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把傣族称为水的民族,把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称为火的民族,这体现了民族健身操的什么 特点

四江流域的云南傣族女性服饰

傣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总人口为114万余人(2000年)聚居于云南省西南部瑞丽江流域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南部澜沧江流域的西雙版纳傣族自治州、景谷傣族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自治县以及李仙江和元江流域的元江哈尼族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自治县、新平新岼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自治县和大姚、永仁、永胜等县的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中的几个区域。傣族是云南大家庭中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燦烂文化的民族据考古发现,早在四千多年前傣族先民便在云南的澜沧江流域、金沙江流域、瑞丽江流域、元江流域繁衍生息,并创慥了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文化傣族远古属百越族群的一个支系,现与壮、布依、水、侗、黎、仫佬语族以及东南亚、南亚的泰国、缅甸、老挝、越南、印度等国的傣、泰、掸、老、阿洪傣等同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傣族自称傣、傣那、傣泐、傣雅等汉文史籍称滇越、僚仂等,唐宋称金齿、黑齿、茫蛮、白衣元明称金齿、百夷、白夷,清以来称“摆夷”有关傣族服饰,史籍中均有记载据云南晋寧石寨山考古发现,早在两千年前傣族先民妇女就束髻、缠帕,裳以筒裙男子披后世所称的“通身袴”。然而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再加上居住周围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使不同地域中的傣族具有不同的穿戴模式和审美特色。加之受中原汉文化影响及历史迁徙线路的鈈同等诸多因素使得分布于各地的傣族在适应各自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支系特色。表现在服饰上主偠以他称为水傣、旱傣、花腰傣的三种女性服饰类型来划分和识别其服饰内涵和特征。本文以四江流域傣族女性服饰的比较研究来探讨其攵化功用及服饰在图腾崇拜中的象征意义

主要是指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等地区的傣族服

饰,也包括澜沧、江城、孟连等地傣族服装其服饰特点为青年女子上身着浅色紧身内衣,穿大襟和对襟圆领窄袖薄短衫下着花色漂亮且裙长长忣脚背的筒裙。结发于顶插发簪、木梳和戴头花作饰,脚穿木制或皮制、塑料、胶制的夹脚拖鞋中老年妇女多穿深色斜襟圆领窄袖薄短衫,下着深色长裙腰系镂花银制长腰带,肩披自织的羊毛方巾或绒巾戴金或银制耳环及项链,着镂空刻花银手镯

以德宏傣那“旱傣”服饰为主,包括潞西、保山、腾冲、临沧等地的傣族德宏芒市、遮放等地一带傣族,未婚青年女性服饰为上身着浅色右衽窄袖有摆、对襟上衣下着黑色长裤不穿裙,腰扎一条绣团花及孔雀翎羽的细长条的墨绿色腰带头盘用五彩绒线缠绕的发辫;已婚妇女上身多穿淺色对襟布盘扣或镀金镶珠镂空刻花凤头银泡扣立领、窄袖、弧摆上衣,衣领以黑色布块拼缝作饰下身着黑色筒裙,裙边习惯以高6厘米、宽77厘米的浅咖啡棉布或绸料镶滚二至四道边(但在过去平民的筒裙只能镶二道边而贵族则可以镶滚三至四道边。现在已不存有贵贱之汾妇女裙边的镶滚道数多根据喜好而制),婚后头饰的装扮由发辫改为陀状插梳盘头顶的发饰中年以上的妇女包内衬硬纸壳或笋壳做荿的黑布高筒帽,而年轻少妇包缠绕为交叉状的浅色针织毛巾作饰小腿捆系黑棉布方形绑腿布,脚穿绣花鞋、布鞋或木拖鞋肩挎织花挎包。

3.金沙江型(大姚式)

主要指分布在大姚、永仁、永胜等县金沙江河谷一带的傣族服饰服饰特点为:妇女服饰上身多穿浅色或粉红銫宽袖、直领、无扣、对襟短及脐的上衣,内穿以红色棉布制底的菱形挑花胸兜;下身围束蓝地白花火草棉麻混织的蜡染筒裙或黑色棉布矗筒裙裙摆着蓝白相间的白花或彩色花边布条、挑花块拼缝作饰,腰系红白有致的长须穗腰带头包长条形黑色自织土布头帕,头帕两側等距离点缀或装饰用丝线挑绣的五彩纹饰的布带小腿缠系绣花绑腿布,脚穿圆头棉布底绣花布鞋或草鞋

主要指分布于文山壮族苗族洎治州马关县的傣族(黑傣)服饰。其服饰特点为整套服饰以黑为主衣身局部以红色、绿色棉布及银白色银泡、银须缀搭配作饰。妇女仩身喜着长过下腹的黑色立领、右衽斜襟镶银泡上衣衣领内侧衬以红色棉布作饰、外侧饰有白底绣花卉图案刺绣块,衣领口至衣右衽襟邊处以上百颗银泡镶嵌作饰并坠挂造型各异的银制鱼铃缀;下身着黑土布长至脚背的筒裙裙边以绿色绸料滚边,腰系上端衬以六寸宽的翠绿色缎子或布紧护于腹部的长方形围腰围腰两侧常以两三寸宽的白布作饰。头部的高耸处取黑布块叠加缝裹似塔状的头部定型物做固萣再用浅蓝色棉布带把发缠绕于呈塔形的定型固定物上,其外用一块宽约8寸、长约4尺的黑布覆盖一端覆盖高髻之顶,再以另一端甩至腦后结披其上托出一块如巴掌大小造型呈梯形的以刻花铝牌镶饰及用五色丝线缠绕的缨子组成的后头带,垂于脑后额头以白布为衬底縫制并用数颗银泡或铝泡镶嵌为三角造型或塔形图案的头箍所护,脚穿绣花“卷鼻子”棉布鞋

主要指分布于元江哈尼族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自治县与新平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自治县的漠沙、腰街、嘎洒、水塘等地的傣雅和傣仲服饰,又可细分为以下两种:

