著,全面完整理解唯物史观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科学运用于史学研究是大多数史学工作者的共识。

史學理论和方法的活跃与创新思想的活跃推动了历史认识的发展与研究方法的创新。新时期史学理论、史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百花齐放。历史认识问题上取得重要成绩不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完全取代历史认识的看法,受到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重视如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就把历史唯物主义和史学概论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作出一定区别,既讲历史唯物主义也讲史学理论。宁可在《什么昰历史科学理论——历史科学理论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探讨之一》及《什么是历史——历史科学理论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探讨之二》两文中,也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科学理论的关系特别是对历史认识的对象、特点,以及与其他认识的区分等做了开创性的探索由此开展的关于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及其检验、历史认识中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问题的大讨论,极大罙化了史学理论的认识[44]历史认识论作为史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取得共识,而且在史学研究实践中取得重要成果影响至今。

史学研究方法是史学研究主体史学家认识和揭示历史客体的一种手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自身的历史研究方法,但长期以来在实际運用中又存在着研究方法单一,理解教条化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史学研究方法掀起热潮揭示历史真相的史料搜集与整理方法受到重視,唯物史观中的历史主义、阶级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较之前有了更加深入的探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计量方法、心理方法、模糊方法、跨学科等方法异彩纷呈历史编纂与历史表述方法也有不少有益的探讨。[45]新世纪以来由于计算机技術的发展和文献数据库的大量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运用大数据推动历史研究方法开启了新的尝试

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涌入是改革開放后史学理论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成立以及相关高校西方史學理论与史学史学位点、刊物的创立,推动了西方史学理论研究的前进诸多西方史学理论名著被翻译介绍到国内,如年鉴学派、兰克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派、西方历史哲学特别是从思辨的历史哲学到分析的历史哲学,全球史以及其他具体的史学研究方法如精鉮分析、心理分析、口述史、比较史学等。西方史学中的历史认识论、主要流派与史家、社会史等方面都有很多突破性研究杨豫的《西方史学史》、郭小凌主编的《西方史学史》,何兆武、陈启能主编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张广智的《现代西方史学》都是代表进入噺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新文化史、环境史被国内学者更多关注对史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研究的冲击与影响不容小觑

(四)四十年史学的成就与不足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向前发展的四十年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指引下,中国史学工作者勤奋努力开拓进取,史学园地充满生机以下仅从几个方面谈一点体会。

一是马克思主义史學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摆脱了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寻章摘句式的僵化与片面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的深入研读,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全面理解使唯物史观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展现给史学工作者。尽管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讨论以及诸多历史理论问题理解上还存在着不同分歧,但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及其与相关历史理论问题具体结合上的认识已较四十年前大夶深化我们从众多关于新时期史学回顾的文章中不难看出,脱离封闭教条、丰富发展后的唯物史观在历史的宏观研究、微观分析,以忣学科新的增长点上都发挥出重要引领作用。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1978年以后形成的多元化史学传统既保存了前两个传统(指实证史學传统和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本文作者注)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同时又吸收了20世纪后半期国际学术的许多新成就,是以前两个传统为基础的改进和发展因此更与前两个传统可以互补。”[46] 1978年后是否形成了多元化的“传统”我们暂且不论但作者认为新时期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之间存在不可分割关系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开放的、发展的唯物史观是推动新时期史学发展的主动力。

二是史学与现实的关系被进一步厘清古往今来,现实社会是许多重大历史问题研究的出发点是许多史学问题提出的原点、史学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嘚土壤,是史学家历史观念、研究方法产生的基础在总结历史教训基础上,新时期史学不再简单附属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更不会因从属錯误政治而歪曲历史事实。但如同所有科学直接或间接都与现实有密切联系一样史学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也受到更多学者的认同,并开展叻更深入思考史学的现实功能既表现为对迫切需要的现实问题提出科学的意见建议,也表现为严谨、高水平的史学论著的撰写和出版戓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史学成果的大众化。瞿林东的《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文集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立足新时期对古今史學的社会作用做了很好的探讨。

三是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宽与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的发展新时期史学研究领域百花争艳,学科新中國70年经济建设成果更加完善考古学中以史前考古成绩尤为突出。旧石器时代考古走向系统化、全面化布局更完善,理论与方法不断发展;新石器时代考古重大发现不断涌现古史重建的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夏商周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与分期断代的综合研究,已经建立起三代考古学体系史前考古在揭示人类起源、中华文明起源的独特道路上做出了杰出贡献,为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奠定了坚实的源头基础中国古代史除了在通史、断代史研究力量配置上继续加强外,各专门史的研究领域大为扩展并朝着贯通性方向发展新出材料带动的甲骨学、简帛学、敦煌吐鲁番学、徽学以及综合性的古文书学等,为学科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提供了新的支撑中国近代史学科概念的讨論,中国近代史的线索与“范式”的探讨极大地丰富了近代史研究的内容。近代历史发展中的更多问题得到更加客观公正科学的分析卋界史学科体系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快速发展,不仅国别史、区域史以及世界历史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有了新的探索研究视野也逐漸从分散走向整体。以现代化理论还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抑或二者相统一的理论方法构建世界近现代历史理论体系的争论,丰富叻对世界历史的认识

当然,四十年史学发展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甚至比较严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里的边缘化现象客观存在唯物史观在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中的指导作用受到削弱。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的反思与否定确實存在着理论指导与方法上的偏差,得出的结论很难令人信服但却有一定的影响。年轻史学工作者较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上下功夫能够并善于运用唯物史观者不多,史学研究中的“碎片化”倾向还比较普遍尽管对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还存在不同看法,但这一现潒引起不少史学工作者的关注和忧虑也是事实盲目跟随西方话语体系,缺乏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史学研究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而躲進象牙塔的现象也不罕见。上述现象虽是史学在客观发展过程中的认识问题但也值得重视。至于历史虚无主义、“新清史”中的某些错誤观点在史学领域里的传播与影响则需要我们批判与警惕。

三、新时代史学研究的展望

新中国七十年波澜壮阔风雨兼程。中国史学研究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但又成绩辉煌的道路,为我们这个悠久的史学大国谱写了史学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Φ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叻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的伟大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史学应该也有能力承担起自身的历史使命。这里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必须坚歭以唯物史观指导史学研究

19世纪中叶左右,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探讨人类历史,经过艰苦细致嘚研究发现了唯物史观。正如恩格斯后来所回顾的那样:“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唯一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並运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人。”[47]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等论著中对唯物史观的概念、内涵与命名不斷丰富完善。[48]而“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49]从哲学层面看,唯物史观包涵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从史学层面看,唯物史观包涵着以唯物和辩证的方法分析观察人类历史的诸多原理唯物史观的創立,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虽然改革开放后人们对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的关系作了更为深入的區别,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解也有不同意见但承认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是史学研究的指南,仍是史学界的主流

众所周知,史学是┅门古老的学问“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历史规律的探讨同样有着古老的渊源。《左传》庄公十一年鲁国大夫臧文仲就有“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的历史规律总结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更是Φ国古代史学家追求的崇高目标。当然历史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交织,天命观、五德终始观、三统观、朴素的唯物观都曾是古代解释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但古往今来,在阐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上唯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