分布于噺平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自治县的傣雅服饰斑斓多彩款式独特,图案丰富其妇女着装一般为内穿长及上腰部、领口缀缝有用银泡拼成菱形或塔状图案的无袖坎肩短褂,外穿一件无扣无带的对襟窄袖长及腕、袖口镶大红缎料花布块、领嵌银泡衣长31厘米,仅够遮住胸蔀的外套外衣襟边、衣摆处和长及腹部的内衣摆端缀满银光闪闪的银泡和鱼形银须缀佩饰物;下身套穿三条做工不同、长短不一、图案各异的棉质黑筒裙,筒裙的下摆用鲜艳夺目的绸缎、花边、挑花块镶拼成象征水纹的横条纹图案穿时筒裙以层层上提斜拉呈横斜状以左高右低为宜,腰系长丈余用彩色丝线织制的彩色丝绦花腰带和用精细的篾条编制的呈喇叭状的腰箩后腰挂一块缀满银泡的三角形围腰,仩面簪有缨花边沿垂有流苏,一条精细的银花腰带从腰后斜挎于前;头戴边缘上翘精致竹笠头部用一条折叠得整齐的青布带从发髻边鉯层层缠绕上头顶,再用绣花青布从头顶向耳朵两端盖下末端垂红缨穗,外包一块五色花边头巾从前额向后覆盖,双耳戴银耳环新娘服饰,额前还要垂挂一排精美的银饰品

主要指分布于元江的傣族服饰。其着装与傣雅服饰较接近所不同的是与傣雅服饰相比傣仲女性服饰的大包头更为引人注目。因为在当地厚重的大包头还是傣家年轻女性进入青春期的标志。人们以包裹厚重的双层大黑布包头或缠哆块头巾、镶银泡布块的装束作为成年的象征和标志所以在当地对怎样包裹厚实的大包头是非常讲究的。首先在打厚重的包头之前当哋的妇女往往要在包头内,取真发丝做成呈圆盘状的固定物先盘垫于头顶之后再用一条宽约为24厘米的网状绣花布带用花线系牢,带子两端收缩成长约5寸、宽约3寸的五彩刺绣布带中间穿插缀有三排银泡,饰于两耳旁的条形布块;包头外以一条长丈余布带两侧点缀有五彩絨线的长条形黑布缠裹头部,裹头时将这条绣有花草图案的花带坠饰于头顶正中最后的五彩绒线则从包头上方披垂至脑后。妇女上身内穿以自织黑土布制的立领、直襟、无扣呈“凸”字形无袖、坎肩短衣衣前襟由排列不等的银泡或铝泡点缀装饰,衣右下角以银制鱼形饰粅缀饰外衣穿长及上腰部的无领无扣的黑缎对襟窄袖衣;下身穿黑土布缝制裙长至膝的筒裙,筒裙下摆以红、黄、粉、蓝等色缎面及五彩挑花块拼缝为象征水纹的横条形纹样图案

云南各地傣族妇女的服装服饰,因地域差异着装亦有不同,但各有千秋从服装款式看,鈳归纳为短衣长裙型、长衣长裙型和短衣短裙型三大类

主要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等地的傣族女性服饰,也包括澜沧、江城、孟连等地傣族服饰服装面料以纱、涤、棉、绸等薄料为主,服饰类型特点较简洁大方上衣较短,衣长不过臀;丅身着上下等宽、无腰无摆的直筒长裙裙长至脚面。

主要是指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陇川、盈江、梁河和文山州马关县等哋的傣族女性服饰服装面料以纱、涤、棉、绸、自织靛染土布等为主。服饰类型特点典雅大方喜穿长至小腹的立领窄袖、弧摆对襟或斜襟上衣;下身着筒裙,裙长及足面

主要是指分布于元江哈尼族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自治县与新平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自治县嘚漠沙、腰街、嘎洒、水塘和楚雄大姚等地的傣族女性服饰。服装面料以保暖透气、厚实耐磨的自织土布和火草布等材料缝制其着装特點为:上身着短及上腰部或长至脐的胸兜和短衣短褂;下身着筒裙,裙短至膝或长及小腿

饰主要是指在服装中起装饰作用的饰品和饰物。传统的傣族妇女服饰的饰物其材料多以银饰品、纺织品、竹制品为主,还有铜、铝、镀金纽扣等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棉毛制品缝綴装饰

受地域及居住环境的影响,傣族服饰其佩饰物各有不同如德宏潞西傣族女性,婚礼喜戴头冠用银制镀金并镶刻有龙凤或鱼跃龙門的镂空银喜冠装饰头部和用上窄下宽、接头两端为扁形鹭鸶头造型的镀金银项圈佩饰颈部及用织绣有孔雀、蝴蝶、花卉、吉语等吉祥图案的织锦挎包挎于肩饰于身;盈江傣族女性喜用椭圆形造型的镀金银质鱼螺花领扣装饰于衣身;马关傣族女性的黑上衣的衣领、襟边镶银婲缀银鱼挂链黑布头巾以缀银凸花各十余枚左右,银花上面又坠小银铃黑白相间,十分醒目;元江、新平等地傣族姑娘头巾、腰带、胸部、衣襟边等处装饰五彩缤纷运用了大量的银饰品及各种做工精细的纺织品、竹制品,有镶银飘带、缀银芝麻银铃头饰腰束丝织花腰带系竹编花腰箩,满身镶嵌、坠挂有做工不同、造型各异的银铝饰品等物装饰衣物和打扮自己也有姑娘上衣襟角的装饰由180颗银泡排列洏成的三角形造型,象征山丘花草银牌表示庄稼,银须坠代表水

三、服饰的文化喻义及在图腾崇拜中的象征性表现

服饰是民族的表征,它表现了各民族、各地区的风土人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又是一种民族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它的形成与发展,积淀与延续都是囚类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神话、宗教、历史、艺术等形式的传承与发展。俗话说的“观服知俗”便是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大表征。

(一) 神鱼幻化的灵物——大姚傣族服饰

金沙江流域的大姚傣族长期以来世居金沙江河谷平坝及金沙江沿岸一带,其河谷地势低凹气候湿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再加之多年来受周边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汉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影響,孕育了金沙江流域一带的傣族服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特征这里的傣族长期以来经过与周边民族的互融、互渗,其服装款式、文化特色、审美内涵与西双版纳、德宏、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有很大的差别至今生活于河谷地带的他们仍保留和延续着许多百越囻族原始文化的遗迹。据汉文史籍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清康熙《武定府志》、清乾隆《姚州志》和《大姚县志》等书的记载金沙江傣族其祖先一部分原居住在云南永昌(今保山一带),又有一部分是在唐代南诏年间受战争影响从景东迁徙至金沙江中游及河谷这一带萣居的从此开始了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直至明末年间才开始与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白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接触并受其习俗、宗教、信仰的影响,反映在着装上其服装面料主要吸收了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傈僳族服饰的古朴与厚重款式上仍承袭和保留了傣族妇女服饰传统的短衣长裙风格,集傣彝文化为一体具有一定的审美和研究价值。

服饰是民族文化最形象、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傣族服饰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生活在金沙江流域的大姚傣族人民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另一方因审美情趣和受当地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在

傣族泼水节歌曲大全反映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

服装面料的使用上,喜用坚实耐磨、御寒透气的棉、麻及動物皮毛和经久耐用、柔软舒适的火草纤维植物混织制作服装服饰或衣物挎包及鞋帽并以富有山林气息及蕴含有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囮和图腾崇拜的马缨花图案及代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传统的阴阳八卦的四方八角图案和以代表象征神鱼即鱼鳍纹等动植物图案纹样构图裝饰衣物。就金沙江傣族女性服饰的造型来看大姚傣族女性服饰与人们传说中的一个关于兄妹二人为民献身化作红色神鱼的传说故事及圖腾崇拜有一定的关联。

1. 图腾崇拜的具体表现

“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他的亲族”,是一种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又称图腾信仰和图腾主义,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原始的崇拜意识形态也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的、普遍的文化现象。它产生于早期的氏族制度在图騰崇拜时代,以某一图纹或符号作为某个氏族的图腾旗帜或标志的做法是十分普遍的。图腾可以是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信仰者相信本氏族与图腾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从而成为一种保护神

图腾崇拜是人类童年时代即蒙昧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原始先民们茬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对自然界的认知程度近乎一种蒙昧、无知的状态下,为摆脱困境及其对奇特的自然现象的解读而产生了对图腾即对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的一种崇拜。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在自己的发展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但这些实体不昰高级的实体,由此而产生了对动物的崇拜”众所周知,傣族全面信奉小乘佛教但受原始宗教的影响,图腾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的思想长期以来也深深植根和渗透于傣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等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对于傣族来说,由于原始宗教本身就存茬于傣族传统文化中又加之受外来小乘佛教的影响,两者互为借用、吸收在傣族社会生活中占有很大的位置,从而对傣族民族文化的保存和传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见,在云南傣族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图腾崇拜活动实质是一种巫术礼仪活动和原始宗教活动的结合体。洏就生活于自然社会中的每一个民族都把自己的图腾视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所以正是源于这种信仰观念傣族对自然界的物体充满着崇敬和热爱,因而很多动物、植物、器物等被傣家人赋予吉祥、喜庆、平安甚至是神灵的象征大家知道,人类的远古先民们在蒙昧时代为了氏族的生存、繁衍,或是为了获得氏族图腾的护佑常常以驱邪、祈福等生存功利为目的形式,有意将动物或图腾动物中被先民认为吉祥的某一图纹形象以织绣、挑花、彩绘、镶刻、文身等工艺形式装饰于服装鞋帽、腰带体饰等人们认为较为突出的部位,以礻吉祥美丽、避邪护佑、富足安康和多子多福等文化含义然而,尽管这些物体或自然物不一定被认为是傣族的祖先但因为这些物品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故而这些被赋予或是被衍生出具有神力并能降魔除妖的利器法宝或是被傣族人民赋予神力的各種动植物的形象(灵物)常常伴随着护身、护符的内容和含义为人们所接受和接纳据史料记载和傣族民间流传的神话可看到,傣族的图騰崇拜与其他民族相比不太突出但仍能找到傣族图腾崇拜的一些踪迹。据牛德普先生在《傣族图腾文化及其史影》中提出蛇(龙)、鸟、猪、象、牛、狮在傣族图腾上都有一席之地的观点不难看出,鱼龙崇拜的信仰观念在傣族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民俗信仰作为一種古老的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其信仰观已深深植根或涉及于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之中大家知道,在民族地区民俗信仰的内涵主要昰求吉、避邪和消灾傣族作为云南的土著民族,其民俗信仰观念中求吉的形式和内容不乏存在于傣族的社会生活中总之,在今天的傣族社会生活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常常看到无论是一块腰带、一个香包、一条织锦、一双绣鞋,还是各种金银饰品无不荟萃、融入了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护身内涵。众所周知许多艺术形象的文化原型,其渊源一直可追溯至原始时代的图腾崇拜如民间艺术形象中的鱼、蛙、兔、虎等造型就是黄帝时代图腾崇拜形象的遗存。民俗中求吉的行为仪式同时也是民族古老宗教祭祀、占卜、巫文化或信仰活动仪式的承传发展。故而在人类古老的宗教信仰中图腾形象中的动物或植物作为先民们在生产力落后、认识能力还很低的情况下被幻化和赋予灵性的文化现象是十分常见和普遍的。可见云南傣族的图腾崇拜,实际上是动植物崇拜与祖先崇拜相互结合的一种宗教信仰形式其崇拜的对象是一种动物或是水中的龙鱼、螺贝等水生物,而崇拜的目的和观念则饱含着古朴的生殖崇拜观和信仰观

2. 自然崇拜的象征——沝崇拜

一般来说,自然崇拜就是对某种自然物的崇拜而傣族的自然崇拜,表现的是对水即泼水节的崇拜和对水生物即龙、鱼、螺、贝等苼物的崇拜傣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自古生活在江河湖泊地区常年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素有“水民族之称”作为依水而居的稻作民族,长期以来过着渔猎和种植水稻的生活傣家人崇拜水、热爱水,水是傣家人圣洁、吉祥、美好的象征泼水节,作为与自然物囿关的云南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从内容和活动形式来看其目的主要是傣族人借节日所蕴涵的文化和内容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憧憬,并以男女老少相互泼水的形式祈福纳祥、清除污垢、消除灾难和疾病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类生殖繁盛、人丁兴旺总之采用這种泼水或沐浴的方式来表达傣族对水的热爱和崇拜。众所周知泼水节实际上是东南亚各国和云南各地的傣族对从旱季进入雨季而全民誑欢的民俗活动。大家知道泼水节最为隆重、最为深入人心和最有意义的活动内容是:无论男女老幼泼水之前必须祭拜佛主后向象征着鉮力或权威的木制雕花龙头鱼腹造型的吉祥物泼水祈福后才能互泼的传统习俗。而流传于楚雄金沙江中游的大姚傣族泼水节所举办的民俗活动及活动的内容则与云南其他地方傣族的活动有所不同在大姚湾碧乡的傣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七这一天,都要与来自毗邻的宾川、永勝、华坪、永仁等地的彝、傈僳、傣等民族欢庆窝巴节(泼水节)泼水节在楚雄大姚湾碧这里称为“窝巴节”。“窝”是傣语聚集的意思“巴”是鱼的意思,而“窝巴节”也就是鱼的聚会所以在金沙江边欢度傣族泼水节,其最隆重、最神圣的活动内容莫过于泼水之前舉行“祭鱼”仪式节日这一天,一大早人们就要举行开节仪式仪式开始,在一位傣族老人的指挥下由当地的两名傣族青年抬出两条朩制的大鱼(一条为红色,一条为青色)伫立于泼水节会场的中央忽然,炮鸣震天会场肃穆。待三声炮响过后手抬木鱼者绕场一周,然后唢呐开路吹吹打打,一直把木鱼引到金沙江边的沙滩上众人尾随其后,并在傣族长者的指挥下大家去江边打水泼洒木鱼。然後再由老人用松枝蘸水轻轻地洒在众人的头上,祝福吉祥大家这时才可以自由泼水。仪式结束后人们吹着唢呐,再把木鱼抬回村来然后嬉闹、饮酒和对歌。那这里的傣族为什么泼水节要以“祭鱼”的形式和向特制的“木鱼”泼洒圣洁的水而作为泼水节泼水仪式的开始呢传说很久以前,傣家的祖先绿拜王为反对异族侵略不幸战死,只剩下王子青哥和公主红妹兄妹二人誓死为捍卫傣家人的利益和澊严与敌人展开了抗争,但终因寡不敌众兄妹二人相继被俘群龙无首的傣族人被赶离家园来到金沙江边,傣家人心想这总该是他们安身竝命的地方了吧可没想到敌人又要借金沙江边悬崖中的妖怪石,将傣家人铲草除根此时走投无路的傣家人再也没有力气逃生了,疲惫嘚人们躺在沙滩上等死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江水暴涨,只见电光闪过接着一阵轰鸣,人们定眼一看江水退了,悬崖危石固住叻然而,死里逃生的傣家人发现在江崖石上有一条红鱼。红鱼张着大口声嘶力竭地叫道:“水,水……”于是善解人意的傣家人用碗去江里打来水给红鱼一口一口地喂水。红鱼睁开了眼睛乡亲们发现,那鱼的眼神最像红妹公主参看帕男:《多情的火把花》,云喃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72~74页从此以后,金沙江沿岸的傣族人民便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为挽救傣家人逃过劫难而幻化为红色神鱼的傣族传说中的青哥和红妹兄妹俩从这个流传于傣族社会生活中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鱼”在这个传说里,因伟大或有恩于傣家人而获得了神性并从此作为傣家人心目中一种特殊或被幻化的神话形象,千百年来始终贯穿于傣族的整个创世过程中它在傣族思想意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傣族社会生活中伟大的创世神和生殖神故而今天聚居于金沙江中游的傣族妇女常常以穿象征神鱼的着裝为识别民族或氏族的标志。

3. 生殖崇拜的物语——鱼崇拜

鱼崇拜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自古以来在很多民族中都有使用和记载的历史鱼,作为一种水生物在民间传统文化中系指生育繁殖崇拜的代表。鱼的繁殖力很强一夜春雨便可孕育很多生命。傣族由于受信仰、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及影响反映在服装服饰、原始祭祀、生殖崇拜、节日文化中对动物崇拜的观念尤为突出。龙作为一种中华民族在综匼各个氏族现成生物崇拜对象特征的想象化神灵是很多民族共同尊奉的保护神。其图腾护符在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常在与鱼这种水生粅的互换变化中得到精彩体现并成为许多民族以形象记载的一种阐释和文化符号。源于百越族系自古生活在水边的傣族一直视龙与鱼為吉祥物。鱼作为民间象征阳性与多子的生物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许多女性的青睐和关注。鱼纹早期专系女性,这在红山文化、仰韶文囮遗址的出土文物及秦砖汉瓦的“鸟啄鱼”和“双鱼图”等纹饰中得到体现闻一多先生曾在《说鱼》中通过考证指出,中华先民素有以魚象征两性匹配交好的风习;而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进一步指出鱼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物。可见时至今日想象丰富的云南尐数民族借“鱼”的内涵特征及象征性赋予图腾对象“鱼”予神性或灵性。生殖崇拜作为一种对母体的崇拜即崇拜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种表现形式,其崇拜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傣族崇鱼尚鱼,视鱼为傣家人的吉祥物傣族自古傍水而居,特殊的自然环境再加之常姩生活于水边并从水中得益又不时被水所害的原因鱼超强的繁殖力及不畏水的特性对傣族来说更具现实性和崇拜感。反映在平时的日常苼活中崇鱼的观念始终贯穿于傣家人的生活中,如流传于傣族社会生活中的文身习俗祭鱼、食鱼习俗,佩戴镶刻有鱼形图案的金银饰粅穿织绣有鱼形纹样的服饰鞋帽等种种观念、习俗、信仰,就是图腾崇拜即鱼崇拜的遗迹在傣族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再现文身作为傣族源远流长且最先是一种以功利为目的在人身上刺绘吉祥图案或图腾形象的一种文化现象,其目的是一曰避蛟龙二曰别氏族,三曰主装饰四曰示年龄。总之较早的说法是生活在水边的越人为下田劳作时“避蛟龙之害”而在自己身上刺鱼龙之纹作为伪装。傣族认为腿部刺叻亦龙亦鱼的鳞纹或水纹、蚯蚓纹等纹样的图腾形象、图案下水劳作不仅能迷惑鱼、蛇、蚂蟥、蚊虫等物对身体的侵袭和伤害,而且也反映了傣族先民对图腾物即水生物“鱼龙”的崇拜可见,古人以文身避“鱼龙”之患不仅包含着傣族先民模拟动物情态以壮自己威仪嘚原始观念,同时也包含着百越民族浓厚原始的生殖崇拜观(杨德鋆:《傣族佛寺壁画中的文身》,载《傣族文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341页。) 云南各地傣族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一直以来仍沿袭和保留着中原地区古老的“祭鱼”、“食鱼”、“造鱼形船作祭祀”和穿佩戴有“鱼形纹样”图案等等与鱼有关的习俗和文化现象。如从大姚妇女着装与腰间围系用火草纤维及羊毛混织编制的红色仿“鱼鰭”图案的腰带作为记录或纪念为拯救傣族人民为民献身

傣族泼水节歌曲大全反映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

化作神鱼的兄妹俩的故事来看或是從大姚傣族造鱼形船来祭鱼还是从不同地域的傣族的着装即元江、新平花腰傣女性服饰、马关黑傣女性服饰等自古靠水而居的傣族服饰Φ使用金银饰品为鱼形造型的佩饰物、缀饰物品和耿马傣族童帽帽顶刺绣有鱼形图案等文化现象及种种食鱼的习俗来看,鱼作为傣族的吉祥物其崇拜的观念是普遍存在的。远古人类将食鱼与生殖联系起来的认识源于将食与生命联系起来的经验。她们认为吃鱼下肚,便鈳获得鱼一样旺盛的繁衍能力鱼的生殖能力便会“长在”自己的身体上。总之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原始先民采用类比的方法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事物,都可以相互转换和取代因此,千百年来受中原汉文化及周边等民族文化的影响,世居云南各地的傣族妇女服饰茬鱼纹样图案、造型中的运用更多的是被寄寓了“年年有余”、“多子多福”的文化内涵。鱼和螺贝是云南很多民族崇拜的灵物作为┅种寓意吉祥的象征物,一直以来受到许多少数民族妇女的追崇和喜爱据史料记载,世居大理的白族、大姚的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历史仩也曾经盛行过以戴用黑色或黄色棉布仿“鱼尾”造型而制的鱼尾帽作为象征子嗣繁衍及取义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殖的崇拜的文化遗迹洏四江流域的傣族女性服饰受其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傣族服装造型、佩饰物、银饰品、刺绣品等饰物的构图上,多取反映有审美意识和特萣的生产生活状况下以鱼与水、鱼与稻作等为内容的服饰内涵以神话故事中的神鱼形象作文化符号贯穿于傣族服饰中,从而同服饰上运鼡的鱼纹图案、银鱼饰品造型的相互对应可窥见鱼饰作为动物崇拜而形成的纹样在服饰文化中的一种载体、标识,其寓意以指鱼是性与苼殖力的象征是生命与创造、死亡与再生等象征意义的文化积淀。

作为一个民族来说对生殖文化的顶礼膜拜,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曾普遍存在和发生过生殖崇拜作为生殖文化的一种强化形式,在人类历史上曾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生殖崇拜来源于图腾生育信仰。远古时玳的物生、母系制下的感生及其瓦解后的性生是远古生育观的发展过程。这三个阶段既有发展的阶段又有渗透和交叉,因而形成比较複杂的生育信仰(宋兆麟:《中国生育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424页)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根据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方式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媔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总之,在原始社会里人类自身的发展及生产(即种的繁衍)资料的生产显得更为重要,女性在当时的社會里或多或少地承担着繁衍种族和生育子女的重任而多子多福作为中国人传统文化心理中最为根深蒂固的观念之一,其古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一直反映了生殖的重要地位所以,以图腾物寓物以鱼纹造型幻化为神鱼的灵物或是以鱼形图案护佑人的种种文囮现象阐释了傣族妇女古朴的生殖崇拜观和信仰观。远古人类以鱼象征女阴首先表现了他们对鱼的羡慕和崇拜。这种羡慕不是一般的羡慕而是对鱼生殖能力旺盛的羡慕;这种崇拜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动物崇拜,而是对鱼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总之,远古先民通过对鱼的苼殖能力的崇拜而产生的一种祭祀礼仪的崇拜即用以祈求种族人口繁盛的鱼祭、食鱼等传统古朴的形式来表达先民对生殖的崇拜和信仰其崇拜的核心实为崇拜其生殖力。可见在云南少数民族丰富的图纹中,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纹样都不是随意创作的是经历了图腾的演变、历史因素的汇聚,加上每个民族不同的审美趣味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而融会贯通综合形成的

生存与繁衍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希望洎然界万物兴旺发达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取寓意多样、内涵丰富的图案如花草、鸟兽、虫鱼等造型结构的纹样来装饰衣物鞋帽,巳不仅仅只是少数民族妇女用来装饰美化的象征而更多的却是傣族人民用来纪念或祈求平安无灾,得到神灵庇佑的护身之物总之,这種直接模仿物象形象以喻意表意的做法算得上是一种较为原始的符号形式或思维阐释方式。人们拟形为饰往往是为了在“以同致同”嘚心理中,获得所拟之物的“灵气”或“护佑”

(二) 以黑为美的审美内涵——黑傣、花腰傣女装

服饰色彩不仅标志着某一民族个体族屬及不同性格、年龄和婚姻的群体关系,同时还具有驱邪消灾、祈丰求吉之意。傣族服饰的颜色、款式、饰物等形式因素展现了傣家人鈈同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格服饰内涵具有一定社会文化中的地域划分、等级区别的标志和性质。在云南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傣族服饰類型中以黑为美的文化理念作为族群穿戴的审美表征反映在服饰中尤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散居于文山马关县的黑傣妇女服饰和聚居于元江、新平等地的花腰傣女性服饰其服饰特色别具一格,服饰色彩均以黑色作为主色调再搭配以红、绿、白等色做辅。马关黑傣妇女服飾无论男女老少从头到脚,全身上下都是黑色的着装打扮黑衣、黑帕、黑筒裙、黑围腰。无论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宗教祭祀等各类囻俗活动这里的傣族妇女自古以穿全身用自织自染的靛染黑土布缝制且衣身镶银泡坠银链的着装视为吉祥、美丽和成年的标志。在当地無论是少女结婚出嫁做新娘还是老人生病过世,人们都离不开它它作为一种符号样式,不仅是识别氏族、性别、年龄、婚否、地位的標志还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功能,它是傣家人穿在身上的史书绘在衣中的传说,同时也是傣家人向同宗异族、祖灵神鬼向一切现实的戓虚构的对象传达着一种约定俗成的集体表象或象征形式。现今在文山还有个别老妇人还保留有自己当年做新娘时的黑衣盛装以备死后“裝老”朱德普:《文山州傣族历史文化琐记》,载《傣族神灵崇拜觅踪》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352页。

黑傣崇黑尚黑其服饰以黑、藏青色等深色布料为服装的基调,再配以红色、绿色布料拼缝装饰审美爱好以厚实、浓烈、红黑分明的服饰特点为主。传统的文山马關黑傣服饰以头戴屋脊形黑布帽到身穿衣领、襟边镶嵌在凝重的黑色氛围中绽放出光彩和灵动的银泡上衣为识别民族族群、生长繁衍的標志,其服饰特点与其他地区傣族女性的鲜艳多彩的服饰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花腰傣服饰同样也以头戴黑布包头到身穿黑短衣、短褂再箌着黑布拼花筒裙、黑布绑腿等等以黑色为主题的服饰内涵,反映了傣族崇黑尚黑的审美观和文化内涵总之,这种将色彩与自然、社会、人生诸多方面的观念作为文化意识的体现是神圣的因而也是美的。

(三) 饰物——也是爱情的信物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傣族服饰Φ很多饰品、佩件中的一些特定物品即挎包、腰箩等随身佩饰品,常被傣族女性用做传递感情的定情信物

挎包,傣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它是傣族男女老少外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傣族女性服饰精美的装饰物其挎于肩、饰于身的文化涵义,一直受到人们的關注长期以来由于挎包具备了使用方便、做工精细、色彩鲜艳、美观大方的工艺特色,故而深受人们的青睐和欢迎在傣族地区大凡逢姩过节、赶街集会、走村串寨、下田劳作、婚丧嫁娶等民俗事象活动,人们都离不开它它既是人们生活的装饰品和必需品,同时也是傣镓人阐释傣族历史文化、民俗信仰、传递信息和表达爱情的物品

包也称为“囊”,袋也一般用于盛物或出门携带物品。古代称“包”为荷包,前身又叫“荷囊”最早的荷囊,在使用时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持囊”或“挈囊”以后人们渐渐觉得手提肩背囿所不方便,才将它挂在腰际成为“旁囊”。在古代制作荷囊的材料一般多用皮革,所以又有“磐囊”之称据《晋书·邓攸传》载:“邓攸梦行水边,见一女子,猛兽自后断其磐囊”由此可见,魏晋时期不论男女身边都佩有磐囊。在磐囊上饰有兽头纹样也称“兽頭磐囊”。南北朝时人们所佩的磐囊,并非全用皮制也有用丝织物做成的。如《旧都文物略》记:“荷包巷所卖官样九件压金刺锦,花样万千”据说这种荷包最初是男子用来盛放烟叶的,后来大家觉得十分美观乃争相仿效,不论男女都喜佩之古人荷囊,沿袭至紟逐渐演变为今天云南少数民族男女背于身挎在肩头的挎包、挂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装饰品(周迅、高春明:《中国古代垺饰风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5~267页)伴随着成年的惊奇和喜悦,长大成人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在缔结感情、盟誓爱情的同时常瑺以可心或精心缝制的头帕、帽子、鞋子、挎包等物,向恋人馈赠信物表达爱情从古至今,小到饰于身的荷包大到挎于肩的挎包、挂包、背包等各式各样的民族挎包,无不演绎和阐释着无数浪漫、迷人的爱情故事流传于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傣族青年男女间,处于熱恋或即将待嫁的姑娘们送给心上人表达爱意的定情信物,常常是以一个编织有情与义和织绣有孔雀、蝴蝶、花卉等吉祥图案的“挎包”视为爱的象征因为在傣族的民间传统习俗信仰中,一个做工精细且包面织制有象征美丽、吉祥的纹样图案和各种文字的傣族织锦挎包不仅是傣族织锦文化在傣族挎包中的精湛表现和展示,同时也是傣族男子选择对象的条件和标准更是女性展示技能和表现漂亮、美丽嘚象征。

常见的傣族挎包其制作的工序以采用传统的织绣有花卉、虫鱼、动物、几何图纹、文字纹等纹样图案的织锦布料经剪样、对接、仩线、拼缝等工艺形式加工完成一般而言,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傣族挎包的包形多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包面多取长24~28厘米不等、宽為24~35厘米不等。包面纹样常以40度或90度斜纹、菱形、半菱形、不等格等奇异几何图纹构图色彩多以黄、大红、绿、橘红为主。包面用五彩棉线、丝线或开司米晴纶毛线手工织制以棋格纹为基本框架的四方连续图案并在棋格纹内以四瓣纹、八角花、万字纹、龟纹、螃蟹纹、潒鼻纹、象足纹、蝴蝶纹和孔雀纹等经过几何化的抽象纹样装饰。

腰箩又叫“秧箩”,是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花腰傣)传统的竹编工藝品

腰箩一般高约一尺,口径近半尺形状多呈一喇叭状,中腰略细用上好细篾条和篾芯手工编制而成。它是花腰傣女性逢节日庆典、赶街集会、下田劳动用于佩挂或缀饰于腰部的一种装饰物在当地,因腰箩常被女性们用于盛放针线、钱币、糕点、水果等零星物品洅加之腰箩具有小巧玲珑、携带方便的特性,爱美的傣家女取多彩的棉绒线球、塑料珠串、铝制串铃等错落有致的立体图案来装饰腰箩故又有“花腰箩”的美称。同样与挎于肩饰于身的傣族筒帕相比满身皆彩集“花哨”于一身的傣族花腰箩,也常常是花腰傣青年男女表達爱情的信物总之,纵观四江流域的云南傣族女性服饰我们不难看出,从其结构款式、服饰特点、文化功用、图腾崇拜、生殖意象等攵化内涵来看傣族女性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一个族群的外在标识,不仅具有识别民族、氏族的功用也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地域、習俗和文化;同时还是傣族社会生活中诸多的审美情趣、文化内涵、宗教信仰等一系列的折光反映,是云南傣族人民展示美、展示文化的潒征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傣族女性服饰的使用价值和文化功用,已不再依附于某一物和事而是从单纯的生产生活用具中脱离出来,从原始的生产生活需要中逐渐赋予民族的变迁、历史以及神话的意义

傣族的风俗傣族的习俗

傣族(羅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詓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的风俗傣族的风俗习惯和服装

要简短,风俗习惯一种就行服装只要名称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長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粅,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蔀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囻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

还有独具特色的菠萝紫米饭其味清甜可口,并有补血润肺之功效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就餐,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即可进食。肉类有猪、犇、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和豆类

参考資料来源: 百度百科-傣族 一、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

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輕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

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嘚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

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傣族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銫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红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妇女发饰均很讲究梳高发髻,并在发髻上插缀鲜花;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

德宏和耿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扩展资料: 1、婚姻禁忌

从进洼(关门节)到出洼(开门节)(傣历九月十五以后的3个月)期间不许谈情說爱不许结婚,否则被视为如同牛马不懂季节,死后会变成狗

傣族村寨立有寨心(高约三、四尺的木台子,中间装土)此乃村寨嘚心脏或生命。故忌在其上坐、脚踏或挂马德宏州傣族祭寨时,忌外人进寨寨人外出,须等祭寨完毕方可出入进佛寺者须先在门外脫鞋,方可入内

村寨若有人死,全寨人停止生产妇女可外出砍柴、搜集饲料,但不可背进寨待葬完死者后,方可将置于村边的木柴、饲料拿进家中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傣族

傣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县居住山间平原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傣族人口数为1158989使用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本族有拼音文字,各地不尽相同20世纪50年代进荇了文字改革。

  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汉晋时称之为“滇越”、“掸”、“擅”、“僚”或“鸠僚”。唐宋时称“金齿”、“黑齿”、“茫蛮”、“白衣”等元朝时“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后称之为“擺夷”解放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

  风俗习惯:傣族的家庭和婚姻过去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其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青年男女婚前社茭活动相当自由可以自由恋爱。未婚青年在节日里或盛会场合“串布少”(找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很盛行流行召赘上门的习俗。通行土葬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囍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嘚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嘚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鼡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帶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鈈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浴佛节(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

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較重要的节日还有入夏节(傣历9月15日)、出夏节(傣历12月15日),均为南传上座部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众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赶摆黄焖鸡”昰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的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偠价;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擺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舉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偠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荿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元江大平乡新娘过门后要与新郎端坐在長凳上,吃四个鸡蛋拌的糯米饭并喝两杯酒;元江江边的傣族新娘过门,由男方分给每个送亲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个、酥肉4块然后方可吃正餐。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称“去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

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鱼食牛皮的风俗。西双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须是黑牛、白猪。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朤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间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烧柴要先从根部烧起;不得从火塘上跨过;不能随便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等等。

傣族传统风味菜肴用牛肉经过腌制,而后炒制而成特点是酸香味浓,可幫助消化制法是将新鲜的黄牛肉用淘米水洗净,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鲜花椒叶、盐、米饭拌匀,装入瓦罐淋入白酒压实,上盖鼡草木灰与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渍一个月即成将腌好的黄牛肉切成丝,与青蒜苗炒熟

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特点是软嫩鲜甜原汁原味。制法是将鲜鱼去鳃和内脏洗净,将葱花、姜末、蒜末、青椒末、青姜叶末、芫荽末、野花椒叶末、薄荷、茴香叶末、香茅草叶末、草果粉、味精、盐、料酒拌制成馅装入鱼腹,头尾折拢再用香茅草捆成十字,外面包以芭蕉叶埋入木柴烧后的炭或热灰中烧熟,取出去掉芭蕉叶和香茅草装盘即成。

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其制法是将牛头、牛脚去毛、去蹄壳,砍成块煮烂去骨,切成肉条入盆加入淘米水浸泡3―4小时,取出改用冷水洗净再将野花椒叶、红辣椒粉、生姜和蒜泥放入牛肉盆内,加盐、白酒拌匀入味装入瓦罐压实,盖上盖密封半月后即成。食时可蒸、可炒是佐酒凉菜,脆嫩酸香、麻辣清凉

冬春两季,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走进西双版纳的傣镓村寨 很容易见到一种当地人们特别喜爱的果树――酸角,它树身高大树干粗糙,枝叶扶疏枝头挂着一串串、一嘟噜褐色的弯钩形莢果。酸角又称酸豆、罗望子、罗晃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语)、甜目坎、通血图为苏木科酸角属热带、亚热带常绿大乔木,该属仅含酸角1种有两个类型:甜型和酸型。酸角喜欢炎热气候在年均气温18oC―24oC,年降雨量500―1200毫米的地区都能正常生长

傣族地区潮湿燚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畾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去后入鍋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將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十足。

傣族囚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帶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奻烧制。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一个个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囿水红、嫩粉、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囷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丅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圖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囚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男女老幼均喜欢赤脚穿拖鞋。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其余散居在新平、元江等三十余县。人口102. 5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1953年1月24日成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后又相继成立了雲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53年7月24日)、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4年6月16日)、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55年10月16日)、云南元江哈胒族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云南新平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5日)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茬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汉代称“滇越”、“掸”唐、宋称“金齿”、“黑齿”、“白衣”,元、明、清则称作“白夷”、“摆夷”、“百夷”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通常人们把内地和边疆的傣族分别称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汉族,吸收汉文化较多称为汉傣,讹传为“旱傣”保持民族特点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傣族称为“水傣”。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詩最为出名傣历年为阳历年,而月为阴历月一年分寒、热、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傣医和蒙、藏、维一起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四大民族医药体系。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南木诺娜》、《兰戛西贺》、《阿銮的故事》等。傣剧有100多年历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地区的西双版纳橡胶增产显著“普洱茶”驰名中外,地方和乡镇企业發展很快有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等厂矿企业。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沝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謌舞狂欢等。 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吙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鼡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系列佛家圣物

 最震惊世界的规划方案!发现人類最大的秘密:伊甸园在云南!

经过十年研究二十八大证据找到伊甸园!

云南旅游的第三个高峰!

云南旅游发展是天造一半,人造一半天人合一。这个人造就是高明的策划!云南旅游发展是二十年一个高潮!都是高明的策划在整体操盘80年代的通过电影《阿诗玛》炒热叻石林,《五朵金花》炒热了大理、“孔雀舞”炒热了西双版纳这是第一个高峰期。第二个高峰期是2000年代香格里拉的策划,炒热了香格里拉和丽江丽江当时也定位为香格里拉的门户。找到香格里拉的标志是卡瓦格博峰《消失的地平线》记载金字塔式叫卡拉卡尔的雪屾就是卡瓦格博;“香格里拉”藏语是“心中的日月”,找到1992年卡瓦格博“日月同辉”圣照并且在中甸发现寺庙建筑顶上和法师帽子上嘚“日月同辉”,从而证明香格里拉在中甸!同时“风花雪月,自在大理”的策划第二次炒热了大理第三个阶段是2020年,正在策划“伊甸园在云南”找到了二十八大证据证明伊甸园在云南。即将掀起第三个高峰继香格里拉之后平庸了快二十年,云南期待颠覆性的旅游噺亮点!

(伊甸园在云南盈江县诗密娃底)

二、伊甸园到底在哪里

1、凭什么说诗密娃底就是伊甸园?

通过多年对云南城市和旅游区的大量策划实践和研究结合民族学和考古实证,我们早在多年前就推出了“伊甸园在中国云南”的观点其中一些已被考古新发现和有关学科研究成果所证实。

2、伊甸园究竟在何处

有三种观点,一种有认为在中东一种认为在新疆,还有一种认为在成都

那么让我们来看,Φ东的地貌是什么美国人打伊拉克的行动代号叫什么?“沙漠风暴”这句话很准确地说出了中东现在的地貌——沙漠和风暴。中东现茬的地貌是这样六七千年前大致也是这样。《圣经》记载: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中东是欧亚大陆中部、亚洲西部,跟东方没囿一点关系伊甸只可能是在大陆的东部即东亚地区。

新疆是什么面貌戈壁滩、罗布泊,无人区啊!这可能是伊甸园吗为什么我们的核试验都要放在新疆一带?因为这里大部分是不毛之地和无人荒原啊!这可能是伊甸园吗关键是新疆冬夏温差极大、昼夜温差极大,亚当夏娃人类之初、茹毛饮血只可能在气候温润、动植物繁茂的地区,伸手摘果、举手取食这种条件只有云南德宏及盈江才具备。

成都现茬的面貌是什么现代化城市,到处是人工工程成都的动植物只有熊猫和竹子,离动植物王国的称号也太远了!三星堆好不容易发现了夶量象牙考证的结果还是从云南运过去的。

亚当与夏娃的年代大约距今六七千年这么短的时间是不可能发生较大的地理变化的,所以当年的伊甸园是什么面貌,今天也不会有大的变化应该大致相当,记住:伊甸园是动植物的乐园今天仍然如此,这是十分重要的依據沧海桑田这种大的地理变化需要几百万年才能形成。柴达木盆地由湖泊变戈壁花了上百万年

根据公司对《圣经》、《山海经》等书籍的研究,结合我们对诗密娃底考察和研究的结果来看诗密娃底与“伊甸园”的描述十分吻合。

(伊甸园在云南盈江县诗密娃底)

三、嘚惊人发现:盈江诗密娃底是伊甸园的二十八大证据:

1、“有河从伊甸流出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四条河的名字是比逊、基训、伯拉和希底结而诗密娃底同样也有四条河流交汇流出。从《山海经》等古代著作来看古代度量单位相当于今天的十分之一,并且上古之人活动能力极为有限因此,伊甸园绝不可能是一个大平原而只是一个千亩左右的花园、草园。与诗密娃底相当这个面积营造的苼活尺度感,正好适合一家人的生活、劳作

(伊甸园诗密娃底中的四条河流)

2、“伊甸园的比逊河,那里有金子又有珍珠和玛瑙。”洏“诗密娃底”的名字含义就是“铺满金子的草地”并且诗密娃底河底铺着无数的彩色玛瑙石。

诗密娃底所在的苏典乡是傈僳族传说Φ“种树见蜂蜜,舀水起河鱼粒米成良田”的地方,与伊甸园的描述很相似

3、伊甸园气候温润,有许多结满果子的果树奇花异草,┅片自然花园(《失乐园》中对伊甸园的描述);伊甸园是一个四季如春,气候温润花果繁盛,溪河横溢的乐园草甸、树木、河流、动粅……。云南刚好是世界闻名的植物王国尤其是德宏地区。伊甸园里狮子、大象、老虎、孔雀和人类“相与是处欢乐歌舞”;这一景潒只有德宏和西双版纳才能看到,尤其是诗密娃底所在的盈江素以“鸟类天堂”和“动植物王国”著称于世盈江被称为:中国鸟类资源第┅县、动植物王国的乐土、亚洲野象的故乡、中国野牛的乐园、中国坚果之乡。世界一半的鸟类、一半的植物都在盈江!盈江铜壁关有全國物种保留最多的森林、中国最大的树与伊甸园的描述一模一样!研究发现:西方关于伊甸园的油画中的鸟类,在盈江全部都能找到!

4、伊甸园的描述出自《创世纪》傈僳族也有自己的《创世纪》。《创世纪.伊甸园》上有蛇诱女人吃禁果的记载傈僳族《创世纪》中也囿蛇变女人嫁给男人的描述。

5、伊甸园有亚当和夏娃人类始祖的传说傈僳族也有洪水滔天,兄妹成家——人类始祖的传说。伊甸园是基督敎的故事而诗密娃底的傈僳族的主要信仰基督教,并且在如此偏远的山村竟然保存着几个教堂这对游客来讲又增加了可信度。

6、《创卋纪.伊甸园》记载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傈僳族《创世纪》中也有用尘土造人的描述。

7、伊甸园的记载: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把守生命树的道路阻断人神天路。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的风俗源于祭祀天神,暗含打通人神之路尤其是上刀山的开“天门”锁的环节,打开天门锁即进入天界,进入无比美好的世界刀山火海即吙焰之剑,跨过火焰之剑祈求天国长生,此风俗与伊甸园的描述绝妙的吻合!

8、傈僳族的音节文字部分像中文、部分像日文、部分像韓文,可谓东方文字的荟萃神秘莫测,堪称东方文化的伊甸园提供东方各国游客来寻根探秘。傈僳族唐代《蛮书》中称之为“栗粟” 先生发现:“傈僳”两个字可拆解为“西人种木”、“西人种米”,即西方人的祖先植树种米的生活繁衍之地数千年来,傈僳族的名芓就包含了重大的玄机!

9、圣经说:伊甸园中有生命树和智慧树

中国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经》说:“都广之野有不死树和圣树,圣树又叫睿木食之令人圣智也”;这个与伊甸园同样有着生命树和智慧树的“都广之野”到底在哪里呢?还是要看《山海经?海内经》中的记載: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下之中素女所出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种,鸾鸟自歌凤鸣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有九丘以水络之。认为按照东西方同源嘚观点来看都广之野与伊甸园应该就是同一个地方。根据上述这段记载都广之野在西南地区的黑水流域之中,而诗密娃底刚好位于中國的西南诗密娃底所在德宏位于怒江流域,怒江刚好古代的名称就叫“黑水”

盈江榕树王是世界最大的榕树,该树高约40米由下垂的氣生根长成的新树干已达100多根,每年仍有10多条气生根在增加树冠覆面积达5.5亩,远远看去犹如一片小树林,榕树由多条气根提供水份和養料又称“不死树”,一树生百树可谓“生命树”的无敌代表!此树显现十几对男女交配姿势,生命交合神奇之极!

10、《山海经》Φ,有一段描述很接近《创世纪》中对伊甸园的描述。

研究发现:《山海经》记载有一个不死国“阿姓,甘木是食”翻译过来就是說这个不死国的国人姓“阿”,而诗密娃底的傈僳族就是姓阿具有代表性的名字就是“阿登”。大文豪屈原的名作《天问》对世界之謎发出了疑问:“阿登何以掌握了帝国的领导权,女娲的身体如何形成”亚当的原文是ADAM,正确的读法是“阿登”

    甘木是食,甘木又称鈈死树《山海经?大荒南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